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检查制度发展的特点,并解析七历史作用

论文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技术 混凝土 低碳建筑
  论文摘要:随着改革开放,...【论文关键词】 建筑工程 事前控制 事中控制 事后控制 质量控制
  【论文摘...摘要: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高校科研经费来源多元化且数...论文关键词:建筑施工 管理职责分配
  论文摘 要: 随着我国不断深化建筑施工...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娱乐的追求进一步提升,对国家行政事...您现在的位置:&&_&&_&&_&&_&正文
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过程现代西方户籍管理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5440 更新时间: 18:34:43 | 【字体: 】
核心提示: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官就要对所掌户籍和赋税造册“上计”中央,以查考其政绩。秦朝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了各种不同的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规定了生著死削的统一办法,制定了...
&&&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官就要对所掌户籍和赋税造册“上计”中央,以查考其政绩。秦朝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了各种不同的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规定了生著死削的统一办法,制定了户主申报和典老(基层管理人员)审查核实的登记户口的程序。登记的内容有户主及成员的详细信息,祖宗三代出身情况及家内人员与财产类别等项内容……。唐朝还通过加强立法和法治,把户籍事务列入法治范围,从而加大了这一制度的控制力度。宋代户籍分主户和客户,主户有土地要交地税,客户为无地佃农要交丁口税。地籍与户籍开始分离。地籍单独出现,而且与户籍并举,地位同等。明代户籍黄册与鱼鳞册的交相使用。明代中期张居正变法,实行“一条鞭法”,更重视地税,使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基本脱离,黄册制度陷于瓦解。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舞台。&&& ――张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逻辑分析》等&&& 材料二& 在20世纪之前只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现代意义的户口和人口信息登记制度,二战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建立健全了这一制度。以美国为例,最能证明个人身份的资信材料为社会保障号码。人们可以凭借社会保障号码证明自己的身份、或者办理银行卡、信用卡、医疗卡、驾驶证等,或者依法申请失业救济。……美国国会利用人口普查得来的人口总数决定各州在美国众议院中的席位。此外,各州还根据这些数字来分配其立法机构中的席位。……企业则利用这些数字来降低金融风险、定位潜在市场。&&& ――材料汇编(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14分)(2)据材料二指出,与中国古代以社会控制为主的户籍管理制度相比,现代西方户籍管理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作用。(11分)
(1)演变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秦朝建立起户籍、土地、赋税三位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汉至唐不断强化(或:至唐朝,把户籍事务列入法治范围);宋朝开始,土地、赋税与户籍开始分离(或:地籍与户籍开始分离);明清时期赋役与户籍进一步分离,传统的户籍制度退出历史舞台。(8分)&&&& 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的不断松弛;政府的不断改革(或: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变化,如两税法、宋田制不立、明一条鞭法、清摊丁入亩等)。(6分)(2)特点:以社会保障和服务为主。(3分)&&&& 作用:为民主政治的完善提供信息服务;为政府制定福利政策提供依据;推动经济决策的科学化;为社会管理提供服务。(8分)
文章录入:乐溪&&&&责任编辑:luxun&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字体: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教学案)(解析版)
文字介绍,需要完整内容请下载!
【2014考纲解读】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突出
考查中央官制(内外朝、三省六部制等)、监察制度(刺史、御史台等)、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举制)、地方行政制度(路府州县、行省制)等。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
发展的影响。→→注意了解内阁设立的背景、军机处设置的实质。
【知识络】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 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重点知识梳理】
一、分封制和宗法制不同点及相互关系
|不 |含 |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 |宗法制是通过血缘宗族关系来分 |
|同 |义[|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 |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统治的[来|
|点[|来 |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的制度 |源:][来源:##.Com][ |
|来源:_____]
|目 |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巩固分封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 |
|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特 |①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起 |
|点 |,进而分封属下,构成等级秩序 |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两者既是 |
|。②邦国有同姓、异性之分。③周 |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 |
|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义|系。
|务关系联系在一起。
|作 |巩固和扩大了西周的疆域,传播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
|用 |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带动了边 |,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 |
|远地区的进步。但到西周后期, |权地位,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 |
|分封制逐步失去原有作用,逐渐 |定和团结,强化皇权
|出现诸侯割据局面。
|关 |两者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
|系 |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现就是分封制,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
|推行和稳定实施。
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实行王位世袭制,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
②以宗法制为核心。
③族权和政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血缘和部族色彩。
④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⑤具有开创性、继承性和发展性。夏朝开创了我国早期的一些典型的政治制度,如王
位世袭制。这些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发展有直接影响。
三、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2)一个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两层官职:中央:“三公九卿”;地方:郡守和县令。
(4)四个统一:全国统一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思想(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制度的创新:汉代设置中外朝机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设置“二府三司
”,元朝设置中书省。
(2)地方制度的变革: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唐朝设置节度使,北宋派文臣做
地方官,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3)两个结果:
①皇帝与丞相矛盾凸显,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逐步加强。
②自北宋后,地方势力已无力改变国家一统局面,中央和地方的权力之争告一段落,中央
集权制度的消极作用日益明显。
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重大举措:
①明代废除丞相制度,创立内阁制度。
②清朝设置军机处。
(2)最终结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1)专制主义即君主专制,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是指皇位终身制和皇位继承制,皇
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
带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
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皇位终身制;皇位世袭制;皇权至上。
(1)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内政局的稳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
和平环境;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处理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有利于推
动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后期:其消极作用明显地暴露出来,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
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阻碍了技创新和文化的
五、古代中国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方式
1.加强君主权力: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神化王权,
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
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设军机处。
4.注重选拔官吏和任免官吏:自秦朝废分封后,官吏的任免由皇帝一人决定,
隋唐时期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封建官吏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剌史,唐朝在地方设道,作为监察区等
六、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建立: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个,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影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九品中正制
(1)实行:魏晋南北朝时期。
(2)影响: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真正有才、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
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①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
③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举制,明清采取八股取士。
①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4.选官制度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1)有利于维持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在先秦时期,维护了宗法制为核心的奴隶
制政治体制的运转,保证了贵族政治、经济的特权和王权的正常过渡;在封建社会,维
护了封建皇权至高无上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保证了封建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
(2)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局面。从中央政权体系看,通过选官制度选拔效忠于王朝
统治者的中央官员,保证了王朝统治机器的正常运转,从对地方官员的选拔和任命看,
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加有效地治理与统治人民,维护多民族国家“大一统
”的局面。
(3)选官制度的标准化、制度化对国家选拔官员,维持统治的长治久安起了重大作用
。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赋税征收以及防止了人民的反抗。
(4)选官制度的变化和完善,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官员素质不断地提高,
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5)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变化与时代特征密切相关。不同时期不同的选官制度所起的作用
与影响不完全相同,应具体问题具体评价。
5.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1)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2)人才选拔逐步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3)举制度在早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随着考试内容和方式的僵化,其消极作用
日益明显。
【高频考点突破】
早期政治制度
例1、(2012·上海高考)《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
迁于周。”
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变式探究】有人说:“分封制是一柄双刃剑,它同时给与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以
合法性,至于哪种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下列
地方势力的行为不具有“合法性”的是(  )
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齐自称齐威王
B.晋文公加派鱼盐之税
C.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
D.魏文侯以吴起为将,编练新军
中央集权制度
(2012·海南高考)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
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解析】本题考点是秦中央集权制度。解题关键是生要对选项中“托古改制”、“华
夏传统”、“君权神授”的准确含义理解清楚,同时熟悉“皇帝”名称的由来。
【变式探究】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
例3、(2012·四川高考)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
【变式探究】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汉代与唐代是三个
重要的发展阶段。
(1)按示例填写表格。
(2)简要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
【经典考题精析】
【2013高考真题】
(2013·全国新课标1卷)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
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
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2013·全国大纲卷)13.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
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
A.无为而治
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
(2013·全国大纲卷)14.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
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
A.增加赋税
B.澄清吏治
C.培养人才
D.充实边防
(2013·全国大纲卷)12.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
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检查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2013·浙江卷)1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答案】 D
禅让制于夏启时期就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周代不可能实行禅让制,所以①不选。故选D
【考点定位】 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2013·重庆卷)5.《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
阁大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士“品位尊崇,
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2013·山东卷)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2013·浙江卷)15.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右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
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
D.④③⑤⑥
(2013·山东卷)9.《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
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2013·山东卷)12.图5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
(2013·江苏卷)3.某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
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
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2013·海南卷)12.魏源说:“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编(
明代税制)而复两税(唐代税制)。”与这一思想差异最大的是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祖宗之法不足守
C.变者天下之公理
D.托古改制
(2013·海南卷)6.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
“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这表明他
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
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
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
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
【解析】礼乐代表的是儒家思想,刑政代表的是法家思想,在题干材料中,朱元璋认
为“礼乐在治国中起到膏粱的作用,刑政在治国中起到药石的作用,而法家则起到了辅助
儒治国的作用”,这说明了朱元璋在治国理念上是“礼乐为先,刑政为辅”,故排除A,选
B。C项在题干中体现不出,D项与题干意思不符合。
【考点定位】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2013·广东卷)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州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
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2013·江苏卷)5.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
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
说明军机处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2013·海南卷)4.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
“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
已过也,结取后身缘。”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
A.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
B.诗歌成为表达爱情的方式
C.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
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2013·海南卷)2.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
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2013·北京卷)12.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
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
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2013·北京卷)13.读图7,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
B.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②
C.②和④先后是两宋的都城
D.明太祖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
中国古代部分都城示意图
(2013·安徽卷)37.(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
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亨宗庙;三思立,庙不袱(新
死者附祭于先租)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宁,召
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
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对
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
外部世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总共和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
说服力,七中有如下描写:“欲称闺门卸鲁(指文教兴盛之地)盖西川清淑之气所独钟,
抑亦程朱之教泽。”
——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
中国妇女解放的要求,不但是精神上的,而且是身体上的。……我以为按照中国妇女地位
,再决定“男女平等”这个问题之前,更要紧的问题,是决定女子也是个“人”我们中国的
诗礼人家,有客来访时,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着门帘回答说:“我家里没有人
”。这就是中国的妇女不自算是个“人”的铁证。所以总过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律家所谓
“自然人”的资格,然后才能够说道别的问题,才能够说到和别人同等权利。
——陈独秀《我的妇女解放观》(日)
(1)结合所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6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知识,分析程朱理何以对女性贞节作为地方道德标
准产生影响、(9分)
(3)依据材料,结合所知识,列举清末民初有关妇女解放的主要史实,并对上
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妇女地位分别进行辩证解读。(15分)
【答案】史实: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2013·全国新课标2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知识,从建筑与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形的政治文化。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
性做答,可加2(2013·四川卷)13.(28分)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
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
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
。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
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
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
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
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
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6分)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
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6分)
英国政治制度史大事记(部分)
|英国政治制度史大事记(部分)
《议会改革法案》
|19世纪50年代
责任内阁制趋于完备|
|《大宪章》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19世纪中叶
两党制度形成
|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第二次议会改革
孟福尔议会召开。英国 |19世纪晚期
|议会产生的标志
|内阁权力膨胀,人称议会“第三院”
《权利请愿书》
|第三次议会改革
《权利法案》
《阿斯奎斯法案》,上院 |
《王位继承法》
|权力进一步削弱
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 |1948年
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 |
|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
|案》,确立“一人一票”制度
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 |
(2)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英国限制王权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4分)说明近代
英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8分)
(3)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渐进性、灵活性等特点,任选其一结合史实
予以说明。(4分)
(1)注意总结材料一的关键信息,从“西周”可知其制度建立时间早,从秦汉到唐的
的相关法律法规可总结出其不断发展完善;从宋朝“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
”可知其他行政制度上的配套措施。辩证分析,点明中国古代权力监督制度(监察制度)
的积极作用和本质上的局限。
(2)注意“近代”的时间限定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以来(1640年以来)和“限制王
权”的关【2012高考真题】
(2012·海南卷)
秦灭六国后,奏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
的是(  )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2012·浙江卷)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
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根据所,鲁国、晋国和燕国均是姬姓
贵族的封国,宋国是商代贵族后裔的封国。据“同姓不婚”的原则,①③④均正确,②错误。
(2012·重庆卷)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其表现有(  )
①战乱频仍 ②民族矛盾尖锐 ③刑罚严酷 ④土地兼并严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由于秦朝实行严刑峻法、土地
兼并等暴政,导致农民起义。故本题选择D项。陈胜起义时战争尚不多,民族矛盾也不突
出,故排除①②。
(2012·安徽卷)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
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2012·安徽卷)
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
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占6.97%。结合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
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
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
错误;C项题干不能反映,与题干无关;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从
唐朝中后期就已经开始,排除D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答案选B项。
(2012·北京卷)
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
(2012·广东卷)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2012·广东卷)
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
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分析理解能力。“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君主就不
会肆无忌惮”,很明显不是主张废除和削弱相权,而是反对当时君主专制,排除B、D两项
;C项实行君主立宪制太绝对化,也应排除。故选A项。
(2012·海南卷)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朝,御史则与宰相
“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2012·江苏卷)
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
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2012·课标全国卷)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
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2012·课标全国卷)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2012·课标全国卷)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
,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
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分析和宏观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材料的核
心信息是“中
(2012·山东卷)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2012·山东卷)
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
(2012·四川卷)
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
(2012·四川卷)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耕织,输与官
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
作者(  )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2012·四川卷)
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这表明康熙帝(  )
A.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
B.认为中国迫切需要习西方文化
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
D.已经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压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封建社会后期中西文化的差异。康熙帝觉得西方文化
发展较快,有超越中国的可能,说明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
(2012·天津卷)
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
”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习行走”。材
料中未能体现出(  )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2012·重庆卷)
史载:“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人工虽增,地亩并未加广。应令直省督、抚,将见
(现)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最早实施这一政策的皇帝也曾(  
A.册封五世达赖
B.平定三藩之乱
C.首次征收地丁银
D.接见过渥巴锡
(2012·江苏卷)
著名者余英时指出: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
,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
;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举)开始集中于文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
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
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
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
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
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据材料一,结合所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
比较,说明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知识,说明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据材料三,说明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2012·全国卷) 阅读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广州等地陆续发现了南越王墓等重要历史遗迹,这
些发现对研究岭南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材料一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开凿灵渠,攻打百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秦
汉之际,中原战乱,秦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举兵兼并三郡,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
广州市),于通向内地的各个关口屯兵,“绝道聚兵自守”。
刘邦称帝之后,民生凋敝,无力南征,遂封赵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命其“和
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开通关市。南越国乘机发展,广泛使用铁器工具,海内外贸易
也相当活跃。吕后执政,汉朝“禁南越国关市铁器”,赵佗遂自称南越武帝,举兵北犯,
战争持续了一年多。吕后去世后,双方罢兵休战。赵佗又以财物收买附属于汉朝的闽越
等部族,势力所及,“东西万余里”,“以兵威边”。赵佗以皇帝自居,“与中国侔(对等)”
。汉文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遣使对赵佗“自立为帝”的行为予以谴责。赵佗迫于压力,
表示“去帝制”,继续“为藩臣,奉贡职”。但在内部,“窃如故号名”。
汉武帝决心彻底解决南越国问题,要求南越国王赵兴入朝,“用汉法,比内诸侯”。南
越国相吕嘉等杀汉朝使者及主张“内属”的南越王、王太后,“发兵守要害处”。公元前11
1年,汉军十万分数路越岭,平定南越并将其分设为九郡,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知识,概括指出汉朝对岭南地区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知识,说明西汉平定南越的历史意义。
(2012·重庆卷)
留生在国家发展和国际交往中做出了独特的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留生享受唐政府的待。为了照顾外国和其他民族的生,特设宾贡,
考中者称宾贡进士。宾贡进士以新罗、大食、渤海等国的留生为多。宾贡进士在唐朝
可入仕做官,如新罗留生崔致远十八岁考中进士,后在唐淮南节度使军中任职。各国
入唐生对国际交往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在长安招聘人才,交结其他国家使节,
搜集或出资购买书籍,特别是他们将习、了解的唐文化与典章制度传播于各国,从而
更增加了盛唐气象的国际色彩。
——摘编自任士英《盛唐气象》
材料二 玻利瓦尔在书信中写道:“我被送到欧洲习……我研究过洛克、孟德斯鸠、
卢梭、伏尔泰等人。”玻利瓦尔研究者比拉认为:“近代法国作家和哲家的作品给了他
以最坚实的文化知识。孟德斯鸠的作品主要给玻利瓦尔以思想上的启迪,而卢梭的著作
则引起他感情上的共鸣。”玻利瓦尔访问意大利期间,到蒙特萨克罗远足,想到罗马的光
辉和贫困,激动得脸色骤变,宣誓要为美洲的独立献身。可以说,这就是解放者诞生的
——摘编自(委内瑞拉)奥古斯托·米哈雷斯《解放者》
材料三 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纷纷东渡日本,重新探索救国真理。
1901年,邹容离开重庆前往日本。到日本后,邹容一面勤奋地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
期的理论和历史,如《民约论》《法国革命史》等书;一面积极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
命斗争。在日本期间,他还写成《革命军》一书初稿,回国后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署名出
版。章太炎为之作序,称许《革命军》为“义师先声”。
——摘编自周勇主编《重庆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入唐留生增加唐朝国际色彩的表现。结合所知识,说明新
罗在教育和技方面受到唐朝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回答玻利瓦尔的思想来源和奋斗目标。结合所知识,归纳玻利瓦
尔作为“解放者”的巨大贡献。
(3)根据材料三,概括邹容在日本留期间的活动,并结合所知识,分析邹容等留
生所传播的革命思想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4)简要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应如何发挥留归国人才的积极作用。
革命的进程来回答,其思想唤起人们对资产阶级革命的认同,为革命政党的建立奠
定了思想基础。第(4)问主要从史论结合、以史为鉴的角度回答,主要联系当前的社会主
义建设,充分调动人们建设祖国、促进祖国统一等角度来回答。
(2012·重庆卷)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代,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刘汉王朝进入了全盛时期。丝绸之路开辟
后,异国的礼俗、音乐、杂技,也跟着驼群的足迹,注入中土,使汉文化艺术鲜花繁集
,灿烂夺目。汉代哲以其雄浑的气魄和阔大的模式为以后中国哲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与方向。当世界上还有不少国家或民族尚处于原始蒙昧之中时,汉代的在总体上
超过了同时代任何民族之成就。
——摘编自韩养民《秦汉文化史》
材料二 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多世纪,在世界上一直处于卑下地位,人家
看不起中国人……一九四九年,中国人确实站起来了……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资本
主义发展几百年了,我们干社会主义才多长时间!何况我们自己还耽误了二十年。如果
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1
992年)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朝文化兴盛的表现。结合所知识,指出汉朝在世界文明发
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所及的地区。
(2)根据材料二,指出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的任务和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为了
早日实现这一目标,结合所知识,回答中共十四大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
主要任务是什么。
成就”可得出汉代的技在当时领先于世界。第二小问要求回答汉朝在世界文明史
上的影响,主要从
【2011高考真题】
1.(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
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
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2.(2011年北京卷文综1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
表述正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周后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施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3.(201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
①大都-北京   ②汴梁-开封   ③临安-苏州   ④益州-成都
【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地名对照,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可用排除法
,临安是今天的浙江杭州,故排除③即可。
4.(2011年福建省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失
5.(2011年广东省文综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
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举制的推行
6.(2011年山东省文综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
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中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7.(2011年江苏省单历史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
,由此可见,唐代举制
A.为选拨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拨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解析】《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举制兼顾
多个阶层但不完善。举制选拔的不仅仅是士族子弟;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
,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人才选拔的范围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故A、B、C表述错
8.(2011年上海市文综9)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
【解析】此题很简单,图中所示的三省六部制主要盛行于隋唐时期,选C。
9.(2011年海南省单历史4)《马可o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
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A.岭北行省
B.辽阳行省
C.甘肃行省
D.云南行省
10.(2011年海南省单历史8)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
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
11.(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40)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
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
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
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
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
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
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
。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课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
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
最”。每年考核,公开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
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取士概归堂,固以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
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
堂定章于各项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一体核考,同记分数。
其分语言、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
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和计算。
凡算、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
皆可保送。俟考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委之停举推广校折暨上谕立停举以广
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
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
12.(2011年浙江省文综38—(1))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
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
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8分)
随着秦朝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
-----------------------
嘉庆二十一年七月初六日内阁奉上谕:和世泰等奏,口英咭唎国贡使连日演习礼仪极
为敬谨,……即派苏楞额、广惠各载原品顶戴沿途伴送,钦此
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年度第二期期末模拟考试(一)
高一政治试卷
年度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二期期中测试题
命题人:雷嘉审题人:
说明:本套试题共计四
宁县五中2014——2015年度第二期中考试题(卷)
八年级思想品德
命题:赵会涛审题:
东台创新高级中
年度第二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政治试题
总分:100分,时间:60分钟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科举制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