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先概括后具体的一段话1-7段论述的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小 题。可以预约的雪林清玄(1)东部的朋友来约我,到阳明山往金山的阳金公路看秋天的菅芒花。说是在他生命的印象中,春天东部山谷的野百合与秋季阳金公路的菅芒花,是台湾最美丽的风景。(2)如今,东部山谷的野百合,因为山地的开发与环境的破坏,已经不可再得,只剩下北台湾的菅芒花是唯一可以预约的美景。 (3)他说:“就像住在北国的人预约雪景一样,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呀!”(4)我答应了朋友的邀约,想到两年前我们也曾经在凉风初起的秋天,与一些朋友到阳明山看菅芒花。(5)经过了两年,菅芒花有如预约,又与我们来人间会面。可是同看菅芒花的人,因为因缘的变迁离散,早就面目全非了。(6)一个朋友远离乡土,去到下雪的国度安居。(7)一个朋友患了幻听,经常在耳边听到幼年的驼铃。(8)一个朋友竟被稀有的百步蛇咬到,在鬼门关来回走了三趟。(9)约我看菅芒花的朋友结束了二十年的婚姻,重过单身汉无拘无束的生活。(10)我呢!最慈爱的妈妈病故,经历了离婚再婚,又在45岁有了第二个孩子。(11)才短短的两年,如果我们转头一看,回顾四周,两年是足以让所有的人都天旋地转的时间了,即使过着最平凡安稳生活的人,也不可能两年里都没有因缘的离散呀!即使是最无感冷漠的心,也不可能在两年里没有哭笑和波涛呀!(12)在我们的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或者不变是正常的?(13)那围绕在窗前的溪水,是每一个刹那都在变化的,即使看起来不动的青山,也是随着季节在流变的。我们在心灵深处明知道生命不可能不变,可是在生活中又习惯于安逸不变,这就造成了人生的困局。(14)我们谁不是在少年时代就渴望这样的人生:爱情圆满,维持恒久;事业成功,平步青云;父母康健,天伦永在;妻贤子孝,家庭和乐;兄弟朋友,义薄云天……这是对于生命“常”的向往。但是在岁月的拖磨里,我们逐渐看见隐藏在“常”的面具中,那闪烁不定的“变”的眼睛。我们仿佛纵身于大浪,虽然紧紧抱住生命的浮木,却一点也没有能力抵挡巨浪,只是随风波浮沉。也才逐渐了解到因缘的不可思议,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15)我们可以预约明年秋天山上的菅芒花开,但我们怎能预约菅芒花开时,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变化呢?(16)我们也许可以预约得更远,例如来生的会面,但我们如何确知,在三生石上的,真是前世相约的精魂呢? (17)在我们的生命旅途,都曾有过开同学会的经历,也曾有过与十年、二十年不见的朋友不期而遇的经历。当我们在两相凝望之时常会大为震惊,因为变化之大往往超过我们的预期。我每次在开同学会或与旧友重逢之后,心总会陷入一种可畏惧的茫然,我畏惧于生之流变巨大,也茫然于人之渺小无奈。(18)思绪随着茫然跌落,想着:如果能回到三十年前多好,生命没有考验,情爱没有风波,生活没有苦难,婚姻没有折磨,只有欢笑、狂歌、顾盼、舞踊。(19)可是我也随之转念,真能回到三十年前,又走过三十年,不也是一样的变化,一样的苦难吗?除非我们让时空停格、岁月定影,然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20)深深去认识生命里的“常”与“变”,并因而生起悯恕之心,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对生命的变化有宽容之心。进而对自身因缘的变化不悔不忧,对别人因素的变化无怨无忧。这才是我们人生的课题吧!(21)当然,因缘的“常”不见得是好的,因缘的“变”也不全是坏的,春日温暖的风使野百合绽放,秋天萧飒的风使菅芒花展颜,同是时空流变中美丽的定影、动人的停格,只看站在山头的人能不能全心投入,懂不懂得欣赏了。(22)在岁月,我们走过了许多春夏秋冬;在人生,我们走过了许多冷暖炎凉。我总相信,在更深更广处,我们一定要保持着美好的心、欣赏的心,就像是春天想到百合、秋天想到菅芒花,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23)尚未看到菅芒花的此时,想到车子在米色苍茫的山径蜿蜒而上,菅芒花与从前的记忆美丽相迭,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小题1:请结合文意,概括文中“常”与“变”的内涵。(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2:请简要赏析文中第14自然段画线的句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3:本文内容不是写雪,为什么以“可以预约的雪”为题?(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4:请梳理文章写作思路。(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5:作者认为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中的“常”与“变”?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经历,评价作者观点。(7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一场灾难毫无预兆地降临,灾难过后,小镇一片狼藉。
 在灾难中,他受了重伤,却幸运地活了下来。
 下雨了。开始是一点、两点,接着是一片,瓢泼一般落下,笼罩了整个小镇。
雨,浇醒了他。
 他动了动身体,感觉到自己简直是在炼狱中,浑身火辣辣的疼,左腿和左胳膊仿佛已不听使唤了,但疼痛却顽强地保留下来,通过神经传遍全身每一寸肌肉,稍一动,疼痛直往心里钻,扯得他直吸气。背上,雨淋下,如针刺在伤口上,他浑身肌肉直颤。
 他艰难地翻过身,仰面朝天,张大嘴,接着雨水.
 雨水的滋润,让他头脑清醒,可痛苦也更加尖锐了,魔鬼一般顽强地缠绕着他。
 他喊一声:“有人吗?”声音发出,却蚊子一般。
  又一次,慢慢地,他走入无边的黑暗中。
 再醒来,太阳烤在身上,火一样蜇人,是夏天的上午。他感觉到,自己快死了,如果没人来救,自己可能活不过今天了。
 伤口已化脓,一跳一跳的痛,最关键的是肚子饿得难受。
 他不知道自己熬过了几天,但他确定,自己大概熬不过今天了。
 他躺在地上,静静地,静静地等待着死神幸福地降临。
 突然,一声轻轻的呻吟,炸雷一样在他耳边响起。还有人活着,在呻吟呢。一瞬间,他感到自己有了一点力气,勉强支撑着自己翻过身,抬起头。
  离他不远处,一个躺着的身子在蠕动着。显然那人还活着.
 他想,自己应当爬过去,赶快救起那个人,或许那人还有希望。他为自己的想法激动着,慢慢地撑起左胳膊和左腿,借着它们的伸缩,向前移动着。
 他们相隔不远,大概十来步的距离,可是,却花费了他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腿脚每伸缩一下,肌肉的拉扯都会触发一场铺天盖地的疼痛。
 汗和血,沿着他移动的地方流淌。
 到了,终于到了那个人身边,他慢慢检查起那人,那人的伤势很重,下身几乎从膝盖以下已断,胳膊也断了一条,骨头都露了出来。
 那人已陷入昏迷中,灰白的嘴唇也干得裂开,不停地动着,梦幻一般地呓语:“水……水……”
 他知道,这会儿要想救活这个人,唯一的方法,是赶紧弄来水,否则,不说别的,渴,也会把那人渴死。
 他焦虑地四下望望,确定着他们所在的位置。慢慢地,他的脸上露出了喜色,他想起来了,离这儿不远处,有一个水塘.
  慢慢地,他又带着铺天盖地的疼痛,还有汗水和血水,向水塘边移去。到了溏边,他俯下头,狠狠地喝了一肚子水,可准备装水时,才想起,根本没什么可装。
 想想,他一咬牙,艰难地抬起身,脱下上衣,放进水塘中,吸饱了水,拿着放在肩头,又一寸一寸向回移。手,磨在乱石地上,血肉模糊。
 到了那人身边,衣裳里的水份已蒸发得差不多了。他只有把湿衣服放在那人嘴里,滋润着他的嘴唇。
 一次一次,那人在水的滋润下,慢慢张开了眼,向他艰难地一笑。
 那一刻,他流泪了,一种幸福感袭上心头。他想,他要坚持下来,如果自己死了,那人也活不了。这是一种责任,责无旁贷。
 他暗下决心,又一寸寸移动着,用衣服运水,一趟又一趟。
 两天后,救援人员赶到,发现小镇只有两个人活着:一个是他,一个是那个人。而且,他的伤比那个人的更重,背后一道长长的口子,几乎要了他的命。
 他本来是活不下来的,可他却创造了奇迹,活了下来。
 专家们百思不得其解。只有他清楚,当时,他忍受着痛苦,还有饥饿,坚持下来,是因为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他不能死,旁边,还有一个生命依靠他。
(选自《北方文学》2010年第9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中反复写主人公行动的艰难,表现了他的伤势严重,进而突出他拼命救人的顽强精神,塑造主人公英雄形象,表现人间大爱情怀。
B.之所以主人公能够救助另一个伤者,是因为主人公的伤势较轻,才具有救人的条件;否则即使他有救人的想法,也难以实现。
C.小说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反映了人类在大灾大难面前的团结互助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两个伤者顽强地活下去,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D.小说结尾画龙点睛,然而又不是作者直接出面进行议论,而是运用心理揭示的方法巧妙地点出了文章主题,使读者阅读至此,豁然开朗。
E.这篇小说情节虽然简单,但意义深刻,它揭示了一个道理:灾难是人生的机会,善良是生命的源泉,责任是生命的动力。
(2)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6分)
开端:       
发展①:      
发展②:        
高潮:       
结局:       
尾声:         
(3)请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主人公的人物性格。(6分)
答:                                  
(4)这篇小说以“水”为标题,但主要情节是围绕救人展开的,如果以“救”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答: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回 家(节选)
台湾& 许达然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嚷着要回家。有乡思的地方就有中国人,连没老家的也要返乡间。
西方人的乡情虽也诗意,却不如中国的丰富深刻。希腊史诗《奥德塞》叙述伟大的回家旅程,但自荷马以后,西方人漂泊更远了。英国作家却斯特顿认为英诗里最美的一行是“遥远的在山那边”。有些诗人,像格雷、朋斯、丁尼生,也写过类似的诗句。一直到当代小说里,海明威的老人在鱼被吃后,想起究竟什么打败他时,他大声自答:“没有,是我走得太远了。”然而走远后,西方人并不一定像中国人感到“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秦观)。这归心在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上,也在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上;无动词,因诗意已被乡思贯通了。乡思扩展了民族与历史意识。英文里的“父土”“母土”,或“家土”,我们叫“祖国”,把时间推得更远,感情拉得更近了。英文里的“生地”或“家镇”,我们叫“故乡”,把时空亲切地连在一起。中国诗人甚至把空间概念“旧家”或“故家”当作时间概念“从前”用,仿佛提到过去就想起家。
&&& 家与孝牵住中国人,照礼不许远离。然而留在家有时更要挣扎。唐朝王建有首诗写被官吏差遣的水夫,胸被纤索擦破了,脚被石砾割裂了,曾想溜掉算了,却又觉得“父母之乡去不得”;孝思使他忍痛拉船。离家既然出于不得已,出门前就拜祖宗,保佑早回来;有的还从井里挖出一把土,在异地生病时当灵丹服,想家时当亲人抚,而识字的就写诗了。
&开始是离开后,偶尔忆起的浓甘薯香;逐渐是流浪中,时常遇见的薄人情味;后来是泥泞思路上,一踏就滑倒的激情;再后来是拥抱祖乡的意识。结束前,惨的是归不得:“我已无家,君归何里”;悲的是不得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妄的是不敢归,被江南迷住的韦庄甚至还吓别人“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但一般人的肠很有韧性,由于谋生、灾难、做官、放逐、当兵、亡国而离乡的,即使空肠也要回家。
&&& 出外谋生的盼望回去团圆。只因拒绝补破网而出去,回来就不愿是补破梦。虽然无地,仍要生儿女,自己只好出去,留下怨妇望君早归,硬望成石头了。即使有地,也不够女儿耕,儿女只好出去,想出头天。同样奋斗,不同遭遇,以至有敦煌抄卷提到的富不归贫不归,再贫下去就死不归了。为生活,甚至不得不出国也已几百年了。在异邦,用筷子,怎样夹都不如家乡味;思想起,怎样卧都不像长城;捧唐诗,怎样吟都不成黄河。再不如,不像,不成也要精神上认同;然而身在国外嚷叫心爱国内,口再响亮头顶的仍是别人的天空。不愿空做烟囱冒烟,袅袅,了了,乡思却变成精神分析家艾利克生所指的自责,责备自己脱离了把自己踢出的土地,良知吵着要回去。
即使几乎什么都有,做官的也叫不如归。中国的官僚制度一向发达,为了公正防私,不准在故乡当官。当官的在外,因大家不认识反而歪哥(腐败)。他们被罚怀乡,偶尔圣贤起来学在陈国时的孔子吵着要回家。清朝来台湾当官的大多要尽快捞回家,像凤山教谕吴周祯苦吟“落落竟忘归”是例外,连少数好官像孙元衡都哼“他乡莫望远”。从前好官也被功名误,慨叹“故乡回首已千山”(陆游),但也有不全为功名的被放逐后更发愿回去服务。
到比荒野还恐怖的战场打战的士兵数着归期。不像西方个人主义的反战诗很少提起家,从前中国诗反战的一个原因是要回家,早在《诗经》里就表达得很清楚。回乡“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徂东山”归来的士兵,段段“零雨其蒙”,回到家却发现妻已改嫁了。未婚的木兰从军,听到黄河呜咽,胡骑叫嘶,就听不到父母叮咛;凯旋后天子要把官衔给伊,伊毫无兴趣,因要快回去!人民防守边疆为的不是争功名而是保乡土。唐朝征战繁多,边塞也苍凉了。听到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日日双眸滴清血”(贯休)。战士流血未死还流泪,只因要回家。
既然想家就振作回去。归途心情“百尺风中旗”(孟郊),行路更难,“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宋之问)。终于回到祖地,有的用胡语胡吹,乡人越听不懂,他越得意。有的乡音依旧,但未离乡的孩童不认识老头,“笑问客从何处来?”(贺之章)幸亏仍懂乡音,没被撵出去。从前吴越王钱镠回乡后,也学刘邦把酒给乡亲喝并唱歌;但歌文雅得没人听懂,他改用乡音唱山歌时,大家才欢快的合唱。回乡有的只唱唱,有的要长住。陶潜住下后,比喻自己是失群鸟飞回孤松潜起来,并不想服务乡土;他一大早出去耕种,晚上才“带月荷锄归”,穷得开心。回乡有的满怀壮志,发现早已无家了,但总坚信家是自己创造的,最好在故乡。在作者看来,中西方的乡情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先后提到钱镠和陶潜的事意在表达什么?
本文是围绕“回家”展开的,请分点概括本文的思路。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有乡思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思乡的中国人总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作者用其一管凝重的毫笔,完成了一次对“回家”、对乡愁文化的叙说。
B.文章主要讲的是一种文化层面的乡愁。作者在文章中谈古论今,沟通中外,广征博引。纵观全文,几乎是由中外历代乡愁作品贯串而成,可称得上是一部“思乡文化史”。
C. 作者自觉地继承吸收古典文学语言,行文中有不少从文言中催化出来的极富韵味的语言,读来流利爽口有含有青苹果般的涩味,耐人咀嚼,回味无穷。
D. 文中多处使用对偶句、排比句,整散结合,错落有致。作者在写作时, 颇为注意词语音节的调配, 尽可能使音节在变化中显示匀称美, 增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
E.质朴的文字、真实的情感,从文中隐透出来,重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他对青春时光、对家乡的绻恋,以及对社会的深刻感悟和省思,其中洋溢着理性的光彩和感性的温暖。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回 家(节选)台湾&许达然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嚷着要回家。有乡思的地方就有中国人,连没老家的也要返乡间。西方人的乡情虽也诗意,却不如中国的丰富深刻。希腊史诗《奥德塞》叙述伟大的回家旅程,但自荷马以后,西方人漂泊更远了。英国作家却斯特顿认为英诗里最美的一行是“遥远的在山那边”。有些诗人,像格雷、朋斯、丁尼生,也写过类似的诗句。一直到当代小说里,海明威的老人在鱼被吃后,想起究竟什么打败他时,他大声自答:“没有,是我走得太远了。”然而走远后,西方人并不一定像中国人感到“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秦观)。这归心在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上,也在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上;无动词,因诗意已被乡思贯通了。乡思扩展了民族与历史意识。英文里的“父土”“母土”,或“家土”,我们叫“祖国”,把时间推得更远,感情拉得更近了。英文里的“生地”或“家镇”,我们叫“故乡”,把时空亲切地连在一起。中国诗人甚至把空间概念“旧家”或“故家”当作时间概念“从前”用,仿佛提到过去就想起家。家与孝牵住中国人,照礼不许远离。然而留在家有时更要挣扎。唐朝王建有首诗写被官吏差遣的水夫,胸被纤索擦破了,脚被石砾割裂了,曾想溜掉算了,却又觉得“父母之乡去不得”;孝思使他忍痛拉船。离家既然出于不得已,出门前就拜祖宗,保佑早回来;有的还从井里挖出一把土,在异地生病时当灵丹服,想家时当亲人抚,而识字的就写诗了。开始是离开后,偶尔忆起的浓甘薯香;逐渐是流浪中,时常遇见的薄人情味;后来是泥泞思路上,一踏就滑倒的激情;再后来是拥抱祖乡的意识。结束前,惨的是归不得:“我已无家,君归何里”;悲的是不得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妄的是不敢归,被江南迷住的韦庄甚至还吓别人“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但一般人的肠很有韧性,由于谋生、灾难、做官、放逐、当兵、亡国而离乡的,即使空肠也要回家。出外谋生的盼望回去团圆。只因拒绝补破网而出去,回来就不愿是补破梦。虽然无地,仍要生儿女,自己只好出去,留下怨妇望君早归,硬望成石头了。即使有地,也不够女儿耕,儿女只好出去,想出头天。同样奋斗,不同遭遇,以至有敦煌抄卷提到的富不归贫不归,再贫下去就死不归了。为生活,甚至不得不出国也已几百年了。在异邦,用筷子,怎样夹都不如家乡味;思想起,怎样卧都不像长城;捧唐诗,怎样吟都不成黄河。再不如,不像,不成也要精神上认同;然而身在国外嚷叫心爱国内,口再响亮头顶的仍是别人的天空。不愿空做烟囱冒烟,袅袅,了了,乡思却变成精神分析家艾利克生所指的自责,责备自己脱离了把自己踢出的土地,良知吵着要回去。即使几乎什么都有,做官的也叫不如归。中国的官僚制度一向发达,为了公正防私,不准在故乡当官。当官的在外,因大家不认识反而歪哥(腐败)。他们被罚怀乡,偶尔圣贤起来学在陈国时的孔子吵着要回家。清朝来台湾当官的大多要尽快捞回家,像凤山教谕吴周祯苦吟“落落竟忘归”是例外,连少数好官像孙元衡都哼“他乡莫望远”。从前好官也被功名误,慨叹“故乡回首已千山”(陆游),但也有不全为功名的被放逐后更发愿回去服务。到比荒野还恐怖的战场打战的士兵数着归期。不像西方个人主义的反战诗很少提起家,从前中国诗反战的一个原因是要回家,早在《诗经》里就表达得很清楚。回乡“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徂东山”归来的士兵,段段“零雨其蒙”,回到家却发现妻已改嫁了。未婚的木兰从军,听到黄河呜咽,胡骑叫嘶,就听不到父母叮咛;凯旋后天子要把官衔给伊,伊毫无兴趣,因要快回去!人民防守边疆为的不是争功名而是保乡土。唐朝征战繁多,边塞也苍凉了。听到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日日双眸滴清血”(贯休)。战士流血未死还流泪,只因要回家。既然想家就振作回去。归途心情“百尺风中旗”(孟郊),行路更难,“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宋之问)。终于回到祖地,有的用胡语胡吹,乡人越听不懂,他越得意。有的乡音依旧,但未离乡的孩童不认识老头,“笑问客从何处来?”(贺之章)幸亏仍懂乡音,没被撵出去。从前吴越王钱镠回乡后,也学刘邦把酒给乡亲喝并唱歌;但歌文雅得没人听懂,他改用乡音唱山歌时,大家才欢快的合唱。回乡有的只唱唱,有的要长住。陶潜住下后,比喻自己是失群鸟飞回孤松潜起来,并不想服务乡土;他一大早出去耕种,晚上才“带月荷锄归”,穷得开心。回乡有的满怀壮志,发现早已无家了,但总坚信家是自己创造的,最好在故乡。【小题1】在作者看来,中西方的乡情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6分)【小题2】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先后提到钱镠和陶潜的事意在表达什么?(4分)【小题3】本文是围绕“回家”展开的,请分点概括本文的思路。(5分)【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A.“有乡思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思乡的中国人总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作者用其一管凝重的毫笔,完成了一次对“回家”、对乡愁文化的叙说。B.文章主要讲的是一种文化层面的乡愁。作者在文章中谈古论今,沟通中外,广征博引。纵观全文,几乎是由中外历代乡愁作品贯串而成,可称得上是一部“思乡文化史”。C.作者自觉地继承吸收古典文学语言,行文中有不少从文言中催化出来的极富韵味的语言,读来流利爽口有含有青苹果般的涩味,耐人咀嚼,回味无穷。D.文中多处使用对偶句、排比句,整散结合,错落有致。作者在写作时, 颇为注意词语音节的调配, 尽可能使音节在变化中显示匀称美, 增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E.质朴的文字、真实的情感,从文中隐透出来,重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他对青春时光、对家乡的绻恋,以及对社会的深刻感悟和省思,其中洋溢着理性的光彩和感性的温暖。
1.C(C项,都读zhì;A项,“瓶塞”的“塞”读sāi,“拾级而上”的“拾”读shè,其余的读sè;B项,“一蹴而就”的“蹴”读cù,其余的读jiù;D项,“憩”“讫”“迄’,读qì,“锲”读qiè)2.C(A项,“挖墙角”应为“挖墙脚”;B项,“死皮癞脸”应为“死皮赖脸”;D项,“脏款”应为“赃款”)3.A(B项,“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C项“投鼠忌器”比喻想打击坏人而又有所顾忌;D项“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以辨别)4.B(A项,搭配不当,应将“实现”改为“树立”;C项,不合逻辑,华人开店铺与“所罗门群岛经济比较落后,当地居民大多生活贫困”无因果关系;D项,成分残缺,应在“操作者皮下”前面加介词“在”)5.D(有一派观点认为“现代行为特征”是在非洲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慢慢发展出来的,但并不意味“当早期人类在解剖学上变成现代人时,就已经具备了现代行为”)6.B(鸵鸟蛋壳珠的发现还不能证明,还需要更多证据的发现)7.A(B项,玛瑞恩认为要证明这一点,需要“确定它的年代”和“进行更广泛的考古挖掘”;C项,“不赞成”的说法在原文中没有依据;D项,克莱因认为“鸵鸟蛋壳珠这类东西当然可以被看作是符号思维的证据,关键是要确定正确的所属年代”)8.C(“不行”应为“不被采纳”)9.D(前者是“趁着”,后者是“通过、经由”)lO.C(太后的这句话是对韩忠彦说的)11.(1)宣仁太后向吕公著询问适合担任台谏的人选,吕公著拿刘安世来回答。(3分。介词结构后置句能正确调整,1分;对,回答,1分;句子大意1分)&(2)自从王安石主持政事,(他)致力于使自己的心意畅快,历代贤君的法令制度被破坏无余。(3分。秉,主持、掌管、执掌,1分;务快私意:快,使动用法,使……畅快,1分,也可意译为“全按自己心意行事”;句子大意1分)(3)授意使者去拜访刘安世,胁迫他让他自杀。(3分。过,拜访,1分;胁:胁迫、威胁,1分;句子大意1分) 12.(1)萧萧梧叶飘落,本不会有声响,飒飒秋风送爽,本是时令使然,但用了“送”字和“动”字,就化无声为有声,变无情为有情(2分);诗人触景生,移情于景,让客观景物染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抒发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情(2分)。&(2)儿童挑灯夜捉促织,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的对照(2分);以乐景写哀,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心情(2分)。13.(1)而御六气之辩& 彼且恶乎待哉& (2)其行廉& 故死而不容& (3)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4)千里澄江似练& 征帆去棹残阳里&14.(1)藏北的苦难:荒滩戈壁居多(1分),即使是草原也是风、雹、雪、旱等灾害不断(1分),牧民生活极端艰难(1分)。(2)作者认为人类的苦难:除了天灾而外(1分),还有人祸(1分)和个人的不幸(1分)。15、登上桃儿九山,明白了藏北高原感召我的魅力是苦难(1分);由藏北的苦难联想到人类的苦难,理解了渴望苦难是自己内心的追求(1分);意识到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1分);我们虽没能到达山那边,但我寻求到了苦难的真实内涵,精神升华到更高的境界(1分)。(以上为答题要点,学生作答时可以不分点,意思对即可得分)&& 16、①苦难充实了肯于思想、富于感情的人生;②苦难激发了我们生活、创造的热情,教会我们坚韧;③苦难使我们意识到并尽力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④苦难使我们的精神到达更高的境界,享受精神世界的快乐。(答出一个要点得2分,答出三点得满分)17.含义:①表达了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创造美好人生的愿望;②表现了追求绝对自由,展示超卓才能的幻想。(3分,基本意思对即可得分) 好处:化抽象的思想为具体形象,表达深入浅出,熟悉可感的形象可以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增添了文采和意趣(3分,答出一个要点可得2分,答出两个得3分)& 18.只有经受挫折(困苦)的考验,人才会更加坚强。或:人生的磨难,真是你的幸运。(意思对即可)(4分)19.(1)参考答案:中国传媒整体实力相对较强。(2分)& (2)参考答案:与日本相比,中国在传播基础和国内传播方面实力要强一些,而在国际传播和传播经济方面相对较弱。(4分)20.(要求)景物描写符合时令、地域特点,3分;意境优美,2分。& (示例)“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绵绵春雨仿佛一位词人在杏花丛中轻吟浅唱,宛若一曲丝竹在柳丝间抹出一缕思念。漾漾的雨润泽了杏花的笑靥,她睁开迷朦的眼,看着青石板上走来一群花季少女,雨滋润着她们的黑眼睛,氤氲着她们的红衣服,渲染成一幅水彩画。一阵细细的吴依软语,诠释着千年不变的美丽……文言文参考译文:刘安世字器之,是魏地人。进士及第后,他不去参加选官。跟随司马光学习,他向司马光询问尽心做人的要诀,司马光教导他做人要诚实,并且让他首先从不乱发议论做起。司马光当宰相时,推荐他担任秘书省正字。司马光逝世后,宣仁太后向吕公著询问适合担任谏官的人选,吕公著拿刘安世来回答。他被提拔为右正言。当时的宰相常常授予亲戚官职,刘安世说:“太祖太宗以来,大臣子弟不敢接受朝廷内外显要的职务。自从王安石主持政事,(他)致力于使自己的心意畅快,历代贤君的法令制度被破坏无余。现在朝廷之上,仍然沿袭原来的风气。”于是他一一分条陈述文彦博以下七人(授予亲戚官职的情况),这些人那是品德声望很高长期担任要职的朝廷大臣,刘安世也不稍微宽容他们一下。章dūn因为强行购买昆山的民田而被罚金,刘安世说:“章dūn与蔡确、黄履、邢恕一向互相勾结,自认为是国家重臣,居功自傲,而实际上是侥幸得官,天下人称他们为“四凶”。现在章dūn的父亲还健在,章dūn却另外霸占别人的财产,灭绝情义道理,只是给予轻微的处罚,怎么能表示惩戒之意呢?”适逢吴处厚解释蔡确《安州涛》来进献,刘安业认为蔡确指责皇上,犯大不敬罪,和梁焘等人极尽言辞论述他的过错,把他放逐到新州。从宰相范纯仁一直到十个御史,都因为这件事而离职。范纯仁恢复宰相的职位,吕大防禀告太后想让刘安世稍微回避一下。太后说:“现在刘安世已经不处在言官的职位上,自然没有必要避嫌。”太后又告诉韩忠彦:“像这样正直的人,就应该留在朝廷。”于是不讨论刘安世的去留。吕惠卿恢复光禄卿职务,分管相关事务,刘安世争论,认为这样做不行,太后不听。刘安世被外放掌管成德军。章dūn主持政事,尤其忌恨厌恶他。刘安世最初被贬为掌管南安军,第二次被贬为少府少监,第三次被贬为新州别驾,安置在英州。&同文馆案件兴起,蔡京请求杀死刘安世等人,谗言虽然没有被采纳,但刘安世还是被迁徙到梅州。章dūn与蔡卞想把刘安世等处于死地,趁着使者到海岛诛杀陈衍,授意使者去拜访刘安世,威胁他让他自杀。章dūn又提拔一个土豪担任转运判官,派他去杀掉刘安世。判官骑着快马将要到梅州,梅州太守派遣手下人来劝刘安世自己作出对策,刘安世神色不动,对着来人饮酒谈笑,慢慢地写了几页纸交给仆人说:“我将要死了,你依照这个去做事。”回头对来人曰;“死不难啊。”来人暗中从仆人那里看到,(纸上写的)都是料理一同贬官会被处死的官员的家事,写得很详细。判官离梅州还有二十里,呕血而死,危险得以免除。宣和六年,恢复刘安世待制的官职。第二年刘安世逝世,享年七十八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议论文论述思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