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英子,中印自卫反击战战争,老公是边防军人

(每分钟刷新一次)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印度专栏作家:如果印度赢得1962年中印战争
从这里了解印度人对中国的看法
> 印度专栏作家:如果印度赢得1962年中印战争
印度专栏作家:如果印度赢得1962年中印战争
Rediff网Rajeev Srinivasan撰文称,印度人习惯于相信自己没有一丝机会赢得。不过那纯粹是错误的。如果印度政府不那么心生厌倦,如果军队领导层不那么没用,如果印度空军参加战争,那么结果将会很大不同。正如身经百战的越南人在1979年所证明的那样,中国军队远远谈不上不可征服。作者在文章最后如此定论:中国现在可能领先,但是印度肯定不再是容易打败的对手。
中国军队炮击印军阵地(三泰虎配图)
印度人习惯于相信自己没有一丝机会赢得。不过那纯粹是错误的。如果印度政府不那么心生厌倦,如果军队领导层不那么没用,如果印度空军参加战争,那么结果将会很大不同。正如身经百战的越南人在1979年所证明的那样,中国军队远远谈不上不可征服。
甚至时机对印度也是有利的,然而我们错过了。
1962年,中国刚刚经历过四年粮食减产和大饥荒。中国的中印边界供给线单薄乏力,可能受到来自空中的破坏。这就是《亨德森·布鲁克斯报告》受到禁止的原因。这个报告揭示了高层的太多秘密——印度本该可以获胜的。
结果可能是戏剧性的:xz可能被“解放”;印度人可能不会忌惮中国;面子的丢失可能迫使中国龟缩回老家,而不是变成好斗的帝国主义者。
xz本可以避免灾难。首先,充满活力的印度文化藏传佛教受到迫害。它们遭遇双重不幸。因为,藏传佛教的传统来自于1193年巴克赫提亚尔·卡尔积(Bakhtiyar Khalji)带兵洗劫那烂陀寺时逃脱被斩首命运的几名和尚。如今在败退后,他们又一次被消灭。这次出自汉人之手。
1962年,中国军事上非常虚弱。如果印度与那些对中苏轴心担忧的西方国家建立联盟,那么中国汉人可能被驱逐,xz将免于遭受ΧΧ。美国人可能会合作。在那个多米诺理论流行的年代里,美国人甚至训练了一群搞游击的藏人。印度却选择当容易上当受骗的“有用傻子”。
然而,除了出于亲近文化的无私考量,印度也可以从xz自游中获得实质性的东西。xz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对印度亲近的xz控制河流对亚洲水资源安全更有保障。印度河、雅鲁藏布江、湄公河和伊洛瓦底江都发源于xz。
可是,中国计划分流xz的雅鲁藏布江。如果这样做,那么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汇流区(三泰虎注:包括北方邦、比哈尔邦、恰尔康得邦、西孟加拉邦、阿萨姆邦等地区)将会干涸。我们所熟知的文明将在北印度消失。这是最高级别的国家安全问题。印度人的忽视将自己置于危险中。
中国在湄公河上的大坝已经引起下游国家的干旱,比如老挝和柬埔寨。中国人不久前故意在雅鲁藏布江流经“阿鲁纳恰尔邦”的地区制造洪灾。有理由相信中国将无视印度的反对,继续把雅鲁藏布江的水引向其他地方。
如果印度在1962年中印战争中击败中国,那么印度完全可以避免可能的水资源战争。类似地,中国人在xz高原上的核导弹,以及在那里倾卸的核废料,对印度都意味着严重的安全和环境后果。
从更加微妙的层面上来看,中国在1962年中印战争的“面子丢失”对印度将会有不可估量的地缘政治价值。中国那个时候受到蔑视。它进入联合国安理会仅仅是因为尼赫鲁。智慧无限的尼赫鲁把属于印度的席位让给了中国人!此外,中国的列宁主义和斯大林主义怪诞实验,包括“大跃进”,使大多数观察家把中国看成是小丑。
中苏友好关系出现破裂的迹象;集体主义的实验没有带来预期效果;意图利用大量人力让国家快速工业化的大跃进()尝试是个巨大失败,带来的饥荒导致多达4000万人死去。
中国是脆弱的。由于被轻视的外国恶魔无情地侵入自以为是和目空一切的所谓固若金汤的中原王国,中国的自身形象受到重创。英国人通过鸦片和日本人通过军事力量,显示中国人的帝国虚荣在现实世界是如何一文不值。
中国被印度打败将严重伤害中国人自尊,以致于中国人不敢幻想统治亚洲。正如在xj、xz、“阿鲁纳恰尔邦”、南沙群岛、美济礁和钓鱼岛上的冒险行动一样,他们将不会欺负所有的邻国。他们旨在遏制印度的中国—ysl轴心将夭折。他们不会如此公开地向朝鲜、巴基斯坦、伊拉克、利比亚等国家扩散核技术。
谈到一场失败带来的心理作用,看看印度就可以了。即使印度人不那么在意“面子问题”,可是失败破坏了印度人的心理。遭受背叛的震惊和我们从课本上学到的麦考莱式的失败历史,导致印度人将自己看成是失败者。如果被印度击败,中国人感受到的蒙羞感会大得多。
可能会有许多连带效应。每个人都尊重实力和使用实力的意志。印度进入安理会就会容易得多。通过联合越南、日本、台湾地区和俄罗斯来遏制中国将会快速展开。印度将有能力在印度洋遏阻波斯湾到中国的关键航运路线。印度可能以核国家身份签署核不扩散条约,而不是被中国人起草的谴责印度Pokhran II核试验的安理会1172号决议所欺侮。
另一个副作用,某种程度上对印度是最大的利好,即印度可能拔去马克思主义在印度的“尖牙”。如果印度在击败中国后,就立即堵住毛的言论,马克思教的福音传道者将会被一笑置之。此外,还将阻止马克思主义侵入学术界、机构和媒体。这些领域急需消除马克思主义的有害影响。更重要的是,西孟加拉邦和喀拉拉邦将不会如此欠发达和恶化。
因此,赢得1962年中印战争将给印度带来巨大不同。但是,中印之间的文明冲突并没有错。在历史长河中,1962年中印战争只是小冲突。除了个别例子,印度不经过军事征服或者移民来软性殖民亚洲。中国通过人口战争来殖民亚洲。
印度思想到处传播——西亚、中亚、东南亚、xz地区、还有中国和通过中国传向韩国和日本。印度思想非常有影响力,包括宗教、哲学、武术、数学、语言、建筑学和神话学。另一方面,中国依靠的是人口推动,即中国汉人携带文化和工业艺术的周期性移民。由于中国土地贫瘠,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他们为了生存而走出国门。这个进程目前仍在继续,出现了大量海外华人。
有关中印不朽竞争的定论是:中国现在可能领先,但是印度肯定不再是容易打败的对手。
版权所有: 非特殊声明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订阅更新: 您可以通过&>>&&>>& >>
中印战争打到印度首都:印度看1962年中印战争
日 14:54&来源:互联网&&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在藏南边境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印度则称之为瓦弄之战(BattleofWalong)。因为解放军在进入西藏后,与印度领土接壤而产生一系列领土问题,在双方会谈破裂后,1959年的达赖喇嘛丹增嘉措逃往印度受庇护,中印两国开始交恶,后来一连串交火冲突更使印度开始进军藏南地区建立军事据点,并出兵造成此次战争。美国的古巴导弹危机和此次战争几乎于同一时间爆发。
  中印战争最为人注意的是战斗大多发生在恶劣的环境下,尤其是在高海拔的情形下,不少大规模的冲突都发生在超过4250米以上的高度,中印双方同时也存在着物流和补给不易的问题。这场战争普遍聚焦在陆军的战斗上,因为地形的关系,双方的海空军几乎没有参与这次战争冲突。
  中印边界全长约1710公里,习惯上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长约650公里,从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至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之处的底宛格里;中段,长约400公里,从西藏普兰县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至札达县的6795高地;西段长约650公里,从札达县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整个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但根据双方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线,东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中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是沿喀喇昆仑山脉。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背景。
  中印战争打到印度首都:
  中印边界反击战,中国是胜利者。据说,因为反击进展顺利,奉命实施纵深处穿插、远距离迂回的一队中国士兵打得兴起,只管往前冲,收不住脚了。突然,冲在最前面的几名士兵目瞪口呆地站住不动,不敢往前冲,后面的人上来一看,也大惊失色。&妈呀,前面怎么就没有山了呢?&原来,冲过喜马拉雅山的南麓,放眼望去,前面已经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了。一名士兵小心翼翼地问指导员:&我们是不是打出印度,打到去了?&指导员毕竟见多识广:&你知道个啥?前面就是了,再往前冲,你就掉进印度洋了&&&
  这当然是个&笑话&。不过,这则真实的笑话仍然深刻反映了1962年10月厚重的历史背景:1962年的10月,中国国内三年困难时期刚刚结束;那时候,蒋介石不断高喊要趁机反攻大陆;那时候,中苏&友好&也早已转为&龃龉&;那时候,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在中印关系上,都站在印度一边;那时候还有趾高气昂的印度政府,尼赫鲁对印度疆土的胃口之大,甚至超出了英国殖民者。
  查阅档案可知。日上午,印军入侵中国扯冬地区,向中国发起进攻,打死打伤解放军11人。20日凌晨7时,印军的进攻规模更趋扩大。也就是在这一天(10月20日),中国从东西两线进行猛烈还击。
  反击战出奇地顺利
  或许是此前受够了&窝囊气&,或许是印度军队没有想到敢于突然发起反击。总之,的反击出奇顺利。某部半个紧急凑起来的连队,硬是在邦迪拉山口,阻击了装备齐全的3000多名印军。还有一支中国军队一路向南穿插,打到德让宗。其中一个连的先头部队比逃跑的印军跑得还快。在印度人惊讶的注视下,他们一枪不发,穿小城而过,掉了个头,把印军堵在了德让宗。
  边界上的反击战进行了一个月,印度政府已开始准备&全国总动员&,并求助出兵直接干预。可是,11月21日,中国军队突然停止前进&&查阅档案可知。中国外交部此时宣布:自12月1日起,中国将从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注意,这里说的是1959年的&实际控制线&。因为边境的短暂&不愉快&,中国军队俘虏了印军准将以下7000多人,而中方&无一人被俘&。
  外交部解密档案显示:日(反击战尚未宣告结束),一份报告说:一名被俘的印度军官,对于&战俘营&的称谓表示不满。他说,&中印之间未宣战,我不是战俘&。外交部等单位为此向高层提出,鉴于印度战俘分别被我西藏和新疆边防部队关押,考虑到他们的&牢骚&有一定道理。因此建议我军的印军战俘营&&对外改称为&中国西藏(或新疆)边防部队印度军人收容所&。
  印度反思中印边境战争:
  在1962年输掉与中国的战争之后,尼赫鲁在印度上院发表陈述,指出本国在这场战争中认识到今日的世界不会有弱国的位置。事实上,在那之后的四十五年里,印度官方和民间一直在进行反思。
  最近,专栏作家特贾斯&帕特尔(TejasPatel)在印度NDTV的网站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为什么印度输掉了1962年边境战争》(WhyIndialostthe1962borderwar?)的文章,他认为正是当时的印度领导人导致了本国的失败,总理尼赫鲁和国防部长梅农过于自信,自认为能够通过外交手段化解危机,他们相信即使推行&前进政策&,中国也不会敢于攻击印度。帕特尔还认为当时的情报局负责人穆里克(B.N.Mullick)也应该为此负责。
网友有话说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深港在线综合"的所有作品,均由本网编辑搜集整理,并加入大量个人点评、观点、配图等内容,版权均属于深港在线,未经本网许可,禁止转载,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您联系我们之后24小时内予以删除,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已重新導向自 )
關於與「中印邊境戰爭」名稱相近的條目,詳見「」。
本條目可能包含或。(日)
請協助添加參考資料以。詳細情況請參見。
本條目有爭議。內容、語調可能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日)
加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說明此文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
在編輯之前請務必察看討論頁。
指揮官和領導者
2.2萬-3萬人
傷亡與損失
1,383人陣亡
1,047人受傷
1,696人失蹤
3,968人被俘
1697人受傷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和在邊境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Battle of Walong)。因為在進入後,與印度領土接壤而產生一系列邊界問題,印度把英國過去殖民地時期劃的邊界作為自己的邊界,但中國政府拒絕承認。在雙方會談破裂後,1959年的逃往印度受庇護,中印兩國開始交惡,後來一連串交火衝突更使印度開始進軍藏南地區建立軍事據點,並出兵造成此次戰爭。的和此次戰爭幾乎於同一時間爆發。
中印戰爭最為人注意的是戰鬥大多發生在惡劣的環境下,尤其是在高海拔的情形下,不少大規模的衝突都發生在超過4250公尺以上的高度,中印雙方同時也存在著物流和補給不易的問題。這場戰爭普遍聚焦在的戰鬥上,因為地形的關係,雙方的海空軍幾乎沒有參與這次戰爭衝突。
時期,統治者在控制中國的同時也征服了吐蕃(清帝國建立後,康熙帝改稱),並設立了等機構對西藏進行管理,故一般認為元朝已擁有對西藏的主權。到了明代,對西藏的管理基本沿襲元朝制度,但只對一帶(今及藏北)藏、蒙、漢、回等族雜處地區,設、、、等衛管轄,故稱這一帶為西寧衛、河州衛等。對地區(今川滇及藏東),明朝設朵甘衛。對於元代的的轄區(今西藏大部),明朝名義上分設和,但並沒有實施實際的統治。
清政府加強對西藏的影響和控制,1721年清軍驅逐侵擾西藏的准噶爾軍後,撰《御製平定西藏碑文》,其中有「爰記斯文,立石西藏」一語,正式把以為主的衛藏地區命名為「西藏」。雍正五年(1727年)正月,派遣內閣學士僧格、副都統馬喇駐拉薩,「與達賴喇嘛、康濟鼐、阿爾布巴等和衷辦事」,並設立駐藏大臣衙門。自此,朝廷派駐藏大臣二員辦理西藏事務。乾隆年間,正式建立了四執政的,與、具有了同等的監督地位。清末,清藏關係惡化,清軍於1910年攻入西藏,清廷將西藏由理藩院轉入內務府,對其進行了一年多的直接管理。
清朝滅亡後,西藏政府驅逐駐藏大臣和所有駐藏清軍,宣布完全獨立,而則繼續宣稱對西藏的主權。在這一時期,印度的殖民地政府為了邊境安全和貿易上的需要,與西藏地方政府及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於年間在進行了。然而中國政府最終無法接受談判協定,於1914年7月退出談判。同日,西藏地方政府與英國簽訂了,但中國方面拒絕承認條約的合法性,成為之後中印爭端的導火線。
中印領土東線爭議地區
中印領土西線爭議地區
與的邊界約2000公里,分西、中、東三段。
到1951年前後,印軍向北擴張取得以南約九萬平方公里領土。在中段和西段,印度亦占得部分印中兩國爭議領土。1959年,印軍越過雙方實際控制線建立了43個據點。中國政府提出談判解決邊境問題,未得印度方面的接受。
中華民國政府不承認西藏政府1913年提出的獨立主張,並認為期間,中華民國承繼清政府對西藏的完全主權,因而不承認西藏政府與英國政府所協定的邊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繼承了此一立場。從1947年直到1951年之前,印度政府也未公開承認,因此中國表示上述爭議領土應該屬於中國。
1947年後,印度認為他們第一有權利繼承原來的領土。第二,他們同時認為經由英印當局和西藏當局認可的麥克馬洪線已成為法定邊界,無論中國承認與否。第三,印度政府內較激進的觀點認為麥克馬洪線的「精神」是中印邊界位於山脈最高脊。凡是既定的麥克馬洪線在喜瑪拉雅山脈最高脊以南處,「精神」上的麥克馬洪線應被視為通過實際麥克馬洪線以北的喜瑪拉雅山脈最高脊處。
1960年後,領導人與,在時與蘇聯的關係較為密切,同時也因為在曾與中國交火,因而拉起連線圍堵中國,故美蘇兩大強權在當時意外地同時支持印度,並向印度提供武器、物資援助及國際輿論的支援。尤其是國際輿論的作用下,一同譴責中國「入侵」印度的戰爭行為,認為中國事先發起戰爭攻擊印度。
西藏宣布脫離中國後,喜馬拉雅山山口成為極為重要的軍事要道,通過此山口,游擊隊可以逃往印度,也可以輾轉回西藏繼續戰鬥,因此北京軍方一直力圖控制喜馬拉雅山山口來控制藏民和難民進入印度。
1958年8月,中方與印度巡邏隊在發生衝突,一名印度軍人被殺,中方控制原為印度方面的軍事陣地。
日,對上述行動進行解釋,聲明行動的目的是防止殘餘的西藏叛亂分子出入邊境。
日,拉薩發生動亂,解放軍開火,西藏部分宗教領袖逃往印度。同月31日,宗教領袖及其數千名追隨者得到印度的官方庇護,此舉引發了北京方面的憤怒和指責。5月16日,北京官方指責印度干涉中國內政。
印度方面認為戰爭由中方於1962年10月首先挑起,而中國方面則認為戰爭由印度於1962年6月挑起。
1962年6月起,印度總理發表前進政策,聲稱中國不應占據西藏。中方稱印軍向中國邊防軍開槍攻擊,中國軍人死傷數十人,同時印軍開始進入中國境內建立軍事哨所。10月20日,印方稱中國軍隊攻擊印度,中印戰爭開始。
日至28日是戰爭的第一階段。在東段,中國的邊防軍占領了和;在西段,中國邊防軍驅除了37處據點的印軍。10月24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提出停止衝突、重開談判、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提議雙方從戰前邊境線各自後撤20公里。印度表示無法接受,宣布印北地區進入「緊急狀態」,並在東線的藏南及達旺地區大力增援士兵。
11月16日至21日為戰爭的第二階段。11月14日和16日,印軍再次於中印邊境發動進攻。在東線,中國西藏邊防軍在東、西段對印軍施以反擊,至11月21日,中國西藏邊防軍佔領了印軍的16處據點。在西段,中國邊防軍則佔領了印軍在班公洛地區的據點。由於印度軍隊在東線藏南、西線新疆失敗,印度朝野提議要求美國介入,及國際介入調停。
1962年11月,中國邊防軍宣布停火,自動後撤,此後兩國即以為控制線,並且自行從實控線後撤20公里與印軍脫離接觸,導致再次「主動」損失數千平方公里領土,但雙方爭議並未就此平息。
此章節沒有。
麥克馬洪線示意圖
中國政府突然單方面宣布停火,各方猜測的主要原因為以下數點:
中國採取軍事行動本身是為了嚇阻印度,並以戰爭手段並維護西段邊境穩定,同時穩住中國對西藏的控制。
地型不利中國軍隊後勤補給,當時中國軍隊的後勤補給來自和,主要依靠公路運輸到西藏,然後靠人力畜力搬運物資翻越進入藏南地區。而藏南地區入冬後大雪封山,後勤線的保障非常脆弱。
中國政府當時實施的激進經濟政策,處於,國民經濟嚴重困難,中國無力維持長期戰爭。同時,由於毛澤東在大饑荒之後本人政治權威受到了劉少奇的挑戰,也促使毛不願意承擔戰爭失敗的風險,進而選擇全勝後與印軍脫離接觸,並徹底回歸麥線北側。
避免交戰兩國戰爭擴大化和全面戰爭的開啟。
印度受到美英蘇等強權不同程度的支持,而中國卻因為、及先後遭到的國際孤立,國際地位低落。
與中國相比,在的崇高地位和聲望則使得不止(以美國為首)與(以蘇聯為首)想利用印度制衡中國,同時第三世界更是一面倒地批評中國發動戰爭。
唯恐戰爭規模超過衝突起因的需要,且須防止其他國家等擁有介入戰爭的理由,例如美國當時曾警告若中國再不停火則會派遣軍隊支援印度。
日,中國政府聲明主動停火、主動後撤和設立民政檢查站等三項措施:自11月22日北京時間零時起中國軍隊單方面全線停火;開始全線後撤至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北20公里之外,脫離雙方軍事接觸;「為了保證中印邊界地區人民的正常往來,防止破壞分子的活動和維護邊境的秩序,中國將在實際控制線本側的若干地點設立檢查站,在每一個檢查站配備一定數量的民警」;另外還單方面將繳獲的武器、軍車和軍用物資交還印方。
解放軍總參謀部於日,向中國西藏、新疆邊防部隊下達了經中共中央批准的在中印邊境設立民警檢查站(後改稱為民政檢查站)的部署方案,在日雙方實控線中國一側20公里範圍內派駐28個民警檢查站(後改稱為民政檢查站),每個民警檢查站的人數可配備一個排到一個連,在部隊撤出20 公里地區後,即正式設立。實際根據具體情況設立了26個,即東段16個、中段3 個、西段7個:
沙馬(下察隅鎮向南公路盡頭)
呷槍/嘎槍(位於上察隅鎮西北直線距離42公里處)
布宗(上察隅鎮向西北方向公路盡頭)
格當(墨脫縣東北部的一個鄉,未設)
得崗寺/得兒工村(墨脫背崩鄉東南,位於雅江之東)
地東(墨脫背崩鄉的雅江之西)
魯霞(米林縣丹娘村魯霞村)
甫伊(米林縣羌納鄉)
來果橋(米林縣正南)
塔馬頓(米林縣裡龍鄉正南公路盡頭)
馬及墩(隆子縣雜日鄉公路盡頭)
隴(隆子縣准巴鄉以東公路盡頭)
共那(隆子縣)
新達/卡達(錯那縣卡達鄉興達)
曲拿/浪波(錯那縣浪波鄉,現在稱蘭普鄉曲拿村)
肖(錯那縣城正南公路盡頭)
勒(錯那縣的勒門巴族鄉)
西蘭塔(札達縣與普蘭縣交界)
波林(札達縣正西)
什布奇(札達縣底雅鄉的一個村)
扎西崗(戰前戰後一直是邊防連)
班公洛(即斯潘古爾)
喀納(即庫爾那克堡)
尼雅(亞)格祖
加勒萬河谷(處於中印戰前犬牙交錯爭奪地區,取消未設)
日,總參謀部下達了《關於民警檢查站的若干規定》,規定了民警檢查站的具體任務。各民政檢查站根據需要定期不定期的派出偵察巡邏小分隊,對山口、要道、居民點等進行巡邏、觀察和做群眾工作。
中國西藏、新疆邊防部隊在日全部完成邊防部隊後撤計劃。
日,經總參謀部批准,將且坎、河尾灘、5909(原「天14 號」)改為20公里以外的民政檢查站。工作人員著民警服、佩帶武器不受民政檢查站的限制。1963年9月,總參謀部還批准了各民政檢查站的警戒範圍。
日前在昆明市通過國際紅十字會釋放和遣返印度戰俘。此次戰爭沒有中國軍人被印度俘虜。
日,各民政檢查站劃歸西藏、新疆軍區的獨立團。1974年4月各民政檢查站改編為軍區各獨立團的邊防步兵連。
中國方面:中國在領土爭議下穩定住西藏邊境,同時又在西線守住了領土。中國在這場戰爭雖然戰勝印度,不過卻單方面停火後則退兵。
印度方面:印度雖在戰事上失利,但在中國退兵後仍然得以繼續保有雙方爭議的藏南和達旺領土。
在有爭議的領土中,中國守住阿克賽欽 (15,000 平方英哩);印度控制藏南和達旺 (32,000 平方英哩)。阿克賽欽是的必經之地,對中國有戰略意義。
1979年2月,接見印度外長時指出:「中印兩國應該求同存異,世界問題可以通過友好協商,互諒互讓,公平合理地一攬子解決。」1987年,通過法令,正式在「麥克馬洪線」之南建立「」。
中國駐印度大使在日晚上播出的接受印度-IBN電視台專訪節目中指出:「中國的立場是,你們所說的阿魯納恰爾邦全部是中國的領土,中國對其全部擁有主權,這就是我們的立場。」但印度外交部也公開重申「阿邦屬於印度的事實不容置疑」。日,印度公務員代表團原定訪問中國進行考察,但其中一名印度官員來自阿魯納恰爾邦,北京當局認為一旦發給該員簽證,無異於承認阿魯納恰爾邦屬於印度。在北京的反對聲音下,新德里當局取消代表團訪問的計畫。
此章節沒有。
雖然這場戰爭非常短暫,然而後果卻很有影響力。中印戰爭間接說明了的構想是虛幻又不切實際,同時這場戰爭所導致的就是尼赫魯所發起中印兩大國帶領第三世界團結的和中印之間短暫的蜜月期,也在這一瞬間的戰爭爆發而破滅。並且導致後期一系列在上的爭奪,從中造成雙方不少的傷亡,中印兩國也從二戰後盟友變成死對頭,直到至今仍然互相提防嚴兵重守雙方軍事要地,的名存實亡使得和開始尋找戰略同盟的可能,以至於印度開始與蘇聯建立起親密的友誼以制衡中國,而中國則因為美國在戰略上需要而開始被拉攏並發展與西方的外交關係,同時這也使得與在持續僵持,而巴基斯坦與作更進一步的外交發展,進而成為中國「」。
西方記者馬克斯韋爾在《印度對華戰爭》(Neville Maxwell ,India's China War,London:Jonathan Cape Ltd.,1970)一書中寫道,「當中國軍隊取得重大勝利的時候,中國政府突然宣布單方面無條件撤軍,這與其說讓全世界都鬆了一口氣,不如說是讓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戰爭史上還從沒有過這樣的事情,勝利的一方在失敗者還沒有任何承諾的情況下,就單方面無條件撤軍,實際上也就是讓自己付出巨大代價來之不易的勝利成果化為烏有。」
解放軍作家在《墨脫的誘惑》書中對那段歷史作了這樣結論,「勝利者和失敗者是十分明確的。但是,經過了近三十年之後,結合現在再來看那場戰爭及其結果,卻完全是另一種情況了——勝利者除了沒有失敗的名義,卻具備了失敗者的一切;失敗者除了沒有勝利的名義,卻得到了勝利者的一切。勝利者因為勝利的飄飄然,以至連對勝利成果的徹底喪失和巨大的屈辱都無動於衷。失敗者因為唯獨還沒有得到勝利者的虛名,所以一直在摩拳擦掌,發誓要報一箭之仇。也許這就是歷史的嘲弄,如果當年印度取得了勝利,那麼現在他們在這一地區肯定不會如此占盡便宜,如果當時中國在此地失敗,那麼現在反而大概不會這麼被動和可憐。」
東線(達旺藏南地區)對中方而言後勤補給極其困難,由於缺乏等先進運輸工具,所有彈藥糧食及增援部隊均需翻越雪山高原運至前線,傷員亦需同樣方式運回後方,在部分崎嶇地形甚至必須完全依賴人力徒步運輸;相反印軍一側皆是平原,交通方便,補給充足。因此在當時條件下,中方不可能真正守住藏南,雖一度占領亦不得不放棄,名為「主動放棄」實為「不得不放棄」。而在西線阿克賽欽地區,情況則正好逆轉,中國軍隊後勤背靠,保障充分,而印軍往來則需翻越(Siachen Glacier),而且中國還需要掌控新藏公路這條西部命脈,因而西線至今仍由中方牢牢控制。
H.A.S.C. by United States. Congress. House Committee on Armed Services — 1999, p. 62
War at the Top of the World: The Struggle for Afghanistan, Kashmir, and Tibet by Eric S. Margolis, p. 234.
The US Army
says Indian wounded were 1,047 and attributes it to Indian Defence Ministry's 1965 report, but this report also included a lower estimate of killed.
Mark A. R David Michael F Michael A. McDevitt. . M.E. Sharpe. . &#160;.
清朝史官. 《清實錄》. 康熙六十年九月丁巳條錄. 北京: 中華書局 . 2009. &#160;
(中文). "爰記斯文,立石西藏"
《世宗實錄》卷五二
張大禾 金立昕. 影响二十世纪中国的十次战争. 二十世紀中國掠影叢書. 西安: 陝西人民出版社. . &#160; (中文). "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偏袒、支持印度的做法促使尼赫魯政府在反華道路上越走越遠。……美國不僅在中印關係惡化期間先後給印度提供了數十億美元的援助,而且在……一方面猛然加大了對印度的軍用物資供應,另一方面直接派出當時美國最大的一艘航空母艦,滿載作戰飛機和最新式的毀滅性武器,停泊在加爾各答附近,為印度軍隊撐腰壯膽。……非但如此,自1960年前後源源不斷輸入印度的大量蘇聯軍事援助(包括當時極為先進的米格21型戰鬥機生產線),更令印度政府感激涕零。"
參見《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第14卷》,p541,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爭:中國從中得到了什麼》:「不要這片土地,軍人想不通,老百姓也想不通。六二年我們從雪山向下壓,勢如破竹,半路上把棉衣都甩了,越打越快。往回撤的時候,可是越走越慢。戰士們想不通,這是我們的領土,為什麼還要撤?為了體現我們是仁義之師,還把繳獲的車輛裝備全都收拾好,武器都擦得乾乾淨淨,一點不剩地都還給了他們。」
James Barnard Calvin, Lieutenant Commander, U. S. Navy. . Marine Corps Command and Staff College date=April 1984.(英文)
:隱藏分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有军人 边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