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京剧名家名段欣赏孙毓敏这个名字中间的字怎么拼

京剧名家孙毓敏来惠会戏迷_新闻_电子报_惠州_惠州日报_东江时报_惠州报业传媒集团
京剧名家孙毓敏来惠会戏迷
接受《东江时报》专访时称京剧是国粹不能丢
孙毓敏(右)谈起京剧神采奕奕。 本版图片 《东江时报》记者李家声 摄
孙毓敏说,京剧是一门艺术,人在艺在,人不在,艺就会丢失。
■《东江时报》记者李家声
她,在京剧圈里有 “天才”之名,在戏曲界创造了残疾后重返舞台的奇迹;她,就是京剧表演艺术家、首届梅兰芳金奖得主孙毓敏。日前,孙毓敏老师来到惠州,给惠州京剧迷们进行现场指导。在接受《东江时报》专访时,72岁的孙毓敏动作伶俐,表达清晰,言谈举止尽显深厚的戏剧功底,讲述了自己曲折的戏剧人生。
7岁学戏8岁登台
见到孙毓敏时,她正在安装一个画眉鸟的电动玩具,只见她手指灵活,不到10分钟就安装好了。她边安装边饶有兴趣地介绍说,这玩意儿送给惠州的师姐,有了这只电子鸟,她就不会寂寞了。打开开关,电子鸟发出清脆的声音,她乐呵呵地笑个不停,童心未泯。孙毓敏说,唱戏就要保持一定的童真,否则很难唱下去。
孙毓敏笑得很开心,但她的戏剧生涯却非表面看起来那么轻松。1940年,孙毓敏出生于上海,7岁开始向葛缓芝先生学戏,8岁登台客串 《女起解》,12岁带艺考入艺培戏校(后改为北京戏校),初习武旦,后专工花旦。1953年转入北京市戏曲学校,又师从张君秋学戏。1959年毕业于北京市戏曲学校,分配到北京市荀慧生京剧团,拜荀慧生先生为师,长期担任主演。1963年调入梅兰芳剧团。
与残疾病体抗争重返舞台
1966年,孙毓敏下放河南郑州,在河南省京剧团工作达12年之久。文革期间起,孙毓敏不堪凌辱,自3层高楼腾跃而下,然而树枝挡住了她通往地狱的路。当苏醒后,此时的她已第一腰椎断裂,第四腰椎半块椎骨耷拉下来,整个椎体摔成了三角型。两条腿圆滚滚地呈紫黑色,双脚粉碎性骨折,脚跟骨碎成二十几块,右脚心露出了白色的骨头。她想再次跳楼,然而一动不能动,连大小便的功能也失去了。医生说她永远不能站起来了。
从此,孙毓敏以惊人的毅力开始与残疾的病体进行了不屈不挠地抗争。她把露着骨头的脚踩到针毡一般感觉的地板上立即昏厥过去,但是她一次又一次地站,半步半步地挪,一层台阶一层台阶地爬,终于爬上了一千层台阶。
数年以后,孙毓敏以娴熟的唱念做舞重返舞台,与四大名旦的后学赵荣琛、梅葆玖、李翔一起主演了梅尚程荀各派的经典剧目专场。她成功地在《红娘》中扮演了天真活泼、古道热肠的小红娘。从此开始了她第二次人生的艺术生涯。
创作新剧目每年演200多场
从1978年开始,她陆续排演了《红楼二尤》、《诓妻嫁妹》、《金玉奴》等大量荀派剧目,同时又自己创作编演了 《宋宫奇冤》、《双玉缘》、《痴梦》和《一代贤后》等一出出新剧目,每年演出200多场。
尽管有时演出后腰椎疼痛得像断裂了一般,有时畸形的双脚被磨破,化脓,寸步难行,尽管有时演出后痛苦得瘫倒在后台,但是她从来没有临场请过一次假,她作为北京京剧院三团的主演,每年都出色地完成演出任务。
将京剧带出国门
孙毓敏说,此次在惠州推广京剧后,接下来将到上海、杭州等地推广。“京剧是国粹,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不能丢。”她说,京剧是一门艺术,人在艺在,人不在,艺就会丢失,因此她现在致力推广这项艺术。让孙毓敏感到欣慰的是,京剧在北京已进校园、进社区,新生一代都能接受到艺术熏陶,得到较好的推广。
孙毓敏说,京剧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1996年,一位法国导演跟孙毓敏的团队签了10年合同,把京剧拍成揭密性节目。孙毓敏说,导演拍我们是唱戏背后的内容,如怎么样练功,怎么样练唱等,揭密京剧背后的东西。每年,孙毓敏的团队都要去法国拍戏,有时还参加表演。法国3个月有一次艺术节,艺术氛围较浓,京剧经常搬上外国舞台。
孙毓敏说:“其实外国人很喜欢京剧,表演完后反应很热烈。我们担心外国人听不懂京剧的内容,于是多增加动作戏。”
孙毓敏,1940年出生于上海,汉族。北京戏曲学校校长(已退休),现为该校名誉校长。发表《含泪的笑》、《我这两辈子》、《京剧唱腔体会点滴》、《荀派艺术语言特色》等著作,并应邀到国内外几十所大学作艺术讲座,到各地中小学及文化单位进行普及京剧讲学。
孙毓敏先后荣获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在1994年举办的 “梅兰芳金奖大赛”获首届梅兰芳金奖;美国佛州颁发的亚洲最佳艺人终生成就奖;潍坊国际风筝杯最佳表演奖、全国文化系统先进个人称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市级特别表演奖、优秀表演奖、论文奖等。
相关阅读:
已有条评论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的人生风景
【《名家访谈》栏目曲
【飞机音效 海峡两岸名家访谈·采访图集
孙毓敏表演京剧《金玉奴》选段
孙毓敏主演京剧《红娘》剧照
2006年初春,孙毓敏拖着一高一低的脚,和她倾注了14年生命热情的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载誉从法国走进我们的视野。
【戏歌,混话
50名师生在33天里演了27场,千人剧场场场加座,场场谢幕六七次。几万名观众慕名而来,除了法国本土人,还有邻近的德国人、奥地利人。剧场经理兼法方导演说:“这不是一轮单纯的演出,我们拿到了一把打开中国传统艺术京剧的金钥匙。”近年来,京剧包括其他艺术门类频繁走出国门,国际舞台上中国人的声音渐渐大了起来。但是这一次,观众的反响热烈得“离了谱”。27场刚刚演完,巴塞罗那和里昂就已经签下了下一轮演出的合同,其它西班牙的演出商也尾随而来。如果不是演员们身体实在吃不消,大家极有可能在法国要加演一个月的时间才能结束使命。说起当时的演出情景,孙毓敏娓娓道来:
【采访录音
比方说这个戏散了,谢幕都跟人不一样。谢幕,这灯一暗,一亮,一排老师出来。因为刚才不是给人课堂展示了吗?怎么教戏,“呛……”,穿着便服,这刚才演出过的老师上台谢幕,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它灯一暗,又出来一拨人,乐队,大概九个十个[人的]乐队, 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然后,天幕徐徐升起,学生从后台“哗……”拥上,跟大家招手,然后退后一米。我。不是作为团长吗?闪亮登场,从这后面上来,带着大家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再来三个飞吻,三个飞吻,“哗……”高潮啊!这是一个回合,这样的回合要进行7次,你说辉煌不辉煌。
【《苏三起解》
在京剧圈里,孙毓敏有“天才”之名;在戏曲界,孙毓敏创造了残疾后重返舞台的奇迹;在院校团长嘴里,孙毓敏以“拼命”著称;在京剧走出象牙塔,传统文化增强竞争力的文化体制改革中,60多岁的孙毓敏依然是自觉的弄潮人,前不久她还为使馆演出了“外语京剧”专场。
【现场录音
在丈夫老洪的眼里,孙毓敏是恩爱的妻子、孝顺老人的儿媳、珍爱女儿的母亲。而在记者的眼里,这位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领头人,是“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之下,她的幽默、智慧、周到、细心、精明甚至节约,像若干个音符在一部宏大的叙事交响乐里跳动,就像她喜欢穿的红色中式上装,生动,有力。
孙毓敏生在上海,自幼学戏,师从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先生学习荀派艺术,是荀先生为数不多的嫡传弟子之一。 她的保留剧目有《红娘》、《玉堂春》、《红楼二尤》、《勘玉钏》等二十几出,曾先后获得“第二届全国戏剧梅花奖”、“首届梅兰芳金奖”、“亚洲最佳艺人终生成就奖”。孙毓敏的成功,是从她童年的一次演出开始的。
【采访录音
我妈是一戏迷。当然我父母离婚以后呢,我妈把孩子的发展前途期望寄托在我这个大女儿身上,她自个儿喜欢戏没唱了嘛,她就希望我学戏。结果我耳音还挺好,一学就会。这么着我第一次演出了“女起解”,演出那天差点儿忘词,两眼一摸黑,上台是很紧张的事,小孩嘛!反正我也给演下来了,从此就有点瘾了。你别看紧张,紧张完了有瘾,还想试试下回不这么紧张了吧!慢慢儿后来就进戏校了,进戏校是12岁。
【《红楼二尤》
孙毓敏在20刚出头的时候就成为了一代名花旦,这和她拜荀慧生先生为师有着很大关系。荀慧生在四大名旦中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如果说梅兰芳的艺术风格像宫廷贵妇那样端庄,程砚秋的艺术风格像平民女子那样朴实,尚小云的艺术风格像侠女英雄那样刚烈,那么荀慧生的艺术风格颇像小家碧玉那样活泼可爱了。梨园有句俗话“十旦九荀”,学习荀派艺术的演员数量之多可见荀派艺术流传的深广和受欢迎的程度了。
【采访录音
拜荀先生就是59年毕业的时候,毕业就分配到荀慧生京剧团。给我的任务就是继承荀派,所以,那阵儿实际上还不是说发自内心一下子就理解荀派,不是这样,因为开头理解的是张派,张君秋当时正红呢。然后拐过来慢慢地再按任务来理解荀派,慢慢学学,现在越老越理解了,反而就更理解荀派的深度了。
孙毓敏在四十多年前就已经是京剧舞台上很有名气的演员了,作为荀派艺术的接班人,她的表演艺术与风格已经深受老师的赞扬和广大观众的喜爱。1959年,荀慧生先生把自己为国庆10周年献礼刚刚排好的《荀灌娘》让给孙毓敏演出,在舞台上一炮走红。
【《荀灌娘》
《红娘》是孙毓敏的老师荀慧生的代表作。是青岛的才子陈水钟先生根据王实甫的《西厢记》改编的,首演于1934年。新中国成立后,荀老师又与袁韵宜进行了修改,取消了红娘要做妾的内容,增加了“琴心”一场,词曲也做了修饰。现在的京剧花旦是“无旦不荀”,而且是“无荀不红”。从吴素秋、许翰英、童芷苓、赵燕侠到孙毓敏这一代,都是把这出戏用来做“打炮戏”,看家戏,每人都演出过几百场, 孙毓敏本人就演出过近千场。吴祖光老师和作家陈祖芬也都称孙毓敏是“活红娘”,说明这个戏真是久演不衰的经典。
荀派的京白很嗲,很俏,既要观众字字听清晰,又要极其自然。在塑造十几岁的少女时,荀派的念白介于咬舌与不咬舌之间,清楚,好听,年龄感特别强,特别准确。
【《红娘》
孙毓敏不仅仅是一位表演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孙教授的讲课深入浅出,用对比的方法对梅、尚、程、荀四大派别的特点加以区分,时而讲解,时而表演,妙趣横生。
【采访录音
梅先生的尾音叫自然耷拉,“望休怪我姐姐平常模样——”他有个软乎的耷拉,女性的,因为他是男的嘛。这四个人全[是]男旦,这“自然耷拉”就是梅先生的尾音的特色。程砚秋呢,叫“尾音上提”,就他一人跟别人嗓子用得不一样,倍儿闷, 倍儿靠后,“春秋亭外——”你看,往上吧?你看他不断的“嗯啊嗯啊”,往上,叫虚音上提。尚先生尾音干滞,扔!“今日——”,挺横。这个横跟他的武戏因素有关,就比较爽快似的。荀先生叫“尾音腔化”,“春色撩人——”有一小弯儿,更柔,娇滴滴,有点像生活中的年轻小姐那味——“你这衣服真漂亮”,就跟这么说话似的,轻轻的,嗲嗲的,是这意思,娇滴滴的,所以他那腔,我用这一句唱腔形容这四个流派,你能不能分出来?
孙毓敏说,要想成为一个京剧演员,条件是非常苛刻的,不但在相貌、嗓音上有要求,过高、过矮、过胖、过瘦都不行,没有毅力怕困难也不行。最基本的劈腿动作实际上就是坐“老虎凳”,进行慢性自我折磨。一个学员从进戏校大门到毕业起码要受10年苦。
【采访录音
标准肯定有的啦!我们就光说长相、嗓子,都得有天才的要求。耳音不好、五音不全怎么学戏啊,连个歌都唱不好的那怎么能拐我们这么复杂的弯儿啊,然后娇滴滴的拿顶都觉得疼的那怎么练我们这么刻苦的功啊,或者平衡能力比较差怎么翻得过去那跟头啊,打把子……一切都是对一个人毅力的考验,所以挑选就挑选基本素质。另外学生有的是盲目的,他太小,他没有判断力,他父母带他来就来了,那么巩固他的事业心用什么办法,就用那个“百场演出”。我们每个礼拜日都演出,学生逐步推上舞台。他就羡慕:哎哟我同学上来演那么好受欢迎,[观众]直鼓掌。他没上去,他就争取——“下次我得上去”。这样在学校几年就能比较愉快的度过,而不是很痛苦的。
【《名家访谈》片花
以平常人的经验,成为名演员不容易,除了天赋,还要勤奋,还要机遇;名演员成为优秀的管理者更不容易,除了主观努力之外,还必须有客观能力。因此,演而优则仕,往往并不被看好。但是,孙毓敏还是在五十岁出头的时候受命担任北京戏曲学校校长,并成为了北京戏校继郝寿臣、马连良之后的又一位名校长。
【采访录音
我觉得教育后代吧,尤其办戏校,倒不是我主动,有这么高的觉悟,这还是领导派我,让我去当。开头还有点舍不得呢,舍不得舞台。我说我这刚一恢复舞台生活13年,我还想弄15年到16年,我再弄几年。在北京京剧院一年演160场,当了13年的演员之后再到戏校当14年校长。所以刚一来还不适应呢,我说这戏校服我吗?我只不过是第一届的首届毕业生,我来了人家能听我的话吗,我指挥他动不动,另外我会指挥吗?这都是疑问了。所以还是“学中干,干中学”,实践出真知啊,开动脑筋想办法,所以按照现在的要求说 “有创造性意识”,我还多少有点。就在我们范围内,我爱思考。
1991年,孙毓敏出任校长之后,一方面带领学员们到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四大京剧重镇演出,以期打响学生们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她还要想尽办法拉住观众。10年来,他们利用学校排演场,坚持在每个星期天都进行学生演出。尽管演出票价低廉,只有10块人民币,但是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他们还要搞“戏校之友”活动,采取优惠票价等多种措施,争取更多的观众。当戏校搬到郊区之后,他们还用专车来回接送观众观看演出。
一边是一桩桩事情运筹帷幄,有条不紊,典型的左右逢源举重若轻的“红娘”做派;一边则是教学相长的《孙毓敏谈艺录》、《孙毓敏唱腔伴奏曲谱集》陆续出版……“戏曲少而精,艺术广而博”,孙毓敏这一极富哲理的教学理念,结出了累累硕果。北京戏曲职业学院是全国戏校的排头兵,是各地戏曲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更别说戏曲尖子生“四小须生”、男旦、女老生等知名度很大的学生,已经被看作戏曲界未来的希望。
【《荀灌娘》前奏,混话
这是一部传奇的人生,更是真实的人生,每走一步,都凝结着汗水和努力。京剧舞台上的“活红娘”,荀派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北京市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这是光环笼罩下的孙毓敏。振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五千年文明薪火。
她说:“我已经活了两辈子,我希望活出两倍的价值。”
【《荀灌娘》扬起至结束
听众朋友,刚才您听到的是《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的人生风景》
策划:梁继红
采访撰稿:祁鹏
文字统筹:张建春
编辑制作:江凯
播音:维扬
监制:韩长江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热门推荐:
博宝艺术网推荐
博宝油画火热销售中..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优酷土豆网公开分享的内容,仅供喜爱戏曲的网友交流学习用,不存储任何资源。本站是一个戏曲爱好者建立的个人非盈利性网站,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商业广告,如果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我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2008-
| 联系方式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京剧名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