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这天挂财神挂在什么位置好么

想请财神2015三月那天那天请菩萨_百度知道
想请财神2015三月那天那天请菩萨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阴历三月三 最殊胜的日子了
其他类似问题
请财神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资华筠()舞蹈家,舞蹈理论家。
湖南省耒阳县(今耒阳市)人,女,1936年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开始学习钢琴和舞蹈。建国初期被保送上南开中学读高中。她受芭蕾艺术的影响,而选择了跳芭蕾。1950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学习芭蕾&&
主办: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浙江省文化厅非遗处
地址:杭州市曙光路53号浙江省文化厅非遗处
邮编:310013 传真:3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许可证号:浙ICP备 号
技术支持:浙江省文化厅信息中心化妆品品牌名字是路神死吧怎么写-55BBS 我爱购物网
&&化妆品品牌名字是路神死吧怎么写
化妆品品牌名字是路神死吧怎么写
民间传说,财神即为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时东西南北中耳。"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行神。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一一一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  初五接财神,赵玄坛最受尊拜。许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坛面似锅底,手执钢鞭,身骑黑虎,极其威武。  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 五显财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兴婪源一带。兄弟五人封号首字皆为"显",故称"五显财神"。生前劫富济贫,死后仍惩恶扬善,保佑穷苦百姓。北京安定门外有五显财神庙。  "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财帛星君脸白发长,手捧一个宝盆,"招财进宝"四字由此而来。一般人家春节必悬挂此图于正厅,祈求财运、福运。  "武财神"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传说关云长管过兵马站,长于算数,发明日清薄,而且讲信用、重义气,故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关公为他们的守护神,关公同时被视为招财进宝的财神爷。 正月初五,各商店开市,一大早就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迎接财神。清人顾铁卿《清嘉录》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词,描绘了苏州人初五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抱路头"亦即"迎财神"。信奉关帝圣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为关公供上牲醴,鸣放爆竹,烧金纸膜拜,求关圣帝君保佑一年财运亨通。  财神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年,家家户户悬挂财神像,希冀财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吉,象征平安;利,象征财富。人生在世既平安又有财,自然十分完美,这种真切的祈望成为人们的普遍心理。求财纳福的心理与追求,充分反映在春节敬祀财神的一系列民俗活动中。 各类财神的起源】   财神的起源颇为难考,所祭祀的神明也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财神,一般认为有所谓“正财神”赵公明,“文财神”范蠡,“武财神”关羽,“偏财神”五路神、利市仙官,“准财神”刘海蟾。这些财神,又可分为文财神和武财神两大类,最为人们熟知的财神,则是“正财神”赵公明。   1、赵公明――专司人间财富之神   世人奉祀的财神,影响最大的当推赵公明。据《三教搜神大全》载,赵公明神异多能,变化无穷,能够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降瘟剪疟,保命解灾。故人称“元帅之功莫大焉”。凡买卖求财,只要对赵公明祈祷,便无不称心如意,故而民间奉其为财神。旧时年画中,赵公明的形象多为头戴铁冠,手持宝鞭,黑面浓须,身跨黑虎,面目狰狞,因此人们又称其为武财神。   民间关于赵公明的传说,由来已久。详细的记载见于下文:  中国财神崇拜源流考略(大纲)唐德刚  财神爷赵公明乃家喻户晓之神,逢年农历正月初五及七月二十二全世界约有四分之一之人要祭祀财神爷。  (一)历史文献中之赵公明   1. 最早见于晋代,时为督鬼之神人。  晋干宝《搜神记》曰:“上帝以三将军赵公明、锺士季,各督鬼下取人”。  晋陶潜《搜神后记》载:“赵玄坛,秦代人,得道于终南山”。  梁朝陶弘景《真诰。协昌期》有:“天帝告土下冢中直气五方诸神赵公明等,某国公位甲乙年如千岁,生值清真之气,死管神宫,翦身冥冥潜宁冲虚,辟斥诸禁忌,不得妄为害气”。  明代《列仙全传》云:“赵公明为八部鬼帅,周行人间,暴杀万民,太上老君命张天师治之”。  2.元明时期,赵光明演变为财神  元明时《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云:“赵公明,终南山人,头戴铁冠,手执铁鞭,面如黑炭,胡须四张。跨黑虎,授正一玄坛元帅。能驱雷役电,呼风唤雨,除瘟剪疟,病禳灾。如遇讼冤伸抑,能解释公平,买卖求财,宜利合和,无不如意”。  明代陆西星《封神演义》之赵公明出现于第四十六回“广成子破金光阵”。太乙真人破解闻太师之“化血阵”,闻太师无计可施。忽忆起峨嵋山罗浮洞赵公明。乃亲自乘骑黑麒麟,挂金鞭,往罗浮洞来。邀其前来助阵。赵公明遂下山助纣抗周。虽公明武艺高强,法力去边,终为太公所杀。灭商后太公封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主管“迎祥纳福”,统帅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和利市仙官,统管人间一切金银财宝。  3. 赵公明之前世渊源  《典籍实录》:赵光明乃“日之精”。上古时,天上现十日,尧命羿射九日。八日落入青城之内为鬼王,发病害人。唯一日幻化成人,骑黑虎,执银鞭,隐居蜀中,乃赵光明也。后天师张道陵让其守护丹室,丹成之后得一份,变化无穷,法力大增。天师又使其护玄坛,故以“玄坛元帅”称之。天师升天后向天庭保举,封其为“天将”。  明初宁波知府王Q《琅琊金石辑注》曰:“财神者,姓赵名朗,字公明,琅琊古来有之。昔者天上生十日,帝命羿射九日。其八坠海为仙,海上八仙是也。余一陨于天台,其身为石,太阳石是也,其精为人,赵公明是也。既长成,至峨眉山修炼,得神仙之术。商周交兵,遂受闻太师之邀下山助商,失利为太公所杀。太公岐山封神,郎受封玄坛真君,日精再归天台,遂真阳附石,神体合一。辖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专司人间迎祥纳福之责。此后石下有庙供真君之位,天台山亦易名财山焉。  王Q,世居琅琊天台山下,人称“埋羹太守”。《明史?王Q传》载:王Q,字器之,日照涛雒人。博通经史,尤长于《春秋》,酷爱金石与朴学,好书法。初为教授,坐事谪远方。洪武末,以贤能荐,授宁波知府。自奉俭约,一日馔用鱼羹,Q谓其妻曰:“若不忆吾啖草根时耶?”命撤而埋之, 人号“埋羹太守”。  (二)民间信仰之财神爷赵公明  民间对财神之信仰远早于《封神榜》。王Q《琅琊金石辑注》有“财神者。。。琅琊古来有之”。  然对财神之普遍崇拜应在《封神榜》问世之后。  考各地民俗,民间信仰之财神为太公封神时所封之赵公明。  (三)财神爷赵公明源流考  1. 秦代终南山之赵公明非太公所封之赵公明。  据《搜神后记》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赵公明为秦代陕西终南山人。晚于《封神榜》姜太公封神之时间,故该赵公明非姜太公所封之财神赵公明。  2. 尧时琅琊赵公明为姜太公所封之赵公明  《典籍实录》和《琅琊金石辑注》:赵公明为尧时琅琊人。这在时间地理文化上与《封神榜》中姜太公所封之财神赵公明相吻合。  第一,时间一致。尧时大羿射日,日精之一托生为人,既赵公明。赵公明到峨眉山修炼,后下山助商,被将太公所杀,而后封神。  第二,地理与文化吻合。赵公明为“日精”之一,琅琊一带为远古“日神祭祀之地,黄老成仙之乡”(日照金代状元张行简),亦为太公生地。  齐地琅琊一带史前为崇拜太阳神之民族,有5000年前“日火山”陶文及历史文献为证。  “金乌负日”出自《山海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 一日居上枝”;  《春秋元命包》曰:“阳成于三,故日中有三足乌。乌者,阳精”。诚如人有肉身与灵魂,“日精”或“阳精”为太阳之灵魂。人死后灵魂不死,太阳死后(被大羿射落)亦可再生,此赵公明为“日精”之文化背景。  第三,王Q《琅琊金石辑注》之故事情节与《封神榜》类似,然《琅琊金石辑注》作于明洪武年)或建文(年)年间,《封神榜》成书于明隆庆()至万历(年)年间,二者相差100余年。说明《封神榜》之故事情节乃来自齐地琅琊一带之传说。  第四,财神赵公明道教神仙,道教之前身来自方仙道,齐地琅琊一带乃方仙道之源头。天台山乃方仙道创始人河上公与安期生悟道授徒之地。  结论:论起财神赵公明之源流,琅琊天台山赵公明当为姜太公封神之赵公明。琅琊天台山之财神庙可能为中国最早祭祀财神赵公明之神庙。  (四)终南山赵公明与琅琊天台山赵公明辨析  上述结论并非推翻秦时终南山之赵公明为财神之说。仅认为该赵公明非姜太公所封之赵公明。  中国地域宽广,文化历来为多源头。陕西终南山与琅琊天台山一带各有不同财神传说亦极有可能。  2、范蠡――生财有道的陶朱公  范蠡也是一位文财神。他是春秋战国之际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同时也是一位生财有道的大商家。   范蠡,字少伯,天资聪颖,少年时便有独虑之明。后被越王勾践拜为士大夫。越国兵败于吴国,范蠡与越王一同去屈事吴王夫差。回国后又辅佐越王富国强兵,终于打败了吴国。灭吴之后,越国君臣设宴庆功,群臣皆乐,唯独勾践面无喜色。范蠡察此微末,立识大端:越王为争国土,不惜群臣之死,而今如愿以偿,便不想归功于臣下。于是,范蠡毅然向越王辞官隐退,带领家属随从,架扁舟,泛东海,来到齐国。   范蠡父子在齐国海边耕种土地,勤奋治产不久,就积累家产数十万金。齐人闻其贤,请为其相。范蠡叹息:“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于是,它归还了相印,将钱财尽分给了朋友和乡邻,只带上最贵重的物品,暗自离开齐都,悄悄来到陶地。范蠡认为,陶地处天下之中,为交易的必通要道,由此可以致富,以为后半生的保证,自此居住下来自称陶朱公。(“陶”,指陶地,或说隐语“逃”;“朱”,一说为富翁的象征,或说寓己曾做高官;“公”,一说是对尊长,平辈的敬称,或说寓己曾做为公爵)。范蠡父子靠种地、养牲畜,做生意又积累了数万家财,成为陶地的大富翁,后又两家分财于百姓,天下人都赞美陶朱公,拜其为财神。   陶朱公的经营智慧历来为民间所敬仰,于是有许多经营致富术托与陶朱公名下。如《经商十八忌》:生意要勤快,切忌懒惰;价格要订明,切忌含糊;用度要节俭,切忌奢华;赊账要认人,切忌滥出;货物要面验,切忌滥入;出入要谨慎,切忌潦草;用人要方正,切忌歪邪;优劣要细分,切忌混淆;货物要修整,切忌散漫;期限要约定,切忌马虎;买卖要适时,切忌拖误;钱财要明慎,切忌糊涂;临事要尽责,切忌妄托;账目要稽查,切忌懒怠;接纳要谦和,切忌暴躁;立心要安静,切忌粗糙;说话要规矩,切忌浮躁……十八忌多是为商家经验之谈,托名陶朱公,由此可见,他作为财神在民间商人心目中的智慧形象。范蠡一生艰苦创业,积金数万;善于经营,善于理财,又能广散钱财,故称其为文财神也..就理所当然了。   3、关羽――忠诚信义为本的关公    关公即关羽,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把关公作为全能保护神、行业神和财神,《民间新年神像图画展览会》的作者说:“关公被人视为武神、财神及保护商贾之神。人遇有争执时,求彼之明见决断。旱时人们又向彼求雨,又可求病人药方,被人视为驱逐恶鬼凶神之最有力者”。   据徐道《历代神仙通鉴》记载的一种传说:关公的前生本是“解梁老龙”,汉桓帝时,河东连年大旱,老龙怜众心切,是夜遂兴云雾,汲黄河水施降。玉帝见老龙有违天命,擅取封水,令天曹以法剑斩之,掷头于地。解县僧普静,在溪边发现龙首,即提到庐中置合缸内,为诵经咒九日,闻缸中有声,启视空无一物,而溪东解梁平村宝池里关毅家已有婴儿落地,乳名寿,幼从师学,取名长生,后自名羽,字云长。据《三国演义》载,关羽因原籍恶豪倚势凌人,遂杀恶豪后奔走江湖。东汉末年,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誓共生死,同起义兵,争雄天下。建安五年,曹操出兵大败刘备。刘备投靠袁绍。曹操擒住了关羽,看中关羽为人忠义,拜为偏将军。后曹操察觉关羽心神无久留之意,便用大量金银珠宝、高官、美女来收买,但关羽丝毫不为钱财名利所动。当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处,立即封金挂印,过五关斩六将去寻刘备。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封关羽为五虎大将之首将。曹操得知大怒,与司马懿设计,联合孙权共取荆州。刘备拜关羽为“前将军”,都督荆襄郡事,令取樊城。关羽分荆州之兵攻取樊城,不幸中吕蒙计,痛失荆州,夜走麦城,兵败被擒,不屈而亡。《三国演义》后又记载:关羽遇难后,阴魂不散,荡荡悠悠,直到荆州当阳县玉泉山上空大呼:“还我头来!”山上老僧普静闻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论……今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则颜梁、文丑(皆被关羽所杀)等众人之头,又向谁索?”关羽恍然大悟,遂皈依佛门。   关羽一生忠义勇武,坚贞不二,为佛、道、儒三门崇信。明清时代,关羽极显,有“武王”、“武圣人”之尊,由此关羽被世人附会成具有司命禄,估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等“全能”法力,民间各行各业对“万能之神”关帝顶礼膜拜。人们之所以奉关公为财神,是大概是因为关羽不为金银财宝所动,与一些世间贪利妄义之徒   形成鲜明的对比。世人尤其是商贾们都敬佩关公的忠诚和信义,希望关公作为他们发财致富的守护神,另外,人们希望商贾坚守诚信进行交易,把关公奉为公正人,来维护传统的道德秩序。   4、五路神及利市仙官――招财进宝的偏财神   文武财神是民间所谓的正财神,在正财神之外,还有偏财神,这是就财神所在的神像位置而言的。民间的偏财神经常是指被称为“五路神”的财神。在《封神演义》中,五路财神指的是赵公元帅、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和利市仙官姚少司。“五路神”又指路头、行神。清人姚富君说:“五路神俗称财神,其实即五祀门行中之神,出门五路皆得财也。”其中的五路是指东西南北中五方,意为出门有五路神保佑可以得好运,发大财。五路财神都是吉祥神,也是民间吉庆年画中常见的形象,他们深受人们的爱戴和崇拜。每年正月初五是五路财神的生日。这天天刚放亮,城乡各位都可听到一阵阵鞭炮声。为了抢先接到财神,商家多是初四晚举行迎神仪式,准备好果品、糕点及猪头等祭祀用品,请财神喝酒。届时,主人手持香烛,分别到东南西北中五方财神堂接财神,五位财神接齐后,挂起财神纸马,点燃香烛,众人顶礼膜拜,拜罢,将财神纸马焚化。   到了初五凌晨,人们抢先打开大门,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聚在一起吃路头酒,直吃到天亮开门营业,据说可保一年“生意兴隆,财源茂盛”。清代蔡云《吴觎》中有生动描述: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抢路头。所谓“抢路头”即抢接五路财神,人们个个争早放头通鞭炮,以此祈盼发家致富。   在民间所供财神中,不管是赵公元帅,还是赐福天官,身边总要配以利市仙官(五路神之一),因此,利市仙官可说是地地道道的偏财神。有关利市仙官的来历,在《封神演义》中有记载:利市仙官本名姚少司,是大财神赵公明的徒弟,后被姜子牙封为迎祥纳福之神。所谓“利市”包含三重含义:一是指做买卖时得到的利润;二是指吉利和运气;三是指喜庆或节日的喜钱如压岁钱等。人们信奉他,是希望得利市财神保佑生活幸福美满,万事如意。到了近代,一到新年,有的人特别是商人,还把利市仙官图贴到门上,并配以招财童子,对联写道:“招财童子至”与“利市仙官来”,隐喻财源广进、吉祥如意。   5、刘海蟾――撒钱济贫的准财神   在中国民间信仰的众多财神中,有一类只能算作是准财神,意为未得财神封号,但由于此神能为人们带来一定的财运,承担了一部分财神的职责,于是人们就将其作为财神看待。刘海蟾就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一位准财神。   刘海蟾,原名刘海,五代时人,籍燕山(今北京),曾为辽朝进士,后为丞相辅佐燕主刘宗光。此人素习“黄老之学”。   《历代神仙通鉴》中有云:一日,有自称正阳子(吕洞宾)的道士来见,刘海以礼相待,道士为其演习“清净无为之示,金液还丹之要”!索积蛋十枚,金钱十枚,以一钱间隔一蛋,高高叠起成塔状。刘海惊道:“太险!”道士答道:“居荣禄,履忧患,丞相之危更甚于此!”刘海顿悟。后解去相印,改名刘玄英,道号“海蟾子”,拜吕洞宾为师,得到成仙,云游于终南山、太华山之间。元世祖忽必烈封其为“海蟾明悟弘道真君”,武宗皇帝加封“海蟾明悟弘道纯佑帝君”。   以此看来,刘海是个悟后弃富的道士,本与财神无缘,刘海成为财神也许是源于他的道号――海蟾子。蟾,即蟾蜍,因此物相貌丑陋,分泌物有剧毒,对人体有害,被列为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之一。又因蟾蜍的分泌物蟾酥有强心、镇痛、止血等作用,又受人们所崇拜。《太平御览》引《玄中记》云:“蟾蜍头生角,得而食之,寿千岁,又能食山精。”当时人们把蟾蜍当成了避五病、镇凶邪、助长生、主富贵的吉祥物,是有灵气的神物。刘海是以“蟾”为道号而闻名,又以“刘海戏金蟾”的传说被抬上了财神的宝座。   刘海戏金蟾出现在大量的民间年画和剪纸中,历代画家也有不少这一题材的佳作传世。在这些作品中,刘海皆是手舞足蹈、喜笑颜开的顽童形象,其头发蓬松,额前垂发,手舞钱串,一只三足大金蟾叼着钱串的另一端,作跳跃状,充满了喜庆、吉祥的财气。刘海所戏金蟾并非一般蟾蜍,而是三足大金蟾,举世罕见。金蟾被看作是一种灵物,古人认为得之可以致富。这是刘海被塑造成财神的主要根据。据说,刘海用计收付了修行多年的金蟾,得道成仙。刘海戏金蟾,金蟾吐金钱。他走到哪里,就把钱撒到哪里,救济了不少穷人,人们尊敬他,感激他,称他为“活神仙”。为此,还修建了刘海庙,把他的故事编成戏剧,到处吟唱。   6.比干---最可怜的财神   
比干是商代末期的丞相.后被纣王挖心而死  有一种说法是比干被挖心之后没有死,被天上的神o们可怜,而让他当了一个财神
9条其他回答
财神的起源颇为难考,所祭祀的神明也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财神,一般认为有所谓“正财神”赵公明,“文财神”比干、范蠡,“武财神”关羽,“偏财神”五路神、利市仙官,“准财神”刘海蟾。这些财神,又可分为文财神和武财神两大类,最为人们熟知的财神,则是“正财神”赵公明。 关公即关羽,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把关公作为全能保护神、行业神和财神,《民间新年神像图画展览会》的作者说:“关公被人视为武神、财神及保护商贾之神。人遇有争执时,求彼之明见决断。旱时人们又向彼求雨,又可求病人药方,被人视为驱逐恶鬼凶神之最有力者”。 据徐道《历代神仙通鉴》记载的一种传说:关公的前生本是“解梁老龙”,汉恒帝时,河东连年大旱,老龙怜众心切,是夜遂兴云雾,汲黄河水施降。玉帝见老龙有违天命,擅取封水,令天曹以法剑斩之,掷头于地。解县僧普静,在溪边发现龙首,即提到庐中置合缸内,为诵经咒九日,闻缸中有声,启视空无一物,而溪东解梁平村宝池里关毅家已有婴儿落地,乳名寿,幼从师学,取名长生,后自名羽,字云长。据《三国演义》载,关羽因原籍恶豪倚势凌人,遂杀恶豪后奔走江湖。东汉末年,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誓共生死,同起义兵,争雄天下。建安五年,曹操出兵大败刘备。刘备投靠袁绍。曹操擒住了关羽,看中关羽为人忠义,拜为偏将军。后曹操察觉关羽心神无久留之意,便用大量金银珠宝、高官、美女来收买,但关羽丝毫不为钱财名利所动。当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处,立即封金挂印,过五关斩六将去寻刘备。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封关羽为五虎大将之首将。曹操得知大怒,与司马懿设计,联合孙权共取荆州。刘备拜关羽为“前将军”,都督荆襄郡事,令取樊城。关羽分荆州之兵攻取樊城,不幸中吕蒙计,痛失荆州,夜走麦城,兵败被擒,不屈而亡。《三国演义》后又记载:关羽遇难后,阴魂不散,荡荡悠悠,直到荆州当阳县玉泉山上空大呼:“还我头来!”山上老僧普静闻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论……今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则颜梁、文丑(皆被关羽所杀)等众人之头,又向谁索?”关羽恍然大悟,遂皈依佛门。 关羽一生忠义勇武,坚贞不二,为佛、道、儒三门崇信。明清时代,关羽极显,有“武王”、“武圣人”之尊,由此关羽被世人附会成具有司命禄,估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等“全能”法力,民间各行各业对“万能之神”关帝顶礼膜拜。人们之所以奉关公为财神,是大概是因为关羽不为金银财宝所动,与一些世间贪利妄义之徒形成鲜明的对比。世人尤其是商贾们都敬佩关公的忠诚和信义,希望关公作为他们发财致富的守护神,另外,人们希望商贾坚守诚信进行交易,把关公奉为公正人,来维护传统的道德秩序
虽然同样采用了梯形大嘴前脸,但EVOLUTION的梯形是直接用菱形钢丝网格组成的平面,远看会以为那是透明的,目的很简单,营造一种运动的神韵,并为其TURBO散热器提供更直接的气流导向;而再来观察一下EX的设计,中网用上了标榜运动的蜂窝状塑质格栅,同样不失运动的元素,只是可以看出它的散热器明显尺寸要比EVOLUTION的小一号。此外,三菱logo在EX车上与防撞杠一体的设计也有别与EVOLUTION的贴标,感觉更稳当。 大灯的设计轮廓在两车是完全一致的,都采用了透明灯罩及砍刀状不规则设计,与发动机舱盖的线条过度自然。不过,EVOLUTION透镜大灯眼加氙气大灯源,凸显了一种锋芒,提示对方会车时得格外留意这不平凡的对头车。这比起EX普通凹镜反光式大灯要神气不少。同样为圆形设计的雾灯,在EVOLUTION上有镀铬装饰,而EX车上面的则只有塑料材质与格栅同色设计。此外,发动机该的设计在两车中可谓相去甚远,EVOLUTION上特留的三个散热孔注定是为发动机涡轮工作而生,杀气腾腾,在EX上则是密闭的平板。 稍加留意,我们会发现EVOLUTION的前轮拱上方比EX版本的多了一道圆弧型网状窗口,其不仅让EVOLUTION明显区别于EX,更是其运动装备的表现,一切都为了性能发挥而提供保证。EVOLUTION配备的12辐式细条状合金轮毂虽然没有BBS改装版本的7辐Y型轮毂那么富有冲击力,但相对于EX的十辐式粗条合金轮毂来说,其运动味儿已经占尽上风。同时,我们可以看到,EVOLUTION在尾部与EX区别最大的是那个有点夸张的定风扰流板,这也是延续上代产品良好口碑的杰作之一,让本已性感尾部更富张扬元素。 EVOLUTION配备的轮胎尺寸为Y,为DONLUP邓禄普的产品,但没有采用前窄后宽的轮胎布置,稍有些许遗憾。而EX配备的是更偏向舒适的W轮胎,出品方则为日本YOKOHAMA横滨品牌。另外,不管是前轮还是后轮,EVOLUTION所采用的刹车盘都要比EX相对的要大,且EVOLUTION的刹车鲍鱼(卡钳)为更多活塞版本,以示区别,EVOLUTION上面的刹车鲍鱼也特意喷为红色,并打上了出品方brembo的logo,很是有一种宣扬的感觉,更凸显EVOLUTION的运动风
昆仑山南极仙翁(元始座下大弟子):座下徒弟为鹿鹤仙童。姜子牙:元始天尊门下修道40年,无仙缘,被师父赶下山去主持封神计划。法宝有打神鞭、杏黄旗等,坐骑为四不象。徒弟:武吉(樵夫出身,后封大将军)、龙须虎(北海妖怪,扬手能发磨盘大石头,阵亡)、五路神(宋异人家中起楼时候收下,除了搭造封神台以外没啥用处好像) 昆仑十二仙 (元始天尊门下) 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 徒弟杨戬,镇山之宝为斩仙剑. 五龙山云霄洞文殊广法天尊:徒弟金吒,镇山之宝为遁龙桩。 九宫山白鹤洞普贤真人:徒弟木吒,镇山之宝为吴钩剑 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徒弟哪吒,镇山之宝为九龙神火罩 青峰山紫阳洞清虚道德真君:徒弟黄天化、杨任,镇山之宝为七禽扇 太华山云霄洞赤精子:徒弟殷洪,镇山之宝为阴阳镜 九仙山桃源洞广成子:徒弟殷郊,镇山之宝为番天印 夹龙山飞云洞惧留孙:徒弟土行孙,镇山之宝为捆仙绳 普陀山落伽洞慈航道人:无徒弟,镇山之宝为玉净瓶 金庭山玉屋洞道行天尊:徒弟韩毒龙、薛恶虎、韦护 崆峒山元阳洞灵宝大法师(老子座下大弟子):无徒弟 二仙山麻姑洞黄龙真人:坐骑为仙鹤,无徒弟
蒙古族简介 分布在内蒙古各地,大多聚居在农村牧区,部分散居在城镇。蒙古族发源于额尔古纳河流域。“蒙古”的汉文译写始见于唐代文献称作“蒙兀”。元代文献始译成“蒙古”。历史上畜牧业生产是蒙古族人民一向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形式。如今仍有相当数量的蒙古族从事畜牧业生产。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3种方言。古代的蒙古族信仰萨满教。从十三世纪元朝开始,在蒙古族统治者的强制推行下蒙古族群众逐渐接受并改信了喇嘛教。 蒙古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实行同姓不婚的习俗。蒙古族的丧葬一般为土葬、火葬和野葬。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勤劳勇敢的民族。蒙古族的衣食住行都很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生活在聚居区的蒙古族大多保留了传统的风俗习惯,如男女都穿身宽袖长的长袍,束以腰带,着高至膝盖的长筒皮靴。男子多戴深色礼帽,女子则以红、蓝色布缠头,盛妆时还戴金银头饰点缀的冠。饮食多以牛羊肉和奶食为主,粮食、蔬菜为辅,多喜欢喝奶茶。解放后多数蒙古族告别了蒙古包,改住砖木或土木结构的房子。蒙古族除了过春节等节日外,每年7、8月间都要隆重举行祭敖包和那达慕活动,即祭祀山神、路神和娱乐活动。现在这种活动已演变为草原上庆丰收、进行物资交流和举行文体活动的各民族群众性集会。 蒙古族 一、概况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蒙古族人民一直游牧、生息于南起长城、北抵大漠、东达兴安岭、西越贺兰山的这片苍茫大地上。每当提起她的名字,人们便会想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古歌谣,眼前便会呈现出蓝天白云、碧野红花、羊群斑斑、肉乳飘香的广阔无垠的草原,浮现出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曾经叱咤风云、纵横欧亚、英勇善战、气吞山河的伟岸雄姿! 蒙古族是中国人口较多、分布十分广阔的少数民族之一。根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现有人口480多万人。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多分布在辽宁、吉林、河北、黑龙江、新疆、青海、河南、四川、贵州、北京、云南等地。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按地区划分为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东北部方言)。蒙古文属拼音文字类型,初创于成吉思汗时代。现行蒙古文有29个字母,其中表示元音的5个,表示辅音的24个。拼写时以词为单位上下连书,行款从左向右。 蒙古族起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据13世纪蒙古族的传说,大约距今2700多年,蒙古部落被别的游牧部落击败,仅剩两男两女,遁入额尔古涅――昆,生息繁衍。后来人多地狭,意欲出山,于是做风箱化铁溶山,开辟通道,全体迁徙出来。以后,每于除夕之夜,成吉思汗族人要把少许的铁烧红,放到砧子上锤打,以示不忘祖先故事。"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 蒙古族是一个勤劳、智慧而又思想开放、善于学习、勇于探索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不断总结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实践经验,同时学习、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逐步了解、掌握、积累了大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产生了许多发明创造和历史、文学、艺术成果,涌现了众多的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为充实和丰富祖国光辉灿烂的科技文化宝库,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多彩的服饰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饰似乎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件袍子,一双靴子而已。其实,蒙古族的服饰是非常复杂而丰富多彩的。不仅各地形制有别,而且有年龄、婚否及盛装与常服之别。 总的来看,蒙古族的服饰主要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 首饰大致可分为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饰等五大类。头饰主要有头巾、帽子、头带、头圈、辫钳、辫套、头钗、头簪、耳环、耳坠等,是蒙古族首饰中最绚丽的部分。 妇女们平时一般多罩头巾。头巾大约丈余长,颜色多种多样。质料有布、麻、绸、绢等。姑娘们喜欢将头巾缠在头上,然后在右侧挽一个小结,把头巾的穗头垂下来。已婚妇女们则用头巾包住头顶后,缠一圈,不留穗头。在庄重的场合还要戴上绣有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等花纹图案的帽子。帽顶上有红色穗子和闪光明亮的帽顶宝石。传说这种习俗始于成吉思汗时期。当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之后,下令每个人都要罩头巾,以表示头颅上飘有旌旗之角,希冀民族强大之精神常在。从结婚、告别姑娘生活的那天起,妇女们便要开始佩戴雍容华贵的盛装首饰了。蒙古族的盛装头饰,以鄂尔多斯地区的最为典型。这种头饰汉译为"头带",主要由"连垂"和"发套"两部分组成。不仅制作工艺精湛,而且多用数百颗珊瑚、数十条银链、珍珠串和许多银环、银片以及玛瑙、玉石等穿缀而成。装扮起来可谓珠帘垂面、琳琅满目。一付头带一般都重达三、四斤,有的可达十余斤。据说一付高档的头带,过去往往要用几群好马或数百峰好驼才能换取。 在内蒙古、新疆等地牧区,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女袍则比较紧身,以显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条和健美。其式样和颜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异。一般蒙古袍的特点是宽大袖长、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端不开衩。袍子的边沿、袖口、领口多以绸缎花边、"盘肠"、"云卷"图案或虎、豹、水獭、貂鼠等皮毛装饰。既美观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实用功能。冬天防寒护膝,夏天防蚊虫叮咬、遮暴晒。行可当衣,卧可作被。鄂尔多斯等地的蒙古人还喜欢在袍外套穿长短不一的坎肩。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扎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缰时又能保持腰肋骨的稳定垂直,而且还是一种漂亮的装饰。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悍潇洒。腰带上还要挂上"三不离身" 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鄂尔多斯等地区扎腰带还有一定的讲究和规矩,未婚女子扎腰带,并在身后留出穗头,一旦出嫁,便成"布斯贵浑"(蒙古语,意为"不扎腰带的人"),代替腰带的是紧身的坎肩,以此来区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妇女。 蒙古人爱穿靴子,蒙古靴分布靴和皮靴两种。布靴多用厚布或帆布制成,穿起来柔软、轻便。皮靴多用牛皮、马皮或驴皮制成,结实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其式样大体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的三种,分别适宜在沙漠、干旱草原和湿润草原上行走。蒙古靴做工精细考究,靴帮、靴上多绣制或剪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 三、移动的住房--蒙古包 蒙古人爱唱歌,衣食住行都有歌。东蒙草原上流传着这样一首描绘蒙古族传统房屋――蒙古包的民歌: 因为仿造蓝天的样子, 才是圆圆的包顶; 因为仿造白云的颜色, 才用羊毛毡制成。 这就是穹庐―― 我们蒙古人的家庭。 因为模拟苍天的形体, 天窗才是太阳的象征; 因为模拟天体的星座, 吊灯才是月亮的圆形。 这就是穹庐―― 我们蒙古人的家庭。 逐水草而居是游牧民族古老的生活方式,蒙古包是游牧生活的产物。这首歌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蒙古包形状、颜色的由来。直到今天,牧区的夏营地上仍然传唱着这首悠扬的古歌。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始于清代。"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在此之前的古代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包"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但其基本构造都是一样的,由网状编壁"哈那"、条木楞子"乌尼"、圆形天窗和门等构成,外面蒙上毡子,再用鬃毛绳子勒紧即可。蒙古包规格的大小,是由每顶包所用编壁(一般高一米五六,长2米多)的数量来决定的,如4扇、6扇、8扇、10扇、12扇、18扇、24扇等等。普通牧民一般多住6至8扇编壁的。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先选好地形,铺好地盘,然后竖立包门、支架编壁、系内围带、支撑木圆顶、安插椽子、铺盖内层毡、围编壁毡、蒙包顶衬毡、覆盖包顶套毡、系外围腰带、挂天窗帘、围编壁底部围毡,最后用毛绳勒紧系牢即可。 蒙古包的门一般朝向东南方向。包内中央为炊饮和取暖用的炉灶,烟筒从天窗伸出。炉灶的周围铺牛皮、毛毡或地毯。正面和西侧为长辈的起居处,东面为晚辈的起居处。周围摆设的家具主要有木质的碗柜、板柜、板箱、方桌等,其特点是小、低,占地少,搬挪方便,不易损坏。蒙古包看起来外形很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除天窗外,编壁墙底部还有一层围毡,夏天可掀开通风,冬天放下保暖),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搭建时将哈那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折卸时将哈那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勒勒车就可以运走,两三个小时就能搭盖起来,非常适合于经常移场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 近年来,蒙古包的结构、材料等又有新的发展。有些地区出现了钢架结构的蒙古包,包的前后加开了窗户,使采光和通风性能更好。室内还增加了床、电视机、收音机等各种现代生活用品。蒙古族古老的建筑艺术又焕发出了新的青春。 四、白色食品 蒙古族的传统饮食以奶食、肉食为主,粮食为辅。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饮食结构也有了相应的变化,粮食、蔬菜的比例大为增加。牧区中奶食、肉食和粮食已近三分天下。半农半牧区以粮为主,肉乳为辅,农业区中肉乳所占的比例更小。 奶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德",汉语的意思就是"白色的食品"。是用马、牛、羊和骆驼的天然纯奶制成的,品种繁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蒙古族食品中的上品,曾被称为"百食之长",无论居家餐饮、宴宾待客,还是敬奉祖先神灵,都是不可缺少的。因地区不同,其品种和制作方法也不尽相同。主要有奶皮子、奶油、奶酪、奶豆腐等。 奶皮子,蒙古语称"乌日莫"。其制作方法是把鲜奶倒入锅中用微火煮沸,然后用勺子反复扬洒,并不断点入生奶。直到奶上有凝结物漂起,便可撤火冷却,数小时后,蜂窝状的奶皮子便凝结成形了,此时用筷子将其慢慢挑起,控干沾在上面的奶水,对折放好,干后即可食用。奶皮子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有药用价值。元代《饮膳正要》说:"奶皮子属性清凉,有健心清肺、止渴防咳、毛发增色、治愈吐血之能。" 奶油,制法及名称较多。通常是将鲜奶装入桶、罐等容器中发酵。待其变酸后用木棍上下反复搅动,直至奶和油分离,漂浮在上面的白色油脂,撇出来就是奶油。用它拌食炒米或炒面鲜香可口。把这种奶油放入锅中加热并慢慢搅拌,还可熬炼分离出一种黄色的油脂,这就是黄油。黄油下面的沉淀物叫酥油渣。黄油是奶之精华,含有多种营养物质,经常食用可安心养神,润肺通络,明目增寿。 奶酪,也叫酸奶子。其制法是将鲜奶置于缸、罐、盆等容器中,令其自然发酵凝结,这种乳浆分离后的凝状物即为奶酪。赤峰等地还有一种制作奶酪的方法,是将鲜奶放入锅中加热,一边用勺扬洒,一边将浮起的泡沫取出放入另一容器中,待这些泡沫冷却凝结即成奶酪。奶酪可清饮,也可拌炒米或拌饭食用,清凉可口,消暑提神。 奶豆腐,其制法是将提取出奶油的酸奶子放入锅里熬煮,使水分蒸发,奶液逐渐凝固,然后将其装入各种形状的奶豆腐模子中固定成型,阴晾风干即可。也有的是将酸奶加热后冷却,然后装入粗布口袋中过滤挤压,浓缩后再压制成各种块状的奶豆腐。奶豆腐可酸可甜,制作时加糖即甜,不加糖则酸。晒干的奶豆腐可以存放很长时间,日常可和以炒米奶茶食用,外出放牧或远行又可以充当干粮。 五、民族特色小吃――马奶酒与手扒肉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和待客佳肴。 奶酒一般以马、牛、羊、骆驼的鲜奶为原料酿制而成。尤以马奶酒居多。传统的酿制方法主要采用撞击发酵法。这种方法,据说最早是由于牧民在远行或迁徙时,为防饥渴,常把鲜奶装在皮囊中随身携带而产生。由于他们整日骑奔驰颠簸,使皮囊中的奶颤动撞击,变热发酵,成为甜、酸、辣兼具,并有催眠作用的奶酒。由此,人们便逐步摸索出一套酿制奶酒的方法,即将鲜奶盛装在皮囊或木桶等容器中,用特制的木棒反复搅动,使奶在剧烈的动荡撞击中温度不断升高,最后发酵并产生分离,渣滓下沉,醇净的乳清浮在上面,便成为清香诱人的奶酒。除这种发酵法外,还有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蒸馏法与酿制白酒的方法近似,一般是把发酵的奶倒入锅中加热,锅上扣上一个无底的木桶或用紫皮柳条、榆树枝条编成的筒状罩子,上口放一个冷却水盆或锅,桶内悬挂一个小罐或在桶帮上做一个类似壶嘴的槽口。待锅中的奶受热蒸发,蒸气上升遇冷凝结,滴入桶内的小罐或顺槽口流出桶外,便成奶酒。用这种蒸馏法酿制的奶酒,要比直接发酵而成的奶酒度数高些。如果将这头锅奶酒再反复蒸馏几次,度数还会逐次提高。马奶酒的酿制和饮用,主要是在夏秋水草丰美、牛肥马壮的季节。马奶酒一般呈半透明状,酒精含量比较低,"其色类白葡萄酒","味似融甘露,香疑酿醴泉"。不仅喝起来口感圆润、滑腻、酸甜、奶味芬芳,而且性温,具有驱寒、活血、舒筋、健胃等功效。自古以来就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爱,是他们日常生活及年节吉日款待宾朋的重要饮料。 "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肉方法之一。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敬重和爱戴之情的传统方式。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这时,客人理应随即接住酒,然后能饮则饮,不能饮品尝少许,便可将酒归还主人。若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见等等。主人的满腔热情,常常使客人产生难别之情,眷恋之感。 六、民族传统运输工具――马?骆驼?勒勒车 蒙古族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车辆两种。役畜以马和骆驼为主,车辆为勒勒车。 蒙古人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正如蒙古族谚语所说的那样:歌是翅膀,马是伴当。无论外出放牧、搬迁转场、还是传递信息、探亲访友,甚至婚嫁等等,都要骑马去完成。马在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他们也因此与马结下了特殊的感情,他们十分爱马,甚至视马为珍宝。在他们的心目中,马是很神圣的动物。他们崇尚马,以马喻人,留下了许多赞美马的诗词名句、谚语等。给马的命名也充满了赞赏之辞,如追风马、流云马、白龙马、青龙马、千里马等。由于爱马,草原上还形成了一些关于马的节日,如马奶节、打马鬃节等。 骆驼,性情温顺,易驯服,耐饥渴,耐寒暑,善跋涉,能负重。既产乳、肉、绒毛,又可役用,一身兼有四种用途,是其它家畜所不及的。内蒙古西部地区骆驼很多,蒙古语称它为"特莫",是牧民们不可缺少的交通运输工具。可骑乘、可载货。它身高二三米,腿很长,迈一步可达一米多远,能日行一二百华里。长途跋涉经久不衰,而且负重力相当大。能载二百公斤货物,相当于一匹骏马和两头犍牛的负重量。自古就有"沙漠之舟"的美誉,是沙漠地区的货运主力。今天,虽然有了飞机、火车、汽车等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但骆驼仍不失它的特殊使命。在内蒙古西部的库布其、毛乌素等沙漠地带,一队队骆驼常常在这里负重远行,阵阵驼铃不时从沙漠中传出。勘探队考查沙漠,治沙队绿化沙漠,旅游队遨游沙漠,只有那傲视沙漠的骆驼才是他们忠贞不渝的伙伴。 勒勒车,古称"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等,是北方草原上的古老交通运输工具。这种车车身小,但双轮高大,直径一般均在一米五六左右。可完全用桦木或榆木制成,不用铁件,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修理。整个车一般分下脚和上脚两部分。下脚由车轮、车辐、车轴组成。车轮的制造一般是先用硬木削刻12付车辋,将12付车辋连结固定在一起便形成圆形车轮,支撑车轮的车辐条一般有36根左右。上脚由两根车辕和10条车撑构成。车辕长约4米左右,中间用10条车撑固定即可。一辆勒勒自重约一百斤左右,可载货五六百斤至千余斤。 勒勒车轻便宜驾,适宜在草原、雪地、沼泽、沙滩上行走,可用来拉米、牛奶,搬运蒙古包和柴草等货物。行驶时可一辆辆排成长长的车队,首尾相连,如草原列车般行进在广袤的草原上,一个妇女或儿童即可驾驶七八辆至数十辆,承担全部家当的运输任务。 除普通勒勒车外,蒙古族地区还有一些特制的、专用的勒勒车。如围有车棚、供人乘坐的"轿车";安装有木柜,用以贮藏粮食、肉食的"库房车";装有木槽、牛皮袋或铁桶等盛水工具的"水车"等等。 近些年来,逐渐富裕起来的广大蒙古族人民,已不满足于使用这些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许多家庭都购买了摩托车、拖拉机、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生产生活更加方便、快捷,更加丰富多彩。 七、"那达慕"与"男儿三艺" "那达慕",蒙古语音译,意为"娱乐"、"游艺",是蒙古族传统的节日性群众集会,起源于十三世纪初。那时候,蒙古族的头领们每当举行大"忽力勒台"(大聚会)时,除了制定法规,任免官员,进行奖惩外,还要举行规模较大的"那达慕"。当时,那达慕的主要内容就是进行摔跤、赛马、射箭比赛。清代以后,那达慕一般以盟、旗或苏木为单位,半年或一二年举行一次,对三项竞技的优胜者奖给马、骆驼、羊和砖茶、绸缎等物。解放后,其内容和形式有了很大变化,除了进行被称为"男儿三艺"的摔跤、赛马、射箭等传统体育比赛外,还增加了文艺演出、放映电影、物资交流等许多新内容,使这一传统的民族盛会,更加喜庆、吉祥、欢乐而富于实效。现在的那达慕多在金风送爽、牛羊肥壮的夏秋季节举行,一般进行3至7天。每逢此时,牧民们穿着崭新的民族服装,骑着马,赶着勒勒车,带着蒙古包、各种肉乳食品,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在绿茵草地上搭起毡帐,熬茶煮肉。整个草原炊烟袅袅,人欢马叫,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之中。 "男儿三艺"的摔跤、赛马、射箭,自古即是男子汉们必备的本领,也是衡量他们有无本事的标志。这些活动不需要专门的场地、特殊的器材和固定的人数,随时随地都可进行。因此,不仅是那达慕大会的主要内容,劳动之余或婚礼、节日等喜庆时刻,民间也经常开展。 蒙古族摔跤既不同于中国式摔跤,也不同于日本的相朴,其规则、方法、服装、场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比赛规则和方法是:不分等级(不分年龄、不分体重),没有人数限制,只要是2、4、6、8、16、32、64、128等双数即可。所有选手由德高望重的裁判员负责编排配对或抽签配对后上场。比赛实行单淘汰制,一跤定胜负,失败者不允许再上场。每轮淘汰半数。裁判员发令后,双方握手致意,然后开始交锋,不限时间,可以采取勾、拉、踢、绊、推、抱、举等各种方法和技巧,但不能抱腿摔,也不准乱踢,更不能扯裤子,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即为失败。摔跤手有专用服装,上身为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紧身半袖坎肩"昭德格",下穿肥大的摔跤裤,脚蹬蒙古靴,颈上套五颜六色的布条项圈。比赛场地简单,只要有一片草坪或松软空地,观众席地围坐,摔跤手就可以在中间进行比赛了。比赛前,双方都有人高唱挑战歌,以助声势。摔跤手入场,退场时都要模仿雄鹰的动作,跳跃行进,威武雄壮。 蒙古族赛马一般分为赛走马和赛奔马两种。赛走马是指让马跑对侧步(即前后蹄一顺交错前进),比马的速度、耐力、稳健和美观。参赛的马多用5岁以上的成年马,骑手也以成年人为主。比赛时,要求骑手有高超的骑术,能够驾驭好马,使其既走得快、稳、美,又不能跑起来。赛奔马是比马的速度和耐力,以先到达终点者为胜。奔马的步代与走马不同,是4蹄分前后成双交错奔跑。参赛的选手大多为男子,尤以十二三岁的小男孩居多,因为他们体形轻便敏捷。为了减轻马的负荷和照顾骑手的安全,奔马都不备鞍具或配备轻巧的鞍具。骑手们只穿华丽的彩衣,头束红绿飘带,显得英武、神气。赛程一般长25至35公里。奔马赛比走马赛普遍,参赛的人数也多,少则几十,多则逾百。比赛开始,选手们迅速跃马,扬鞭飞奔,观众则雀跃欢呼,呐喊助威。按蒙古族的习俗,赛马结束后还要赞马。取得名次的马依次排列在主席台前,由德高望重的老年人诵唱赞马词,然后还要朝获得第一名的骑马身上撒奶酒或鲜牛奶,以示祝福。除这种传统的赛马方式外,近些年还出现了障碍赛、花样赛等新的赛马形式,使这一马上运动项目更加丰富,更加精彩。 蒙古族射箭也分静射和骑射两种。弓箭的式样、重量、长度、拉力都不限,各取其便。一般规定每人射9箭,分三轮射击,以中靶的箭数多少评定名次,静射即指站立不动拉弓而射。人和靶位之间的距离可依具体情况而定,但同一次比赛赛程是固定不变的。骑射是指选手在特制的跑道上边骑马奔驰边拉弓而射。跑道通常为一条4米宽、85米长,半米多深的沟。跑道左侧立有两个靶位,右侧立有一个靶位。比赛时,射手跃马进入跑道,在疾驰的马背上张弓搭箭,瞄准劲射。 蒙古族人民群众性的摔跤、赛马、射箭等体育运动,不仅锻炼了体魄,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近几十年来,内蒙、新疆等地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运动员,蒙古族运动员在全国的各种比赛中屡屡获奖,在国际比赛中也常登领奖台,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八、马头琴的故事 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传统乐器。又名"胡兀儿"、"胡琴"、"马尾胡琴"、"莫林胡兀儿"等。为擦弦类弦鸣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为饰而得名。它由共鸣箱、琴杆、琴头、弦轴、马子、琴弦和拉弓等部分组成。共鸣箱多为梯形,也有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的。箱框板用硬质木板制作,两面蒙以马皮或牛皮、羊皮,也有正面蒙皮、背面蒙以薄板的。琴杆用色木、梨木或红木等制作,上部左右各有一个弦轴,顶端为琴头。拉弓多用藤条或木杆与马尾作成,两条琴弦分别用40根(里弦)和60根(外弦)左右马尾合成,两端用丝弦结住,系于琴上。马头琴的演奏方法与其它拉弦乐器不同,它的弓不是夹在琴的里外弦之间,而是在两弦外面擦弦拉奏的。多用作独奏或自拉自唱。其发音柔和、浑厚而低沉,音色悠扬、醇美,富有草原风味,因而有人形容说:"对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马头琴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近几十年来,蒙古族民间乐器制作技师、演奏家们对传统马头琴进行了改革,扩大了共鸣箱,改用蟒皮蒙面,增加了拉弓的弹性,用尼龙弦代替了马尾弦,使音量显著增大并将定弦提高了4度,既保持了马头琴原有的柔和、浑厚的音色,又增加了清晰、明亮的特点。 蒙古人爱马,对马头琴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关于马头琴的来源,草原上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很久以前,在察哈尔草原上,有一个蒙古族青年叫苏和。苏和从小和奶奶相依为命,靠放羊过活。一天,苏和在牧归的路上捡到了一匹小白马,便将其抱回家中。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小白马一天天长大。它浑身雪白,美丽健壮,深得苏和祖孙俩的喜爱。它也整日与主人形影不离。一年春天,王爷举行赛马大会。并许诺谁取得冠军便把女儿嫁给谁。在朋友们的劝说鼓励下,苏和也骑着自己心爱的小白马去参加了比赛,而且获得了冠军。可王爷不但不兑现诺言,反而打伤了苏和,抢走了他的小白马。一天晚上,睡梦中的苏和被外面的声音惊醒,他走出蒙古包一看,原来是为摆脱王爷、回到主人身边而身中数箭的的小白马跑了回来。因伤势过重,小白马第二天便死去了,苏和悲痛万分,几天几夜茶饭不进。一天夜里,苏和梦见了小白马,他抚摸着它,它也靠近主人,轻轻地说:"主人,你若想让我永远不离你,还能为你解除寂寞的话,那你就用我身上的筋骨做一只琴吧!"苏和醒来以后,就按照小白马的话,用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做成了一只琴,在琴柱顶部按小白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每当他思念小白马时,便拉起琴来。从此,马头琴便传遍了草原
华阳旗下的车载娱乐产品是国内市场的领导者,景程车载DVD导航系统,配备了高清数字屏,灵动触摸技术、动感UI设计、内置GPS导航、蓝牙,后视镜输入功能,学习型万能方向盘控制,并且支持移动电子狗,是目前市场上功能最多、技术最新、适配车型最广的新一代全能王。 景程车载DVD导航一体机九大亮点闪亮登场   1、数字时代,领先风范。   2、全面兼容,功能丰富。     支持AUXIN ( 面板AUX集成插口接NBOX或者播放器可以随意播放视频电影)     支持外接CMMB移动电视(安装后尾箱CMMB移动数字电视盒,观看电视节目)     支持ipod(USB口可接苹果和其他设备有ipod功能音乐播放器)     支持SDHCUSB     支持后视镜输入(倒车牌安装倒车摄像头,连接到主机后视视屏输入口即可)     兼容DVDVCDMP3CDCD-RCD-Rw等多种格式的播放     4.1杜比音效     内置导航(内置路神导航或者道道通导航软件)     内置蓝牙(支持A2DP)     过压、欠压保护(华阳独有的汽车大电流测试设备模拟汽车点火大电流和高电压对DVD大电流浪涌冲击设备,可以让我们DVD在任何环境下不会损坏,符合汽车   
制造标准)可外接头枕屏播放墙纸设置功能(DVD屏幕可以根据喜好自由更换背景画面)   3、宽屏视界,畅享高清。6.2寸数字高清显示屏(分辨率800*480),32位真彩显示,RGB总线连接,直接注入显示频三基色,画面晶莹剔透,播放更清晰!   4、动态UI,百变随心。动感UI任由拖拽。可以用手指将菜单滑向任何一个位置,   
自由排列,菜单图标更显水晶质感。(采用电脑 CE系统控制菜单,人性化设计)   5、关机时钟显示,一切尽在掌控中。(独有关机状态时钟显示功能,让您关机时也   
能显示时间。关机不关时,时间看得见。)   6、前装级内置导航,体验更胜一筹。(海量地图信息,导航更精准,对现有的固定   
测速设备有提示功能,高低温测试达到前装市场要求,出色的散热能力保证了主机性能的稳定。)   7、内置蓝牙,尽享无限自由。(支持与手机无线音乐传输,可以随时欣赏好歌曲。)   8、内置游戏,娱乐新体验。(内置游戏功能,旅途娱乐不一般,杜比音效,高低音   
层次分明,震撼视听!) 9、双区播放、用芯设计。(支持前后台独立播放,全封闭防尘设计、华阳DVD采用华阳兄弟公司全球最大企业信华精机DVD机芯,工业标准品质,低温达到零下25度.高温到达80度的48小时严格高低温可靠性试验,可适应任何恶劣的工作环境,寿命提高70%。)
在中国乡下一直都有“路神”的传说,白路神很高大,比人高很多,全身白色,会出现在有危险的路附近,提醒人不要过去,当然大多数人一见到疑似鬼的路神都吓跑了……黑路神则专门害人。黑路神(无常):影子是又高又大,或者变成水牛。专门挡路,引诱你死亡。是拿命的,他很怕狗。往往他经过某地,鸡会半夜叫,不能打鸡,否则明天眼会肿,鸡角子(小鬼差)在惩罚你。白路神:晚上6点后出现,鸡叫前消失,一般在人少的路上,十字路口,坟地,和黑路神是死对头,引导人走正路,影子是银白发光的东西,比如变成月亮,银电线杆。这两位神差长得会比较像黑白无常,但是是没有舌头的。具体来历就不是很清楚了,这个应该询问住在吴地的老人吧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本篇介绍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既是民间节日,当然除非特别说明,一律都是采用农历纪年。   --------------------------------------------------------------------------------
  路神生日
  元宵节
  春龙节 (龙抬头)
  寒食节
  清明节
  立夏节
  端午节
  天贶节、翻经节、姑姑节
  火把节
  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
  地藏节
  中秋节
  重阳节
  祭祖节
  阔时节
  腊八节
  回族节日   --------------------------------------------------------------------------------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券。
  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以免混淆。因正月初一离立春节很近,故称为春节。元日为一年之始,故官方民间,皆以为大节日。宋《野客丛书》云:国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节为大节日,七日假。
  春节是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从农历腊月最后一天(除夕)起至正月初五。除夕晚餐最为丰盛,煮猪头猪尾(寓做事有头有尾)、公鸡、鱼(寓年年有余),吃葱(寓聪明)、蒜(有算计)、大杂菜(寓团结和睦),米中掺谷(得“谷子多”的吉利话),以熟食祭天地、灶君、祖宗,举家欢聚,尽情吃喝。晚上,人人将脚洗干净(寓可有好运气),年长者给年幼者“压岁钱”,数角至数十百元不等。年轻人守岁到深夜,零点钟声敲过,竞相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大年初一,早起抢头水,在井边燃香一柱,寓有好兆头。赶早贴春联(或头天贴好),放鞭炮,穿新衣。起床时不催喊,在堂中撒零钱,任由孩子们早起而拾。不动菜刀(认为一年四季可平安),不扫地(认为会把财气扫走),开大门时要念“财门大打开,金银财宝滚进来”。早点吃蒸糕、米花,中饭吃汤圆(俗称圆宵)或饺子,饭后皆出门玩耍。不少村寨耍龙耍狮子、唱花灯。
  苗族春节期间,初一至初五“踩花山”(青苗语称“奥道”),举行隆重文娱活动,称主办人为“尤厚道”。有的过年时用糯米饭喂牛,牛角上贴红纸,拉到井边给牛“照镜子”。正月初二、初四、初六这三天要杀猪祭“门主”,或称祭“火龙猪”,祭时外人和妇女不得参加,汉族人不得偷看。认为祭过“门主”才能得到祖先庇佑,来年才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外,正月或二、三月全村寨在山坡上祭“火星”(即“火神”),以祈求寨内不发生火灾。   回到菜单   --------------------------------------------------------------------------------   路神生日   元月初五,“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回到菜单   --------------------------------------------------------------------------------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恐龙之乡”的四川省自贡市更是由于采用各式材料制作各式精巧花灯并举办“恐龙灯会”而闻名遐迩。
  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燃放烟花爆竹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回到菜单   --------------------------------------------------------------------------------   春龙节 (龙抬头)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喻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   回到菜单   --------------------------------------------------------------------------------   寒食节   每年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传说,这个节日,是纪念春秋的介之推的。
  介之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侍奉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跟随重耳流亡;曾经割自己腿肉熬汤,献给重耳。重耳做了国君后,开始时还铭记介之推,但是时间久了,也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难受,和其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隐居在山中。
  有一天,晋文公发现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非常内疚,亲自跑到他隐居的山中寻找。但是只见山峦重叠,葱苍树木,就是不见介之推的影子。他想,介之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母亲出来。于是,命令放火烧山,结果火一下蔓延数十里,连烧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没有出来。火熄之后,大家进山察看,才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烧死在深山之中。
  这事传出来,人人尊敬和怀念介之推。以后便在他被烧死的这天纪念他,这天就在每年四月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天叫“寒食节”。   回到菜单   --------------------------------------------------------------------------------   清明节   “春分后十五日,都指定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在一年二十四节气当中,民间特别重视农历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祭祀坟墓的俗例,自汉相沿承袭,以后普及民间,历二千年而不衰,部分地区家门上要插柳枝。
  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孝子贤孙都要到郊外祭祖扫墓、立碑垒坟、坟头压钱纸,或在墓地进餐,或返回祭牌位后在家进餐。
  近世,孝子贤孙对于清明扫墓,已未必一定遵守于清明节这一日。有的会在节日以前数天拜祭,也有的会在节日若干日子奉祀,只不过笼统地说是清明上坟拜祭罢了。
  踏青是陪衬清明的副节目,扫墓之余,一家大小因利趁便,就在山野间游乐一番,顺手折支柳枝戴在头上,等到入暮回家。   回到菜单   --------------------------------------------------------------------------------   立夏节   少有所闻,各家烧炒蚕豆而食,认为可兆丰年。   回到菜单   --------------------------------------------------------------------------------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民国以前,各家门挂菖蒲,在小孩眼、耳部涂雄黄粉,颈部、手部拴五色钱、挂香包,认为可避虫蛇、邪恶。早晨吃包子、花卷、粽子,晚餐食酒肉,祭献天地、祖灵牌位。今逢此节,以吃为主。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回到菜单   --------------------------------------------------------------------------------   天贶节、翻经节、姑姑节   农历六月初六,除了是“姑姑节”外。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
  天贶节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是天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
  天贶节的民俗活动,虽然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有些地方还有残余。江苏东台县人,在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用面粉搀和糖油制成的糕屑,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还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俗谚。“红绿”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此谚的后一句,又作“家家晒龙袍”,在扬州有个解释,说乾隆皇帝在扬州巡游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湿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待雨过天晴,将湿衣晒干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晒龙袍”之说。江南地区,经过了黄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霉,取出来晒一晒,可免霉烂。此外还有给猫狗洗澡的趣事,叫做“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
  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传说唐僧到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到海中,捞起来晒干了,方才保存下来。因此寺院藏经也在这一天翻检曝晒。
  “六月六,请姑姑”。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他是保护和跟随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国的功臣,封相后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干,晋国上下对他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过生日的时候,总有无数的人给他拜寿送礼。就这样狐偃慢慢地骄傲起来。时间一长,人们对他不满了。但狐偃权高势重,人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
  狐偃的女儿亲家是当时的功臣赵衰。他对狐偃的作为很反感,就直言相劝。但狐偃听不进苦口良言,当众责骂亲家。赵衰年老体弱,不久因气而死。他的儿子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为父报仇。
  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时说,六月初六一定赶回来过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这个消息,决定六月初六大闹寿筵,杀狐偃,报父仇。狐偃的女婿见到妻子。问她:“像我岳父那样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儿对父亲的作为也很生气,顺口答道:“连你我都恨他,还用说别人?”他丈夫就把计划说出来。他妻子听了,脸一红一白,说:“我是你家的人,顾不得娘家了,你看着办吧!”
  从此以后,狐偃的女儿整天心惊肉跳,她恨父亲狂妄自大,对亲家绝情。但转念想起父亲的好,亲生女儿不能见死不救。她最后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诉母亲丈夫的计划。母亲大惊,急忙连夜给狐偃送信。
  狐偃的女婿见妻子逃跑了,知道机密败露,闷在家里等狐偃来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亲自来到亲家府上,狐偃见了女婿就像没事一样,翁婿二人并马回相府去了。那年拜寿筵上,狐偃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来做事有错。今天贤婿设计害我,虽然过于狠毒,但事没办成,他是为民除害,为父报仇,老夫决不怪罪。女儿救父危机,尽了大孝,理当受我一拜。并望贤婿看在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
  从此以后,狐偃真心改过,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为了永远记取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这件事情张扬出去,老百姓各个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闺女,应个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年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人们称为“姑姑节”。   回到菜单   --------------------------------------------------------------------------------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彝族火把节;苗族在这一天祭“土地”神;农历六月二十五日为白族火把节。
  火把节是这两个少数民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家家户户焚香、祭祖、喝酒吃肉,村中扎一大火把,有的高 12 米,根据平、闰年扎 12 或 13 道麦秸,插满香、糖、果,以示丰收和吉祥。
  傍晚,大火把熊熊燃烧,男女老少载歌载舞。随后小火把纷纷点燃,在田野中如星斗闪烁,意在除害消灾。青少年以互斗火把取乐,认为可驱除身上“晦气”并祝好运道。青年男女也纷纷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互道衷肠。   回到菜单   --------------------------------------------------------------------------------   七夕   旧时在民间七月七日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当时对这一天兴趣最大的,还是年轻女子。她们穿新衣,拜双星,并乞巧。
  宋时杭州的小儿女,七夕之时多效颦“摩侯罗”,穿半臂花衣,胸前装饰乞巧时的楸叶、瓜果等图形,靓妆笑语,竞往湖边放蜡制的鸳鸯等一类水鸟,浮于水上。妇人喜于盒内贮小蜘蛛,让蜘蛛在盒内织网,看织网之疏密,谓之“巧”之多少也。
  穿针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儿们的节目之一,据说在汉代已经盛行。《荆楚岁时记》中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也有把“穿针”转为“丢针”的。形式是在七夕夜晚,盛一碗水,放在星光下。然后把绣花针丢入水里,让它漂浮在水面上,星光辉映下的针影,照在碗底,会生浮动的阴影,变化多端。依其形状,就可以占卜投针姑娘针绣工作是拙是巧。
  还有一种游戏节目是七位姑娘互相邀约,结伴在七夕之夜的园庭,各以巾帕遮目,然后仰首向天,面对牛郎织女星,根据所看到的景象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不过遮目怎能看到天象呢?这自然不是看双星,而是闭目作幻想了。
  神话的七夕作为一个“情人节”,也应该是有其意义的。   回到菜单   --------------------------------------------------------------------------------   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
  “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印度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回到菜单   --------------------------------------------------------------------------------   地藏节   农历七月三十是一个宗教节日,名为“地藏节”。
  地藏是在释迦既灭以后,弥勒佛未生以前,世间众生赖以救苦的一尊菩萨,地藏王曾经发誓要在普渡众生以后始愿成佛,因此常常现身于人、天、地狱之中,救助苦难。有的佛书上说地藏王就是阎罗王的化身,是以慈祥面目出现的阴司主宰。
  在过去,各地均有供奉地藏王的庙宇,每年七月三十,善男信女必往敬拜。特别是南京的清凉山相传为地藏菩萨修炼之所,从月初起烧香膜拜者就络绎不绝,到二十五日以后尤为兴旺,清凉山上下游人很多,到处设
赫哲族传统宗教祭祀节日。每年三月初三,赫哲人就聚集全部落的人一起请萨满跳神,乞求众神灵保佑全族一年中平安无恙。所谓路神,赫哲语称为“乌斯珠耶”,意为“求神保佑,人财两旺”。 [编辑本段]【节日的活动】  赫哲人在每年的三月三在萨满带领下跳路神,驱魔避邪、以保佑村里平安无灾。又称“跳太平神”。法行的具体日期,由萨满择定。  祭祀之日,日上三竿后,萨满在家中祭神、请神,众人往萨满身人喷洒一些水,数青年举神杖、神像,随萨满从家中击鼓而出,且唱且跳。萨满等边唱边跳,有时还进入人家,跳神祈福,来到谁家,谁家须给萨满敬酒,或将迎春树切成丝泡水给萨满喝,以示敬奉神灵,有些人则乘机还愿。十分热闹。  萨满及所谓“神队”回到萨满家后,还愿者便送来牺牲、酒等。萨满卸装后,能歌善舞者便系上腰铃,摆今击鼓,载歌载舞、等猪肉煮熟后,萨满又穿上神衣,带上神具,继续作舞,最后众人饮酒食肉尽情欢娱而散。 [编辑本段]【浙苏上海吴地一带的路神节】  
浙苏上海吴地一带以元月初五为路神节,为纪念一位财神“路头神”,元月初五是他的生日。   浙苏上海吴地路神节的由来:“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   浙苏上海吴地路神节活动: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元月初五,“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扫描下载客户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财神挂在什么位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