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中国四大发明明不包括

问题已关闭
与已有问题相似
问题已重定向至
高晓松说四大发明不源于中国对不对?
要是没有这种贡献(中国人在过去对科学技术的卓越贡献),就不可能有我们西方文明的整个发展过程。如果对的话,何有这句话?热门搜索:
热门专题:
中国的四大发明不包括:
提问者:| 浏览次数:1095次 |问题来自:青岛
输入内容已经达到长度限制
您还可以输入
验证码错误
已被 <span id="Reward 人打赏
TA回答得不错,我决定赏
注:每次只能打赏1积分哦~
其他回答 共2条
已被 <span id="Reward 人打赏
TA回答得不错,我决定赏
注:每次只能打赏1积分哦~
不包括,楼上俩傻子!
已被 <span id="Reward 人打赏
TA回答得不错,我决定赏
注:每次只能打赏1积分哦~
不包括 饺子 包子&& 回答完毕 望采纳
您可能感兴趣的二手房源
225.99万元/套
390万元/套
160万元/套
登录并提交回答
登录回答可获积分奖励
还没有账号?
如果您发现不正当的内容或行为,请及时联系我们!
举报内容:
举报原因:
(可多选)
含有反动的内容
含有人身攻击的内容
含有广告性质的内容
涉及违法犯罪的内容
含有违背伦理道德的内容
含色情、暴力、恐怖的内容
含有恶意无聊灌水的内容
Copyright &
Soufun Holdings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 举报电话:010- 举报邮箱:知识点梳理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的概况:(1)造纸术:概况:a. 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b. 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c.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评价:纸的发明不仅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人传承提供了有效的载体,也为当时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传播与平民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印刷术:概况:a.--发明于隋唐,世界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印刷的《金刚经》b.--北宋毕昇发明,节省印刷费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是泥活字,后来出现了木活字、金属活字c.外传--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评价:大大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3)火药:概况:a. 唐代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最早记载见于孙思邈著的《丹经》,称作硫磺伏火法。b. 唐末用于战争,五代和宋朝广泛用于狩猎、开山、采石和火器。c. 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评价: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明,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4)指南针:概况:a. 战国:司南b. 北宋:指南针发明,用于航海c.13世纪传入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评价: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明的时代。2、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中国古代科技方面的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3、文学艺术(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春秋时期创立(孔子及其主要学说)→战国时期发展(孟子与荀子及其学说)→西汉确立独尊地位(董仲舒及其大一统思想)→南北朝时期出现危机→宋明儒学的创新(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张)→明清时期遭到批判(代表人物及主张)(2)诗经、楚辞和汉赋的文学成就,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人的文学艺术成就,明清四大长篇小说;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a.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反映贵族平民的生活。b.楚辞: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其特点为句式自由灵活;代表:屈原--《离骚》c.汉赋:特点是铺陈词藻、文采华丽,是一种带韵散文。如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d.唐诗: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风格、代表作: e、宋词:繁荣原因:①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适应市井生活需要 ② 山河的破碎、民众的苦难使人们的感情更加丰富
③“长短句”能灵活地表达情感特点: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可配乐演奏代表: 婉约派--柳永 《雨霖霖》;李清照豪放派--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陆游f、元散曲:背景:汉族文人进取无望,用以抒发愁闷情怀。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秋思》。g、明清小说:社会背景:① 商品经济的发达,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② 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③ 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书肆迅速发展 ④ 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
⑤ 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成就:① “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② “ &/%E8%A7%86%E9%A2%91/%E4%B8%89%E8%A8%80%E4%BA%8C%E6%8B%8D.wmv&三言 &/%E8%A7%86%E9%A2%91/%E4%B8%89%E8%A8%80%E4%BA%8C%E6%8B%8D.wmv&”“ &/%E8%A7%86%E9%A2%91/%E4%B8%89%E8%A8%80%E4%BA%8C%E6%8B%8D.wmv&二拍 &/%E8%A7%86%E9%A2%91/%E4%B8%89%E8%A8%80%E4%BA%8C%E6%8B%8D.wmv&”《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通言》《初刻拍案惊奇》《续刻拍案惊奇》③ 批判现实的作品《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四大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整理教师:&&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知识点分析,
试题“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大多经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但也有例外,下...”,相似的试题还有:
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加快了西方迈入近代社会的速度。其中,指南针发挥的作用是(&&& )
A.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B.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C.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  
D.促进了远洋航行和地理大发现
公元8世纪中期在唐朝和大食的一次战争中,一大批唐朝工匠被俘虏使中国四大发明中一项发明传入阿拉伯,后传入了欧洲并促进了欧洲文化迅速发展。该发明是(  )
B.活字印刷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马克思联系欧洲的历史发展曾阐述说:“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经济学手稿(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427页)。材料二:“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发明一定不止于那四项。”著名学者余秋雨日前在一档电视节目中对流传已久的指南针、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四大发明”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在他看来,中国古代的第一发明应该是天文历法。被国人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一直以来口口相传,似乎天经地义。但对“四大发明”的说法来源,却含含糊糊,莫衷一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撰写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一书首次对“中国四大发明”给予了世界性高度评价。自此以后,这一观点长期影响了之后中国史学家的观点,世界史学界也就此认为,“中国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后,给欧洲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了人类的进程。然而,余秋雨却对“四大发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在电视节目中表示,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农耕文化的民族,天文历法理应是第一发明;而中医中药对于中国这个人口最多的民族而言,重要性也非同一般,应排在第二位,中国的四大发明应首先考虑这两项。同时,余秋雨还指出,“一个民族的创造力就像人的生命一样,要通过长期的延续来证明”,传统意义上的“四大发明”之所以令西方了解并高度评价,关键在于李约瑟等西方汉学家的大力推介,而实际上四大发明对于现代生活的贡献与国外不少发明创造还有一定距离。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你认为指南针、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的说法流传已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余秋雨对“四大发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据材料二概括他的论据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3)四大发明受到“质疑”并不是第一次了,你认为“质疑”流行已久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有何现实意义?查看: 80130|回复: 417
中国不是只有四大发明——漫谈中国科技史
本帖最后由 yao326yao 于
13:11 编辑
很早就想写点关于中国科技史的东西,但一直没有下定决心。一方面头绪太散乱,难以整理成文,另一方面也容易引起不必要的争执。不过,随着看的东西越多,就越觉得有必要写下来,否则久了真的会忘掉。
干脆就借纵论的人气开一个帖,慢慢把想到的东西都写下来,与有识之士讨论。
因为科技史这个课题实在太大,要整理出一个明确的线索太难,索性就想到哪写到哪,也许后面写的越多,内容就能逐渐串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加个目录吧,方便各位查看:
5楼:中国科技史上的关键节点——元封造历(1)
8楼:中国科技史上的关键节点——元封造历(2)
9楼:中国科技史上的关键节点——元封造历(3)
17楼:影响人类进程的著作——《陈旉农书》(1)
18楼:影响人类进程的著作——《陈旉农书》(2)
19楼:疏与堵的美妙和弦——徐有贞水箱实验
26楼:存在感超低、却足可列入四大发明的代表性机械——指南车
43楼:中国最伟大的发明,没有之一——烹饪
54楼:工业革命的失败——隋朝
61楼:不可能自杀都这么高科技——外丹黄白术(1)
68楼:不可能自杀都这么高科技——外丹黄白术(2)
75楼:不可能自杀都这么高科技——外丹黄白术(3)
82楼:不可能自杀都这么高科技——外丹黄白术(4)
92楼:最难书写的华丽篇章——手工业(1)
94楼:最难书写的华丽篇章——手工业(2)
97楼:一本几乎消失的自然科学论著——《论气》
101楼: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五行学说
102楼:一点也不高大上,但却足够天才——珠算开方术(1)
112楼:一点也不高大上,但却足够天才——珠算开方术(2)
119楼:一个从不放弃学习的民族——中西会通(1)
123楼:一个从不放弃学习的民族——中西会通(2)
124楼:中国古代留下的唯一世界标准——上北下南原则
128楼:赢在起跑线上——火的使用
130楼:玩也要玩得很有范儿——玩具
132楼:科技发展最重要的两只推手——经验和实用
133楼:不作死就不会死——占卜(1)
136楼:不作死就不会死——占卜(2)
138楼:不作死就不会死——占卜(3)
140楼:不作死就不会死——占卜(4)
142楼:只有中国人才会玩的神奇魔术——自然数
154楼:掷骰子的最高境界——奇正之术(1)
161楼:掷骰子的最高境界——奇正之术(2)
165楼:天顶星科技之百科全书——《淮南万毕术》
168楼:照见天地的本原——穷神知化(1)
170楼:照见天地的本原——穷神知化(2)
173楼:照见天地的本原——穷神知化(3)
175楼:兔子不土,战斗力5——民谚
191楼:自由而优雅的文明源起——陵阪文化(1)
194楼:自由而优雅的文明源起——陵阪文化(2)
196楼:人类感官体验的第一次革命——音乐(1)
198楼:人类感官体验的第一次革命——音乐(2)
229楼:人类感官体验的第一次革命——音乐(3)
金钱 +3465
鼓励认真讨论
鼓励认真讨论 全部家产了
鼓励认真讨论
看来我来早了啊?
干货呢!!!!!!
前排,地板,话说,类似标题的帖子我看过,不知道楼主是不是也要讲那些。
本帖最后由 yao326yao 于
09:39 编辑
中国科技史上的关键节点——元封造历
说起汉武帝,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跳出来的,可能是攻打匈奴、封狼居胥、独尊儒术、重用桑弘羊、凿空西域、豢养男宠、巫蛊之祸、轮台罪己诏等等,很难有人会想到“元封造历”这件事。但我一直认为,元封造历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关键的事件,如果中国农历非要像公历那样定一个公元元年之类,那一定是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
任何一个文明从一开始都要造历法,这是毫无疑问的。
历法包括对日、月、年的明确定义,一天和一个月都比较好定义,难点在于一年,也就是四季变化的周期。
一年无非两种定义方式,一种是把月乘以某个系数,比如12,就是一年。伊斯兰的阴历就是这样。这种历法的最大问题是12个月的周期只有354天多,并不是地球的公转周期365.25天,两者差了11天,用阴历的结果就会出现同一个月份在不同的年里会对应春夏秋冬的任意一种。
另一种就是按日晷测定的冬至或夏至日作为时间节点。因为冬至日和夏至日的日晷长度最明确,作为节点很容易想到。这就是阳历的办法。但这种方法也未必准确,特别是在古代先民天文观测的手段并不靠谱的情况下,冬至日和夏至日可能会经常发生变化。所以中国至迟在春秋时期,一年究竟几个月还是不明确的,有时是12月,有时是13月,甚至14月的情况也有。
于是,人们有必要考虑一种能够更加明确的纪年标准。利用月相的变化,人们容易识别,但周期不匹配,利用日晷的变化,周期倒是匹配,就是确定起来有困难。那么很简单,把两者结合起来不就行了吗?这就是中国夏历采用阴阳合历的原因所在。
中国的农历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太初历以前的统称夏历、或颛顼历,太初历以后就是农历了。
颛顼历中已经有了阴阳合历的基本设定,有了闰月的概念,但是如何确定闰月却相当不明确,当时的观测条件还达不到。
这个重要任务,自然就留给了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并且国力相当昌盛的汉武帝朝了。
汉武帝召集了天下最顶级的历算天才聚集长安,开始造历的过程,也就是元封造历。
这里面的代表人物包括落下闳、邓平、唐都、壶遂、司马迁等,可以说是这些人造就了中国的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历法,也确定了中国文化的根基。
太初历的第一个重要工作就是19闰7法,也就是19个回归年闰7月,每逢无中气的那个月份就闰一月。
这个事情说起来很简单,但当时要能想到却相当不容易。因为至少当时之人必须要认识到,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
道理很简单,如果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正圆形,那么就不可能出现有的月份有中气,有的月份没有。只有是椭圆形的时候,才会出现有的节气间隔比较长,有的节气间隔比较短。
更有趣的,不光认识到了椭圆形,还认识到了地球章动周期恰是19个回归年(准确的是18.6年)。
所谓章动,就是地轴的运动,“章”是取自中国古代以19年为一章而得名。章动是月球运动的白道面变化所引起,运用章动的19年周期,是充分考虑了月球运动的必然结果,也是体现阴阳合历的关键环节。
有了19闰7法,中国的农历就不用像西方的公历那样,定一个“若某年份是4的倍数、不是100的倍数、是400的倍数,则该年为闰年”这样奇怪的设定。这正是农历更加体现科学本质的一个方面。
另外,太初历还有一个重要成果,就是春节,也就是一年的开始那天。
定一年的起点也不容易,公历的元旦是完全不依赖任何天文规律的,全凭人为规定。这在我们看来并不“科学”。
一个容易想到的办法是定冬至日为一年开始,但前面讲了,冬至日不容易测,不那么直观,老百姓接受不了。
另一种是定立春,因为立春正是一年气温开始回升的时候。同样的,立春更难测定。
定大寒之后第一个朔日就简单多了,通过月相判断这是老百姓肉眼就能做出的观察,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第一次了解农历原来这么复杂!
鼓励原创,再接再厉
前排等一下楼主
本帖最后由 yao326yao 于
10:38 编辑
太初历又称81分律历,这是落下闳设定的,也就是把一天分成81等份来研究。之所以分81份,是因为传统宫调用的是81寸。这是以律起历的开始。
这里有好多概念需要澄清。
首先,什么是以律起历,这句话是《汉书》里提到的,它的意思是,用乐律的规则来确定历法的规则。
这个事情相当了不起,因为它直接探到了“时间”这个概念的本质。
我们现代人用的时间都是物理学时间,秒、分、时等等。最早的秒是来源于惠更斯的秒摆,即摆长为一米的单摆,其摆动的半周期为一秒。之所以这样定义,是因为单摆的周期只跟摆长有关,与其质量无关。
到了现代,我们定义一秒是利用铯133的超精细能级的振动频率,这种定义方式同样用到了周期性振动的频率,类似于单摆。
以周期性的振动来定义时间,这个事情容易想到,但又不容易,特别是在早期人类,他们还认识不到“周期”这个概念。
以乐律来定义历法的标准,这个思想相当超前。特别是,用笛子(古代的笛子)宫调那个81寸这样的长度单位定义时间单位,已经与秒摆的思想一致了。
其次,乐律的进步一直是中国科技史上重要的事件,以后有机会再详写。
乐律的核心是五音,汉代的办法是三分损益法,即令81寸为宫调,取其三分之二为商调、三分之四为角,如此类推之。
当然,这种定法简单,但无法回归。所以后来有了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
十二平均律是珠算发明以后的事了,汉代还不可能如此先进。
第三,一天分81份,这其实相当精确,说明当时的记时工具已经较为精确。
传统都认为,汉代的计时工具主要是晷漏。特别是沙漏,《汉武大帝》那个电视剧里就有一个场景,东方朔为了帮刘彻拖时间,故意把沙漏里的沙子往外倒。
但其实有更先进的。一个是水漏。有一种特别的水漏,叫欹器,《荀子》里有提到,基本是全自动的,利用水流往里灌,到一定程度就自动翻转过来。
另一个更重要的,就是浑仪了。传说中,落下闳是浑仪的发明人,张衡只是改进者。不过知识产权并不重要,而是浑仪所传递的天文学图像,以及全自动的运转思想,相当不可思议。
鼓励原创,再接再厉
本帖最后由 yao326yao 于
06:23 编辑
以上这些其实还不是元封造历最伟大的地方,真正最伟大之处其实是这场造历的一个副产品:五星的确定。
五大行星,在我们今天人的眼睛里早已习以为常,可是在古代,五星确立却是如此重要的大事件。
我们每天晚上抬头看星空(如果能看到的话),大部分的星星都是基本不动的,这些星被称为恒星。另外有一些运动轨迹复杂一些,则称为行星。
注意,太阳和月亮对地球来说比较特殊,不在“星”的研究范畴内。
行星究竟有多少颗呢?这个问题人类问了几千年。
我们都知道,五大行星也是绕太阳公转,所以在其视运动较为复杂,很难总结出规律来。
并且由于轨迹复杂,很多时候同一个颗星会被误认为是两颗,比如金星,在汉代以前就分别被称为启明和长庚。
元封造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确定行星的数量。而这些天才历算家的手里是没有天文望远镜的,这个任务之艰难可想而知。但是,他们圆满完成了任务,他们的工作准确地让人吃惊。
最后确定下来的五大行星,分别是辰、荧惑、岁、太白、镇。
这五个名字作者不是百度的,因为它们很好记的。
辰星即水星,水星离太阳最近,所以其对地球的视运动,就是在太阳的左右相伴而动,所以“日月星辰”的辰就是指它。
荧惑即火星,火星离地球最近,轨迹也最飘忽不定,所以用一个“惑”字来表示。
岁星即木星,木星的公转周期为12个地球年,正是我们十二地支的纪年周期,十二地支的规律就是根据岁星而定的。
太白即金星,金星离地球次近,总是出现在东、西方,也就是上面说的启明和长庚。
镇星即土星,土星公转周期为28个地球年,恰对应28宿,所以叫“岁镇一宿”。
大家要明白,对于任何一个文明来说,天文学的任何发展都是大事件。即使现代科学,其发端也是天文学。
而对汉朝人来说,五星的确立,如此重大的天文学进展,其对社会的影响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五星确立的最重要影响,就是五行学说开始大行其道。
五行,在汉朝以前其实没有什么人讲的,孔、孟、老、庄都没讲过五行。
但是,有汉一代,你不谈五行,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几乎每个人、每本书,都有专门章节大谈五行学说。而像医学之类,更是直接将五行作为基本的理论出发点。
这其实和牛顿力学发展类似的。牛顿力学创立之初,唯一的作用就是完美地解决了开普勒行星三定律。正因为其在天文学上的成功,人们才将其用到其它运动学领域去。
五行学说也一样。五星的确立,让所有自然数中,“五”个数字陡然变得特别了,而先秦哲学中唯一与“五”相关的,就是五行。于是,在天人感应的指导下,地球上的什么东西都要和“五”去对应了。其影响之深远,无论如何想,都不夸张。
最后我想说,我们现在以“五星红旗”为国旗,这是相当了不起的事情。“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五星是从汉朝开始就确定的汉族图腾,以它为国旗图案,具有绝对的文化内涵,比用龙、太极图这些烂大街的,意义要深远得多。
这真长知识
鼓励原创,再接再厉
留个爪爪以备查找。。
看着呢!加油更新!鼓励研究古代各个方面!
好大的工程啊
既然是“漫谈”,估计会很“慢”……继续坐等
喔喔!科技介紹帖
我這個學科學的怎麼錯過呢!期待樓主!
建议介绍下筹算和九章算数,很有代表性
我先占个座位等着。
本帖最后由 yao326yao 于
09:40 编辑
影响人类进程的著作——《陈旉农书》
相信大多数朋友看到这个题目,第一反应一定是去百度第二个字念什么。的确,这个人名太冷门,完全不能同孔丘、孟轲、荀况、董仲舒、朱熹、王守仁这些名字相提并论,用这样一个题目似有哗众取宠之嫌。
然而,作为一个标准吃货,那些仁义道德统统都是虚的,填饱肚子才是第一要务。而填饱肚子的前提当然就是农业生产,所以指导农业生产的农书,其意义怎么夸大都不过分。
众所周知,汉族不是一个喜欢扩张的民族,这个民族具有足够的内敛性。这当然与我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民族性格等有关。
然而,扩张是人类的本性,因为当一个民族拥有足够的文明时,人口就会暴涨,现有的土地和资源就无法满足激增的人口的需求,扩张是很容易想到的策略。
要想不扩张就解决人口增长的难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劳动生产率,也就是让同样的土地上,生产尽可能多的粮食。
这个事情说起来简单,但几大古文明当中唯一做到的,只有中华文明,这也是中华文明未曾中断的原因所在。
有文献记载以来,中国发生过两次重大的农业革命,在我看来,其意义绝对不亚于西方的工业革命。
这两次农业革命分别发生于两汉和两宋,尤其是西汉和南宋。前者主要记载于西汉《汜胜之书》中,后者主要记载于南宋《陈旉农书》中。
用我们现代的话说,两场革命的本质都是能量使用形式的革命。
第一次是由人力向畜力的转变。虽然中国在先秦就已经有牛耕的记载,但远远没有普及。西汉是首先普及牛耕的。
有了牛耕,就需要金属农具,铁犁差不多也是在那个时候出现。
铁犁的出现,使得深耕成为可能。深耕是秋耕的标志。《齐民要术》讲,春夏必浅、秋耕必深。这是因为,春耕离播种时间短,不具备深耕条件,而秋耕则时间长,且杂草会反复生长,多次深耕能增加更多绿肥。
在古代农业思想中,秋耕是关键的环节,它能让粮食产量倍增。
所以,这是汉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富裕的朝代的原因。汉朝人相当富裕而悠闲,原因就是农业产量的倍增。
除了牛耕,水车的出现也是关键事件。龙骨水车大约出现于西汉至三国这段时间,具体已很难考证。它的核心就是利用马力汲水,这是将畜力转化为水力的一步。《九章算术》中已经广泛采用类似“马力”这样的单位,正说明这时候的人已经认识到了马力的重要性。
马在汉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来汉朝空地多,广阔的河套地区基本都用来养马了,据记载,上郡(今陕北这一带)的牧苑养马曾多达数十万匹。只有畜马的数量起来了,才能用骑兵去和匈奴人打消耗战。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壮举,要知道,马其实是一个相当昂贵的东西,其价值远远高于今天的家用轿车。
在西方,有一匹马就可以称为骑士了,绝大部分战争都是步兵之间进行,骑兵只是少量点缀。
像汉武帝这样动辄发十万骑兵,前后几十年加起来超百万,这样的规模放到西方,早吓尿了。
然而,养马的本钱很大,需要对畜牧有充分的认识,如何畜养、如何防疫,这都是一整套的学问。
除了畜力之外,汉朝人还有一个特别的发明,就是温室。
《汉书》中有明确记载所谓“四时之房”,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温室。它的作用就是栽培反季蔬菜,特别是瓜果一类,供皇家贵族享用。
这当然实际上也是提高粮食产量的一个办法了。
鼓励原创,再接再厉
现在时常听到一种观点,是说自明以后,中国土地上之所以能养活这么多人,主要得益于原产自美洲的番薯、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的引入。
对于这种跪舔的美分党,真想呵呵他一脸。
首先,这些高产作物都是主要在偏远山区种植,比如福建、广东等地的山区,近代以前并未深入到中原腹地。很多书上对于这方面的记载都很浅薄,比如《本草纲目》只是略加提及,并未深究,说明当时的影响力很有限。
其次,异地引种并不是想象中那样轻而易举的。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就记载了番薯如何藏种的问题,据说他还多次向福建求种,说明当时冬季藏种是一个大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第三,高产作物大多数时候主要还是喂猪用,人吃得并不多。我们现代人看到的,很多都是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结果,那时候能吃饱饭就不容易了,还管它什么作物呢。但这并不是普遍现象。
事实上,西方的农业水平近代以前,连中国的项背都望不到。即使到今天,美国人还在采用最落后的轮耕法。
欧洲在近代曾有过一场东学西渐的过程,只是后来他们莫名其妙强大了,这才开始诋毁他们学过的东西。
在东学西渐过程中,农学是他们主要学习的东西。重农学派的魁奈就是代表人物,他的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的农学,但是按我们的眼光,仍然相当粗鄙。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产生了重农主义、自由市场理论和现代西方经济学。。。
说回到农业革命。
每发生一次农业革命,生产率就会大幅提高,能养活的人口也将倍增,这和工业革命一样。
以西汉那场革命为例,据我估计,革命之后,现有的土地足够养活一亿的人口。所以一直到唐朝,中国人都能过得相对比较滋润。
而到了宋朝,人口快速突破、并稳定在了一亿以上,加上战乱而引起的土地减少,粮食产量开始出现危机了。当然危机也就是更大的机会,所以第二场革命也随之而来。
我们不妨称这场革命为“药力”革命,它是从畜力到药力的过渡。
所谓药,在丹家们那里是火药,在医家们那里是丸药,在农家们这里就是粪药。
我们以前的科技史介绍中,通常会提火药,因为是四大发明,偶尔会提金元四大家、和他们的归经理论,但提到粪药的却不多,因为怎么样都登不了大雅之堂。
然而事实上,人粪作为肥料的广泛使用,正是起自两宋,特别是南方的水田稻作农业。
农书当中出现“粪”大概是肇始于西汉的《汜胜之书》。然而那时候只是粗略提及,并未深究。
就有限的资料来看,宋以前的人没有“施肥”这个概念。《齐民要术》中几乎没有关于施肥的太多论述。
由此可见,人粪对于土地耕作到底起什么作用,宋朝以前是不清楚的。
宋朝人逐渐认识到了人粪是一个有用的东西,但具体派什么用处,也还是比较模糊。
直到第一个详细阐述“用粪如用药”的《陈旉农书》出现,事情才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陈旉农书》中充分论述了用粪与土地肥力之间的关系,明确提出了施肥是确保肥力的关键因素,应该大力推广之。
在我看来,“施肥”这个思想的提出,其重大意义不亚于现代热力学的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
不仅如此,《陈旉农书》还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核心理念:地力常新壮。
这个思想比起现代说的“可持续发展”还要更加了不起,因为它是包含了人定胜天的基本逻辑的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土地耕作越频繁,其肥力就越差。一般来说,连续耕种三五年,产量就要大打折扣。
一种容易想到的办法,就是休耕。比如现在美国用的轮耕制,就是典型的休耕思想。
这在土地资源有富余的情况下可以做,但人口激增之后,由不得人们去休耕。这时候就必须要想办法在连续耕作的前提下,仍然保持土地肥力。
这似乎有一点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但至少当时的中国人的确做到了。这就是施肥。
《陈旉农书》中提出了十几种肥料,除了人粪尿以外,还有草木灰、河泥等。按我们现代的理解,这就是增加钾等元素,相当的科学有效。
不仅如此,该书还详细区分了生粪和熟粪的差别,给出了一整套系统而明确的制造粪药的办法。
值得一提的是,《陈旉农书》是纯私人的农书,篇幅也不长,出版当时似并未引起重视。
直到后来影响范围更广的《王祯农书》问世,其中大量引用《陈旉农书》的思想和观点,用粪如用药、地力常新壮的思想才贯彻到了中国每个农民的心里。有限的土地上,也由此养活了明清的数亿人。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有多大,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研究。
鼓励原创,再接再厉
种植爱好者来支持!
长见识了,谢谢。
本帖最后由 yao326yao 于
11:33 编辑
疏与堵的美妙和弦——徐有贞水箱实验
研究科技史越深入,就越发现物理真tm没用(虽然我自己是大学物理老师)。
牛顿力学很会解了,能让动车不出事吗?能让战斗机突破音障吗?
我见过很多不会解麦克斯韦方程组的通讯专家,而那些能将这方程组倒背如流的人,正坐在办公室里,担忧手机辐射呢。
以上这些话,实际上是想说,科学可以有不同的范式。
一种,就是总结出某些具有特定条件的所谓定律,比如物理所做的。
另一种,就是总结出成套的算法,供后人参考,比如盈不足术、方程术、大衍求一术、垛积术、杨辉三角等等。
前者显得高大上,但实用性欠奉。后者显得有些笨拙,但简单有效。
对于现代科技发展,后者应该是大势所趋,特别是计算机已如此发达的今天,手推公式已经完全失去价值。
这里要说的流体力学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流体力学里面最经典的莫过于伯努利方程,但正如其中文谐音“白努力”一样,这方程学了和没学一样,因为啥问题都解决不了。最终,还得用数值的有限元法。
这是因为,流体实在太复杂了,物理上任何能做的模型假设,对其都不适用。
据说,西方现在还有人在尝试高大上的方式,比如空气动力学里面,尽可能总结出哪怕一些多项式形式,而不是直接有限元模拟。
中国的工程界就比较简单粗暴了,管你什么公式、什么定理呢,直接是有限元硬上,结果就有了中国现代强大的逆向工程。
这是实干家和理论家的差别。现在,或者说现在以后,都是实干家的天下。
流体这个问题,从大禹治水开始就出现了。中国是农耕文明,解决水患从来都是头等大事。
治水,并不光是只有疏和堵的问题。都江堰虽然流弊,但并不能推广到任意水道上。这就是流体问题的复杂性。
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里要讲的徐有贞水箱实验,是少数几个例外之一。
徐有贞这个人,都说是明朝的大奸臣。这也有趣,就像秦桧这个奸臣,也能写一手漂亮书法一样,奸臣也总有可取之处。
徐有贞治黄,能在具体问题之上,抽象出一个简单模型,这倒是相当不简单的。
他的核心,就是在两个分别开有一个方寸和十个方分的小洞的水箱上放水,看谁流得快。
如果你熟悉伯努利方程,知道连续性方程的话,就知道这实际上就是研究截面积与流速、压强的关系。应该说,这已经触及流体力学的本质了。
马上一定会有人说,你看,中国古代就是这样,什么都领先西方,但什么都不成系统。
我的回答就三个字:没必要。
刚才讲了,总结方程和定理是没有用的,因为适用条件太苛刻,提出解决之术才是关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妄图在一个复杂体系中总结出满足简单代数关系的所谓美的“定理”,这本身就不是科学的态度。
而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恰恰都是复杂体系。
前人智者真的很伟大,谢谢LZ科普。这是我看到最好的帖子了。
很好,看的入迷了!其实很多东西就是经验。。。中国就是不爱归纳为系统
火速刘明~~
庞大工程,楼主加油!
感觉就像看国外评论.&&关键靖国神社一样.
只说里面供奉的14名甲级战犯,却不提那2000名乙丙级. 让人觉得仿佛很少一样.
同样的四大发明确实很吊,但是评论里看仿佛中国就这四个一样,或者很少的感觉,其实很多重要的发明只是人们了解的太少,连我们自己了解的都不多,很多书名都没看过,更何况外国人.
还有喜欢拿古代发明跟近代和现代发明比较,来说明我们古代和他们近代和现代的发明相比不值一提,数量也少,但是为什么他们不说说他们国家古代都发明了啥呢.....或许西汉我们发明的时候,他们国家都不存在....
很好很强大,偶喜欢有料的技术贴!
本帖最后由 yao326yao 于
09:14 编辑
存在感超低、却足可列入四大发明的代表性机械——指南车
有多少小伙伴会把“指南车”和“指南针”混淆的?请举手。
很明显,指南针是因着西方航海的需要而成名,基本上可以说,指南针是为迎合西方话语权而生的四大发明,真正应该成为四大发明的,应该是指南车。
指南车、记里鼓车、龙骨水车、水磨、水碓、水排、耧车、绫机、投石机、擒纵器……先秦两汉时期这无法尽数的复杂机械家族,足以反映中华文明的真正内涵。
中国处于一个特殊地理环境中,它既是在北纬30度文明产生的黄金区域内,又完全处于15英寸等雨线以南。这是西面几座大山脉阻挡冷空气的结果。
这样的地理环境,最特殊的地方就在于,中国境内有取之不尽的木、竹等有机物。
其它几大古文明,都处于沙漠或海洋的包围之中,树木有限,只能以石材和金属为主。
有机物的好处是易于加工、造型,又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韧性,所以在早期人类缺少大型工具的时候,木制机械相比金属能够有更快的发展脚步。这也是中华文明显得特别早熟的原因。
当然,木制结构也不利于工业革命,毕竟机械强度、耐热性都不行,所以蒸汽机、内燃机什么的都很难在中国发明。
至于中国的木制机械究竟对西方现代机械起了多大影响,目前研究还较少,难以估计。但我看过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机械图纸与《武经总要》、《营造法式》等的比较,其中雷同处甚多,保守估计影响是必然存在的。
指南车的原理很简单,车左转时则指示的金人右转,车右转时则左转。
记里鼓车则是记录车轮转动周速的机械,《孙子算经》中有专门一道题目讲这个。
很显然,这两种工具都必然用到齿轮传动机构、离合器等,这就无须赘言了。
这里要强调的是,经典力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工具就是矢量,矢量是有大小和方向的。利用指南车加记里鼓车的组合,实际上就已经得到了矢量的现实版。研究力学也实际上可以在现实环境下进行,而不是简单的纯理性空想。
《九章算术》中有这样的题目,比较良马和驽马上坡时的重量差别,这就可见,古代的力学是完全建立在两种车的实验基础之上。
这里要特别说一下螺旋结构。
李约瑟强调说,中国没有出现现代机械,与中国工匠不会使用螺旋结构有关。
这是不客观的。中国的木制结构多采用榫卯结构,这完全是因材而定。因为木材容易磨损,如果采用螺纹,很容易就会被磨平。
事实上中国很早就知道螺旋结构了。《九章算术》中有一道关于葛绕木的题目,专门研究螺旋。而且那道题目的解法很经典,完全利用勾股术。当然,勾股术本就是《九章算术》的拿手好戏(另一个是盈不足术)。
总体来说,中华文明是一个木制的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在木头和竹子上建起来的文明。
在五行中,木的特征是曲直,是指木头有韧性,让它变弯它能立即还原。这也恰是中华文明的特点,那就是,再大的逆境最终都能走出来,重新回到文明巅峰。
过去数百年的世界被空想和玄谈控制了,科学家们坐在案桌前,随便想一个什么公式,在自然界中都能找到对应之物。
那是因为长期技术积累之后的一次大爆发。
爆发之后将是更加长远的积累,所以未来的世界,仍将回到一个工匠的世界。在这一点上,中华文明有与生俱来的优势。所以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zhan位马克回头在来看
天涯上就有历史上中国的全部发明 看了好象有百项左右 其实还有不少没加进去 有些好东西发明了但不继续研发下去
收藏了,慢慢学习。辛苦楼主了。
时而学习之,不亦乐乎。老师好。
站长推荐 /1
中秋及国庆总共有六大活动,将陆续推出,请各位网友细看活动时间!以及参与方式!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