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样才能把我人生必读的十本书两本书的感受写下来

小学语文四年级课外阅读训练10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小学语文四年级课外阅读训练10篇
1​、​小​学​语​文​四​年​级​课​外​阅​读0​篇​。​
​
、​附​加​答​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任选一个角度,把你读某本书所获得的感悟和启迪写成一篇文章.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任选一个角度,把你读某本书所获得的感悟和启迪写成一篇文章.
任选一个角度,把你读某本书所获得的感悟和启迪写成一篇文章.
“你不但依赖妈妈,而且依赖爸爸.”记得这是我小时候别人给我最多的评价.不过,我觉得,这个评价真的很适合我小时候.在我上小学二年级时,我却仍然还是个幼儿园小朋友的样子.每天放学回家就是看电视,作业是连正眼也不会看一下的.我总会等到爸爸和妈妈来叫我写才写.甚至有时候要他们守着我写作业.写作业时遇到不会写的字,问爸爸;遇到不会写的题,问妈妈.不去思考也不查字典.然而,现在的我是和以前截然不同的.我没有了幼儿园小孩的幼稚,彻彻底底地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小学生.我懂得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我家现在再也听不到爸妈叫我写作业的声音了.并且,我现在写作业时字典随身携带,遇到什么不会的字、词,我就会去“请教”字典.除此之外,我学会了煮饭、炒菜.如果爸妈哪天突然出差,就算不留钱给我,也绝对饿不着我,因为我能把冰箱里的食材变成美味佳肴.现在,做一顿饭对于我来说是手到擒来啦.我很开心,因为我再也不是家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了,我可以自己一个人做很多很 ...
最近有一篇叫《做最好的党员》一书,蛮火的,里面的东西随便摘抄都够几千字了
《西游记》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正义大胆、本领高超,猪八戒-虽贪财好色,但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技艺的高超,也许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处。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写一本书出版是怎样一种体验?
很有成就感吗?周围的人对你的看法有没有很大的变化?生活起了什么变化?
按时间排序
我只知道编辑一本书的体验:我擦,开头就这么烂,这基本概念就是歪的啊,一看就是作者自己写的。。。果然,越看越烂,这都写的什么啊!错别字也太离谱了吧!前言不搭后语啊!实在看不下去了,这一章网上找找贴上去。。。这图和文字完全对不上啊!我擦,这个图百度直接贴的也太不清楚了,还这么大水印,估计找作者也白搭我给找找吧。。。这一章是从网上粘的也就罢了,错别字都不改改啊!!!这是写的神马啊!估计作者也不知道,好像也不是太重要,删掉好了。。。我擦,见附图3,哪儿特么有附图啊,抄的太不认真了吧!尼玛这些话doushi俄罗斯人翻译的么,主谓宾都不全位置还都是错的,我是编辑不是翻译啊!!喂,作者老师啊,我这有些个问题您处理一下啊。。。啊?什么?几个人合写的,那几个老师都不在?那您受累看看呗。。。什么?已经看过十几遍了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po主当年参加了全国第8、9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其实当年参加也属于兴趣使然。我当年因为已经上大学了,所以只能参加C组。参加的过程很简单,就是寄了两篇小说,然后就坐等获奖。第八届我是获得了二等奖,当时好像全北京只有两个人得奖,后来就经常在萌芽论坛混,认识了一些写手。当年青春文学正盛,我几乎是每月能产一篇短篇小说的节奏,完全支撑生活费不太可能,但是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很明显,每次有了稿费就请宿舍的同学和女朋友吃饭,经常是每次拿到五六百的稿费,然后请客能花出去7、8百。好了,回到出书这个问题。由于当时获奖,不少萌芽的编辑通过各种方式找到了我,联系出版合集,其实就是把一群人的作品弄成一本书初版。这样的书,我前后参加了5、6本,书名都是《第X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新概念作文合集》、《盛开—全国第X届新概念作文大赛》、《新概念X年》这样的。至今还保持着一个引以为傲的记录,我写的所有作品,都出版了。后来觉得其实应该有一本自己的书,于是就自己写长篇、说起这个长篇,我早在高中毕业时就动笔了,04年开了个头,之间间隔了两年没写下去,后来再捡起来的时候写的其实挺辛苦,大学时每天熬夜写,最兴奋的事情莫过于第二天清晨,同学们都上课去了,我爬上床睡觉逃课,然后中午醒来时,打开电脑,发现昨晚写的那些文字都还在,默默的看着那些故事,真的感觉这些故事就是自己,那种沉浸在故事中的感觉真的很爽。为了写这本书,我几乎经常逃课,挂科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甚至差点被退学。大三的时候(07年)我的小说快结尾了,我几乎天天熬夜来写,也是在那个学期,我挂科达到了16门,而学校规定15门就要退学。接下来就是被请家长……当时有五个同学一起达到了15门,他们的原因都是因为逃课、玩游戏导致,只有我是因为写小说而耽误了学业。后来学校说是网开一面,让我们几个继续留校察看,我也就继续留在了学校,而没有被退学。再后来,萌芽的编辑找到了我,说是想出版一本长篇,而我那时已经大四了,正好小说结尾,我们一个圈的写手们都没有长篇,或是没有完整的长篇。我在群里说:我有,出版我的吧。于是就是签合同,寄稿件等等。还有个有趣的事情,当时我的稿件错字连篇,前半部分因为都是手写,大二时有了电脑改为了word版,稿件整理全凭我当时的女朋友(现任老婆),我也因为这个小说和我的同学走到了现在。因为我这本书写的时间跨度很长,几乎用了四年,我还担心会反复修改。现实是编辑审稿挺快的,几乎没怎么改(可能是着急出版)。记得那是个十一,刚放假,编辑打电话说你的稿件通过了,书名也不改,完全遵照你的想法。我很高兴,连夜给书,写了后序,那一晚上我几乎用了最诚恳的文字感谢了帮我促成这本书的朋友,以及故事中的原型人物,写完最后一句,我十分满意的点了保存,发给了编辑。小说正式上市时我已经上班了,我是在办公室收到的成本,足足100本,那么大一个箱子。因为书里的封面、包装以及所有细节我都没参与,拿到书的时候感觉跟想象中还是有些不太一样,但是还是十分激动的。那天我跟领导请了半天假,把书拿回家,慢慢翻开,一点一点看,发现之前写的文字变得非常陌生但是无比的熟悉,后续一点都没有变,还是我在电脑上看到的那个样子,那种感觉真的很奇妙。再后来我阴差阳错的进了互联网行业,直到今天,我再也没有写过一个小说。也许在我退休后,我会从新把作者这个身份捡起来,再重新上路。好了,打了广告。我的小说叫《穿过你的时光我的年华》,写的是我高中时期的故事,读到最后你会发现,前后的文风会差很多,前面比较稚嫩,后面我觉得还可以,至少现在还能看,不会像有些小说,我自己看都想吐。我的书是08年出版的,当时印了1w本,我拿到了一些版税,完全没有自己掏一分钱,我自认为还是有些节操的,自费出版之类的丢不起那人,我也不太喜欢网络写手,其实写作对于我来说,我完全不相信一天能写1W字,那真的是骗人。现在京东和当当以及各大书店均有销售,我不能确定是出版社隐瞒了印数,但是从常识上来说,也许有可能吧,毕竟5、6年了还卖不出1w本实在有些不可信。最后啰嗦两句,题主问出书对生活有些什么变化。我觉得最大的变化是有了一段难忘的经历和一段可以让你用来吹牛逼的历史,除此之外还认识了一些不错的人,有些当年萌芽论坛认识的小伙伴我们至今还经常联系,偶尔一起吃饭,一直是不错的朋友。
我在24岁时出了自己的第一本书,然后在36岁时,又出了自己的第二本书,两本书给我的体验和变化,以及最终的结果都不一样。我想,我人生几次大的成长和转折都跟写作有关。我这里想说说,写作让我有什么变化,这比出书对大家有价值一点。第一次1993年,我上高中时成绩也不算好,到高三时上的文科班,尽管学习很紧张,但上学期时还是把《围城》看得可以背得出,然后每天晚自习后看一章《红楼梦》,然后写一章小说,也想写小说出名,然后免试上大学,但是肯定没戏,但是这样坚持了两三个月,很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我的语文成绩竟然可以考全年级第一了,而作文老师不打分了,让同学们自己看。这一次的体验是,不管你能不能写,深度阅读和坚持大量写,能很快的提升你的语文能力。第二次1998年时,做广告策划,那时想出的创意很好,但是没有受过职业写作训练,只会想广告语,但不会写方案。只到有一个前辈给了我一个方案,也就是一个格式模版,就照那个写了,一下子也会写了,当时看来很不错,但是现在看来很一般了,但是这给了我最初的一个写作的模式。这一次的体验是,有想法不代表能写出职业化的文章,当你不会写东西时,就找个好的模版,照着写,先学格式,再填内容。第三次1999年,23岁,被困在家乡一个小城市里,一个月六百块钱,感觉没有出路了,想想,我还能干什么,想来想去,这几年找过很多工作,闲下来就在想找工作,想了想,我想找工作,那别人也想找吧,按千字四十算,写个三十万字也能挣12000块钱,相当于我上一年多班呢。2000年,过了年,就辞了职,把所有的钱买了台电脑,在家里写了三个月,当时互联网还不发达,好在我积了很久时间的剪报,然后把市面上所有与职业有关的书都买了,然后去网上能找的地方找资料,甚至上英文网站找,然后回来一个词一个词的翻译。每天在家里,早上七点多起来就开电脑,一直到晚上,打字打得手都伸不直。三个月后,书差不多写完了,这个时候,我已经不在意这本书能不能出版了,因为这三个月的海量信息收集处理,对我来说,已经建立了人生的第一个思维框架,这一次的写作,没有模式,没有结构,完全是自己根据内容去重组结构。这和之前别人给我一个模版让我照着去写是完全不同的,这是我自己通过海量信息整理找到的规律,这是我自己的规律,我真正做到融汇贯通了,已经开悟了,自己感觉到自己脱胎换骨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不只是我自己能感觉到,还包括我的父母,我身边的朋友。之后我找了个兼职广告公司做策划,再写方案,之前是年轻人的创意,而现在完全是站在一个更高更广的资源的角度来看问题,这一年写过的几个方案,客户都不敢相信是这样24岁的一个小伙子写的。其中两个案子我说给后来我的学员听,他们听了都惊讶,这不就是互联网思维吗?这一次的体验是,海量信息处理能让你真正明白信息之间的关系,找到组合它们的方式,以及从资源角度看问题的思维变化。非常痛苦,非常有效,有效到你自己可以真正感觉到自己身体里要爆发的力量,能给你足够的自信。到了2000年底,我去应聘湖南电视台的工作,对方要我写个方案,我写了,主任都不相信这是一个完全没做过电视的行外人写的分析……而我那本书,我去新华书店,看到海报上看到湖南科技出版社的电话,打过去,是业务部,帮我转到了编辑部,把书稿送过去,过了半年,书也顺利的出版了,叫《完全求职手册》,挣了12000元,还再版了。第四次2004年,我帮客户写过一个MBA的论文,以为只要写四万字交稿,结果最后掉进坑里,写了三个月才写完,看了两年的行业报刊、专业书,最后拿了优秀论文奖,写完后,提升很大,我对这个行业基本上是了解了,之后谈客户比一般的老板要更深入了。这让我之后几年业务做得都不错,差不多三年的收入买了一套不错的房子。这一次的体验是,有方向的海量信息数据能帮你深入专业,看清规律,由此成为某个方向上的专家。第五次2005年,我去了一家广告公司做策划总监,喜欢泡天涯,一天无聊,写了一个帖子《如何在三个月里获得三年的工作经验》,只是想讲讲我在工作中如何指导新人成长的,结果网友反应很热烈,这个帖子也被人整理后在各种微博微信中大量的转发,就跟下来了。2007年被一家传媒公司以总监待遇挖去做了节目研发经理,到了2008年下半年,所在公司因为金融危机等等原因,大规模裁员,我最后也裁了,正好我的房子交房了,就在家里装房子,想想,已经连续上了四年班了,下半年也不想上班了,在家把我那个帖子写成一本关于年轻人职业规划与成长的书吧,为此也拒绝了公司重组后叫我回去上班的机会,想想,半年可以写出来吧,把它当成使命来写吧,结果进坑了。有经验和没经验,写一本书是不同的,有真正的职场领悟后,要写得对得起读者,对得起自己,结果越写越深,自己又重新开始海量的收集、整理、重组、重定义,发现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规划其实跟现在市面上大量所谓的职业规划理论是不符的,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职业规划理论是来源于国外的社会教育背景,这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我要写一本真正对中国年轻人有用的职业规划方法工具书,把它当成了我的使命,我重新去收集第一手资料,重新归纳,甚至写到第二年时也产生混乱,一直写到2011年,其间就靠自己接零单,做点小策划挣钱过日子了,生活是很悠闲,每天写写书,看看电影,跑跑步,但写作的困惑也越来越大,因为要对定义负责,开始死抠字眼,慢慢的甚至感觉自己都不会写东西了,我父母也感觉我写的东西没有以前写的那样有灵气了……一直咬牙,磨到2011年下半年,书算是写完了,然后有30多家出版社通过天涯社区来找我,最后有一家给出了我想要的条件,知名作家标准的版税与首印量,然后就是修改、校对、对书名的反复纠缠,这本书磨了三年半,我累了,2012年9月出版了,《好工作是设计出来的》,名字很俗,别在意,编辑起的,本想着这本书能大卖,但最后实际只卖了几万册。第五次写作,我是当使命来写的,但却是错误的,如果不写这本书,我的现在生活应该会舒服一些,但也许这就是我的宿命吧。我在三十多岁的阶段花那么多时间写这本书是不对的,这是由专业向学术去写了,尽管我想说,我这本书是中国职业规划领域的分水岭,但对于我个人来说,这个阶段应该做的是应用,而且应该是我原来品牌策划方向的应用,结果却把最重要的三年多时间用在一个与本职工作无关的学术研究上了,并且错过了广告向互联网转型的机会。而且研究完发现,原来职业规划在中国是一个连骗子都做不大的行业,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我在知乎里对《 》的回答。第二本书,自己感觉完成了使命,但是也错过了自己的青春,“成功”的让我经历了哪怕是我在书中根据资料整理写出来,但如果不亲身经历就不会真正懂得的35岁职业转折的困惑,然后,开始平和的,勇敢的,去接受普通人的人生。职业规划真的不是简单几小时的测评和咨询可以解决的,职业规划只能先是一个海量信息的处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环境,然后才是认识自己,找出问题,然后再去实践和找行业内的前辈去问,在他的指点下去练习反馈,同时对于普通人来说,追求的不是梦想,而是看清自己人生的阶段、任务,看清自己的资源,超出能力的欲望就是灾难。人生太多变化,职业规划不一定能帮你追求成功,但是,至少,对于普通人来说,它是方法,它是规律,它能保住你人生的底线,获得平凡的幸福。这是我亲身经历之后知道的,不打鸡血,不骗钱。这个答案很久了,有人去看了这本书吗?你们真认为我是在卖书吗?这本书已经在网上有电子版了。
因为参与出版的是循证和颞下颌关节方面的书,属于医学类专业书,虽然只是其中一个编委,已然觉得心力憔悴啊妈蛋……但是有觉得自己知识面拓宽了点,因为一个小点要查超级多文献资料,不出书则不会这样去考证,还有就是论文撰写能力增加,感受下扣字眼,说好听就是反复斟酌斟酌反复啦,还有就是团队协作,要和其他编委讨论章节内容小到某个专业名字的叫法大到某方面内容归入谁的章节下,哈哈哈,而且因为好绘制正本书的插图,感觉自己的coreldraw和ps的能力增加。就是酱,烦躁至死的同时层层突破自己啦……看书切咯
我感觉我代表了失败的大多数。大学时写过剧本,当枪手的那种。后来不了了之。发表过一些大大小小的文章,拿了点稿费当零花钱,就觉得自己是文学界的一代新星。后来为了吃饱饭,投入代码行业,总觉得没去弃机从文是种遗憾。于是思忖着写了个都市故事,有大纲,有章节,写了六七万字,故事写了三分之一的样子。拿着大纲往出版社编辑的邮箱发,无回音。后来有回音,自费出版。往晋江网上发,还自己设计了封面,小说名字几经推敲地选定。估计没人看,就一条评论,还是自己写的。炯。。。于是,弃文了,继续编代码,合计着先把看家本事练好了,赚饭钱。等哪天衣食无忧了再说把。可是哪天能算衣食无忧了呢。摔~~
1,大学学的编辑出版学,那时候出版业还是一个朝阳行业,写什么都有人买,于是攒过几本书稿。在丽江没什么钱的时候也是一笔迟到的稿费救了我狗命。不过这个不太稳当 ,会遇到诸如交了稿子遭遇骗稿或者选题没过等等问题。也干过写到一半撂挑子玩失踪的事情·······内容?养生保健育儿情感我都有写过,少儿社科都来过一点。不署名,所以我也不知道这些稿子最后挂了谁的名出版了没有。2,跟豆瓣上的网友合写过一本《既然青春留不住》,这几年出个门就能写本书,因此销量不好也不意外。抱着给当时的生活一个交代的心情吧。据说编辑是我一位师兄,稿子一次就过了。长这样。长这样。心情么?写自己稿子会用心些,挂别人的名嘛 ,对得起价格就行了。
第一次发表文字是在15岁的时候,还在读初中。那时对游戏很痴迷,家里还买了一台PS。然后发了一篇在一本叫作《电脑游戏攻略》(后改名为《电脑乐园》)的杂志上,大概8000字左右。这本杂志可以说是在当时的杂志中最实惠的一本,几块钱,全是彩色印刷,我们当时喜欢游戏的人几乎人手一本。小的时候很单纯,还专程跟编辑说:“哪怕我不要稿费,只要能发表,也没问题。”后来他真的没有给我稿费,再后来,那编辑被辞掉了。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字印成铅字有着难以名状的感动,看了又看,以至于忘了看别人的文字了。看完以后就带着去向同学和家长吹牛逼,有个同学确实因为这事很崇拜我,后来还有个读者,查到了我的地址,跟我写信。信写得很长,可见他对游戏是多么的痴迷,也写得很诚恳,但是我那时候意识到一个问题:“原来我的字是可以值钱的啊!现在不能乱动笔了,嗯。”现在想来,挺可惜的。以前经常在一个书店买那本杂志,老板也喜欢这个杂志,并且每期都看,看见那篇文以后,他还免费送给我,我最终推脱不过,接下了那本书。现在想想,我不应该去接人家的书,毕竟卖书是非常艰难的一个行当,几毛几毛挣的非常艰辛。父母还带着那本杂志,去亲戚那边吹牛逼,大家都很高兴,不过给出的评价是:“感情真挚。”意思是文笔欠佳,不过我当时没有听出来,还挺开心的。由于年代久远,铜版纸都给弄发黄了:后来23岁重新出道,写小说,发了几篇在小说杂志上,就逐渐没了感觉。这事儿就好比你参加工作,老板发工资。第一次拿工资时你兴奋无比:“卧槽!几千块钱啊!”然后大肆挥霍,久而久之,就没了感觉了,甚至产生幻觉:“我每个月为了拿几千块钱呆在这里干啥啊?这不是浪费青春么?”后来我开始在互联网上写东西,又有了编辑主动找上我,帮我出版东西。当然,这些都是结集出版的,基本上拿到手以后就翻翻,然后看看有没有错别字,最后就放在书柜里了。目前还没有出过个人的单行本,不过估计也不久了,毕竟现在攒的小说杂文,也够出本书,就等着编辑来找我:“老万,你要不要出书?”身边也有很多朋友出了单行本,不过销量堪忧,所以这事我也没太多好期待的,如果销量不济,我也觉得挺羞涩的,会感觉对不起出版社,对不住编辑。无论如何,我想出书应该没了当初发表第一篇文字时的喜悦了,毕竟快30岁的人,见什么事都已经气定神闲了。况且现在这么多人出书,在我们少年时出书是一件非常神圣而艰巨的事情,现在,只要你有名气,随便一个人也能出本书了。
去年刚写完一本书,有可以小小分享的东西。我的背景是个设计师,所以写书的流程和大家或许不同。除了文字,更多是图片方面的处理。————————正文分割线————————设计是件很开心的事情,尤其做自己喜欢的设计。这本书很特别,设计师是我,作者也是我。服务方和客户都是同一人,免得了会陷入误区,什么是好的?如果仅仅以自己的角度看,第一版就足够了。确实它也放在那里长达两个月之久,没有进行过任何改动。设计师是一种很喜欢迷恋自己作品的动物,没有外来的刺激,可能就裹步不前了。因为可能会觉得做到这个程度已经足够。当现在反过来再看它,发现其实挺幼稚,挺不成熟。以一个前辈的说法是“眼界不够宽。”创作本身很苦闷,如果谁说有趣极了,估计我要马上蹦起来反驳。一开始,我确实认为创作,尤其这类型长周期的活动很有趣。细分到每个环节,每章节每章节的书写和绘制是极其痛苦的事情。过程是琐碎繁杂,曾经有多次想放弃的冲动。很庆幸坚持下来,也变成你看到的这么一个东西。从个人角度,其实并不是特别满意。或许就是上面所说,通过收集素材和整理思维,发现有更多的可能,还有更多比你做的好的事物。提笔写这个应该早已写完的设计总结时,才发现,原来整理这么多资料。很多朋友问我该怎么提高设计水平,我觉得定期总结这类型的项目。是一种十分棒的自我提升手段。当3.01g的容量和1053个文件摆在你面前时,再回首那段时光。能亲切的感受到里面的温度,就像一壶盛满热开水的水瓶,散发着暖暖的气味。具体的细节就不说了,因为自己是设计师。所以,出版社肯定要求你有能力自己做版式和封面都自己做,确实大部分出版社做的视觉效果都不是很令人满意(这个是相对于设计类专业人士)。————————聊聊书籍封面吧————————书名:《主动的ui设计师》仔细观察,其实发现书名的形容词“主动”特别有符号感。如果问问大家什么是主动。或许儿时的记忆能够给与我们答案。但凡老师提问时,台下的同学谁能举手发言,都会被视为主动发言。有没有想象到那个感觉。而且还有那个大大的对勾,也是有类似的心理暗示。最后的成稿如果你有能力,建议自己做。尤其是出第一本书籍的作者,给你安排的排版工作室也会相对差劲些,之后第一感觉会比较挫的可能性比较大。
有点成就感,能唬人,变化不大
谢邀。2003年初夏我19岁吧。写第一本书时,就是每天下了课,窝在大学宿舍里敲字。当时连是否能出版都不知道,只是“我一定要写出来,这个故事我非写下来不可。”2004年3月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时,第一次拿到样书,反应是:“怎么这个封面,比起网上看图片时,差了这么多?”出第一本书的好处是……以后出第二三四本书会方便许多。会有编辑愿意来找你,无论你的第一本书写得多么糟糕。2008年夏天,第一次接了约稿要求和定金写书,而非写了书再去找编辑。写约稿书,流程无非如此。以十五万字为例:“收集资料,收集资料,总觉得不够……”“明天必须开始写了,必须写了。”“好了,开始。”“前三万字写得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啊,这个节奏很好。”“……不想写了。”“……不想写了……”“我一辈子写不完这本书了……”“多少字了?是不是有十万了?哦六万……”“不想写了……”“写完十万字了。”“手好顺。”“写!”“今天写了一万字了。语感好流畅。”“今天写了一万五千字了!许多没想好的结构粘连上的。”“快点要完工了!写完就睡觉!”“完工了!!三天半写掉六万字!不睡觉!我要打游戏!!”然后一个月后才愿意去修改,修改了一会儿就恶心到不想修改了。大致如此。近来在写《马刺传》也是这节奏。2012年,开始出随笔集,之后出了若干本。一般的流程:编辑:“佳玮,我觉得你XXXX类的文字可以出一个。我去报选题?”我:”嗯我算算字数……有X万字了。”编辑:“你再加几篇?”我:“我再修改下吧,许多都是专栏稿。”编辑:“好,你修改着书稿,我走流程。”我:“好。”编辑:“你书里这些,我知道有些发网上了。还没发到过网上的,先别发。”我:“……好……”我:“还没排版完吧?我近来忽然想多写两篇补进去。”编辑:“好……”对我日常生活的影响,大概就是……A 去年被编辑拽着开了几场发布会。经常看见签甲书的场子,有读者抱着乙书来找签,那时就很感动。B 我自己不存自己写的书(带来带去不便),我妈倒是把编辑部送来的样书堆满书架,然后见了客人来就海吹牛皮;亲友要书她就送,送完了自己上网买了继续填书架……大致如此。
马上要参与写书了,自己也在思考怎么写了,总体来说觉得这是要出版给别人看的,所以会比较认真。成就感应该会有吧,毕竟终于从读者变为作者了。由于作品还没有出版,不知道有什么变化,也不求在这上面赚什么钱(因为赚不了什么钱),只是希望可以把自己对一些地方的理解可以与别人分享吧,我也不太清楚我们组其它编写者是怎么想的,明天问问他们。另外,大牛已经出版过一本很好的书籍了,我想他应该很有发言权吧。
你这个问题提的……你想问的是,写了一本书,然后出版社来找你出版,还是你写了一本书,你把他出版了。如果是后者,这种体验的过程是,先买书号,然后开始下印,然后堆积在家里,走走自己的渠道送送人,不懂的人听起来会觉得好牛逼啊您都出书了,但其实只有自己知道垫了几万块出去,如果钱多那这就是一次任性的体验,如果没钱还硬要那就是蛋疼。如果是前者,有出版社来找这种情况,基本上你在出书前就已经是一个良好体验了吧,当然也要看你出的是神马啦
临睡前看到,回答一下。写书出版,是一种成就,但不一定有成就感。民间都称持净瓶的那位为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菩萨是一种成就,大慈大悲是一种功德。怎么说呢?成就是求证自身,功德是外化于众生。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学习成绩好,考了一百分,这是一种成就,是自己的努力,是对自身在学习能力上的一种求证;而既然你学习好,其他同学向你请教问题,你都耐心细致得回答,结果下次考试,全班都考了一百分,这对你而言就是功德。正如我在《金钱有术》的简介中所述,我其实蛮努力的,虽然是大家合写的书,但自己负责的部分修订了好多次,力求最好,并且原稿都是半夜手机上码出来的。人都有惰性,自己能克服惰性,也是洋洋自得的。但说到成就感,还真不一定有。就像有些矫情的学霸,考了99分还一脸的失望,贱就一个字。原来写在专栏里面,不觉得怎样,装订成册了,倒有些惶恐,不安,因为自己水平的确有限,生怕有错误、疏漏,或误导了他人。另外,不写不知道,一写,发现自己不懂的知识太多,有个生动的比喻: 以前不会画圆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懂啥不懂啥,会画圆了,知道了自己懂啥,更加知道了自己不懂啥,那未知的、无量的圆外……至于有书出版之后周围人怎么看,我只能不好意思得说,我周围的人几乎不知道,而知道的,一般都是知乎上的朋友,我比较低调,再者,也没觉得需要广而告之,老婆允许我把稿费换成plus,我已经很开心了……大屏手机显脸小,我值得拥有!生活的变化正如上文所说,我要换手机了。除此之外,就没啥变化了,知乎倒是提过签名售书啊,作者沙龙啊,要么不在周末,要么不在北京,我也都没参加。另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关注我的人多了。这,我很开心,关注我的漂亮妹子记得私信哦。但还是要提醒大家,谨慎关注,因为我写东西,很少有干货,多是评论和感悟,再加上我的专业领域,还是蛮偏的。末了,我是一个特别喜欢安静的人,目睹了知乎好多次骂战,纠纷,但从不参与,只是认真的看,认真点自己能看懂的赞,默默得写自己的专栏,一篇又一篇,也不在乎有多少赞,只要我努力了,这就是我的成就,能不能影响你,那是你的事情了,当然,诚希望你也喜欢我,因一本书,一篇文章,甚至一句话而心动,都是缘分。晚安。PS: 补充一个小嘚瑟,现在各大机场都在铺金钱有术:)上次去南宁出差,在机场书店,恰巧碰见有人买这本书,还是蛮激动的。听说,已经销量奔15万了,祝贺一下,虽然我没挣到啥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读一本书的感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