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忆昔开元全盛日永嘉际,中原荡年,这首诗,诗人为什么要回忆往昔之事

谁的诗词中用到永嘉南渡?_百度知道
谁的诗词中用到永嘉南渡?
我有更好的答案
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詹琲《永嘉乱,衣冠南渡,流落南泉,作忆昔吟》
忆昔永嘉际,中原板荡年。
衣冠坠涂炭,舆辂染腥膻。
国势多危厄,宗人苦播迁。
南来频洒泪,渴骥每思泉。
孟浩然《永嘉别张子容》
旧国余归楚,新年子北征。
挂帆愁海路,分手恋朋情。
日夕故园意,汀洲春草生。
何时一杯酒,重与季鹰倾。
《永嘉上浦馆逢张八子容》
逆旅相逢处,江村日暮时。
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
廨宇邻蛟室,人烟接岛夷。
乡园万余里,失路一相悲。
————————————————
温庭筠《利州南渡》
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永嘉乱,衣冠南渡,流落南泉,作忆昔吟
忆昔永嘉际,中原板荡年。衣冠坠涂炭,舆辂染腥膻。国势多危厄,宗人苦播迁。南来频洒泪,渴骥每思泉。
唐诗李白的《永王东巡歌》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诗词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诗歌鉴赏:唐五代·詹琲《忆昔吟》_百度知道
诗歌鉴赏:唐五代·詹琲《忆昔吟》
渴骥每思泉。南来频洒泪,中原板荡年忆昔永嘉际,宗人苦播迁。国势多危厄,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衣冠坠涂炭。借景抒情,舆辂染腥膻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直面高考】:诗词鉴赏的内容分类/&古诗文阅读鉴赏答题分类指导
【直面高考】:诗词鉴赏的内容分类(一)
【古代诗歌按内容分类】
1、怀人思乡诗&&&&&&2、赠友送别诗&&&&&3、边塞征战诗
4、田园山水诗&&&&&&5、咏史怀古诗&&&&&6、托物言志诗
7、忧国伤时诗&&&&&&8、建功报国诗&&&&&9、人生际遇诗
10、闲适隐逸诗&&&&&11、生活杂感诗&&&&12、即景抒情诗
1【“怀人思乡诗”的特点与鉴赏】
“怀人思乡诗”一般与三类人相关:飘泊在外的游子、长年征战的将士、独守闺中的离妇。
“怀人思乡诗”特有的一些意象:大雁、望月、客居、佳节、羌笛、关山等
“怀人思乡诗”抒写的主要情感包括:思念、离愁、哀怨、厌恶战争、渴望团聚。
“怀人思乡诗”抒写情感的方式:借景抒情、渲染烘托、虚实结合等。
【鉴赏示例1】
蝶恋花&&&&&【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试从“景”与“情”的关系进行分析。
2、历来评家认为,这首词的点睛之笔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两句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答1:“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伫倚”的结果却是“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草色烟光”之景却与“无言谁会”之情结为一体,徒自凭栏、希望成空。
答2:(1)从“不悔”入手结合全词分析坚贞(执着、挚诚等),意合即可;
(2)从 “憔悴”入手,扣“春愁”分析“愁绪”(思归、思念等),意合即可。
【鉴赏示例2】
蝶恋花·槛菊愁烟&&&&&&&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是一首闺怨词,是一支思妇怀远的情歌。请问,作者是如何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的?
答题提示:1、借景抒怀,2、以月喻人,3、行为描写,4、心里描写。(答三点即可)
2【“赠友送别诗”的特点与鉴赏】
赠友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数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尤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互赠,以表达离愁别绪。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说情景,或带思慕之情;第四联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赠友送别诗的特征:
文字特征:一般会出现“送”、“别”、“赠”等字样。
意象特征:一般会出现与送别相关的“杨柳”、“行舟”、“劳歌”等词语;
情感特征:表达的是离别时的不舍和伤感,别后的孤寂和思念以及对友人的劝勉和安慰。
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以物喻人,或是心理刻画。
【鉴赏示例1】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这首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什么感情?
2、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答1:不是同一时间,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作者这样处理是为了强化送别的感伤,酒醒以后,才意识到朋友已经离得很远,倍感凄凉孤寂。
答2:前者描写红叶青山的美景是乐景衬哀情,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正面衬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鉴赏示例2】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宫苑。砧衣:捣制寒衣的声音。
①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②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
答①:“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答②: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鉴赏示例3】
【双调】沉醉东风&&&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这是一曲言情之作,与一般送别抒情曲相比较有何特色?情从内容与表现手法两方面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从内容上,这首散曲虽然与一般送别抒情曲一样表达离别时的依依不舍的送别情意和对好友“保重将息”的叮咛,但没有那种缠绵悱恻的悲伤与愁绪,而是以一句“鹏程万里”来激励对方,从而体现一种昂扬向上、充满自信的送别情调。
从表现手法看,此曲主要以行为、心理、语言描写来表现主题。一般的送别诗多是“借景抒情”,即通过典型的景物描写来抒发主人公的悲伤情感。而本曲没有常见的“离别之景”的描绘,偏重于送别时的动作、心理、语言等细节来表达此曲主题。【注意一二句的比喻,后三句的对比】
【高考试题1—2006湖南】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①“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②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
①答: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②答: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3【“边塞征战诗”的特点与鉴赏】
边塞征战诗的特征:
意象特征:一般会出现与送别相关的“塞下”、“边城”、“烽火”、“羌笛”、“关山”、“月”、“大漠”等词语;
情感特征:表达的是出征远戍的英勇豪迈,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或是长年征战的艰辛和对家人思念、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的抨击。
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乐景哀情,或是对比衬托,或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鉴赏示例1】
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对于这首诗,很多人认为应用低沉、伤感、悲凉、反战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词,但清人施补华评论后两句时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便妙,在学人领悟”。你认为呢?
【参考答案】
一、我认为应用低沉、伤感、悲凉、反战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词。理由:前两句描摹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实则为后两句抒情做铺垫,长年征战,借酒浇愁,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战死沙场。这种豪迈而悲壮的情调,在酒酣半醒之时,也就流露出那种对战争的不满和厌倦。
二、我认为施补华的评论颇有道理。理由: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并表达了为国征战、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说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
【高考示例1—2006天津】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答案提示: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答案提示: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三句写实,后一句是想象。
4【“田园山水诗”的特点与鉴赏】
古代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田园山水诗”的一些基本特征:
意象特征: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农家生活
情感特征: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或表达自己从容闲适的生活态度
技巧特征:或融情于景,或比喻,或拟人,或夸张,或白描,或渲染,或动静结合,或远近结合,或视听结合。
【鉴赏示例1】
[双调]寿阳曲·山市晴岚&&&&&马致远
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
这首曲子可谓“曲中有画”,视野开阔。除重点写“晴岚”外还写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在曲中有何作用?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
提示:除重点写“晴岚”外还写了花村、草店、晚霞、山色等景色;这些景色的作用是共同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景色优美、恬静清新的“山市晴岚”(山间暮景)图。这幅画面体现了作者恬淡平和、向往宁静的生活心态。
【鉴赏示例2】
双调水仙花·重观瀑布&&&&&&乔吉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越调天净沙·春&&&&&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重观瀑布》是如何描写瀑布的?《春》又是如何描写浓美的春色的?两首曲子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共同情怀?
【参考答案】
提示:第一首可以从奇妙的比喻、惊人的夸张的修辞角度,也可以从动静结合、由远而近的描写角度来分析;第二首可以从列锦的修辞角度,也可以从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由远而近、白描等的描写角度来分析。两首曲子都构建一幅完美的自然风光图景来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高考示例1—2008天津】
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参考答案】
(1)答:“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答: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高考示例2—2007全国II卷】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5【“咏史怀古诗”的特点与鉴赏】
后代作家临古迹、思古人、叹古事,因现实的原因或借古讽今、或因古抒怀、或感慨今昔。
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或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或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统治昏庸和社会时弊,或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在技法上通常是或借古讽今、或因古抒怀;有以景衬情的,有古今对比的,有侧面烘托的,有用典的。
【鉴赏示例1】
汴河曲&&&&&&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阅读上面两首诗,说说两诗在内容和表达技法上的异同。
【参考答案】
答:两首诗都是咏史诗。《汴河曲》借咏史来抒发昔盛今衰之情,通过古今对比的景物描写,曾经“无限春”,而今“已成尘”,满堤的杨柳让回顾昔日繁盛的行人满腹愁绪。《汴河怀古》借咏史直抒胸臆地表达自己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与众不同的见解。诗歌以议论起笔,从通常所说“隋亡为此河”说开,认为如果排除隋炀帝南巡的奢华行为,单就开通大运河而言,他的功劳不次于治水的大禹。
【鉴赏示例2】
《念奴娇·登多景楼》&&&陈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注】宋孝宗15年春,作者到建康和镇江考察形势,准备向朝廷陈述北伐策略,此词就作于这段时间。
这是一首政治色彩非常强烈的登临词。词中的写景、怀古都是为议论作准备,试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词作首句的“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是全词的总领句,统摄全文。“此意”就是指作者意图北伐、收复失地的心意。
2、词作中描写长江天堑的奇险形势就是为自己的北伐主张作铺垫。
3、词作中对六朝历史的回顾,一方面借六朝统治者“只成门户私计”来批评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另一方面借对六朝王谢诸人只知洒所谓英雄泪却没有实际抵抗行动的批判,来讽刺南宋统治集团某些人空有慷慨激昂的言辞而没有出师北伐的行动;最后借“中流击楫”和“小儿破贼”的典故表达自己愿意率军北伐、收复中原、为国建功的决心和信心。
4、所以,纵观全词,词中的写景、怀古都是为议论作准备的。
【鉴赏示例3】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宋高宗建炎三年10月,金兵侵入江西,隆祐太后沿赣江南逃到造口,后流亡到赣州。金兵追到造口,大肆劫掠和屠杀。40年后,作者途径造口,感慨万千,写下此词。
这是一首怀古伤今的爱国词。作者以眼前之景和过往之事道心中之情,试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眼前之景:“清江水”、“无数山”、“深山闻鹧鸪”。而清江之水如同无数“行人泪”,暗示着千万民众的种种灾难;无数山峦却沦落他人、无法收复;鹧鸪的哀鸣引发了作者满腔的愁绪。
2、过往之事:登临造口,作者自然而然地回想起40多年前的悲惨史实,满江清水满江泪,悲戚之感不绝于心;回首故都,仍然沦落于敌手,暮晚鹧鸪的悲啼触发心中山河破碎的忧愤。
3、心中之情:家国遭遇之伤痛、今昔时事之忧虑、壮志难酬之悲愤、雪洗国耻之信念。
【鉴赏示例4】
[双调]拨不断·叹世&&&&&马致远
布衣中,问英雄,王图霸业成何用?禾黍高低六代宫,楸梧远近千官冢?一场恶梦。
咏史讽今是马致远散曲的一大特色。说说这首曲子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叹世情坏。
【参考答案】
提示:1、借古讽今;2、今昔对照;3、直抒胸臆。这首小令以前朝历史为见证,否定功名霸业,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鉴赏示例5】
[中吕]满庭芳·看岳王传&&&&&周德清
披文握武,建中兴庙宇,载青史图书。功成却被权臣妒,正落奸谋。闪杀人望旌节中原士夫,误杀人弃丘陵南渡銮舆。钱塘路,愁风怨雨,长是洒西湖。
这首曲子是如何样写岳飞的?作者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参考答案】
提示:描写技巧:1、直接描写;2、侧面烘托;
表达的情感:1、对英雄的景仰和歌颂;2、对昏君奸臣的愤慨。
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直面高考】:诗词鉴赏的内容分类(二)
6【“托物言志诗”的特点与鉴赏】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绘或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不但形似,而且神似。与作者所需表达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之间有一定得相似性。如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整体上说是托物言志,局部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
【鉴赏示例1】
南国十三首(其一)&&&&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注: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时年25岁。
1、有人说这是一首作者自伤自悼之词,试简要分析。
2、这首诗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参考答案】
1、“可怜”乃惜花伤春之情,也是诗人自伤自悼之词。末句则用拟人手法写落花身不由己、
“嫁与东风”。花盛开时未嫁,而花凋零时始嫁,则倍增惆怅。联系诗人当时的境况,诗人才不过二十多岁,正当风华正茂,却不被当局所用,怀才不遇,自生自灭,不胜悲凄。
2、这首诗通篇把花人格化并托物言情。花开时像越女那双水灵灵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红的漂亮的脸蛋,美不胜收。可是好景不长,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红满径,末句则用拟人手法写落花身不由己、
“嫁与东风”。
【鉴赏示例2】
鹧鸪天·桂花&&&&&&【宋】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词,试分析词中是如何刻画桂花的形象特征并表达作者的志向的?
【参考答案】
1、首句形神兼备地直接描绘出桂花的独特风韵:外表并不艳丽,但体性温柔、香留天地;第二句作者直接议论,强调内在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突出桂花色淡香浓、迹远品高,冠绝群花;下片先借梅和菊来侧面烘托桂花“冠中秋”;然后借对先贤屈原遍赞群花、唯独没提及桂花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珍爱。经过层层议论,“情疏迹远”但品格高洁的桂花形象就鲜明而突出了。
2、作者借咏颂桂花来表现自己对这种“情疏迹远”但香浓品高的品格的真爱和赏识,这也是作者对这种独特高尚的理想人格的追求。
【高考示例—2008安徽】
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答(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答(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7【“忧国伤时诗”的特点与鉴赏】
【鉴赏示例5】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张元幹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难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这首词借送别表达了对“卖国有功,爱国有罪”的政治现实的无比愤慨,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正义感。请深入体会,细作分析。
【参考答案】
提示:上片先描绘了在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之下的中原大地的荒凉景象和无穷灾难;然后将责任的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者;体现出作者强烈的正义感和大无畏的精神。下片主要写送别,借送别既表达对游人被迫害的同情和对迫害者的严正控诉,也以超脱达观的气度和襟怀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
【鉴赏示例6】
柳梢青·春感&&&&&刘辰翁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注】这首词是南宋沦亡之后,作者隐居山林所作。
这是一首亡国的悲歌。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春感”的?
【参考答案】
提示:1、以虚写实:上片写对故都凄凉情景的想象,下片回顾故国情景。2、今昔对照:上下片的情景对比;3、化用与用典。“春感”:对南宋故国表达深沉的怀念,对元统治者表示切齿的痛恨,抒发了亡国的深哀巨痛。
【高考示例1----2008江西】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
答: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8【“建功报国诗”的特点与鉴赏】
“建功报国诗” 的特征:
意象特征:一般会出现缅怀古代明君圣主、英雄豪杰的丰功伟业;也会出现国难当头、奸臣当道、昏君无能的社会现实;还有战乱、民生、北伐等相关字词;
情感特征:表达的是建功立业、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或抒写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愤懑和哀痛。
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乐景哀情,或是对比衬托,或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鉴赏示例1】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
*若个:哪一个
表达主旨:投笔从戎、矢志报国的决心和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慨。
表达技巧:反衬,直抒胸臆。
【鉴赏示例2】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表达主旨:这是一支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悲歌,词中洋溢的是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怀及其表现的人格崇高之美。
表达技巧:对比,过去与现在的对比,梦境与现实的对比,理想与现实的对比。
【鉴赏示例3】
鹧鸪天&&&&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试分析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及表现技法。
【参考答案】
提示: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就是作者自身的艺术再现,这是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英雄形象。词作刻画了一个当年纵横驰骋、为国建功的英雄,而今却被弃置不用、闲散在家,以致年事已高而理想成空、壮志未酬,满腹经纶却“英雄种菜”的爱国者形象。词作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词作上片与下片的今昔对比,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鲜明而强烈。
9【“人生际遇诗”的特点与鉴赏】
“人生际遇诗”
主要是指那些遭遇仕途坎坷挫折的文人墨客对人生多艰、命途多舛、怀才不遇的感慨诗作。
意象特征:“风雨”、“阴晴”、“夕阳”、“落花”、“流水”、“闲居”、“衰鬓”等;
情感特征:表达的或是人生多艰、命途多舛的悲叹,或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伤感,或是豁达大度、从容开阔的胸襟。
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虚实结合,或是对比衬托。
【鉴赏示例1】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轼贬官黄州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打击,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出他面对政治祸患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并说说你对这种态度的看法。
【参考答案】
1、这首词表现了作者身处逆境却能泰然面对的达观情怀和博大胸襟。
2、上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快哉亭下以及远处的优美景象;下片先用特写的笔法描写亭前江面的明净和白头翁搏击风浪的场景,借此表达自己面对政治祸患和人生风浪的坦然自若;然后在结束之际指出,只有心存浩然之气,自然就能够领略到生命的快乐和惬意,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虽遭遇打击,却仍然豪迈豁达、乐观面对的态度和胸襟。
3、面对人生挫折,不消极颓丧,不耿耿于怀,应坦然面对,应豁达从容。
【鉴赏示例2】
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用轻松地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严肃的人生主题,是苏轼词的一大特色。细读这首词,说说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参考答案】
提示:这首词写眼前之景,寄寓心中之事。从习以为常的生活小事中生发出明睿深刻的人生哲理:即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这也体现了作者藐视祸患、达观自信的胸襟。
【鉴赏示例3】
永遇乐·落日熔金&&&&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用较多的笔墨描写今昔元宵佳节的不同境况,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隐含其中的心情。
【参考答案】
这是一首描写元宵灯节的词。但此词并非刻意描写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欢乐,而是通过眼下的元宵和过去的元宵的不同情境的对比,来抒发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词的上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染柳烟浓,吹梅笛怨”、“元宵佳节,融和天气”、“香车宝马”等都是极力渲染今年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然而作者的心情却充满了迷茫和痛苦,国破家亡夫死,流离飘泊,潦倒落拓,寓居他乡,只得“谢他酒朋诗侣”;整个上片都是以乐景衬哀情。下片着重回忆“中州盛日”的元宵情境,“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生活安定,每到元宵,都是精心打扮,极态尽妍,游性酣浓;而“如今憔悴,风鬟雪鬓”,又从忆昔,转为伤今,面对他人的快乐,自己黯然神伤,“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一种深沉的国破家亡的孤寂、哀痛之感油然而生。
【鉴赏示例4】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词人苦苦追寻的“女子”有着怎样的性格?简要分析词中用什么艺术手法来塑造她的形象的。
2、梁启超评论这首词说:“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结合词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答1:“那人”孤高、淡泊、自甘寂寞。词中主要使用反衬手法,以元宵夜的灯火辉煌、人潮攒动,反衬出“那人”的孤高、淡泊、自甘寂寞;又通过穿戴华丽,坐着“宝马雕车”的妇女们,进一步反衬、突出了那人的自甘淡迫、不同流俗的品格。
答2:作者借“那人”的形象自比,寄托了自己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品洁气清、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答“比兴”手法或“象征”皆可)
【鉴赏示例5】
戏答元珍&&&&&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不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元珍:欧阳修的朋友丁宝臣,字元珍。当时任峡州军事判官。这首诗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时所作。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颔联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4分)
(2)“野芳虽晚不须嗟”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提示(1):颔联描写了早春山城充满盎然生机之景(或:料峭春寒中现出的盎然春意),颈联叙写了诗人远谪山城的乡思和寂寞苦闷之情。橘的不惧雪压,笋的闻雷抽芽,象征着诗人在逆境中的操守与气节(或:诗人以雪中之橘和土下之笋自喻,体现了遭贬而不屈的铮铮铁骨);也暗示出正义的力量不但无法被摧垮,而且必将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的坚定信念和顽强精神。
提示(2):“野芳虽晚不须嗟”一句使用了比喻(或:暗喻、双关)的修辞手法。表面是劝慰“曾是洛阳花下客”的我不必为野花迟开而嗟叹,实际上是劝慰自己不必为皇恩迟到而伤怀。尾联表面上诗人自为宽解,直抒惯见世态炎凉,不为远离而憾,甘与野芳独伴,不为人生失意而屈服的乐观、豁达之情;实际上洒脱的外表下是更深沉的痛苦,“不须嗟”实际上是大可嗟,充满着一种无罪遭贬、展才无期的无奈和凄凉。
【高考示例1—2006辽宁】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①,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荤确坡头路②,自爱铿然曳杖声。
①此诗为苏轼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之所。②荤确:山多大石貌。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3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参考答案】
1、答: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激的精神境界。
2、答:“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掸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10【“闲适隐逸诗”的特点与鉴赏】
“闲适隐逸诗”主要是指因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和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而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
“闲适隐逸诗”常见意象:田野山林、清风明月、野老隐者、松竹梅兰、龟鹤鹿兔、蓬门柴户、榆柳桑麻等。
“闲适隐逸诗”常见情感:平和安宁的氛围,悠闲详和的心态;美丽的乡村风光,浓郁的生活情趣;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热爱。
“闲适隐逸诗”常见技巧:或融情于景,或烘托渲染,或虚实结合,或视听兼备。语言质朴清新。
【鉴赏示例1】
乡村四月&&&&&&&【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试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分析鉴赏这首诗。
【参考答案】
内容:既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的美丽风光,又叙说了农事的繁忙紧张和农家的辛勤劳作。
情感:抒写了对田园风光的热爱和农村生活情趣的赞美。
【高考示例1—2008四川】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参考答案】
(1)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高考示例2—2008天津】
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参考答案】
(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古诗文阅读鉴赏答题分类指导
1.诗歌鉴赏题
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第五种类型:语言炼字类
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特别注意下面的另一种不同题型:
常式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着眼于全篇语言风格)
变式问: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正确解答: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语言特点类术语):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
■第六种类型: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
常式问: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变式问: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为什么?
▲诗歌鉴赏选择题常见设误方法:
1.语言语风类错误:或故意译错实词虚词;或对诗歌的语言风格判断错误。
2.意境意象类错误:对诗歌的意象的含义判断错误;或对意境的概括错误。
3.技巧手法类错误:对诗歌运用的写作技巧的类型或作用判断错误。
4.思想情感类错误:拔高情感(对诗歌中描写的情感故意妄加引申,添上某种光圈);或转移情感。
5.观点内容类错误:扩大范围(把一个作家的某一具体作品风格用其整体作品风格来代替)。
(设置错误的方法有:扩大,错位,拔高,硬套,兼用等。
古诗鉴赏题10大解题规律
对古诗词的考查,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考查考生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注意这十个方面,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四、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五、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如推敲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结构方面的设问与悬念。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古诗词的艺术手法在更多的情形下,并不都是单一的,往往是综合复杂地运用。我们在鉴赏的时候,要注意在具体语境、整体诗境中分析艺术特点,不要简单地陷入术语、概念的怪圈,有时候还要根据不同的题型,不同的题干要求,从规定的角度,作出正确的判断。
六、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
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亮。
◆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七、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等,都要求我们去注意。
八、注意关注诗歌题目
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线索,如2000年上海卷,试题为“约客”,作者约人,对方迟迟没有来,环境上“家家雨,处处蛙”的渲染,约了客人,怎么不来?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虑。
九、注意明察考题暗示
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填表式题目中已有内容实际上就是例题。如2000年秋考的填表题,填空题空格的前面或后面。2001年春考的18题中,“安史之乱”的提示,都为考生答题给予了人文关怀,注意了这些方面就有利于解题。
十、注意运用联想、想象
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想象,如王驾的《雨晴》,作者没有描写邻家院子景色,但写了“蜂蝶纷纷过墙去”这一实景。如果考生紧紧依傍这一诗句,透过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重重迷雾,会联想到邻家春色美不胜收,如此景致,连路人都会驻足观望,更何况是喜花的蜂蝶呢!
古诗词鉴赏十读法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典诗词浩如烟海。作为全国考查基础语文能力的高考,每年都必考此项内容,题型由客观选择转向主观表述,命题由一统天下的全国卷,到2004年的全面开花,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的命题日臻完善,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这里我们从十个方面谈谈古诗词的赏读。
一、读题目
做诗歌鉴赏,首先要看的便是题目。诗歌题目往往给我们提供很多有用信息,譬如:(2006&湖北&14)严维《丹阳送韦参军》、韩琮《暮春浐水送别》,暗示了诗歌的体裁(送别诗)、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2006年&福建&10)李商隐《端居》(注:①端居:闲居。)告诉读者诗作内容是闲居生活中的情与景。(2004全国Ⅱ&16)张籍《秋思》则写诗人在秋天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2004&北京&12~13)苏轼《红梅》点明了诗人的写作对象,即文中的主要意象。读好诗题,是进行诗歌鉴赏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
二、读作者
回眸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试题,不难发现名家名篇是主打。从作者方面看,多选名家以及在不同时期有影响、有代表性的诗人词家的作品。如浪漫主义的代表李白【(2004&浙江&16)《菩萨蛮》,(2005&福建&10)《与夏十二登岳阳楼》(2004&天津&16)《听蜀僧弹琴》,(2002&全国&17)《春夜洛城闻笛》】,现实主义的代表杜甫,山水田园派代表王维,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诗歌风格为王安石所激赏的中唐著名诗人张籍,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之句在当时称最的王湾,以及标新立异,每于吟咏个人生活的悠闲时,显出不忘世事沉痛的晚唐诗人陆龟蒙,还有花间词派代表欧阳炯,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北宋中期文坛领袖人物苏轼,因词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而被人们称为“红杏尚书”的宋代史学家、文学家宋祁等等。
了解作者便可了解其作品主要内容、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诗恬淡平和,王维诗诗中有画,李白诗清新飘逸,杜甫诗沉郁顿挫,苏轼、辛弃疾之词豪放奔放,柳永、李清照词婉约含蓄)及其意趣、主张、观点、看法,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鉴赏诗作。
例如:(2006&北京&12)陶渊明《移居》第(2)问:“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抓住陶诗的特点及其一贯的思想主题,结合诗中具体诗句,明了作者情感,那么这里田居生活的乐趣也就不难表达了。
三、读背景(注释)
对于高考中的诗作背景,我们不易把握,这里的读背景也即读注释——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
例如:(2006&辽宁&16)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点明了作诗时期,由此可推断出大的写作背景,被贬黄州,躬耕自食,过着简单的生活,闲暇时读书作诗,写了这首题名“东坡”的诗,从中我们可看出诗人对逆境处之泰然的心情,可见其胸襟之开阔。读诗从背景着手,便于把握作者情感,作品内容主旨。
另外补充一点,除了读注释外,仔细分析题干也可获得关于诗作内容的信息。如:(2006&北京&12)第(2)问中明确指出:“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2006&天津&16)“‘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中的“边塞景象”,这些都是我们易于把握,有助于我们答题的重要信息。
四、读体裁(题材)
按所表现的内容,诗歌可分为讽喻诗、田园诗、山水诗、哲理诗。弄清诗歌的体裁,我们可以更好把握诗歌的内容、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讽喻诗,是嘲讽和揭露落后或丑恶现象的诗歌,它直接表现诗人鄙视、轻蔑和嘲弄的感情态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在表现手法上,或借用比兴,将嘲讽和讽刺的现象具体为诗的形象,给以辛辣的讽刺,或选取富有典型意义的事实,用漫画式的手法加以渲染。讽刺诗的要求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导读者认清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源。
田园诗。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诗歌。主要描写美好的田园景色和悠闲的村庄生活,如东晋诗人陶渊明以对田园生活的出色描写,被称为田园诗人。其他如南齐谢眺,唐代孟浩然、王维等。田园诗在表现自然美方面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中还寄寓着诗人的情思,有的还表现了不满现实的愤怒情绪,有的讴歌农村生活的恬静,但有的也流露出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
山水诗。以山水景物为题材的诗歌。它描绘大自然的美丽景象,表现祖国山河的千姿百态,往往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有的还能激发读者的爱国主义感情。山水诗并不只是自然山水的客观描绘,往往或显或隐、或多或少地表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某种情绪,也就是说往往是借景抒情的。不管以描写山色水光闻名的谢灵运、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还是其他诗人的,往往如此。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王维《山居秋暝》、李白《望庐山瀑布》、张继《枫桥夜泊》。不同的山水诗里蕴含着不同的思想感情形成不同的格调。
哲理诗。表现诗人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蕴含于诗句之中。如:苏轼《题西林壁》、陈毅《冬夜来咏青松》。
五、读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在做意境分析题时要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2004&福建&16)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这里对诗的意境作了简要分析,这种意境主要是通过凉床、月影、梧桐等意象表现出来的。
古诗词的很多意象常常有特殊内涵,比如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折柳表惜别,以蝉喻品行高洁,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以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以梅花代表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的形象,以松象征坚贞高洁,以莲表达爱情,以鹧鸪鸟表达离愁别绪,梧桐、杜鹃鸟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鸿雁则代表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六、读内容
古典诗词的每一个作者,都想通过诗作来表达自己的意趣、主张、观点、看法,有的表达得直白张扬,但也有的表达得含蓄隐晦,特别是抒情写景的诗作,其观点与态度不易把握,只能从诗作的字面意思去领悟与思考。例如:
(2006&全国卷Ⅰ&12)题竹石牧牛(并引)黄庭坚
子瞻画从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簧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骰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这是首题画诗,前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诗人以游戏的笔调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并发挥想象,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诗人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也溶于言表。后两联写了作者由画作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表明了对自然平和的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弄清这些内容就不难回答问题了。
七、读语言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诗词语言特点是意蕴多、凝练、含蓄、富有节奏和韵律。能用来回答诗词语言特色的词语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等。语言特色也与作者的风格有关。如李白诗自然,王维诗清新,陶渊明的诗真切平淡,李商隐的诗华美绚丽。
例如:(2005&全国卷Ⅱ&12)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2)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案)诗的语言质朴无华。(语言风格明白如话,是白居易诗作的典型风格。)
八、读手法。
古典诗词中关于表达技巧的鉴赏是在《考试大纲》中提出的要求之一。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诗词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常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表现手法含描写手法(衬托——正衬、反衬,联想和想象,白描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象征、借代、夸张、对比、互文、比兴、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表达技巧是作者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在做分析技巧型的题目时应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指出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如:(2006&福建&10)端居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故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2)这首诗的第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的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在读手法的过程中,有必要了解相关的名词术语。
九、读情感
诗词是情感的载体之一。其情感不外乎是欣喜、欢快、向往、哀怨、憎恶、忧愁、怀乡思亲、离愁别恨、忧郁沉闷、道古伤今等。要从诗词字里行间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例如:(2006&全国卷Ⅱ&12)南柯子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十、读主题(思想内容)
古诗词的主题有以下几大类: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等。
忧国伤时主题,多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主题,多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抒写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陷的痛苦,慨叹年华易逝、壮志难酬,慨叹理想不为人知的悲苦。
另外还有生活杂感,主要写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写昔盛今衰的感慨,有的写借古讽今的情怀,写青春易逝的伤感,还有的写仕途失意的苦恼,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等。
一般来说我们将这十种方法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鉴赏古典诗词。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忆昔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