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上舞蹈系必须艺考路上吗

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刘敏做客名人堂
教育中国-中国网 .cn  时间:
17:25  责任编辑: 李明皙
中国网:今天我们的嘉宾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教授刘敏,刘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敏:谢谢。
中国网:当下,艺考成为了学生和家长热衷的升学选择,如何看待艺考热?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参加艺术考试?
敏:我觉得艺考热是一个社会现象,尤其是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很多人都有明星梦,尤其是女孩子偏多。就单项舞蹈来说,很多人不一定是这辈子就是搞舞蹈,从事这项行业,可能是作为一个跳板,很多家长觉得女孩子学舞蹈气质好,唯美、举止打扮都跟别人有不一样的感觉。
有的是觉得是一种素质的需要,有的是11岁开始考入了某某某舞蹈学院,大专可能是考影视方面的,比如说北京电影学院、中戏、上戏等等。像董洁就是军艺毕业的,孙俪、姚晨以前都是跳舞的。大家看慢慢的看到这条路好像是最能够成功的路。搞舞蹈的人身体的所有细胞都会表达情感,别的行业当中可能是很难训练得到。小时候如果开发了整个身体的动感的语言,对他的灵气开发非常好。
还有一点是一个盲区,我们很缺少一种普及教育,很多家长很盲目,我女儿、我儿子想干什么,我就一定要盲从的帮他实现什么。他不知道这个过程中,不是说你出力、出钱就能解决的。我们说艺术首先是天赋,如果你没有天赋,一百个亿放在你身边也是打水漂,浪费。
舞蹈演员的条件,可以说是各个行业当中最挑剔的,比如说我们要五官端正,五官端正是要漂亮,五官在脸部上的比例要非常合适,要小脸,如果长了一个大脸,长了一个大头,肯定不行。还有就是脖子要长,四肢要修长,有一个身体的比例的要求,这是先天条件。
当这些条件都具备了以后,比如说小时候钙吃多了,关节根本就拉不开,天生太硬,这种是很难练的。即便是练出来了,几天不练就回去了。天生松软一点,能够保持很长时间。
当你软开度都具备的时候,还有爆发力,你还要有弹跳力。有的孩子根本连地面都离不起来,你跳一些大跳和跳翻的动作也做不了。一切条件都具备了,这个孩子没有灵性,他的动作也完成了,老师也挑不出对与错,但是看起来就是不好看,就说明他没有这种灵性。像一个人做广播体操,做的都很对,但是他做的就是广播体操。
中国网:刘老师在美国有教学的经验,在中国有教学的经验,美国存不存在艺考热的现象?
敏:他们主要是普及的好,他们家家户户都懂一个道理,我孩子不是艺术的料,就不开艺术的门。经常家长到我这儿来找各种关系,某种关系我不可能不接待,我说文化课怎么样?他说文化课不错,我说他不适合从事这项职业,作为业余爱好蛮好,我希望你继续上学。他们不听的,继续报名。他没有懂,他没有真正懂,他觉得我们家孩子喜欢跳舞,父母看自己的孩子永远是最好的,他没有理智分析,是这个问题。这样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比如说我在美国四年,他们也招生,人家都是真正的有艺术才华的,没有说我孩子不行,非要想尽一切办法进入你这所学校。他们觉得这样是不对的,我们认为这样也是不对的。其实他就是盲区,我们就是盲区,盲目到没有理性分析,事业的需求,事业的定位,人才的定位,你孩子具备的真正的先天条件,这些都是盲区,他不管。
我前两天看新闻,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的考生很多,各方面孩子一般的家长说没有办法,孩子的条件也不好,我们为了完成他的梦想,怎么都得来考。人人都做梦,那只是梦想,现实中跟梦想如果差距太大,你是不是要理智分析,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我们就不趟这条路。我觉得家长要有理性,溺爱孩子是看在哪方面,你把握他的发展方向要准确。国外没有这样的,他们不会说我明明看着孩子不是这块料,还要搞艺术。不会有人明明知道孩子条件不是太好,花高价请老师辅导,再找各种关系,想把他塞进去,因为他们父母懂得这是害孩子。
中国网:中国家长需要理性。
敏:他们需要认真的审视孩子今后的发展,孩子小,不懂,但是父母应该懂。孩子没有错,学生也没有错,家长要多分析,要多理性的看待问题。
中国网:很多考生在考试之前速成,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敏:这个要看两个方面,我在招生的时候发现很多孩子在考试的时候跳的非常好,很有灵性,乐感、舞感也具备了,但是课堂中很迟钝,比别人慢,这就是你说的速成。很多孩子在考试之前,天天抠一段节目,天天抠天天抠,愣是抠出来的,而不是天生就具备的那种灵动。有的老师说这个考生考试的时候很亮,很有感觉,很有魅力。但是到了课堂之后,在整个漫长的教学中,越来越脱离了队伍,就说明他其实是反应很慢的。
也有的人是另一种情况,天生感觉平平,但经过老师提炼加工以后,开发出他的灵性了,突然悟到了,这就不一样了。很多的是老师跟学生之间的沟通和编排的方式方法,传授的方法也都不一样。所以说,那就要看是否能够合拍,有的是天生是块好料,没有碰到老师开发,有的天生不是一块好料,硬是老师给提上来的。但是如果没有灵性,在跟集体一块儿授课的时候,慢慢慢慢的就会发现很多的问题。
中国网:有的家庭为了孩子艺考投入了很多财力人力,请了很好的老师辅导,这种速成式的培养会不会对招生造成不好的影响?
敏:对,有的老师要价非常高,一节课都上千块钱。真正好的老师、好的编导的课堂费用很高。家庭条件好,就可以请最好的老师,家庭条件不好,就请不起好的老师。是不是速成培养出来的孩子很难在考场的瞬间辨别。一个比较公平的方法就是办班,比如说我办一个班,所有的人都来,你长期观察,就会发现谁好谁不好。
另外,我们有一个现场模仿的考查方式,一个老师在前面带着考生,六个孩子站在一起,考官马上就可以看出谁的协调性好,谁的反应快,谁有灵性。这样再看看前面打的分,一看就知道了。所以我们还是能够把握的,因为我们有一个很好的机制来牵制,即使复试分在前几名,到了这个时候也会往下拉。
中国网:现在我们的考试是初试、二试、三试吗?
中国网:咱们大海捞针式的层层选拔式的艺考,选拔出来的人才最后走向社会会发展的很好吗?
敏:不是数量,是质量把握。像我今年就一百个女孩,我也挑这么多,一万个女孩我也挑这么多。我是觉得,不是太大的差距。真正想考你学校的人,好的肯定来,你只要是有吸引力的。现在小的学校到处招生,只不过是多一点报名费,老师辛苦一点,我们看的头都昏了。比如说单看你挺漂亮的,也挺好,三十个美女站成一排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很怕比,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一比就发现我单独看这个孩子挺漂亮,怎么在里面看不见了,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问题。
中国网:我们的招生情况怎么样呢?像北影的录取率是1.5%,我们的录取率大概是多少呢?
敏:我们每一年都不一样,我们今年改成了大专,我们已经转换成了中专毕业以后是大专深造,也是为了舞蹈演员今后的就业问题。原来是中专一毕业就送到部队,在那儿当演员,他没有时间深造。舞蹈的中专变成大专以后,对他的学历、就业和今后的发展都会有好处。
大家知道我们是穿军装的,所以我们每年只有一个男班,一个女班,本科也是,名额很少。我们本科的男女加在一起,我们属于军人行列当中的是四男四女,或者是五男五女。我们的本科来了几百人,但是我们只要几个孩子。
中国网:也是百里挑一了。
敏:对。我们是一个特例的特例。像其他的院校,起码还招几百个学生,但我们舞蹈系本科就招几名,进来的孩子就是尖子生,往舞蹈家的方向去培养,所以在选拔的过程中,更加的严格。
过去的中专从小开始,我们今年是20名、20名,今年男生不太好,搞舞蹈的男孩子偏少。去年就是男生特别好,今年是女生特别好,这个是一拨一拨的。我们跟别人不一样,我们不下去招生,我们就在北京,所以现在一般人知道军艺很难考,难考的目的是因为我们收的人太少,他们一般都请当地的专家先看过,如果不是觉得特别好,他们就不做军艺梦了。因为往返和在这儿吃住行的花费还是很大的。
中国网:刚才刘老师也提到男孩子从事舞蹈行业的比较少,在你们选拔的时候,名额是固定的,在考试录取中会不会有标准的差异?
敏:男女质量的分差没有,今年本科男孩好多都很好的,来自北京舞蹈学院,来自广州的、上海的、深圳的,各个地方的都来。因为我们招收的人少,所以怎么都可以挑出来。
中国网:没有性别差别?
敏:没有,好的还是来了。
中国网:很多艺术类院校需要面试选拔,人在其中占了很重要的作用,可能会有不良现象的发生,这个问题怎么规避呢?
敏:很家长说考军艺或者考其他艺术院校要花很多钱,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招生的工作中,这些不良行为还是能避免的,很多院校的招生负责人,都是有理想有操守的艺术家和教育者,在人才选拔方面还是能够做到公正的。
有很多号称能走关系的中间人拿了很多钱。这些人号称能找到关系,其实大多是坑蒙拐骗,而且这类事件基本上是一对一,想要监管也无从查起。
每次听说有家长被骗钱,我们老师都很心疼,下次再有人说认识“刘敏”,认识老师,就让他把“刘敏”找出来!请家长们一定要小心警惕。不要轻信所谓“中间人”的许诺,白白花了“冤枉钱”,让骗子牟利。
我们每年看到有天赋的舞蹈坯子,舞蹈学院也抢,我们也抢,我们给他排第一,和他说你赶快来我们这儿,我们都是求着他来。你孩子天生是艺术的料,一分钱不用花,大家一定抢着招他。
我很理解这些家长的期盼,但是请大家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当孩子天赋不具备的时候,后天怎么样的努力都很难达到水准,更不要说是走后门。
到今天为止,艺术最终是没有后门开的。在我们招生或者是校内任何一项比赛选拔,我们都严格的要求老师打分。不管你是多么大官的亲戚,不管你是多么穷的贫民百姓,只要你专业好,就能进入专业队伍。你专业不好,你有多少钱也进不了这个队伍。只有在人才方面把握住,你才能够保证招收的学生、参赛的选手,能够代表军艺的专业水平。
中国网:刘老师,咱们在人才选拔上,除了艺术上的追求以外,有没有其他的?比如说迎合市场的考虑?
敏:市场不是迎合,是引导。观众也不是迎合,而是在引导。表演者要引导观者走进你的唯美世界,你是引领者,如果迎合他就会降低标准,会把受众群往一个非常恐怖的地方带,他失去了唯美的价值,失去了人共有追求的目标,真正的文艺舞台就会失去魅力,教育人、启发人的功能性也都失去了。
作为一个艺术家,你的目的是引领观众去感受意境,去感受真善美,而不是说我迎合观众。有的观众说我喜欢看穿的少的,你也穿的少?不可以这样。
中国网:刘老师,我就是一个普通的观众,在我的感觉来看,舞蹈是特别高雅的艺术,很多节目很难理解很难模仿。
敏:为什么要模仿呢?
中国网:比如说流行音乐的明星,像蔡依林和其他以唱跳出名的明星,他们只要出一个舞蹈的MV就会引起很广泛的影响,全民都会模仿。
敏:你讲的这个是专业和业余的问题。
中国网:也是舞蹈节目传播的问题。
敏:这个问题有点矛盾。这是专业群体跟业余群体的问题,像迪斯科,只要音乐响起,随时随地都可以跳。但是舞台上的作品就不能跳,要经过严格的训练,不然的话就跳不了。舞蹈也有大众普及的能够跳,比如说秧歌,我在前面扭,你在后面也可以扭。有一些东西是不能普及的,像歌剧能普及吗?
中国网:但是欣赏那种美的感觉,就需要理解。
敏:欣赏完全可以,杨丽萍的雀之灵看得懂吗?
中国网:舞蹈传达的想法可能是很多人看不懂的。
敏:舞蹈没有语言定格,就像看一幅画一样。只要你去看了,心里就有感受,像音乐会你坐在那儿听了,你听是这样的感受,我听是那样的理解,没有问题。只要你走进去了,没有必要每个语言都要讲清楚,舞蹈本身就是一个肢体语言,就是一种感受,我都不可能说这个动作是干什么的,那个动作是干什么的,不是1+1等2。
音乐、舞蹈,都是走进这个氛围感受到的,有人说真美,这就够了,你感受到了美就行了。看完以后觉得这个舞蹈真的肢体动作这么复杂,真难练,也够了。你看舞剧都是用文字解释,你看完文字解释再去套它也够了,这是一个梗概。
中国网:我们现在存在一个问题,看文字解释是一回事,看这个节目又是一回事。
敏:这只能说明这是作品不好,没有成功。我之前看的《三家巷》,就非常好,可以把每个人物立在你的眼前,没有观众说看不懂,很简洁的方式,每一场都有文字解释内容,故事内容怎么会看不懂呢?舞蹈的表现形式,没办法像话剧一样告诉你那么清楚,舞蹈的性质你要理解。像交响乐,你知道小提琴代表什么、大提琴代表什么、小号代表什么、长笛代表什么吗?舞蹈和音乐是一样的,大家想要把每个动作看懂,这是不可能的,体悟的是一个大概的氛围。欣赏舞剧时,你就看故事的情节是否流畅,人物的形象准确不准确。昨天我看节目,有一个人物形象特别准确,有一个人物形象特别不准确。我都没有想到20多岁的孩子能够把一个人物演的这么淋漓尽致,用肢体语言凝聚在人物当中,把所有的形象和所有的内在活动表现得那么好,大家都承认他演的很好。
观众对舞蹈有一个误区,老是说我要去看懂。
中国网:我要知所以然。
敏:对,你听交响乐会知道所以然吗?
中国网:不知道,所以很多人都睡着了。
敏:我觉得还是有人爱看,送票的人睡着了,自己买票的人不会睡着的,他是因为喜欢才会去听的。
我经常演完之后跟观众去沟通,我觉得观众很聪明,表演者不要害怕别人不理解,如果别人不理解,肯定是你的作品不好,好作品没有人不理解的。我的舞蹈团走到哪儿都非常受欢迎。上次在成都演出,一共是三场,我挣的钱捐助了失学儿童,表演效果非常好,观众都是买票过来的。好的表演、推广,除了作品要精选之外,每次表演我也会跟观众沟通,我在现场解说,这个演员怎么样怎么样,你要从什么角度去看他。
想要达到好的效果,需要沟通桥梁。我一直认为中国节目解说有点问题,语调经常像是在朗诵,这就不是一个很好的和观众沟通的方式。当我的节目中需要切换的时候,我会采用画外音的办法,掌握好空间转换,掌握好时间段的切换,这么做的目的除了想让观众知道下一个节目是什么之外,同时也是为他能更好的理解,比如说蒙族的蒙古舞,为什么会靠着?为什么老是望远的形态?因为是马背民族,是草原,视觉永远是远望的。你和观众讲,这个节目当时是怎么创造的,什么样的生活体验。讲最朴素的语言,观众需要的是简朴的语言,观众不需要朗诵式的表达,这种声调离他很远。
我觉得经典的普及是我们必须要走的,所谓的普及就是每一场艺术表演跟观众见面的时候,要瞬间跟他产生共鸣,想尽一切办法讲他喜欢听的语言,不要唱很远的调子。
北大有一位老师曾经说过,当教课的时候,最深奥的道理能用最简朴的语言瞬间让你听懂,这就是大家。其实沟通很重要,你只要跟观众讲通了,你再去看,不可能不明白。因为舞蹈没有那么深奥的、复杂的、纠结的东西,目前有观众表示理解不了,是因为我们的普及不好。
国外为什么看舞蹈的人没有说我看不懂的,是因为芭蕾舞从一开始就跟随着文字上的普及,找到一切机会在普及。就像人艺现在培养了一个观众群,很多人说我不喜欢话剧,看话剧也有人睡着,为什么他们的卖票率能那么好?这是因为他们在普及经典作品的同时,建立了品牌,培养出了观众群,相辅相成,效果非常好。
我们舞蹈要培养观众,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戏曲的观众更少了,除了那些戏迷以外,普通观众是很少的。一个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和最终取决于成败的时候,要关注方方面面。你看泰坦尼克号,你觉得这个片的有什么新意吗?但是一开始媒体就在炒作,到了最后,每天的报道堆在这儿,你要不看这个片子,都觉得可惜了。需要方方面面的推广,不是单纯的我只是把这个节目排好就OK了。这跟市场有关系,所谓的市场就是这样的。如果媒体一再的报道,大家的心里就会想我一定要看这个。
文工团里往往没有懂市场的人,他就要跟某一个公司洽谈业务,要合作,从一开始制作的时候,你就要跟公司谈,而不是说现在演完了,你再去找公司。一个艺术作品的成功涉及到很多方面,不是说我单纯做表演,也不是完全走市场。
中国网:刘老师您也提到了专业人才和市场的问题。现在艺术院校的教育方式是怎样的?有没有培养复合型的人才,既懂艺术,又懂市场?
敏:我们一直呼吁要启发式的教育,因为任何人的天性都有创造力,我们要把他们的创造力诱发出来,在我的课堂,谁举手最多,谁就是好学生。因为他在思考,他在提问题,我们要提倡让学生把天生的创造力给激发出来。你在课堂,要让课堂鲜活起来,这个很重要。
比如说之前我在外国看到过一个学龄前的小班,孩子们四岁左右,他们在认颜色,我们一般的幼儿园拿一个黄色的纸说这是黄色,大家跟着说黄色,这是绿色什么的。他们是把这个房间里挂满了瓶子,瓶子的形状不一样,瓶子里装满了蝴蝶的标本,标本的颜色不一样,你想想他们学到了多少东西。空中挂着瓶子有动感,瓶子的形状不一样,他学了形状,颜色不一样,他学了颜色,这是流动走着看的,不是像我们坐在小板凳上背着手说蓝色、绿色什么的。
当时我想,将来我要搞教育,一定要让这个课堂灵动起来。有一个孩子说这个像飞机,全体集合,表扬他,想象力。因为想象力非常重要,艺术家的想象力如果没有艺术就停止了。
我一直提倡哪个老师的课堂是鲜活的,我觉得就是好的,你不要把孩子管的太死,太呆板,难道老师一点错误都没有吗?你能做到任何人都没有错误吗?不可能的。而且你那个年龄段学的舞蹈,今天是不是有点落伍了?某一些方面会不会对今天的孩子不合适了?方式方法的传导是不是有问题?我们天天在研究这个问题。当时我们学的时候,咱们说社会现象,连电扇都没有,八角扇。现在是空调。那时候哪有信息,电影院看看,听听收音机,现在什么都有,一个手机能拍照、录音、下载什么都会,电脑面前,全世界的信息全部在眼球里,怎么看都不为过。
你还用原来的方式传达给他吗?所以说老师不管你年龄多大,你要更新观念,方式方法要更新,对于每一个年龄段的受众群,你都要调整你的教学计划。我们很多老师的理论课就是这一本书他讲一辈子,人一直在换,他的课堂不换,这是不行的。我们的数学老师现在都跟着我走,他用几何去谈舞蹈的方向,结合的很好,小孩就高兴了,坐得住,否则数学多枯燥啊,现在全院理论课中他的课被评第一。我后来就发现,其实什么都是能做到的。
至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个我们没有,我们是六个系分的很清楚,我们有舞蹈系、音乐系、戏剧系、美术系、文化工作管理系等六个系。比如说文化工作管理系,现在是和平年代,没有什么战争打,但是我们部队的文化生活基层是很需要的,什么是凝聚力,什么叫为战斗力服务,这个俱乐部主任和这个文化干事在这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除了练兵训练一切军事的演习中以外,日常的文化品位是需要的。
市场的管理这方面,可能目前缺这样的人才,我在国际市场走了这么多年,他们分的很细。比如说我到了荷兰,有一个大的演出商就是做舞蹈的,一听他的名字,各个剧场都买账,信誉很好,只要他介绍的,一定是最好的作品,信誉度到了什么程度?比如说一听他的名字,人们就认为他的团肯定是最棒的,马上各个剧场都要做。
这是一个很好的机制运行,游戏规则非常规范。一个演出商,首先他肯定是懂艺术的,喜欢艺术的,并不要求他特别专业,比如说一个舞蹈的演出商,并不要求他舞蹈跳的也非常好,毕竟这样的人才也不是太多,也不太容易培养。
中国网:刘老师举了国外的例子,那我们国内有没有比较成熟的市场体制?有没有信誉度比较高的演出商?
敏:保利在做,很多公司都在做,现在国家大剧院自己每年都做很多部,他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公益活动,《春华秋实》,每年秋季的时候剧院会把学院派的好多作品推向市场,把票价压的很低,让北京市民走进大剧院感受氛围。这个就很好了,其实这就是在做普及,这就是在培养观众。我们上次做了两场,全部票都卖光了,我自己想买都买不到。品牌是很重要的。
一个产品出现,不是单项发展的,要综合方面都要做到,这样才能做得更好。国家大剧院做的不错。
中国最糟糕的就是市场没有培养,荷兰有一位先生,人家一提到他就直接买断,都不用看就买断,你想这个信用是从哪儿来的?20多年历史造就的。我跟任何演出商合作,我为什么谈判总是成功,其实不是的,这也是一个信任度的问题。
中国网: 现在国内很多的艺术培训是为了升学加分,比如说特长生培训,这种做法是不是特别的短视?对人才发展没有什么好处?
敏:你说的这个特长生,我不知道每个学校为什么需要特长生,到现在我也没有去研究过,所以没有发言权。
我在美国待过四年,我去过40多个国家,在国外没有这一说,我不知道这个来源于什么。我们经常把大学生舞蹈往专业方面走,这就错了,他天天不练功,天天没有艺术熏陶,怎么可能变成专业呢?他要是往专业上走,那么多课怎么上呢?看来我们教学上的孔隙太多,我一直都不理解,我觉得一心二用,你可以作为业余爱好,但是现在很多地方是作为专业团队在做,那么多的专业团体干什么呢?我认为,大学生表演要很本能的表现青春、亮丽、朝气蓬勃,有向上的感觉,就很健康。我曾经看过一个美国大学舞蹈团的表演,看完以后觉得那种感觉是专业演员跳不出来的,那种业余范的美感是天生具备的,来源于生活本质的东西,很好。
我每年也参加中学、大学的学生比赛,教育部搞的。我每次都提出来我的意见,问他们为什么要跳出专业的感觉?他们说是请专业老师来培训和编舞的。如果是我在这种比赛中,请一个编舞的人,我要跟他讲,你先了解我们的学生是什么样的心态、年龄和环境,根据他所熟悉的一切,为他们创造他们所能够跳的舞蹈。我不需要你编成某某学院派的,也不需要编成专业文工团跳的舞蹈,你编一个他们能跳的,只要他们能跳了,别人就跳不了,这也是个性,他就是业余的,就跳业余的,有什么不好呢?我不懂。
据我知道的一点特长加分的情况,我觉得这个对我们艺术没有什么坏处,但是,你也当过学生,即学舞蹈,又上课,会不会变得很累?
中国网:是的。
敏:我觉得这种机制,不好的一点,就是使孩子的负担变得很重,我周围的亲戚也有找我辅导特长生的,我也当过特长生的评委,帮他们去招生。我认为所谓的特长生,他是业余的,按业余的标准要求就好了,不要往专业要求。按专业标准要求,我认为是一个误区,没有这个必要。一个院校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有唯一的宗旨,比如说财经大学,你想要什么样的学生,你应该按照你唯一的标准去选择,等到全校学生进来以后,你再挑有没有艺术特长。现在有一个误区,有的人为了拿到分,当自己的分数达不到那么高,就用特长来弥补。但是你想想看,要花出将近半年的时间去磨一个舞蹈,达到专业水准,然后参加考试,你觉得科学吗?
我个人认为,特长生的价值体现不太大,耗时、耗钱、费力。我们学校舞蹈系的定位很准确,我必须培养优秀的军旅舞蹈人才,而且是复合型的军旅舞蹈人才,我就朝着这个目标来走。你北大培养什么?你清楚吗?肯定清楚。在招生当中,你能发现很多学生,他有艺术方面的天赋,但是如果专门是为升学增加分数,训练特长就得不偿失了,因为你终究是业余的,达不到专业的程度,特长生有能进文工团的吗?我看一个都没有。
中国网:我小时候学过书法、舞蹈、绘画。
敏:小时候有时间学习没有坏处,人的气质、灵性和乐感能得到培养。我的那个年代没有,如果有的话,学一点钢琴多好。多学一点东西没有坏处,在你的精力和时间不透支的情况下去学是有利的。现在学校因为有,所以大家就往这个目标来走,如果没有这个方向,大家就不会学了。像奥数,小学一、二年级都在学。
中国网:刘老师,对咱们国家的这种特长培养问题,您有没有考虑过提相关的提案?
敏:这个方案要整个一个组来提,这个不是开玩笑。你要剖析存在的问题,利弊关系,这是一个大的事件问题,不是我一个刘敏就能做的。我们一般做事都是整个一个组,这个组先要去考察、分析、研究,一个人是做不了的。一个人做,说明这个人太幼稚了,这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我一个人做不了。
中国网:您刚才讲了专业的往专业方面走,业余的就往业余的方向走。
敏:喜爱不需要天天练功,会跳就行了。现在很多特长生也要下叉,也要练功对吗?
中国网:对。
敏:我就很奇怪,为什么要练功呢?我们是需要天天练功,因为一天不练功,我们说自己对不起自己,两天不练功对不起这个工作,三天不练功对不起这个行业。但是业余的是自娱自乐,开心为好,你不是要去卖票表演给别人看的。你最多出国也是交流,有哪个大学的文工团到哪儿去商演,跟哪个演出商合作吗?据我了解没有。性质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要往一样去走呢?
中国网:但是现在这是一种现象。
敏:对,他们不明白这点,我觉得要提醒他们明白。你今后不做一个专业的舞者和专业的音乐人,你现阶段是为了读书,读书是为了学知识,学知识是为了做国家的栋梁,你有哪方面的特长就往哪方面走。
你家长也要清楚,学校也要清楚,性质决定了做事的问题。因为性质决定你是业余的,你终生不可能作为专业人,既然明白的这个目标,你就往业余上去发展,会发展的很好。美国很多大学,你看跳的舞蹈,出来的效果,绝对没有训练过的。我觉得他们的状态很好,我也是很羡慕的。原来首都大学生的比赛也很好,现在慢慢发展过来了,我一看都是往专业方面走,我一直在担忧,我觉得太可惜了。往我这边靠靠的不伦不类。
某某大学的一个舞蹈团,肯定是业余的,不可能天天练功,跟我们的学生放在一起跳舞,你看他在往专业上靠,但是永远靠不到这个水平。像你天生可能不是跳舞的料,你非要跟我比,你累不累。比如说我天生不是玩文字游戏的人,我天天要跟你玩文字游戏,这是不是很累呢?
我觉得需要各个大学不管什么团成立,都保持自己大学生原有的本质,那就是最可爱的,最美的。如果你往专业这方面去靠,就失去了大学生在那个青春年华当中最美、最有质感的东西,我看到他们的那种笑,我不会,我觉得他们笑的很好,我觉得我们学生都笑不到那种程度,他们笑的是特别可爱的。
中国网:谈到人才培养就不得不提到就业,艺术类毕业生完成学业后的出路,就业前景怎么样?作为成就突出的舞蹈家和教育家,对年轻艺术从业者在职业选择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敏:我们学校很简单,我们学校是定向培养,所以不存在就业的问题。北京舞蹈学院年年毕业一大批人,很多人找不到工作,产生一大批北漂。我觉得这些学生不要都守在北京,这就带来了一个体制的问题。
现在有一个误区就是很多孩子希望当教员,昨天我们在进行招聘师资的面试,一个刚刚本科毕业的学生就想当老师,我看个头、形象是当演员的料,但是他觉得教员是一个稳定的工作,教师一般可以干到教授、副教授,他想建立一个保险箱,一直干到退休。
其实这就是体制带来的问题,这个制度下的孩子们,看到各个文工团的舞蹈演员吃青春饭,他想提前固定。一个是自己不自信,第二个是急于想找一个饭碗,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安定下来。他们想当演员,或者是他们觉得在部队里好一点,地方的演员很辛苦,现在都是聘用制,不像过去,现在体制的变化给年轻人带来了一些变化,他觉得自己不能长久的安定下来,所以觉得有一些恐慌。
但是你没有丰富的人生体验,没有舞台上丰富的经验怎么教学生呢?我劝这些孩子还是勇于迈出这一步,在今天的契机下去占领一个舞台,为民族,为自己的事业做点事,踏踏实实的做点事,你先走出去,如果你连迈步都不可能,我想对你的成长都是有问题的。没有经过舞台实践,就来做教员,你是有一大块缺憾的。因为你最终培养的学生不是在舞厅里待着,你培养的学生是在舞台上释放魅力,感染观众。你自己都没有在舞台上实践过,怎么传授给学生,你缺少一种能力培养。我觉得,如果你勇于实践,敢于面对,你的人生之路可能都有变化,但是很多人都不愿意,敢的迈出那一步。给自己一个新的挑战,可能会是另外一个人生,另外一个开始。
另外,我还呼吁年轻人不要都聚在北京。你在北京是北漂,到了别的文工团,人家可能会把你当成一个台柱子。
中国网:要放宽就业的视野。
敏:对,放宽一点,看的广一点,看的远一点,这样自己会锻炼成长。人生的锻炼非常重要,社会的阅历和经验是不可没有的,所以我建议这些年轻人不要只看眼前的那点利益,一定要放眼看。你如果真的是有才华的人,相信任何一个单位都要向你低头,就怕你不敢迈出这一步。
中国网:今天刘老师和我们分享了很多的经历和想法,我觉得受益匪浅,再次感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
版权与免责声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戏艺考左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