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全传 txt骑的马叫什么名字

明太祖朱元璋的女儿叫什么名字_百度知道
明太祖朱元璋的女儿叫什么名字
临安公主,1376年下嫁韩国公李善长子李祺(? -1403年),1421年卒。 宁国公主,母孝慈高皇后,1378年下嫁汝南侯梅思祖从子梅殷(淮安总兵官),1434年卒。 崇宁公主,1384年下嫁牛城,未几薨。 安庆公主,母孝慈高皇后,1381年下嫁欧阳伦。 汝宁公主,1382年下嫁吉安侯陆仲亨子陆贤。 怀庆公主,母成穆贵妃孙氏,1382年下嫁永春侯王宁,子王贞亮。 大名公主,1382年下嫁滦城侯李坚,1426年卒,子李庄。 福清公主,母安妃郑氏,1385年下嫁凤翔侯张龙子张麟。麟未嗣侯卒。永乐十五年(1417年)卒。 寿春公主,洪武十九年(1386年)下嫁颖国公傅友德子傅忠,1388年卒。 十公主,早薨。 南康公主,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下嫁东川侯胡海子胡观(自缢死),1438年卒。 永嘉公主,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下嫁武定侯郭英子郭镇,1455年卒。 十三公主,早薨。 含山公主,母高丽妃韩氏,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下嫁尹清(掌后府都督事),1462年卒,寿82岁。 汝阳公主,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七年(1392年)下嫁谢达(前府都督佥事)。 宝庆公主,太祖最幼女(父崩时,年3岁),1413年下嫁赵辉(南京都督),1433年卒。 福成公主,父南昌王(朱兴隆),母王氏,嫁王克恭。王克恭曾任福建行省参政,后改福州卫指挥使。 庆阳公主,蒙城王(仁祖朱世珍弟寿春王之子)女,嫁黄琛(淮安卫指挥使)。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朱元璋的女儿
临安公主,1376年下嫁韩国公李善长子李祺(? -1403年),1421年卒。
宁国公主,母孝慈高皇后,1378年下嫁汝南侯梅思祖从子梅殷(淮安总兵官),1434年卒。
崇宁公主,1384年下嫁牛城,未几薨。
安庆公主,母孝慈高皇后,1381年下嫁欧阳伦。
汝宁公主,1382年下嫁吉安侯陆仲亨子陆贤。
怀庆公主,母成穆贵妃孙氏,1382年下嫁永春侯王宁,子王贞亮。
大名公主,1382年下嫁滦城侯李坚,1426年卒,子李庄。
福清公主,母安妃郑氏,1385年下嫁凤翔侯张龙子张麟。麟未嗣侯卒。永乐十五年(1417年)卒。
寿春公主,洪武十九年(1386年)下嫁颖国公傅友德子傅忠,1388年卒。
十公主,早薨。
南康公主,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下嫁东川侯胡海子胡观(自缢死),1438年卒。
父亲 仁祖淳皇帝 朱世珍(原名朱五四)
母亲 淳皇后陈氏
兄弟姊妹 朱兴隆(南昌王)、 太原长公主、曹国长公主。
皇后 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马氏,宿州人,卒於1382年,寿51岁。父马公母郑媪(公与媪非正式名字),郭子兴义女。
成穆贵妃孙氏,陈州人,卒於1374年,寿32岁。兄孙藩,元帅马世熊义女。
淑妃李氏,寿州人,父李杰。
宁妃郭氏,濠州人,父郭山甫,兄郭兴、郭英。
朱标,长子,懿文太子(孝慈高皇后出)
朱樉,次子,秦愍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棡,三子,晋恭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棣,四子,明成祖(硕妃出,但自称孝慈高皇后出)
朱橚,五子,周定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桢,六子,楚昭王(胡充妃出)
朱榑(1364年-1428年)...
13个(排名不分先后):临安公主、宁国公主、崇宁公主、安庆公主、汝宁公主、怀庆公主、大名公主、福清公主、寿春公主、南康公主、永嘉公主、含山公主、汝阳公主、宝庆公主、福成公主、庆阳公主。
临安公主,1421年卒。
宁国公主,1434年卒。
崇宁公主,1384年下嫁牛城,未几薨。
安庆公主,母孝慈高皇后,1381年下嫁欧阳伦。
汝宁公主,1382年下嫁吉安侯陆仲亨子陆贤。
怀庆公主,母成穆贵妃孙氏,1382年下嫁永春侯王宁,子王贞亮。
大名公主,1382年下嫁滦城侯李坚,1426年卒,子李庄。
福清公主,永乐十五年(1417年)卒。
寿春公主,1388年卒。
十公主,早薨。
南康公主,1438年卒。
永嘉公主,1455年卒。
十三公主,早薨。
含山公主,1462年卒,寿82岁。
汝阳公主,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七年(1392年)下嫁谢达(前府都督佥事)。
宝庆公主,太祖最幼女(父崩时,年3岁),1413年下嫁赵辉(南京都督),1433年卒。
福成公主,父南昌王(朱兴隆),母王氏,嫁王克恭。王...
明太祖朱元璋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明太祖朱元璋孝慈高皇后马氏简介 马皇后生平介绍
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1332年一1382年),本名不详,是安徽宿州人,滁阳王郭子兴的养女,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
  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1332年一1382年),本名不详,是安徽宿州人,滁阳王郭子兴的养女,明太祖的原配妻子。  1352年(至正十二年),在郭子兴的主持下,马氏嫁给了时为红巾军将领的朱元璋。  马氏婚后与朱元璋感情深厚。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创建帝业的岁月里,马氏和他患难与共。  历史上的贤皇后屈指可数,马秀英要算一个。但是贤惠的马秀英挡不住朱杀戮功臣的屠刀。  马秀英,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皇后。据史书记载:马氏,秀英,宿州(今安徽宿县)人,祖上曾是当地富豪。父亲马公,仗义好施,家业日贫。母亲郑媪,生下马氏不久即去世了。  马公无子,视秀英为掌上明珠。秀英自幼聪明,能诗会画,尤善史书,性格亦颇倔强。按当时习俗,妇女皆缠足,秀英坚决不缠,人称“马大脚”。  秀英的父亲马公因为杀人避仇,逃亡他乡,临行时将爱女秀英托付给生死之交郭子兴,郭视同己出。后闻马公客死他方,益怜此女孤苦,加意抚养。子兴授以文字,夫人张氏则手把手教她针织刺绣。十几岁的秀英聪明无比,凡事一经指导,马上知晓。年近二十的马氏,出落得一副上好身材,模样端庄,神情秀越,秾而不艳,美而不骄;还有一种幽婉的态度,无论何急事,她总举止从容,并没有疾言厉色,所以子兴夫妇很是钟爱。每思与她联一佳偶,使她终身有托,不负马公遗言。  当时正值末年,政治腐败,社会黑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使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又遇黄河大决口,连年黄水横流,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1352年郭子兴在濠州(今安徽凤阳)起兵响应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今安徽阜阳)的起义。凑巧朱元璋投军,每战辄胜,很为郭子兴夫妇器重,所以张氏倡仪,子兴赞同,将义女许配给朱元璋。自从朱元璋做了主帅的女婿后,人们就改称他为“朱公子”。他在军中的地位亦大大提高。马秀英与朱元璋志同道合,感情深厚。马氏随朱玩璋南征百战,忧勤相济,成了朱元璋的得力助手。  朱元璋借助农民起义的力量,迅速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登基于应天府(今南京),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册封马氏为皇后,时年36岁。从此,以皇后之尊留心政事,关心人民,礼待臣下,与朱元璋同心同德巩固大明王朝。  马皇后为人富而不奢,贵而不骄,虽居高位,但仍保持节俭朴实的生活作风,总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宫嫔敬服。  先是太祖起兵,战无虚日,后随军中,辄语元璋(太祖)以不嗜杀人。册后以后,俭约如故,她亲自带领公主王妃刺绣纺织。自己以身作则,平时粗茶淡饭,缝补旧衣,制作新衣,样样不落。宫嫔们拟她为东汉时的。  皇子朱植最幼,性格放荡不羁,长大后被封到开封做周王。马皇后对他极不放心,周王临行时,便派江贵妃随往监督,还把自己身上的纰衣脱下来交给江贵妃,并赐木杖一杆嘱咐:“周王有过错,就令他纰衣杖责。如敢违抗,驰报朝廷。”从此一见着慈母的纰衣,周王便生出敬畏之情,不敢胡作非为。以严为爱是马氏对待子女的原则。对、等人,马氏要求她们勤劳俭朴,不能无功受禄。对待朱元璋的义子宋文正、李文忠等,她细心照顾视为己出。每逢岁灾辄率宫中之人节衣淡食。太祖谓已发仓赈恤,不必怀忧,后谓赈恤不如预备,朱元璋甚以为然。  马皇后关心人民,体贴妃嫔,保护百姓臣下,功德传于宫内外。一日闲谈,马皇后问朱元璋:老百姓都安居乐业了吗?朱元璋说:这不是你所要问的。马后说:陛下是天下之父,妾为天下之母,子女的安危,做父母的可以不问吗?马皇后的对话,旨在劝朱元璋关心人民的疾苦,爱民如子。  一次朱元璋视察太学(国子监)回来,马皇后问他太学有多少学生,朱元璋答道有数千人。马皇后说:“数千太学生,可谓人才济济。可是太学生虽有生活补贴,他们的妻子儿女靠什么生活呢?”针对这种情况,马皇后征得朱元璋同意,征集了一笔钱粮,设置了20多个红仓,专门储粮供养太学生的妻子儿女,生徒颂德不已。这说明在用人方面,马皇后非常爱惜人才。  马氏虽贵为皇后,每天都亲自操办朱元璋的膳食,连皇子皇孙的饭食穿戴,她也亲自过问,无微不至。妃嫔等劝她自重,后语妃嫔道:“事夫亲自馈食,从古到今,礼所宜然。且主人性厉,偶一失饪,何人敢当?不如我去当中,还可禁受。”一次进羹微寒,太祖因服膳不满而发怒,举碗击后,后急忙躲闪,耳畔已被擦着,受了微伤,更泼了一身羹污。后热羹重进。从容易服,神色自若。妃嫔才深信后言,并服后德。宫人或被幸得孕,后倍加体恤,妃嫔等或忤上意,马后设法调停。分页:1/2页&&相关阅读推荐:
更多类似问题
关注的人还关注了这些
·····
·····
·····
·····
·····
“李世民倾慕萧氏,曾公开纳作小妾,封为昭容。”年近和一些专门研究三国历史的学者们探讨过,“西蜀国舅”宋霭龄,1889年出生于上海。日,15岁的宋霭在《新刘河志》中,编者顾士琏提到一故事,说顺治十三秦孝文王(公元前302—公元前250年),秦昭襄王之子,嬴华阳夫人(约前296—前230年),芈姓,楚国贵族,秦孝文道光二十年,对沈葆桢来说,可谓喜忧参半。斯年,他和华阳夫人与安国君到底什么关系?华阳夫人,楚国人,熊姓英雄档案戴安澜(),名衍功,安徽无为人,“东北王”张作霖拥有的财富他自己都很难算清,在1928距今天3000年前的西周王朝,出了一位中国历史上第一忠宋氏子女政见不同,情感也一度受到影响,但他们最终都1)曹操: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单以用兵指挥、计谋等来说,诸葛亮是很高明的,太和二谁是武则天最满意的接班人?武则天当朝期间,一直为接大宋文豪苏轼一生65岁,前后娶过3任妻子;巧合的是,3人孙国范在故宫盗宝被枪毙后,一下子就震慑住了蠢蠢欲动“挟天子令诸侯”向来被称为曹操重要的政治战略。“挟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反法西斯研究中心对一批深藏在美国70大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三岁就坐在皇帝的宝座上。随在新中国成立前,第一部向海内外(特别是西方)广大读者毛泽东确立积极防御战略1956年初至1967年1月,早在50年二战期间,中国是叛变投敌军人最多的国家吗?一旦被俘,以往的影视作品中,很少看见对阵法的描写。对中国人而日下午,杨光远导演由南宁赴桂林李家村某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伪蒙疆自治政府主席、蒙古军总司曾经参加美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并向韩德勤和新四军有着恩恩怨怨,韩德勤在苏北抗日,与欲韩德勤(日-日),字楚箴,江苏泗78年前,即1937年的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战力强悍的台媒称,在二战结束的七十年后,日本对二战历史的修正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七积极的一面1,促进了国内团结。一二八事变前,蒋介石下一、神仙谱创始元灵(他有4个徒弟,鸿钧老祖、混鲲祖师、中国古代有一种说法叫:名山出名派。人杰大都因为地灵假币一直是人们头疼的问题,假币从古至今都没有停止过金庸的武侠里,帅哥众多,但金庸仿佛对美男子有抵触情《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唐玄宗时宫中妇人,“或有著夏侯渊是曹魏名将,可是在定军山之战,中了法正的计谋武则天比李治大4岁唐高宗李治,字为善,大唐王朝第三代吴质,字季重。喜欢文学,善于阴谋,曾一度作为曹丕的“微服私访”?皇帝住在熟悉的不能再熟悉宫里,闷了、闲据《清史稿》等史料记载,康熙是历史上读书最勤奋的皇有人说,日本依照字面的意思就是“太阳之本”,即是太襄阳公主,唐顺宗女,母不详。公主嫁张克礼。唐顺宗只云安公主,唐朝公主,是中国唐朝第十代皇帝唐顺宗李诵西河公主(?—?),唐顺宗李诵女,母不详。始封武陵郡主梁国恭靖公主(?—?),唐顺宗李诵女,母不详。始封咸宁晋平公主(?——?),唐德宗李适女。母不详。公主早逝。唐代服饰图案主要是以体现唐代人民富饶繁荣的社会生活纵观唐代女子首服,在浑脱帽流行之前,曾经有一段改革隋朝居住在北方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多穿小袖袍、小口裤半臂似今短袖衫,因其袖子长度在裲裆与衣衫之间,故称五代时期女子与唐相比纤细瘦弱,社会风尚的改变是时尚蜀国大将夏侯霸是谁的儿子?夏侯霸,生卒年不详,字仲权说道僵尸,我们不得不说远古四大古神。也就是女娲、伏汉字的创造和发展,标志着人类文化活动的进步。它是经徐树铮(日-日),字又铮、幼铮相传人去世后,先由阴间快捕黑白无常带走三魂六魄,交立身篇三国·诸葛亮《诸葛亮集》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古代的很多文学作品中,“冤家”一词常常用来称呼那些林朝英撰述玉女心经,虽是要克制全真派武功,但因其对《神雕侠侣》的男女主人公杨过、小龙女。这是两个极为《神雕侠侣》的第一段于日在香港《明报》创南宋末年,江南少年杨过自小父母双亡,被父亲生前结义中国人的职业继承制度长盛不衰,这种制度,一般都要把
123456789101234567891012345678910明太祖朱元璋杀死的皇妃们!_平房区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7,426贴子:
明太祖朱元璋杀死的皇妃们!收藏
伴君如伴虎,环绕暴君之侧,死无葬身之地,被朱元璋杀死的妃子:碽妃、胡充妃、郭宁妃、李贤妃、葛丽妃      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杀功臣,杀贪官的人很多,但是知道朱元璋杀妃子的人却很少。有次我问人:“你可知道朱元璋为何要突然杀死三个生有皇子的妃子?”人家很诧异的说:“你弄错了吧,他杀功臣杀贪官倒是听说,哪里听说过他杀妃子!”   而且,因为现在影视作品的泛滥,人们都以为他某些时候虽然残暴,但是却是个好丈夫,对马皇后一心无二,不荒淫不好色。但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我们先来看看他的后宫嫔妃有多少吧!   《明史》中为朱元璋后妃立传的有马皇后、孙贵妃、李淑妃、郭宁妃四人。但是在皇子、公主列传中提到的以及其他史料中有记载的妃嫔则有如下这些人:胡充妃、郭惠妃、崔惠妃、胡顺妃、赵贵妃、郑安妃、李贤妃、刘惠妃、达定妃、葛丽妃、韩妃、余妃、杨妃、周妃、张美人、任顺妃、郜氏。   上面这些有名字的妃子绝大多数都给朱元璋生下了儿女,因此名字才见于史料记录,其他不见记录的更是不知道有多少。朱元璋有26个儿子,16个女儿,共42个子女。   若有人说这些女子不过都是生育子女的工具,朱元璋从不将她们放在心上,真心爱的只有马皇后一人,但是关于孙贵妃的史料记载就告诉我们,事实也并非如此。最起码,朱元璋真心爱的女子除了马皇后之外,对孙贵妃也有很深的感情。   孙贵妃生于明末的战乱之际,父母都被死了,年幼的她跟随二哥躲避兵祸到扬州。青军攻陷扬州,元帅马世熊见到她,一定是看到她年纪小小就长的冰雪可爱,又父母双亡孤苦无依,于是收为义女。战争中农民起义的领袖很流行收养义子义女,例如马皇后也是被郭子兴收养的义女。这位马世熊元帅收养年幼的孙氏,可能也有待她长大将她嫁给好人家帮自己巩固地位给自己谋些好处的意思。当然,也不排除他纯粹是好心收留孤女。   孙氏年满十八岁的时候,朱元璋的势力已经很大,纳娶了孙氏作为妾,她成为最早跟随朱元璋的一批妻妾之中的一人。朱元璋显然很喜欢她,等到即位称帝的时候,册封她为贵妃,位次在众妃之上。   孙氏敏慧聪颖,端庄秀美,娴于礼法,中规中矩,马皇后曾经向朱元璋称赞孙氏是少有的贤女。孙氏佐助马皇后管理六宫,马后以慈,孙氏以法,相济得治。   由此可见此女跟马皇后的地位几乎不差上下。   得到这样的宠幸,本是孙贵妃之大幸,只是可惜她命运不济,没有生下儿子,只生了一个女儿,而且在洪武七年就去世了,年仅三十一岁。   孙贵妃过世,朱元璋非常悲痛,史书说“太祖震悼”, 赐谥“成穆”。并命曾经被孙贵妃抚养过的第五子周王朱橚当作孙贵妃的儿子,服孝三年,太子及诸王都服丧一年。命儒臣作《孝慈录》。庶子为生母服三年,众子为庶母期,从此开始。将她初葬褚冈,赐其兄孙瑛田租三百石,每年供礼。后来,附葬于孝陵(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墓)。   从后面朱元璋动不动就杀妃子,死后还要几乎所有被宠幸过的女子给他殉葬这种行为来看,他是一个根本视女人如无物的人,但是他却肯为孙贵妃专门著书,并且规定男子给庶母服丧,可见他有多疼爱这位孙贵妃。若是没有马皇后的存在,朱元璋一定会立她为皇后,那么世人就不会知道有马皇后了,只知道朱元璋有个贤后孙皇后了。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碽妃。这位女子在任何史书中都查不到她的名字,她就如同一个谜一般的人物,几百年来在历史的迷雾之后若隐若现,不肯展示她的真容。   为何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呢?只是因为朱元璋死后,他的儿子朱棣和孙子朱允炆争夺皇位,发生靖难之役,最终朱棣胜了,逼走了侄子朱允炆,自己做了皇帝。但是朱允炆到底是朱元璋钦定的皇太孙,是嫡孙,无论是古代礼法还是先帝遗诏,朱棣的皇位都名不正言不顺。为了掩盖这个事实,朱棣只有篡改历史,说朱元璋的前五个儿子,包括他自己还有朱允炆的父亲太子朱标都是马皇后所生,证明自己的嫡子身份,这样才好坐稳他那从侄子手中夺来的沾满血腥的皇帝宝座。   这位碽妃,虽然正史没有记载,但是野史和历年来的学者一直都被认为她才是朱棣的生母。因此,我们会特别关心这位史上无名的女子。除此之外,野史记载她死于酷刑之下,死的很是凄惨,也让人平白对她多生了几分同情和好奇。   对于碽妃是哪里人的推测,史学界莫衷一是,有说她是高丽人,有的说她是蒙古人,还有的说她是元顺帝的妃子,怀着朱棣嫁给朱元璋,朱棣其实是元顺帝的儿子,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可信,不过是古代人在朝代更迭的时候为了某种目的而编出的谣言,偏偏有些喜好猎奇的无知百姓会相信。我个人比较相信她是高丽人,因为明朝时期高丽完全附属于中国,“朝鲜”这个名字便是明成祖朱棣赐予高丽国的,取其“朝日鲜明”之意。那时候朱元璋的妃子中已有高丽女子,而且高丽女子美貌温柔,后来朱棣也非常喜爱,为其杀三千宫女的权贤妃,也是高丽人。   至于碽妃是蒙古人的说法,则是有人认为,可能因为发音字形等问题,碽妃就是汪妃,或者瓮妃,记载的人弄错,瓮字很可能是蒙古姓氏,因此说她是蒙古人。   无论如何,我还是相信这位在历史中昙花一现,连自己亲生儿子都不敢公开认她的女子是个柔弱如水的高丽女子。   野史中说,碽妃生朱棣,因为不足月,朱元璋大怒,怀疑碽妃私通生下儿子,用“铁裙之刑”处死了她。所谓“铁裙之刑”,本是法外之刑,不见于正史,野史中说,就是将人剥光衣服,将一片片的铁片穿在一起,烧红之后,系在腰间,如同裙子一般,活活将人烫死。   看到这种记载,不禁让人十分同情碽妃的凄惨命运。生子早产本是常见的事情,却因此被认为不贞,被摧残致死,实在太过可怜。   不过这种说法只见于野史,也没有其他人受过此刑的记录,因此我推测,这可能是小说家胡乱编出的谣言。   认为碽妃是朱棣生母除了野史、民间传说之外,最重要的证据是明朝南京太庙的供奉状况。虽然明南京太庙在明末已经毁掉,但是明末有官员文人曾经亲眼进去见过里面的情况,并且记录在案。明朝的太祖实录、成祖实录为了掩盖靖难之役的真相都经过太多的篡改,以至于互相矛盾,很不可信,因此当时人的记载反而更加可信,再根据实际情况推断,我们隐隐可以得知事情的真相。   明朝朱彝尊《南京太常寺志跋》内附沈玄华《敬礼南都奉先殿纪事诗》,该诗收入《明诗综》卷四十四)谈到,《枣林杂俎》中记述孝慈高皇后无子,燕王为高丽碽妃所出,而懿文太子及秦、晋二王皆李淑妃所生,这一说法令闻者为之震惊。   史馆初设之时,朱彝尊尝就此问题咨询于总裁前辈,总裁的回答以仍《实录》之旧。但天启三年之《南京太常寺志》,特别提及孝陵殿宇中设高皇帝后主,左列生子妃五人,右只硕妃一人,故他认为此事足以令人信服。因为《实录》是出于永乐年间史臣之曲笔,不足为信。   此外,饶智元有《明宫杂咏•碛妃》述其生平:远自辰韩国,承恩入后宫。泻金为赤凤,结佩感苍龙。尧母谁题牓,宸妃尚饰终。文皇讳侧室,不锡薄昭封。   这首诗明确说出碽妃是高丽女子,是朱棣的生母,但是朱棣嫌弃她只是妃子,因此不像汉文帝那样孝顺母亲。   明史中说朱元璋前五个儿子都是马皇后生的,很显然不是真的。《枣林杂俎》也不足尽信。根据人民出版社帝王传记系列晁中辰所著作的《明成祖传》里认为马皇后生了太子朱标,朱元璋二三子秦、晋二王为李淑妃所生,朱棣和前面提到的第五子周王朱橚为碽妃所生。   根据明史,马皇后确实生育了两个公主,因为公主跟权力斗争较远,因此公主的传记篡改较少,有记录说朱标为马皇后所生的公主同母。另外,看朱元璋那样残暴的人,却对朱标网开一面,一次要打朱标的时候,朱标拿出马皇后背着孩子骑马上战场的图,朱元璋就心软。而且自古帝王都是立亲生儿子,不立子而立皇太孙的极少,统一王朝一个没有。朱元璋如此另类,很可能朱标是马皇后唯一的儿子,因此朱元璋才会如此疼朱允炆。   至于周王朱橚,有记录说他是朱棣同母弟,靖难之役的时候朱允炆将他废去王位并且关了起来,到朱棣篡位成功之后,又复封他的王位,并且对他很是厚待。这样看来,二人确实是同母亲兄弟。   这样一来,史书中没有记载生育儿女但又身份贵重的李淑妃应该确实生育了秦、晋二王。   由此可见,碽妃不可能在生下朱棣之后就死于铁裙酷刑,很可能她在朱元璋早年曾十分得宠,连生两个儿子,只是次子不足月而生,引起朱元璋怀疑,又或者她后来失宠,最后很早就生病死去,或者郁郁而终,又或者被朱元璋杀死,因此周王朱橚从小没有生母,才会被孙贵妃抚养。若他是马皇后所生,马皇后为何不亲自抚养?   而且,朱元璋因为怀疑妃子不贞而杀死妃子的事情也是有的,很有可能是后人将二人情况联系在一起,附会而成这样一个故事。
无论如何,我相信碽妃乃朱棣生母,朱棣就算身居九五至尊,但是其得位不正,一辈子都担心朱允炆会复辟,就算是亲生母亲也不可认,为了抬高自己只能冒认马皇后为生母将自己视作嫡子身份,才有一点即位的理论依据。这样一来,更可以说明朱标确实是嫡子,朱允炆是嫡孙,而朱棣只是庶子而已。      朱元璋不是个文化人,他对唐宋的宫廷制度并不感兴趣,立国之后,自己制定后宫等级,妻妾分为十二等: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才人、婕妤、昭仪、美人、昭容、选侍、淑女。嫔妃的位号之前加贤、淑、庄、敬、宁、惠、顺、康等字样,寓有“闺房庸肃”之意。朱元璋最喜欢贤惠善良的女子,例如马皇后和孙贵妃。他只希望女子乖乖的遵守三从四德,跪伏在他脚下,多生儿子,别闹事端,好好服侍他,否则的话,就算为他生育了儿子的妃子,就算他曾经极为宠爱的女子,一说要杀丝毫不能耽误,根本不放在心中。   他后宫有一位胡充妃,生楚王桢,曾经被朱元璋特别宠爱。有一次宫中内河被人发现有人丢弃的堕下的死胎,内侍(宦官)以为是胡充妃所为,上奏皇帝,朱元璋大怒,立即杀了胡充妃,并将她的尸体丢弃于城外,马不停蹄的选小李妃补上了胡充妃的位份。胡充妃的儿子楚王来朝,号哭求尸不得,只找到一条衣带,带回封国下葬。   当时后宫被皇帝临幸,都有专门的宦官会将日期记录在档案上,因此如果有人私下堕胎,情况就很严重,会被怀疑为与人通奸孩子见不得光,因此堕胎。只是朱元璋那样的凶狠主儿,他的后宫严谨非常,那些女子怎么敢跟外人通奸呢?历史记载中只说“内侍以为是胡充妃所为”,并没有胡充妃招供的说法,并且也找不到奸夫,若真的有人秽乱宫闱,那是很严重的事情,不可能不大力搜索将所有相干人等都找出来治罪,只是杀了胡充妃了事。可见胡充妃是冤枉的,只是朱元璋脾气不好,遇到什么事情立即就杀人,丝毫不计较后果,人命在他眼中不过是蝼蚁,女人也不过是工具。喜欢的时候就逗弄两下,不喜欢杀了也不可惜,反正候补多着呢!历代帝王如他这样血腥的也算少见。   另有一种说法是说胡充妃是为了争宠,怕怀孕浪费时间,所以自行堕胎。这种说法更不可信,儿子从来没人嫌多的,而且朱元璋妃子众多,根本没人可以专宠,当然是儿子来的实在,对自己更有保障,怎么会去堕胎呢!   胡充妃死的时候,她的儿子都已经去了封国,按照古代皇子十四五岁以上去封国的制度,可见她在朱元璋身边的时间也不少于十几年。跟随自己如此之久的女子,给自己生儿育女的女子,遇到一点小事,听凭太监一面之词,说杀就杀,狠心的可以!   杀了之后还投尸城外,想必是丢入野地或者乱葬岗之类的地方,任凭野兽吃其尸体。她死的时候,她的儿子一定没有得到消息,肯定很久之后才知道。就算知道也没有用,古代在封国的亲王不是国家大典的时候,没有诏命是不可以回首都的,否则会被人怀疑有谋反倾向,因此楚王桢远在异地,就算心如刀绞也无可奈何。等到他可以回去首都朝见的时候,已经不知道过了多少时日,才会连尸体也无法找到。中国古人最怕的就是死无葬身之地,死无全尸,可怜胡充妃,服侍朱元璋那么多年,却只是这个下场。   胡充妃后来追谥昭敬,可见也是冤死。      马皇后死后,李淑妃执掌后宫,但是她也很快就死了,于是让郭宁妃执掌后宫。   明朝定制,贵妃如果得到皇帝特殊的恩宠,但是又不能晋封皇后,可在贵妃之前加“皇”字,彰显其地位尊贵。不过太祖朝,贵妃未加“皇”字,李淑妃和郭宁妃封号前却加了“皇”字,李淑妃大约是因为她处事干练果断,又生育了两个较大的皇子,因此被加封皇淑妃。那么郭宁妃加封皇宁妃,则可以显示她曾经一度多么得宠。   郭宁妃是朱元璋的同乡,相传她父亲会看相,看出朱元璋有帝王之相,便让女儿侍奉朱
处死这三个妃子之后,将她们的尸体合盛在一个大筐里,埋在南京太平门外。等到朱元璋怒气渐消,觉得自己做的有点过分,可能又想起了她们的儿子,于是想用三个棺材分葬时,三具尸体已经腐烂为一,难以分辨了。由此可见这已经过了几个月的时间了。最后只好重新掩上埋葬尸体的土,设三墓。三个曾经风华绝代、风情万种的鲜活生命就这样化为一堆白骨。后来唐王怀念母亲,偷偷来到墓地祭奠,也不敢让人知道。      朱元璋破陈友谅之后,因为深为憎恨陈友谅,于是对人说自己带领军队这么多年,但是从未在军中擅取不自愿从他的妇人,但是此时陈友谅实在可恶,因此要收了陈友谅的女人。由此可见,历代胜利者将失败者的妻妾没入自己后宫为奴为妾,都带着很强烈的报复心理,这些女人的下场有多悲惨也可以想象的到。   这个被朱元璋纳了的陈友谅妾,一般认为就是后来的达定妃。面对朱元璋这样残暴的君主,她又是被报复的对象,真不知道她要怎样战战兢兢的侍奉朱元璋才能求得一条活路。大约是因为她美貌异常,朱元璋因为看上了她想给自己找个借口说是报复陈友谅才纳她,不是因为好色的缘故,因此对她还不错;又或者她侍奉十分恭谨,又生下两个儿子,因此得到了妃号,总之,她在朱元璋的后宫中的生活也绝对不轻松。   正因为朱元璋纳陈友谅妾,因此民间传说达定妃所生的朱元璋七子齐王朱榑、八子潭王朱梓是陈友谅遗腹子,根本经不起推敲,十分可笑。跟前面碽妃生朱棣的情况一样,对于刚刚抢过来的妃子,朱元璋怎么会不小心求证呢!若是没有过去足月而生,朱元璋怎么会容忍那些儿子。若真的怀疑朱棣的血统,他那么多儿子,就算有疑惑,弃之不用就是,怎么会那样栽培呢!只是这些情节却是小说家笔下最好的题材。      朱元璋为人阴刻惨毒,对于身边的人而言,果然是“伴君如伴虎”!实际上,无论马皇后、孙贵妃,还是其他嫔妃,在宫中度日终不免如履薄冰,其中酸苦只有自己体会,外人所看到的、所羡慕的,只不过是华丽的外表。   就算朱元璋那样爱戴尊敬马皇后和孙贵妃,但是前提是她们的行为必须十分贤德,谨守礼法,否则的话,一旦有什么事情让他觉得她们不够贤德,失去了宠爱,也就没有好下场。这些女子正因为做任何事情都要循规蹈矩,小心翼翼,精神十分压抑,因此都早早离世。   朱元璋向来宠爱贤德的女人,郭宁妃能得宠,肯定不会是一个骄纵的女人。因为在朱元璋身边多年,郭宁妃一时大意,最终就落得给立即处死的下场。可悲可叹!      除了对待妃子暴戾之外,明朝惨绝人寰的殉葬制度也是朱元璋所开创的先河。而且比秦始皇的殉葬制度更加残忍。朱元璋死后,他宠幸过的女人全都要殉葬,就算生育了儿女也不行。有时候我就在想,如果马皇后孙贵妃李淑妃没早死,到了这个时候,是否也会被殉葬呢?   朱元璋临终前,看到才几岁的女儿宝庆公主聪明可爱单纯可怜,一时动了恻隐之心,下诏免去她的生母张美人殉葬。这位张美人本来是惶恐不安不想死又不得不死,却突然因女儿年幼而幸运的成为唯一一位免于殉葬的后宫。   在明朝出现这样惨无人道的殉葬制度本就是历史的倒退。从汉朝开始,因为殉葬的不人道,已经废除了殉葬制度。明朝以前的历史上,也只有秦始皇正大光明的用活人殉葬。孔子曾经说过:“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就是说一开始做人俑当殉葬品的人是没有子孙后代的,就是说会有报应的。连假的人俑都不能用,又何况活人!
殉葬制度一开,立即如北魏时期的“立子杀母”制度一般,成为政治斗争的手段。而且这种殉葬制度波及更广,不仅皇帝的后宫要殉葬,连太子、亲王的妻妾都要殉葬,甚至普通有钱人家也用妻妾殉葬。   明仁宗的张皇后在丈夫死后,命令很得丈夫喜爱并且为丈夫生育了几个儿子的妃子殉葬,其他的不被她嫉妒的妃子则说是因为家族功劳很大所以免于殉葬。很显然,这种制度就成为了一种斗争倾轧的手段。张皇后在历史上的评价较高,但是不表示她没有嫉妒之心,在丈夫活着的时候她一直将这种心思隐藏起来,待丈夫死后就爆发出来,如同吕后一般。只是可惜,吕后杀人没有先例,张皇后杀人却有祖制可依,于是合法的杀死情敌。   有些皇帝、太子、亲王死的比较早,后宫人数不够,于是挑选一些没被宠幸过的良家女子进宫殉葬,给女子家里一笔钱,殉葬的女子则被追封各种妃嫔的名号,民间称这种女子为“朝天女”。因为这个制度无辜被害的女子不计其数,留下不少悲歌。   明英宗时期,有一位王爷要死了,但是他并不想自己的妻妾为自己殉葬,但是又担心弟弟为了自己的利益逼迫嫂子们殉葬,于是快马加鞭送了一份奏折给皇帝,希望皇帝下诏免于他的妻妾殉葬,皇帝看了很感动,依他的意思下了诏书,可是从地方到京城一来一回用了很多时间,那王爷熬不了那么多日子,已经病死了,他的妻妾在诏书到达的时候已经被迫殉葬了。他的妻妾明知道皇帝的诏书很快就要到达,只需要坚持些日子,一定不会自己就死,很可能如努尔哈赤的大妃阿巴亥一样,是被人活活杀死的。   明英宗深爱他的妻子钱皇后,但是钱皇后无子,他很担心自己死后妻子没有保障,太子的生母周贵妃会欺负钱皇后,甚至将她殉葬,因此在临终前下诏书废除了殉葬制度,也有说是他遗命,他儿子明宪宗即位后正式下诏。明朝的殉葬制度到这里已经经过了明太祖、明惠帝、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代宗、明英宗七朝了。明英宗此人一生无能,杀于谦,被瓦剌人(蒙古人的分支)掳走,没干过什么好事,但是他这个出于私心所下的废除殉葬制度的诏书,倒是给他的人生添了一丝亮色。   殉葬制度虽废,但是开了这种先河,暗地里还是有人依旧进行这种事情。这些无辜丧命的女子有怨有恨,也只能到地下去找朱元璋复仇去了。到了清朝初年,多尔衮的生母阿巴亥因为政治原因被殉葬,顺治帝贞妃为了保护族人安全迫不得已自请殉葬。种种血泪斑驳的历史,无法尽述。
中国古代帝王墓葬制度里,最残忍的就是殉葬。秦汉时期,殉葬制度还比较盛行,但到汉朝以后,统治者发觉这一制度太不人道,便逐渐将其废止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考古学家在朱元璋的陵墓中竟然发现了众多宫女的白骨,很明显,朱元璋死时实行过秦汉时期的殉人制度。那么,这些陪葬的妃子是怎么死的呢? 明朝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王朝,它最大的特殊之处,便在于恢复了已经被废止上千年的殉人制度。早在朱元璋在位之时,这种殉人制度便已在朝廷中流传开来。公元1395年,朱元璋的次子朱爽(也就是秦王)死后,朱元璋便命秦王的两名王妃陪葬,以使自己的儿子行走于黄泉之路上也有人陪伴。 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他的孙子朱允炆继承皇位,根据朱元璋生前的遗嘱,朱允炆命后宫没有生育过的嫔妃一起陪葬。命令刚下达便在朝廷引起了混乱,哭天喊地的声音不绝于耳。由于当时场面比较混乱,许多官员趁机贪赃枉法公报私仇,没有生育过的嫔妃在一些官员的庇护下存活下来的有之;有些生育过的嫔妃由于得罪过某些官员而被迫殉葬的也有。史书上称这些被迫殉葬的嫔妃为“朝天女”。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朱元璋陵墓内如此多的嫔妃究竟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殉葬的呢?
对于这个问题,历史学界一直存有争论。有的史学家认为,这些嫔妃应当是上吊自杀身亡的。这种观点听起来有点荒谬,如此多的嫔妃怎么可能全部自杀呢?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是这样解释的:朱允炆下达殉葬的命令之后,便派人将后宫所有符合条件的嫔妃一一列出了名单,殉葬那天,这些被列入殉葬名单的宫女和妃嫔都被集中在一个房间。太监们事先在房间中安放了与殉葬人数同等数量的太师椅,每个太师椅的上方都悬挂着七尺白绫。胆大一点的宫女一咬牙便将头伸向了白绫结成的套扣内,然后用脚推开了太师椅,过几分钟便没了声息。胆小一点的宫女,早已吓得魂飞魄散,颤抖地坐在了地上,但是旁边的太监并没有放过这些毫无抵抗之力的宫女,他们几人抬着一个宫女,强行将这些吓得半死的宫女扶上太师椅,随后将头上方那个用白绫结成的套扣套在这些宫女的头上,然后将太师椅搬走,这些宫女本来已经被吓得半死,再经过如此折腾,很快便一命呜呼。 还有些历史学家认为,这些嫔妃是通过体内注入水银的方式来陪葬的。为了保持陪葬嫔妃像朱元璋的遗体一样不腐烂,一些侍臣和太监便采纳了在嫔妃的体内注入水银的提议。在朱允炆命人将殉葬嫔妃的名单一一登记造册之后,到了殉葬的那天,所有名单上的嫔妃便被集中在一起,然后给她们每人喝了一杯放有安眠药的茶水,待这些嫔妃们睡着之后,旁边的太监们便将她们的头部切开一块,执行人手持铜勺,往切开的部位里面倒水银,待倒入一定量的水银之后,再用针线将头部缝好,待一切做好后,这些陪葬的嫔妃再也没有存活者。 以上两种观点尽管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与第二种观点相比,第一种观点的可信度更高。诚然,从头顶灌水银确实是一种置人于死地并且能保持容颜不坏的绝佳方式,但是根据现在考古学家的发现,朱元璋陵墓内陪葬的嫔妃也只是一堆堆白骨,如果体内真灌有水银,那么在一个全封闭的墓穴里,容颜保存几百年应当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因此,为朱元璋陪葬的嫔妃死亡的方式,很有可能真如明史研究专家马渭源所说的那样——“上吊自杀”。
原文出处?
街办有个维稳办,地痞流氓当骨干。拦卡堵截人上全,监视居住不间断。非法拘禁家常饭,敲诈勒索有靠山。威胁家小有手段,逼我妻离子又散。信访局、街道办,权力大过囯务院。维稳干部胆包天,坏事干尽无人管。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家讲坛明太祖朱元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