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五常是什么意思指的什么

三纲五常指的是什么?_百度作业帮
三纲五常指的是什么?
三纲五常指的是什么?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条封建道德原则,要求为臣、为子、为妻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个封建道德教条.“仁”即爱人、孝悌、忠恕等.“义”指封建道德规范和标准.“礼”是各种封建礼仪、制度和规范.“智”为判别是非之心.“信”系忠诚守信.这些都是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三纲最早源于先秦时期,董仲舒加以改造而成“王道之三纲”.五常则是由董仲郐在孔孟宣扬的仁、义、礼、智基础上,再加上“信”而成的,即“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三纲五常_三纲五常的意思_成语词典
&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拼音sān gāng wǔ cháng简拼sgwc近义词清规戒律、三从四德反义词大逆不道、离经叛道感情色彩褒义词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解释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成语出处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成语用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封建的道德规范例子先生九经皆通,无书不读,岂不晓三纲五常之理?(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二折)英文翻译the three cardinal guides (ruler guides subject, father guides son and husband guides wife) and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碰壁后,在冉求的帮助下回到了鲁国,他与季康子是不相为谋。于是专心著述,编辑整理《诗》《书》《礼》《乐》《春秋》,同时又开坛讲学,与弟子们坐而论道,正式总结出三纲五常等社会规范。
成语正音常,不能读作“cán”。成语辩形纲,不能写作“刚”。产生年代古代常用程度常用
【相关成语】三纲五常解释和意思---词语
基本解释: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词语分开解释:
三纲 : 1.我国封建社会中谓君为臣纲p父为子纲p夫为妻纲,合称三纲。
2.佛寺有上座p维那p典座,皆为主要职务,称三纲。 五常 : ①古代五种道德修养。(1)指仁、义、礼、智、信。(2)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②即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版权所有 在线成新华字典 &&浙ICP备号&三纲五常指的是什么_百度作业帮
三纲五常指的是什么
三纲五常指的是什么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最早源于孔子,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规范社会道德的同时也成为了封建统治者禁锢劳动人民思想的精神枷锁,使得其中的愚忠思想滋生蔓延.三纲三纲为: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三纲五常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出自《封神演义》  可见,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君主应该成为臣下的表率,父亲应该成为儿子的表率,丈夫应该成为妻子的表率,身处某种位置,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正人先正己,三纲非但不是奴役压迫,反而是对上位者的约束,三纲并非是为臣、子、妻定的,而是给君、父、夫定的!三纲:君臣义,即君臣之间要讲信义;父子亲;夫妇顺,即夫妻要和顺.《礼纬·含文嘉》云: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矣.五常至于五常,爱之仁,正之义,君之礼,哲思智,情同信,春生化万物而成仁,秋刚正利收而为义,礼是形式,智为思想,信是保证,这些都是好东西吧,对三纲有误解情有可原,要是连这些都反对,那未免也太愤青了吧!以下是片面理解!(1)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常又称“五典”,即五种行为规则.语出《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唐]孔颖达疏云:“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2)五常:另一说为“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演变董仲舒的“五伦”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五常之道”实际上是“三纲”的具体化.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三纲”“六纪”汉班固(32-92)撰《白虎通义》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白虎通义》总结了两汉经学的成果,集两汉今文经学大成之作,主要内容为记述白虎观会议关于经学之议论,大部分为复述董仲舒的学说及基本观点,并有所发挥.并提出了“三纲”、“六纪”的伦理金条,“三纲”是“署为数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为“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认为“三纲法天地人,六纪法六合”,“六纪”是从“三纲”而来,是“三纲”之纪,把封建社会的伦理关系说成合乎天意的、永恒的自然关系.《白虎通义》以三纲五常为核心构建了一整套神学目的论和政治伦理思想体系,通过一系列的具体制度充分体现出来,在东汉时期实际上起了法典作用.朱熹“三纲五常”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名教观念最初也始于孔子.孔子强调以等级名份教化社会,认为为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西汉武帝时,把符合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称“以名为教”.其内容主要就是三纲五常.但“名教”这个词的出现是在魏晋时期,用来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礼教.魏晋时期围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展开了论辩.王弼糅老庄思想于儒,认为名教出于自然;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晋郭象则认为名教即自然.宋明以后,名教被称作“天理”,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如违犯伦理纲常,即被视为“名教罪人”.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起到了一定的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示例:可是像我这样出身名门,幼读诗书,对圣人三纲五常之教,不敢稍忘.(姚雪垠《李自成》)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读物《三字经》里也明确写道:“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由此亦可见“三纲五常”做为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道德标准于儒家思想的发扬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纲五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