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制度后因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而非废除从这个制度的兴衰汉字的演变过程历史过程中有何体

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①《权利法案》对国王的权力作出了明确的限定,肯定了国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
②这部法案所体现的核心政治价值是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它对西方今天的政治制度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它确立了今天西方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③不足:这种政治体制依然没有完全解决王权与民权之间的矛盾,它具有民主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优点:它在一定程度上让更多的人参与了国家的政治决策,保护了民众一定的合法权益。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限制王权的法案史实的识记。第(1)问依据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剥夺王权保留王位的革命,第三子目限制王权的法案中的内容:“1689年,英国国会在伦敦召开全体会议,制定并批准了一个著名的法律文件,即《权利法案》。这个法案对国王在经济、政治、宗教等事物中的权力进行了严格的限定,确定了国会拥有最高权力的基本原则,并对公民应有的权利作了明确规定。”可知,《权利法案》对国王在经济、政治、宗教等事物中的权力进行了严格的限定,确定了国会拥有最高权力的基本原则,并对公民应有的权利作了明确规定。第(2)问依据“这种保留统而不治的君主、国会拥有国家最高权力的政治体制被称为‘君主立宪制’。”可见这部法案所体现的核心政治价值是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它对西方今天的政治制度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它确立了今天西方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第(3)问依据“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英国终于确立了代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制度,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英国革命不仅对英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迅速波及其他欧洲国家,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可知,这种政治体制的优点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让更多的人参与了国家的政治决策,保护了民众一定的合法权益。不足之处在于这种政治体制依然没有完全解决王权与民权之间的矛盾,它具有民主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考点:限制王权的法案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限制王权的法案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权利法案》的时间、内容和影响。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16世纪中期,荷兰人安托尼兹求出圆周率的值在3..之间。欧洲人认为这个精密的数值是安托尼兹最先推算到的,因此把它命名为“安托尼兹率”。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认为这个数值并非安托尼兹最先得到的,主张把它改为“祖率”。
(1)你同意三上义夫的提法吗?他为什么主张把“安托尼兹率”改为“祖率”?
(2)最早推算出“祖率”的科学家是利用什么技术推算出这项成果的?
(3)称“安托尼兹率”而不称“祖率”说明了什么问题?
(4)中国计算圆周率的数值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比欧洲早,今天中国却比欧洲许多国家落后。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学年重庆市初三月考历史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商汤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为恢复工业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日国会通过的《全国工业复兴法》,又称《全国复兴法》。根据该法成立了全国复兴总署,由它召集工商界、劳工组织和消费者共同拟定公平竞争法规,由不同行业制定的这种法规后来达到750个之多。《全国工业复兴法》的第7节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对雇员不得以必须参加公司工会为条件;雇主应遵守总统批准或规定的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
——齐世荣《人类文明的演进》
材料三“在广东和福建获得特殊地位的30年里,中国的出口增长了一百多倍,1978年时广东没有一家拥有现代化生产线的工厂。30年后来广东南部的人,却可以看到摩天大楼、世界级饭店和高速公路。到1992年邓小平退休时,估计有一亿人次涌入广东的沿海地区。”
——【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的主张及其理由。(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该法的核心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法规内容产生的作用。(2分)
(3)材料三中“广东和福建获得特殊地位”是指什么?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的历史影响。(2分)
(4)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改革的一点认识。(1分)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学年江苏大丰第四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现代文明的美国历史,是由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
材料二: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在德国,已经宣布所有16—60岁,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公民全体动员……德国报界赞同这个方案,……其它国家无疑也将仿效这个榜样。
——1916年罗曼罗兰的日记
材料三:我们(指美国)就好像是预备队,先坐在一旁的长凳上瞧人家的。俄国和中国形成先上场的第一队,……在球赛进行到我们的先锋队员快要疲乏的时候,我们就应参加进去作最后的一搏,以决定最后的胜利。
——富兰克林?罗斯福
材料四:我们整个国家都将永远记住这次日本对我进攻的性质。……,美国人民兴正义之师必将赢得彻底胜利。……我要求国会宣布,自日星期日日本对我们无端进行卑鄙的进攻,美国同日本帝国之间已处于战争状态。&&&&&&&&&&&&&&&&&&&&&&&&&&&&&&&&&&&&&&&
——罗斯福在珍珠港事件后的 “国耻日”演说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强调它是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战争,是指它具有怎样的性质?(2分)
2.材料二中大战是指什么战争?其开始的标志是什么?(2分)
3.材料三中的“球赛”是指什么历史事件?战前西方大国对此历史事件的发动者实行了什么政策?(2分)
4.从材料三到材料四美国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出发点是什么?(2分)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学年安徽省九年级下学期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美国、苏联(俄罗斯)是世界现代史上的两个重要国家,两国的经济建设及彼此关系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7分)
材料一&& 1921年春,苏俄发生大面积的灾荒,三千多万老百姓挣扎在饥饿的边缘……然而,这个政策引起了农民的不满,一些富农甚至借机拿起了武器。连十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的坚强堡垒——喀琅施塔得的水兵们也支持农民的要求。——《大国崛起》
材料二&& (经济大危机下)千百万人只因像牲畜那样生活,才免予死亡。宾夕法尼亚州的乡下人吃野草根、蒲公英;肯塔基州的人吃紫罗兰叶、野葱、勿忘我草、野莴苣以及一向专给牲口吃的野草。城里的孩子妈妈在码头上徘徊等待,一有腐烂的水果蔬菜扔出来,就上去同野狗争夺。……&& ——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1)材料一中“这个政策”是指什么政策?为了挽救材料中描述的危机苏俄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有何特点?(4分)
(2)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具有怎样的特点?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4分)
(3)面对材料二中的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这一对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4分)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能得出什么启示?(2分)
材料三&& 近几个月来,美国与俄罗斯关系趋于紧张。就在几天之前,俄罗斯总统普京在5
月9日莫斯科红场的阅兵式上不点名的指责美国的对外政策像纳粹德国。美国媒体称,普京在红场阅兵时发表了“暗示美国对外政策像纳粹德国的讲话”。稍早,普京在今年的国情咨文中就对美国进行了激烈抨击。今年2月,普京在慕尼黑的一次发言中批评华盛顿“几乎毫无节制地”使用军力的言论令西方震惊。普京还谴责美国正使世界变得更加危险。
&&&&&&&&&&&&&&&&&&&&&&&&&&&&&&&&&&&&&&&&&&&&&&
——选自人民网日
(5)世界现代史上美国与苏联作为盟友曾经有过合作,试举两例说明。(4分)
(6)为了对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历史上曾采取了什么政策?(2分)
(7)美苏关系由“战友”到“敌人”开始于哪一事件?此后随着两国关系的改变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4分)
(8)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讲话中指责美国的对外政策像纳粹德国。纳粹德国的对外政策是什么?(2分)
(9)结合现实回答为什么俄罗斯总统普京“谴责美国正使世界变得更加危险”?试举两例说明。(3分)
科目:初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26、阅读下列材料( 16分 )
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只能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秦朝)虽得天下,
旋接踵而亡。
回答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2分)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请列举两点(4分)
(2)用材料一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改革的历史作用。(2分)
(3)材料二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4))这种观点是否正确?(2分)你认为秦朝灭亡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3分)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400-606-3393
今日:2646套总数:5224467套专访:2945部会员:149942位
当前位置:
& 2015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02 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2015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02 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99次
资料类型:专题资料
文档大小:693KB
所属点数: 2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2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频考点解读】
2.唐、元、明、清时期政治制度演变是高考命题的密集区。三省六部制、内阁制、军机处是考查重点,注意综合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历程
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复习备考时,注意理解先秦世袭选官、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概念,分析归纳选官制度演变历程、特点及规律性认识;从当前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反腐倡廉等热点角度理解古代选官制度的启示
近几年高考命题主要集中在郡国并行制和元行省制,从全国的考查情况来看中央官制(君权与相权关系)、中央强化对地方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汉代察举制的利弊、九品中正制的特点、隋唐科举制的特点及影响等是考查重点。特别突出对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特点及影响的考查。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并重,多是通过新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对历史主干知识的理解认识。
【热点题型】
古代中国的选官用官制度
例1、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提分秘籍】
通过分析近三年各地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的选官用官制度”的考查角度有:
1.选官的依据:品行、才学。
2.选官制度的影响:个人价值取向、体现社会公平、普通民众参与政治的积极性。
总之,选官制度不仅关系到国家治乱兴衰、社会的进步,还关系到人民个体的政治生活和权利。选官制度与人类文明进步是同步的,也在不断向相对公开、公平、公正方向发展。
【举一反三】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热点题型】
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例2、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提分秘籍】
通过分析近三年各地高考试题,可以看出“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的考查角度有:
1.削弱地方加强中央权力:直接总结、借生活实例。
2.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设新机构、新官职。
总之,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中国历史长期统一、稳定、连续地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君主专制的演进,既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矛盾的逐渐激化,也体现了政治制度继承与创新的特点。统治者设置新的中央机构、官职,削弱相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央机构的创新,提高了行政效率,对后世中央机构和官职的设置提供了借鉴。
【举一反三】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热点题型】
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及影响
例3、右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  )
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礼部
【提分秘籍】
1.主要特点:
(1)加强君主权力:秦朝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代利用新儒学思想来神化皇权,唐宋元等通过分割相权、弱化地方事权来加强君主权力,明清进一步强化了君权。
(2)思想控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机构:秦的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唐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清设军机处。
(4)官吏的选拔和任免:从秦朝废除分封制后,官吏任免由皇帝决定。隋唐实行科举制,一直延续到近代。
(5)完善监察制度:皇帝通过设置监察机构,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能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有利于各民族交往和融合。
(2)消极:经济上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成为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政治上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在政治和思想等方面钳制人民;文化上极端专制统治的政策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空谈务虚,阻碍科技创新和文化发展;外交上闭关锁国隔断了中外联系和交流,逐渐拉大与西方差距。
【举一反三】
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  )
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   B.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   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
【高考风向标】
1.(2014·重庆卷)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2.( 2014·天津卷)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3.(2014·广东卷)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
4.(2014·浙江卷)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
① 《山阴志》  选举、书院、学堂、新军、警察
② 《临安志》  宫阙、宗庙、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市
③ 《四明志》  职官考(府州官员)、学校考(本路蒙古学、本路儒学)
④ 《绍兴志》  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
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答案B 【解析】本题以浙江地方志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表格中有效历史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据题干表格中第一行“新军”“警察”可知是民国时期;据第二行“禁军”“坊市”等信息可以推断是南宋时期;据第三行中“府州”“蒙古学”等信息可知是元朝;据第四行栏中“科学技术”“文物古迹”可以判断时间是当代。依据时间排序,B项符合题意。
5.(2014·浙江卷)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全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这年去世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材料二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8分)
(2)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9分)
(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9分)
信息归纳答案;第二小问对外政策从海禁和朝贡贸易的角度分析作答。
6.(2014·北京卷)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
答案A 【解析】本题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强调的是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A项加强了中央集权,正确;B、C两项都是为了解决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排除;D项措施是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故选A项。
7.(2014·全国大纲卷)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答案B 【解析】本题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为切入点,考查内阁与宰相的共同之处,旨在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内阁是辅助皇权的秘书班子,不能够独立处理政务,排除A项;内阁也没有官吏任免权和直接管理地方政务的权力,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8.(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9.(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逐渐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10.(2014·山东卷)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11.(2014·福建卷)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分)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0分)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10分)
(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10分)
12.(2014·江苏卷)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3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3分)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5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3分)
13.(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置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
14.(2013·福建文综·T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解析】选C。试题材料从西方人士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延续至清末的科举制度,作者用了“年复一年”“直到”和“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考中又怎么样”等字眼,体现了作者对清末读书人执着追求科举功名现象的难以理解。据此判断四个选项,A、B、D表述过于主观或极端,偏离了材料本意,只有C最符合题意。
15.(2013·山东文综·T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解析】选A。具体分析见下表: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A 中央集权的特点就是地方日益从属中央,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渐加强 正确
B 自秦代确立皇帝制度,皇帝就总揽大权 错误
C 表述错误,到明代宰相制度才废除 错误
D “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在商鞅变法时就出现了 错误
16.(2013·江苏单科·T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解析】选A。题干材料“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可知“违制”主要指皇帝背离了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因而A正确。门下省负责政令审核,故B错误。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故C错误。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皇帝并没有违背,D错误。
17.(2013·江苏单科·T5)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解析】选B。军机处为协助西北军务而设,但其实质是为皇帝提供服务的中枢机构,没有决策权,故A、C、D错误。题干中“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表明军机处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随堂巩固】
1.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简化分工,提高效率    B.削弱封国,集权中央
C.集思广益,减少失误
D.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建立中朝的史实,其主要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隋唐时期社会全面繁荣,史学家们在总结其原因时,曾归结为“得益于政治制度的创新、成熟与完善”。其中如下图所示的这一制度“成熟与完善”体现在(  )
A.既削弱了相权,巩固了皇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官员责任明确,分工细密
C.机构运作程序合理
D.负责皇家与国家的官署和管理相互脱离而自成系统
解析:选A。图示反映的政治制度为“三省六部制”,该制度既削弱了相权,巩固了皇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B、C两项虽符合史实,但不能体现出“成熟与完善”这一特征,而D项说法明显错误。
3.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  )
A.秦朝   B.西汉
解析:选D。本题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三司使是北宋前期最高财政长官。前代没有该官职,故选D。
4.史载,有一个叫韩南老的人,考中了进士,很快便有人来向他提亲,他作了一首绝句表明自己的态度:“读尽文书一百担,老来方得一青衫。媒人却问余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材料最能说明(  )
A.该人表明了自己拒绝的态度
B.科举制度造成的人生悲剧
C.古代“官本位”的思想倾向
D.该人知识渊博,但家境贫寒
解析:选B。从诗中看,该人中举时已经73岁了,这一点足以说明了科举制度造成的悲剧。
5.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该论点实际上指出了在宰相制度下(  )
A.不可能产生明君贤吏
B.容易形成极端君主专制
C.宰相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D.政治腐败倾向更加严重
6.南宋何澹《龙泉县志》:“近境有剑池湖,世传欧冶子于此铸剑,其中一号龙渊。”龙泉原名龙渊,因剑而得名,唐时因避高祖李渊讳,改名龙泉。改名体现了(  )
A.维护皇权的独尊
B.借皇帝名号宣传
C.宗法观念的影响
D.神化皇权的需要
解析:选A。对皇帝名号的避讳体现了皇权的独尊,故A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宗法观念的影响,也不能反映对皇权的神化,因改名更没法借助皇帝名号宣传,故排除B、C、D三项。
7.《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曰“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广强庶孽,以镇抚四海,用承卫天子也。”材料反映西汉统治者(  )
A.为了巩固政权而重用庶民
B.变分封制为郡国并行制
C.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D.通过分封同姓诸侯王的办法来巩固统治
8.有学者指出:“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它集中在中央。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由此可见,元代设置行省的目的是(  )[
A.监察地方
B.方便地方自治
C.从军事上控制地方
D.提高汉族官僚的权力
9.唐代安史之乱时,长安和洛阳俱失,地方州郡还是有办法可以各自为战,并最终平叛;北宋时金兵内侵,只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你认为造成这两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唐朝经济繁荣远胜北宋
B.北宋军事实力弱于唐朝
C.金兵力量强于唐朝叛军
D.北宋地方财权全归中央
10.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  )
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解析:选C。掌握历代选官制度的运作方式及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从A项中“中正”“评定”字样判定其为九品中正制,该制度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B项中“摧毁门阀”“策试”“及第”等字样判定其为科举制,该制度自隋朝开始实行;由C项中“孝廉之举”字样即可判定为察举制,该制度盛行于西汉;由D项中“八股形式”即可判定其为八股取士,该制度流行于明清。
11. “牛背当年暖似衣,饥寒永在耳边提。大开黎庶通天路,剥尽人间狼子皮。”此诗描写了中国古代某朝皇帝的经历。为巩固专制统治,他采取的措施有(  )
A.废除丞相制度
B.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
C.建立内阁制度
D.设立三司使分宰相财权
12.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  )
A.必须责罚军机大臣
B.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
C.军机处应予以撤销
D.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危害
13.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左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这说明(  )
A.唐朝重视对宰相权力的限制
B.唐太宗在位时重用人才
C.唐朝更改宰相的名称和职责
D.唐太宗废除了宰相官职
14. 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  )
A.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B.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
C.扰乱了社会的秩序
D.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15.《元史》卷91《百官志》记载:“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由此反映了元代政治的特点是(  )
A.中央直接控制地方行政
B.地方分权,各机构相互牵制
C.中央对地方实施多层次管理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16.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
材料1: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3: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1)依据材料1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2)材料2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
(3)根据材料3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的主要特点。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我常听人说,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的政体是一个君主专制黑暗的政体。这明明是一句历史的叙述,但却绝不是历史的真相。中国自秦以下两千年,只可说是一个君主一统的政府,却绝不能说是君主专制。就政府组织政权分配的大体上说,只有明太祖废止宰相以下最近明、清两代六百年,似乎迹近君主专制,但尚绝对说不上黑暗。人才的选拔,官吏的升降,刑罚的判决,赋税的征收,依然都有传统客观的规定,绝非帝王私意所能轻易摇动。如此般的政体,岂可断言其是君主专制?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材料2:皇帝内廷的幕僚,包括宦官、外戚或宠臣,常常借君权夺取相权。从汉至清,只有宋朝的内廷没有声张势力,侵夺文官组织的权力。终究皇帝是专制的君王,臣僚对皇权还是无可奈何的。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评上述材料中关于古代中国君主制度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客服总机:400-606-99777 业务传真:010- 客服邮箱:Copyright &2006 - 2015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100390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字的演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