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邦典历史上十二个小邦是哪些

安多的脉胳——回望西藏的天空枝一
哦玛荷!!!如您所知,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各民族团结一心,维护祖国统一,共同进步,建设幸福美好家园。安多是我的家园。可是我又不确定。从一些书上说的历史来看,我是康巴人。但是我的语言又是安多话。可是我们的山谷里又有许多人说的是嘉绒方言……到底哪方水土养育了我?我是谁?这是我探究安多史志的原因。以下正文。一 安多到底指哪儿?话说猿和岩魔同居繁衍我们这个民族后,次第发展成四大氏族(哪四个自己查,不絮),又裂变成十二个小邦甚至四十个部族,最后由聂赤赞普完成民族一统大业(期间和之后的历史请参看《回望西藏的天空》)。而这个民族散布的地方有一个明确的称呼(有点长,用藏语说很容易明白,相当于一说炎黄就知道是指什么一样)——上部阿里三围、中部卫藏四茹、下部多康六岗。当然咯,也可以用一个字代替,即“蕃”。先说上部阿里三围。上部阿里三围,指“古格崖围”、“布让雪围”、“艺域湖围”(这个用藏语说也很清楚)。地域在狮泉河、象泉河流域及马泉河上游一带,大体相当于今西藏阿里地区地界及拉达克地方,现在有两围(阿里地区)在我国境内,拉达克在印控克什米尔。话说公元901年,笃信佛教的吐蕃赞普热巴坚被他的哥哥朗达玛(极端仇视佛教,成了最后一任赞普)杀害,篡夺了赞普大位。五年后,朗达玛被热爱佛教的刺客杀死,藏区陷入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动荡和战乱之中,随后出现了大小七个王国。为了王位继承权的归属,朗达玛的两个异母儿子卧松与雍丹相互斗争。奥松之子贝考赞为奴隶起义军所杀,贝考赞的儿子吉德尼玛衮见大势已去,回天无力,便带着三个大臣和100多人为逃避追杀,远遁阿里高原,被那里象雄土王(此时为吐蕃得藩属)扎西赞收留,被敬慕吐蕃王族文明的扎西赞收为婿,并把王位传给他。吉德尼玛衮将吐蕃王朝先进的文化引入象雄,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与吐蕃平等的古格王朝,屹立阿里高原近八百年(据说,无考)。 吉德尼玛兖晚年时,将王国分给三个儿子,长子贝吉兖封芒(麻)域(即后来的拉达克王国),次子扎西兖封布让,幼子德祖兖封象雄,这就是阿里三围的来历。再说中部卫藏四茹。卫藏的意思就是中部藏区。究竟指哪些地方呢?四茹又指哪些地方?我不知道,希望朋友们帮助我补充。下面就是安多的母土——下部多康六冈。下部多康六岗,指安多和康巴等地区。所谓“岗”是藏语对两水之间高原的称呼,六岗就是这片地区的六个高原。即,金沙江与雅砻江间的“色莫岗”、“勃波岗”;怒江与澜沧江间的“察洼岗”;澜沧江与金沙江间的“玛康岗”;雅砻江上游与黄河之间的“玛杂岗”,以及雅砻江中游与大渡河间的“木雅惹岗” 。地图上看,大致相当今青海玉树、果洛二州。四川甘孜州、西藏的昌都地区及云南中甸、维西、丽江等地。
楼主写的不错,加油。欢迎讨论《龙腾战国》之《秦国前传》,从第一个秦人,到秦慧文王入川,这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文中有3D地图若干,欢迎讨论提出建议。 (江:在他人帖内搞宣传链接,例封一月以上,以儆效尤。)
藏族人以何为据,要这样划分和命名呢?主要以地貌为据:上部阿里三围地区以雪山和片石山为主,其地状似池沼;中部卫藏四茹地区水博岩山,其地宛如沟渠;下部多康六岗地区草木覆盖,其地犹如田地。还有一种广泛的划分和称呼法:卫藏法区,多堆人区,多麦马区。猜猜看,这又是根据什么呢?留个悬念,以后告诉你。这下部多康六岗地区又划分为多堆和多麦。这多麦地区又有一个别称:安多。(——这地名终于引出来了。嘿嘿。)为什么取名叫“安多”?毛尔盖?桑木丹先生写道,过了通天河色沃隆仁地方即为巴彦喀拉山。东面的阿钦岗甲山(即积石山,藏名阿尼马卿山,著名的神山)和多拉山,这两座山合称为安多,以此山为界,以下(以山势水流为指向,)地区就称安多地区。具体是,从该出流出的河流汇合后注入玛央曲莫谷地(指鄂陵湖区),叫黄河,黄河注入索洛玛湖(札棱湖)后向南蜿蜒流去,河曲以下即为安多地区。写到这里,我们大体可以明确安多的地理方位了(今天行政区域应该包括玉树果洛阿坝甘南……最好还是看地形自己找)。而历史脉胳,毛尔盖?桑木丹简单概括说,这一片土地(我猜应该有土著先民)的繁荣是在吐蕃人遍布(怎样遍布的他没说)该地后的事了。当然后来东方诸王向西扩张,特别是唐朝时期国力强盛,管理势力渗入这里,长期和吐蕃展开拉锯战……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史料,不再细絮。好了,如何来揭开面纱,细读安多呢?流水帐似地写,繁琐,老套;照搬志书框架,地理人口气候经济文化教育交通……算了,累。也没那本事。不如这样,选几个著名的人物,历史事件,以及重要的人口聚集重镇,散漫地解读,拈趣事聊,又不累还好玩。兴许就能摸到整个地区的脉胳呢。贴子嘛,想写的人写,愿意看的人看。好玩为主,当然要靠谱些为佳。好了,今天就写到这儿(业余抽空写,又没稿费,别催),改天见。
二 宗喀王,一路向东的吐蕃人说到宗喀,首先切记不要和藏传佛教格律派教主宗喀巴混为一谈。我说的是首领,宗喀王。毛尔盖桑木丹先生非常明确地说,藏汉史书中经常提到的那位纵横四海的将军唃斯罗就是宗喀王。(我在其它书上读到有人说唃斯罗是格萨尔王)毛尔盖进一步说,这宗喀王是吐蕃王室的后裔。其渊源如下:“赤松之小王子为塞纳勒晋元,塞纳勒晋元之子为朗达玛,郎达玛之子为朗德卧松,卧松之子为贝柯赞王,贝子为赤扎西孜巴贝,其子为卧德。卧德有四子,其中第二子赤德带领不太多的属民迁来多麦。其时,扎德部落与王俱迁徙安多,藏人随即占据了赤肖杰木湖(青海湖)湖畔一带,法王的后裔任万户长。”……把这些从典籍中摘抄的文字概括成白话,就是说,宗喀王赤德不折不扣是吐蕃后裔——他是吐蕃灭佛赞普也是最后一个赞普郎达玛的子孙。吐蕃王朝崩溃后,王朝的王公贵族们四处奔走各立山头,陆续在青藏高原建立众多的政权。宗喀王就是其中之一,非常成功的望族之一(此外还有阿里古格王朝、布让王朝、拉达克王朝等)。也有一些说法,认为宗喀王(唃斯罗)是新疆来的——毛尔盖说这也靠谱,因为新疆毗邻上部阿里,这一带在古代时常隶属于吐蕃,甚至与阿里同为一体。说他从新疆来,相当于说他从上部阿里三围来。是什么时候称为宗喀王的呢?史籍中没有登基大典的记载,只能从其他事件史料中分析。一本汉文史料记载,公元1048年至1089年间,宋朝和吐蕃在兰州交战,击毙藏人约二万。可以肯定的是,真有其事的话,那么这次战争中大宋的对手就是宗喀王(吐蕃王朝已经没有了呀)。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宗喀王已经在青海一带建立稳固的江山了。说到这里,这宗喀王的来历比较清楚了吧(——灭佛者的后裔建立了宗喀政权,孕育了一个伟大的弘佛者,宗喀巴。嘿嘿)。下面要解析的是,这宗喀王是怎么来到多康六岗(安多)的?
楼主不要太监了
公元11世纪,青海省东部地区建立过唃斯罗政权。在这个政权传四代的近百年中,曾左右过河湟地区。关于这一政权,过去有过许多研讨,有人认为唃斯罗是藏族著名史诗中的格萨尔其人,理由是:二者生活的时间相近,都在11世纪,二者声誉、影响都很大,唃斯罗与格萨尔二者的名称读音相近,汉文古音中“角”与“格”相近。这种不从藏族的历会、社会、语言、文字和习俗方面去论证问题的方法,是很难得出正确结论的。其实,唃斯罗并不是格萨尔,也不是其他揣测中的人物,而是吐蕃王室后裔。唃斯罗政权就是吐蕃王室在安多东部地区的再现。公元9世纪下半叶,吐蕃王朝分崩离析。《汉藏霍尔(蒙)历史概述》一书说:僚臣华云(赤热巴巾赞普的大臣)促使“民反上”,以铁棒捣地,大声吼叫道:“世间一切鬼和神,所有领主都杀掉……”。公元923年,即后唐同光元年,起义者杀死了卧松之子白柯赞,白长子吉德尼玛贡带领亲信百余骑逃往北部阿里地区。吉德尼玛贡生有三子,长子叫拜吉贡,二子叫扎喜贡,三子叫德祖贡,他们分别占据芒域、布让、古格三个地区。“芒域四周环湖泊,布让四周雪山围,古格四周为岩石,三地统称阿里三围区”,藏族历史上称作上部三贡。古格王朝,布让王朝,拉达克王朝,即三贡所建的王朝。他们还延请过阿底峡尊者,对西藏佛教的后宏事做过贡献,故有较大影响。白柯赞的二妃也生有一子,叫扎喜孜巴,即历史上的雅隆王系,据传在事变中带领亲信多人逃到多麦即安多,其后裔建宗喀王朝,统治过宗喀18部云。扎喜孜巴也生有三个儿子,长子叫巴德,二子叫卧德,三子叫吉德,史称下部三德。这就是说,白柯赞被杀后,其子吉德尼玛贡逃到阿里,其后裔建三贡王朝;二子扎喜孜巴逃到多麦,其后裔也建有王朝。有个传说故事说:藏王赤松德赞请天竺高僧莲花生来卫藏,赤松德赞在迎接时,莲花生就曾当面说过:大王头戴有帽,足穿有靴,这预示着你的事业,上部会有头样儿,下部是足样儿发展。中间未紧腰带,松散,这不好,不过有这一盆沙金,也不要紧。过去的佛学家们以这个传说故事来解释南德卧松事业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对下部靴样儿的领会尽管不同,大多认为在五代时期凉州出现的六谷部独立政权,北宋时期在徨水流域出现的宗喀王朝,即唃斯罗政权,都与扎喜孜巴有直接关系。毛尔盖认为,弥药即西夏(党项羌)是藏族,弥药王和布丹王同样是吐蕃王之兄弟充任的诸侯。弥药王和宗喀王先后崛起后,成为骚扰唐宋王朝的边患。为边地安稳,唐宋曾使用“以夷治夷”方法,扶持宗喀王牵制弥药王,或者反之。宗喀王(唃斯罗)“(997年—1065年),又作嘉勒费,本名欺南陵温,号瑕萨。”这是《宋史?吐蕃传》的记述(有名有姓还有号,嘻嘻)。宋史与新旧唐书一样,都对吐蕃缺乏深入了解,加之语言隔阂,使用译名较混乱,不确切,给后来的研究者造成不少困难。《宋史?吐蕃传》说:“唃斯罗者,绪出赞普之后,本名欺南陵温钱逋。”《隆平集》卷二十说:唃斯罗者,绪出赞普之后,本名欺南陵温栈逋,生磨榆国,盖吐蕃赞普之苗裔也。”《续资治通鉴》中写为嘉勒斯赉,较确切。这些记载的共同处是认为唃斯罗是吐蕃赞普之苗裔,但其他方面就不同了。这嘉勒斯赉还原为藏文,就是rgral—sras—lags,意为王子,加lags赉,是地道的卫藏口语,是敬称。史料又说,“河州人把佛叫唃,把子叫斯罗,是佛子。其实“佛”的敬称叫rgral一ba,王的名称作rgral—po,两个词尾是不同的,rgral—sras首先应理解为王子,因为唃斯罗并不是转世活佛,又不以宗教职业面目出现,故与“佛子”连不起来。身为王族后裔叫“王子”是对的,叫“佛子”就不行。藏族的赞普、领主,甚至于大活佛,习惯上都隐本名,只称宫职、佛号,所以说他的本名说得不清楚。“欺南陵温栈逋”还原为藏文应是“khri—gnam—ldev—iabonbtsad—po”,这是其身世的表白用语,意思是“南德卧松之孙,赞普是也”。南德卧松是达玛之子,被认为是吐蕃王族的正宗。提出“南德卧松”说明自己是正统君主,这在当时太必要了。藏史中把卧松称为南德(gnam—lde),而把永丹称作那达(mngay—bdag),这是个巧妙的安排。虽然,当时的乡林氏权大势重犷占据拉萨及卫藏主要地区,还步步逼卧松一派,并夺占其天地,但后来的知识界并不同情他,仍称他为“那达”,而把卧松称作khrgnam—lde,倾向是十分明显的。南德(.gnam—lde)写成南陵,是lde只读上半部音素的结果,古代汉文译音中常有此种情况,这应该说是不谙藏语造成的。“生磨榆国”是说生于“西芒域”(mong—yul),即今普兰县。汉文史料说生于“西域”,虽不具体,方位没有错。“瑕萨”如是藏语rgral—sa的音译词,类似汉语中的“当今皇上”,也有此称。这是口语用词,并不是什么“号”。藏族文人一般是不用一号的,只有个别文学作品的作者有时例外。
以上内容大多出自西藏历史研究杂志。原因是想做毛先生的书的补充,或者说印证。做抄书先生了,好在不是为利,只为学习交流。
唐末、五代至宋初这100余年,河徨地区同安多其他地区一样,吐蕃王朝的统治已经结束。处于“族帐分散,不相君长”的部族分立的情况。那时,部落兼并、分离的斗争仍在继续。赤德率领一批人马来到多麦,他到祁连山区,到高昌都有可能,因为多麦北部地区早就住有吐蕃人,而且是澎布部族人。公元8世纪时,“九勇士”的后裔长驻北部,叫“葛麻洛”,后来成为祁连山人,故叫“华热”部族,他们为重振吐蕃王朝作过各种努力。五代时的折捕嘉施(btsan—Po gral—sras),以王族名义割据凉州。折捕即赞普,嘉施即嘉勒斯赉,与后来的唃斯罗同一称呼,也叫王子。这说明他同公元923年扎喜孜巴到多麦的活动有关,也是先时建起的割据政权。到9世纪末,藩?罗支(vphanblo—gros)被六谷部蕃众推为大首领,取代折捕的地位。这藩?罗支亦是澎布人(藩即是澎)。有的研究者因不了解藏族的文史,故有各种揣测,也是难免的。藩?罗支更积极地采取联宋抗夏(西夏)的明确方略,对李继迁西进起过遏止作用。他遏止西夏西进,是宋朝的渴求,因此,于咸平四年,即公元1001年,被宋朝授予“凉州防御使兼灵州西面都巡检使”(见《宋史?吐蕃传》)。公元1004年,李德明元年,藩?罗支被害身亡,宋朝追封为“武威郡王”。这藩?罗支是澎布人,可能是扎喜孜巴的后裔,目前尚无材料说明。宋朝是个积弱积贫的朝代,北宋时由于忙于应付辽国,无力照及边疆,只好采取“来则不拒,去则不追”的态度。凉州吐蕃利用宋夏对抗矛盾,建立了六谷部割据政权。这种情况也给后来的赤德在宗喀建立吐蕃王朝创造了条件。这就是说,宋朝的贫弱,又加辽国和西夏外患,给吐蕃在河徨地区建立王朝以可能。唃斯罗其人到河州后,先在多僧城,后移至廓州,又从那到宗喀是可能的,正如主韶说的:“西蕃种类,皆尊大族,重故主”。河湟地区的首领们因“尊大族,重故主”而“略取唃斯罗”是自然的。这“略取”是为了立主,争的是王子招牌,绝不是其“相貌奇伟”。吐蕃王朝崩溃后,多麦地区的河湟及东部边境一带,经长期的军阀混战,豪强争霸,部落兼并的动乱,人民吃尽了苦头,希望尽快结束“种族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无复统一”的局面,因此,那种“争主”活动,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意愿。那种情况,同时也成为赤德在宗喀立法称王的客观条件。就史料看,赤德来多麦时,带着自己的一套人马,并不是光杆司令,更不是什么“流浪儿”。出现此等不文雅的词语,是由于《宋史》记述不详,观点片面造成的。唃斯罗被李立尊接到宗喀设朝称王。李立尊又写立尊,看去是宗喀地区首领,看其名姓,也许是什么豪门人物,从“立尊”推测为“宗教人物”,是缺乏说服力的。另一实权人物温道奇,又译温逋且(dbo—npo—che),似是赤德王室人物。温逋(dbon—po)是侄孙辈的称谓词,藏族领袖人物及宗教大首领,都有亲属侄孙辈任辅佐性行政事务工作的,有的权力较大,叫温布且或温谦布,渐次也成为显赫的宫职称谓。公元9世纪,即821年的长庆会盟时的吐蕃首席代表叫“钵阐布”,据说也是赤热巴巾的温逋。钵与温是方言,阐布与且(或奇)同义,是“大”的意思。“温布”称谓在安多地区一直应用,直到解放后的宗教改革。很多汉族研究者不了解这一情况,把“温逋”拉到“本布教”方面考虑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不正确的。青海东部,河湟之间,蜿蜒起伏的峻岭大山叫宗拉(tsong—la),宗拉山下的湟水叫宗曲(tsong—cho),宗曲流域叫宗喀(tsong—kha),原意为徨滨。徨水源起涅源,经西宁、平安、乐都、民和诸县注入黄河。“宗喀”在吐蕃时期已经很著名,因它在军事上占有重要地位。五代、宋初的材料表明,“宗喀”居青唐与貌川之间,当是今天的平安县。我们知道,平安地区在汉朝叫平戎驿,是军事据点。以后的各朝代每次军事活动,都以此地作驿站,名称虽有更换,如叫安夷、平戎、平准等,其驿站的重要地位从未改变。藏文史料中的“宗喀”,有具体和广义两解。具体指湟水流域,再具体就是平安县地区。广义说“宗喀十八部”,似指河湟地区,再大就说到河陇地区了。总之,历史上“宗喀”是个著名地区,尤其明代宗喀巴的出现,使这个地区更显要了。唃斯罗先到“宗喀”立法设朝,但他受到立尊的控制,成了傀儡,他失败了。到貌川后,又受制于温布且。公元1032年,北宋王朝封唃斯罗为“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同时也封温通且为“归化将军”。当时宋王朝的主要政敌是西夏,谁表示抗夏都封官授爵。从此,唃斯罗政权有较大发展,尤其甘州回鹘等南下投他,势力也有不少增长。但是,温布且渐次不满佐相之职,想取代唃斯罗,他发动了政变。唃斯罗平息叛乱后,离貌川迁到青唐(今西宁),从此,青唐成为唃斯罗政权的首府,成为河涅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宗教中心。唃斯罗到青唐并亲掌政权后,更明确地采取依附宋朝、抵御西夏,以求自身发展的政治态度。他是吐蕃王裔,他的政权也叫吐蕃王朝。他在依附宋朝的同时,又联东辽,立于宋辽夏之间,以求发展自己的势力。
一会儿是卧松,一会儿是沃松,要不来点奥松……参看的那些书本对人名写法各有不同,自己又不审慎,混乱到这地步,惨!!!!!!
须知,唃斯罗或者说宗喀王作为辉煌不可一世的吐蕃王朝的后裔,肩负着神圣的责任,内心深处必定有远大的抱负。为了重振吐蕃王朝,这个政权部署了长远的发展大计,并且进行了坚定的实施。—— 实行盟誓制以控制部属。吐蕃从部落联盟时期开始,就实行一种盟誓制。利用这个办法,雅隆部落得到迅速发展,由部落和氏族联盟,发展成为西藏高原的统一政权—吐蕃王朝。吐蕃在建起王朝后的200多年中,一直沿用盟誓方式,统一思想,统一步调,从而实现王室意图。这是个有效的统治方法。唃斯罗建起宗喀的吐蕃王朝后,从几次失败中认识到联络各种势力的重要性。宗喀地区对他来说是复杂的,社会情说也不同于卫藏,在这里立朝逞雄,盟誓方法更显得重要,只有盟誓,才能加强统一,控制各种力量。唃斯罗力图恢复吐蕃时期的王朝权威,他设立一套朝廷仪规,议事、决断、监督、褒贬的程序和法规。王是最高的权威,主宰一切;王是神圣的,必然竭诚地拥戴。所有这些,也依吐蕃王朝时期的章法行事。在唃斯罗执政的近50年,基本上是以吐蕃王朝的面目屹立于河湟地区的。—— 尊释教,广建佛寺,用宗教进行精神统治。佛教早在公元7世纪中传入吐蕃。但吐蕃时期安多地区没有建立过佛寺,也无有关佛教的记事,而有着广泛而深切影响的,则是群众性的本布信仰。安多地区在10世纪前,佛教还未广泛传播,居民普遍信奉本布。本布是藏区的原始信仰,它很象萨满教,也崇拜自然物。藏文史料说:“达玛灭法禁沸,70年代处在黑暗时期”。这是佛家言论,指的是吐蕃本土。在安多不存在佛教的前宏期,后宏期却从安多发源了,这是事实。公元10世纪初的后梁乾化二年,即宋太平兴国三年,桑莺寺主益西嘉参父子派鲁梅、茨成喜饶等10名卫藏青年来河湟地区向喇钦?贡巴绕赛学习佛法。10人受戒回去,于是佛教又在卫藏地区发展起来,是为后宏之始。唃斯罗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在宗喀立法建朝,成为吐蕃宗喀王朝。此时,本地不但有佛教,而且正在兴盛。唃斯罗掌权后将佛教定为国教。尊为至上,并广建佛寺,塑立佛像和浮屠,尽力使佛教与居民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加强其社会基础。平安县北面的白马寺在那时已是佛家修洞。后来喇钦?贡巴绕赛来此居住,宏扬佛法,于1035年在该处示寂。后宏始祖在此示寂,并留有遗体,所以首先在该山修建佛堂,供人们瞻仰叩拜,安多地区的第一个佛寺就这样出现了。—— 发展贸易,以增势力。《宋史?吐蕃传》说:“唃斯罗居都州,西有临谷城通青海,高昌诸国商人,皆趋都州贸易,以故富强。”青唐在东西交通线上的地理位置,给唃斯罗政权带来极大好处。这个地区的农牧业、手工业都得到发展,商业也有发展,并日趋繁荣。西夏崛起,进而占据河西地区后,“羌中道”更显重要,都州等地得益不浅。《宋会要辑稿》认为,“宗哥诸族,皆感朝恩,多遣人防援以至。”的确,唃斯罗在依宋抗夏以自强的事业中,客观上对维护中西交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给北宋王朝起了辅佐作用。唃斯罗建立的以藏族为主体,联合其他民族成分和社会势力的吐蕃宗喀王朝,在河涅地区的活动,客观上也是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西夏攻占河西后,六谷部吐蕃人、汉人及甘州回鹘数万人南投唃斯罗,都作了适当安置。毛尔盖桑木丹说,宗喀王统治安多时间约一百年左右。综观全局,从宗喀王本身的角度看,他依附宋朝,反抗西夏,又联东辽,在宋夏之间发展自己,成为一支比较有力的政体。这个政权在维护中西交通和多民族地区的团结发展方面,有过积极贡献。1065年,唃斯罗本人去世后,其后裔发生了分裂,虽然政权传了三代,但总没有脱离分崩离析的结局。大约80年后,吐蕃宗喀王朝,即唃斯罗政权终于消灭。
三 岭 格萨尔:幻影重重寻真迹和说宗喀王很快就联想到宗喀巴一样,一说格萨尔,人们很快就说到《格萨尔王传》这部史诗上去了。我想要做的,是探究历史上的格萨尔其人其事。到底有没有格萨尔这个人?英雄史诗里的讲述有多少是靠谱的,或者说真正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根据毛尔盖先生的讲述,有格萨尔这个人是确凿无疑的。英雄史诗里的讲述“肯定”有过,为什么要加引号呢?因为这些事件目前还无法将时间地点以及历史事件还原到历史的坐标系上来。那么,我们目前能够搞定的是素描格萨尔生平。就在宗喀王崛起的时代,在多康上下部交界处,强悍的岭国及其英雄格萨尔也开始了征服世界的征途。格萨尔的族氏渊源,按照旧本《原始氏谱》记载,应属原始四大氏族中的董氏族。岭国领地在六岗中的色莫岗,有上中下三个万户府。相传上部万户在上部康区的金沙江畔。其官家世系是:金沙江南岸大官寨贾热桑珠孜从往昔延续至林钦波达仲,现今康区德格王系也是彼之后裔;中部万户府在澜沧江畔。其宗族是寓居金沙江南岸林卡地方热达官寨的官宦人家;下部万户在多康黄河沿岸。董氏分布在岭国的子孙分为长系、次系和小系。其中,小系头领叫阿聂察根晁沃。他的长子叫晁同,次子叫僧伦,三子叫囊琼玉达。其中(只说关键人物哈)僧伦婚配汉家女,生子孔杰,又婚配叫嘎姆的姑娘,生子格阔甲,也就是格萨尔。格萨尔乳名觉如。长大后婚配珠姆。他携手同族弟兄南征北战,称雄一方。具体可以用来佐证的事件是,宗喀王同弥药相系争斗,两败俱伤。其时霍尔乘虚而入,抢掠多麦许多地方。格萨尔挫败霍尔,控制巴尔喀木、玛曲河(黄河源头)大片地区。关于格萨尔的史料,毛尔盖在本书里大致写了这么多。这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我希望将来能有更丰富的史料被人整理出来。在我个人,小时候第一个听到的故事就是格萨尔王传——在我们的山谷里,每一个村庄里叙述的格萨尔都各不相同各有风采,甚至能和村庄里的日常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来着。我琢磨着将来有能力的时候写一个我们村子里讲述的格萨尔传——一个充满我们村子风土人情的英雄故事。这是后话。今天的藏区,任何一个村庄,都在讲述格萨尔的传说,许多地方还大都能“指认”格萨尔争战的遗迹。人们是多么熟悉这位英雄啊!格萨尔,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一个抽象的历史人物。
帖子不错,但少数民族史料译文往往彼此有出入,望尽量核对好后发,以免遗恨……
谢谢楼上。你说的正是我痛苦的事。下一节要写的果洛历史,人物地名译名交错出入简直出神入化,连看了三遍都理不出头绪。但还是要理出写出,希望多多指教。
咦,加精了,谢谢斑竹。
@瑶台失手 11楼
19:49:18-----------------------------瑶先生好。问候。中秋快乐。
@高原红007 哦玛荷!!!如您所知,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各民族团结一心,维护祖国统一,共同进步,建设幸福美好家园。安多是我的家园。可是我又不确定。从一些书上说的历史来看,我是康巴人。但是我的语言又是安多话。可是我们的山谷里又有许多人说的是嘉绒方言……到底哪方水土养育了我?我是谁?这是我探究安多史志的原因。=====================================看这段话,我猜楼主是阿坝壤塘一带的?
@雪山之上的雪 17楼
22:53:14@高原红007哦玛荷!!!如您所知,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各民族团结一心,维护祖国统一,共同进步,建设幸福美好家园。安多是我的家园。可是我又不确定。从一些书上说的历史来看,我是康巴人。但是我的语言又是安多话。可是我们的山谷里又有许多人说的是嘉绒方言……到底哪方水土养育了我?我是谁?这是我探究安多史志的原因。......-----------------------------我也猜一个 金川
@高原红007 14楼
11:26:11谢谢楼上。你说的正是我痛苦的事。下一节要写的果洛历史,人物地名译名交错出入简直出神入化,连看了三遍都理不出头绪。但还是要理出写出,希望多多指教。-----------------------------热切期待。
这篇等了很久了因为婐为吐蕃民族史的研究主要是在唃厮啰政权所以很期待这一篇这阵子生病身体一直不舒服好一阵子没上天涯了虽然现在也还没完全康复但是总算可以浮上来一下看望各位朋友原本中秋就要浮上来的说结果还是没办法现在浮上来跟大家补个中秋快乐并祝十一快乐
@高原红007 7楼
10:30:15唐末、五代至宋初这100余年,河徨地区同安多其他地区一样,吐蕃王朝的统治已经结束。处于“族帐分散,不相君长”的部族分立的情况。那时,部落兼并、分离的斗争仍在继续。赤德率领一批人马来到多麦,他到祁连山区,到高昌都有可能,因为多麦北部地区早就住有吐蕃人,而且是澎布部族人。公元8世纪时,“九勇士”的后裔长驻北部,叫“葛麻洛”,后来成为祁连山人,故叫“华热”部族,他们为重振吐蕃王朝作过各种努力。五代时的......-----------------------------此“九勇士”是供奉贡巴饶萨上师的“侏儒”还是“玛桑”?
大家还在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藏族的历史贡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