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景物图诗》吴敬梓纪念馆一《桃叶渡》

桃叶渡不在秦淮河畔?_江苏新闻_中国江苏网
& &&& & 正文
桃叶渡不在秦淮河畔?
地名专家解析南京老地名背后故事
  桃叶渡内景。&
  “白鹭洲”不在南京城南白鹭洲公园,而在河西建邺区公交48路终点站所街;“桃叶渡”也不在秦淮河畔,而是在今江北浦口东门长江边;被“半山园”一名取代的历史上著名的“谢公墩”究竟在哪里……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地名记录了近2000年的历史传承,也因承载过厚而一直被考证质疑。近日,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和南京地名及楹联专家袁裕陵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上述地名提出质疑。&
  “白鹭洲”在河西48路终点站&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传诵久远。诗中提到“一水(或二水)中分白鹭洲”,是指长江流经此处时被白鹭洲一分为二。“该名因当时洲上多聚白鹭而来,位于今南京城西2.5公里处的长江中,具体就在现建邺区所街48路公交车的终点站。”东南大学文学院王步高教授曾依据清吴敬梓所著《金陵景物图诗》分析,中国历史上对江河淮汉的指向十分明确,江就特指长江,河是指黄河,淮即指淮河,汉是指汉江。这里“江自流”肯定是指在长江上的一处沙洲。此外,如果以现在白鹭洲公园附近的地理高度,站在这附近的凤凰台上,也不可能看见江中的洲。王教授进一步举证,现在建邺区的江心洲,是长江渐渐流经后冲积出的沙洲,与古地名没有关联,而且“江心洲”之名在长江上有近十个。&
  今天的“白鹭洲”地名落户于城南的同名公园内,武定门内北侧,秦淮河利涉桥及占桃叶渡南边,是秦淮风光带上的景点之一。水陆面积18公顷,其中水面占5.2公顷。原是明中山王徐达的东花园,园中景物毁于太平天国时期。1923年,一宜兴人在此经营茶庐,建有绿云斋、沽酒轩、藕香居、吟风阁、话雨亭等。当年在藕香居中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此地为东园故址”,下联为“其名出太白遗诗”,比较清楚地解释了公园的历史。1929年,整修东园故址时辟为公园,取名“白鹭洲公园”。1937年公园遭破坏,直到1949年建国前夕,仅存断桥残垣,荒地数亩。1951年结合整治秦淮河,白鹭洲公园得到整修,扩大面积,开设四个园门,北门前竖石狮一对,书法家费新我题门额。园内堆湖石假山,遍植花木。除整修鹫峰寺、藕香居外,增建了烟雨轩、回廊、小桥、拱桥、水榭、风景亭、溜冰场和少年之家等。&
  王献之爱妾“桃叶”,南京有两处地名&
  桃叶渡地名缘起于东晋时期,南京地名及楹联专家袁裕陵以《秦淮志*图经》为证介绍:(桃叶渡)在县南一里秦淮口,桃叶者,王献之爱妾名,其妹曰桃根。诗曰“姚根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所迎接汝。”不用楫者,谓横波急也,尝临此渡歌送之。也有民间传说,在东晋两条河的岸边栽满了桃树,春天起风的时候就会有接连不断的桃叶轻浮水面,被风吹得四处飘零,撑船的艄公望那满河浮泛的桃叶,笑谓之“桃叶渡”。&
  袁先生介绍,也许因为“桃叶渡”这个名字富含诗意,到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隋炀帝杨广带兵打进建康城内灭陈时,是从现浦口江边渡口进城的,“不知他是否也认为这个名字好听,且又是入城必经之渡口,而误将此处唤作了桃叶渡。”据袁裕陵先生介绍,当年杨广登陆的渡口,现在已变成陆地,正是现浦口火车站所在地。后来,随着隋朝的灭亡,后一个(即浦口火车站的)“桃叶渡”,也渐渐失去了名气,现在更是没有多少南京人还能记得,只能从史书上看到记载了。&
  桃叶渡是南京城南秦淮河上的一个古渡,又名南浦渡。它是南京古名胜之一,位列于金陵48景。在原渡口处立有碑和亭,招摇于六朝到明清南京的繁华地段。1984年,南京市有关部门在渡口原址立“桃叶渡碑”。&
  “谢公墩”让位新地名半山园&
  另一种是老地名被新名称取代。南京和其他城市一样,因历史变迁、朝代更迭或统治者忌讳,一些街巷、里弄名称被更替或演变成新名。一个有趣的例子就是“半山园”取代了“谢公墩”:宋王安石退隐于谢公墩(在中山门北原半山寺后,传此处有一石墩,晋谢安居此,故名),取名“半山园”,还作《争墩诗》:“我名公字偶相同(谢安字安石),我屋公墩在眼中。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半山园一名也就因这个“拗相公与死人争地界”的典故而保留至今。&
  袁裕陵说:“谢公墩”只有两处遗址,文史专家考察后发现:一处在半山园(海军指挥学院内);另一处在永庆巷口(五台山)附近。王安石先后在南京生活20多年,和南京有着特殊的感情,他22岁后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后来他在南京三任知府,曾两度辞官后住在城东半山园(曾称半山寺)。袁裕陵说,有人一直坚持说朝天宫冶城一带也有个“谢公墩”,但这个说法并没有有力的佐证。而“谢公墩”的来历也很有趣:晋代谢安和宋代王安石说起来算是有缘,前者谢安字“安石”,大家称他为谢安石;后者名叫王安石,钟山又名“半山”,半山有一墩,且是谢安石常登之处,故此名由之而来。也有相传东晋时谢安和王羲之共游冶城(今五台山),并登上五台山城楼。“谢公墩”在永庆巷口的传说即由此得来。&
作者:董婉愉&&
【收藏:&&】&【】&【&&】&【】&【】
上下篇导读
( 08:14:29)上一篇:
( 08:09:30)下一篇:
Loading...  “桃叶渡怎么走?”若是初次来南京的游人在夫子庙一带问出这句话,操着南京口音的老人们总会热心地指出道路,而且肯定不会错。桃叶渡,这个在秦淮河畔名声大噪了千年的六朝渡口,如今已经大不如从前那样热闹,但只要一说起,人们总能准确无误地告诉你:“这是当年王献之送他的爱妾桃叶渡江的地方。”老南京人笃定,桃叶渡就在秦淮河畔。这种笃定只是世代口头相传,还是有确凿的证据?老浦口和老南京,到底谁对谁错?  ■浦口忽然冒出个桃叶渡,有关方面和专家学者作何反应  ■秦淮桃叶渡的“正宗身份”怎样得来  秦淮河畔的古桃叶渡  秦淮人说:此地才是献之桃叶隔岸传情处  正午的贡院街,啾啾鸟鸣不绝于耳;一对下棋的老人在阳光下拼得面红耳赤,激烈的厮杀吸引一群人观战;路边一个摆摊人,使劲吆喝着:“两元一件,过来看看”……五六百米长的窄巷,热闹非凡。不过,这一切的喧嚣,在走到巷口,推开“古桃叶渡”牌匾下的那扇朱红木门后,便戛然而止。进了门,这里便是流传已久的王献之迎送爱妾桃叶的古渡口。  守门的老伯看见有人推门进来,有些惊讶,“以前这里2元钱一张门票,一天也来不了两个人;现在不收门票了,有外地人要来看,我们就让他进来看看。”对于熟知这个地方的老南京人来说,千年前的爱情故事再也没有什么吸引力了;而如果一个外地人前来怀古凭吊,或许会有小小的失望,因为渡口杂草丛生,如果不是一块刻着“桃叶渡”的碑石和一个“古桃叶渡”的牌坊立在秦淮河边,恐怕不会想到这里就是常常见诸文人墨客笔端的爱情圣地。不过千年前的男女主角雕像倒是栩栩如生,裙裾飘飘的桃叶手持团扇,站在渡口的北岸,风流倜傥的王献之则是在对岸翘首以待,仿佛在深情地凝望着桃叶,让人不由心生遐想。  “桃叶渡”的碑石是1984年立的,“时值隆冬,夫子庙人民游乐场全体职工暨桃叶渡全体居民集资建碑,以纪念,并导游人耳。”碑文是由王芷湘起草、汪冰石书写的,碑文还扼要介绍了“桃叶渡”的来历:“桃叶渡是秦淮、青溪合流处的古渡口,据《古今乐录》称:晋王献之爱妾名桃叶、叶妹名桃根,献之尝临渡,歌以送之,后人因称:桃叶渡。献之诗曰: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叶和之曰: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风映何限,感郎独采我。”  秦淮河畔,王献之爱上卖扇女  如果没有才子佳人,桃叶渡不过是秦淮河上一个寻常渡口,然而,遗憾的是,关于王献之和桃叶的爱情故事,虽然在民间被演绎得缠绵悱恻,然而却是版本颇多,让记者眼花缭乱,无法甄别。记者找到80多岁高龄的朱平先生,他是老文史专家,也是一个“老秦淮”了,从他口中,记者听到一个流传最为广泛,也是目前被认为比较权威的爱情传奇。  “大家都知道,王献之才华过人,书艺俱佳,可他的婚姻生活却并不幸福。”朱平介绍。在这种情况下,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个熏风醉人的春日,一位美丽纯情的民间女子,翩然飘入了王献之的生活。  一天,王献之听朋友说,在秦淮河对岸的集市上,有人在卖一方呈桃形的稀世砚台。他听了非常高兴,带了五十两银子赶去,把这方砚台买到了手。三月三很快就到了,一大早,王献之带着砚台来到桃花林,找到了一潭春水,但见潭中游鱼清晰可辨,潭边桃林落英缤纷,王献之只顾陶醉于眼前的美景,一不留神,滑倒在地。只听见“扑哧”一声,一位卖扇姑娘笑了出来,但看到砚台后,这位姑娘惊讶道:“哎呀,这砚台是我家的!”  王献之这才注意到身边这女子,大约有十七八岁,面如桃花,一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透着灵气,只是眉头微蹙。“这砚台明明是我的,怎么说是你家的呢?”王献之好不奇怪。这一问,女子眼睛红了,原来她名叫桃叶,也出身书香门第,后来家境败落,父亲只好卖掉祖传的砚台还债。现在父亲久病不起,她只好做团扇卖。王献之听完,又怜又爱,就说:“我替你在每把团扇上写上诗句,或许能多卖些钱。”姑娘见落款是“王献之书”,非常惊讶,便急忙问:“公子便是王献之吗?”“正是。”王献之与桃叶四目相对,已是含情脉脉。  命悬一线,公子救人得美  接下来的故事发展有些曲折。转眼,又到一个草长莺飞的三月三,一夜辗转难眠的王献之带着砚台,再次来到桃花潭边。美景依旧,可是伊人何在?王献之黯然神伤地洗罢砚台,又在潭边转了转,长叹一声,拂袖离去。谁知刚走没几步,就听见身后传来“扑通”一声响,转身一看,只见一个身穿白色罗裙的少女正在水中挣扎。  他人有难,岂能见死不救?王献之纵身跳入潭中,奋力将女子救上岸来。可目光刚一接触女子,便怔住了,呀!这不正是自己魂牵梦萦的桃叶姑娘吗!这时,醒来的桃叶也认出了王献之,一头扑进王献之的怀里,“哇”地哭了。原来,去年一别之后,桃叶的父亲不久就因病离开了人世。而后桃叶自幼定亲的男人也死了,前一天,婆家怕桃叶受不了这“望门寡”,便带了一伙人闯到她家,硬把桃叶抬去婚葬,把她捆绑着抬到男人的坟边。  朱平解释说,婚葬是东晋时的风俗,男家不问女的死活,任凭豺狼野狗来乱咬。  这天夜里,可怜的桃叶拼命挣扎,终于将绳子磨断了,含着辛酸泪向桃花潭奔去,想一头扎进去了此一生,谁想到竟让她日思夜想的人给救了。“先生,您能收留桃叶吗?”桃叶呜咽着问。王献之凝视着桃叶的脸,轻声而有力地说道:“好的,跟我回家!”  迎送爱妾,证据就是《桃叶歌》  王献之纳民间女子桃叶为妾的事不胫而走,一时间,议论纷纷。在东晋森严的门阀制度下,他们的爱情是为上层社会所不容的。但王献之不在乎人们的流言蜚语,和桃叶携手漫游,秦淮河上,朱雀桥边,都留下了他们的欢声笑语,恩爱之情羡煞旁人。  这《桃叶歌》又是何时作出来的呢?朱平说,每每桃叶外出,王献之都会亲自去渡口接送,因那时的秦淮河水深浪急,常遇有风浪,若摆渡不慎,就会翻船。桃叶每次摆渡心里都很害怕,而王献之见爱妾心生怯意,不敢登舟,才华过人的他,当即吟唱了一首《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听到心上人的歌声,桃叶顿时惧意全无,踏上兰舟,安然渡江。两岸行人听说此事,纷纷驻足观赏,秦淮河畔,人潮如堵。从此,渡口名声大噪,也因此得名“桃叶渡”,《桃叶歌》亦在民间广为传唱,两人的爱情故事更是隽永不衰……  两个桃叶渡,孰为正宗?若问普通的南京人,恐怕十人有九都会指出在秦淮河边,原因很简单,王献之当年就是住在乌衣巷,距离秦淮河也不远,怎么会大老远地跑到长江边上去接送爱妾呢?这是常理嘛!  然而,传说和常理,毕竟不能成为直接证据。专家能否找到更有力的证据,从而认定秦淮河边的桃叶渡就是正宗呢?  后人诗歌演绎“王郎”风流  实际上,《桃叶歌》还不止一首。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收录了四首,除了上面那首之外,还有“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桃叶复桃叶,渡江不待橹。风波了无常,没命江南渡。”不过对这几首《桃叶歌》是不是皆为王献之一人所作,学者们看法有所不同。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武秀成教授告诉记者,《桃叶歌》最早见于陈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当中只收录了两首,题作《情人歌》,就是“我自迎接汝”和“独使我殷勤”;而有后人认为,“感郎独采我”和“没命江南渡”两首应是出自才女桃叶之手,因为从诗句的口吻来看,似是女子所作。  不管《桃叶歌》是谁所作,因为王献之与桃叶的爱情,加上这优美动人的诗句,使桃叶渡成为文人骚客争相咏叹的圣地,写下了无数诗文,宋代词人姜夔伫立在桃叶渡边,回首自己的爱情,哀唱出《杏花天》: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少驻。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  秦淮桃叶渡,明代已成著名景点  到了明代,“桃叶渡”已是金陵十八景之一,清代“桃叶临渡”则为金陵四十八景收录,名扬四海。那时候,渡口附近布满楼台水榭,沿街人头攒动,笙歌达旦,是金陵人宴客、游乐和送别的繁华之所,素有“桃叶渡前歌不绝”之说。不过到了清乾隆年间,似乎萧条了许多。  清代词人赵文哲《台城路?桃叶渡》说:“旧曲飞花,芳名刻玉,姊妹双蛾谁浅?莺侍蝶眷。怅两桨重来,画楼天远。输与王郎,渡口歌婉转。”  尽管如此,柳掩波涟的秦淮河边桃叶渡,因为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无时不在激发后人神往,清代吴敬梓在《金陵景物图诗》对桃叶临渡妩媚风情作如此想象:“花霏白板桥,昔人送归妾。水照倾城面,柳舒含笑靥。邀笛久沉埋,麾扇空浩劫。世间重美人,古渡存桃叶。”  清代金陵少女纪映淮,在及笄之年,受父母之命,将要远嫁山东莒州的杜氏,在春天一个宁静的月夜,独自来到桃叶渡,面对桃花桃叶、一河春水,她低声吟唱:清溪有桃叶,流水载佳人。名以王郎久,花犹古渡新。  诗中的“王郎”指的正是王献之。  唐朝人认定桃叶渡在秦淮河边有依据  桃叶渡是秦淮河上的一个古渡口,因桃叶而得名,这一点似乎已是公认的事实,无数诗文也印证这一点。《秦淮区志》中,对于桃叶渡的注释就是:“遗址在东水关西面,青溪与秦淮河交汇处。桃叶渡系六朝古渡,渡名因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曾在此迎接爱妾桃叶而得名。”   不过这个六朝渡口,在现今可查的史料中,最早与桃叶这个女子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则是在南宋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中,这是一本以六朝古都南京为描述中心的史地专著,其中在“江河门”卷中对“桃叶渡”的说明是:“图经云在县南一里秦淮口。桃叶者,晋王献之爱妾名也,其妹曰桃根。献之诗曰: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不用楫者,谓横波急也,尝临此渡,歌送之。杨修有诗云:桃叶桃根柳岸头, 献之才调颇风流。相看不语横波急,艇子翻成送莫愁。”  武秀成教授告诉记者,张敦颐所引用的《图经》是唐五代的文献,现已经亡佚,但南宋时还存留着。唐五代距东晋500多年历史,还是比较可信的。“县南一里秦淮口”就说得很明白了,是在秦淮河边无疑,而不是长江边。  可渡口明明是在秦淮河边,为何王献之会说“渡江不用楫”呢?  秦淮河的古称道破天机  这就不得不说说秦淮河的历史了。南京大学历史、考古专家蒋赞初教授说,“秦淮河古代曾有‘小江’之称。”秦淮河本名龙藏浦,相传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南巡时,归途中察看金陵地形,看到金陵上空紫气升腾,以为王气,就下令在今南京市区东南方山一带,凿断连岗,导龙藏浦北入长江,所以才称此水为“秦淮”。当然,传说仅是传说而已,事实上,秦淮河弯弯曲曲,并不像人工所开凿的河道。  秦始皇凿渠的传说,到宋代就有人怀疑,张敦颐的《六朝事迹编类》中称:“(秦淮河)分派屈曲,不类人功,疑非秦皇所开”。在唐代以前,史书中都未见有秦淮河的名称。  三国时,孙权在南京筑石头城,改称建业,《三国志?吴书?张传》中,孙权曾对刘备说:“秣陵有小江百里,可安大船,吾方理水军,当移据之。”这条“小江”,就是指秦淮河,应该是与长江这条“大江”相对而称的。  东晋时期,“小江”还是在南京城外,而且非常宽阔,直到南唐筑金陵城,秦淮河才被包了进来,成为一条城中河流,人们在河两边筑起堤岸、盖房子、兴修水利,河道也变得越来越窄,河面也就平静了许多。如果当年的秦淮河是像后来那样波澜不惊的,王献之也就没有必要作一首《桃叶歌》来安慰爱妾了!   一个“小”字,留给了后人无限争论的余地。  也许,我们还得着眼于桃叶女的身世,弄清那段被演绎得失去原本面貌的爱情,才能更清楚地解释桃叶渡的地理位置所在。  不想,我们在调查中又有新的惊人发现。  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陈英  本版摄影 快报记者 泱波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 联系方式 |  | 回复:桃叶渡_南粤往事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0贴子:
回复:桃叶渡
清代著名作家吴敬梓《金陵景物图诗》对桃叶临渡的妩媚风情作如此想象:
花霏白板桥,昔人送旧妾。水照倾城面,柳舒含笑靥。
邀笛久沉埋,麾扇空浩劫。
世间重美人,古渡存桃叶。
清光绪年间,文廷武作《临江仙金陵忆别》:
檀板声停箫吹咽
玉骢门外频嘶
背人无语敛双眉
撩乱万千丝
不道天河能间阻
此心桃叶应知
临明一阵雨霏霏
江山早寒时
词用王献之、桃叶故事,抒写了与情恋不忍离别之情。
清人周月溪心中的《桃叶渡》,却是一首幽怨哀婉的迎郎曲:
烟花胜地原堪赏 风月良宵更可怜
嫁逸少儿殊不善
美人难遇是良缘
然而最令人感动的莫过于纪映淮。
清代金陵少女纪映淮,在她的及笄之年,受父母之命,将要远嫁山东莒州的杜氏。一个怀春少女怀着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在春天一个宁静的月夜,独自来到桃叶渡,面对桃花桃叶、一河春水,她低声吟唱:
清溪有桃叶,流水载佳人。 名以王郎久,花又古渡新。
楫摇秦代月,枝带晋时春。
莫谓供凭揽,因之可结邻。
天上的明月,依然是秦代的月;渡口的桃花,依然是晋时的花。那位让人艳慕的桃叶姑娘,有一个深爱她的情郎在渡口等她。而我将要面对的夫君,是否也具有像王郎一样的才情?
所幸的是,夫君虽无王献之的传世之才,却有着一身耿耿傲骨。在明末乱世奋起抗清,被俘不降,慷慨牺牲。
纪映淮在夫君离世后弃绝笔墨、茹茶席草三十多年,后有人感于她的节烈,请诏清廷为她建坊。而坊建成之日,纪映淮借来数头耕牛,将坊拉倒,以示刻骨铭记国破家亡之恨。为爱情为家国,纪映淮的所作所为,正合了她“阿男”小字。
纪映淮在夫君离世后弃绝笔墨、茹茶席草三十多年,后有人感于她的节烈,请诏清廷为她建坊。而坊建成之日,纪映淮借来数头耕牛,将坊拉倒,以示刻骨铭记国破家亡之恨。
清顺治初年,金陵人金云甫,看到来桃叶渡怀旧的人很多,怕人拥挤落水,便捐资修了一座木桥,这便是利涉桥。从此,渡口消失,蕴藏传奇的千古风流,从此被压缩成一条狭窄的小桥。在金陵的诸多古桥中,位于秦淮河上的利涉桥如果不是王献之与桃叶的缘故,何来凭吊之人络绎不绝?
时有宋琬作《蝶念花》记之。其词序云:“桃叶旧用小舟,乱流而济,今易以桥,往来差便,而名实不副,虑往迹之湮也,作此词。”全曰:“一曲清淮围画阁,桃叶桃根,髻子新梳掠。不畏风波江上作,长篙自有王郎捉,谁向津头施略汋?
高架虹梁,偃卧青龙角。寄语黄姑依样学,填河不复劳乌鹊。”本是小木桥,写的像彩虹一样。上片用王献之与桃叶的故事,王郎捉篙,写得很有情趣,;下片用牛郎织女的神话,寄语织女学此造桥,便可日日相会了。
如今桃叶渡遗址以西、秦淮河边建成了长达三百米的石碑长廊,沿长廊可至桃叶渡文化广场。一路行来,既可凭栏观赏秦淮河中荡漾的游船、画舫,又可欣赏镌刻在石壁上的郑板桥、吴敬梓等名人题写的赞美桃叶渡的诗词。古意盎然、令人心旷神怡。
然而,“桃叶映桃花,无风自婀娜”,站在桃叶渡,想到桃叶渡,总会浮现这样的画面:在桃花怒放的时节,王献之他在渡口春水中洗砚,一抬头,便与这个容色花娇的女子不期而遇,从此,总有一个男人的守望与一个女人的挥手……
内&&容: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桃叶渡:十里秦淮的璀璨明珠
&桃叶渡:十里秦淮的璀璨明珠
&&&大凡来南京这个六朝古都游览,谁都去这个名噪四海的景点,但谁都会忽略一个历史人文底蕴深厚的去处……实在是可惜了呵! 
&&&现在,且让我做回导游,带你去看看那个大名鼎鼎的古迹:
&&&沿着夫子庙东,秦淮河一侧,有一条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的弧形古巷,朝北的巷口不远处便是就是鲜为人知的吴敬梓故居和备受冷落的桃叶渡了。而桃叶渡正是南京十佳地名里唯一有与文人相亲近的典故由来的。与夫子庙的热闹相比,桃叶渡冷清莫名。
&&&一进门,是一道屏风向右跨出一步,豁然开朗,前方二十步之遥竖着高大的牌坊“桃叶渡” ,牌坊下面是通往水面的楼梯,新修过,楼梯尽头是一方平台,高出绿绸水面二十厘米,白白的石头,缝里白水泥清晰可见,平台上几乎没有落脚的地方,却放满了花花草草。难道这平台就是传说中的桃叶渡?就是王献之迎来桃叶姑娘的浪漫之地?
&&&桃叶渡是的一个古渡口,曾是六朝时期金陵一处著名的送别点,河水晶亮透彻。桃叶渡两岸栽满了桃树,三月的桃树正开着最烂漫的花,掩映在疏密相间的柳树里。红与绿斗得正急,风在其中分波劈浪,酣畅极了,就鼓起腮帮子一吹,纠缠不清的花叶摩肩接踵地飘飞到水面上,显得波光涟艳,引人无限遐思。呵,你会被笼在诗情画意的波光桃影里……
&&&哦,盈盈秦淮水,脉脉桃叶渡。
&&&相传东晋书法家常在此迎送他的爱妾桃叶,古渡口由此而得名。“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王献之的这首千古名诗,让桃叶渡从此声名大噪,位列清“金陵四十八景”。“桃叶临渡”也成了千古风流佳话。《桃叶歌》一直保存在明乐的乐曲之中,至今日本的明清乐中还有这首歌曲。
&&&我不得不钦佩中国古人的文采了。除了这个名字,谁又能把这个荒芜的渡口和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联系在一起呢?凝望一脉流水,让我们想象一下那个东晋的书法家和他的爱妾桃叶的在此相会的情景吧:河水是晶亮透彻的,看得见两岸不断试探到河中的水草和水草掩映下的粼粼波光,轻易就让你的眉眼沉醉不起。两岸栽满了繁缛的桃树,起风的时候就有接连不断的桃叶轻佻到水上,被风催得四处泅渡。
&&&可如此的江南美景在那位江南大才子的眼中,比起对岸的那个婀娜的姑娘可要逊色多了。“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是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样的郎才女貌是注定要共谱一曲千古佳话的。
&&&瞧瞧,秦淮河畔,黄昏渡口。一个玉树临风的锦衣名士,在那儿焦急的等候着一叶轻舟。而小舟上承载的正是他朝思暮想的意中人。就这样,站成了十里秦淮的一处独特风景。“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风流倜傥如王献之,竟然连约会也是这般诗情画意,让人遐想联翩。
&&&不是吗?两个人,在河两岸。每天盈盈相望,脉脉无语。这一望,望穿秋水,望断天涯路。这一望,便是一生。以前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地方却被守望出了一段爱情。这个见证爱情的渡口如今已颓败在了千年的尘埃中。要不是废墟改造,恐怕也不会被人们从故纸堆里翻出来。
&&&历史总是在不停地遗忘。这个堙没在厚厚黄土中的古渡给后人只留下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桃叶渡。然而,千年已过,斯人已逝。但人们对浪漫爱情的追求却不曾中断过。临河凭古,触景生情。天上的明月,依然是秦代的月;渡口的桃花,依然是晋时的花。千载岁月,这个渡口又上演了多少情人间的悲欢离合?
&&&可惜,后来的后来,人们为了方便交通,在这里修了一座桥。有了桥,渡口就消失了,桃叶渡也就一步步败落了。随之而去的,则是那种欲说还休的曼妙意境。把充满古典浪漫的守望,压缩成一条狭窄的小道;把蕴藏传奇的千古风流,滋长促一片繁茂的桃林;那曾翘首在桃叶渡的浪漫情人,也成了一道曼妙的袅袅云烟。
&&&我伫立在“桃叶渡”石碑前,不禁感慨万千。哦,过去的一切不会复来,等待的人已不在,走过的路不能回头,作出的选择亦无法更改,就让缓缓流淌的秦淮水收藏那段缓缓流淌的历史时光吧!
&&&如今,依旧,故物难寻。而曾在渡口居住的吴敬梓,却让桃叶古渡增添了一份文化底蕴。吴敬梓在《金陵景物图诗》里有一首五律《桃叶渡》:“花霏白板桥,昔人送归妾。水照倾城面,柳舒含笑靥。邀笛久沉埋,麾扇空浩劫。世间重美人,古渡存桃叶。”用典贴切,情真意远,风韵溢彩,广为流传。桃叶古渡与吴敬梓故居相毗邻,斗转星移,沧桑多变,古渡和旧居都历经世间的悲欢。
&&& ,坐落于青溪和秦淮交汇处,与桃叶古渡相连。黑漆的双亭式大门两侧为当代书法名家肖娴七十九岁时所书的一副对联:“儒冠不保千金产,稗说长传一部书”,铁画银钩,雄浑苍劲,高度概括了这位“万斛愁肠,一身侠骨”的风流雅士的生平和成就。门楣之上悬以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集字书体“吴敬梓故居”的黑底金色横匾,古朴典雅,格外醒目。
&&& 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官宦之家、书香门第。但他中年后,家道败落,屡试不第,饱受族人白眼和世态炎凉之苦,遂于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年)三十三岁时,毅然举家离乡安徽全椒移居南京,举家移居南京于秦淮河南岸、桃叶古渡北侧的秦淮水亭作长居之地。
&&&吴敬梓故居里的有洗砚池,周围太湖石点缀其间,错落有致。池后文木亭翼然而立,柱联上书吴氏的著名诗句:“有瑰意与琦行;无捷径以窘步”。亭旁丛丛凤尾竹,枝细叶密,青翠欲滴,生机盎然。文牌木亭以北为碑廊,展现吴敬梓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断的名家绘画。碑廊前,竖有一尊用花岗石雕刻的吴敬梓立像,连同底座通高两米。他身穿长袍,体瘦面朗,仪态轩昂,右手按在平展于石面的书页之上,深邃的双目凝视着桃叶古渡,表现出狷介豪放,不慕荣利的刚正气质。循北而行,便到了仿明清亭榭式的三层楼的“秦淮水亭”。
&&& 当年在此靠典衣卖文或朋友接济,过着清贫的生活。其坎坷的人生道路,更加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约于元年(一七三六年,他三十五岁时动笔创作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积十年寒暑,完成不朽之作。书中大多数人物和情节以秦淮河为背景,幽默而诙谐,有力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因追求功名富贵和沉湎于八股文而酿成的人生悲剧,从而抨击了清代“盛世”下的社会危机。鲁迅先生评价《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最能“公心讽世”的作品,真可谓一语中的。
&&今天,桃叶渡遗址以西的秦淮河畔,已建成长达三百米的石碑长廊,沿长廊可至桃叶渡文化广场。一路行来,既可凭栏观赏秦淮河中荡漾的游船、画舫,又可欣赏镌刻在石壁上的郑板桥、吴敬梓等名人题写的赞美桃叶渡的诗词,古意盎然、令人心旷神怡。沿长廊向东便是吴敬梓故居和桃叶渡遗址。新建的三希亭,既可供游人小憩,又能作吟诗诵词的去处。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和时代气息,让人流连忘返。
&&&如果说,十里秦淮的脉脉流水承载着过多的历史积淀,那么,桃叶渡无疑是镶嵌在市里秦淮的一颗璀璨明珠。
吴敬梓故居
特邀点评伯伯
六朝古都城& 盛名&深闺桃叶渡&
何时泛涟艳
敬梓古居在&
渡口残基留&千年古巷口&
几曾桃花红
心有灵犀一点通
两个人,在河两岸。每天盈盈相望,脉脉无语。这一望,望穿秋水,望断天涯路。这一望,便是一生。以前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地方却被守望出了一段爱情。这个见证爱情的渡口如今已颓败在了千年的尘埃中。要不是废墟改造,恐怕也不会被人们从故纸堆里翻出来。
生命的芭蕾舞者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光阴流转,物换星移。一个荒僻的渡口,竟然承载着千古流传的美艳的爱情故事。假如王献之是一介布衣庶民,纵使他殉情而死,大概桃叶渡也决不会芳名永传吧!物因名人而闻名,实在说不出是什么滋味了。今人的炒作是在高明。
不过,在世俗泛滥的地盘上,构建一个诗意的灵境,也算是给人们留下一个休憩怀古之地吧!
倒是曾在渡口居住的一代文豪吴敬梓,却让桃叶古渡增添了一份文化底蕴。《儒林外史》的极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实在让后人高山仰止。
呵,美丽的桃叶渡啊!
怀想桃叶渡0:46:09
桃叶渡,一个美丽的名字。
桃叶渡,一个美丽的传说。
桃叶渡,一各诗情画意的地方。
人们总喜欢怀古伤感,总喜欢追寻缥缈悠远的历史的映像。也许,这就是人类的天性,除了追求可触可见的物质财富,还要追求诗意的精神境界。
于是,远古的遗迹披上迷人的面纱,闪耀着扑朔迷离的光晕,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游客,来猎奇,来购物,来走马观花……
自然,桃叶渡这个诗情盎然的地方,就门前冷落鞍马稀,犹如遗弃在沙堆里的明珠了。
呵呵,人为的炒作也会毁了人类的文明啊!
当然,我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去探访王献之和桃叶,拜望声名赫赫的吴敬梓……
桃叶渡口的鹅卵石 5:40:36
六朝古都南京的人文历史积淀太深厚了。
哪厚重古朴的爬满藤蔓明城墙,哪包孕妈祖文化的天妃宫,那庄严肃穆的中山陵,哪铭刻着郑和七下西洋的静海寺,那深藏着不解之谜的明孝陵,那记载莫愁女传说的莫愁湖……
如今,宝贝又推介出诗意深浓的桃叶渡。我有幸游历过这个幽雅的去处。春天,绿水悠悠,桃叶飘飘,波光涟漪,遐想联翩。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很耐人寻味。一个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会引发人无穷的美好遐思,净化人的灵魂。
而与之比邻的吴敬梓的故居,显得内敛肃穆,笼罩着隐隐的悲剧氛围,引发我对于世事的深度思考。
正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呵!
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阅读历史,是为了正视现实,构架和谐的心境,建设美好的未来啊!
宝贝,你把桃叶渡这地方写的很好,运用了自己细腻的笔尖,引用了深厚的历史,把它写得像在我眼前一样!
早安,宝贝!
难忘桃叶:44:36
呵呵,一个绝对令人神往的地方……
谢谢宝贝的诗意文笔,将这样一个被人们遗忘的桃叶渡写得出神入化,情趣盎然。&
有机会一定去拜访大书法家王献之和一代大师吴敬梓。
秦淮佳人:31:00&
美丽的桃叶渡,
诱人的桃叶渡,
令人遐思无限的桃叶渡!
一个平常而普通的渡口,竟然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
大书法家王献之和他的小妾桃叶的情爱故事,竟然流传千古而不衰,竟然让一个小小渡口名扬天下,足见其文化底蕴之深厚,历史名人的伟力了。
而一代大师吴敬梓,竟然也在此比邻而居,而且写出了永垂不朽的巨作《儒林外史》。六朝古都南京的深厚的历史积淀真是了得!
宝贝用细腻生动的笔触,把这段历史绘声绘影再现出来,令人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你的本领若也真是了得呵!
祝贺你,前程似锦的孩子!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桃叶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