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国忠姚是姓氏王国吗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以“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取自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元素-----斗拱。16字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主色调运用传统、沉稳的“故宫红”,表达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与气质。上述材料说明&&&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②中国馆的设计是对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③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④中国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中医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当今唯一仍在发挥作用的中国传统科学,中医药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表现。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小题1:中医不仅是医学,也是文化,是人文与科学的统一,体现中华文化的底蕴与思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这说明&&&&&&&&&&&&&&&&&&&&&&&&&&&&&&&&&&&&&&&&&&&&&&&&&&&&&&A.中医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B.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C.中华各民族的文化丰富多彩D.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小题2:要实现中医药文化的复兴,最主要的是&&(&&&&)A.把继承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B.吸收和借鉴外来医学知识C.抵制西方文化的影响,保持中医的纯洁性D.摒弃传统思维,坚持与时俱进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今年春节,人们聚在一起不仅仅品味美食佳肴,更多的人开始聚在一起品茶,研究和交流茶道,就连很多的年轻人也开始热衷于品茶。回答问题。小题1: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 的特点。A.博大精深B.源远流长C.民族性D.世界性小题2:上海世博会福建馆茶文化的展示让许多游客叹为观止。一位美籍华人欣赏了茶艺表演后,感叹道:“太精彩了!这一表演让我们享受到了美,也让我们感受到祖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反映(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B.优秀文化在交流与借鉴中创新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D.优秀文化能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目前,我国有38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文化遗产 (  )① 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 有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④ 主要被用来开发旅游资源,促进经济发展A.① ②B.② ④C.① ③D.① ④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列对中华文学艺术评价不正确的有A.中华文学艺术历史悠久B.中华文学艺术内涵丰富、形式绚烂多彩C.中华文学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D.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独树一帜,占据首位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不详
题型:简答题
材料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文化的汇聚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新疆的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共同开发建设新疆,形威了新疆多元一体、独具魅力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共同捍卫了边疆的稳定、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根据材料,谈谈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8分)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9、日,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在羊城广东隆重开幕。开幕式演出分为“序曲”、上篇“大地之水”和“海洋之舟”、中篇“白云之帆”、下篇“花城之邀”三个篇章,着力阐释了“水”在岭南文化中的深刻内涵。这表明中华文化:A.薪火相传,一脉相承B.独树一帜,独领风骚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D.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加强民族古籍和文物抢救工作,编纂《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做好古典民族史诗的整理和翻译出版工作。这是因为(&&&&& )A.不同的区域文化各不相同B.不同的民族保持着各自的文化特色C.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徽的过程D.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来自:网文房姓,拼音:fáng。 古音读作páng 。在《》中排第170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99位。基本释义& fáng(1)、住人或放东西的:~屋,~产,~舍,~租,库~,楼~,书~。(2)、结构和作用类似的东西:蜂~,莲~,心~。(3)、量词:两~。(4)、家族的一支:大~,长(zhǎng)~。(5)、星名,。在座,是的。有。(6)、姓,房氏陶唐氏,是尧的后代。尧有个儿子开始被封于丹水,称他为。因为他治理天下的能力,尧就把帝位让给舜了。舜又把封到房(今河南),,为房侯。的儿子陵,以父封地为姓,称,其后遂为。房姓望族居(今河北县东)。尧之子丹朱,舜封为房邑侯,其子陵,以父封地为氏,其裔孙雅为太守,始居焉,今房姓称郡,本此。详细字义房fáng〈名〉(1)、(形声。从户,从方,方亦声。上古边室皆用单扇门(即“户”),庙门大门才用双扇门,故“房”从“户”。“方”本义为“城邦”、“城邑”。“户”与“方”联合起来表示“方形城邑正大门左右两边的门卫室(传达室)”。本义:方城南大门左右两侧的传达室、门卫室。引申义:四合院形式的民居南大门左右两边的厢室,分别用于炊事餐饮和接待客人。再引申义:普通民居正室左右的住室。说明:中国最古最典型的“房”,出现在河南平粮台古城的南大门两侧。《尧典》提到的四仲中星之一的“房”星,正是接待太阳、月亮等“客人”休息的厢房)(2)、古代堂中间叫正室,两旁的叫房[sideroom]房,室在傍者也。——《》房,室旁夹室也。——《六书故》。段曰:“凡堂,中为,左右为房,所谓东房、西房也”。桂馥曰:“古者宫室之制,前堂。前堂之两头有夹室,之两旁有东西房。”记宰夫宴出自东房。——《仪礼·乡食礼》在东房。——《书·顾命》郤子登,妇人笑于房。——《左传·宣公十七年》(3)、又如:厢房(正房前面两旁的房屋);房植(房室的柱);房奥(房室之深处)(4)泛指房屋[house]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庄子·知北游》(5)、又如:库房(储存财物的房屋);住房;私房;房宇(屋宇,房子)(6)、房间[room]店主王公迎接了,慌忙指派房头,堆放行旅。—《古今说》(7)、又如:房卧(卧房;嫁妆);房头(房间);房户(房间门窗)(8)、官署及办公处所[governmentorgan]。如:房科(旧时官衙里的下级办事人员);房省(宫室,官署)。又指明清乡、会试分房阅卷处所。亦指分房阅卷的同考官。如:房书(八股文的选集,所选的是进士的文章);房考(亦称“房官”。明清时乡、会试时分房阅卷的考官);房差(房考官的差使)(9)、祠堂;庙宇[temple]。如:房祀(祠堂,庙宇);房庙(祠堂、庙宇)(10)、结构和作用像房子的东西[house-likestructure]蜂房不容鹄卵。——《淮南子·泛论》露冷莲房坠粉红。——杜甫《秋兴》(11)、又如:心房;蛎房(12)、房族及其宗支的单位[branchofafamily]我有个房分兄弟,行三,人都叫他潘三爷。——《儒林外史》(13)、房族,近支宗亲。如:房亲(指家族近支宗亲);房分(家族的分支);房长(家族内各房的掌管人);房分兄弟(同宗而非嫡亲的堂房弟弟)(14)、宗族分支单位。如:房头;左房;次房(15)、妻室[wife]本房的丫环忙捧上茶子。——《红楼梦》(16)、又如:正房;偏房;填房;房内(妻子);房老(僧之妻)(17)、从事某种职业的人[nameofofficeorservice]。如:茶房;门房;账房;房牙子(以说合房产买卖或租赁为职业的人)(18)、铺子或商店[shop]。如:药房(19)、箭袋,箭筒[arrowbag]。如:房箙(盛箭之器)(20)、俎,祭器[sacrificialvessel]神来饷,房俎陈。——《清史稿》(21)、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东方苍龙七宿的第四宿,有星四颗[akindofstar]。如:房宿(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苍龙七宿之第四宿);房星(星宿名。即房宿。古时以之象征天马);房心(二十作宿中房宿和心宿的并称);房驷(即房宿);房灵(房星之神,房星)词性变化〈量〉(1)、用于植物的果实等物,相当于“串”、“个”[string]今有马乳蒲萄,一房长二尺余。——唐·封演《封氏闻见记》(2)、用于妻妾,相当于“个”[one]只我家相公要讨一房侧室。——《古今小说》《康熙字典》记载《卯集中》《户字部》·房《唐韵》《集韵》《韵会》《正韵》符方切,音防。《》室在旁也。又东南宿名。《尔雅·释天》天驷房也。《礼·月令》十月日在房。《尙书运期授》所谓房四表之道。又州名。时房渚,秦为房陵郡,唐武德时改为房州。又姓。舜封尧子为房邑侯,子陵以父封为氏。又俎名。《诗·鲁颂》籩豆大房。《注》半体之俎,足下有跗,如堂房也。又箭室也。《左传·宣十二年》知庄子每射抽矢菆,纳诸子之房。又《广韵》步光切《集韵》《韵会》《正韵》蒲光切,音傍。《广韵》阿房,秦宫名。又《韵补》叶符风切,音冯。《道藏·中岳仙人謌》徘徊元岳顚,翻焉御飞龙。齐腾八紘外,翺翔阊阖房。*考证:〔《尔雅·释天》房,天驷也。〕谨照原文天驷房也。一、姓氏源流第一个渊源:源于祁氏,出自远古尧帝之子丹朱的后代,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远古时期,尧帝的长子叫朱,开始被封于丹水(今陕西商洛),指地为号,史称“丹朱”。尧帝认为:“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这个观点成为后世儒家学说中“仁”的核心内涵。到了尧帝晚年,为能有一个带领大家克服天灾的继任者,他并没有把帝位交给儿子丹朱继承,而是禅让给了立有大功的舜,这就是“禅让制度”的肇始,也是“公天下”的开始。此举也成为后世儒家学说中“德”的核心内涵。舜帝继位以后,改封丹朱于房邑(今河南遂平),后世称其为“房邑侯”。丹朱之子叫祁陵,在祁丹朱逝世后袭封,随即改以封地名称为姓氏,称房氏,史称其为“房陵”,其后遂有房氏一族。房陵有个裔孙叫房雅,为东汉桓帝刘志执政时期(公元146~167年在位)的清河太守(今河北清河,一说为今山东武城,待考),房氏家族从此开始定居于清河,并逐渐形成为望族,史称房氏正宗,其姓氏读音原作páng(ㄆㄤˊ),汉朝以后逐渐统一读作fáng(ㄈㄤˊ)。唐朝初期,著名的开国宰相房玄龄也曾出任过清河郡守,故而“清河”成为房氏族人后来最重要的郡望和堂号,并有“天下房氏,无出清河之右”的说法。第二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楚国之邑房渚,属于以地名为氏。房渚,西周王朝以前即为古徐夷彭部落的一个方国,故址在今湖北省十堰市房县一带。到了春秋时期,称之为“防渚”,其地分属麇、庸这两个诸侯国。周顷王姬壬臣四年(楚穆王熊商臣十一年,公元前615年),楚穆王发动了吞灭群舒、围攻巢国、侵占麇国之战。当时的楚军在主将成大心的指挥下,于防渚之地大败前来阻击的麇国军队,占据了防渚之地,防渚从此成为楚国的一个邑地,改称“房渚”。这在方志《房县志·事纪》中有记载:“周倾王四年春,楚子伐糜,成大心败糜于房渚。”到了秦王政二十四年(楚王熊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秦王嬴政发动了击灭楚国之战,楚王负刍成为秦军的俘虏,楚国灭亡。随后,秦王改房渚为房陵郡。一直到唐高祖李渊武德初年(公元619年),唐高祖重新进行天下行政区划,又改其为房州。在古代居于房渚之邑的住民中,很早就有取地名为姓氏者,称房渚氏、防渚氏、房陵氏等,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房氏、渚氏、陵氏,皆世代相传至今。其姓氏读音原作páng(ㄆㄤˊ),汉朝以后逐渐统一读作fáng(ㄈㄤˊ)。第三个渊源:源于职业,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时期工匠房人,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房,在春秋战国时期为“箭室”的通称。箭室,就是盛装箭的箭匣,一般有十支、十六支、二十支、二十四支装的不同箭匣,有木制、皮制、竹制、锦制等,甚至有青铜制的。箭匣就是箭的房子,而箭匣一般都斜负于肩背侧,或跨于腰侧,故而“房”就是“旁”的另称,因此称箭匣为“房”,双重含义。这在史籍《左传·宣十二年》中有记载:“知庄子每射抽矢菆,纳诸厨子之房。”菆,就是优质的上等好箭。在古代,制作“房”的工匠被称作“房人”,该房人不是建造房屋的“房工”,而是职业军工。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房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房氏,其姓源繁复,不可一论,人数远众于姬姓房氏。该支房氏族人的共同特点,就是其姓氏读音至今一直作páng(ㄆㄤˊ),无人读作fáng(ㄈㄤˊ)。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拔部中有屋引氏部落。“屋引”,亦称兀引、乌隐,本为东汉后期鲜卑部落联盟的大首领檀石槐所设置的官职称谓,司职掌管建造、管理马、牛、羊之厩,战时则负责看护战马,负责辎重运输等,其所领属众成为一部。在鲜卑部落联盟瓦解之后,屋引部逐渐成为一个氏族部落,称屋引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深化的汉化改革政策,在其过程中,屋引氏皆改为汉姓房氏,人数亦远众于姬姓房氏,是为洛阳族房氏,其姓氏读音作fáng(ㄈㄤˊ)。第五个渊源:源于朝鲜族,出自唐朝开国宰相房玄龄,属于汉姓夷化为氏。在朝鲜、韩国、日本有大批房氏族人(高丽文为“??”),总人数众达十一万余,略少于中国大陆的房氏族群,其皆称为唐朝开国宰相房玄龄的后裔。据家谱文献《韩国南阳房氏通谱》的记载:韩国南阳房氏一族,传自唐朝开国宰相房玄龄的第二子房遗爱(字俊)。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高句丽国君主宝藏王高臧(公元642~668年在位)遣使上奏大唐王朝,请渊学之士赴授中原文化礼仪。唐太宗乃派遣由数位朝廷重臣后代组成的“八学士”代表团,赴高句丽考察并教导。在这“八学士”中,有宰相房玄龄之次子房遗爰、吏部尚书殷开山之子殷洪悦、左光禄大夫魏征之子魏奕和侄子魏知古、谏议大夫魏睦伦之子魏种、吉奉德之子吉伟、奇男必之子奇牟、奉珙之子奉丕等。在这批使者抵达高句丽国之后,宝藏王为其逐一建筑了府邸。这些学士们大多在韩国留下了后代。后来,房遗爰的第九代孙房季弘开始在朝鲜半岛的南阳(今韩国京畿道南阳州)开基,从此形成了朝鲜报道的房氏大宗,并分播至日本。韩国南阳房氏在明朝以前曾四次继修族谱,均为汉文版。明朝以后,因李氏朝鲜逐步改用高丽文,故而自房氏其后所修订的族谱开始汉、高丽两文混用。一千四百多年以降,中国大陆有由于各种原因,明朝以前有关房玄龄直系后代的家谱藏本至今尚未被发现,因此,目前保存于韩国南阳房氏家族的房玄龄系家谱,是比较珍贵的史料文献。据韩国政府在2000年11月进行的人口统计数据表明,目前韩国的房氏族人主要分居于江陵(今韩国江原道江陵)、南阳(今韩国京畿道南阳州)、南原(今韩国全罗北道南原)、丹阳(今韩国忠清北道丹阳)、密阳(今韩国庆尚南道密阳)、瑞山(今韩国忠清南道瑞山)、水原(今韩国京畿道水原)、安东(今韩国庆尚北道安东)、野城(今韩国京畿道坡州)、阳山(今韩国忠清北道阳山)、坡平(今韩国京畿道坡州)、抱川(今韩国京畿道抱川)、川宁(今韩国江原道春川)、温阳(今韩国忠清南道温阳)等地,至今,总户数达一万一千零三十余户,总人口达三万五千三百余人,其中南阳地区人口最多,多达两万两千五百余人,占全韩房氏总人口的63%左右。而在朝鲜、日本的房氏一族目前还没有人口统计数据,待考。从2006年12月下旬开始,韩国南阳房氏宗亲会的负责人之一房大源出面,与中华房氏取得了国际互联网沟通,至今双方交流不断。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时期蒙古贞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房氏,源出蒙古贞部落,主要分布于今辽宁省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蒙古贞部落,史称蒙郭勒津,是北方蒙古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个勤劳智慧的民族。早在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年(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后金政权就在今阜新地区曾建立了以蒙古贞部落为核心的行政机构,称土默特左翼旗,负责掌管蒙民事务,一直到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该地区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阜新土默特左旗联合政府。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蒙古贞部落人民以丰富的文化,创造和发展了蒙古贞地名风俗文化。其中的汉化姓氏房氏,就凸显了蒙古民族从牧牛羊到圈养猪、从游牧到农耕定居的生产方式变化痕迹。蒙古民族自古就是游牧民族,早先并没有定基房屋的概念。随着蒙古民族共尊的成吉思汗于南宋宁宗赵扩开禧二年(孛儿只斤·铁木真元年,公元1206年)建立起庞大的大蒙古汗国,在与南宋王朝和其他各民族的频繁接触中,逐渐汲取和吸收汉族文化,始在蒙古语中出现了“格日”这样的词汇,即毡房(蒙古包)。以后,有关“房”的词汇日渐丰富,特别是在蒙古贞部落中,其关于房屋建筑的词汇明显要比其他蒙古部落丰富得多。类如:“彼力车尔古儿本格日”,意为草原上的三间制房屋,汉义简译为“三家子”;“伊斯根格日”,意为毡房,即蒙古包,汉义简译为“牛坟格勒”;“他力压音道伦格日”意为农家七间制土坯房,汉义简译为“七家子”;“敖伦胡度格日”,意为挨着水井的房屋,汉义简译为“敖伦”;“瓦格日恩格日”,意为有院落的大瓦房,汉义简译为“高家瓦房”;这些在蒙古民族中不断涌现的新语言,体现了蒙古民族的居住形式由毡房到农房、土房,再到打井定居、圈院建累进式瓦房的过程,明确地表明了其社会形态由逐水草游牧到定居务农兼畜牧的历史过程,展示了蒙古贞部落经济发展和变化的深刻历史痕迹,并成为今天辽宁省阜新地区一直沿用的地名。因此,“蒙古贞”就是特指以定居农耕为主要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蒙古族群体。这些历史遗迹非常深刻的蒙古语称谓,一直也是相应居地的蒙古族同胞在明朝时期的姓氏的一部分。到了明末清初,彼力车尔古日本格日氏、伊斯根格日氏、他力压音道伦格日氏、敖伦胡度格日氏、瓦格日恩格日氏等,就已经有人取汉化姓氏,至清朝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执政时期,汉化风气大盛,乾隆大帝自己也鼓励各民族汲取悠久的汉文化精髓,由此,这些蒙古姓氏亦大多转化为汉姓房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辽东房氏,其姓氏读音作fáng(ㄈㄤˊ)。第七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的记载:满族乌雅氏,亦称吴雅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乌延部,金国时期为女真兀颜氏部落,又有源于辽鞑靼乌丸部之说,满语为Uya Hala,汉义“猪”,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乌喇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德尔吉穆湖(今黑龙江虎林东北部)、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区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满族、锡伯族乌雅氏多冠汉姓为房氏、邬氏、乌氏、吴氏、穆氏、包氏、鲍氏、黄氏、邵氏、朱氏、牛氏、开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其房氏的姓氏读音作fáng(ㄈㄤˊ)。得姓始祖:房陵(祁陵、陶陵、唐陵)。房陵。尧之孙,袭封为房邑侯,以封地为姓,为房姓开姓始祖。房姓为燧人氏和伏羲的后裔,与方、房、旁、韩、卫、章、唐等姓同出一源。尧有个儿子开始被封于丹水,人们称他为丹朱,因为他没有治理天下的,尧就把帝位让给了。舜又把丹朱封到房(今河南遂平县),建立房国,为房侯。房姓望族居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东)。丹朱的儿子陵,以父封地为姓,称房陵,其后遂为房姓,故房姓的得姓始祖是上古时期时房王及唐尧的孙子房陵。二、迁徙分布房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一百八十三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百五十八位,人口约七十三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46%左右,多以清河、济南、河南、房州、辽东为郡望。得姓之后的房人氏族逐渐繁衍壮大起来,夏、商之时,朝廷亦不敢等闲视之。周朝时周王室与房人曾屡通婚姻。《国语·周语》云:“昔昭王娶于房,曰房后,实有爽德,协于丹朱。丹朱凭身以仪之,生穆王焉。”意思是说,周昭王的妻子房皇后受其始祖丹朱神明的附体,而生下了周穆王。周穆王是周朝比较有名的君王之一, 可见房人因始于丹朱可上溯自帝尧,在周时还受到了尊崇。丹朱第36代孙房钟及钟子房沈,周昭王时仍袭爵为"房邑侯", 第13代孙雅于公元前32年(西汉成帝末年)为清河太守(今河北清河县东), 房氏家族开始定居于此,并繁衍成为望族:房凤(字士元,也有称子元的)、房扬名在儒林,房雅11代孙东汉桓帝朝司空房植有名当朝。后又因南朝梁武帝时(公元502-557年间)房景伯在清河任过太守,唐朝三位宰相均出自清河,故此"清河郡"成为房姓人最重要的郡望(房姓人原来最重要的郡望本是河南房邑,在大禹治水时因洪水被毁),并有“天下房氏,无出清河”的说法和"七刘八张十二王,天下无二房"的谚语流传。东晋时,清河房乾被朝廷派到北方游牧民族鲜卑那里做使者,后因中原战乱,无法回到中原,只好留居北地,因鲜卑族把“房”称为“屋引”,遂改姓“屋引氏“, 但心中念念不忘故土故族。到了南北朝北魏时,中原局势相对稳定,其后代又举族南迁中原,并从“屋引氏“恢复为房姓,并在洛阳所在地的河南郡成为望族,被称为"河南房氏"。据《北史》、《魏书》、《新旧唐书》等记载,该支先后有北魏骠骑大将军、晋州刺史房谟,隋柱国、徐州总管房兆,隋海州刺史房恭懿,唐武则天朝宰相房融,玄肃二宗宰相房琯,去庵将军房丰生等名相名将。在南北朝甚至更早时期,清河房氏作为当地望族,一直保持着与清河崔氏等望族的通家之好。到公元4世纪末,清河房氏与清河崔氏、平原刘氏、渤海封氏等家族因战乱迁移到山东半岛,成为慕容氏南燕国的上层家族---青齐房氏。房氏家族没有卷入北魏和刘宋在山东半岛的争夺,一直到469年以前,清河房氏一直是“世家大族”意义上的贵族(不是门阀士族)。南北朝后期,由于周、隋、唐三朝对传统士(贵)族阶层在政治上打压,在用人上又以“开科取士”取代凭门第和族望选官任职的制度,象房姓这样的士族,仕宦不得为清望官,婚姻不得结高门第,政治地位、社会等级即因之而降低沦落。有唐一朝清河房氏"五代三宰相",房氏家族于此时获得中兴,备极荣光。中唐以后,由于临淄房氏房玄龄一支及河南房氏房琯一支的相继衰落,房姓族人在整体上又仍保持着传统士族的清高和傲气,较少通过应试出仕,也较少务工从商,而是大多选择了隐居乡野的消极避世态度,最终导致房姓在中唐以后大多为“农”业人口,在 “士”、“工”、“商”等门类人才零落,成为散居各地的小姓。一直到明初才出现了房宽和房胜两位立了大功的将军。但房姓族人虽流徙四方,清白持家的风格始终未变。据上世纪80年代国家所作全国姓氏统计,房姓按人口数列于第199位。目前全国房姓约56万人(海外也有约4万),占全国总人口万分之四,分布较广,其中鲁晋陕苏粤5省较多,约占全国房姓人口的75%。各地具体分布广东分布①、潮汕,其中金平、龙湖、,棉城、海门;东里、澄城;潮州;潮安;黄冈;,聚居大坪流沙等镇;,聚居、、等镇。此外,原系潮汕地区的陆丰甲子等镇。②、;③、梅州市“房氏家庙”国器堂 ;④、深圳市观澜街道办事处樟坑径村;⑤、市篁村区胜和联益村(旧称房屋村)。其先代世居山东定陶,唐房玄龄之后,宋代中叶,有房氏之朝奉公者,宦于南雄,后游东莞,家于篁村(今东莞篁村)(明陈琏《琴轩集·房氏族谱序》,明吾庆善《房氏族谱序》)。一说为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从山东济南迁入,曾建有房氏宗祠。东莞三联乡排沙围村,迁入于明代;深圳市观澜街道办事处樟坑径村由此传入。⑥、火烧坪八排瑶;⑦、化州笪桥朱砂,桃,黄林村;8.廉江良垌镇香木径村,石城镇姓房村(原名火烧山村)。安徽分布①、泗县,小房村,山后房村②、③、市、等④、和县房侨村⑤、市(古称沈邱),四个房庄,另有房数、水房庄等,为清初李自成兵败后由房姓两兄弟从山东移民而来。传说距县城七里处的"房楼",以前曾供过房玄龄的金盔。⑥、县;⑦、市;安徽天长,从扬州庙头迁至此地。聚贤堂 从苏州阊门迁入扬州,年代不详。河南分布①、市辛店乡东房庄村;②、平顶山市房庄;③、明之前从北京或山东迁至濮阳再到当地④、赵店乡花洼村房寨,明末从邓州迁至内乡县,赤眉乡杨营村东房寨小组,⑤、⑥、,分布于黄河南北⑦、河南南阳东房庄博望西房庄驻马店市/遂平县等周口市淮阳县 明末从山东枣南庄迁来。山东分布①、;全村大约1000多人房氏姓名,辈分为:天,道,本,公,平,修,德,福,子,鸿等……村中还建有房氏祠堂!市妹仲镇康园村;②、青岛市;③、山东市市房桃村;④、,,;⑤、市区山头窑广村,两平村,,茂岭村,,;宋家坊村⑥、乳山市五(午)极镇,公元1400(永乐年间)由青岛即墨北阡村迁出;⑦、济宁市县韩垓镇⑧、菏泽市县房集村;临沂市乡李公庄村,明末清初从山西迁来。⑩、大房庄(济南市文昌区大房庄);⑾、五峰街道办事处北宋庄;⑿、济南市商河县孙集乡 房家屯村,龙桑寺镇 房家村(均由河北枣强迁至于此);⒀、潍坊市安丘市娄家庄村、房家官庄村。临沂市苍山县房氏乐善堂分布: 临沂市:苍山县 房家村 宝山前 铁山 城子 东新 兴 伏山口 大官庄 陈桥 仲村 仲村河西 魏村 大坊村 南新村 大吴宅 兴明 郎庄胡官庄 黄路 郯城县: 费县 新庄 罗庄区 房庄 枣庄市:驿城区 太平庄山亭区 王湾村市中区 齐村后川江苏省:东海县新沂市 棋盘镇管沈村人口:各地区共计人口5000人左右辈份:庭 超 敬 铸 宏 毓 振 殿 永 学 保 家 肇 昌 泰 继 世 延 文 英华 章 传 广 远 厚 德 忠 良 长 先 贤 为 道 义 兴 绍 子 荣 尚莱芜市佛羊寸泰安肥城市安驾庄;县 小房庄 房氏宗谱载:“房氏先祖清光绪间,由江苏省瓦窑小街子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小房庄。房溜 追记房氏墓碑载,房氏始祖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江苏邳州小街子迁居于此建村。因村靠沭河拐湾处,水流湍急,故取名房溜。房圩子 清初建村,原名房家岗。后为安全,村周筑圩,改名房圩子。西房庄 回忆房氏宗祠碑载,房姓于明成化年间(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得名房家庄,习称房庄。1958年以村中新筑南北大路为界,分为东、西房庄,此村居西,故名西房庄、东房庄。-养流镇上,汶南镇南辰、重兴庒村-齐河县大夫营前甄 乐陵市{县}花园镇房家村--县的黄村、界牌口、高庄等处,有族谱,昔年,在界牌口建有宗祠;-;-东李官屯房庄;-,分布于义桥乡、、白石乡、郭仓乡、、、等地,从临淄迁入,迁入后已传二十代。-柏林庄镇白石埠村,龙旺镇纪格庄;-石门镇房巡会村。-沾化县,主要分布在的房一、房二、大房家和小,刘彦虎,吴家、东杜、的河溃村、的房岭村等。-分部在日照市区、、、龙山镇、五莲房家沟、莒县等地。-县 200-300年前从云南迁到山东。辈份:大,太,世,安,克等-县//坦城县//新泰市/烟台市/郓城///等山东淄博沂源 ;省市。菏泽市单县莱河镇有西房六和东房六。潍坊坊子区九龙街道下房村,上房村。江苏分布①、泰州,明初由苏州迁至,其中:;房家舍;东、中堡镇西二村,始祖房公正武,来自山东省济南府余化县,后迁往苏州菖门三堂街,明洪武年移居到此;等②、扬州高邮;③、镇江句容县陈武镇房家边村;句容县移风乡/孝义乡;④、盐城东台市;盐城射阳县特庸乡串河村一支,与兴化中堡房姓一系为近支。⑤、江苏,主要居住在该县王三庄村,房湖村(清朝叫房家湖),同时、屠园镇等地也有散居,历史名人有房震亨等(载入清&&泗阳县志&&;)。⑥、、县⑦、徐州黄河南雎宁县房台子/张圩/姚集///双沟等地;⑧、常州溧阳⑨、连云港云台区小村;三、郡望堂号1、郡望清河郡:西周至春秋中期以前先为卫国之邑,后为齐国所占,成为齐国邑地,位于山东菏泽汲堂河一带,因水草清茂,古代齐国人称其为清河。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改置清河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公元前43~前39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到了明朝时期,清河县改归京师广平府(今河北大名)管辖。此后直至清朝时期,清河县隶属于直隶省广平府。民国初期,清河县初属直隶省冀南道,民国三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为大名道,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隶于河北省,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初划属河北省十四督察区。抗日战争爆发后的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创立了冀南区抗日根据地,清河县为其辖地。民国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成立,辖冀南区,清河县为冀南区十三专区。抗日战争胜利后,于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清河县改属冀南区二专区。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晋冀鲁豫边区即行撤销,清河县随冀南区二专区归属华北行政区。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清河县划归河北省衡水专区。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河县人民政府由城关迁驻葛仙庄。于日撤销了衡水专区,清河县改隶邢台专区。日撤销邢台专区,清河县归属邯郸专区;同年12月20日撤销清河县并入南宫县。日又撤销邯郸专区,清河县境随南宫县归邯郸市辖。日复设邢台专区,南宫县还属。同年7月9日恢复清河县建制,仍隶邢台专区。1970年邢台专区改为邢台地区,继辖清河县。1993年7月,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改由邢台市管辖。济南郡:古称历山,即今山东省济南市。汉朝时期高祖刘邦设有济南国。荆楚七国乱政后改为济南郡,治所在东平陵(今山东章丘),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临淄市一带。晋朝时期移治历城(今山东济南)。北魏时期改为齐州。宋朝政和中期升为济南府。元朝时期则为路。明、清两朝均为府。民国初期废府,改为山东省省会市。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房 州:即今湖北省十堰市房县。房州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远古时期就有人类活动,有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房县古为梁州城,西周以前为彭部落方国。春秋时期为防渚,属麇、庸二国之地。战国时期为房陵,归属于属楚国。秦朝时期置房陵县,属汉中郡,以“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东汉末年为房陵郡治,改属荆州。三国曹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合房陵、上庸两郡为新城郡,房陵为新城郡治台。晋惠帝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改属梁州。南北朝时期迭有变更。北周时期改房陵县为光迁县,为光迁郡治。隋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为房陵郡。唐朝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改光迁县为房陵县,为房州治,隶山南东道。宋朝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升房州为保康军,隶京西南路。元朝时期为房州治,隶湖广中书省襄阳路,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省房陵县入房州。明朝洪武十年(公元1277年)降州为县,始称房县,属湖广布政使司襄阳府。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房县改属郧阳府。民国初年属襄阳道;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隶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夏季,贺龙,邓中夏、柳直旬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主力转战房县,开辟了以房县为中心的鄂西北苏区,成立了房县苏维埃政府;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改隶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房县是革命老苏区。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7月,王树声、罗厚福率中原新四军五突围部队转战房县,在房县中坝成立了鄂西北军区,鄂西北行政公署和房县人民政府,开创了以房县武当山地区为中心的鄂西北根据地。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陈谢兵团第四纵队第十二旅和陕南军区部队,发动了房竹战役,一举解放房县,成立了房县人民民主政府,属陕西省两郧专区。1950年4月改属湖北省郧阳行政专员公署。1953年隶属襄阳行政专员公署。1965年襄郧分设,房县仍隶属郧阳地区。1994年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合并,为十堰市所辖。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曾改称辽东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国末期,其地归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2、堂号:济南堂:以望立堂,亦称历山堂。河南堂:以望立堂,亦称三川堂、河内堂。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房州堂:以望立堂,亦称房陵堂、防渚堂、郧阳堂、保康堂、十堰堂。清河堂:以望立堂,亦称清阳堂、甘陵堂、冀南堂、南宫堂、邯郸堂,为房氏家族的总堂号。传江苏苏州、扬州、湖南浏阳浏东……等等房氏分支。中书堂:唐朝房玄龄十八岁就中了进士。李世民举兵,房玄龄跟随他南征北战、出谋划策十余年。李世民当了大唐皇帝,封他为中书令,任宰相十五年,因而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官衔“中书令”为堂号。国器堂:明思恩侯房宽之子房万宝公,赴广东梅州银江镇开派.其裔孙晚清光绪帝殿前侍卫房殿魁公奉旨修建“房氏家庙”,并将堂号定为“国器堂”,取房玄龄公年青时被喻为“国器”典故,现内供唐朝名贤相房玄龄金像。传广东省梅州、普宁、东莞、四川中江、江西萍乡、湖南岳阳等房氏分支。亲睦堂:湖南桂阳蓉城北乡沙里房氏分支堂号。继锦堂:浙江嵊县剡北房氏分支堂号。敦伦堂:湖南衡阳房氏分支堂号。孝友堂:浙江余姚房氏分支。积书堂、明礼堂、泉源堂、世仁堂、世善堂:资料有待补充。四、家谱文献:韩国汉、韩两文房氏通谱,(宋、王氏高丽)房季弘始修,南阳贯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大韩民国京畿道南阳州市南阳房氏宗亲会。广东东莞篁村房氏族谱,(明)陈琏序,明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房氏家谱,(清)房浩修,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手写本一卷。现被收藏在山西省交城县觅渊斋。湖南桂阳蓉城北乡沙里房氏宗谱九卷,首二卷,(清)房芳梅等始修于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清)房枝音、房昭昕等续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亲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山东微山世善堂房氏族谱八卷,著者待考,始修于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续修,房台等人于1988年重修。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浙江房氏宗谱十卷,首二卷、末一卷,(清)房东余等纂修,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孝友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上一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四川中江雷神庙房氏族谱,(清)房映煃编于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民国时期房念宗、房固宗、房建修等续编,手抄线装本六册,1984年房昭文修补。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湖南浏东房氏族谱四卷,首一卷,(清)房青云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清河堂、泉源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浙江嵊县剡北房氏宗谱三卷,(清)房秋伊主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继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湖南桂阳蓉城北乡沙里房氏宗谱九卷,首二卷,(清)房枝音、房昭昕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亲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吉林大学图书馆。浙江嵊县剡北房氏宗谱四卷,(清)房圣务、房万珊重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四川蓉城北乡沙里房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福建闽北浦城房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湖南浏东房氏族谱十一卷,首一卷,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清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福建闽浦水南房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第四~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房氏宗谱四卷,(清)房宝大主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江苏溧阳新仓(昌)房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湖南衡阳房氏续修族谱,(民国)房开甫主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湖南浏东房氏族谱,(民国)房维日等修编,民国时期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安徽和县房氏宗谱,(现代)房仕九、房淑焕等编,1993年明礼堂宣纸线装竖排八卷本。原稿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巢湖市和县房氏宗祠。广东大埔冠山村房氏族谱,(现代)房敦林、房伴村等重修,1994年国器堂铅印竖排红塑面本。原稿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大埔市冠山村房氏宗祠。江苏雎宁房氏族谱,(现代)阖族于1992年三修,成谱于1994年清河堂铅印竖排本。原稿现被收藏在江苏省雎宁市雎宁村房氏宗祠。湖南浏阳湘鄂赣白茅冲支派房氏族谱,(现代)房兰清等编修,1995年清河堂线装竖版排印本。原稿现被收藏在湖南省浏阳市白茅冲房氏宗祠。广东梅州房氏族谱,(现代)房玉宽编印,1995年国器堂纸版横排铅印本。原稿现被收藏在广东省梅州市房氏大宗祠。广东连南房氏年命书,由房先清、李默于1995年收录并出版于《八排瑶古籍汇编》,内容类似族谱,但体例与传统族谱完全不同,虽然也是文字记录,但一般都是连南房氏族人在祭祀先祖时由主祭人念诵的内容,基本上保留了口传历史的传统。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河南内乡房氏族谱,(现代)房立定等编,2004年计算机排印版复制本。原稿现被收藏在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房氏宗祠。福建泉州房氏族谱,(现代)房世明编,2004年中书堂计算机激光排版胶印本。原稿现被收藏在福建省泉州市前亭村房氏宗祠。四川中江雷神庙支派房氏家谱,(现代)房明毓编,2004年计算机排印版。原稿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房氏宗祠。山西大宁房氏族谱,著者待考,2005年简装本。原稿现被收藏在山西省大宁市道教村房氏宗祠。吉林长春房氏族谱,著者待考,2006年电子版。原稿现被收藏在吉林省长春市李家屯房氏宗祠。广东化州房氏族谱,(现代)阖族编修,2006年计算机排印版。原稿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化州市房氏宗祠。山东沾化房氏族谱,(现代)阖族编修,2006年计算机排印版。原稿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县房氏宗祠。五、宗族特征(资料下次补充)六、字辈排行山东淄博博山房氏字辈:“纪允兴崇泽毓秀启殿英”。山东淄博八陡房氏字辈:“恭宽信民……”山东淄博沂源房氏字辈:“彦新伯强永进祥可太官起彬(秀枚治)修泳蒲玉京明思立洪(鸿宏红)孝华生广中兴寿元祥道正聚宝在吉善(履)运(山)久(泉)昌(长)”。山东淄博周村房氏字辈:“云兴崇修昌”。山东淄博峨庄房氏字辈:“吉玉师贤孝友”。山东淄博博山两平房氏字辈:“恭宽信民惠浴厚传家远”。山东淄博淄川房氏字辈:“永佩喜常奎恭宽信敏惠忠厚传家远勤慎守先志绵启业泽久斯可宗延续”。山东淄博淄川黄家铺房氏字辈:“川继云昌家崇泽秀”。山东淄博临淄、安徽和县房氏字辈:“万国崇正道仕淑尚忠良善继人之庆明经学业长富贵惟恩厚荣华惠泽存”。山东淄博沂源房氏字辈:“兆义成思立红孝花生光道正聚宝在终身寿元祥”。山东淄博滨州房氏字辈:“继云兴崇泽玉□启□英”。山东济宁邹城房氏字辈:“兴大德廷有清祥凡继论”。山东济宁任城房氏字辈:“忠风建云存文传胜道燕清赵世泽”。山东济宁兖州房氏字辈:“成来芝裔佰德庆”。山东济宁汶上崔村房氏字辈:“宗廷子念林照堂昌景绍先祖武桂树培青象长脉久基业永兴”。山东济宁汶上房氏一支字辈:“茂昭体观敦行孝友庆衍百世”。山东济宁汶上房氏一支字辈:“宗廷子念林照堂昌景绍先祖武相长脉久桂树培青”。山东济宁汶上房氏一支字辈:“东玉绪(瑞)茂兆西思文”。山东泰安东平旧房氏字辈:“家垂燕义广吉永全”。山东泰安东平银山房氏字辈:“家垂燕义广吉永传福延隆门仁怀历安”。山东泰安房氏字辈:“德兆吉业光兴士庆全成”。山东泰安良庄房氏字辈:“汝恒庆元长振佳陈”。山东泰安新泰养流镇房氏字辈:“全朝树立川继云昌家崇泽秀”。山东潍坊青州房氏字辈:“崇得师显孝友”。山东潍坊临朐房氏字辈:“明初来益崇德师贤孝友同守忠厚家传长保泰和福禄绵延”山东潍坊寿光纪台、莱阳柏林房氏字辈:“明初来益崇德师贤孝友同守忠厚家传长保太和福禄绵延光华盛世祯祥永年。山东潍坊房氏一支字辈:“明初来义重得师贤”。山东潍坊房氏一支字辈:“学玉新洪……”山东临沂临沭白旄房氏字辈:“文君朝车风成立建永良一”。山东临沂临沭石门房氏字辈:“玉会庆学宝广兆”。山东临沂莒县房氏字辈:“孝玉九克永颜祥乃后周长”。山东临沂费县房氏字辈:“仁胜桂文……”山东临沂郯城房家房氏字辈:“玉绍德树启万”。山东威海乳山房氏字辈:“德廷汝永基(积)普(朴)再(在)克绍(少)家传德哲绵延”。山东威海午极房氏字辈:“永基普在克绍家传德泽绵延宗贤友仁”。山东威海文登房氏字辈:“敏德培元玉辉尤吕本纯以慈照贤典庶可随义伦”。山东威海文登宋村房氏字辈:“敏德培元玉惟攸利本纯”。山东荷泽梁山房氏字辈:“春光诚瑞茂昭体关明德新民福寿永昌”。山东荷泽郓城房氏字辈:“殿爱龄善谋本立庆赢登文昭锡贤相开勋在图凌”。山东菏泽定陶房氏字辈:“广守殿爱令善”。山东菏泽成武前后房氏字辈:“殿爱龄善…本立庆赢登文照”。山东济南历城房氏字辈:“永庆安宁德教先修”。山东济南燕棚房氏字辈:“挺汉清立志世毓光继昌”。山东济南文昌、长清房氏字辈:“衍庆昭世泽玉立启殿英嘉守锡儒序承基建乃登”。山东济南章丘水寨房氏字辈:“玉金殿兆(善)富”。山东聊城高唐房氏字辈:“衍沁兆士泽玉立启殿英”。山东聊城临清房氏字辈:“金汉朝士长广明庆吉祥盛兴国鸿运显耀家荣昌”。山东聊城莘县妹冢房氏字辈:“殿爱龄善谋本立庆赢登”。山东微山房氏字辈:“继宝贻兰荫蕴建步修龄宏德永衍庆敏慎惟守真敦睦怀祖训荣光万世新”。山东微山黄村、界牌、高庄房氏字辈:“天炳理…继宝宜蓝印蕴建步修龄”。山东日照房氏字辈:“天学永德守经克祥绍宪乃昌继志传贤为典兆明初来益崇德守经克祥绍宪乃昌继志傅贤为典兆元士兴桂本家和庆全”。山东日照、即墨房氏字辈:“大太世安克”。山东德州杨安房氏字辈:“清成宝书国来进中”。山东德州齐河房氏字辈:“彦庆兆仕泽玉立齐殿英”。山东滨州邹平临池房氏字辈:“记允(云)兴崇泽玉秀齐建英”。山东滨州沾化富国房氏字辈:“聚景坤郁绶利恩壮久天条廷福文兆堂元明双全”。山东青岛茌平洪屯房氏字辈:“天道本公平修德福子鸿”。山东青岛莱西房氏字辈:“为宝仁兴瑞”。山东烟台福山房氏字辈:“名训树模恒心致敬立功佩德百代永昌”。山东烟台莱芜大黄房氏字辈:“鸿孝化生广中兴寿元祥道正久保在继履山泉长”。江苏高邮临泽房氏字辈:“守先方获福积德乃延长”。江苏句容房氏字辈:“思怀祖德 同庆义和 常守安泰江苏润州房氏字辈:“春光成瑞茂昭提关明德新民福寿永昌江苏雎宁房氏字辈:“屹东远志高庶仕康泰辉习殿隆修玉学明继文昭燕晋苏瑞祥润泽昆福广英杰满九洲华林占魁强”。江苏淮阴老张房氏字辈:“荣士立春中振守义乃可长明光兆前景昌盛耀祖”。江苏连云港房氏字辈:“之世文开永锦殿连有以和为贵积善致祥一身纯正万代荣昌”。江苏灌云房氏字辈:“丙宗敬山克成维立以兴显贵福跃天昌”。江苏宝应房氏字辈:“国泰平安……”江苏兴化房氏字辈:茅山镇北陈村支派:“东启文永树(凤)鹏(宝佩春)恒存兴国安邦为祖争光西顾镇房家舍支派:“彩风元明……”中堡镇东支派:“文庆定永……”中堡镇西二村支派:“正福兴永楚存宗溪熙应碧天宏学有加再兆从德广(志)以金建”。江苏泗阳房氏字辈:“同硕业永泰”。江苏沭阳房氏字辈:“东文秀春林景”。江苏铜山房氏字辈:“绪明长立文守孝忠义全传家维存厚建国永世昌”。江苏东台房氏字辈:“仙松柏槐杨柳”。江苏新沂房氏字辈:“庭条如宗文(天)士(培)昌玉绍德树启万应普绪华重道学家传有恒本朝同庆品淑增荣陵燕明远乾坤春景根发枝子寿比鹤松乙许移居则志现在联帮五湖垂阳亘古金生运转富贵延年”。江苏盐都房氏字辈:“门兆诗书礼”。江苏房氏一支字辈:“继保怡蓝印蕴见部修龄”。安徽宿州、桐城房氏字辈:“玉义传家远文章烈后程”。安徽枞阳房氏字辈:“玉义传家远文章列厚成华国锡时荣”。安徽贵池房氏字辈:“曾富光前泽文章列后成全家毅义谷华国锡志荣”。安徽庐江房氏字辈:“恩树光先泽文章列厚晨传家毅义谷华国锡志荣”。安徽萧县房氏字辈:“光西(熙)谊(宜)谋永(勇)钦承祖德长诗书开俊彦忠厚启明良”。安徽定远、怀远、长丰房氏字辈:“正占学礼治(志)国安邦”。安徽天长房氏字辈:“金德世存忠”。安徽怀远房氏字辈:“克玉仕印万保国家修”。安徽河溜房氏字辈:“兆亿万如维心修”。安徽界首房氏字辈:“凤自德超景银”。安徽蚌埠房氏字辈:“先祖坤启兆延鹤乐楷松朝善利广荣道义信传宗鹏翔凌云志伟业铸功勋龙跃海天宇华下庆长春”。安徽砀山房氏字辈:“金永绍化广振兴福禄长殿爱龄善谋本立庆瀛登文昭锡贤相开勋在图凌官达增同章萧朝为纯臣平安显义勇喜琴谈嘉宾恭慎堪作师英主赞新令泽民存志体效魁三辅政继述法寿道进修美谦彦书秀连山清从容裕先见规矩传汉歌衣冠耀齐阳通经知教化慈亲训景良”。安徽泗县房氏字辈:“宏大献廷维广(玉)伯春加绍彦毅”。安徽临泉房氏字辈:“清先修运(志)玉(桂)国”。安徽宁国房氏字辈:“圣国家廷裕登朝得衣龙”。河南信阳房氏字辈:“承祖泽继永昌忠孝敬宁安康”。河南淮阳房氏字辈:“金林先修运玉国”。河南夏邑、永城房氏字辈:“家和传圣训诗书贺龙光”。河南南阳方城房氏字辈:“天金树德(延)务(玉)自本”。河南郸城房氏字辈:“玉有士金成志书和龙光”。河南内乡房氏字辈:“冀豫宛邓山明光照青天绘坚栋梁志兴修祖尚德传绪纲常风宏华震五州宪耀昌家辉文武教科书”。河南花县房氏字辈:“畔□永仕清成修(久)振”。广东大坪房氏字辈:“振(晋)起尊崇伯仲济美淑(叔)贵齐隆左昭右睦”。广东普宁房氏字辈:“维日一宗振启尊崇伯仲济美淑(叔)桂齐隆万招千睦次第宜同仕廷达夏周伯仲俊本有绍尧祖舜德得昌见英猷”。广东惠来房氏字辈:“维日一宗振启尊崇伯仲济美淑桂齐隆千招万睦次第宜同”。广东梅县房氏字辈:“开春柏进宝祥伦纪纲常六龙华富贵昌”。广东化州房氏字辈:“瑞昔友洪浩”。广东笪桥房氏字辈:“维山庭世日子嘉万应成东光宗耀祖荣华富贵”。广东连南房氏字辈:“测进东修财永世兴起来”。四川中江房氏字辈:德尚支派:“万才腾鼎昌敦金祖万君希仕德日文友兴先志宗建毓清华秀灵钟厚泽耀彩沛天家”;德用支派:“德日文元成选开运鼎明光华昭盛景富贵耀朝廷”;肇星支派:“惟于星俊麟正自荣升泰”;东、北街支派:“麟正自荣升泰乾照福云隆盛维孝贵守道有祥征”。四川罗江房氏字辈:“国政天兴顺官清民志安”。四川自贡房氏字辈:“忠良世泽长,兴田培本后,万代庆荣昌四川阆中房氏字辈:“天怀明德顺文武保朝廷”。四川广安房氏字辈:“万代昌天开景运肇”。云南勐冒房氏字辈:“处鼎国玉联贵紫金文得正家忠”。云南施甸房氏字辈:“处鼎连…世印从德永(立)再(星)玉”。云南潞西房氏字辈:“基尔泉庆廷有得正家以”。云南保山房氏字辈:“绍文李成学国云(立)”。云南腾冲房氏字辈:“升联有德忠星绍朝永正(振)家琛”。辽宁沈阳、大连、抚顺、辽阳房氏字辈:“福逯有余庆恩威振家声”。辽宁康平房氏字辈:“文瑞龄明百绍光”。辽宁张忠堡房氏字辈:“守政汉修礼多”。辽宁鞍山房氏字辈:“殿万恩振家兴”。辽宁北票房氏字辈:“艳志松明……”江西宜春房氏字辈:“管乐才雄伟萧何治国军奇文传孔孟妙笔在余勤虎踞龙吟啸风翥耀鹏程云开攀月桂俊杰镇乾坤”。江西新田房氏字辈:“枝茂召云彩树大根深显地光”。江西南昌房氏字辈:“源远流长发福无疆于今创始代荐馨香”。福建泉州房氏字辈:“积徽圣盛世伯侯公子男泰来昭绳武孟仲叔季昌”。福建福州房氏字辈:“元亨利贞仁义礼智信”。福建茂名房氏字辈:“光宗耀祖荣华富贵”。吉林绥化房氏字辈:“文学冀才名清国连景(文)成”。吉林农安房氏字辈:“名卿国连景成文学继”。吉林长春房氏字辈:“奎学本立成先从启乐天”。黑龙江呼吗房氏字辈:“甲垂燕义广吉永传”。黑龙江林甸房氏字辈:“文振显德万兴”。黑龙江望奎房氏字辈:“族恒锡本庆”。湖北房县房氏字辈:“有能伏添阳志德文洲人琠国立光学仕承先泽荣华启秀贤德明天知福永世赵(照)兴传”。湖北枝江房氏字辈:“正大光明……”湖北京山房氏字辈:“久应兴昌龙世良玉华洪培智维友德传金本大中富贵自先扬宜致定家邦”。北京崇外房氏字辈:“毓永德玉志世继承广大”。北京大兴房氏字辈:“再景国炳宏”。北京房氏一支字辈:“瑞(德)玉志世继承广大”。天津大港房氏字辈:“玉士恩开业”。天津西青房氏字辈:“学金印万国恩家庆”。河北内丘房氏字辈:“鸣文庆建长”。河北清河氏字辈:“选东奇德中心永殿守义化振明广”。陕西法门寺房氏字辈:“启秉生……”陕西榆林房氏字辈:“成天地正自丰生洪兴学汉建德长青万世(代)永恒”。广西桂平房氏字辈:“云源永德廷星鸿”。广西全州房氏字辈:“维(惟)天耀祖必赐荣昌”。贵州安顺房氏字辈:“人世百春秋有本斯成立能可必大之”。贵州织金房氏字辈:“天正灵崇秀仁世伯春秋有本斯成立能可必大之学传忠信厚修文德泽长”。湖南平江房氏字辈:“万古江山旧千秋世系新陶唐流派远汉代叙源清科甲班联定书香启后人经纶光德业规矩振家声”。湖南宁远房氏字辈:“永德文启玉四万大兴光明朝开泰运家可辉国邦先祖谋治远同宗瑞庆新瑶阶星耀彩宝树日生春诗礼培英俊才华起风麟登赢家盛业百代沛思纶”。黑龙江佳木斯房氏字辈:“永庆安庭……”黑龙江大庆、天津静海房氏字辈:“大启永廷振世(士)献宏”。浙江剡北房氏字辈:“登学书玉敬春忠厚传家有道正大光明”。山西洪洞房氏字辈:“修青择居进仁多安乐燕者有道志荣昌”。房氏一支字辈:“登学书玉敬春忠厚传家有道正大光明”。七、【房姓宗祠通用对联】四言通用联:清河世泽;凌阁家声:上联典指指房氏望起于清河郡,世代相传,绵延不绝。下联典指唐朝开国宰相房玄龄与其他二十三位开国功臣由名画师阎立本画象,并挂于凌烟阁上世受唐皇室供奉的事。能吏称冠;画师第一:上联典指隋朝名官房彦谦,字孝冲,清河人。通涉五经,工草隶,累迁长葛令,甚有惠化,察天下能第一,超授鄀州司马,卒追赠徐州都督。下联典指前蜀画家房从真,成都人。为翰林待诏,画甲马人物鬼神,冠绝当时。商山四皓;太和三奚:上联典指唐朝画篆房茂长,清河人,善画人物,有《商山四皓图》。下联典指后魏司空参议房坚,字千秋。少有才名,太和中累迁齐州大中正,帝令诸州中正各举所知。坚与幽州中正阳尼各举其子,孝文曰:“昔有一祁,名垂往史;今有二奚,当闻来牒。”出为澲阳太守。官终司空参议。廉惠为政;清白传家:全联典指北史晋州刺史房谟,字敬放,洛阳人。正光末历昌平、代郡太守。所在善廉惠,除太宁太守。神武入洛,征为丞相右长史,以清直甚被赏遇,官终晋州刺史,世称清白,卒谥文惠。天下规矩;学士谋猷:上联说典指汉朝时期的甘陵人房植,字伯武,桓帝时官河南尹,遵守礼法,有名当朝,当时人说:“天下规矩房伯武。”后官至司空。下联说唐初大臣房玄龄,字乔,齐州临淄人。隋末进士,唐兵人关中,归附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协助李世民筹谋统一,并取得帝位。贞观年间,历官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宰相),与杜如晦、魏徵共掌朝政,当时人称“房谋杜断”,封梁国公。曾奉诏与长孙无忌等修订法律,是以宽简为特色的贞观律的主要制定者,又受诏重撰《晋书》。五经之库;三辅之师:上联典指隋朝时期的房晖远,世传儒学,治《三礼》、《春秋》三传:《诗》、《书》、《周易》,兼善图纬,牛弘称其为“五经库”。下联典指隋朝时期的房恭懿,性深沉有局量,仕北齐历平恩令、济阴守,并有能名,入隋累官海州刺史,所至称最。天下房氏;无出清河:此联为房氏宗祠“清河堂”堂联。贞妻割耳;贤母授诗:上联典指北朝燕国的魏溥妻房氏事典。下联典指北魏时期的房景先母事典。身入鲜卑;子孙归宗:全联典指东晋时的房乾被朝廷派到北方游牧鲜卑那里做使者,后因中原战乱,与朝廷失去了联系,不能回到中原,只好留居北地并改姓为“屋引氏“, 但心中念念不忘故土故族。到了南北朝时,中原局势相对稳定,其后代又举族南迁中原,并从“屋引氏”恢复为房氏。房谋杜断;博及群收:全联典指唐朝开国宰相房玄龄“筹谋帷幄,匡定社稷”事典。五言通用联:隔岭开花发;凌空月殿新:此联为唐朝大臣、翻译家房融《谪南海过始兴广胜寺果上人房》诗句联。房融,洛阳人。尝与天竺沙门般刺、密谛等共译《首楞严经》,此经始流传东士。七言通用联:七郡太守擢司马;五经库房有鸿儒:上联典指南朝宋国建威府司马房元庆,清河人。宋武帝时,历七郡太守,后为青州建威府司马。下联典指隋朝国子博士房晖远,字崇儒,真定人,幼有志行,世传儒学,桓以教授为务。远方负笈而从者,动以千计,被称为“五经书库”。八言以上通用联:博及群收,道选瀛州学士;精通三略,荣拜思恩武侯:上联典指唐朝司空房玄龄,临淄人。幼警敏,博综典籍,善属文。书兼草隶。年十八举进士。后居相位十五年。在职时,夙夜勤强。不以已长望人,虽卑贱皆得尽所能。下联典指明朝名将房宽,洪武中,以济宁左卫指挥练兵北平,移守大宁,熟悉边情,殊域情伪,莫不毕知,以功封思恩侯。八、历史名人房彦谦:(公元544~613年),字孝冲;东武城人(今山东武城)。著名隋朝大臣。通涉五经,工草隶,累迁长葛令,甚有惠化,察天下能第一,超授司马,卒追赠徐州都督。房彦谦的七世祖房谌,仕燕太尉掾,随慕容氏迁于齐,子孙因家焉,世为著姓。高祖房法寿,魏青、冀二州刺史,壮武侯。曾祖伯祖,齐郡、平原二郡太守。祖房翼,南朝宋安太守,并世袭爵壮武侯。父房熊,释褐州主簿,行清河、广川二郡守。房彦谦早孤,不识父,为母兄之所鞠养。长兄房彦询,雅有清鉴,以房彦谦天性颖悟,每奇之,亲教读书。房彦谦年七岁,诵数万言,为宗党所异。十五岁,出后叔父房子贞,事所继母,有逾本生,房子贞哀之,抚养甚厚。后丁所继母忧,勺饮不入口者五日。事伯父乐陵太守房豹,竭尽心力,每四时珍果,口弗先尝。遇期功之戚,必蔬食终礼,宗从取则焉。其后受学于博士尹琳,手不释卷,遂通涉五经。解属文,工草隶,雅有词辩,风概高人。房彦谦十八岁,属广宁王孝珩为齐州刺史,辟为主簿。时禁网疏阔,州郡之职,尤多纵弛,及彦谦在职,清简守法,州境肃然,莫不敬惮。及周师入邺,齐主东奔,以房彦谦为齐州治中。彦谦痛本朝倾覆,将纠率忠义,潜谋匡辅。事不果而止。齐亡,归于家。周帝遣柱国辛遵为齐州刺史,为贼帅辅带剑所执。房彦谦以书谕之,带剑惭惧。送遵还州,诸贼并各归首。及高祖受禅之后,房彦谦遂优游乡曲,誓无仕心。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刺史韦艺固荐之,房彦谦不得已而应命。吏部尚书卢恺一见重之,擢授承奉郎,俄迁监察御史。后属陈平,奉诏安抚泉、括等十州,以衔命称旨,赐物百段,米百石,衣一袭,奴婢七口。迁秦州总管录事参军。尝因朝集,时左仆射高颎定考课,房彦谦谓颎曰:“书称三载考绩,黜陟幽明,唐、虞以降,代有其法。黜陟合理,褒贬无亏,便是进必得贤,退皆不肖,如或舛谬,法乃虚设。比见诸州考校,执见不同,进退多少,参差不类。况复爱憎肆意,致乖平坦,清介孤直,未必高名,卑谄巧官,翻居上等,直为真伪混淆,是非瞀乱。宰贵既不精练,斟酌取舍,曾经驱使者,多以蒙识获成,未历台省者,皆为不知被退。又四方悬远,难可详悉,唯量准人数,半破半成。徒计官员之少多,莫顾善恶之众寡,欲求允当,其道无由。明公鉴达幽微,平心遇物,今所考校,必无阿枉,脱有前件数事,未审何以裁之?唯愿远布耳目,精加采访,褒秋毫之善,贬纤介之恶,非直有光至治,亦足标奖贤能。”词气侃然,观者属目。颎为之动容,深见嗟赏。因历问河西、陇右官人景行,彦谦对之如响,颎顾谓诸州总管、刺史曰:“与公言,不如独与秦州考使语。”后数日,颎言于上,上弗能用。以秩满,迁长葛令,甚有惠化,百姓号为慈父。仁寿中,上令持节使者巡行州县,察长吏能不,以彦谦为天下第一,超授鄀州司马。吏民号哭相谓曰:“房明府今去,吾属何用生为!”其后百姓思之,立碑颂德。鄀州久无刺史,州务皆归房彦谦,名有异政。内史侍郎薛道衡,一代文宗,位望清显,所与交结,皆海内名贤。他敬重房彦谦的为人,深加友敬,及兼襄州总管,辞翰往来,交错道路。隋炀帝嗣位,薛道衡转牧番州,路经房彦谦住所,留连数日,屑涕而别。黄门侍郎张衡,亦与房彦谦相善。于时帝营东都,穷极侈丽,天下失望。又汉王构逆,罹罪者多,房彦谦见张衡当途而不能匡救,以书谕之曰:“窃闻赏者所以劝善,刑者所以惩恶,故疏贱之人,有善必赏,尊贵之戚,犯恶必刑,未有罚则避亲,赏则遗贱者也。今诸州刺史,受委宰牧,善恶之间,上达本朝,慑惮宪章,不敢怠慢。国家祗承灵命,作民父母,刑赏曲直,升闻于天,夤畏照临,亦宜谨肃。故文王云:“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以此而论,虽州国有殊,高下悬邈,然忧民慎法,其理一也。至如并州畔逆,须有甄明。若杨谅实以诏命不通,虑宗社危逼,征兵聚众,非为干纪,则当原其本情,议其刑罚,上副圣主友于之意,下晓愚民疑惑之心;若审知内外无虞,嗣后纂统,而好乱乐祸,妄有觊觎,则管、蔡之诛,当在于谅,同恶相济,无所逃罪,枭悬孥戮,国有常刑。其间乃有情非协同,力不自固,或被拥逼,沦陷凶威,遂使籍没流移,恐为冤滥。恢恢天网,岂其然乎?罪疑从轻,斯义安在?昔叔向置鬻狱之死,晋国所嘉,释之断犯跸之刑,汉文称善。羊舌宁不爱弟,廷尉非苟违君,但以执法无私,不容轻重。且圣人大宝,是曰神器,苟非天命,不可妄得。故蚩尤、项籍之骁勇,伊尹、霍光之权势,李老、孔丘之才智,吕望、孙武之兵术,吴、楚连磐石之据,产、禄承母后之基,不应历运之兆,终无帝王之位。况乎蕞尔一隅,蜂扇蚁聚,杨谅之愚鄙,群小之凶慝,而欲凭陵畿甸,觊幸非望者哉!开辟以降,书契云及,帝皇之迹,可得而详。自非积德累仁,丰功厚利,孰能道洽幽显,义感灵祇!是以古之哲王,昧旦丕显,履冰在念,御朽竞怀。逮叔世骄荒,曾无戒惧,肆于民上,聘嗜奔欲,不可具载,请略陈之。襄者齐、陈二国,并居大位,自谓与天地合德,日月齐明,罔念忧虞,不恤刑政。近臣怀宠,称善而隐恶,史官曲笔,掩瑕而录美。是以民庶呼嗟,终闭塞于视听,公卿虚誉,日敷陈于左右。法网严密,刑辟日多,徭役烦兴,老幼疲苦。昔郑有子产,齐有晏婴,楚有叔敖,晋有士会。凡此小国,尚足名臣,齐、陈之疆,岂无良佐?但以执政壅蔽,怀私徇躯,忘国忧家,外同内忌。设有正直之士,才堪干持,于己非宜,即加摈压;倘遇谄佞之辈,行多秽匿,于我有益,遂蒙荐举。以此求贤,何从而至!夫贤材者,非尚膂力,岂系文华,唯须正身负载,确乎不动。譬栋之处屋,如骨之在身,所谓栋梁骨鲠之材也。齐、陈不任骨鲠,信近谗谀,天高听卑,监其淫僻,故总收神器,归我大隋。向使二国祗敬上玄,惠恤鳏寡,委任方直,斥远浮华,卑菲为心,恻隐为务,河朔强富,江湖险隔,各保其业,民不思乱,泰山之固,弗可动也。然而寝卧积薪,宴安鸩毒,遂使禾黍生庙,雾露沾衣,吊影抚心,何嗟及矣!故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万机之事,何者不须熟虑哉!伏惟皇帝望云就日,仁孝夙彰,锡社分珪,大成规矩。及总统淮海,盛德日新,当璧之符,遐迩佥属。赞历甫尔,宽仁已布,率土苍生,翘足而喜。并州之乱,变起仓卒,职由杨谅诡惑,诖误吏民,非有构怨本朝,弃德从贼者也。而有司将帅,称其愿反,非止诬陷良善,亦恐大点皇猷。足下宿当重寄,早预心膂,粤自藩邸,柱石见知。方当书名竹帛,传芳万古,稷、契、伊、吕,彼独何人?既属明时,须存謇谔,立当世之大诫,作将来之宪范。岂容曲顺人主,以爱亏刑,又使胁从之徒,横贻罪谴?忝蒙眷遇,辄写微诚,野人愚瞽,不知忌讳。”张衡得书叹息,而不敢奏闻。房彦谦知王纲不振,遂去官隐居不仕,将结构蒙山之下,以求其志。会置司隶官,盛选天下知名之士。朝廷以房彦谦公方宿著,时望所归,征授司隶刺史。房彦谦亦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凡所荐举,皆人伦表式。其有弹射,当之者曾无怨言。司隶别驾刘灹,陵上侮下,讦以为直,刺史惮之,皆为之拜。唯房彦谦执志不挠,亢礼长揖,有识嘉之。灹亦不敢为恨。隋大业九年,房彦谦从驾渡辽,监扶余道军。其后隋政渐乱,朝廷靡然,莫不变节。房彦谦直道守常,介然孤立,颇为执政者之所嫉,出为泾阳令。未几,终于官,终年六十九岁。房彦谦居家,每子侄定省,常为讲说督勉之,亹癖不倦。家有旧业,资产素殷,又前后居官,所得俸禄,皆以周恤亲友,家无余财,车服器用,务存素俭。自少及长,一言一行,未尝涉私,虽致屡空,怡然自得。尝从容独笑,顾谓其子房乔(房玄龄)曰:“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房彦谦所有文笔,恢廓闲雅,有古人之深致。又善草隶,人有得其尺牍者,皆宝玩之。太原王邵,北海高构,蓚县李纲,河东柳彧、薛孺,皆一时知名雅澹之士,彦谦并与为友。虽冠盖成列,而门无杂宾。体资文雅,深达政务,有识者咸以远大许之。初,开皇中,平陈之后,天下一统,论者咸云将致太平。房彦谦私谓所亲赵郡李少通曰:“主上性多忌克,不纳谏争。太子卑弱,诸王擅威,在朝唯行苛酷之政,未施弘大之体。天下虽安,方忧危乱。”李少通初谓不然,及仁寿、大业之际,其言皆验。大唐驭宇,追赠徐州都督、临淄县公。谥曰“定”。史书评价:“大厦云构,非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长短殊用,大小异宜,橬棁栋梁,莫可弃也。李谔等或文能遵义,或才足干时,识用显于当年,故事留于台阁。参之有隋多士,取其开物成务,皆廊庙之榱桷,亦北辰之众星也。”房 乔:(公元579~648年),字玄龄,房彦谦之子;清河东武城人(今山东武城)。著名唐朝初年宰相。房乔十八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房乔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李世民参谋划策,典管书记,是唐太宗李世民最得力的谋士。房乔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十大贤相之一,后因清康熙大帝名玄烨,为避其讳,故在清朝时期所重修编的史书和相关资料中又追改其名为“元龄”,与初唐皇室一太妃“清河房氏元龄”名同。房乔幼警敏,博览经史,工书善文,书兼隶草,有“倚马立成”之文才。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尉,校秘书省。吏部侍郎高孝基善相人,谓裴矩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后世相书因而称其“龙目凤睛,三台位列。”房乔有三子,房遗直、房遗爱、房遗则。其中的次子房遗爱曾出使高句丽国,在朝鲜半岛遗留了下房氏一族。房乔辞世后,承袭其“梁国公”爵位和偌大门庭的房遗直,违背祖训, 德不压身,不知进退,终致兄弟阋墙、遭人陷害,成为取败之由。“房遗爱谋反事件”指房遗爱和妻子高阳公主(唐太宗第十八女)阴谋发动的宫廷政变。但是事不机密,计划被泄露,一干人都被逮捕。唐高宗李治派长孙无忌审理此案,长孙无忌借此机会将吴王李恪也牵连进来,结果李元景、李恪、房遗爱、高阳公主、薛万彻、柴令武、巴陵公主等全部被杀。隋开皇中期,天下混一,皆谓隋祚方永,房乔密白父曰:“上无功德,徒以周近亲,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竟侈僭,终当内相诛夷。视今虽平。其亡、跬可须也。”隋末大乱,房乔于渭北投归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屡从秦王出征,网罗人才,协助李世民削平群雄登上帝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与初唐其他二十三位开国功臣一起由画圣阎立本画像并供奉于“凌烟阁”。房乔以一介书生建功立业“画像上凌烟阁”事,世受文人墨客们推崇,晚唐诗人李贺在诗《南园》中感叹“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唐太宗在位期间,房乔受封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二十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使唐律比前朝显为宽松,律条也臻完备,奠定了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唐律疏议》,对后世影响极大。房乔监修国史,主编了二十四史之《晋书》,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其省并中央官员之举为贞观善政之首;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房乔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如《旧唐书》赞曰:“文含经纬,谋深夹辅。笙磬同音,唯房与杜。”因房乔善于谋划,如晦善于决断,史称“房谋杜断”。唐太宗李世民本身也是一位有造诣的文学家,其诗作在《全唐诗》存八十九首,他曾作《威凤赋》自喻并赐长孙无忌,以诗“赐房玄龄”颂扬、勉励房乔为国求贤:“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又曾作《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一首:“秋露凝高掌,朝光上翠微。参差丽双阙,照耀满重闱。仙驭随轮转,灵乌带影飞。临波光定彩,入隙有圆晖。还当葵霍志,倾叶自相依。”一位开国君王,为一位大臣三次赋诗,可见其对房乔之倚重。房乔于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病逝。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房乔去世后,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唐大臣也是著名书法家的褚遂良,于唐永徽三年为房乔墓刻《房玄龄碑》,碑文二千余字,其中最为知名的一句话是:“道光守器长琴振音,方嗣虞风仙管流声。”后世史学家在评论唐朝历代宰相时,无不首推房乔,总是说“唐朝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唐人柳芳叹道:“房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玄龄不言己功;王珪、魏征善谏,房玄龄赞其贤;李积、李靖善将兵,房玄龄行其道;使天下能者共辅太宗,理致太平,善归人主,真贤相也!房玄龄身处要职,然不跋扈,善始善终,此所以有贤相之令名也!”柳芳的评论可谓恰如其分,司马光、欧阳修后来写有关这段历史评论时,都全文抄录。而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所刻《历代古人像赞》中在房乔画像左上角所题对联一副:“辅相文皇功居第一,遗表之谏精忠贯日。”也是很好的注解。唐朝文学家皮日休,早年即志在立功名、佐王治,追踪房乔、杜如晦的事业,他在《七爱诗·房杜二相国》中慷慨言道:“吾爱房与杜,贫贱共联步。脱身抛乱世,策杖归真主。纵横握中算,左右天下务。肮脏无敌才,磊落不世遇。美矣名公卿,魁然真宰辅。黄阁三十年,清风一万古。巨业照国史,大勋镇王府。遂使后世民,至今受陶铸。粤吾少有志,敢蹑前贤路。苟得同其时,愿为执鞭竖。”有唐一朝,房门“五代三宰相”:临淄系房氏玄龄相太宗,河南洛阳系房氏房融相武后,其子房琯相玄肃二宗。房氏家族于此时备极荣光。后唐宰相兖州房知温是其七世孙,南宋高宗朝大学士房来(王来)是其十五世孙。在房乔身上有一件十分有趣的故事:就是“醋坛子”的由来:当时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前久居晋阳,“醋”也成为唐宫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且因皇上喜吃,皇宫储存极多。唐太宗年间,宰相房乔“惧内”是有了名的。其妻虽然霸道,但对房乔衣食住行十分精心,从来都是一手料理,容不得别人插手。一日,唐太宗请开国元勋赴御宴,酒足饭饱之际,房乔经不得同僚的挑逗,吹了几句不怕老婆的牛皮,已有几分酒意的唐太宗乘着酒兴,便赐给了房乔两个美人。房乔不料酒后吹牛被皇上当了真,见到两位美人,想到霸道且精心的妻子,愁得不知怎么才好。还是尉迟敬德给打气,说老婆再凶,也不敢把皇上赐的美人怎么样,房乔才小心翼翼地将两个美人领回家。不料,房乔的妻子却不管皇上不皇上,一见房乔带回两个年轻、漂亮的小妾,大发雷霆,指着房乔大吵大骂,并操起鸡毛掸子大打出手,赶两个“美人”出府。房乔见不对头,只好将美人送出府,此事马上便被唐太宗和其他大臣知道了。李世民想压一压宰相夫人的横气,便立即召房乔和夫人问罪。房乔夫人也知此祸不小,勉勉强强地跟随房玄龄来见唐太宗。唐太宗见他们来到,指着两位美女和一坛毒酒说:“我也不追究你违旨之罪,这里有两条路任你选择,一条是领回二位美女,和和美美过日子,另一条是吃了这坛毒酒省得妒嫉旁人了。”房乔知夫人性烈,生怕夫人喝毒酒,急忙跪地求情。李世民怒道:“汝身为当朝宰相,违旨抗命,还敢多言!”房夫人见事已至此,看了看二女容颜,知自己年老色衰,一旦这二女进府,自己迟早要走违旨抗命这条路,与其受气而死,不如喝了这坛毒酒来得痛快。尚未待唐太宗再催,房夫人举起坛子“咕咕咚咚”的已将一坛毒酒喝下。房乔急得老泪纵横,抱着夫人抽泣,周围的众臣们却突然一起大笑起来,原来,那坛里装的并非毒酒,而是晋阳清徐的老陈醋。唐太宗见房夫人竟然是这样的脾气,叹了口气道:“房夫人,莫怨朕用这法子逼你,你的妒心也太大了。不过念你宁死也恋着丈夫,朕收回成命。”房夫人料不到自己冒死喝“毒酒”得了这么个结果,虽然被酸得龇牙咧嘴,但心中却高兴万分,一旁的房乔也破涕为笑。从此,“吃醋”便成了女人因男子而相互妒忌的专用代名词,“醋坛子”名传千古。房 融:(生卒年待考),河南洛阳人。著名唐朝大臣、翻译家。常与天竺沙门般刺、密谛等人共译《首楞严经》,此经始流传东土。房 琯:(公元?~763年待考),字次律,房融之子;河南缑氏人(今河南偃师缑氏镇)。著名唐朝重臣。唐玄宗、唐肃宗两朝宰相。官至正议大夫、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与诗人孟浩然、王维、储光羲、李颀、綦毋潜、高适、陶翰、贾至等相善;与杜甫为“布衣”之交。周武则天皇帝执政时期,以正谏大夫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神龙元年,贬死高州。琯少好学,风度沈整,以廕补弘文生。与吕向偕隐陆浑山,十年不谐际人事。唐开元中期,作《封禅书》,说宰相张说,说奇之,奏为校书郎。举任县令科,授卢氏令。拜监察御史,坐讯狱非是,贬睦州司户参军。复为县,所至上德化,兴长利,以治最显。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试给事中,封漳南县男。时玄宗有逸志,数巡幸,广温泉为华清宫,环宫所置百司区署。以琯资机算,诏总经度骊山,疏岩剔薮,为天子游观。未毕,坐善李适之、韦坚,斥为宜春太守。历琅邪、邺、扶风三郡,频迁宪部侍郎。十五载,帝狩蜀,琯驰至普安上谒,帝喜甚,即拜文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至成都,赐一子官。俄与韦见素、崔涣奉册灵武,见肃宗,具言上皇所以传付意,因道当时利病,箝索虏情,辞吐华畅,帝为改容。琯既有重名。帝倾意待之,机务一二与琯参决,诸将相莫敢望。于是,第五琦言财利幸,为江淮租庸使。琯谏曰:“往杨国忠聚敛,产怨天下。陛下即位,人未见德,今又宠琦,是一国忠死,一国忠生,无以示远方。”帝曰:“六军之命方急,无财则散。卿恶琦可也,何所取财?”琯不得对。北海太守贺兰进明自河南至,诏摄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入谢,帝曰:“朕语琯除正大夫,何为摄邪?”进明衔之,因曰:“陛下知晋乱乎?惟以尚虚名,任王衍为宰相,基祖浮华,不事天下事,故至于败。方唐中兴,当用实才,而琯性疏阔,大言无当,非宰相器。陛下待之厚,然孰肯为陛下用乎?”帝曰:“何哉?”对曰:“陛下顷为皇太子,太子出曰抚军,入曰监国,而琯为圣皇建遣诸王为都统节度,乃谓陛下为元子而付以朔方、河东、河北空虚之地,永王、丰王乃统四节度。此于圣皇似忠,于陛下非忠也。琯意诸子一得天下,身不失恩,又多树私党,以副戎权,推此而言,岂肯尽诚于陛下乎?”帝入其语,始恶琯。以进明为御史大夫、河南节度使。会琯请自将平贼,帝犹倚以成功,乃诏琯持节招讨西京、防御蒲潼两关兵马节度等使,得自择参佐。乃以兵部尚书王思礼、御史中丞邓景山为副,户部侍郎李揖为行军司马,中丞宋若思、起居郎知制诰贾至、右司郎中魏少游为判官,给事中刘秩为参谋。琯分三军趋京师:杨希文将南军,自宜寿入;刘悊将中军,自武功入;李光进将北军,自奉天入。琯身中军先锋。十月庚子,次便桥。辛丑,中军、北军遇贼陈涛斜,战不利。琯欲持重有所伺,中人邢延恩促战,故败,士死麻苇。癸卯,率南军复战,遂大败,希文、悊皆降贼。初,琯用春秋时战法,以车二千乘缭营,骑步夹之。既战,贼乘风噪,牛悉髀栗,贼投刍而火之,人畜焚烧,杀卒四万,血丹野,残众才数千,不能军。琯还走行在,见帝,肉袒请罪,帝宥之,使裒夷散,复图进取。琯雅自负,以天下为己任,然用兵本非所长。其佐李揖、刘秩等皆儒生,未尝更军旅,琯每诧曰:“彼曳落河虽多,能当我刘秩乎?”帝虽恨琯丧师,而眷任未衰。崔圆自蜀来,最后见帝,琯谓帝不见省,易之。圆以金畀李辅国,不淹日被宠,遂怨琯。琯数称疾不入。会御史大夫颜真卿劾奏谏议大夫李何忌不孝,琯素善何忌,不欲以恶名锢之,托被酒入朝,贬西平郡司马。琴工董廷兰出入琯所,琯昵之。廷兰藉琯势,数招赇谢,为有司劾治,琯诉于帝,帝因震怒,叱遣之,琯惶恐就第。罢为太子少师。从帝还都,封清河郡公。琯之废,朝臣多言琯谋包文武,可复用,虽琯亦自谓当柄任,为天子立功。善琯者暴其言于朝。琯方日引刘秩、严武与宴语,移病自如。帝以琯虚言浮诞,内鞅鞅,挟党背公,非大臣体。乾元元年,出琯为邠州刺史,逐秩、武等,因下诏陈其比周状,喻敕中外。始,邠以武将领刺史,故纲目废弛,即治府为营,吏攘民居相淆欢。琯至,一切革之,人以便安,政声流闻。召拜太子宾客,迁礼部尚书,为晋、汉二州刺史。宝应二年(公元763年),召拜刑部尚书,道病卒,赠太尉。琯有远器,好谈老子、浮屠法,喜宾客,高谈有余,而不切事。时天下多故,急于谋略攻取,帝以吏事绳下,而琯为相,遽欲从容镇静以辅治之,又知人不明,以取败挠,故功名隳损云。九、名人名篇:附录:清河房氏上古源于,出自远古尧帝之子的后代,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的儿子朱开始被封于丹水,史称丹朱。尧帝认为:“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为能有一个带领大家克服天灾的继任者,尧帝没有把帝位交给丹朱继承,而是禅让给了立有大功的舜,这就是禅让制的肇初,也是“公天下”的开始。舜继位以后,改封丹朱于房(今河南遂平),为房邑侯。丹朱之子陵,袭封后以封地名称为姓氏,史称房陵,后代遂为房氏。其裔孙房雅为东汉桓帝刘志执政时期(公元146~167年在位)的清河太守(今河北清河,一说为今山东武城,待考),房氏家族开始定居于清河,并逐渐形成为一个望族,史称房氏正宗。后又因唐朝开国宰相房玄龄也曾出任清河郡守,故此清河郡后来成为房氏人最重要的郡望,并有“天下房氏,无出清河”之说。春秋源于地名,出自时期出国之邑房渚,属于以地名为氏。房渚,西周以前为彭部落方国。春秋时期称为“防渚”,属麇、庸二国之地,后成为楚国的一个邑地,改称“房渚”。到了秦朝时期,秦始皇改房渚为房陵郡,在唐朝武德初年又改为房州。在历史文献《房县志·事纪》中记载:“周倾王四年春,楚子糜,成大心败糜于房渚。”房渚,就是防渚、房陵,即今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古代居于房渚之邑者,有取地名为姓氏者,称房渚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房氏、渚氏,世代相传至今。源于职业,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时期工匠房,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房,在春秋战国时期亦为箭室的通称,箭室,就是盛装箭的箭匣,一般有十支、十六支、二十支、二十四支装的不同箭匣,有木制、皮制、竹制、锦制等,甚至有青铜制的。箭匣就是箭的房子,而箭匣一般负于背侧,或跨于腰旁,“房”就是“旁”的另称,因此称箭匣为“房”在史籍《左传·宣十二年》:“知庄子每射抽矢菆,纳诸厨子之房。”菆,就是优质的好箭,房,就是箭匣。在古代制作“房”的工匠,称作房人、房工,该房工不是建造房屋的。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房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房氏,其源繁复,不可一论。南北朝时期在南北朝甚至更早时期,清河房氏作为当地望门贵族,一直保持着与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勃海封氏等望族的通家之好相互联姻。到公元4世纪末,清河房氏与清河崔氏、平原刘氏等家族因战乱部分迁移到山东半岛,成为慕容氏南燕国的上层家族---青齐房氏。房氏家族没有卷入北魏和刘宋在山东半岛的争夺,一直到469年以前,清河房氏一直是“世家大族”意义上的贵族。东晋时,河南房乾被朝廷派到北方游牧民族鲜卑那里做使者,后因中原战乱,无法回到中原,只好留居北地,因鲜卑人把“房氏”称为“屋引氏”,称“屋引氏“, 但心中念念不忘故土故族。到了南北朝北魏时,中原局势相对稳定,其后代又举族南迁中原,并从“屋引氏“恢复为房姓,并在洛阳所在地的河南郡成为望族,被称为"河南房氏"。在古代,房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清河。所以有“揖让乾坤房姓始”、“天下房氏,无出清河”的说法和“七刘八张十二王,天下无二房”之说。源于鲜卑化汉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南北朝时期在汉化的标志。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北魏王朝大力推行深化的汉化改革政策,在其过程中,屋引氏皆恢复汉字姓房氏,人数远众于其他房氏,是为河南房氏一族。清河房氏的分支。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1442766',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锦绣神州之姓氏王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