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诗在英译过程中译者书签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汉诗英译中的语篇衔接与连贯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3.00
&&¥3.00
&&¥2.00
&&¥2.00
&&¥2.00
&&¥2.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汉诗英译中的语篇衔接与连贯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意象与汉诗英译_以陶渊明诗_归园田居_其一_英译为例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00
&&¥3.00
&&¥2.00
&&¥3.00
&&¥10.00
&&¥3.00
&&¥2.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意象与汉诗英译_以陶渊明诗_归园田居_其一_英译为例
论​文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学报编辑部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年第0期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在唐诗英译中的运用
陈鼎斌(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广州 广东510725)
  摘 要:由于汉语和英语在语言特色、表达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以及汉英诗歌特点的不同,在唐诗英译的过程中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结合运用不仅能使译文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还能使唐诗特有的风格更好地反映于译文之中。因此,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对唐诗英译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唐诗英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6-05
  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在1981 年出版的《翻译问题探讨》中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翻译二元论,开拓了一个新的翻译理念。语义翻译从译文对原文的忠实性出发,主要强调译文在文体、结构、意义等方面与原文的对等性,与直译相似。在某些程度上,“语义翻译试图在译文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范围内传达原著的确切上下文意义”,① 有利于将原文的风格如实地反映于译文之中,达到形神兼顾的目的。然而,由于不同语言之间在语言特色、文化背景、表达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在某些情况下语义翻译难以很好的将原文的特色忠实地传递到译文之中,所以需要采用交际翻译进行相应的变通处理。交际翻译以读者群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为尺度,注意译文的可接受性,与意译相似。因此,“交际翻译服务的对象是译入语的读者,翻译的内容和语言都要以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为准则,强调的是再现原文的要旨,重视翻译可能带来的社会价值。”② 通常情况下,两种翻译方法结合运用,能使翻译过程更为流畅,翻译效果也更为确切。
  由于英语和汉语不同的表达习惯和文化特点,在唐诗英译的过程中采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相结合的方法不仅能使译文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也能使汉语诗歌的特色更好地反映于译文之中。在唐诗英译中,虽然在不同情况下会对这两种翻译方法有所侧重,但二者的结合运用常有利于取长补短,尽量在翻译过程中消减英汉语言之间的翻译障碍,同时更好地传达唐诗的风采和神韵。下面将就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在唐诗英译中的运用作相关的探讨。
  在唐诗英译的过程中,英语和汉语不同方面的差别常对翻译提出了各种挑战。因此,在运用纽马克的翻译二元论进行唐诗英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该注意根据唐诗和英诗的不同特点进行灵活处理。以下就唐诗英译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
  一、 翻译二元论与唐诗英译的形美与神美
  汉语诗歌具有与英文诗歌不同的形美,包括结构、韵律等等,体现了汉诗独特的语言风格和音韵美。由于诗歌多以形传神,以象寓意,因此如何将唐诗的形美充分地再现于译文之中是唐诗英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相结合的方法将会对此问题的解决起到重要作用。
  在某种程度上,虽然唐诗在形式的建构上遵循着某些规律 ,并且这些规律使唐诗具有一些共同的形美 ,但是不同的唐诗很可能会具有与其他唐诗不同的形美。因此在唐诗英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仅应把握好唐诗共同的形美,还应重视个别唐诗独特的形美。更重要的是,译者应该充分了解唐诗与英诗在形式上的差异,并在翻译过程中对这些差异进行适当的处理,使唐诗的形美如实地展现于英文译文中。下面以韵律为例对此进行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下,唐诗对韵律要求较为严格,讲究句尾押韵,并且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而英诗对韵律要求则相对宽松一些,即可在句首押韵,亦可在句中或句末押韵。并且,英诗不要求一韵到底,中间可以换韵。因此,在唐诗和英诗的这些差别中,译者应通过仔细的比较,找出差别之中的共通之处。同时,结合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对译文进行相应的灵活处理。以李商隐的《霜月》及其译文为例: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许渊冲译:
  No cicadas trill when I first
  The high tower overlooks water blending with the sky.
  The Moon Goddess and her Maid of Frost are cold-
  They vie in beauty in moonlight over frosty roof.
  在原诗中,第一、二、四诗句以“蝉”、“天”、“娟”皆在句尾押韵,因此在译文中,译者采用语义翻译的方法将原诗句尾押韵的特点体现于英诗中,分别以“cry”、“sky”、“cold-proof”和“roof”在句尾押韵。然而,原诗一韵到底,而由于一韵到底的情况在英诗中较为少见,因而译者采用交际翻译的办法将其处理为中间换韵的情况,使第一、二诗句中 “cry”和“sky” 的[ai]韵换为“cold-proof”和“roof”的[ru:f]韵,从而使译文更符合英诗的韵律风格。
  再者,在唐诗英译的过程中,译者除了应把握好原诗的形美,还应将原诗的神美尽可能地传递到译文之中。因此,“译者要充分发挥自身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感悟能力,深入挖掘作品的‘神’,即注重原著精神、神韵的表达,‘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③ 在反映原诗的神美方面,译者同样需要发挥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各自的优势,将原诗的神美尽量充分地在译文中体现出来。下面以唐彦谦的《垂柳》及其译文为例说明在唐诗英译中原诗神美的有效传达: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许渊冲译:
  Flirting with vernal breeze, the willow sways so tender.
  Who in the world can vie with it but the waist slender?
  It is planted at random by the riverside.
  How many maids fond of its leaves of hunger died?
  首先,译者采用了语义翻译的方法,将原诗的各意象真切地译出来,如“春风”、“世间”、“无端种”等,使原诗意义尽可能地反映于译文中。另外,由于原诗通篇使用比喻,以垂柳喻美人,同时寓嘲讽于对垂柳的赞美之中。因此,虽然从原诗的字面意义上看诗歌只是在描写垂柳,而译文则把原诗以柳寓人的精神呈现于英诗的表面意义之中,如译文中的“flirting”、“the waist”、“maids”无不体现了诗歌写人的内在神韵,反映了交际翻译的特色。同时,译文将原诗的嘲讽意味也如实地展现出来,尤其是译文最后一句,颇具反讽韵味,暗示了诗人可能认为垂柳比美人还丰姿绰约的内在韵味。可见,原诗的神美很好地传递于译文之中。
因此,纽马克的翻译二元论对唐诗英译过程中形美与神美的传达和反映有着重要作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结合运用将使译文更好地体现原诗的形与神,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目的。
  二、 翻译二元论与唐诗英译中模糊语言的处理
  同其它汉诗一样,唐诗采用高度浓缩的含蓄性语言,讲求以精炼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意义。并且,为了增强诗句的隐晦性和艺术效果,唐诗常运用相应的修辞手法使诗句语言产生某种独特的朦胧美,而唐诗的朦胧美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模糊语言的选用基础上的。在某种程度上,“模糊语言具有含蓄蕴藉,旨在言外的艺术魅力,能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便于表达复杂、微妙、丰富的思想感情,使作品更形象生动,达到更感人的艺术效果。”④ 相对而言,英诗对这种朦胧美感的追求没有唐诗那么强烈,而较倾向于采用比较直接的语言表达诗歌的思想。因此,在唐诗英译的过程,译者应采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相结合的方法,将唐诗中的模糊语言进行一定的清晰化处理,使译文更易于英语读者理解。下面以杜甫的《春望》及其译文为例探讨唐诗英译中模糊语言的处理方法: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许渊冲译:
  On war-torn land streams flow
  In vernal town grass and weeds are overgrown.
  Grieved over the years, flower
  Halting to part, hearing birds breaks our heart.
  The beacon fire has go
  Words from household are worth their weight in gold.
  I cannot bear to scra
  It grows too thin to hold a light hairpin.
  在第一个诗句中,译者将“国破”译为“war-torn land”,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语言的清晰度,说明国破是战争引起的,并暗示了诗人对战争亡国后人去物非的历史悲凉感。在第二个诗句中,原诗字面意义只是“草木深”,未指明“太深”,而译文将其内在意义也挖掘出来,选用“overgrown”来表明草木长得太杂太乱,展现了国亡后长安城草木杂生的破败景象。第三个诗句中的“感”字表面上并未指明是何感,“泪”也并未说明是谁溅的,而译文则将“感”字译为“grieve”来表明是悲伤之感,并将“花溅泪”译成“flowers make us shed tears”来说明是花使我们溅的泪,如此一来意思便清晰明了了。第四个诗句中的“鸟惊心”三个字,让人很难从字面悟出其真正的内涵,因而译文将其清楚地译为“hearing birds breaks our heart”来说明是听鸟叫声而使我们内心悲伤。第五个诗句中“烽火连三月”如果直译出来,则很容易让人误解为是烽火连续燃烧了三个月,所以译文将其意译为“The beacon fire has gone higher and higher”来表明“三”是虚指,实际上指的是烽火愈演愈烈,点出了战争愈打愈猛的意味。在第六个诗句中,如果将“家书”按字面意义直译为“family book”,则会使读者不知所云,因而译文将其意译为“words from household”说明是从家里来的书信,意思则变得清楚好懂。在第七个诗句中,从字面意义读者较难体会出诗人难以忍耐连年打仗而蹉跎岁月的痛苦心情,因而译文以“bear”一词点出诗句中所蕴含的这种特殊情感。同样,在第八个诗句中,如果将原诗的字面意义直译成英文,则使读者难以理解“不胜簪”的原因,因此译文将其缘由明确指出来,说明“不胜簪”是因为“It grows too thin.”可见,以上译文对原诗模糊性语言的变通处理充分发挥了交际翻译的优势。同时,在对意象如“山河”、“草木”、“花”、“鸟”等的翻译中则体现了语义翻译忠于原文的风格,从而达到了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结合运用的效果。
  因此,翻译二元论在处理唐诗英译过程中的模糊性语言具有重要作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结合运用不仅能使译文意义更忠实于原诗精神,还能将原诗中的模糊性语言进行一定的清晰化处理,从而使译文更易于英语读者理解。
  三、 翻译二元论与唐诗英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⑤ 由于汉语是建立在独特的中国文化基础之上的,因而在文化特点、表达习惯、民族风俗、历史传承等方面与英语几乎截然不同,所以在唐诗英译的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中英文化的冲突问题。“因此,我们在动手翻译之前,除了具备必要的语言文字上的知识,还要注重语言的地域性、民族性、历史性乃至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才能得到正确而优美的译文。”⑥
  由于文化因素较为复杂,在唐诗英译的过程中有时很难以简单的词或词组说清楚,但译者可以充分发挥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各自的优势,巧妙地结合二者来尽量使唐诗中的汉文化内涵在译文中表达得清楚明了,便于对中国文化了解不深的外国读者理解。显然,在这个跨文化因素的处理过程中,交际翻译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但语义翻译的结合运用也不可忽视。下面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及其译文为例说明唐诗在英译过程中译者对跨文化因素的灵活处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许渊冲译:
  Thinking of My Brothers on Mountain-Climbing Day
  Alone, a lonely stranger in a foreign land,
  I doubly pine for my kinsfolk on holiday.
  I know my brothers would, with dogwood spray in hand,
  Climb up the mountain and miss me so far away.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可能每个人都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是登高的传统节日。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则可能会因不了解这个传统而无法理解诗歌题目的含义,所以译者将诗题中的“九月九日”译为“Mountain-climbing Day”,这样就能使英语读者明白这是个登高的节日了。然而,在中国重阳登高的传统中,人们还有手握植物在山顶上祈祷家人团聚的风俗,这很可能是外国读者毫不知晓的。因此,在翻译末尾两个诗句时,译者将中国这个特有的习俗透露于译文之中。在第三个诗句的翻译中,如果只将原诗句进行直译,则很可能无法使英语读者理解登高的原因和具体情景,所以译文在后半句加上注释性的介词短语“with dogwood spray in hand”来说明登高是为了祈祷,即手持狗尾草进行祈祷,这样读者就清楚明白了。并且,登高时有插茱萸的习惯,这很可能是不为读者所知的,因而读者也可能不理解插茱萸的内在韵意,因此译者将第四个诗句意译为“Climb up the mountain and miss me so far away”,指明兄弟登山祈祷是因为想念在远方的亲人。虽然,英语读者不一定能从这首诗的译文中深入地了解中国重阳登高的传统,但经过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结合运用,译者尽量在译文中透露出重阳登高的具体细节和习俗,使读者对原诗的意蕴能得到更好的体会。
  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翻译不仅是文化接触的中介,而且也反映着不同文化之间极其深刻的差异。’”⑦ 因此,如何反映好这种差异是翻译的一个重要问题。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纽马克的翻译二元论在解决翻译中的中英文化差异问题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 翻译二元论与唐诗英译中汉英语言差异的处理
  在某些层面上,由于汉语和英语在历史背景、文化根源、地域风俗等方面的不同,二者在表达习惯和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唐诗英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该采用有效的方法处理好汉英语言差异所引起的翻译障碍,使译文在忠实原诗意义的基础上更加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在这一点上,纽马克的翻译二元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下面以罗隐的《蜂》及其译文为例说明翻译二元论对唐诗英译中汉英语言差异的处理所起到的指导作用: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许渊冲译:
  To the Bee
  On the plain or atop the hill,
  Of beauty you enjoy your fill.
  You gather honey from flowers sweet.
  For whom are you busy and fleet?
  对比原诗和译文可以看出,译文倾向于采用介词短语对原诗进行翻译,不仅将原诗诗题名词“蜂”译成介词短语“To the Bee”,还将第一、二、四个诗句分别采用“on”、“of”、“for”短语对原诗进行适当的转换,这样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体现了交际翻译的特色。另外,通常情况下,汉语不太重视主语,常将主语省略,唐诗更是如此,而主语在英语中则显得十分重要,因而在唐诗英译的过程中,译者常常需要根据原诗的意义为译文添上适当的主语。如第二、三、四个诗句中的“you”就使译文更符合英语的语法规则,这也体现了交际翻译的风格。再者,一般说来,唐诗中每个诗句都与下一句分开,独立具有具体的意义,而英诗既可上下句连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意义,也可诗句与诗句之间断开,因此译者采用语义翻译的方法按照原诗的诗句结构将译文诗句分开,既忠实于原诗风格又不妨碍读者理解。可见,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同样对这首诗歌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另一方面,由于汉语与英语不同的发音规则和构字方式,在直译中常出现由于汉英文化和表达特色差异而引起的对应目的语缺失的情况,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交际翻译的采用将可能成为较为恰当的选择。以汉语的谐音为例,下面就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中的一首及其译文进行较详细的讨论: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许渊冲译:
  Between the green willows t
  My gallant in a boat is heard to sing a song.
  The west is veiled in rain, the east enjoys sunshine,
  My gallant is as deep in love as the day is fine.
  在最后一个诗句中,诗人采用了汉语独特的谐音用法,用“晴”和“情”的谐音构成比喻和双关。从字面意义上分析,诗人似乎是在埋怨天气的变化莫测,不知它是晴还是不晴,实则暗指情郎令人难以揣度的心思,不知他对自己到底是有“情”还是无“情”。以“晴”谐“情”,含蓄生动,真切动人。利用同音字、假借字来双关,是汉诗特有的一种传统手法。因此,在翻译这个诗句时,很难找到对应的英语传统词组来反映原诗的这种风格,只能采用交际翻译的方法将诗句的内在意义表达出来,因而译文把诗句中以爱情和晴天作比较的精神展现其中。然而,对于其它三个诗句的翻译,译者运用语义翻译法将各意象如实地反映于译文之中,体现了译文对原诗的忠实性。可见,对该诗的翻译同样采用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优势互补的方法。
  因此,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各有特色,各具千秋。语义翻译能使原诗的特点和意义更加如实地反映于译文之中,使译文更符合忠实性原则;而交际翻译则使译文表达更符合目的语的规范,更易于读者理解。二者的结合运用将为唐诗英译过程中各种难题的解决提供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综上所述,纽马克的翻译二元论对唐诗英译具有宝贵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恰当结合和巧妙运用,对于消除唐诗英译过程中由于汉英语言在文化背景、表达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和汉英不同的诗歌特色所引起的各种翻译障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①②王华玲. 浅析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3).
③付丽娟, 孔国勇. “形”与“神”的抉择――外国文学作品译介的美学原则[J], 作家杂志, 2008: (1).
④任继敏. 诗歌语言的模糊性及其审美价值[J],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3).
⑤钟美华. 翻译陷阱: 中英文语义的差异[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
⑥崔薇. 英汉语义差异及其翻译[J],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0: (5).
⑦转引自栗文达, 宋润娟. 翻译中语义非对等的文化根源[J],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2006: (4).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陈鼎斌(1982― ),广东揭阳人,现任职于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港口与航运管理系。
版权所有:吉林广播电视大学  招生热线:2
地址:长春市人民大街6815号  邮编:130022 【精品专业论文】译者在汉诗英译中主体地位的多维性研究,文学理论,文学,文艺,文字..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译者在汉诗英译中主体地位的多维性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汉诗英译过程中意境的传达方式--《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汉诗英译过程中意境的传达方式
【摘要】: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由意象构成的,意境的展现主要依靠意象。中国古代的诗歌最注重意境,诗歌创作就是意境的创造。因此,在将这些诗歌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译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完整地传达原诗的意境。为此,译者可以采取种种方式对原诗的意象加以处理。具体地说,这些处理方式包括转换意象、浅化意象、细化意象、增加意象和省略意象并加注等方式。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H315.9【正文快照】:
一、意境概说“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和古典美学中一个极具民族特色的重要范畴,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诗歌创作中,“意境”一词的提出最早见于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在其《诗格》一书中第一次铸造了“意境”这个极具生命力的美学范畴。他指出:“诗有三境:一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开秀玲;;[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S1期
【共引文献】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聪;[N];民主协商报;2006年
杲再羽;[N];民主协商报;2006年
祁明;[N];民主协商报;2006年
姬鸿升;[N];民主协商报;2006年
邓海刚;[N];民主协商报;2006年
苏华;[N];民主协商报;2006年
王生军;[N];民主协商报;2006年
韩永旺;[N];民主协商报;2006年
景泰县政协主席
谈守礼;[N];民主协商报;2006年
曹瑾琰;[N];民主协商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喜贵;[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张璐倩;[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胡俊;[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王凯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朱剑;[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罗建新;[D];上海大学;2010年
雷大川;[D];吉林大学;2009年
田智祥;[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袁文丽;[D];暨南大学;2009年
史素昭;[D];暨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富林;[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田小林;[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王艳梅;[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贺德坤;[D];重庆大学;2010年
杨莉莎;[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0年
姜丽;[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0年
胡海峰;[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徐大伟;[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刘永超;[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房伟;[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金龙;刘晓民;;[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雯娟;雷群;;[J];青年科学;2010年02期
张文平;;[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张蕾;;[J];电影评介;2010年01期
邬鹏坤;;[J];新闻爱好者;2010年01期
张华;;[J];青年文学家;2010年02期
李春智;;[J];文教资料;2010年04期
赵咏梅;吴杨;;[J];作家;2010年04期
乔斌;;[J];文化月刊;2010年Z1期
米春花;;[J];青年文学家;2010年01期
王萌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铁楠;应欣;;[A];2009北京生态园林城市建设[C];2010年
夏可君;;[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淡诗黛眉;;[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袁善腊;;[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马辰;;[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于国铭;张皎洁;王伟;李宏宇;;[A];第三届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与古建筑工艺技术学术研讨会暨西安曲江建筑文化传承经典案例推介会论文集[C];2010年
金涛;苏世英;;[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4卷)[C];2010年
闫乐园;辛岩;;[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4卷)[C];2010年
朱英俊;;[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胡迈儿;;[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向贤彪;[N];人民日报;2011年
谢冕 诗歌理论家;[N];人民日报;2011年
直言;[N];工人日报;2011年
直言;[N];工人日报;2011年
向贤彪;[N];人民日报;2011年
谢冕 诗歌理论家;[N];人民日报;2011年
周勇军 田正校
张晶;[N];湖南日报;2011年
中山大学哲学系
钱捷;[N];珠海特区报;2011年
;[N];中国艺术报;2011年
刘成群;[N];河北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宗美;[D];暨南大学;2010年
蔡英余;[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王宏刚;[D];暨南大学;2010年
张俊杰;[D];河南大学;2010年
罗建新;[D];上海大学;2010年
姜欣;[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唐善林;[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檀革胜;[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刘小虎;[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吴珺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宜;[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黄洪平;[D];西南大学;2010年
韦林利;[D];西南大学;2010年
黄之潮;[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董艳敏;[D];吉林大学;2010年
傅遵英;[D];山东大学;2010年
夏彬;[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马锐韬;[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龙起凤;[D];暨南大学;2010年
彭祖鸿;[D];暨南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译者小书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