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奕忻沂提出

·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 中国新闻社新疆分社主办
欢迎进入中新网·新疆——新疆对外新闻的总汇
我喜欢的颜色
新闻热线: 8550527
当前位置: >>
>> 浏览稿件
清末恭亲王奕?提出“自强”口号
作者:未知 日期:日 来源:人民政协报 
核心提示:华村
1860年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外时,咸丰皇帝匆匆逃往热河,留下弟弟恭亲王奕?作为钦差大臣全权负责与英法交涉。
交涉谈判让27岁的奕?饱受屈辱和惊吓。10月24日,奕?终于等来了与英国特使额尔金签约。然而,额尔金故意迟到,让奕?及数百名中国官员等了两个半小时。而当奕?主动走上前去向迟到的额尔金抱拳行礼时,额尔金却故意露出“骄傲而轻蔑的一瞥”。额尔金还蛮横地要求奕?走在他的前面。《纽约时报》的记者观察到:“恭亲王的行礼显得十分犹豫和焦虑。”而英军司令格兰特则回忆了
1860年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外时,咸丰皇帝匆匆逃往热河,留下弟弟恭亲王奕?作为钦差大臣全权负责与英法交涉。
交涉谈判让27岁的奕?饱受屈辱和惊吓。10月24日,奕?终于等来了与英国特使额尔金签约。然而,额尔金故意迟到,让奕?及数百名中国官员等了两个半小时。而当奕?主动走上前去向迟到的额尔金抱拳行礼时,额尔金却故意露出“骄傲而轻蔑的一瞥”。额尔金还蛮横地要求奕?走在他的前面。《纽约时报》的记者观察到:“恭亲王的行礼显得十分犹豫和焦虑。”而英军司令格兰特则回忆了一个细节:“在签约仪式中,那位不知疲倦的摄影师比托,急于为条约签订拍摄一张好照片,就把自己的照相设备搬了进来,把它放在大门正中,用巨大的镜头对准了忧郁的恭亲王的胸口。这位皇弟惊恐地抬起头来,面如死灰,朝额尔金勋爵看看,又向我看看,他似乎担心对面的这门样式怪异的大炮会随时把他的头给轰掉——那架相机的模样确实有点像一门上了膛的小炮,准备将其炮弹射入他可怜的身体。人们急忙向他解释这没有什么恶意,当他明白这是在给他拍肖像照时,他脸上惊恐的表情顿时转阴为晴。”最终,奕?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签署了与英国的不平等条约。“人们注意到,恭亲王在向额尔金告别时,向他投出了恨之入骨的一瞥。”
与英法“和谈”期间,沙俄以“调停”的面目出现,利用清政府不明英法实情的弱点,迫使奕?签署了丧权辱国的《中俄北京条约》。当奕?后来听到英法联军在条约签订后“丝毫没有意思在中国留下一兵一卒”时,顿时感觉上了俄国人的当。此时奕?受到的屈辱可想而知。
此后,奕?痛定思痛,提出“自强”口号,在他的领导下,以学习西方为特点的洋务运动迅速展开。曾国藩等汉人官吏被授予要职,他们创办的中国第一批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金陵机器制造局、江南制造局等等,无一不是在奕?大力支持下建成。
日,中国第一所近代专门的外国语言文字学校同文馆在奕?等的积极筹划下成立,目的就是为中国培养懂外语懂外交的新型人才。1866年,奕?又奏请在同文馆加设自然科学课程,并建议扩大招生范围,为此引起了保守派的攻击,引发了近代史上第一次关于教育的“大辩论”。
随着洋务的进展,奕?的“国际眼光”也显著提高。他重用英国人赫德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使中国海关成为当时中国少有的清廉高效机构。1866年,赫德回国结婚,向奕?告假,同时建议派一些中国官员同行。奕?欣然接受,立即向两宫皇太后陈述派官员出国考察的必要性,得到应允。此举引发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官方出国考察——斌椿带着他的儿子及三名同文馆学生从北京出发,在欧洲游历一百多天,回国后写出《乘槎笔记》、《航海述闻》,介绍了西方文明的种种情形,加速了中国了解世界的步伐。为了培养人才,奕?又积极支持曾国藩、李鸿章的建议,派陈兰彬、容闳带领中国第一批公派学生留学美国。
1868年,中国第一次正式派遣使团访问欧美。由于国内无法找到合适团长人选,奕?当即保举美国人蒲安臣带领出使。蒲安臣此行的最大成果是,代表中国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约》(也称“蒲安臣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及美国国内法律,当华工在美国受到排挤时,美国出动警察甚至军队保护他们的安全。这在当时实属不易。为此,梁启超称赞其“实为最自由最平等之条约也”。
虽然,奕?的“自强”并没有能真正阻止清王朝覆灭的进程。1865年,因受慈禧猜忌,被罢去议政王职务,1898年戊戌变法之初黯然离世。
【】【】【】【】【】
|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新闻社新疆分社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允许禁止各种镜像!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新疆新闻网 版权所有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新闻采编中心  电话: 6123962清史揭秘:恭亲王奕D为什么敢顶撞慈禧太后?
  诸王的地位,绝对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王府的规模与豪华程度,也就仅次于皇宫。杨东平在《城市季风》一书里赞叹:&曾遍布九城、建制宏大、精美考究的王府宅第是四合院民居样式的珍品,也是北京建筑文化遗产中的无价珍宝。京都自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拓城始,修造了多少王府,已不可考。明代的王府今日已不可得,尚存的旧京王府基本是清代的。按清朝规例,皇帝之子成年后封王分府,根据不同的王位品级,按规定形制建府&&&清朝因入关有功而&世袭罔替&、荫护子孙的&铁帽子王&,共有八位。这八大亲王是大清创业的台柱子,各霸一方,身后延续着八大家族。而八大王府里又繁殖了多少喜怒哀乐的故事?其中最辉煌的要数什刹海西岸前海西街17号的恭王府。
  说起恭王府,人们往往只知其为王府,不知其曾是和坤的私宅。和坤的名气够大的了&&当然,是臭名。&乾隆朝几个宰相,纳亲横;于敏中贪;付恒奢;和坤则集横、贪、奢于一身,宠冠朝列二十余年。&(引自邓之诚《骨董琐记》)这个正红旗下的三等轻骑都尉,平步青云,逐渐由总管仪仗、御前侍卫频升为户部侍郎、军机大臣上行走、总管内务府大臣、大学士,最终戴上了一品朝冠,莫非乾隆看走眼了?乾隆的宠爱无意识地培养了一个大贪官。小人得志,总有原因的,有靠山的。直到乾隆驾崩后,和坤才被革职、抄家、赐自尽,据说查抄充公的财产合银价几万万两。
  前海西街的这处豪宅,不知在和坤资产中占了几分?总之是用贪污受贿的赃款堆砌起来的。被没收后,赐庆郡王永麟为老庆王府。咸丰元年成为恭亲王奕D的府邸,改名恭王府。奕D是道光第六子,因而恭亲王府俗称六爷府。
  恭亲王
  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作过评语:&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奕D既是皇弟,又曾任军机大臣,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集内政外交大权于一身。晚清的历史,和恭王府的关系较密切。尤其英法联军入侵后,是直接和奕D谈判,签订《北京条约》的。咸丰去承德避祸,令恭亲王留守京城&主持抚局&。这是一盘很难收拾的残棋,连皇帝都下不了的,只好委托自己的兄弟充当替罪羊,跟兵临城下的英法联军讨价还价,赔笑脸、求情。&这是个置之死地的&差事&。和谈破裂,背城一战,奕D只能&殉社稷&。和谈成功,背上个丧权辱国的罪名,既&隗对祖宗&,&亦无颜于人世&。可是奕居然&不辱使命&,不佃&妥善&地处理了&抚局&,而且利用&留守&之职和洋人拉上了关系,打开了局面,控制了北京地区。&(引自方彪著《北京简史》)
  恭亲王作了咸丰的&人体盾牌&,抵挡腥风血雨。然而这&小六子&确实有几分指挥才能与外交手腕,总算把一团乱麻理出了头绪。恭亲王本是挽弓当挽强的世袭贵族,有射天狼之豪情。不得不屈尊与豺狼谈判,赔礼道歉,委曲求全。想一想,真是够为难他的。若将奕D比作中流砥柱,有点夸张了;但他毕竟努力发挥着能屈能伸、能开能合的外交家风度,以应付祸从天降的激变。不容易啊。
  恭亲王参与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后(年之间)几乎全部重大政治活动。&辛酉政变&时他把慈禧扶上&垂帘听政&的宝座。
  恭王府
  【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王府建筑群】
  &月牙河绕宅如龙蟠,西山远望如虎踞&,恭王府占地面积超过100亩(与今中山公园大小相当)。王府前面的马厩和草料场,后来成为一个文豪的乐园,即今&郭沫若故居&。恭王府在什刹海西岸,北岸则有醇王府,醇亲王是恭亲王奕D的弟弟。恭王府和醇王府毗邻而居,属于晚清最著名的两大王府。
  从顺治九年(1652年)开始,允许亲王府:&基高十尺,外周围墙。正门广五间,启门三。正殿广七间,前墀周围石栏。左右翼楼各广九间,后殿广五间。寝室二重,各广五间。后楼一重,上下各广七间。自后殿至楼,左右均列广庑。正门、殿、寝,均绿色琉璃瓦。后楼、翼楼、旁庑,均本色简瓦。正殿上安螭吻,压脊仙人以次凡七种,余屋用五种。凡有正屋、正楼门柱,均红青油饰。每门金钉六十有三。梁栋贴金,绘画五爪云龙及各色花草&&凡旁庑楼屋,均丹楹朱户,其府库仓廪厨厩及祗候各持事房屋,随宜建置于左右,门柱黑油,屋均板瓦。&(转引自王道成、吴永兴《肃亲王府话沧桑》一文)还未包括花园部分在内,那属于自由发挥的余地,估计只要别超过御花园就可以了。
  恭王府建筑属于最高规制。分为中、东、西三路,由严格的轴线贯穿着的多进四合院落组成。
  走进立有一对石狮的头宫门,中路最主要的建筑是银安殿和嘉乐堂,殿堂屋顶采用绿琉璃瓦。银安殿俗呼银銮殿,作为王府的正殿,只有逢重大事件、重要节日时方打开,起到礼仪的作用。日,奕D病逝,停灵于此。第二天,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率文武百官来此祭奠。
  东路曾是公主府,因为和坤的儿子丰绅殷德娶了乾隆皇帝的小女儿固伦和孝公主为妻。前院正房厅前有一架长了两百多年的藤萝。这里原为驸马爷丰绅殷德居所,乾隆皇帝赐名&延禧堂&。恭亲王将其作为客厅兼书房后,改称多福轩。&多福轩&匾额为咸丰皇帝御题,因满室皇帝亲笔斗方的&福&&寿&匾额而得名。东路的后进院落正房名为乐道堂,原为固伦和孝公主寝室,后来成为恭亲王的起居处。
  西路是和坤的住所,主体建筑为葆光室和锡晋斋。锡晋斋作为和坤起居室时叫嘉乐堂,仿照紫禁城宁寿宫乐寿堂式样进行内装修,大厅内修建了雕饰精美的两层金丝楠木仙楼。此为和|僭侈逾制,是其被赐死的&二十大罪&之一。奕D入住后,在此收藏晋代陆机手书的《平复帖》,室名改叫锡晋斋。
  府邸最后一排,是两层的后罩楼,东西长达156米,后墙共开88扇窗户,内有109个开间,俗称&99间半&,取道教&届满即盈&之意。最西端建成室内花园,上下两层贯通,因堆砌假山,并有瀑布水法,而得名&水法楼&。后罩楼位于主路中轴线的位置建有佛堂,供奉五方佛。后罩楼又叫藏宝楼。和坤被抄家时,楼内的大量财宝被搜缴。恭亲王进驻后仍在此收藏各种古玩珍宝。
相关新闻:恭亲王奕欣是如何死的_百度知道
恭亲王奕欣是如何死的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下旬,李鸿章不顾军机处令各地督抚原地维持地方不必吁请叩谒梓宫的寄谕,从保定的总督驻地赶赴北京奔同治帝大丧,他此行的实际目的是进京陈述其近代化的总体设想。他首先晤见了奕欣,双方意见一致,认为值此紧要关头,必须打破陈规,努力改革,实现近代化,这才是中国自强图存的惟一方法。李鸿章请奕欣向两宫太后陈述这种构想。
奕欣何尝不知道李鸿章所提建议的重要,数年前他也提过,曾有过宏图壮志,想要改变大清腐朽面貌,建立近代化新国家,但多处碰壁之后,很多计划都被搁置。如今,奕欣已不如当年那般有勇气和魄力了。此时的他不愿如教育大辩论时那样成为众矢之的,也不愿像同治年间那样为太后一一剖断。多年的在朝经验告诉他,两宫太后也不能定此大计,但他还是设法让李鸿章三次觐见太后。李鸿章借机将其关于经济、军事、外交、教育等全方位近代化改革的设想系统地向太后作了讲解。如奕欣所言,知识和经历均有限的太后也无法确定改革的正确与否。尤其对是否停止西征,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建设近代海军巩固海防的提议不置可否。
当时京内外大员关于停止西征、建设海军的观点形成两种对立的看法,即近代史上的“海防”和塞防之争。前者如李鸿章,主张停止西征,巩固海防;后者则主张应以塞防为主。双方争执不下。奕欣和他的智囊人员向来是重视海防的,但对这种各执一端的争论,奕欣认为,这不是爱国与卖国之争,而是将有限的财力先用于何处的争议。如果能够开源和节流并举,是可以做到海防和塞防兼顾的。奕欣的观点遂成为大家一致赞同的观点。
军事上的近代化,离不开信息手段的近代化。同治十三年(1874年)台事钦差大臣沈葆桢在处理日本侵台事件时奏称:“台洋之险,甲诸海疆,欲消息常通,断不可无电线。”奕欣是早就想采用电报这项快捷方便的信息传播技术了。他详细向两宫太后讲解电报的功能,并说明信息手段近代化的重要性。两宫太后接受了奕欣和沈葆桢的意见,谕令沈葆桢等迅速办理闽台电报。英、美、德、法知道中国要铺设电报的消息后,抢先一步,诱使福州通商局草签了合同并开始施工,想借此攫取电报线铺设权。奕欣认为中国的电报一定要中国自办。他反复强调,并指示沈葆桢会同闽浙总督李鹤年“不在价值多寡”,宜及早买回、妥筹办理。但这时又出现了传统观念的阻碍。福建守旧士绅进言:“电线之设,深入地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求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架设铜线,如此不顾祖宗之丘墓之举,又怎能希望他们尊崇君亲上呢?面对以忠孝为护符的迷信论调,奕欣也无办法,闽浙设电报事因此久拖不办。与此同时,发生了另一件更令奕欣棘手的事情。
英国早就觊觎中国西南,并着手组织探险队先行探测西南的地理资源。同治十三年(1874年),当英国第二次组织探险队进入云南边境时,与边民发生冲突。英国翻译马嘉里和随行5名中国人被杀,这就是“马嘉里事件”。事件发生之后,英国公使立即向总理衙门递送了一份备忘录,提出交涉条件。奕欣与来京祭奠同治帝的李鸿章会商,认为需要通过处理马嘉里案调整中外关系和中央地方关系的策略。他认为处理中外关系,已经不能再按传统的观念行事,西方的国际关系准则不是不可接受的。在中央和地方关系方面,他认为当时只有总理衙门比较熟悉国际形势,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其他各部衙门及地方则与总理衙门严重脱节,地方官吏大多厌恶与外国人打交道,甚至无视中央外交政策,抵制既成条约,给外国侵略制造了口实。局部冲突足以影响大局。奕欣于是作出努力,并在赫德的斡旋下,光绪二年七月二十四日(日),李鸿章赴烟台与英人谈判,签署《烟台条约》,满足了英人的一些要求,但坚决拒绝了英方关于惩办云南官吏的要求。至此,马嘉里案才告一段落。
《烟台条约》签订不久,左宗棠呈上的关于西征军攻克新疆乌鲁木齐的奏报让奕欣兴奋了好些天。在报捷折中,左宗棠还特别提及军机处和户部筹措军饷是胜利的主要原因,特别向奕欣表示了真诚的感激之情。西征军的节节胜利,使盘踞新疆南八城和吐鲁番的阿古柏政权惶恐不安,英国方面想以代阿古柏政权乞降为名,阻止中国收复新疆,从而以新疆阿古柏政权为屏障,防止印度落入俄人之手。左宗棠的复函中透彻地分析了英人意图的本质,并充满必胜信心地称:“无须英人代为过虑也”。奕欣见到前敌将帅有如此的见识和信心,就放手让左宗棠全力收复新疆。光绪三年十一月十四日(日),沦陷12年之久的喀什噶尔重回祖国怀抱,之后,南疆诸城全部收复。
13:58 回复 彩橙 62位粉丝 2楼
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奕欣还积极扩展机器大生产的领域,发展本国工业。就在改革事业初见成效之时,光绪二年,南方五省发生大水灾并相伴随着社会风气的恶化,反对变革的清议派借此机会,以“灾异说”攻击朝政,称当时朝政为以恭亲王为首的枢臣所把持,腐朽拖沓至极,无法对当前灾害采取有效措施;进而又以“华夏优越论”反对中国的近代化,以“道德”和“清议”压制改革。改革再次遇到了重大的阻力。奕欣明哲保身,极力保持超然事外的态度。改革派人数虽多,呼声却很小。清议派因有慈禧做后盾,声势浩大,压过了改革派。改革派人士很是失望。
光绪五年三月(1879年3月),日本悍然吞并琉球,并立为冲绳县。光绪六年,中俄战争乌云密布。之后筹建海军,建设铁路,越南、朝鲜问题等,都需要奕欣和总理衙门去交涉,一项项地去处理。
正当奕欣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日(日)戌时(晚7时至9时),慈安太后钮祜禄氏突然死去。对慈安太后究竟是怎么死的,大家有种种的疑问,一时间传说纷纭。
慈安在咸丰二年立为皇后,慈禧当时不过为贵妃,位在慈安之下。咸丰帝死后,慈禧的儿子载淳继承皇位,母以子贵,慈禧也被封为皇太后。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慈安的正宫皇后身份,与慈禧在名分上的差别,对慈禧的掌权形成一种威胁,使慈禧永远不可能凌驾于慈安之上。慈禧与慈安之间的矛盾,就由此而产生了。
在咸丰灵前的“礼节细故”之争,两宫太后都落得不高兴;此后,这种争端频频发生。光绪六年在致祭东陵的时候,又在礼仪上发生了激烈的争执。这种争执实际为地位之争和权力之争。多年来,两人之间的矛盾一直或明或暗地存在着。
咸丰帝死后,肃顺等八大臣辅政,不太把两位太后放在眼里。这时的两宫太后为了能除掉这个共同政敌,过从甚密,虽说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矛盾,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比较容易化解。政变成功后,慈禧因惧怕祖制的嫡庶之分,小心谨慎不敢失礼,遇事均与慈安太后商量,以示对东宫的尊重。加之恭亲王奕欣在中间调和,有话就直说,两宫太后之间看上去是一团和气。然而此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加深了两者的矛盾,增加了慈禧对慈安的仇恨。
开始是同治八年,慈安、奕欣和同治帝联合起来按祖制处死了安德海,一时中外无不称颂,而慈禧的心中却留下了积怨。同治十一年关于给载淳立后一事,双方又再起争执,意见相左。慈安所争的阿鲁特氏后来被立为后,而慈禧所争的凤秀的女儿只屈居慧妃之位,慈安获胜,慈禧记恨,双方矛盾加深。同治帝死后,慈禧费尽心机立醇亲王之子4岁的载湉为帝,本想趁皇帝年幼,一手遮天,把持朝政,谁料光绪帝入宫后,因慈安太后性情温和,不像慈禧那样严厉,所以小皇帝喜欢亲近慈安太后,对慈禧却相当地疏远。这使慈禧感到恐惧。要是小皇帝被慈安唆使来反对自己,威胁自己的地位,该怎么办?慈禧的恐惧心理,随着光绪帝年龄的增长,与日俱增,对慈安的防范心理也日渐急切。双方矛盾渐如水火,因此便有种种关于慈安是慈禧害死的推测和传说。
据载,咸丰帝临死前,曾交给慈安太后一道密谕,要她好好约束叶赫那拉氏。慈禧听说后,行为便不太敢张狂。光绪朝时候,慈禧再度垂帘,慈安对政治有倦怠意,不多过问政事,有时甚至不出来垂帘摄政,慈禧更加纵恣无度。她一人召见廷臣,有事竟不复禀慈安,慈安太后内心多有不平。光绪七年发生的一件事让慈安太后瞠目,这一年慈禧骤患重病,遍征中外名医医治均告无效,惟有薛福成的哥哥薛福辰给慈禧太后诊脉后,得其病因,开药慈禧太后服用后,病得痊愈。后得知薛福辰所开药剂均为产后滋补之药,慈安知慈禧失德,决定好好劝劝慈禧,让她保全皇家体面。一日,摆酒宫中,庆贺慈禧大病痊愈,忆及协力清除肃顺及同治十余年的垂帘听政事,慈禧悲不自胜,话语很讨慈安的欢心。慈安听后,也对慈禧坦诚相见道:“你我都是年过半百之人,不知何时均要去见先帝了,幸得20余年来你我能同一条心。既然这样,我也不瞒你,先帝升天之前,曾交给我一物,是关于妹妹的,现在看来是没什么用的了。此事不要声张出去,以防外人怀疑我姐妹二人表面上和好而暗地里互相嫉妒。”说完从袖中取出文宗遗诏,给慈禧看。慈禧看后,面色顿变,惭愧不已。慈安见慈禧有真心悔过之心,索要过函文,随即于灯烛上烧了。慈禧又是羞惭又是愤怒,表面上仍做感激涕零状,内心窃喜。以后时日里,慈禧对慈安甚为恭敬,慈安以为是自己的规劝起了作用,孰知慈禧已有歹意。
13:58 回复 彩橙 62位粉丝 3楼
又据说,慈禧欲害慈安的念头始于慈安亲见了慈禧的不轨行为。立载湉为帝,并非慈安之意,后垂帘听政制度建立,慈安则多持斋念佛,长居宫中,朝中事实际由慈禧把持,慈禧从此为所欲为。当时都门有位唱戏的武生叫杨月楼,得到慈禧的专宠,随意出入宫禁,每次进宫即恒久不出。一日,慈安有事欲告知慈禧,突然前往慈禧居所,适逢慈禧不在,却见杨月楼袒卧于慈禧的床上,慈安惊惧,叫来宫中婢奴,授意此事不得张扬。后慈禧处死杨月楼,慈安虽久惊怒,实际并未追究,慈禧更加疑惧。遣宫婢多次进献慈安食盒,慈安不疑,受而食之,不久即死去。
又有一说,称是因李莲英起事。李莲英因得慈禧太后宠幸,仗势胡为。一日慈安太后乘辇车过某殿,李莲英与小太监角力,对慈安置若罔闻,慈安怒以杖责之,并到慈禧住处教训了慈禧一顿。慈禧不服,两人闹翻。不几日,即传慈安暴崩一事。
当时民间流传的说法有多种,但多数经不住仔细分析。张尔田指出:慈安的病况,可详见翁同龢日记,哪里有食盒外进之猜疑?二十年来,排满思想,深入人心,时人不痛诋清代则不快,即使是光绪帝的日讲起居注官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也断不可信。学者金梁也在《清帝外纪·清后列传》中,对慈安焚烧遗诏和慈禧进献毒盒事,提出质疑:“手敕既然焚毁,敕语内容又从何而知?食盒外进,又有谁见到了呢?”
这么说,慈安的死就与慈禧无关了吗?也不尽然。当时的翁同龢、张之洞等人根据种种迹象,也心存疑惑。
翁同龢的日记中留下了诸多疑点。皇帝皇后生病,按清祖制,应先由军机、御前大臣详细了解情况后传御医,然后御医诊断、开药方,药方应交军机、御前大臣传视,以显示慎重。而慈安九日患病,当日并未见医方发下,这是为什么呢?慈安因偶感风寒,却不到一天就骤然崩逝,死后第二天公布的五个药方,均未说明致病原因,这又是为何?死后第三天,似乎为了消除人们的疑虑,所发药方才写上“伤感过甚,诸症骤发”的含混言语,且药方上也没有御医庄守和的名字。凡此种种,不能不让人生疑。
张之洞觉得事情蹊跷,曾致信李鸿藻:“此事实出非常,殓奠一事,翰林院一向是派人轮班前往的,但至今未见知会一声,也没听说到底是派了谁去?”并请教李鸿藻,“现在是应静候呢?还是应径直前往呢?即使翰林院没有被派,应当没有大碍吧?敬请指示,不甚感激。”张之洞对慈安逝世后的殓奠的反常迹象也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写信求教李鸿藻。事过多年,荣禄才透露了殓奠的秘密。当时荣禄任内务府大臣,慈禧避开了那些好“遇事生风”的翰林院,派荣禄亲自前往殓含,并谕示荣禄:“尔等详细视殓,勿令人有疑辞。”荣禄听慈禧这么一说,反倒胆战心惊,殓奠时,未敢多看一眼,赶紧殓毕退下了。慈禧这种欲盖弥彰的做法更显示了背后藏有不可告人的隐密。
慈安丧葬事,慈禧令减杀礼仪。据翁同龢的日记记载,慈安的梓宫是用的楠木,但却是由厚度不过一寸七、八分的多块木头拼成,这与慈安正宫的地位是不相符的。慈禧修园、自我享乐那么舍得花银子,对已作别人世的慈安却如此地苛刻,不知居心何在。在谥号问题上,慈禧又一反历代皇后所上谥法的规则,欲以“钦”字居首,以否定慈安的正宫地位。后翁同龢等人极力抗争,说:“贞者,正也。此乃先帝所命也”,且穆宗同治帝尊崇慈安二字,天下人对此也熟闻,谥号中必须用“贞”、“安”二字。最终,在坚持下,慈安才得谥号“孝贞慈安裕庆和敬仪天祚圣显皇后”。
至慈安崩逝,慈禧也不放过与她在地位上的争夺,慈禧对慈安的仇视之心可见一斑。虽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慈安就是慈禧所杀,但多方面事实反映,慈禧难脱干系。
慈安之死,对慈禧、奕欣均有影响。对慈禧来讲,慈安的死为其专权扫清了道路。尽管慈安生前清心寡欲,极少参与政治,不像慈禧那样有谋略和魄力,然而慈安的存在本身,对慈禧的专权就是一股巨大的威慑力量。有慈安在,慈禧就不敢那么明目张胆、恣意妄为。慈安一死,政权尽归西宫,慈禧可以惟己独尊、专执国政而无所忌惮。从此两宫垂帘局面变为一宫独尊,光绪帝还未成人,慈禧大权独揽,人们尊称她为“老佛爷”,慈禧开始成为名副其实的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奕欣的势力也就更加削弱了。
慈安的死,无疑使奕欣在最高统治集团中少了一个可以依靠的力量。多年来,慈安和奕欣与慈禧之间均有矛盾,奕欣多以“嫡庶之分”为由,通过支持慈安压制慈禧的嚣张气焰,慈安也多倚重和信任奕欣,无形之中,奕欣和慈安形成一种联合力量,来共同对付慈禧。如咸丰陵前的席次之争,诛杀安德海等等。慈禧感到势单力薄,也在努力培植自己的势力。如在内务府、军机处相继安排进自己的人或者是牵制奕欣势力的人。慈安在时,尽管奕欣曾屡受打击,但因慈安的倚重,他依然能保住军机处的位子、执掌军机处大权;慈安一死,形势大变,慈禧不再受约束,同时由于自己的党羽势力大增,她对奕欣也就不再顾忌了。
慈安的死,使慈禧位及最尊,慈禧培植的势力也随之抬头,奕欣派势力则相应遭到压制。清议派攻击他的改革,七弟奕譞也攻击他崇洋媚外,这两种力量的抬头,使奕欣日益陷入孤立的境地。
七弟醇亲王奕譞早就想夺取奕欣手中的大权,这可以追溯到同治年间。当时两兄弟就因政见不同而不合,奕譞思想保守固执,对奕欣重用汉人、提倡向西方学习,表示不赞成。他曾向慈禧上折,“请摈除一切奇技淫巧,洋人器用”。对奕欣“外敦信睦,隐示羁縻”的外交政策,奕譞尤其表示反对,在1870年天津教案的处理上与奕欣发生过激烈的争执,严厉指责和全盘否定奕欣的对外政策。1870年和1873年,奕譞曾两次密奏慈禧和亲政后的同治帝,两折的意思分别为请求剥夺奕欣掌管的外交大权和表示对奕欣掌管军机处中枢大权不满。奕欣上奏抗辩,此事作罢,但恭亲王和醇亲王两人因此隔阂日深。同治帝死后,光绪帝继位,醇亲王以太上之尊,依靠慈禧支持任用私人,结党结派,势力逐渐盖过了奕欣。
慈安死后的一段时间,鉴于恭亲王的谙练老成,长于外交,慈禧并没有马上逐他出军机处。至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清军节节败退,慈禧才算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借口,以奕欣为替罪羊,与奕譞合力,罢免了奕欣的一切职务,取得了双方多年来矛盾斗争的决定性胜利。从此,奕譞取代奕欣,活跃于晚清的政治舞台上。当然那已是后话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奕欣为清宣宗棉宁第6子。道光遗诏中遗命四子奕俎入继大统的同时封奕沂为亲王,文宗奕俎继位后即封其为恭亲王。慈禧发动辛酉政变得到了奕欣大力支持配合。两宫垂帘听政任命他为议政王。后赐其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同治七年以后遭忌不再参与朝政。光绪二十四年奕欣病逝,诏谥“忠”。
病死的,光绪二十四年(1898)奕?病故,终年66岁。谥“忠”,其孙溥伟袭爵恭亲王。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恭亲王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恭亲王奕欣后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