1978国家发生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吧事

有关荆州古城墙的那些年发生的那些事
荆州城墙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荆州城墙是中国现存的四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也是保存最为完好的南方城墙。三国中赤壁大战,夷陵之战主战场,也离故楚都郢不远。现存明清重建城墙东西长3.75公里,南北宽1.2公里,面积4.5平方公里,城墙周长10.28公里,高9米。城墙现有八座城门,2座门楼。 荆州古城分为三层,外面是水城,中间是砖城,里面是土城。水城(护城河)全长10500米,宽30米,水深4米,西通太湖,东连长湖,与古运河相连。
三国至西晋时期《荆州府志?城池》记述:“今城,楚船官地,春秋之渚宫。秦既拔郢,置南郡。汉因之,三国初属蜀汉旧城,关某所筑,某北攻曹仁,吕蒙袭而据之。”又据《水经注》云:“县曰江陵。旧城,关羽所筑。”又《舆地广记》述:“故城在县东南,有渚宫。今郡城晋桓温所筑。”故城应为关羽所筑之城,在旧城东南,旧城,应为秦汉旧城,位于城西北。1997年9月至1998年3月,荆州市及荆州区考古人员在荆州城南垣东端(望江楼西侧)坍塌段,为配合维修工程,进行了考古发掘,横向开挖一条长19.2米、宽5米,深9.5米的进行考古探察的探沟。
通过地层解剖发现:此段暴露在城垣外侧的砖垣建于明初。探沟内土垣自南而北11.3米,为宋代及明初城垣。宋代土垣残高3.75米,明代土垣建在宋代土垣之上,残高4.5米。在宋代土垣与明初砖垣之间,有宽0.6-0.8米、高7.3 米的宋代碎砖垣遗迹。在探沟中部,宋与明初土城垣之北为五代城垣,其顶部与明初土垣基本取平。五代时期兼有砖、土城垣,五代砖垣下部为保存较好、形体较薄的垒砌,这些规格不一,有绳纹长方形砖,还有楔形砖,显系墓砖,残高1.1米,五代砖垣上部为砖、土混合夯筑,用砖甚破碎,残高4.9米。五代砖垣所倚傍的土械垣上部为五代时期,残高约6米,下部为唐代,残高约1.9米。在唐代土城垣之下,发现三国时期土城垣。三国时期土城垣深埋在现荆州城土垣表面8.25米,接近城内地面3.05米之下。其建筑用土为灰黑色粘土与黄褐色沙土,文化层已发掘的厚度为0.8-1.25米。城垣建筑方法具有三国时期特征:逐层夯筑,夯层厚,夯窝呈圆形,直径7~8厘米,深 0.5厘米。探察同时出土了一批东汉至三国时期的文物典型器物。关羽镇守荆州达十年之久,“盖先治其城郭,乃诸侯,郡守之常政。”(《江陵县志》)。为了东御孙吴,北抗曹操,修筑、整治荆州城墙为军备之首务。
东晋至隋唐时期《江陵县志》云:“晋永和元年(公元345年),桓温督荆州,镇夏口,八年还江陵,始大营城橹”。考古资料证实,在五代城垣之下,叠压着高1.6- 1.7米,宽6.5米的东晋至隋唐时期的夯土城垣,证实了文献记载的真实性。桓温所营筑,实际是将旧城与关羽所筑之城包括为一,但并不是将关羽之前的旧城与关羽所筑之城简单相连,两城既呈东、西错落,桓温营筑时,势必进行补缀,即史籍所谓在平面上的“增修之”,在立面上的“增修之”,则是加高培厚城垣。桓温所筑之城比故二城的面积略大,更比现荆州城大。两城相接后,其间城垣并未拆除,因而在城中形成隔墙。晋元兴二年(公元403年),桓温之子桓玄谋据荆州,篡位称帝,建国号曰楚,改年号曰永始。翌年被诛杀于城西枚回洲。齐永元三年(公元501年),萧宝融即位于荆州城,是为和帝。梁承圣元年(公元552年),萧绎于荆州称帝建都。侯景之乱时,绎尝于城外闹回七十里,树木为栅,掘堑三重而守之。绎在城内建有著名园林“湘东苑”和图书馆“东阁竹殿”。公元555年,西魏划荆州城为东、西二城,自是利用已有的城中隔墙而分。隋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梁后膏萧铣称梁帝,都江陵。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16年),号荆州城为“南都”,并增置永平军,以加强武备。至唐代,荆州城中隔墙始清除。五代至北宋末期。《荆州府志》记述:“后梁乾代二年(公元前912年),(南平王)高季兴大筑重城,复建雄楚楼,望沙楼为扦蔽,执畚锸者十数万人,将校宾友皆负土相助。《荆州府志》云:“郭外五十里冢墓多发掘取砖,以(秋瓦)城。工毕,阴惨之夜,常闻鬼泣及见磷火焉”。高氏取墓砖(秋瓦)城,砖的来源拮据,自然不能建成如后世那样完整而坚固的砖垣,却为荆州城用砖之始。荆州城的构筑方式至此发生质的飞跃。砖城基宽0.9米、高1.1米,在砖墙外侧有用两层砖铺的宽0.6米的护脚。砖基之上有用碎砖间粘土夯筑而成的砖土混合墙,下部与砖基同宽,上部与五代土城垣同高。砌墙所用的砖均为东汉至隋唐时期的墓砖,与文献记载完全吻合。五代砖墙的发现,使荆州城修建砖墙的历史提前了四百多年。南宋至元代末期据悉,荆州古城墙集水城、砖城、土城三城合一,系我国南方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形态,被誉为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荆州城,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国24 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荆州古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汉书。地理志》记载,荆州古城墙的修造始于2600 多年前的周厉王时期。经古城垣考古发掘实物科学验证:荆州古城墙是我国延续时代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发展演变而来的唯一古城垣。此前,荆州古城墙周长被推算为11公里。该市城乡规划局兼市测绘局局长邓迪敏说,荆州城古城墙长度,经该市测绘院通过测绘仪器细致测量后,得出最新数据为11.145 公里(按砖砌墙基长度计算);其中瓮城长度703 米;马面长度661 米;荆州城墙主体周长10.568 公里(不含瓮城、马面)。明初至明代末期《荆州府志》云:“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8年),诏隳襄汉荆湖诸城”。明太祖甲辰年(公无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湖广平章杨景依旧基修筑元代被破坏的荆州城墙,城垣周一十八里三百八十一步,高二丈六尺五寸,设六门,城濠宽一丈六尺,深一丈许。明代洪武至万历年间,是荆州砖城墙维修建设的高潮时期。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陷江陵,未久西进,下令拆城。该次拆城可能仅是某些城垣局部受到破坏。据对三处城垣段面的考古发掘和观察,未见张献忠破坏之迹。发掘出土的明代砖墙基确系建在宋代旧基之上,对土垣部分也只是局部加高。明代砖墙宽0.7米,高7.5米,砌砖为长而宽的城墙专用砖。明代砖墙用“打钉”的方法与宋代砖墙相衔接。明代土城垣叠压在宋代土垣之上,现存宽9.5米,高4.5米。清代时期据《江陵县志》记:“崇桢十六年,流贼张献忠陷荆州,夷城垣”。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荆南道台李西凤、镇守总兵郑四维依明代旧基重建。“兵民重筑,悉如旧址”。康熙年间,于城中设间墙,东部驻满洲八旗兵,称满城;西部为官衙民舍,称汉城。清朝时期,荆州城屡被水患,修葺之工频繁,仅雍正、乾隆两朝,凡四修,耗银二十二万九千六百余两。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五十三年(1788年),均对荆州城墙进行过维修.特别是乾隆五十三年六月二十日,万城堤决,水从西门入,城垣多处溃圮。清廷自乾隆五十四年至五十七年,发帑银二十万零六千余两,命钦差大学士阿桂等依旧基对城垣进行补修。其时,水津门(城西南隅)、小北门因地势低洼,退入数十丈,城东南角退入十数丈,从而使现荆州城的规模最后定形。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荆州城的军事功能逐渐丧失。但人们对荆州城的维修、保护始终不怠。1987年发掘卸甲山西侧城垣时,发现铭文为“丙子年”的,经考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遗物。说明国民政府也曾对荆州城墙进行过维修。
建筑特点明代时期建城时为防止城基下陷,洪水泛城,右城脚条石缝中浇灌糯米浆,因而城墙特别坚固。 荆州城墙设有瓮城、敌楼、战屋、炮台、藏兵洞、复城门,防御体系完备,历来易守难攻,有“铁打荆州”之说。荆州古城墙自乾隆五十四年至五十七年两次大修后,保存有六座城门。荆州古城墙的六个城门都有与当地的地理、历史和习俗联系的名称。东门名寅宾门,南为南纪门,西门称安澜门,北门名拱极门,小北门位于东北,名远安门,小东门位于东南,名公安门(水门)。公安门(水门)以往没有陆路与外界相通,进出全凭舟楫。其余城门外均增筑曲城,各曲城并不雷同,皆因地就势,形似半环状将主城门围定,曲城前再开一门,与主城门一起形成二重城门。曲城的建造与主城完全不同,曲城内外均为垒砌,两侧都筑有城垛。城门洞和城门框均用条石、砌成圆顶。二重城门各设一合木质对开门,木门内还有一道10厘米厚的闸板,既御强敌,又防水患。这样便形成了双重城门,四重门防。双重城门之间称瓮城。瓮城的巧妙设计体现了我国古代积极防御的杰出军事思想。纵观千古城池攻防,城门实为最薄弱环节,无论外敌强攻或巧设诈术,还是内奸反叛,皆通过城门得手。而瓮城的建造则一举将薄弱环节变为易守难攻之地。战时兵马出城,须经双重验关,可澄清疑渎;如来援军,可不分真伪,先放进瓮城验证。瓮城最奥妙之处是可以实施积极防御,敞开瓮城,诱敌深入,四面围攻,一举歼之。寅宾门俗谓大东门。寅宾门是迎接朝廷来使和宾客的城门,因此,门楼壮观,瓮城也最大。小东门位于古城东南角,因其面朝公安,亦称公安门,当初刘备迎娶孙夫人于此。此门只有水路相通,故又叫水南门,相传东吴吕蒙破荆州、杀关羽即从此门水路潜入。南纪门俗称南门。此门南临大江,古时王公贵族、商贾士民皆出此门上巴蜀,下汉口。门外三里许御路口,即为古代藩王登岸系舟的码头。曲城门洞高5.5米,宽4.6米,深10.2米。内城门洞高 6.7米,宽4.6米,深24.8米。内外门相距28米。瓮城呈长方形。 内券门上方有"南纪门"三字石匾。字迹斑驳,该城门建筑奇特,瓮城左右各设一侧门,其门洞高4.7米,宽3.6米,深4.5米。设此侧门, 便于袭击登城之敌。安澜门俗称西门,明代称龙山门。门外即龙山风景区,时人常出此门登谒,因地势低洼,常遭水患。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长江堤决,水由此门及水津门冲入城,致万余人丧生,此门亦溃圮。未几发帑重建,内缩十余丈,城门地基抬高。及竣工,官民相庆,并取安定水患之意定名。今城门保存完好。曲城门洞高5.8米,宽4.5米,深10.4米;主城门洞高6.6米,宽4.85米,深15.5米。内外门相距42米,瓮城略呈长方形,内券门上有横书"安澜门"三字石匾,系乾隆二十四年所书。拱极门古称柳门,明称拱辰门,俗谓大北门,位于江陵城西北。曲城门洞高5.8米,宽4.6米,深10米;主城门洞高7米,宽4.8米,深15米。内外门相距32米,瓮城略呈半圆形。此门古为北上中原的通衢,为宦者迁官易职,为士者赴京寻官,咸出此门,时车盖冠冕,各以诗赋为赠,折柳话别,故又谓柳门。苏轼在《荆州十首》曾写道:“柳门京国道,驱马及春阳。野火烧枯草,东风动绿芒。北行连许邓,南去极衡湘。楚镜横天下,怀王信弱王。”即咏此。今城门仍为车行人往和主要通道,保存完好。内券门上方有乾隆荆州府知府张方理立一石匾,横书"拱极门"三字。荆州城墙除上述六门外,乾隆五十三年六月二十日万城堤决溃城之前,在城西南隅还有一门。名曰水津门,万城堤决之时,大水正是从水津门和西门涌入,导致城崩。后乾隆命钦差大学士阿桂等再造荆州城时,未再建水津门,仅恢复西门,并将其命名为安澜门。改革开放后,古城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古城保护,分别增开了新南门和新北门。至此,加上原改造加宽的小东门,古城便有三条机动主车道和五座古城门与外界连通,真正做到了闭而不死,开而不乱,显著减轻了古城门的交通压力,保持了文物的完美和持久。
军事用途荆州古城墙作为古时的一项大型军事防御工事,除高大坚固的墙体和瓮城等建筑外,城墙之上还有众多配套的军事设施,如今尚存且最具作战防御功能、最有特色的要数暗设的四座藏兵洞,东西南北各一座,每座长10.5米,宽6.3米,深6米,分上下两层,可容100多人。每层又有小藏兵洞,每个小洞可容2人,洞中均有射孔。藏兵洞所在的墙体向外呈长方形突出,对攻城之敌,可从三面射孔暗箭齐发,使其猝不及防。藏兵洞构建精巧、别致,是防守反击的重要军事据点。万一城池攻破,藏兵洞的兵力可以据此反击,各自为战,以求反转战局,即所谓负隅顽抗者也,试图达到城池破而不陷的目的。公安门景点南侧百余米处,即可领略到荆州古城墙上的这一特有的军事设施的风采。
旅游特色巍峨门楼明洪武年间称东门楼为寅宾楼,小东门楼为楚望楼,南门楼为曲江楼,西门楼为九阳楼,大北门楼为朝宗楼,小北门楼为景龙楼。此后无变易。今朝宗楼尚存、寅宾楼已重建,其余门楼圮毁。城楼前施垛墙,后施宇墙或石栏,地面铺漫,砖梯分上下两重,并有马道。城楼气势雄壮。以朝宗楼保存最好,以曲江楼最享盛名。城楼前之箭楼,今俱不存。曲江楼俗名南门楼。此楼之东,古有一楼,唐右相张九龄贬任荆州长史时,常于楼上,南望大江,置酒赋诗。九龄,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名望冠于一时,人称曲江公。南宋张蛑旮⒌锹セ彻牛瞿骄帕洌熘亟ㄋ孤ィ⒏ァ:舐セ伲匆越衲厦怕ッァ3锹ノ窆备慕ā5ラ苄蕉ィㄖ矫娉15米,宽10米。朝宗楼俗名大北门楼, 在江陵北城垣西段。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建。城楼脊枋下方书有重建此楼的时间:大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岁次戊戌九月壬戌初十戊申吉时丁巳时重建。门楼采用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结构。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明间进深二间,次、梢间进深三间。长18米,宽12米。屋面施黑陶筒瓦,脊饰兽件亦为黑陶。柱为杉木,直径30厘米左右。前后檐施有门窗。整个建筑,纤秀朴素。表现出我国古典建筑的传统风格。此楼在日寇入侵期间,曾受到很大破坏。1981年进行全面修缮。今楼岿然,坚固如初。登临斯楼,东可见玄妙观殿宇新饰,绚灿宛若天宫,西可见太晖观绿树掩映,缥缈如在云端;远可见蜿蜒龙山,峰峦隐现,近可见古城街巷,错落有致。宾阳楼原名“寅宾楼”, 俗称东门楼,始建于明代,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重建。1987年8月,由国家文物保护科研所设计修复完善,1987年正式向中外游客开放。整个楼台高9。5米,东西宽12。65米,南北长34米,采用大木框架结构,气势宏伟,造型别致,保持了明代建筑的风格,“宾阳楼”三个金色的大字由赵朴初题。宾阳楼的马道旁专门用木版搭成上城的阶梯,拾级而上,宾阳楼里的三国著名人物立即跳入眼帘。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赵子龙的仿铜巨塑或座或立,栩栩如生。宾阳楼外环绕而立的也是马童周仓等三国武士的仿真彩塑。《三国演义》120回,就有72回与荆州有关,荆州的每一寸土地似乎都散发着三国风云人物的气息。城上三山城上三山是人们对荆州古城内城垣上三个带“山”的地名的习惯统称,三山即松甲山、卸甲山、掷甲山。城上三山实为三个土台,只是与关公镇守荆州密切相关,故有山之名而无山之实。后人于其上建祠祭祀关公,惜均已毁圮。据清乾隆《江陵县志》载:松甲山,位于东北城垣上,传为关公曾在此地松甲小憩。又传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楚王朱桢、湘王朱柏在虎渡口一仗大胜凯旋时,荆州知府应伯和在雄楚楼设宴犒劳,“宴楚湘二王于北墉,宴讲裨将于南墉,释甲记功请赏。”卸甲山在西南城垣上。传说关公凯旋归来曾在此卸甲,登临此祠,城内外楼台市井历历在目。掷甲山,位于城垣西北隅,与关公大意失荆州有关。相传当年关公镇守荆州时,吕蒙白衣渡江偷袭江陵(荆州城),荆州告急,关公闻讯,急率真兵回救,赶至城下,方知守城将领糜芳等已献出城池,投降东吴。关公痛心疾首,情急之下他脱下铠甲,猛地抛掷到西北城垣上,然后率部西撤。后人乃称此处为“掷甲山”。清康熙年间,掷甲山改称余烈山,并修建关庙,嘉庆皇帝曾亲书匾额“威震华夏”四字悬于其上。三山冠“松甲、卸甲、掷甲”之名,皆取“释甲偃武,不事兵甲”之意,表达了自古至今荆州人民渴望和平安宁,共创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适逢盛世新中国诞生后,历经千年沧桑的荆州城墙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及荆州人民的精心呵护。荆州城文物管理处原副主任王新生,20多年来直接参与、组织了几乎所有的城墙修缮工作,是古城墙当代保护的历史见证人。据他介绍,1978年至现在,城墙修缮已有32次,其中较大的维修共13次。1988年重建了宾阳楼。荆州城墙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得到了正直荆州人民的珍视和保护。古城的南门、西门的城楼以及雄楚楼、仲宣楼、明月楼的重建项目都在规划之中。如今的古城城内街道整齐,绿树成阴,城上门楼飞峙,城墙上松柏苍翠,荆州古城更展现出其雄关新貌。“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荆州古城作为中国历代军事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无穷的文化魅力。古典名著《三国演义》120回,其中有70多回提到荆州。随着国家旅游事业的飞速发展,荆州古城已成为四面八方、中外旅客喜爱涉足的地方,并被列为国家三国旅游线重要名胜,和湖北省定点涉外旅游景点。荆州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日,荆州城墙作为明、清时期,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荆州城墙与南京城墙、西安城墙和辽宁兴城城墙等一同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预备名单。同学们还记得“大意失荆州”这个成语吗?还记得三国中的荆州吗?
  我的家就在湖北荆州,其城墙依旧完整,这是2005年春节回家,照的一些城墙的照片。
  荆州城墙的修造史,根据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2800多年前的周厉王时期。1988年考古工作者在一段古城墙维修处先后发掘出了宋朝和五代时期的砖城、两晋和三国时期的土城。2000年8月,又在小北门瓮城西侧发掘出了一段罕见的由沙、石灰、糯米浆夯筑的特殊墙体。该墙体长19.3米,高7.5米,厚约1米。建于明成化年间,至今已500余年,但仍如混凝土般坚不可摧。多次考古发掘科学验证。荆州城墙是我国延续时代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发展为砖城的唯一古城墙。
  现耸立在人们眼前的雄伟砖城,为明清两代所修造。砖城厚约一米,墙内用土石夯筑加固,下部厚约9米,砖城通高9米,周长11281米。
  荆州城墙四周,原有城门6座,即东门、小东门(亦称公安门)、北门、小北门、西门和南门。每处城门均建瓮城,形成前后两道门“双保险”。6座古城门之上原都建有城楼,现只有东门和大北门两处有城楼。
  东门城楼名“宾阳楼”,始建于明代,现城楼为1988年重建。大北门城楼名朝宗楼,重建于清道光18年(公元1839年),是古城墙之上唯一尚存的城楼。
  荆州城墙作为古时的一项大型军事防御工事,城墙之上还有众多配套的军事设施,其中有暗设的藏兵洞4个,炮台26个,箭垛4567个。
  荆州城历尽沧桑,如今得到了人民的厚爱。城墙内外特大型环城公园的兴建,使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平添了一道内涵丰富的新景观:城墙上行人,内环道上驱车,外环道上跑马,护城河上荡舟,古老的荆州城正焕发出新的青春和更加诱人的风采。
  荆州城墙是一个完整的椭圆形,至今保留完好。解放前荆州只有两个东门、两个北门、一个西门、一个南门,共计6个城门,每个城门都如第3楼的图片,有城门瓮,是两道城门,我少年时还见过一尺厚的门板,要五六个人才能开关一扇门板,城门外就是过护城河的吊桥,每天晚上,好要收吊桥、关城门,当然这都是解放前的事了。
  国民党执政时,首先将吊桥全部改为钢筋混凝土式的永久性桥梁,解放后,因为城门严重阻碍交通,在周总理的批准下,新开了一个东门(见第一张图右方的九孔桥),2000年后,又新开了一个南门、一个西门。
  清朝时,城内东部为贵族居住区,住的全是八旗,直到199x年,还有操地道京腔的老人在世。
不说旅游者了,不说名流闻人,不说大贾政要,凭谁到了荆州,他一定会爬上荆州古城墙,登临东门城墙上的宾阳楼。
当代诗人韩东有一首名诗,叫《有关大雁塔》,他这样写:
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为了爬上去/做一次英雄&& 也有的还来做第二次/或者更多/那些不得意的人们/那些发福的人们/统统爬上去/做一做英雄/然后下来/走进这条大街/转眼不见了/也有有种的往下跳/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那就真的成了英雄/当代英雄& 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
其实怀古也罢,凭吊也罢,得意也罢,不得意也罢,是想做英雄,还是想开一朵红花,或者别有所想,游者的心,旁人是不易揣度的。
然而,荆州古城墙的魅力尽在其中了。
我在荆州住了二十二年,登上寅宾楼却不过五次。最早的一次是陪二姑父二姑妈上去的,一次是陪伴父母,还有三次陪远来的同学和上级机关的领导。因为是主人,要尽地主之谊,忙前跑后,记不得当时的感受了。只记得陪父母的那一次,我们先在小北门攀上冠盖艳艳、车轮峨峨的马车,绕城半周,zz车声里,着实体验了一把楚国先民的优雅逍遥。
父亲喜诗,寅宾楼上,我买了一本《历代诗人咏荆州》送给父亲。
2002年,我所在的单位搬到荆州城老行署大院内,距北城墙不过百米,倒是有机会时常爬爬城墙。有朋友来访,或者因公陪客,到城墙脚下的餐馆吃饭,会从护坡的小路爬上去,在墙垛上抽烟、聊天、散步,盘桓良久。
没有独自登临过宾阳楼。想必独自登临,或抚摸,或远眺,或沉思,寂寞留连处会生出别样的感慨吧!不才如我辈多情,登高而望城北5公里处的楚国郢城,想想经二十二个王,历411年的楚国就那样灰飞烟灭,连一处凭吊的遗迹都不留给后人,当会生一番历史兴亡的慨叹,回望古荆州。
荆州古城墙是历史的遗存,看似破败的城墙下,封存的是古城千年的历史消息,岂止只有文人学者能看到那鲜活、动态的存在!
&在中国的历史坐标上,古城荆州始终占据着显赫的位置,写下了永远的传奇。&楚王的编钟在这里敲了411年,楚王的乐舞在这里跳了411年,楚王的风骚在这里唱了411年,凤凰涅的楚先民在这里创造了美轮美奂的楚文明。
自秦汉之后这里都是历代王朝封王置府的重镇,是朝廷倚重的商业都市,是连接南北贯串东西的交通要津,是争霸中原图谋中国的军事堡垒。西汉初年,封临江王于此地。其后有东晋安帝、南齐和帝、梁元帝、后梁、隋末梁王、唐代南都、荆南国等在此建都,长达100余年。楚、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宋、明等朝,封王侯于此。这些帝侯将相在古城荆州呼风唤雨,把荆州的传奇故事抒写得跌宕起伏。
不过这传奇故事的高潮还得归结到三国。曹操、刘备、孙权争霸荆州72年,荆州成了整个中国的聚焦点。《三国》120回,写荆州故事72回,仅发生在荆州城内的就有12回。是三国成就了荆州,还是荆州演绎了三国,谁也无法说清。但谁都知道“大意失荆州”,谁都能讲几段三国荆州的故事,连外国人也能讲。
四再动人的故事都要有人听,再美的传奇都要有人看。
有时候,古城墙象一个优雅的看客,只是安静地观赏着城里的热闹与繁华,打量着操着不同口音,穿梭于大街小巷的南来北往的人们。古城墙不仅仅是荆州传奇故事的聆听者与见证者,很多时候,他更是一个战士,在危机时刻,他会圆睁两眼,屏气敛息,静静啼听着呼啸而来的马蹄声,旌旗幡动,号角齐鸣,他会突然挥动手中的刀剑,一声长啸中,自己竟成了这传奇的书写者。
公元210年,刘备侥幸从东吴统帅鲁肃手中借得荆州,派关羽镇守荆州达十年之久。关羽修筑城墙,整治军务,把荆州营造成兴国蜀汉的大本营。荆州城墙成了东御孙吴,北抗曹操的铜关铁壁,成就了武圣关羽的万世英名。
公元345年,北方人桓温来到荆州,这位晋国的大将军,怀揣废晋自立的异志,把荆州城墙加培得又高又厚。
唐帝国把荆州作为“南都”,增置永平军,城墙四处游走着唐帝国的士兵。
北宋靖康之变,荆州成为抵御金兵南侵的前线,几番争夺,荆州“雉堞圮毁,隍亦多淤塞。”
南宋时期,荆州又成为宋元交兵的前沿重地,朝廷再次全面加修城墙,以拒元军。
&荆州城墙上当然不只有金戈铁马,殷殷铁血,也有美丽传说与诗酒歌舞。不过,他不是金陵南京的金粉脂气,也不是故都长安、洛阳的王者霸气,母宁说是荆州城禀赋而来的超迈豪气。
传说当年关云长镇守荆州,忽遇九位仙女下凡,传王母娘娘旨意,说荆州刀兵频仍,民不聊生,欲收回置于神地,不准凡人争夺。关公忠于其兄刘备,不让荆州,于是想出一条妙策,说:“你们在西北,我在东南,各筑一城,城周五千步,天黑始,鸡鸣止,谁先筑好,谁就管理这个地方。”九仙女用衣裙兜土,关公伐芦苇筑城。关公城就,九仙女城差一隅,鸡尚未鸣。关公振动鸡笼芦席,公鸡啼鸣,九仙女羞愧地上天去了。这就是现在荆州城北门外九女琢的来历。又传说张飞也担土来帮二哥筑城,可是来晚了,便将土倒在东门外,现今人们都把这两座小山似的土堆叫“张飞一担土”。
该说说城墙上的城楼。
荆州城有六座城门,城门上都建有城楼,但作为军事防御设施,城墙上远远不止六座城楼。据《荆州府志》载:南宋“淳熙间,安抚使赵雄奏请筑城,始于十二年(公元1185年)九月,越明年七月乃成,为砖城二十一里,营敌楼战屋一千余间”,由此可知,荆州城墙上除城楼外,还有用于作战目的的敌楼,具体数目尚待考证。目前有史料记载的敌楼大致有雄楚楼、明月楼、仲宣楼、南楼等。
有楼便有酒,有酒便有诗,有诗便有美人、歌舞。
最有名的当属城垣东南隅的仲宣楼,它因“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而得名。王粲字仲宣,东汉末年,王粲流寓荆州,登上此楼,作《登楼赋》。有“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的 名句,可见其内心的不平与忧思。
王粲名气大,又有诗赋流传,遂引来许多文人雅士竞相登临。唐代诗人元稹贬荆州五年,跟王粲不同的遭遇,一样的心情,有《远望》诗云:
满眼伤心冬景和,
一山红树寺边多。
仲宣无限思乡泪,
漳水东流碧玉波。
明代首辅张居正是荆州城人,亦曾登此楼,作《题仲宣楼》诗二首,其一曰:“一楼雄此郡,万里眼全开。孤嶂烟中落,长江天际来。看题寻旧迹,怀古寄新裁。不见操觚者,临风首重回。”
五代十国时,南平王高季昌(后改名高季兴)重建此楼时,更名为“望沙楼”。苏轼《荆州十首》诗云:朱槛城东角,高王此望沙”即此。北宋陈尧咨镇荆州,恢复仲宣楼旧名至今。
说到仲宣楼,就不能不说曲江楼。曲江楼牵连着中国历史的两个大人物:张九龄和张颉;骨A乓欢斡⑿坌郑簿俅笠档墓适隆
张九龄是唐玄宗的宰相,受李林甫排挤,又得罪唐玄宗,被贬官当了荆州长史。张九龄在荆州忧愤悔恨交加,常登八岭山、荆州城楼抒怀,犹喜城南楼。此楼距今有1600多年历史,史载此楼是桓玄灭晋后给王恭作悼词的地方。张九龄仰慕王恭,所以对南楼一往情深。
这里有一段佳话。晋代末年,殷仲堪官荆州刺史,声名煊赫,人称殷荆州。桓玄是桓温之子,王恭与二人结为灭晋同盟,王恭为盟主。王恭出师未捷身先死,被东晋设计所害。后桓玄灭掉东晋,建立南朝,在城南楼为王恭举行追悼会,并立碑刻追悼词于此。桓玄还在此建三座文峰塔,以纪念三人的友情与胜利。这就是今人说的三管笔。
南宋时,大学者张蛟诰V萑挝伲衬钫啪帕洌憬哪下バ掭菀恍隆G牒糜阎祆涓菝杌嫱迹戳艘黄ゼ恰4耸俏湍钫啪帕涠鳎啪帕涫枪愣耍祆浔惆崖ゼ翘馕督旮ゼ恰罚哟耍下コ莆ァ
张九龄与张蛟诰V莸拇嬖冢鎏砹司V菰谖幕泄嫱忌系姆至浚蔷V莸男以恕
&攀爬城墙,盘桓于城墙之上,我总是小心翼翼。没有了晨钟暮鼓,没有了猎猎旌旗,古城墙显得寂寞,然而,我总能能够感受到寂寞下古城墙曾经有过的万丈豪情、赤胆忠心。我生怕一不小心翻开一块,生怕一不小心松动一撮夯土,因为任何的翻动都会翻开一段风云,一段风雨。如果是辉煌,是自豪也就罢了,我不想触动古城墙的伤心往事。
荆州古城墙是我国延续时代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发展演变而来的唯一古城垣。千百年来,荆州城墙饱劲战火洗礼,历尽时代沧桑,几度平毁,几度重建,荆楚风骨永存,仍然以其威镇八方的雄姿,巍然屹立在荆江岸边。这是荆州的幸运,也是古城墙与荆州人的缘分。
一部荆州古城墙史,就是一部荆州史,一部荆州史,就是一部中国史。俱往矣,不说也罢。
而今的荆州城墙迎来了新的春天。日,荆州城墙作为明、清时期,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荆州市委市政府颁布了《荆州古城墙保护管理条例》,加强了对古城墙的保护与管理。古城的明天会更好。
【上一个】&
【下一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夫妻那些事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