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诸侯洛克王国东哥辅助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一品高考网 - 高中三年一路有你
高考网搜索、更快、更准、更精确
┊┊┊┊┊┊┊┊┊┊┊┊┊ ┊
2015南京二模、盐城二模历史试题及答案(2)
A.开拓国际贸易市场& & & & & & & & & B.维护与黄金的固定比值
C.刺激国内消费市场& & & & & & & & & D.巩固美国金融霸主地位
16.&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们之间的声望。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材料中&他&所推行的改革
A.加强了工业部门管理体制& & & & & & B.创办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C.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 & & & & D.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
17.日戴高乐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明确表示:&如果欧洲不包括法国人的法国,德国人的德国以及意大利人的意大利,我不相信这个欧洲还能有什么存在的现实性。&&现在除了由各个国家组成的欧洲,不可能有别的欧洲。&由此可见,戴高乐
①坚持民族利益至上的国家观 & & & & & ②不满马歇尔计划对法国控制
③反对由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 & & & & & ④表达对欧洲联合的强烈愿望
A.①②& & & & & & B.②④& & & & & C.①③④& & & & D.①②③④
18.近期,美国学者发布了《捕捉苹果全球供应网络利润》的报告,显示苹果公司每卖出一台iPhone,就独占其中58.5%的利润,非中国劳工占去3.5%,苹果公司以外的美国从业者获得2.4%,中国大陆劳工获得1.8%,欧洲获得1.8%,日本和中国台湾各获得0.5%。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跨国公司掌握产品创意和核心设计& & B.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地位不利
C.发达国家是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 & D.经济全球化中的利润分配极不平衡
19.日,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博纳宣布,众议院已于当天正式向华盛顿联邦法院起诉奥巴马政府。起诉书列举了&两宗罪&,包括奥巴马政府&两次推迟实施&医改法案中关于雇主必须为雇员购买医疗保险的条款,奥巴马政府违规使用联邦账户资金向保险公司支付1750亿美元。材料说明
A.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 & & & B.国会弹劾总统的标准为是否违宪
C.总统拥有支配国家财政的权力& & & & D.国会决议未经总统许可直接生效
20.&印象!印象!要知道它们只是生活中的偶然事件,而不是生活本身!不论是家、诗人或雕塑家都不应当把印象与原因分开来,它们原是互不分离的&,&为了塑造一个美丽的形象,就取这个模特儿的手,取另一个模特儿的脚,取这个的胸,取那个的肩,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灌注到他所塑造的这个人体里去,把描绘变成真实。&符合上述观点的西欧文学作品是
A.& & & & & & & & B.& & & & & & & C.& & & & & & & &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其中第21题13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3分,第24、25题各10分,共计60分。
21.(13分)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 & & & & & & & &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三&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四& 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否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3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中&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4分)
22.(14分)哲学体系不仅仅属于个人,更属于产生它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对于普通人来说,越来越遥不可及。这些稀奇古怪的宇宙论不能符合人的需求,并且与人的基本经验背道而驰。&&对苏格拉底来说,哲学的宗旨并不是提出关于宇宙的深奥理论,而是要让人学会如何生活。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罪恶呢?那是因为人们缺乏关于生活和道德的理念。如果他们承认其深刻的无知,就更能懂得如何行事。
&&(英)凯伦&阿姆斯特朗《轴心时代》
材料二& 古代希腊思想家的每个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柏拉图学派等等,都在文艺复兴那个时候找到它的信徒&&在14至15世纪,对人体、天文、地理以及自然世界其他领域的研究普遍得到了加强。&&和数学方法受到普遍重视,并逐渐与自然科学研究结合起来&&一些有远见的哲学家及时地汲取了新科学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自然哲学倾向的新哲学体系,成为近代哲学的先驱。
&&吴仁平、彭隆辉《欧洲哲学史简明教程》
材料三& 法国哲学家是真正的哲学家,他们提出了最根本的哲学问题: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上帝、人性、善与恶。同时,他们不满足于只是少数教授和学者们的抽象争论和象牙塔里的沉思,他们希望影响大众,说服大众。他们热情地承担了改良社会和人性的责任&&最有名的、在许多方面都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是弗朗索瓦&玛瑞&阿鲁埃,他以伏尔泰的笔名闻名于世。在他漫长的生涯里,写了七十多部有趣的著作,他一生都在极力反对法律的不公正,以及法律面前阶级的不平等。
喜欢此文的还喜欢。。
本文标签:南京二模,盐城二模
【上一篇: 】
【下一篇: 】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欢迎访问《》,本站是全国文章总量、访问总量最多的历史学科网站,人教版历史教科书推荐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
>> &>>& >> 正文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转贴自:&|&点击数:&|&&|&更新时间: 07:20:00&|&审核者: ]
&&下载点数:0 点
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要求同学掌握两汉时期的中朝与外朝、隋唐时期不断完善的三省六部制、元朝时的行省制度等重要概念,了解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加强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解,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并进一步认识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提高分析中国国情的深刻历史洞察力。
本课的内容结构,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一是中央政治制度,二是地方政治制度。在每一方面问题的论述中,又以时间纵线为线索,分别论述了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朝等在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教学中,应脉络清晰,顺序推移,步步递进,讲清其发展变化。
本课引言是由宋太祖图像与文字两部分组成,讲的是宋太祖时宰相大臣座位被撤的故事。可向同学提出问题:这件事说明了什么?可选取某一特定场景的图示或影像片断请同学们辨析,历史剧中皇帝和大臣议事的场景与历史史实是否相符?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历史剧切不可说多,宋时坐着议事不行了,再以后就跪受君恩了。要紧紧抓住皇权的加强这一中心,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政治制度中皇权至高无上的这一特点。
第一目“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在中央政权中,皇帝制度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这对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相权却处在不断被削弱的过程中。
请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的分析:
①“汉承秦制”。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但又有所变化。皇帝制度,是承秦制继续实行,但又在秦朝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皇位世袭等制度。中央行政设三公,秦时即有,汉朝亦设,但到汉武帝时又形成了“中朝”决策机构,尚书令的权力日显重要。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被称为“外朝”。东汉光武帝时进一步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台的权力,“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这些又是与秦时不同的。
② 三省六部制。教学中应注意分析其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可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而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立的六部,则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使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③ 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宋朝时的三省六部有名无实。统治者鉴于唐朝藩镇割据局面,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以进一步加强皇权。辽代“藩汉分治”,分设南面官和北面官,分别统治汉人、渤海人和契丹人及其他少数民族。
④ 元朝在中央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元朝综合汉蒙政治制度,设立了中书省和枢密院,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和最高军事机关。同时又设置了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的机构宣政院。元朝在加强皇权方面又有了新发展。
第二目“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在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中,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请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的分析:
① 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西汉初,郡设太守、国设相,作为郡国的最高行政长官。后封国名存实亡。东汉末年,州成地方行政区,州牧为州最高长官,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成为州郡县三级制。
② 州县两级制。隋文帝时减去郡级区划,保留州县两级制。隋朝与唐朝时,州设刺史,县设令。宋朝时,长官称知州、知县。自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这避免了唐五代以来武人割据、地方官权力过大的问题。
③ 作为监察区设立的州、道及向行政实体的转变。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十三州。州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成地方行政区。唐太宗时,又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将道级监察长官固定为观察使,道成州县之上行政实体。宋朝时,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先后设平级四个机构,分掌军政、财政、司法和市场等事。它们互不统属,各自直接对中央负责。这有利于防止地方官独揽大权,因而强化了中央集权。
④ 行省制度的创立及意义。元朝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① 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相关史实,在明确秦朝政治制度特点的基础上,开始本课的学习。
② 运用好几段阅读材料。应让学生读懂,理解,能概括主要内容,能归纳主要问题,从中掌握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加深对本课内容的深入体会,从而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有更清晰的主线脉络,对理解中国国情,对探讨诸多重大现实问题的历史渊源,打下一点基础。
【学思之窗】蔡邕《独断》引文。问题:这些规定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材料中心内容,主要是强化皇帝的个人独尊、皇权的至高无上。历史记载表明,汉代的皇帝制度已构成比较完整的体系,既包括材料中皇帝名号的诸多规定,还包括礼仪、皇位世袭等诸多制度。还可引导学生与秦始皇创立皇帝名号时的情况比较,得出汉承秦制、继续实行皇帝制度但又有所发展的结论。
【历史纵横】宰相之名的由来。问题:你能说出历史上著名的宰相姓名吗?
学生对这一常识的介绍应该是感兴趣的,书籍及影视作品中涉及颇多。北宋的寇准、李纲耳熟能详,唐代的“房谋杜断”、姚崇、宋Z略知一二,文丞相祠有人参观,管仲改革经提醒也应能够记起,不一而足。教学中不要只图课堂气氛热烈,应引导学生快速回忆并准确定位,鼓励学生对其影响较大的一位重点介绍,力求准确,符合史实。最后应把提到的人物归纳起来,作一个小的人物专题,并作为学习或复习该朝历史的参考引擎。
【历史纵横】唐太宗设政事堂。
首先应让学生弄清唐朝三省制的明确分工,在此基础上砸实门下省的职权,熟记三省的长官及参知政事都是宰相。至于政事堂创立的作用,提高了三省制的功能这一点,学生不难理解。
条件允许时,可组织学生召开一个模拟三省会议。先分别召开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会议,各围绕一个紧迫问题展开讨论,争论不休争执不下,然后再模拟三省会议的召开,体现出其提高效率,设立政事堂的必要性。
【历史纵横】唐玄宗设军镇,后节度使权势膨胀割据一方。
了解节度使官职的由来,归纳节度使权势的表现,理解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渊源,把握藩镇割据局面给唐代历史乃至后世带来的深刻影响。
【历史纵横】宋朝悉收地方之权及影响。
引导学生对这一措施的利弊进行分析,地方权重的弊端有哪些?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起到什么作用?这种运行机制为什么会影响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怎么就导致冗官现象出现了?应通过分析和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真正明白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力求融会贯通。
【学思之窗】元朝“达鲁花赤”官职权限。问题:元朝为什么要设置达鲁花赤一职?
要使学生全面牢固地掌握行省制度的概念,弄懂中书省、行中书省、行省之下的路、府、州、县及边远地区设置的宣慰司等一系列机构。在此基础上来理解地方监察官又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的达鲁花赤的职权,应该是比较容易了。元朝设置这一官职,还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以实现其对中国辽阔疆域的稳固统治。
③ 运用好教材正文中的图示、图表。
●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应让学生很好掌握,并运用版面记忆法将其熟记,这对于全面准确地理解把握三省六部制这一重要历史概念非常重要。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当然是要求学生理解。这种图示本身就非常清晰醒目,这里的内容就已经包含着很强的逻辑关系,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这一内容正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重要的历史概念,这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并不矛盾。
●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北宋时代文官出行图、达鲁花赤铜印等图示,对于我们理解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和两汉时期的地方行政区,掌握宋朝对地方官的防范措施,了解元朝为什么要设置达鲁花赤官职以及如何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都能起到强化记忆、加强历史感、加深感性认识的作用。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解说图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描述能力等。
④ 作好小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课内容,弄清框架形成结构;提纲挈领概括要点,画龙点睛得出结论;纵横联系比较探讨,深入理解实际运用。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元朝的辽阔疆域和历史地位
元朝的疆域是怎样形成的?元代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疆土拓展期,将原来分裂的10个政权统一在一个帝国范围之内。与汉唐不同的是由边区游牧民族占有全部狩猎区和汉族农耕区,因为是少数民族将其根据地的广大边区加入了统一的大家庭,故其疆域十分辽阔。《元史?地理志》“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其最大的贡献是将西藏地区的吐蕃收入王朝的直属版图,这对中国疆土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为现今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初步基础。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在中国历史上处于什么地位?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元朝时期,边疆地区得到了开发;民族间的差距缩小,联系加强,回族形成;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云南、琉球都在中央政府的管辖之内。元朝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重要阶段。
历史上有过哪几次结束分裂走向统一的情况?秦汉大一统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隋唐大一统结束了三国、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长期分裂局面;元朝结束了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最后一次实现了中国古代史上的大一统局面。
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蒙古建立全国性政权,少数民族内迁,汉族外迁,民族融合步伐加快。在统一的局面下,各民族的融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开始,中经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元朝时,民族融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元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它的许多措施对我国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
案例二 元朝的行省制度
设问:元朝和历史上的哪个朝代比较相似?和秦、隋两个朝代比较相似。相似之处主要有哪些?秦、隋、元三个朝代的相似之处主要有:结束分裂割据局面,重新实现统一;都开创了重要的新制度,并被后世沿用。元朝实行了哪些制度?元世祖采行汉法,首先健全中央官制。在中央设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和最高军事管理机构枢密院。另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使封建王朝的一系列中央组织建置基本完成。但为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利益,元世祖保留了蒙古原有的护卫军制度。元统治者在地方设行中书省以有效控制地方。偏远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辖。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为什么要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自元代以来已在中国施行七百余年,对中国的政治生活和民众心理产生了严重影响。元代入主中原,面临着极其棘手的问题,即如何治理如此庞大的帝国和如此众多而又发展水平远高于其自身发展的异族民众。它承袭宋金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这种既为中央首脑机关,又兼管地方政务的行政机构,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仅有的。最高长官设有中书令,由皇太子担任,又设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参知政事等。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如取陕西后攻四川,故设秦蜀行省;征高丽前设征东行省。行省管辖区域多与行军路线有关,如秦蜀、湖广、江西三省明显体现了元军南下灭宋的三条路线。由于行省制度的临时性和军事性,终元一代,行省旋设旋废,变动极大。元代地方政区为四级区划制,省下设路、府、州、县。州、县一般根据辖区户口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等。《元史?地理志》载,元代时有路185,府33,州359,县1127。在中央还设宣政院,管辖吐蕃地区,即今青藏地区和川西地区。中书省是元代的中央行政总署,“行中书省”则在地方代行中书省的职权。由此而演化出“行省”这一地方最高政府,行省区则成为地方最大的行政区。
元对西藏地区与中央的统辖关系同内地有所不同,西藏不设行省,也不隶属于中书省管辖,而由中央宣政院直辖。在西部乌思藏、纳里、古鲁孙设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在东部设吐蕃等路宣慰司,其下又设万户府;还置若干驿站、军站,派遣军队,征收赋税,维护治安等等。元朝一代对西藏的统治与治理非常重视,对维护民族大家庭和睦相处,取得了卓越成绩。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并对西藏、台湾管辖,使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元史?地理志》中写到“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这样一个大国,如何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如何加强中央集权制,是关系到政权能否巩固的大问题。因此,元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了行省制度。这一制度,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行省制度最突出的影响是各族人民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案例三 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为10个小组,分别确定以某一行省为自己家乡所在地。请每组同学运用电脑网络资源,查找自己家乡所在行省的相关情况。可包括如下一些内容:本行省的具体划分,元朝对此地的治理,本行省社会生活状况,著名文物古迹,名人逸事,历朝对此地的管辖,今天的发展等等。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某些题目,包括内容和数量。可多可少,可远可近,可详可略,力求使同学们切实有所收获。要求每一个同学都要参与,可以每人负责一个题目,亦可组内自行具体分工,明确合作方式。在经过充分准备后,全班进行交流,互相观摩,共同研讨,形成成果。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请详见教学设计中对历史材料的运用。
【探究学习总结】
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发展轨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思路引领:分别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谈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以朝代为时间顺序作答。
答案提示: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弱相权;元朝加强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州县两级制;州、道等观察区的设立;宋朝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及作用。
2.学过本课,你认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各朝代发展特点。
思路引领:从发展过程看其发展轨迹和趋势,从各朝代发展概况总结出相应特点。
答案提示: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人身控制严厉,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1.尝试查一查,你的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划?
提示:① 教师应提供元朝疆域图,引导学生从掌握元朝的行省划分入手,宏观把握行省制度的建立及作用,进而以自己家乡为轴心,更深入地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细节,加深对这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重大变革的认识,从中更深刻地理解行省制度给中国历史带来的深远影响。
② 鼓励学生运用电脑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汇集、展示、交流,互相观摩学习。
2.阅读与思考:试从唐朝吏部选官考试的标准,谈谈你对唐朝政治制度的评价。
提示:① 这一问题应进行开放式讨论,答案没有固定模式。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互相启发,在讨论中达成一些共识,形成一些结论,认可一些标准。
② 就材料本身谈是一个层次,由材料中的选官考试标准谈唐朝的政治制度,进而分析评价,史论结合,有理有据,辩证统一是又一个层次。还可以选官制度为一专题,进行系统的论述、归纳和总结,这也是一个思路。
③ 科举考试可以取得做官的资格,吏部选官考试再通过就可以为官,对于这种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办法,应肯定其积极的历史作用。而如何选官,如何用人,又影响着唐朝及各朝代历史的兴衰。
(北京东城教研科研中心 张淑兰)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有两长史,秩千石。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武帝元狩五年初置司直,秩比二千石,掌佐丞相举不法。
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宣帝地节三年置大司马,不冠将军,亦无印绶官属。成帝绥和元年初赐大司马金印紫绶,置官属,禄比丞相,去将军。哀帝建平二年复去大司马印绶、官属,冠将军如故。元寿二年复赐大司马印绶,置官属,去将军,位在司徒上。有长史,秩千石。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成帝绥和元年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置长史如中丞,官职如故。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更名御史长史。
──东汉班固《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
按自魏晋以来,宰相但以他官参掌机密,或委知政事者则是矣。无有常官。其相国、丞相或为赠官,或则不置,自为尊崇之位,多非人臣之职,其真为宰相者不必居此官。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九《职官?宰相》
按自后汉,时虽置三公而事归台阁。尚书始为机衡之任。然当时尚书不过预闻国政,未尝尽夺三公之权也。至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其故何也?盖汉之典事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之私人。及叔季之世。则奸雄之谋x夺者,亦以其私人居是官。而所谓三公者,古有其官,虽鼎命将迁之时,大权一出于私门,然三公未容遽废也,故必择其老病不任事,依违不侵权者居之。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九《职官?宰相》
隋有内史、纳言(即中书令、侍中)是为宰相,亦有他官参与焉(即为兵部尚书参掌机事,又,杨素为右仆射与高G专掌朝政)。大唐侍中、中书令是真宰相(尚书左右仆射亦尝为宰相。其间或改为纳言、内史、左相、右相、黄门监、紫微令等名,其本即侍中、中书令也。共有四员。其仆射,贞观末始,加平章事方为宰相,具《仆射篇》),其余以他官参掌者,无定员,但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贞观十七年以兵部尚书李绩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自此始也永淳弘道之际裴炎为正议大夫守侍中崔知温为正议大夫守中书令刘齐贤为中大夫守侍中并同中书门下三品按此当以阶卑官高令所给禄秩同三品耳当时权时之制其后亦有阶卑为侍中中书令者即更不言),及平章事、知政事、参知机务、参与政事、及平章军国重事之名者,并为宰相(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热缬胁槐悖孕胫绰郏壤次醢⒅妓城椋煳抟谎在哨赫撸袷堑览恚咳粑ㄖ龋形亩眩怂豢埃涡爰蛟褚韵辔叮∽越褚院螅纫捎胁晃龋匦胫粗嗪盒胸┫嗍轮病
──唐杜佑《通典》卷二十一《职官?宰相》
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库。悉隶三司。中书省但掌册文、覆奏、考帐;门下省主乘舆八宝,朝会版位,流外考校,诸司附奏挟名而已。台、省、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悉皆出入分莅庶务。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故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不预朝政,侍郎、给事不领省职,谏议无言责,起居不记注;中书常阙舍人,门下罕除常侍,司谏、正言非特旨供职,亦不任谏诤。至于仆射、尚书、丞、郎、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其官人受授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元脱脱《宋史》卷一百六十一《职官》
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宣布条教,导民以善而纠其奸慝;岁时劝课农桑,旌别孝悌;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凡法令条制,悉意奉行,以率所属;有赦宥则以时宣读,而班告于治境,举行祀典;察郡吏德义材能而保任之,若疲软不任事,或奸贪冒法,则按劾以闻;遇水旱以法振济,安集流亡,无使失所。……县令,建隆元年,令天下诸县除赤、畿外,有望、紧、上、中、下。掌总治民政,劝课农桑,平决狱讼,有德泽禁令,则宣布于治境。凡户口、赋役、钱谷、振济、给纳之事皆掌之,以时造户版及催理二税。有水旱则有灾伤之诉,以分数蠲免;民以水旱流亡,则抚存安集之,无使失业有。孝悌行义闻于乡闾者,具事实上于州,激劝以励风俗。若京、朝、幕官则为知县事,有戍兵则兼兵马都监或监押。
──元脱脱《宋史》卷一百六十七《职官》
元太祖起自朔土,统有其众,部落野处,非有城郭之制,国俗淳厚,非有庶事之繁,惟以万户统军旅,以断事官治政刑,任用者不过一二亲贵重臣耳。及取中原,太宗始立十路宣课司,选儒臣用之。金人来归者,因其故官,若行省,若元帅,则以行省、元帅授之。草创之初,固未暇为经久之规矣。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立朝仪,造都邑,遂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体统既立,其次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在外者,则有行省,有行台,有宣慰司,有廉访司。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
──明宋濂、王t《元史》卷八十五《百官志?序》
每郡置太守一人,二千石,丞一人。郡当边戍者,丞为长史。王国之相亦如之。每属国置都尉一人,比二千石,丞一人。本注曰:凡郡国皆掌治民,进贤劝功,决讼检奸。常以春行所主县,劝民农桑,振救乏绝。秋冬遣无害吏案讯诸囚,平其罪法,论课殿最。岁尽遣吏上计。并举孝廉,郡口二十万举一人。尉一人,典兵禁,备盗贼,景帝更名都尉。
──晋司马彪 《后汉书志》卷二十八《百官志》
刺史,每州各一人。黄帝立四监以治万国,唐、虞世十二牧,是其职也。周改曰典,秦曰监御史,而更遣丞相史分刺诸州,谓之刺史。刺之为言,犹参觇也。写书亦谓之刺。汉制不得刺尚书事是也。刺史班行六条诏书,其一条曰强宗豪右,田宅u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其二条曰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背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其三条曰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加罚,喜则任赏,烦扰苛暴,剥戮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祥讹言;其四条曰二千石选署不平,阿所爱,蔽贤宠顽;其五条曰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其六条曰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岁终则乘传诣京师奏事。
──梁沈约《宋书》卷四十《百官志》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至元三年,定一万五千户之上者为上州,六千户之上者为中州,六千户之下者为下州。江南既平,二十年,又定其地五万户之上者为上州,三万户之上者为中州,不及三万户者为下州。于是升县为州者四十有四。县户虽多,附路府者不改。上州:达鲁花赤、州尹秩从四品,同知秩正六品,判官秩正七品。中州:达鲁花赤第02317页、知州并正五品,同知从六品,判官从七品。下州:达鲁花赤、知州并从五品,同知正七品,判官正八品,兼捕盗之事。参佐官:上州,知事、提控案牍各一员。中州,吏目、提控案牍各一员。下州,吏目一员或二员。……六千户之上者为上县,二千户之上者为中县,不及二千户者为下县。二十年,又定江淮以南,三万户之上者为上县,一万户之上者为中县,一万户之下者为下县。上县,秩从六品。达鲁花赤一员,尹一员,丞一员,簿一员,尉一员,典史二员。中县,秩正七品。不置丞,余悉如上县之制。下县,秩从七品。置官如中县,民少事简之地,则以簿兼尉。后又别置尉。尉主捕盗之事,别有印。典史一员。巡检司,秩九品。巡检一员。
──明宋濂、王t《元史》卷九十一《百官志》
(杨际平)
2.课文注释
汉代的皇帝制度由于天人感应说的影响,更增加了神秘色彩。西汉董仲舒明确提出了天人感应之说,把天和人看作是同类,譬如,天有日月,人有两眼;天每年有三六五天,人则一身有三六五骨,等等。正由于天人一类,因此感应是有基础的,不是偶然的。根据天人感应说,天是有意志的,是至高无上充满精神威慑力量的神所主宰。至于皇帝则是天派到人间代天对地上实行统治的,所谓“天生民……为之立君以善之,此天意也”。正因为如此,皇帝才称为天子。《汉书?鲍宣传》说:“陛下上为皇天子,下为黎庶父母。”班固在《白虎通》中也说:“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皇帝对臣民的统治被说成是“天意”,是“天意之所予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因此,顺从皇帝的统治,也就是顺应了天意。皇帝也要从天命以行事,所谓“王者承天意以事”。不得违背天意,实际是不得违背地主阶级的整体利益而任意妄为。董仲舒特别提出以灾异作为天意的表现,以灾异来制约皇帝的行为。譬如,风调雨顺之年是皇帝顺应天意的表征,灾异剧变则是皇帝行事有悖天意的预警。因此遇有灾异,皇帝要避正殿、撤、减服,朝会不奏乐,甚至下诏罪己,倾听百官意见,在政策措施上也要采取一些宽刑减赋之举。这从汉时起,直到明清成为一种制度,这种制度是从天人感应之说派生而来的。这种制度也是皇帝制度的重要内容。这种制度在实践中起着两个作用:一是在灾异之年,人民生活困苦,或惶惶不安之时,可以借此缓和矛盾,安定人心。二是地主阶级也企图通过所谓的上天示警来为整个地主阶级的利益而限制皇帝的权力。不过总的说来天人感应是膨胀皇权的理论,是把皇权和神权进一步联结起来的桥梁。
汉代还进一步确立了皇位继承制度和对太子的教育制度。皇位继承制度是封建专制的皇统得以延续的保证,所以汉初一些大臣认为,秦朝未建立预立储君的太子制度乃是秦亡的原因之一。从此,汉朝太子的预立与立嫡制度大体成为定制。汉文帝元年,有司请早建太子:“豫建太子,所以重宗庙社稷,不忘天下也。”景帝未立太子之先,其弟梁孝王每次入朝,入则侍帝同辇,出则同车游猎。帝与梁王侍太后饮时曾说:“千秋万岁后传于王。”太后与王皆心内喜。后景帝立栗太子,又废为临江王。太后遂欲以梁王为嗣,梁王亦求为嗣。为此景帝乃召爰盎诸大臣议事。爰盎等说:“殷道亲,亲者立弟;周道尊,尊者立子。殷道质,质者法天,亲其所亲,故立弟;周道文,文者法地,敬其本始,故立长子。周道太子死,立嫡孙;殷道太子死,立其弟。”又说:“方今汉家法周,周道不得立弟,当立子。”窦婴更争之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汉之约也,上何以得传梁王!”于是景帝立胶东王彻为太子,这就是后来的汉武帝。
中朝与外朝
西汉自汉武帝时起,为加强皇权,便宠信近臣,令其充当中书令、侍中、给事中等高级侍从官职,出入禁中,与闻国政。这样,管理国家的实权逐渐由相府向宫廷转移,以便皇帝控制,因而出现了“内朝”与“外朝”之分。由侍从皇帝的宫廷机构组织构成“内朝”,掌握了决策国家政务的权力;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构成“外朝”,却逐渐退居到仅只执行政务的地位。
“内朝”也就是“中朝”,《汉书?刘辅传》注引孟康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关于“内朝”和“外朝”的划分,清代学者钱大昕说:“孟康此注,最为分明”。钱大昕还认为内朝、外朝之分,汉初是没有的。“至昭宣之世,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腹心之臣矣。”钱氏说“史家未明言”。汉武临终前,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四人,受遗诏辅少主。而宰相田千秋竟不得受遗诏。这件事无疑关系重大,它不仅表明已把宰相放在政治核心之外,同时也表明内外朝之分已经形成。
汉武帝用内朝官来压抑外朝官以侵夺相权,是汉代中央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宰相是封建国家行政管理的最高长官,为天下政本所在。汉武帝要加强皇权专制,自然会与宰相制度发生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汉武帝便引严助、主父偃辈入值,参与谋议。自霍光辅政,至于东汉,遂成为外戚与宦官专政的局面。外戚当政者则加“将军”名号,宦官专权者又多加“中常侍”。不论外戚还是宦官,都是作为内朝官而专朝政的。
汉武帝鉴于汉兴以来丞相御史二府的职权过重,因而把处于身边的内朝私人秘书“尚书”官的地位提高,又相继设有侍曹、二千石曹、户曹、客曹。诸曹尚书多引用宦官或外戚担任,内朝近臣自大将军、太傅、侍中以下,常领录尚书事以参决朝政。而外朝的长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职权逐渐为内朝尚书台所侵夺。所以,汉武帝以后以至成宣年间,是尚书势盛,内朝权重,与外朝的相府形成权力转移交替时期。
尚书本属于少府,从秦至汉武以前,不过是掌管往来章奏的小吏。但自御史变成监察官之后,皇帝的诏令等事,也成了尚书的专责。武帝时期尚书发展成宫中的重要机构,置尚书四人,分四曹以主众务。常侍曹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曹主刺史二千石事,户曹主吏民上书事,客曹则主外国四夷事。成帝时又置三公曹以主刑狱事。显然尚书已由公文的传达机关进而为公文的处理机关。而且处理的结果,并不经过丞相,也无需和外朝的相府商讨,而是直接送呈皇帝。汉武帝一面提高近臣和内朝官的地位,使他们“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有时还让内臣严助等与大臣辩论,使“大臣数诎”。另一方面又压低丞相的地位。汉武帝所用丞相十三人,下狱死者占其半,生者如田`、石庆、公孙弘辈,只能装聋作哑,唯命是从而已。以至于讨论出兵边疆的大事,汉武帝竟说太尉“田`不足与计”。汉武帝如此重用内朝官,用近臣、内朝来压制宰臣和外朝,所以当他拜公孙贺为相时,贺竟伏地大哭,不受印绶。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少有的。
汉武帝为什么要把职掌朝政的实权,由外朝的宰相转移给内朝的尚书呢?主要因为:(一)内朝官地位很低,可以减少对他们盗权窃柄的顾虑;(二)内朝官多是皇帝宠幸的近臣,能很好地贯彻皇帝的旨意,不致受到外朝大臣的牵制;(三)内朝官多由外戚、宦官充任,这些人本是卑微之徒,皇帝可以随意更换,这样既能保持外朝相府传统地位的稳定性,又可以加强皇权对相权的制约力量。
南面官与北面官
《辽史?百官志》说:“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北南面官体制的确立,是辽国中央政权组织的重要特点。
辽的北面官系统,由大于越府、宰相府、诸帐官、部族与属国之官组成。
“于越”是契丹语,译音,又作“裕越”有如汉语的“太傅”,《续通典》说:“辽大裕悦拟太傅。”《续通志》说:“辽大裕悦如南面之有三公。”(《续通志?职官二》《太师、太傅》)太傅为三师之一,故《辽史?百官志》说:“于越,坐而论议。以象公师。”唐制,三公三师为训导、论道、顾问之官,为天子所师法,“非道德崇重者不居其位。”(《大唐六典》卷1《三师》)辽金多沿唐宋之制,大致亦如是。如《辽志》所说:“大于越府,无职掌。班百僚之上,非有大功德者不授,辽国尊官,犹南面之有三公。”(《辽史》卷45《百官志一》)
辽制,北面官如宰相、枢密、宣徽、大王院等机构,为北面朝官。值得注意的是,同为北面官,同一机关之中,又有北南院(府)之分。这是因为太祖初“分迭刺夷离堇(汉语:统军马之大王)为北、南二大王,谓之北、南院”的缘故。所以北面朝官如“宰相、枢密、宣徽、林牙,下至郎君、护卫,皆分北、南,其实所治皆北面之事。语辽官制者不可不辨”(《辽史》卷45《百官志?总序》)。辽国北面朝官,与唐代尚书六部相比,北枢密视兵部,南枢密视吏部部,北南二王视户部,夷离毕视刑部,宣徽视工部,敌烈麻都视礼部,北南二相府总之。虽无六部之名,却有六部之实。此外还有掌管文翰之事的大林牙院。
北面诸帐官分掌宫帐、皇族侍卫、政教事务。部族与属国之官则分掌辽国所属少数民族及有来往的属国事务。
辽初,建汉人枢密院兼尚书省,以为南面官,用以治营州之地。其后,渐设三师三公。既得燕云十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辽国官制,北面官由契丹贵族充任,南面官部分由汉人充任,“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国制简朴”,多沿“契丹旧俗”,虽事简职专,而权职极重。所谓汉制就是沿唐宋之制。(《辽史》卷45《百官志?总序》)这种情况表明,辽由于地处长城内外,长城外各族以游牧经济为主,长城以南则是城郭以居的农业经济。辽的中央政权北南面官体制,正是适应了这种经济基础的需要,“因俗而治,得其宜矣。”所以能够“得其宜”,是因为契丹统治者实行了“因俗而治”的正确原则,实行“一国两制”的做法,即一方面保留了旧的契丹族部落统治时期原有的制度,另一方面沿用唐、宋高度发达的封建制国家政权组织的制度。
行省之制渊源于魏晋之行台。杜佑说:“行台省魏晋有之。大唐初,亦置行台,贞观以后废。”(《通典》卷22《行台省》)金于中央置尚书省,在全国襟带之地又置行台尚书省,除不置尚书令外,一切官属与中央同。但行台官品均低于中台一等(《金史》卷55《百官志一》)。元置中书省为中央行政中枢,于地方亦曰行中书省。此前的“行台”名义上为中央派出机关,至元代行省制度才完全确立为地方行政制度。当时全国除中央中书省直辖的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北部、内蒙中部东部地区称为“腹里”,以及宣政院直辖的吐蕃外,共分置十一个行省,其中在边疆地区还专设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四个行省。元的疆域十分辽阔,岭北行省的治所在和林(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管辖范围除了蒙古高原外,北边一直到北冰洋;东北地区由辽阳行省管辖,省区范围向东北延伸到库页岛和北冰洋。江浙行省泉州路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琉球(即台湾)。西藏虽未设立行省,但属中央宣政院直接管辖,并在西部乌斯藏、纳里、速古鲁孙设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在东部设吐蕃等路宣慰司,其下设若干万户府;还设置驿站、军站、派驻军队、征收赋税,等等。元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喇嘛教,国师八思巴就是吐蕃萨斯迦人(今西藏萨迦),因此元朝一代对西藏的统治与治理是很重视的。
行省的主要职官,每省设丞相一员,从一品;平章二员,从一品;左右丞各一人,参加政事二人。行省丞相、平章多由蒙古亲王充当,权力极大,“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元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的作用。因此,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实际上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个重大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中枢机关。汉代设尚书台隶属少府,但自武帝以后即与闻政务,东汉更由其综理政务。魏始以尚书台为独立机构,国家正式政务中枢。刘宋时“曰尚书寺,亦曰尚书省”(《通典?职官四》),南朝梁时正式称省,置尚书令、左右仆射各一人,又置吏、祠、度支、左户、都官、五兵六曹。至隋唐正式确立三省制度,尚书省成为执政的宰相机构之一,主要职任在负责指挥执行各项政策,领导六部行政。其首长称尚书令,后因唐初李世民曾居此职,遂不再复设,以左右仆射为首长。唐高宗时改称中台,首长则称左右匡政,随之又改称南省,首长仍称左右匡政。武周时曾改称文昌台、都台、中台,其首长称文昌左右相。唐玄宗时曾改尚书省首长为左右丞相。又因其官署地处皇城,在太极殿之南,故有唐一代尚书省别称“南省”。至唐睿宗景云年间,尚书省降为中央的政务执行机关,不复有相府地位,其首长如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号,即不再为宰相之任。直至宋神宗元丰改制,尚书省首长左右仆射复为宰相,尚书省地位渐高于中书、门下二省。金代实行一省制,以尚书省为相府,尚书令总领纲纪,左右仆射为尚书省实际首长,为宰相之任。元代尚书省三置三废,基本上是中书省一省制,此后遂不复有尚书省之设。
中国古代皇帝之下的三个最高政务中枢机构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合称。尚书省由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尚书台发展而来,南朝梁时正式称“省”。但其成为正式政务中枢机构后,又为皇帝所不信任,曹魏时即以皇帝新的秘书机构秘书监改称中书省,以分割尚书省的权力。随着中书省权势日盛,皇帝又恐其侵犯到自己的专制大权,晋时即将皇帝身边的侍从机构侍中寺改为门下省,参与机密,出宣诏命。魏晋南北朝时,三省之制业已形成。隋正式确立三省同为相府,三省长官共为宰相的格局。唐进一步完善,形成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的权力运行方式,确立了三省相互制约的政府体制。但由于最高权力始终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最后决定权无不取决于皇帝,因此,事无巨细,遍经三省,往往流于形式,影响效率。故至中唐,由中书门下政事堂行使宰相权力,中书、门下二省渐趋合一。宋初虽置三省,但形同虚设,行政中枢为别置于禁中的中书省。宋神宗元丰改制,又复唐三省之制,至南宋,三省长官互兼,以尚书省为相府,实际上取代了中书、门下二省。辽和金初亦仿唐制置三省,金朝不久即行尚书省一省制,元和明初实行中书省一省制,洪武十三年(1380年)中书省亦被废。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政务中枢机构。魏始置,以秘书监改称而来。其首长称中书令、中书监,出纳王命,权尊势隆。晋时有“凤凰池”之美誉。北朝中书省虽不及门下省为尊,但仍得参与密议,号称“西台”,其首长有“西台大臣”之称。隋初因避祖讳改内史省,以内史令为首长。与尚书省、门下省共为相府。下设内史侍郎、内史舍人、通事舍人等数十人。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复称为中书省,唐高宗时曾改称西台,武周改称凤阁,唐玄宗改称紫微省,旋复旧称,其首长由内史令改中书令,再改西台右相、内史、紫微令、右相,至唐肃宗复称中书令。其下设有中书侍郎为副长官,中书舍人、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起居舍人、通事舍人等官亦属之。集贤书院、史馆等机构归其统辖。因中书省职在秉承帝旨,参与决策军国要务,故其地位显要。自唐高宗后,政事堂设于中书省,更显其权尊势隆。但随着翰林学士院和枢密使参与决策筹划,中书省职权也多归其间。宋代中书省仅掌册文、复奏、考帐等事务,但别置于禁中的中书省号称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文武二柄,为宋初之宰相府。宋神宗元丰改制,复唐三省之制,三省长官互兼,但以尚书省为重。辽初设政事省,旋改称中书省。金初亦有中书省之设,旋废去;元则以中书省总政务,为宰相府。其首长中书令例由太子兼任,实际长官为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因元仅中书一省,故六部亦转归其指挥。明初曾仿元制,惟不设中书令,但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省,此后不复有中书省之设。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中枢机构之一。由皇帝的侍从机构侍中寺改设。秦汉有的加官,掌殿内文书往来和侍从皇帝,故称侍中。东汉时置寺隶于少府,因其常在皇帝身边代皇帝披阅尚书奏事,渐有参与机密之权。晋始改寺为门下省,掌“尽规献纳,纠正违缺,监封玺书”(《通典?职官?门下省》),北朝尤重门下省,政出其间,其长官侍中为宰相之任,副长官黄门侍郎也有“小宰相”之称。隋沿置,与内史、尚书二省同为相府,其长官为避祖讳改称纳言,副长官仍旧,下有散骑常侍、谏议大夫、给事中等属官,并统城内、尚食、尚药、符玺、御府、殿内六局。唐沿隋制而略有损益。曾有东台、鸾台、黄门监之改称,其长官称侍中,并相应有纳言、东台左相、左相、黄门监之改称。又其官署所设的位置,也有北省、左省之别称。下设给事中、门下录事、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拾遗、左补阙等官,并统起居郎、城门郎、符宝郎、弘文馆。在职权上,隋时三省尚无明确划分,唐则以门下省掌审议封驳。自唐高宗时门下省迁入禁中,与中书省渐趋合并,有中书门下政事堂之设。宋虽仍置门下省,但仅主朝仪等事务。宋神宗元丰改制后,门下省复唐制。在南宋时,三省长官互兼,中书、门下实为合一,权不及尚书省。辽及金初亦曾置,迨及金海陵庶人正隆元年(公元1156年)废之。元明清皆无门下省之设。
唐宋时期中央政务决策机构。出现于唐初,作为一项政治制度,在唐代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自高祖至高宗末年,政事堂设于门下省,纯为宰相议政场所;自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至玄宗开元十一年,政事堂设于中书省,为宰相议决军国政务的最高国务会议;自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后,政事堂成为皇帝之下的最高权力机构,且以“中书门下之印”副署皇帝所发文书,有牵制皇帝之权。其自身组织分正堂和后院两部分。正堂为宰相的办公处和会议厅,后院为政事堂的秘书处,分设吏房、枢机房、兵房和刑礼房等机构。但自“安史之乱”后,外受节度使,内受翰林学士和宦官的交相牵制,权力发生转移。宋代初期“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文献通考?职官考一》),但因军政决于枢密院,财政统于三司,故其权远不及唐。宋神宗元丰改制后,尚书省都堂也有政事堂之称,为宰相办公之处。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六个行政管理机关的合称。秦汉时期,中央行政管理以丞相指挥九卿执行,自尚书台上升为综理政务的中枢机关以后,其下分曹治事,至晋时,尚书台已备六曹,为六部之前身。隋确立三省六部制,以吏、礼、兵、民、刑、工六部为尚书省之下的政务执行机关。唐沿置,惟为避太宗李世民之名讳改民部为户部。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附比《周礼》六官,排六部之序为吏、户、礼、兵、刑、工,至清不改。迨及元代无尚书省之设,六部隶于中书省。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中书省后,六部分别直接向皇帝负责。但自内阁权重后,六部行政,实受内阁变相指挥。六部首长均称尚书,副长官称侍郎。唐、宋、元时期各部之下均设四司,故有六部二十四司之称。司之长官称郎中,副长官称员外郎。明清时所设司数大增,并皆冠以清吏司名。此外,明代因太祖以南京为京师,成祖北迁后,南京仍保留一套中央政府的官制,故亦有六部之设,但仅在南京留都所属地区行使职权。六部制的确立,是中国古代行政体制的一次重大变化,标志着中国传统的行政体制已趋详备,故得延续达千余年,至清末在西方政治文化的冲击下才予以改变。
中国古代国家军政机关。唐中叶以宦官为枢密使,掌内廷枢机之任。五代后唐始称枢密院,掌军事。宋沿置,与中书省对掌文武二柄,合称“二府”。职在管理军籍、武官之升迁调转、军事机密、边防布置及作战计划。以枢密使为首长,另设枢密副使、知枢密院事等官。金元因宋制,唯元例由皇太子兼领枢密使;且枢密院已不再与中书省并列,地位低于中书省;为征战需要,两代均有行枢密院之设。此外,辽代亦有枢密院之设,但其制较为特殊。辽在北面官系统的北南宰相府下设有北枢密院,相当于兵部;南枢密院相当于吏部;在南面官系统中,初以枢密院兼行尚书省事,行政机关吏房、兵刑房、户房、厅房等,皆归其统辖。后尚书省独立,枢密院始作为纯军政机关存在,但其职任较轻,以掌管汉人兵马之政为主。明代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
古代官称。其职掌各代不同。(1)唐初置三司使,只作为临时派充官。唐制规定,凡遇大案,即由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叫做“三司推事”。每遇地方大案即由三方派出“三司使”前往审判,案完撤销。(2)专管财政之官。唐中期以后,社会动荡不安,经济遭到极大破坏,为加强财政管理,乃设立三司使,专管财政收支(三司包括盐铁、户部、度支)。后唐时,因三司权重,乃委宰相一人专判。宋沿唐制,三司使之权更大,与掌行政之中书省,掌军务之枢密院形成政、军、财三权鼎立之制。三司使号称计相,一般设三司使一人,以五品以上官充任,也有宰相罢斥后再充任三司使。元丰改制后,三司使职掌并于户部尚书,三司使乃废。
元代管理宗教事务和西藏军事民政的中央机关。元朝初建,一切建制沿袭唐宋,根据实际需要,亦增设一些新机构,宣政院即是其一,主掌宗教和少数民族事务。由于元朝统治者崇信喇嘛教,大力推行宗教,因此主管宗教事务的宣政院权势极大,宣政院下设院使、同知、副使等官。宣政院初名总制院,设置于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至元二十五年改为宣政院。宣政院官职人选僧俗并用。遇地方有事,则设行宣政院驻当地处理。凡重大军政问题,均与枢密院共同决定。
汉代地方政权组织。汉初,郡和王国同为地方高级行政区划,郡直隶中央,王国由分封的诸王统治,实行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汉初建立了许多诸侯王国,本来的目的是拱卫中央,加强中央集权,但后来的发展却适得其反。诸侯王依恃其政治、经济、军事势力与中央对抗,并进而觊觎皇帝的位置,以致造成对中央的严重威胁。吴楚七国之乱以后,汉中央为了削弱诸侯王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使诸侯王不复治国,而由中央置国相以治民,职如太守;后又令诸侯王仅衣食封国的租税,王国实际上和郡无异。隋以后,废国存郡,虽封王带有郡县名号,但不回到自己的封地,在京师居住,享受一定政治经济待遇。明代曾分封诸王于各地,靖难之役后,也将权力收回。
官名。始置于春秋战国时,初为武职,防守边郡。秦统一全国后,以之为郡最高行政长官。汉景帝时改为太守。
官名。本为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时改,历代沿置,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隋代废郡为州,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习惯上只作为刺史、知府的别称。
官名。秦置,辅佐郡守,掌全郡军事。西汉景帝时改称都尉,东汉以后废。
官名。西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置刺史以六条巡察郡县,本为监察官。后改为州牧。至东汉时成为掌握一州军政大权的最高长官。魏晋南北朝各州亦设,一般以都督、将军兼任。隋以后,为一州的行政长官,不再兼军事。宋以后以朝臣充知州,刺史为虚衔。明清则作为知州的别称。
官名。西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后时废时置。东汉末年,再改州牧,为一州最高军政长官,后都发展成为割据势力的代表。两晋南北朝亦有此称,但多由将军、都督所兼有其名而无其实。唐宋时惟京师和陪都州由亲王兼任者称之。宋以后常借此名为知州的尊称。
官名。始见于唐睿宗时,以薛讷为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唐玄宗时在沿边地区设九节度使,赐给双旌双节,总揽一区的军、政、财、法事。安史之乱后,内地亦设立,辖境大小不等,因其权大,后多成为藩镇,并将此传于子孙或部下。至五代时废置不常。宋初皇帝收回兵权,节度使则成为勋阶。辽、金亦设,其权小于唐代。元代废。
元代职官体系中一种具有民族意识的制度。达鲁花赤是蒙古语,意为制裁者、镇压者、掌印者,转而为监临官、总辖官、掌印官之意。元代多数行政机关及各级地方机关均有设置,主要由蒙古人充任,也参用色目人,汉人及其他民族不得充任。达鲁花赤虽不是首席长官,但握有实权,在各级政权内起着重要的作用。
官名。元代置,在行省之下,分道以总郡县,是行省和郡县之间的承转机关,掌管军民事务。亦有称宣慰司都元帅府、宣慰使,设于少数民族地区,直属中央宣政院。明清沿置,以为土官最高职衔。
3.学术观点
唐代政治制度,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如三省制、政事堂制度、宰相制度等。以下是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① 隋唐确立的三省制,魏晋南朝时已在游移发展中。
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制度确立于隋唐,而三省的渊源却可以追溯到秦汉。魏晋以来,三省已经成为当时中央统治机器的核心部分,但三省各自的组织规模、地位和作用都还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概括地说,魏以中书、尚书为主,两晋中书地位更加显要,门下也逐渐崛起,与中书分权。南朝三省长官大权旁落,但政仍出于三省。与唐代所确立的三省制相比,魏晋南朝的三省制尚未定型。旧官制的残余并没有绝迹,三省以外的官吏参政偶有出现。录尚书事名义上管理尚书事务,事实上“职无不总”,凌驾于三省之上。三省还没有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没有建立共同议政、互相监督的严密体制,因而容易造成个人擅权的局面。三省长官的职权也还不稳定,时有升降浮沉。因此,我们认为魏晋南朝三省还只是处于隋唐三省制确立前的游移发展中的阶段。
② 认为以往关于政事堂制度的形成、宰相于门下省议政和中书省政事堂的起始时间,以及政事堂何时才有专印等问题,仍有可商榷之处。其新观点包括:
●政事堂制度形成于贞观十六年(642年)前后时期。
●宰相于门下省议政起始于唐初武德年间不是起始于隋代或北朝。
●门下省政事堂时期的结束与中书省政事堂的开始,是光宅元年(684年)七月。
●政事堂并不是开元十一年才有专印。
③ 唐代宰相人数之多,制度之完善、成熟,在加强中央集权过程中作用之显著,国内、国外历史影响之深远。
唐代宰相的名称虽然屡有变更,但这种变更是有规律可循的。从武德五年到六年,是以三省之长或兼判、遥领三省之长者为相;武德六年到贞观二十三年,是以中书令、侍中、左右仆射为相;从贞观二十三年到乾元元年,是以中书令、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为相;从乾元元年到唐朝末年到唐朝灭亡,是以中书令、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相。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代的更新变革,从而趋于完善成熟。中唐以后,地方藩镇林立,朝中宦官专权,三省六部制受到破坏,出现了“内相”“使相”,相权终于旁落,宰相制度趋于败坏。
唐朝丞相选拔制度的特点。唐初,战功是选拔丞相的主要途径,从武则天统治直到终唐之世,科举制度,特别是进士科逐步成为主要途径。通过科举取士,经过吏治考试任官,再历经州、县,台省任职的锻炼考验,具备决断军国大事的才能和智慧,方可寻用为相。入相之后,皇帝定期亲判其考课,评有等第。由此可见,唐代的选相制度更加健全、完善。
唐代宰相办公的特点。唐朝的宰相不同于秦汉,多是他官兼职,或是丞相兼领他职,所以没有独立的办公机构──相府,它是集体负责制,主要任务是帮助皇帝议决军国大政,或者拟订皇朝政令,自己不能向政权的其他部门发号施令。宰相议事决策,拟订重大政令的地方叫政事堂。关于其性质,史学界看法不一。有的观点认为,综观唐朝一代,政事堂是宰相协助皇帝驾驭天下的议事决策机关,但若把政事堂看作是凌驾于三省六部之上的最高权力机构,是权力很大的宰相府,似乎不妥。关于宰相的上班制度,开元以前“午前议政于朝堂,午后理务于本司”。天宝末年以后,更直掌事,政事堂印改为中书门下印后,中书令专断相权,从而产生了执政事笔的当国宰相。唐朝为了防止宰相专权,利用乡亲、门生故旧拉帮结党之弊,也为了提倡遵章办事,发挥宰臣的正常统治效能,还规定了必要的回避制度。对退休宰相,物质生活上给予关怀和照顾,政治上给予一些荣誉和特权。
4.图画说明
汉墓壁画属吏图
这幅壁画1952年出土于河北望都的一座东汉大官僚墓。墓室中,壁画人物的榜题有:门下史、门下贼曹、门下游徼、门下功曹、门下小吏、辟车伍佰八人、伍伯等。这幅壁画反映了豪族官僚门下领有属吏的史实。
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这幅图出自敦煌莫高窟第156窟,为晚唐时期的作品。全图高107厘米,宽857厘米,亦称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位于第156窟的南壁及与其相联的东壁门南壁面之下部。绘于晚唐咸通六年至八年(865―867)。此窟是张淮深为纪念其叔张议潮所修的功德窟。唐大中二年(848)张议潮在沙州(即敦煌)起兵逐吐蕃,随即挥军东进西征,尽复甘、凉、肃及伊西等地,并奉河西十一州图籍归唐,结束了吐蕃在河西的百年统治,解除了唐王朝西顾之忧,确保了中原西去通路。大中五年唐宣宗敕封张议潮为河西十一州节度使。此图即为敕封张议潮为节度使后统军出行的写照。画面可分为相互衔接的三个部分:(1)仪仗先导部分。以各分列左右的四对鼓角乘骑为先导;随后是两面大旗及持的四对武骑仪仗;继之有墨书榜题为“左马步都押衙”的五对文骑,文骑之间八名军营舞伎分为两列,四人着汉装,戴幞头,四人着吐蕃装,束双髻;后有由十四人组成的乐队,舞伎在笙、箫、笛、筚篥、箜篌、琵琶的吹弹声中踏着大鼓、细腰鼓、拍板的鼓点节奏,扬袖起舞,徐徐前行;舞伎前有二人骑马持牌横于道,指挥舞乐的行止缓急。(2)主体部分。其中心为节度使张议潮,也是全画的中心。张氏戴幞头,着大红袍,腰束革带,扬鞭骑白马正过雕栏石桥,其侧有:“河西十一州节度使张议潮□除吐蕃收复河西一行图”榜题,其形式与唐太宗骑马过金桥的“金桥图”相仿。张议潮马前有榜题为“散押衙”者三人,正执辔引马过桥,桥前方接伎乐之后有六骑持旌分列左右,其后有执牙旗(榜题曰“门旌”)小幡二人,旗后有二乘骑举皇帝敕授藩镇一方的权力象征的“节麾”,榜题为“衙前兵使”“节”后有题为“银刀官”者三骑和分两列于左右的八名持棒步行卫士。张议潮马后,拥簇骑卫多人,再后为帅军大纛旗及出行将士队伍。(3)辎重后勤部队。这部分画猎骑驰射黄羊、奔鹿和运送军需的驼队等。画卷将张议潮绘于全画中部,形象也较其他人物高大,更以白马过桥来提示和突出主要人物。整个画面长8.5米、高1米有余,人物逾百、骏骑八十余,出行队伍旌旗飘扬,延绵浩荡,显示了这支队伍的严整军仪和威武雄风。这是一幅珍贵的历史画卷。本画与相对壁面同位置的“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同绘于一窟,前者肃穆严谨,后者欢快轻松,恰恰相反成对比,可称敦煌壁画出行图中之双璧。
(余桂元)
5.参考资料目录
① 韦庆远、王德全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②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10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③ 陈仲安、王素著:《汉唐职官制度》,中华书局1993年版。
④ 陈寅恪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⑤ 龚延明著:《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⑥ 刘泽华著:《中国的王权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⑦ 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⑧ 王亚南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上一篇资料: 下一篇资料:
【】【】【】【】【】
such_a_man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锦绣神州之姓氏王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