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还有什么称谓,能说出两个古代朋友称谓清官吗

古代清官 古代四大清官 古代十大清官 古代清官断案记 中国古代四大清官 古代清官故..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古代清官介绍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略说古代官德:古代清官如何修炼官德?
·本帖位置:
·本帖由网友上传,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转帖请注明作者及出处。如相关单位或相关个人发现问题,请直接与我们联系(传真电话:010-)。
值班斑竹:
略说古代官德:古代清官如何修炼官德?
11:07 发表
略说中国古代的“官德”(三)
清官之“官德”修养
高尚的官德不是于生惧来的,而是通过后天学习和从政实践修养而成的。历史上一切清官廉吏无不重视自身的官德修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终成正果”——赢得清廉美誉,流芳千古。
在官德修养上的“大处着眼”,就是先要立定居官从政的志向:报效国家,造福百姓。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一切清官廉吏,无论管位大小,到是真正的“大丈夫”,都有这种以天下为己任、为人民谋福祉、淡泊个人名利、务求高风亮节的宽广胸怀和远大志向。由于立定了这样的雄心壮志,他们的官德修养才有自觉性和持久性,才能节节升华,直达高峰。这实际上涉及的是做官为政的出发点或曰“动机”问题:为“公”则有大志,为“私”则无大志——而且还会沦于邪念恶行。所以明朝清官和学者吕坤深刻指出:“公、私两字是宇宙的人、鬼关。”清朝著名清官张伯行说:“只求做官,决不能为好官。”
“宦海莫测,仕途多险”,想在宦海仕途上保持高风亮节、实现理想信念,必须时刻自警自励,“不以小善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从点点滴滴做起。这就是古人所倡导的官德修养“功夫”。他们为此“发明”了许多颇有效验的方法,如记“功过格”,置“座右铭”,写“官箴”、“自成约”,悬官署对联自励,定期瞻拜“先贤祠”,日日自省其身,甚至经常征询同僚、吏民意见,虚心接受批评并作自我检讨,等等。清官的“自责书”与明君的“罪已诏”屡见于史书,从中可以看出清官明君的臣德、君德修养是大有讲究的,在封建专制的历史条件下能做到这一步也是相当开明的表现。
总之,对清官廉吏来说,做官不是他们的人生目的,不是他们的生活目标。他们的目的是通过居官从政这一途径济世益民;他们的目标是在居官从政实践中为圣为贤。正如清朝康熙时有“天下第一廉吏”之称的著名清官于成龙所言:“埋头去做,不患不到圣贤地位。”
若论官德“修养功夫”,清朝另一位著名清官孙嘉淦的“居官八约”很有代表性。孙嘉淦当官四十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担任过学政、直隶总督、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要职,敢于只谏,在打击豪强、兴修水利、发展经济等方面贡献卓著。他为自己立下了《居官八约》:“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大意是:对国君忠诚而不自我炫耀;对同僚尊重而不自高自大;不争权夺势;不追逐功名;办事务求兴利除弊;说话务求简明扼要;不结党营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以保持清政廉明。
孙嘉淦始终恪守《八约》,即使被贬为小吏也不改初衷,赢得皇帝的尊敬和百姓的爱戴。乾隆刚继位时,他就上了一篇《三习一弊疏》,指出:“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厌恶)刚”;“耳习”于山呼海颂,则“喜谀而恶直”;“心习”于唯唯诺诺,则“雄才而易事”——自以为雄才大略而恣意妄为。“三习”既成,必生“喜小人而厌君子”一弊。国君被小人包围,则过必乱,君必危。孙嘉淦剖析“三习”的成因在于“自是”——自以为是,自以为圣明,一贯正确。所以要根除“三习”,必须经常清醒地、客观地反视自己,能够“自以为非”而“从人之是”。晚清大臣曾国藩对此疏非常推崇,认为不仅“君德”修养需要破除自以为是和“三习”,他要求子弟录写《三习一弊疏》,作为做官的座右铭,经常对照个人,反躬自省,以提高官德水平。
中国古代的官德对唤醒官吏的政治良知、反对官场的腐化堕落起到了一定作用,其中一些思想和做法在今天仍不失其借鉴意义。
此主题共分:
( 11:07) 1570字 (回复32/点击5511)
( 11:19) 123字 (回复0/点击2)
( 14:48) 106字 (回复0/点击1)
( 11:05) 81字 (回复0/点击5)
( 15:25) 32字 (回复0/点击1)
( 15:26) 65字 (回复0/点击18)
( 15:26) 38字 (回复0/点击5)
( 15:26) 26字 (回复0/点击378)
( 15:27) 17字 (回复0/点击4)
( 15:27) 67字 (回复0/点击1)
( 15:27) 26字 (回复0/点击3)
( 15:28) 42字 (回复0/点击4)
( 15:28) 55字 (回复0/点击3)
( 15:28) 61字 (回复0/点击0)
( 15:29) 42字 (回复0/点击2)
( 15:29) 26字 (回复0/点击53)
( 15:30) 18字 (回复0/点击0)
( 15:30) 101字 (回复0/点击2)
( 15:30) 79字 (回复0/点击7)
( 15:31) 33字 (回复0/点击0)
( 15:31) 40字 (回复0/点击1)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511 个阅览者
此主题共分:
请选择要上传的图片或音视频文件(小于600K):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如果您希望发贴,请输入您的用户名和口令;
如果您还没有注册,请点击。当前位置:
>>>填空。《治水必躬亲》选自,作者,代江苏金匮人。文章论述了的道理..
填空。&&&&&《治水必躬亲》选自&&&&&&&&&&&&&&&&&&& ,作者&&&&&&&&&&&&&&& ,&&&&&& 代江苏金匮人。文章论述了&&&&&&&&&&&&&&&& 的道理,并以明代有名的清官&&&&&&&&&&&&&& 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 ,而且要&&&&&&&&&&&&。    
题型:填空题难度:偏易来源:同步题
《履园丛话》;钱泳;清;治水必躬亲;海瑞;躬亲;清廉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填空。《治水必躬亲》选自,作者,代江苏金匮人。文章论述了的道理..”主要考查你对&&文史常识,课文理解,名著赏析&&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文史常识课文理解,名著赏析
文史常识主要包括几个方面:(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文化典籍等。(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应用文的常用格式,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易误解的文史常识:(1)“先母”“先父”已作古 “生母”一词意思就是“生身母亲”,与自己有直接的血缘关系,“生母”一词通常是在有相对词出现的场合下对举使用,很少单独出现。同“生母”相对的词有“嫡母”、“庶母”“继母”、“养母”、“过继母亲”等。过去,男子可以有妻有妾,正妻所生的子女称自己父亲的妾为“庶母”,妾所生的子女称父亲的妻子为“嫡母”;男子已有子女而后续娶,原有的子女称父亲续娶的妻子为“继母”或“后母”。当然,这些都是书面语言,至于口头的称呼,往往会因地域、方言、习惯及其它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其基本含义则不会有太大出入。 而“先母”则与之有所区别。“先母”一般出现在社交场合,是对他人讲到自己已谢世的母亲时所用的敬词,即“我的已经逝世的母亲”,因此,“先母”必须是第一人称用语。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可以使用这个词语。不论出于多么敬重的心情,称呼别人去世的母亲都是不能使用“先母”这个称呼的。“先父”的使用与此相同。对此不可不慎。 (2)“家父”“令尊”是两人说起敬称,有句话需要记住,那就是“家大舍小令他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社交场合,说到比自己大的家人,譬如说到自己的父母、兄长时,前面要加一个“家”字——家父、家母、家兄;说到比自己小的家人,譬如弟弟、妹妹时,就要用“舍”字——舍弟、舍妹,以此来表示谦虚。而说到别人的家人,譬如父母时,前面一般加上“令”字——令尊、令堂,以示尊敬。因此,“令尊”、“令堂”是对别人父母的尊称,而“家父”、“家母”则是对自己父母的谦称。很明显,“家父”、“家母”与“令尊”、“令堂”根本就不是一个人。“家父”仅作子女对别人谦称自己父亲之用,别人万万用不得。“令尊”中的“令”,含有美好义,是称对方亲人时的敬词,万万不可用在自己身上。敬词与谦词互相对应(如“令尊”与“家父”)却不可互相替代,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需要时时记在在心上。 (3)“美轮美奂”房屋好成语是约定俗成的,一旦固定下来,就不能随意变更它的意思,更不能随便改变其用法。常见于报刊之中的成语“美轮美奂”,就经常被用错或写错。“美轮美奂”这一成语出于《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日: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轮,盘旋屈曲而上,引申为高大貌;奂,鲜明,盛,多。美:赞美;郑玄注:“轮,言高大。奂,言众多。”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例如:“学生中有人痛恨曹汝霖卖国贼,生活奢侈,就放了一把火,想把这个美奂美轮的汉奸住宅付之一炬。”可是,就是这么明确的写法和用法,很多人却写错、用错。先从写法上说,这个词其正确的写法是“美轮美奂”,有时也写作“美奂美轮”。因为并列结构型词语的词序,前后调换并不影响整体语义。另外,当“轮奂”连用,也可写作“轮焕”;焕,则有“焕然一新”之用法。如白居易《和望晓》诗有云:“星河稍隅落,宫阙方轮焕。”而现实中却有很多人写成了“美仑美奂”、“美伦美奂”等,这些都是错的。其次,从用法上来讲,“美轮美奂”是一种美,然而它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严格的规范。它专指建筑物之众多、高大、华美,而不是其它形式的美。有人这样写道:“导游带着大家游览了美轮美奂的彩塑和壁画。”“《千手观音》舞蹈美轮美奂,感动了全国观众。”更为不可思议的是,有人在描写女性貌美时,也敢用“美轮美奂”来形容。造成这些错误用法的原因在于,把一个只能用于建筑的特定成语,任意扩大范围,运用到非建筑类的事物中去了。虽然随着社会的变化,语言变化发展很快,但是也不能因为很多人用错,就可以宽容地认为其词形词义可以改变。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够因为时代发展,就借助让词语“发挥更大作用”的名义乱用。(4)“莘莘学子”多少人首先从读错“莘莘”来说,这个字的确有两个发音,然而,“莘莘学子”中的“莘”字应当读“shen(阴平)”,而不是记者口中发出的“xin”。其次是“莘莘学子”一词的使用错误问题。有很多词语,人们大体上经常看到或者使用,但是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在实际使用中常常用错。“莘莘学子”四个字连在一起,像个成语,其实不是成语,而是个自由组合的词组。“莘莘”是个叠字形容词,表示“众多”,在古汉语中用途比较宽泛。“莘莘”出自《国语·晋语四》:“周诗日:莘莘征夫,每怀靡及。”《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均释其为“众多”之意,这样,“莘莘学子”应是“众多的学子”。如同上面提到的那个错误标题一样,下面的例句也是因为不太理解“莘莘”之意而出了错,在“莘莘学子”前加了“一大批”、“许许多多”,或者是在“莘莘学子”后面加上了个“们”字,造成了词意重复的错误。例如: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许许多多来自中国的莘莘学子共同为祖国祈祷;一大批莘莘学子走出校门,成为祖国的建设者;莘莘学子们站在主席台下,聆听校长的讲话。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错误用法需要注意,那就是在“莘莘学子”前加上“一位”、“每一个”。因为“学子”和“莘莘”连用,意思就是“众多的学生”了,所以就不能再加“一些”、“每一位”这类词了。再用这些限定,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例如: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每一位莘莘学子都应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些用法都是错误的。点拨:文史常识的掌握没有捷径,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辨别和识记才能准确、灵活运用,主要的考查题型也比较灵活。其中单选题、填空题、问答题、连线题、阅读理解与欣赏、默写题和判断题、改错题都有涉及。中国古代主要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34、南社: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课内课文的理解以及课外名著的赏析,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 课文理解的步骤和方法:第一、理清文章的结构。首先,可以抓住课文的题目,课题往往是最直接体现文章主要内容的。如看到“拥抱大树”这个题目,脑海中自然会出现问题:谁拥抱大树?为什么要拥抱大树?怎样拥抱呢?于是课文的主要脉络就自然呈现了。其次,可以尝试给课文加小标题的方法。这也是给课文分段的一种变化形式,但相比较之下学生的兴趣会比较浓厚。如《猎人海力布》一课,课文内容比较长,学生一时无法理清,可以让学生尝试加小标题,学生出现几种回答:分成两部分“救龙女、得宝石”和“救相亲,变石头”;分成四部分,将以上的两部分分别再分开;也有学生分成三部分,将“救龙女,得宝石”分开……在大家相互的讨论中,学生对事情的发展过程就清晰地掌握了。第三,找当然,对于课文结构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工具书等方法,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第二、找特殊的句子,比如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等。这类句子能很好地告诉我们课文的主要内容,如《音乐之都维也纳》,文章开始就以总起句告诉我们“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接下来以“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以及“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其中以创建于1869年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最为著名”,文章的结构自然就清晰了。第三、句子的理解。文中总会有些重点的句子,怎样在全文中找到这类句子,有时需要教师的 引导,才能找到这类句子,如《看不见的爱》一课,学生都能理解文章中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爱,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呢?学生自然会主动地到文中寻找描写母爱的动作、语言的句子,并从这些句子中来感悟母爱。理解句子还可以找一些有修辞手法的句子,修辞的句子,学生能通过理解其修辞手法,感悟作者的用意。此外,也可以通过变式比较来理解句子。对一些描写比较生动和含蓄的句子,可以给出一些句子加以比较,让学生感受原句的魅力。第四、对词的理解。对词的理解,应当是以上方面的基础。但是很多词的理解不是简单查字典就能感受到在文中的含义的,应当联系句子的理解一同进行。一些重点词语的理解,也是在分析重点句子的同时进行的。
发现相似题
与“填空。《治水必躬亲》选自,作者,代江苏金匮人。文章论述了的道理..”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6806170907108351189036178813200233古代清官拒贿有妙招
古代那些贪官实在让人痛恨,但在同时,还有无数廉洁奉公的清官名垂青史,深受百姓的爱戴和敬仰。他们都是怎样抵制诱惑,拒绝贿赂的呢?宰相不收鱼、包公不拿砚,还有“四知先生”、“悬鹅示众”,你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吗?成君
河北青年报《家长会》周刊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副主任。擅长书法、篆刻,出版有《当代十人经典篆刻作品集·成君卷》。“廉”的本意是方正
“廉”是形声字,偏旁是“广”,表示和房屋有一定关系。“廉”的本义是指堂屋的侧边,而角落叫做“隅yú”。古书中“廉隅”、“廉正”的意思是棱角方正,比喻一个人品行端正、耿直、有气节的意思。后来引申为淡泊的、不浮华的、便宜的……
自古以来,评价一个人是不是清官,一般都把廉正、廉洁、勤政、廉政作为标准。所以,古代把清官也叫做“良吏”、“廉吏”……古代清官的清廉品格,放在今天仍然是值得发扬的。■作品赏析
画家齐白石爱画果蔬,“清白传家”、“事事清白”是齐白石画白菜常用的标题,他借普普通通的大白菜来表达自己清白正直做人、勤俭传家的情操。公孙仪嗜鱼不收鱼
战国时鲁国的宰相公孙仪非常喜欢吃鱼,于是就有人投其所好。一天,有个宾客来看望他,顺便带了条大鲤鱼,可他怎么也不肯接受。宾客解释道:“我没别的目的,只是听说您喜欢吃鱼,顺便送您的,又不是什么贵重物品,为什么不肯收呢?”
公孙仪回答:“正是因为我喜欢吃鱼,才不能接受你的馈赠。现在我是宰相,自己买得起鱼。如果我轻易接受别人的财物,就会有损操守。如果沿着这条路一直下去,最后难免会被免职。到了那时,还有谁肯给我送鱼呢?”一席话,说得宾客羞愧而退。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公孙仪的做法是非常明智的。包青天不拿一块砚
提到历史上的清官,不能不说宋代官员包拯,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两袖清风,刚正不阿,被百姓们尊称“包青天”。
包拯虽然地位高贵,但一生清廉简朴,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食物跟当百姓一样。他对官员贪腐深恶痛绝,在给宋仁宗的奏文中,他说:廉洁的官吏,是人民的表率;贪赃的官吏,是人民的盗贼。
在端州任知州时,他整顿吏治,打击贪污,深受百姓欢迎。三年任满,百姓带着礼物夹道欢送,都被包公一一谢绝。官船行到江中,一位书仆告诉包公,有人送了一块当地产的好砚台作为留念。考虑到平时要用,他就顺手代包公收下了。包公拿起砚台看也没看,直接扔进了江中。从此,“包公不持一砚归”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四知先生”拒收黄金
汉安帝时,杨震出任东莱郡太守,途经王密的辖区昌邑县。王密得知杨震到此的消息,想起当年他的举荐之恩,心里十分感激。于是,他特地带了十两黄金,在夜里前去拜见杨震。王密手捧黄金,情真意切地说:“要不是恩师当年的力荐,哪有学生今日的前程。学生无以为报,还请恩师笑纳。”
杨震严厉地斥责道:“我作为老朋友,十分清楚你的才德,可你怎么不了解我呢?”王密深知杨震的廉洁,知道他不会轻易收礼,于是小声地说:“恩师放心,大半夜的,没人知道。”杨震叹息道:“你太糊涂了,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听后,羞愧地离开了,心里更加敬重杨震。
事情传开以后,大家都称杨震为“四知先生”。周新悬鹅拒绝贿赂
明朝时,有人给按察史周新送了一只烤鹅。周新再三说明自己从不收别人礼物,可来人匆忙丢下就走了。周新想了想,就让手下人把那只烤鹅悬挂在一个空屋子里。一些爱溜须拍马的人知道后,以为这位按察史喜欢吃烤鹅,于是纷纷相送,周新一一收下悬挂起来。
一天,有位下属官员送来一整箱烤鹅。周新就把他领到那间屋子里,只见里面悬挂着的烤鹅一只未动,并且每只上都贴着标签,上面用大字写着送礼人的姓名。这位官员又羞又怕,当即收起礼物溜走了。此后,只要有人送礼,周新就领着去看那些烤鹅。于是再也没有人敢给周新行贿送礼了。写诗言志清白家风
陆游七十七岁时,二儿子去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 任司理参军。陆游写诗谆谆告诫儿子:“汝为吉州吏,但饮吉州水。一钱亦分明,谁能肆谗毁? ”“衣穿听露肘,履破从见指。出门虽被嘲,归舍却睡美。”——身正则影自直,可以吃得香甜,睡得安稳。道理虽然简单,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清代更有一位深明大义的母亲徐氏。在儿子去南方做官时,写下《寄子诗》:“家内平安报尔知,田园岁入有余资。丝毫不用南中物,好作清官答圣时。”古人说:“拒礼就是拒祸”,家庭既可以是温馨的港湾,又能成为滋生祸患的温床,可见家庭清廉是千万不能忽视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良好的家风也是传家宝啊。小问题·大学问“溜须拍马”的来历
我们形容用阿谀逢迎博取对方好感,往往用“溜须拍马”这个词。它是由意思相同的两个词构成的——“溜须”和“拍马”。
“溜须”源于我国古代中原地区。据说北宋宰相寇准有一个门生叫丁谓。一次二人共同进餐,寇准的胡须上不小心沾上一个饭粒,丁谓瞧见忙上前小心拿下,并将胡须梳理整齐,还不失时机地赞美寇丞相的胡须“好漂亮”,极尽奴媚之相。旁人看了浑身不自在,后来称这种行为是“溜须”。
“拍马”也叫“拍马屁”,源于我国北方养马的游牧地区。下级见到了上司,往往要对上司的马夸赞几句——一边拍着马背,一边夸赞“膘肥体壮”、“鬃长毛亮”、“踏雪无痕”……总之是要把上司的马夸成是宝马良驹。
人们就把对上司的奉承称为“拍马”,后来,逐渐演绎成了“拍马屁”。为什么用乌纱帽比喻官位
如今,“乌纱帽”已经成为“官位”的代名词。这是怎么回事呢?
乌纱帽原本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南朝宋明帝时期,改进后的乌纱帽十分流行,官员百姓都喜欢戴,颜色样式也不固定。
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乌纱帽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并用乌纱帽上的玉饰来区分官职的大小。
宋朝初年,为了防止上朝议事期间大臣们交头接耳,赵匡胤改变了乌纱帽的样式——加上了“双翅”。并且乌纱帽按照官阶在材质和式样上是有区别的。
明朝时,规定文武百官上朝时一律头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此后,乌纱帽成了官员特有的标志。■本版文\成君■古文字\成君
&& (不填默认为匿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朋友称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