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饺子为题,写一首诗,要略带点思念喜庆背景的意思。

我的位置: >
春节的思念
时间:&&|&&作者:陈维国&&|&&浏览:129
春节,虽然是中国人民的重要民俗节日,但近年来,年味一年比一年差。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节日除了休息和娱乐之外,已经对人们不再有什么兴趣了。
蛇年除旧,马年迎新。我打开电脑心中涌起无际的思念。春节,虽然是中国人民的重要民俗节日,但近年来,年味一年比一年差。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节日除了休息和娱乐之外,已经对人们不再有什么兴趣了。而在过去,生活物资需要用票供应,尽管人们的生活贫困,但只有节日才能吃到美味,所以,大人孩子都盼望过年,而过年的时候,全家老少挤在一起,吃下那平时难得的美食,享受那亲人团聚的其乐融融,确实令人想往,令人难忘。我刚懂事的时候,每逢春节特别热闹。那时候过春节没有现在的这么多的文艺节目可供人们消遣,最多只是单位里发给职工一两张电影票而已,因为小孩子不收票,爸爸妈妈可以带领我和弟弟去看看电影。三五岁的小孩,不敢放鞭炮,只有在除夕午夜的时候,爸爸会到院子里点燃一挂100响的小鞭。然后回到堂屋里在供桌前点燃几卷黄纸,让我这个长孙在爷爷的灵位前磕头作揖,再燃上三枝香插在香炉里。春节最吸引我的是我和弟弟能够穿上妈妈给我们做的新衣服,可以给我们的几角压岁钱。爸爸和妈妈在春节前几天就开始忙着做各种食品菜肴,提前做的大都是馒头和油炸食品。平时里我们根本吃不到这些东西,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可以吃到。那时候米、面、油、肉、鱼、蛋、豆腐等都是定量供应,爸爸妈妈提前做好的食品会放在一个篮子里高高地吊在堂屋的房梁上,奶奶的任务就是整天看着这些好吃的东西,害怕我们兄弟偷吃。直到除夕那天,妈妈才会把这些油炸食品拿出来让我和弟弟吃。其实这些食品也不过就是用白面掺着玉米面,加点糖精炸熟的面点和用萝卜丝加点肉炸熟的丸子和油炸的鱼而已。除夕晚上妈妈还会炒几盘菜,菜里有几块平时难得一见的肉片和一两盘鱼。爸爸平时最喜欢喝酒,除夕这天晚上因为有好菜,他会多喝几杯,喝酒后,他会躺在炕上听收音机里播放的戏曲,我就会利用这个机会带着弟弟跑到院外看别人家的孩子们在大街放鞭炮。那时候的鞭炮力量很小,一般不会伤人,胆大的孩子会把小鞭的底部捏在手指上,用香火点燃引线,然后把捏小鞭的手远远伸直,就会听到“啪!”的一声,随后就是孩子们的欢笑。那时虽然也有药量大一点的小炮,需要立在地上燃放,小炮声音较大,点燃引线后,人们会跑到一边观赏。还有一种叫做“二踢脚”的炮仗,人们一般将这种炮仗轻轻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用香火点燃后,炮仗会发出一声巨响击向地面,然后又迅速飞向天空并在空中炸响。因为第一响发生在地面,第二响发生在空中,人们管它叫“二踢脚”。一年年过去了,我又有了两个弟弟,家里的生活越发紧张了。再过年的时候,妈妈只给我做一套新衣服,然后又把我倒下来的衣服改一改,给二弟穿,再把二弟的衣服改一改给三弟穿,三弟弟的衣服改给四弟穿。过年前爸爸和妈妈准备的食品也更多了一些,只不过食品里掺得玉米面也更多了,而菜里的肉却更少了。鱼和海鲜没有见少,其中大都是爸爸和妈妈利用休息天和大海落夜潮时,赶海收获的。现在想起来,那时候幸亏赶海不受限制,要不然,很多人还真得没有办法过好春节的。文革期间,我才15岁,最小的弟弟6、7岁,造反派把中国大地搞得一片混乱,但人们对于过春节的习俗却没有改变。我家住在的台山村,南面是“革联”派占据台山的武斗据点,北面是马栏村“工总司”&占据的武斗据点。除夕晚上,造反派们也没有闲着,他们把高射机枪架起来,在空中织出几道明亮的弹霞,街市里的孩子们仍然穿街过巷燃放着鞭炮,寻找自己的快乐。除夕下午,我按照爸爸的要求步行往返十几里山路,到马栏村墓地里给爷爷上坟。我走到墓地的时候,满眼看到的都是坟墓。中国人每逢春节,都要到墓地上坟,请已经逝去的先辈灵魂回家过年。这种习俗称之为“请神”。一般的做法是,到达墓地之后,要用树枝或木棍在坟头前画一个圆圈,但圆圈必须得留一个缺口。然后在坟头前的平台上摆放供品、点燃香火,之后要在坟头上压一叠烧纸。这一切做完之后,要给坟中的先人烧纸,俗称“送钱”。这些烧纸事先用古钱币模具打印过,打印的时候不能重迭,据说,打印时一旦重迭就不灵了。烧纸的时候,要拿出一卷纸到圈外烧,民俗认为:“给先人烧纸时必须考虑没有亲人和后代的孤魂野鬼,要把&‘钱’给他们一些,否则给先人送的‘钱’也不灵。”这个祭祀文化内涵与中华民族的“扶危济贫”、“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是一致的。待纸火熄灭之后,要用雪将纸灰压住,以防死灰复燃。然后在坟前磕头作揖后,喊一声“爷爷,回家过年!”便向家走。回家的时候一路上不得回头,要一直走回家。到家后,先将一事先准备好的木棍放在门后,俗称“拴马棍”,是给骑阴马回家的先人拴马拴牛用的。据说,男人乘马,女人乘牛。这也是人死后给男人扎纸马,给女人扎纸牛的原因。上坟回家后进到堂屋,先给事先准备好的供桌上点燃三枝香,然后在供桌前的纸盆里点燃几卷烧纸,在供桌前磕头作揖,请先人就座入灵位。随后家里的其他人依照长幼顺序给先人烧纸磕头作揖,以示拜祭。从这一时起,家里必须保证供桌上的香火不断,并且每天早晚都要烧纸,直到初二晚上送神出门时为止。送神时,需要先在供桌上换供品,此时的供品主要是饺子。供品换过之后,要烧纸拜祭,然后带一卷烧纸和一盆饺子汤到大街的路口处,点燃烧纸,磕头作揖后,将饺子汤泼掉,喊一声“爷爷您请回吧!”然后回家并撤掉拴马棍。正月间的祭祀先人活动在元霄节时还须一次,只不过这次祭祀活动的上坟只是“送灯”,并不请先人回家过节,坟前的祭祀要求都是一样的。那时候过年没有其他文化活动,除了春节贴对联以外,就是祭祀文化贯穿于春节期间,对人们的影响极大。中国人的祭祀文化是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祀灶开始的。灶是家庭的象征。人类历史上出现了最初的家庭,就出现了赖以生存的火塘,以后演化为灶。灶神的产生,是灶对于人类家庭的神圣性和重要性的一个象征。人们常说家庭的“香火”不能断。这火原来是指灶里的火,后来指子嗣。祝融是最早的灶神,被祭祀的时间最长。在可以搜集到的大量灶神传说中,形迹不同、名字各异,但大多姓张,这是民间信仰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所致。每年腊月二十三是祀灶的日子。所谓祀灶,就是送灶神上天,祈求灶神向玉皇大帝说下界人间的好话,以保全家老小平安吉祥。过去,许多地方的家家户户都在住房的明间砌一高台灶,靠近灶头的墙上贴着一张灶神像,两旁有一对联:上天言好事,下届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晚饭前,人们把贴在灶头墙上的旧神像和对联撕下来,用火烧掉,这叫辞灶。辞灶前要举办一些简单的仪式,在神像前供上麦芽糖制的糖瓜或其他糖果,意在让灶王爷把嘴粘住,以免他到玉皇大帝那里去乱说乱奏。还要摆放一些其他供品,再烧些纸钱,意思是送给灶王爷上天路上用的盘缠。在祭祀时,户主口中念颂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类口诀。然后全家人依次叩头,为灶神送行。祀灶有些禁忌。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传说灶王爷生前姓张,名张郎,平时不好好种地,出门去做生意,一去之后音信杳然。妻子丁香在丈夫离家之后拼命地干活养家,并殡葬了先后去世的公婆。有一天,成了富翁的张郎回家休了丁香另娶了海棠。丁香乘坐一头老牛拉着车,毫无目的地来到山中一间茅屋前牛就不再向前走了。这家里有一位老婆婆和靠砍柴为生的青年相依为命,他们收留了丁香,丁香与青年成婚后,经过努力劳动成了富家。多年后,一个讨饭的来到丁香门下讨吃,丁香认出是前夫张郎。张郎从前妻递给他的面条里吃出了他们时的簪子和荷叶首饰,才知道这个女人便是被他休掉的妻子。张郎羞愧难当,钻进灶里憋死了。张郎死后,大庙不留,小庙不收,魂魄到处游荡。玉皇大帝下界视察,恰遇张郎,由于他们同姓,便封了他个灶王官的名号。人们看不起灶王,每到腊月二十三,煮一锅烂面条给他上供,羞辱他,却又害怕他在玉皇面前搬弄是非,也不敢怠慢他。还有一种传说,灶王原本是天庭里的一名役员,被玉皇大帝派到凡间来监视老百姓的。他的行动诡秘,总是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时候溜进家里,人们对他提心吊胆。他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回天庭去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的情况,年三十晚上回到人间。他的毛病是爱搬弄是非,所以,人们在他临行前,总是用糖瓜粘住他的嘴巴,以防他说人间的坏话,给人们带来厄运。春节是中国农历年的岁首,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后来叫春节。中国历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公元前104年(元封六年),经汉武帝改历法,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落下闳因此被称为“春节老人”。此后一直沿用至今,长达二千余年。春节在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叫做过年。但年和春节的起源并不相同。民间对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甩牛鞭子。“年”突然听到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突然抬头看到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年”不知红为何物,吓得它掉头逃跑。“年”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时,发现一户人家门里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夹着尾巴溜掉了。人们发现了“年”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每逢腊月三十这天就点燃灯火、燃放鞭炮用以驱“年”,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以后“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并与春节同义。1967年的春节,尽管造反派已经夺权,但掌权者并不敢轻视春节的市场供应,人们依然如故地迎接春节的到来。只不过文革期间的春节,传统的民俗受到了抑制,广播里充满了造反和革命的声音,舞台上和影幕上及广播里也只有样板剧在支撑着人们的文化生活。妈妈当时参加了“革联派”,她拥护“革联派”的观点。爸爸没有参加任何派别,但却支持“工总司”的观点,二人经常在家里辩论,爸爸如果辩论不过妈妈就用拳头说话。我当时虽然是中学生,也倾向“革联派”的观点,在爸爸老拳的威胁下,我不敢暴露自己的观点,也不参加他们俩的辩论。尽管家里充满了斗争的火药味,但维系家庭的传统理念仍然占主导地位。春节前夕,爸爸和妈妈都自动停战,共同操持过年的事情。我当时已经15岁了,利用停课期间上山拾柴割草,为家里准备了充足的燃料。还利用充裕的时间赶海,积攒了不少海鲜,都放在仓房里冻起来,准备过年的时候全家食用。傍晚时分,我从坟地里回来,按照祭祀礼仪做完了一切,爸爸点头首肯了我的表现。我紧张的心理终于得到了放松,心情一下子愉快起来。爸爸也许看我表现及格的原因,今天晚上竟然比弟弟们多分给我50个小鞭,看到弟弟们羡慕的眼光,我拿出15个小鞭,给他们每人分5个,三个弟弟也高兴地笑了。吃过晚饭后,妈妈便开始合面,准备包饺子。我利用这段时间带领弟弟们跑到大街上也和邻居的小朋友们一起放鞭。我家当时很穷,每人能分50个小鞭已经很不容易了,而今天我竟然比往年多分了50个小鞭,虽然分给弟弟们一些,还是剩下的多。我们四人在大街上和邻居的小朋友们跑了几圈后,便回到家时。我数了一下,还剩下30个小鞭,两个大弟弟放得一个没剩,只有小弟还剩下50个小鞭没放,他只把我给的那5个放了,剩下的50个全拿回来了。两个大弟弟一个小鞭也没有了,情绪非常低落。奶奶看到了这一切,把我们四人叫到她屋里拿出两挂小鞭,每挂100响,分给我们每人50个。老奶奶最喜欢我们四个孙子,她在春节前已经给我们准备了小鞭,只是我们谁也不知道而已。奶奶是一个小脚女人,她生于省来阳县吕仙庄李氏家庭,系李永贞三女儿。她嫁给我爷爷之后,爷爷家族中人多地少,因家庭矛盾,爷爷决定带领妻儿到东北闯天下,于是奶奶就随着爷爷一起来到大连市金洲的柳柴沟居住。那时候,爷爷给地主石春玉家当长工,奶奶给地主家做饭。姑姑则嫁给了柳柴沟的朱国芝,姑父身体不好患有哮喘病,参加工作不久就长年卧床直到文革期间去世。伯父因家里贫穷,日本刚刚投降就参加了八路军,后来因为作战负伤离开了部队。爸爸和叔叔从小给人家放牛,日本投降后,爸爸开始挑担卖鱼。奶奶还有一个小女儿,生病后因为贫困无钱医治,最后连病带饿而夭折。据奶奶讲,小姑姑临死的时候对奶奶说“妈妈,我再也不想吃槐树花了。”据说,当年奶奶家没有粮食吃,全家人经常吃槐树花度命。解放后,奶奶和爷爷做小生意并与我爸爸妈妈和叔叔生活在一起,不久叔叔自己到鞍钢找到了一份工作,并在大石桥安家,先后生育了五个孩子。大概在我出生不久,爷爷因患癌症去世,爷爷去世时才49岁。奶奶是一个传统女人,从此便与我爸爸一起生活直到九十岁时去世。我们兄弟四人从小与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对我们兄弟十分关爱,她只要有一点好吃的东西,都要留下来给我们兄弟吃。爸爸平时给奶奶的一点零花钱,奶奶也都积攒起来,给我们兄弟买东西,或者在我们参加学校活动时,偷偷地给我们一点钱。要知道,那时候物价不高,几分钱对我们都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每到春节的时候,奶奶都要提前为家里忙活。爸爸、妈妈上班很忙,奶奶就把家里的卫生彻底给清扫一遍,把全家人换下来的衣服洗干净。那时候生活困难,奶奶舍不得用热水洗衣服,只能用冷水洗。老奶奶的两手冻得通红,她用嘴哈一哈,会接着洗。奶奶会做一种酱豆,特别好吃。每到吃饭的时候,奶奶都要把酱豆拿出来给我们食用。因为奶奶旧思想比较严重,长年守寡,性情可能不好。妈妈从小因为流浪的原因,性格也很不好。二人经常发生矛盾。因为我从小受奶奶关爱较多,每当她俩争吵的时候,我就会站在奶奶一边批评妈妈,因此妈妈对我也很生气。后来婆媳矛盾大了,奶奶就与我们分家单过了,但生活费用仍然由爸爸支付。直到全家从城市里搬家到农村下乡之后,奶奶又和我们一起生活了。奶奶虽然是小脚,但她的生活能力特别强。那时候我家居住的台山街没有自来水,只能到井里打水。有时因为我没有及时给奶奶担水,奶奶就会自己到井里打水并自己挑回家。奶奶为了给家里节省费用,经常上山拾柴挖野菜。奶奶住的小房子虽然不大,但炕却始终烧得热呼呼的。我从小就在奶奶的炕上睡觉,直到我下乡离家时为止。奶奶长着一张慈祥的圆脸,眼睛很好看,年轻的时候一定是一个美女。奶奶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从我记事那天起,我就没有看到奶奶的发怒表情。只是每年的春节之前,奶奶总要到爷爷坟上祭祀一下并大哭一场,有时奶奶心情不愉快的时候也要到爷爷的坟上哭诉一番。有一次我们全家找不到奶奶了,我跑到爷爷的坟前看到奶奶趴在爷爷的坟上睡着了。我长大以后才懂得,一个守寡几十年的女人,心中有着无法排解的忧愁,到丈夫坟头上进行哭诉,也许就是那个时代女人们排解忧郁的一种方式了。1967年的春节,尽管社会上动乱不止,父母经常辩论,室外造反派之间武斗的枪炮时而划过长空,但我们全家仍然在一起过了一个清淡却十分和谐的春节。过了午夜,我躺在奶奶的炕上,听奶奶给我讲述的旧社会家里过春节的窘境,也就是那一个春节,我知道了小姑姑病饿而死的事情。日,我因为下乡要离开家了。奶奶和妈妈一起送我到火车站。在站台上,我看到奶奶慈祥笑脸上挂满了眼泪,这是一张我终生难忘的带泪的笑脸。但我一生最遗撼的是,奶奶去世的时候,家里人没有告诉我。据说,奶奶在人生的最后几年,患了老年痴呆症,除了会笑,所有的家人均不认识了。老奶奶是在睡梦中离去的,她离去的时候,仍然面带笑容。爸爸生于山东省莱阳县雪坊乡的庐山村,排行第二,6岁时随着爷爷奶奶闯关东到大连,便给地主家放牛。13岁的时候,爸爸开始挑担走村穿镇卖鱼。从柳柴沟到金洲几十里路,他每天要挑百十斤的担子走一个来回。当时人烟稀少,山野里经常有恶狼出没,爸爸从小就学会与恶狼搏斗的技能和勇气,所以,爸爸从来没有害怕的事情,任何困难在他面前几乎都败下阵来。日本侵略者投降不久,爸爸当时16、7岁,有一天他挑担在金洲城外突然昏倒,被苏联红军发现后送到苏军医院里抢救。经医生诊断是胃穿孔,手术后不久,爸爸因停止呼吸被护士送到太平间里。谁知半夜时,爸爸竟然活了过来,他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就喊叫要喝水,把医院里的医护人员吓个半死。院长闻讯后进入太平间,发现我爸爸还活着,就组织抢救,终于使爸爸获得了重生。爸爸出院后又过了一两年就到大连市内找工作,在苏联公民会里认识了妈妈,俩人一见忡情,不久就结婚了。爸爸后来到大连起重机器厂工作,最初在金构车间当工人,因为收入低,难以维持家庭生活,爸爸又跟着一个瓦匠学手艺,很快就独挡一面成为技工。大跃进年代,有一天爸爸从脚手架上摔下来腿部骨折,伤好后,厂里把爸爸调到农场负责生产管理。不久遇到三年自然灾害,爸爸因为在农场里上班,还可以搞到一些蔬菜让家里勉强度日。三年自然灾害之后,因为妈妈已经生育了四个孩子,加上奶奶共七口人,生活特别困难。爸爸就从起重机厂申请退职,到一些施工队里当临时工。因为他技术好,可以拿到七级工的工资。从此爸爸便不再愿意做正式工,始终当临时工直到下乡时止。爸爸喜欢喝酒,一日三餐,没有酒他就无法正常生活。我从小就给爸爸买酒,每天晚上从房后的小胡同里穿行到前街的商店里买酒,那个胡同大约有100米长,宽只有一米左右。晚上在胡同里穿行,几乎伸手不见五指,令人十分害怕。那时候有个传说,黑夜里有个恶鬼,经常跟人的身后,并发出走路的声音。听到声音后不能回头,一回头恶鬼就会把人掐死。而爸爸往往是天黑以后才回到家里,他每次给我的钱只能买一斤酒,也只够他一日三餐喝的,天天都得给他买酒,而我天天都提心吊胆地在黑胡同里穿行。爸爸喝酒之后,第一项工作就是检查我的作业完成情况,他虽然识字不多,但他检查我的作业时,会拿着书本与我的作业进行对照,如果做错了,他会加倍罚我的。如果我犯了错误,他会对我罚站,并让我双臂高举受罚,有时还动手打我。但爸爸也有对我十分疼爱的时候,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有一次到山上打柴,因为我饿得走不动,爸爸就把我和柴草一起背回家。不过,爸爸从小就锻炼我的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我下乡时虽然年龄最小,但我却适应最快,其主要原因是我从小就接受的训练和锻炼。爸爸对奶奶至孝无比,不管工作有多累,他每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看望奶奶。凡是奶奶的事情,他都看得非常重要,不管是出力还是出钱,只要奶奶高兴他就高兴。妈妈有时和奶奶吵架,爸爸知道后必然会和妈妈争吵,如果妈妈不认错,爸爸就不原谅她。也许受爸爸的影响,我对奶奶、爸爸、妈妈也十分孝顺。爸爸对我非常严厉,他要求我生活学习不能有一点错误,只要有错就可能挨揍。那个时代,父母一般都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理念,很少有父母不打孩子的。也正因为如此,在我当爸爸以后,对女儿从来不伸手。不过,我对爸爸经常打我一事,并不记恨他,也许正是爸爸管教比较严格,才使我人生少走了不少弯路。爸爸小时候没有念书,他是在全国扫盲运动中开始认字的。虽然认字不多,但他天天看报,天天听广播,思想对国家的政治形势跟得很紧。只不过爸爸比较倔强,只要是他认准的事情,很少有人能说服他。文革期间,他看到林彪的像之后,对林彪能当上毛主席的接班人很不理解。每当他看到林彪在报纸上的照片,就会说:“这是一个奸臣,不会有好下场的。”我和妈妈当时听到这些话后非常害怕,因为院子里就有一个造反派的小头目,爸爸平时看不起他,他在参加了造反派后,也找过爸爸的别扭。爸爸骂了林彪之后,我们担心让那个造反派的小头目听到。不过后来林彪摔死之后,爸爸曾经为此骄傲了好久。爸爸喜欢下象棋,经常和工友一起下棋,他喝酒以后更愿意下棋。他象棋下得很好,在我家周围很少有人能赢得了他。我受爸爸的影响,也学着下象棋,很快就在邻居中有了小名声。当我15、6岁的时候,爸爸基本上下不过我了。从我连续赢他之后,他再也不和我下棋了。爸爸还有一个特点,特别愿意帮助别人。不管是工友还是邻居,只要有人求他,他就去帮助别人。帮助了别人之后,他也不要求感谢,但很多邻居还是很感谢他的,每逢年节就给他送酒、送肉、送点心等等。有时爸爸还收留一些落难的人,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困难。在这方面我也与爸爸相似。我下乡那天,爸爸没有送我,事后听妈妈讲,爸爸那天晚上喝醉了,流了很多泪。妈妈带领全家下乡时,爸爸最初是不同意的。后来考虑妈妈必须得下乡,他也就同意了妈妈选择的地方,带领全家来到省集财源公社。因为爸爸的瓦匠技术很高,下乡不久公社里就把他抽去建设一些工程。当年财源公社的茧库和一些好看的房子,大都出自爸爸之手。乡亲们家的炕不好烧的时候,他们会第一个想到爸爸,爸爸也真有能耐,手到病除。1970年我被招工到水泥厂工作不久,爸爸因为财源公社下乡的地方收入不高,家庭生活困难,就一个人到浑江的三岔子林区打工。那时候打工是受限制的,不过爸爸有技术,很快就在当地出名了。不过爸爸刚去的时候,曾经在桥洞里生活了几个月,当盲流是极其艰苦的。爸爸在当地出名之后,交了一些朋友和镇领导干部,在他们的帮助下,爸爸把全家从集安县财源公社搬到了三岔子镇森工大队。这是一个以种菜为主的生产大队,妈妈搬家过来之后不久就在大队里出了名,成为生产队干部后来又当了大队的妇女主任。那时候爸爸可以承揽的工程很多,几乎干不过来,家里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大概是上世纪70年代末期,爸爸在生产队给的一块土地上盖起了九间瓦房。这九间房子爸爸没有雇工,也没有找人帮忙,都是爸爸、妈妈和大弟弟一块石头、一块砖砌起来的。我那时候已经在卫生学校工作,只是在经济上和物资上赞助了一些。这九间房子盖起之后,爸爸和妈妈更出名了。因为这九间房子建在森工大桥桥头处,地域宽阔,地势较高,院子很大。一条大路在旁边经过,人们都可以看到这个大院落。日,我就是在这处房子里与妻子走入了婚姻的殿堂,从此我与她相伴到今天。大概是1982年10月的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把陈家大院烧毁了。当我接到电报赶回家的时候,看到的是一片废墟,只有两头的两间房子暂时可以栖身。老奶奶围着一床抢出来的被子围在炕上,爸爸则带着大弟弟查看被烧毁的房子。我到家以后,爸爸没有说什么,他看看我,坚毅的目光里透露出不屈不挠神情。他说“儿子,没有什么,火烧旺运,我们有力气,再盖起来就是。”妈妈在一旁也说“对,我们咬咬牙,把房子再盖起来。”我因为工作脱离不开,只能把可以机动的钱都寄回家。,爸爸、妈妈和大弟弟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把烧毁的房子重新盖起来,虽然家里没有什么财产,但房子建起来之后,让我仍然有一个温暖之家的感觉。那年是我在这所房子里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因为第二年,妈妈和爸爸就回到了大连定居,这处房子留给了大弟弟。后来大弟弟一家也回到了大连,这九间房子当时才卖了将近一万元钱。爸爸回到大连之后,先后在一些工程队里做临时工,直到快70岁的时候,他终于放下了手中瓦刀,而改行给人打更。爸爸随着年龄的老迈,身体也渐渐地虚弱了。虽然那时我几乎每年都回家过春节,但在2000年的时候,我突然发现爸爸已经老得走路都很困难了。他渐渐地不大喝酒了,过去每年春节我回家时他都和我说话的习惯也发生了变化,不大愿意说话了。虽然有时脾气还不大好,但知道克制自己的情绪了。他经常呆在小屋的炕上听着收音机,家里虽然有电视,但他却很看电视节目。我劝他去医院检查,他摇头说:“没有事,我不去医院。”我让弟弟们劝他去医院,被他拒绝了。一年、两年,在我担心爸爸身体的时候,妈妈突然病倒了。经医院检查,妈妈患了食道癌。因为妈妈患病,我们忽视了爸爸的身体,其实,此时他已经病得很重,只是他不愿意让儿子们担心,强忍疼痛瞒住了病情。妈妈手术后,我考虑没有人照顾她老人家,就委托表妹前往大连照顾二老。2002年冬季,在妈妈第二次手术后不久,爸爸在我们兄弟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突然离去了。那天早晨天还没有亮,我却睡不着了。心里感觉有什么事情发生。直到天已经大亮,我仍然躺在床上没有起来。正在深思中,一阵急促的电话铃突然把我惊醒。我似乎感觉家里有大事要发生,没有想到,大弟弟在电话里告诉我“爸爸今天早晨去世了!”我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连问了几遍之后,我才回过神来。此时,我似乎感觉天地倒转。驱车回到大连,在殡仪馆里我看到了爸爸面容。他躺在棺材里,面容清瘦却十分安详。他似乎在沉睡,似乎是酒后深思。我双膝跪地叩首不止,我趴在棺材上泪如雨下。“爸爸!爸爸!,你离开我们了吗?现在的生活条件已经好多了,你还没有享福呢!”我哭喊着,但爸爸却没有任何反应。我只得承认现实:爸爸永远离开了我们。爸爸火化之后,我为他买了一个石的骨灰盒。爸爸一生与石头打交道,我给他买这个骨灰盒是对他一生的纪念。几天后,我把妈妈的事情安排给弟弟和表妹之后,便回程通化。到家之后,我悲情难禁,在电脑前写了一首诗:“清晨不起,早早睡醒。不知为何?夜难入梦。大脑混乱,明瞪双睛。非常少见,特殊情形。于窗,卧床苦暝。突然之间,电话响铃,语音报号:0411……抓起话机,全身发冷。可怕之事,发生家中?弟弟声音,听得真清。‘哥哥节哀,父殁今晨!’耳边嗡嗡,大脑空净。放下电话,准备行程。驱车千里,来到连城。母亲小房,坐满亲朋。望母病容,泪如泉涌。千言万语,慰母心平。天明以后,拜父棺中。双目微合,好似入梦。叩首长嚎,己换父生。喉哑泪干,父不视听。绿草彩花,父卧其中。后辈痛哭,哀乐长鸣。不忍父离,顿足捶胸。七旬老父,化云升空。手捧骨匣,步履沉重。三日圆陵,别母回程。步步回盼,望母泪容。仰视青天,默祷心中:父既去矣,盼母长生。苍天有眼,以慰我情。”妈妈生于山东省日照县,她父亲早丧,母亲改嫁。姥姥改嫁时我妈妈才七岁就被送给人家做童养媳,不久姥姥与新嫁的丈夫一家到东北定居,从此妈妈与姥姥分离而失去了联系。妈妈当童养媳的这个人家对妈妈很不好,非打即骂,且生活十分困难。妈妈在得知自己的舅舅家要闯关东的时候,就偷偷地逃离婆家与舅舅家来到大连。不幸的是舅舅一家到大连不久因患传染病被日本鬼子强行隔离后扔到乱葬岗而死光,妈妈因为那天没有在家而幸免。此后妈妈便成为流浪儿童一直到解放。解放后,妈妈因在苏联人嘉丽开办的服装厂里工作而被安排到苏联公民会照顾嘉丽。此时妈妈遇到了爸爸二人相爱而结婚在1952年生下了我。妈妈与姥姥在解放后也一直无法联系,大约是60年代初期,党和政府帮助我妈妈找到了姥姥,她们母女才重新团圆。也正因为如此,母亲这一生对党和政府的感情是极其深厚的。妈妈先后在服装厂、华侨果树场、奶牛场等不同单位工作过,上世纪60年代初期到大连市环卫处工作,因为工作突出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入党,还当了一个班长。妈妈因为在旧社会遭受的苦难较多,经常为中小学做忆苦思甜报告,当时妈妈也很有名气。1969年大连环卫处成立革命委员会时,妈妈做为工人代表成为革委会委员。也恰恰是这个委员的身份,竟然在1969年成为大连环卫处走“五七道路”的干部代表。妈妈当时连以工代干的身份都没有,只是革委会中的工人代表身份竟然成为需要带头下乡的干部,历史对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女工开了一个极大的玩笑。但妈妈却认为“应该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组织的安排,带领全家下乡并按照当时的政策自己选择了姥姥家所在的吉林省集安县财源公社作为自己走“五七道路”的地点。妈妈非常重视自己的党员的身份,到农村不久,因为能吃苦、能劳动,很快进入了大队革委会并成为妇女委员,即后来的妇女主任。妈妈从小吃苦较多,因为长期流浪的原因,其不受欺负而敢于反抗精神非常强烈。敢说敢做,富有同情心是她的主要特点,所以,妈妈很受所生产队和大队的妇女们的拥戴。1969年冬天,我离开了自己下乡的省宽甸县杨木川公社,转到了妈妈下乡的地点。这是我们全家在农村团聚并共同渡过的第一个春节。当时我们住在生产队安排的三间大房子里,那时候伐树不受限制,灶坑里烧得是全是大木头樱淙环考浔N虏缓茫栈鸲啵堇锊⒉焕洹D鞘迸┐迕挥械纾荒艿忝河偷啤P⌒〉幕鹈缯婪诺墓饷⑺淙徊淮罅粒材苁刮堇锒寄芸辞宄R残硎歉崭障孪绮痪玫脑颉0职衷诩依锏懔肆礁雒河偷疲缺鹑思伊亮瞬簧佟R蛭肟舜罅薹ㄉ戏兀职志痛煳颐切值艿铰房诖ι樟艘恍┲阶魑栽斗揭募漓搿<漓胍鞘接肷戏匾鞘讲畈欢啵职衷诩漓虢崾毕蚩罩泻暗馈鞍职郑颐腔丶夜臧!”回到家里,妈妈已经在供桌上摆放了供品,只是缺少了爷爷的画像。据说,我下乡后,妈妈响应破四旧的要求,把爷爷的画像烧了。为此,爸爸和妈妈还打了一架。也许是这个原因,妈妈没有废除春节供奉爷爷的习俗,这个习俗一直保持到妈妈离去。也许是第一年下乡的原因,“五七干部”的春节供应还是很丰富的,这个春节爸爸和妈妈提前三天开始准备各种食品。三十晚上,全家人一起包饺子,吃得很丰盛。此时我们兄弟四人已经长大,小弟弟虽然还在读书,但也已经十岁了,三弟弟自下乡之日起就不再读书,并到队里参加劳动。我回到家里后,立即把三弟逼到学校里继续上学。在这个春节里,妈妈依然那么忙碌,奶奶依然那么慈祥,爸爸仍然端着酒杯。也许是我们兄弟已经长大的原因,爸爸骂人的声音已经听不到了,他开始与我商量家里的事情了,这说明:我已经是成人了。午夜,村子里响起了鞭炮声,外面也有了许多笑声。农村里过春节,人们从午夜就开始走动拜年,而年轻人和孩子们则到河面上滑冰玩耍。随着一拨拨拜年人的进出,天也就渐渐亮了。刚刚吃过早饭,外面响起了喧天的锣鼓声,走出家门一看,原来是生产队组织的秧歌队和高跷队为社员们拜年了。这是我第一次见识东北大秧歌和高跷结合在一起的文艺形式,这里的人们有一个习俗,从正月初一开始到正月十五,各生产队的秧歌队和高跷队要天天演出,相互比赛。那个时候春节参加秧歌队和高跷队每天记12个工分,还有人管饭,青年人大都愿意参加。妈妈一生都比较清瘦,她不善于言笑,但做起忆苦思甜的报告来,却讲得有声有色,很受学生的欢迎。因为她向学生讲述的都是她的亲身经历,她虽然没有多少文化,却能够把自己的在新旧社会的经历及其感受讲得动人心弦,令人难以禁泪。妈妈自小参加劳动,身体素质很好,在生产队里,她象男劳力一样地干活。从下乡那天起,她在评工分时,社员们都一致给她评一等分,对此从来没有人提出异议。后来我们家搬到市三岔镇的菜队里落户后,妈妈很快就成为生产队长和大队的妇女主任。妈妈一生为人刚强,从不向困难低头,无论家庭生活有多么困难,她都会想方设法地改善家庭生活。如果她认为所做的事情是对的,就会一往无前地做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1982年,我家遭遇到一场火灾,刚刚建起的九间大瓦房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烧得一干二净。此时,大连市走“五七道路”的人员也都开始落实政府回城。妈妈知道这个消息之后,立刻回到大连,找到原单位要求落实政策。很快单位就给妈妈落实了政策,但爸爸因为没有正式工作的,回城之后,也只能当临时工。妈妈被落实政策之后,因为已经到了退休年龄,单位给办理了退休。但城里生活开销大,妈妈就和爸爸一起到市场里买海鲜和蔬菜,回家后经过加工再到市场上销售赚钱养家。几年过后,家里的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妈妈也有了一些积蓄,火灾造成的家庭困难终于被妈妈和爸爸的辛勤劳动给克服了。因为大连市建设跨海高架桥的原因,妈妈在大连的房子要被。妈妈找到拆迁部门为大弟弟要了一户回迁房子。然后妈妈又找单位要了一户在马栏村的小房子。尽管房子很小,但毕竟可以安身,妈妈就在这所房子里走完了她的人生。2000年的时候,妈妈已经身患重病,爸爸也患病很久,但两位老人极其刚强。爸爸坚持不去医院,要给儿子们省点钱。而妈妈在明知自己患有食道癌的情况下,还十分坚强地告诉我们:“我就不信斗不过这个病。”在妈妈的斗志影响下,我决定给妈妈用伽玛刀方案进行治疗。经过两次治疗,妈妈的病情显然好多了,我便与妻女一起回家与两位老人过春节。那天下午,我上山给爷爷、奶奶祭祀之后,回到家里张罗年夜饭。两位老人已经患病,这个年夜饭是我们兄弟几人和媳妇一起做的。吃饭的时候,我举起酒杯,提议祝爸爸、妈妈身体恢复健康。爸爸没说什么,吃了点饭菜就回到小屋里休息了。妈妈刚毅地说:“没有事,我还能挺几年。”我眼泪含在眼窝里,我相信妈妈一定能渡过这个坎。因为前一年她在知道自己有病之后,还能坚持到吉林看望我的姥姥。当时她步履矫健,情绪开朗,根本看不出是一个身患绝症的老人。我当时在网上写了一篇文章《我为妈妈祝福和祈祷》,我希望妈妈能够战胜病魔,能够象以往那样与儿女一起谈笑。临行的时候,我望着妈妈的那刻满皱纹的笑脸,泪如雨下,我担心此行离别再难以看到妈妈。然而令我难以想象的是妈妈又坚持了一年,但在下一个春节前不久,爸爸竟然在一天夜里突然离去。也许是爸爸知道妈妈将不久人世,他竟然在儿子们没有任何觉察的时候,先行到另一个世界里等候着妈妈。在处理爸爸丧事的时候,妈妈没有表现出悲伤,她冷静地告诉我们:&“你爸爸走了,他没有给你们带来任何负担。他走得没有痛苦,你们应该高兴。”这一年的春节,爸爸已经不在了,我与妻女回家和妈妈共渡春节,就在除夕那天晚上,妈妈嘱咐我“如果我死了,把我剩下的钱给每个孙子分1000元钱。剩下的钱就办后事用。”其实妈妈根本不知道,她积攒的那点钱根本不够看病用,当时治病用的钱全是我拿的。我忍住眼泪答应了妈妈的要求。春节过后不久,妈妈的癌细胞大量转移,难以饮食。我和弟弟们商量以后,给妈妈做了一个人工食管手术。妈妈又能吃饭了,身体也有了起色。为了照顾妈妈,我给表妹开资,让表妹到大连侍奉妈妈。据表妹来电话讲:妈妈手术后精神很好,有一天自己做了一个小板橙,到外面坐着晒太阳。我听了很高兴,以为妈妈真的可以活上好长时间。谁知,有一天,表妹突然来电话:“大哥,大姨妈今天早晨走了!”一声惊天霹雳,我无法相信,也无法接受。噩耗传来,令我不得不停止工作与妻子一起乘车回家。要知道,爸爸离去刚刚半年,妈妈竟然也永远离开了我们。当我看到妈妈安静的面容象睡觉一样安详的时候,我知道妈妈走得时候并不痛苦。不过,两年来,她与病魔坚持不懈地斗争,要忍受多少痛苦啊!在妈妈的灵前,我创作了两首诗:第一首:慈母瑶池化仙游,儿孙叩地哀不休。抛却疾病千般苦,永别世间万类愁。上天无情恨难收,宁愿身替赴冥楼。若能帐纬重尽孝,我为娘亲常梳头。第二首:万千哀痛化青烟,父母音容在眼前。堂前不能再尽孝,逢年过节送纸钱。处理完妈妈的丧事,我与弟弟们分别了。此次离家我有一种极为特殊的感觉,因为从此以后我不可能再回到这个家了。我写一首诗:《家》少小离家,时常探家。父母在家,我爱回家。父母持家,儿女爱家。父母在家。我才有家。父逝离家,我仍有家。母去辞家,我也无家。七日守家,父母之家。昨日离家,永别吾家。在妈妈离去后的那个春节,我无家可归,只能远在吉林通化遥祭爸爸和妈妈,当时我写了一首诗:《年》少小盼过年,吃玩在新年。父母怕过年,钱少难渡年。长大愿过年,团圆在大年。婚后爱新年,父母盼过年。全家共渡年,欢乐喜庆年。父病伤心年,父逝悲痛年。母病惊忧年,母去哀伤年。如今怕过年,无父无母年。儿女愿过年,无忧无虑年。半百人生年,未来有多年?仅以此文,纪念我亲爱的奶奶、爸爸、妈妈,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安息。注:此文是去年春节所写,今年春节找出来,重新修改后发表。
作者: [吉林-通化]专长:医疗纠纷 合同纠纷 工程建筑 房产纠纷 刑事辩护 律所:吉林享和律师事务所207242积分 | 帮助7623人 | 1244个好评电话:
温馨提示:华律网专题由编辑人员收集整理而来,不代表华律网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法律问题(如离婚、房产纠纷、
人身伤害、刑事等),建议您(免费)。
相关推荐阅读:
法律咨询向律师描述您的问题吧
请描述您的事件原委,问题描述的越详细,律师解答的会越准确哦!
你已输入0/3000字
下一步你还可以:
看看大家都在关注什么:
遇到法律问题,上华律网在线咨询律师!中国最便捷、最大、最专业法律咨询平台,12万执业律师为您解答!
在线客服:
(注:此为客服QQ不提供法律咨询!)
(投诉建议与合作)
律师服务热线:400- 传真:028- 四川?成都市高新西区天辰路88号(电子科技大学西区科技园内)
Copyright 2004- 版权所有 蜀ICP备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仿照乡愁写一首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