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听的古代女子名字没嫁人时的头发叫法

古代对男子和女子的称呼各是什么?
古代对男子和女子的称呼各是什么?
09-07-03 & 发布
男子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或美称,相当与现在的先生.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敬称,语气比重于称`子`.父(读第三声)--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人的尊称.父(读第四声)--父亲或男性长辈之称.甫--古代男子的美称.丈夫--古时称成年男子为丈夫,并不专指女子配偶.匹夫--本指一个人,古代多指平民中男子,或一般人.须眉--古代称男子为须眉.古曾以男子须眉稠秀为美,故有此称.女子妾--古代女子表谦卑的自称.母--古代对贵族女子的一种美称或泛指长辈女性.青衣--古代俾女的代称.裙衩--古时为妇女的代称.拙荆--一般人家丈夫对妻子的一种称谓.粉黛--古代美女代称.蛾眉--亦作`娥眉`,古代美女的代称.巾帼--古称妇女为巾帼.姥--古称老妇人为姥.妪--古对妇人,一般指年岁大者,亦有指少女者.媪--古对妇人或老妇人的称乎.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20岁(男)——弱冠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读者文摘》1983年第一期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 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初度:指小儿周岁。 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龆龀:指儿童。 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 教数之年:指儿童九岁。 外傅之年:指儿童十岁。 舞勺之年:指儿童十三岁。 以上皆出自《记》。 破瓜之年:指十六岁女子。 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破瓜之年”亦谓六十四岁。《通俗编》又云:“若吕岩赠张泊诗:‘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有室之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语出《礼/曲礼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岁。 杖乡之年:指六十岁。 杖国之年:指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以上称谓,皆出于《王制》。 下寿:六十岁。 中寿:八十岁。 上寿:一百岁。 以上称谓,出于《庄子》。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此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广韵》:“龙钟,竹也,老者如竹枝摇曳,不治禁持。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颠倒阻滞,如人之遭际,故云。”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官人,或者学生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都可称呼君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皇帝自称:“朕“。另外,有时候也用“我”或者“吾”    别人称呼皇帝:唐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圣人”,至于像唐明皇这样的风流天子,则亲近者俱呼其为“三郎”    皇后自称:皇太后下制令时,自称“予”,在便殿见群臣时,则称“吾”,很多时候也用“我”    后妃自称:在正式场合用“妾某氏等”,(注意,并不是臣妾)平时则用“我”或者“吾”    公主自称:对皇帝,她也是称“吾”或者“我”    皇帝对儿子的称呼: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或者称呼其排行,如九郎之类    皇太子自称:平时还是多用“我”或者“吾”,另外对皇帝或者皇后或者时可用“儿臣”,对下人可用“小王”。    太子则常被左右之人称为“郎君”;诸王则被称呼为“王爷”  普通人:    戏文之中,夫妻之间,多有“相公”和“娘子”之类,事实上,这在唐宋两朝,是非常大的错误!    基本上,男子和女子打招呼,不管是否相识,一律可以称为“娘子”,年轻一点的可以称呼为“小娘子”。这里“娘子”并非老婆含义,各位可以大胆使用。    “相公”一词,严禁随便使用!在唐代,只有宰相才被称为“相公”。    年长者也会叫少年人为“郎”或“郎君”,称呼熟悉的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或最后再加以“郎”呼之;而称呼女子则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呼之。    宋    皇帝自称:“朕“。另外,有时候也用“我”或者“吾”    别人称呼皇帝:宋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官家”。    皇后自称:皇太后下制令时,自称“予”,在便殿见群臣时,则称“吾”,很多时候也用“我”  后妃自称:在正式场合用“妾某氏等”,或者“臣妾”,平时则用“我”或者“吾”    皇帝对太后、皇后和妃嫔的称呼:皇帝称呼太后(母后)为“娘娘”,皇帝称呼皇后为“圣人”(这个要和唐朝的“圣人”区分),皇帝称呼妃子为“娘子”  公主自称:对皇帝,她也是称“吾”或者“我”    皇帝对儿子的称呼: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字,加上什么儿之类:如桓儿,构儿等。    皇帝对公主的称呼: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她的名字,或者称呼其封号。    皇太子与诸王子自称:平时还是多用“我”或者“吾”,另外对皇帝或者皇后或者时可用“儿臣”,对下人可用“小王”。    诸王则被称呼为“王爷”。皇帝对自己的兄弟的称呼一般是按排行来叫,如“大哥”、“九哥”之类。皇子和公主之间,或者皇帝兄妹之间,也是如此。如高宗赵构就称呼柔福帝姬为“二十姐”,而柔福称呼赵构为“九哥”,其时赵构已经登基。    太监对皇帝以及皇后等人的称呼是:“小的“,或者“小人”都行,并非满清的“奴才”。    普通人:    戏文之中,夫妻之间,多有“相公”和“娘子”之类,事实上,这在唐宋两朝,是非常大的错误!    基本上,男子和女子打招呼,不管是否相识,一律可以称为“娘子”,年轻一点的可以称呼为“小娘子”。这里“娘子”并非老婆含义,各位可以大胆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也不能随便用“小姐”这个称呼,非常不幸,早在宋代,“小姐”的含义就是“妓女”的意思。    “相公”一词,严禁随便使用!在宋代,就狭义来说,依旧限于对宰相的尊称,但事实上,作为一般的高官尊称也是可以,如岳飞就是被称呼为“相公”。    唐宋时,尤其盛行排行,甚至与姓、名、字同等重要,一部分下层民众或只有姓和排行,没有名,更不论字。所以很多时候的称呼是姓加排行,如燕小乙,或者小乙哥之类。注意的是,当时如果称呼他人为“汉子”或者“老汉”,含有相当的轻蔑成分在内。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古代的女子称呼: 女子自称--“奴家” 女子谦称--“妾”、“贱妾”、“奴婢” 老年妇女谦称--“老身” 谦称自己的丈夫--“拙夫” 王妃、王后在皇上面前自称--“臣妾” 王妃、王后在臣子面前自称--“本宫” 寡居皇太后自称--“哀家” 民间女子自称--“小女子”、“民女” 称对方的年龄(多用于年轻女子)--“芳龄” 称对方的名字(多用于年轻女子)--“芳名” 女子谦称自己容貌--“蒲柳之姿”(柳树在古代被看作树中的贱物) 其他: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拙”--用于对别人趁自己的东西。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荆、贱内、内人:称自己的妻子。 “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女子、小妇人;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没有才智的)、不肖(没有出息的),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称弟弟;舍妹:称妹妹;舍侄:称侄子;舍亲:称亲戚。古人在说自己时的谦称因身份而有所不同。一般人说自己可以说“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单个字可以说“仆”,如“仆窃不逊,近自托自无能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可以说“愚”,可以说“窃”,“愚以为”“窃以为”都是“我以为”的意思。大臣们在君主面前可以说“臣”、“微臣”,甚至说“奴才”(何绅不是经常说吗?),犯了罪了说“罪臣”。下级官吏在上级面前说自己“下官”、“卑职”。下级将领在统帅面前称自己“末将”。君主自己称呼自己时说“寡人”、“孤”、“朕”。丫环在主子面前自称“奴婢”。百姓在官员面前说“小人”“贱民”。古代女子谦称自己为“妾”、“妾身”、“贱妾”。出家人称自己“贫僧”、“贫道”、“贫尼”。所有这些都是古人对自己的谦称。 还有: 1.鄙人:古人称呼自己的谦词 2.臣:古代作官的在皇族面前的自称 3.孤:古代皇帝自称 4.小人:古代一些下级对上级,奴才对主人的自称,有自贬自贱以抬高听话人之意 ;也指坏人 5.在下:古人自称 6.陛下:对皇帝的尊称 7.阁下:对听话对象的尊称 8.令郎:指对方的儿子 9.愚:对自己的称呼,谦词 10.奴才:古代一些下级对上级,奴才对主人的自称,有自贬自贱以抬高听话人之意 11.先生:老师;对学识高的人的称呼 12.奴家:古代女子自称 13.晚生:一般是书生在比自己资历高的人面前自称 14:卿:古时高级官名;古时君称臣;古时夫妻或好朋友之间表示亲爱的称呼 15:令尊:对听话人父亲的尊称 还有(可能有重复):鄙人 臣 小人 在下 愚 奴才 奴家 晚生 小生 我 吾 余 予 某 妾 仆 愚不才 老朽 小女子 后学 末学 不才 末将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没个时代都有不停的称呼,像楼上所说的,都是一种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男子叫丈夫 伟男人女的叫内人 汝家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古代女子不同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女子不同年龄段的称呼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耄耋,都是男女通用的吗?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其他回答 (2)
古人创制了各式各样的年龄称谓,很多今天还在继续使用。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古文并加以承传。 0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巍=柚赣啄辍T谡饫铮?白堋本褪蔷勐J?岬囊馑肌W芙侵?唬ㄓ啄昃拖嗍兜暮门笥眩?W芙鞘前司潘曛潦??乃甑纳倌?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岁 九龄:为9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 二八:为16岁。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 “总角 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 “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 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 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 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 《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 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 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 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 《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耄 :古称大约七十至九十岁的年纪 匪我言耄。――《诗·大雅·板》 亦聿既耄。――《诗·大雅·抑》 老夫耄矣,无能为也。――《左传·隐公四年》 耋 :年八十曰耊。 字亦作耋。――《说文》 则大耋之嗟。――《易·离》。马注:“七十曰耋。” 使率一二耋老而绥焉。――《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耄耋:七八十岁的年龄;高龄,高寿。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 《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关于古代人梳的头发名称,规矩。要男的,女的_百度知道
关于古代人梳的头发名称,规矩。要男的,女的
结婚前梳什么头,没嫁出去梳什么头,结婚后梳什么头女人的:出嫁前出什么头,结婚后梳髻男人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这条丝带称“纮”,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这种巾仍用于庶人和隐士、隋唐,故称“弱冠”。 这种发型灵活生动又饶有风韵、笄者: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于是相互崇向仿学与创新,后相互崇向而流行,可见直到宋代文人仍有戴中的爱好、左右,曾风行一时,能增加其仪容的俊美,低,称为“翻刀髻”,所以。据记载,帻,味爽而朝,再系到笄的另一端,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有垂鬟,用簪或钗贯住,隋唐这种发式也甚为流行①,秦称百姓为黔首(黔,瑶池王母来会,有关记载甚多。冕弁加在发髻上时都要插一根较长的笄(不同于发笄)穿过发髻把冕别到髻上,妇女自身头发有限。据记载甄后入魏宫时。但我们根据他们的阶级地位可以推知文人雅士的中颜色。束发——纚。古时贵族才能戴冠乘车。冠又是冕和弁的总称,延续最长,是尊贵的象征。其实,所以。《礼记,谈笑间,但装饰不宜过分华丽,往往加上‘假发”。庶人的,是将头发拢结在头顶或头侧。冕上面是一幅长方形的版,而且统治阶级也不允许他们戴冠冕弁、大夫在祭祀时都戴冕。这种发式的梳编法、也戴不起冠的卑贱之人所戴之物,可拧可盘,从商周、名贵女流所好用,巍峨华丽。提醒戴冠者不可听信谗言、盘,用发笄绾住发髻后再用冠束祝据说早先的冠只有冠梁?释首饰》记载?。庶人没有财力制置冠,阶级地位的高低往往决定人的尊卑贵贱。在造型中可灵活运用,是黑色或青色的,亦称“分髫髻”。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有诗句“万国衣冠拜冕旒”,男女发型皆较简便自然,此蛇则盘缠成形,使之垂在肩后、二椎至三椎,或前额与脑后,也有将多股的头发翻绾成花式,甄后仿效而梳成为髻、明两代发型不作为审美的主要重点,巾是庶人卑贱的标志答案补充 包发巾,皇后戴凤冠。借指幼年。答案补充 2.拧旋式 这是汉代末期始创的一种发式,汉末中上下盛行。后来只有帝王可以戴冕,但体犹未壮,放置在头顶或两侧或前额与脑后,极为富丽而多姿,潜步出帐,恰糨来的绸衫、弁都是尊者所戴之物?,也叫,则令宫中后妃美女浓装艳饰,把发髻盘叠成螺状。古人蓄长发,特别是汉,下及眉际。在长安风靡一时,元,特别是以仕女的发髻造型,更须考究。其形式与手法甚多,“冠盖”又借指仕宦,称为“警鹄髻”。古代妇女发式造型的变化,发型的装饰变化更精致而艳丽,旋扭于头顶,有褶子。这种发式变化的形式很多,浓装艳饰也逐步减少,是最尊贵的发式。总,有的倾向两侧。从记载看。这种发式的编法是将头发分成几股,上缀珠玉,女子15岁束发而笄,縰是束发的黑帛,女子成年时则挽髻,庶人中,驾一只小舟,故称“总角”),最为普遍,这是两根小丝带, 也属于高髻的发式。据记载,是黑色或青色的。东汉蔡邕(独断)有“者。这种发型秀丽而富有装饰性,帝令官妃仿效。(古尺一尺约合今二十三公分),可灵活变化与参考,黑色?内则》——“男女未冠。此外还有一种比较正式的、也戴不起冠的卑贱之人所戴之物、平,形状如角,答案补充 发式是妇女头部的重要装饰,但其基本发式是相似的,据记载为甄后所刨,叫延,一物两用,和冠圈连成覆杯的样子,按其编法与发式可概括为几种基本类型,按盘叠之方法,因此号为“高鬟望仙髻”①。弁也是一种比较尊贵的冠,于是就逐步趋向简约与单纯,金簪风钗或步摇,也绝对不会等同,冠的名目和形制也更复杂化了,特别是仕女画、宋,形如两个羊角。①这些发式皆是结椎式的变化。造型时可灵活运用。罗贯中《群英会蒋干中计)有“干葛中布袍。拂去发上的尘土,有的垂挂。秦汉以后,,咸盥漱、质料,以示成年。”这里的“纶巾”是青丝帛的头巾,即天刚有些亮时就起来盥洗、雕塑与墓壁画皆可见到。苏轼(浣溪沙》中也有“籁籁衣巾落枣花”的诗句,青色),青色),有的耸立头顶,以为饰,简述于下,即之有屋(帽顶)者,女人的发髻则沿着富丽多姿而迅速发展,掌握其梳编法,到清代则以满制为主,其名不下百余种中国古代男子冠巾概述在讲解男子发型冠巾之前。”可见。”这里的“巾”指庶人巾,总,也叫,葛布制的头巾、冕弁,扎结头发,汉称仆隶为苍头(苍;唐长安的妇女好梳盘桓髻(即螺髻).回,“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縰(xi),戴起来冠梁就像一根弧形的带子。清代魏学《核舟记》“船头坐三人,高约一尺。爵弁就是没有旒的冕,古代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服也,这种发式秦汉两代及秦以前各代颇为盛行,栉:相传汉武帝时?能戴冠,但上仍要戴冠,号为螺髻,畅好是妆幺大户。”由此看来,唐武则天的孙女永泰公主李惠仙的墓壁画中。 据记载秦始皇信奉仙道之术,皆靠拢结翻绾或反绾而成,仅就《髻鬟品》记载就不下百余种。在这里,及结椎在前。”可见,汉以后各代多崇为仙女发型。这些发名皆是由发型与首饰寓意而命名。“充耳不闻”据说即由此而来,称为“燕尾。冕,后来贵族也戴,诸仙女之发髻皆异人间,翻绾出各种式样。以束发之本,从额下绕过,在古代仕女画中尤为多见?《释名。皇帝的冠叫龙冠。鹿皮各个缝合处缀有一行行闪闪发光的小玉石,变化生动舒美。这种崇向一直延续以后的各个朝代,采用最广,往返交替,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后等变化不同而已,不仅蒋干这类文人使用。反绾是将头发拢高翻绾而成,赵合德入宫时将发卷高为椎、元,甄后每日梳妆时,男子成年时则加冠。”这说明“”是古代不,佩巾也,以显示风流文雅,在造型时。苏轼《念奴娇、形制与庶人百姓的中绝对不能等同、“加笄”。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象拧麻花似地把发蟠曲扭转而缠盘在头上,就更华丽高贵,有压发定冠作用,鸡初鸣,名流仕女也有采用,即为“充耳”。司马迁《屈原列传》中“新沐者必弹冠”的“冠”就属这种形制的。”其实,与下句的“中”都指同一物,是一种最尊贵的礼冠。元睢景臣《高祖还乡》“新刷来的头巾,峨冠博带是古代帝王,历代相承,反绾髻。历代的称呼虽不相同,未出室的少女常在反绾的髻下留一发尾:梁翼之妻孙寿将结椎置于头侧,将头发梳成两个向上分开的发髻、盔等所替用,后人著之于头,有在头顶,使发型变化多而新奇。冠圈两旁有缨,变化更是富丽多姿,称为“百花”。唐代任命女官后,鬟数也可随意结扎而定。”“葛中”,每天皆因蛇形变化而梳髻不同,巾是庶人卑贱的标志,称为“新兴髻”,从前到后覆到头上?。我们在塑造古代人物画时,其余头发分垂两边。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巾为何物。庶人的。由以上不难看出冠。据说天子有十二旒,就是戴冠乘车,首饰。戴这种可以不再戴冠。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类似后人的瓜皮帽,多用来表示神话中之仙女。元代贵族妇女戴姑姑冠,上古时贵族男子所戴的帽子。这种高环发型有一至九鬟。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冕的形制和一般的冠不同,变化很多,男人的发髻则被冠,累累辫发?淇奥》中有“会弁如星”,为神女与未出室的名贵女流所好用,也只可以戴巾,唐两代,用羊毛系结而挽髻,一般用骨簪贯在发顶。有的梳编成惊鸟双翼欲展的样子,皆是结鬟而成,诸侯以下旒数各有等差:束发。儿童有一种发型称为——总角,然后采用编,古代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服也?,用丝线结扎,可以在颔下打结,头前,再分若干股。答案补充 4.反绾式 这类发式据段成式之《髻鬟品》中记有魏武帝宫中的宫妃梳反绾臀的记载,长六尺。 这种发型多为宫妃,男人发式梳有长辫。据记载,从简至繁,高环巍峨。延的前沿挂着一串串的小圆玉、秦汉、明,宫中有一绿蛇。8岁 总角,表示成年。”这里“冠盖”代使者。包发巾,使之耸竖于头顶或两侧,冠梁逐渐加宽,称为“堕马髻”.上古时代,也可随意盘叠各种形式,冠梁不很宽,所以,分髫臀”?《玉篇》“巾,有乎鬟,汉称仆隶为苍头(苍,看上去像星星一样,皆佩容臭?赤壁怀古》“羽扇纶布,本以拭物、袁绍那些武将也著中,其形高耸而不走落。 20岁 结发,而垂余于发后,并使其下堕,中间露出头发,亦称‘梁氏新妆’,俗称小丫角?,聚束,总角:“士冠,妇女才冠冕于朝,有很多盘叠的螺髻,“庶人巾”大约就是劳动时擦汗的巾,黑色),也可以当作帽子裹在头上: 1.结鬟式 这类发型。(答案补充 3.盘叠式 这种发式在唐代的绘画,叫做旒、清等历代皆沿用。宋代贵族妇女戴花冠,配戴以布帛制成的装香料的香囊(容臭),有压发定冠作用,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岌岌冠縰、冕,用此显示使者的威仪,小髻,亦作縰,使妇女发型的变化与装饰更加丰富多采而侈靡。两耳前各垂珠一颗 ;角?能戴冠,然后在笄的一端系上一根小丝带,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这种前高后低。冠,是周瑜所戴之物、诸侯、颜色也不尽相同,那么庶人戴什么呢。宽二尺二寸,不断变化,其法是将头发用丝线分股拢结系起。东汉蔡邕(独断)有“者,可灵活运用,栉作梳发,分爵弁?卫风,又从繁复简,可作出各式各样的螺謦: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 其形式有高鬟。只是发型的高,在扎束后挽结成椎,再饰有各种珠宝,有的平展,可盘卷成一椎:束发用的帛。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梁鸿之妻孟光好梳“椎臀”,仅段成二式的《髻鬟品》所记载,两端连在冠圈上。冠巾——我国古代社会等级森严。最初天子,质料。答案补充 5.结椎式 这类发式在古代妇女的发型中,这段期间所创的发型,意为收发结之。”这说明“”是古代不,女人发型则以后垂髻为主。答案补充 中国古代女子发型古代人物画的发型甚多,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士大夫服饰的特点,有在两侧,衿缨,在《妆台记》中记有“唐武德中梳半翻髻,历代都有采用:以缯为之。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尖顶,樯鲁灰飞烟灭,这种“螺髻”主要以盘叠形式作成,所以“冕旒”又是帝王代称,也有梳编成单刀或双刀的样子,“冕旒”借代帝王,因而号为“灵蛇髻”①、帽,黑色),在王渔洋之诗赞有“青螺如髻秀堪餐”。”可见庶人百姓只能,拂髦、中、皮弁,径到周瑜寨中.“干戴上中、头侧。古代的冠不只一种,车有车盖。 弱冠。因有压发定冠作用,绰号虽多。腰间系上彩色丝带(衿缨)。”这是说未成年的孩子要在鸡叫、巾,崇向仙女发型,下面戴在头上。未出室的少女也可采用,冠用绒绵做成、叠等手法。高髻之风,皇后贵妃与贵女流的发型(从八十七神仙图卷与永乐宫壁画的玉女等发式亦可见证),在造型时可灵活运 用,所以“冠冕”又作仕宦的代称。诗曰,连周瑜。直到汉代,所以《诗经,就可变化或创制各式各样的椎髻。先秦两汉妇女不带冠,其制法是将头发往后拢结,男女的发髻比较简单,秦称百姓为黔首(黔,要先说明两个不同年龄时不同发型的规定
女子成人仪式,及髻……男子成人后开始蓄发
其他类似问题
头发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女子嫁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