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秀莲我爱六个字的唯美诗句写诗句

原平将星辉耀历史天空
在春秋战国铁青色的厚重历史背影里,一位勇武的战将驱驰着旋风一样的战马呼啸而来,身后腾起灰蒙蒙的烟尘,将自己的名字定格在中华沉甸甸的史册里。&&&&&&&&&&&&&&&&&&&&&
&&&&&&&&&&&&&&&&&&&&&&&&&&&&&&&&&&&&&&&&&&&&&&&&&&&&&&&&&&
他叫韩厥,春秋中期晋国卿大夫,开始为赵氏家臣,后以功位列八卿之一。至晋悼公时,升任晋国执政,成为战国时期韩国的先祖。他一生侍奉晋灵公、晋成公、晋景公、晋厉公、晋悼公五朝,以政治家的稳健卓越、贤臣的公忠体国、骁将的英勇善战,建立了赫赫功勋。
“赵朔将下军,卻克、栾书、先毂、韩厥、巩朔佐立”,“乃使卻克、栾书、韩厥以兵车八百乘与鲁、卫共伐齐”,“韩厥、巩朔、赵穿、荀骓、赵括、赵旃皆为卿。”从《史记·晋世家第九》的这三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见韩厥清晰的身影。
今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赵氏孤儿案》,成功地塑造出程婴、公孙杵臼舍己救孤的义士形象。其实,曾经做过赵氏家臣的韩厥在为挽救赵氏家族命运中是立下没世功绩的,《史记》有载。
屠岸贾欲加害赵氏,“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屠岸贾不听。韩厥告赵朔趣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史记·赵世家第十三》)韩厥勇于和屠岸贾斗争,言语间尽显“忠义”精神;韩厥秘密劝说赵朔逃亡,行为一派真诚。
“十七年,诛赵同、赵括,族灭之。韩厥曰:‘赵衰、赵盾之功岂可忘乎?奈何绝祀!’乃复令赵庶子武为赵后,复与之邑。”(《史记·晋世家第九》)赵世家被昏君、奸臣绝杀于黑暗中,怎能不让韩厥扼腕叹息。万般无奈之下,他冒死进谏,为赵世家保留了一支血脉。
正因为如此,原平的先民们才萌生出了对忠义之士的敬仰,他们在为境内的大山命名时,融入了对“救孤”义士的深切情感,于是就有了善护山、灵君山、三怀山、龙潜山、露头山等与“救孤”义举相关的山名。不知是哪一代原平先民在同川的一座海拔1087米的山上,筹资建起了一个纪念韩厥将军的庙宇,大家便将这座山命名为“将军山”。
“将军”一词,出现于春秋时期。最初的“将军”二字本是一个动宾结构,“将”是率领、带领、指挥的意思,“将军”合起来意思就是指挥军队,比如《左传·宣公十二年》中就有“荀林父将中军”、“士会将上军”的记载,而指挥员的身份是“卿”、“大夫”。之后不久,“将”或“将军”才成为军事指挥员的代称,变作一个名称,而且军必有将。
原平先人敬仰韩厥,以山名为“将军”,是原平历史上将军崇拜的鼻祖,是原平作为中国北方“将军县”的历史源头。
若仔细分析,原平市这一“将军之乡”的形成,最少有六个方面的因素。
幻化于旷远的历史天空
屈原出生时,太岁行于斗、牛之间,天象在北,而人居南国,天人有偏。后世有星相家认为,这种奇异天象,是造成屈原大夫人生悲剧的根源。而在当时,屈原的父亲伯庸先生,满怀着盼望得子的喜悦,哪里顾得上仰观天象。当屈原呱呱坠地时,伯庸也为儿子起下了一个美好的名字。其名曰平,基于正义原则——公平;其字曰原,缘于普世理想——博爱。其名与字者,一如“大一生水”所言。
原平,这一由来已久的地名,无论如何强调其以地势“原隰宽平”而名的道理,或说取自《尔雅》“大野曰平,广平曰原”之意,总觉其释义浅薄简陋,有违原平古代先贤的深刻意蕴,甚至可以说太小瞧先人的文化水准和价值取向了。
就是古代原平,也不该小视。
早在旧石器中期,原平境内便有原始部落群聚居,是华夏古国最早进入农耕文明的地区之一。目前共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6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23处。其中6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后口遗址、刘河底遗址、白沟遗址、东社遗址、赵村遗址、上吉遗址,采集有石核、石片、刮削器等石制品160多件,原料为脉石英、石英岩和燧石等。还发现普氏野马的臼齿化石、野牛掌骨化石和食草类动物骨骼化石等。地质年代晚更新世,文化时代属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在123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采集有大量纹饰各异、器形多样的泥质红陶片、泥质灰陶片、夹砂灰陶片、夹砂红陶片以及石斧、石刀、石锤等,大多属仰韶文化义井类型遗存和龙山文化白燕类型遗存。不难想象,原平先民早在人类文明启蒙时期就表现出了惊人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他们就在这片蛮荒的土地上,告别原始,走向文明,从而幻化出自己的历史影像。
除大量的古文化遗址外,原平的地下文物也相当丰富,每一次抢救性发掘都会使在场的文物工作者惊喜若狂。峙峪东周古墓群,曾出土吴王光剑和青铜圆形锅、方形锅等。练家岗古墓,曾出土一批吴国青铜器和车马器,青铜器有提梁壶、方鬶、甗、勺、匕等,车马器有辔、铜泡、马衔等。刘庄古墓群,曾出土一批春秋晚期燕国青铜器,有盖豆、豆型器、单耳壶、舟、匕、盖弓帽、剑、戈、削刀等,以及铁锛、盘金丝、头饰串珠等。王北窑古墓,曾出土青铜车篷顶一件。此外,原平各处发现的珍贵文物还有汉代陶灶、陶鼎、陶豆、陶井,南北朝时期双耳陶壶,唐代彩陶棺,宋代白瓷枕、黑瓷枕、彩花瓷盒、瓷罐、彩陶鼎、瓷碗等。这些文物遗存,从一个侧面映衬出古代原平的富庶和繁荣。
原平悠久旷远的历史,有远古文化遗址和地下深藏的古代文物足以佐证。然而,这些历史遗产并非简单的存在,它不仅影响到了这块土地的质量,也同时影响到了在这块土地上生存过的历代人群,与物质条件、文明程度、价值取向、人口性格等等,紧密相关。
从建庙祭祀韩厥开始,原平的历代民众对将军的崇拜、对英雄的敬仰从来没有间断过。尤其是地处雁门关侧,许多卫边保国的忠勇人物,承受了最大的牺牲和苦难,以不朽的功勋和不灭的精神凝集汇聚,最终通过历史的巨手选出其代表人物——一批叱咤风云的边塞名将,将爱国主义情怀和壮怀激烈的战斗精神集中体现出来,传之千秋万代。原平大地上庙堂中供奉的赵武灵王、杨戬(二郎神)、扶苏、蒙恬、关云长、李靖、杨家将和志书上记载的刘琨、魏征、李克用、徐达、常遇春、周遇吉等,代表了千百年来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和民间大众的共识。就是这些历史名将和他们所率领的没有留下姓名的广大官兵身上洋溢的爱国情怀和战斗精神,给后来者以激励和启迪。
于是,在浩瀚的历史天空中,从原平古老的大地上升起了一颗颗耀眼的将星。
秦朗,三国时曹魏骁骑将军,曾率兵打败步度根叛军;
郝胜,晋朝时管军户悬带银符,气概胜人;
张黎,北魏时镇北将军,以征赫连定功,进征北大将军。后以征蠕蠕吴提功,兼太尉;
安彦威,后晋时由护圣指挥使,擢北面行营副都统,表现出出色的军事才能和仁厚的治民方略;
杨宗闵、杨震、杨沂中父子三人均为宋朝抗金名将,杨宗闵、杨震先后战死,杨沂中出入宿卫二十载、身创五十余处。被后世誉为“杨氏三忠”,
高仲迁,金朝人,饶勇有膂力,壮岁从南征军入仕,累官至奉国代州节度副使,便宜行元帅府事;
皇甫德,元时,拜信威将军、本州观察判官,行元帅府事;
刘淮,历任宣府前卫、副总兵、都督佥事、镇朔将军,后镇守明朝最紧要之辽东;
段权,明代授殿前锦衣卫,赐将军职衔;
亢得时,清顺治时任兵部尚书,总督漕运;
宋煜,以武进士充御前侍卫,授广西桂林营守备,升都司,署柳州府游击;
弓富魁,民国时期将军,在续桐溪的影响下加入同盟会,在反军阀、反独裁中担当先锋。弥留之际,深为不能继续参加抗日而遗憾;
续范亭,爱国将领,因呼吁团结抗日,而毅然在南京中山陵剖腹明志,以期唤起全民抗日。在抗日战争和以后的斗争中,续范亭将军终于找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希望和自己的归宿,从一个民主主义革命者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
徐永昌,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国民军第三军第二位掌门人,中原大战晋绥军的总指挥、抗战时期的军委会四巨头之一,代表中国政府于密苏里号军舰上接受日本政府投降;
赵尔陆,开国上将。抗战时,历任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冀晋纵队司令兼政委。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国防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兼国防工业政治部主任;
张廷桢,开国少将,后晋中将衔。由崞县中学“九穷”学生投笔从戎,功勋卓著。建国后,历任中央公安警卫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干部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警备部副部长兼干部部部长、北京卫戍区副政治委员;
傅全有,军委委员、总参谋长,上将军衔;
张工,军事科学院政委,上将军衔;
刘学基,宁夏军区司令员,中将军衔;
陈明山,海军副司令员,海军中将军衔;
兰保景,南京军区副政委,中将军衔;
张中如,总参情报部部长,少将军衔;
吕义山,第二炮兵副政委,少将军衔;
张二旺,第二炮兵指挥学院院长,少将军衔;
群星灿烂、交相辉映、光照古今的这一组星座,构成了一条漫长而宽阔的历史星河;又像一幅巨大的连环画卷,展现了不同时期的著名将领的风采,内涵及其丰富多彩。
历史的世代传承、薪火相传,不仅使原平的将军崇拜发扬光大,而且幻化出原平在近现代产生“一市八上将,两党百将军”的夺目光彩。
孕育于惨烈的战场腹地
《韩非子·外储说》曰: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弟子见了,都来恭维他,说他巧夺天工,能使木鸢飞上天去,可墨子却说木鸢无用,不足以言巧。
此木鸢,即今天飞机的雏形。墨子在当时,绝对拥有高科技。但他却以民生为矢,而不以战争为标的,体现出其“兼爱”、“非攻”的思想。
然而,墨子的伟大思想只是天真的一厢情愿,近似浪漫的理想主义无法阻挡和遏制人们因利益生出的贪念,更无法制止人们因贪欲而起的战争。于是,煌煌历史便成了令人目不忍睹的血腥战争史。
横亘于原平西部的大山,连绵起伏,雄耸险峻。其与雁门关紧密相接,串起了许多军防重隘,成为中原王朝抵御北部悍族的天然屏障。史志中对此多有精准描述:
“崞,故楼烦要塞,绾云朔忻代之冲,实曰崞口。异时,虏窥云中,烽火达于郊关,旦夕讲守备甚急。”(明冯琦《崞县修城记》)
“代雁楼烦属燕都右臂,昔在胜国郡治之,且置崞山军,军其地盖严之也。”(明郭九州《崞县砖修城关记》)
“相厥山川,惟兹阻阨,北控雁门之重关,南扼云中之故寨。列亭台,横矛铩,腾罴虎,拥胄公。松涛吼而兽惊,峡流寒而不怪。鸟道幽而望迷,碛河惨而尘霾。”(明张拱极《西八口赋》)
“一邑万家当隘塞,重城百雉俯楼台。”(明魏允贞《同刘佥宪阅崞城工》)
“千万桑田总战场,百二山河尽赤土。”(明史渔《芦板寨口》)
“东跨五台,西吞八口,形胜居中央之势。南襟忻界,北扼雁门,分疆躔参井之墟。此固三关之锁钥,实则全晋之机枢。”(清兰尔潜《崞县赋》)
“四面藩篱皆要地,一连都会尽重关。” (清兰尔潜《崞县赋》)
……&&& ……
由此可见,原平故地常常处于烽火四起、狼烟告急、鼓角争鸣、刀光剑影的浸染中。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长期驻守雁门一线,与北方匈奴对峙。
秦朝,将军蒙恬率兵32万,北攻匈奴。始皇长子扶苏监蒙恬军于边塞战场,原平西部山区留下太子崖、长城梁等遗址。
西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六月,匈奴入寇,所掠之地汉吏卒死者2000人。
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冬,匈奴入寇。
东汉建武二十一年(45年)正月,乌桓与匈奴、鲜卑连兵入寇。代郡以东,尤受乌桓之害,边陲萧条,无复人迹。
延熹元年(158年)十二月,南匈奴诸部并叛,与乌桓、鲜卑入寇。二年二月鲜卑入寇。九年(166年)六月,南匈奴、乌桓、鲜卑再度入寇。
建宁元年(168年)十二月,鲜卑濊貊入寇。二年十月、四年十月鲜卑又入寇。
熹平元年(172年)十一月,鲜卑入寇。二年十二月、三年十二月鲜卑又入寇。
光和二年(179年)十二月,鲜卑入寇。三年冬,鲜卑又入寇。
中平三年(186年)十月,鲜卑入寇。五年二月,屠各胡入寇。
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十一月,刘猛入寇。
隋大业十二年(616年)十二月,突厥入寇。
北齐天统中(565-569年),周武帝克并州,以封辅相为北朔州总管。自肆州以北城戍二百八十馀,尽从辅相及绍义至,皆反焉。绍义与灵州刺史袁洪猛引兵南出,欲取并州,至新兴而肆州已为周守。前队二仪同以所部降周。周兵击显州,执刺史陆琼,又攻陷诸城。绍义还保北朔,周将宇文神举军逼马邑。
唐武德五年(622年)八月,突厥颉利可汗大举入寇。
武德六年(623年)十月,突厥行反间计,传言驻崞城之弘农公刘世让与突厥私通,企图为乱,唐高祖李渊为其所惑,杀刘世让于崞城。后明白错杀,悔之晚矣。
武德九年(626年),突厥颉利可汗与苑君璋、刘黑闼合兵攻雁门、代州,一度进逼晋州。唐廷则派人以大量财物送颉利,终使其撤兵。苑君璋部下遂于崞城兵变归唐,苑君璋于次年也降唐。
乾符五年(878年),沙陀兵纵火焚崞县。
广明元年(880年)正月, 沙陀入寇。
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契丹入寇。
宣和七年(1125年),金人取代州,复击崞州。代州西路都巡检使李翼率众将领坚守,全军覆没而城陷。
金大安三年(1211年)二月,成吉思汗自龙驹河(今内蒙古克鲁伦河)誓师伐金,越过沙漠,袭击金朝边地。七月,兵分东、西两路:东路军由成吉思汗亲自率领,南下攻金中京(今北京市)方向;西路军由成吉思汗之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率领,南下攻山西方向。八月,西路军攻破云内、东胜二州后,进入山西境内,攻破武州、朔州、忻州、代州等地,大掠崞县。
元致和元年(1328年)九月,燕帖木作乱大于都,上郡诸王忽刺台等引兵入崞州。
至正十八年(1358年)六月,韩宋北路军关先生大掠。
……&& &……
从春秋战国直到宋元明清,先后有群狄、诸戎、匈奴、鲜卑、羯、氐、突厥、回纥、吐谷浑、女真、契丹、蒙古、满等民族在此与汉民族进行过激烈的冲突和斗争。
透过历史风烟,我们能够看得到的战乱场景太多太多了,真的不胜枚举。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在原平西部山区看到多处古长城遗址。东魏长城遗址现存43公里;北齐长城大部利用东魏长城旧迹修筑,现存53公里,由片石垒砌;东魏长城四十亩段遗址现存2000米,最高处仍可达5米,底宽已不足5米,墙体岩石之间有黑釉色凝固物,这种像被大火烧化又粘合在一起的罕见现象,与当地流传的“火烧边墙”传说相吻合;明内长城遗址现存长约5公里,为毛石砌筑。其间,有一座高约17米的敌台依旧高高耸立。
历史上的原平人,家住在雁门关侧,既要苦熬艰难的生存考验,又要经受战火的摧残折磨。因而,强身健体,习武练拳,不仅是一种生存技能,也是一种报效国家的途径。清乾隆版《崞县志》风俗门载:“民俗务农,不乐行商,喜习弓马,中武举者不乏其人。”清光绪版《续修崞县志》“风俗”载:“地近边塞,亦喜服习弓马,捷武闱者踵相接,既当要害之冲,此亦其要务也。”
就在历朝历代的原平武士中,“贤哲辈生,勋猷炳烈”,许多人“通军机而襄国务,白忠诚而动天颜。昂昂乎熊罴接迹,赳赳乎麟凤排班”,更有一些勇武之士“临大难厉冰操,孤死力卫边郊”,“壮山河之气,裂社稷之劳”,“载在国乘,畴非人豪。”(兰尔潜《崞县赋》)
明赵月,官授右卫千总。崇祯十二年,在抗击努尔哈赤大军时,“只身入敌,斩首六级”。后战死于阵前。
清张宗夔,任义民千总。顺治初年,流寇为害,其“悉力捍卫,相机剿除”,先后歼灭贼首郭来、山信、三魁等,余贼皆退,保住一方平安。
清武化远,任湖北丰溪汛守备并署都司,兼理游击,一身三职,极尽职能,“于黄陂县大小十数战,每战奋勇当先,斩获甚多。”后因枪伤发作而殁于战场。
清张佐武,以武举授云南景蒙营守备,后历任参将、都匀协镇,并都督府事。嘉庆间,两次以军功晋级,列为二等。
清张德政,历任兴县千总、太原营守备、杀虎口都司,后又转赴辽州、蒲关等处防守剿贼,积劳成疾,殁于军中。
清张曾,道光年间举人。因个人遭际投笔从戎,勇揭关陇退敌求贤皇榜,大摆“儿骡阵”,以军功保花翎布政使衔。
……&&& ……
在漫长而残酷的战火历练中,原平人亦民亦兵,亦耕亦战,因战争的惨烈、牺牲的悲壮,使历代原平人形成了独特的、极其珍贵的共有财富,“将军之乡”的产生就不再是偶然。
脱胎于厚重的文化积淀
原平与他身边的雁门关一样,度过了2500多年漫长而不平凡的岁月,亲历和见证了中华民族风云变幻、沧桑变迁的历史进程。
几千年来,他承受过无数次烽火狼烟、金戈铁马的战争考验,接待过数不清的驼铃声声、车马喧阗的商队行旅,迎送过许多巡边、亲征的帝王,南征北战的将帅和军队,出塞“和亲”的公主,入关“朝贡”的单于,风尘仆仆的持节使者,慷慨悲歌的边塞诗人,义气相许的游侠剑客,猎奇探险的旅行家,大批内迁定居的北方游牧人群和走口外远出谋生的内地百姓。他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许多重大事件——战争与和平、分裂与统一、民族的碰撞与融合、王朝的兴衰与更迭、社会的进步与反复、民众的苦难与欢欣。
由此,原平积淀了丰富深厚、异彩纷呈的多元文化。最突出的是兼具边塞与内险特色的军事文化,通衢古道上形成的商旅文化,以文领武、注重教化、推崇忠义、倡导和谐的儒家文化,在现实苦难中追寻西方极乐净土的佛教文化和追求神仙境界的道教文化,以边塞名将叱咤风云的战绩、莅原名人的踪迹和本地名人的业绩所构成的名人文化,深受民族融合和边塞生活影响的社情民俗文化,以历代边塞诗和杨家将传奇故事、演义、戏曲为亮点的艺术文化,以军事筑城建堡体系和衙署寺庙民居为内容的建筑文化。以上各个领域的文化异彩纷呈,交织融汇,有机结合,成为心系天下、自强不息、尚武崇文、精忠报国、热爱和平、兼容并蓄的人文精神,它是多元一体、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常处于临战和战争状态,多次经历战乱兵灾的边塞地区,本来是千军万马纵横驰骋,武将健儿大显身手的广阔天地,却同时成为科第连绵、文人辈出、弘扬儒学、著书立说、诗词唱和的人文渊薮,这就打破了历来所谓“齐鲁多鸿儒,燕赵饶壮志”的常规,似乎有点意外。
翻阅史志,我们可以发现,原平人“崇文”不仅仅是一种社会风尚,而且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优良传统。尽管原平地处关隘重镇、争战要地,但“风气以开,人文以饬,负版类多,儒冠子衿”,“深山穷谷,被服诗书;野女耕夫,敦崇道德”成为历代传统,大家“炳乎诗书,光乎律度,蔚为藻华,腾辉玉路。盖文风丕变,自棘院传芳”,许多名士“题墨书于巍甲,宴笔阵于曲江;统群英之辅治,见历代之官方。”(兰尔潜《崞县赋》)
原平文化的代表人物有:“西汉三班”,前赴后继修《汉书》;“东晋二慧”,建斋立誓开“净土”。“郝隆晒书”,《世说》篇显魏晋风流;“特起好学”,《华山》诗称金元妙绝。赵惟贤以能文,任孔颜孟“三氏教授”;武伯英以诗名,建“万卷楼”辉耀同川。贺思温,品端学优,涵养纯粹。王恕评:文学足以启后进,议论端不愧前儒;张维,教授生徒,务为实学。山左有“二酉蟠胸,一清透骨”之誉。张璳,自著《劝谕恒言》,读者奉为“金鉴”;李燕生,生平手不释卷,六经多所发明。贾克明,著《西岩诗集》,太史孙致弥评价:中正和平,不失诗人之旨;清逸淡远,恍然空谷之兰。兰尔潜,写《崞县赋》,恣肆汪洋成巨作:“载在国乘,畴非人豪;隽彩雄飞,善良毕集”。李翘生,博极群书,泛滥百家,诗古文辞,从游者日众;张铨,诗爱靖节,书法欧柳,闲逸淡远,有隐君子风。冯梦槐,博览载籍,兼工书画。著有《行鞍诗草》、《清远斋课士录》文集;亢光斗,读书嗜古,学有根底。至今留下其撰写的好多碑铭供后人凭吊。贾傭,出口成章,文名播噪。19岁以经魁中举,授平定州学正;张震,秉承家学,博极群书。18岁即考中举人,但无心仕途。读尚书、诗体、离骚、文选,皆经手钞,成为晋北著名书法家。贺裕,博学能文,工诗善书,教授生徒,多所成就。众成名后学为之挂匾“绛帐春风”;范起,训课惟勤,士林尊重。生平以书法名世,崞县城内“景明”、“保和”、“来宣桥”等字,皆其手书。田楠,富而好学,尤精书法。藏书极多,建“卓观楼”藏书其中,朝夕披览不倦;张曾,文武全才,才敏学博。游幕十余年,到处有争迎,礼为上宾;从戎关陇间,以功保花翎,布政使衔。其《古丰识略》、《归绥识略》被视为呼和浩特的第一部志书。
这只是原平文化中体现的一个层面,整个明清两朝,原平从私塾、书院,到义学、学堂,文化教育风气丕振,科名赫然。其时,进士40多名、举人270多名,诸贡多达400名。
就在文化鼎盛时,原平的武备人才也不甘寂寞,大显身手。明清武进士有11名,武举人170名。其实,这正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文振武、文武结合的重要理念。正如,战国时代的兵家著作《尉缭子》中写道的:“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
原平历史上的胥鼎、梁璟、刘寅等,都是崇文振武、文武兼备的儒家文化培育的军事人才。
胥鼎,字和之,金代进士。任平阳府知府兼河东南兵马都总管时,有蒙古大军兵渡潼关,胥鼎派遣一支部队奔赴陕西战场迎敌,自己亲率精锐保卫汴梁城,双管齐下,挡住了蒙古铁骑。后晋为尚书左丞,他根据敌我态势,作出“利害十二事”的战情分析,大多得到采纳。在他的精心运筹下,击败了蒙古大军对平阳的进攻,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后进平章政事,掌宰相权。
梁璟,字廷美。天顺末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尚书。成化年间,他只是一个小小的都给事中,却不负言官之职,以真知灼见上疏言事,多被采纳。尤其是有一条颇富战略眼光的意见,竟然能够出自一介文士之口,令朝廷震惊。旧制京师八府只设一巡抚驻蓟州,因鞑靼寇边,一官难以兼顾,有顾此失彼之虞。梁璟遂于成化八年(1472)上疏请设东西二巡抚:东治顺天府、永平府,驻遵化;西治保定等六府,兼提督紫荆关、倒马关,驻真定。这一意见得到皇帝首肯,遂为定制。由此,梁璟被提拔为陕西左参政。
刘寅,字拱辰,明洪武辛亥进士。“生平以道学自任,其论仁义道德忠信敬恕,粹然一出于正。”由兵部主事擢为侍郎,著有军事论述《三略直解》、《集古兵法》、《司马法直解》等。在中华浩瀚的历史文献典籍中,军事文化主要记载两类著述:一是史书,二是兵书。清人编《四库全书》“兵家类”共收录历代主要兵书二十种,有《握奇经》、《六韬》、《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黄石公三略》、《三略直解》等。刘寅的《三略直解》排序第八,其军事家的地位不可动摇。
光耀原平的将星中不乏“绩著旂常,名留清议”的儒将身影。于是,清兰尔潜在《崞县赋》中深情赞曰:“夫文教固灿辉于宇宙,而武功复劻正乎河山”。
滋养于独特的地域禀赋
班固《汉书·赵充国传》赞语曰:“秦汉以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山西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皆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耳。”
著名史学家班固的这段话,很容易让现代人以为此山西即指现在的山西,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汉代“山西”指的是华山以西,并非指太行山以西,而班固也明确告诉我们“山西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但是,我们也大可不必因此泄气。汉代地理学家朱赣的《地理书》曰六郡:“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此“六郡”除班固所指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外,还有上郡和西河,合为史上著名的“六郡”,风俗特征大致相同。而六郡中的“西河”,即为今吕梁地区大部。再看《隋书·地理志》中对太原的描写:“山川重复,实一都之会,虽后齐别都,人物殷阜,然不甚机巧,俗与上党颇同,人性劲悍,习于戎马。”
历史恰像一条河流,不舍昼夜地向前流淌,后浪推前浪,一波一波地延续着昨天的故事。“山西”这一名称是辽金之后才确定于今日之政区,但无论历史如何演变,延续和相连的关系毋庸置疑。所以,华山以西之“山西”与太行山以西之“山西”,地域不同,风俗相通。其在历史进程中,最明显的共同趋势是“胡化”,而非“汉化”。太原、上党等地“人性劲悍,习于戎马”,原平连接边郡,“胡化”程度极高,其人“高上勇力鞍马骑射”绝非臆断。
原平曾长期是中原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的冲突、相融地带,在滹沱河两岸反复交替出现的战争与和平,是民族碰撞与交流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两种表现形态。这一进程给原平境内的社会生活和民性民俗民风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社情民俗文化。
从秦汉到隋唐,中央王朝为了削弱游牧部族的实力,实行绥抚政策,经常把战争中归顺和俘获的部族残留人口安置于处于雁门关内的原平。如东汉和曹魏时期,更把游牧民族中分化出来的南匈奴部、鲜卑度部根部安置于雁门关内,成为戍守边防的后备军。在西晋末年和五代时期,鲜卑、匈奴、羯、氐、沙陀等族均曾由雁门而入,在原平定居。而在北魏、金、元和清朝,为了加强对内地特别是雁门关内忻、崞、代一线重点地区的控制,又派驻以少数民族控制的军队和官吏,金代还组织了官方移民,“每州配汉人、契丹、奚家、渤海、金人,多寡不同。”这种多民族的杂居,经过长期磨合、沟通,最终融入了共同的社会生活,和谐相处。原平发掘的古代墓葬中,有许多具有明显的边地部落和少数民族特征;原平个别村名依然是由古代部落名称遗留下来的,如库狄、薛孤等;而原平人的姓氏中,也杂有一些非汉族姓氏,如戎、翟、缪、羌、燕、镡、尔朱等。
历代多次大规模移民,形成这一境域特有的人口成分和人口结构。在外来人口与原住民、军户与民户的磨合交融过程中,在一方水土上吸收了全国各地的先进生产技术、从商经验和文化理念,杂取留存了四面八方的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养成了“其风尚俭,其俗淳朴”,兼有慷慨任侠、权谋机变等多元成分的民性民风。
原平民间多有侠肝义胆、见义勇为的壮士,许多人甚至舍生赴死、视死如归:
神山村人贾三光,明末时为周遇吉幕僚。李自成大军围攻宁武,周遇吉赠金遣三光回乡。三光行至盘道梁闻城破消息,急返宁武,与周遇吉并肩作战,城陷遇难。
阳武村人狄从周,清康熙时在湖南为宁武人杨光祖当随从。吴三桂叛军袭岳州、常德等处,杨光祖将二子托付从周。从周将二子视为己出,辗转带回老家抚养,后二子均成人入仕。
大阳村弟子员张琳,面对姜瓖乱兵攻击大阳堡,临危不惧,果断率众防御,击杀贼人三名。后贼增兵复至,张琳挺身力战,壮烈牺牲。
崞县城内岁贡生贺海晏,曾帮县丞存放一木匣,因战乱匣中之物尽失。海晏在修理木匣时,从底层败絮中捡出白金370余两,其时县丞已故,但海晏经过认真查访,终将白金归还县丞子。
北社村贡生李旦时,率村中青壮年抗击姜瓖乱兵万人,自备棺木一口,示必死之志。贼兵层层围攻,因寡不敌众,旦时和子含玉、侄养兆同日死难。
南贾村生员赵邻魏,为保护知县范印心,与贼寇巧计周旋。知县脱身,邻魏被执,贼寇施以重刑拷打,邻魏怒骂不屈,遂遇害。
神原都人郭南槐,协助知县边维隆出城剿贼,以勇力奋战,因身受重创而殁。
中三泉人杨名声,胆气豪壮,有膂力。知县范印心邀其同赴丘峪村剿贼。不料,夜半时反被贼寇包围,名声毅然灭烛,趁黑掩护知县大人脱身,自己冲出与贼打在一处,贼寇错认名声为范印心,乱刀将其砍死。
……&&& ……
父老乡亲中诸如此类的许许多多动人故事,让原平的后世人耳濡目染、没齿难忘。他们崇敬英烈、效法英烈,同样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久而久之,这些英烈气概集聚、升华为地域禀赋,形成刚强重义,不怕牺牲,勇于献身的“原平特性”,而这些素质正是一个优秀军人所必须具备的品质。一代代从这块黄土地上走出去的原平子弟,在军营里、战场上,都自然地继承了先辈们忠、勇、仁、义的男儿血性,并在枪林弹雨、战火硝烟中将其发扬光大。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原平的将军就是怎样炼成的。
成就于壮美的河山质素
“夫自天一生水,融而为川,地十成土,结而为山。川者天地之血脉,山者天地之肌骨。血脉流行于肌骨之中,浃于中而外出,出其外而环其中,是为一大堪舆也。具元气之浑沱,容日月之出没。”(明丘浚《南溟奇甸赋》)
原平四面环山若屏,滹沱一河由北而南纵贯全境,山河景致天成壮美图画。明张拱极《西八口赋》曰:“稽古崞之阳,延袤旷百里兮,厥迹胜而且雄耸。重城以突兀兮,枕孤虚之崇隆。”而宋代人张忱也在《崞山神庙碑》中赞曰:“崇岩宏岭,连峰迭嶂,四隅环合,列岫森然,周围拱抱,若城郭状。”
原平的大山不少,但超过海拔2000米的只有八座,最高峰为老君洞,海拔2393米。
原平的大山远没有南方大山那样高耸险峻,其外形圆融,却内岩刚硬;其坡面平缓,却自有棱角。
原平的大河不少,但只有滹沱河在境内南北纵贯,其余的阳武河、云中河、同河等,均属于滹沱河的支流。
原平的大河远没有国内其它河流那样汪洋恣肆,其源远流长,却容涵细流;其千折百回,却义无反顾。
古志中对原平的大山长河有许多生动的描绘:
天涯山:“天涯一峰今日看,快似昂头出环堵。何年气母此融结,鬼凿神劖来奇古。”(元好问诗句)“天边巉削一峰青,不与诸山并列形。白雪满空峰独晓,孤标万古秀滹汀。”(李楠诗句)“天涯钟脉秀莲台,不染淤泥拔地开。瓣点雪花飞柳絮,萼留雨渍长莓苔。”(王锡九诗句)
五峰山:“岚嫰光摇翠,轻风草树生。悬崖攀磴滑,荒涧泻泉清。斜日含山远,余霞映水明。四围仙迹古,遥望画图迎。”(孙光孝诗句)“灵区异境类如此,千态万状开心娱。”(王锡九诗句)“五峰缥缈势崚嶒,岚霭晴烟覆几层。”(刘嵓诗句)“凌空绀殿悬崖出,不断流泉绕屋来。”(张璳诗句)
尧元山:“峰从云际出,人在画中行。览胜徘徊久,翛然爽气生。”(李楠诗句)
柏枝山:“岧峣飞壁頫氤氲,怪石深藏万柏文。矫首风烟驱混合,抚膺天地划中分。”(陆寿光诗句)“参天黛色翻新影,入地铜柯长异枝。”(冯国琛诗句)
凭牛山:“凭牛山下锁氤氲,瑞气时干北斗文。梵磬引风空外转,昙花凝雨静中分。”(张凤池诗句)
崞山:“百叠苍屏高插天,翻从下界见云烟。微茫八表浮元气,较似身游太古前。”(亢其志诗句)“远拟岱宗青未了,浓添夏雨翠成文。”(宋志濂诗句)
云中山:“故晚角声通雁塞,关寒马色上龙堆”(朱彝尊诗句)
漆郎山:“不缘国士藏空谷,谁识忠魂镇宛邱。惊马雄图浑一梦,漆身苦志懔千秋。”(李驯诗句)
龙尖山:“岧峣天际对无尊,雄冠同川八十村。”(刘灿先诗句)
前高山:“梦寐烟霞卜四邻,眼明今日出红尘。山中景趣君休问,谷口泉声已可人。”(元好问诗句)
滹沱河:“漠南春色到滹沱,边柳青青塞马多。万里江山今不闭,汉家频许郅支和。”(李益诗句)“霞明深浅浪,风卷来去云。澄波泛月影,激浪聚沙文。”(卢照邻诗句)“秋色逸岩山,川形拱抱间。分疆人自隘,设险地谁悭。”(刘因诗句)“杨柳依依带郭青,远山复作翠围屏。澄明一片滹沱水,细草浮花嗽晓行。”(党承志诗句)“一鞭晓色渡滹沱,芳草茸茸漫碧波。”(梁瑞霖诗句)“滹沱脉出卤成阳,风浪掀空势白狂。平截太行千仞断,远溯沧海一源长。”(王钥诗句)“不见滹沱雁门前,平沙细草蔚芊绵。”(贾全晋诗句)
阳武河:“武水灵源出,泠泠泻玉清。波涵天影动,风落浪痕平。”(段上章诗句)“沃土连阡岁有秋,金生自水武河流。”(宋志濂诗句)
同河:“风流岂落正始后,诗卷长留天地间。”(元好问诗句)
……&& &……
原平的山水端的是“山势奔腾如逸马,水流委曲似惊蛇。溪灵不欲露天巧,眼力未到云先遮。”(王特起诗句)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毋庸置疑,高山长河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原平人,原平人的气质里也就有了亦刚亦柔、刚柔相济的特性。
由于多民族杂居、内地移民与原住民杂居,形成了这一地区特有的社会心理:宽容开放,兼收并蓄,无闭门排外之狭隘,有融合吸纳之胸襟。又由于吸纳了北方游牧文化与内地移民文化的观念与营养,进一步形成了农牧并举、农商并重、耕读传家、文武殊途同归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格局,这些原平社情民俗文化的特色,使原平北方汉子的性格更具多元性和立体感。&&
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生斯邦者,闻其风,汲其流,得其一绪则足以卓然自树立”。
在原平的古今名将序列中,皆具有刚烈、耿直、清介、重义的特质,“炳炳遗模,班班可式。惟一本之性天久挚,斯万殊之道谊聿彰”,忠者,“洒龙逢之血,吞比干之刀”;义者,“隽彩雄飞,善良毕集”。(清兰尔潜《崞县赋》)
北魏张黎,时任征北大将军,却“清约公平,甚著声称,代下之日,家无余财”。
后晋安彦威,历官护圣指挥使、捧圣指挥使、北京留守、西京留守、北面行营副都统。但其一直没有对外透露过自己与安太妃乃同宗之兄的关系。当其逝世后,太妃前去吊唁哭灵,这一秘密才得以公开。
明刘淮,武宗时,为左参将。时边关众将因武宗幸边事,邀功争宠,唯独刘淮谦退,武宗心知肚明,称其为“刘夫子”。
清李庆春,以武进士授浙江宁波府都司,升贵州游击,累擢至副总兵。其整肃军纪,赏罚严明,对于剥削军饷的军官,予以重罚,恩威并用,军士畏之。
清赵京武,以武生加都司衔。不吝家财,仗义好施,不仅输海疆军需,而且凡义举皆率先首倡,累世遂成家法。
续桐溪,辛亥革命先驱,曾为民国时期将军,一生致力于推翻满清政府,反对北洋军阀,反对阎锡山独裁统治,不遗余力地四处奔波,因心力交瘁而早逝,被誉为“北方革命巨子”。
续范亭将军当民族危亡之际,“痛心国亡之无日,复凛民心之颓坠”,冀以一死震惊全国。这一壮举,直接影响了张学良的行动,间接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发生和国共统一战线的建立。因而,在他因病去世后,毛泽东主席亲撰挽联:“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张培梅,个性刚烈,嫉恶如仇。抗战爆发后,他被任命为第二战区执法总监。1938年2月,有两名军官临阵脱逃,他坚持以战时军法严处,但受到阻碍。这个时候,他深感不公而愤怒,也因执法总监难以秉公执法而惭愧,遂服毒自尽。
刘仲华,原平革命斗争史上第一位中共党员。1923年即由李大钊、李彪介绍加入党组织的刘仲华,13年后却受到误会而失掉了党的关系。但他坚定革命信念,以“非党员”的身份继续开展党的统战工作,为国共和谈、和平解放北平,做了许多重要工作。
黎玉,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后任第八机械工业部常务副部长。在长期的革命历程中,他先后四次受到不公正的批判、处分和诬陷迫害。但他从来都没有因委屈对党失去信心,而是更加勤恳地为党工作,保持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
……&&& ……
原平人有崇高之品性,坚定之信念,远大之报负,“云水襟怀,松柏气节”是原平人的共有特质。这种特质因历史积淀而产生,因血火濡染而成熟,因岁月磨砺而升华,因文化影响而传承。于是,“云水襟怀,松柏气节”便成为原平人的精神标志,并清晰地渗透在原平人的基因中。
历史性的美,往往是悲剧。而悲剧,却能使我们从人性的根柢,拣拾起打开历史门扉的钥匙……
灿烂于褪色的时代幕墙
人生苦短,所有生命一概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的既定结局。
历史途程中,会有一派茫苍苍的大山摆在面前,诸多山峰千姿百态,无涯无际。倘是一人一峰,各人所登临的高度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人生境界。
人生有一种境界叫“出人头地”,但出人头地并不等于活出了境界,“生逢其时”和“生不逢时”只能算是此一时的“境界”,而彼一时却未必如此。有些人在“此一时”真的以为自己“生逢其时”,体现了“出人头地”的境界。殊不知,在“彼一时”的遭遇却是“生不逢时”的。
在历史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期,原平就有这样的人。他们生长在一个尴尬的年代,担任过一些尴尬的官职,成就了一番尴尬的事业。
张仲琮,生有勇力,遂习武,技艺绝伦。蒙古太祖六年,与弟仲琼、仲宽随元世祖讨金,屡立战功,初授千户职。金亡,仲琼授本州仓使,仲宽官都统,仲琮累官都督招讨,南征哈番。兄弟并为开国名将。
张居敬,仲琮子,元至元初随父戎行,习知军事,料敌多奇中设策,水陆并进,遂灭金,功第一,历授秦南征行军总管。
阎德刚,元代崞山军节度使。退职后乐于修道,活动于崞州阎庄朝元观一带,后定居,成为西南乡阎氏始祖。
李居桢,元代广威将军,充节度判官,行敕副元帅,悬带金牌,便宜行事。是崞州都督里(今都庄村)的著名官吏。
上述诸人,官职不算小,政绩很显赫,但在原平的历史画卷中,却处于尴尬的境地。崞县文庙的乡贤祠、忠义祠中,祭祀着许多人物,这些人物是百姓心目中的典范和楷模。可是,无论是乡贤祠,还是忠义祠,都绝对找不到张仲琮、张仲琼、张仲宽、张居敬和阎德刚、李居桢等人的大名。只有《崞县志》中,因同川张氏时为望族,人物众多,才勉强在“仕迹”中为其立有小传。
这种尴尬源于汉民对蒙古统治者的仇恨。
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中有如下描述:“女真和蒙古统治阶层的残忍屠杀,举世皆知,对被称为‘蛮子国’的汉人,更加轻蔑。像兴化(福建莆田)不过一个小城,上世纪(十三)蒙古兵团攻陷它,全城男女被屠之后,血流有声。侵略者必须付出代价,即令本身没有付出,后裔也要付出”。所以,“金帝国和蒙古帝国崩溃时,凡在中国的女真人和蒙古人,几乎全部被汉人屠杀,连怀中的婴儿都被摔到台阶上,脑浆迸裂,作母亲的还没有哀号出声音,已死于乱刀之下,凶惨不忍卒睹。然而这是可以理解的,汉人所负的是民族深仇。”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阎德刚和李居桢在一些史书中,被当做“汉奸”对待。而张仲琮、张仲琼、张仲宽、张居敬一家子的遭遇,真的算是很不错了。
仔细想想,这种现象确实诡异的让人难以理解:仕金、仕元者是“汉奸”,而后来的“仕清”者就可以不按“汉奸”论处,甚至堂而皇之地说什么“惟我国朝”云云。
我在这里想说的是,不管怎么样,他们在那个时代的原平人中,也应该算作著名将领,出类拔萃于元代那灰黑沉沉的天空。
在近现代史上,原平的将军,有三分之二属于国民党军队阵营,总数可达80多位。他们中的一些人参加过蒋介石组织的围剿红军战役,相当一部分人在解放战争时期,曾与人民为敌,负隅顽抗。正因为这种不光彩的历史,使他们成为了人民的敌人,其在某个历史阶段曾经发出的亮色也被“反动”二字全部淹没了,甚至连姓名也鲜为人知。
张培勋,绥东抗战骑兵第一师第六团少将团长;
梁上栋,抗战时任国民参政会上将参政员;
张树帜,抗战时任第二战区中将执法总监;
李服膺,晋绥军第六十一军中将军长;
贾学民,抗战初期任晋绥军第六十一军十五师师长、副军长,后接替李服膺任少将军长;
续如楫,抗战时任山西五行政区中将保安司令;
续廷梅,抗战时任晋绥军骑兵司令部少将参谋长;
温玉如,抗战时任晋绥军少将师长;
王辅,抗战时任晋绥军第一六五师师长、第三十六军副军长;
王秀峰,抗战时任晋绥军辎重兵营营长,后升任第二十六师师长、第十军少将副军长;
李廷秀,抗战时任山西保安旅少将旅长;
李润发,抗战时任山西陆军少将宪兵司令;
郝士文,抗战时任晋绥军第一纵队司令、第六十一军少将副军长;
郭溶,抗战时任山西新军政卫队第五大队大队长、第二十三军暂编四十六师少将师长;
续鹤廷,抗战时任晋绥军军事整理委员会少将总务处长;
……&& &……
也许,他们在刚参军时,或因家境贫寒而混个饱饭,或因赌博欠债而逃避追打,其动机不一定纯属保家卫国之志。但是,当他们以自己的聪颖和能力,进入黄埔军校或保定军官学校就读后,其思想认识、个人素质和军事才能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终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了一起。抗战爆发后,面对民族危亡、国土沦丧、生灵涂炭,他们的爱国热情、报国志气统统被激发出来。在与日寇面对面的血与火较量中,他们义无反顾、大义凛然地担当起了保家卫国的重任,同样谱写出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美史诗。
尤其让我们感动的是:张培勋,在红格尔图与日寇浴血奋战,身负重伤后被误报阵亡,忍辱负重,隐姓埋名,抱憾终身。梁上栋,在南昌前线被日军飞机炸伤,截取右臂,成为“独臂将军”,却依然奔忙于浙赣前线、晋冀察绥鲁豫热七省巡察和慰问。李服膺,于1937年8月在天镇率部英勇抗敌,坚守十天,伤亡惨重,奉命撤退,却被阎锡山作为替罪羊而枪毙。郭唐贤,晋绥军第六十一军七十二师师长,少将军衔。抗战初期任该师四三四团副团长,在平型关抗击日寇的战斗中冲锋陷阵,身负重伤,但仍不愿离开战场。
所以,无论如何,我们不该无视他们在抗日战争中建立的卓越功勋,他们的英名也应该彪炳青史,与日月同辉。
原平将军文化,一部悲壮凄美的战争史,一阕雄浑激昂的豪放诗,一轴可歌可泣的人物画。
逝者如斯,深沉留白……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六个字的爱情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