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九枚一组的编钟乐舞能买多钱

{"subject":"钟","content":"发信人: coolest (一言依秋~~~舍利子), 信区: ChineseMusic&&&&&&&& 标&&题: 钟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Mon Dec&&3 01:37:57 2001) &&&& 钟的历史
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最初为陶制。
秦汉以后钟的发展。&&
  中国“钟”的起源何时,现存史籍记载不一。《山海经.
海内经》说:“炎帝之孙伯岐生鼓,是始为钟”。《吕氏春
秋.仲夏纪》说:“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黄帝又命
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管子.五型篇》:“昔者
黄帝以其缓急作五声,以政五钟。令其五钟,一曰青钟大音;
二曰赤钟重心;三曰黄钟洒光;四曰景钟昧其明;五曰黑钟
隐其常”。还有传说是尧舜时一位名叫垂的人所创,当然也
有学者认为钟是起源于铜铃等等。
  最初的钟是陶制的,在陕西省长安县客省庄龙山文化遗
址曾有出土。
  夏禹时期,出现了青铜制的钟。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
纪的商代,我国就有了不同形制的钟,从殷墟出土的乐器中,
已能见到用青铜铸成的造型古朴的几种钟。
  到了周代,钟在古代乐器分类中,居于八音之首,为金
类乐器。铜钟在古代是宗庙或宫廷举行典礼和宴会时所用的
乐器。历代都用于雅乐。现在仅作为文物保留,有着重要的
历史价值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编钟出现于商代,兴起于西周,盛于战国。而秦汉以后
由于受战争的影响,铸钟工匠及乐工散亡,铸钟技术在这段
时间里曾多次失传。
  秦汉以后,在历代宫廷雅乐中所使用的编钟多呈圆形。
  钟在隋唐时期仍有应用。
  自宋以后,迄止清代,不仅编钟铸造技术鲜为人知,钟
乐也渐被淘汰,清代宫廷中所铸编钟,不仅其形制与传统编
钟不同,其音律更是相去甚远。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以来,随着佛教的传入,
到了南北朝时,由于受到印度圆口钟的影响,从而出现了形
如瓦罐的圆形钟。在保留“钟”的最原始意义的基础上,圆
形钟成为人们心目中神圣器具的象征。这类钟,佛寺、钟楼
使用最多,成为了体现君主、神灵、崇高伟大的圣器。这一
主题的出现,为后来中国制造圆形钟技术的飞跃发展奠定了
有利的基础。  
  宋代文献记载已有双音节钟出现,表明了这一时期铸钟
技术的发达。
  明清以后,圆形钟及钟的铸造技术达到了最高阶段。圆
形钟出现在社会各阶层的娱乐领域及神圣场所,以北京大钟
寺古钟博物馆藏(原觉生寺)永乐大钟为代表的各种明清两
代古钟是体现这一历史时期的实物例证。
  我国古代的钟分为两类,除用于雅乐的编钟外,还有用
于钟楼和寺庙的圆形钟。我国古代制钟技艺高超,铸造大钟
更堪称一绝。
  永乐大钟:在北京西郊大钟寺(原觉生寺)的钟楼里,悬
挂着一枚明代永乐年间铸造的巨型钟,据说是明朝燕王朱棣
(明成祖),攻下南京后,改号“永乐”,迁都北京,按“唯
功大,钟声大”的祖宗成法下令铸造此钟。大钟铸于明京师
铸钟厂,钟铸成后存放在内府职掌机构汉经厂。永乐年间,
遇到万寿圣节等节日,都有汉经厂主持敲钟作佛事。万历三
十五年(1607年),大钟被移到万寿寺,每天由六个和尚敲
钟。天启年间,时局动荡,大钟被弃于地上。雍正十一年
(1733年),大钟被移至觉生寺,并专门修建一座上圆下方
的两层钟楼,用以悬挂大钟。直到乾隆八年(1743年),移
钟工程才最后完成。
  永乐大钟用铜、锡、铅合金铸成,构造合理,工艺精湛,
高达6.94米,钟口直径3.3米,造型精美,形体宏伟,历时
50O多年,至今仍音响圆润宏亮,穿透性强,具有明显的音乐
效果,钟声可传四五十公里,余音达2分钟之久。经测量,钟
腰最薄处为94毫米,钟唇最厚处为185毫米,重量为46.5吨。
  钟身铸满了阳文楷书、佛教经咒22万7千多字,字体工整、
坚韧,相传为明代书法家沈度的手笔。每当重大法事必击钟
10余下。永乐大钟,以悠久的历史、精湛的铸造工艺、第一
流的声学特性,标志着我国古代在冶炼铸造、声学等方面的
技术已达到极高的水平,享有“古代钟王”之誉,也以其灿
烂的书法艺术和佛教艺术,驰名中外。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打击乐器,因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
律,所以被称为“歌钟”。它是依钟的大小不同而有次序地悬
挂在木制钟架,用木棰敲击发音,音色清脆、悠扬,穿透力强。
  古代编钟常用于宫廷雅乐,每逢征战、宴会、祭祀,都要
演奏编钟。它可以独奏、合奏或为歌唱、舞蹈伴奏。在奴隶社
会,编钟是统治者专用的乐器,也是反映名分、等级和权利的
象征,只有在天子、诸侯行礼作乐时方能使用,所谓“钟鸣鼎
食”之家。
  编钟最早出现在商代,当时多为三枚一组,能演奏旋律。
商代编钟造型别致,钟柄部分是空心的,并与内腔相通,钟的
表面有简单的兽面纹饰。近年来,在殷代大型王室墓葬妣辛墓
中,又发现了有五枚一套的编钟,可构成四声音阶序列。
  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西周中晚期,
编钟已由三枚或五枚发展为八枚一组,能发出相隔一个小三度
或大三度音程的两个音级。当时编钟经常用于宫庭宴会,被称
为“钟鼓之乐”。至春秋中晚期,又增为九枚一组或十三枚一
  先秦的编钟,钟身呈椭圆形,很象两个瓦片合在一起,上
径小,下径大,纵径小,横径大,钟口边缘不截齐,两角向下
延伸,成尖角形,顶端有柄的为甬钟,带钮的为钮钟。钟的上
部称钲,下部叫鼓。钟的鼓部铸有精美的图饰,钲部的纹饰称
为钟带或篆间,每枚钟的钲部都铸有36个突起的隆包,叫钟乳
  秦代以后,在历代宫廷雅乐中所使用的编钟多呈圆形,形
制上有了很大改变,且每钟只能发出一个乐音。在经历了500多
年黄金时代后,它由盛兴而衰退。
  到了隋唐时期,编钟除在“雅乐”中使用外,还用于隋
“九部乐”和唐“十部乐”中的“清乐”和“西凉乐”里,很
少流传民间。唐代诗人在作品中曾描绘出编钟声音宏亮、铿锵
悠扬、悦耳动听的妙响。
  1978年湖北随县城郊的擂鼓墩出土战国初期的曾候乙墓编
钟,共六十五枚。被称为我国古代编钟之王,每个钟体上都刻
有错金篆体铭文,正面刻“曾候乙乍时”(曾候乙作)。
  2000年2月,湖北荆州战国楚墓发掘两套2300年前的大型编
钟,各由14件组成,青铜制造,高0.72米。
  在我国西南地区,近年来曾多次出土了战国至两汉时期具
有少数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的编钟。如云南楚雄万家坝古墓出
士的战国羊角钮编钟和广西西林出土的汉代羊角钮编钟,外形
似铃,断面呈核桃形,顶端作羊角状;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
和牟定福土龙村出土的编钟,上宽下窄,平口,钟面镂刻皤蛇
纹饰;四川涪陵小田溪巴人贵族墓出土的战国编钟,纹饰具有
古代巴族文化特征;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汉墓出上有半环钮的
筒形钟等。这些都充分表明,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中
原地区,在音乐文化上有密切的关系。  
  1978年湖北随县城郊的擂鼓墩出土战国初期的曾候乙墓编
钟,共六十五枚。被称为我国古代编钟之王。
  曾候乙编钟每个钟体上都刻有错金篆体铭文,正面刻“曾
候乙乍时”(曾候乙作)。钟背则记有与晋、楚等国律名的对
应文字,共标有关于乐律的铭文2800多字,记录了许多音乐术
语,在科学概念上表现出相当精确的程度,显示了我国古代音
乐文化的高水平,表明我国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已使用十二平
均律了,这比欧洲要早1800年。
  钟架呈曲尺形,全长10.79米,高2.67米,重5吨有余。铜
木结构,木质横梁上饰彩绘花纹,两端都套着浮雕或透雕的青
铜套,起装饰和加固作用。在这套65枚编钟中,有镈钟、甬钟
和钮钟三种。镈钟仅有一枚,是楚惠王在曾国君主乙死时赠送
给他的。甬钟45枚,为曾侯乙生前亲自测音监制,分五组居于
钟架的中、下层,中层音色嘹亮,下层形大体重,音色深沉浑
厚,最大的一枚高153.4厘米、重203.6公斤。钮钟19枚,分
三组挂于钟架上层,音色清脆,最小的一枚高20.4厘米、仅
重2.4公斤。整套编钟的音阶结构,居然和现代国际通用的C大
调七声音阶音列相同,音域从大字一组A到小字四组C,其总音
域达到五个八度,比现代钢琴仅两端各少一个八度。在约占三
个八度的中部音区由于有三套骨干音结构大致相似的编钟,形
成了三个重叠的声部,而且有的声部几乎十二个半音俱全,可
奏出完整的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乐曲。
  演奏时,由三个乐工双手各执丁字形木槌,分别敲击中层
三个组演奏旋律,其中第二组,可能处于领奏地位。还有两名
乐工,各执一大木棒,分别撞击下层低音甬钟,配以和声,起
烘托气氛的作用。
  1983年9月,湖北省博物馆与其他单位合作,组成了曾侯乙
编钟复制研究组,经过10个月,完整地复制了全套曾侯乙编钟,
并于日在武汉通过鉴定。复制的编钟和编磬,不但
与出土的珍品外形相似,而且音质也十分接近。
  2001年1月,在被考古学家誉为“2000年前的地下音乐
厅”的济南洛庄汉墓乐器坑中出土一套编钟,据中国历史博物
馆原馆长、我国秦汉考古研究泰斗俞伟超先生协同中国历史博物
馆考古部主任信立祥、北京大学考古教授赵化成等人实地考察
鉴定,认为洛庄出土的大型编钟工艺考究、保存完好,为西汉
第一编钟。
  这套编钟是在洛庄汉墓主墓室陪葬坑内出土的,同时出土
的还有6套石磬和鼓、笙等西汉王室乐器及大量其它种类的青铜
乐器。这套编钟共19件,上面14件为稍小的钮钟,下面则是大
型的甬钟。编钟出土时排列整齐,可看出当时是挂在架子上埋
进去的。这套编钟在地下保存得非常完好,出土之后,轻轻擦
拭便锃亮如新。当年这套编钟都已经过调音,用特制的木棰轻
轻敲击编钟不同部位,可以听到两种不同的声音,即双音钟。
  与战国编钟相比,汉代的编钟本来就很少,洛庄汉墓出土
的这套编钟是目前为止国内考古中发现的第一套西汉时期的编
钟,它与战国编钟在形态、花纹等方面都有明显区别。
  我国历代的编钟都是用青铜制作,但是也有例外,清代乾
隆皇帝在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曾用黄金铸成了一套大小相
同、壁厚有别的编钟,共有16枚,叫做“金钟”。这是世界上
唯一能够敲响的金子,它既是铸造精美绝伦的乐器,又是巧夺
天工的艺术品,堪称稀世瑰宝,远远超过了黄金本身的价值。
  金种每枚钟的正中是音名,周围盘绕两条蛟龙,装饰以海
波和云纹,其音律与现代音乐相同。平时,这套编钟置于太庙
(今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中,遇有朝会、宴享、祭扫大典,
才拿出来演奏。和它一起使用的还有一套金编磬。
  这套编钟,就耗用黄金13647两2钱。1925年它流入民间,
后由陈亦侯、胡仲文收藏,现陈列在首都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 && -- &&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202.120.224.18]
","ajax_st":1,"ajax_code":"0005","ajax_msg":"操作成功"}春秋时期,有一种乐器“编钟”有多少个小钟组成?_百度知道
春秋时期,有一种乐器“编钟”有多少个小钟组成?
提问者采纳
周时期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枚组合起来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逐渐增多了,直挂在上层的3组叫钮钟,有9枚一组的和13枚一组曾侯乙墓编钟由19个钮钟。这些钟分3层8组挂在钟架上,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傅钟共65件组成、45个甬钟,斜悬在中下层的5组叫甬钟
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国就有了编钟,不过那时的编钟多为三枚一套。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套编钟的个数也不断增加。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
一九七八年发掘的举世闻名的我国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我国古代最...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不定的,看编钟编制的大小,以前看书说好像一般是3件在一起的最多,大的像曾侯乙编钟有65个
1978年5月,在湖北随县的曾侯乙墓中挖掘出了一套罕见的古乐器。这套乐器由65件大小不等、音调不同的青铜钟组成,悬挂在架子上,叫做编钟。编钟是我国古代用于祭祀、庆典和宴会的古乐器。这套编钟出土时分三层悬挂在钟架上。最上层的是钮钟,共19件。钮钟最大的重11.4公斤,最小的重2.4公斤。中间和下层的钟叫甬钟,共45件,其中最大的重203.6公斤,最小的重8.3公斤。每件甬钟外表都刻有“曾乙侯乍时”和有关音乐内容的铭文。钮钟和甬钟上共有铭文2800多字。根据测音和铭文的内容,知道钮钟是定调的,每个钮钟上有两个乐音。中层甬钟有三个半八度音阶,能演奏古今中外的一些乐曲。而且每组甬钟都可以单独奏曲,音色优美,声音清脆嘹亮,悦耳动听。下层甬钟形大体重,声音深沉宏亮,在演奏时起烘托气氛与和声的作用。  编钟的钟架是铜木结构。全长10米左右,上下3层,通高2.73米,由6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人形园柱承托,托住了总重量达3500多公斤的65个编钟,历时两千年,至今依然完好无损。钟架旁,还有6个丁字形彩绘木槌,作为敲钟工具;两根彩绘长棒,作为撞钟工具。摘至《人民日报》
没有见过出土的那种编钟究竟长什么样,但是一些景区会有表演看过,好像很有些小钟呢。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编钟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位置:
>>>阅读下列故事:编钟的历史编钟出现在商代,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
阅读下列故事:&&&&&&&&&&&&&&&&&&&&&&&&&&&&&&&&&&&&&&&&&&&&&&&&&&&&&&&&&&&&&&&&&&&&&&&&&编钟的历史编钟出现在商代,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自宋以来渐渐衰退。编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打击乐器,因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所以被称为“歌钟”。它依钟的大小不同而有次序地悬挂在木制钟架上,用木棰敲击发音,音色清脆、悠扬,穿透力强。编钟最早出现在商代,当时多为3枚一组,能演奏旋律。商代编钟造型别致,钟柄部分是空心的,并与内腔相通,钟的表面有简单的兽面纹饰。近年来,在殷代大型王室墓葬妣辛墓中,又发现了有5枚一套的编钟,可构成四声音阶序列。西周中晚期,编钟已由3枚或5枚发展为8枚一组,能发出相隔一个小三度或大三度音程的两个音级。当时的编钟经常用于宫廷宴会演奏,被称为“钟鼓之乐”。至春秋中晚期,又增为9枚一组或13枚一组。1978年,湖北随县城郊的擂鼓墩出土了战国初期的曾侯乙墓编钟,共65枚,被称为我国古代编钟之王,每个钟体上都刻有错金篆体铭文,正面刻“曾侯乙乍时”(曾侯乙作)。2000年2月,湖北荆州战国楚墓发掘出两套2300年前的大型编钟,各由14件组成,青铜制造,高0.72米。秦汉以后,在历代宫廷雅乐中所使用的编钟多呈圆形,形制上有了很大改变,且每钟只能发出一个乐音。在经历了500多年黄金时代后,它由盛兴而转为衰退。到了隋唐时期,编钟除在“雅乐”中使用外,还用于隋“九部乐”和唐“十部乐”中的“清乐”和“西凉乐”里,很少流传民间。唐代诗人在作品中曾描绘出编钟声音洪亮、铿锵悠扬、悦耳动听的妙响。自宋以后,迄止清代,编钟铸造技术鲜为人知,钟乐也渐被淘汰。清代宫廷中所铸编钟,不仅其形制与传统编钟不同,其音律更是相去甚远。
请完成下列问题:(1)编钟出现在商代,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原因是什么?&&&&&&&&&&&&&&&&&&&&&&&&&&&&&&&&&&&&&&&&&&&&&&&&&&&&&&&&&&&&&(2)从编钟的发展史中,你得到哪些感想?&&&&&&&&&&&&&&&&&&&&&&&&&&&&&&&&&&&&&&&&&&&&&&&&&&&&&&&&&&&&&&&&&
题型:材料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1)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技术的发展和周礼的盛行、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等方面说明。(2)战国编钟反映了战国时代中国音乐的高水平,历经两千多年仍能演奏各音阶的乐曲,音色纯正,音域宽广,工艺铸造优美,是中外器乐的典范。它是中国当时音乐艺术高度繁荣和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共同产物,为我们研究古代音乐、古代社会礼仪制度和工艺铸造技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是我们研究战国社会变化发展的重要依据。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列故事:编钟的历史编钟出现在商代,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主要考查你对&&屈原——爱国主义诗人(《离骚》),战国编钟&&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屈原——爱国主义诗人(《离骚》),战国编钟
屈原: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的一位优秀的政治家,爱国诗人,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等,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流传下来的。《离骚》:《离骚》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是我国古代最宏大的一篇抒情诗,诗人把自然现象,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合成一体,编织成瑰丽浪漫主义形象,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曾侯乙编钟: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以造型宏大,音质齐全优美,被中外学者称为“稀世珍宝”,说明在春秋时代,中国音乐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楚辞:楚辞是战国时代伟大的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吸收了楚地民歌的精华并融合古代神话传说,形式活泼多样,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对我国的文学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屈原:
屈原其人:屈原(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出身于楚国贵族,生活在楚国由强大走向破败的时期,曾官至左徒,是国王左右的近臣,参与国家政令的起草和外交工作。屈原鉴于秦国对楚国的威胁,主张改良内政,联齐抗秦,但是上官大夫靳尚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仅阻止楚怀王接受屈原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屈原。后来怀王被囚秦国至死。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谗害,并遭到放逐。公元278年,秦攻破楚国首都,屈原对楚国未来深感绝望,在这一年的五月初五,跳入汨罗江自杀。屈原的政治生涯十分坎坷,但正是这坎坷的政治命运,他那与黑暗势力做斗争的遭遇,特别是长期的流放生活,使他有机会体验人民的疾苦,充分吸收民歌的营养,创创作了《离骚》、《天问》等20多篇不朽的篇章。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故事:编钟的历史编钟出现在商代,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699851563138678958895144567165746编钟是什么类乐器 - 百科问答
& 编钟是什么类乐器
编钟是什么类乐器
悬赏分:0 -
- 阅读次数:
编钟是什么类乐器
关于"编钟是什么类乐器"的最佳答案
编钟是什么类乐器: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打击乐器,钟在古代“八音”分类法中属金部,成组的钟称为编钟。因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所以也有“歌钟”之称。它是依钟的大小不同而有次序地悬挂在木制钟架,多为青铜制造,也有石制和陶制,钟柄空心与钟体内腔相通,钟体饰有兽面条纹或花纹。用木棰敲击发音,音色清脆、悠扬,穿透力强。《诗经》中有“鼓钟钦钦,鼓瑟鼓琴”之句。 编钟 历史发展编钟出现在商代,兴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自宋以来渐渐衰退。编钟最早出现在商代,当时多为三枚一组,能演奏旋律。商代编钟造型别致,钟柄部分是空心的,并与内腔相通,钟的表面有简单的兽面纹饰。近年来,在殷代大型王室墓葬妣辛墓中,又发现了有五枚一套的编钟,可构成四声音阶序列。 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西周中晚期,编钟已由三枚或五枚发展为八枚一组,能发出相隔一个小三度或大三度音程的两个音级。当时编钟经常用于宫庭宴会,被称为“钟鼓之乐”。至春秋中晚期,又增为九枚一组或十三枚一组。1978年湖北随县城郊的擂鼓墩出土战国初期的曾候乙墓编钟,共六十五枚。被称为我国古代编钟之王,每个钟体上都刻有错金篆体铭文,正面刻“曾候乙乍时”(曾候乙作)。2000年2月,湖北荆州战国楚墓发掘两套2300年前的大型编钟,各由14件组成,青铜制造,高0.72米。秦汉以后,在历代宫廷雅乐中所使用的编钟多呈圆形,形制上有了很大改变,且每钟只能发出一个乐音。在经历了500多年黄金时代后,它由盛兴而衰退。到了隋唐时期,编钟除在“雅乐”中使用外,还用于隋“九部乐”和唐“十部乐”中的“清乐”和“西凉乐”里,很少流传民间。唐代诗人在作品中曾描绘出编钟声音宏亮、铿锵悠扬、悦耳动听的妙响。自宋以后,迄止清代,编钟铸造技术鲜为人知,钟乐也渐被淘汰,清代宫廷中所铸编钟,不仅其形制与传统编钟不同,其音律更是相去甚远。 编钟 形制古代编钟常用于宫廷雅乐,每逢征战、宴会、祭祀,都要演奏编钟。它可以独 奏、合奏或为歌唱、舞蹈伴奏。古时,编钟是统治者专用的乐器,也是反映名分、等级和权利的象征,只有在天子、诸侯行礼作乐时方能使用,即“钟鸣鼎食”。先秦的编钟,钟身呈椭圆形,很象两个瓦片合在一起,上径小,下径大,纵径小,横径大,钟口边缘不截齐,两角向下延伸,成尖角形,顶端有柄的为甬钟,带钮的为钮钟。钟的上部称钲,下部叫鼓。钟的鼓部铸有精美的图饰,钲部的纹饰称为钟带或篆间,每枚钟的钲部都铸有36个突起的隆包,叫钟乳或枚。在我国西南地区,近年来曾多次出土了战国至两汉时期具有少数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的编钟。 如云南楚雄万家坝古墓出士的战国羊角钮编钟和广西西林出土的汉代羊角钮编钟,外形似铃,断面呈核桃形,顶端作羊角状。 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和牟定福土龙村出土的 编钟,上宽下窄,平口,钟面镂刻皤蛇纹饰。四川涪陵小田溪巴人贵族墓出土的战国编钟,纹饰具有古代巴族文化特征。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汉墓出上有半环钮的筒形钟等。以上这些充分表明,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地区,在音乐文化上有密切的关系。 编钟 结构组成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编钟由若干大小不同的“钟”组成,每一个钟体上饰有简 单的兽面,内腔是空的。编钟的编制有许多种类,东周时期编钟以九枚一组的居多;较大的编制以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墓 出土的编钟)为代表,共计六十四枚,分三层悬挂。 编钟 使用材质编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当时的钟多为陶制;商代以后的编钟多为铜制。 编钟 乐器特色属于变音打击乐器族,发音类似钟声,清脆悦耳、延音持久 。具有东方色彩,适合于演奏东方五声音阶的音乐。 编钟 历代编钟介绍1、曾候乙编钟
1978年湖北随县城郊的擂鼓墩出土战国初期的曾候乙墓编钟,共六十五枚。被称为我国古代编钟之王。曾候乙编钟每个钟体上都刻有错金篆体铭文,正面刻“曾候乙乍时”(曾候乙作)。钟背则记有与晋、楚等国律名的对应文字,共标有关于乐律的铭文2800多字,记录了许多音乐术语,在科学概念上表现出相当精确的程度,显示了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高水平,表明我国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已使用十二平均律了,这比欧洲要早1800年。钟架呈曲尺形,全长10.79米,高2.67米,重5吨有余。铜木结构,木质横梁上饰彩绘花纹,两端都套着浮雕或透雕的青铜套,起装饰和加固作用。在这套65枚编钟中,有D钟、甬钟和钮钟三种。D钟仅有一枚,是楚惠王在曾国君主乙死时赠送给他的。甬钟45枚,为曾
侯乙生前亲自测音监制,分五组居于钟架的中、下层,中层音色嘹亮,下层形大体重,音色深沉浑厚,最大的一枚高153.4厘米、重203.6公斤。钮钟19枚,分三组挂于钟架上层,音色清脆,最小的一枚高20.4厘米、仅重2.4公斤。整套编钟的音阶结构,居然和现代国际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音列相同,音域从大字一组A到小字四组C,其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比现代钢琴仅两端各少一个八度。在约占三个八度的中部音区由于有三套骨干音结构大致相似的编钟,形成了三个重叠的声部,而且有的声部几乎十二个半音俱全,可奏出完整的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乐曲。演奏时,由三个乐工双手各执丁字形木槌,分别敲击中层三个组演奏旋律,其中第二组,可能处于领奏地位。还有两名乐工,各执一大木棒,分别撞击下层低音甬钟,配以和声,起烘托气氛的作用。1983年9月,湖北省博物馆与其他单位合作,组成了曾侯乙编钟复制研究组,经过10个月,完整地复制了全套曾侯乙编钟,并于日在武汉通过鉴定。复制的编钟和编磬,不但与出土的珍品外形相似,而且音质也十分接近。2、西汉第一编钟2001年1月,在被考古学家誉为“2000年前的地下音乐厅”的济南洛庄汉墓乐器坑中出土一套编钟,据中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我国秦汉考古研究泰斗俞伟超先生协同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主任信立祥、北京大学考古教授赵化成等人实地考察鉴定,认为洛庄出土的大型编钟工艺考究、保存完好,为西汉第一编钟。这套编钟是在洛庄汉墓主墓室陪葬坑内出土的,同时出土的还有6套石磬和鼓、笙等西汉王室乐器及大量其它种类的青铜乐器。这套编钟共19件,上面14件为稍小的钮钟,下面则是大型的甬钟。编钟出土时排列整齐,可看出当时是挂在架子上埋进去的。这套编钟在地下保存得非常完好,出土之后,轻轻擦拭便锃亮如新。当年这套编钟都已经过调音,用特制的木棰轻轻敲击编钟不同部位,可以听到两种不同的声音,即双音钟。与战国编钟相比,汉代的编钟本来就很少,洛庄汉墓出土的这套编钟是目前为止国内考古中发现的第一套西汉时期的编钟,它与战国编钟在形态、花纹等方面都有明显区别。3、金钟我国历代的编钟都是用青铜制作,但是也有例外,清代乾隆皇帝在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曾用黄金铸成了一套大小相同、壁厚有别的编钟,共有16枚,叫做“金钟”。这是世界上唯一能够敲响的金子,它既是铸造精美绝伦的乐器,又是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堪称稀世瑰宝,远远超过了黄金本身的价值。金种每枚钟的正中是音名,周围盘绕两条蛟龙,装饰以海波和云纹,其音律与现代音乐相同。平时,这套编钟置于太庙(今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中,遇有朝会、宴享、祭扫大典,才拿出来演奏。和它一起使用的还有一套金编磬。这套编钟,就耗用黄金13647两2钱。1925年它流入民间,后由陈亦侯、胡仲文收藏,现陈列在首都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 4、西周编钟日杨家村出土了西周时期编钟一架。这架大型编钟,总重量为340公斤。它在西周考古发现中是不多见的稀世文物。这架乐器,共为4组,铸造的时间各不同,可能为一个家族数代人的制品。它 对我们研究西周“钟”的演变规律将有很大的帮助。从器物的用途看,既有编组使用的,又有单独使用的。以前出土实物不多,传世的有“克”,上海博物馆收藏有“四虎”等,但都是单个出现。杨家村“编钟”,属于西周晚期遗物,是目前已知资料中最早最完整的一套。另外,从“钟”的铭文看,对研究西周社会史和官职制度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充分证明编钟无愧为我国古代众乐之首,击之耳边荡漾着雄浑凝重的“金石之声”,形象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充分显示了我们祖先伟大的创造力,使人大开眼界,惊叹不已!被誉为“国宝”的编钟古乐器,从1954以来,在我省出土过多次。《隋书?音乐志》载:编钟“各应律吕,大小以次,编而悬之。”编悬的木架,西周时叫“(xuān)”,呈“月”形。演奏时用小木槌敲击,音色纯净,旋律优雅,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高音昂扬,惊天动地;低音浑厚,沉雄飞扬,演奏起来八音齐鸣,古音神韵娓娓动听。编钟是西周时代祭祀、朝聘、宴享时歌伎的主要和声乐器,尤其适合于伴奏,富有中国古乐的独特风貌。西周时还以此礼乐制度规定名位、等级。编钟是王公贵族权势的标志。西周编钟,距今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那时候,地球上大部分地区还是荒无人烟,有些地方虽有人群,却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那时,我们这里的祖先不但越过了钻木取火的时代,而且已达到了能用火冶炼青铜铸造编钟的先进时期,它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结晶。 编钟 意义及影响“ 中国是钟的王国”。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钟,并有过“钟鸣鼎食”的灿烂文明。我国的铸钟史从原始到战国,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时期。据考,钟的前身是铃,从原始的瓷甬钟到早商的扁园形铜铃,至殷商的铙,西周中期三件一组的穆王编钟发展到八件一组,历经春秋时期的九件、十三件一组,继而发展到战国时期的大型 编钟。从单音钟到按音阶编列演奏的乐钟,凝聚着古老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结晶。史料表明,世界文明古国的埃及、巴比伦、印度也都有过铸钟的实践,但他们的钟口都是园形,而园形钟无论怎样敲,都是一个基音,且延续(余音)长,很给形成音律。而随州曾侯乙编钟之所以能成为乐钟,关键在于它洽当地运用合金材料在科学配比的基础上,成功地采用了“复合陶范”铸造技术、铝锡为模料的熔模法,加上钟壁厚度的合理设计、鼓部钟腔内的音脊设置、炉火纯清的热处理技术,才能使铸件形成“合瓦形”,产生“双音区”,构成“共振腔”。才能达到编钟的浮雕花饰,还在于对它所在的振动区起着负载作用,达到加速高频的衰减,有助于编钟进入稳态振动。所有这些,无不折射出那个遥远时代中华文明所创造的辉煌。 华中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刘克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随州曾侯乙墓出土文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认为:“随州曾侯乙编仲是科学技术史上一项最早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具有完备的技术体系和丰富的工程技术语言,具有世界一流的铸造技术,在工程图学上极有价值,是世界任何一部科学技术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写照,同时,它也为科学技术技术的未来发展做出了楷模。堪与古埃及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巴比伦空中花园等世界奇迹相媲美。 编钟虽作为一种较为古老的打击乐器,但其音质、音准、音色等方面,绝不逊色于:排鼓、大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钵等民族打击乐器,也不逊色于:定音鼓、马林巴、铝板琴、大军鼓、小军鼓等西洋打击乐器,更不逊色于架子鼓等爵士打击乐器。其地位已在世界打击乐界中根深蒂固。
编钟 编钟曲目1、 竹枝词(编种与编磬)2、 春江花月夜(古乐合奏) 3、 屈原问渡(古乐合奏)4 、楚商(古乐合奏) 5、幽兰(古琴与编钟) 6、国殇(古乐合奏) 编钟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乐器概论》2、《曾侯乙墓》3、《曾侯乙编钟研究》4、中国古曲网5、神州乐器网 中国民族乐器 显示
乐器类别 乐器名称 吹奏乐器 木叶| 纸片| 竹膜管(侗族) | 田螺笛(壮族) | 招军(汉族) | 吐良(景颇族) | 斯布斯额(哈萨克族) | 口笛(汉族) | 树皮拉管(苗族) | 竹号(怒族) | 箫(汉族) | 尺八 | 鼻箫(高山族) | 笛(汉族) | 排笛(汉族) | 侗笛(侗族) | 竹筒哨(汉族) | 排箫(汉族) | 多(克木人) | 篪(汉族) | 埙(汉族) | 贝(藏族) | 展尖(苗族) | 姊妹箫(苗族) | 冬冬奎(土家族) | 荜达(黎族) | 口利咧(黎族) | 唢呐(汉族) | 管(汉族) | 双管(汉族) | 喉管(汉族) | 芒筒(苗族) | 笙(汉族) | 芦笙(苗| 瑶| 侗族) | 确索(哈尼族) | 巴乌(哈尼族) | 口哨(鄂伦春族) 弹拨乐器 金属口弦(苗族、柯尔克孜族) | 竹制口弦(彝族) | 乐弓(高山族) | 琵琶(汉族) | 阮(汉族) | 月琴(汉族) | 秦琴(汉族) | 柳琴(汉族) | 三弦(汉族) | 热瓦甫(维吾尔族) | 冬不拉(哈萨克族) | 扎木聂(藏族) | 筝(汉族) | 古琴(汉族) | 伽耶琴(朝鲜族) | 竖箜篌| 雁柱箜篌 拉奏乐器 梆子(汉族) | 杵(高山族) | 叮咚(黎族) | 梨花片(汉族) | 腊敢(傣族) | 编磬(汉族) | 木鼓(佤族) | 切克(基诺族) | 钹(汉族) | 锣(汉族) | 云锣(汉族) | 十面锣(汉族) |星(汉族) | 碰钟 | 钟(汉族) | 编钟(汉族) | 连厢棍(汉族) | 唤头(汉族) | 惊闺(汉族) | 板(汉族) | 木鱼(汉族) | 吾攵(汉族) | 法铃(藏族) | 腰铃(满族) | 花盆鼓(汉族) | 铜鼓(壮| 仡佬| 布依| 侗| 水| 苗| 瑶族) | 象脚鼓(傣族) | 纳格拉鼓(维吾尔族) | 渔鼓(汉族) | 塞吐(基诺族) | 京堂鼓(汉族) | 腰鼓(汉族) | 长鼓(朝鲜族) |达卜(维吾尔族) | 太平鼓(满族) | 额(藏族) | 拨浪鼓(汉族) | 扬琴(汉族) | 竹筒琴(瑶族) | 蹈到(克木人) | 萨巴依(维吾尔族) 打击乐器 乐锯(俄罗斯族) | 拉线口弦(藏族) | 二胡(汉族) | 高胡(汉族) |京胡(汉族) | 三胡(汉族) | 四胡(汉族) | 板胡(汉族) | 坠琴(汉族) | 坠胡(汉族) | 奚琴(汉族) |椰胡(汉族) | 擂琴(汉族) | 二弦(汉族) | 大筒(汉族) | 马头琴(蒙古族) | 马骨胡(壮族) | 艾捷克(维吾尔族) | 萨它尔(维吾尔族) | 牛腿琴(侗族) | 独弦琴(佤族) | 雅筝(朝鲜族) | 轧筝(汉族) “八音”民族乐器列表 显示
中国民间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出一系列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乐器,亦有依照乐器材质而形成的分类,古称“八音”,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金 钟(编钟 | 特钟) | 方响 | 锣 | 云锣 | 铜鼓 | 铙 | 钹 | 铃 | 铎 | 钲 石 磬(编磬 | 特磬) 丝 弹拨 古琴 | 瑟 | 筝 | 箜篌 | 琵琶 | 三弦 | 阮 | 柳琴 | 月琴 | 秦琴 | 独弦琴 拉弦 二胡 | 高胡 | 中胡 | 低胡 | 板胡 | 京胡 | 京二胡 | 马头琴 | 马骨胡 | 牛腿琴 | 大广弦 | 椰胡 | 坠胡 | 坠琴 | 大筒 | 大筒弦 | 葫芦琴 | 葫芦胡 | 土胡 | 角胡 | 三胡 | 四胡 | 擂琴 | 革胡 | 低音革胡 | 拉阮 | 奚琴 | 轧筝 | 胡琴 弹击 扬琴 | 筑 竹 笛子 | 箫 | 排箫 | a | 篪 | 尺八 | 筚篥 | 管子 | 唢呐 | 巴乌 | 芒筒 | o咧 | 口笛 | 新笛 | 侗笛 匏 笙 | 竽 | 芦笙 | 葫芦丝 | 葫芦笙 土 埙 | 缶 革 鼓 | 大鼓| 板鼓 | 排鼓 | 南堂鼓 | 八角鼓 | 羯鼓 | 鼗 | 木 木鱼 |
| 鼓板 | 拍板 | 梆子 其他 骨笛 | 口弦 | 木叶
&&&&点击左边的图片给他一个评价吧
"编钟是什么类乐器"由
提出。如果您知道该问题答案,欢迎注册/登录后回答。&
对"编钟是什么类乐器"最佳答案的评论
评论字数在200 字以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编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