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什么性格适合做销售什么

阅读(42133)回复(45) 康熙为什么选择雍正而没选八爷允禩做接班人
&&&&康熙一生中存活下来的儿子共有24个,女儿共有12个。二阿哥允礽最早被立为太子,但最后被废了。在其他阿哥中最有实力做太子的是八阿哥允禩,因为八阿哥不但精明而且势力大,八爷党包括皇长子、皇九子、皇十一子、皇十四子等等,而且还有大部分朝臣支持,可为什么一代明主康熙最后选择了素有&冷面王&之称的四阿哥胤祯做接班人?个人签名:你既然幸存下来了,就要好好的活下去!
作者:发表于: 21:22:57
博弈的结果 个人签名:点击下图,精彩更多! 作者:发表于: 21:28:43
我还以为有什么高论呢!
作者:发表于: 21:31:36 引用:以下是月望南江在& 21:28:43&发表的:
我还以为有什么高论呢!
我也是 个人签名:个人不签名 作者:发表于: 21:40:11
一个四爷整饬吏治,严格清查国库库银(被官员所借),体恤百姓,废除贱民制度
一个八爷党党羽遍布朝野,粉饰太平,贪污腐化,歌功颂德
答案很明显!
作者:发表于: 21:42:03
. 个人签名:声明:本人在军网只为娱乐,攻击耂子的都是狗杂仲! 作者:发表于: 21:48:34
党&& 争 个人签名:古今多少事,都在笑谈中。 作者:发表于: 21:51:43 引用:以下是jeff008007在& 21:40:11&发表的:
一个四爷整饬吏治,严格清查国库库银(被官员所借),体恤百姓,废除贱民制度
一个八爷党党羽遍布朝野,粉饰太平,贪污腐化,歌功颂德
答案很明显!
雍正是清王朝整顿吏冶最后一个机会吗?如果八王爷上台,皇长子、皇九子、皇十一子、皇十四子之流入主内阁,就不会再有整冶吏冶的必要了吗?八王之后将再无雍正? 个人签名:你既然幸存下来了,就要好好的活下去! 作者:发表于: 21:52:44
楼主,你丫这个感慨是建立在把小说当历史的基础上的吧?
作者:发表于: 21:52:58
&&&&&& 个人看法:&允禩&的所谓势力大,只怕是因为和权贵的交往太深,会没有分寸地迁就权贵,对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不利。而雍正相对来说,算是还有以国为重的&原则&.......您的帖子被wxj_wxj09-10-20 21:54:33编辑过
作者:发表于: 21:58:33
演四爷的是唐老师
作者:发表于: 22:01:01 引用:以下是万类霜天竞自由gl在& 21:52:44&发表的:
楼主,你丫这个感慨是建立在把小说当历史的基础上的吧?
的确,历史不存在假设,历史是残酷的,他只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 个人签名:你既然幸存下来了,就要好好的活下去! 作者:发表于: 22:03:54 引用:以下是liuli25881在& 21:51:43&发表的:
引用:以下是jeff008007在& 21:40:11&发表的:
一个四爷整饬吏治,严格清查国库库银(被官员所借),体恤百姓,废除贱民制度
一个八爷党党羽遍布朝野,粉饰太平,贪污腐化,歌功颂德
答案很明显!
雍正是清王朝整顿吏冶最后一个机会吗?如果八王爷上台,皇长子、皇九子、皇十一子、皇十四子之流入主内阁,就不会再有整冶吏冶的必要了吗?八王之后将再无雍正?
严格来说,皇长子自成一党
&&&&&&&&&&&&&&&&& 皇太子两度被立被废
&&&&&&&&&&&&&&&&& 皇三子自成一党
&&&&&&&&&&&&&&&&& 皇四子与皇十三子成四爷党
&&&&&&&&&&&&&&&&& 皇八子与皇九子,皇十一子成八爷党
&&&&&&&&&&&&&&&&& 皇十四子虽表面从属八爷党,实则自己始终觊觎皇位。
作者:发表于: 22:05:59
满人非中国之君。
作者:发表于: 22:09:35
朕要给 你不能不要&&&&&&&& 朕不给 你不能抢&&&&
造势只能带来祸事 个人签名:古今多少事,都在笑谈中。 作者:发表于: 22:26:49
看了就得顶!
作者:发表于: 22:46:15
& 个人签名:你既然幸存下来了,就要好好的活下去! 作者:发表于: 22:53:40
你去问问康熙不就得了,还在这里来卖关子。
作者:发表于: 22:57:34
康熙到底历害,关键时选对了人。现在之世与其何相似也,而我们七年之前只怕是选了个八王爷
作者:发表于: 23:03:29
&康熙到底历害,关键时选对了人。现在之世与其何相似也,而我们七年之前只怕是选了个八王爷&
作者:发表于: 23:07:43 引用:以下是格尔木在& 23:03:29&发表的:
&康熙到底历害,关键时选对了人。现在之世与其何相似也,而我们七年之前只怕是选了个八王爷&
是我们选的吗?
作者:发表于: 23:18:42
&&&&不要讲什么制度了、法制了、这些都是远水解不了近渴,首先关建的是要选对领头人,不能让官僚资本家扶持的代言人持掌江山,到了那时,什么都晚了。 个人签名:悲欣交集! 作者:发表于: 23:22:16
老八跟这些当官的打的火热,完全没有人君的气度,你要想想,等你当了皇帝,这些人就是给你打工的,你的责任就是监督他们,别让他们贪赃枉法,祸乱国家,你跟他们称兄道弟,攀交情,以后这国家会是个什么结果
作者:发表于: 23:28:04 引用:以下是jeff008007在& 21:40:11&发表的:
一个四爷整饬吏治,严格清查国库库银(被官员所借),体恤百姓,废除贱民制度
一个八爷党党羽遍布朝野,粉饰太平,贪污腐化,歌功颂德
答案很明显!
顶顶你 个人签名:我心随风飘荡! 作者:发表于: 23:30:52
鸡毛,二月河的小说看多了,雍正和老八纯属于兄弟之间的内斗
雍正那也叫刷新励志,河南第一酷吏田文镜。就是雍正死党
雍正是个偏执狂,精神有问题
作者:发表于: 23:40:39
多此一问!电视剧《雍正王朝》说得一清二楚。楼主是明知故问?还是不学无术?兼或另有它意?
作者:发表于: 23:46:07
雍正改掉遗照很有可能,雍正一上台就杀死了康熙身边所有的内侍和太监
为何,而且将康熙心腹全部驱逐
作者:发表于: 00:57:08
作者:发表于: 07:13:51
我们现在的所谓盛世,如果想发展下去,下一步需要的雍正而不是嘉庆。
作者:发表于: 07:44:56 引用:以下是jeff008007在& 21:40:11&发表的:
一个四爷整饬吏治,严格清查国库库银(被官员所借),体恤百姓,废除贱民制度
一个八爷党党羽遍布朝野,粉饰太平,贪污腐化,歌功颂德
答案很明显!
说得对!很有现实意义!
作者:发表于: 08:15:29
需要一个严格治国的人 和中国现在一样 需要一个严格的主席!!!!!!! 个人签名:盛世中华!去除腐败,天下无敌! 作者:发表于: 08:26:11
ni说的DAJIA都MINGBAI 个人签名:忍无可忍 就无需再忍 作者:发表于: 08:35:12
主要因为皇孙&&弘历。雍正不好的名声也是他八哥那帮人&搞&的,雍正对他们那帮人够仁兹了!
作者:发表于: 08:36:58
&选老四亡党!选老八亡国!
作者:发表于: 08:38:54
阅 个人签名:古人有“春秋之笔法”,现代有“马甲之演绎” 作者:发表于: 08:41:51 引用:以下是最纯粹愤青在& 23:46:07&发表的:
雍正改掉遗照很有可能,雍正一上台就杀死了康熙身边所有的内侍和太监
为何,而且将康熙心腹全部驱逐
还在这里宣扬这种荒谬的观点。
康熙传位雍正的遗诏现在正在台湾展出,人家完全是合法继位的。
作者:发表于: 08:44:34 引用:以下是最纯粹愤青在& 23:46:07&发表的:
雍正改掉遗照很有可能,雍正一上台就杀死了康熙身边所有的内侍和太监
为何,而且将康熙心腹全部驱逐
现在在台湾展出的康熙传位遗诏讲得很清楚,从内容看,完全没有篡改的可能,因为里边讲得很清楚,很详细,绝不是改&十&为&于&那么简单。
作者:发表于: 08:51:40
楼主琢磨这四个字:&深肖朕躬&
作者:发表于: 08:54:18
作者:发表于: 08:56:24
作者:发表于: 08:58:10
康熙的眼光比小平强
作者:发表于: 09:22:01此回复已经被删除 个人签名:永康市嫌犯应广美犯有几十款严重罪行,涉案金额数亿… 作者:发表于: 10:38:36
阅 个人签名:反对新的文字狱! 作者:发表于: 13:48:34
执政的理念和思想不同,执政所走的道路也不通,如果老八上台他会极力的维护满人的利益,这在汉人占大多数的中国是迟早要出事的,雍正上台首先是拿满人自己开刀,加上以前从关外带来一匹匹人全被抄了家,这里面有很多是康熙的旧臣和侍从.康熙六十年吏治其实是很腐败的,为了稳定大局,他不得以也没有杀的太多,但文字狱是搞的很凶的.
作者:发表于: 17:17:47
没有雍正的严酷的手段,也不可能有乾隆的盛世。后面的历史大家也知道。关于雍正继位的说法大致有以下这几种。一是“雍正改诏说”,说康熙本来是把皇位传给十四子允祯的,可雍正却暗地里把诏书中的“十”字改成“于”字,这样诏书就成了“传位于四子”。雍正继位后,为了封人之口,就强迫允祯该名为允禵,并找借口将他囚禁在康熙陵。后来,太后想见允禵,雍正不准,太后一气之下撞柱而死。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康熙临终前召“八人同受面谕”值得怀疑。据史料记载,康熙是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晚八九点钟驾崩的,召胤禛进畅春园是在这天的凌晨一两点钟,也就是说在胤禛到达畅春园之前,康熙已经将八人急召入宫,宣布了遗诏的内容。而后来雍正自己说有八人同时受诏书这么一回是他继位后的七年。如果此事是真的话,一直受人怀疑的雍正也不会等到七年之后,同受面谕的八人大都变化了时候才拿出这一证据。所以这一证据极有可能是雍正为了掩盖自己改诏篡位的事实而伪造出来的。
但是,对于改诏一说,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些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说法,首先是皇十四子的问题。康熙选立储君问题上确实是在犹豫。开始确实有考察皇十四子允祯的意向。但是,允祯倒在西宁并不合建立衙府、收受贿赂,引起康熙的不满。所以,康熙又在自己体弱多病之时又让允祯回到前线,而让皇四子代为祭天。说明康熙此时已无传位皇十四子的意思。而对皇四子似乎更加器重。另外,雍正改“十”为“于”说也站不住脚。因为,根据清朝的用语规范,传位诏书均写为“传位皇某子”。如果将其中的“十”字改成“于”,就成了“传位皇于四子”,就读不通了。而且清代的诏书中“于”与“於”字是不能互用的,诏书中用的都是“於”字,没办法改。此外,清代诏书都是满、汉两种文字写得。满文是竖写的,很难更改。至于,雍正让十四弟把“禎”改为“禵”字,是为了表示避讳,没有什么值得奇怪得。雍正囚禁允禵,只是表示雍正对允禵手中的军权不放心,不能以此说雍正就是篡位。
在一种说法就是“隆科多改诏说”,说康熙病重时曾下诏,召远在西宁的允禵紧急回京,传位给他。隆科多把诏书给扣住未发。等到康熙驾崩之后,隆科多又“正大光明”匾后取出密藏在那里的诏书,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雍正才得以继位。对于此种说法,有人曾提出异议,他们认为,隆科多虽然是步军统领兼理藩院尚书,但是,朝中仍有马齐、张廷玉等人比他地位高,资格老。受遗命这么重要的事情,隆科多想要一手操纵也是不可能得。
此外,还有人提出“年羹尧改诏说”,说川陕总督你年羹尧曾与雍正的母亲私通,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所以年羹尧改诏书,帮助雍正当上了皇帝。这一说更为荒谬,因为,年羹尧的年龄比雍正还小,怎么会是他的父亲呢?而在一个说法就是“雍正投毒篡位说”。说雍正在康熙病重时,进了一碗参汤,康熙喝了就驾崩了。还说,雍正之所以不敢藏在康熙陵前,就是因为心中有鬼,不敢见康熙。这种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康熙晚年是不吃人参的,雍正即使要谋害康熙,绝对也不会傻到用康熙不喜欢喝的参汤来下毒。而且清代也没有“子随父葬”的习俗,像顺治同皇太极,后来的乾隆与雍正都是不在一块的。
因此,大部分的学者还是认为,雍正是合法继位的。康熙比较欣赏雍正那种雷厉风行而又粗中有细的性格,认为他能够在自己百年之后,扭转自己晚年政治上的颓风。康熙晚年让雍正代为祭天,就说明康熙早就有选立雍正为自己的继承人的考虑,因为在封建社会,祭天是天子独有的特权。此外康熙选中胤禎,还因为他喜欢胤禎的儿子弘历,康熙生前曾将弘历接到宫中亲自指导,康熙到围场打猎或批阅奏章,都要弘历在一旁侍奉。康熙让雍正继位,也许真的有隔辈的考虑,他要为大清立下两代英主。这个在陵乾隆陵前的《裕陵神功圣德碑》,中也可以找到佐证,这些都说明无论传位的诏书是真是假,康熙确实是要立雍正为继承人的。至于各种继位的传言也许是那些不甘失败的皇子和不满雍正严厉的政风的官吏们故意制造来诋毁他的。总之,对于雍正继位的疑案的各种说法,都还只是时人和史家们的一种一家之言。
(来源:环球网读书频道,摘自《历史密码:揭秘历代悬案疑案》,作者:何忆 孙建华,中国工人出版社)
何忆 孙建华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雍正皇帝是什么性格
雍正皇帝是什么性格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胤禛生于日有“冷面王”之称,为人铁面无私与素有“八贤王”之称的八阿哥形成鲜明对比“韬光养晦”是他登上帝位,成功的秘诀在康熙末年,弊政四起,风气糜烂,而所谓“宽厚仁慈”的八王爷、十四王爷一党如果继承皇位,无非推广结党营私、吃喝玩乐、嬉闹朝政,将清王朝更快地推向灭亡,必须胤禛这样的能人、厉人,敢做实事、一心为民,才可以继续清王朝的繁荣稳定。如果没有雍正为之理清朝政、铲除祸害,乾隆根本不能悠哉游哉地游历。选择有贤孙的儿子做继任皇帝,我想不愧称为“大帝”的康熙会懂这个道理。至于正史和野史如何记载,那都是由写书的政府或个人一手操办罢了,人活于世,最主要对得起自己的身份。雍正是个好皇帝,做得成好皇帝的不可能是老好人。
勤政爱民。但是性格比较孤僻!
雍正性格中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面.
积极的一面,用他的父亲,康熙皇帝的话说,是:刚毅不可夺志.办事刚毅果决,意志坚定,这是雍正处理所有棘手问题的性格根源.
消极的一面,是疑心重,面对众多的政敌和帝国,采取了铁腕政治.造成了不少冤假错案,也是性格使然.
刚毅 铁面 果断勤政爱民。
多疑猜忌,残忍好杀
说简单点就是→闷骚!
小气,内向
生性冷悄严峻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共1021个阅读者,0条回复 |
发表时间: 10:05
雍正打虎与治国理想 &&
优雅的沦落 发表在
华声论坛 .cn/forum-49-1.html
  雍正只做了十三年皇帝,夹在康熙和乾隆的漫长统治中间,按理说不该很起眼。但是现在他非常出名,这主要应归功于《雍正王朝》《甄执分嗟牡缡泳纭!队赫醭钒阉党梢桓鼋乖B凰频睦湍#槐咄卵槐呒岢止ぷ鳎詈蠡罨罾鬯涝诠ぷ鞲谖簧稀!墩执防锏挠赫蚴翘焯旄锱司啦恍莸穆堂弊油酢U庑┬蜗蠛屠飞系挠赫嗑嗌踉丁
  当然,雍正本身也确实值得关注。首先此人性格甚奇,在古代帝王中几乎找不出第二个来。而在他执政期间又发生了很多奇事,读起来给人匪夷所思之感。至于雍正推行的许多政策,比如创建军机处、打击腐败、耗羡归公,如果作为切入点的话,也极能凸显帝国的政治困境,告诉我们古老的中国何以如此,又何以非彼;又告诉我们中国的过去与现在,相距何其遥远,又何其贴近。
  那天一定发生了诡异的事情
  关于雍正,第一件要谈的事情就是他的继位问题。这个问题是绕不开的,因为它纠缠了雍正一辈子,几乎整个雍正王朝都处在它的阴影之下。专家对此争论激烈,尚无定论,所以我在这里只梳理一下事件基本脉络,不做最后评判。
  太子胤i被废之后,本来最有希望继承大位的是八皇子胤T。他势力最大,口碑最好,大臣几乎一面倒地拥护他。但是胤T这个人太聪明了,聪明到了有点蠢的地步。胤T好像唯恐康熙不知道他这个儿子有好人缘,还曾犯贱似的给康熙上书说:“我现在该何以自处呢?我不如装病吧,不然大臣们会推选我当太子哩。”结果折腾来折腾去,触怒了康熙敏感的神经,痛骂他“柔奸成性,妄蓄大志”,彻底剥夺了他继位的可能性。
  胤T倒掉后,比较有希望接班的有三位:三皇子胤祉、十四皇子胤_,还有四皇子胤G,也就是雍正。而在当时人眼里看来,胤G似乎可能性最小。但是等1722年旧历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驾崩之时,大位还是传给了胤G。这在当时就引起很多猜疑,后来更是聚讼不休,大家都在争论一件事:十一月十三日这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当时康熙皇帝病在畅春园,胤_远在西北,胤G三天前就去了天坛,准备代替病父祭天。三皇子胤祉、八皇子胤T,还有其他数位皇子在康熙身边。整理一下此时官方的说法,大致情形如下:
  当日丑刻(凌晨1-3点),康熙下令招胤G回畅春园。
  寅时(凌晨3-5点),康熙招胤祉、胤佑、胤T、胤K、胤礻我
、胤⒇废榈然首樱约袄矸荷惺榫琶盘岫铰】贫唷V档米⒁獾氖牵】贫嗤猓渌捍蟪级疾辉诔 ?滴醵宰潘切妓篮蠼饰淮范G。
  巳时(上午
9-11点),胤G回到畅春园后,先后三次探望康熙,还和父亲谈了一阵病情,但是康熙始终没有提他将继承皇位的事。而且别人也没跟他说。
  戌时(晚上7-9点),康熙驾崩。隆科多向胤G宣布了康熙遗命,胤G这才知道自己成了新皇帝,当即悲痛得昏倒在地。
  几乎所有的史家都觉得这个过程不太合理。谁都知道胤G要当皇帝了,就他一个人不知道。没这么办事的。主张合法继承的人对此做了解释。比如杨启樵就认为,雍正肯定撒谎了。但他撒谎不是要掩盖篡位,而是这个人太虚伪。多年后,雍正为了表白自己对皇位毫无兴趣,所以编出这么戏剧性的故事,非说自己到最后一刻才知道继位的消息。谁知画蛇添足,没毛病也显得有毛病了。
  即便我们接受杨的说法,其他疑点还有很多,比如为什么三天后只宣读了满文遗诏?为什么临死前服侍康熙的首领太监很快被处死?为什么胤K后来抱怨说时机已失?当然,这些疑点没有一条是决定性的,而且都可以做出另一种解释。但我们可以确信:那天一定发生了一些诡异的事情,一些让其他皇子们铭刻在心的事情,因为诸皇子的反应极不正常。胤T当时“于院外依柱独立凝思”,交代给他的事情他不但不办,而且连回答都不屑回答。胤K闯到雍正面前,“箕踞对坐,傲慢无礼,其意大不可测。”最古怪的要数胤礼,他在大街上碰到隆科多,听说雍正继承了大位,忽然“神色乖张,有类疯狂”。这个皇子像只受惊的兔子似的,一路狂奔钻回了自己府邸,不敢出来。按照常情,一旦确定继承权,就算以前争夺皇位的兄弟们,表面上也都会接受这个事实,何至于如此明目张胆地敌视?至于胤礼,在皇位争夺战中更是一个打酱油的,他为什么如此惊慌?那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里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康熙没把皇位传给雍正,雍正串通隆科多篡位。一种可能是康熙确实把位置传给了雍正,可当时形势依旧非常危险,雍正用了一些手段才压住了局面。单靠目前的材料,我们还不足以下最后的结论。可不管那天发生了什么,它都纠缠了雍正一生。多年后,雍正还在解释,还在辩白。而如果没有那天的阴影,他也许不会整死胤T。
  搞臭“八贤王”
  允T(雍正即位后,诸兄弟名字中的胤字一律避讳改为允)身上似乎有种魔力,让接触到他的人都喜欢自己。当时朝野上下都称他为“八贤王”,大学士李光地就表示过“目下诸王,八王最贤”。他还有个称呼叫“八佛”,等他被雍正关起来的时候,民间就流传说“八佛受难”。允T在兄弟里的人缘最好,依附他的皇子也最多,这里头自有势利的成分,但肯定也有感情的因素。当年允T被责罚的时候,十四皇子允_为他出头,公然和康熙吵架,气得康熙要拔刀杀人。这已经不能用简单的拉帮结派来解释了。此外,允T处理事务的能力也很强。就连雍正也承认:“允T若肯实心办事,部务皆所优为。论其才具、操守,诸大臣无出其右者”。
  人缘太好的人,往往做人有点假。允T也不例外,康熙说他“柔奸成性”,倒不算完全冤枉他。而且允T性格确实偏柔。他喜欢瞎琢磨,琢磨太多了就容易优柔寡断。雍正上台后,就决定了要收拾他。可允T做了什么呢?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允T在雍正上台后没少折腾,天天起早贪黑地琢磨怎么拆雍正的台,怎么造雍正的反,其实没有这回事。从一开始,允T就像翻了身的乌龟一样,失去了能力,天天郁闷地等着雍正来收拾他。发牢骚、磨洋工是有的,有可能他还派太监到外头造过雍正的谣,也就如此而已。要说真正的反抗活动,实在没看到有什么。当然,允T也有自己的苦衷。他在官僚系统中有广泛影响力,却缺乏军事力量,而只靠官僚系统难以和皇权正面对抗。
  虽然如此,雍正对他还是很不放心。尤其是刚登基那阵,雍正非常紧张,总觉得允T要反攻倒算。不过雍正并没有马上动手,登基伊始反而封他为廉亲王、总理事务大臣,相当于现在的总理或副总理。等稳住他之后,雍正就开始瓦解他的力量,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甩石头、掺沙子、挖墙脚”:拆散他的死党允K、允礻我整肃他的心腹官员;发布《朋党论》吓唬他的党羽;四处放风让官员们站队。等到形势差不多了,就开始收缩包围圈,逐步搞臭允T。雍正没事了想起他来就敲打两句,一会说他奸恶,一会说他狡诈,一会说他有历史问题,当皇子的时候就不是好东西。等到雍正四年,终于图穷匕见,将他拘禁高墙。在官僚系统中有广泛影响力的允T,面对至高无上的皇权竟是不堪一击。
  和允T一起倒下的还有死党允K。雍正刻薄阴戾的性格此时暴露无遗。他给允T、允K分别起名阿其那、塞思黑。以前大家都认为这两词意思是“狗”和“猪”,现在学界对此有了一些新的解释,但不管哪种解释都跟小动物有关。两人被拘禁后很快就死掉了。死前的情形是怎么样呢?关于允K的情况,留下了一些书面记录。当时负责关押他的人是直隶总督李绂。这个人是著名的理学家,道德文章为天下楷模,天天就是正经。现在理学家要干替人害弟弟的脏活了。允K的下场很惨,根据李绂的秘奏说是“铁索在身,手足拘挛”,痛苦呻吟。至于允T的情形,自可推想而知。后来有流言说雍正“屠弟”,雍正愤怒地召集王公大臣说:“有人说我授意李绂害死塞思黑,现在李绂就在这儿,你们问问他,我有没有授意?”
李绂说:确实没有。
  允T死后,雍正还没解恨。允T的福晋郭络罗氏是他的政治帮手,也不能饶了。雍正令她自杀,死后又分骨扬灰。这就太过分了。虽说政治是残酷的,但是易地而处,如果允T成了皇帝,几乎可以肯定他不会这么对待雍正一家。唯一能为雍正辩解的就是:这种残酷是一种传统,并非始自雍正。清朝早期的高层斗争往往极其惨烈,努尔哈赤处死亲儿子褚英,皇太极处死弟弟莽古尔泰,多尔衮整死侄子豪格……可说是血迹斑斑。好在随着时间推移,斗争慢慢没那么残酷了,其后的乾隆嘉庆等王朝,没有再出现如此血腥的皇族残杀。
  被制服的军事系统打仗不灵光
  雍正期间有两件大案:年羹尧案、隆科多案。以往有种说法,年羹尧、隆科多都为雍正篡位出了力,所以最后被杀人灭口。这个说法不对。隆科多确实卷入了继位事变,可年羹尧没有。康熙驾崩时,年羹尧正担任川陕总督,并不在北京。当然,他配合皇上接管了允_的兵权,但这并没牵涉到见不得人的密谋,不存在杀人灭口的动机。
  年羹尧确有军事才干。接管西北军权后,他打了一次漂亮的战争,一举平息青海叛乱。雍正给他写的朱批极其肉麻,称他为“恩人”,什么“朕实不知如何疼你,方有颜对天地神明也”,让人觉得很失态。清史学家孟森说雍正这么“满嘴胡柴”,必是心里有鬼。其实这倒冤枉雍正了。雍正就是这种古怪性格,
倒不一定是故意灌米汤想害谁。比如雍正夸起鄂尔泰来一样肉麻:我关心你,比关心我的儿子还厉害;你跟我分手的时候,我都哭了。这又如何解释?
  雍正重用年羹尧,无非是想通过他掌控军权。雍正刚执政时,官僚系统对他抱有一定敌意,雍正需要突出军队方面的力量。年羹尧平定青海后,雍正更以此武功压制文官系统。年羹尧凯旋回朝时,雍正下令公卿大臣郊迎跪接。这种礼仪太出格了,史家大多认为这是雍正要宠待年羹尧,其实他无非是想借此挫辱官僚系统,以军方压制他们而已。雍正这么做的后遗症很大。他原本以为年羹尧是藩邸旧人,自己可以完全控制。谁料年羹尧在政治上是个粗材,一被捧就忘乎所以,很快就有点尾大不掉的兆头。一开始,雍正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直到他亲自接待了年羹尧。年羹尧凯旋回朝,在北京待了一个多月。在此之前,几乎可以肯定雍正没有动杀年羹尧的心思,但此后两人却完全决裂。这一个多月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史书记载含糊不清,但推测起来,大致是雍正发现了年羹尧难以控制,已经构成了危险。
  年羹尧骄横嗜杀,说起来也不算死得太冤枉。但雍正翻脸之快、羞辱对手之毒,也让人有点恐惧。年羹尧临死前写的折子像京巴一样恭顺可怜:“臣今日一万分知道自己的罪了!若是主子天恩,怜臣悔罪,求主子饶了臣,臣年纪不老,留下这一个犬马,慢慢地给主子效力”,雍正的回信是让他自裁,还说:你要是有丝毫怨恨之心,就会永堕地狱,万劫不得超生。
  隆科多的情形和年羹尧不同。雍正登基后,一嘴一个舅舅,用起好词来叠床架屋买一赠五,“真正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稀有大臣”,但没过多久,这个“稀有大臣”就挨了整,被永久拘禁在畅春园附近,最后死于禁所。从史料中隐隐约约能看出,隆科多之死似乎和那天的事变有关。隆科多说自己像诸葛亮,白帝城托孤之日就是死期已至之时;雍正则翻旧账,说他在先帝驾崩之日身上带刀。而且隆科多犯了一个大忌,他拼命劝皇上整死允T,但同时包庇允T的党羽,似乎想要借机接管允T的势力。总体来看,隆科多的倒台还是登基事件的余波。
  年、隆两案处理起来很顺利,但是对雍正的精神终究是一次打击。尤其是年羹尧,当年捧得太高,忽然又变得十恶不赦要谋逆,这让皇上的英明神武往哪里搁?雍正自己也说“殊令朕愧见天下臣工”。但是好处也很明显。雍正抬高军事系统以压制官僚系统后,又转而用软弱易控的岳钟琪取代了年羹尧,制服了军事系统。只可惜这个军事系统虽对皇上俯首帖耳,但打仗却变得不太灵光。雍正后期,清朝和准格尔汗国再次爆发战争。一路打下来很不顺利,总体来说胜少败多,最后战争只能不了了之。
  生乎此等盛世,文人难于有耻
  半通不通的土秀才是最可怕的。他们脑子里的古怪想法能让人目瞪口呆。曾静就是一例。他本是僻处湖南乡间的老塾师,读了几本书后,忽然异想天开,写信劝川陕总督岳钟琪造反。他凭什么认为岳钟琪会听他的?理由无非是曾静听了民间小道消息,说岳钟琪是岳飞的后代,甚是爱民如子,如今被皇上猜疑,要削夺他的兵权云云。按曾静的想法,既是岳飞的后代,怎能替满清做事?难道他不晓得满清是金兀术哈迷蚩的后人么?
  他的徒弟把这封造反信送给了岳钟琪,还说他的老师德高望重,登高一呼则六省皆应,身边更有四个“广有韬略,大不可量”的人辅佐。后来经调查才知道,他说的四个人里有的是秀才,有的是乡间风水先生,估计平时都是些喷子,但他们对曾静师徒私下委以的重任确实一无所知。
  这就是著名的曾静案。曾静案对雍正有强大的心理冲击。曾静列举了雍正的十大罪状: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诛忠、好谀,简直是无恶不作。雍正读后极度震惊,“不觉坠泪”,他实在没想到自己在大家眼里是这么个人。
  雍正这个人非常敏感,甚至有点神经质,用康熙的话说是“喜怒不定”。他知道自己不讨人喜欢,也正因此他更加重视别人对他的看法。而且雍正有个严重的缺点:生性好辩。根据史料记载,他说话语速很快,总想要把对方说得哑口无言才好。正因为他太好辩论,曾静案就弄出一个奇特的结局。按理说曾静这么恶毒攻击最高领导,肯定要杀头。但正因为曾静对他的攻击太恶毒,雍正才没舍得杀他。这其中的道理仔细想想也不难明白。
  雍正让曾静待在自己身边,看着自己工作。你不是造谣说我天天酗酒吗?你看我多勤奋!他还让人把许多奏章文件拿给曾静细读,你不是造谣我天天淫乐吗?你看我工作量多大!隔三岔五雍正还派人质问曾静:这件政务我是这么处理的,我处理得对不对,你说!一个皇帝,天天跟个土秀才怄气。唯一还有分寸的是,雍正到底没有领曾静到后宫床边看自己如何不好色。曾静已经唬破了胆,满口自称“弥天重犯”,对皇上完全心悦诚服。雍正还不过瘾,又把骂他的反动言论汇集在一起,再加以细细批驳,篡成一本《大义觉迷录》,发行天下。这绝对是个昏招。你想想,通篇大骂皇上如何弑父逼母,如何荒淫无道,然后说:这些骂皇上的话都是不对的!稍有常识的人就知道这极不妥当。但雍正已经陷入辩论的狂热,顾不得这些。曾静不但不杀,还发给一笔津贴,让他现身说法宣讲《大义觉迷录》。曾静日子过得还挺滋润,筹划着拿津贴买房子置地,直到最后乾隆登基,把他拉出来处死。
  除了曾静案、吕留良案外,雍正期间还有多起文字狱。比如查嗣庭案。查嗣庭出的试题中有“维止”二字,这就是要砍雍正皇帝的头。抄他家又抄出许多反动诗文,比如热河偶然发大水,查嗣庭就说光官员就淹死八百多人,用现在的话说这属于造谣。最后死在狱中又被戮尸枭首。庶吉士徐骏写诗“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也被杀头。
  雍正还有个嗜好,那就是有时候并不杀掉对方,而是要彻底批臭他,让他生不如死。比如钱名世以阿附年羹尧获罪,本来做个处理也就完了,雍正偏要出奇制胜,做一个匾,上书“名教罪人”四字,挂在钱府门口,定期派人检查,不许他摘下来。雍正还发动大家都来骂钱名世,在京文官人人都要写诗过关。骂得花样越多越受嘉奖。翰林侍读吴孝登骂得不够精彩,雍正说他“谬妄”,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处理得比钱名世本人还重。生乎此等盛世,文人难于有耻。最后雍正让钱名世自己掏钱,把骂他的诗汇编出书。
  耗羡归公:逃不出“黄宗羲定律”
  康熙末年吏治大坏,腐败成风,亏空巨大。雍正上台后,着手整顿财政,打击腐败。首先是清查各地亏空,雍正要求很简单,查出多少补多少,补不上就抄家。老虎苍蝇一起打。官场陷入恐慌之中。河道总督被抄家,江苏织造被抄家,江苏山西巡抚被抄家,多个布政使被抄家,低级官员那就更数不胜数。抄家成风,当时连打牌都打出了“抄家胡”。雍正在追补亏空的过程中毫不手软,对自杀的官员他也不放过,“料必以官职家财既不能保,不若以一死抵赖,留赀财为子孙之计”,哪有那么便宜的事儿?把他家属抓起来接着审,不交钱可不行。
  这种铁腕手段确实发挥了一些作用,但是随着执行的深入,问题越来越多,慢慢就有点进行不下去了。要明白其中问题所在,首先需要解释一下亏空的问题。当时贪污确实很普遍很严重,但亏空并不完全是贪污造成的。清朝的财政主要来自地丁钱粮收入,也就是农业税。当时地丁钱粮一年大约3000万两,其中绝大部分都被用于中央开支,留给地方的极少。以江西为例,地方开支只占地丁钱粮的不到百分之五。这点钱怎么够呢?而且就连这点钱,要动用的话,也必须经过户部事先核准,否则不予报销。比如说桥塌了,县官动用公款抢修,户部不予承认,就成了亏空。雍正就会让县官自己掏钱补。抄私人的家,来补这种公费亏空,根本就不合理,长此以往,地方官谁还敢干活?而且在这种制度下,亏空是一种普遍现象,所有省份都有亏空。天长日久,官员流动,很多亏空根本就查不出责任人,成了“无著亏空”,难以追赔。
  中央只顾自己,不顾地方上的死活,地方政府只能另辟财源。比如收粮食的时候,每石多收一两斗,说是怕仓库里老鼠会偷吃;收银子的时候,每两多收一两钱,说是怕银子融成元宝时会损耗。这些多收的部分被称为耗羡。这些收入不合法,严格来说是犯罪行为。可要是没有它们,地方政府就无法运转。中央只能默认这种状况。康熙就说过:只收一成火耗的,就是好官。但是这种耗羡征收有极大弊端,由于不合法,所以无账可查,弄得上下贪污侵渔成风。
  现在官员就提出来,征收耗羡来弥补亏空。雍正拒绝了,认为这是拿老百姓的钱,替贪官还债。但是等到追查亏空进行不下去的时候,雍正清醒了过来,开始认真思考这个财政制度。很明显原有的制度不合理。你怎么能让地方政府吃不饱,然后又纵容它们自己觅食呢?它们是最接近百姓的基层机构,让它们自行觅食无疑是纵虎狼入羊群。这么简单的问题难道康熙就不懂?康熙当然懂。他有自己的考虑。如果把耗羡合法化,那很可能会触发“黄宗羲定律”,也就是说附加税被吸收进正税以后,天长日久,官府就会认为附加税本就是正税的一部分,然后再增加新的附加税。康熙没有听说过这个定律,但他明白这个道理。当时反对税制改革的人,也大多谈到了这个问题。古人并不傻。
  但是康熙的鸵鸟政策终究积弊太大。雍正还是决心推行“耗羡归公”,将耗羡合法化。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充满了争辩、调整、讨价还价,一个省一个省地推进,最终变成了全国性的政策。这个制度给耗羡规定了一个比例,除了这种耗羡外不许再征收其他陋规。耗羡收入被一分为二。一部分做养廉银,分配给各个官员。这笔钱不是大家想的那样,全进了私人腰包。它主要还是维持一个衙门的运转费用。如果真有剩余,官员才可以拿回家,中央不管。另一部分则是公共开支,比如赈灾、修路之类,由地方灵活掌握,不必经户部事先批准,但要查账以确保没有贪污。雍正规定:耗羡不是正税,完全归地方所有,中央不许调拨。
  中央财政比例过大,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王夫之就注意到过:汉唐时期留下来的各地公共建筑,往往宏大牢固,而宋明时期留下的则鄙陋局促。这就是中央财政越来越贪婪,地方政府越来越困窘的结果。王夫之认为这会戕折国家的元气。现在,雍正做了一次有利于地方财政的改革,让地方政府有了灵活使用的合法经费。它的短期结果是很好的,亏空和贪污减少了,财政盈余增加了。
  但放到长期来看,耗羡归公就显得没那么成功了。随着时间推移,这个改革最终还是夭折了。首先,中央财政又开始蚕食地方财政,公然调拨地方的耗羡,把它们当成中央的财产。其次,原有的耗羡收入渐渐不够花了,不合法的陋规又开始理直气壮地征收。到了最后,“黄宗羲定律”再次发挥作用,耗羡收入成了正税的一部分,现在又加上了新的耗羡、新的陋规。官场上还是流动着大量半合法半不合法的灰色收入。康熙担心的情况发生了。
  转了一个轮回后,一切似乎又恢复了老样。古老的帝国似乎能吞没一切变革。
  离理想越近,离合格的考卷越远
  雍正有明显的性格缺陷:多疑,偏执,神经质。这些缺陷的背后可能是一种孤独感和不安全感。我不太清楚他的不安全感是怎么来的。也许是天生的倾向,而继位那件疑案多半又强化了这种倾向。
  雍正非常自负,喜欢长篇大论的教训人,有时候还喜欢把拍马屁的闪在一旁,自己轻装上阵,亲口向臣下解释自己如何英明神武,见解高人一等。而对臣下他显得既刻薄又挑剔。翻看他的朱批,里面到处都是“混账”“尔可谓无耻之极”“尔身果有疯症耶”“仔细头”“防尔之首领”这样羞辱性的文字。有时候上一封信还温言细语,下一封就忽然没来由一通辱骂,说翻脸就翻脸。没有多少官员会喜欢这样的皇上。而且老百姓也不喜欢他。当时民间到处流传着关于他的谣言。越是把他说的不堪,大家越喜欢听。就像雍正晚年得了病,老百姓就传说他纵欲过度,所以腰以下都不能活动了。这个谣言流传甚广,一直传到了朝鲜。
  这些谣言当然不可信。但是关于雍正如何勤政俭朴的说法,也不全真。雍正太喜欢作伪,越是知道自己在挨骂,越是渴望留个好名声。他当然不懒,在曾静面前表现得更勤快。但从起居注里看,他也会经常给自己放假,享受一下私生活。至于节俭,他经常装得特别省,连大臣奏章用个绢封,他都要唠叨半天说浪费。但私下里雍正很重视生活享受。圆明园就是在他手里真正建起来的。日常生活用品他也精益求精,桌子椅子怎么做,他都要连篇累牍下指示,务求华美。穿的丝绸衣服有点掉色,他也要追查责任人。当然,身为皇帝,他这些生活享受并不算出格,但确实和他装出来的样子差距甚大。
  至于雍正的治功,他在短短十三年里,做了很多事情,多少让清帝国换了一副新貌。他抨击朋党,打击腐败;他剥夺士绅特权,解放贱民;他推行耗羡归公,取缔灰色财政;他建立军机处,绕过内阁号令天下;他大兴文字狱,又禁民间开矿;他逐传教士于澳门,又对海归者严加防范……历史学家可以一一拿出来分析哪些是“进步的”,哪些是“倒退的”,但真正重要的问题是:它们追求的总目标是什么?雍正想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如果把这些措施综合起来看,雍正的目标是:大臣不敢拉帮结派,官吏不敢腐败贪污,读书人不敢乱说乱动,异端邪说不敢散布流传,臣民一律平等地服从皇上,财政上没有死角,政令上没有迟滞,整个帝国由皇帝一人如臂使指地操控。也就是说,他的理想是一个安定的、高效的、僵化的、心怀恐惧的农业国家。这种追求不能算错。在古老的中国,这甚至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许多英明帝王追求的也不过如此。放到传统王朝政治的视野里看,雍正的做法让王朝更稳定更坚固,为乾隆盛世打下基础。
  但问题是,时代不同了。如果事情发生在几百年前,我们可以接受这种评价。可是雍正驾崩的时候是1735年。在那一年,牛顿早已经去世了,瓦特也就要出生了,鸦片战争再过一百来年就要爆发了。整个世界都要面临一个前古未有的变局,每个国家都面临着考验,中国也得交上一份自己的考卷。传统标准下得分越高,新标准下得分也许反而更低。换句话说,雍正离自己的理想越近,中国可能就离一份合格的考卷越远。我们不能苛责雍正,他不可能像后人一样明白当时的大变局,而且他只统治了13年,远远没有实现自己的宏伟理想,所以他的影响终究有限。但是,我们要明白一点,无论《雍正王朝》里怎么歌颂这位君王,他都不是希望之所在。他的某些作为可能是好的、是有益的,但他的理念如果全部实现,也许只会让中国的未来更加黯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性格内向适合做销售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