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在追求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平和公平选拔人才的史实

人才评鉴非标准化与教育公平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教育领域提出的&教育公平&问题,完全符合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
教育公平是涉及许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实现教育公平也应当多管齐下、统筹兼顾。研究表明,推行科学合理的人才评鉴和选拔机制,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决定》在阐述深化教育改革这一主题时,已经体现了人才评鉴非标准化的科学精神。
教育公平的内涵在于物尽其用
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话题。从古希腊的思想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都曾提出过朴素的教育公平思想。近代西方社会则倡导多种教育公平观。新中国诞生后,确定的教育方针中也体现了教育公平的理念。然而,由于时代和国情的差别,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地区)的教育公平概念、方针和政策都不尽相同。
在当代教育领域,尽管对于教育公平的认识仍然有所差异,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共识。一般认为,教育公平主要包括三个要点。第一,起点公平,即所有社会成员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第二,过程公平,即为所有受教育者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与条件;第三,结果公平,即所有受教育者的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均等。做到了这三个层次的公平,教育的公平便能基本实现。
在对教育公平的要点取得共识的基础上,有必要深入理解教育公平的内涵。从宏观上看,教育公平的实质是国家(或统治阶级)对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即努力做到物尽其用。教育资源由人类创造且世代传承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组成,是特定群体的共同财富。作为一种公共资源,教育资源属于全社会,理所应当要为所有的社会成员平等地享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倘若因为地区、民族、性别、年龄、出身、信仰、个性、智商、经济状况或其他方面的差别,造成社会成员对于教育资源享用上的不平等、不公正,那就违背了教育公平原则。在这方面,由于统治阶级及其控制的国家机器掌握着主动权,因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故教育公平要从政府的方针政策做起。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围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这一主题,提出&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等意见,正是力求宏观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从微观角度来考察,教育公平的实质在于使所有受教育者都能够最优化地利用其享有的教育资源。这也是一种物尽其用。资源本身是一个概念,对资源的利用又是一个概念。享有资源却不能加以利用,实际上就等于不享有。不能平均分配教育资源,使同类受教育者享用的资源多寡不均固然是一种不公平;然而虽然平均分配了教育资源,却造成某些受教育者不敷应用,另一些受教育者却资源过剩,同样也是一种教育的不公平。
由此可见,教育公平不仅是一个发展中的历史范畴,而且是一个具有相对性的科学概念。
教育公平的核心是人尽其才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过程。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所以说教育的目的非常明确,目标也十分清晰。
推行教育公平理念的意义正在于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的既定目标,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教育公平的核心在于人尽其才,也就是说,要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将其平等享有的教育资源最大化、最优化地加以利用,力求获取最佳的教育效果,获得最大的成功。我们应当切记教育结果公平才是教育公平的真谛,教育起点和教育过程的公平都是为教育结果公平服务的。
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于教育公平的认识逐渐深化,上述观点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赞同。我国有不少学者认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是一组矛盾,我们应当追求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的统一。因此,应当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让广大受教育者平等享受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承认个体差别、遵循发展不平衡规律,因材施教地对不同人提供不尽相同的教育,促使受教育者充分发展个性,争取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公平并不是绝对平等或绝对平均,教育亦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07年末曾经发布题为《不再有失败:教育公平的十个步骤》的报告,其中明确指出:&教育公平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公正,就是要保证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和种族等个人和社会因素不妨碍人达到其能力所允许的教育高度。第二个含义是覆盖,就是要保证每个人都受到基本的、最低标准的教育&&例如,每个人都应该能够读、写和做简单的算术。&这一权威性国际组织的认识告诉我们,教育公平是有层次的,或者说实现教育公平的标准是相对的。其最低标准在于使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能接受最基本的教育,这个要求并不算高,其较高标准则在于因材施教、人尽其才,使每个有可能充分发展的受教育者达到其力所能及的最大高度。在OECD的上述报告中,将保证个体的充分发展用&公正&这个术语来概括,而且将它列为教育公平的第一要义,足见其对教育公平核心内容的深刻理解。
综上所述,教育一旦做到了教育资源配置的物尽其用,同时也促进了个体发展的人尽其才,那么就堪称基本实现了教育公平。
人才评鉴标准化有利有弊
在对教育公平的概念和内涵等理论问题有了充分的认识以后,关键便在于如何贯彻执行。不少地方在努力实施教育公平的过程中已经总结出一些有效的方法与措施,本文则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为指导,选择人才评鉴作为切入点,探索教育公平的实践问题。
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因而也是评价教育公平程度的重要依据。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是对人才的评鉴。由于人的精神现象十分复杂,难以进行量化,因此人才评鉴自古以来始终是一大难题。最初的人才评鉴完全靠评鉴者的经验与主观意向,于是伯乐相马式的慧眼识英才成为最重要的人才评鉴手段和选拔途径。其后有些学者甚至将零散的人才评鉴经验系统化,形成了一门学问。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的看相术专著《冰鉴》,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他提出从&神骨&、&刚柔&、&容貌&、&情态&、&须眉&、&声音&、&气色&等不同方面切入的人才评鉴框架,还提倡通过眼鼻看&邪正&、嘴唇看&真假&、指爪看&主意&、言语看&条理&等人才评鉴依据。这些理论与方法在近代人才评鉴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主义的人才评鉴逐渐上升到理性的阶段,由此便出现了人才评鉴(以测评为主)的标准化倾向。西方心理学发展过程中问世的多种测试正是人才测评标准化的基本方法。标准化测试亦称标准化测验,是指采用系统的科学程序编制并组织实施,具有统一标准,通常对误差进行严格控制的测验。一般来说,标准化测验应当同时具备四个条件:第一,具有常模,即具有标准化样组的平均数,可以为评估测验得分提供参照系;第二,具有代表性试题,为被试的答卷提供可直接比较的样板;第三,具有实施测验的详细规定,包括测验导语、测验时间限制、测验情境的规定等,可保证所有的被试者具有相同的受测条件;第四,有评分方法的详细规定,可以便于操作同时减少评分误差。不难看出,以标准化测验为代表的人才评鉴实际上是依照统计学原理对经验高度概括总结后建立起来的方法。由于此类方法具有程序化、操作性较强和相对客观、相对公平的特点,因此自20世纪20年代诞生以后,在西方国家很快流行,逐渐推广到世界各地。标准化的原则也被广泛移植到多种测评领域,绝大部分现行的入学(尤其是高考)、人事聘用、干部选拔等领域的考试、测试等,基本上都属于标准化评鉴的范畴。
尽管标准化评鉴具有不少优点,但也有自身的不足,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一些弱点甚至缺陷。主要问题在于:
首先,用以实施标准化评鉴的主要手段&&标准化测验具有自身的薄弱环节甚至缺陷。最严重的弱点在于未能精确考虑时间因素。尽管测验有时间限制,必须在规定时间段完成,却无法在规定时间段内测定被试者答题花费的实际时间,因而也无法衡量答题的速度和效率。即便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验,由于知识掌握程度和智力、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差异,不同被试者答题的速度和效率可能存在很大差距甚至有天壤之别。例如,规定两小时的标准化测验,学生甲只花费了一小时便顺利完成了,学生乙则在两小时截止前随意&蒙&了一下才勉强完成。根据现场表现,这两个学生在智力发展程度、答题能力以及在被试内容上的水平大致是可以看出来的。然而,假设前者答题时因为漏掉一个标点符号之类的微小疏漏只得了99分或98分,而后者则全答对(包括&蒙&对)了,结果竟得到了满分。试问,仅仅根据卷面成绩能准确评估被试者的真实水平吗?
其次,人才的个性化特征未必适合标准化测试。众所周知,人具有鲜明的个性,即便是一母同胞的孪生兄弟姐妹,也会志趣不同,性格迥异,更何况互不相干的不同个体。标准化测验无法估计人的个性特征。假设一个能言善辩者和一个口吃严重者的智力、能力水平相同,在某种标准化测验中得到同样的成绩,那么是否就意味着两人能够&等量替代&呢?打个通俗的比方,根据标准化测验成绩选拔人才,搞得不好就像征婚时只看过对方的标准照就约会一样,存在着很大的风险,甚至可能闹出笑话来:期待明星,本以为&姚明&会来,结果却来了&潘长江&。所以,试图凭借一次标准化的测验就准确评估出不同个体的差异谈何容易,充其量只能算是天真的良好愿望而已。
再次,人类精神活动的复杂性和随机性加深了对其标准化测评的难度。人的精神活动具有内隐性,未必都能通过外部行为显现出来,这就给标准化测验带来无法触及的盲区。假如被试者刻意表现异常,那么标准化测验的成绩就是误导。另外,标准化测验的被试者会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而产生波动,表现不稳定,从而造成得分的差异甚至导致虚假成绩。即便是同一个被试者,做同样的试卷,在不同考场、不同情境,甚至不同气候、不同时段的前提下,其得分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不会像测试某一个物体的某种物理性质那样得出基本恒定的结果。同一个高考考生,头一年名落孙山,第二年独占鳌头的现象并非罕见,事实雄辩地揭示了标准化测验和标准化人才评鉴的缺憾。
人才评鉴非标准化有利于教育公平
人才评鉴标准化的缺憾正是教育不公平的诱因之一。针对上述标准化测验和人才评鉴的利弊,应当倡导人才评鉴非标准化的新理念,推行人才评鉴标准化与非标准化有机结合的科学方法。
人才评鉴非标准化,是指采用对被试者适宜、他人未必适用的标准,因人而异地进行人才评鉴。这一方针首先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特殊化原理和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原则。矛盾特殊性原理告诉我们,不同事物各有其不同的&质&的规定,尊重这种质的规定,便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像拿尺子来量风速、用斗器去测水温一样事与愿违。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讲的就是类似的道理。
其实,有史以来,在人类的实践中,非标准化评鉴人才的思想和做法早已有之。汉高祖刘邦用能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来评估张良,用能否&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来评估韩信,用能否&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来评估萧何,并且都得出自愧&不如&的结论,依照的正是非标准化的评鉴标准。清代学者龚自珍诗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其用意也在于倡导人才规格及其评价的非标准化。在现代人事制度中,屡见不鲜的&破格晋升&、&破格录用&、&破格提拔&等破格行为,归根结底也是以人才评鉴非标准化作为依据的。
当然,人才评鉴非标准化并非绝对科学、绝对正确,其操作也有相当的难度,需要妥善行事。一方面,要在真正明确测试目的和真正了解被试者的基础上,选出真正适用的评价方法和评鉴标准;另一方面,要综合考虑多种测试的结果,将非标准化测试置于合适的位置,同时适当参考标准化测试的结果,力求统筹兼顾,全面衡量。
非标准化的思想与传统观念背道而驰,所以倡导和推广人才评鉴非标准化必须与深入改革同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不仅指明了深入改革的方向,而且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与措施,令人耳目一新。例如,《决定》针对考试制度的改革明确指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等等。深入研究这些政策和举措,对于正确理解和实施非标准化人才评价机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总之,转变观念,大胆创新,推行非标准化与标准化有机结合的人才评鉴机制,促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进而有助于教育公平的深入实施,不失为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有效途径。愿一切关心教育、有志于革故鼎新的人都来思考和探索这个问题,力求早日取得实质性的成效。什么是教育公平?_百度知道
什么是教育公平?
我有更好的答案
  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所谓“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教育公平,包括三个层次:(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这三个层次,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教育公平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位置:
>>>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中国古代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中,对今天倡导教育公平有借鉴意义的是
A.以“德”教化人民 B.以“礼”治理国家 C.“因材施教” D.“有教无类”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山东省期末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主要考查你对&&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复礼”为目的的思想体系,作为整个儒家的理论基础。在政治方面,他宣传“为政以德”和“礼治”,以“德”来治理人民,以“礼”来治理国家。他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体系。他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成为儒家基本的经典。他的言行由弟子或再传弟子记录编纂成《论语》,成为研究孔子思想最可靠的依据。孔子思想的特性: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礼”。“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孔子、孟子、荀子的观点对比:
&孔子思想学说形成背景:1.社会变革:春秋末期,井田制瓦解,诸侯争霸、兼并土地的战争日益频繁,旧的社会秩序被打破;思想意识和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2.鲁国的文化传统:“周礼尽在鲁”。鲁国文化上仍保留许多周文化的传统,这有利于孔子把西周依赖的礼乐文化加以改造而创立自己的学说。孔子的历史地位: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不仅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闻名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推崇为“圣人”,受到后人景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孔子的教育理念在其弟子上的体现:据传,孔子弟子三千,这里的三千不是确切的三千名学生,而是指孔子的门徒很多,而孔子的弟子们才是一代代把儒家发扬光大,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思想。这和孔子的教育理念是分不开的。在教育对象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是指施教不分贫富贵贱,不分种族、地域。孔子的弟子有有鲁国的颜渊、冉求,卫国的子夏、子贡,宋国的司马耕,吴国的子游,楚国的公孙龙,秦国戎族的秦祖。从出身来说,有贵族出身的孟懿子和南宫适,有贫贱出身的冉壅,有商人出身的子贡,还有梁父大盗颜涿聚。这一思想打破了传统的受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孔子很重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他着重培养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四科的人才。他满意地对人说过:“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意思是:“以德行著称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擅长辞令的:有宰我和子贡。谙熟政事的:是冉有和季路。以文学著名的:有子游和子夏。”使不同长处的学生都学到的知识,在社会上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孔子在教育教学中既注意保护他们的个性特点,又因势利导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弟子冉有问孔子:“我应该去远行么?”孔子回答:“你应该立刻去。”弟子公西华也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你的父兄还在,最好谨慎出行。”公西华表示不解,问:“我实在不明白,同样的问题,回答却大相径庭。请问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冉求禀性柔弱退让,所以激励他进取;你莽撞勇武,所以要抑制警戒。”
发现相似题
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56935869572718070211522853571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您现在的位置:>>
追求教育的公平,实践公正的教育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日点击数:
& 追求公平教育、倡导教育公正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体现了古代朴素的教育民主思想。在西方思想史上,柏拉图被认为最早提出实施初等义务教育,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民的教育权利。在现代民主社会,教育的公平、公正是教育领域的基本价值取向,它不仅关系到社会公正的实现,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 一定的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为教师职业道德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给师德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历史课题。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主要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当前要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为重点”。笔者认为,在当前渴求社会理性、正义和秩序的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势下,把倡导和实践教育公正作为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对规范师德行为,提高师德水平和端正教育行业风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试从师德行为的角度,对教育的公平、公正作肤浅论述。 &&& 一、教育公平、公正是师德的重要范畴 &&&& 公平、公正是人类的始终追求。在社会教育关系中实现公平、公正,历来是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们竭力倡导的价值目标。教育公平的基本内涵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作为一个事实判断,指教育的平等、公正和合理性;二是作为一个价值判断。被解释为对教育是否平等均等、合理适切所作出的评价或判断。所谓教育公正,就是公正的根本要求在社会教育关系或教育过程中的实现。在概念上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公正,是指社会教育关系中的公正。其基本内容,诸如社会教育制度的公正、教育立法与司法的公正,社会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合理,每个人受教育的权利平等与机会均等等。狭义的教育公正,则是指教育活动中的公正。其中,教师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是教育公正的最基本内容。 &&& 教育的公平、公正是师德的重要范畴。它概括和反映师德的主要特征,体现一定社会对教师的根本要求,是教师必备的品质素养。教育公平、公正作为师德的重要范畴,能在教师内心形成一种公正的价值信念,一种明确的公正的正义要求,能对教师行为公正性的判断、选择、评价和自觉调整起到指导,影响和驱动作用。&&& 二、教育公平、公正的内容和要求 &&& 教育公平、公正作为教师的一种美德,根源于教师教育劳动这种特定的社会利益关系和道德关系。其内容和要求既有较强的继承性、稳定性,但同时又受到现实社会历史条件、社会教育制度、教育职业劳动目的和社会道德价值取向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教育公平是制约我国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联系当前教育行业的实际,笔者以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实践教育公正,至少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 第一,尊重学生人格和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 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不同相貌、不同性别、不同族、不同籍贯、不同出生、不同智力、不同个性、不同关系的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偏心、不偏爱、不偏袒、不歧视身心有缺陷的学生或后进学生。
&&& 2006年,学校派我班代表武汉小学参加全市“六一”庆祝活动节目的选拔——做军体拳表演。我所带的班上有几个体型胖的、动作不协调的、反应较慢的学生。实际上,参加表演的学生人数可以由我来定,班上共44人,留下几个做观众也无可厚非。但是,我决定让全班学生都上场——谁都不愿意被刷掉,谁都很想穿上迷彩服,在儿童节的舞台上展示自我。可想而知,因为所有学生参加,我们在训练的过程中难度加大了很多,我和孩子们都付出了很多的汗水和努力。然而,我班的军体拳表演还是在最后的选拔中被筛下了,原因就是个别学生动作不标准、整体上不够整齐。面对这令人失望的结果,我没有批评任何一位学生,因为,所有的人都尽力了。说不在乎结果那是假的。我也有过思想斗争,要不要让那几个姿势难看的学生别上场了?但我没有那么做。直到现在,我仍很庆幸自己的选择,我成天教育学生要尊重别人,可一到关键时刻我还是为了荣誉、成绩,置学生的自尊心于不顾,那么这老师在全班同学心目中的形象就会一落千丈,师德又从何谈起呢?
&&& 还有一次,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来汉献课,我班有幸成为了上课班级。考虑到听课教师很多,又是在大礼堂展示,有同事建议我把班上那一、两个调皮佬留下,以免影响课堂效果。经过反复权衡,我还是和老师们商量让全班学生都参加,理由是聆听窦老师的教学机会难得。而我心中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公平、公正。那节课上得很精彩——不仅是特级教师,还有班上的每一个孩子。
&&& 第二,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 &学期末,学校少先队大队要表彰一批“雏鹰争章”优秀少先队员,我们班有5个名额。到底该推荐谁呢?我决定用民主选举的办法。在队会上,全班同学进行了投票选举。经过公开唱票,结果很快统计出来,排在前4位的是吴妮珊、姜似仪、钱鑫、吴霜。但让大家有些为难的是,有两名同学的票数并列第五。
&&& 中队长问我怎么办,我想了想说:“我投一票给他们中的一位,不就解决了吗?”
&&& 一位同学举手发问:“王老师,你为什么要投票?”
&&& “我是你们的老师,我当然可以投票。”我不假思索地回答。
&&& “那,别的老师也可以投票吗?”
&&& 咦?这个问题我倒没有想到,但我很快又想出了一个理由:“我是中队辅导员,理应参加少先队的活动,其他老师不用参加。”
&&& 哪知道,立刻又有几只手臂高高举起来,小家伙们不依不饶:“可是,你应该和我们同时投票,不能等结果出来后再投票。”
&&& 我一下愣住了,对学生们有如此强烈的民主意识,我深感惊讶。尽管当时我有些尴尬,可仔细一想,学生说得实在是很有道理的。
&&& 我尊重了学生们的意见,没有投出自己那一票,而是让大家重新议一以谁更合适。最终,孩子们做出了自己的决定。
&&& 虽然这件事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我却难以忘记。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学生给我上了一节民主教育课。
&&& 公正原则要求:爱,不是出于个人的狭隘感情或“自然(科学)好恶”,而是出于教师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出于一种高尚的道德感,责任感;严,也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理,严中有方、严中有度。教育不是知识的发售、更不是单纯的灌输,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潜心研究教育的自身规律,选择公正合理态度、方法教育学生。教师与学生要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与合作的关系,要经常与学生和学生集体平等交换意见,采纳他们合理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 第三,公平合理地评价每一位学生。 &&& 如何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和长进程度给予恰当评价,历来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根据教育劳动的特点,教育公正不仅仅限于在“分数”面前“一律平等”的“外表公正”,而是更注重以追求最大限度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目标的“实质公正”。恰当地处理好“外表公正”与“实质公正”的相互关系,是一个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尤其在当前“高分=重点学校=名牌大学=好工作=高收入”的背景一时难以改变的情的情况下,教师坚持做到在试卷,规则和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不抱成见,不循私情,规范准确,也是体现教育公正要求的重要方面。
&&& 这学期我接手的一个新班中有个学生小万成绩很不好,平时还喜欢欺负人。在同学们眼中是个不折不扣的坏孩子,他似乎也有些破罐子破摔的念头,对大家的批评显得无所谓。针对他的情况,我首先从激发其自信、自尊开始,让他在班上发表“重生宣言”:遵守校纪、班规,不打架,不骂人,好好学习,以崭新的面貌面对同学和老师们。也许宣言的发表尚属于被动为之,但发表宣言后他的确有了变化,这大概就是舆论的力量导致吧。那天,小万见同学被撞倒之后主动扶起了他,这一小小的举动我和一些学生看见了,利用夕会时间,我让看见此事的学生谈感想,大家表扬了他助人为乐,我更是不吝啬赞美至此,对他的行为大加褒奖,还提议评选他为班级“文明礼仪示范生”,大家鼓掌赞同。我看到小万羞涩地笑了。直到今天,爱欺负同学的小万再也没被告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文明礼仪示范生”。&&& 第四,对学生“赏罚”要公平合理。 &&& “信赏必罚”,原本是政治家们的用人之术。如今“赏罚”的运用已成为教师教育、激励和规范学生行为的经常性措施。教育公正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赏罚”,必须以教育为前提,必须在实施中做到“赏罚”有据、“赏罚”有度、&& “赏罚”公平。 &&& 所谓“赏罚”有据,是指“赏罚”必须有事实和规章的依据。 “赏”,一定要给予有立功表现的学生;“罚”,一定要给予主观上有过错的学生。并且要依据(符合教育行政法规的)规定行事,不能“政出多门”,更不能随心所欲。所谓“赏罚”有度,一是指“赏”的面不宜太宽,搞平均主义;也不能太狭,而被少数“冒尖”的学生所“垄断”;二是 “赏”不宜太厚。现在有的教师也崇尚社会上那套作法,动辄对 “好”学生予以重奖,其后患无穷。三是“赏”一定要以精神奖励为主。因为靠物质刺激是很难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觉悟的“四有”新人的。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曾发过这样的议论:“子之能孝者,必其不以亲之田庐为恩者也;臣之能忠者,必其不以君之爵禄为恩者也;友之能信者,必其不以友之车裘为恩者也”。旨望以物质利益来刺激积极性,连“孝子”、“忠臣”、“挚友”都培养不出,何谈培养大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至于讲到“罚”,这里主要指对违纪学生的处罚,必须量罚得当,杜绝“以惩代教”。孔子曾说:“不教而诛,非也。”说明“教”是教育的最高原则。“罚”,一定要有足够的惩戒性质,否则是不可取的。所谓赏罚公平,是指教师在赏罚学生的问题上,决不能为个人的爱憎亲疏所干扰,要做到“有功虽仇亦赏,有过虽亲必罚”;不管是赏是罚都要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不能个人说了算,同时要让学生明了因故,这样才称得上赏罚公平。 &&& 三、教育公正与学生人格的培养 &&& 公正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需要之一,社会愈是进步,人们对公正的内在需求愈是强烈。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决不会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的改善和物质财富绝对量的增加。人们会越来越强烈地渴求社会关系中的公平公正,公正是人格尊严,人的价值的不可或缺的前提。
&&& 我现在所带的班级中有一位患听力障碍的残疾学生小远。戴着助听器,他可以模糊地听到周围的声音。因残疾而需要照顾的情况在学校时常会遇到,老师们也往往会给予他们特殊的照顾。就连年幼的学生们都知道关心、帮助、宽容残疾同学。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大家的种种照顾、保护在小远的身上异化了。慢慢地,明明可以做得到的事情他也不做了,甚至连正常的上课他都不愿坚持,更别说是完成作业什么的了;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他甚至会为一点小事“进攻”别人……总之他潜意识里就以是残疾人为借口对放松自己、逃避责任、否认错误。
&&& 我想到了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曾写道,对于残障人,最好的帮助就是把他们视为正常人般公平的对待。我还想到了2007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李莉,那个患小儿麻痹症的女孩。在校学习期间,她的老师总会想出很多办法让她能够参与集体活动。在一次防空演习活动中,让李丽扮伤病员。正是老师对她的残疾不回避,引导她正视自己的缺陷,力所能及地融入集体,才使她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 对于小远我的教育方式必须调整。我告诉他:你除了带着助听器之外,和同学们没有什么不同,老师将会以对待其他同学一样的标准要求你,也请你不要把自己当作需要特殊保护的“另类”。之后,在班级的清洁值日安排表中出现了他的名字,在运动会的训练中看到了他的身影,在班级的读书活动中听到了他的声音……他开始听讲了,并且尝试着做笔记了,座位也不再是以前固定的前排位置,而是和所有同学一样,随着小组每周轮换。我越来越感到,面对残疾,公平、公正的对待比同情和照顾更重要。&&& 对待残疾孩子如此,对待正常的孩子更是如此。实践教育公正,是教师从教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是教师高尚人格和美好品质的生动体现,也是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重要内容。教师的公正、无私、善良、正直,能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体验到公正的合理性,从而成为他们成长的健康心理的基础。有利于影响和激励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优秀品质;有利于得到学生的信赖和尊敬,形成健康的教育活动局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反之,教师的偏私与不公,必然使学生失去公平感,造成感情的压抑和心理的不平衡,挫伤学生学习与要求上进的积极性;从然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对学校教育的信任,甚至对社会的信任,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优秀品质的培养。从这一意义上说,没有教育公正,就没有受教育者平等观念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没有教育关系的公正,就难有社会的公正。 &&&
&&& 同在蓝天下,都是大写的人。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才能、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家庭经济情况等等存在着客观差别,但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是绝对相等的。今天老师如何对待学生,明天学生就会如何去对待他人。班主任热情、公正、民主、平等的优秀品质会对班集体中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不自觉中促进学生身心良性发展。
武汉小学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南路5号 武汉第一寄宿小学地址: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586号百瑞景中央生活区 电话:027-- 邮箱
校长信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育公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