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本文涉及到的人物的性格,是从文中哪些话看出来的

课文《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那些地方看出来的?在文中找出句子并分析_百度知道
课文《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那些地方看出来的?在文中找出句子并分析
提问者采纳
贪钱 ,冷酷,冷酷,还从46段也可以看出母亲唯利视图,的性格特征。从文中第38段看出他们自私,唯利是图,虚伪的人,贪婪小气,势利自私
多找句子分析
23段,母亲说的那些话
是母亲爱惜自己又关心别人即疼爱孩子又注重教育但实质却是即顾面子又节省开支!
11段全部的句子分析如下:细节描写,表现菲利普夫妇的欢喜若狂急于向人炫耀的心理
那个你满意不?
15段语言描写写出菲利普夫妇对金钱的痴迷
48段景物描写写出了人们的沮丧心情
提问者评价
你的回答完美的解决了我的问题,谢谢!
Angle°D百合
来自:作业帮
其他类似问题
我的叔叔于勒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7条回答
唯利是图,还有第3,
从第12段母亲说的话中可以看出,自私 势力
势力,冷酷,唯利是图,吝啬而又爱慕虚荣
第三,四段,22段31段,36段
尤其是36段
“毫无疑问,父亲是被…”表现出他们爱慕虚荣,“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这样像于勒”反映他们虚伪,“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体现出他们冷酷。大概就这样,自己再适当添加一些语句
上千总打算用娱乐的钱做事
奸诈,贪慕虚荣,爱财
自私,贪婪,冷酷,势力
母亲突然暴怒……托累我们的
多找句子分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2.&我&的全家人出发时是怎样的心情?后来又是怎样的心情?(用选文中的话作答)(2分)
3.选文中有两段景物描写。请分别说说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2分)
4.于勒接到十个铜子的小费,就&赶紧&表示感谢,这个细节意在说明什么(2分)?
5.&我&在心里默念的话属于什么描写。你怎样理解文中&我&心里默念的话。(2分)
参考答案:
1:原先称于勒是&好心的于勒&、&一个有办法的人&。后来则称&这个人&、&ldquo...于勒接到十个铜子的小费的相关内容日期:巴依的命只值一个铜子 一个巴依掉进了湖里,连呼救命。正在附近捕鱼的一位渔夫跳进湖里,把巴依救上 岸来。 巴依拿出一个铜子递给渔夫说:“谢谢你救了我的命。” 渔夫根本没要钱就走了。周围的人气愤地说:“真不像话,才给一个铜子。” 阿凡提听了,哈哈大笑地说道:“巴日期:世界聋哑人节来临 聋哑学校接到热心网友到送礼物 9月17日,记者与栖霞市一群通过论坛自发组织起的热心网友来到栖霞市聋哑学校,给这里的残疾儿童带来了他们的新学期入学礼物。 学校的衣校长介绍,这里共有28个孩子,其中9个是聋哑,19个是智障儿童,还有34名老师,“对智障日期:给婴儿喂奶宜口乳含接到位 四 宜口乳含接到位 含接不良的影响 会造成婴儿无效吸乳,妈妈乳汁不能顺利排空,乳房膨胀,最终使乳汁分泌减少。宝宝吃不到乳汁,因而经常性哭闹。 婴儿吸不到奶时会拼命吸,口腔后半部分形成负压...日期:十二生肖接到歹徒匿名电话 歹徒:星期六把钱放到南郊马路边第三个垃圾箱内&& 鼠鼠:别吓我,谁都知道 胆小如鼠 麻雀的胆是吓大的 ,我知道今天是4月1号,西方的愚人节,老兄,说穿了不好意思,See you late! 歹徒:求你别挂&&嘟 &&helli日期:给小宝宝喂奶宜口乳含接到位 宜口乳含接到位 口腔正确的含接 婴儿乳房中吸吮出乳汁的过程是一个咀嚼、吸吮的过程:婴儿口含母亲乳晕的大部分,将乳晕下的乳房组织(包括储存乳汁的乳窦部...日期:二百万小费 武汉一个穷小子,因买不起房,相恋10年的女友弃他而去,有情人终成路人。谁能想到,就在他失恋一个月之后,忽然时来运转,中了800万元福彩大奖。小伙子中奖后痴心不改,仍希望女友回心转意。 造化弄人!只是不知道,那个女孩还有没有勇气回头。谁听到这种事,都难免会有一日期:《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3.学习通过表情、行动、心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莫泊桑短篇小说的成就
&最新内容- - - - - - - - - - - - &&热点推荐
精品专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英语学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数学学习-  - - -
 - - - - - - - -四上《我的叔叔于勒》--青春之语文――王君教育博客
页面载入中,请稍等片刻...
页面载入中,请稍等片刻...
时 间 记 忆
页面载入中,请稍等片刻...
最 新 评 论
最 新 日 志
页面载入中,请稍等片刻...
最 新 留 言
页面载入中,请稍等片刻...
用 户 登 录
页面载入中,请稍等片刻...
友 情 连 接
页面载入中,请稍等片刻...
四上《我的叔叔于勒》
18:20:00 | By: 王君 ]
&&&&&&&&&&&&& 四上《于勒》
&& 今天清理电脑中的旧稿,看到前后四次关于《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后记,有些感慨。
第一次上,完全是遵照的“公共话语系统”,教学目标就是批判“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也很传统,梳理情节,组织学生讨论诵读,特别是要读出菲利普夫人的母老虎之态和势力鬼之丑以及菲利普的狼狈样儿。课上得很热闹。
第二次上,有了一点儿想法。我把当时同在一个单元的《我的叔叔于勒》和《麦琪的礼物》整合在一起,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讨论这样一个话题:都是面对金钱,菲利普夫妇和麦琪夫妇有什么不一样。这算是我早期的“整合课”了。教学目标没有变,还是要学生“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结果上课的时候发生了一点儿意外,一个小女孩儿(我清楚地记得是卢容)站起来发表不同意见,她认为这两对夫妇根本不具有可比性,因为他们一对是初婚,而另一对却是早为人父人母的老夫妻。卢容的发言引发了课堂“政变”,学生们大多反戈,纷纷表态同情菲利普夫妇。这次课堂事件大概发生在1999年,它对我的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我由此写出了第一篇比较正规的课堂教学后记《孩子,请相信爱》且一发而不可收,二是促使我开始对“整合”与“生成”进行思考。这在当时是比较前卫的思考了。所以,后来写的一些小文章都得到发表并且意外地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了。
第三次讲于勒,我写出了和传统解读截然不同的文本新解《灰色小人物的灰色人生理想的必然幻灭》。我从分析小说中于勒叔叔的来信的破绽入手层层剥笋,试图破解“于勒之谜”和“菲利普之谜”。我以为莫泊桑的这个故事其实不是一个关于金钱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故事,而是描绘底层人物的可怜的人生理想必然幻灭的故事。对此,我对故事中的所有人都理解且同情。后来在课堂实践中,我不断地把学生推进具体的两难情景让他们去体会和选择,产生了非同寻常的教学效果。这篇文本解读也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后来有一次我在知网上查询资料,发现评价我的《于勒》一课的文章居然有好几十篇。我很感动。看来,深度的文本细读和全新的课堂探索是会激发共鸣的。
最近的一次教《于勒》是在去年。我再次转换了角度。因为年龄渐长,历经了新的漂泊,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所以对《于勒》,也有了新的理解。我看到了小说中人物的更丰富的东西。人性都是猛虎嗅着蔷薇,有时是天使,有时是魔鬼,有时是海水,有时是烈焰……我以为,莫泊桑《于勒》的成功,就在于写出了人性善恶的多层次。我设计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板书:板书的载体是一个巨大的“网”字,小说中的人物,就各自被生活的“网”所覆盖。真的是这样的啊:就比如菲利普夫人,对于于勒,她可能是无情的嫂子,但是,对于儿女,对于丈夫,她还是“无情”的吗?不!她是最温情最舍得付出的母亲和妻子啊……所以说无奈的人生,如网般纠结啊!可爱与可恨,可敬与可叹,可悲与可怜,可耻与可笑,生命的善恶是那样容易就可以说得清的吗?这个板书被《语文学习》第一期发表并且获得了全国板书设计的二等奖。
教《于勒》的过程,是我从青年走向中年的过程,从生命的青春期渐渐走向生命的成熟期的过程。我想,在未来,我还会有新的解读。
那是一定的!
生命会老,文本长青。谢谢莫泊桑!
()附旧文:
孩子,请相信爱&&&&&&&&&&&&&&&&&&&& 王君
&& 这节语文课让我终生难忘。
&& 这本是一节很得意很精彩的课,没有想到,最终我逃离了课堂。
&& 现在想来,这堂课的设计确有匠心。面对《我的叔叔于勒》和《麦琪的礼物》这样两篇内容和思想都极具份量的小说,我删繁就简,举重若轻,只提了一个问题切入教学。当时,我的脸上一定有不易察觉的但绝对是自信的笑容,我象一个胜券在握的指挥官,含笑注视着我的军队。我颇为神秘地拉开帏幕:
&& 同学们,走进两篇小说,走进菲利普夫妇和吉姆夫妇的生活,我们会发现有那么多的相同和不同。两队夫妇,却演绎了两个孑然不同的故事,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你们能跨越时间空间,跨越心灵的鸿沟,对这两对夫妇进行感性和理性的双重比较吗?
&& 就小说教学来说,这样的单刀切入无疑是刺激而极具挑战性的。按往常的习惯,我聘请了现场主持人,然后,悄悄坐在最后一排,欣赏,品味,记录,当然必要时也点拨参与。
大多数这样的时候,我象一位将军,不佩一刀一枪,成竹在胸,神情自若。
&& 那天的讨论应该说让我非常满意,从零星记下的笔记中,我依旧可以感受到当时充满诗意的热烈:
――“于勒”的情节转折较突然,“麦琪”却是层层铺垫。大起大落的故事,大起大落的情感。
――“于勒”的环境描写画龙点睛,“麦琪”的心理描写细腻入微。
――“于勒”的故事跨度长达几十年,“麦琪”的故事却仅仅在一个晚上。时间的长度不同,情感却都经历了万水千山。
――两对夫妇都在守望金钱。一对乐观一对悲观,一对吝啬入骨,一对大方潇洒。
――一对守望金钱是为了让生活更富裕,一对守望金钱却是为了让爱情长青。
――一对为金钱而放弃亲情,一对为亲情而放弃金钱。
―――“于勒”的法郎上散发着铜臭,“德拉”的美元上却飘着清香
――当金钱和亲情碰撞时,亲情为金钱而折腰;当金钱和爱情交锋时,爱情不战而胜。
――两对夫妇最后都失掉了金钱,但最后的结局都并非“失落”。菲利普夫妇丢失了金钱也丢失了思念,只留下失望和气愤。吉姆夫妇却放弃了金钱收获了爱情,他们得到了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于是,一个成了悲剧,一个成了喜剧。
――于是,一对夫妇演绎了人性的丑陋,一对夫妇展示了人性的美丽。
――两对夫妇都让人流泪,让人心疼。抑或是痛心的泪,抑或是喜悦的泪。“于勒”的悲情故事中有“若瑟夫”一抹亮色,“麦琪的礼物”温情中也透露出生活的无奈。
我就一直笑眯眯的赏玩着学生的发言――这正是我设计和期待的方向!那样自然那样和谐那样深入那样独到。
我没有想到,我的课堂会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偏离了我的方向。一个女学生,不,应该是一个小女孩很自信地站起来,很从容地开始发言,她说:
“请老师和同学们不要忘记了一个很重要的细节,菲利普夫妇的女儿都已经二十八岁了,而德拉的丈夫吉姆才二十三岁。这个年龄说明什么?说明菲利普夫妇已经历了生活的太多沧桑与磨难,而吉姆夫妇可能还是新婚,还沉浸在对爱情的幻想中。如果我们站在这个背景下去重新审视两个故事,我认为结果会完全不同。”
一石激起千层浪,诗意的热烈被打破了,课堂讨论在我还未回过神来之前迅速地进入了另一个层面。
――我一直不好意思说,我觉得我的妈妈就像那位菲利普夫人,真的非常象。唠叨、琐碎、庸俗、有时还很尖刻。但我觉得大多数时候她还是一位好妈妈。
――菲利普夫人也有她的可爱之处,她辛苦持家,相夫教子,忍受贫寒,最后连一点可怜的希望也无情地破灭。这种破灭不是一个小小的失败,是对一个家庭对一个连女儿都嫁不出去的年老女人的致命的打击。于勒的命运暗示了这个家庭未来的命运。作为一位主妇和母亲,一位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主妇和母亲,她难道没有权利暴跳如雷,没有权利指责躲避吗?
――生活对于经历了太多灰色的菲利普夫妇来说已无浪漫可言,她们不是圣人,他们寄托在“福音书”上的希望是那样的渺茫,他们岁岁年年的等待是多少普通人家自觉的心灵选择。假如你也生在贫寒家庭,假如你也有那样一个“早年占取了你的很大部分财产并给家庭投下巨大阴影”的兄弟,你能保证在若干年后他再一次以穷困潦倒的形象出现在你面前时,你还能保持你的风度吗?
――是啊!吉姆夫妇正如作者所说,他们还是两个“笨孩子”,二十岁出头的年龄还是青春的未断乳期,他们还刚跨进生活的大门。他们没有孩子,没有太多家务,没有经历过多的艰辛。如果他们也有一个嫁不出去的女儿,如果他们也曾承受财产被瓜分之苦,在圣诞节的前夜,他们还会拥有那样动人的故事吗?
――是的,菲利普夫妇情感粗糙甚至麻木,但肇事者是琐碎艰辛的生活。吉姆夫妇爱情细腻动人,但如果吉姆长期每周都只能赚20 美元,他们能把这种浪漫坚持到六十岁吗?
――我们不能以现代读者养尊处优的身份去俯视菲利普夫妇和吉姆夫妇。实际上,他们拥有的截然不同的两段人生决定了这两对夫妇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原来,居然是我的课堂设计出了错。
记不清那堂课我是怎样逃离的。只记得讲台前围满了学生,他们神采飞扬,激情四溢,眼睛里闪烁着要与我探讨人生的强烈欲望。但是,我逃了!
我不是逃离我的语文。我给这堂课打了一百分。虽然我有些狼狈有些被动,但我为自己塑造的这群学生而骄傲。在这样普通的一节语文课上,孩子们那么自由那么开放那么民主,他们稚气而又神气地独立面对文本,自觉地搭建起了语文与生活的桥梁。他们自主地引发了对爱情对人生绝不浅薄的思考,他们的思维时而“旁逸斜出”时而“一支红杏出墙来”,更多的时候则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他们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问题出课堂。他们的神态告诉我因为语文征服了他们,所以他们也有要反征服的渴望。这不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语文课的至高至美境界吗?
我逃离的是学生的情感状态。
这是一群初三的学生,我曾经以为他们年轻得象清晨的露珠。他们的生活几乎是三点一线,他们也难免早恋但绝对很快就会成为过眼云烟。谁教会他们以这样的心态来看人生看社会―――以这样露珠般清澈的年龄。
其实,从内心深处我觉得孩子们说得有道理,甚至很有些深刻,但是,在反省自我是否浅薄的过程中,我在“深刻”上打了一个重重的问号。
孩子们,我宁愿你们远离这样的深刻。
我宁愿你们相信《神雕侠侣》中小龙女与杨过的十六年痴痴的等候,宁愿你们相信流行歌曲中所唱的“世上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宁愿你们相信如果泰坦尼克号不沉没,柔丝与杰克依旧相爱永远,宁愿你们相信德拉和吉姆哪怕是到了一百岁依然拥有那样浪漫的圣诞之夜,宁愿你们相信结婚近十年的王老师的心并非坚硬而是越来越柔软……
孩子们,相信世上也有这样的菲利普夫妇:哪怕他们的于勒弟弟劣迹重重,穷困潦倒。同样沦落为孤苦伶仃的买牡蛎的老人时,他们依旧会轻轻地走上前去牵起他的手说:我们回家吧!
孩子们,相信爱,相信沧海会变成桑田,相信“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相信“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沦送我情”,相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相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相信“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我突然想起了曾经感动过的一篇文章,叫《我交给你一个孩子》,年轻的母亲那样深情地为第一天入学的儿子向生活祈求:给孩子安全给孩子健康给孩子一切一切……我的视线跃过语文课的这场争论,我悲哀地寻找着引发孩子们如此沉重地思考的源头,有一个声音执拗地在我耳边回响:不,我们不要朗诵着“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们却用他来寻找光明”的诗句,生活,给我们一双彩色的眼睛吧,我们要用他来记录真情。
这难忘的一课!夜深人静,我在我的教学后记上写下了最后一句:语文,请帮助我!让我和孩子们永远成为守望者吧――守望真情,守望真善美!
灰色小人物的灰色理想的幻灭
&&&& ――《我的叔叔于勒》的另外一种读法
&&&&&&&&&&&&&&&&&&&&&&&&&&&&&&
“在我们前面,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每一次读到这个地方,我总是一声叹息。哲尔赛岛是“穷人的最理想的游玩的地方”,是“我们的心事”和“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我们的哲尔赛之行是“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但是,“远处”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幸福,从海里“钻”出来的哲尔赛岛只是一片紫色的“阴影”――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就这样变成为了阴影,我们的“快活而骄傲”竟然如此短命。
透过这些文字,莫泊桑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解读《我的叔叔于勒》的路径有很多,但人们普遍认为万变不离一点: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其实,如果我们站位稍高,从故事的人物群中抽身出来再看,我们会发现,《我的叔叔于勒》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挖掘。
我之所以说作者并不完全着力于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乃是因为细读文本,我发觉下面这个疑点值得重视。
虽然小说的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但其实于勒和故事中的所有人物都并没有实质上的接触。就算最后“我”(若瑟夫)曾代表父母付钱给于勒,并且自作主张多给了于勒小费,于勒也表示了感谢。但在这样的接触中,心眼透亮的其实也只是“我”单方面,于勒完全处于无知觉的状态。这一次接触依旧算不上是于勒和我们的正面接触。也就是说,至始至终,在文本里,于勒都仅仅只是一个“符号”。作者故意置他在亲情的“蒙昧状态”中,让他在整个故事发展中并不掌控发言权。这就留给了读者阔大的想象空间,使我们对“于勒”的象征意义浮想联翩。
那么于勒这个人物到底有何意义呢?
我们再转一个方向,看看于勒给予菲利普一家的真正影响何在。普遍的解读认为,于勒是菲利普夫妇梦想中的一棵发财树,是菲利普夫妇价值取向的风向标,在于勒这面镜子面前,菲利普夫妇露出了贪财忘义趋利避害的丑陋面目。但其实,真的是这样的吗?于勒真的是菲利普一家的梦想和渴望吗?
如果浮光掠影读文字,确实如此。但我们如果沉潜入文字,就会发现文本中还多有玄机。其实,于勒从来没有给菲利普夫妇带来任何实际的利益。在小说展示的情节里,于勒在菲利普的家庭生活中,从来也仅仅是一个符号。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逼得父母动了老本”,是“坏蛋、流氓、无赖”,如果说,这个时候,于勒还是一个真实的个体存在的话,那么,自从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把他打发到美洲去了之后,于勒从此就变为了一个符号。
于勒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儿钱。“两年后”才接到他的第二封信。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有再来信。细细体会这些时间词语,我感到惊心动魄。十年,乃至于十年以上的光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这么漫长的时间啊,菲利普一家,就那么迷信于勒的一封语焉不详的信?这封信,到底能够证明什么,保证什么?于勒书信内容的虚假一眼便可以看出:比如,于勒抛开做得好好的生意去美洲旅行,这不符合常理。即使要旅行也和与家人通信不矛盾,更不必“要好几年不给家人写信”。再次,为什么不可以趁“长期旅行”顺便回家一趟呢?最后,信中说“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这更是欲盖弥彰。总之,可以看出,这封信真可谓“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它根本不是什么“福音书”,分明是一份宣布破产和诀别家人的“通知书”。
外人尚且看得一清二楚,善于精打细算的菲利普一家难道都是白痴,分析不到,研究不出信的本质?更何况,这薄薄的两封信能够承载得起十多年的时光的空白吗?也许有人会说,菲利普一家是有信念的。在中国历史中,不就有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牛郎织女年年岁岁盼望等待的故事吗?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了,这样的等待一般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被等待者曾经赋予给等待者的心灵力量。这力量,成就了等待的动力和决心。但是,于勒曾经赋予给菲利普夫妇什么呢?除了噩梦之外,还是噩梦。
菲利普夫妇经历了足够的人生风霜,悲苦到了连女儿都嫁不出去的地步,他们对世事的无常,人生的冷酷应该有丰富的体验和认识,难道,他们能够轻而易举的就被一封信“忽悠”了整整十年吗?
我们再进一步分析文本,菲利普夫妇真的不知道于勒为他们描绘的理想人生完全可能是一场空吗?我们来品味两句话。
“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啊!”
请细细品读。父亲为什么不这样说呢:“如果于勒在这只船上,那叫人多么惊喜啊!”两相对比,父亲的表达以及叹气,起码可以给我们以下几个提示:第一,一声长长的叹息“唉”,让我们感受到了菲利普内心深深的失望;第二,一个“竟”字让我们体会到就连菲利普自己也不相信于勒会在这只船上;第三,菲利普一家从来就没有惊喜过。总之,这长长的一声“唉”,从故事的一开始就透露出了一个信息:对于于勒能够在“这一只船上”,菲利普并不抱希望。而当这句话重复了十年的时候,这个本就谈不上希望的希望,应该就更加渺茫得成为了一个遥远的童话了吧。
这还仅仅是故事的开端。矛盾发展到高潮的时候的人物语言往往更能够泄露人物的内心世界,也许,往往就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当菲利普怀疑卖牡蛎的老水手就是于勒的时候,作者全力塑造了他的“怕”:他“怕”得“脸色苍白”,说话吞吞吐吐颠三倒四,怕得“哆嗦”,“脸色煞白,两眼呆直”,嗓子变哑,神色“狼狈”,说话结结巴巴。对于于勒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情,菲利普的信念怎么这样迅速地就土崩瓦解了呢?十年的“坚定”等待就这么不堪一击吗?菲利普夫人最后的“突然暴怒”揭开了这个谜底。她说:
“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拖累我们的……”
这好像是情急之中的愤激之词。不!错了,这是真相大白之后菲利普夫人终于能够也必须直面内心世界的明证。
“我就知道!”
“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
菲利普夫人终于吼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这绝不是愤激之词,这是菲利普夫人基于对于勒的深刻认识之后的正确判断。这个“行为不正糟蹋钱”的家伙要想翻身成为“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谈何容易?并不是每一个品行有缺陷的人都能够在岁月的磨砺下充分成长的。于勒就是。他可能努力过,奋争过,也成功过,但令人扼腕的是,他毕竟没有真正站立起来。他缘何发财,又缘何迅速破产,他的人生玄机小说中讲得不详细。我想,这也是莫泊桑的高明之笔吧。
十年来,在内心深处,菲利普夫妇就一直胆颤心惊地怀疑着于勒发财之梦的荒诞。岁月的无情流逝逼迫他们不得已在心中已经有了定论:于勒根本就不可能发财!虽然如此,他们却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也不敢正视这个现实。他们就这样自欺欺人地和家人一起守护着这个于勒之梦,心甘情愿地被这个梦所愚弄。于是,那封早应该被岁月的风霜侵蚀得变黄发粉的于勒的书信就成为了家里佛龛上的偶像,成为了“百事哀”的贫贱家庭的一缕阳光。换句话说,原来于勒早就超越了于勒本身,他不过是菲利普这样的灰色人物的灰色人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灰色理想。菲利普们对于勒的依赖和盼望,除了对金钱的渴求之外,还有更多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让我们再回溯前文。在我看来,《我的叔叔于勒》最使人揪心的描写还是小人物的生存状态的无奈。从一开篇,作者就不惜笔墨写出菲利普一家的贫困:钱财“并”不多,“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父亲要“很晚”才能从办公室回来,还只能挣很少的钱,家里样样都要节省;甚而连两个女儿都“老找不到对象”:拮据的生活到了让母亲“非常痛苦”的地步。贫困,不仅让菲利普一家在物质上捉襟见肘,而且在精神上也常常难堪。
但是,在这灰色人物的灰色人生中,我们却不断地感受到灰色人物们对灰色的躲避,对明亮的寻找。请不要忽略了一些细节:“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散步,这对“日出而作日落不歇”的菲利普来说应该是一件奢侈的事了,这“每一个”星期日的散步,而且是“衣冠整齐”的散步(真正的休闲的散步应该绝不讲究衣冠整齐而应追求闲适舒适吧),我认为表达的乃是穷人家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在这散步中,在这短暂的悠闲和庄重里,菲利普一家可能找到了生命的一种尊严。
确实,人生不仅仅是一场为了衣食的战斗,生命的尊严可能更多时候表现在对生活的享受上。虽然风霜刀剑严相逼,但是,菲利普一家还没有完全被生活压垮。他们的心里还有对生活之美的一种渴望。这在后来的情节里,是有照应的。
在哲尔赛的旅行中,“父亲突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毫无意义,父亲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这又是看似不经意的一笔,但菲利普的这一问其实很让人为他捏一把汗。从后文来看,这样的请求显然超越了这次哲尔赛旅游的预算开支,这对于“样样都要节省的家庭”是一笔额外的负担。因此,菲利普的请求也遭到了夫人的软性抵抗,微妙地引发了夫妻之间的矛盾。虽然菲利普夫人勉强答应了让两个姐姐和女婿去吃牡蛎,但是从菲利普的迟疑不决闪烁其辞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菲利普为此必须要面对的尴尬甚至回家后必然要面临的苛责。
但是,深谙家庭经济捉襟见肘的菲利普还是提出了这个看似荒唐的要求。他无法抵挡这种“高贵的吃法”的魅力,他渴望自己能够成为请漂亮女士吃牡蛎的先生,他需要这种“郑重其事”的生命感受。这和前面的“衣冠整齐”多么相似。
我从来不把这看做一种虚荣。这些需要用尽全力才能够勉强维持家庭生活的普通平民,其实是多么渴望像绅士一样的体面和高贵一回啊!就是哲尔赛的旅行,让他们感受到“快活而骄傲”的原因也绝不仅仅是玩耍本身,而是旅行带给人的尊严感和幸福感。
弄清了这一点,我们反过来再看于勒的象征意义,就容易理解了。于勒,其实不过是菲利普夫妇灰色人生的一抹亮色,是他们为自己长夜漫漫的人生点燃的唯一的一盏长明灯罢了。这盏灯的光亮其实非常非常微弱,甚至微弱到了虚幻。但是,菲利普夫妇却用对生活的全部的力量守护着它。明知虚幻却全力维持,明知不可为却全力为之。即便是在心灵深处已经千万遍地正告自己要清醒要理性,但是当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他们却依旧沉浸在这个魔幻一般的梦中不愿意醒来。
是啊,人生是需要一个梦来支撑的啊!像菲利普夫妇这样的人生,该到哪里去寻找这样的一个梦呢?在无可奈何之中,于勒的出现便成为了一种契机,成为了菲利普夫妇要死死抓住的一根救命的稻草。虽然历经十多年的生活的淘洗,这个梦的颜色越来越灰暗,但是,他们还是不能醒来。
不是他们不想醒来,实在是因为他们找不到可以替代于勒的另一个梦啊!远在天边的于勒,若有若无的于勒,毕竟给了他们一个遥远的寄托,成为了他们展望另一种生活的跳板。教材和大部分教师都愿意让学生想像: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遇到的于勒是发了大财的于勒,那会有什么样的情境?而我,最想问学生的却是:如果于勒一直都不出现,故事还会怎么发展?
这才是最让人揪心的问题。我相信,菲利普夫妇还会等下去,盼下去,熬下去。只要生活没有新的希望出现,于勒就将是他们唯一的期盼。
我以为,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作者并没有构思如何去表现于勒和菲利普的正面接触。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作者不是以他人的视角,而是以“我”――若瑟夫的视角来观察这个故事――“若瑟夫”的儿子的身份避免了对菲利普夫妇的过度批判,让一般化的价值评判标准黯然失色。在小说中,作者就是想让于勒成为一个符号,一种并不明亮的精神的寄托,一个灰色人物的灰色人生必然要仰望又必然要破灭的灰色的梦。
这个梦就这样破灭了。最后我们见到的于勒,“衣服褴褛,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狼狈不堪”,这哪里是于勒,这就是小人物的理想的化身啊!穷困潦倒,穷途末路,哀苦悲凉,这不正是底层百姓真实人生的写照吗?
衣冠整齐的菲利普们,向往着高贵生活的菲利普们,在穷困潦倒的“于勒”面前终于彻底倒下了,他们风度全失,神色狼狈,暴跳如雷,当读到他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马洛船,以免再遇见他的时候”,我的心中真是涌起满腔的惘然和痛苦。
菲利普们终于彻底清醒了,终于必须彻底地告别一个不切实际的梦了。表面看来,他们并没有损失什么――因为于勒其实从来就没有真正带给他们过什么。但是,只有读懂了这篇小说的人才知道,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们的梦破灭了,他们的唯一的一个理想被埋葬了。
灰色的人生啊,终于又彻底回到了那漫漫长夜中去了。可怜的菲利普们,还会有衣冠整齐的时候吗?还可能被一种关于牡蛎的高贵吃法打动吗?小人物们的弱不禁风的人生理想啊,让人一声叹息,全身寒意顿生!
Re:四上《我的叔叔于勒》
[ <span id="t_14-10-22 21:55:00 | By: 果柯(游客) ]
王老师,您这节课“网”的板书是如何设计的呢?麻烦您发一下给我好么?谢谢。
个人主页 |
Re:四上《我的叔叔于勒》
[ <span id="t_14-7-12 8:42:00 | By: 一剪寒梅(游客) ]
可爱的昭君姐姐:我在云南,根本就没有机会外出听课,听你的课成了我一直的遗憾。你也许记不得了,你还在重庆的时候我给你写过一封信,你还给我回了亲笔信,我至今还保留着,很想要你的课堂实录,一览昭君姐姐的无限风光。我邮箱
个人主页 |
Re:四上《我的叔叔于勒》
[ <span id="t_13-8-22 21:26:00 | By: 高山流水(游客) ]
王老师四上《于勒》,各有不同,对文本的多角度解读令我钦佩,尤其是第四次的解读,以“人”为本,确实让我学到了很多。
个人主页 |
Re:四上《我的叔叔于勒》
[ <span id="t_13-4-4 21:54:00 | By: 田间小草(游客) ]
王老师,听到你的演讲很高兴,进入你的博客更高兴!谢谢你分享给我们的文字!
个人主页 |
Re:四上《我的叔叔于勒》
[ <span id="t_12-11-6 23:22:00 | By: 成都陈老师(游客) ]
思想的火花,希望的光芒 ----------王君授课《我的叔叔于勒》赏析 成都石室外语学校:陈明渠 “国培”第六天上午,聆听了人大附中特级教师王君女士的现场授课《我的叔叔于勒》。我深深地陶醉在王先生课堂流淌而来的前沿语文教育教学思想之中。整理如下以供借鉴。 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寻找平衡的思想。在课前热身阶段,王先生安排学生听写本课的生词短语后采用抽生校正、学生自我校正的手段处理。表面看似乎落入了庸常的巢穴,正是这平直的一笔凸显了王先生对语文工具性(对工具性的狭窄理解)的重视。其后的课堂她带领学生进入到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知灰色人物的灰色人生。在凄婉的伴音中将学生引入同情怜悯“于勒叔叔”的悲凉氛围中培养了学生的悲悯情怀。凸显了对文本人文性的挖掘。前后合璧、平中见奇,全课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中平衡的行进着。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平衡也是一种改革”一样,王先生努力地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寻找着平衡。 不遗余力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思想。王先生的课堂对学生的激励妙语联珠。诸如,“大方点儿自信点儿行吗”;“看你说得多明白,你看书还可以更仔细些”;“坐在边缘位置不能把自己边缘化”;“言说是人的本能,你说说看吧”;“我们没有不行的,你再仔细找一找想一想”;“回答得多精彩,呵呵”;“帮老师一个忙吧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你的朗读让我心动”……课堂语言中,既有激励又饱含期待;既有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肯定又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王先生在与学生平等交流中,语气谦逊而平和如芝兰之香沁人心脾。 教会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语文课堂的思想。在课堂环节中王老师预设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自己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解决吗”。待学生提出问题之后,王老师跟上一句“这些问题都可以下去以后翻开资料书查找到,你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下课后去解决吧”。课后有老师评说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试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都要一一解决才是好的语文课吗?这应该是一个仁者见人智者见智的问题。回想庸常的语文课堂,我们在一览子预设之中已经把学生教得一点儿问题也没有了。正如王老师在课堂上所言“学习语文的最好境界是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引导学生挑战书本挑战权威的思想。王先生在授课中预设了一个问题“你觉得莫泊桑讲述的这个故事有破绽吗,前后有抵触和矛盾的地方吗”紧接着王老师呈现《我的叔叔于勒》之“福音书”:“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做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寻找。事实证明学生的眼光是敏锐的:“买卖好”又去“做长期旅行”不符合常太心理;“去做长期旅行”放弃买卖不做怎么会“发财”呢;是什么原因让于勒产生“可能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的想法呢,说明于勒现在境况不好缺乏自信。老师总结“这一切都说明菲利普夫妇被这封福音书给骗了”。一度时期以来我们语文老师抱着教辅资料,照抄教辅资料,照读教辅资料把学生教得成了教辅资料的忠实奴隶。实际上我们很长一段时间在干着“奴隶教会学生做奴隶的方法”的勾当。 巧妙预设问题引导学生进入静读状态的思想。王老师抛出问题:“请大家看第49自然段‘后来大家都不说话’。菲利普夫妇不说话可以理解而在心里深情呼唤‘叔叔’的我为什么也不说话了呢?”请同学们静静地读书帮助王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妙哉!”我不得不为王老师预设问题的巧妙而赞叹。此问题一抛出学生全员进入读书状态,课堂上鸦雀无声。表面静止的课堂却如深层的滔滔江水奔涌着,学生的思维激烈地进行着。这与我听过的哪些表面轰轰烈烈的假讨论课堂形成鲜明的对比。此时无声胜有声! 延伸有限的课堂于无限的生活的思想。是的,40分钟(有的是45分钟)的课堂是有限的。要想学生真正学好语文仅仅利用这几十分钟也是远远不够的。王君老师在最后一个环节安排了讲述陈应松的《母亲》,在轻柔的伴乐中王先生深情的讲述着:一个瘫痪得“手无缚机之力的母亲尽然死死地抓住那盛满毒药的碗,碗被妈妈紧紧咬着就像碗长在妈妈嘴里撼不动了。因喝得猛,喝得急,那碗毒药水从妈的两边嘴角往外流,一直流到颈子里,流到枕头上”。王老生的授课已经结束了几天可这一幕仍然刻在我的大脑里。不能置疑,在王先生的凄凉讲述中学生感受到了文中母亲用生命呈现在眼前的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当然,课下有人质疑这一环节与《我的叔叔于勒》的文本是否一致是否融洽、是否跑调等等这已经不重要。重要得是安排这一环节可以激发学生去阅读陈应松的《母亲》,可以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课外的经典。如果我们的语文课都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怎么不能提高呢? 总之王先生贡献的《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可挖掘的语文教育教学的思想内涵远不只这些。只要我们去探索去实践,我们的语文就有救了,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就会闪耀着希望的光芒。
个人主页 |
Re:四上《我的叔叔于勒》
[ <span id="t_12-5-25 1:21:00 | By: tiger(游客) ]
很遗憾。听了同事对您不住的赞扬,真的以为有一位细致钻研教材与学生的同行了。可惜听了您的课,又看了您的博客。当看到您一个劲煽呼着让看泰坦尼克的学生哭的时候,我只能说似乎有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那个年龄的孩子本来就应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正常的反映。那是他们的自由。有些在他们的年龄本就不该懂。您在呼唤他们的善良之心的时候,其实已经错了。超越了学生们的年龄阶段的反应本就是在作假。在作假的前提之下呼唤出来的善良只能是虚伪!请原谅我的直率与狂妄。
其实仔细看下你的东西不难发现,您写的不是菲利普夫妇,而是您自己。您不是在“我注六经”,而是在“六经注我”。与其这样四上这一课倒还真不如去认真地品读这品小说,不是以教师身份而是以读者的身份。把它作为一个审美关照的对象。其实用不着学生的提问,也用不着什么四讲,只要他们能真的在你的头脑中活起来。就够了。活动的应该是这些人物而非您自己。
菲利普夫妇真的是在自欺欺人吗?菲利普太太真的是一个深爱自己子女的好母亲吗?也许都不是。 他们只是一些小人物,在生活重压下异化扭曲了的小人物。虽然他们还有梦想与追求。但是仍旧是被生活异化了的。不妨看看他们的追求是什么?也许很有意思。周日“衣冠整齐地散步”还有“如绅士一般地吃牡蛎”。他们追求地很简单――有尊严地活着。哪怕只有那么一会。这无可厚非。甚至有些感人。然而这种他们所谓的尊严又是如何体现的。动作高贵、衣冠整齐。他们已经被异化了。
面对可以暂时“高贵”一下的机会,飞利浦太太一句话就巧妙地把开销降到了最低。当然也巧妙地否决了儿子若瑟夫想要高贵一下地渴望。我甚至不得不佩服夫人的精明。“别把男孩子惯坏了”看起来是出于对儿子的爱,但是谁都知道这只不过是一个冠冕堂皇地托辞。丈夫的话她不便反对。但是她却巧妙地把丈夫、自己与儿子排除了。以怕伤胃摘除了自己,又不着痕迹的”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去掉了丈夫。我想如果不是有女婿的话,那么这次丈夫发起的”高贵行动“会无声无息地被妻子”扼杀于摇篮之中“。在这里我看不到爱而只有算计!
飞利浦夫妇认为只有钱才可以满足这种尊严。所以菲利普夫妇并非是自欺欺人地相信了于勒的信。那本就是他们心底的梦,与其说他们相信了于勒,不如说他们在相信自己的梦。菲利普夫人的气急败坏,不正是梦破灭时的最正常表现吗?
这篇小说虽然短但是却有着西方典型悲剧的格局――希望破灭。在生活重压之下苦苦挣扎的小人物的希望的破灭,即使这个希望是被扭曲的。但也足够构成悲剧的要素了――美好被撕破。也许那个若瑟夫未尝不是昔日的飞利浦夫妇。而于勒也许正是未来的飞利浦夫妇。至于回来换船也许不见得是清醒了,而是躲避,躲避那个血粼粼地撕破了的梦的残骸。他们未必真的会醒过来。或者说他们真的愿意醒来吗?也许他们会再幻想那个水手只是长得像于勒的另一个人罢了。
个人主页 |
Re:四上《我的叔叔于勒》
[ <span id="t_12-4-28 16:56:00 | By: 苞谷饭(游客) ]
从今天起,我认识了一个叫做王君的女人――优雅大方不做作,风趣幽默懂生活――我喜欢你!从今天起,我认识了一个真实精彩的语文老师,会关注你的博客――
个人主页 |
Re:四上《我的叔叔于勒》
[ <span id="t_12-4-27 23:02:00 | By: 风前絮无痕(游客) ]
尊敬的王老师:几年前在重庆7中听过你上课,印象深刻。今天拜读了你的教学后记,感慨万千。因为实在厌恶了一篇接一篇的讲课文,自己也曾尝试过整合教材、专题教学,却很肤浅,也未坚持。我确实太懒惰了。希望看到你更多的教研论文、教学案例和课堂实录。有没有这方面的专著呢?以前培训时发过一本书《听郑桂华老师讲课》,看后很有收获,你能不能也将自己的经验整理出来呢?
个人主页 |
Re:四上《我的叔叔于勒》
[ <span id="t_11-5-5 9:55:00 | By: 安徽王春山(游客) ]
王君老师:上次在合肥关于《安恩与牛奶》的讨论,可否定论?无法取得你的具体联系方式,只好求助贵博客。
我的qq号为、邮箱是qq@。com 盼望你的回复。谢谢!
个人主页 |
Re:四上《我的叔叔于勒》
[ <span id="t_11-5-5 7:31:00 | By: jwd62003(游客) ]
个人主页 |
Re:四上《我的叔叔于勒》
[ <span id="t_11-4-30 21:29:00 | By: 长今(游客) ]
孩子请相信爱,也可以说成:人们,请相信爱。你说得那样灵性清澈,谁在你的课堂上都会坚信爱的力量。相信菲利普夫妇也会扔掉装模作样的假面具,抓住苍老的弟弟的手。更相信这样的语文课会让未来的于勒有家可归,和家人喝着菜汤共叙天伦。你的文字洋溢着诗意的人生观。都是好散文,教育感悟写成这样,真是好文章!以下为王君的回复: 只有您能说得这么透彻!
个人主页 |
Re:四上《我的叔叔于勒》
[ <span id="t_11-4-30 9:48:00 | By: liyingfang ]
看了你的文章,印证了一句话,教研文章不是写出来,而是做出来。那些强调老师写文章的领导应该把着力点放到教学实践上。
Re:四上《我的叔叔于勒》
[ <span id="t_11-4-30 2:11:00 | By: 燕子(游客) ]
昭君姐姐,你感动着重师人,鼓舞着重师人,我也是其中之一。 继续向你学习,期望能像你那样睿智、那样深刻、那样激情澎湃、那样活力四射--------以下为王君的回复: 燕子:飞翔的时候,有时会感觉翅膀特别沉重好像再也飞不起来了。要镇定,要自信!生活也会跟我们调皮呢!生活也许就是耐心的艺术。
个人主页 |
Re:四上《我的叔叔于勒》
[ <span id="t_11-4-29 20:18:00 | By: liuyang(游客) ]
……其实是多么渴望像绅士一样的体面和高贵一回啊! 就是哲尔赛的旅行,让他们感受到“快活而骄傲”的原因也绝不仅仅是玩耍本身,而是旅行带给人的尊严感和幸福感。
是啊是啊,可不是么! 文中“在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那种连孩子也可隐约感受到的高雅与从容,不正因如此吗。再普通的人也不会放弃精神上的追求,只要他还没有丧失对自己的本能的爱。不过有时又恰恰因为这种爱,而在物质面前迷失了自己。 以下为王君的回复: yang兄:你比我更透彻!谢谢!
个人主页 |
Re:四上《我的叔叔于勒》
[ <span id="t_11-4-29 19:39:00 | By: liuyang(游客) ]
在如何教学上,本人永远很木讷。而对于文本,我执着地认为,面对一切伟大的作品,一定要从“人”的角度来读人。 王君老师后两次的教学和感悟,便牢牢地抓住了这一点。
个人主页 |
Re:四上《我的叔叔于勒》
[ <span id="t_11-4-29 18:47:00 | By: vivian(游客) ]
可爱的昭君:
我是重师毕业的一个学生,还记得那一次你来我们学校听过的你的讲座,从此念念不忘。
工作快两年了,发现教育和自己想象中不一样,不是那般美好。在快要失去信念的时候,发现了你的博客。从此欲罢不能,每一篇,我都细细品读。你不知道,你介绍的哪些方法对一个新老师是多么的受用呢!
更重要的,我喜欢你的态度,你的性格。现在,我也每天对孩子们微笑,教室里多了好多欢笑。现在的我,少了很多抱怨,更愿意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了!
你是那么的优秀,是我努力的榜样,谢谢,昭君!以下为王君的回复: 好妹妹,祝福你!分享你的快乐。 教育是这样的,痛苦和快乐一样多,痛苦也是快乐! 但愿生命中有足够多的阴翳,来成就最美的黄昏。这大概是冰心的话。
个人主页 |
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