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喜观即到复题短篇其一和曲江其二杜甫有什么不同

当前位置: >
《喜观即到复题短篇》(其二)杜甫唐诗鉴赏
  喜观即到复题短篇
  (其二)
  待尔嗔乌鹊,
  抛书示W_。
  枝间喜不去,
  原上急曾经。
  江阁嫌津柳,
  风帆数驿亭。
  应论十年事,
  愁绝始星星。
  杜甫诗鉴赏
  此诗就来信抒怀。前一首侧重写读信时的情景,这一首则侧重谈读信后的感想。
  &待尔嗔写鹊&是说诗人在等待中十分焦急,同时也感到奇怪,乌鹊不是已经预报了观弟即将到来的喜讯吗?但为什么兄弟还没有到呢?是不是乌鹊的信息不灵了?&嗔&,责怪的意思。一个&嗔&字把诗人&喜其至而又恐其不即至&的焦急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诗经》云:&W_在原,兄弟急难。&W_,水鸟,当在水边,今在原上,是失其所也。比喻兄弟处于困境,应当互相救助。因此通常以&W_&喻兄弟。兄弟十年隔绝,空羡W_之相亲。&抛书示W_&,是表示兄弟即将团聚,不再羡慕W_了。
  三、四句各自与一、二句相应承。乌鹊尚在枝头,这是一喜;我们兄弟就象W_在原一样,都曾身处困境之中,这是一悲。诗人接读来书后悲喜交集的感情波澜久久不能平静。但他抒发感情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通过乌鹊、W_这样的具体形象以及这些形象象征的含义委婉地表达出来的,这就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这种隔句应承的表现手法也使行文有串珠双垂之美,笙箫合奏之妙。
  & 江阁嫌津柳&。诗人登上江边楼阁,希望快点看到观弟来船的帆影,但令人讨厌的是柳荫遮住了视线。春风杨柳,本是美好的形象,这时却成了讨人嫌的东西。进一步反衬出诗人渴盼兄弟团聚的焦急心情。
  仇兆鳌解释说:&嫌津柳,遮眼不见;数驿亭,来程可计。即前章&朝朝上水楼&也。&王嗣则认为:&&江阁&、&风帆&二句,总是急望其至,而较前&朝朝上水楼&,光景又别。&他们把&嫌津柳&、&数驿亭&都解作杜甫的行为。实际上&风帆&,是杜观所乘之船;&数驿亭&,是杜观的行为。这两句,前一句是实写,后一句是悬揣。诗人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弟之盼兄,一定也象兄之盼弟。我在这里嫌津柳之密,想来他也一定在来船上嫌驿亭之多也。这样就能把相互的感情表现得更加强烈,更加深沉。
  &应论十年事,愁绝始星星。&&愁绝&亦作&泳&,& 星星&亦作&惶惺&。&愁绝&,指愁得要命;& 星星&,指稀疏的白发。这两句是预想兄弟会面之后,详细叙谈十年来颠沛流离的苦楚,当年正是由于愁得要命,头发才开始白起来的。
  这两首五言律诗,格律精绝,技艺娴熟,笔法臻于化境。&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正是指的这种境界。后人不仅尊之为&诗圣&,而且称之为&情圣&。这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之真挚,爱心之炽烈,是十分突出的,因此清人邵子湘云:&诸怀弟诗情事切至,总有一片真气流注其间,便觉首首都绝。&(《杜诗镜铨》)
本文标题:
本文地址:
1、《《喜观即到复题短篇》(其二)杜甫唐诗鉴赏》一文由本站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网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同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喜观即到复题短篇 - 作品信息
【名称】喜观即到复题短篇 【年代】盛唐  【作者】杜甫  【体裁】五言律诗
喜观即到复题短篇 - 作品原文
喜观即到复题短篇 【其一】 巫峡千山暗,终南。 病中吾见弟,书到汝为人。 意答儿童问,来经战伐新。 泊船悲喜后,款归秦。 【其二】 待尔嗔乌鹊,抛书示鶺鸰。 枝间喜不去,原上急曾经。 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 应论十年事,愁绝始星星。
喜观即到复题短篇 - 作品鉴赏
这两首诗是(大历二年)暮春杜甫在夔州(今四川奉节县)所作。在此之前,作《得舍弟观书,自中都已达江陵。今兹暮春月末,行李合到夔州,悲喜相兼,团圆可待,赋诗即事,》云:“尔到江陵府,何时到峡州?乱离生有别,聚集病应瘳。飒飒开,朝朝上水楼。老身须付托,白骨更何忧?”这里说“复题”,是作了前一首,意犹未尽,就再作二首。这时诗人之弟杜观由中都即长安来到江陵,并将到夔州。乍接来书,悲喜交集,因而一再作诗。 其一: “巫峡千山暗,终南万里春。”首联渲染环境,三峡一带,两岸连山,山峦叠嶂,遮天蔽日,因此说“巫峡千山暗”,终南山代指长安,弟弟杜观在暮春时节不远万里从长安来蜀中。 颔联乃直书实事。诗人虽在病中,但因很快就要与观弟相见,精神振奋,病也觉得好多了。两句意为烽烟四起,战乱频繁,生死未卜,突得来书,才知杜观尚在人间。惊喜之情,不可言状。这是悲中见喜。“书到汝为人”,是说:收到来书才知你仍然是人,还没有变成鬼。这就把诗人平时对亲人的关切和接书后的惊喜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颈联是就书发挥。“儿童”,指诗人的儿子宗文、宗武。接到久别亲人的来信,这对全家都是一件大喜事。此时宗武才十四岁,对于十年未见的叔叔是一无所知的。孩子们好奇地想把叔叔的一切都问个明白,诗人也高兴地不厌其烦地一一解答。兄弟之间的骨肉深情,跃然纸上。清人蒋弱六对此句评云:“入情至此,真化工之笔。”“来经战伐新”,这既是信中的内容,也是诗人对孩子们说的话。《杜铨》引注云:“是年郭子仪讨周智光,命大将浑瑊、李怀光军渭上,所谓‘来经战伐新’也。”杜观是冒着性命危险,通过战区远道而来的。这两句在感情上又由欢快转入悲凉,是喜中有悲。 尾联设想兄弟见面之后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渴盼观弟早日到来的急迫心情。这是诗人接读来书后产生的联想。诗人的老家在巩、洛,有别业在长安,他在飘泊生涯中一直怀念故乡和亲人。此诗再一次表示了“归秦”的愿望,但是,这一愿望只有等战乱结束,时局太平,方能实现。“款款”,徐缓貌。款款而话者,慢慢地商量也。诗人实有身不由己、力不从心的苦衷。这里仍然是悲喜相兼。“泊船”与“巫峡”相呼应,“归秦”与“终南”相衔接,首尾紧密配合,堪称天衣无缝。 其二: 此诗就来信抒怀。前一首侧重写读信时的情景,这一首则侧重谈读信后的感想。 “待尔嗔写鹊”是说诗人在等待中十分焦急,同时也感到奇怪:乌鹊不是已经预报了观弟即将到来的喜讯吗?但为什么兄弟还没有到呢?是不是乌鹊的信息不灵了?“嗔”,责怪的意思。一个“嗔”字把诗人“喜其至而又恐其不即至”的焦急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诗经》云:“鶺鸰在原,兄弟急难。”鶺鸰,水鸟,当在水边,今在原上,是失其所也。比喻兄弟处于困境,应当互相救助。因此通常以“鶺鸰”喻兄弟。兄弟十年隔绝,空羡鶺鸰之相亲。“抛书示鶺鸰”,是表示兄弟即将团聚,不再羡慕鶺鸰了。 三、四句各自与一、二句相应承。乌鹊尚在枝头,这是一喜;兄弟就像鶺鸰在原一样,都曾身处困境之中,这是一悲。诗人接读来书后悲喜交集的感情波澜久久不能平静。但他抒发感情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通过乌鹊、鶺鸰这样的具体形象以及这些形象象征的含义委婉地表达出来的,这就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这种隔句应承的表现手法也使行文有串珠双垂之美,笙箫合奏之妙。 “江阁嫌津柳”。诗人登上江边楼阁,希望快点看到观弟来船的帆影,但令人讨厌的是柳荫遮住了视线。春风杨柳,本是美好的形象,这时却成了讨人嫌的东西。进一步反衬出诗人渴盼兄弟团聚的焦急心情。仇兆鳌解释说:“嫌津柳,遮眼不见;数驿亭,来程可计。即前章‘朝朝上水楼’也。”王右仲则认为:“‘江阁’、‘风帆’二句,总是急望其至,而较前‘朝朝上水楼’,光景又别。”他们把“嫌津柳”、“数驿亭”都解作杜甫的行为。实际上“风帆”,是杜观所乘之船;“数驿亭”,是杜观的行为。这两句,前一句是实写,后一句是。诗人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弟之盼兄,一定也像兄之盼弟。诗人觉得自己在这里嫌津柳之密,想来他也一定在来船上嫌驿亭之多也。这样就能把相互的感情表现得更加强烈,更加深沉。“应论十年事,愁绝始星星。”“愁绝”亦作“捻绝”,“星星”亦作“惶惺”。“愁绝”,指愁得要命;“星星”,指稀疏的白发。这两句是预想兄弟会面之后,详细叙谈十年来颠沛流离的苦楚,当年正是由于愁得要命,头发才开始白起来的。 这两首五言律诗,格律精绝,技艺娴熟,笔法臻于化境。“晚节渐于诗律细”(),正是指的这种境界。后人不仅尊之为“诗圣”,而且称之为“情圣”。这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之真挚,爱心之炽烈,是十分突出的,因此清人邵子湘云:“弟诗情事切至,总有一片真气流注其间,便觉首首都绝。”(《杜诗镜铨》)[2]
喜观即到复题短篇 - 作者简介
杜甫像杜甫[3] (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
参与编辑人数:
最近更新时间: 01:58:51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杜甫《彭衙行》审美赏析
&&&&&&&&&&&
杜甫《彭衙行》审美赏析
唐至德二年,也就是公元757年,杜甫由凤翔回鄜州省亲,路经彭衙之西,触景生情,回忆起去年携家逃难时受到孙宰(“宰”即唐时对县令的尊称)的热情款待,但诗人此时又不便绕道拜访以答谢,于是作此诗。全诗如下:
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尽室久徒步,逢人多厚颜。参差谷鸟鸣,不见游子还。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一句半雷雨,泥泞相牵攀。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有时经契阔,竟日数里间。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早行石上水,暮宿天边烟。
&小留同家洼,欲出芦子关。故人有孙宰,高义薄层云: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从此出妻孥,相视涕阑干。众雏烂熳睡,唤起沾盘飧,“誓将与夫子,永结为弟昆”,遂空所坐堂,安居奉我欢。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别来岁月周,胡羯仍构患。何当有翅翎,飞去坠尔前!
这首诗歌,根据内容划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始到“暮宿天边烟”,第二部分从“小留同家洼”到结尾。第一部分着重叙写诗人举家逃难的狼狈景况,第二部分着重描绘故人孙宰待客的殷勤。
第一段中,诗歌首先就描叙了逃难途中的艰险状况。诗人写道:“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这里不但写避乱彭衙的事,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其中,一个“忆”字为领起字,表明了以下为所追忆的内容。这里,就表明了诗人前一年不畏艰险,北走鄜州,原因是贼破潼关,白水告急,不得不携家,避贼逃难。这里,诗人用了“避贼”就点出逃难的原因。这里,诗人交代事件及其背景。
接着诗人记叙了携家远行,一家人受到颠沛流离之苦。诗歌写道,诗人拖儿带女,全家逃难,因无车马代劳,只好徒步行走,也顾不上什么面子了。其中,“多厚颜”三字很有分量,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辛酸与家人行走的艰难。接着又写道,全家跋涉,穿行在野鸟飞鸣的山涧,行走在人烟稀少的谷底,衣食无着,平时娇宠的幼女忍不住饥饿,趴在父亲肩头又咬又哭。荒山野岭中,诗人怕虎狼闻声而来,赶忙将孩子搂抱怀中,紧掩其口。但孩子又怎知父亲的苦衷,又踢又闹,哭得愈加厉害。小儿子这时也来凑热闹,自以为比妹妹懂事,故意要吃路旁的苦果,他又哪知“苦果无人摘”,是因为不能吃的啊!这里,诗人用了“饥咬我”和“声愈嗔”,形象而逼真地写出了幼女娇宠而不懂事的情态。“故索苦李餐”也逼真地刻划出小儿天真烂熳的形象。诗人抓住这些细节描写,用“痴女”和“小儿”称呼,表现了诗人对孩子的亲切之感,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伤感。
&接下来,诗人写雨后行路艰难,突出困苦流离之状。全家徒步在深山野谷中,已经很艰难,更糟糕的是又碰上了雷雨天气,只好趟着泥泞互相搀扶着冒雨行进了。这时,不但无雨具,衣湿身寒,而且路滑难行,一天就只能走几里路。其中,“一旬”呼应“久徒步”,说明奉先至白水,路程不远,却走了很长时间,反衬出行程之艰。“半”字点出雷雨之多,暗示了这里的气候的恶劣。这里,表现了诗人全家困顿之状。第一段最后几句写道:“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早行石上水,暮宿天边烟。”这几句既呼应开头“经险艰”,又回想起孙宰的留客。可以说,这几句不但直接了上文徒步的艰险,也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第二部分写孙宰留客的深情厚谊。先写留客。诗人全家本打算在同家洼稍作歇息,然后,向北走,走出芦子关,再到肃宗当时所在的灵武。哪里知道,惊动了情高义重的老朋友孙宰。在战乱时候,谁也不喜欢客人到来的,何况是昏天黑地的夜晚。但孙宰点起明灯,打开重门,十分热情接待了诗人一家,而且不嫌麻烦,还烧起热水,让诗人洗脚,甚至还剪纸作小旗,替诗人招魂。故人之情义,诗人之感激,从开灯启门,烧汤濯足,剪纸招魂的几个细节中具体真实地反映了出来。“高”“薄”二字画龙点睛地指出了这一点。孙宰叫出妻子与诗人相见,看着诗人携家逃难的艰苦景况,他们也不禁流下了同情的眼泪。由于长途跋涉,小儿女们一安顿下来,立即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孙宰又叫醒他们起来吃饭。孙宰还一再表示愿意同诗人永远结为兄弟,并腾出屋子,让诗人一家安住。由同情到结交再至住下,充分显示了孙宰待人的真挚诚恳。
诗歌写道这里,诗人特别激动,于是写下了:“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别来岁月周,胡羯仍构患。何当有翅翎,飞去坠尔前。”这里,诗人表达了对孙宰的追念感激之情。其中,“谁肯”二字既赞扬故人孙宰高尚情谊的难得与可贵,又呼应开篇“忆昔”,引出诗人对孙宰的忆念。现在诗人重经旧地时,安史叛乱并未平息,人民仍在受难,孙宰一家如今又如何呢?“何当生翅翎,飞去坠尔前”,诗人恨不得长出双翅,立刻飞去落在老朋友的面前。殷切之情,溢于笔端。这六句以抒情议论作结,不但表现了诗人对孙宰的感激,也表现了二人的情意极为深厚。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诗歌以追忆为主。
这首诗全篇皆追叙往事,末四句是现在的话,因此开篇就以“忆昔”二字统领全诗。
其次,语言明白晓畅。
诗歌叙述的口吻叙事,明白如话,自然而不显雕琢,给让人以真实之感。
再次,注重细节刻画
诗歌中,有很多的细节描写,诗人通过这些细节描写,真是再现了当时的社会及其自己的处境,以及对孙宰的感谢之情。
第四,注重动作描写。
比如,“啼畏虎狼闻”和“怀中掩其口”,其中,“掩”这一动作是因“畏”而做出来的,这样,形象地刻画出诗人疼爱儿女而又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泊船悲喜后,款款话归秦&&杜甫《喜观即到,复题短篇(其一)》审美赏析
&&&&&&&&&&&&&&&&&&&&&&
泊船悲喜后,款款话归秦
战伐”即战争。意思是说,诗人
古代两个地名在今
河南和洛阳一带),业主往往原有一处住宅,而后另营,称为别业)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喜观即到复题短篇 - 作品信息
【名称】喜观即到复题短篇 【年代】盛唐  【作者】杜甫  【体裁】五言律诗
喜观即到复题短篇 - 作品原文
喜观即到复题短篇 【其一】 巫峡千山暗,终南。 病中吾见弟,书到汝为人。 意答儿童问,来经战伐新。 泊船悲喜后,款归秦。 【其二】 待尔嗔乌鹊,抛书示鶺鸰。 枝间喜不去,原上急曾经。 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 应论十年事,愁绝始星星。
喜观即到复题短篇 - 作品鉴赏
这两首诗是(大历二年)暮春杜甫在夔州(今四川奉节县)所作。在此之前,作《得舍弟观书,自中都已达江陵。今兹暮春月末,行李合到夔州,悲喜相兼,团圆可待,赋诗即事,》云:“尔到江陵府,何时到峡州?乱离生有别,聚集病应瘳。飒飒开,朝朝上水楼。老身须付托,白骨更何忧?”这里说“复题”,是作了前一首,意犹未尽,就再作二首。这时诗人之弟杜观由中都即长安来到江陵,并将到夔州。乍接来书,悲喜交集,因而一再作诗。 其一: “巫峡千山暗,终南万里春。”首联渲染环境,三峡一带,两岸连山,山峦叠嶂,遮天蔽日,因此说“巫峡千山暗”,终南山代指长安,弟弟杜观在暮春时节不远万里从长安来蜀中。 颔联乃直书实事。诗人虽在病中,但因很快就要与观弟相见,精神振奋,病也觉得好多了。两句意为烽烟四起,战乱频繁,生死未卜,突得来书,才知杜观尚在人间。惊喜之情,不可言状。这是悲中见喜。“书到汝为人”,是说:收到来书才知你仍然是人,还没有变成鬼。这就把诗人平时对亲人的关切和接书后的惊喜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颈联是就书发挥。“儿童”,指诗人的儿子宗文、宗武。接到久别亲人的来信,这对全家都是一件大喜事。此时宗武才十四岁,对于十年未见的叔叔是一无所知的。孩子们好奇地想把叔叔的一切都问个明白,诗人也高兴地不厌其烦地一一解答。兄弟之间的骨肉深情,跃然纸上。清人蒋弱六对此句评云:“入情至此,真化工之笔。”“来经战伐新”,这既是信中的内容,也是诗人对孩子们说的话。《杜铨》引注云:“是年郭子仪讨周智光,命大将浑瑊、李怀光军渭上,所谓‘来经战伐新’也。”杜观是冒着性命危险,通过战区远道而来的。这两句在感情上又由欢快转入悲凉,是喜中有悲。 尾联设想兄弟见面之后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渴盼观弟早日到来的急迫心情。这是诗人接读来书后产生的联想。诗人的老家在巩、洛,有别业在长安,他在飘泊生涯中一直怀念故乡和亲人。此诗再一次表示了“归秦”的愿望,但是,这一愿望只有等战乱结束,时局太平,方能实现。“款款”,徐缓貌。款款而话者,慢慢地商量也。诗人实有身不由己、力不从心的苦衷。这里仍然是悲喜相兼。“泊船”与“巫峡”相呼应,“归秦”与“终南”相衔接,首尾紧密配合,堪称天衣无缝。 其二: 此诗就来信抒怀。前一首侧重写读信时的情景,这一首则侧重谈读信后的感想。 “待尔嗔写鹊”是说诗人在等待中十分焦急,同时也感到奇怪:乌鹊不是已经预报了观弟即将到来的喜讯吗?但为什么兄弟还没有到呢?是不是乌鹊的信息不灵了?“嗔”,责怪的意思。一个“嗔”字把诗人“喜其至而又恐其不即至”的焦急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诗经》云:“鶺鸰在原,兄弟急难。”鶺鸰,水鸟,当在水边,今在原上,是失其所也。比喻兄弟处于困境,应当互相救助。因此通常以“鶺鸰”喻兄弟。兄弟十年隔绝,空羡鶺鸰之相亲。“抛书示鶺鸰”,是表示兄弟即将团聚,不再羡慕鶺鸰了。 三、四句各自与一、二句相应承。乌鹊尚在枝头,这是一喜;兄弟就像鶺鸰在原一样,都曾身处困境之中,这是一悲。诗人接读来书后悲喜交集的感情波澜久久不能平静。但他抒发感情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通过乌鹊、鶺鸰这样的具体形象以及这些形象象征的含义委婉地表达出来的,这就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这种隔句应承的表现手法也使行文有串珠双垂之美,笙箫合奏之妙。 “江阁嫌津柳”。诗人登上江边楼阁,希望快点看到观弟来船的帆影,但令人讨厌的是柳荫遮住了视线。春风杨柳,本是美好的形象,这时却成了讨人嫌的东西。进一步反衬出诗人渴盼兄弟团聚的焦急心情。仇兆鳌解释说:“嫌津柳,遮眼不见;数驿亭,来程可计。即前章‘朝朝上水楼’也。”王右仲则认为:“‘江阁’、‘风帆’二句,总是急望其至,而较前‘朝朝上水楼’,光景又别。”他们把“嫌津柳”、“数驿亭”都解作杜甫的行为。实际上“风帆”,是杜观所乘之船;“数驿亭”,是杜观的行为。这两句,前一句是实写,后一句是。诗人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弟之盼兄,一定也像兄之盼弟。诗人觉得自己在这里嫌津柳之密,想来他也一定在来船上嫌驿亭之多也。这样就能把相互的感情表现得更加强烈,更加深沉。“应论十年事,愁绝始星星。”“愁绝”亦作“捻绝”,“星星”亦作“惶惺”。“愁绝”,指愁得要命;“星星”,指稀疏的白发。这两句是预想兄弟会面之后,详细叙谈十年来颠沛流离的苦楚,当年正是由于愁得要命,头发才开始白起来的。 这两首五言律诗,格律精绝,技艺娴熟,笔法臻于化境。“晚节渐于诗律细”(),正是指的这种境界。后人不仅尊之为“诗圣”,而且称之为“情圣”。这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之真挚,爱心之炽烈,是十分突出的,因此清人邵子湘云:“弟诗情事切至,总有一片真气流注其间,便觉首首都绝。”(《杜诗镜铨》)[2]
喜观即到复题短篇 - 作者简介
杜甫像杜甫[3] (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
参与编辑人数:
最近更新时间: 01:58:51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其二 杜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