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老人去世后丧葬费丧幡在大门口那边

合肥习俗-丧葬_合肥民俗文化_长三角旅游网
低碳生活、生态旅游、文明旅游、环保旅行,长三角旅游网欢迎您走入低碳旅游时代!欢迎您来长三角旅行!
长三角旅游城市:
当前位置: >
合肥习俗-丧葬
合肥习俗-丧葬
  旧时合肥称父母去世曰&老了&,全家必须举哀、戴&孝&,叫做&白喜事&。80岁以上去世则叫&红白喜事&,门楣上持红白布,丧仪虽依样进行,但吹打乐队可奏喜庆之曲。
  那时,通常的丧俗是:在老人咽气前,家人要为其换上古代装束的新衣,名叫&穿老衣&;咽气后,要将老人尸体移至稻草铺成的地铺,叫做&睡铺草&。尸体要在铺草上停放一个对时,始能入棺。抬尸入棺,由长子扶头,次子扶脚,至亲男子帮抬,女儿、媳姨均不得近前相帮。棺前挂孝帐,设灵堂,孝子披麻戴孝,日夜守灵,并接待亲友吊孝。来人吊孝时,家属妇女必须号啕大哭,叫做&哭丧&。如果吊孝时无人哭丧,会被人视为&绝户&,吊客也认为是个晦气。灵柩在家中停放七日以上,方可出殡,叫做送葬,通称送老人上山。这时,富贵人家大搞排场,出殡前夕要请和尚&放焰口&,超度亡灵。出殡时前有纸扎的&开路神&、&接引佛&和金童、玉女、&灵幡&先导,接着是写有死者姓氏、官衔的&铭旌&和放置死者遗像的影亭、&主轿&和送葬宾客,灵柩两边是孝子、亲属,以及和尚、道士等组成的队伍。此即俗称&大出丧&&借死人来显活人的威风&。之后,还要设灵堂守孝四十九天,谓之&守土&。每逢单七日,还要上坟祭吊。
  老人做寿是合肥旧俗的大喜。当时,60岁才有资格做寿,而且习惯是&做九不做十&,即59岁做六十大寿,以后,岁数也就浮动上去。所以过去有些百岁老人,实际上只有95岁。另外5岁都是&逢九进十&加上去的。 在老人做寿那天,晚辈和至亲好友都要馈赠寿礼,多为老人爱吃、喜用之物。寿宴之上,一定要有寿面、寿桃(面制),因寿面细长,象征福寿绵长;寿桃则代表瑶池仙桃,吃了能长生不老。散席之后,与宴者都纷纷将寿桃、寿碗、寿筷&偷&走,谓之&偷寿&。这些带&寿&字的食物和碗筷,给孩子使用,可以增福添寿。(编辑: 海缘旅行)
上一篇: 下一篇:
[][][][][][][][][][][][][][][][]这个页面被村姑吃了,还没拉出来~百色市仡佬族丧葬文化探析
&&&&&&&&&&&&&&&&&&&&&&&& 百色市仡佬族丧葬文化探析&&&&&&&&&&&&&&&&&&&&&&&&&& &&■百色市政协民族宗教法制委员会主任 罗绍文  仡佬族是百色市少数民族之一,信仰多神,崇拜祖先,文化丰富多彩,其丧葬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通过对百色市仡佬族的丧葬习俗进行分析并试图探讨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仡佬族丧礼习俗    仡佬族的丧葬,可分为病危、报丧、洗礼、停尸设灵、帮助治丧、入棺、吊丧、出山、入葬、吃羊肉等程序。  & (一)病危&  但凡老人病危、卧床不起时,出门在外者要及时回家照料,子女除自己悉心照料外,还传话给亲戚,亲戚便带上慰问品来探望。当老人的脸色与平常不同时,立即喊全家人到老人身边,等待临终嘱托。据说,子女得听父母终嘱(最后一句话)和得见最后一面,是最神圣的,是“好命人”才能听到和见到的。每当这个时刻,儿子扶着老人坐起喂食,这叫“吃饱饭让老人不饿肚子好上路”,直到老人说完最后一句话断气时,才慢慢放其躺下。   & (二)报丧  老人断气时,子女们悲痛欲绝、伤心痛哭,并在门外朝天放三枪,哭声和枪声既是送老人上天堂,又是作为信息向附近村寨的亲朋报丧,让大家前来帮助料理丧事。还要派人通知远处的亲戚,亲友接到丧讯后,即筹钱备粮。由女婿买布、买牛、买猪或买羊,做祭幛,自酿玉米(或大米)酒,请唢呐乐队准备奔丧。   & (三)洗礼  老人断气后,儿女们忍着极度的悲痛,煮热一锅水,亲生儿女为逝者洗身,让其干干净净上天堂。若逝者是男性,要剃头刮须,是女性则要梳头理容。接着替逝者穿寿服、寿鞋,寿服一般穿三件或五件上衣、两条或四条裤子,先穿内衣,接着穿短衣,寿衣穿在外面。逝者牙齿若仍完好无缺,则要敲掉一颗门牙。特别注意要帮助逝者闭目合口,并理直放平手脚,然后用布绳(有的用纱线,线的条数依逝者岁数定)拦腰将身手缚住,双脚另缚,松紧以固定姿势为宜,用白布盖住尸体,停尸于中堂临时搭的木板上,方向要头顶“香火壁”、脚朝大门。   & (四)停尸设灵  尸体停放于搭板后,将一只半斤左右的小鸡捏死,称“断气鸡”,挂在“卫捏给”(仡佬语:灵牌)。与此同时,族胞和邻居听到哭声、枪声后,不约而同来安慰并商量处理后事。    (五)帮助治丧  在族胞、邻居商量处理后事的同时,寨老也来商量派工、选定入葬日期。家里要准备食物接待来客,男人购买猪羊、扛柴担水,女人舂米磨面、煮饭等,还要选一个会安排生活的男子来总管整个丧事活动,包括接待客人吃住。参加吊丧的客人第一餐饭在孝家吃,后两餐由总管安排到邻居家吃。对于去世老人娘家来的客人,一般安排在孝家吃住。参加吊丧的亲友会带来各种吊丧礼品,带来的猪、羊等杀好后,取1/4来做菜,3/4由客人带回去,所以即使亲友来得多,对孝家负担也并不太重。一般人家办丧事时,来送丧的亲友有百来人,多时上千人。有的人家杀猪、羊达几十头,但丧主自己家只不过有一两头,这叫作“帮丧”。邻近的各族同胞也有很多人前来吊唁,来者多带礼品。宾客可以在本屯各家住,在谁家住由谁家负责招待,这就是仡佬族人互助的突出表现。    (六)入棺    儿女到齐后,商择吉时放尸入棺。棺材底一般用纱纸或草纸折成“人”字形铺垫,然后将女儿、亲戚带来的白布分男女使用:男的作铺垫(双层),女的作盖(单层)。摆上枕头,枕头用瓦片垫两边,内塞房子草(有的用稻草),并包上白布。尸身放平后,盖上女儿带来的白布,还填入逝者的一些衣物,撒上黄豆等等。    逝者入棺时,杀一头小猪举行分别仪式,俗称“入棺猪”。猪祭于棺前,孝子女不能吃入棺猪肉。用三根牛未曾吃过的茅草扫棺内壁,边扫边念:“生魂出,黄人进棺木。”尸体的头部顺着棺材头部位置放(棺材均有头、尾之分,头比尾大)。棺木依时置于堂屋正中,大头对香火,小头朝大门。这时,孝子女均痛哭,以示诀别。放棺后,往逝者口中填一块银元(现用一枚硬币或一粒黄豆),在逝者两腋下分别放一个鸡蛋(用红纸包)。在棺木后方壁头挂一竹篮,内装“断气鸡”(经冷水浇湿,裹热灰拔毛处理)和一碗白糯米饭,再系上以草纸制成的冥间纸钱和纸粘糊的一个三角形(仡佬语称“琼”),这些都是给逝者用的食物和钱财。此外,家境好的人家还往棺内放银元,意思是让逝者日后有吃又有穿,生活过得舒坦。一般家庭就放些铜钱或一把黄豆,意思是给逝者送种子,作日后生产之用。若逝者是女性,还要请娘家人来看,并检查衣物是否放齐,直到表示满意或者女儿赶来看一面之后,才鸣炮封棺。    在盖棺前,亲友来吊丧,特别逝者是女性的,她的娘家人来吊丧,子女们必须痛哭欲绝,孝女边哭边唱,唱词根据各人的身世、穷富情况编,没有固定的曲调,但家境穷、坎坷多的女儿,唱词特别苦楚辛酸,让人流泪和同情。一般诉颂逝者生平如何含辛茹苦抚育子女,自叹子女如何不孝而使老人过早逝世等,情深意切,催人泪下。老人死时哭丧的人多,就表明其在世时德高望重。   & (七)吊丧  入棺后,在面向大门的棺材前放一张小四方桌,桌上放一盏茶油灯,用量器(1升)装上苞谷,插上点燃的香,有灵牌,有供具。棺材头右边放着马劣草(仡佬语叫“灵加”),棺材用两张长条凳搁起,离地面约50厘米。大门外用竹竿挂起一束“纶钱纸”(白纱纸制成)。棺材两侧挂起女儿们拿来的祭幛。    在吊丧期间,家人均披麻戴孝,孝子穿白孝衣,一般头上戴约1.7米长、30多厘米宽的白布扎成的白孝帽。按照男左女右的风俗,孝子女们日夜守在棺材两边。这期间,孝家终日锣鸣鼓响,唢呐高奏,孝子女矢志守灵,不让棺前香火断,不让棺下明灯灭。每当亲友进屋吊丧时,孝子下跪迎接,孝女哭唱哀歌,无论来多少批次亲友,孝子女都这样迎接。    当吊丧队伍到达寨边时鸣炮报讯,唢呐响起。孝女在两个女友的搀扶下边走边哭泣,孝媳守在棺材旁哭迎客人。孝女一进屋就伏在棺材上痛哭,孝媳前来搀扶安慰。如果是逝者的娘家亲戚来,孝子女按年龄大小从棺材边跪排到大门外迎接。宾主一一扶起下跪的外侄们并一齐进家。客人进家先跪拜棺前,接着把带来的食物摆在四方桌上,点香、烧纸钱,行三跪九叩之礼。    丧礼不是一次性举行的,而是以每户亲朋为单位,先到先吊丧,逐户进行。整个仪式分两个步骤,一是吊丧的亲朋先把牲畜(一般为羊、猪)用绳子牵住,拉到棺材边,把绳子的另一端绑在棺材上半部(棺内逝者手掌的位置),跪拜念词,意思是说某某人给逝者送来牲畜,望逝者带去安排好自己的生产生活。接着由总管安排在孝家吃一餐饭。然后把吊丧的牲口杀掉,把杀好的猪、羊整头(只)抬回棺前再行“堂祭”。祭毕到所住的东家食宿。东家也把事先准备好的食物和玉米酒端出待客,任由客人吃喝。邻寨来帮忙的,孝家都很欢迎,凡是到场的人都受到热情款待。    (八)出山    出山即下葬。停棺时间长短以逝者年龄、家境及年成诸因素决定。一般3-7天,年轻逝者只停1-2天,小孩死当天就葬。如果一时还没有适合的日子,仍要停留些时日。    出山一般是凌晨。出殡前,孝家同出殡亲朋一起吃“离别饭”,孝家老少各吃一团白糯米饭,其他来帮忙者都吃稀饭。接着请本族的“开路师”为逝者念《开路词》:  某年某月某日,你回老家。一年只有三百进,没有三百出,你走了,把你带去给我们的老祖宗。你死的时候,丢下房屋,妻儿你不懂,丢在了山上,柴草你不懂,丢下犁耙家具你不懂。你从小门进也不知,从大门来也不晓。现在巫公带你回去交给老祖宗。    现在烧起香,小鸡与你去,小猪随你走。交给你包头和衣裳,送给你袜子和鞋子,交给你棺材当房子,还给你两块白布当被窝,几张白纸做雨伞。带上牲口,别忘了带镰刀和斧头、犁耙,装上苞谷、稻谷、豆、米、菜子种。家里给,亲戚送,种种都齐备,请你点一点。返回不挂后,不需再找我。拿起一碗白糯米饭,你的伙伴已在对门等。巫公令你走出门,请出门,朝着来路回头走通天,不要再来挂牵后人,走,回头走!    出了门,往前走,来到阴阳口,翻过丫口,那边你的伙伴已来等。过了阴阳口,穿过草深丛丛,走过荒山老林,来到罩子翁的丫口,我样样交给你,唯有水筒不给你,对面就是龙王井,你能霸占就得喝。过了龙王井,前面两条路,一左一右要看清,走左要变鸡鸭狗,走右能见老祖宗。    过了三岔路,就到独木桥,接着就过铁索桥,过了钢索和铁桥,又过金桥和银桥,终于来到扬子街,老祖宗已在街口等。“是哪个来?”“是我们的后辈来。”“他带得什么来?”“穿、种、养、用都齐了。”来到老祖宗门口,样样交过祖宗手,把你交给老祖宗,我要回家你莫留。    由于仡佬族支系不同,因此开路词也有不同。以下是隆林县岩茶乡湾桃寨多罗支(黄牛仡佬)的《开路词》:    &&&&&你犯地来你犯天 你犯天来你犯地 鬼飞过你家房梁 喊你你就去吧&你腰上背一把大凿子 你去凿冬瓜树桩吧 你腰上背一把五分凿&你去凿青冈树桩吧 你家有九间房&一间关牛&一间关马 一间关猪 一间关鸡 你抓一把米&喂你的母鸡 你就转身朝一边走 你家有一条毛丛狗 你丢一根肉骨头给狗 你就转身朝一旁走 你家有一条毛丛狗 你丢一根肉骨头给他 你就转身朝一旁走 你家门口有棵树 你舅父在贵州 你门口有一篷草 你舅父在对面河 我身上生脓包 我回去了 我身上生脓疮 我要走了 你要去同你公你婆 你去就去吧 你要去同你爸你妈 你去就去吧    此《开路词》没有文字记载,只是口头代代相传下来,当念到悲伤之处时,在场人都为之凄凉痛哭,同时锣鼓齐鸣。念完《开路词》后,接着就是出山了。仡佬族的出山不用丢买路钱,起步出到门外时,把一只公鸡放在棺材上,长子双手捧灵牌、次子拿一束白纸扎成的吊钱纸(引路幡)走在前头,边走边跪,表示对老人的哀悼,再向亲友们行礼,表示感谢他们的帮忙。整个送葬队列的秩序是:灵牌(或引路幡)、灵枢、哭丧的孝女、祭幛,最后是亲戚朋友,按男左女右自然列队行进。抬棺者全是身强力壮的男士,有本寨人,也有客人沿途帮忙抬棺,孝女是在女友的搀扶下边走边哭,慢步而行,整个队伍有秩序地向墓地行进。    (九)入葬  到了墓地,坑已掘好,若未到安葬的时候,则停灵枢于一侧,同时修整坑壁。人们四散寻找石块,等待时辰到来。若时辰已至,即安葬。安葬时先于井中撒米写成“富贵”二字,再放鸡下去将米捡吃,然后烧纸于坑内,并在坑底靠脚那头放一碗糯米饭。  棺木落坑时要放炮或鸣枪,下坑后,撑伞遮挡,打开棺盖,再次把尸首理直放平,让子女们再看最后一面。盖回棺盖,长子先上三锄泥,然后众人相助。砌坟不能用别的坟已用过的石块,即使其坟已迁也不行。砌时若有碑可立碑,若无碑可用一块较平的石头立于正面代碑。碑两侧石块叠层规定男为单数、女为双数。碑前平置一块石板代供台,坟尾一侧(男左女右)设一“钱仓”,作祭奠时盛畜禽血毛及纸钱灰烬之用。一般坟堆当天砌好,特殊情况未完工者,第三天再续砌。    引路幡插于坟顶,灵屋有的焚烧,有的置于坟顶。抬灵枢用的木杠之类,亦焚于其中。掘坑、上泥用的泥箕,或焚或罩于坟顶。锄头之类扛回家中。亡人留下的草垫、草席及烂衣物等,及时拿出屋外烧于去坟地的路上。较好的铺盖、蚊帐之类则拆洗留用。  葬后第三天,称“三朝”,在坟顶置一“万年壶”。仡佬人死后只葬一次,不管葬地好不好,葬下就不再迁移,也不再捡骨另葬。    少年儿童以及成人而未成家的,基本上都不兴这样的习俗。至于非正常死亡,如在外面死的、凶死的,一般不能停于屋内,只能在外面搭棚停放。葬礼仪式一般比正常老人逝世简单得多。有些在逝世时无条件搞道场,若干年后条件允许了,则追补“开路”。用茅草扎草人代逝者尸身,以竹编框,纸糊其面充棺材,然后设灵堂,请巫公,杀猪宰羊,吹打哭唱,一切如初葬,称闹“白喜”。   & (十)吃羊肉    吃羊肉即清坟。葬后三年内,要在每年农历的二月到三月初三之前清坟。每年三月初三都要往坟头挂一束白纸,叫做“挂清”。    清坟是祭祖的一项重要活动。清除坟边杂草,往坟头添新土,再插上一束束白纸。然后杀猪、杀鸡、宰羊,拖着宰好的猪、羊绕坟顺时针转三圈,反时针转三圈,一人跟在其后,边锄边念“买田买地”。鸡、猪、羊肉煮熟后,供祭于坟前。将“钱仓”清空,填满纸钱焚烧。将“万年壶”灌满酒。然就地聚餐,伴以唢呐奏乐。   & (十一)开财门  从坟地回到家,主人家大门紧闭,门内置一方桌,桌上一碗羊肝、两碗酒,伴以唢呐奏乐。内(主人)外(老师父)两人对答。外喊:“开门!开门!开门!”内问:“你是哪里来的人?”外答:“我是天上财帛星。”内问:“你来做哪样?”外答:“我来帮主家开财门。    && &春季财门春季旺,夏季财门六畜兴,秋季财门进五谷,冬季财门进金银,一年四季我打开,秤称银子斗量金。当门有棵摇钱树,对门有个聚宝盆,摇钱树,聚宝盆,早聚金子夜聚银。初一早晨捡四两,初二早晨捡半斤,初三初四不用捡,多得黄金滚进门。滚进不滚出,装得主家满堂屋,堂屋装不下,拿去买田坝。上头买齐云南省,下头买到北京城,光绪皇帝做卖主,文武百官做中人。买得长田好跑马,买得团田好喂鱼,喂得鱼儿千斤重,喂得马儿顶状元。左手开门金鸡叫,右手开门凤凰吟;金鸡叫,凤凰吟,富贵荣华万万年;金鸡叫,凤凰声,富贵荣华万万春。左脚跨门生贵子,右脚跨门生贵人;左脚跨门带根金,右脚跨门带根银;千缸金,万缸银,带到你堂屋交代你主人。到你堂屋看四方,四根中柱顶大梁,大梁不是檀香木,二梁不是紫檀香,三梁四梁望不真,不是枫香是白杨。梭乐树,梭乐娅,梭乐娅子解栓皮,一根立在后天堂。金子打的金子墩,银子打的抱柱房,金柱头,银川枋,照到云南亮堂堂。云南有个好姑娘,叫你儿子回身跑,去到云南就成双,多得儿媳转个弯,酒席办了一席,银子过了一千。初三初四转回程,男包金子女包银,到你堂屋拜一拜,庆你儿子有金银。买只懒猫守房门,丁财两旺,富贵双全。金银满柜谷米满仓,恭喜恭喜,富贵荣华今日起。    内讲:“谢蒙老师父金口利牙。”  主人双手端酒杯敬给老师父喝,还敬其羊肝吃。外讲:“头杯吃的富贵酒,二杯吃的富贵茶,三杯吃了千年富贵,四杯吃了万年发达。”老师父接其酒、肝吃后,即回敬主人酒肉。内答:“搭伴老师父。”接受老师父的回敬。    二、仡佬族丧葬文化的内涵   & (一)体现了灵魂永存的生命意识  仡佬族人认为人死了是不会再投胎转世为人的,如丧葬古歌中的:“今天过世去,再也不复生,勿念在生的,勿挂在世的。”他们认为生命不能再重复了,死表明生命的终结,不过人在死后的灵魂会去到祖先的灵魂那里与他们同住,如丧葬中的“开路”仪式就是法师给逝者作法开辟去另一世界的路。犹如仡佬族古歌中唱的:“你去得清去得明,三魂飘飘归天庭。”同时,仡佬族人认为逝者的灵魂永远存在,并在天堂保佑他的子孙后代一生无灾无难、平安幸福。因此,他们崇拜祖先并对祖先的灵魂十分尊重与畏惧,丧葬仪式也就办得十分隆重,以示后代对逝者的眷恋与不舍。   & (二)体现了仡佬族民俗信仰中的性别意识    从丧葬习俗中可以看出仡佬族的民俗信仰中有着明显的性别意识。当老人死后,后代用温水给逝者沐浴并穿戴寿衣将尸体移到堂屋中时,如果逝者是男性,就需要停放在左侧;如果是女性,就要停放在右侧。同样在立墓碑中体现了这种意识,仡佬族在清代以前不立墓碑,清代以后,开始仿效汉族立墓碑,但比较简单,有的仅在坟前垒三块石头作为标记;有的则在坟顶栽一长方石。如逝者为男性,则垒(栽)石于坟的左侧,如为女性则垒(裁)石于坟的右侧。  && (三)体现了后代尽孝的伦理意识   孝是人伦的根本,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孝的意义始于报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而丧葬礼仪则是体现这种伦理意识的一个重要场合,仡佬族丧葬习俗的每一环节几乎都体现了这种“孝”。如落气烧纸钱、喂银器等就是给逝者付买路钱以避免在上路途中遇到麻烦。对长辈离开人世的悲伤既是自然流露,又是孝的体现。仡佬族人评价一个人是好是坏的标准之一就是看他是否全心全意尽孝。如唱挽歌都认为是一种尽孝道的形式,在长辈死后,做后代尤其是子女的一定要放声痛哭,并边哭边诉说长辈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如果孝子的哭声很小,就要遭到别人的笑话并被人们看做不孝。   & (四)体现了社会关系的调整    随着长辈的去世,以前围绕着该逝者建起的社会关系将会被打破,而丧家通过丧葬仪式可整理或重组现有的社会关系。比如要由女儿、女婿用温水给逝者沐浴,并穿戴寿衣;做法事时抬灵牌的人一定要是逝者的女婿等等,这些就是要告诉女婿们必须承担比逝者活着时更多的责任。同样,在披麻戴孝这一环节中也得按辈分和性别的不同来决定孝布的长短和款式以体现新的关系建立,而家族的传统也在生者与逝者之间通过葬礼把它连贯起来并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和家庭关系的融洽。    同样,在仡佬族人心目中,葬礼是一件大事,在各种仪礼中最隆重也最讲究,丧葬的仪式十分繁杂,仅单靠一个家庭的力量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他们认为丧事的处理是这个家族、这个村庄或邻近村庄的大事。哪家有人过世了,大家都会主动放下手中的活计去到逝者家帮忙处理丧事,因此在整个丧葬过程中,是一次家族和村庄成员的集体性的聚会,通过这种聚会增加了家族之间的感情和关系,也加强乡邻之间的联系,显示了集体力量并提升了家族和村庄成员的认同感,密切了仡佬族群众的关系。  & (五)体现了对后代教育的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已不再似从前那样圈于一个村庄,而是离家外出务工,家族成员一般很难聚集在一起。而通过丧葬把家族和村庄大部分成员聚集在一起,给后代提供了一个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场所和机会。仡佬族通过丧葬仪式,介绍、宣传自己家族的历史和先祖们的业绩,让后代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尊重他们的长辈为该家族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比如仡佬族人在哭丧过程中,他们会通过哭声把逝者生前的言行一一叙述出来。通过这种哭唱,后代对长辈的思念更加深切,并从长辈生前的言行中约束、规范自己应遵守的社会伦理道德,懂得尊重长辈、爱护长辈。同时,这种将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标准通过哭唱的方式来传输给参加葬礼的广大老百姓,其教育意义也是十分巨大的。    三、结束语  百色市仡佬族的丧葬习俗不仅仅是传统社会留下来的遗俗,它在今天仍然发挥极大的作用,它促进了人们更加懂得尊重生命,爱护生命,讲究孝道并调整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并让后代受到了教育。因此,我们应抛弃丧葬习俗中迷信的内容,发挥它文化内涵中积极的方而,促进仡佬族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黄绍伟调研生态
市政协召开社情
右江区政协召开
沈北海、高枫到
沈北海、高枫到
自治区政协副主
市政协调研组到
黄欢率队视察生
乐业县政协机关
黄兆明副主席到第十章  丧 葬
人死了,邳州人们称为“老了”、“走了”、“不在了”或“去世了”、“逝世”、“病故”、“仙逝了”,忌说“死了”。邳州人讲究寿终正寝养老送终,凡正常老人死亡,儿女们总要让老人死在家中或家中的床上,尽量避免老人死在医院病床上或外地。老人死亡,一般都要办丧事,办丧事也十分慎重、敬重、且规矩繁杂,要经过几十道繁杂而有序的丧礼仪式。
第一节 初丧
揩光 在生命重危的时候,儿子要亲请理发匠到家中,专门给老人理发,光脸,清除去老人脸上的污尘,梳理好脸上的胡须和头发;以免老人去阴间蓬发垢面,过不去奈河,或受厉鬼欺负。如果是妇人在病危或没咽气之前,要请妇人的兄弟哥在跟前,以证死因,以示永别。在病重危的时候,孝子也要问一下死者遗嘱和交待。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孝子还要给老人理好发须,理好衣服,在左手脖子戴上打狗饼,右手中握着打狗棒,以作决别上路。
穿寿衣 死人穿的衣服叫寿衣,俗称送老衣裳。寿衣的衣料多数都是事先准备好的,视老人病危的时期,就开始赶做。寿衣料多是棉、绢、绸的,棉、绢的寿衣,取“绵绵”、“眷眷”之意,表儿女之情。寿衣的颜色一般为老蓝、老绿、褐色为多,略带有宗教的色彩,其式样如明朝的装束。男性寿衣多为黑、靛蓝色棉衣、棉裤、棉鞋和长袍、马卦、瓜皮壳帽子、白布筒袜子等。女性寿衣有对襟袄、百叶裙、绣花靴子、勒子冠或巾冠。寿衣穿单不穿双,以“五领三腰”为主,上身五件和下身三件。寿衣要又肥又大,容易穿。同时,儿女做寿衣时不能流泪,泪滴在寿衣上,有死者穿去儿女心中会不安的说法。针眼要大而且稀,线不须打疙瘩。死者平时所戴的喜爱的金银、玉器,都要给死者戴上、挂上,尤其是女性的头饰、耳饰、手饰,都要给戴上。穿好寿衣,儿女和亲属都要守护在身边,并含悲忍泪的叫喊:“爹或娘,别走呀,别撇下俺不管了。”直叫喊到呼吸停上,俗称叫魂。
条灵床 条灵床俗称“小殓”,,老人还未咽下最后一口气时,在沐浴更衣时就要把灵床准备好。灵床为单人床,铺好席片,被褥、枕头。枕头又叫鸡鸣枕,似鸡样,有歌云:亡人头下一只鸡,光会打鸣不会飞,亡人于是迷路了,鸡叫一声向不迷。平放好老人,并把灵床调放在堂屋里,因堂屋是主屋,是一家之主正寝送终时必须占有的灵堂。头部对着堂屋门,俗称“上灵床”或“上灵台”。上面用被子或白布盖上身体,亲人都要在两旁卫护,度过弥留的时刻,谓之“送终”。最怕的是老人突然夜间病故,或没换衣服,或没穿衣服“光着身子走了”,这是儿女们最大的不幸。老人未停止呼吸前,亲人就要把“打狗饼”做好。打狗饼一岁一个,其中有几个儿做几个比较大一点串在中间,似小铜钱大小,其它的打狗饼再略小点,用线穿成串,系在左手脖上。右手放20公分左右长的小木棒,称为打狗棒。据说人死了要去西天,西天是人死后灵魂的天堂,也是儿女祈盼老人亡后去的地方,否则去地狱要受煎熬。在西天路上,要经过恶狗庄,遇到恶狗拦路或叫狗追,这时可摘一个下来饲狗,叫作贿赂狗饼。打狗饼喂完了,狗还再追咬就用打狗棒驱赶。老人死后,要给亡者口中塞一枚铜钱或玉蝉,称为“口含”从汉代至今都延用。人死后未闭上眼目的,用手向下划一下,或口念“爸(妈)就放心的去吧,”等慰言。人在咽完最后一口气了,要在亡者脸上蒙上三张火纸,两边用秫秸夹住斜放,俗称蒙脸纸,以防亡者闷在腹中气吐出有气味,也忌亲人不忍见死者之意,这种做法始于春秋时期,时称“面衣”,也是鬼的特征。
喊路 喊路又称指路,老人咽气后,孝子中的长子,带着剪好的火纸钱,在长者的带领下,来到村头“十”字路中,燃烧纸钱,并向西北跪磕一个头,口中喊着:“俺爷(或爹、或娘),赴西天大路”,连喊三声,俗称喊路。其意是让老人的灵魂升天,去过天堂的生活。灵床头还要点燃油灯,谓之“照尸灯”或“长明灯”,以防鼠、狗、猫过来破坏尸体,或接上晦气。灵床头还要放一碗半熟的生米,上面交叉插一双筷子,谓之“倒头饭”。床头边靠放“哀棍”又称“哭丧棒”,意思是悲痛无比,须靠扶持。哀杖父亡左手执杖,母亡右手执。,丧杖为柳木制成,几个儿做几个,也有给女儿做的,宜短不宜长,短者以示孝子悲痛而低腰垂头。用柳木做丧杖以示“留丧”,“柳杖”与“留丧”谐音,俗话云:孝子拉丧杖,后世人兴旺。有哀杖意为有后代,后继有人,否则称为无后人。灵床头边还要放上烧纸钱的盆,称为老盆。老盆底下要钻眼,有几个儿钻几个眼。眼意为与地府相通,儿女的钱便顺这眼的钱路,送给阴间老人。
备棺材 棺材俗称死人的屋子、房子,实为盛放死人尸体的木器。有钱人家在老人年长时或身体欠佳时早已准备好了,俗称“防老屋”或“喜木”。黑漆漆成,棺头上压上红绫子,一般放在厢房或过道房内,以作备老。没有钱或贫困户,只有在病危时或咽气后才匆忙准备,准备方法有三:一是到棺材店购买,二是自己请木匠打做,三是临时借用。棺材有三分九等,最好的为“六六式”,是圆段木见方,所有段木都是白布尺六寸的,百姓称为六六天铜盒。另外还有六五式、四五式和三四式。最差的为“薄匣子”,厚度2寸-2.5寸。实在买不起棺材的只能用秸秫卷又称薄笆子,或“席包卷”。棺木一般分为上中下三等木料,上等木料常用楸木、柏木;中等木料多为桐木、柳木;下等木料为杨木。
棺材使用时间久远,其质地和形式也不同,早在夏商时期已盛行瓦棺,汉代盛行石棺,砖切棺,木棺等。砖切棺、石棺还雕凿有许多花纹和传说故事。今日称之为画像棺或画像石棺。
棺材形式多有变化,有线人家使用的有棺有椁,密封很好。再富有的人家不仅有棺有椁,还用石砖切墓室墓道,其上还要盖享堂,坟旁也盖有孝房,雇用守墓人。一般百姓只有棺而无椁,更无墓室等设备。棺材有棺帽、边绑、前攒、后攒、底、座等名称。有了棺材,孝子也就放心了,死者也有了停放尸体的地方,即阴间的屋子。
大殓 大殓俗称成验,成殓一般为死者咽气后的第二日进行,因为人咽气有窒息的现象,需停放24小时,天气炎热可当日成殓。成殓不只是将死者尸体放棺材内,邳州成殓要做以下事项:
1 请棺  孝子请邻人或丧事帮忙人先将灵床条到一边,再将棺材请到正堂屋。对大门南北放好,棺帽放在一边。
2 铺棺  铺棺一般由主持丧事的先生或地理先生,或明白人去铺设。先铺白绫(白布)铺棺布,上面分别列放七枚铜钱,条放三匹麻秧,再放一堆牛屎和坯块一块。放铜钱俗说“子孙钱”;放三匹麻秧说是“影身草”,二说是“孝到了”;放牛屎谓之“发势”,即后代日子热腾腾的;,坯块土话称基块,基块作尸枕,意为鸡鸣枕,“基”与“鸡”谐音,有吉祥安息之意。其上再铺放上被子作垫尸被。
3 净面  净面俗称揩光或洗脸。移尸入棺前,需为死者整容洗面,仪式一般由家族中一老者主持,也有主持丧事的先生主持。用一小盆或碗盛水,用棉絮团醮水,在死者面部上试擦,从印堂到脸又到嘴角及下额,净面毕,将盆或碗砸破。净面时孝子要在面前,这是生者与死者见最后一面的机会
4 成殓  成殓又叫入殓,一般由族中长老或明白长者与孝子进行,首先用苘匹或苘绳在双脚之上的脚脖处绑好,名为“绊脚索”,意为人死了眷恋家而防止阴魂再走进家来,故用绊脚索绊住。有的将腰连同胳膊一起捆绑,主要作用是以防尸体在棺材中摆动,致使尸体四肢不整齐,有损于在阴间的形象,也有损于死者遗姿遗容。成殓时要把头脸、尸身、四肢整平放正,保持良好的形象。
接着让女儿们、亲属瞻仰遗容,向遗体告别。但在哭时,不要让眼泪滴在尸体上,以防“眷恋不舍”。此时,如果死者是女的,一定要有娘家人在场,得不到舅舅的首肯是不能入殓的,即使入殓,也不要把棺帽盖严紧,更不能“镇钉”;以待娘家人来到时,可掀棺瞻仰遗容后,此后放可扣棺镇钉。尸体入殓时,要把死者最喜爱的器物放入棺内,如眼镜、烟袋、玉器等,分放在尸体两边,或胳膊两边处,尸体上盖上白布和被子,并把尸体两边塞紧,以防抬棺入土时乱动。棺内什物放置完了可让儿女们离开棺边,可以扣棺帽。成殓的棺材称为灵楸,不称为棺木或棺材。
5 镇钉  盖紧棺帽后,就得镇钉,镇钉就是用7根铁钉将棺帽与棺身钉在一起,镇钉后不得开启棺帽;这七根钉,俗称“子孙钉”,据说可使后代子孙兴旺发达。镇钉时,孝子可向死者喊“爹(或娘)躲钉”喊叫直到把七根钉钉好为止。镇钉后,须把棺罩罩在棺材上,棺罩一般为闺女所买,一是棺材装饰,二是表达儿女心情,罩上棺罩,一切灰尘就难以入棺内,入土时也可挡土尘入棺内。棺罩一般为红紫色绫缎,上面绣有龙凤花鸟、人物仙人、传说故事等图案。
成服 穿戴孝衣孝服孝帽谓之“成服”。俗称 “破孝”。邳州成服,旧时分五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统称“五服”。
斩衰  即割布做孝服,是孝服中最重的一种,“斩”取其悲痛之甚的意思。原用极粗的生麻布制成,不缝边,背负一块,一尺六寸,胸前心口缀一块,长六、宽四寸的布条。这就是衰,期为3年。斩衰是儿女对父母,儿媳对公婆,孙对祖父母,妻对夫而服之。服期为什么3年。因为按惯例,小孩出生后3年才离开父母怀抱,父母死后,也应服孝3年,以示回报。
齐衰  其规格比斩衰次一等。用生粗麻布做成可缝边,规格与斩衰同,期为一年。旧时为继母、庶母、保姆服齐衰3年,为祖父母服1年,为曾祖父母服5月,为高祖父母服3月。
大功  旧时丧服之一,指布的做工粗糙。比齐衰稍有熟稍细,比齐衰次一等。规制没有背版布。期为九月。凡本宗的堂兄弟,未婚堂姊妹,已婚姑、姊妹、侄女及众孙、众子妇、众侄妇,已婚女为伯父、叔父,侄、未婚姑、姊妹丧服,均服此丧服。
小功  指布的做工极细,服制与大功,用布比大功更熟更细。为祖父的兄弟。父之从父兄弟一辈人服丧服。期为6月。
缌麻  丧服最轻一种,指布质极细的熟布。服制与大功同期,期为3月,凡为疏远族亲、亲戚;如高祖父母,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外祖父母,岳父母,表兄弟,服此丧服。
以上五种成服布质,服制和期数等今已废。但成服范围仍按“五服”的规定范围进行,只是有的地方轻一些,有的地方略重一点而已。邳州成服的范围,服制式样有以下几种。
1孝子服父母孝:孝子成服为斩衰,分守灵期和服孝期。守灵期头披麻孝。即用麻匹稍编织成扁辫状,间断夹入3个棉絮,系在头上。腰系有孝绳,即用苘匹稍搓织成的苘绳并托地半米余,下端散头;孝绳,半孝一根,全孝二根或一根下分叉。身披孝裳,半孝半幅布,即7.5老市尺,全孝全幅布8老市尺。半孝是父母中一人去世,全孝是父母中先后二位去世。有的地方不披孝?而在埋葬时披。脚踏无根布鞋,谓之孝子失去了根邦,这就是俗说的“披麻戴孝”。守孝期。从安葬后开始,有的至五七,有的至百日,有的至周年,期间:戴孝帽邳北为“泰山压顶式”,即帽下部分为筒状,其上方后折2寸左右,中缝缝几针。邳南戴孝帽为筒帽,下筒状,其上口缝成缩折式的帽顶,中有一空洞。鞋,半孝鞋在鞋头至鞋邦中缝白布邦脸,后边不贴缝白布,留出原鞋布色。全孝,全白布绑鞋。穿戴白布衣服为主,系孝腰巾。衣服散边钉白布钮。帽边也镶白布条。鞋全白布绑。
孝子孝帽“泰山压顶式”为1.3老市尺,孝?半孝幅布老市尺7.5尺,全孝全幅布8老市尺,系腰子半孝幅布7.5老市尺,全孝全幅布8老市尺。
2女儿、儿媳服孝:女儿、儿媳服孝,其服孝分守灵期和服孝期。守灵期:头顶孝巾,俗称“搭头”,儿媳女儿不准挽系,从头上拖至肩上,半孝2.5老市尺,半幅布,全孝3老市尺,可多半幅布或全幅布。孝裳
,半孝,多半幅或全幅布,长7.5老市尺;全孝,整幅布,长8老市尺。扎腿角布一般半市尺宽,长1尺,用苘系扎。腰系孝绳。半孝一根,全孝二根;用苘少稍编扎而成;尾处散头,任其拖拉,越散越好,谓之“披麻戴孝”。鞋,半孝后半部分不贴缝白布面,全孝全白布面。
守孝期:其孝服头顶原搭头巾,可挽系。全孝孝褂下衣襟四边散边,半孝四边可镶白边不散边。全孝扭扣和领边为白色裤角贴缝白布条。鞋,全孝全白布鞋邦,半孝只贴缝前半部分鞋邦。孝子、女儿、儿妻在守孝期间,原守灵时披的孝裳,可在圆坟、五七、百纸时再披,平日里收叠好,不披,只穿戴带孝边的衣服、孝巾。
3妻服夫孝:一般服孝,只顶搭头巾,裤角管扎白布巾。重孝者服孝布搭头、披孝裳、裤角扎白布等。基本与女儿,儿媳同。但较多者只顶孝巾或不着孝。
4孙子服祖父母孝。头戴元宝式孝帽,7-8老市尺,帽角尖上钉一小块红布。
5女婿服岳父母孝:头戴孝帽“泰山压顶式”1-2老市尺,也有的为元宝式。身披孝裳子,半孝7.5-7.8老市尺,半幅或多半幅白布。全孝整幅白布8老市尺。系腰子,半幅布7-7.5老市尺。系腰子横拦系腰间。只挽系一道扣,不要系两道紧扣。
6孙婿服祖父母孝:头戴8老市寸元宝式孝帽。身披孝裳子,半孝半幅白布,长7老市尺或稍多一点。全孝半幅7.3-7.5老市尺。攀肩孝巾,三分之一幅或半幅白布,长7-7.3老市尺。全孝半幅,长7.3-7.5老市尺。攀肩孝巾,要斜攀在肩上,下边挽系一道在腰间,男左女右。即亡者男左攀,亡者女右攀。
7儿辈的仁兄弟服孝:孝帽与孝子同“泰山压顶式”,也有戴元宝式,尺寸大体同。披孝裳,与孝子同。半孝为半幅或全幅布7.5老市尺,全孝全幅布8老市尺或稍短寸余。
8女儿、儿媳的干姊妹服孝。服孝与女儿、儿媳同,尺寸可稍短小有别,守灵时不系孝绳,不穿孝鞋。
9亲朋服孝:一般只戴孝帽。尺寸8老市寸,元宝式孝帽。一角内上折,三角合攒缝三针即成。
10一般吊孝服者:只戴孝溜子,即小白布条,别在左胸前。
11文明服孝:亲戚至亲友者戴黑袖纱,胸前佩戴小白花。一般吊孝者,胸前只佩戴小白花。
各亲族服制及备考丧服
附1.丧服总图
用至粗麻布为之不缝下边
用稍粗麻布为之缝下边
用粗熟布为之
用稍细熟布为之
附2本宗九族五服图
出嫁 大 功
附3出嫁为本宗降服之图
附4.妻为夫族丧服图
三 姑舅 斩
母父 夫 齐 妻 斩
为 衰 为 衰
妻 杖 夫 三
年期 年期 年期 年期
无 孙侄 缌
缌 女侄 小
无 孙侄 缌
附5.三父八母服图
图服母八父三
与继父同居无服
为长子服三年为众子期服
谓所生母死父命别妾抚育者服斩衰三年
谓自幼立嗣过房立嗣及三岁以下遗弃之子者与亲母服斩衰
谓妾生子女称父之正妻斩衰三年
谓亲母被父所出服齐衰杖期
谓亲母同父死改嫁他人服齐衰期
谓父妾乳哺者义当服缌麻
谓父有子女之妾嫡子众子服齐衰杖期所生子服斩衰三年
择吉日 择吉日,是选择开丧,安葬之日,一般是阴阳先生从“安葬周堂图”中排查出来的。如图:
查周堂方法:1、即查周堂不论节气,只论大小月,大月从父向男数,小月从母向女数。如正月大,从父向男查到初四亡人日,即为安葬日,一日查一个字。
2、查周堂,不在“亡人日”时,还要避开丧主家周堂中的“父、母、男、女、妇”等人的健在否,如健在可停灵选下边吉日。
3、查完周堂,还要查“逐月安葬吉凶日表”,看所查这天中是占吉星还是占凶星。如占吉星可安葬,如占凶星不可安葬,可停灵。
4、丧葬切忌四凶日表                
如占以上凶日避开,择吉星日安葬,否则要写“重丧符子”压在棺头上,以避之凶。不是安葬吉日的时间里,孝子要昼夜守灵。
守灵 灵堂设在正堂屋的主间,俗称灵堂,灵柩停放在堂屋主间对门处,棺头对门,棺头有长明灯,长明灯一般用瓷碗放一棉稔子,放豆油,放油只放1次不放第二次。倒头饭放在棺头底座上,其上交叉一双筷子。棺头的左边放有“老盆”,老盆是亡者的“金钱盆”,作孝子在盆中烧纸钱用,老盆烧火纸要一张一张烧,因其纸灰烧得再多,也不能取出或倒掉,只有在出殡时才可摔碎。棺头处放有丧杖棍,丧杖棍上绕贴有散条状白纸条。灵柩上罩有棺罩衣。
灵柩右为孝子守灵处,左为女儿、儿媳、孙女等女眷们守灵处,多应跪着守灵。守灵期孝子是不能随便出去的。守灵期间孝子家人的饭食均在灵堂中摆设,以示与亡者同宴。桌上要放有亡者凳座,盅筷,孝子并将食品用筷子夹放在座席处,要用酒浇地以示祭奠。守灵期间,孝子和家人不得坐凳子,只能跪着或蹲着,也不能洗手脸,以示悲痛之情。
守灵时,有吊丧人进灵堂时,要点燃火纸钱,口中要哭喊“爹爹呀”或“妈妈啊”,与前来吊唁的人交谈,不要大声大气,嘻笑眼开,要悲声话低,以保持灵堂中肃敬气氛,以示让亡者安息。送走吊丧人时,一般不要起身或走出灵堂,以单腿跪的形式拜送友人。
守灵期间还要做好一下事宜:
搭灵棚 灵棚设在灵堂门外,是供吊唁的人祭奠的地方。灵棚两边立柱子搭架并用黑布或白布或蓝布搭在上面作帏账,正面敞门作灵棚的。其屏障上可掇挂素花松枝,棚门两边可置有哀联,中设横批,如“慕承惠吊”等字,表示对吊者谢意。其门左边立柱上挂一铁犁铧,当吊唁者叩拜后奔丧时,主丧者即敲一下梨铧,并喊一声“谢”,以告守灵孝子,让其点燃火纸和哀哭,作陪奠。灵棚正中放垂帘,其上有素花,中间写一“奠”字,下方放亡者遗像;“奠”字两边有吊联,其上有横批匾,匾上父死写“陟岵兴悲”,母死写“云惨风凄”。当中安有祭奠桌,桌上有香铂和白烛,并放有酒盅、筷子、祭纸。祭品碟4—6个,有的盘中雕有“鲤鱼跳龙门”的果品称龙门祭。祭桌前摆放一张“藏王像”。祭桌前放有跪枕一个,左方放有净手的脸盆、布巾、盆架。
重帘两边有吊唁二门,其上有门批,如男者用“思静”、“思哀”;如女者用“风寒”和“月冷”,并垂挂素灯球。
奠桌前铺有草席数张,是吊唁者跪拜叩首处;两边设有家族晚辈陪奠处,陪奠者俗称跪棚者,只叩首,不作揖,只跪不起,随叩拜者的礼数进行。
现今的灵棚,有专业出租的布障灵棚,其布障上有花草人物和神话故事等图案,并设有彩灯,十分方便。
在搭建灵棚同时,要搭建好宴客棚。此棚一般长10米,宽5米,可放10桌餐桌。有闲房子的家庭,就在闲房中作宴客厅。宴客棚两边写致谢客人的联语,女者可以写“来者皆仙”;男者写“蓬荜生辉”;夫妻双亡者写“肃以宾入”等恭维词。两边可以立相应酬宾客的联语。
树幡门 过去富足户的丧事多搭建幡门,这种习俗在邳州部分地方仍沿习。
幡门  有两种搭建方式,一种是在大门外的主道上或在村头,宽度与路同宽,高丈余,其材料:竹木杆子,芦苇或秫秸,苘,松柏枝,铁丝纸花、鹤、鸾、白纸等。其形式如同过街坊一般。路两边分立双杆,双杆上再捆架双杆,杆间距一米左右。其间用芦苇或秫秸扎制成几何型纹式,其上贴有哀联,如“草木生悲”等横批,两边立杆内贴哀联。几何纹匾上插扎上花絮和鹤等。横匾上垂有两个白色灯笼,俗称过街幡门。一种是在大门外搭建,其材料同上,其形制同上,只是小一些,按大门的大小而定,一般为一间屋大小。男者横批为“当大事”女者为“大事”,两边写“风寒”、“月冷”。“当大事”为谦语词,有双关意。其一,孝子再贫寒,也要把父母当大事操办,以表孝心孝道,照顾不到的地方要谅解。即使孝子再富有,办丧事,虽当大事办,也难免有对客人有欠妥之处,请客人谅解。其二,前来吊唁的人,要把孝子的丧事当大事对待,以表对亡者哀悼心情,要严肃认真地做好吊唁礼仪程序,以挡世人之耳目。
幡门两边也要贴上哀联,哀联与路道祭悼门要有别,要含有孝子和吊唁者心情的意义。门左边放有点汤罐、百岁幡(纸)、抬汤罐棍,以及孙子在点汤时所挑持的“影不旗”。影不旗,分男女式,亡者为男,其旗下方剪成“倒圭”式(
);亡者为女,其旗剪成“燕尾式”( )。其旗靠放在门口左旁,吊唁者见之,便知亡者性别,以便吊唁时称谓。不管幡门扎不扎,可汤罐、百岁幡、影不旗必须安放在门左旁。
丧幡  丧幡也叫引魂幡,一般是窄长垂挂的条旗子。幡各地做法不同,形式也有异。幡一般立在大门外的路道上与幡门呼应。幡要高于周边的建筑房屋,或高于孝子的房舍,力求在村外远远都可以看到,习俗是“闻丧吊孝”;因此幡杆要高而直,杆身用素纸絮裹贴。丧幡比较有讲究,亡一位老人者,其幡应挂立三杆幡,两位老人均亡者,其幡应立五杆幡,幡上的标志分男女性别,亡者为男,其幡立鹤,亡者为女,其幡立鸾。其用意,使吊唁者一见便知,亡者是谁?避免吊唁中出现差错,也免于休口询问。杆顶端立有纸扎白鹤,或立或飞或舞翘。其下分别等距离套挂数个幡旗,幡旗的做法:用竹木片做成圆圈,白纸絮贴身,其上粘素五色纸纸条,纸条窄而长,宽5—10厘米,长米余为一岁垂一穗纸条儿。圈上系三系,分别等距离套挂在幡杆上。
鹤为羽族之长,鹤仙道骨,被称为“一品鸟”,被视为长寿之王。后世常用“鹤寿”“鹤龄”来作祝寿之词。鹤有君子之风,象征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能之士。鹤常为仙人所骑,老寿星常以架鹤翔云的形象出现。幡的鹤,有逝者赴西天天堂过极乐世界生活之意。鹤头一般朝向西北方向。
鸾 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俗称鸾凤,一品鸟,为女性的鸾骑。
现在多数不再扎过街幡门了,更不扎丧幡了,大门多用布影式的电动灯光装饰的祭悼门了,但好看而不庄重。
求人 为老人办丧事,要用人主事,用人办宴席,用人抬棺木安葬,用人看墓穴造坟等,事事都要用人;尤其是要用人抬棺材送老人下安葬,这是一件大事;,因此用人称为“求”人。求人要有礼节,一般求人要孝子中的长子去求,不亲自去求,有的事情就十分难办。如安葬用地,安葬时需要割杀庄稼和树木,安葬要选墓穴打圹,安葬要用较多的壮汉子抬棺木等。一人求不到,办事就不顺利。因此求人时,孝子不要戴孝,由长者带领到所求人的家 门口或院中,把所求人叫到跟前,先跪下磕一个头,起来后再说明事由,俗话说:“一个头磕在地上,什么话也不用说了”。求人时一般由族中长者或善办事的人陪同,以便好说话,好挽言。求人时除磕头外,还要奉烟点火,且语言多简洁明了,很多话都由领孝子的人去说、去安排。因为正在守灵期间,求人者需快去快回。
丧事执事 办丧事要由孝子求人组成治丧执事,即治丧理事会之类的组织。1、“总事”俗称“老总”,可由族中长者或邻人中有威望者,而又有治丧经验的老人、壮年人担当,一般只有一人。丧事的一切安排都由总事发号施令,但全本着孝子的意图财力而行施权利。2、里柜,又称内柜或账桌,一般3—5人,记吊账1人,收礼钱者1人,写帐心者1人,还有递烟接纸各1人。丧事大一些可分设2组。
总事和内柜的职责是:制定殡丧费用开支计划,聘用人员,安排治丧工作,主持丧礼仪式,处理治丧中出现一切问题及遗产继承,费用收支分配负担、收支情况等。农村丧礼仪式一般为专业人员即端碗的,或称捏瓷的或称搭爪子担当。有的村庄建立红白理事会,丧事可聘请并委托理事会担当。一般人员分工账桌前人员,有迎客,接纸,挂幛,承孝,领丧等人。宴厨有厨师,端菜饭,洗碗筷,供水,烧火,司酒,司烟,供饭,搭客棚,安桌,谢客等人。抬棺材人18—24人。
补充内容 ( 15:45):
在旧社会,徐州这里亡者的女婿要二十四拜。二十四拜就是24个头,刚开始磕头的地方有6个,四个角12个,中间3个,上殿3个。如女婿众多,要由大女婿带头站成一排,听执事高喊一声:“高客吊孝烧纸了”及三击鼓,动乐后,便带众连襟走进灵棚施行二十四拜。现在这个风俗基本没有了,有也只是象征性的跪拜一下一个完整的跪拜包括作揖和叩头,又称一礼三叩。
  怎样作揖。站在跪垫(拜垫)前,双脚站成“八”字形,两脚跟相距二至三寸。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胸前合抱。作揖的基本手势是男子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对右拳或包或盖,女子反之,这样的作揖手势是“吉拜”,反之,“男子右手成掌,左手握拳”或“女子左手成掌,右手成拳”则为凶拜,一般用于吊丧。中国古代讲究以左为尊,因为人在攻击别人时,通常用右手。所以,作揖时,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敬。自下而上(不过鼻,与口对齐)行礼。因举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称“打躬”。又因身体弯曲成月牙状,故又称“圆揖”。作揖时不要过分屈身,以免臂部突出,显得不雅观。
  怎样叩头。作完揖后,从容俯身,右手按跪垫,两膝下跪。头与脊要同时下伏,切忌臀部高于背。叩头时有的要求双手作十字状,头叩在手上。更多时候用两手顺势摁在地上支撑,头触地即可,如此三次。三个头磕完后,起身,双手合抱放于上腹处(道教称“怀抱太极”)。接着,再一次行一作揖礼,待双手自上而下至上腹处并立身站定后,方可离开跪垫,目视着后退离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人丧子 怎么安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