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陕西省黄陵县政府网的什么相传是华夏祖先轩辕皇帝的陵园

中国文化交流网欢迎您&&&|&
您的当前位置:陕西省黄陵县千古黄帝陵
陕西省黄陵县千古黄帝陵
12:25:17&来源网站:黄陵县政务门户网站&本站编辑:赵叶子&&分享到:
&&& 黄帝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开创者,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景仰和爱戴的人文始祖,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出生于陕北黄土高原,因土为黄色而被尊称为黄帝。
  早在五千年以前,黄帝率领远古部落先民,以聪颖的智慧、超凡的创造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在黄河流域进行了具有改造自然和改造人类双重意义的伟大实践,最终统一了黄河流域和中原各部族;并播百谷草木,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础。因此,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成为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象征和标志。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著称于世,而黄河流域正是抚育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摇篮,在这里书写五千年文明巨章第一页的伟人,就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
  轩辕黄帝毕生致力于传播文明、消除暴乱、缔造华夏的伟大事业,他为中华文化的创立的杰出贡献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共存。轩辕黄帝,又是一座民族统一的丰碑,在这巨大凝聚力的作用下,最终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各少数民族紧密团结,融为一体,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凭借炎黄子孙这个亲切自豪的称谓,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同胞,就会荡起民族情感奔腾不息的波涛,就可以筑成民族团结,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1 公里的桥山之巅,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 官方祭祀轩辕黄帝的活动自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特别是秦汉以后,黄陵已成为官方祭祀的场所,2004年起,清明节公祭黄帝陵活动升格为国家祭祀大典。自1997年以来,黄帝陵已先后荣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是中国著名的祭祀文化之乡,黄帝陵祭典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崩,葬桥山 。&《索引》云:&桥山在上郡阳周县,山有黄帝冢也。&这是关于黄帝陵的最早、最权威的记载。汉代以后,大量的史迹文献表明:轩辕黄帝的陵寝就在今天的陕西黄陵桥山并因此而长期被称为&桥陵&,清代毕沅题碑&古轩辕黄帝桥陵&曾立于陵前。1942年,陕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考虑到黄帝陵的崇高地位,同时,为了与陕西蒲城丰山唐睿宗桥陵相区别,遂改桥陵为黄帝陵。这年冬天,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题写&黄帝陵&三个大字,被镌刻成碑,置于黄帝陵墓前,自此,黄帝陵之名沿用至今,黄帝陵所在的中部县也改名为黄陵县。
  桥山古柏覆盖面积为81.9公顷,共有柏数八万三千余株,其中树龄超过一千年的古柏有三万多株,是全国最大的古柏群。桥山古柏数量大、树龄长、品种多,是黄帝陵无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整个桥山装扮的苍翠肃穆、秀丽幽静。远眺桥山,郁郁葱葱,一片沉沉的青黛色;置身于此,柏香四溢,满目青翠,更使人油然而生一种虔诚、庄严的情怀。桥山古柏在历朝历代都得到了官方和民间的重点保护。据文献记载,北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宋仁宗赵祯下旨命坊州地方官员,发动黎民百姓在桥山种植柏数,当年就种了1413棵,同时抽调三户人家,免除一切赋税,专职在桥山植树护林。建国以后,桥山古柏的安全生长更是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热切关注,爱护文物、保护古柏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黄陵的守陵儿女更是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极大的心血。
中华世纪柏 & 泰山五彩石&&
   &中华世纪柏&位于黄帝陵登陵神道东侧,栽植于庚辰年二月初二(公元日) 。据说农历二月初二是黄帝的诞辰日。&中华世纪柏&,聚祖国各地山川泥土载植,拘黄河、长江之水浇灌,表达了炎黄子孙对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仰慕缅怀和对新世纪的祈福,是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象征。在&中华世纪柏&旁,矗立着重达15吨的泰山五彩石,由法兰西艺术院院士陈瑞献先生撰文书写的《庚辰黄帝圣诞志》被镌刻其上。泰山五彩石,喻意我神州社稷稳如泰山,中华儿女兴邦治世的责任重于泰山。
陵道&神道&&&
  神道和陵道是通往陵园的登陵道,为整修黄帝陵一期工程项目,自1996年4月起开始正式使用。总长455米,宽5米,其中陵道长260米,神道长195米,全用花岗岩条石铺成。整个登陵道路采用形断意连、曲直相间的手法构建,共277个石阶。沿登陵道拾级而上,两侧翠柏参天,柏香幽幽,令人心旷神怡。
  &位于距黄帝陵约200米的神道与陵道缓冲平台旁,立于明代嘉靖年间,石碑上刻 &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八个大字,俗称&下马石&。据说,早在元代泰定帝时期这里就立有石碑,亦称下马石。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是相当严格的,衣食住行等都有明确的等级规定。古代达官显贵出门行路骑马坐轿也都有一定的规制。但是,凡是来黄帝 陵祭拜始祖的人,无论地位如何显赫殊要,来到这里都必须下马落轿,整理衣冠,制备祭品,平静心情,毕恭毕敬地缓步走到陵前。现代人虽不骑马坐轿,多为步行上山,但接近陵园,仍要恭敬肃然,乘车上山者,更须在此下车,以示敬意。
黄帝陵园&&&
  黄帝陵园位于古柏掩映的桥山之巅,南北约210米,东西约72米,四周顺依山势,修有青砖围墙,高1.6米,涂以红色,象征至尊至伟。园内古树苍苍,清烟袅袅,庄严肃穆,气势蔚然。陵园共有一进一出两个大门,门两侧为仿制的汉代石阙。东门为陵园入口,称棂星门。
  &一进入陵园大门,一座巨大的土丘凸显眼前,首次前来谒陵的人十有八九误以为这就是黄帝陵冢。此台建于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高24米,上围2.5米,下围120 米,台旁立一石碑,上刻&汉武仙台&四字,为明代嘉靖七年闰七月所立,落款为&滇南唐琦书&。《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刘彻&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帝刘彻率领18万大军,巡视北方汉匈边界,威慑匈奴,凯旋以后,为了祭告祖先,夸耀自己的武功,便于归途路经黄帝陵时,驻兵祭祀。同时,为了能使自己如同传说中所说的黄帝一样乘龙升天,羽化成仙,命令士兵连夜筑起了这座祈仙台,后人因此又称此台为&汉武祈仙台&。当然,汉武帝并未如其所愿羽化成仙,但却留下了十八万大军祭黄陵这段历史佳话和历史遗迹汉武仙台。仙台正对陵冢,与之相距45米,恰如一面屏风掩衬着黄帝陵墓。
黄帝陵冢&&&
  陵冢位于桥山山顶正中,坐北面南,为扁球状土冢,直径为16米,高3.6米,周长48米,面积约200平方米。陵前立有一块碑石,上书&桥山龙驭&四字,意为黄帝乘龙升天之处。落款为&大明嘉靖丙申(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滇南唐琦书&。出于对黄帝的无比崇敬和爱戴,人们不愿直言黄帝的去世,希望黄帝的精神永远留在后世子 孙的血脉中,于是便有了黄帝乘龙升天的动人故事。
  根据史料记载,黄帝陵最晚在秦代以前就建有祭亭。现在的祭亭建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959年,陕西省政府拨款重新整修黄帝陵祭亭,其规模形制延续至今。祭亭宽10米,深6.15米,为明清歇山顶建筑,红柱灰瓦、飞檐起翘。该亭由八根柱子支撑,上部四角卷起,系有风铃,微风吹过悦耳动听。亭内正中有一石碑,碑高4.3米,宽1.2米,上刻&黄帝陵&三个大字,是郭沫若先生于1958年5月受毛泽东同志委托敬写的。此处石碑文字曾有多次更改,现可考证,清代时为&古轩辕黄帝桥陵&,由陕西省巡抚毕沅所题,民国时期改为蒋中正先生所题的&黄帝陵&,现碑立于1959年。亭柱上有两副楹联,一为:&奠华夏宏大业绩始祖恩 德泽万世,树炎黄浩然正气民族精神炳千秋&,一为:&中华国脉承龙脉,黄帝英魂壮民魂&。
  龙驭阁,2002年建,位于陵园最北端,是耸立桥山之巅的标志性建筑。建筑形式取材于汉代阁楼,造型具有仿木构筑特征。阁共五层,高20米,建筑面积160平方米,内置楼梯,可供数十人同时攀登,极目眺望桥山胜景和黄陵县城全景。因位置优越,也兼有防火了望的作用。
  耸立于陵冢正北的盘龙岗,左右各一株。树身上下,几无片叶,树干盘旋而上,直入云霄,形如兽角,又因位置恰在陵冢背后两侧,故被称作龙角柏。
  庙前区由入口广场、轩辕桥、印池、龙尾道、庙前广场等空间组成。
入口广场&&&
  入口广场宽130米,进深70米,总面积9100平方米,为不对称椭圆造型,地面由5000余块直径为60厘米至80厘米的秦岭天然河卵石铺砌而成,象征着先民草创文明的艰辛和中华民族自黄帝以来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明史。中央甬道取形八卦符号,布陈&五行石&。广场东侧是由北斗星造型的七块原石缀成,西侧有四块座石,构成&二十八宿&。远远眺望,整个广场宛如一条栩栩如生的鱼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底蕴。
   印池也叫龙池,是利用沮河古道改建而成的,占地300亩,蓄水46万立方米。湖岸四周,碎石铺路,绿树成荫,花草芬芳。满山的古柏映入平静清澈的池中,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给黄帝陵恢弘壮观的气势平添了几分典雅秀丽。
轩辕桥&&&&
  横跨印池的轩辕桥为全花岗岩石材建造的仿古灞河桥的墩梁桥,全长66米,宽8.5米,高6.15米。全桥共八跨,跨度为6米。桥面由121根石梁铺就,每根石梁的长度为5.71米,重近十吨。桥的南北有四块桥墩石,桥南左右两块分别雕刻日月图案,桥北左右两块分别雕刻天地图案,两边桥头各有望柱一对。石桥外形粗犷古朴,堪称近代全石第一桥。
桥北广场&&&&
  轩辕桥北端的桥头平台为桥北广场,占地1548平方米,地面为花岗石铺筑,东西两侧耸立4.8米高望柱一对,衬托出雄伟壮观的气势。
龙尾道&&&&
  龙尾道亦用花岗岩铺设,共有九十五级台阶,象征黄帝&九五至尊&的崇高地位。
庙前广场&&&
  沿着龙尾道拾级而上便是庙前广场,总面积2800平方米。广场两边是对称的阙门,左右端然而立,古朴典雅,庄重大方。
&&相关内容華夏祖先--黃帝
華夏祖先--黃帝
&&& 五千年前,中原的土地散居著許多部族。他們繼承了一點點史前的文明,各自生活在一方土地上。其中有兩個部族最有名,一個是住在西邊姜水一带的姜姓部族,后来奉炎帝神農氏為首領;另一個是靠近東邊姬水一带的姬姓部落,后来奉黃帝為首領。黃帝居軒轅之丘&,古為有熊國都城,其父少典為有熊國國君, 二月二俗稱為龍擡頭,相傳是黃帝夏曆出生日。
&&& 黃帝部落先联合炎帝神農氏的姜姓部族,在涿鹿之戰擒殺了九黎族部落統帅蚩尤,獲得勝利,統一了中原各部落。戰後,黃帝率兵進入九黎地區,隨即在泰山之巔,會合天下諸部落,舉行了隆重的封禪儀式,告祭天地。人們說他以土德為帝,故自稱為黃帝。後来,炎帝不滿黃帝,企圖奪回失去的天下共主地位,起兵決戰。炎、黃二帝展開阪泉之戰,黃帝取得勝利,降伏了炎帝部落。從此,黃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終得到確立,被中華各部落拥戴爲最大的華夏部落联盟领袖。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号令天下,凡是不顺从的部落,他都以天子的身分去加以讨伐。
&&& 根據史书记载,黃帝奠定天下時,去古未遠,人民生活簡陋樸素。他教人民播種五谷,生火熟食,又創製紡織技術,用以製作衣服冠冕,禦寒護體。他又命大臣負責不同的技術創造,如:羲和與常儀分別負責觀測太陽和月亮;臾區觀測行星;伶倫創製律呂;大撓創立甲子;隸首發明算數;容成綜合以上六術,製作樂律和律曆;仓颉始制文字,具六书之法;史皇作圖,雍父造舂和杵臼,夷牟造矢,揮造弓,共鼓和貨狄作舟,在采首山(河南襄城县南五里) 铸铜以造货币。黃帝有四妃十嬪。正妃為西陵氏,名嫘祖,她教人民養蠶縲絲,織絲綢做衣裳。
&&& 在國家管理上,黄帝確立了國家的職官制度,如:以雲為名的中央職官,管宗族事務的稱青雲,管軍事的稱縉雲,又設置了左右大監,負責監督天下諸部落。風後、力牧、常先、大鴻被任命為治民的大臣。他又經常封祭山川鬼神。他以神蓍推算和制定了曆法。黃帝定期巡視各地,瞭解人民生活情況,关心人民的疾苦和病痛,因此深得人民的愛戴。相傳他亦知曉醫術,經常走访各部落的醫官智者,如:岐伯,伯高,雷公,桐君等人,與他们讨论醫學問題和哲學問題,对各部落醫藥方面的經验加以总结,并予以提高發展。 黄帝的一系列高明的措施大大地促进了当時的科技、文字、音乐、醫学、生活的發明與發展,這些功劳让各部落诚服,後世所稱赞,故黄帝被誉爲華夏民族的&人文初祖&。
&&& 黃帝死後葬于橋山,即今日陝西黃帝陵。自秦統一中國,歷朝歷代每歲祭奠黃帝陵延續不斷,被稱爲&天下第一陵&。黃帝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個姓。據說以後的天下共祖以及夏、商、周三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
&&& 黃帝和炎帝两大部落爲主融合其他部落逐漸形成華夏族,黃帝和炎帝的子孫綿延很廣,開創了中華民族的文明,因而中國人時常自稱爲&炎黃子孫&,視他们為華夏民族共同的。
目前,已经考古发现的徐水县各个时期的古文化遗存多达46处,且在时代上没有大的缺环。1986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在釜山周边发现了一批上古文化遗址,《徐水文物志》、《徐水文史资料》均对此进行收录,并由县文保所建立了文物普查档案。
1986年5月,在釜山正东约10公里处的南庄头村北,发现了一处上古文化遗址。1987年8月,北京大学考古系对南庄头遗址进行了试掘,认定该遗址&下文化层的年代距今年左右,是一处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填补了我国北方旧石器文化晚期至磁山、裴李岗新石器文化的空白,同时也为研究我国北方全新世气候环境变迁提供了珍贵的地层剖面。&
在釜山周边发现的文村、金家坟、遂城、瀑河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址,距今有5000年的历史,大致相当于黄帝时代。釜山周围出土的5000年前的陶釜、红顶钵,证明黄帝时期的制陶工艺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平。当时的养蚕制衣、文字、音乐、律历、舟车等发明一旦在此得到证实,釜山及周边地区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在陕西省的桥山、河南灵宝均有黄帝陵,相传黄帝年老时铸鼎乘龙升天,臣子放箭阻拦,龙被射伤,飞过桥国时降下休息,黄帝被桥国人拉下一只靴子,埋葬于此。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玄远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 黄帝陵区约4平方公里,山水环抱,林木葱郁。参观者到达桥山山顶,首先看见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再后面便是黄帝陵,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字,系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来时,祭奠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黄陵下的轩辕庙里面尚有一些建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进庙门,左边有一棵巨大的柏树。相传此柏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大殿雄伟壮丽,门额上悬挂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间有富丽堂皇的黄帝牌位,其周围殿墙下还有一些陈列品。
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据说与黄帝有关的遗迹,黄皇陵也有多处,但今陕西省陵县的黄帝陵和黄帝庙已逐渐成为人们拜祭黄帝的中心。《史记》上说&黄帝崩,葬桥山。&黄帝陵掩映在参天古柏之中,肃穆幽深。&桥山龙驭&四字碑立于陵前。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史记&封禅书》上说,黄帝从首山采了铜,在荆山湖边铸了一口大鼎,这时有天龙下界,垂下胡须迎请黄帝上天。黄帝跨上龙背后,许多大臣和宫女也爬了上去,没有爬上去的便死抓住龙须,结果龙须被拔掉了,而且还把黄帝的一只弓也晃落下来。这样,此处被称作鼎湖,上了天的黄帝被叫作鼎湖龙,落下的弓叫乌号。有诗云&当年龙髯攀无计,此日桥山景更清&说的就是这回事。&
黄帝陵坐落在陕西省延安南部的黄陵县,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墓的所在地。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著名的游览地。 传说黄帝生于河南新郑,逝世于河南荆山,葬在陕西桥山。桥山位于黄陵县城北1公里。 陵冢在桥山之巅 桥山有沮水环绕,群山环抱,古柏参天,有大路可通山顶直至陵前。山顶立一石碑,名为下马石,上&文武百官到 此下马&字样。古代凡 祭陵者,均须在此下马,步行至陵前,陵前有一祭亭,亭中立一高大石碑,上有郭沫若题&黄帝陵&在三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双&四字。 黄帝陵冢在山顶平台的中央,陵冢高3.6米,周长48米,有砖砌花护围。四周古柏成林,幽静深邃。历代政府对保护黄陵古柏都很重视。 宋、元、明、清都有保护黄陵的指示或通令。据黄陵县志记载,桥山柏林约4平方公里,共63000余株。 轩辕庙里的柏树之王 在桥山脚下,有轩辕庙一座。轩辕庙院面积约10亩。院内有古柏14棵,右侧有一株古柏特别粗树枝像虬龙在空中盘绕,一部分树根露在地 面上,叶子四季不衰,层层密密,像个巨大的绿伞,相传为轩辕氏所手植,距今5000多年。树旁有一碑楼,内嵌石碑一块,上写:&此柏高五 十八市尺,下围三十一市尺,中围十九市尺,上围六市尺,为群柏之冠。相伟是轩辕黄帝手,距今约有五拮余年。谚云:&七楼八擤半,圪里圪 瘩不上算,&即指此柏。&据说,不久前对此树重测了一次,下围已达到三十市尺,有人下,此柏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株,称为&柏树之王&。 庙院里有历代重修轩辕庙的碑记和祭文石,共46通。庙院最后边是大殿,上悬&人文初祖&金字匾额,殿内正中置牌位,上书&轩辕黄帝之位& 6字。据说全国共有黄帝陵七处,甘肃、河南、山东、河北等地都有黄帝陵,但只有桥山的黄陵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国后,人民政府对保坊黄帝陵十分重视,多次进行整修,并扩展道路,增建文物陈列室及服务设施。每年来此参观游览,上山拜谒黄帝陵的人越来越多。
黃帝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個姓,它們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而少昊、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
故洪水以前,實以黃帝時為最盛之時。&,因而他們都視為華夏民族共同的祖先,故中國人有時自稱&炎黃子孫&。
&&最后修改于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华夏寻根之旅 探秘天下第一黄帝陵_新浪旅游_新浪网
华夏寻根之旅 探秘天下第一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相传黄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为衣冠冢。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桥山;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 &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相传黄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为衣冠冢。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桥山;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 &
  黄帝死后,人们为了表达对这位人文初祖的怀念之情,便起冢为陵,立庙祭祀。《史记》载:“上(指汉武帝)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史记?封禅书》)可见,在汉武帝以前,桥山黄帝陵就已存在。唐宋以来,因各朝皇帝的重视,不断整修添土,使陵冢有所加大。 &
  黄帝陵沿登山大道向上攀登,越过轩辕庙一公里许,半山腰有一停车场为第二停车场。从停车场到陵园,有条通达黄帝陵的神道,也叫登道。1992年以前的神道为石头铺就。该石登道共229级,长250米,宽2.53米,途中有道弯4处,面积不等的平台26处。石登道两旁有1.08米高的水泥护栏,370个高1.34米的柱头分别雕有各种形状的石雕。现今看到的登陵道为整修黄帝陵一期工程完工项目,从1996年4月开始正式使用。它由陵道和神道两部分组成,总长455米,宽5米,其中陵道长260米,神道长195米。全用花岗岩条石铺筑。陵道采用形断而意连、曲不离直的手法构建,共277个台阶。 &
  沿登陵道拾级而上,两侧古柏参天,翠色长驻。在距黄帝陵约200米的道旁,一座明朝嘉靖年间竖立的下马石,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八个大字,令人肃然起敬。古代山路崎岖,谒祖祭陵者多骑马坐轿,但行至此处,均下马落轿,整理衣冠,平静心情,恭行至陵前。现代人虽不骑马坐轿,多为步行上山,但接近陵香港回归纪念碑园,亦须恭敬肃然;乘车上山者,同样也须在此下车,以示敬意。 &
  从第二停车场至陵园有一条公路,原为土路,每遇干旱,车辆过后,尘土飞扬,而到了雨后初晴,则是泥泞满地。陕西省在整修黄帝陵工程中,1995年将这段土路铺成石板路。总长750米,宽7.5米。登临这条上陵公路,眼观柏林苍翠,耳听八方鸟鸣,不由使人产生祭陵的神圣感和庄重感。另外,又专门新修了一条登陵车道,主要用作护林防火。 &
延安古称延州,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城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的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延安之名,始出于隋。1937年,中共中央进驻,同年设延安市,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在地。1949年,改称县,1972年,再设市至今,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您还可以看看
Outlets是美国人生活的一部分,普通人身上都“名牌加持”...
上海是小资味十足的地方,吸引着各地的文艺爱好者纷来沓至...
清澈碧蓝的海水下面,生长着五颜六色的珊瑚和稀有海洋生物...
婺源独有的味道,沁人心脾,是摄驴们的一个绝佳去处...
延安市旅行家
精通领域:户外 攻略撰写
热门新闻排行榜
去延安市怎么玩
旅游频道业务合作:010-8
客户服务热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公司 Copyright &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新浪微博、博客、邮箱请直接登录
下次自动登录
还没有新浪账号?
您有 条新提醒
说说你的问题
此问题会同步到你的新浪微博HTTP Error 404. The requested resource is not foun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陵县轩辕宾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