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新蒲新区区挖到皇坟现金银珠宝

四川彭山村民申请开挖神秘皇坟 疑为刘备墓/图_1-刘备墓在彭山县 彭山刘备墓 彭山刘备坟 彭山村民挖刘备墓-新闻网-武汉晚报-新闻频道-济南新闻网
四川彭山村民申请开挖神秘皇坟 疑为刘备墓/图
&&&&摘&&要:唐思甜,四川省彭山县牧马乡莲花村村长,这座小山丘的守护人。在唐思甜的心目中,这不是一座普通的山丘,而是三国时期蜀汉皇帝刘备之墓。
成都武侯祠刘备墓前的石像
  舜网讯 “曹操都起来了,刘备也应该起来,好再来一段"煮酒论英雄"嘛。”唐思甜乐呵呵地指着村里一座小山丘对记者说。  唐思甜,四川省彭山县牧马乡莲花村村长,这座小山丘的守护人。在唐思甜的心目中,这不是一座普通的山丘,而是三国时期蜀汉皇帝刘备之墓。15日,他和另外十几个村民在一份递交给四川省和国家文物局的申请上签字并按下手印,申请挖掘刘备墓。与唐思甜有同样想法的是村里的数百户人家。在这些人家中,八成都是刘姓。  和村民们的坚信相比,彭山县文管所负责人则言语谨慎。“我们只认定这是一座皇坟,没有说就是刘备墓。”17日,彭山县文管所开始向全县公开征集莲花坝皇墓文物资料。早在1年半前,彭山县旅游局就完成了一份《刘备墓旅游景点建设项目建议书》,但因为资金原因,一直未能实施。
  曹操墓  “惊醒”彭山皇坟  方圆3里,从来见不到蚂蚁村里流传  “刘备墓”神秘故事彭山县公开征集皇墓资料村民按印申请  挖掘皇坟  河南安阳曹操墓的出土,“惊动”了与其“煮酒论英雄”的刘备。莲花村村民心目中的刘备墓,再次受到关注。  20日上午,在村长唐思甜的带领下,记者探访了这座已被列为眉山市文物保护单位的“莲花坝皇墓”。  沿着绿竹掩映的百余级台阶拾级而上,就到达了皇墓封土堆的腰部,只见皇坟上杂草丛生,再往上则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登上封土顶部,视野豁然开阔。雾霭之中,隐约可见周围山峦迭起。唐思甜抬手告诉记者:“皇坟北边是黄龙山,南边是青龙山,东边是黄龙溪,西边则是金陵埂,周围还有其它7座山峰,加起来就像9朵莲花花瓣,皇坟正好处于莲心的位置,花瓣则是风水里讲的"九龙回头望"”。如此好的风水宝地除莲花村以外,在我国还有北京的十三陵,这种“九龙回头望”只有封建时期的帝王才能享用。  根据彭山县文管所提供的资料,这座皇坟垂直高21米,封土周长100余米。1995年4月,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测局605勘测队的红外检测结果显示,皇墓的顶部位于封土顶部下方50米,堆土下方建筑物面积约为30×35平方米,极有可能是巨大古墓。  皇坟的西北侧,是一片翠绿的桔园;东侧脚下,散落着三五户人家。在皇坟封土周围裸露出来的黄土中,散落着一些破碎的青石砖瓦和石灰土。  方圆3里,从来见不到蚂蚁  村里流传  “刘备墓”神秘故事  在莲花村里,村民们都能随口讲出几则关于这座“刘备墓”的故事。  村民林泽成告诉记者,1995年6月,彭山县文物局会同四川省考古队,对“刘备墓”前的一座明代古墓进行发掘。还未进得墓室,有一圈水环绕在墓前,用抽水机抽了半天也没抽干,开掘进度暂停。当晚7点左右,考古队终于进入了墓室,发现了一大一小两具红漆木棺材,里面空无一物,估计被盗过。林泽成第一个进入墓室,六月天,墓里的温度只有3-4度,令他直打寒战。更奇怪的是,在搬动棺材时,20多个小伙子发一声喊,把棺材抬离地面,这时天空中突然霹雳震响、飞沙走石……  唐思甜则向记者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在“刘备墓”东侧有一处破败不堪的土墙院落,那是唐思甜十几年前的家。他曾在院子外面打了一口井,当打到12米深时,井下突然传出“呼噜呼噜”的巨大声响。再往下挖,露出一个直径30厘米左右的洞,洞的上方正对着皇坟封土,下方不知所终。洞壁竟然是由石灰、糯米和黄泥做成的“三合土”,还发出阵阵恶臭。后来他请教文管所专家,专家说可能是皇坟的排水通道。  莲花村村支书刘继和称,皇坟方圆3里,从来见不到蚂蚁、蚊子和蛇。对此,彭山县文体局副局长方明解释说,由于墓葬的泥土混合有石灰等碱性物质,并且带特殊的怪味,使得一些蚊虫失去了理想的生存空间。刘继和坚信皇坟就是刘备墓,他还向记者展示了上世纪80年代他写给文物部门要求保护这座皇坟的建议书。&&
网络编辑:马宏骥
[] [] [] [] []
?&()?&()?&()?&()?&()?&()      萧氏后人看清楚,齐梁帝里在丹阳!          (萧氏后裔)        一段时间以来,有部分常州朋友在网络上不负责任地散布了许多没有史实根据的奇谈怪论,真是又好气又好笑!丹阳人以友邻为重,不想与常州朋友们打口水战,因此一直不予回应。但这不表示我们手头没有史料和研究成果,更不是没有能力回应。现在常州朋友得寸进尺,把全国“知名”的复旦大学葛剑雄请来助阵,也不知哪位jizhe连署名都没有,以“”三字在扬子*上发布了豆腐块大的消息。很好,那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在网站上和其它媒介上用铁的事实求教于葛先生和常州的朋友,请你们拿出“学者”应有的风范和道德回应吧。全世界萧姓一脉相承的宗人们,请睁大你们的眼睛,关心今后的网站,看清楚“齐梁帝里”究竟在何处?看清楚我们的先人究竟从何处奔赴全国及世界各地!不要认错了祖宗地,遗恨终身!遭世人耻笑!  首先,我们先摘录清道光23年(1843年),由孫琬、王德茂、李兆洛、周儀暐修的《武進陽湖縣合志》卷十四內容說起。  壇廟志二  陵墓  古陵  齊  泰安陵(略)  景安陵(略)  興安陵(略)  梁  建陵  在武進東城里梁武帝父文帝及獻後張氏葬此梁書武帝紀大同十年武帝幸蘭陵謁建陵即此。  修陵  在武進南蘭陵皇業寺前梁武帝及德后郗氏所葬梁書紀大同十年帝幸蘭陵謁建陵畢辛丑哭于修陵後崩亦葬此唐貞觀十一  年詔令百步禁樵採  莊陵  梁簡文帝及簡后所葬其地有巷名蕭塘景安陵以下俱隸丹陽境以舊屬武進並記之  我们暂不用丹阳的史料,就从你们166年前官修的《武進陽湖縣合志》下载的史料而论,对齐梁帝里东城里这个村,东城里南的皇业寺,及萧塘和建陵、修陵、莊陵已经记载得非常清楚了。现在興安陵、建陵、修陵、莊陵及帝陵前的华表等南朝石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敕赐皇业寺、萧塘、东城里(今称东城村)这些历史遗迹地理标的1500余年后均还在原处。热忱欢迎常州的朋友前来实地考察。不要睁着眼睛无中生有地瞎编。  在这里有一个问题要严肃指出,武进县清道光23年编纂县志的前辈,以及现在的常州朋友都将六朝时的武进与今日之武进混为一谈,实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也是学说争论的焦点之一。  武进县名始出现在三国时期,吴大帝孙权于嘉禾三年(234年)“诏复……丹徒为武进”(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将原丹徒县改名为武进县,取其北伐之意。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名丹徒县;同年“分丹徒、曲阿二邑地立武进”,并与丹徒、曲阿(今丹阳市汉时的古名)统属扬州毗陵郡,永嘉五年(311年)毗陵郡又改名晋陵郡(《宋书·州郡志》)。丹徒、曲阿县境相邻,其地望丹徒在西,曲阿在东,而在南部接壤处曲阿一侧,已于西晋太康二年“分曲阿延陵乡置延陵(县)”(《宋书·州郡志》)。故新立武进县境当在丹徒、曲阿东部沿江地域,其时并东与晋陵县(今常州市区附近)相连,大致相当于今镇江丹阳境内东北部一带。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记载有六朝武进的治所位置:“晋武别置武进县于丹阳东五十里”。而据南宋卢宪判断:“以《元和志》里数计之,在丹阳县东吕城镇上下”(《嘉定镇江志·卷一(按语)》)。  常州朋友注意了,六朝时的武进是在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分丹徒、曲阿二邑地立武进”,六朝时的武进是从丹徒、曲阿的邑地上分出去的一个县。上述《武進陽湖縣合志》中的“旧属武進并记之”的武進应是六朝时的武进县,而不是今日之武进县。今日之武进是唐睿宗垂拱二年(686年),才重新分晋陵西三十六乡建的武进县,一直延续至今。常州的朋友们,请先把自己家乡的建置沿革搞清楚了,再研究“齐梁文化”,比较科学。当然我们更希望复旦的葛先生也先搞清楚了再发言,以免让全国学者们看了贻笑大方。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六朝武进不能偷换成唐代及以后的武进            王
坤        在常州西北,丹阳东南有地名为武进,以前是县,现在是常州一个区。在传统的文学著作中,谈到齐梁萧氏人物,都把他们归属成这个武进。然而当许多历史学家来武进考察齐梁帝王陵墓时,发现一个也找不到,其他有说服力的齐梁文物古迹也沒有。真是怪事,正史《南齐书》上明明白白写着:齐高帝建元四年“壬戌,上崩于临光殿,年五十六。四月,丙午,窆武进泰安陵。”说明齐高帝萧道成葬在武进县泰安陵。为什么在武进找不到泰安陵呢?查《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润州丹阳县:“高帝道成泰安陵,在县北三十二里。”还记载着齐宣帝永安陵、齐武帝景安陵、齐景帝修安陵、齐明帝兴安陵、梁文帝建陵、梁武帝修陵、梁简文帝庄陵等齐梁帝王陵墓在丹阳的具体位置。  明明是在“武进”的陵墓怎会到丹阳去了呢?原来,当代这个武进与六朝时的武进地望不同。当代这个武进是唐代中叶由晋陵县分出西边的三十六乡土地设立。而六朝时期武进县土地主要从曲阿分出,后又并入曲阿,即今丹阳东北一带。  考证历史典籍可知,江南六朝时期武进县先后有两个。  第一个武进县,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将丹徒改名而立,一般称作丹徒武进。治所在今镇江市东南丹徒镇,从嘉禾三年(234)至晋太康二年(281)。存在时间为47年。晋太康二年复名丹徒。  第二个武进县是晋太康二年(281)从曲阿、丹徒析出土地而立,治所在今江苏省丹阳市东,地域范围大致为今丹阳市东北一带。一般称作曲阿武进。梁天监元年(502),改称兰陵,隋开皇九年(589)陈亡,又并入曲阿,共计分出时间达308年之久。《梁书》载,天监元年(502)“复南兰陵武进县,依前代之科。”《隋書》志第二十六 :“曲阿有武進縣,梁改為蘭陵,開皇九年(589)並入。”由此可见,丹阳东北这片土地称武进县有221年,后改称兰陵县有87年。于公元589年回归曲阿。曲阿县在唐天宝元年(742)正式改称丹阳县,以后历代延用。  自梁改武进为兰陵后,陈朝、隋朝、均无武进县,直至唐睿宗垂拱二年(686)年,才重新分晋陵西三十六乡建武进县,一直延续到现代。  下面将重要的志书记载录列于此:  《宋書》志第二十五 州郡一:“丹徒令,本屬晉陵,古名硃方,後名谷陽,秦改曰丹徒。孫權嘉禾三年,改曰武進。晉武帝太康三年,復曰丹徒。  武進令,晉武帝太康二年,分丹徒、曲阿立。  曲阿令,本名雲陽,秦始皇改曰曲阿。吳嘉禾三年,復曰雲陽。晉武帝太康二年,復曰曲阿。”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武进县,吴大帝改丹徒为武进,晋武帝复改武进曰丹徒,别置武进县于丹阳县东五十里,梁武帝改武进为兰陵,入晋陵。垂拱二年,又析晋陵西界立武进县于州理。”  《旧唐书》 志第二十:“武进 晋分曲阿县置武进,梁改为兰陵,隋废。垂拱二年,又分晋陵置,治于州内。”  《太平寰宇记》 卷九十二,常州:“武进县,垂拱二年,分割晋陵西三十六乡又置。”  由此可见,六朝武进县与唐垂拱二年后的武进县地望根本不同。前者土地主要从曲阿分出,后又并入曲阿,即今丹阳东北一带;而后者土地是唐代中叶由晋陵县分出西边的三十六乡土地,位于今丹阳东南,常州西北。但由于六朝武进县也曾从属晋陵郡,造成历代许多学者误认为齐梁帝里武进县就是当今的武进。连当代一些资深学者至今还混淆不清,对齐梁帝王故里在丹阳感到莫名惊诧。  而今有了网络,有了电子版四库全书,许多珍稀的古籍普通学者都能读到了,不同时期武进县的真正地望稍加研究就能辨清。为什么丹阳境内有齐梁帝王陵墓十二座,而常州武进境内一座也没有这一问题也不难回答了。    
      文献记载齐梁帝里在江苏丹阳              隐 秋            中国历史上的南朝时期是指公元420年至589年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其中齐、梁这两个朝代系由南兰陵郡萧氏开创,这两个朝代的开国皇帝萧道成和萧衍是同宗,其故乡在今江苏省丹阳市境内,故齐、梁两代皇帝死后,均按“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的传统思想,把陵墓葬在家乡,现分布在今江苏丹阳的埤城、云阳等镇。  
南朝萧氏的家族渊源,《南史·齐本纪上第四》记载得很清楚:“齐太祖高帝讳道成,……其先本居东海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晋元康元年,惠帝分东海郡为兰陵,故复为兰陵郡人。中朝丧乱,皇高祖淮阴令整,字公齐,过江居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可见,南朝齐、梁两代萧氏的祖先淮阴令萧整是在西晋末年内乱时,过长江来到南方的“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的。  
晋陵,据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江苏文物》载:“晋陵命名始于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是为避东海王越世子毗的字讳而将毗陵改称晋陵,并移治丹徒,宋、齐、梁、陈因之。”这说明在南朝齐、梁时期,晋陵治所在丹徒(今镇江)。  
武进县,考证历史典籍可知,江南六朝时期武进县先后有两个:第一个武进县,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将丹徒改名而立,一般称作丹徒武进,从嘉禾三年(234)至晋太康二年(281),存在时间为47年,晋太康二年复名丹徒。第二个武进县是晋太康二年(281)从丹徒、曲阿析出邑地而立,治所在今江苏省丹阳市东,一般称作曲阿武进。梁天监元年(502),改称兰陵,隋开皇九年(589)陈亡,又并入曲阿,共计分出时间达308年之久。《梁书》载,天监元年(502)&复南兰陵武进县,依前代之科。&《隋书》 志第二十六 :&曲阿有武进县,梁改为兰陵,开皇九年(589)并入。&由此可见,丹阳东北这片土地称武进县有221年,后改称兰陵县有87年,于公元589年回归曲阿。曲阿县在唐天宝元年(742)改称丹阳县,以后历代延用至今。    
需要指出的是,六朝时的武进县并不等同于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武进县,吴大帝改丹徒为武进,晋武帝复改武进曰丹徒,别置武进县于丹阳县东五十里,梁武帝改武进为兰陵,入晋陵。垂拱二年,又析晋陵西界立武进县于州理。&《旧唐书》 志第二十:&武进 晋分曲阿县置武进,梁改为兰陵,隋废。垂拱二年,又分晋陵置,治于州内。&《太平寰宇记》 卷九十二,常州:&武进县,垂拱二年(686),分割晋陵西三十六乡又置。&    
由此可见,南朝武进县与唐垂拱二年后的武进县地望根本不同。前者土地主要从曲阿分出,后又并入曲阿,即今丹阳东北一带;而后者土地是唐代中叶由晋陵县分出西边的三十六乡土地,建武进县,位于今丹阳东南常州西北,一直延续到现代。弄清了这个问题,为什么丹阳境内至今共发现有齐梁帝王陵墓十二座,而常州武进境内一座也没有这一问题也不难回答了。  
东城里,即南朝齐、梁两代萧氏皇帝先祖的居住地,亦称“东城村”。古代“村”“里”互用。据商务印书馆1993年7月修订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里,指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以二十五家为里。泛指乡里,家乡。《南史·齐本纪上第四》记载:“上旧居武进东城村,东城之言其在此也。”  
南朝齐、梁两代帝王均十分重视家乡观念,死后归葬丹阳。清乾隆版《丹阳县志》卷十九载:“建陵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东城村,武帝父文帝及献皇后所葬。”其中齐明帝萧鸾、梁武帝萧衍、梁简文帝萧纲等,均将陵墓选择在东城村。修陵,《梁书·高祖郗皇后传》卷七载:“高祖德皇后郗氏……永元元年八月,殂于襄阳官舍,时年三十二,其年,归葬南徐州南东海武进县东城里山……陵曰修陵。”萧衍死后,与郗皇后合葬修陵,其陵前石刻天禄今尚存。  
梁武帝萧衍生前对家乡东城里感情很深,《梁书·武帝本纪》记载:“大同十年三月,帝幸兰陵,谒建陵;壬寅诏曰:’朕自违桑梓,五十余载,乃眷东顾,靡日不思。今四方款关,海外有截,狱讼稍简,国务小闲,始获展敬园陵,但增感恸。故乡老少,接踵远至,情貌孜孜,若归于父,宜有以慰其此心。并可锡位一阶,并加颁赉。’”又作《还旧乡》诗。嗣后,又在修陵北侧的皇基寺设法会,诏赐兰陵老少位一阶。又驾幸京口北固楼,将北固山改名&北顾&山,游了京口后,又回到兰陵,宴乡里故老及所经近县迎候者,少长数千人,各赏钱二千。四月,车驾回到建康。梁武帝这次故乡行,除作《还旧乡》诗外,还特地写了一篇《舆驾东行记》,记下了曲阿美酒的故事,原文为:&(丹徒)有覆船山,酒罂山,南次高骊山。传云:昔有高骊国女来,东海神乘船致酒,礼聘之。女不肯,海神拔船覆酒,流入曲阿,故曲阿酒美也。&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也入编此文。此文在《梁武帝集》、《至顺镇江志》、《全梁文》等书中均有记载。  
显然,梁武帝回家乡时,已离开“桑梓”五十多年,建陵、修陵均在今丹阳市境内,丹阳东城村当然是他的家乡。  
东城里在丹阳市经过1500多年的历史,其地名至今尚存。据1984年丹阳县地名委员会编的《丹阳县地名录》载:东城村,在胡桥公社张巷大队。胡桥公社后改名胡桥乡,今属于埤城镇。  以上历史文献和资料记载都证明,南朝齐、梁两代帝王的家乡“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在今江苏省丹阳市埤城镇张巷东城村。  
  南朝齐梁帝里在丹阳市              翔
宇            南朝齐梁萧氏帝王的故里究竟在哪里?就是在今江苏省丹阳市境内的埤城镇东城村。迄今,在丹阳的丘陵山区有按古昭穆形制分布的十二座齐梁帝王陵墓和26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陵墓石刻;有梁武帝萧衍和皇子公卿前往谒陵祭祖,驻跸用斋的皇业寺和萧港。然而,现在某些“学者”却不顾历史真相,别出心裁地大肆宣扬齐梁萧氏故里就是今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的万绥。这也难怪,如果不是出于浮躁心理的驱使,起码就是对六朝时的晋陵、丹阳、武进、东城里等这些历史上的行政区域的变迁缺乏应有的了解。关于萧氏帝王故里,《南齐书·高帝纪上》确是这样记载的:“淮阴令萧整,字公齐,过江居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但是要明白,这里所说的“武进县”是指的一千几百年之前的“晋陵武进县”,而决不是现在的常州市武进区。其历史原委如下述。  (一)六朝时的武进县  武进县名初始于三国时期。嘉禾三年(234年),吴大帝孙权“诏复曲阿为云阳,丹徒为武进”(《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又恢复了丹徒县,同年,“分丹徒、曲阿二邑地立武进,”并与丹徒、曲阿统属扬州毗陵郡。永嘉五年(331年),毗陵郡改名为晋陵郡。(《宋书·州郡志》)。另外,(《元至顺镇江志》)也记载:“西晋,晋陵郡治所(即官署所在地)在丹徒,分丹徒、曲阿置武进。”显而易见,六朝时的武进县是由丹徒、曲阿(丹阳)分出的区域设置的,而不是指的今新北区的地域范围。现在的武进是唐睿宗垂拱二年(686年)重新分晋陵西三十六乡建,今又析成新北、武进两区的。  (二)东城里、东城里山、东城村    首先要指出的是,《武进·阳湖县合志·卷二》载:“兰陵城在阜通镇西南,晋大兴初始置南兰陵郡及兰陵县于武进县界内,宋因之,亦曰东城,在武进县东也。齐四世祖淮阴令萧整侨居之地。”我们暂且不论这段文字中涉及的历史上的侨郡和上述的地域的历史变迁问题,单就“东城”而言,明明是一个城名,它和“东城里”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  “里”是古代户籍管理的基层组织。自先秦始,在王城稍近的地域称为郊区,其基本行政单位是以五户为“比”,五“比”为“闾”;稍远的地域称为甸区,其基本行政单位是以五户为“邻”,五“邻”为“里”,也就是以二十五家为“里”。到了唐代,则以一百家为“里”。这就是历史上曾经实行过的“闾里制”。“里”,往往是一族人居住的地方。齐梁萧氏一族祖居东城里,这完全符合当时的历史现象。随着历史变迁,居民户籍行政建制和名称也不断变化。农村的自然村,实际上就是和“里”相似的建制。至今,农村的自然村在很大程度上都还保持着家族的聚集。此外,今孟河镇的万绥在梁代时曾建有智宝寺,五代十国时的寺僧澄清撰有《智宝寺记》,文中说:“寺西去萧梁祖宅三十里东城村,初名皇基,更名皇业。”而从万绥向西三十里不正是丹阳境内的东城村和皇业寺吗?上述东城村实际上也就是东城里。我们再从另一面来加以说明,比如在丹阳东城村附近梁文帝的建陵,梁武帝的修陵,志书上也都注明是在“武进县东城里山”(《元至顺镇江志·卷十二》)。这里所说的“东城里山”就是指“东城里”这个地方的山,也就是说“东城里(东城村)”和“东城里山”是处于相同的地理位置的。此外还值得说明的是,万绥地处平原,无山。梁大同十年(544年),梁武帝萧衍就曾来“东城里山”拜谒其父建陵,并视察了自己日后的修陵。诏曰:“朕自违桑梓,五十余载……始获展敬陵园,但增感恸。故乡老小,接踵远至……”,“因作还旧乡诗”(《梁书·武帝》)。桑梓者,故乡也。梁武帝“金口玉言”,已经明确告诉后人, “东城里”是他的故里。他已经离开故乡五十多年了,今天感动得痛哭不已,故乡的老小都来欢迎他,因此还写了一首还旧乡的诗。可是一千几百年后的今天,有人偏要弄虚作假,将萧氏故里搬到孟河镇去,这不是犯“欺君之罪”和“欺众之罪”吗!敬请海内外齐梁萧氏后裔到丹阳和武进考察,认清真正的祖居。  
  丹阳为齐梁帝里有历史见证          丹
民        古城丹阳,历史悠久,古迹名胜众多。秦始皇东巡,凿云阳北岗,截直道使曲以厌“天子气”。刘宋王朝末年,在民间流行一首歌谣:“江左天子路,东城出天子”。时人猜测不一。《南史》载:“天子路,始皇所游或孙氏旧迹”。丹阳人看得很清楚,东城,不就是现在俗称百墓山的东城里山一带嘛!一首歌谣,扰得当朝天子坐立不安。一波末平,一波又起。曲阿彭山地区,常有五色祥云缭绕,还有龙吟之声。《南史》载:“高帝旧茔在彭山,冈阜相属数百里不绝。”  天时、地利所定,丹阳出天子。  帝王时代,早已逝去。近年来,常州又挑起“帝王故里”之争。真的假不了,假的岂容乱真。有事实为依据,历史作见证。  东汉王朝之前,江左诸郡县,无武进县名。到了三国鼎立之时,吴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吴大帝孙权,将古邑丹徒,改称“武进”,这时的武进,乃是丹徒更名。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分丹徒、曲阿置武进。这时的武进县,乃是曲阿分出去的地域。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又回归曲阿。  南朝宋齐二朝时期,武进县侨置东海郡下,郡治京口(今镇江)《宋书》、《南齐书》都有记载:“南东海郡下统郯、丹徒、武进……等县”。帝王故里之争,常州武进都不知是何居心。却只字不提“南东海郡”。  东城里、东城里山、彭山……等地名、山名,自古以来就在今丹阳地域。现今,东城村、彭山皆在丹阳市埤城镇属下。历朝历代,行政区域,虽屡有变更,但山名、水名,并不见变动。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分丹徒、曲阿置武进。这时的武进县城是从曲阿分出去的部分地区,决不是唐朝垂拱年之后的,现在所名的武进县。如果这一历史事实都弄不清楚,争论会永无止境。  《隋书·地理志》载:“江都郡统县十六,曲阿(今丹阳)有武进县,梁改为兰陵,开皇九年并入。”开皇九年,即公元589年,原“南东海武进县”,从此灭迹,只有曲阿古邑乃屹立于神州版图。  东城山因东城里、东城村而名。《南史》齐高帝纪就有“东城里”、“东城村”记载。今东城村为埤城镇张巷村委会属下。东城里山之名,见诸《梁书》。《梁书·皇后传》:“太祖献皇后张氏讳尚柔……葬武进县东城里山”。《至顺镇江志》也载此说:“梁建陵,武帝父文帝及张皇后所葬,合葬在武进县东城里山。”又“高祖德皇后郗氏,讳徽。……陵曰修陵”。这时的武进县,就是原曲阿境地分出去的地方,决不是现今分设武进、新北二区的常州市武进县。  东城里山下,古名萧塘,又名萧港,后称萧梁河,梁武帝所开凿,引江水入河并建了萧郭桥,在今访仙镇附近(今名西家桥)。《至顺镇江志》载:“庄陵,此地有港,名萧塘港,直入陵所”、“修陵,梁大同十年,武帝驾幸兰陵,谒建陵毕,辛丑,哭于修陵,诏曰:朕违桑梓五十余载,展敬园陵……”桑梓,故乡的代名。萧衍桑梓情深,并作还旧乡诗。  丹阳为齐梁帝里有历史见证。      
  齐梁帝王叶落归根              黄  蜂            在我国历史上,从公元222——589年的吴、东晋、宋、齐、梁、陈共有六个朝代,简称“六朝”。六朝陵墓保存不多,从有关资料记载来看,帝后王侯陵墓共72处。其中皇帝陵寝(包括齐前废帝、齐后废帝,他们也是按皇陵制而葬)共16处。分布情况如下:丹阳12处,江宁3处,南京2处。其中丹阳陵墓均为皇陵,其中齐梁有12个帝陵。陵前南朝石刻共有11处26件,日,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署名没有,落款为“”的jizhe朋友,我们丹阳境内不光有皇业寺遗迹、11处南朝石刻。而且集中了齐、梁两代帝王的帝陵,你写的11处南朝石刻是10个帝陵前的附属物及陵区入口标志石刻。你只写“有11处南朝石刻”是什么意思?有机会请你来丹阳实地看几个上世纪60年代南博已发掘的帝陵,如何?免得孤陋寡闻。要知道,报道文章断章取义,就已失去了jizhe最起码的新闻道德!      丹阳皇陵一览表      证实者     帝  号     姓  名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证实)     陪葬情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吴武烈帝        宋孝武帝        宋前废帝        宋后废帝        齐 宣 帝      齐 高 帝  齐 武 帝  齐前废帝  齐废后帝  齐 景 帝  齐 明 帝  齐东昏侯废帝  齐 和 帝  梁 文 帝  梁 武 帝  梁简文帝   孙  坚        刘  骏        刘子业        刘  昱        萧承之        萧道成        萧  赜        萧昭业        萧昭文        萧道生        萧  鸾        萧宝卷        萧宝融        萧顺之        萧  衍        萧  纲     (追封)        454—464年        465—?年        473—477年        479年追尊        480—482年        483—493年        494年        494年        494年追尊        495—498年        499—501年        502—?年        (追尊)        503—548年        550—551年     吴  陵        景宁陵                  永安陵  泰安陵  景安陵      修安陵  兴安陵    恭安陵  建  陵  修  陵  庄  陵   江苏丹阳        丹  阳        丹  阳        丹  阳      丹阳胡桥狮子湾  丹阳胡桥狮子湾  丹阳建山田家村南  丹阳经山北  丹阳经山北  丹阳胡桥仙塘湾  丹阳荆林乡三村巷北  丹  阳  丹阳建山金王陈村  丹阳荆林三城巷北  丹阳荆林三城巷北  丹阳荆林三城巷北   吴皇后        文穆王皇后        崇献何皇后              高昭刘皇后        江 皇 后  明敬刘皇后          简文王皇后     注:参见罗哲文、罗扬著《中国历代帝王陵寝》  另还有丹阳胡桥吴家村南齐佚名陵  丹阳荆林三城巷北一处由南向北,就有齐明帝萧鸾的兴安陵、梁文帝萧顺之的建陵、梁武帝萧衍的修陵、梁简文帝萧纲的庄陵四座帝陵。庄陵北有勅赐皇业寺,为梁武帝谒陵祭祖沐浴吃斋颂经的梁代皇家寺院。皇业寺北500多米,即为“齐梁帝里”东城里。(今称东城村)  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代代相传,这就是叶落归根。  历代帝王十分重视寝陵风水。齐、梁都城在建康(今南京市),至今都是虎踞龙蟠的风水宝地。三国吴大帝、明朱元璋、民国孙中山先生都安葬在此地。南京周围的江宁有南唐后主李煜的帝陵;句容也是风水宝地。齐梁两朝帝王为什么不安葬在建康,而捨近求远甚至耗用大量人力财物,从丹阳市陵口开萧梁河运送灵柩和陵前石刻件,安葬在东城里、皇业寺附近。我们认为:唯一的解释,丹阳自古有王气,是一方风水宝地,又是萧氏帝王的祖宅地及祖坟所在,帝王叶落归根,还葬故里,人之常情,地之习俗也。  常州的朋友们认为,“孟河境内有两处被称为‘皇坟’的地方,一处可能是齐高帝的泰安陵?”现在还立了一个“南朝泰安陵遗址”的石碑。不知复旦大学的葛剑雄先生可曾去看过?!有国家认可的泰安陵在,还造假皇陵,一个开国皇帝,死后不“聚族而葬”,而一个人做孤魂野鬼守在万绥,可能吗?这和大学里的论文造假有何区别?作为全国政协常委的葛先生有何高见?  
  齐高帝泰安陵在丹阳实证确凿              相望于江湖            近日看到常州有关部门的报道《常州齐梁遗迹修复历史文化研究入佳境》,其中讲到所谓田野实地证据:……第二类是皇陵。在现在孟河镇境内有两处被称为“皇坟”的地方,一处可能是齐高帝的泰安陵,在孔村一片青葱碧绿的高坡田野上,泰安陵孤傲地耸立着,墓主人凝视着这片他曾经为之付出满腔热血的土地。现在这里已经立碑保护。另一处在今万绥严桥村北,1975年平整土地,取高填低,未挖多深,即出现金、银、铜物品,因时在“文革”中,遗物惜已不存。这些都是萧氏家族宝贵的遗存。……  他们以为丹阳已无泰安陵的遗存可以对证,就假造了泰安陵遗迹,并立碑保护。  正巧我前两年买了本书——200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作者:朱偰)。  书中有几条材料如下:  1、  梁吴郡(今吴县)人顾野王《舆地志》:“泰安陵、景安陵、兴安陵,在故兰陵东北金牛山(今丹阳胡桥经山),其中邱埭西,为齐梁二代陵。陵口有大石麒麟、辟邪夹道,茔户守之。四时公卿行陵,自方山下乘舴艋,经此入兰陵,升安车以至陵所,旧迹犹在。”  按:此是当时人记载,较为可信。这已清楚说明了齐高帝的泰安陵与景安陵、兴安陵同在兰陵东北金牛山。  2、《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齐高帝道成泰安陵,在县(丹阳)北三十一里。清《乾隆丹阳县志》卷十九:泰安陵在县北三十里。  此书曾于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是历史学家朱希祖的长子。他从1934年开始化了两年时间实地调查了南京、句容、丹阳的六朝陵墓,并一一加以测量和摄影。虽然现在泰安陵已平,但作者当时实地调查时遗迹尚存,陵前遗有2石兽残躯,相距18.5米(后毁于1968年)。更巧的是第43页有两张照片,书中是这样记载的:“有萧承之永安陵而西,逾冈陇可百步,地名赵家湾,有已毁之石麒麟二,一已失其首,腰身中断(图十);其他一兽,亦丛残不全,惟首尚在,半埋丛芜中(图九)。……由此视之,则赵家湾之陵墓,盖高帝泰安陵也。”大家对比一下,齐高帝泰安陵在丹阳还是在常州,是真迹还是假古董,一望便知。不需多说了。    以下两图片(9、10)均摄于1935年  摄于1935年摄于1935年建于前几年的所谓常州孟河的南朝泰安陵遗迹
  戳穿孟河的假皇陵              祥
宇            江苏丹阳市是南朝齐梁帝王的故里,如今,齐梁帝里东城村和当年帝王公卿前往祭祖谒陵,驻跸用斋的皇业寺遗迹尚在。此外,在连绵的山峦岗阜之中,座落着十二座齐梁帝王陵墓和二十六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陵前石刻,其中彭山的齐高帝泰安陵的陵前石刻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遭到破坏,今无存。但是有三十年代历史学家的考古资料和照片为证;有正史的明确记载。奇怪的是现在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竟有人伪造了一座孤苦伶仃的所谓齐高帝《南朝泰安陵遗址》碑刻,这分明是在亵渎历史,糊弄萧氏后人。造假者真是煞费苦心,在丹阳的帝王陵群中选择了一座陵前石刻标志不存的泰安陵去造假,手法之拙劣,令人啼笑皆非。根据国家考古,齐梁帝陵均以山为陵,陵墓沿山坡伸向山腹之内;陵墓按昭穆形制分布,聚族而葬。《南史·齐高帝》载:“帝旧茔在武进(六朝的武进是由丹徒和曲阿(丹阳)分出的地域设置的,不是指的今分为武进、新北两区的武进,对此有专文介绍。)彭山(今丹阳埤城镇境内),岗阜相属数百里不绝。”今武进既无彭山,更谈不上百里岗阜,而丹阳的彭山和东城村则处于绵延百里的山峦岗阜,其势若龙,古称“卧龙岗”。齐梁萧氏故里和帝陵之所以选择了这方土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看中了这块风水绝佳的“龙地”。  帝陵遗址可以造假惑众,可要造出“岗阜相属数百里不绝”的真山就真难为造假者了。敬请海内外萧氏后裔到丹阳和常州孟河镇考察,以免受到愚弄,认错祖坟。    
  丹阳市胡桥乡“东城里”有秦“天子路”!常州市万绥没有              丹交一兵            江苏丹阳市,春秋吴时为云阳驿、云阳邑,战国时为楚邑,秦时,秦史官占东南有“王气”,秦始皇发赭徒3000,凿云阳北岗,截直道使之阿曲,遂改云阳县为曲阿县,以此破云阳之王气。但王气不绝,至南朝齐、梁二代时,今丹阳一地又出了两朝皇帝。  《南齐书
祥瑞》载:“宋泰始中,童谣云‘东城出天子’,故明帝杀建安王休仁。苏亻品    云:‘后从帝自东城位,论者谓应之,乃是武进县上所居东城里也。’熊襄云:‘上旧乡有大道,相传云秦始皇所经,呼为‘天子路’,后遂为帝乡焉。’”  宋泰始(明帝刘彧年号)中(468年),社会上流传“东城出天下”的童谣。宋明帝借故杀掉了建安(今建瓯市)王休仁。黄门郎苏亻品    说:“高祖萧道成走出东城里祖宅登上皇位后,众人认为合乎天意,说这是因为高祖萧道成的祖上住武进县(指六朝武进县,不是今日之武进。)东城里祖德庇蔭所致。”熊襄说:“高祖萧道成祖宅地旧乡有一条大道,相传是秦始皇所筑,秦始皇南巡时,呼为‘天子路’,所以东城里有王气,就成为了帝王之乡了”。这里“旧乡”二字,证明齐梁皇帝祖宅在胡桥张巷“东城里”乡村,而非常州人说的在孟河万绥镇!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他非常重视驰道的修筑,而且勤于巡游各地,夸耀武力。在长江下游江南地区,他下令筑驰道通往会稽(时会稽郡治在苏州)。秦驰道直穿今丹阳市境而过。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他最后一次东巡会稽驰道时,就经过曲阿县。《越绝书》中还有他回咸阳时“奏(走)曲阿、句容,度(渡)牛诸”的记载。  清光绪年官修《丹阳县志》记载:“驰道在县北十八里,其地曰小辛。”一般古籍称之为“小辛道”。“小辛道”北接江东丹徒驰道,以达江乘(秦始皇曾在此乘船过长江),南通吴郡、会稽(今江苏吴县、浙江绍兴)。沧海桑田,时至今日,秦驰道原路虽然消失,但“小辛驰道”的历史踪迹仍存。今丹阳市大泊有晓星(小辛)村,丹徒与丹阳交界处有后小辛村。晓星村中就留有“小辛道”遗迹。丹阳大泊晓星村向东南到丹阳胡桥张巷沿今天的京沪高铁走向正好有一条与秦始皇驰道相吻合的“小辛道”轨迹,这让丹阳市胡桥乡张巷“东城里”是齐梁帝里再一次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  最近,常州市万绥造了一条假“万岁路”,混淆视听,迷惑世人。但是,历史是公正的,假的东西不可能变成真的史实!    
  “齐梁帝里”丹阳有“金牛山”!常州市万绥没有          丹阳人        据《南史》卷六
梁本纪上载:  梁文帝“讳顺之,字文纬,于齐高帝为始族弟。皇考外甚清和,而内怀英气,与齐高少而款狎。尝共登金牛山,路侧有枯骨纵横,齐高谓皇考曰:‘周文王以来几年,当复有掩此枯骨者乎?’言之懔然动色。皇考由此知齐高有大志,常相随逐。”  梁武帝萧衍的父亲梁文帝萧顺之,是齐高帝萧道成的族弟。萧顺之外观清纯中和,而内怀英气,与齐高祖萧道成俩人小时候经常在一起玩耍,并常一起攀登家乡的金牛山。一次在攀山中看到山路旁散落许多枯骨,萧道成对萧顺之说:“周文王以来千百年,还有谁能掩埋这些山野枯骨呢?”说后神情严肃,沉思伫立。萧顺之由此知萧道成人虽小但胸怀大志,平时常相随在萧道成旁。  金牛山又名金山、经山。(光绪十一年《丹阳县志》卷二
山水)主峰海拨166.1米,是丹阳市的最高山峰,座落在丹阳市胡桥乡(今属埤城镇)。  千年来,丹阳民传,此山上金牛洞内有金牛,为镇山之宝物。后因金牛糟蹋庄稼,危害百姓,由来此讲经的晋圣僧宝志候捕。一日,金牛出,宝志发觉追至蒋甲村,只挽了个角,后称挽角蒋甲;再追,金牛就地一滚,陷地数丈不见踪迹,因在曲阿地域,所以称此地为“曲阿奔牛塘”。沧桑巨变,现今成为了奔牛镇(今常州奔牛)。因为此山有金牛洞和金牛,所以名叫金牛山、金山;又因晋圣僧宝志在此讲经,又称经山。金牛山上有崇教寺古八景:金牛洞、仙人石、牛鼻泉、方竹林、普提井、纳衣石、晋杏(银杏)和讲经台。今尚遗存金牛洞、仙人石、牛鼻泉、普提井、讲经台5景,其它3景毁于上世纪四十年代。  齐梁帝里“东城里”(今东城村)是个自然“村”,不是个“城”,在今丹阳市埤城镇胡桥张巷。金牛山在“东城里”的东北方向,两地相距2—3公里。  常州朋友们,你们口口声声说今日之孟河万绥就是东城里,就按你们的说词,试问,古时不是现在,在交通十分不便的情况下,孟河万绥到丹阳金牛山曲折山路一次路程至少在15公里以上吧?!一个来回要走30余公里,成人一小时以步行5公里计;小孩以一小时步行3—4公里计算,30余公里路小孩要步行8—10个小时。江苏气候四季分明,一年中夏至白天时间最长,据丹阳气象局资料,这天白天时间也不过只有8—9个小时。请问,萧道成与萧顺之去一趟金牛山,光走路就要用去8—10个时,又如何经常到金牛山山上去玩耍呢?!古时金牛山及其周围低丘陵树林茂密,杂草丛生,野兽横行,昼伏夜出,如他俩人经常夜晚在此出没,一旦被野兽侵袭而亡,恐怕《南史》就要重写!你们也就没有必要与丹阳争什么“齐梁帝里”了!  常州朋友们,万绥旁有金牛山吗?是否再胡乱造一个假金牛山?!或者说“某某山”就是金牛山?!再或者说1958年大跃进平整土地时被“愚公”移走了?!然后再树一个“金牛山遗址”碑来糊弄人?!    
  丹阳有条萧梁河          路 边 草        京杭大运河浩浩荡荡流经丹阳,到丹阳陵口地段,向北出现岔河,这岔河叫萧梁河,古代称萧港。一入萧港,就走进了齐梁陵墓区。千百年来,萧梁河水伴随着大运河水一起流淌,在萧梁河口两岸,一对巨大的天禄,麒麟石刻,守卫着萧梁河口已达一千四百多年。这对石兽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再说地名陵口,齐梁两朝帝王的十二座陵墓,均在现在的丹阳境内修造,古藉记载为武进,实为六朝时武进县。因为这条长达十余里的萧梁河,是皇家陵园的专用水道,水道的入口取名陵口,史籍有明确记载,历千百年延称至今,并逐步形成为丹阳的古老集镇,陵口与现在的武进相距甚远,也许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这萧梁河的史实。想造假惑众,也无法再造一条萧梁河、或再造一个陵口,因为现在的陵口,已是丹阳的一个行政区域,镇级建置。  古代交通不便全靠水运,建陵所需的大量物资,以及帝王回乡祭祖,从南京秦淮河下水,经长江水道;或经破岗渎、香草河,再入古运河达丹阳陵口。为运输便捷,再从陵口开凿一条水道,直达陵区。在齐梁两朝时期,这条皇家专用萧梁河,可是神圣的水道,热闹非凡的水道,而今,丹阳历届政府都对它进行过修整,萧梁河名称至今没变。流淌的河水在不断地叙说昨天的故事,两岸的石兽忠于职守,仰视着一切不规世事。  然而,常州所谓的专家教授,在考察“齐梁故里”的地理环境时,怎么不顾萧梁河、陵口存在的事实,避而言他,去陵口南的折柳去寻找“东城里”?真是滑稽!“东城里”在哪?史书上清楚地记载着:  五代杨吴天祚二年(936年),寺僧澄清所撰《智宝寺记》载“(智宝)寺西去萧梁帝祖宅三十里东城村。初名皇基,更名皇业,寺后百七十五步即兰陵故城也。”(《光绪武进阳湖县合志·卷一》)。连常州武进自己的方志也说得很清楚,西去萧梁帝祖宅三十里东城村,那么这个东城村还在现在的武进境内吗?梁代的建陵和修陵的地望志书亦直接注明在“武进东城里山”:一是“梁建陵,在(丹阳)县东北二十五里三城(巷),武帝父文帝及张后所葬。……后讳尚柔,宋泰始七年殂,今葬晋陵武进县东城里山”;二是“修陵,在(丹阳)县东三十一里,武帝及郗后所葬。郗后讳徽,武帝为雍州刺史时殂,年三十二,归葬南徐州南东海(郡)武进县东城里山”(《元至顺镇江志·卷十二》)。现在陵墓都在丹阳境内,足以证明当时的这个东城里山就在今丹阳境内。  那些所谓的专家教授,及好事者,凭借自己的臆想,建造一座“泰安陵”假古董,就向世人宣布,“齐梁故里”在常州而不是在丹阳。断言何等干脆,岂不知此举让人笑掉大牙,害得那些被蒙蔽的萧氏子孙,认错祖,归错宗,磕错头,烧错香,造假者也不脸红吗?  
      历史是不容篡改的        雨
辰      名人故里之争,古已有之。影响最大的当数诸葛亮故乡南阳与襄阳之争。由于历史久远,古籍记载模糊,也可能是历史地理变化等原因,以致众说纷纭,成为历史迷案。  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侨胞纷纷到祖国寻根认祖,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不少侨胞还在故乡投资办企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利用名人效应开发旅游资源,招商引资,成为近几年来有关部门的一项重要举措。这本来是一项无可非议的好事,但个别地方却把好事办走了样,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近年来,常州武进一些急功近利之人挖空心思在报刊和网络上制造舆论,把毗邻的丹阳市历史文化名人,用弄虚作假,移花接木的手法强行拉入自己辖区范围,来开发所谓的旅游资源,以此来欺瞒海外萧氏宗亲,其手法是很不光彩的。  笔者不是江苏人,与齐梁故里之争无关。但是由于从事六朝史研究多年,尤其对齐梁故里问题作过深入调查,多次赴丹阳东郊三城巷对齐梁陵墓及萧氏宗祠、皇业寺、吉祥寺等古迹、遗址作过实地考察,并对照史料记载确凿无误。这一结论经过国内好多专家论证,而且丹阳境内十一处齐梁陵墓石刻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如此清楚明白的事实面前,为什么还会有人故意混淆是非,强词夺理妄发言论呢?事出有因。  一、有些人缺乏应有的历史知识。如地名问题,不少地名在历史上有过许多变动。以“丹阳”为例,孙吴时有“丹阳郡”,属扬州,下辖16县。东晋的“丹阳郡”辖12县。而唐天宝年间改“润州郡”为“丹阳郡”。以上所称的“丹阳”,驻地都不在现在的丹阳市。因此我们不能把历史上的丹阳,认定就是今天的丹阳。同样,“常州”与“武进”的地名也是如此,不能把历史上的“常州”、“武进”认为就是现在的常州、武进。有人连这最起码的历史常识都不懂而在妄谈历史,岂不令人笑掉大牙。  二、有人故意捏造事实、牵强附会以混淆视听。常州武进有个地名叫“万绥”。有人说这个地名的由来是因为那里出了皇帝,所以叫“万岁”。认为“万绥”就是“万岁”的谐音。这种说法是十分荒谬的。中国历史上出了那么多皇帝,他们的出生地没有一个叫作“万岁”。更何况武进的方言“绥”字并不读“suí”,而是读“xū”。因此,“万绥”与“万岁”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  三、个别“名人”对历史缺乏严肃的态度,随意发表一些不负责的言论,推波助澜,进行误导,起到了十分恶劣的作用。这种做法显然有损于自己的形象,实为不智。  显然,这场闹剧离不开幕后策划和利益驱动。但是,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我还是正告策划者们:历史是不容篡改的。它只能蒙蔽人们于一时,一旦被骗者明白了事实的真相,必将使策划者们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并将自食其果,成为历史的笑柄。    
  欢迎您到齐梁帝里丹阳来            沐
叶        吹面不寒杨柳风,春天向我们款款走来,南朝齐梁帝王故里丹阳,欢迎八方来客前来踏青访古,乐山乐水,切莫辜负大好春光。  齐梁帝王故里,近来由于一些不求甚解真假混杂的言论引发的干扰,一个本不是学术研究主要课题的帝王籍贯问题被炒得沸沸扬扬,大有把人搞得云里雾里之势。面对混淆视听的奇谈怪论,我们有责任重申南朝“齐梁帝里丹阳说”。  南朝齐梁帝王为今丹阳人氏,史证甚多,今仅举数例来说明。其一,南朝齐太祖高皇帝萧道成是梁武帝萧衍的族伯,“其先本居东海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晋元康元年,惠帝分东海郡为兰陵,故复为兰陵郡人。中朝丧乱,皇高祖淮阴令整字公齐,过江左居晋陵武进之东城里。寓居江左者,加以南名,更为南兰陵人也”。萧衍“与齐(南齐萧氏)同承淮阴令整。”为“南兰陵中都里人”。南兰陵郡“故城在今江苏武进西北九十里”,即在今丹阳市境内。其二,“高祖(萧衍)德皇后郗氏讳徽……建武五年(498年),高祖为雍州刺史,先之镇,后乃迎后,至州未几,永元元年(499年)八月殂于襄阳官舍,时年三十二。其年归葬南徐州南东海郡武进县东城里山……高祖践阼,追崇为皇后。陵曰修陵(萧衍卒后合葬于此)”。现今,丹阳市共发现有齐梁帝王陵墓十二座。这是因为“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传统习俗使齐梁皇帝死后大都归葬丹阳。为保护先祖陵区,齐梁统治者专设“陵监(天监七年改陵令)”,并用“茔户守之”,对供事勤劳的园陵职司,往往“赐位一阶,并加颁赉”。这还影响到后世,唐太宗为保护南朝陵寝,于贞观十一年(637年)诏令百步内禁采樵。宋乾道六年(1170年)夏,大诗人陆游游览丹阳陵口和文帝陵,将他在南朝陵区所见写进他的日记名篇《入蜀记》。南朝齐梁帝王陵墓前遗存的包括设置在陵区入口处的石刻现有十一处26件,统称为“丹阳南朝陵墓石刻”,198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三,只见有皇帝、皇后安葬在丹阳。而王公贵族则都葬在都城建康(今南京)附近,未见有葬在丹阳的。梁代帝陵,全国仅发现三座,祖孙三代陵墓由南向北,一线排列,在今丹阳市近郊云阳镇三城巷附近。具体为:梁文帝萧顺之、张皇后建陵、梁武帝萧衍、郗皇后修陵和梁简文帝萧纲、王皇后庄陵。又见史料记载,梁大同十年(544年)三月甲午,萧衍“舆驾幸兰陵,谒建陵,辛丑,至修陵。壬寅,诏曰:‘朕自违桑梓,五十余载,乃眷东顾,靡日不思。今四方款关,海外有截,狱讼稍简,国务小闲,始获敬展园陵,但增感恸,故乡老少,接踵远至,情貌孜孜,若归于父,宜有以慰其此心。并可锡位一阶,并加颁赉。所经县邑,无出今年租赋。监所责民蠲复二年。并普赉内外从官军主左右钱米各有差’因作《还旧乡》诗”以上数例可证,南兰陵即在今丹阳,齐梁帝王为今丹阳人氏应当无疑。他说应予订正。  现今常州市的粉丝对“齐梁帝里”表示出极大的热情,借此摘引常州方志相关内容供其参考。  南宋《咸淳毘陵志》载:“武进
泰安陵在彭山,南齐高帝葬……今隶丹阳县境,在武进之西。”“武进
兰陵城,在县(唐以后武进)北八十里千秋乡万岁镇西。南齐四世祖淮阴令萧整侨居之此。按万岁寺(即智宝寺,在常州孟河镇万绥村)旧有伪吴(十国吴睿帝杨溥)天祚中石刻云:寺西去萧梁祖宅三十里东城村,初名皇基,更曰皇业寺,后百七十五岁即其城也。”  东城村、皇业寺至今犹在,在今丹阳市埤城镇张巷,古韵犹存,成为不容抹杀的历史地理座标。您如前来探访,放眼环视,形神兼备的国宝南朝石刻雄踞在蓝天碧野之中,那远山近水,齐梁胜迹,令人心旷神怡,油然产生天人合一之愉悦,留下美好的记忆。  
  岂有以葬身地确定祖籍的道理?故里是故里,陵墓是陵墓,这个 概念搞清楚了,武进不可否认是故里,就是老家所在地,哪里有人把陵墓建在家门口的道理?
  有道理,顶之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遵义新蒲新区房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