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城镇那里结婚不摆酒席席比较实惠

烙着时代印记的婚俗变迁
来自: 西江日报
编者按:  “洞房花烛夜”是中国人生命最值得期待、最美好的事之一,回首而望,从解放前到现在,人的婚俗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支撑这些变化的是数十年来我国经济水平、人民生活质量及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改善。这种变化不单折射出某个特定时代的生活状况和人们价值取向的变化。对婚礼的追求也逐渐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从千篇一律发展到“百花齐放”。  西江日报记者&梁晓瑶集体婚礼深受现代青年的喜爱。西江日报记者&刘春林&摄  1946年&盲婚哑嫁盛行  1946年,18岁的禄步禾昌围人王妹出嫁。“对方我不认识,我父母也不认识,是媒婆来说亲的。”王妹的娘家因为近西江,每到西江水大时总要浸水,而男方的家在高崀,“高乡上洞没水浸,有粘有糯不饿人。”王妹父母考虑到这点,便同意了女儿出嫁。父母之命,媒灼之言,是王妹那代人结成秦晋之好的普遍凭据。  今年84岁的王妹至今还清晰记得自己出嫁那年,媒婆带着猪肉、2瓶烧酒,简简单单的就过来提亲了,当天出好了结婚日子后,王妹就准备好衣服和一个箱子等简单的嫁妆,等待出嫁花轿临门的那天。  王妹告诉记者,出嫁前两晚,该地有个“数歌”的习俗,待出嫁的女子要把家里的所有家庭成员都作为主题唱一遍,以表达对家庭成员的感激之情。有钱人家会找人来教唱,而没钱的就自己作歌填上词。出嫁那天,男方请来的花桥迎门,留下鸡、鹅、猪肉、烧酒等物品,王妹穿着凤冠霞帔,被10多个姐妹们簇拥着离开家门。  在往夫家的路上,姐妹们要不停地“拉新娘”,即是每走几步就把桥压下来,或者喂新娘喝茶,当然这不是真喝,只是为了拖延时间,别让新娘走得太快。  王妹夫家太远,当时靠人工抬轿,虽然都是同一个镇上的两条村,太阳准备下山开始出门,王妹到晚上10点才到夫家。据王妹说,当时人们如果嫁到同一个镇上,一般都会选择下午或者晚上出嫁的。  由于路程太远,陪嫁的姐妹们走了一半就回去了,只有个茶婆陪着王妹一路来到夫家。当晚,新婚夫妇两人坐于床边,丈夫用小棍敲下新娘的头,寓意新娘听教听话,然后掀起红盖头,第一日的过门仪式就算完毕了。第二天天一亮,一对新人就要去拜祠堂和长辈,待到三朝回门,结婚仪式便正式结束了。热闹非凡的疍家婚俗。资料图片永固仍然保留哭嫁习俗。资料图片  1972年&简朴的革命化婚礼  70年代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婚礼提倡能简则简,男女结婚“三书六礼”做不得,“八字”“合年庚”更是无人敢提了,算命先生、风水佬都销声匿迹了。选对象先看出身,讲阶级成分,最有吸引力的是根正苗红的革命干部、世代工人家庭的子女。据一些知情老人言,举行婚礼时,新郎以穿红卫兵服装戴红卫兵袖章迎亲为荣,新娘以能穿上红卫兵服装一起坐永久牌自行车到婆家最有面子,迎亲队伍手拿毛主席语录和红旗,以唱毛主席语录为时尚。当时“闹新房”以考新娘新郎能否会背“老三篇”、毛泽东语录、唱语录歌为主,绝无“封资修”的词语和意识存在。  县宾亨镇的陈董1972年结婚,陈董是西江修船厂的一名工人,他回忆说老婆是他骑单车娶回来的。  当时和现在一样,登记和摆酒结婚分为两个过程,陈董的登记和摆酒相隔三日,当天陈董在旧公社登完记,就骑车骑了70公里,一路欢快地载着他的新婚妻子回到西江修船厂,在他工作的地方小住了三天。第三天,两人一早起床,穿上一身干净的衣服,就载着妻子从位于高要小湘镇的修船厂回到广宁的家中,经过了4个多小时的路程。  骑几个小时的单车,当时陈董并不觉得累,单车在当时是稀罕物,拥有一辆已经很不错了,还要载着新婚妻子,趁着幸福的劲头,4个小时时间两人说说笑笑就过去了。  回到家,两人还不能进家门,要在门口唱上一番,并不是唱情歌,也不是“数歌”,而是类似《我是一个兵》这样的一些革命歌曲。据说结婚时唱革命歌曲是那时每对新人都必须做的。  而在那个“凭票吃饭”的年代,绝大多数关系民生的商品仍需要凭票购买。摆酒所需要食材也是一个问题,仅凭一家人的票券是不够的,所以一家人请酒,往往要借用众多亲朋好友的票券,而来喝喜酒的人,会带着鸡鸭米这些实物过来。  陈董说他娶的是农村的女孩,要求没那么高,有一辆自行车就愿意嫁过来了,如果娶城市的女孩,那就要准备好“三转一响”了。这‘三转’指的是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而‘一响’指的是收音机。”有这“三件”的婚礼才“体面”,城里的女孩才愿意嫁。结婚证细致化彰显时代进步。资料图片  1982年&时兴短途旅行结婚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南粤,婚礼风俗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青年的观念也逐渐开放,开始在婚礼中融入自己的想法。  80年代初还是个物资比较匮乏的年代,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裕,结婚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并非人人都能承受。对于工资仅有几十元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实惠的旅行结婚再稍微摆上几围宴请兄弟姐妹,是一个符合经济状况也有面子的选择。  1982年高要市乐城镇仙人坑人卢巨培娶妻时,就是采用这种方式。他妻子是高要市禄步人,结婚前三天,卢巨培就去未来妻子禄步的家中接人,两人在一些姐妹的相送下,来到镇上的路口准备坐车。但他们并不是回乐城,而是坐上了去的车。  去端州旅行三天再回去结婚,是卢巨培和妻子的共同想法,短途旅行也是当时很多青年时兴的做法。  “一路上玩得很辛苦,但是也很开心。那会儿旅游的人不多,环境破坏也少,风景可美了。”30年过去了,卢巨培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旅行归来,还是少不了要宴请亲朋好友一番。第三天,两夫妻穿好之前买的新衣,把自己打扮一番,就从端州直接坐车回乐城,一到村口,男方的家人已经在等待,见到一对新人就撑开红伞,从村口一直走进屋里。  到了屋里大厅,新人吃过糖圆仔,这是一种用面粉做成的甜品,寓意甜甜蜜蜜,然后一一敬茶,认识亲人。酒席是在新房门口的附近的空地摆的,一连摆埋厨、开厨、散厨三日,一桌至少10个菜,全鱼、全鸡必不可少。  而到了80年代后期,时髦青年操办自己婚礼的想法越来越多、越来越新潮,能穿上一件西式婚纱和西装是很多人结婚时的愿望,很多新郎都会去制衣铺订制西装,但婚纱一般制衣铺做不来,新娘们则大多会选择缝制红色的服装,再头顶一朵大红胶花。有些有条件的青年还有用汽车来接新娘和装嫁妆。勇于表达彰显现代青年的时代个性。西江日报记者&刘春林&摄  现代&青年多元婚礼个性选择  到了现代,婚姻方式日益多元化,就恋爱方式而言,既有自由认识自由恋爱,还有各种各样的相亲形式,如婚姻介绍所、妇联与工会举办的单身青年联谊会等。  新人对婚礼的关注已不仅仅局限于新娘的婚纱、酒宴的档次等等,而是更在乎自己的婚礼是否具有意味深长的主题。婚礼的主题追求新意,有纪念意义,这样才能让宾客在觥筹交错之后留下值得回味的记忆。  因此婚礼的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很多新人开始请婚庆公司策划操办,婚庆市场越来越红火。婚礼形式也一改过去单一的、俭朴的形式,采用传统的、西方的、现代婚礼形式相结合,许多人并不采取一种婚礼仪式,而是以一种为主,辅以其他。婚纱照、花车、礼服、酒宴,逐渐成为婚礼上必不可少的元素。  除此之外,很多年轻人追求个性化婚礼,婚礼形式开始“上天下地”,旅游结婚、游艇结婚、水上结婚、主题婚礼、环保婚礼等新兴结婚方式应运而生。有些人强调个性化,而有些人却青睐集体结婚,几十对新人同时结婚,场面既盛大又温馨。近年来,微电影盛行,婚礼亦跟随着潮流的方向,由新郎新娘在婚庆公司帮助下构思剧情,新郎新娘和亲友们担纲拍摄婚礼微电影。有些婚庆公司还推出了戏剧式结婚,由新郎新娘亲自把两人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通过戏剧的形式演绎出来,而宾客则坐在观众席欣赏。  近几年,有些新人还会在传统婚礼的模式上,增加现场抽奖、来宾表演等新节目,有些有经济能力的甚至还请来了专业的主持和歌舞、杂技和魔术表演,一场酒席办得就像联欢晚会一样。
& 扫一扫左侧二维码,将本文分享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右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 点击下面图标可以分享给好友哦!动手试试看吧!
昨日,记者在端州城区看到,星湖大道、端州四、五路、天宁
2月12日上午11时,记者路过端州路与星湖大道的交汇处,看到
2月7日上午,“羊羊暖冬,即席挥毫送春联”活动在端州区文
02-1302-1302-0902-0602-0602-0602-0201-31
20892721111998735
本站图文、资源来源于网络,由网友发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邮箱:
!本站将立即改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见摆酒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