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漫书法 中国夏梁书法值多少钱钱

孟漫书法 中国值多少钱_百度知道
孟漫书法 中国值多少钱
相同与不相同的字画在不同的人眼里价格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无论谁的书画都有好差,都有值钱与不值钱的,有贵的和相对便宜一点的,所以不能笼统用平方尺来论,只能说某一张是多少钱一平方尺。润格也没有什么准头,只是一种参考,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判断和对他的书画的了解,以及当时的市场的炒作情况而定。一幅字画,在不同地点、不同时刻、不同的拍卖人手里,价格都会不一样。所以是很难判断的,更不是绝对的一个价格;再说任何个人的评价都只是片面的、个人的观点。有特色的、名人的,有特别喜欢的人想要,这些都可能使得价格更高。其他任何艺术品均如此。只要是还好,都有收藏价值。这里特别提出的是——润格是不靠谱的一种参考,主要还是看市场,还有自己对作品的了解,就像我上面说的。不好意思,只能说这么多,主意还是要自己拿,别人说的都只能作为参考。一己之见,说得不对请原谅!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书法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泗水信息港客户端 -
Powered by Discuz!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贯彻群众路线,办好民生民事!
新版 泗水信息港 客户端强势归来!
泗水信息港官方APP应用,泗水本地最大的网络互动交流平台!涵盖房产、二手、招聘、求职、婚恋交友、旅游、泗水第一问政平台、民生直通车、泗水志愿者、微信公众平台开发、泗水微盟!
扫描二维码安装
扫描二维码安装
支持分类信息/主题分类
支持搜索/分享/删选/注册
社区新帖热帖实时更新
所有数据和网站实时同步
查看周边用户、周边帖子
查看网友发帖位置
随时随地拍照上传
可多选5张照片
轻松录音上传
倾听ta的声音
回复信息及时通知
和好友实时语音交流[转载]现当代孟子后裔中的名人(书画界)
书画界(28人)
孟舒青(),河南省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早年学习欧、楮、颜、柳诸体,打下扎实的基础。后对汉隶用功最勤,其作品结字开张舒展,章法错落变化,舒藏雄健舒畅,挺拔有姿,严谨中见灵动,质朴中含俊秀,别有情趣。隶书之外,其行草书气韵流畅。晚年他用鸡毫笔,走险绝之境,对自己的书法风格进行大胆的尝试,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法展览。孟舒青先生对隶书理论研究造诣很深,著有《学隶歌》和《学隶琐谈》,有多篇文章在八十年代发表。
孟繁青,笔名皓叟、灵静子,别署灵静居隐,斋号静园、瑰宝轩。1926年3月生于宿州市,汉族,二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书协名誉理事,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李百忍书法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幼受庭训,喜书,初学柳体,继学欧虞褚颜。师从梅雪峰、余松龄攻习北碑及汉、秦、周历代名碑贴。融成苍润凝重、刚劲峻茂、气度雄伟、神采隽逸之风格。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二届书展、全国第三届正书大展、建国40周年全国老年书画展、作品在国内外和安徽省多次展出。书法刻于南京中山陵定林王安石诗碑及和县刘禹锡陋室铭碑。入选《中国现代书法界人名辞典》、《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文艺群星辞典》、《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
孟蒙,又名孟庆芾,生于1928年3月,山东邹城人。现为长城画院院长,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五十年代从事河北艺师凌成竹教授学大写意花卉,六十年代以李苦禅教授的入室弟子,多年从事美术教育事业,曾多次在国外举办个人画展。
其六十三代先祖孟贞仁,系亚圣孟子奉祀官,袭承翰林院五经博士一职,世居孟府。自其曾祖孟广玺始,迁至天津塘沽定居,至孟蒙出生时已有百年。
孟蒙天资聪颖,才华超众,相貌堂堂。其父孟宪周,精通四书五经,笃信孟子处事哲学。幼年的孟蒙,便受儒家传统文化的薰陶,4岁能读《四书》、《五经》;6岁能背《唐诗三百首》;7岁能讲《三曹诗选》;8岁即会作诗答对,用《四书》、《五经》的句子作谜猜字;联语、对语等张口而来;五言、七言律诗出口成章,有一次,他父亲用《孟子》篇的“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一句作谜面,让孟蒙猜一字。这个小神童思索片刻,立即回答道:是“佯”字,深得其父欢心。塘沽东临渤海,到海边观景是孟蒙最喜欢的活动。每次观海必以诗文记之。他的首次观海诗是这样写的:“水天一色起之堆,波涛万顷任復迴。待到我能擎舟去,笑溅浪花尾后追。”这个8岁学童,能写出格调如此明快、情绪这样饱满、富有朝气、奋发向上的诗句,确也难能可贵了。
孟蒙幼年,不但喜作诗,更喜作画。他的模仿能力极强。六、七岁时,便能以树枝在地面上钩画鸡狗鹅鸭,花鸟虫鱼。不仅形似,而且传神。有一次,他以自家喂的大白鹅为题材作画,画好之后,往窗台一扔,便跑出去玩耍。谁知,画纸沿着窗台下滑,拖至地面,挂在台沿上。家里人竟以为大白鹅跑进书房,高声撵轰,就是不动。一看,原来就是孟蒙作的画。但是,孟氏并不以临摹为满足,他认为比着画太简单了,小小年纪,却选定了以写意画为创作目标。记得10岁的孟蒙写画紫藤,敢用大泼墨画法。几棵重墨的紫藤老干,看上去象龙蛇飞舞,生机盎然。此画一经传出,立刻引起轰动。有人根据其貌酷似孟子遗像的特点,在画上题词,赞曰:“貌似先祖,神有遗风,少年聪慧,大器早成。”屈指一算,这位当年名嗓一时的小神童,如今也已是花甲之年了。
孟宪隆,河北乐亭人,1929年生。自幼酷爱书法,先临颜真卿《多宝塔》《颜家庙碑》和《勤礼碑》,12岁即能写春联。稍长又习柳公权《玄秘塔碑》,后临米芾《苕溪诗帖》《蜀素帖》。60年代初,学张旭《古诗四帖》等,并多方涉猎诸家名帖。能各体,擅狂草,所作书势豪放,行笔灵动,承古人之风又自出新意。70年代以来作品入选广西、桂林历届书法展览及在报刊发表,1980年后作品先后3次参加在日本举行的书法联展,1987年8月作品在桂林书画团体大奖赛中获荣誉奖。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西书法家协会理事,桂林书法协会顾问,桂林老年书画研究会会长,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
孟庸,中国著名国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30年3月生,辽宁省海城人,1948年考入白山艺校辽南分队学艺,1960年拜蒋兆和、傅抱石为师,深造人物,山水画,1960年被选为出席中国美术家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和中国文联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亲切会见并合影留念。
其作品人物山水笔墨浑朴,形象生动,生活气息浓郁,师法造化,自创“千朵莲花”山水皴法和散笔浓墨写意人物法,作品深受国内外人们的喜爱,先后举办两次个人画展,数百幅作品为日本、韩国、东南亚、美国、英国、奥地利等国家和人民收藏,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和出国展出,并发表和出版于《光明日报》、《中国工人报》《连环画报》《东北画报》《美苑》辽宁、天津、河北、河南、春风等出版社并收入港、台、日本、出版画册,国内博物馆、纪念馆、艺术馆、书画院、美术馆等收藏。
传略和作品被收入《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中国书画家名人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画研究院美术家数据库》、《中国美术年鉴》、《华夏千家书画集》,《世界当代书画名家大辞典》、《20世纪美术精品荟萃》、《中国当代高级科技人才系列词典》、《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当代文艺群星辞典》、《中国美术辞典》、《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当代民间名人大辞典》、《中国美术家》、《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等20余部大型辞书。1993年获“世界铜奖艺术家”和“世界艺术名人”证书。现为辽宁省艺术经济促进会理事,鞍山市美术协会名誉主席,鞍山市群众艺术馆原馆长,副研究员,鞍山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
&&&孟英声(),字可人,号南山敝庐人,四川资中人中国一级美术师,国务院授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5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
(现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人物画系,师承潘天寿、诸乐三、方增先等名家。曾任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华名人协会会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画师、四川省内江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诗书画院院长、九三学社内江市委员会副主席。
孟养玉,1935年生于山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省美协常务理事、书协会员。许多作品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美术报》等报刊刊登介绍,并被英、日、新加坡、香港等国内外博物馆和收藏家收藏。事迹和作品收入《中国美术辞典》、《中国美术年鉴》、《世界华人书画名家年鉴》等。
孟漫,1937年8月生,山东省单县人。山东平邑教师进修学院特级教师,兼职教授。学者型书画艺术家,艺术教育家,美育理论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40多年来,所创作的版画、油画、中国画、连环画和书法曾参加国内多种展览,并出版、获奖和被收藏。他治学严谨,全面发展,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理论基础,相当的美学素养,诗词文章、理论著述、演讲歌唱、音乐指挥等都有很深的造诣。曾获山东电视演讲大赛命题、即兴演讲总分第一名
,美育演讲报告的足迹踏遍省内外。主要演讲报告有《美术与美育》、《美术教育与全面发展》、
《儿童美育学》、《学校美育管理学》和《演讲漫谈》等。
,1938年2月生,青海省湟中县人,是一位土生土长的自学成材的农民书画家。书法作品草书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展览并获奖。草书作品两幅刻石于“五洲翰园”碑林和东北地区“观音阁”碑林。1989年获得“
青海美”大展赛三等奖。美术作品《绿原宝石》、《民贸新容》由中国美术馆收藏。传略编入《当代美术家名人录》、《中国书画家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当代诗词家手迹宝典》、《世界书画铭录》等20余部书刊。现为中国中外名人艺术研究会会员、特聘书画师、《农民日报》文化艺术联谊会会员、中国豫南书画院副院长、青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原书画研究院高级书画师。
孟繁锦,1939年生,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原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化部长,现任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中心成员、中国楹联学会会长、中国楹联书法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楹联学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空军老干部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其作品个性鲜明,被业内专家称为“书印两绝&德艺双馨”的书法家。作品曾入选新加坡狮城国际书法交流展、全国第二届刻字艺术展、当代书画大典
《世纪之光》、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北大百年百联》,入选大型书画册《同庆辉煌》、《纪念张大千诞辰一百周年华人书画名家精品展》、《中国二十世纪名人刻字大观》等。为《天女》、《红翼》、《江山多娇》、《春色满园》等十余部电视题写片头,为数十部书刊题名。有的作品被博物馆、纪念馆收藏,有的作品入"论语碑苑"、"江南碑林"等。不少作品远播海外,被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等国家的友人收藏。他是空军代军歌——《中国空军进行曲》歌词执笔者,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的《先进连队之歌》歌词作者。
孟浩,1940年4月生,辽宁省沈阳市人,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副教授。1966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辽宁分会会员、中国画研究会会员。1982年《荷花》入选国际巡展并被国家收藏。国画、水彩画多次在省市联展并获奖。1989年编著并监导的
电视教学片《素描》获省部优秀教材奖,1992年国际电教优异奖。发表《视觉空间的规律》、《色彩的视觉规律》、《综合画法初探》等多篇论文,
出版《建筑美术》、《建筑美术基础》等专著。1991年在美国举办了个人水彩画展,1992年两件水彩参加39届国际博览会展出,1993
年3件作品被台北美协收藏,数十副被各国友人收藏。部分作品被收入《两岸美术作品集》、《二十世纪中华画苑掇英》、《20世纪国际现代美术精品荟萃》。传略辑入《中国画家人名大辞典》、《国际现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辞书。
孟喜元,1943年9月出生,河北曲阳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装帧设计室主任,内蒙古自治区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连环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内蒙古美术家协会理事。自1960年初开始美术创作,其国画、宣传画、年画作品在省、市及国家报刊上多次发表,如年画《幸福晚年》;由北京、上海、江苏等十多家出版社出版了《新儿女英雄传》(上、下集)、连环画40余部,其中《成吉思汗》获全国连环画评比三等奖。
&&孟令芳,1944年生,河北新城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书法大展及“韩国美术大赏展”、“日中书道展”中获奖。作品被编入《唐诗三百首四体书法艺术》和《中国名家书法邀请展》、《当代书法家作品集》等多部书集。部分作品被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芦沟桥纪念馆、军事博物馆、韩国釜山美术馆等单位收藏和多处碑林刊刻。
孟昭明,1945年11月出生,山东聊城人。毕业于中国第一批函授大学。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研究中心调研员、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一级国画艺术委员
孟繁英,女,1946年生,河南确山人。笔名孟春,别名梅花弦小佛,斋名丹青阁。现为北京海天艺术中心画家、江都书画院高级书画师、国家人事部书画人才研修中心高级书画创作研修员。其彩炭人物肖像画,墨色交融,淡雅共赏。书法兼长篆书体。工笔兼写大写意国画创作,炭精画则以人物常见创作,兼写论文。兼职山东东方美术书画函授学院教授,诗书画篆刻油画都涉猎。入编国内国际出版权威性典籍40余部,
如《世界华人书画名家》、《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书画家》、《中国著名书画家润格博览》
、《国际著名书画家润格博览》、《东方之子辞海》、《世界书画家名录》、《亚洲艺坛名流》。
孟昭瑜,原名孟海瑜,生于1946年艺名水中玉,号翰墨居士。自幼酷爱书法,多年坚持自学,后得名师指点入门入轨临池不辍。先学颜柳欧体,继而复读《三希堂法帖》广阅古今名帖。苦练真、草、隶、篆。尤以‘蛇头小楷”得心应手,用笔从容稳健。这正迎合了中国书法的审美要求。因而有强大的生命力,有丰富的哲学内涵。有完美的自然趣味。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日文化促进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展委员会会员等。作品入编《跨世纪书法展风采录》、《世界书法展大辞典》,《中国书法展优秀作品选》等近200部巨著,同特被誉为长白山国际书画社一级书画师,中国书画艺术展等被人事部中国人才研究会展学部委员会认定为杰出书法艺术展,其作品极有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孟庆泰,字康若,1948年生于青岛,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谨严古朴、厚重雄健,深得专家好评。1983年荣获全国篆刻评比优秀作品奖。曾先后参加“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首届篆刻展览”、“中韩书艺交流展”、“中日书艺交流展”等百余次国内外大型展览。有多件作品被日、韩、港、澳、台、东南亚地区人士收藏,深得赞誉。一九八五年出席全国第二届书法家代表会议。还曾为崂山、琅琊台、青岛天后宫等风景名胜题匾书碑,并刻诸处。一九九四年、一九九五年分别赴日本、韩国进行艺术交流活动,影响至深。一九九六年应韩国海东研书会之邀,赴韩为其书法大赛作特邀评委。其传略载入《中国当代书法篆刻家辞典》、《中国古今书法家辞典》等多部辞书。现为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暨篆刻评委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画院特聘高级画师、青岛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政协常委。
孟昭丽,女,祖籍辽宁省大连市,1949年生于天津。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刻字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副教授。师承全国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孙其峰教授。其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大展并获奖,刊刻于多处碑林。其书法,四体兼擅,尤精于篆隶。其书风雄浑苍秀,大气磅礴,深具秦碑汉简之韵。绘画作品清新淡雅,格调不俗。在篆刻、刻字万面亦有很深造诣,刻字长于瓷刻,构思精巧,刀法多变,刻书刻画,富有感染力。曾三次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河北电视台等都做过专题报道。江泽民、李瑞环、杨尚昆、刘华清等国家领导人都收藏有昭丽女士的作品。艺术传略及作品被载入《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国当代名家书画作品集》、《书法艺术大成》等。
,女,1951年生于北京。师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俞致贞教授,初习花鸟、人物,后专攻猫科动物画。现为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目前在读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硕士研究生班。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并获奖,多幅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国宾馆、中国美术馆收藏。多幅作品先后在国内外各大报刊、杂志发表。新华社、电视台曾多次报道其艺术作品及业绩成就。在国内外成功举办个人画展,出版《孟凡玉画集》。
孟繁禧,195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山东章丘。是当代著名书法家,尤擅楷书,宗欧,又兼魏楷,自成一家,他的楷书流传甚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北大资源美术学院书法教授。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海淀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孟祥顺,啸林山房主人,1956年生,祖籍山东蓬莱。1984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大学艺术中心特聘教授。曾赴12个国家举办个人画展并考察。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术展览。五次获奖,深受美术界、收藏家所关注。人民美术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天津杨柳青画报社、荣宝斋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孟祥顺画集》、《孟祥顺研究》、《近现代名家孟祥顺精品选》、《孟祥顺画虎集》等十余本书。
孟微冬,笔名野竹、不惑、图安,1960年3月生,河北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淮花鸟画会副会长、北京画鸟研究院副院长。
孟庆凯&&,日出生,
1982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1986年获学士学位,毕业留校任教。现为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委员。多部作品获奖。
孟鸣,1962年6月生,山东泰安市人、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山东水彩画会常务理事、世界水彩画联盟成员、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山东泰安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其论文、作品在《美术观察》、《东方美术》、《文化月刊》、《国画家》、《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齐鲁晚报》、《中国书画报》、《水彩》、《美术大观》等发表介绍,作品入选第九、十届全国美展及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水彩(粉)画展览和国际美术交流展。获90中国水彩画大展“金马奖”、第二届全国水彩(粉)画展览优秀作品奖、山东美术新人新作奖,获首届山东水彩艺术展铜奖,《金秋余韵》获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展金奖,《林荫清溪图》入选第四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荣获新世纪中国山水画二百家称号,山东九、十届美展一等奖等。多件作品选送到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并收藏。1996年出版《孟鸣画集》。其成就和名字载入《中国现代美术家名人大词典》、《中国书画篆刻家词典》、《中国美术家》、《世界华人美术年鉴》等多部辞书及专业画册。
孟鸿声,1963年生于淄博,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淄博市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淄博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供职于淄博市文学艺术界联台会。荣获建设淄博一等功,山东省青春立功一等功,山东省新长征突击手,山东省第三届书法篆刻展览一等奖第一名,山东省迎香港回归书法美术作品展览一等奖,国际书法大展优秀奖,全国青藤杯书画大奖赛一等奖。首届全国兰亭奖书法作品展览入选,第一届全国行草书法展览入选,编著《中国书法赏临体系》图书一部,论文入选发展山东文化大省战略研讨会,成功策划过多项全国及国际性艺术活动。
孟庆占,1965年生,天津市宝坻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宝坻区政协常委。1990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毕业后一直从事美术创作,擅长花鸟,画法即师古人,亦师造化,逐步形成个人风格。其绘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级展览并获奖,多幅作品在报刊杂志发表并被海内外朋友收藏。
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介绍展示了站长的40米长卷《百鸡图》。
,女,1965年11月生,山东省淄博人。自幼习书,临池不辍。毕业于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土木建筑专业,1992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淄博分校。善书颜真卿、华世奎、钱南园书体。作品多次在国内外书法比赛中获奖。入编《淄博人物》、《当代民间名人大辞典》、《世界名人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现代中日美术通鉴》、《世界书画家篆
刻、速记、摄影艺术家大辞典》、《世界书画家经典》、《天下名人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英模大辞典》等。现为中华金山书画爱好者协会理事,中原书画院理事,上海民族书画院院士,世界书画家协会会员,中、日、韩书画爱好者协会会员。
孟庆英,又名古雅,豫西人,自幼酷爱书画,进修于中央美院并得到北京名家的精心指点,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才艺委会会员,专职画家,擅长花鸟画。他所作花鸟画,随类赋彩,色墨并用,浓淡相得益彰,自然洒脱,雅俗共赏。作品入选《中国书画名家名作选》《跨世纪翰墨艺术家书画宝鉴》等大型书库。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第二十四编
化     
第一章&&文学艺术
第一节&&文艺创作
在平邑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既有壮丽的山河,又有灿烂的文化。儒学创始人孔子著名弟子曾点、曾参、原宪、仲由、澹台灭明等,都出生在这里。宗圣曾子著《孝经》、作《大学》,名垂青史,流芳千秋。西晋至南朝宋,南城(今魏庄乡南武城)&羊氏豪门望族,诗书传家,涌现出羊祜、羊?、羊玄之、羊玄保、羊欣等文化名人。羊祜道德文章,名重一时,世人称贤,他的《让开府表》,堪与诸葛亮之《出师表》齐名。明末,朴里村(今柏林乡汪家坡村)汪桂茂,高才博学,有诗作传世。清代,地方镇东固村杨仪廷,文采出众,其传世七言律诗,记事抒怀,脍炙人口。其兄杨佑廷参与重修续修《费县志》,著有《费邑古迹考》,辑成《费邑艺文存》。柏林贯庄郭翘&楚著《四书审问》、《冰渊集》等。地方镇下坡村庄清吉、东固杨傅廷,保太乡李白壤李化洋、万庄毛培元、东埠阴李凤芬等,亦均有诗文问世。
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境内众多文人志士投身于革命,有的成长为一代文化名人。其中前西固村的杨星华,酷爱快书艺术,1938年加入苏北抗日义勇军,1942年前后编演了20多个曲艺节目,被誉为“抗战武二郎”,在二十六军中被称为快书专家。东围沟村艾洋为电影剧作家,代表作有《怒海轻骑》、《红霞》等。北仲村管宗祥15岁投身革命,参加鲁中八路军文工团,后在战斗中不断学习,逐步成长为部队文艺骨干,现为北京电影制片厂著名电影演员,参加多部影视剧编导,并在《祝福》、《神秘的大佛》、《梨园传奇》、《包氏父子》、《侠女十三妹》、《良宵血案》等影片和《单家桥的闲言碎语》等电视剧中塑造了众多角色。1949年10月,小学教师韩凤同创作了凤阳花鼓戏《孟良崮战役》,公演后深受群众欢迎。
建国后,文学创造活动,由县委宣传部和文化局领导,县文化馆具体组织。年,文化系统每年春季举办一期创作培训班,每期50余人。80年代后,经常邀请一些知名学者、作家来县讲学,讲授创作经验,辅导创作骨干。1980年后,县文化馆选配专业创作人员4名,各乡镇、各部委办局以及宣传、广播等部门配备了专兼职创作人员。&1986年4月,县文学创作协会成立,时有会员27人。到1988年,全县计有专职创作人员89人,业余创作人员增加到150余人。专业创作人员王晓东,1980年6月,与人合作的历史故事《于谦的故事》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自1976年始,先后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的诗歌、儿歌、故事、小品、小说、杂文等共20余篇。王洪庆编写的戏曲《两厢愁》、电视剧《戏迷外传》分别在《沂蒙教育》、《临沂师专学报》上发表。业余作者石殿存创作的民间故事《王二大胆》在《民间文学》发表。
第二节&&戏&&&&剧
清末至全国解放前,境内流传的剧种主要有山东梆子、弦子戏(柳子戏)以及皮影戏等。其中,山东梆子戏倍受群众喜爱,大剧团小戏班多数唱山东梆子戏,主要剧目有:《双蝴蝶》、《对花枪》、《铡美案》、《辕门斩子》、《反徐州》等。全国解放后,豫剧逐渐传入本县。豫剧唱腔圆润,表演丰富,通俗易懂,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于是豫剧在全县迅速传开,一些小戏班也四出搬师授徒,改唱豫剧。豫剧在境内流传的剧目主要有:《桃花庵》、《卷席筒》、《御河姻缘》、《牧羊圈》、《大祭桩》、《红娘》、《花木兰》、《杨家将》、&《寻儿记》、《社长的女儿》、《朝阳沟》等。此外,流行于平邑一带的弦子戏、郑城等地的皮影戏也颇受群众欢迎。
业余剧团&&&新中国成立前,境内无正式科班剧团。闲散社会艺人及文艺爱好者多于农闲后,临时组班演出,盛时达数十个。1942年,八路军鲁南军区派鲁南剧社王灿章等人,帮助苗庄成立了庄户剧团,配合抗战形势编演现代时装戏,宣传抗日救亡道理,揭露敌伪顽匪罪行,慰问前线将士,鼓励群众参军参战。演出剧目有《儿童团站岗》、《地雷战》、《梨糕&糖》、《抗属光荣》、《军民一家》、《反霸诉苦》、《谁养活谁》、《一笔血债》、《李二牛归队》等。日军投降后,为揭露蒋介石发动内战阴谋,编演了《蒋敌伪合流》及《红军攻克柏林》等剧目。1946年1月,鲁南行署在邹县水埠调集各县汇演,苗庄剧团演出了《老太婆&觉悟》、《送郎参军》等5个剧目。接着又在参加了鲁南军区第二军分区的汇演后,被选拔参加鲁南地区宣传工作,配合地方政府搞土改&达3个多月。1947年2月,剧团被迫解散。继后,形势好转,又多次配合党的工作,编演了《水落石出》、《大娘教子》、《孟良崮战役》等剧目。建国后,苗庄剧团继续发扬战争年代的光荣传统,配合党的各项工作,演出了《刘胡兰》、《十字路口》、《三世仇》、《白毛女》等剧目及一些短小文艺节目。1969年,苗庄庄户剧团受到临沂军分&区表彰,《大众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先后转载了他们的事迹。1970年5月,受到山东省革命委员会表彰奖励。
1944年,仲村的尹俊生、唐加洪、周孝法等十几人倡议发起,集资2000余元,购买服装道具,办起了仲村业余山东梆子剧团,以上演古&装戏为主,同时配合形势及党的中心任务编演现代时装戏,如《送郎参军》、《兄妹开荒》、《王秀兰大生产》、《火烧蒋家兵》等剧目。仲村剧团演员行当齐全、乐队力量雄厚,服装道具充足,50年代初,&发展到50余人,上演剧目近百个。所演的大型历史剧《闯王进京》,使用灯光布景,特技烟火,群众大开眼界。
全国解放后,人民安居乐业,文化生活需求日增,除苗庄、仲村业余剧团外,尚有平邑、马家峪、驿头、鲁埠、万庄、木头崖、田家庄、油篓、常庄、野鸡坡、夏家村、西皋等民间业余演出团体。
“文化大革命”期间,古装戏禁演,县内各业余剧团大多被迫解散。继之,各大村镇先后成立业余宣传队,排练节目,在本村或附近村庄演出。1980年前后,业余剧团一度恢复。近几年,随着电视机的普及,业余剧团基本停止演出。
专业文艺团体&&&1956年1月,仲村业余剧团命名为“平邑县红光剧团”,遂迁团于平邑镇,成为县政府领导的专业剧团。建团后,由唱山东梆子改唱豫剧。剧团多方招聘名角,扩充人员,培养新秀,演员实力不断增强。1957年,由著名演员邓银芝主演的《花木兰》、《洛阳桥》、《红娘》等剧目,连演数月,场场座无虚席。青衣演员赵玉玲和花脸演员王传章主演的《孟姜女》,在地区汇演中获一等奖。1959年,由丑角演员唐加礼主演的《卷席筒》剧组,串遍山东各地,誉满泉城内外。县剧团自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演员队伍精干,后台服务热情,全团配合默契,浑然一体。旦角演员姚宝珍、许桂玲,须生演员张桂芝、许加祥,小生演员聂传惠等,成为深受当地戏迷喜&爱的角色。司鼓张森、黄志豪,琴师刘运太、吴贵宝、祝明柱等人也成为剧团的骨干。县剧团在演好原有剧目的同时,不断推出新剧目,如《金鞭记》15本,《杨家将》8本,《芦荡火种》、《朝阳沟》等。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演出活动停止。1967年8月,县红光剧团撤销,演员四散。1973年3月,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成立,时有演职员37人,在全县巡回义务演出,每年上演120多场。1978年10月,县剧团恢复,易名为平邑县豫剧团,恢复了古装戏的上演,以原老演员王传章、薛爱玲、唐加礼、王成寅、秦振东等为骨干,又培养了王华、王娟、陈春沂、孙令彩、刘娟等一批舞台新秀。至1983年,先后上演剧目30多个,其中《卷席筒》、《御河姻缘》、《墙头记》、《三哭殿》、&《十五贯》、《李双双》、《朝阳沟》、《春草闯堂》等剧目,所到之地屡演不衰,成为本县戏剧史上最为红火的一个时期。1980年在全&区戏剧汇演中,平邑县豫剧团名列前茅,所演出的剧目《三哭殿》获演&出集体一等奖,演员薛爱玲、王成寅获并列个人第一名,王华获个人&二等奖。除在本县演出外,还先后到沂水、沂源、蒙阴、新汶、莱芜、滕县、枣庄、临沂等地演出,均受到当地观众的好评。1983年,县剧&团被地区文化系统评为先进单位,受到表彰。为使剧团后继有人,加快&戏剧人才培养,1983年6月,成立县戏曲学校,从外地聘请教师6人,招收&学员40人。学员刻苦学练,演技逐步长进。排演的《红珠女》、《秦雪梅吊孝》、《猪八戒招亲》、《武松打店》、《七品芝麻官》等剧目,深受欢迎。1986年8月,县剧团及戏曲学校撤销,至此,县内无专业&文艺演出团体。
第三节&&曲&&&&艺
境内曲艺主要有渔鼓、评书、落子、大鼓书、琴书等,其中平邑落子为本地特有曲种。渔鼓伴奏乐器主要有渔鼓、剪板,唱腔曲调有两坡羊及平调、寒腔之分,板式有开腔、垛口、流水等,曲调委婉,极富地方特色,多于集市书场演出。本县渔鼓艺人主要有秦永义、邵兴泉、郭元香、宋相玉、宋相宝、刘常富等人。其中秦永义技艺精湛,&曾出席地区汇演,获奖后赴济南参加“华东地区曲艺调演”,荣获三等奖。主要曲目有《白绫记》、《金镯玉环记》、《杨家将》、《响&马传》等。评书代表艺人陈庆龙,艺名陈三毛,1957年当选为县曲艺&队队长,主要曲目有《水浒传》、《三国演义》、《彭公案》、《施&公案》等。落子流行于山东及江苏北部等地,俗称“莲花落”、“光&光书”、艺人称之为“荷叶吊板”。平邑落子为山东落子分支,始由&魏庄蔺学全从鲁西南微山湖一带学成传入本县,后传其子蔺景旺。蔺景旺迄今仍活跃在县南部及费县梁邱等集市书场。落子乐器主要是大&钹(俗曰光光)、竹板、节子,而不用弦乐。板式有慢板、中板、快板、急板、垛子等,情绪高亢激扬,风格独特,富有韵味。平邑落子以唱为主,曲调动听感人,地方特色浓郁,唱腔为双句体结构,属徵调式雅乐七声音阶,其韵律长短句结合,大都一韵到底。表演中说唱者兼扮生旦净丑角色,另加身段、武功、口技等特技表演,集喜怒哀乐于&一体,有“一人唱出一台戏”之称,颇受书迷赞赏。传统曲目有《朱洪武牧牛》、《打蛮船》、《许龙传》、《呼家将》、《杨家将》、《南唐传》等。建国后,艺人有时也说唱《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林海雪原》、《高山下的花环》等新编曲目及《一孩好》、《锄草段》等小段。大鼓书以周家小庵周原志、仲村于长江等为代表。琴书以胡汝静、宋效奎、张明珠技艺见长。主要曲目有《罗衫记》、《龙庆》、《父子会》、《林公子投亲》等。
第四节&&音乐&&舞蹈
音乐&&&境内管弦乐器主要有笛、笙、箫、唢呐、二胡、板胡、琵琶、坠琴、扬琴、三弦、吉他、大小铜号等;打击乐器主要有各种型号的锣、鼓、钹、渔鼓及木梆子等。
民间器乐流行曲牌主要有:《小桃红》、《拜堂歌》、《老炮台》、《平调开门》、《商字调》、《凡字调》、《傍妆台》、《工尺上》、《二八调》、《小梁州》、《鸿雁乐》、《百鸟朝凤》、《下调黄莺》、《大财神歌》、《万年欢》等。1988年底统计,民间吹奏艺人全县有42班256人,多活跃于红、白事及喜庆集会等场合。1982年6月,县文化部门举行全县首届吹打乐调演,有12个代表队144人参加,评出一等奖一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1987年7月,县志办公室会同文化馆组织了民间艺人王庆焕、孟兆贤、郭兴民等11人的民间器乐曲演奏录音。
建国前民间流行的小调如:《上翻帘》、《小寡妇上坟》、《小&五更》、《姐儿妞》等,调子大都低沉忧伤,唱词颓唐、庸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由部队文艺工作者改编或创作的一些情绪激昂,宣传翻身解放的曲目,深受欢迎。如宋子峪贫农小组改编、张文执笔记录的五更调《穷人翻身歌》,唱出了农民的一片真情。《大辫子甩三甩》、《送郎参军》、《支前小调》、《沂蒙山小调》等也曾广为流传。建国后,文化部门多次进行民间小调及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1970年共搜集整理民歌42首,编印《平邑县民歌集成》一册。1986年,&民间吹打器乐曲《鸿雁乐》等5首曲谱被省《民间音乐集成》一书收录。本县歌曲创作活动活跃。1964年,由县文化馆任士成作曲,业余作者李堂全作词的《沂蒙山区好地方》,曾先后在全国9个音乐刊物上发表,成为沂蒙赞歌的代表作,县师范教师张淑娥于同年参加华东地区文艺调演演唱后,迅速传遍全国。80年代后,音乐创作活动逐步正规化,年,县文化部门共召开了8届音乐创作研讨会,计有154人次参加,创作歌词223首,谱曲214首。其中,米振伟创作的男声独唱《赶集路上》在省电视大奖赛中获奖。
舞蹈&&&境内流行舞蹈主要有龙灯舞、狮子舞、划旱船、老汉推车、新媳妇骑驴、踩高跷、扭秧歌、玩竹马等。特别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后,打花棍、扭秧歌、踩高跷等活动盛行乡里。
建国后,县文化馆配备了群众文艺辅导员,舞蹈作为舞台艺术才真正开展起来。1964年7月,由任士成作曲,项文编舞的《银花丰收舞》,获地区汇演一等奖。“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地毛泽东思想宣传排演的舞蹈节目,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县文化馆李加户、宋长瑜创作,马宁编舞的女声表演唱《银花遍地香》、《喜采银花》,&在1977年、1979年地区文艺汇演中获奖,《喜采银花》并被选为参加省文艺会演节目。1987年,党彦彬作词、米振伟谱曲、王翠林编舞的舞蹈《梨花&开》,获山东省文艺汇演三等奖。
第五节&&书法&&绘画&&摄影
书法&&&境内清代以前,科举中第者颇多,书法佳作不乏于世。新中国成立后,书法艺术提高较快。至“文化大革命”前,境内较有影响的有胡仲汝、孔凡佑、王子良等人。80年代后,县文化主管部门及群众团体多次举办书法展览,书法爱好者渐多。1985年9月,县书法篆刻协会成立,首批会员22人。是年秋,县文化局与兖州县书画界举办书画联展,本县参展作品近百件。年,每年梨花会期间,举行一次书法展览,3年共展出作品300余件。1987年9月,县青年书法美术协会成立,会员43人,同时在县工人文化宫举办首届青年书画作品展,&共展出60余件。杨广森的书法作品2幅被中国美术馆收展,1幅被南京美术馆收展,1987年8月在全国商业职工书法、绘画、篆刻大赛中获书&法二等奖。王锡庆书法作品获全国农民书法大赛三等奖。高崇业1988年在国际“龙蛇杯”大赛中获三等奖。侯承义书法作品,1幅参加全省青年优秀书法作品展,4幅获国际书法比赛奖,8幅获省地级奖。李晓光的书法作品,参加1987年8月全国商业职工书法、绘画、篆刻大赛,&获三等奖。刘岳、孟漫、项宗环的书法亦均有较高水平。
绘画&&&新中国成立后,境内美术以绘画为主,此外尚有泥塑、木刻、石雕、剪纸等。美术工作队伍以文化系统美术工作者和各中学美术教师为主。1958年,张慕哲的国画《美人蕉》参加省美术展览。&1959年,其山水画《厉家寨换新天》,参加全国美展。年,&张翼创作的木刻、线描插图40余幅,先后在《大众日报》、《临沂大众》发表。孟漫擅长版画、连环画,省及省以上出版单位出版发行的连环画有《两姐妹》、《柳翠》、《小小纸风车》、《三个孤儿的故事》、《牛顿的故事》,版画《我和太阳对对表》、《理想的翅膀》、《庄户学》等。1981年12月,县美术协会成立,首批会员14人,美术创作骨干队伍逐渐壮大。
平邑镇同太庄泥塑玩具远近闻名,至今有近百年的历史。全村共有130余户从事泥塑制作。主要作品有:王狗、泥娃娃、善财童子、&观音菩萨、财神等。每逢冬月,家家作坊,人人动手,赶制泥塑玩具及其它制品,从晾胚、烧制到彩绘,均为手工操作。其作品制作精细,美感强,为人们喜爱,多于春节前后当地集市销售。同时外销泗水、蒙阴、新泰、莱芜、博山、费县等地。
摄影&&&1950年后,县城有郭连义经营的泰山照像馆、靳立亭经营的“曲阜照像馆”两家个体照像馆。1956年两家合并成立公私合&营照像馆,隶属常山供销社。1961年9月,改属县饮食服务公司,称平邑照像馆,时有职工7人,全年营业收入3.5万元。1964年开始使用灯光照像。1974年建二层摄影楼,并增加立体布景,添置返转机,改称大众照像馆。服务项目有叠印、虚光、水彩、油色、放大、分身照等,职工20人,年营业收入7万元。1983年,在县百货大楼东二楼开设彩照部。1985年,大众照像馆增加化妆照像、艺术照像、冲卷等服务项目。
1988年新建蒙阳彩扩社,安装柯达901彩扩机,蒙阳照像馆同时成立。1988年计有国营照像馆3处,有职工24人。个体照像馆31处,从业人员42人。
业余摄影爱好者穆文东、魏士远、关仲祥、潘景文等,经常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摄影作品。1974年,魏士远拍摄的《踏遍蒙山为战备》,发表在《山东民兵》上。关仲祥拍摄的《蒙山云海》3幅照片,参加&1983年省在临沂举办的美术摄影展览,并有多幅照片在《山东画报》等报刊发表。潘景文年先后在中央级报刊发表摄影作品16幅,省级报刊发表287幅,其中《送粮到门》获全省“齐鲁杯”摄影比赛三等奖,《十三元钱的故事》获省“圣泉杯”摄影比赛三等奖,《梨乡风情》获全国“家乡美”摄影比赛优秀奖。
第六节&&盆景&&根艺
花卉盆景&&&本地民间养花历史悠久。据清光绪《费县志》载,清代主要花卉品种有:牡丹、芍药、海棠、藤萝、木槿、鸡冠、玉簪、凤仙、月季、蜀葵、紫薇、山丹、百合、瑞香等。多为地栽或盆栽,&制作盆景者甚少。建国前,少数富户、商号、寺庙、药肆、塾馆中有少量的供石、树桩(主要为黄杨、松柏)盆景,较著名的爱好者有唐次和、胡光裕等。唐次和系当地名中医,爱石成癖。建国后,种植花卉,制作盆景者渐多,但“文化大革命”中除平邑烈士陵园保留百余盆外,机关、民间几乎荡然无存。1979年后,全县花卉、盆景爱好者日益增多,县防疫站万洪堂培植月季50多种,县政府办公室刘宝进引种名菊百余种。1986年9月,县花卉盆景协会成立,副县长李才笃任理事长,首批会员42人。年,共举办盆景艺术展览3&次,每次参展作品200~300余件。1987年10月,庄立忠、刘镜清、唐昌&华、刘令功、徐斌等人的9件作品参加山东省第一届盆景艺术展览,徐&斌的山水盆景《初醒》获三等奖。本县盆景突出表现在沂蒙山区的自然风貌上,给人以“依石隙微土而生,抗烈日严寒而存”的高尚情操之感。唐昌华、王云龙、张同昌、庄立忠、陈绪生、马凯、王开年等擅长树桩盆景的蟠扎修剪;王鸿烈工于石玩、篆刻;徐斌以培植老桩&、制作山水盆景和收藏石玩见长,并在《中国花卉盆景》杂志发表论文两篇。
根艺&&&本县根艺起步于1981年。最初由徐瑞玉开始根艺造型,后逐步发展,现县内根艺成绩较突出的有:徐瑞玉、侯殿强、胡玺宝、&陈宗学等人。徐瑞玉先后制作根艺作品百余件,多次在本县展出,并&举办一次个人根艺展,县长杨培才为之题词“匠心独具”。其作品立意高,自然成型,纹理清晰,布局合理,富有“天人合一”的艺术特&色。侯殿强制作根艺作品近百件,其特点师法自然,神形兼备。1988年,胡玺&宝8件作品参加地区展览,获得好评。
第二章&&图书&&档案
第一节&&图&&&&书
图书发行&&&1948年3月,县内始建新华书店平邑支店,隶属华东总站山东省分店,时有营业室2间,职工3人。1953年8月,县书店设在板桥路西侧今平邑镇医院南院东边,建营业室4间,仓库3间,年销售额2.5万元。1958年1月,改为平邑县新华书店。4月,增设白彦、唐村、铜石等公社书店,全年共销售各类图书15.3万册,销售额7.7万元。
1963年,仲村、白彦、唐村、铜石公社书店撤销。县新华书店为弥补农村图书发行的空缺,组织成立农村发行供应组,深入机关、学校和农村,为广大读者流动服务。全年销售各类书籍17.4万册,销售额8.46万元。1966年8月,县新华书店迁至板桥路东侧,新建营业室5间,仓库14间,计有房屋35间,年销售额12万元。1976年10月后,全县13个公社供销社相继建立图书文具门市部,图书种类、数量和销售数量迅速增加,年销售额达31.28万元。1979年,恢复和新建仲村、铜石、流峪、白彦、卞桥等5个图书门市部。1980年5月,县新华书店又在浚河路中段新建新华书店营业楼1座,为新华书店第二门市部。全年购进图书115万册,年销售95万册,其中中小学教材51.3万册,年销售额49.6万&元。1985年,销售各类图书328.5万册,销售额125.1万元。1988年,县新华书店在注重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扩大图书发行销售网点的建设,&广开就业门路,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在原有7个自身网点和3个集体网点的基础上,又发展18个集体和个体售书网点。成立了图书批发部、机关服务部及早晚服务部3个图书发行单位。年底,全县计有各类图书发行网点31个,经销各类图书345万册,总销售额&174.85万元,实现利润8.1万元。
图书阅览&&&1951年5月,县文化馆建立。秋,馆内增设报刊阅览室,后又开辟图书借阅室,有藏书2500册,报纸8种,刊物35种。至1960年,&藏书1万余册,报纸、杂志100余种。“文化大革命”初期,大量图书被查禁,加之管理混乱,书籍丢失、破坏严重,借阅停止。1973年,&经整理后,重新开架借阅。1976年,县文化馆迁到浚河路北,新建二层&楼1座,内设图书阅览室及书库8间,时有藏书2万册,报刊110余种。1981年4月,图书室从县文化馆析出,独立编制,称平邑县图书馆,有工作人员6人。藏书2?45万册,报纸23种,刊物150种,图书月借阅1125册&次,年借阅1.35万次,报刊年阅览量3.72万人次。1988年10月,新图书&馆楼竣工使用,时有工作人员10人,新楼建筑面积1289平方米。一楼书库,可容藏书15~20万册,二、三楼设有资料室及4个阅览室,计有120&个座位供借读者使用,阅览人数大增。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系统及文化部门各单位均十分重视群众图书阅览室等文化设施建设,至“文化大革命”前,一中、师范、党校、各区中心校等25处学校以及机关工会等单位相继办起图书室,&计有藏书98725册,配有专职管理人员18名。“文化大革命”期间,所有图书室关闭。1978年后,中共中央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广大干部、群众看书学习的风气日盛,厂矿企业及机关单位纷纷办起图书室、阅览室,各乡镇加强了文化站建设,有条件的农村亦办起了青年之家、妇女之家,恢复或增设了图书室。至1988年底,全县乡(镇)、农村图书室发展到254个,藏书10.65万册;机关、厂矿图书室10个,藏书2.2&万余册;各级各类学校图书室137个,藏书15.7万册。全县有专兼职图书管理人员450人。年借阅书刊量25.3万册次,接待读者132.5万人次。
第二节&&档&&&&案
档案管理&&&40年代中后期至50年代末,档案工作无专职管理人员,&主要由县委、县政府秘书兼管。1962年档案馆成立后,档案管理工作逐步纳入正规。档案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档案接收、征集、整理、鉴定、编目以及历史档案开放,举办档案展览等。1962年,开始接收县委、县人委档案入馆,并着手进行征集、整理等工作。1978年,对馆藏档案进行全面鉴定,鉴定出无保存价值的档案144卷。1985年后,馆藏档案迅速增加,档案收集、保密、保管、消防、统计、鉴定、销毁、借阅等各种规章制度也随之逐步健全。1988年底,县档案馆共编制修订&案卷目录120册,文件卡片目录5万张,人员卡片1万张,文件字号目录8册,档案存放地点索引目录2册。年,又对万余卷馆藏档案进行全面鉴定,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管理、编制档号等工作,实现了全宗号不重复,全宗内目录号不重复,目录内卷号不重复,卷内件号、页号不重复,达到科学管理档案的要求。
县档案馆主要保管县委、县政府在各个时期形成的文书档案及各单位移交的永久文书档案。人事档案由县委组织部、人事局、劳动局、教育局、县社等单位保管。一般文书档案及科技档案多由发文单位及科技材料形成单位自己保管。
“文化大革命”前,全县有15个县直机关单位和13个区公所先后&建立了档案室,加强了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档案管理工作受到冲击,大多文书档案散失。年,县直部委办局相继建立档案室,配备了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1988年,县直93个机关单位、26个乡镇及16个厂矿企业分别建立健全了档案管理制度,有专兼职管理人员135人。县委办公室、县社、农业局等36个单位建立了综合档案室。县建委组织专人整理村镇建设档案材料362卷。&1987年后,在县档案馆的具体指导下,石膏矿、化肥厂、造纸厂、水泥厂、拖配厂等单位均加强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至1988年底,县水泥厂整理科技档案105卷,化肥厂132卷,拖配厂110卷。此外,县钢联撤销时移交县档案馆科技档案40余卷。
自1984年以来,县馆共接待查档者7992人次,调阅案卷20772卷次,&复制档案资料41444页。同时,还配合党史和县志编纂工作,编写了《中共平邑县历届党代会简介》、《平邑县历届人代会简介》、《平邑县历年自然灾害》等资料。
馆藏档案&&&1962年,县档案馆接收县委、县人委档案1000余卷,至1965年馆藏数量达3000余卷。1985年,接收1980年前各公社永久、长期档案2224卷。1986年,接收县直各正局级单位1976年前的档案6000卷,时县馆存档案10142卷。1988年底,县馆计有档案60个全宗,12042卷,案卷排列长度240.82米。其中永久档案7225卷,长期档案4817卷。&馆藏档案主要收藏建国以来原中共白彦县委和中共蒙山县委两个全宗的档案共23卷;平邑县委县政府及各部委办局机关、区、乡(镇)、人民公社、撤销单位及部分企事业单位形成的档案资料,共有&12019卷。
此外,县馆还存有声像档案55盒,死亡档案314卷,人口普查档案77卷,工业普查档案79卷。馆藏其他各种资料230余种,7000余册。
第三章&&新&&&&闻
第一节&&广&&&&播
县收音站&&&1950年10月,蒙山县委宣传部在县府驻地荆埠村始设收音站,设备为一部4灯外差两波段50-42型干电池收音机,由专人定时收记广播内容,供县委、县政府领导人参考。1951年11月,平邑县委宣传部建立收音站,至1954年底,全县17个区全部建立收音站,站内设备由县里统一解决,收音员由区机关秘书或文书兼任。1955年6月,国务院奖给三寨、埠阴、姜庄、朱尹、田庄5乡收音机各1部。区、乡级收音站的建立为县广播事业网初步形成打下了基础。
县广播站&&&1957年10月,成立县广播站筹建小组,日,&县广播站建成正式开播。
县广播站自开播后,坚持每天中午、晚上两次播音,共播音3小时35分,其中自办节目60分钟。1970年后,每天早上增加1次播音,并延长每次的播音时间,全天播音计6小时35分。县广播站除正时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山东广播电台的指定节目外,努力办好自办节目。自办节目内容主要有农村节目、平邑新闻和综合节目、简明新闻、社教节目、时事政策问答、农业学大寨、法制教育讲座、学雷锋做好事、科技知识、为您服务、天气预报、广告以及自办文艺节目等。
县广播站建立初期,只有两部广播机,输出功率为2000W,1台汽油发电机。随着广播事业不断发展,各种设备不断增加或更新,至1985年底,站内各种设备价值累计为20.24万元。1968年前,县至各公社广播信号传输均借用邮电局电话线路,有线广播受到限制。1968年&秋,开始架设平邑至武台广播专线,后,各条专线相继开通。至1975年底,县城至各公社放大站信号传输全部实现专线化,广播专线达172杆公里。1985年全县广播专线总长达276杆公里,340线公里。
公社、区、乡(镇)放大站&&&1965年6月,县广播站从临沂购进美多牌300W广播机,架设了2杆公里的专线,始设城关公社放大站。时,全县广播喇叭已由1958年的660只发展到13800只。后,各公社放大站相继建立,到1972年底,全县15个公社均设立广播放大站。1985年,全县各站总装各种型号广播机22台。放大站建站后,积极与有关单位联系,&先后架设了通往各管理区、大队的广播专线。1975年底,公社以下广播专线发展到2621杆公里,广播喇叭发展到135900只,入户率达98.8%。1978年,全县1035个大队,村村通广播,户户有喇叭,广播喇叭达到&159400只,农村广播网基本形成。
1982年后,随着收音机、电视机的大量进入个人家庭,广播喇叭被忽视,加之管理不善,乡镇以下广播线路及设备受到严重破坏,广播通播率、入户率逐年下降,到1988年底,全县通播率下降到35%,入户率只有5%。1987年,开始筹建县广播电台,1988年底基本完工。
第二节&&报&&&&纸
1958年12月,县委决定在办好县站广播的同时,加强人员,创办《平邑县报》。县财政拨款2万元购置了印刷设备,从外地聘请排板师傅,&充实了部分人员,为县报出版作了充分准备。日,《平邑县报》正式印刷发行。
县报社设在县广播站内,与县广播站合署办公,统一领导,统一编辑,人员分工各有侧重。时有编委和编辑人员共5人,编委成员兼编辑。编委徐瑞学侧重报纸,华守成侧重广播,唐昌华分工抓工业报道;编辑张新浩分工抓农业报道,宋玉庆分管通讯联络工作。县报为中共平邑县委机关报,8开2版,每3日1期。县报除转载中央、省、地报纸重&大新闻外,重点配合本县党的中心工作,宣传中共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党的总路线,传达县委指示,报道地方新闻,总结传播先进经验,&表彰先进,促进落后转变。县报中本县稿件占整个版面的71%,其中地&方新闻、通讯、工作经验介绍等稿件占本县稿件的80%,广泛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在办报条件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报社全体人员既作编辑,又搞印刷,克服设备不足、人员不齐的困难,如期完成县报的出版任务。他们经常加班加点编排稿件,有时忙到深夜。稿件编出后,又全力以赴地参与排版印刷工作,帮助工人师傅设计调整报纸版面,反复校对,严把文字关,保证县报质量。
日,《平邑县报》因故停刊,共发行65期,130版,每期发行3402份。时,县、社各单位及每个生产队均订有县报。
第三节&&通讯报道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鲁南区党委机关报《鲁南时报》在县境内油篓村创刊,反映本县人民群众参军参战、对敌斗争、土地改革、合作生产等方面的内容大量刊登,曾鼓舞了人民的斗志,稿件多为党政军中的文人志士所提供。
新中国成立后至50年代末,通讯报道工作一度由县委宣传干事兼管,后又专设通讯干事,负责组织和发动通讯员写稿,及时反映报道各方面情况。
1958年6月,县广播站建立后,为满足县站广播稿件需要,首先在各公社党委和县直各部门中聘请了一批特邀通讯员,并在农村发展了一&批业余通讯员,到年底全县通讯员达到200多人,平均每天收到稿件10多件。1959年《平邑县报》创刊后,县委进一步加强了通讯队伍建设,发动全党办报,在各行各业大力开展通讯报道工作,通讯员发展到&370人。仅县报办报6个半月期间,即收到稿件2312篇,采用455篇。县报停办后,报道队伍随之减少。
1959年下半年至“文化大革命”前,县委设通讯秘书,负责本县通讯报道工作。县委宣传部设通讯干事,除新闻报道外,负责全县通&讯联络工作。1970年4月,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通讯报道组成立,初设1人,至1971年增加到3人。1970年后,县广播站在各公社相继设立了中心通讯组,并发展了一批农民通讯员,最多时达到325人。1982年后,县委宣传部坚持每年年底召开一次通讯报道表彰会,鼓励通讯员多写稿,写好稿,调动通讯人员的积极性。
1984年机构改革后,县委报道组设在宣传部内,有专职人员3人,县直各有关单位也相继成立了报道组。继后,经县委宣传部和广播站研究,首先在全县15个区通过文化考试,择优录用了15名专职通讯员,负责本地的新闻报道工作。县站与其订立了供稿合同,合理解决了他们的报酬问题。1985年8月,26个乡镇先后配齐了专职农民通讯员,并成立了2~3人的报道组。同年,县委报道组增加到4人,全县形成了一个以骨干通讯员为主体的通讯报道工作网。1985年,&全年专兼职通讯员为县站及上级新闻单位写稿1400多篇,其中县站采用1200多篇,被中央、省、地报纸电台采用100多篇,有的稿件被省、地新闻单位评为好新闻。年,县广播站连续3年被省电台授予集体记者一等奖。李现军获省电台一等模范通讯员奖励。柏林乡专&职通讯员陈涛采写的有关刘凤云的新闻报道,先后被中央、省地多家&新闻单位采用,在全国引起反响。潘景文撰写的稿件《香椿树下恨悠&悠》,获全省“保险杯”社会新闻征文活动一等奖。
第四章&&电影&&电视
第一节&&电&&&&影
电影放映&&&1952年前,县境内只有文化馆组织的幻灯放映队1个,&群众称之为“土电影”。1952年3月,省电影教育工作队来本县放映&大型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及苏联影片《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在县城及各区巡回放映,曾轰动全县,境内居民第一次看上电影。1953年,滕县专署电影队、临沂专署电影队406小队、408小队,先后来本县巡迥放映。1954年下半年,408小队正式固定本县放映,仍属地区领导。1956年7月,临沂电影工作队408小队下放本县管理,县电影队正式成立,组成2个分队,无固定放映地点。1957年,县电影中队成立,辖3个分队。
1961年,在县电影队院内建露天影院,将露天影院放映队编为第一分队。原3个分队分别编为二、三、四分队,负责农村巡回放映。“文化大革命”前,全县有放映单位6个。“文化大革命”期间,放映影片以“样板戏”为主。1970年后电影放映单位开始向工矿、农村发展。1973年县电影管理站成立,至1975年全县放映单位发展到21个,其中国办8个,工矿企业办3个,农村公社办10个。1974年10月,县电影院施工,日正式营业。1983年,仲村、地方等公社影院相继建成使用,城乡电影放映单位迅速增加,县电影管理站改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1984年底,电影队发展到51个。1988年,达64个,其中乡镇办30个,村办17个,户办10个,保持正常放映的单位54个。
电影宣传&&&电影宣传主要内容是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典型事例,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宣传方式主要有:幻灯、宣传栏、电影广告等内容。1973年,县电影院首映朝鲜影&片《卖花姑娘》,宣传工作做得好,曾轰动全县。
县电影队自建队以来,多次自制或改装幻灯机,配备专人绘制幻灯片,多次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汇演。1965年夏,魏士远、唐瑞云、王萼代表临沂地区赴省映出了《沂蒙山在变》幻灯片,受到好评。&秋,魏士远携此片参加省队赴华东地区汇演。1970年后,幻灯解说不断创新,从单口到对白,后逐渐改用快书、快板、大鼓、琴书、柳琴等演唱形式。年,曾3次参加省地幻灯汇演,幻灯片《一胎化》、《包》、《王老汉赶集》,分别获地区一等奖和省三等奖。
第二节&&电&&&&视
1970年10月,省广播局赠送县广播站一台14英寸上海牌黑白电视机,主要收看山东电视台节目,为当时县内唯一电视机。1978年全县仅有电视机44台,多为行政机关、厂矿或农村大队集体购买。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全县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电视机数量随之迅速增加,1981年即发展到428台,其中彩电30台。1985年电视机总数达5806台,其中农村个人购买2006台。1988年为49772台,其中彩色电视机为1948台。
1970年7月,山东省广播事业局于蒙山主峰龟蒙顶建调频电视转播台,称山东省广播事业局七二○台。1976年7月,下放到临沂地区广播事业局管辖。1985年1月,又收归山东省广播电视厅所属,更名为山东省广播电视厅蒙山转播台。1988年,蒙山转播台有干部职工47人,设调频、电视、微波、中波、发电5个组。
转播台建成后,安装500瓦调频转播机和1千瓦黑白电视转播机,转播山东人民广播电台一套节目及山东电视台节目。1976年,安装10千瓦调频发射机4部,可同时转播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及第三套节目。是年,安装10千瓦彩色电视发射机1部,转播省电视台电教节目。1984年底,新上1千瓦中波转播台。1985年又上1千瓦调频发射机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套节目。到1988年底,蒙山转播台已成为鲁南地区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枢纽台站,具体负责调频中波广播、电视差转及微波信号发送任务,接收泰山转播台信号,分别送往临沂、枣庄、济宁三地市,同时亦可把以上三地市的新闻节目回传到省电台和电视台。
1987年,开始筹建县电视转播台。1988年底发射铁塔、机房等设施基本完成,并于农历12月27日开始试播。在此之前,境内主要收看蒙山电视转播台转播节目,无自办差转电视设备。&?
】 【】 【】
Copyright (C) 2008 Pingyi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平邑县委、平邑县人民政府主办 平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维护 鲁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郭重阳书法值钱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