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林海音音喜欢吃什么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精品]张海音老师总结
下载积分:280
内容提示:[精品]张海音老师总结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3:41:0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精品]张海音老师总结.DOC
官方公共微信第三方登录:勤奋好学的林海音
&&&&&&&&&&&&&&&&&&&&&&&&&&&&&&&&&&&&&
勤奋好学的林海音
&&&&&&&&&&&&&&&&&&&&&&&&&&&&&&&
&----读《窃读记》有感&&&&&&&&&&&&&&&&&&&&&&&&&&&&&&
&&&&&&&&&&&&&&&&&&&&&&&&&&&&&&&&&&&&&&&&&&&&&&&&&&&&&
&&&&&那天,我们学习了《窃读记》这一篇课文,我被林海音这孜孜不倦读书的精神打动了。
&&&&&林海音放学后不是像我们那样,急匆匆地跑回家,很快的做完作业去玩。而是来到书店,去打开那扇知识的大门,去书的海洋遨游,去向知识老爷爷请教问题。假如那时的林海音是我们,兴许我们不会像林海音那样放学后来到书店,目不转睛的盯着书看,可能我们早已跑回家去玩耍了吧!
二自然段: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假如那时我们走在大街上,会像林海音那样边走路边思考自己昨天读书读到那里了吗?不会,我们的脑海里最可能想的事情是今天该玩什么游戏,或是今天应该吃什么味的糖葫芦。即使我们是在边走路边思考自己昨天读书读到哪里了,可能也已经把读到哪里的页数给忘了吧!&&&
&&&&&七自然段:当书店的日光灯忽的亮了起来,我才发觉已经站在这里读了两个多钟头了。你们看林海音一读起书来,就废寝忘食。而我们却读了一会儿就把书放下了,我们和林海音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这时,我突然想起了妈妈给我讲的一个故事:古代有一位叫匡衡的人,因为家里很穷,只好白天帮家人做事,晚上读书。有一天,匡衡晚上正在读书,突然发现一束灯光投到墙上,他仔细一看,原来墙上有个小洞,他灵机一动,把洞凿大了一点。从此以后,匡衡每天晚上都借助那束灯光看书。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代学者!匡衡不就是跟林海音一样那么孜孜不倦的读书吗?我们一定要学习他们那勤奋好学,热爱读书的精神!
虽然我们没有见过林海音,但我们能够学习她那勤奋好学,热爱读书的精神!&&&&&&&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活这么大,现在是最难熬的一段时间吧。想动动笔写点儿什么。正经该写的写不出来,也不想干呆着。外边天气也不好,下午三四点就黑了。  谁说的来着,看着自个儿“在自我毁灭之路上一路狂奔”,而且确实是冲着毁灭那一端。早晚得开始自救,但也许会死得很惨。心里却奇异的平静,好像打算学玛丽皇后一袭红袍上断头台,出离恐惧,面孔扭曲,外人看来还以为是镇定的微笑。早上醒来还没起的时候,偶尔突然要死要活的焦虑,焦虑。一切终归有尽头吧。我选择看我已经得到的好的东西。  原来的我不是这样,原来的我容易慌——我爸说的“没事儿忙,有事儿慌”,现在不怎么慌了。这几年心态调整的好,所以好像也没见老,09年见最后一面的朋友,现在再见着我,都说没有变化。当然人家那是客气。我妈也说没什么变化,她和我总没什么可客气的,那么看来确实可能还行。我这几年来都不怎么化妆了,偶尔有点儿事才涂抹涂抹。也不晒,成天喝水,从来也没有熬夜的习惯。  我自己觉得皮肤什么的最好的时候当然还是大学,中学的时候压根没注意过皮肤什么的,所以也忘了那会儿是什么样的。女生初高中可能会是特别难看的一段时间,脸上老蒙层灰似的,校服也无合身可言。要是那会儿能特别出挑儿的,就是真美了。我那会儿反正就是灰扑扑的,也一直是短头发眼镜,跑五道口花钱买打口磁带听,在球鞋上动点儿心思。  中学常常把中午饭钱自己留下不交,所以中午就没有饭吃,都拿来买自己想要而不大可能管家长要的东西(我爸我妈那会儿根本也没提过什么固定零用钱,要什么,说出来,答应给买才给买,多半儿是不答应的),其实根本也没多少钱。经常是小卖部里面买10块钱一盘的磁带。九几年的北京,也就刚开始有点儿好东西了,我记得那会儿复兴门有百盛了,觉得特高级,跑去买过一个进口的发卡。到现在我还花很多钱在发卡皮筋这种东西上,我妈就不理解,觉得小摊儿上钢丝发卡和几块钱一堆的发圈儿什么的不一样用。我始终在这方面是个snob.大学的时候跳舞演出,还大晚上跑到百盛买了个头箍那种发卡,意大利的,细细的,磨砂面儿,琥珀色,仔细仔细看能看出有点儿小小的类似豹纹的花样。记得花了快一百块钱,其实就一个塑料发卡。陪我去的同学还挺惊愕的。后来这东西总跟着我。我爱头疼,头上根本戴不了那种头箍,连头戴耳机戴长了都头疼,但无论去哪儿都带着这发卡,出门,把它往几件衣服里一塞。我也不戴它,就晚上把头发往后一箍,好洗脸。每一箍,就想起大学的时候上台跳舞那得意劲儿。这每天一箍、一掰,多少年了,它还都那么紧。前几天我没注意可能劲儿使大了点儿,一下给掰断了,硬塑料猛弹了脑门一下,好像狠狠瞪了我一眼,留下个血印子。我失魂落魄地坐着愣了半天神儿,一时间觉得好多东西都没了。但其实,只是一只快老化的发卡,年头到了,该坏了。前几年我可能得触景生情、伤春悲秋半天,这些日子,我不去想这些了。过去怎么美、怎么好,都是过去。过去好过了、美过了,就行了。
楼主发言:94次 发图:61张
  大学的时候,住宿舍了,终于好像有自己私人的、爸妈不知道的地盘儿了,开始自己买衣服等等零碎的东西。大一大二不怎么,也没什么需要。我们是女生多的专业,是当时最所谓洋气的专业,又是学这个专业全国最好的地方,但时候早,学校硬件条件那会儿在国内有名的差,学生不像现在这么讲究,关键也没那么多东西可讲究。进大学住宿舍才开始用人生第一次洗面奶(中学就捧着水洗洗脸好像),晚上提个毛巾拿着可伶可俐或者旁氏就上水房了。我是这样,大多数全都这样。洗澡要每月发澡票,一张一张撕好,数量也不能保证每天洗,澡堂子也是北京最老式那种洗澡堂子,外面坐个阿姨,掐着点儿,一过八点你想冲都冲不进去。摇摇欲坠的放衣服的木头柜子,根本也没锁,就虚掩着。柜子脚有的给常年积水泡烂了的,就垫个砖头。我清晰记得有一次,一排柜子突然歪倒下来,换衣服的女生一片尖叫。好在也没出什么危险。喷头都没有莲蓬头的,就是一个水柱,底下一个铁片子,踩一下,才出水,脚离开铁片子,就没水。赶上今天水烧得热,水压也足,水柱子简直像一道火棍子劈在后背上。龇牙咧嘴洗完了,溜达回宿舍,嘴里喊着“过年了啊过年了”——“为啥?”“杀猪烫猪毛了啊今天!”
  从大二开始,在学校有时候跳舞演出,晚上排练,就赶不上洗澡时间。只能凑合,头发无论如何要洗的。我一直觉得这是年轻人的习惯,无论如何头发是一定要洗的。在哪儿洗,只有水房就这石头池子洗。打两暖壶热水,提一个塑料瓶,毛巾没地方搁,就塞后腰上。一洗头,就都长尾巴了。好歹弄湿了,打香波,然后拿暖壶盖儿一盖儿一盖儿从后脑袋浇热水冲洗。现在这个学校的孩子们都想象不到我们那会儿的条件,那排破得跟自行车棚似的澡堂子,也早已经拆了吧。我们可能是用那个破澡堂子的最后一拨学生了。后来听说就全都划卡那种新式的好澡堂子了,还有保险柜一样的存衣服的柜子。  演出就化浓妆,化浓妆就得卸妆。高中最后一段儿开始化妆——开始有这个意识了。也没钱,还是那点儿省下来的午饭钱,还留着买打口磁带呢,于是就顺便在五道口卖磁带的旁边的小店儿里买只莫名其妙的深蓝色睫毛膏,一管淡粉色里面有米米小金颗粒的唇彩,也不知道都哪里产的。在家当然不敢抹,要骑车先出门,拐过第一个弯儿,家里从窗户肯定是看不见了,再停下车,站在北京五六级大风里,对着车铃儿上那张扭曲的脸,抹上一通。大风一刮,头发就都粘在劣质的唇彩上。可自己就觉得美得不行,说话底气都足!大学终于可以名正言顺买几样东西了,我记得常常买美宝莲有种粉红葱绿对照色那样塑料管的大黑睫毛膏,Za又便宜又好,颜色也浓。我眉毛浓,所以这方面就省了。演出的时候,照例前一天晚上湿着头发的时候就从别的屋招呼一大帮最爱折腾别人头发的女孩子过来,把长头发全细细密密编成一大堆辫子,刺刺痒痒地忍着睡了,第二天龇牙咧嘴地拆了,就是蓬蓬地一个big hair,觉得特reggae,总之就是自我感觉特良好。演完出,兴高采烈,不忍心告别镜子里的自己,但终于太困了,还是咬牙洗脸,那会儿哪儿听说过什么卸妆油卸妆乳,连卸妆这个词听着都很陌生,只是“洗脸”。我那会儿最好的一个男同学(现在也非常好),常陪我逛秀水的,他家里有人是文工团舞蹈演员,说就一直用Za有个者哩,淡绿色细细一管儿,挺香。我记得当时一直卖39块钱,我就一直都用。无论化成什么样,一下儿就洗的特干净。到现在我也是喜欢简单方便的东西。现在什么又手法啊,先这个吧,后那个吧,我实在是不耐烦。现在晚上睡前折腾来折腾去,就特怀念大学那会儿的干脆利落快。
  我这个人不爱参加什么校友聚会啊什么的,中学同学交情不深的连名字都不大记得,大学同学也就是好的那些,还偶尔联系着。我们这一拨,一毕业就工作的,坚持下来的,位子都做得挺高了;爱挪腾的,也换了好几个地方了;毕业出国的,也都早学回来,有的——像我——都出第二回了。我始终也没组织或参加什么聚会,现在有微博了,加来加去逐渐找回来些联系。过去一起演出过的同学,前几天还 @ 我说,在公司年会还打算跳个现在流行的江南Style玩,自己在家还练了练。我突然想起来过去我们一起提个单放机就去空教室练舞的时光,她比我们谁都更懂乐理,学乐器的时间也最长,所以编动作的时候就由她算拍子来安排动作。我一下儿又想起来她扬着头,手打着拍子,一大大,二大大,大耳环晃来晃去,闪着光。  那么多年过去了,什么都变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变。
  想一想大学那会儿的我也不好看,虽然现在再看以前的照片,总要感叹还是那会儿气色好,年龄这东西实在没办法,眼睛都似乎更亮一些。大学头两年也还是挺胖,但比中学还是会打扮了——主要是开始有这个意识了,如果不算洋气现在所谓"欧范儿"至少韩范儿还是有的。那两年流行宽松肥大。这几年好像又有所谓“借男友装”风格回潮,都是大肥裤子圆领 sweatshirt长直发和棒球帽,所以胖也不太显。化妆也是minimal,还没听说过烟熏这个词。粉挺厚,涂完睫毛,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  那会儿我跟我男生好友成天跑秀水——还没被装进大楼里的秀水街——在一摞摞假拉尔夫劳伦衬衫里翻来翻去,买最小号的男裤和总比自己脚大一两号的男鞋,就为了那个效果。那会儿就喜欢长黑头发梳得特别直,没有刘海,都整齐地箍到后面(前面提到的那个发箍!),露耳朵,戴亮晶晶的比较夸张的clip on那种耳扣。到现在我还没有耳洞,最喜欢大的、art deco几何形状的耳扣,有机会就寻摸。旧货店常常有。往往大的耳饰都是夹子型的,不然太重了,要是耳洞都该给拽豁了(我想)。衬衫是淡蓝、淡黄或者淡粉的,最好有个小小的彩色线绣的马球员(千万找个绣的好的,不然太像假的了),扣子一定扣到最上面一颗,底下是藏蓝厚布的男士裤子,矮腰(四声)儿的马丁,或是penny loafer那种船儿鞋。现在到处都是的平底芭蕾舞鞋,那会儿还没听说过这个名词,也没见过。冷天套件套头衫,也是大好几号的,最喜欢有美国棒球队之类花体大字母那种。羽绒服越大越厚越鼓蓬蓬的越好,长度要到膝盖的最好。书包最好是皮子的小双肩背包,然后肩带儿拉得长一点儿,包坠在后腰那里。我反正什么也不敢往里面放,当然小偷真翻了,也就翻出个笔袋儿、眼镜盒。那会儿连手机都没有,也没几个钱。  现在想起来,还是挺喜欢这样的打扮,虽然已经不这样穿了。听上去什么都是男装,但其实女孩儿得很,干净利落,在学校里穿,很合适。但现在好像已经不大见得到了。在这边女孩子也是短裙黑袜居多,而我表妹这一代人似乎一定要留厚厚的刘海了,我从来觉得不爽气,觉得特糊(一声)得慌。当然,也是我自己不适合,我戴眼镜,要是再留刘海,脸上东西太多了。一打算批评她,就想到自己既然不属于她们这一代了,也没什么资格评论。不是我那一代的人,看我也有可能不顺眼得很。  为什么不呢,只要自己高兴。高兴过去了,长大了再回头看,即便觉得有点儿傻,也没有关系。
  马丁靴我在这边也买过一双,高腰的最一般的那种,黑漆皮的,这样有个亮点,不然太沉闷无聊。现在很红的模特刘雯好像有一些照片里就穿的这种,应该一搜就能搜到,配瘦一点儿的牛仔裤,挺好看,利落。这种鞋子有气垫的,走路舒服。  我也喜欢Ash的小高跟鞋,从前面看是类似匡威那种有个白头的帆布鞋,但后面有小高跟。我有黑的、深蓝牛仔布洒泥点子效果的,还有一双全皮上面带铆钉的。就差再买双军绿的,但是实在太多不能再买了。鞋型一流,舒服得如履平地。有好多人不能接受这种,觉得特别怪。我还挺喜欢,觉得比单纯穿球鞋有意思多了。  我喜欢有意思、好玩的、有点儿"怪"的东西。有个西班牙牌子,是个日裔女设计师,牌子就是她自己名字,Chie Mihara,我粗查了一下日文好像是三原知惠。鞋不能说出一双我就喜欢一双吧,喜欢的连一半都不到,但已经非常可以了。大都是圆乎乎、厚底儿高跟,颜色各种funky各种retro,手工精致,皮质上乘,真真正正的好东西。我有一双Falla,有好像小鹿身上似的圆点点,彩色拼皮,穿上也舒服得很。最宜配厚的、织法复杂一点儿的长筒袜。比较讨厌的一点就是这鞋贵得令我哀怨,所以看着打折差不多了有机会就拿下。我很乐观。  另外中规中矩的上课上班鞋,我只有一双Bass的红木色penny loafer,鞋面上一个小口子,是塞一个硬币的地方。但是如今已经不大见有人真这样做了。现在流行的所谓brogues,不大容易找到又像回事儿又女性化的,往往太男性化,穿不好整个就像把自己爸爸的鞋踢踏着拖出来,要不就像苏格兰吹风笛的。需要仔细选择,得碰。
  胸针现在也不大见有人戴了,可能都觉得太零碎了麻烦,也可能怕扎坏衣服了所以不爱别。我别针挺多,最喜欢一个法国牌子Cilea,设计师还挺有来头,前些年换过设计师,现在样子里最多的是各种颜色的大花,都是塑胶制的(Bakelite),有大有小。战后一度流行这种胶质首饰,颜色鲜艳容易造型,材料又不金贵。现在卖旧货的有一路专门卖这个时期的古董首饰,往往是人物或者动物造型,蜜蜂一类不是太恶心的昆虫造型也有,至没想象力的也是好看的几何图案,依我看来比什么金的银的或者宝石的好玩多了。  Cilea的大花儿(他们叫海葵样式,sea anemone,但猛一看就是大朵的花)在英国Victoria & Albert Museum的礼品店有售,网上可以买。法国应该很多地方有卖,官网可以,然后去卢浮宫站着排队的地方有个首饰店,橱窗里摆满了都是这个牌子的胶首饰。我自己有一对耳夹,两只胸针,一大一小,都是一色深红。新近出了玳瑁纹样了,有点儿老气。比较逗的是还有葱韭和南瓜纹样的。
  依这路数,这边还有个叫Andrea Garland,把旧货粉盒子、药盒子收集起来,灌上自制润唇膏、润肤膏之类的,再卖。所谓big idea,一招鲜,她之前她之后倒是没见过有类似的营生。旧粉盒子药盒子到处都是,老作坊Stratton的珐琅盒子ebay上多得很,也要不了多少钱一只,有的里面还带着全套的粉扑子、粉篦子、粉镜子。也有香烟盒,要金贵些。除了清洗加工这些旧东西,也有自己设计制作的胸针挂件等等首饰,一般都是空心儿的,里面灌上唇油之类的东西。买一样首饰,唇油以后用完了,可以再寄回去重新灌,交点儿唇油钱。好像很受欢迎,居然也卖到Liberty去,也许是符合Arts and Crafts时代的精神吧。  旧粉盒子什么的我不太稀罕,我自己有个Stratton的香烟盒,以后看看能不能配一个同样花样的粉盒子。Andrea Garland的东西我挑了一个大头娃娃的胸针,风格很东欧,头那个地方打开,有一块玫瑰唇油。还有个纪念 Molly Ringwald的红边墨镜样的长项链,里面是两块唇膏,一块有点粉红颜色。Very quirky.
  过去一认识人过来借住几天,来了大买特买,节前各种促销,无非是化妆品香水礼盒,无一例外的过度包装,总让人想起马三立先生“挠挠”那个相声。一层又一层金纸银纸,拨开来什么也没有。当然"送礼"往往和"实惠"不可兼得,除非亲人体己。入秋的时候去马赛看亲戚,头回去法国,上闻名世界的法国小药房逛逛,白墙、绿色的十字,走一会儿就一家。常见到成群结队的日本姑娘在里面,开心地聊着、看着,一脸宛若朝圣的喜悦。好脾气的收款员也饶有兴致地看。我买了瓶Caudalie Beauty Elixir,真不错,可以随时用,一直用下去。香味也好闻。那会儿法国还特别热,我已经好几年没过过彻底的夏天了,所以一到那里,突然热得很,再加上没休息好,猛一下儿都快高血压了。白天出门一天,回来从冰箱里拿出这东西来往脸上一喷,煞是舒服。其他也没特意买什么,护肤品什么的现在全世界哪里都买的到。
  现在化妆比原来少了,眼影什么的几乎不用,最多拿眼线笔涂一圈晕一下,有点儿精神。反正带眼镜,总觉得其实别人根本也看不出来,纯属自我感觉良好。眼线我一直用香奈尔有一种61号银灰,有一点点亮点儿的。这个颜色一直都有,不是什么限量。我都用完好多根了。晕开就和眼影差不多。口红指甲油什么的我在国内的时候一直就买香奈尔的,因为反正要买,一买就办会员,那么不如把要买的都在这一家解决了。还有个好处是,商场一楼柜台香奈尔一般都离大门最近,直接进去买了就出门了,三五步的事情,不用绕一大堆柜台薰风阵阵简直要闭住气。口红有个08号Lover,是广告里女郎用的颜色,偏冷的正红(非橘红)所谓bluish red,一直都用它。想浓就多抹,想随便有点儿颜色,就点一点,拿手抹匀了。大红口红不一定非正装正式场合才用,平时上街T恤衫小花裙儿,浓浓抹个红嘴唇,也好看。  指甲油有个18号 Rouge Noir是万年经典色,也是永远有。配什么季节、什么衣服,无论手还是脚,都好看。我第一次知道这颜色,还是大学那会儿看Helen Fielding的Bridget Jones Diary小说里面写一个很posh的女士请客,写她的打扮,特意点出这个色号。  防晒霜一直得用,这个对谁都反复强调。理肤泉每日隔离,写SPF30是中国不让标更高的,其实是50. 只有国内或者亚洲国家有。抹完了,扑点儿粉就出去了。最好有个带spf的粉,这样可以随时补一下,因为毕竟不能在外边洗头洗脸的,防晒粉的功效当然不如防晒霜,但是聊胜于无吧。总之就是能躲太阳就躲,赶紧回家。
  面膜我用的很少,想不起来用,想起来了用一回,神清气爽,听歌看书的时候脸上也别闲着,就当休息了。我也不知道挑什么样的,赶上有个地方打折,买了一盒子Acqua di Parma 这个牌子各种系列里唯一一种面膜,我原来只知道这个牌子的香水蜡烛。深蓝纸盒子一盒六张,十分滋润,令我惊叹。我去年年初回北京,一下飞机顿觉又干又冷,晚上就用了一张这个,感觉自己是木乃伊复活了。  还用过这边一个新兴牌子叫NUDE的叫奇迹面膜(miracle mask),最早是什么红参配方,后来红参的那种就不出了,同样名字的产品变成大米的。我也没觉得有什么区别。感觉挺好,用完皮肤比较亮。最好晚上用,白天用了一定要再防晒的。  自己做面膜什么的,就别糟践东西了,蜂蜜黄瓜什么的,还是吃了好吧。关键是太脏了。我这边一个学妹,老拿黄瓜切片贴什么的,我问你是拿什么刀切的黄瓜啊,她沉默了。还有微博上成天各种语录各种小窍门让拿什么醋啊盐啊什么的洗脸,千万别啊。  我觉得脸上这点事儿,还是跟党中央教导我们的方针一样:少折腾。
  我十分敬重的一位专业人士姐姐说过英国香水整个的不行, 太古板。可with due respect 我实在不能违背自己意愿, 只好把古板路线一直走下去. 平时还是Boots角落里和花露水儿一起卖的4711或是Yardley大把地泼. House of Worth 归根结底也是英国人起的家. Floris喜欢的挺多,没那么多钱,于是只有一瓶爱德华花束(Edwardian Bouquet),像我姥姥旧衣柜粉盒子里面的味儿。其他的就小包装的凑合, 到也好带在身上, 用的时候一拔塞子, 把塞子上连着的小棍儿往耳根抹, 也是很有情调的事情. 之前看到一本《银元时代生活史》,挺有意思,让我妈在卓越买了跟别的东西一起寄过来,里面还提到4711,可见老早上海人就在用了。  我喜欢的香味么,大约只要有这些原料压阵的就行: amber, musk, oakmoss, patchouli, sandalwood, frankincense, lavender. 其实国产名牌Six Gods (笑一下), 我一样爱闻, 常常想起大学宿舍夏天的晚上. 旧宿舍楼, 天下火夜里也照常断电, 不断也没用, 反正没有电扇. 只靠早早洗了澡 (回来路上别忘了买半个西瓜!), 大量地往身上涂六神, 然后尽量不做大动作, 躺着看小说翻页都尽量缓慢. 熄灯前悠然地欣赏上铺踩着桌子爬上床去, 白嫩光滑少女的腿, 六神味儿再扑鼻来一遍. 接着就是黑暗中的蚊香味儿. 再接着, 上铺的收音机或者磁带或者眼镜盒总会掉下来一样, 我受到惊吓, 于是出了一身汗, 之前的自动制冷过程算白搭. 这样的热、花露水香、集体生活的亲密, 已经离我太远了. 我很想念它们.  目前身处的这个没有彻底的夏天的地方, 最近全国上下进行各种爱国主义教育, 以零售业为主, typically typical.说他们是一国的shop-keepers的亚当斯密毕竟也是他们自己人。今天有人问起英国自己的设计师. 我只喜欢两位有实际意义的 (即:打折后能买得起): Biba Hulanicki (波兰裔) 和 Alice Temperley, 前者不用说了, 和如今复活的新Biba是两回事, 老太太依然硬气地不肯让步。Alice by Temperley是Temperley London的便宜线,大部分太folk太绣花儿, 但只要不花的那些, 一色黑压压高肩铆钉笔挺类的, 只要号儿准路子对, 一定合适. 牌子是一回事, 趣味是另外一回事. 那些无趣的, 虽然我也买不起, 但就是看不入眼, 由此也获得一丝凄凉的满足。新Biba在百货商场现在也可以买到,影影绰绰地复制60年代的辉煌,可还是不对头。还是黑地儿飞金的mod路数,但往21世纪retail world里一摆,再也不是从前那个范儿了。所以说别搞什么复兴,属于60年代的就让它属于60年代,过去了,再怎么追也追不回来,大时代大环境已经都变了,一味的怀旧,只好称为“恋尸癖”。
  现在有喜欢的人了,就希望自己好看,并且好看得更持久一些。女的这方面就是想得多。男孩子才不想这些。这样也好,男生简简单单就好,别那么讲究。闲着看看坦克军舰军事论坛玩玩游戏,挺好。香水、抹油什么的得押着跟上刑似的才抹,想想也觉得挺好玩的。碰上你给他喷了好闻的东西,赶上他真喜欢了,就老问:这什么呀什么呀什么呀?有时候不用嘱咐,自己就寻摸瓶子自己喷去了。我发现了,就噗哧一声乐了出来:哟,真是太阳打西边儿出来。男生这方面需求真是少,一把刮胡刀、一罐泡沫,一管跟刮砂纸似的深层彻底洁净洗面奶,一瓶“脸、头发、身上”三合一全负责沐浴露——齐活!然后,眨巴着大眼睛看我那一堆,好奇地问:这是什么?这又是什么?
  这边老太太都打扮得一丝不苟,白天戴好印花丝巾、穿鲜红艳粉葱绿的呢大衣上街去,有牵小狗的,也有牵着穿Barbour线绷格子棉衣的老头子的。或者老姐妹一起逛百货公司,下午喝个茶,掏出小硬币包,坚持自己请客。我常常在想,以后老了,头发多半白了的时候,干脆就全漂成白的算了,安心做个老太太。太艳的颜色不适合亚洲人,墨绿、砖红、或者永远default的藏蓝总可以了。日常旗袍大褂这东西没腰身,年轻人该显胸显腰的时候穿了不好看,老了总可以穿了。小皮包也能用了,不像年轻时候没完没了的书、大摞学生的卷子,得无底洞那么大包才够装。老了可以提个小皮包,装了眼镜、钱包,最多塞本小说就上街。老头子牵小狗上公园喂鸽子去了,回来狗找不着了,老头也找不着了,不知道哪里玩去了。这在我们家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么好的文笔,一定要顶!楼主继续写下去啊~~喜欢看!
  写下去~
  @佐为101 15楼   写下去~  --------------------------  谢谢鼓励,会写下去,就当和看不见的朋友聊天啦~
  @902的鱼 14楼   这么好的文笔,一定要顶!楼主继续写下去啊~~喜欢看!  -----------------------------  谢谢夸奖啦,没问题,会写下去哒~ :)
  宣传这个东西实在是“良性的骗术”,让你甘心情愿的花钱。指甲油眼影,无非就是朱红、湖绿、珠灰,一旦加上比如“日落伏尔加”、“多瑙泛舟”、“泰晤士之晨”这样的名字,就会有一批像五年前的我一样的顾客甘心掏钱。(今天为什么一股脑都用河流打比方。。。)原来香奈尔就有一种有丁点儿珠光的粉红指甲油,叫做英格兰玫瑰,那会儿我刚第一次从英国回来,正赶上“心头想”,所以义无反顾地买了一瓶,其实我根本也不喜欢粉色,抹上也不觉得特别英国(本来么,法国人的东西),想来想去,真纯为了这个名字。现在我基本不干这种事儿了,当然我现在也不在英格兰了,假如有天出个颜色“高地石楠紫”,我想。。。嗯,也许会在柜台前徘徊一会儿吧。
  之前提到一个认识人过来借住,这几天一直住我们厅里,因为只待不到一礼拜,所以每天的日程就是上街买东西。晚上摊开大包小袋展览,我们俩也跟着批评鉴赏一回。圣诞节不到一个月了,百货公司也开始小打小闹地打折了,什么Black Friday, Cyber Monday,都是零售业搞出来的噱头,总之都是卖东西。想一想现在好像什么都是卖东西,文学奖、学术会议,这些听起来和钱远得很的东西,到头来也都是做买卖。  如今来英国一定要买的东西,从这个朋友每天购物的成果上,可见一斑。Body Shop是一定有的,往往是送给年龄比较小的女孩子,格子羊绒围巾,是来我们这个城市一定要买的。还有施华洛世奇水晶项链,这个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非要在这里买。Body Shop每次路过都觉得特别香,店里面五颜六色的挺好看,服务员特别热情,拉着你问寒问暖。我实在没有可买的,所以总是抱歉地笑笑,不想进门都不行,只好浮光掠影地绕场一周,然后马上跑到旁边的Boots里去了。  Boots是英国自己的药房连锁,卖的当然不止药,丝袜、点心、儿童玩具,什么也都有一点。真是拿药方取药,要单开一个柜台排队。再差的天气,Boots里面也是兴旺热闹的,给人一种愉快的感觉。我琢磨着,这种愉快的感觉总和灯光、店面设计什么的有点儿关系,再加上一进门兴兴轰轰的各色化妆品香水,乱花迷人眼,给人一种物质极大丰富的感受。还有一点,也许是东西多而地方窄,占地面积再大的Boots,总被人和东西挤得插针困难。葛大爷说过:哪儿人多,我去哪儿。这样安排,总有点儿道理的。相反的例子,是购物区经常见到的BHS(British Home Stores),是一个主营家居产品的商场,每一家都大,极宽敞,里面还有扶梯(商场有扶梯这一点在咱们国内哪儿还算个事,在这边似乎就不得了了),然而大而无当,白色的灯光惨淡,每次进去都觉得很沮丧,仿佛马上就要破产关门。然而居然这么多年还开着。其实这家东西正经不错,厨具、玻璃器皿什么的,都是中规中矩的好东西,可每次进去就是不愉快。  Boots值得买的是他们自己创造的一个牌子叫做No.7,里面有种卖得最好的精华,我送给朋友,用了都说非常好。也不贵,因为是主推产品,所以不打折的时候少。200多块钱搞好了能买一送一。其他无非就是各种护肤品化妆品,市面流行的牌子都有。也有开架彩妆,美宝莲、露华浓(Revlon这牌子翻译真好!每次提到总要感叹一下),每次都围一群十几岁的小姑娘,试完这个试那个,这敢情好,出门玩,早上先遛一圈Boots,试一圈,等于把妆都化好了。开架区也没人管。有个伦敦小牌子叫Barry M,特别便宜,一只口红也就4镑多,但是颜色都十分好,有种深粉红色(记得叫做Punk Pink)非常艳、非常“实”,就像小时候用的金鱼牌12色水彩笔里面那种深粉红,涂了完全看不出嘴唇本来颜色,粉得都荧光感了,似乎正好赶上如今的潮流。抹了这个,特显皮肤白,配小皮夹克,非常合适。(当然,也许又是这颜色的名字本身在给我错觉了)
  好看!
  John Lewis 百货公司新和 Alice Temperley 联手,出了个Somerset线,以设计师本人的故乡命名。重点是不算太贵!!70到150能够搞定。比Temperley是差远了,比起Alice蕾丝太多太花,这个Somerset倒是适宜平日穿着的居多,挑了件胸口有波纹花样的本白色丝衬衫,保守样式。这些日子可能是想到以后了,买了几件衬衫,Equipment的全蕾丝镂空一件,这个一件。太朋克机车松散侉的,再也不要了,实在穿不出去,尤其是回去以后。尤其有了男朋友以后,简直不好意思穿。出门都成了country型了,Barbour外套套上就走,就像个打猎的。还有我最喜欢的Dents手套。没多长时间就该走了,喜欢的东西一咬牙就赶紧买,反正据说北京现在想点儿样的衣服都上千了。
    适宜各种场合的Penny Loafer.
  Mary Greenwell,著名化妆师,说话特冲,特立独行,no nonsense,我喜欢。之所以有名,大概还是因为她是过去戴安娜的御用。她有几个诀窍倒是值得记:  1)在耳朵根和脖子交接的地方试粉底的颜色。  2)描或者用粉画完眉毛,用最小的那种幼儿牙刷,做眉梳特别合适。  3)睫毛膏只能用黑色的,别的颜色基本都是浪费时间。  4)眉笔(或粉)的颜色最好没有红的成分。  她新近出了自己的香水,叫做Plum,是西普,比较浓郁、上头那种。看介绍应当不错,官网上有个邮箱似乎可以直接索要免费小样,我估计国际邮递没戏,在英国的可以试试。
  我喜欢的英国短毛。原来E. B. White的Stuart Little改拍的电影里那只野猫的首领,就是一只英国短毛。要是以后能遇到灰蓝色的就好了。  
  Dents 手套最喜欢,价格亲民资格老。有时候老字号这个东西就是给人踏实的感觉,也不一定怎样贵。特别贵的那种,往往也是当今商业管理makeover,最典型的例子是Smythson of Bond Street,新近出的一系列封面烫印各种题目的本子,简直煞风景。本来质量是好的,添上太多轻浮的颜色,再配上When in doubt, Blondes & B Places I etc.这类轻浮几近misogyny的所谓“与时俱进”——那么这个时代还真是令人灰心的。一味守旧不大好,与时俱进也得“进”有个样子,“格”不能丢。  未曾失格的,大约还剩 Fortnum & Mason 大茶楼。如今从他们那里订一箱蛋糕、点心、猪肉加蛋炸丸子(Scotch Eggs——他们起家的产品),还是有模样有规矩得很。他们自己有一种戴文郡浓缩奶油开心果消化饼(Clotted Cream & Pistachio Digestives),倒是比哪里的都好,咸香清甜,不腻,比shortbread之类的都可口。今年赶上女皇加冕60周年,赶着出了很多纪念铁饼干桶,桶上有皇室各种纹章上的神兽,英国人画动物照例是威严有余,灵活不足,充其量也只像缎子花边上绣出来的,一头一头呆得很。过去F & M刚起家的时候,也请过Edward Bowden给做版画宣传册、圣诞产品名录等等,现在也成了收藏品。网上有扫描的小样,珍贵虽珍贵,但仍然呆板,圣诞产品录上画的大猫(也许是猫)简直吓人,不知道当年的小朋友看了作何感想,也许要扔掉刚买的甘草棒(liquorice)和水果软糖(Turkish delights),大哭着跑开吧。  如今的F & M,照旧是威严、有根底的大茶楼,也兼卖各种高级礼品:男女香水、高级手套、皮制文具、金银镇纸,一切没大用但讨喜的东西。格调要高,所以像一般礼物店堆满货架的茶巾、茶杯什么的,是不卖的,如同这个国家所有生意——邮局兼超市、药房卖糕饼、哈罗德什么都卖(“Harrod's has everything!”),在一家茶楼发现卖到120镑以上的高级香水,浓圈密点了各种皇室授权,也是不奇怪的。
  伦敦的Liberty百货,最开始也只是卖料子和零碎的东方艺术品(多来自日本),由于品味领先,受当时的艺术先锋(拉斐尔前派的画家们、Arts & Crafts艺术与工艺美术运动的先驱们,Art Nouveau 新艺术的拥簇们)追捧,纷纷来照顾生意。什么一沾艺术的边,格调自然就高起来了。如今经济不景气,购买力怎么拽也拽不起,于是一力搞合作。Liberty料子买不起整匹,那么做大衣里子总可以,于是时髦成衣品牌往往多了一副丝绸领子,运动鞋的鞋扣添上一圈完全不搭的碎花边儿,连狂放不羁的Dr Martens也出了Liberty碎花图案的靴子和皮包,简直不知该什么场合穿出去。  我只喜欢Liberty卖的一样物件,就是纪念品玻璃雪球。一个大水晶玻璃球,里面是他们标志性的都铎复兴风格(Tudor Revival)的建筑模型,一摇,里面就下起雪来——紧紧的、玻璃封起来的一片安宁祥和的小世界,有秩有节的!  19世纪伦敦的大百货商场,顾客都有派别的,去Harrod's的和去Liberty的,自不是一个阶层,且互相看不上。贵族们自是看不起艺术家的,认为都是下三路。而如今仍旧鲜焕耀眼、时髦得要闭住气的Selfridges & Co,乃是19世纪初从芝加哥奔来要分一杯羹的美国人建起来的,想一想当年面临的挑战,实在不得不感叹这位Mr Selfridge的勇气。从1908年就时髦,一直时髦到如今。这位Selfridge先生(名唤Harry),各种不服输——“从飞机到雪茄,我们什么都卖!”("I am prepared to sell anything from an aeroplane to a cigar."),各种敢于尝鲜,一度把滑翔飞机也装进橱窗里。自从有了Selfridge's,英国也就有了window shopping这个概念,我们的字典里也就多了个惠而不费“穷逛”这个意思。19世纪的英国大街,除了车马喧嚣,除了浓雾、马粪、未曾治理的下水道和不知藏了多少死人的灰黄泰晤士,大概也没什么好看的,并且臭不可闻。Selfridge's下手快,史上第一次往百货店里安排了美容化妆室、茶室,男士休息室,太太小姐们一呆就呆上一整天,先生不耐烦了也有地方抽烟聊天。柜台更是自由,竟然可以动手摸一摸新款帽子上的绸带,内衣(lingeries)竟然也摆出来卖了,竟然也可以摸——不,不只是摸摸,也可以试穿!这真是美国式的自由!其他大百货公司只有歪着鼻子撇嘴地哼一声:Bloody Yanks! 然后扬起脑袋,强装镇定,继续固步自封,暗里只有眼红的份儿。Selfridges 越发红火,终于受到皇室的青睐——这在英国,就是成功的证明了。在三几年大萧条的时代,也相应当时威尔士王子“支持国货”的号召,鼓励Buy British. 爱美人不爱江山的爱德华八世,他的“美人”瓦丽斯辛普森也是Selfridges的忠实顾客,受她的青睐,究竟是福是祸,则说不太清楚了。
  当代小说和电影电视片里,常常有所谓“时代细节”(period details),以图真实,使观众“停止怀疑”(suspense of disbelief)。如同国内电视剧一般,当代题材翻不出花样来,只好往玫瑰色的旧时代里找灵感。再灰暗的时代,出现在回忆里,总带着一抹玫瑰色——反正总比现在强,如今全都是这个心理!我是一向反对这个态度的,但为了看看漂亮的衣服、道具,也就耐着性子看下去了。  看似抽象、主观的服饰与审美的变迁,和世界局势、社会秩序、人口男女比例这些冷冰冰的现实数据,是密切相关的。爱德华时期是战前最后一场华丽的美梦,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也有短暂的一段癫狂迷乱。这几年反映这两段时期的电影电视特别集中,红到发紫的《唐顿庄园》(Downton Abbey),档期没安排好被唐顿抢了风头的新版《楼上楼下》(Upstairs Downstairs),新近翻Ford Madox Ford旧日经典和美国HBO联制的《一站往事》(Parade's End),都是一个路数。总有个理由。如今经济不景气,每日为钱着急,是不是都想看看过往那些根本不用为钱着急阶层的生活,做做“有钱有闲人”的梦?  英国人是几乎人人都有“阶级不安”(status anxiety)的,前几年有本小说(后改拍为Dame Judi Dench和Cate Blachet主演的电影)《丑闻笔记》(Notes on a Scandal),表面是写中年女教师和中学男生不伦之恋的,其实从头到尾都是写这种阶级不安。作者是英国人,移居美国,所以把这问题看得透透彻彻。访谈时候说:在英国,随便看个电视节目,说不了几句,马上主持人会问你:我打赌你小时候是私立学校出来的吧? / 你平时一定是《卫报》读者吧?/ 你从来不会去某某超市的吧?——英国人在乎这些,这些都代表身份,代表出身阶层,一辈子的烙印。在美国,who give the f*** ?!  英国人的人生态度,基本可以用“安分守己”来概括,于是最恨《名利场》(Vanity Fair)里贝基夏普(Miss Becky Sharp)小姐那种角色,认为是挑梁小丑——“越级越位”,上赶着爬梯子,是最丢脸的事情。美国人则正相反,from rags to riches,人人可做大总统,只要肯努力。从正面看,美国人生活态度不知比英国人积极多少。可是倒过来看的话,反倒是美国人最输不起!美国人最怕的就是failure,骂人loser估计是最狠的话。略有失意,就要跳楼上吊的。这方面英国人倒是看的开,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在牛津读书读不下去,微微一笑卷铺盖回格拉斯哥当邮递员,也没有怎么样的。英国人从小到老,都是一种潇洒的淡漠。  唐顿庄园、楼上楼下这些影视作品的走红,大概也是宣扬英国人自己的价值观:Know your place! 安分守己,少做梦!这几个剧里妄图改变命运、铤而走险的角色,都没有好下场。若在好莱坞电影里,这些人最后一定是大亨成功者了!  如今摄影手法、道具制作工艺都精益求精,对时代细节的追求毫无止境,纷纷聘用历史学家做顾问,衣食住行,就连镜头边角匆匆一过的桌椅板凳、锅碗瓢盆,都力求符合时代特色。和主题看似没有太大关系的“过场台词”,也力求利用时代细节,对角色性格起到修饰作用。比如《楼上楼下》里哈勒姆夫人出身威尔士乡间,做了外交官的太太,王公贵族时不时过来坐坐,顿时有了身份,急于做个称职的女主人,一切要有品位、有格调。她穿裘皮,帽子、帽针都齐全。丈夫的文具纸张一定要她亲自去订做。自己掏出皮夹子写便条,一看也是Smythson的产品。用的香水也是Shalimar(一千零一夜),后来又改作Mitsouko(蝴蝶夫人),娇兰香水里具有异域风情的两种,倒是衬和她外交官夫人的身份。为伦敦宅子雇佣人,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不忘托人偷偷买来下等人才吃的鱼和薯条解馋("The builders seem to have them everyday!"),一定要偷偷的,装在竹篮子里送进来,不能让外人看见,直接用手指头捻着吃,有一种犯罪的快乐。  同时,被她的光环盖住了的、叛逆的妹妹,从威尔士赶来首都,同姐姐姐夫同住,则不学好,逐渐往浪荡里走。妹妹的服饰,就完全与姐姐不同。初来时算是debutante——初涉社交圈的名媛,需要等候社交季,穿了袍儿套儿去增添婚嫁砝码,所以一切打扮全是姐姐的主意。后来彻底闹翻了,跟车夫厮混,置了黑衣黑帽跑去参加纳粹游行,攀附德国人——其实什么也不懂,只为了表示自己有自己的意见!穿着打扮日渐鲜焕,也用美国来的不脱色口红。脾气从始至终是坏的,命令车夫“Take me to Selfridges!”——也只有Selfridges适合她,她的姐姐是一定只在Harrods买东西的。姐姐的娇兰香水,妹妹是无法忍受的。  唯有一样,所有人都抽寿百年的“黑俄”烟(Black Russian),巴尔干烟草,黑纸、金烟嘴。男士抽雪茄,女眷无一例外全是黑俄,从头到尾就不断烟。男主人的母亲,一样是外交官太太,一辈子云游四海,长居印度,带只猴子回到伦敦养老,见儿媳妇的妹妹顽劣,劝她学好,说:“只要你听话,我过几天教你抽烟”。  时代真是不一样了。
  刚听到新闻,Duchess of Cambridge 凯特怀孕了!真好啊!  
  每顶帽子都好看,这顶是Jane Corbett。记得也有几顶Philip Treacy. 人有帽相就是好啊~  
  继续写啊楼主!准备找你说的《银元时代生活史》看。
  哪去了  
  @902的鱼 31楼   继续写啊楼主!准备找你说的《银元时代生活史》看。  -----------------------------  谢谢!我快仨礼拜了一直无法登录。。。。。刚才都怒了,试了20多回吧,突然进来了!!!
  @mimo911 32楼   哪去了  -----------------------------  仨礼拜了一直都登录不了,连重新注册都不行。刚才突然进来了。不会是世界末日回光返照了吧~
  三个礼拜无法登录,连重新注册都不行,总是显示网页连接重置,真是着急。刚刚才突然进来了,如有神助,但愿不是末日之前的回光返照。今天一早就阴雨蒙蒙,天光惨淡。《银元时代生活史》很好看,各种异人趣事,笔法老练。过去人写东西不罗嗦,言简意赅,轻描淡写便情趣盎然,当作为榜样看齐。前几天签下一本书的翻译,承蒙人家赏识,这以后就该大忙而特忙了,心中十分激动,毕竟是长久以来的愿望得以实现。觉得可以瞑目了。  假如对伦敦Selfridges & Co发家史感兴趣的,可以找本书,Shopping, Seduction, and Mr Selfridge by Lindy Woodhead。BBC radio 4也曾经播放过朗读版。Lindy Woodhead后来还写过一本大作 Warpaint,写伊丽莎白雅顿和赫莲娜鲁宾斯坦的斗争史,同时也是一部女性化妆品从无到有的历史,比过去这俩人各自的传记写的都好。
  网上看到个问卷儿,自己也答个试试 :)  If not in Edinburgh, I would live in ... Liverpool.  My dream holiday would be to... St Petersburg  My current obsessions are:  Food: Boiled broccoli with T red grapefruit   Music: Elysium from Pet Shop Boys  Fashion: Shaggy coats and corduroy   Retail Stores: ; charity shops  I channel my childhood self when I... am surrounded by family  The fictional character I most relate to is... Charlotte G Sheba Hart  If I had to be outdoors all day I would... wear multiple layers of sunblock cream and take the enti wear a scarf.   My favorite quality in a man is... decency, concentration, curiosity, thoughtfulness, a quiet voice, long lashes, and specs   My favorite quality in a woman is... quirkiness, a quick wit, sense, worldliness, confidence, love of derring-do, and no need for specs   I'm terrified of... naturally small things made gigantic   My dream car is a...
vintage Austin A30  My cocktail of choice is... never like a cocktail. Too posh for me.  My childhood celebrity crush was... Roger Moore  My hero beauty product is... Acqua di Parma Italian Resort Regenerating Face Mask  My friends and I like to... go out shopping and end up talking in bistro   If I could go back in time for one decade it would be... 1810s  As a teenager I was totally into... doing compilation on tapes  I tend to splurge on... gloves, brooches, and clip-on earrings
  屋里太冷了,伸着手打字,手心被键盘烘着,手背又冰,着实不舒服。晚上做了一锅大酱汤,各种蔬菜呼噜呼噜往里倒就行了。吃不起豆腐,就用蘑菇、土豆、西葫芦和洋葱凑合,也热乎乎一大锅。讲究的时候,还要放虾和牛肉,今天既没时间也没荤腥,就做素的了。然后一小块鸡胸配葱段花生调汁儿炒个宫保鸡丁,反正糊弄自己和又高又瘦正是能吃年纪怎么吃都不带长肉的男孩子,已经够香的了。当然还焖了一大锅米饭。从中国超市搬来一大袋东北米也见底儿了——跟知道我们快要走了似的。  年末节前打折,虽然也是滴滴答答小恩小惠,不肯一次性大降价。英国现在也不景气,催着老百姓买买买,但购买力却是连年下降。跑去伦敦购物的亚洲脸稍微多一点,就给拍照登报,尖酸刻薄形容China Power云云,明明羡慕嘴上却又不肯放松。伦敦我是跑不起,从这头到那头,光坐火车要废掉很多钱,有人肯请我,我才肯去。又脏又乱,太posh,我看远不如小地方可爱。现在什么搞个摄影啦设计啦时装啦小青年们,都爱Brick Lane一下Camden Town一下,我对那些是全无兴趣了,vintage是vintage,放眼望去全是破烂。而Jermyn Street又不是一般人能消费得起的,我还是等Floris网站五折的时候再订吧。  旧书店之类的,爱丁堡也多得很,价格别想和Amazon拼,Abebooks现在也是亚马逊的了,好书珍本多得是,又便宜又方便,面包牛奶钱,然后在家等邮差来敲门就好了。每天每看一堆恋尸癖哀怨各种情调的旧书店要消失了啊纸质书快消失了啊——竞争不过、经营不善当然要消失!!!真为看书的人什么样的书都能看,书店说白了再艺术再讲究也是做买卖的,多赚了你的钱还要你念它的好。我是不吃这一套的。我不觉得大部分旧书铺子有什么好,100回能找到一两回真喜欢的东西吧,店主也爱答不理的,傲得很,“倚老卖老”那种神奇。店里书籍摆放全无秩序,却也不思改进——就要这个劲儿!我真是觉得他们挺讨厌的。我只有闲的没事才进去转转,有时候记下书名,回家再从Amazon或者Abebooks找更便宜的买。Kindle版本便宜或者免费,我就买Kindle,以后回了国再从这边买书,我就都买Kindle的。  我才不替纸质书叫魂呢。  (最近听说英国这边亚马逊有漏税嫌疑,但联名告状的都是些独立小书店。我一看新闻就心生疑虑——谁知道是真漏税还是这帮indie们眼红呢。还有一堆老百姓跟着起哄,表示以后只在书店买书,不再使用Amazon。好吧,我祝他们成功。)
  刚刚通过货运公司把大宗行李海运回去,凑出n多箱,收拾东西、抬箱子,腰都要折了。趁送走之前大肆买了些东西,Chie Mihara的高跟鞋又买一双,Dents皮手套两双,不亦乐乎。东西都走了,屋里瞬间空落落的,分外冷了。怕走到时候行李重,再不敢添大件儿,每天却又被年末打折促销激励着,只好零七八碎地添一些以前想买一直没有动手再不动手就晚了now or never的小玩意儿。Victoria & Albert Museum 的 online shop做得非常之好,最近也并入亚马逊了,买东西交钱等于通过亚马逊账户买,倒也方便。我大堆的胸针、耳扣、丝巾,大都来自 V&A,每年要寄的贺年片当然也从他们那里订(或者是RA——Royal Academy,常常有好作品印成卡片)。前几天买进最后一只Sarah Cavender设计的金属丝网编织成的耳夹,觉得非常特别,正式场合非正式场合都戴得。    这种盘扣样式的首饰,最爱的属当年007 Casino Royale 里面 Vesper Lynd 那只“阿尔及利亚爱情结”(Algerian Love knot)项链,为伦敦首饰匠Sophie Harley专门定制,现在也公开出售,近两千英镑。不过我想假如结婚用,两万块的首饰,如今也不算什么吧。当然我也只是这样想一想。  Eva Green各种美,除了演技差,真是各种美。  
  终于回复上了!这么好的帖子居然才看到,楼主请接着写啊!大学澡堂那段实在太鲜活了:)  你买的那件somerset衬衣,我那天也看上了。摸了半天看看价格,还是把黑手收回去了= =
  @ilovepaquito 40楼   终于回复上了!这么好的帖子居然才看到,楼主请接着写啊!大学澡堂那段实在太鲜活了:)  你买的那件somerset衬衣,我那天也看上了。摸了半天看看价格,还是把黑手收回去了= =  -----------------------------  谢谢你!  别买别买,我已经把那件儿退了,不好,特别透,穿上像服务员。
  说到女演员的漂亮,Eva Green 算我喜欢的类型,新时代的艳星,不那么肉感,always烟熏,欧式英音,有时候矫枉过正,咬字太狠,显得不自然。人似乎有法国血统,据说姓Green,要读成/grain/这个音的,忘了哪里看来的,电视广播里依然若无其事地按照绿色那个词读法念下去,也许她本人也无可奈何了吧。  眉眼重,不化烟熏也像有烟熏,脸上仔细看的话有细细密密的麻子。在Perfect Sense里演个末世的女医生,不修边幅,素着脸,也挺好看。穿着胶靴在港口用石头砍海鸥,那片港就在格拉斯哥,一个我认为非常朴素非常浪漫的地方。鱼和薯条、街上破垃圾箱、乌黑烟熏般的石头墙,小摊子卖haggis汉堡的大娘冲你一笑——"Y'all righ(t) luv?" 和这位女医生一样,我也在这个城市找到了自己的爱。末日不末日,似乎要今天夜里才知道。前几天听说有个什么行星要撞过来,科学家们又说撞不上,我听了就觉得很惋惜。想起娱乐恐怖片《林中小屋》(The Cabin in the Wood)结尾男女主角最后的对话: Time to give someone else a chance!   颤抖吧,人类!
    Green in Perfect Sense
  听说北京已经下了不止一场雪了,我这边天气还是温润,不肯降温。今年到现在还没有成规模的雪,有时候落一点儿,沾湿地皮,让灰暗的天地往无可再黑里又黑了一点点。每天下午三四点天已全黑,无从判断是阴是晴。周五的傍晚,近校区的地方处处弥漫着急躁的情绪, 不耐烦,人人都憋着往出跑——酒馆餐厅散着暖光和香气,刚坐下的贵客一抖餐巾,烛火跳动,玻璃杯沿儿微微一闪;有人匆匆往火车站赶去,嘴角上还带着笑,大 约是想起马上见面的亲人;超市开始上人,葡萄酒架子渐渐空了,戴今年时兴的哥萨特皮帽的男孩搂着一堆瓶子,光腿丝袜胶雨靴的女朋友怀里都是薯片。我,虽说没有任何安排,也喜欢这个时间段,仿佛充满了无限希望。我也拼命想走到一个地方去,然而刚刚有个念头,已经开始疲惫。就像这几年我想到几乎所有的事情,还没有开始,只是有个想法,就已经觉得疲惫。  一早起床,厨房门一推开就是一阵寒气。迅速坐上水,再去干别的:挑一只最喜欢的碟子(今天是Spode的‘蓝色意大利’),往面包上铺匀蜂蜜、鸭肝酱两样儿,倒出咖啡粉挖出红糖。坐水,别地方的人听不懂,说什么是 “做”水——是说喝水之前都要过滤的吗?我非常不发自肺腑地咧嘴一乐说这是北京话,心里想到我最开始意识到“坐水”是这个“坐”字,还是小时候从甘家口书摊买了林海音的文集《英子的心》,里面有 篇小文是讲她自己当小记者的时候,去采访一个在美术学院当人体模特的“二姑娘”,采访到家里去,这家是旗人,姑娘的妈妈是典型的旗人妇女,扎着棉裤脚,正 就着支炉烙饼呢。饼铛是在火上“坐”着的。我小时候特别喜欢读京味儿作家,现在也还喜欢,但几乎都读完了,再也找不到新鲜的,现在人再写的,也不是我喜爱 的那种京味儿了。老舍写北京和济南,我总是读了又读——确实散,想起一句说一句似的,但当你真爱一个地方,一丝风、一片瓦都爱,爱到还没离开就已经开始想 了,落笔必是没有阵脚。好文章都是删出来的,可在你眼里连电车扬起的黄土都是美的,字字句句都淌着泪,哪儿还舍得删呢。  我几个礼拜前去赶了个集市,就在城堡脚底下,每个礼拜六。网上夸得了不得——苏格兰最大的农夫市场本土自然绿色健康欧嘎尼克等等等等。去了一看,不出十五个摊子,如同英国的一切,整齐划一小家子气,着实无聊。细看,无非是把超市里的东西搬出来,由供货商自己直接卖,价格或许能便宜个几屁。天生热衷排队的 英国人这会儿也不例外,排起长队干等摸一摸沾着土的卷心菜大萝卜——红脸蛋呵呵笑着,纷纷翘大拇指,夸是地道的好东西。有摊子用玻璃格子罩起乳酪、香肠、 猪肉糕,围了一圈孩子含着手指呆呆地看,孩子后面是一圈大人,没有吃手指头,但也在呆呆地看。我花大约五分钟看遍了所有摊子,unimpressed。想 起在北京随便拐弯进个胡同,有住家儿,就有农贸市场,没有,住家儿们就得跟区里头闹。赶下午太阳好,脑子里过过晚上想吃什么,抬腿就去了,赶上今儿有环保 的心情就攥个尼龙绸的袋子。推开胶皮门帘(冬天是棉门帘),先是一股菜市场的土味儿,随后满眼瓜果蔬菜、烙饼切面、干货水产,这边狗叫孩子哭,对面大刀砍 排骨。半扇半扇的猪,呼吸困难的鱼,见了没有任何的不愉快,觉得特别应该。学生当年问我的理想职业,我说我就是想在农贸市场卖菜,卖肉什么的欠把力气,况 且还是菜五颜六色的好看。我特别想往堆得高高的西红柿、黄瓜、大海茄后面一坐,招呼人家说:您看看今天这豇豆,多好,要不您来捆儿油菜?冬瓜?冬瓜好啊,这天儿吃合适,几个人吃?那来这么大一块就够了。末了看买了不少,我不忘慷慨地往人家袋儿里塞上一捆儿香菜——起锅的时候一放,香!当然也许我这心理,就 跟老舍笔下的牛天赐一样,文人对劳动阶层生活的理想化。牛天赐跟虎子夫妇俩一起看果摊儿,给梨子苹果插草签儿装饰,都快插烂了,就为了诗情画意;一累,或 是心情不好,扔下摊子就跑了。  还是想家了。好在离归期并不远,特意提前过年到家,除了理发拾掇,就为了跟家里一起买东西。过年得有多少快乐都是在置办年货里头,真一开始过了, 其实就都是歇着,无非是在奶奶家姥姥家的沙发上东倒西歪。节前都收拾得窗明几净,大人们也无事可干。节前可热闹,家家被追着赶着似的,买东西,买东西,格 外起劲,一年还不就真热闹这一回。我跟着爸爸妈妈跑城乡购物中心底下的食品店,主食副食这儿在北京是出了名儿的全,到现在还不是开架,买什么还得隔着柜台 指指点点、让服务员给你称。浦五房的牛肉、德州扒鸡,来颗珠圆玉润的小肚,再挑点儿墨光油亮的酱肉,我爸did the shopping,我就是满处转,偶尔did the pointing——想吃这个!我还会跟在我姑姑屁股后面上菜市场、逛大超市,拿着爷爷列的单子——炸素丸子的油、泡腊八蒜的醋,贵的贱的,老法儿的新鲜 的——反正车后背箱都清出来了,争取一次买齐全。边上的人一个个绝对没有丧着脸的,脑袋顶儿上都冒着热气——大年下的,谁好意思不高兴?姑姑最爱我,尽着 我挑零嘴儿,给我买了,我就咧嘴笑,姑姑就说:臭马爽!我真怕以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情景了。我越来越大,大人都老了,将来就是我一个人上市场买东西,也没个 侄女儿挎着我要这要那,就跟我现在一个人挎个篮子在Tesco里面走来走去,走哪儿都跟走在冻格前面似的。
  也不是不爱英国,凑凑年头,这儿也是我的第二故乡了。我也乐得自己逛逛玛莎,在一堆呢帽子老太太丛中摸一摸瓷碟子,捏一捏香蜡烛,把每一种香水都打开来 闻一下。年轻人稍微走快儿,那些老洋娃娃们便捂住胸口oh dear oh dear,仿佛看到惊涛骇浪。一入冬,店里就摆上巧克力、饼干、糖果,堆成山。铁盒上印呢子花格和本地牦牛,专为送礼气派。玛莎什么都要样儿,Tesco 算比较务实,多是纸盒糖果,摆得歪歪扭扭,撒一地的时候也有,价钱可是便宜许多。街边一连串的慈善破烂店总是明媚可喜,几枚硬币换一本旧小说、雕花儿高脚 杯,Oxfam总有好音乐和微笑的老头儿,随时准备给别人让道儿,不停地说劳驾。当然,这些地方还是破烂儿居多,架子上不知何年何月剩下的一本插图版《毕 顿夫人家务指南》(Mrs Beeton's Book of Household Management),所谓Victorian junk,里面还在教主妇们如何mull a glass of wine,如何skin a rabbit。年底,邮局忙成一团,排队几乎排出门去,我想如今这世上也许只有英国,邮局的生意还这么好。去年Royal Mail大罢工,一度引起大恐慌。进邮局排队,排出老远,轮到谁了还没命跟柜上聊,后面人也绝不生气,人人都天生的好性子,或者也许是伪君子做惯了。老太 太们掏出绣花小钱袋儿,买信封、买邮票,老头子们吐着半截舌头,仔细填汇款单、寄包裹,下午散了学叽叽喳喳的小学生围着柜台看粗糙的文具和钥匙链。收银员 无一例外都是印度哥,板着淡黑脸,防着小偷小摸。贺卡是人人要寄的,百货公司贺卡部大约万圣节一过就开始把圣诞卡往上摆,信纸、信封,印花儿的带水印儿 的。总嚷嚷环保低碳,这部分纸可绝对不省,什么都寄,就是要那个劲儿。出了门,往回走,乔治四世桥边儿上有个美术用品店,橱窗里新近挂了一对皇帝、皇后淘 气画儿,儿童画似的,看模样画的是Mary Queen of Scots和James VI,玛丽瞪着詹姆士说:It's bleedin' raining again。笔法幼稚,衣服花边等细节却一丝不苟,配上对话,异常有趣,我心里喜欢,进店询问,才知并不出售,一脑袋彩色毛线头发的店主乐着说: The girl who drew them would be flattered, though.——不知可是她自己的亲闺女。    (小邮局,从可乐到丝袜全有的卖,居然没忘记设个邮政柜台。服务是好的,我以后一定非常怀念它。)
  上面发的是早先写的,原来忘记在哪儿也发过,但是修改修改归总到这里,觉得分外合适。只是现在想家的情绪,比写的时候还要重了。
  翻旧文章充数总不大好,只是屋里实在冷,噼里啪啦打字整理旧文稿,看见什么酱肉、扒鸡、烙饼切面这些字样,从心底里感觉热闹喜兴。希望读着它的人也一样温暖,或者站起身来去冰箱查看查看:) 今儿冬至了,饿了就下袋儿饺子吃吧。今天的意义主要在于下午可以掐表算算,看究竟几点钟天就开始黑了!!我预言是三点四十五。
  圣诞快乐,新年快了啊,管什么洋不洋宗教不宗教,是节就要开心过,都当民俗过。圣诞老人干脆叫圣诞老君吧。  圣诞夜,今晚要涂卡朗烟熏热辣一番吧?:)  
  然后听这首歌。反复听。一整张都好听。从德国一家网上卖唱片的小店搜了来。其实现在虾米什么歌都能找到,想一想自己中学的时候,想找点儿歌听真是难死了。    /song/1568713?ref=ac-u
  Fortnum & Mason's 打折啦今天,终于。最爱吃的饼干没有之一,开心果浓缩奶油消化饼,极香,不太甜,又有果仁咸香。就他们的最好吃。今年又是加冕年,虽然丑但毕竟还有点收藏价值的铁筒。半价,在这边的赶紧网上订。邮费略高,但那也值了。半价的东西不多,但有不少加冕年和圣诞节专题的瓷器。  /p-7070-fortnum-and-mason-jubilee-clotted-cream-pistachio-biscuits-250g-tall-tin-jubilee-gifts.aspx  
  女皇、儿媳妇、孙媳妇是要来照顾生意的。其实我对卡米拉无恶感,对戴安娜到没什么太大好感。  
  @图书馆不让吃东西 33楼   谢谢!我快仨礼拜了一直无法登录。。。。。刚才都怒了,试了20多回吧,突然进来了!!!  -----------------------------  哈哈!涯叔怕怕就让你进来啦~~!
  楼主那张专辑可否上传共享?想听~~太麻烦就算了  你要回国过年呀哈哈,提前祝阖家欢乐!新年大吉!期待你的采购篇及过节篇~~hoho
  @902的鱼 54楼   楼主那张专辑可否上传共享?想听~~太麻烦就算了  你要回国过年呀哈哈,提前祝阖家欢乐!新年大吉!期待你的采购篇及过节篇~~hoho  -----------------------------  我自己是CD,那个链接是虾米,所有歌曲都可以在线听,听的同时拿浏览器就可以下载。  谢谢你,也祝你新年大吉,全家健康、愉快!
  @图书馆不让吃东西 41楼   -----------------------------  LZ 有空能不能说说爱丁堡的hogmanay?  我们圣诞节在苏格兰,天气坏得一蹋糊涂,娃娃太小爷爷奶奶家没地方给他蹦跶,三天里上了两回爱丁堡。  没赶上你说的集市,就看见美术廊后面的德国集市了。有推车不方便扎堆,就外围观望了。  娃他爸冒雨把我娘俩拉到broughton街上的artisan roast,因为他听说这家的咖啡好。不知道LZ去过么?装修太文艺了。squatting式的:-)  没high chair也没有微波炉,只好把娃摁在我腿上,险些把它家的吊灯给扯下来了。他爹很有觉悟地三口干掉了两杯,抹抹嘴说:走吧!  后来他说这家的咖啡的确算好。  但是对我来说,再好的咖啡,也比不过costa的baby changing room 和 Caffe Nero 的baby food warmer LOL
  @ilovepaquito 56楼   LZ 有空能不能说说爱丁堡的hogmanay?  我们圣诞节在苏格兰,天气坏得一蹋糊涂,娃娃太小爷爷奶奶家没地方给他蹦跶,三天里上了两回爱丁堡。  没赶上你说的集市,就看见美术廊后面的德国集市了。有推车不方便扎堆,就外围观望了。  娃他爸冒雨把我娘俩拉到broughton街上的artisan roast,因为他听说这家的咖啡好。不知道LZ去过么?装修太文艺了。squatting式的:-)  没high chair也没有微波炉,只好把娃摁......  -----------------------------  苦了你们啦哈哈。天气确实太差,所以我们根本没有怎么出去。Farmer Market只有每周六有,圣诞节应当之前应当多加一场,前几年是的。今天我太忙了,所以没有关注。没什么正经东西,你没有错过什么。  所谓德国圣诞市场——只要是圣诞市场,都叫德国圣诞市场,因为这个传统是德国的,卖的东西真是挺。差。的。。。也就国内小商品市场水平吧,我过去去就是走一圈儿看看人多挺热闹就完了。  你说的咖啡厅我没去过,我最经常去的是Blackwell's旁边的Nero,但连锁么,哪儿都一样的。我对咖啡没有什么讲究,不知道好坏。主要去书店饿的话就吃点儿。想去有意思点儿的地儿么,沿Royal Mile往Holyrood Palace那一路走,有家茶室,挺好玩。叫做Clarissa's Tearoom,小茶馆,Spode的瓷盘子满墙挂,好像挺有名,经常客满。我两次路过都看见排队,所以也就不想进了。  Hogmanay就是晚上王子大街封路,然后凭票进入,有音乐表演,满街人最后一起倒计时,然后看放礼花。一个人好像十几镑吧。你可以登录他们官方网站,看看还有什么别的活动想去:  /list/events/1454/  30号晚上好像有火炬游行,可以跟着去看看,但是有小朋友的话要多注意。爱丁堡Old Town路况很差,真的不方便推婴儿车走。
  前面打错了,是今"年"太忙了,都没出去转转。回家前添东西,基本都从网上订了。wish list大满足啊,想过几天去趟旁边的Glasgow走走,也算告个别吧。  去年,去年我在干什么。圣诞去外地做翻译,倒是挺开心,我就喜欢南下回英格兰,much more civilised place。新年前夕本来我想自己做点好吃的,结果又赶上邻居大请客,厨房得有十几口子人,根本没法用。我一气之下拿了钱包自己出门吃饭,外边又冷,去了家离得近的韩国小饭馆,旁边吃饭的是本地苏格兰一对夫妇,和老板聊天,说他们来看女儿,女儿就在这儿读书,所以过来看看,一起过节。  我自己坐在角落里,就想到我爸妈,想到我自己,就开始无法控制地大哭,整整哭了一顿饭,石锅拌饭本来就咸,混了眼泪更是,根本不知道什么味儿了都。然后餐巾纸不够擦的,也不敢回头再要,其实老板服务员都看见了,也慌了不知道说什么,也都不好意思抬头细看。我赶紧吃完交钱就跑了,一路跑回家,号啕大哭了一路。  幸亏都已经过去了。All will be OK in the end. If it is not OK it is not the end.  过了几天,就是自己的整岁数大生日,打扮了literally一整天,晚上盛装去West End的Royal Lyceum (咱们上海过去的“兰心剧院”,其实就是Lyceum)看了一出维多利亚时期的闹鬼戏,开演前还可以上台参观道具,和穿了戏服的演员说话,男主演给我行礼,并“吻手”。所有不愉快都忘干净了,自high到快11点,穿着高跟鞋一步三晃走在old town坑坑洼洼的破石头路上,每落一步都好像一个吻。  
  不愉快的事情就不多说了,说“喜欢的东西、想说的话”:) Auden说的好:  “Be good and you will be happy is a dangerous inversion”, Auden wrote. “Be happy and you will be good is the truth. Men often speak of their right to happiness. In fact, it is their only duty.” Happiness is not an entitlement. It is the one and only route to good works.  快乐是一切的前提。    (刚刚去世的新西兰画家Peter Campbell几十年来为London Review of Books设计封面,是我的最爱。每期拿到手,封面总要欣赏好久。老爷爷去世了,LRB也给举行了小规模的画展,实在无法南下专门去看,于是只好dutifully买了他的画集,没有失望。每一幅都爱,心焦的时候,看一眼,就觉得一切安好,只会更好。)
  回去以后打算和表妹一起逛市场,各种逛,觉得分开太久了。姐妹之间么,总不会太要好,从小打个不停吵个不停,可是分开了,想一想眼睛就发酸。理想中快乐的日子,就是拉着她的手去游乐场,我拿着气球,她拿着棉花糖。家里几乎所有大人因为出差或旅游都去过美国的迪斯尼游乐场,独孩子辈儿的全没去过,想一想全混在欧洲,没一个对美国感兴趣——当然,也没这样批评的资格,毕竟谁也没去过。  想妹妹的时候,就写东西。还记得写过篇小小说,颇多字,串起我和我妹妹两个人各自的童年,好像还投到过《北京晚报》,当然没有回音。不过我自己一直甚为之得意。小时候陪妹妹一起看卫星电视中文台第一次播的《樱桃小丸子》,有一集说小丸子放学回家总遇上一只恶狗,每天都吓得哇哇哭,于是她的姐姐就奋不顾身保护她,自己其实也怕得直哭,但一边哭还一边大叫着去打那条狗,最终取得了胜利。我想到妹妹和我时候,过去多少年,总还会想到这一幕。
  五几年的女士眼镜。现在看着全像那个时代的打字员了,再好也是《围城》里的女生指导范小姐。虽说时尚轮流转,这种蝶形眼睛就是复兴不了,戴出去以后人全都一个样子。看看广告五颜六色喜兴喜兴就好。口红也好看。  
  马克一个。。。。喜欢的。。。  觉得写的有点象姜昕。都是那种不慌不忙,娓娓道来。  有点怀旧,有点想念。。但也没特别对现在不满。
  @大力士毛毛 64楼   马克一个。。。。喜欢的。。。  觉得写的有点象姜昕。都是那种不慌不忙,娓娓道来。  有点怀旧,有点想念。。但也没特别对现在不满。  -----------------------------  谢谢!这太捧我了啊~
  还挺喜欢金多郁(Daul Kim)的,画画诗歌和音乐也排解不了的抑郁,就这么走了,what a waste.  But perfectly understandable.  
  逛洋庙会归来,风笛声混摇滚乐不绝于耳,各种商店进去各种晕,乱七八糟没什么好东西,什么也没买。最后听pragmatist蓝朋宇的劝买了一罐Barbour蜡——非常明智,以后回去夹克上蜡非得这个不可。晚归鱼条压惊——为什么要压惊——因为乐极生悲在 St Giles Church前摔一跟头,疼+humiliation=掉眼泪,蹲Hunter Square大台阶上愣半天神儿,也算跟这个地方,跟这过去的几年,道个dramatic的别吧。  以后再见。新的一年快乐。  Scottish NYE treat poshed up with a slice of lemon.  
  归期临近,大规模收拾,好几年的东西,走了那么多箱海运,还是剩不少——材料、软盘、各种本儿,都丢不得,不随身带不保险。蹲着把东西理整齐,就想到干我这一行实在是浪费纸。小时候谁都有一个时期特别喜欢文具吧,学校外边的小文具店,老奶奶们摆的摊子,都是值得百般留连的,漫画人物贴画和带香味的圆珠笔,都要摸一摸、试一试的。不知存了多少花信纸,就好象有无数个笔友,但其实也只是“存”着,偶尔拿出来看看,心满意足地叹口气,再包起来收好。存到后来,自己也不喜欢了,切实体会到什么叫"grow out of it all". 大学给喜欢的男生写信,用的都是淡黄色的legal paper,每张纸竖着有一道淡红的margin分栏,一摞,背后有个硬纸板,随写随撕。一写一大摞,不知道人家是否还都留着。最早还是在当代顶楼进口文具柜台买的,别的地方找不到,后来似乎小文具店也有了,很便宜,可以论大包批量购买。我后来写讲义也用这个纸,脆薄,却也不洇,很适合蓝黑墨水。  习惯用钢笔,也不是非要那个劲儿,只是小时候老师一句话:总用圆珠笔的话字会越写越差!于是记住了,每次拿起圆珠笔就要担心。被别人发现笔袋儿里还有钢笔,就要被取笑一番——“哟,还用钢笔呐”——就好象我是个怎样浪漫的人。我用钢笔最不负责,男朋友也喜欢钢笔,兢兢业业地按时洗笔、保养,平时还爱看个爱笔者论坛之类的,发现我从来没洗过笔且完全不知有这种论坛的存在,就满脸鄙夷(潜台词是“就你这样儿的还使钢笔呢!”),然后抢走我的笔去厨房仔细修理了。  我的笔是一杆塑料壳的Schneider,我记得是大三寒假快过生日了,自己下午跑到甘家口商场顶楼文具柜台买的。北京这些比较老的商场,服务员最好,都是阿姨,业务熟悉,也亲切。商场文具柜一向不忙,所以和我攀谈甚是亲热,好象买笔是次要的。现在这种笔已经不好找了,年代也久了,赶不上人手一支的Lamy那样时髦。我使得顺手,越用越喜欢,到不想买新的。教书的时候,一杆它,一杆英雄616,一蓝一红,批掉多少不负责任的句子,签了多少成绩单。马上这样的生活又要开始了,我很期待。  大学毕业的时候知道moleskine的存在,觉得这本子真是不错——简洁,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这是我一向选东西的基本准则。外国同学送给我一个地址本,引得我发现了这个系列。后来回国发现不好买,当时的淘宝根本没有,北京在望京有个地方有卖的,我竟然还坐着地铁专门去买。有个18个月效率手册,正好覆盖一个学年,非常合适用作教学日历,我一直都用,好几本都用散了,旧旧烂烂,越用越厚,不知道夹了多少乱七八糟的纸条、小票等等。英国这边卖得也不便宜,当然不能和Smythson比(人家posh得很,算奢华皮具类),但比寻常百姓家的Lett's总贵一些。我一开始还决心勤俭节约,不就是个效率手册笔记本儿,花50便士随便买了个人造革面儿小本儿揣兜里。后来每天拿出来用的时候,总要恶心半天,总觉得真是太差了怎么混到这个地步。最后实在无法忍受,还是去文具店拿了本儿moleskine——之前拿50便士也算白花。之后我就记住了,不要跟自己犯别扭。  男朋友是新一代的少年,比我熟知当代热潮,所以禁不住诱惑买了一杆Lamy最普通样式的黑塑料管钢笔,外加一本moleskine,偶尔抄抄写写,不亦乐乎。我看见就觉得很想笑。想起我坐着地铁跨大半个北京跑去买个日记本儿,那段时光已经过去了。
  moleskine我最爱的——也是最庆幸自己下手稳准狠抢到的,是早已停产的、为Kindle DX做的一个夹子,旁边附带手写本儿可以做笔记。DX个头大,英国这边不发行这一款,于是连这个尺寸的套世面上都难找。我千辛万苦从美国买到一只二手(like new)的,人家还附送两个新笔记本,收到的时候开心极了。我爱我的Kindle,省了我多少行李空间,没有它,八箱就会变成十六箱。电子书继续发扬光大吧!(恋尸癖们放心吧,纸质书不会因为电子书的存在就消失的。)  
  其实英文library这个词,不单是图书馆,比如谁谁谁家的library,总不能翻译成“家里的图书馆”,其实就是藏书室或书房了。一个安静、适于看书也好写东西也好,或者干脆冥想、躲清闲的地方,只不过要有藏书,和单纯的study有区别。我大部分时间在家里看书。家代表我国内的家和我在这边住的学生公寓房。家是自己的地盘,舒适,光线自己调,茶水点心饿了渴了可以自己招呼;旁边有床,随时躺倒——有些书非躺着不能读也。推荐大家在自己家里看书。  说书店。英国各大牌连锁书店都不错。当然没有小书店有意思,但好在干净优雅、方便宽敞,便于短时间内达到目的,且一贯有英国人附庸风雅装出来的decency,if not exactly good taste。书店么,虽然沾了文化,毕竟也是做买卖的。环境搞好些,也是为了赚你的钱。最好的办法是逛书店,吸饱了咖啡香、听够了门德尔松、把所有艺术卡片文具翻过一个遍后,记下书名回家上网订。  按原价卖书的另外一种书店是独立书店,别无分号。其中不少都是文艺杂志或书籍的出版社附带的,也有美术馆、博物馆自己的书店。自家人做生意,肥水不留外人田。比如书评杂志每期都有书刊推荐,最后总要写一句:这些书他们自己的书店新近到货,订购请早。美术馆办了某某画展,附属书店立马摆上画册。其实新货、画册别的地方都有,也更便宜。这些地方的格调更是登峰造极,墙上的挂画有根底,地毯的图案有讲头,一切nicety之后,狠狠地按RRP卖给你精装版,还要你念他们的好。  若买菜后手上剩些零票硬币、无所事事想"探险",还是那些破烂丑怪的小二手书店好玩儿些,店主一般都是神经病 (mad-eyed forty something with receding hairline),书且多且杂,只适合无目的浏览,你想专门找某一本,那费劲费大了。神经病们最多把垃圾山一样的书按内容大致分开放,往书架上贴个写得歪歪扭扭的subject标签,只管自己坐着听歌看书。飓风连人带店刮到非洲去,他们也会望一望前来围观的部落,瞬间藏好惊恐的表情,仿佛突然记起和部落首领已是多年的交情,照例问一句:Are you alright there? (No response.) Jolly good, jolly good. Want a cuppa? 然后继续看自己的书。热情一些的会盯着你盯着你,盯得你不舒服,尤其当你发现屋里大部分书籍都和occult有关,身背后的玻璃柜里放着尘封的瓶瓶罐罐,仔细一看标签上 写着“龙血”、“曼陀罗粉”,这时候最好还是提上刚刚买的菜微笑着倒退出去吧。多数私人二手书店的气味都不好,店面狭窄不便通风——什么“书香”之类的,都是发梦,其实就是一股霉臭。而且哪儿哪儿都是土。  Glasgow 常去的一家,名儿我都不大记得了(店名写在哪儿了……?),混乱——Well, second-hand bookshops thrive on chaos.      英国另外一种售旧书形式是某慈善组织旗下的二手店,往往同时也卖别的旧货。Oxfam是其中代表,也有什么心血管疾病癌症研究中心之类的,光看招牌都不敢进。这类地方整体水平不行,方便不如大书店方便,特色又比不了私人小店。没有风格可言,书也不论种类题材,言情科幻小说居多,离校区近的还经常出现《星火四级词汇》这种令人惊诧的sighting。价格也比亲爱贴心的亚马逊要贵。少数 Oxfam 会有大批的企鹅旧版小开本出售,Folio Society 出的精装收藏版名著也常常出现在橱窗里。总的来说,这里比私人二手书店亲民,无怪癖但也毫无趣味。
  至于真正的图书馆。印象最深的是北外的图书馆,可能是让好多人灰心的一个地方,因为太小了,也没什么馆藏可言。现在什么样我也不得而知。印象深是因为大学的时候每天去上自习,专门准备出一个“图书馆袋”,里面大堆要看的书和草稿烂纸,还有餐巾纸和乐芝饼干,偶有怪味胡豆(不常有,因为太好吃了,只要打开一包就不可能剩 下),晚上回宿舍就一扔,第二天早上再原样背走。在那间图书馆里我准备过雅思,准备过八级,看过无数原本小说(对英文系的学生来说,看小说即是学习),啃过大部头的翻译理论和心理学书籍,给暗恋的男同学写 过信,失恋后趴着哭过鼻子(鼻涕满脸,幸亏包里常有餐巾纸;哭完了会饿,幸亏包里常有乐芝)。现在那里的木头桌子上可能还有我用圆珠笔雕刻的真迹。  北图是刚上大学和快毕业的时候去过一阵,查资料,待不了多久。有时候强迫自己待在那里,就会在20分钟内出现肚子疼、头疼、腿疼一系列症状,于是结局总是 去旁边的电影院或者在马路对面的吉野家吃米饭。北图大而宽敞,可阴气太重,让我很慌。而且每次存包都要钱,简直岂有此理。听说现在已经不要了?回国工作以后 再去,就有了资格外借外文书(我是不肯待在那里看的),外文借阅台的叔叔爷爷们都特别好,有一位特别英俊的,每次看我的卡,都要认真读出我的名字,然后用 我的名字称呼我,而不是板着脸用“您”一个字平等待遇。去过几次以后他就认得我了,并试图凭我借阅内容猜我到底是干什么的,由于我口味太杂,没有让他得逞。北图新馆去过一次,太grand了,有点儿受不了。  约克和爱丁堡,大学图书馆么,完全是功能性的,装修都是极简主义。没有上牛津的命,只好幻想 Bodleian。可就算有宫殿一样的图书馆,又怎么样呢,去了不还是为了用功,用功的时候哪里有闲心感受环境。所以谈不上爱与不爱。进门照例都是一股化纤地毯味儿,周围鬼佬们咳嗽打喷嚏烦人的居多,让你觉得哪里都脏。  所以说去哪里喜欢哪里,完全是个人化的东西。各人有各人的天堂。
  荒芜的节后,鬼子们过年喝多了估计现在都在家昏睡,街上比平时还要空无一人,偶尔有干净的小花猫在地上打滚,男朋友养过仓鼠,善于模仿,这招屡试不爽——小猫凑过来闻一闻我们的手指头,发现并不是食物,冷冷瞪我们一眼,飞快地走掉了。  每日邮报、镜报纷纷刊登人民酒后丑态图,简直惨不忍睹,评论者也都大呼丢脸。有什么办法,多少年了英国人这个binge drinking的问题还是解决不了,我还记得五六年前马上要回家了,在机场翻免费报纸,一个12岁的小男孩庆祝放假,喝酒喝死了。昨天下午在家洗衣服听广播,说到某地电台主持人正播天气预报,突然哇地大叫出来,原来是一只老鼠窜过她面前的录音台。而唐宁街首相府的老鼠问题还没有解决,养只猫光睡觉白吃饭。  我感觉以后想起这个国家,赋予它性格的,往往是这些令人无可奈何的事情。
  邮递员送东西来了,开门签字,道新年好,然后我把准备好的巧克力塞到小伙子手心儿里。过年过节了,是要表达感激的。何况邮局的人都是分片儿送信的,平时总见到他,他也认得我。我之前搬过一次家,两地很近,所以还没出他负责的这个片儿,搬家后他竟然还认得我——Ah you moved here! 我被认出来,十分开心。平时订两份期刊,人家每周都要来送,跟别说平时买书都要走royal mail,对邮递员,我感激不尽。送巧克力,也是节前突然的灵感。微不足道的小心意,也算是道别了。  刚才大约是最后一次收包裹了,来不及再从网上订东西了。衣服鞋子无需再添,最后一次订了爱用而回去不好买到的护肤品,之前也提到过的 Acqua di Parma 的面膜好几盒,正好节日促销,便宜些许。Clarins的一个facial lift,过去一直用,并不觉得怎么lifted,但味道好,用着舒服,心理上觉得有用就得。Benefit的一个眼影膏半价,颜色是skinny jeans,非常复杂的灰绿泛金铜。这个牌子我只用过一个叫什么Bad Girl的睫毛膏,凑积分瞎买的,还买了个蓝色的。包装真是美国得道地,商品名称一律全是讨巧的双关语,于是感觉不怎样高级,过去和妹妹在商场里看见,就说:这都是骗骗小姑娘的吧!我妹妹快言快语,马上回道:这是骗“大”姑娘的吧!——看价钱,果然不便宜,小姑娘哪里买得起。我马上赞美她一针见血。
  书都送走了,手上剩下的,有本儿我正在翻译的被写满了注释、划了道子、撕得破烂的小说(爱书如命的男友痛苦地扭过脸去),得留在手边用。一本儿“我在哪儿它在哪儿”的人民文学版墨绿封面的《围城》,十几年跟随我到各种地方,人生每个阶段看一遍,就有不一样的感受,很多话早都被钱老先生说过了。还有一摞不打算留着、准备卖到附近经常光顾的小书店去的——本地知名二手书店,开店的是个加拿大老头,来到这里一住就是25年,跟女儿一起经营,似乎也有本地名作家来访,拍了照片贴到新闻上。还有本William Boyd的An Ice-Cream War,Boyd我每本必读,新近不少作品改拍了电视剧,看了也不失望。作家本人也有过从事影视创作的经验,亲自担任编剧,所以总不会太坏。冰激凌战争这本过去读得不仔细,就打算塞包里回家漫长的路上翻了。  之前卖回亚马逊几箱子书,钱就是礼券,换成手套衣服帽子若干。这个回收服务真是好,看完了不再留的书,一点儿都不遭烬,好几本书卖回去的价格,竟然比我当时买的时候都高。小说都贱,只要是非小说类的,往往有赚的机会。
  马克  
  @图书馆不让吃东西
22:18:39  书都送走了,手上剩下的,有本儿我正在翻译的被写满了注释、划了道子、撕得破烂的小说(爱书如命的男友痛苦地扭过脸去),得留在手边用。一本儿“我在哪儿它在哪儿”的人民文学版墨绿封面的《围城》,十几年跟随我到各种地方,人生每  -----------------------------  喜欢你这样娓娓道来的记录,欢迎回来  
  @图书馆不让吃东西 68楼   之后我就记住了,不要跟自己犯别扭。  -----------------------------  呵呵这话说得太在理了:)  我们过完了圣诞节和boxing day,就打道回府了,没能凑上新年的热闹。但是娃娃在那个苏格兰的国立博物馆玩得很开心-- 因为看到了好多他眼下最喜欢的恐龙和火车!我们走马观花,发现麻雀虽小五脏还挺全的。 什么都收藏了一点。下次来爱丁堡估计还会再去看看。  祝楼主mm一路顺风,回国之后也别忘了上天涯呀!  另:能求围脖么。。。
  @ilovepaquito 78楼   呵呵这话说得太在理了:)  我们过完了圣诞节和boxing day,就打道回府了,没能凑上新年的热闹。但是娃娃在那个苏格兰的国立博物馆玩得很开心-- 因为看到了好多他眼下最喜欢的恐龙和火车!我们走马观花,发现麻雀虽小五脏还挺全的。 什么都收藏了一点。下次来爱丁堡估计还会再去看看。  祝楼主mm一路顺风,回国之后也别忘了上天涯呀!  另:能求围脖么。。。  -----------------------------  哈哈,国立博物馆已经离我的日常活动范围很近啦!在街上走的时候,会不会其实已经遇见过了呢 ^_^ 小朋友喜欢火车,以后可以带他去约克的火车头博物馆,小男孩的天堂。  谢谢你的祝福,也希望你在英国生活顺利、愉快!小朋友健康成长!
  @ruby楼   喜欢你这样娓娓道来的记录,欢迎回来  -----------------------------  谢谢你~
  我来看你了~~
  回家看~
  @902的鱼 82楼   我来看你了~~  -----------------------------  哈罗呀 ^_^
  Mary Greenwell还真给我寄小样来了,我在网上随便那么一填,然后给忘一干净。结果还真给寄来了!!!还手写的信封。哈哈,非常好闻,经典西普,水果-ish,甜而不腻!欧了,收大瓶。(他们客服达到目的了...)  
  西普爱好者常备:    Diaghilev by Roja Dove    Plum by Mary Greenwell
  来看你了~~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摄影师林海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