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进一些年画,襄阳花鸟市场那个市场有?

您好,分享的企鹅
襄阳画家17年画320米画卷 留住中国画传统(图)
汉江网-襄阳晚报刘文生 王虎 张亚婷
大家都在看
17年前,襄阳人刘庸之独自一人走进了山西芮城,临摹永乐宫壁画;17年后,刘庸之完成了他的心愿&#8212;&#8212;成为独立临摹永乐宫所有壁画的第一人。刘庸之的妻子、画家汪国云说:“当年,他骗我说只去呆2个月,结果这一去就是17年。”“不这样说,她当初怎么会同意呢?”刘庸之开心地说,“你看,现在心愿完成了。”在刘庸之完成心愿的背后,是他的家人、亲戚、朋友的默默奉献&#8212;&#8212;这17年中,为支持刘庸之自费临摹永乐宫壁画,他们花费了200万元。<P style="TEXT-INDENT: 2em" abp="年9月28日,对于刘庸之和他的家人、亲戚、朋友来说是个喜庆的日子,永乐宫壁画临摹稿的最后一道装裱工序完成了。10月23日,“刘庸之临摹永乐宫壁画展”在襄阳体育馆首次面世,画中临摹人物达2000多个,总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铺满了襄阳体育馆的展墙,气势恢宏。【推荐阅读】走进永乐宫曾在原襄阳工艺美术厂工作的刘庸之,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从一本《永乐宫壁画》画册上看到了永乐宫壁画的面貌,就被画中“吴带当风”的艺术风格所吸引,画中的仙人风采经常在他的梦里出现。“画面上那些人物形象,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当时我就想,啥时候有机会,一定要去永乐宫临摹壁画。”当年,刘庸之从《永乐宫壁画》画册上临摹的《燃灯授记释迦牟尼图》,在广州商品交易会上被国外一客户以4万多美元的价格买走,为襄阳工艺美术厂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永乐宫壁画的艺术魅力及其带来的经济价值在刘庸之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P style="TEXT-INDENT: 2em" abp="年,襄阳市政府与徐悲鸿纪念馆联合成立“云鹤画廊”,刘庸之凭着扎实的艺术功底,担任起云鹤画廊法人代表的职务。在北京画廊工作期间,他见识了大批艺术真迹、结识了大量艺术名家,并与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先生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P style="TEXT-INDENT: 2em" abp="年,刘庸之回到襄阳。因为改制,他从单位出来后做了一段时间的装修装潢生意,但都以失败告终。汪国云说,刘庸之不是做生意的料,只能画画。<P style="TEXT-INDENT: 2em" abp="年,当苦闷的刘庸之第一次走进永乐宫,看到殿内四壁布满壁画,画中人物身形巨大、衣着精美、各具情态,他沉醉了。“永乐宫壁画沿袭了宫廷画师的手法,继承了吴道子的风格,让人体会到了‘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风韵。”刘庸之说道。临摹壁画是专门的艺术,临摹者不仅要有深厚的素描功底,而且要有上乘的把握色彩的功力。“我一直画国画。国画重线条,西画重色彩。要临摹壁画,必须补上色彩这一课。”为了更好地临摹与再现永乐宫壁画原貌,刘庸之特意到中央美院徐悲鸿画室进修。<P style="TEXT-INDENT: 2em" abp="年,刘庸之离开襄阳,独自一人住进永乐宫内的一间平房里,开始临摹壁画。17年终偿夙愿永乐宫壁画高4.26米,这就意味着刘庸之作画时,高的地方需要借助高凳,低的地方只能蹲着甚至跪着。高凳的顶端很窄,只容一个人坐下,刘庸之一坐就是大半天,他时常因为两腿发麻而被困在上面下不来。后来,永乐宫在壁画前设了栏杆,这加大了现场临摹的难度。刘庸之每天拿着素描笔和白纸,到大殿里去打稿,回到住处,再用毛笔把线条勾在高丽纸上。永乐宫壁画人物众多、线条纷繁复杂、变化万千。他画一点就要跑到大殿上去看看。他的住处离大殿有百余米远,一天来回跑多少趟,连他自己也说不上来。被刘庸之称为“贫民窟”的家在永乐宫内一个空旷的小院里,院内长满了野草,很荒凉,房子的屋顶已经破乱不堪。屋内的宣纸堆成了山,一个大大的画桌占了屋子的一多半。刘庸之每天的工作量在10到16个小时以上。夏天热浪袭人,在脚手架上的刘庸之挥汗如雨;冬天寒意逼人,没有取暖设备的永乐宫成了冰窟窿。当初,刘庸之跟家里说去永乐宫画2个月,后来又说画3年。可3年过去了,10年过去了,他没有一点要回去的意思。刘庸之说:“一上手就放不下了。”临摹完一个图像还有下一个,三清殿的壁画临摹完了,还有纯阳殿、重阳殿的壁画。这一画就是17年。这17年中,刘庸之付出了心血,他的妻子汪国云同样付出了不少心血&#8212;&#8212;“绘画就是他的命,我能不支持他吗?”为此,全家省吃俭用。为了节约费用,亲戚、朋友也学习装裱。投身临摹工程的刘庸之在17年中的大多数时间里自觉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一次回家,刘庸之的母亲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儿本来就不爱说话,现在说话舌头也捋不直了!”知道刘庸之事迹的人,都会问他:“17年,一个人寂寞吗?”刘庸之回答,“每笔、每画、每个小人物都不一样。进入绘画的心境,就只顾研究如何画,哪里顾得上寂寞不寂寞,反而感到身心愉悦。”为中国画留住传统永乐宫始建于元代,前后历经了110年才完工。“在临摹中,我感受到了各个年代风格的不同。”刘庸之介绍,在永乐宫初建时的绘画中,可以清楚地看见源于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等画作的风貌。当时,宋代宫廷画师及其弟子们流落民间,参与了永乐宫壁画的绘制工作。他们把草纸拼成墙面大小,在上面打上稿,然后把草纸贴在墙上,沿线条扎出孔,再用石灰包拍打,使画面的轮廓留在墙上,画师再顺点勾线,开始作画。这样浩大的工程,历经几代人,持续了100多年,才大功告成。当年的画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脚手架上作画,是源于信仰。如今,刘庸之临摹永乐宫壁画,也是源于一个信仰&#8212;&#8212;把古人的巨作复制在纸上,并且在临摹的过程中,为中国画留住传统。“如今,中国画西化的现象很突出,出现了彩墨等画。”刘庸之说,在北京经营画廊和在徐悲鸿画室进修时,他发现中国画在悄然变化。“吸收外来文化是对的,但民族的东西不能丢。永乐宫壁画是中国人物画中最传统、最正宗的,我要在这里找到文化的根。我选择到那里去,也是基于这样一个想法。”临摹永乐宫壁画的工作完成了,但刘庸之还是想回到永乐宫画室,因为“荣誉很迷人,但也很嘈杂,那里更清静,更适合艺术创作,离传统也最近。”<P style="TEXT-INDENT: 2em" abp="年,离开永乐宫那天,刚好是刘庸之60岁的生日。刘庸之从1998年到2014年,从44岁到60岁,用17年做了一件事情。别人问他值吗?刘庸之说:“值!正如我家人说的,我只能画画,那么我这辈子就注定要坚持、勤奋,并享受孤独。”关注大楚襄阳微信,让你的萌宝贝上头条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wyfrankshen]
Copyright & 1998 - 201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爱国丰产评比竞赛》1953年 汤文选
《为实现五年计划,奋勇前进!》 1955年 俞元辅
《拥护新婚姻法》 1950年 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
&&& &这些年画太亲切了,让我想起了几十年前。&昨日,六旬市民郭鸿熙在武昌农讲所旧址纪念馆看了&岁月如歌--老年画&展览后感慨。
&&& 年画展由武汉革命博物馆和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共同举办,年前开展。展出的40件(套)湖北早期年画精品,年代最早的1950年出版,最晚1981年。观众以中老年人居多,也有年轻人和中小学生。
&&& 这些年画生活气息浓郁,时代特色鲜明,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宣传新婚姻法、上世纪60年代号召勤俭节约、1977年恢复高考后反映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等。部分作品还记录了湖北武汉的重大事件,如荆江分洪、武钢炼出第一炉铁、国棉一厂第一个&五年计划&、市民在武汉长江大桥上的庆&五一&游行、纪念毛泽东主席横渡长江十周年等。
&&& 在这些年画的作者中,记者看到了已故著名画家汤文选的名字,他创作的《爱国丰产评比竞赛》1953年由湖北美术工作室出版。该作品描绘了湖北农村的丰收景象,一群刚刚收割完稻谷的农民满脸喜悦。
&&& 展出年画中还有刘依闻、杨之光、魏杨、白统绪、章育青等知名湖北画家的作品。
&&& 53岁的策展人李小明是一家文化出版公司的总经理,对年画留有鲜明的记忆:&小时候每逢过年,父母都会派我去买年画,这也是过去武汉人'打年货'的重要内容。&
&&& 李小明说,2009年,一些老读者向他所在的公司反映,希望出版老年画,但很多老画家的作品早已没有了。李小明在中国版本图书馆找到了60多张由湖北画家创作的年画样本,翻拍后制作成挂历和大16开的年画礼品,非常受欢迎。
&&&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年画最盛行的时候&,李小明说,&一些年画反映了真实的生活,也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并影响了几代人,对武汉来说,这是一个时代的城市记忆。希望这个展览让更多年轻人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这么美好的东西&.
&&& 该展将展至元宵节。
Copyright @ 2009 - 2015 .cn
| 鄂ICP备号-6内容合作:027-
广告热线:027-
客服热线:027-
加入微博,记录点滴,分享感动,握手明星
& 楚天艺讯 & 正文
年画再度走进人们的生活 成民间收藏家新宠
又是新春到,曾作为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中最常见的迎春习俗的年画,再一次走进人们的视野。可随着岁月的流逝,原本是寻常百姓贴在门上或挂在家里的一种吉祥符号的年画,如今已成为不少热衷收藏民间艺术品人士眼中的“宠儿”,其价格也一路攀升。“提起年画,太亲切了。” 说这话的李之熙是新疆一建的一位退休干部。今年61岁的他对年画有着浓浓的感情和深深的记忆。“1975年以前,我家住在山东省文登市,小时候每到春节,父母就会将家里的墙壁刷白,然后用自家做的浆糊或者图钉贴上一幅幅色彩鲜艳的年画,增添喜庆。”贴年画,也是李之熙和兄弟姐妹们都喜欢抢着干的活儿。“一是贴上年画后就意味着要过年了,将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了。再者,每年的新年画内容也是那时候小孩子听故事的机会。”李之熙介绍说,小时候没有电影电视,报纸刊物贫乏,更没有网络等现代媒体。因此,年画作为惟一的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传播载体”,以其通俗性反映了几乎所有民俗文化内容。李之熙说,当时家家户户都喜欢买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这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看上去生动活泼,热闹非凡。“这主要是民间流传新年除夕之夜是老鼠娶亲的吉日良辰,人们要放一些食物在床下、灶间,算是送给鼠新郎的礼物,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有些老奶奶在临睡前常逗孩子说:‘快把鞋藏好,别让老鼠偷走当花轿了’,非常有意思。”李之熙说。除此之外,李之熙还记得那年代,还有福禄寿或花卉鸟兽题材的传统年画,也有再现三国赵子龙大战长坂坡、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明代朱元璋童年民子山放牛玩耍等历史故事的历史题材年画,还有诸如麒麟送子、黄金万两等民间传说的喜庆年画等等。“那个年代的年画之所以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记忆,主要是那个时期不少年画的艺术水平堪称一流,因为有不少大师级的画家,如叶浅予、李可染等,不计工本不计报酬,参加年画的创作,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这是那个年代所特有的,如今是再也见不到了。”乌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纸制品收藏大家张吉昌介绍说。纸制品收藏家张吉昌告诉记者,传统年画都是先由艺术家们手绘底样后,再使用“套印”工艺印刷,也就是以“青、品、黄、黑”这四种基础色的叠加来呈现不同的色彩。这种方法虽然效率很低,但成色却别具一番风味。直到上世纪80年代,印制年画采用了现代彩色印刷技术,年画不复从前。随着上世纪90年代台历、挂历的出现,年画更是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由于存世稀少,其背后的辉煌如今也很少有人知晓。也许李之熙没有想到,当年家家户户曾花几毛钱甚至几分钱随处张贴的年画,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出现在收藏品市场和拍卖市场,其身价已提升百倍甚至千倍。一张上世纪80年代常见题材的年画要价50元,一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年画少于三四百元,店家坚决不卖。“现在年画类藏品越来越少,价格涨得也很疯狂,一些常见的年画价格比两三年前翻了四五倍。”爱好纸制品收藏的张群说。对此深有同感的还有乌鲁木齐集邮收藏品市场商户王知显。他告诉记者,自己2004年以单张0.3元接手了4000张库存积压年画,2005年以0.5元/张销售,到2007年年初就涨到5元/张了。“真后悔当初内地客户调货时都卖掉了,现在给我50块钱也不卖,这东西越来越少了,根本不愁卖。”王知显说。据了解,目前,在首府收藏品市场上的年画绝大多数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多是表现福禄寿喜等较喜庆的题材或是一些美女的古装戏剧照,价格20元-50元/张。“文革期间”的年画题材主要是以样板戏和工农兵为主,其单价在三四百元。民国时期的年画价格则更高了,品相好一些的单价至少在千元以上,且在市场上踪迹难寻。业内人士介绍说,近两年,一些老年画,如清朝时期的年画在京、沪拍卖场上开始出现,每张价位从3000-1万元不等。这还是一些名头不太大的画家的作品,像明代陈老莲等大画家的作品尚未露过面。在拍卖记录中,像金梅生、李慕白等老前辈的作品,每张对开的都在3万元左右;成册的木版年画,折合成每张计算,最高价值可达5000元。对于近年来年画涨幅较大的现象,张吉昌认为,主要是目前年画的存世量逐年减少、而介入收藏的人却逐年增多造成的。他介绍说,从明代起,随着木刻版画的出现,年画正式成为一种艺术形式。由于年画是贴在墙上的艺术品,每年都要更新,所以遗留下来的很少,特别是品相好的更少。而且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从上世纪80年代末过年张贴年画的风俗习惯越来越淡化,所以年画作为一种藏品,其价值也就水涨船高了。
关注微信,享受大楚新折扣。
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左侧的微信二维码。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wynanayang]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精彩推荐焦点今日热评
Copyright & 1998 - 201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湖北-襄樊 &&&&网址:  &&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 年画四条屏(梅兰竹菊)_价格15元【襄阳知故斋】
年画四条屏(梅兰竹菊)
编号:se,
品种:年画/宣传画-年画/宣传画
属性:绘画稿印刷,年画,水彩/水粉,年,四条屏,对开,山水,纸质,出版社不详,,,
简介:民俗年画四条屏,充满浓郁喜庆色彩!每条高125厘米宽38厘米。库存品
您好,欢迎您对本店商品进行点评、提问!如果您需进一步了解商品,请在此向店主询问!
店主 || 还未回复
商店【襄阳知故斋】“年画/宣传画”目录下其他商品:
滚动鼠标滚轴,图片即可轻松放大、缩小
当前位置: >>
>> 年画/宣传画 >> 年画四条屏(梅兰竹菊)_价格15元【襄阳知故斋】
Best View:800*600 为了本系统能够更好的为您服务,请使用IE4.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版权所有 [997788商城]中国收藏热线 制作 Copyright? 2000 by China Collect Line
未经许可,本网图片、文字不得转载、复制、及制作镜像!!
此网页由商店[襄阳知故斋]承租使用欲卖书画好困惑——纵观襄阳书画市场
&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既有悠久的历史,还有优良的传统。受全球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中国艺术市场又一次陷入了持续低迷期。襄阳书画市场也受到相应的冲击。
书画家的困惑
走进襄阳花鸟市场,(这里曾是书画协会)一股清草气味扑鼻而来,各种细弱的花卉苗木随风飘荡。米芾画院在绿红的映衬下倍感清冷。而画院对面汪啸云画室略显热闹,三三两两的书画爱好者正在这里取经论画,画室四周布满了价格不同的国画……
一位卖陶瓷的李老板用1000元买了一幅牡丹画,他说给自家书房增加点书卷气。汪老师以前的工厂倒闭了,二十年来,他以画画为生,就他的话来说,以前一年一二万收入,撑不死也饿不死。
在经济潮流的影响下,买画的人明显减少,家人让他转行,“不管卖不卖得出去,我仍要画画。”临走,汪老师把他出版的画册送给我,他翻开画册接着刚才的话说:“这里面的作品早卖完了,出版是为自己作个纪念。”
据了解,襄阳从事书画商行已经发展到70余家,在经济浪潮的今天,书画作为一种另类商品,近些年一直不温不火。
楠亭是位三十出头的女画家,作画风格和汪啸云很相象,都属写意画,并以此为生。楠亭画廊坐落在人民广场武商背后的一家小院。
“我爱艺术,愿以此为生,即使贫穷,也不会放弃。”
& & 楠亭的话就是艺术的魅力。
襄阳有很多这样的画家,他们愿意为艺术献身。他们用手中的笔,在全国、全省书画界,细心描绘着古城深厚文化的蕴涵。
襄阳国际商都是襄樊最大的一家书画市场,迈上二楼,眼前风景秀丽,漫过大片池塘、杂草丛林过后,便出现一座青翠如画的山脉,那就是城郊羊牯山。石宝光、董宝玉、李曙光、黄亚东、韩博、刘英、前哨等四十余名襄阳画家汇聚在此。他们中有书画爱好者,有下岗工人,有残疾人士……
这里许多画家工作室的对面就是办公室兼画廊。我去的那天,碰巧有人找石宝光和李曙光买画。他们都是襄阳有名的画家。
石宝光五十多岁,腿有残疾,专业从事绘画30余年,主攻国画和油画,作品画风严谨、笔墨雄健苍劲。绘画题材广泛多样。
李曙光已有四十年画龄,对东西传统和现代诸流派艺术颇有研究和借鉴。其作品大气磅礴又灵空飘逸,气韵生动。
& & 一幅60&70厘米的画,卖出去两千元。
“这是我两个月来最得意的作品,画画的时候只想到至善至美,真正的艺术是用钱买不来的。”李老师对这副得意的书画有些难舍难分。
& & “都是这个价吗?”
“不全是,这样尺寸的画一般都在800元左右,也有最低卖到400元,那既要看谁作的画又要看画的质量如何。”李老师随口答道。
& & “每天来买画的人多吗?”
“不多,越来越少了,大都慕名来看画。特别喜爱我们收藏的名家画,这些名家画大都是我们在外地参加书画比赛和交流时相互交换的。都是赠品,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卖的。”
“我的画在外地卖得不错,但在本地却很少有市场。”李老师补充说。
据介绍,不知是消费者厚外薄内,还是品味的不同,外地画比本地画好出手,而襄阳的书画家走出去后,在外地也颇有市场,真可谓“墙内开花墙外香”。
自从襄阳字画进入市场,经营状况在本地一直不理想。前几年,有几家画廊扎堆襄城北街,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今的北街,已是满眼“花红柳绿衣,烟熏火燎色。”俨然一个服装、小食品街,书画市场堆不仅没有“扎”起来,仅有的几家,也搬的搬,撤的撤,难觅踪迹。就连以前鼓楼商场里的书画市场也去向不明。
目前,书画行业主要以国际商都为主,其它散落在南门桥、鱼梁洲、诸葛亮广场附近等地方。
从金钱纵观艺术的魅力好象有些盲目,但不可否认,金钱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襄阳书画从传统市场走到今天仍然没有一个完整的销售体系。眼下火热的油画行情,其实是以美国式的模式在推广,那就是大机构的大投资,加上媒体的烘云托月,打造出了一批所谓的当代“艺术家”。
襄阳市美协副主席,襄阳书画院院长鞠太运总结说,影响书画市场除了经济危机外,主要有几个因素。
首先,人们对本地书画家的认知度不够,影响最大的是本市冒出的“假画家”。这些“假画家”作画一般却宣扬得厉害。他们在艺术上不思进取,毫无创新,一味迎合社会低级趣味,哗众取宠,以“艺术创新和艺术突破”为噱头创造出诸如“野兽派”等完全颠覆大众审美的东西,根本没有任何思想性和艺术性。再就是利用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职位,利用媒体的曝光率来炒作自己的作品,虽然这些“假画家”作品单一,但因为自身职业道德的缺失,经过宣传炒热,再加上画廊、拍卖行等中介机构的短视,他们浑水摸鱼。而真正具有相当实力的书画家,由于不善于炒作,很少有人了解他们的艺术成就。因此,误导了购买者对书画价值水平的判断。而往往卖了炒作的画后,经过行内人点评,感觉“物超所值”,于是,很多人不敢再去买画。
其次,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不配套,运作也存在问题。走出襄阳,很多书画家感慨襄阳书画市场的萧条。究其根源还是人们对书画的认识问题的差异,现在买画的有多少懂画的,许多人的目的多是为了转手卖掉,把艺术当成商品,把自己培养成“经纪人”。只有建立真正对艺术之喜爱与收藏,才能为书画市场步入稳定健康发展。
再一,从一般市民角度来看,购买能力不足,面对价格较高的字画,望而生畏。有的市民经济上能承受,也有购买字画的需求,但缺乏相应的鉴赏能力,除迷信一些已成名的大家作品外,不敢贸然投资到别的作品,而现在我市也没有一个专门的鉴定机构来鉴定作品的真伪、价值。
另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我市少数书画家交游广泛,一般需要字画的人,都直接向书画家联系,要字画,而书画家面对熟人、朋友也只好割爱赠字画。
中国书协理事、市书法协会主席涂廷多就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一位不认识的人托他的一个熟人,想要一幅作品,涂先生婉言谢绝了。过了不久,涂先生的一位亲戚受人之托,要涂先生创作一幅作品。碍于情面,涂先生大笔一挥,创作了一幅作品,可亲戚一说,就是先前那个要画的人,让涂先生哭笑不得。
“这样的事情太多了。那么熟,人家要一幅字,你找人要钱,挺说不出口。”一位书法家如是说。
书画家生活在艺术之中,在他们心里,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是与金钱水火不相容的关系。他们总是想让生活服从于艺术,尽管他们被一种力量左右着,即一种主宰他们本能的诱惑力,但他们总是处于进与出之间,过于在乎脸面,想得到钱又羞于谈论金钱,所谓的价值白白地从他们张开的手指缝中漏掉了。
& & 把书画作品变成商品,这是现实。
正如襄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边广兰所说的:“艺术是有价值的。艺术的价值远比其现实的价值更具有价值。艺术是属于精神的、也是物质的。在世界经济危机的今天,唯有艺术品收藏,却是前所未有的火爆。真正的艺术品将走近艺术馆、国家博物馆。”
&&&书画市场的兴旺,任重而道远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襄阳书画界就涌现出一批名家,书法家王树人先生和画家陈文芬先生的作品,常作为工艺品,被市政府赠送给外地友人。襄阳有专门的工艺美术作品制作企业,“生产”书画作品,作为工艺品出口创汇。在那个环境下,没有哪个书画家会想到将自己的作品标上价格,到市场上去出售,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书画市场并不存在。
80年代末,一些先行者开始意识到书画作品市场属性,意识到书画作品潜在的商品价值。珍宝斋画廊的主人曹珍玉,就在樊城人民广场附近支起摊子,后又在襄城新华书店过去叫橱窗的地方正式开办画廊,经营书画作品,面积仅4.5平方米。除了曹珍玉外,还有一批具有超前意识的人开办了同样的画廊,书画家们的市场意识渐渐萌芽。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日渐迫切。社会各界对书画作品价值认识得到了空前提高。于是,部分市民在经济相对充裕的情况下,就有了收藏书画作品的渴望。
据石宝光介绍,目前光顾画廊的顾客,购买书画作品主要有以下用途:赠送礼品,书画作品正在成为部分大众情感交流的最好载体,中低价位的书画赠品与日俱增;个人收藏,一部分精明的投资者,看中了书画作品存在的巨大的升值空间,投资进行收藏,还有一部分从赏析的角度,为了爱好进行收藏;近年来出现一个新的需求群体,将书画作为室内装饰,提高文化品位。这类主体有宾馆饭店,企业经营管理者,也有许多老百姓。
有了需求,市场就会有供给,那么,我市书画家的作品又是通过哪几种渠道进入市场的呢。据介绍,一是依托画廊这个实体市场,书画家向画廊提供作品,画廊又向市场销售这些作品;二是书画家参加笔会,由主办方担任书画家与买家之间的纽带;三是义卖,为某种公益事业进行义卖活动,也是书画家作品走向市场的重要形式之一;四是收藏者直接找到书画家进行交易。
近年来,襄阳书画界可谓高手林立。我市一大批书画家在全省、全国书画大赛中,屡创佳绩。刘仲杰、鞠太运、陈化云、石宝光、李曙光、韩博、汪啸云等人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术展。我市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的,就有数百人之多。无论是数量还是实力,在省内外同级城市中都难觅匹敌。
但就是具有这样实力的一大群体,书画市场却依然萧条。针对我市书画市场的现状,襄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边广兰认为:1,真正意义的收藏家-只收藏不转手买卖,这是凤毛麟角。2,画商--书画买卖。3,多数是收藏爱好者。倡导:尊重艺术、体谅收藏爱好者、画商架起桥梁。
& & 针对我市书画市场的现状,笔者持以下观点:
一,要形成规模。一说起书画市场规模,行业人士就会想起北京琉璃场,武汉崇仁路,这就是规模效应。
二,画廊推荐、经营、宣传等方面的工作要大力加强。一个完整书画市场的构成,应该有画家、作品、经纪人、画廊、作品价格、购买者等等。我市临街画廊只起到一个寄卖的作用,这种寄卖是市场上最低级的一种交易方式。画廊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求得发展,不仅要选择已有名气的书画家,还需要凭借自己敏锐的眼光,选择有潜力的书画家进行包装、推介,要采取适当的炒作手段。在一些书画市场比较成熟的城市,许多画廊的老板都有数个签约书画家,这样,画廊老板就成了一个书画市场经纪人。
三,书画界成立鉴定机构。书画界还应该在提高大众鉴赏水平上下工夫。买家每购藏一件书画,不仅仅是一个购买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购买使他分清什么样的书画作品更具有品位,什么样的作品更值得去收藏。书画界的人士,要担负起这个责任。另外,我们还要多举办一些书画交流活动,或者多举办一些作品展览,从总体上让众收藏爱好者在学习中积累到越来越多的鉴赏经验。对于书画价值的鉴定,可以成立专门的鉴定委员会,由襄阳市知名书画家担任委员,分期或不分期对书画进行点评,评鉴,也可以为有鉴定需求的大众提供鉴定服务。
四,书画要普及。一直以来,中国的书画市场和礼品市场有着紧密的联系,70%以上的名家字画都在一些高官和巨富手中,好的书画作品在寻常百姓家是见不到的。对于书画艺术的普及而言,现在的书画市场价格混乱,很多真正喜欢书画的人却买不起,价格与市场之间需要规范和整顿。很多画廊的字画标价,低者三四百元,高者数千元,一般也在六七百元左右。书画能否飞入百姓家,是书画行业应该考虑的问题。
确实,我在南门桥采访时,一位画廊老板告诉我,有幅风景画标价两千元,作品是出自襄阳一名家之手,喜欢此画的人不少,曾有几人讲过价,问能否以一千元买下。如此大幅度的降价,店方不敢作主,打电话请示,得到的消息却是少了一千五不再谈,最终未能成交。
书画既然成为商品,价格就有高有低。有的作者比较灵活,在他们看来,钱的多少并不太重要,只要有人喜欢自己的作品,便宜一点也卖。但大多数书画家不愿降价,宁肯作品束之高阁,也不愿贱卖。
绘画是创造性的艺术,绘画的艺术价值在于不断地创新,创新除了能给人带来全新的感官刺激外,其艺术内涵与观赏者心灵相通,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质的问题得到保障才能扩大市场的空间。比如在经济危机的当下,其它很多地方都在另辟蹊径,前不久,北京有一家拍卖公司推出艺术品按揭服务,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我坚信,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永远具有特色和魅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鉴赏能力的提高,书画行业的前景会有更广阔的天地。
经过与一些书画家接触,我深深感觉到他们的思想如古城的文化一样厚实。我坚信,出之他们之手的书画,不会受物欲横流的冲击,它是一朵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在一波池水中傲然挺立。
(今天汪老师打电话送我一本挂历,全是他自己创作的花鸟画。期间,偶尔提起石宝光病逝,大家都是一阵叹息。我们不得不承认,石宝光对书画的热爱和勤奋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借此文再次怀念!)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襄阳摩托车市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