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崇杨令公 公司的核心价值观观词

{"subject":"|长城| 四 长城的几处遗址","content":"发信人: yaclear (清一), 信区: Geography
标&&题: |长城| 四 长城的几处遗址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Nov&&8 20:36:28 2005), 站内 &&&& 四、长城的几处遗址 &&   万里长城现在虽然已经失去了它原来的作用,但是,作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来说,它是永远值得我们珍视的一份历史文化遗产。1961年,国务院已将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嘉峪关等处的重要长城地段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已经逐年加以维修,整理开放,供国内外游人参观游览。其他散存在各省市的各时代的长城遗址也都在政府保护之列。
  现将几处重要的长城遗迹简单介绍于下: &&   山海关 &&   山海关在河北省北部秦皇岛市的东北,处于渤海湾的尽头。依山临海,形势险要,是明代万里长城东部的一个重要关口,历来为兵家所争之战略要地。过去曾有人用“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诗句来描写关城的险要。
  山海关有悠久的历史。据历史文献记载,这里商代属孤竹,同属燕,秦时属辽西郡,所辖十四县中有临渝县,汉代属卢绾,后属阳乐。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曹操置卢龙郡,晋属营邱郡,北魏属乐浪郡,隋属北平郡。《隋书,地理志》上说,炀帝大业十年(公元614年)置北平郡,有长城,有关官,有临渝宫。唐代属临渝县,武后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更名石城县,有临渝关,一名临闾关,有大海关,有碣石山,有温昌镇,辽代为迁民县。《资治通鉴》上记载,幽州北七百里有渝关。下有渝水通海。金、元两代这里均属迁民镇。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魏国公徐达创建关城,设立卫所之后始名为山海关。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在这里设置了临渝县,山海关便成了临渝的县城。
  由于山海关的形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在这里进行过多次的战争。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和山海关的总兵吴三桂官兵激战于石河两岸。崇祯17年(公元1644年)4月21日起义军以数千骑兵突破了西北防线,进逼山海关西罗城下,22日又有山海关北翼城的一支明朝官兵起义,山海关城马上即可攻下。但是吴三桂出卖了明王朝,投降清军,出关迎接清军首领多尔衮入关。于是明军与清军两军合战,左右进攻,与李自成起义军大战于石河西岸的红瓦店一带,义军战斗非常英勇,但是由于众寡不敢,只好撤退。于是这个山海雄关的大门洞开,清军大批过关驰入中原,不久明王朝即告灭亡,清朝代替了明朝的统治。
  清朝末年,帝国主义侵略军也侵入了山海关、秦皇岛、北戴河一带。光绪26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了山海关,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才撤走。
  1922年夏,直、奉军阀大战于石河西岸,1921年秋再战于山海关外的关家坟、威远城、姜女庙一带。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占领了山海关,把它变为东北伪政权“满洲国”的门户和入侵华北的阵地。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山海关曾一度解放。受到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从秦皇岛登陆向东北解放区进犯,在石河西岸与我军大战,我军一部分战士壮烈牺牲。
  现在在山海关外欢喜岭上的烈士陵园就是为了纪念这次战役中的烈士们而建立的。
  解放前,山海关是一个古老的消费城市,日伪占领时期,把东北划为“满洲国”,过往旅客必须在此换车,履行所谓“出入国手续”,敌伪军警对人民群众百般刁难,任意打骂,多方勒索。山海关被称为“鬼门关”。
  1948年,山海关重获解放,工农业生产日益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1972年新建成了石河水库,不仅解决了山海关、秦皇岛、北戴河的饮水问题,而且还能灌溉市郊农田。昔日石河古战场,而今碧波荡漾,禾苗茁壮。山海雄关以及附近的城墙关隘也得到维修整理,迎接着前来旅游的国内外游人。
  山海关的关城为四方形,周围八里一百三十七步四尺,并有宽五丈深二丈五尺的护城河围绕。有东、西、南、北四个关门:东门叫镇东(即“天下第一关”门),西门叫迎恩,南门叫望洋,北门叫威远。在关城的东西两头又筑有东、西罗城,以为前卫。万里长城自关城的东门“天下第一关”城楼向两侧伸展,南面伸入大海之中,北侧直上燕山。在南北两侧长城内侧,距关城不远又有商翼城、北翼城各一,为屯兵之处,南北拱卫。在山海关关城的东门外,又有许多城堡、墩台作为前哨。现在东门外的卫城“威远城”的遗址和八里堡墩台(烽火台)的遗迹依然存在。山海关关城不是一个孤立的建筑,而是与关内外的长城、墩堡、关隘等建筑共同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
  “天下第一关”城楼(即山海关东门)建于高大的城台之上。台下有砖砌券门通向关外。券门洞内原设有闸门,按时开启。门外又有方形瓮城一圈以增强关门的防御能力。城楼为一座三间、两层、歇山顶的建筑。据记载城楼高三丈,上层宽五丈,下层宽六丈,与现存情况基本相同。屋顶用灰色筒板瓦仰复铺盖,脊上安设吻兽。城楼东、南、北三面共开有箭窗六十八个,好像箭楼的形式,更显示出这一天下雄关城楼的凛然气势。登上第一关城楼,北里长城从角山盘旋而上,有如长龙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间,南望长城直奔渤海之中,酷似龙头探向海底,景色十分壮丽。明朝人曾用了“幽蓟东来第一关,襟连沧海枕青山”、“万顷洪波观不尽,千寻绝壁画应难”等诗句来描写山海关近旁的景色。
  城楼之上所悬挂的“天下第一关”匾额,笔力雄浑,过去曾讹传为严嵩所书,其实是明朝成化八年进士、本地人萧显书写。现在楼下所藏是原匾,楼上所藏是光绪八年摹刻,楼外所悬挂的则是1929年摹刻的。抗日战争时,日本侵略军曾企图将原匾盗走,因群众设法将匾藏于西大街文庙大成殿内,才把它保存了下来。 &&   东罗城、西罗城 &&   罗城是用来加强关门的防御的。东罗城在东门外,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城墙高二丈三尺四寸,周围五百四十七丈四尺,东、南、北三面环以护城河。有东、南、北三个门,并有水门两个,角楼两个,敌楼七个。在东门门洞上刻有“山海关”三字的匾额,亦为明代原物。西罗城在西门外,这是没有完成的工程,明崇祯十六年开工,不到一年明朝就亡了,所以只修了一个西门就停了。 &&   南翼城、北翼城 &&   南翼城在山海关关城南侧二里长城城墙之内,南水关的南面。城墙高二丈有奇,周围三百七十七丈四尺九寸,有南北二门。北翼城在关城北侧二里长城城墙之内;北水关以北。形制大小与南翼城相同,都是明朝末年巡抚杨嗣昌所建。
  在“天下第一关”城楼南北的城墙上,原来还有一些楼、堂等建筑。在城东南隅的叫奎光楼,明洪武时建,嘉靖、万历时重修。是用来供设奎星神像的。在城东北隅的叫威远堂,原来是徐达建奎光楼时同时规划的,一南一北,文武相对,但徐达不久返回京师未建成。到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孙应元才在原来旧址上重建起来。现在遗址尚存。在与东罗城相交接的城墙上还有两座楼,在北面的叫临闾楼,南边的叫牧营楼,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用以屯兵设防。 &&   城墙 &&   在北齐以前的燕、秦和汉代长城均远在山海关的东北。山海关之有长城,自北齐开始。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修筑长城从西河总秦戍(山西大同西北)到山海关,共长三千多里。以后北周时(公元579年)又从雁门关修筑长城和亭障到碣石(山海关附近)。现存山海关附近的长城是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开始,陆续修建成的。山海关长城的城墙大部用砖石砌筑,内填碎石夯土,也有一些地方全部用石块砌成。城墙平均高七米左右,有的地方高达十四米。 &&   老龙头和澄海楼 &&   从山海关东门往南,长城伸展八里,直入海中,被称之为老龙头。在老龙头近处有一濒海城堡叫宁海城,原来在城上有观海亭后改建为澄海楼。伸入海中的城台敌楼十分坚固雄伟,它是明朝抗击倭寇的大将戚继光所建。陈天植重修澄海楼记上说;“长城之稍,甃石为垒,高可三丈,长且数倍,回老龙头。此则明故将戚继光所筑”。为什么老龙头城基伸入海中,在数百年波涛海浪的冲击下而不坏呢?这是由于在海底安下了很多铁锅,铁锅反扣海中,减小了海浪的冲击,这一科学的建筑方法,曾被前人载入史册。清顺治澄海楼记中说:“城根皆以铁釜为基,过其下者复釜历历在目”。老龙头不远有城楼名叫澄海楼。澄海楼高三丈,广二丈六尺,深丈有八尺。与长城墩台一起,高峙海上,极为壮观。明清不少诗人写下了“戍楼尽处接危楼,一槛凌空万象收”、“城头望海海潮生,白浪乘风撼塞城”、“破浪来风泛舟揖,安的歌啸不持瓯”等诗句来赞美它。 &&&&  角山长城 &&   在“天下第一关’城楼北侧,长城往北伸展,约五里抵燕山山麓,沿着陡峭山脊盘旋而上,城台、敌楼林立。城墙内侧有一山名角山,因此称此处为角山长城。站在山顶远望关城和大海,气象万千,辰观日出,称为渝关的一景:“瑞莲捧日”。过去一些诗人游客曾描写道,角山顶将晓,俯见海中日出,红云四拥,恍如莲座,日升则座沉矣。并有这样一首诗;“万里晴空绚早霞,云含曙色现奇花,飞来太液千重瓣,涌出红盆十丈花。光射龙宫惊电转,辉流蓬阙散珠华。”另有一景是“山寺雨晴”,原来在山上有一座角山寺,这里云雾不时聚散,有时半山大雨,而山顶却是晴明,好像别有天地。
  在角山长城之外,东西山头上有一烽火台,作为长城前哨的信号站,现在保存尚好,台项还有石匾,为明代原物。 &&   三道关、悬阳洞 &&&&   在山海关城东北十里,群山起伏,长城盘绕山间,有关三重,名叫三道关。第一道关建在山涧口上,第二道关建在山脚,第三道关建在山岭之腰。这里悬崖危蹬,险巇难行。从关下仰望,长城好像悬砌在绝壁之上。从此再北二十里为一片石关(也称九门口),再东北到锥子山、金牛洞,为蓟镇长城与辽东镇长城交界处。
  在三道关之上层峦叠障,山石奇特,又有清泉一脉流出。在清泉之畔有一山名叫黄牛山,山腰有一洞,从山这面穿过山那面,在入口处有一广阔岩洞,原来建有佛楼一座,可容百数十八。洞壁上刻有“悬阳洞”、“别有洞天”等明清时期的题刻和题记。进入洞口后有一小洞,可拾级登上,起初很狭小,只容一人通行,光线渐暗。行不多时,忽然开朗。在洞的上方,有一个垂直洞口,可仰望天光,因此被称作“悬洞窥天”,为山海关美景之一。洞内又有“天井”、“地盆”,泉水从洞上滴于“地盆”之内,砰砰作响。出洞后,树木丛生,奇石竦立。洞口古松两株亭亭如盖。每当春暖花开之际,山间桃李争芳,莺歌燕舞,山光野景引人入胜。远望长城,俯视深谷,真有“别有洞天”之感。 &&&&  姜女庙 &&   也叫贞女祠,在山海关东门外十三里,八里堡之南。提到秦始皇筑万里长城,往往联系到孟姜女的故事。多少年来,人们总是借孟姜女的故事来斥责秦始皇对劳动人民
  强暴奴役,同时也以此抒发对一切残暴统治者的不满。其实孟姜女故事的原始依据与秦始皇没有关系。我们查考一下历史文献,杞梁妻的故事,见于《在传》,是春秋时俟的事,远在秦始皇以前几百年。就拿秦始皇长城来说,距山海关还有数百里。所以说孟姜女曾在望夫石这里望夫也不是事实。根据历史查考,最早把孟姜女的故事与秦始皇相联系起来的是唐朝僧人贯休,在他的一首诗中说;“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不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从此,孟姜女寻夫、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传开了。
  至于在山海关这里修建姜女庙,据说在宋以前已有,并且还有文天祥的一副对联:
  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
  姜女未忘也,千秋片石铭贞。
  但根据历史考察,文天祥时已是南宋,这里早已是辽、金所辖,文天样不会到此修庙题联。即使文天祥为姜女庙题过联,也不应在此地。现存的姜女庙是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重建的,经明、清多次重修。修庙的主事人张栋在他的《贞女祠记》中也说,孟姜女姓许,陕西同官人,丈夫范杞梁被秦始皇抓到北方修长城,姜女做寒衣,万里寻夫,迢迢远道找到长城脚下时,丈夫已死,埋在长城之内了。她痛哭终日,终于哭倒了长城。这就是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贞女孟姜……或以夫为范郎,又云杞梁。杞梁春秋时人,其误无疑”。但是他为了宣扬旧礼教,以启发人之“贞烈”,也就将错就错,“以近长城而思孟妾,因指以为迹”,连后来的乾隆皇帝也只好说“讹传是处也无妨”了。
  现在姜女庙保存有山门,前殿、后殿、振衣亭等建筑。 &&   山门前有一百零八蹬石级上达庙内。后殿旁有巨石两块,上刻“望夫石”三字和乾隆姜女祠诗。当人们站在庙的周围或望夫石上、振衣亭里时,可南望大海,北看燕山,万里长城蜿蜒于燕山之上,极为壮观。
  在前殿的廊柱上有一副对联,由于用字很少,重复使用,颇使人们费解。
  上联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下联是;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如果把几个朝字和长字加上三点水旁,就易于明白了。
  海水潮,朝朝期,朝潮朝落,
  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在姜女庙南的大海中,有礁石数块突出水面,传为孟姜女的坟墓,这当然也不是事实。由于礁石陡险,平时人不能登,仅有阵阵群雁时集其上,因此被称之为“姜坟雁阵”,是渝关景色之一。
  山海关附近的长城、关隘和古建筑、文物还很多,如九门口、金牛洞、卧牛桥、三清观、徐达庙等。 &&   秦皇岛和碣石 &&   离山海关不远,还有秦皇岛,北戴河、碣石等名胜。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写的一首《浪淘沙·北戴河》词中,曾生动地描绘了这一带海湾壮丽景色的今夕。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词中所引述的秦皇岛和碣石与山海关的历史有着密切关系。
  秦皇岛这一名称的由来,即是因秦始皇于公元前215年东巡海上曾经到此而得名的。《史记·始皇本纪》上记载:“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封禅书》上也记载着秦始皇因寻找不死药,寻找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受方士欺骗来过这里。
  碣石的名字很古老。《尚书·禹贡》中就已经有了。秦始皇刻的“碣石门”辞:“堕坏城郭,决通川防,移去险阻,地势已定,黎府无徭,天下咸抚”。辞上记载了秦始皇拆除从前六国互防长城的事。汉武帝在登封泰山之后,又东巡海上,到达碣石,观看巨海,并筑台记功。唐太宗也曾到这里来刻石记功。古代许多帝王和诗人在这里写下了描写海山景色的诗篇,最有名的当是魏武帝曹操的《步出东门行》,也称《碣石篇》,其中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聚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诗句。
  毛主席词中的“东临碣石有遗篇”即是指的曹操的这一首《碣石篇》。
  关于碣石的地点,据考证是在昌黎县城北五里,也有以为即临渝县南海中或就在秦皇岛上。 &&   古北口 &&   1980年,国家文物局和文化部共同组织的长城调查组,在调查长城的保护情况时,于河北滦平县的巴克什营公社发现了这里有一段几十里的长城。这段长城气势雄壮,保存完整,不亚于北京居庸关的八达岭。因此。被人们称之为第二个八达岭。这里名叫沙岭口,是万里长城上千个关口中的一个,归“古北路”管辖,属于古北口这一关险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段长城为什么这样的雄伟、坚固?这必须从古北口的地位形势来说明。
  古北口在早期并没有长城,战国和秦、汉时期的长城是从古北口以北很远的地方经过的。北齐天保六年(公元555年)所修自西河(今陕西榆林河)至山海关二千多里的长城从这里经过,古北口这一带才有了长城。但是北齐长城比较低小,为土石所筑,现在遗迹已经不多了。唐代曾设东军、北口二守堤,金贞佑二年(公元1214年)在这里设过铁门关,但是古北口成为一处雄关隘口,是从明朝开始的。
  我们知道,在北京的东北和西北,东西横亘着一座山岭层叠、峰峦林立的燕山山脉。是古代北京的天然屏障。明朝初年把鞑靼贵族统治者推翻之后,朱元璋即派了徐达等来修筑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等处的城关,征兵驻守。还封了他的第四个儿子朱棣为燕王,驻守北京。公元1403年朱棣称帝以后又把明王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天子亲临前线,镇守疆土,防止鞑靼贵族的骚扰,北京的防务更为重要了。于是大修长城,尤其是首都北面从居庸关到山海关这一段一千多里的长城修筑得特别坚固。西北的居庸关、东北的古北口成了明王前首都的两个重要门户。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明朝的政治家张居正为了加强防务,特别把著名的抗倭名将戚继光、谭纶调来北方。谭纶任蓟辽总督,戚继光任蓟镇总兵。蓟镇所管辖的一千二百多里的长城,经戚继光的精心筹划,亲自督修,十数年之间便成了一道城墙高峙,墩台林立、烽火台相望的坚固防线。
  古北口与居庸关东西对峙,是华北平原通往内蒙古草原的要道,自古称为雄险,有“地扼襟喉趋溯漠,天留销钥枕雄关”之称。据明朝嘉靖三十八年祝增所写的一块碑上说:古北口在畿辅(北京)东北二百里许,即唐朝时候幽州的虎白口,与诸民族为邻,最为要害,国朝设卫置将,以为重镇。
  凡是说天下之险要的,都要数这里。《密云县志》上说:“京师北控过塞,顺天所属以松亭、古北口、居庸三关为总要,而古北为尤冲”。古北口建有关城,跨于两山之上,南控大石岭,北界潮河川,城的形状为三角棱形,周四里三百一十步,有三个城门。关城建于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并在这里设了守御千户所。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把千户所又升格改为密云后卫,没了指挥使三员,同知六员,指挥佥事五员,指挥一员,左、中、右、前、后五个卫所,有正副千、百户三十六员。明朝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又在这里设了古北口提调,属古北路参将管辖。古北路所属有十五个关口,东起汤河口,西至乍儿峪口。新发现的沙岭口长城就是古北路下属的一个关口,为古北口长城的组成部分。
  古北口这里,在辽金时候还是从辽南京和金中都通往中京、上京的要道,宋朝遣使契丹赴中京、上京者,都从南京(今北京)取道古北口。因此,古北口留下了不少来朝使臣的诗句。著名的有欧阳修的《奉使契丹过塞》:
  古关衰柳聚寒鸦,驻马城头日欲斜。
  犹去西接二千里,行人到此莫思家。
  韩琦的《过古北口》:
  东西层巘入嵯峨,关口才容数骑过。
  天意本将南北限,即今天意又如何。
  从这些诗句中,不仅反映了辽宋当时使节往还密切的情况,同时也反映了古北口的山形地势和关口险要的情况。
  另外还有一首苏东坡的弟弟苏辙过古北口时《谒杨无敌祠》的七律一首:
  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如碧血痕。
  一败可怜非战罪,大刚嗟独畏人言。
  驱驰本为中原用,常享能令异域尊
  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
  诗中所说的杨无敌祠,即是清朝早期著名学者顾亭林先生专门考证其伪的杨家将之首杨老令公杨业的祠堂。顾亭林以辽、宋的各自地域和历史条件,认为杨业不可能到此,明朝以前不可能在此建祠。这确也是事实,杨家将与辽争战之地在今山西、河北南部,古北口这里早为辽所据,未曾属过宋。然而苏辙此诗却明明写的参观了杨无敌祠,诗的内容也说的是杨业之事,如果诗不是伪作,那么是谁修的祠,辽为何要纪念一位与之拼战的宋将?宋焉能到古北口来建纪念杨业的祠堂?均难以解释。
  《密云县志》上对杨令公祠的记载是:明洪武八年徐达重建,祀宋杨业。成化时镇守监丞许常、都指挥王荣重修,敕赐名威灵庙。这个记载说是重建,想必原有。但此志系晚出,并非明初记录,也不能作为定论。
  推测此祠应是明代所修。辽时若有,则只能辽所修,其目的是作为激励将士效忠本朝,借宋将以警辽将。确否,尚待进一步查考。
  清朝虽然终于停止了修长城,但是古北口这里仍然是北京通向蒙古草原和东北的要道。康熙在承德建立了避暑山庄之后,古北口更成了清帝多年去承德、围场进行政治活动和游乐的必经之地。他们在古北口这里,面对着雄伟的长城和险关隘口,经过多翻考虑,决心改变了策略,施行利用喇嘛教进行思想统治,拉拢蒙、藏上层贵族的“怀柔”政策。“但以雄关存旧迹”、“但留形胜壮山河”这两句诗,三百年前虽已宣布长城的历史作用告终,而把它作为古迹保存下来,还可以增壮山河形胜。长城今天才真正成了人民的财富,它把古北口的雄险山河装点得更加壮丽。当人们过了古北口之后,拐过巴克什营进入花楼沟,登上库房楼和西山高峰五眼楼的时候,举目眺望,但见长城盘旋起伏,飞舞腾翔于燕山群峰之巅,墙上敌楼、墩台林立,墙内外烽火台相望,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防御工程网,不禁要为古代工匠和军事家们的精心筹划,辛勤劳动而赞叹。
  在古北口附近长城的最高峰,有一座高耸的敌楼,如果登上此楼,在晴朗的日子可以看到北京,夜晚可以看到北京城内的灯火,因此,被人们称之为望京楼。在沙岭口长城上,还有一座用汉白玉石雕砌券门的楼子,称作花楼。门洞内有一块碑上记载了谭纶、戚继光修筑长城的情况。
  在这一带长城的四周,还有盘龙山、卧虎山,虎头山、马山,杵棒山、尖岭、大岭等高峰峻岭。在长城奔驰的东南方向有一座云雾弥漫的高山名叫雾灵山,是燕山的有名高峰。
  在古北口长城之南,有一座碧波浩荡的高坝平湖——密云水库,是北京主要的水源,同时又是北京的游览地区。如果把从北京经密云水库、古北口和沙岭口长城与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等参观游览地点联系起来,内容将更为丰富。古北口、沙岭口这里将成为这一条风景游览线上的一个重要参观点。 &&   居庸关 &&   在北京的西北面,有一道东西横亘的山脉,接太行山而东,达于山海关的东北。这就是有名的燕山山脉,它属于太行山的一支。从居庸关往东的长达一千二百多里的明代万里长城,就是起伏盘旋于燕山之上,自居庸关到山海关的。燕山是北京西北的天然屏障,居庸关就坐落在这一屏障之中。自古被称之为“绝险”。
  居庸的名称,据考证是以秦始皇时曾经迁徙庸徒(庸是贫苦受雇的劳力)于此居住而得名的。但秦始皇时的长城并不经过这里,而是从北面较远的地方到达辽东的。在秦始皇修筑长城的同时,曾沿长城设置了十二郡,用来开发长城沿线和保证长城的供应。其中上谷郡就在今居庸关附近的延庆、昌平、怀来、宣化、保安这一地区,曾经把一些老百姓和囚徒迁居至此,是有可能的,以后也有不少从外地迁移人民到居庸关的记载。如《后汉书》上记载: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徙雁门、代、上谷三郡民居常山居庸关以东。元初五年(公元118年)也有鲜卑入上谷,攻居庸关的记载。因此在居庸这里设关,在汉代已经开始了。但当时这里的居庸关并不是长城线上的关口,而是居庸县与军都县之间的关口。三国时候称作西关,魏称军都关,北齐改称纳款关,唐朝称作居庸关、蓟门关或军都关。辽、金、元、明、清各代都称作居庸关。
  1972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发掘了一座汉墓,墓内壁画上有一幅居庸关的画面,壁画上标写出了“居庸关”三字,并画出了关内外人们和车马往来的生动情况。说明了两千年前居庸关内外,我国各族人民密切往来的事实。
  居庸关距北京一百余里,建于长达三十多里的关沟之中。这条关沟是从大同、宣化通往北京的孔道。太行山从山西经河北至此数百里,连绵不断,从山麓至山脊皆陡不可攀,其间有八条通道,谓之太行八径,居庸即是其中的第八径。《淮南子》说:“天下九塞,居庸居其一”。《金史》上说;“中都(金首都,即今北京广安门一带)之有居庸关,犹秦之有崤涵(关名),蜀之有剑门”一样。是首都西北的门户和屏障。
  居庸关修筑长城是自北魏才开始的,《魏书·世祖本纪》上说: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筑的“畿上塞围”东起上谷,西直于河,这个塞围即是北魏的南长城。北齐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征发了一百八十万人修长城自幽州北夏口(即居庸关南口)至恒州(山西大同),长九百多里。又从这里往东把长城修到了山海关。自此,居庸关才与长城相结合,成了长城的一处重要关口。
  现在的居庸关关城和长城,是明朝重修的。自汉、三国、北魏、北齐、隋、唐以及辽、金时期关城的遗物已经不存,形制已不可见。除和林格尔汉墓中所发现的居庸关壁画外,还在居庸关残破的城墙中发现有一些较大的沟纹砖的残件,应是辽、金以前的遗物,说明原来这里确是有关城和其他建筑物。《水经注》上记载:“关在沮阳城东南六十里,居庸界,……累石为关垣,崇墉峻壁”。说明北魏时的关城是用石块建成的。元代欧阳玄《过街塔》铭中说,元朝曾在关城的南北作了两个大红门,设立关卡和斥候(烽火台),但没有修筑长城。
  明朝灭掉元朝以后,元代统治者退出大都(今北京)后,仍力图卷土重来。因此,朱元璋对此十分重视。在开国初期即首先派大将军徐达修筑居庸关等处的关隘。《延庆卫志略·关隘》上说:“明太祖既定中原,副大将军徐达以修隘之任。即古居庸关旧址,垒石为城。景泰初(公元1450年)王师败于土木,兵部尚书于谦言:宣府水师之藩篱,居庸京师之门户,宜亟守备。乃以佥都御使王镕镇居庸,修沿边关隘,因旧关地狭人稠,度关南八里许古长坡店,创建城垣,即今延庆卫城也。周围一十三里三十七步有奇,东跨巽山之上,西跨兑山之颠,南北二面筑于两山之中,高四丈一尺,厚二丈六尺,东西二面依山建筑,高厚不等”。这段记载与今天居庸关的建筑形制还是基本相符的。根据实地勘查东西二面依山建筑的城墙,确是高厚不等的。在现在南侧关门的“居庸关”三字匾额上,还保存有“景泰伍年捌月吉日立”的字样,北侧关门匾额上有“景泰伍年伍月吉日立”的题记。《明英宗实录》中也有“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六月已丑……修居庸关城毕工”的记事。
  关于居庸关关城的布局情况,自元代开始才有较多的记载,并且还有一座过街塔的基座保存下来,作为实物例证。
  元代熊梦祥《松云闻见录》中录欧阳玄过街塔铭中所说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元时居庸关作为由大都通往上都的大道,皇帝经常从此往还,在居庸关内有寺院,有花园,还有皇帝住宿的地方。二是在关沟的南北建了两道大红门,作为关的南北大门。按照元人乃贤居庸关诗自注上说永明宝相寺和云台在关北五里,那么元时居庸关的范围与现在相似,《析津志》上说:关之南北有三十里,大红门应即是南北关门,南关大红门,约在关沟口上,今南口之内,北关大红门约在今八达岭附近。二是元代在关内修建了一座精美的过街塔。四是元朝在居庸关南北两口设了千户所,后改升为万户府,卫军三千人,主要是用来缴巡盗贼。
  明朝的居庸关,有水、陆两道关门,现存有陆门关,跨谷的水门关已毁,只存遗址。明朝把云台(过街塔)包在关城之中,关城内有泰安寺、参将、指挥、巡关御使衙门及其他营房等居住的建筑,还有一座规模甚大的“叠翠书馆”。寺院、书馆的遗址,现在还可看出。
  现存的居庸关位于长达三十余里的关沟之中,有南北两个外围关口,作为南北门户。南口距北京四十余公里,为居庸关关沟的入口。北口即是现在的八达岭口,即八达岭关城。
  居庸关则位于南北二口之间。在居庸关北八达岭之间尚有上关遗址一处,当即是明初徐达所始修的居庸关旧址。
  居庸关居于两山夹峙、山形陡峭的狭谷之中,又有南北两重关口以为防卫,加之设有重兵守卫、巡逻,因此自古有“绝险”、“天险”之称。唐朝诗人高适入关诗有“绝坡水连下,群峰云共高”之句。金人宇文虚中过居庸关诗有“奔峭从天拆,悬流赴壑清,路回穿石细,崖裂与藤争”之句,元人葛罗禄乃贤居庸关诗有“叠障缘青冥,峭绝两崖束,……重关设天险”之句,明人李贽过居庸关时有“重门天险设居庸,百二山河势转雄”之句。至今在八达岭的山崖上还留下了“天险”二字的题字。多少年来在居庸关这里曾经留下过多少次战争的史迹。从汉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就有鲜卑人攻打居庸关与汉朝守将大战的记载。北魏孝昌年间(公元525——527年)杜洛周起义军也曾迫使都督元谭西退军都关,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李义军首先打下了宣府(宣化)总兵驻地,一举打下了怀来,直入居庸关,攻破北京城。还有辽、金两朝的灭亡,在居庸关这里也发生过少见的战例。辽代末年,金兵近逼居庸关时,辽方调集了精锐部队镇守居庸,满以为雄关可守。但当金兵进到关下时,辽兵因为隐藏于危崖之下,突然崖石崩塌,士兵被压死许多,便不战而溃了。金王朝将亡的时候,元人多次进入居庸关。有一次元兵已至居庸关外,金兵把居庸关用铁水来封固着了几重关门,在关沟内外布满了鹿角似的铁蒺藜一百多里,并且选了大批精锐部队防守,满以为元兵插翅也难飞过居庸了。但没有料到,第二天早上,忽在南口闻得金鼓之声从天而降,金兵大溃。原来是元兵到了八达岭下,知道金兵设防严密,便改变了攻关的计划。元太祖(铁木真)问熟习情况的札八儿如何是好,札八儿说,这样的情况不能强攻,我知道从这个地方往北,黑树林中有一条山谷小道,只有一人单骑可以通过,如果兵马在夜里悄悄偷过,一夜就可绕过去。于是铁木真就让他作前导,从天黑开始进山谷,到天亮就已经绕过关口,到达南口的平地上了,金兵还死守在关沟之中,元兵已入居庸,一直打向中都去了。元朝的灭亡也是明兵从居庸关而入,直下大都。
  居庸关自南口以上,两山夹峙,一水中流。《水经注》上说:“山岫层深,侧道偏狭,晓禽暮兽寒鸣相和”。这条水谓之湿余水,“其水东南流出关,谓之下口”。二十多里的关沟之中清溪萦绕,层峦叠嶂,草木葱翠,禽鸟飞鸣,是北京西北的一处壮丽的景色。因此在八百年前的金代就以“居庸叠翠”而列为燕京八景之一了。从前相传关沟中有许多名胜古迹,号称七十二景,如望京石、天险、五鬼头、五郎像、弹琴峡、仙人桥、白果树、点将台、栓马桩等等。今介绍几处,并略溯源流,以供参考。
  栓马桩 传说是杨六郎的栓马桩,他在打败辽兵之后,把马栓在这里。现在一进南口,关沟的东部山头上,有一个如石柱的山峰,突出山岭之上,犹如一个石桩,传说杨六郎曾栓过马。这样大的山峰,用来栓马,表现了人们对英雄人物的景慕。
  五郎像 在八达岭下数里关沟中的一块崖石上,刻有杨五郎像,这像已经剥蚀得很模糊。传说杨五郎在五台山削发为僧,这一像也许是明朝人雕刻以为纪念的。在这附近悬崖半空有一个好像桥的石崖,称作仙人桥。
  点将台 在居庸关之上,关沟的当中石滩上,传说是穆桂英的点将台。它本身是一块方形大石,上面较为平坦。在崇山中有这一平石是不容易的,所以称为“点将台”。这里还有一处古迹叫做“仙人枕”。现在大石上还有早年吕贲和书写的“仙枕”二字。另外在这一块大石上,还有两处题刻值得参考。一是署名为“太行散人”的人游八达岭诗,在诗前有一自注,说他春日游八达岭,有人向他介绍仙枕和琴峡两处古迹,他便前去查访游览。他只找到了“仙人枕”一处,并在仙枕石上题了两首五言古诗。其中一首说:“琴峡不可见,仙枕当堪眠,山色依云霭,苔痕近水鲜,逸人留古迹,清梦自何年,赏玩开怀抱,修(悠)然来欲还”。白云悠悠的关山下,有仙枕可作思古的清梦,不妨去找找山泉,听水流过石块的响声,自古说它在“弹琴”,今天在八达岭不远的铁道边上还有一块“弹琴峡”的石刻。弹琴峡已被沙石淹没,无处可寻了。
  第二个题刻是明朝时候兵部尚书许论为了记录一次从居庸关入援古北口的事:
  嘉靖乙卯三月十二日,虏犯古北口,奉命率三镇兵二万余,系由居庸关入援。二十二日虏败遁,二十三日班师,取道怀来郡,虎阳河。总督军务兵部尚书灵宝许论题。
  乙卯为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这一段时期正是也先、鞑靼经常进行骚扰的时期,也是明长城修筑得较多的时候。今天八达岭关城“居庸外镇”就是在这不久以前,嘉靖十七年修成的。这一题记说明长城沿线军事调动的情况,也说明居庸关是蓟、宣府、大同三镇兵防调动的重要出入口。
  关于杨家将的古迹,在居庸关、古北口一带流传甚广。
  清初学者顾炎武曾以古北口杨令公祠作了考证,在他的《京东考古录》一书中专门写了《辨一统志杨令公祠之误》一文。以历史事实说明杨业(又名杨继业,即杨令公)是北宋初期名将,与契丹转战于山西雁门关内外,当时幽、燕早入于辽,杨令公从未能到过这一带。至于杨延昭(杨六郎)、穆桂英更在杨令公战败身死之后,北宋更南退雁门关内,不可能来到辽的南京附近的居庸关了。这是历史的事实。但是为什么在北京北面的居庸关、古北口长城线上有许多杨家将的古迹流传呢?这可能是因为明朗在代替元人的统治之后,长城是为防鞑靼之用的,杨家将又是抗击北部游牧民族统治者的英雄,为了激励守关将士的斗志,把杨家将作为榜样,这样流传下来。 &&   居庸关云台 &&   居庸关云台在现在明代居庸关关城之中。洁白的栏杆,高耸的石台,深邃的门洞,精美的雕刻,显示出这一石砌建筑的精美。加之四周衬托着关城的城垣雉堞,更觉雄伟壮观。
  但是这座云台建筑原来的面貌远比现在高大壮观,原来的名字也不叫云台。它原来是一个过街塔建筑,只因上半部的三座塔久毁。只剩下了下面一个座子,后来才把它叫做了云台。欲知云台原始的面貌,须先把元代过街塔建筑的经过叙说一下;
  元代过街塔的位置,据元人葛罗禄乃贤诗序上说,在关北五里。元代的居庸关比现在居庸关城为大,有南北二红门,作为其关门。关北五里正是关的中心部位。过街塔的建筑经过,在元朝人熊梦祥的《析津志》和他的《松云闻见录》中所录欧阳玄的《过街塔铭》里讲得比较清楚。“关旧无塔。玄都百里,南则都城,北则过上京,止此一道。昔金人以此为界,我朝始于南北作二大红门。今上以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即南关江门之内,因两山之麓,伐石甃基,累甓跨道,为西域浮图,下通行人。”《析津志》上说:“至正二年今上始命大丞相阿鲁图、左丞相别儿怯不花,创建过街塔,在永明寺之南,花园之东。有穹碑二,朝京而立,车驾往还或驻跸于寺,有御榻在焉。其寺之壮丽,莫之与京”。
  以上这两个文献材料是云台兴建的最早记载。《析津志》上所说的两通穹碑(大碑),其中一块当是欧阳玄所撰的《居庸关过街塔铭》。
  此外关于描写居庸关过街塔的元代文献还有不少。如《松云闻见录》中引百招长老过居庸关十咏诗中有:“驱车荦确上居庸,古涧流泉拂晓凤。当道朱扉司管钥,过街白塔耸穹窿。”葛罗禄乃贤的《居庸关诗》序上说:“关北五里,有敕建永明宝相寺,宫殿甚壮丽,三塔跨于通衢,车骑皆过其下者,今亡其二矣”。从这两段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元代过街塔的形状是三个塔跨在大街通道之上,塔是白色的塔。从以上几种元代文献中还可以得知,在塔的附近有一个建筑壮丽的寺院大宝相永明寺。这一寺院可能即是与塔同时规划的建筑,因为塔并不是孤立的建筑而是与寺院相结合的。在欧阳玄过街塔铭中也同时叙述了永明寺说:“既而缘岩结构,作三世佛殿,前门翚飞,旁舍旗布”。这寺的位置应即在今云台西北侧关城的山脚下。从这些文献上还可得知这个塔的西面还有花园,皇帝路过这里时经常住在寺内。想当年这里确是盛极一时的地方。
  明代的云台和泰安寺 明朝时候,由于台子上的三座塔早经毁坏,只剩了下面的白石座子,明朝的一些文人不加考证便给它取了一个别名叫“石台云阁”,或叫“石阁云台”。取其“远望如在云端”之意。因此,云台这一名称便相传下来了。
  台上的三塔毁去的时间很早,据元朝人葛罗禄乃贤的居庸关诗序中就说:三塔跨于通衢,车骑皆过其下者,今亡其二矣。即是在元代三塔已经坏掉两个。估计在元末明初余下的一塔也已毁坏,于是便在台上修建了一个佛祠。这个佛祠在明朝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也已残坏,便又在上面建了佛殿,名叫泰安寺。解放后在云台顶上还发现有明朝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冯益撰《敕赐居庸关泰安寺修建碑记》一块,记述了这一寺院的修建情况。碑文为:
  居庸关在京师西北,连山重岳,而中□之关险,北阙之巨防也。旧有佛祠。两关之中衢,累石为台,如垣墉之状,窍其下以通,而上建寺宇以栖佛□,复即窍之两间刻诸天神,庄严备具,实一方之胜。而历岁□久,栋甍弗完,漆垩漫灭。正统八年春……议而新之,……未几台殿截然,获复旧观。……为佛像者三,置诸殿内,以备供养,中为毗卢遮那,左为文殊,而右为普贤,……凡经五载,以正统十三年告成。
  根据其他历史文献旁证和现存云台顶上的面积推断,台上只有寺中的一个重要殿宇,并不是泰安寺的全部建筑。全寺院应还有其他殿宇、僧房、客舍等建筑。可能就是在原来元朝永明寺的基础上修建的寺院。台上的殿宇在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被火烧毁。
  据《延庆卫志略》上记载:“云台石阁,在关城南门内,……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因旧存塔基,建佛殿五楹,远望如在云端。康熙四十一年五月毁于火”。
  从此以后云台就只存了一个单独石台,至今已二百七十余年了。
  云台建筑 介绍云台的建筑首先要谈一下原来的过街塔。过街塔是我国古塔中一种重要的类型,因它们跨于街道、通途之上,所以称之为过街塔,也称作门塔、塔门。这种塔除居庸关过街塔之外,元代在大都就建有好几个,如元世祖时在南城彰义门所建塔门,顺帝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在南口所建过街塔、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在卢沟桥所建过街塔等等。其它省市也有不少的过街塔,如江苏镇江过街塔(俗称昭关)、广西桂林万寿寺舍利塔、云南官渡过街塔、北京法海寺门塔以及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的塔门等等。这种塔的特点是在一高大台座之上立塔,台下开券洞门,以通行人,台上立有单塔、三塔、五塔不等。为什么要下面开门通行,据佛教经义上说是让过往行人得以顶戴礼佛。台上的塔大多是喇嘛式塔也即窣堵坡塔,是元朝普遍流行的一种塔形。
  根据这种塔的特点推测原来居庸关过街塔的形式,应是三座并列的喇嘛塔,其高度大小不得而知。现存云台的建筑系用洁白大理石(汉白玉石)砌筑,台子下大上小有明显收分。上顶宽25.8l米,进深12.9米。台子的正中辟券门,券门顶作八边形,尚保存宋元以前城关门洞的形式。在台顶四周绕以白石栏杆及排水龙头。栏杆地栿之下,又饰以缨络珠串、兽面等装饰的平盘,极富玲珑之感。现在云台的顶上保存的五天间的柱础遗址,即是明朝所建泰安寺殿宇的遗迹。
  云台的雕刻 雕刻内容可分为两种,一是佛教图像和花纹雕刻,二是经咒和造塔功德记等文字。
  佛教图像均属喇嘛教内容,计有五曼荼罗、十方佛、千佛、四大天王、交叉金刚杵、六拏具等。五曼荼罗在券洞顶部正中平面上;十方佛位于券洞顶部斜面两侧;千佛位于十方佛之间;四大天王位于券洞四隅;交叉金刚杵位于券洞外面券门四脚。六拏具则刻于券洞门面上。所谓六拏具即是六种以动物象征组成的法相装饰。常用于佛像背光和券门之上。日为翻译原文的最后一个字为“拏”字,所以称作六拏具。据《造像度量经解》上说六拏具是:一曰伽噌噌,华云大鹏,乃慈悲之相也;二曰布啰拏,华云鲸鱼,保护之相也;三曰那啰拏,华云龙子,救度之相也;四曰婆啰拏,华云童男,福贤之相也;五曰福啰拏,华云兽王,自在之相也;六曰救啰拏,华云象王,善师之相也。云台券洞门面上六拏具的排列是;大鹏(也称大鹏金翅鸟)一个,在券顶的正中。鲸鱼二个,龙子二个,童男骑异兽二个,象二个,分别排列在大鹏的两侧。
  云台的六体文字 在云台券洞的两侧壁,四大天王浮雕的中间,刻着佛顶尊胜陀罗尼心经、十字密言、佛顶放无垢光明入普门观察一切如来心陀罗尼节略、造塔功德记等。六体文字为梵文(古尼泊尔文)、藏文、八思巴蒙文(八思巴为新蒙文的创造人)、维吾尔文、汉文,西夏文,这六体文字的同时刻在一处,说明了元代我国各族人民文化交流的事实,也是研究古代文字的重要实物。
  在汉文造塔功德记中有“建立高显窣睹波,三乘三宝……建三塔……开一乘门”的叙述,说明原来过街塔上都是喇嘛塔形式的三塔。汉文造塔功德记的末尾还具有“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岁次乙酉九月吉日西蜀成都宝积寺僧德成书”的署名落款,是知生塔从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至五年经过了四年时间,才基本建成。 &&   八达岭 &&   八达岭位于居庸关关沟的北口,与南口相对,为居庸关的门户。从八达岭俯视居庸,远眺北京,居高临下,势若高屋建瓴,地势险要,所以古人曾说:“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
  八达岭这一名称的由来曾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把鞑岭”,因明朝时候长城主要是防鞑靼,这里是防守鞑靼的重要口子,所以称为“把鞑岭”。另一说是由于这里南面通向南口、昌平、北京,北面通向延庆、永宁,西面通向沙城、宣化、张家口,道路从此四通八达,所以称之为八达岭。这二说,应以后一说为是,因为远在元朝以前,金代就已经有八达岭的名称了。金代诗人刘迎就有《晚到八达岭下,达旦乃上》、《出八达岭》的长诗。
  八达岭这里两山夹峙,中通一径,在岭口之间有一小小关城,长城即从关城的南北两侧依山上筑。八达岭关城为一不规则的四方形,东西两面各有关门一座,东门题额曰:“居庸外镇”,西门题额曰“北门锁钥”。历史文献上记载,关城是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午)修筑的。但从现在两个关门的匾额上的题记上看还晚了三十多年。居庸外镇的匾额右上方有“巡案监察御使陈豪书”,左下方有“嘉靖乙亥(公元1539年)仲秋吉旦立”的年月落款。这三十多年都在修建八达岭一带的长城,长城工程浩大,不是短时间所能完成。在“北门锁钥”的匾额上,年代更晚。匾上题:“钦差总督蓟辽等处军务,兵部尚书都察院左副都御使山阴吴究,巡按直隶监察御使新喻敖鲲。万历拾年岁次壬午五月吉日立建”。万历拾年为公元1582年,比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的时间更晚了近八十年,说明这八十年中八达岭长城都在陆续修建中。另外在居庸外镇城楼上,现在还保存有一块万历拾年修居庸关八达岭长城、敌台的碑刻,说明八达岭这一带的长城经过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才陆续修完的。碑文如下:
  万历拾年驻防本镇左右部,修工起自□石,伍名关横南台至八字贰号台止,共修城墙长三十丈三尺,城墙高连垛口三丈五尺。自七月中起,至十月中止,计工三个月完,今将□员役开具于后。
  铁差分守居庸关等处□副都指挥定州胡□□
  钦差守备八达岭路等处副都指挥密云李风志
  中军百户睢宝刘宗录
  把总百户徐钦、张自、陆文镖
  管工头目赵淮、张文义
  管烧灰头目诚启、谈名
  窑匠头役王锐、杨二千
  泥瓦匠头役口明、张举、李替、盖臣
  万历拾年拾月吉日立
  从这一碑刻中除得知修筑长城的情况外,还了解到八达岭明朝防守的情况。碑中有“铁差守备八达岭路付都指挥”的官衔,守备这一官职,均在长城重要关隘和其它重要军事据点上设立,受总兵指挥,并且能指挥附近的巡防人员。明朝把长城的重要地段分作“路”作为军事管辖区“镇”的分枝,往往管辖指挥它附近的十数个关口和驻兵地点。由于八达岭这里地形狭小,守备指挥衙门和粮秣、武器仓储等则设在八达岭口外的岔道城内。当时守备所属有把总三员,巡捕一员,军丁七百八十八名,这些人员军丁部分守在附近的隘口、敌楼、长城之上。在武器、被服方百还配备有盔甲、虎皮帽、大刀、腰刀、藤牌、弓箭、大炮、涌珠炮、子母炮、铅丸、火药以及燃烟举火的设备。
  八达岭由于地形险阻,守防谨严,所以古时战争直接强攻取胜的不多,而都是绕道从南口前后夹击,夺取居庸,攻破北京。明朝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越义军攻下宣府之后,兵进居庸关,来到八达岭下,强攻多时不得下,于是便改变战略,分兵攻打防守较弱,地形次险的柳沟,绕出居庸之南,从南口夹攻居庸关而取胜的。
  在长城的布局上,八达岭一带的长城仍属内长城,八达岭关城属于“内口”,在张家口、万全、赤城、阳高一线尚有一道长城。当时的九镇之一的宣府镇也设在八达岭以外的宣化,就在八达岭上我们还可以看见距离不远的地方又有一道重城和烟墩遗址。说明了长城是重重设防的部署。
  在八达岭旁边现在还保存了原来关沟七十二景中的“望京石”和“天险留题”。
  望京石 在“居庸外镇”关门前面的大道南侧有几块巨大的天然岩石,上刻“望京石”三字,未署人名和年月。当天空晴朗的时候,人们站在石上可以通过三十多里长的关沟,远望北京。关沟两旁层层山岭互相叠压,“居庸叠翠”之景就在眼前。
  “天险离题”就在居庸外镇内侧,沿公路而下约一里的山崖上。一处用人工凿平的崖壁上刻下楷书“天险”二字。相传是明朝所刻的,但在天险二字左下方刻有清代题名为;“知延庆州事四明童恩摩□同游,元和朱骏声、四明张忠恕、四明张嗣鸿。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四月保阳刘振宗镌。是否明代已有题刻,字迹风蚀后,清道光时又重刻过,已无从查考了。
  詹天祐铜像 在八达岭下的青龙桥火车站老站有一处纪念我国近代杰出工程师詹天祐先生的碑亭和铜像。詹天祐先生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即致力于我国的铁道建设。京张铁路八达岭这一段工程路险坡陡。当时的外资公司不敢承担设计施工。詹天祐先生经过详细调查,大胆创造,解决了坡陡的问题。火车行到南口改由两个车头前拉后顶,使当时这一段铁路的坡度成了世界上少有的奇迹。这一铁路工程自1905年破土施工,经过了五年到1909年全部建成,至今已七十多年了。 &&   雁门关 &&   山西代县西北二十公里,有内长城重要关口雁门关。关城楼早已毁圮,但城门洞尚存。
  关东西山势峭技,西为恒山西段,东南是有名的五台山。境内悬崖绝壁,群山连绵。道路盘旋崎岖,到此两山对峙,形状如门。《山海经》:“雁门,飞雁出于其门。”雁从门中飞过,因而得名雁门关。
  关南有句注山,有代的关门正设在句注山上。从春秋到唐代,向以句注塞著名。《河东记》说:句注,以山形勾转水势注流而名。《吕氏春秋》:“天下九塞,句注其一。”从唐代开始设立雁门关。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始修关城于今址。城门洞石匾上刻“天险”、“地利”,表示雁门关险要的形胜。城门砖墙上刻有一副对联:“三关要隘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
  沿雁门关一线,重峦选嶂,古老的内长城蜿蜒曲折,恰象一条玉带将诸峰联在一起,山上烽火台星罗棋布,加上城楼、敌台、内外城障亭墩,守望相助。原关外筑大石墙三道,小石墙二十五道,隘口十八个。和宁武关、偏头关一起称为“内三关”。现在雁门关一带长城已残缺不全,在新广武和白草口还断断续续可以看到亭障遗迹。
  雁门关,历史上一直以紫塞雁门著名。它是代州八景之一。原来这一带山上生产赭石。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称为代赭石,附近还有长石、粘土均现紫红色,在月光照射下,分外好看,更显出关塞壮丽,故名“雁名紫塞”。
  雁门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宋朝大将杨业于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任代州刺史,驻守雁门。十万辽军来攻,杨业率兵数千,虽敌众我寡,杨业从西陉出奇兵,到雁门关北口,南向攻击。辽军不知杨业多少人马,又恐雁门关有伏兵,慌张抵抗,辽军大败。从此称杨业为“杨无敌”。
  抗日战争中,1937年IO月,我八路军一二O师在雁门关的陵沟陵、黑石头沟一带伏击日本侵略军的运输队,击毁敌军汽车数十辆。1937年10月,我一二九师在雁门关西口阳明堡,夜袭日军机场,仅二十分钟,将守敌和二十四架飞机全歼。 &&   宁武关 偏关 &&   山西的宁武县城即古代的宁武关。
  宁武关在三关之中,为东西要害,“外接八角堡,内维岢岚州,故设重臣以调度焉”。
  关口在四山汇集之处,东北接恒山,南依云中山,西北靠管涔山,西南接芦芽山。
  宁武关创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旧叫宁文堡,在今关城西一里。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又加筑宁武关,关城周七里余。关东北二十里,有阳方堡(今名阳方口),这里不仅是把守宁武的要冲,而且是三关的蔽障,从前驻重兵于此,史籍上认为“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老,北可以应朔州,盖地利得也。”
  偏关,在山西河曲县北一百一十里,东连鸦角山,酉通黄河。因其地东高西低,所以叫偏关。宋置偏头关,金代因袭下来。元代开始设关。明初,属镇西卫守备。
  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始建土城。明代多次在这里修建。据《读史方舆纪要》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于关北六十里,起老营、鸦角墩,西至黄河岸老牛湾,筑墙百四十里,称二边墙。关东北三十里,起石庙儿到石梯墩,七十里,叫三边墙。关北二里,起鹰窝山到教场,一百二十里,叫四边墙。
  偏关四周皆山,西边大河,“地控黄河北,山连紫塞长”,形势十分险要。有人说:“宣大以蔽京师,偏头以蔽全晋”。
  可见偏关从前内屏晋冀以至京都的重要地位。明代在这里严密设防,比起宁武、雁门“二关尤为严固”,明嘉靖初年,设总督于此,联属山西诸镇。 &&   嘉峪关 &&   嘉峪关在甘肃省的西部,正当河西走廊的西头,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即起于这里,为古代军事要地,是现存长城关城中最完整的一处。
  嘉峪关关城与长城建筑的经过,据(乾隆)《肃州新志》上记载“嘉峪关,在州西七十里,嘉峪山西麓,明初置。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冯胜下河西,……筑土城,周二百二十丈,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闭嘉峪关,……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尚书翟銮行边言嘉峪关……为河西第一隘口,墙壕淤损,宜加修葺,……每五里设墩台一座,以为保障。因使兵备道李涵监筑,起于卯来泉之南,讫于野麻湾之东北。板筑甚坚,耝耰不入……”
  到了清代,嘉峪关已逐渐地由重要关防而变成了检查的关卡。据《肃州新志》上记载:“自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嘉峪关外古酒泉西鄙之地,敦煌全郡之地,渐次经营,开设卫所。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河西卫所均改郡县,至哈密古依吾郡设兵驻防,迄为重镇”。
  在清代末年和西北军阀的盘锯下,嘉峪关不仅遭到了巨大的破坏,而且成了勒索来往客商,盘剥人民的处所。嘉峪关城楼上原有“天下第一雄关”匾额,也被军阀拆除破坏。据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刘雨沛《西戎途中日记》记载:“关由肃州道监督,只派家丁为委员司之。每一人出入关门收税一百二十文,牲畜每头四百文,车马通过,勒索敲诈甚如俄虎扑食。另有游击一员带兵弁十数名驻守”。1913年单骑《西征日记》中也写道:“今关上只有居民十余户,疲兵百余名,关内土地,荒榛满目。”其衰败荒凉的景象可想而知。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把长城作为文物古迹加以保护,嘉峪关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年拨款加以修缮。设置文物保管所。现在这座雄关已成了广大人民游览参观的好地方。
  自今酒泉市往西,有公路穿过数十里的戈壁滩直达嘉峪关下。公路沿着古代的大道修建,从汽车上可以看见烽火墩台高耸道旁。有五里一小墩,十里一大墩的说法。汽车行驶约一个小时即来到嘉峪关下,只见关城雄峙于嘉峪山上,南面是终年积雪的祁连山,万里长城直抵山下,关北是一片茫茫的戈壁滩,长城即从嘉峪关城的北面伸展,再折而东,穿过戈壁沙漠,翻山越岭直抵辽东,蜿蜒万里。关前有一条清清的泉水,灌溉着数百亩田禾,青绿一片,使沙滩上的关城颇增景色。数百年以前即已称之为“峪泉活水”而列为肃州胜景了。《肃州八景》上说:“峪泉乃嘉峪关坡下之九眼泉也,冬夏澄清,碧波不竭,以极西关。有此涌泉不惟民资以生,且又沃地数顷。”其实这一片水草不仅增加了关城景色,而且是关城的命脉。假如没有这脉清泉,守兵便无以为饮,这座关城实是难以维持的。嘉峪关之所以建筑于此,除山形地势之外,此一泉水实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嘉峪关属于明长城九镇中的甘肃镇肃州卫,与整个长城、烽火台联成一体,关城即是整个长城防线上的一个重要据点。
  关城的平面为一个西头大、东头小的梯形平面,像一个大斗。东面城墙长约一百五十四米,西面城墙长约一百六十六米,南北城墙各长约一百六十米。在西头城墙的外侧又加筑了一道厚墙,使西头的防御工事更为坚固。从关城的西头外墙的两端有低矮土摘与关城南北平行,构成了一个罗城,使整个关城成了双重城墙的平面。在关城的东面复以土墙围成一个广场。
  从关的东面有闸门进入罗城,闸门上有闸楼,单檐歇山顶。靠近关城的东门有戏台、关帝庙和文昌阁等建筑物。关城有东西二门,东门曰光化门,西门曰柔远门。柔远门外面的罗城亦有门,即嘉峪关的大门,原来“天下第一雄关”匾额即悬于此门上。此门于解放前已被拆毁。光化门与柔远门外,均有瓮城。光化门与柔远门上均有城楼,面宽三间,周围廊,三层单檐歇山顶,高约十七米,耸立于城门之上,非常壮观。在关城内,东西两门的北侧均有宽广的马道可以登上城墙。
  关城的四隅有角台,上有角楼,高两层,全部用砖砌成,形如碉堡。南北两侧城墙的正中有敌台。台上建敌楼,面宽三间带前廊。罗城西南南北两端亦建角台,台上建角楼。关城之上远远望去碉堡林立,城楼高峙,显示出万里长城雄关的凛然姿态。
  关城城墙的结构大部为土筑,仅门楼、角楼包砖,城墙高十点六米,下基厚五米许,墙顶宽二米,有显著收分。墙顶外侧设砖砌垛口,内侧设宇墙。城墙用黄土分层夯筑,夯层厚十四厘米左右,夯打极为坚实,正如州志中所记载耝耰不能入的情况。罗城的西墙,因其是迎敌的一面,全部砖砌,不仅增壮关城的气势,而且也增加了坚固,起到有力的防御作用。
  关城之内的建筑物,现在仅有清代所建游击衙门一处,井亭一座,其他的官兵住房和粮秣武器库房早已不存了。
  嘉峪关附近的长城虽已有残破,但还可以看出建筑的情况来。长城大部是土筑,高约六米许。嘉峪关附近长城的建筑情况据(乾隆)《肃州新志》上记载:有四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无垛口的城墙,这种形式的城墙大概是用在比较不容易受敌人攻击的地方。第二种是有垛口的城墙,同时还有墙台,以便士卒守卫巡逻,这种城墙应是用在险要的地方。第三种叫做崖榨,是用树木、木板等在山崖险处设置的崖榨墙。第四种叫边濠,边濠口阔三丈,浚至见水为止,底阔一丈,两岸筑土堰各一道,底阔四尺,顶阔一尺五寸,高五尺。
  从上面这几种形式的城墙的建筑方法可以看出,在修筑长城的时候采用了按照防御的需要、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修筑的。如边濠这种形式是在苦水界牌的地方,这里是低洼多水之地。如果建筑高墙很困难,而用濠沟的方式既省力而又达到防御的目的。
  墩台即烽火台,也称作堡子,是长城沿线守卫的据点和联络、传递消息的工具。文献上记载,嘉峪关共管理墩台三十九座。在从嘉峪关通往酒泉的道上的一处墩堡,堡子的平面有一个四方形的围墙,南面开门,大约可容数十人居住。内部的房屋已经坍塌,只在烽火台一座。烽火台为土筑,为上小下大的方锥形,高约六米余。由烽火台的背面有梯道可登上台顶,顶上还有残墙高数尺,即是当年守望戍卒居住的房屋遗迹。
  关于明代长城墩台的形式,文献记载上种类很多。据明陈棐边防碑上说:“……令各筑大墩,中建实台,台用悬洞天桥,而大墩外筑城,垣面暗砌铁门,放将军火炮,多安放火枪孔,名曰铁城迅击台……名曰轰电却胡台,复广前墩之式,中建一台,即安火炮铁门券洞于台之下,通出四面,以大将军炮,诸火器向外去贼,台上有房多储器粮,台中之底多凿井,以防攻困,名曰玉空飞震台。复广前墩之式,中建墩台,四隅筑二实台、二虚台,虚台中设火洞炮眼,悬空安门置梯,从此以上下。名曰风雷太极台,造转轴翻拍鹿角,陷马品字坑……。”
  从这个碑文所载的各种墩台的构造与设防情况,可以看出明代长城墩台构造的形式结构,是非常的丰富多样的,按照不同的情况和险要程度分别设置。
  在酒泉、张掖市文化馆内有不少有关嘉峪关和当时防守的文物,其中有数件足以说明当时嘉峪关情况的。特简介如下: &&   一、明代修建嘉峪关城楼的碣 &&   碣为青石刻成,标题为“修建玄帝庙碣记”。文曰:
  “皇明肃州卫嘉峪山关内居中第,旧有玄帝庙,岁戍,官军百余,西域往来使旅祈仰,无不感应。正德改元,丙寅秋八月,钦差总饰肃州等处共备副宪李公端澄,遵成命起盖关东西二楼暨官厅、夷厂、仓库,推委镇董工,今年丁卯春二月落成。复睹高真祠居下隘,恭处叩请三卜俱吉,遂协心捐资移建于关南城上,向北筑基,重建庙一所。中塑玄天上帝,两壁绘诸天神将,金铈辉煌,神威炫耀。凡有祷事必应,因立碣以记其颠末。
  大明正德二年丁卯春二月望日委修嘉峪关承信校尉王镇立碣并撰书。”
  此段碣文所记对嘉峪关城修建的历史非常重要,因为据其他志书等文献记载,嘉峪关城在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
  所建时为土城,无城楼垛口,虽有李公端澄增修城楼的记载,但不详年月与经过。此碣文不仅证明了州志的记载,而且作了具体的补充。从这块碣文上还可以得知此时还没有罗城,罗城应是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与增修长城加强防务时同时修筑的。
  此碣文还可以改正明史记载的差误,按《明史·兵志》载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敕修嘉峪关,比此碣文记载早了七年。可能是弘治时曾下了令修建,但并未动工,皇家史官们便以发敕命的年月作修关的年月记入史册了。 &&   二、嘉峪关关照 &&   此关照为木刻板,长方形,顶部为梯形。总长二十点二厘米,宽十一点二厘米,厚约二厘米许。关用全文是:
  嘉峪关游所府为给照事今据
  车户一名 运粮柳沟于本日时出关交仓换照赴关发放如有冒名夹带运夫逃人等入关者查出定行严处不贷此照。
  康熙五十六年月日给
  从这一块关照上可以看出清初嘉峪关通行的制度。关照上所写的柳沟在安西之东二百余里,距嘉峪关三百余里,正是通往青海、西藏的要道,是储粮的大站。专门刻了印版印刷送粮柳沟关照,说明当时运粮是很多的。反映了清初西北新疆地区政治军事情况。 &&   三、永乐铜炮 &&   在酒泉、张掖一带有不少明、清守卫武器如甲胄,弓箭、铜炮等。甲胄、弓箭的年代已难考证,而大多数钢炮上都铸有年月,兹举一尊铜炮为例。
  此铜炮为青铜合金所铸,为中型炮,总长五十五厘米,重三十余斤,分作炮尾、药腔、炮筒三部分。炮口径为十一厘米,筒厚一厘米。在炮尾上刻有如下文字:
  “奇字壹千玖百叁抬叁号
  永乐柒年九月 日造”
  按明代陈棐边防碑上记载,当时河西一带守备武器种类数量甚多,有河西火器雄甲诸镇之称。有所谓在叉悬木儡并架、悬石并架、流星铁飞石并架、钩头铳、铁巨斧、四股飞叉、飞轮游刃、八面应敌万余霹雳火车、旋风炮火军、冲枪飞火车、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炮、乌咀铳、金刚腿大炮、连珠双头枪,生铁石榴炮等等。从此可知明代作战武器已有很大的发展。所见的永乐铜炮已经有编号,该地已是奇字壹千九百多号了,总起来应是上万的了,与文献记载彼此可以得到证明。
  嘉峪关的防守人员的情况没有专门的记载,据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兵部尚书当时所进呈的“九边图”上说甘肃镇共有官兵九万余名。嘉峪关设守备把守,按明代兵制,守备之官在明初官秩甚大,中叶以后已稍降。《明史·职官志》称各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无品级无定员。当时驻守嘉峪关官兵约千人左右。
  明末及清初嘉峪关有轮戎及充发军一百七十名,召募军三百四十三名,共计五百一十三名,连所辖三十九处墩台,每台十数人计算,总数亦在千人左右,与明代中叶相去不远。 &&   临洮长城坡秦长城遗址 &&   临洮位于甘肃省的南部一百余公里的洮河岸边。沿着洮河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宜于农牧业的发展,因此,很久以来就成了人民居住生活的地方。我国原始社会时期很多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址如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遗址就分布在洮河的岸边。根据《狄道州志》记载:临洮周代属雍州,秦属陇西郡,汉置狄道县,并且是陇西郡治的所在地,又分治固安县,魏因之,晋惠帝时改狄道郡,前梁为武始郡,唐初属兰州,天宝二年(公元743年)置狄道郡,乾元初为临洮州郡治。金改为临洮府,元因之。明代设卫,属行都司。清初仍为临洮府治,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改为狄道州。
  从其他许多历史文献记载上得知,临洮这里历代以来都是封建王朝的地方政治军事据点之一。《史记·蒙恬传》上记载:“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秦临洮县的位置,唐初萧德言等人所修《括地志》首次依《水经注》所记情况,肯定在岷州(今岷县),其后史地学家均依其说。按岷县距今临洮西南二百余公里。根据文献记载,秦长城,即是经现在临洮的东面山下,沿着洮河而西达于岷县的。今长城坡长城遗址即是一处实物例证。
  长城坡秦长城在今临洮县城的东面。出县城西门有一条小河名叫东峪沟,这条小河即古之滥水,即陇水。《水经注》上说“洮水在城西北流,又北陇水注之,即山海经所谓滥水也”沿东峪沟溯流而上,五十里到达窖店驿。此处地形险隘,两旁高山夹峙,东南是通渭南的大道,东北可通陇西各地,为古代军事驿传的重要地点。长城即跨于沟的两面高山之上。在窑店驿东北有一个四百多米高的山坡,名叫长城坡,这个坡顶上保存了一段四百多米比较好的长城。在半坡上长城有一个缺口,俗称之为长城口,长城即沿山梁而南北伸展。南面保存约二百余米。沿山梁而下,跨山谷而南,据当地同志谈,对面山上原有长城,但现在痕迹已难寻觅了。
  北面保存的二百米,沿山梁而上,至山顶已不可辨识。由于年代久远,城墙或已坍塌,或辟麦田时掘毁,但登高远望,尚可见山梁之上,若断若续的城墙有如长龙,起伏游动。
  长城坡存在的长城遗址有:
  一、长城口 现有大道由窑店驿翻山,经这里通往渭源及陇西各县。进长城口东有小村名关门湾,《狄道州续志》上记载,宋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张斌奏破契丹兵于长城口即是在这里。关门湾这个地名,也相传已久,可知长城口在古代即是一个关隘地点。
  长城口现在是一个巨大的豁口,从大路南侧倒塌的断面看,最下一层是生土,高约一点五米。生土之上为一层没有夯层的压实黄土,非常坚实,成一扁平台状,厚约三米,进深残存十米左右。黄土之上,筑有一道有夯土层的城墙,墙高残存二米,宽三点五米,夯土层厚六、七厘米,最厚的有十厘米。其结构与两侧城墙完全一样,并且是相连着的。
  二、城墙情况 在长城口的南北两侧保存长城的断面,是一梯形,高二点五米,上宽二米,基宽三点六米。夯土为黄色粘土井夹有碎石。从断面看到的城墙,上部已倒塌成一尖堆状,现存高二点八米,下宽二点九米,夯土层厚六至九厘米。侧面随着山岗作起伏之状。从塌下的夯层表面看,城墙夯土层的夯窝是很不规则的,直径不大,一般在三、四厘米左右,还是早期的夯筑办法。
  三、在长城口附近发现的陶片 在长城口附近随处可发现有较大的绳纹板瓦、陶管、陶盆等器物残片。据当地群众反映,在长城口附近麦田中过去经常发现二尺来长的整块大瓦,近年由于翻耕土地已经逐渐稀少了。有一社员出示大瓦一块,长四十九厘米,虽已残缺不全,尚可据以复原。从长城四旁边拾得粗绳纹瓦片及陶管、陶盆残片数块,观其质地与纹饰,决非秦汉以后之物,据考古家认为确系秦或战国之物,与西安秦代遗址中所出土瓦件相似。有以下几种:
  甲、绳纹板瓦 按长四十九厘米复原,大的一端宽三十厘米,小的一端宽二十八厘米。弧度为三十比七的弦矢比例。瓦厚一点五厘米,瓦背为零点五厘米间距的粗绳纹。瓦里为直径零点七厘米排列整齐的乳丁花饰。从瓦的尺度来看,比后代的瓦大,而在秦汉瓦中是中等瓦的尺度。
  乙、绳纹陶管 按所得残片的弧度复原,其直径为三十一点二厘米。管壁厚一点五厘米。其长尚不能得知。陶管外壁为粗绳纹,与板瓦相似,但有间距为三点三厘米的横圈装饰。管的内壁也与板瓦里面相似有圆形乳丁装饰,但乳丁排列不齐整,稀密也不一,按照管子的形状和其他地方出土的类似陶管推断,应是水管。
  丙、陶盆残片 看去似为陶盆之类器物的边口部分,边缘呈唇状,外表有一圈圈如搓板一样的装饰。按照其弧度推算,器物的上口有四十厘米直径。
  根据上面的材料和文献记载推测,临洮长城坡长城遗址应该是秦长城的遗址,其理由如下:
  第一、城墙的夯筑方法与明长城不同,还是秦汉时期的筑方法。
  第二、长城口所发现的板瓦、陶管等都是秦代(或战国)
  的风格,在这高山之上过去很难有居民居住,就说是有人居住过也不会有这样大的板瓦、陶管等建筑构件。
  第三、汉长城远在临洮之北,因此不是汉代所修筑的长城。
  第四、汉代以后所有王朝都是把政治军事据点的郡、州、府、县的治所设在今临洮的位置,而长城也决不会在其内修筑的。因此,也不会是汉以后所修的长城。
  总括起来,这里即非汉以后所修筑的长城,同时又有秦代的建筑构件发现,它应是秦长城遗址。 &&   玉门关汉长城与烽燧遗址 &&   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约八十公里处。与其南面的阳关为汉代通往西域的南北两个大道。现在阳关遗址已极少保存。而玉门关遗址却非常丰富。 &&   一、小方盘 过去中外学者都把小方盘认为是玉门关的关城。近年来甘肃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它的西面五公里的地方又发现了城堡的遗址。有可能玉门关的关门还在小方盘以西。
  但小方盘仍属五门关防御系统中的一部分是无疑的。团为一处关城不是单独的一个关而可能有好几重关。如北京的居庸关就是三个关口,相距十五公里。小方盘这里正处于南北两山对峙的夹口之中,疏勒河流经此处,河水不时从地下浸涌出来,成为一个个的小湖泊。城堡紧靠在一个小湖泊的南岸,这一脉潜流和水泊即是古代玉门关之所以设在这里的主要自然条件,它可以供士卒饮用,可以饮马和其他牲畜。长城即在其北面二点五公里多的地方东面伸展,保护着这片水草和玉门关。城堡的其它建筑已毁,仅有土筑堡子一个。
  堡子平面四方形,东西长二十三米,南北长二十三点六米。堡墙甚厚,顶厚二点八米,下基的外皮虽已破坏了一部分,但尚存三米左右的厚度,根据收分推算,原来堡墙基可能有五米左右厚。堡墙现在高度为十点九米,有显著的收分。墙用黄土夯筑,夯层平均厚约八厘米左右。夯筑的方法是交接式的,没有竖的接缝。堡子内部由于千余年来的堆积已被秽土填高,原来的基础可能要比现在低。 &&   二、玉门关长城的布局与构造 &&   出玉门关的西门沿着长城的内侧西行,这条大路往西一直可到罗布泊,即是古代所称的盐水、盐泽。
  这里保存的长城虽不算很完整,但整个的气势还可以看出来。最高的一段在靠近当谷燧的东面约三百米处,现存的城墙高达三点二米,厚达二米多。城墙的构造与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等处用条石、城砖砌筑的长城,和山西、陕西、宁夏、内蒙古等地用黄土夯筑的长城都不同,它是用流沙、散石、红柳或芦苇筑成的。这种结构的长城,从建筑原则上来说可算是发挥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克服困难的能事。
  因为在玉门关这一带全是流沙小石子,当时的守城将士和工匠们便利用了当地沙滩、水泊里所出产的芦苇和红柳枝条和沙粒小石子来修筑城墙。其修筑的方法从现在所存的实物看得很清楚,即在沙漠中选择好有利的地形之后,先挖一个不深的基础,铺上芦苇(或红柳枝),然后铺上一层沙粒石子,在沙粒石子之上又铺芦苇,这样层层上铺,高达数米。每层芦苇的厚度平均是四至五厘米,沙粒石子的厚度是二十厘米。
  从现存遗物看出,沙粒石子已经压实,不易破坏,有些沙石与苇枝粘结在一起,相当坚固。 &&   三、玉门关的烽燧 站在玉门关城堡之上看见在长城的内外还保存着讲多突起的烽燧遗迹。 &&   当谷燧在玉门关的西面,距玉门关约八里,紧靠着长城的里面。燧的平南为四方形,主体建筑为一个高起的望楼。
  望楼的东南有数间小屋的遗址,应当即是燧长戍卒居住的地方。在小屋的里面靠着望楼有阶梯可以登上,即是戍卒上楼了望和报警用的。
  望楼的外形是一个四方形的土台,基础正方形,每边长七点八米。土台高残存七点八米,上小下大,有明显的收分。土台的构筑方法与长城相同,也用芦苇与沙粒石子层层铺筑的。在望楼顶上的西面现在还保存了好像是挑出的木梁,可能即是作为了望和燔烽用的。在望楼的结构中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登上望楼的阶梯踏步,因为阶梯承受登楼的力量很大,踏步的棱边最易被踏坏,如果仍用芦苇沙子铺筑,绝不能承受上楼脚踏之力。因此,采用了数十层纤维粘叠而成,厚达十厘米以上,非常坚实,现在还有好几个踏步保存完好。
  在敦煌玉门关城堡内和长城附近的烽燧遗址中,十八世纪后期所谓的探险家斯坦因等人,曾挖掘了许多汉代木简,在简上记载着许多关于玉门关与长城、烽燧等的情况。过去一些学者曾作过许多考释,对汉代玉门关长城、烽燧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大体情况是这样的:郡是当时的地方政治军事据点,郡以下设都尉,都尉相当于县的等秩,直接承受太守的指挥。都尉之下设候官,候官仿照县的组织而略小,是管理烽燧的基本组织。候官以下设候,是候长,管理几个烽燧,其等秩相当于乡啬夫。燧是最基层的组织,专司本烽燧的守望职责,设燧长,其秩位相当于亭长。
  玉门关这里即是敦煌郡所辖五门都尉的所在地,玉门都尉以下分设了大煎都候官和玉门候官,以下又有西部、北部、玉门、虎猛四个候和广昌、厌胡、凌胡、大煎都……等十五处燧。守卫着所辖的长城。
  玉门关烽燧的分布大约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沿着长城的,它们大都是靠在长城的内外。一种是在一定距离设置,它们连成一线而没有城墙,如自玉门关外至蒲昌海这一段,即是只有燧亭而无长城。还有一种则是联系郡城或其他政治军事据点的烽燧,隔一定路程设一个,如从玉门关到敦煌之间现在还保存的一些烽燧遗址。烽燧的建筑形式大约是这样的,它主要的建筑物是一个望楼,作为了望敌情、传递消息之用。望楼下面有戍卒居住的房屋,有些望楼旁边还有羊马圈、仓库、武器库等建筑。汉代望楼大多是方的,呈上小下大的锥形,高约十二米左右,结构有用土筑的,也有用芦苇、红柳枝与砂粒石子叠筑的,看就地出产材料而定。
  烽燧的主要任务大约有四项:第一是防守所在燧的安全,了望敌情,传递敌情消息。第二是保卫屯田。第三是检查和保护来往的客商使旅。第四是支援附近的郡县防务。每个燧的人数大约在五、六人左右,少的是三人,多的可到三十人左右。每燧有燧长一人至数人,戍卒中必须以一人经常守望,其余的人作积薪、炊事和其他的防务。今以一块敦煌汉简中写的为例,即可看出当时传递敌情的情况:
  “望见虏一人以上入塞,燔一炷薪,举二烽,夜二炬火。……虏五百人以上,若攻亭障,燔一炷薪,举三蓬,夜三炬火。……昼举亭上烽……。”
  关于汉代烽燧的情况自罗振玉、王国维等人将敦煌汉简考释之后,已有人作过不少的研究,提供了许多资料。
  关于玉门关及河西长城的建筑历史,《史记》、《汉书》上已记载甚详。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已完成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的建置工作,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已从酒泉列亭障至玉门,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已从玉门列亭至盐泽,前后不到十年的时间,两千多里长的河西长城的建筑工程,即告完成了。现存的玉门关长城、烽燧的遗迹,即是二千多年前汉武帝时期的遗物。 &&   (完) && --
此中必有缘故,不甚知晓。 &&&&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211.151.90.88]
","ajax_st":1,"ajax_code":"0005","ajax_msg":"操作成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铁塔公司核心价值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