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书里面只有一个人生叫李梅书死叫什么

李梅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三分之一,第二天看了全书的4分之一,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了14页,这书一共有多少页_百度作业帮
李梅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三分之一,第二天看了全书的4分之一,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了14页,这书一共有多少页
李梅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三分之一,第二天看了全书的4分之一,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了14页,这书一共有多少页
三分之一减四分之一等于十二分之一十二分之一就是14页14除以十二分之一等于十四乘12等于168页闲聊 [ZT] (二战日本相关)“鬼畜李梅”和“勋一等旭日大绶章”
显示结果从 1 到 1 共计 1 条
[ZT] (二战日本相关)“鬼畜李梅”和“勋一等旭日大绶章”
(美国空军上将卡梯斯·李梅)
顾剑老师在《铁杆鹰派李梅与对日本战略轰炸》里面提到了一个史实并提出了疑问:“李梅退役前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情:1964年他居然被日本授予勋章‘旭日大绶章’。当然,不是表彰他烧平所有日本城市,而是‘表彰李梅对日本重建作出的贡献’ 。其实李梅战后从没有长时间在日本呆过。我很难理解日本人是怎么想的。”
老冰就知道的一些日本人的看法来侃一下这件事。
(美国空军上将卡梯斯·李梅)
李梅(Curtis LeMay),美国空军上将,曾任美国战略空军司令(Strategic Air Command)和美国空军总参谋长(USAF Chief of Staff)。李梅生平最得意的杰作,尤其在亚太地区,就是在太平洋战争任第21轰炸机集团司令(XXI Bomber Command)时期指挥的对日“战略轰炸”。那是现在还能让日本人做恶梦的,在日本的朋友都知道在日本各大城市走不多远就能看到一个纪念碑,说明这地方某月某日遭到几架什么型号的美军飞机的轰炸,财产损失多少,死了多少人什么的。下面就是老冰常去的兵库县图书馆边上的轰炸纪念碑的照片。
(明石市空袭纪念碑)
(“超级空中堡垒”B-29)
其中最有名的是“东京大空袭”。所谓东京大空袭一般是指日和5月25日的轰炸。李梅将军可不是撞日子去轰炸东京的,怎么说将军也是文化人,人家会翻皇历。3月10日是日俄战争中日本陆军在所谓“奉天会战”中获胜的纪念日,以后被奉为“陆军纪念日”,就是陆军节的意思。李梅将军是专门挑了这个日子来练这个活计的。轰炸的效果如何?光3月10日的轰炸就炸死8万人以上,烧毁房屋27万8千栋,东京的三分之一变为焦土。从3月到5月,全东京的一半,没了。除了东京的日本其他大中城市也一样,老冰就在什么帖子里举过战败回家的士兵下了船不认识路,找不到家门的例子,因为路本身就没了,日本全国就成了一个破烂垃圾场。
(日轰炸东京时的航空照相)
李梅将军有个绰号叫“炸光光”( Bombs Away LeMay),这不仅是李梅将军真的把日本给炸得光光的了,而且还因为此将军顽劣本性不改动不动就要把人“炸回石器时代”,原话是在1964年在一本书里建议对北越进行“战略轰炸”时说的:“我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坦率地告诉他们放老实点,停止侵略,要不然我们会把他们炸回石器时代去”(My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would be to tell them frankly that they’ve got to draw in their horns and stop their aggression, or we’re going to bomb them back into the Stone Age.)
但在日本李梅将军的绰号可不是这样一半带调侃的“炸光光”,而是十分直接了当:“鬼畜李梅”(鬼畜ルメイ)——那个畜牲绝对是从地狱里跑出来的魔鬼。但怎么还会给这个“鬼畜”授勋呢?而且还不是一般的普通勋章,是勋一等旭日大绶章,几乎是日本的最高荣誉。你看那山下奉文在上法庭受审时还在肚子上挂着那玩意儿,说明即使对山下奉文这样的皇军陆军大将这玩意儿也来之不易,就更不要说外国人了。
(勋一等旭日大绶章)
是不是能简单地归结到“日本人贱,你打疼了他,他就来巴结你了”这么一种观点呢?不能,其实对李梅将军的授勋,牵涉到很多问题,除了对战争犯罪的定义这种简单的道义问题之外,还有不少政治力学的驱动问题在里面。
无须讳言,李梅将军对日本的战略轰炸确实牵涉到一个对战争犯罪的说法问题。如顾老师所说:“有一个战争道德的问题:就传统而言,美国人在战争道德上有所顾忌。”;顾老师又说:“在一场总体战当中,“军事需要” 永远是最强的逻辑,所有书生气的道德考虑都要让路。。。。。。。美军的作战行动并非毫无限制,李梅当时必须要向上级打报告,说明大规模烧死日本平民,这样做在军事上的必要性。批准的权限既不在李梅,也不在阿诺德,而是美国最高军事当局和政府。”
其实不管是不是真的需要,如果真的超过了底线,不管责任在哪一级,战后结束60多年了,肯定会有人出来说话的。为什么到现在指责李梅将军的所作所为是战争犯罪的声音还是几乎没有呢(当然不是完全没有,有还是有的)?会不会有人这么想,美国人是作案的,当然美国人不会说。日本人是苦主,但因为打败了仗不敢说,所以就没有人说?
不是这么一回事,比如对广岛长崎的核攻击就有人认为是战争犯罪行为。而且最早提出来的还不是身为苦主的日本人,而是美国人。在马尼拉盟军军事法庭审判本间雅晴中将的“巴丹死亡行军”一案时就有现役军人的美国律师这样咆哮公堂:“巴丹真正的罪犯是麦克阿瑟将军”,“如果巴丹行军是战争犯罪,那广岛长崎呢?”,要知道马尼拉盟军军事法庭把山下奉文大将和本间雅晴中将送上绞架以后东京国际军事法庭才开的庭!
由于美国是征兵制,加上当时又是全国总动员期间,因此美国律师们大多是现役军人,但同时又都有律师资格。在他们看来这场审判除了是使他们出名的一个大好机会以外没有别的。战争要结束了,律师们就要退役了,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在媒体上能够尽多地表现一下对将来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所以美国律师们在法庭上没有任何顾忌,因此才有大量的胡说八道出来。但好像就是在那种胡说八道里面也没有人抱怨李梅将军的战略轰炸是“战争犯罪”。
因为真要打道德官司的话,日本人在道德法庭上还是被告!老冰在《冰眼看日本》里面说过老冰曾经点过一个日本反核老头的死穴就是因为这个道理。
在现在所谓“战略轰炸”还包括了对敌方重要战略目标的定点打击,如美军在两次伊拉克战争中对伊拉克重要目标用巡航导弹进行的pin point打击也有人划到“战略轰炸”一类去。但在伊拉克战争以前,提起“战略轰炸”,那几乎就是“无差别轰炸”或者“地毯式轰炸”的同位语。真要给个定义的话:“所谓战略轰炸,并非对敌方作战部队,而是对敌方战略要地,要线进行航空攻击的作战方式,具体说来就是对有平民居住的城市和工业地区进行轰炸,破坏敌方的产业基础,杀伤敌方人口,从而达到削弱敌方经济能力和战斗意志,减少敌方继续作战能力的目的”。
从人道主义来说,这种作战方式可能确实是有点问题,但是倒霉的日本人却没有资格提问。因为首先这个“战略轰炸”就来自日语的“战略爆击”!后来才有英语的Strategic Bombing,而且用轰炸机袭击平民的知识产权还得归于据说是没多少创造能力的日本人。
因为大师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全世界人都知道了德国空军于日对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进行的轰炸。会不会有人糊里糊涂地就以为那是人类战争史上的第一次?那不是,第一次是在5年前的1932年1月。“一.二八淞沪抗战”(日本人叫“第一次上海事变”)时,从加贺,凤翔这两艘日本海军航空母舰上起飞的日本海军军机就对闸北一带平民区进行了轰炸。
(日本海军航空母舰“加贺号”)
(日本海军航空母舰“凤翔号”)
那也是航空母舰第一次被用于实战。
从此以后才有了用轰炸机肆无忌惮地对手无寸铁的平民进行轰炸。从1938年开始日本又首创了“战略爆击”这个名词,向重庆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轰炸。纳粹德国也在欧洲战场上用轰炸机对大中城市进行了狂轰滥炸。
(日军轰炸重庆)
(荷兰的鹿特丹市中心被纳粹德国炸的只剩下了一座教堂)
所以,李梅将军的所作所为,并不带有多少想象力。只不过是有样学样,照着皇军的葫芦画了个山姆大叔的瓢罢了。老大嘛,那个瓢当然得大点了,俗话说:“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哼哼,连本带利。
(散播着死亡的B-29超级空中堡垒飞行雄姿)
(德国德累斯顿遭盟军空袭以后的风景)
原来有部中国电影叫《黑炮事件》,里面有个德国专家自称是德累斯顿人,就因为被盟军炸过而发誓不说英语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
(这是一张当时盟军向日本播洒的传单)
所以日本人知道他们自己干的这些破事,不敢大声嚷嚷什么战争犯罪。当然偶尔有人会小声嘀咕几句,但也成不了气候。所以就来个闷声发大财,不提这件事。你看每年原子弹爆炸的纪念日都有一大拨人在叽里呱啦大喊,而东京大空袭的纪念日没什么大动静。用老冰的话来说就是:“有牢骚?80年前干吗去了?现在晚了点。”
也就是说日本人当然决不会喜欢李梅将军,但也恨不出来。(不是“恨不起来”,而是“恨不出来”)
就算恨不出来,那也犯不着骨头那么贱,还巴巴地给人家一块勋章对不对?不是那样,要说起来,日本人给李梅将军授勋还真有那么一点道理。
说日本人给“鬼畜将军”李梅授勋有道理,可能大家都想不通。老冰说出来大家就都能理解了。大家都知道日本人看李梅这畜牲是地域里跑出来的恶鬼,但那是打仗的时候,打仗嘛,逮着那还不往死里打。特别是山姆大叔,能打死你绝不给你留一口气。
但是仗打完了,这就又成哥儿们了,在一个锅里抡马勺抡的还挺欢。战后李梅在日本给麦克阿瑟大帅爷打过一阵工,在那时候他帮忙把旧日本陆军海军的航空人员捡到一起来给弄出来了个“航空自卫队”出来。从人事安排到飞机选型直到飞行员的训练都是在李梅将军指导下进行的,也可以说卡梯斯·李梅将军就是日本航空自卫队的生身之父。
既然是叫“自卫队”,首先总得能“卫”了自己吧。可这捡回来的原陆海军搞航空的什么时候能“卫”自己啦?这不让是李梅大行了一把“鬼畜行径”吗?当时日本是反共的最前线了,当时的中共倒还没有那个能力弄几只什么“机”去日本视察视察,可人家老毛子的那个什么“獾”没准就会改掉哺乳动物的习性,去北海道上空下下蛋那可不知道。所以李梅对日本的最大贡献就是帮助日本建立了据说是完美的防空体系。那很自然,哪有个岔道,哪有扇后门,人家李梅是门清。据说这套防空体系到现在还在运作。
到底是套什么系统,那玩意属顶级军事机密,谁也不知道。但是估计也不是什么很了不起,李梅毕竟是干砸门放火出身,和关门防贼总差了一行。这不,日下午12点50分,明明从雷达上看到老毛子在编队飞行的三架飞机中有一架偏离了航线,可一转眼没了。到了13点45分,这架当时苏联最先进的米格-25在北海道函馆机场已经降落了。这就是震惊世界的苏联飞行员维克多·伊万诺维奇·别连科(Виктор Иванович Беленко、Viktor Ivanovich Belenko)中尉叛逃事件。
(当时的报纸)
(当时的电视画面)
对那件事的解释是基地雷达无法发现低空飞行的米格-25,而起飞拦截的航空自卫队的F-4EJ又缺乏看眼皮底下(Look Down)的能力,就由着别连科中尉大摇大摆地进来了。还好是来叛逃,这要是一架图-16獾熊来下两个凝固汽油弹,这北海道的冬季取暖问题就算解决了。
又扯远了,这是设备问题,与人家李梅将军没关系。
重建日本的航空部队是李梅将军战后对日本做出的重要贡献,其实李梅帮日本人做的事还不只于此。除了航空这个他的本行之外,他还干些副业。
日本有种运动叫做“柔道”,就是两个男人或者两个女人身穿宽大的衣服在榻榻米上抱来抱去(有没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玩的?)。战后李梅驻在日本时,手下人没事出去逛街,逛到了一家柔道道场。这家道场的主人叫三船久藏,是个牛人,他是创立柔道的嘉纳治五郎的大弟子,东京帝国大学,早稻田大学,明知大学,警视厅的柔道老师。
但柔道当时作为“军事体育”已经和剑道什么的一起被麦克阿瑟大帅爷禁止了。那三船也无事可干,正为生计犯愁着呢,来了几个占领军空军愣要见识一下什么叫柔道。八格丫鲁,打仗打不过你们,打架老汉还真不怕你块头大。你不是空军吗?你不是会飞吗?Fuck You,全给我飞出去。
当时的三船久藏已经有60多岁了,只见他“明显没有用什么力气”(这是时候那帮大兵们向李梅报告时用的原话),把几个美国大汉全扔了出去。
接到手下报告的李梅将军立即赶到了讲道馆(就是那家柔道道场),在亲眼看到了那个干瘦小老头像航母上的弹射器似的让一个又一个的大白鬼畜飞了起来以后,立即拜了这位被称作“柔道之神”的三船为师。回去就忽悠得大帅爷取消了对柔道的禁令,从此经常到讲道馆去练柔道。据说成绩不错,证据是讲道馆给了李梅将军一个“师范”的证书,就是老师的意思。能够做老师了,想必实力还是有滴,但老冰怀疑那是讲道馆要拍将军的马屁,省得李梅火了再鼓捣一架B-29陪你玩。
(李梅的柔道师傅三船久藏)
李梅回美国以后又把柔道带回了美国,开馆授徒,反正他有“师范”的证书,不算私收门徒的。而且在美国军队里大力推广柔道,作为正式军队体育项目。
柔道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上成为正式项目。柔道的产生和发展虽然与李梅无关,但没有了李梅将军,也就只有在那个小岛上才有人在榻榻米上抱来抱去。所以说李梅是现代奥运柔道的开路人倒也不错。
这就是日本人给李梅授勋的理由。
但是,光有理由是不够的。看起来好像没哪位日本人说得出这句话:“给那个鬼畜李梅一块勋章吧?”。
不管李梅战后为日本人干过些什么,好像放到秤盘子来称一称似乎还是不够分量。要知道连李梅将军自己也十分清楚如果战争的结果是反过来的话,日本人会怎样对待他:“如果美国输掉了战争,我充分相信我会因为战争犯罪而受到审判,只要看看日本人是怎样对待那些参加1942年杜立特空袭的身穿军服的美国飞行员就知道了”(Had the U.S. lost the war, I fully expected to be tried for war crimes, especially in view of Japanese executions of uniformed American flight crews during the 1942 Doolittle raid)。
所以应该说几乎是不可能有这样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日本人因为这点事为炸光光将军去请勋的。但世界上的事怪就怪在一个说不准上,到了1964年就跑出来了一个日本人为“炸光光”鬼畜李梅来请勋。谁?这个人大大的有名,日本的“炸光光”——源田实。
这个世界上哪怕就知道一点太平洋战史的人都知道这个原大本营军令部作战参谋,海军大佐源田大佐,或者是Colonel Genda,这个极其响亮的名字,奇袭珍珠港的计划就是这个人作成的。并且作为第一舰队航空参谋在航空母舰“赤城号”上亲眼看到他的计划成为了现实,把个珍珠港也“炸光光”了,他还参加过中途岛海战,当然那次没有光光成。终战时源田是第343航空队司令官。
(源田实海军大佐)
战后美国人抓战犯,因为总捕头麦克阿瑟大帅爷是陆军出身,就记得和他打过架的日本陆军,对日本海军有点闹不明白,所以就采取了一个“大部不抓,一个不杀”的政策。当然所有人都看好要上绞架的开战时任大本营军令总长的元帅永野修身海军大将如果不病死在巢鸭监狱会不会上绞架那就说不清楚了。所以“日本炸光光”源田大佐战后什么事没有,当然本来也不该有事,源田只不过就是单纯军事作战的参谋军官而已,谈不上战犯二字。
这位源田大佐1954年进了防卫厅,历任航空自卫队装备部长,航空总队司令官,最后爬到了航空自卫队的最高位置:航空幕僚长,空将衔。
顺便解释一下“空将”这个倒霉军衔。日本自卫队的军衔现在怪里怪气的不好懂,将军根据陆自,海自,空自分为陆将,海将和空将,这好理解;但是比如这位源田实是“空”的什么“将”呢?没有的,就光是“空将”。那个“将”的下面还有个军衔叫“将补”,相当于少将,但是肩章却是两颗黄豆。那么“将”是不是相当于中将呢?也不全这样,一般的“将”是三颗黄豆,但是有三个人是四颗黄豆:陆自幕僚长,海自幕僚长和空自幕僚长。现在不是又有了一个“统合幕僚长”吗?这就有四个人了,就是说这四个“将”是大将,其余的“将”才是中将。那一颗黄豆的呢?,嘿嘿,没有一颗黄豆的,黄豆膨胀。估计哪年丰收,黄豆生产多了,每人多给一颗,饿了好当干粮。
老冰是不是太絮叨,怎么跑这儿来数黄豆玩?不是,这黄豆数不清楚会出事,后果很严重。这位源田空将以“空自幕僚长”的身份去老大家拜码头的时候就出了事。老大见来了穿军服的,就准备了个欢迎仪式。欢迎仪式上要放炮,可这位“空将”放完炮以后愣没动弹地方,说别人炮放的不对,他数着在呢,才放了15下,他得等到放完剩下的两下以后才能动弹。
老大不干了,说你不就是个“空将(Air General)”吗?究竟是哪个“将”老大我哪知道。老大我是照着不大不小取个“中”给你放的,错哪儿了?有能耐你把那名字改了,老大我给你补放,要不然你就在那位置上凉快去吧,感冒了老大我可不管。
这位也不含糊,不依不饶,想当年本将也是个“炸光光”嘛:“弄不清楚你不会掐指头算数,我这明明是四颗黄豆嘛,有四颗黄豆的中将吗?”,这就是有名的“礼炮事件”。正好那时又在闹《日美安全条约》,美国人那时不想搞坏美日关系,特别是在这种敏感的防卫问题上,就想了个弥补的办法,在源田实退役的时候授给了他一枚“将领级军团殊勋章”(US Legion of Merit degree of Commander)。那种勋章分四等:统帅,将领,军官和军人(Chief Commander,Commander,Officer,Legionnaire)。国府总统蒋公和苏联元帅朱可夫拿过统帅级的,菲律宾的拉莫斯拿过将领级的。
那些都是反法西斯的英雄,源田实是个什么玩意?也有资格拿?唉,政治力学的道理就是这样讲不清。
(将领级军团殊勋章)
可能源田实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把美国炸光光李梅给想了起来。俗话说“光光想光光,两眼泪汪汪,你光光,我光光,咱们一起挂勋章”。就这样,源田实就在1964年推荐授予“炸光光”李梅将军以“勋一等旭日大绶章”。
源田实那时十分牛,他退役以后代表自民党参加1962年7月的参议院全国区选举,得票数位居第5位,比那个有名的豺狼参谋辻政信还要高。在以后的24年里接连连任四届参议员,长期担任自民党国防部会长。所以他的提案马上就通过了。
(源田实参议员)
看起来是源田在报恩,其实里面有更深的意思。当时由于“安保反对运动”,加上开始扩大了的越战。美国担心日美关系会不稳定,所以双方都要做些姿态来表示“战争已经过去了”。才有这一幕互相给“炸光光”们授勋的闹剧:“我们都已经不计前嫌了”。
真的大家都不计较了吗?起码有一个人没有,就是那位昭和天皇裕仁。“勋一等旭日大绶章”的授章仪式按惯例是天皇亲自向授勋人颁发的。可这天皇没忘记这件事,破天荒和政府议会叫上了板:寡人不干!谁愿发谁发,反正寡人不发——那枚勋章没有天皇授勋仪式。
没了天皇授勋,李梅也没了劲,连记者招待会都没开,蔫儿巴了就算有了个勋章,所以好像也没见他挂过。
这就是“鬼畜李梅”和“勋一等旭日大绶章”的狗肉账。
上联:弃关外,抛华北,失地十年,珍珠港后敢宣战,日记强国
下联:吞杂牌,图赤匪,丧师百万,原子弹落方复土,地图开疆
横批:蒋公千古李梅看一本书,第一周看了整本书的30%,第二周看了整本书的50%,还剩下180页没有看,这本书有几页?_百度作业帮
李梅看一本书,第一周看了整本书的30%,第二周看了整本书的50%,还剩下180页没有看,这本书有几页?
李梅看一本书,第一周看了整本书的30%,第二周看了整本书的50%,还剩下180页没有看,这本书有几页?
这本书有900页.180/(1-30%-50%)=90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一个人要去远方旅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