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微电影话剧,和古代孝行有关的故事改编话剧,最好又短又感人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转载]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一、恣蚊饱血,二、扼虎救父,三、哭竹生笋,四、尝粪忧心,五、弃官寻母,六、涤亲溺器,七、扇枕温衾,八、拾葚异器,九、涌泉跃鲤,十、闻雷泣墓,十一、乳姑不怠,十二、卧冰求鲤,十三、戏彩娱亲,十四、卖身葬父,十五、刻木事亲,十六、行佣供母,十七、怀橘遗亲,十八、埋儿奉母,十九、孝感动天,二十、亲尝汤药,二十一、啮指痛心,二十二、百里负米,二十三、芦衣顺母,二十四、鹿乳奉亲
  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转贴的原作题记:我的祖母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一生行善,宽厚温良,仁爱怀慈,节俭朴素,德高望重,闻名乡里。信佛之人,讲究心存爱心,与人为善,广结善缘。小时候经常听祖母讲二十四孝的故事,教育我们从小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为人正直,一身正气。从那时起这些古代孝廉的故事就深深扎根在年少的我心中,随着岁月的流逝,年少时那些故事已经渐渐淡忘,但祖母的音容笑貌宛然仍在眼前。
  今天坐公交车时偶然看见车厢里的24孝故事宣传画,就从网上搜集整理了下来,24孝的故事以前听过,但总不完整,今天把它整理出来在博客里写下来,希望古人的孝举能够感动今天的我们,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我们看这些故事的同时,能够有所反思,在闲暇之余对父母能够尽一份为人子女的孝道。
  一、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二、扼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有诗颂曰: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三、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适值严冬,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痛哭。少顷,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有诗颂曰: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四、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到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到家中有事,当即弃官返乡。回到家中,知道父亲已重病两日,经医诊治,疗效甚微。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如果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担忧,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亲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五、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朝天长(今安徽天长县)人,字康叔。七岁那年,他的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妒忌,只好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终于得到线索。于是决心弃官到陕西去寻找生母。他告別家人,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走到陕州(今河南陕县),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苏轼和王安石曾经用诗歌赞美朱寿昌的孝心。
  六、涤亲溺器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他是著名诗人,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又是著名书法家,为“宋四家”之一。官至著作佐郎。他十分孝顺,虽然身居高官,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七、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今属湖北)人,字文疆。他九岁失去母亲,事奉父亲非常孝顺。夏天暑热,他给父亲扇凉枕席;冬天寒冷,他用身体温暖父亲的被子。江夏太守刘护听说了他的孝行,特地旌表他。黄香少年时就博通经典,能写文章,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当时魏郡遭受水灾,黄香拿出自己的俸禄和所得的赏赐賑济贫民.他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文章。
  八、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字仲君。他少年丧父,侍奉母亲十分孝顺。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赶上饥荒,柴米昂贵,不足以供养母亲,只好拾桑葚母子充饥。有一天,不巧遇到了赤眉军,他们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别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
“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注&椹
通“葚”,桑树的果实。赤眉军 新莽末年农民起义军,因用赤色染眉做标识,故称。
  九、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明帝时广汉(今属四川)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十分孝顺,庞氏侍奉婆婆尤其勤谨。婆婆喜欢喝长江水,虽然长江离他家有六七里远,庞氏也常去取水回来给婆婆喝。婆婆又爱吃鱼,姜诗夫妇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就请来邻居老母一起吃。有一次,因为风大,庞氏取水回来晚了,姜诗怀疑她怠慢婆婆,训斥一顿,把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舍家,昼夜辛勤纺纱织布,把积蓄起来的钱托邻居老母送回家中孝敬婆婆.时间一长,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的事。让姜诗把庞氏请回来。庞氏回家这天,院子里忽然出现喷涌的泉水,口味和长江的水一样,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庞氏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再到远处去取了。
  十、闻雷泣墓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名叫王裒的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侍奉他的母亲特别孝道,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他母亲在世的时候,生性胆小,惧怕雷声,王裒经常在打雷的时候,到母亲身边给其壮胆。母亲去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静的地方。一到刮风下雨听到震耳的雷声,王裒就奔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并且低声哭着告诉道:“儿王裒在这里陪着您,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有诗颂曰:慈母怕闻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十一、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琯,唐朝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那时还是崔家的少妇,十分孝顺。每天梳头盥洗后,她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给婆婆吃。婆婆不再吃其它饭食,数年之久,仍然身体康健。一天,长孙夫人病重,把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孙媳妇也象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象长孙夫人所说的那样,孝敬祖母唐夫人。
  十二、卧冰求鲤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继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冬天,天寒地冻,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解开衣服,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继母食后,果然病愈。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十三、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在今山东)甫麓。他十分孝顺,尽拣美味供奉双亲;活到70岁,从不言老,常穿着五色斑斓的彩衣,手持拨浪鼓,在双亲面前如小孩子一般戏耍,以讨二老欢喜。有一天他给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看见大笑一场。楚王听说他贤明,召他做官,他闻讯携家人迁居江南,不知所终。老莱子属(.cn/dao/)道家,曾著书十五篇,言道家奥妙。
  十四、卖身葬父
  汉朝时,有一个闻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里非常贫困。他的父亲去世后,董永无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向地主贷款,埋葬父亲。丧事办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还钱,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美貌女子,自言无家可归,拦住董永要董永娶她为妻。董永想起家贫如洗,还欠地主的钱,就死活不答应。那女子左拦右阻,说她不爱钱财.只爱他人品好。董永无奈,只好带她去地主家帮忙。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三百尺的细绢,还清了地主的债务。在他们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树下时,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相传该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遂下凡帮助他。槐树所在地改名孝感。有诗颂曰: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十五、刻木事亲
  丁兰,民间传说中的人物。相传他是东汉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他年纪很小父母就死去了,没有尽到供养父母的责任。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像他们活着一样对待他们,凡事都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先敬双亲然后自己才食用;出门一定禀告,回家一定面见,一年到头从不懈怠.时间久了,他的妻子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有一天好奇地用针去刺木像的手指,没想到木像的手指真的流出血来。丁兰回家看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十六、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字次翁。少年丧父,侍奉母亲十分孝顺。当时正赶上战乱,江革背着母亲逃难,路上几次遇到匪贼。有的匪贼要杀死他,江革哭着说:“老母年迈,没有人奉养。”匪贼看他孝顺,不忍杀他。战乱平息后,乡里人称赞他为“江巨孝”。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贫穷得没有鞋穿,自己去做雇工供养母亲,母亲所需用品一样不少。明帝(58—75)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76—88)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宫中郎将。
  十七、怀橘遗亲
  三国时,有一位孝子姓陆名绩,字公纪。六岁的时候,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他悄悄把两个桔子揣到怀里,告别跪拜的时候,桔子掉在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跪着说:“我母亲一向很喜欢吃桔子,我想把它拿回去孝敬母亲。”陆绩年仅六岁就知道孝敬母亲,袁术大为赞美。有诗颂曰;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怀桔实,遗母报深慈。
  十八、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家里原本富足。父亲死后他把两千万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他对母亲十分孝顺,但家境逐渐贫寒起来。后来妻子生了一个男孩,郭巨想:如果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便和妻子商议说:“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怎么能够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奉母亲。”妻子勉强答应了。郭巨让妻子抱着孩子,要挖坑把孩子埋掉;挖下二尺,忽见一坛黄金,上有铁制的证书,写着:“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十九、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舜的继母和异母弟象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相传他的继母、异亩弟,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继母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继母恭顺,对弟弟慈爱。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赞曰:队队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心。
  二十、亲尝汤药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二十一、啮指痛心
  曾参(约前505一前436),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
以孝著称。少年时家里穷,他常入山打柴。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怎么办好,看曾参还没有回来,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于是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二十二、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时常在外面采集藜藿等野菜当食物。而子路为了赡养父母双亲,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尽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后,子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钟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劳苦,感叹说:“虽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样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有诗颂曰: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二十三、芦衣顺母
  周朝闵损,字子骞,是个孝子。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闵子骞。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待子骞渐渐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亲未归,后母做棉衣偏心,给亲生儿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给子骞用芦花絮。一天,父亲回来,叫子骞帮着拉车外出。外面寒风凛冽,子骞衣单体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对父亲说。后来绳子把子骞肩头的棉布磨破了。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知道儿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闵子骞看到后母和两个小弟弟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便跪求父亲说:“母在一儿单,母去三子寒。”子骞孝心感动后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欢乐。有诗赞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二十四、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有诗赞曰:亲疾鹿乳医,身穿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桩桩孝行不同拳拳孝心一样 “绿城新二十四孝”候选人事迹今日刊发完毕,一段段孝的故事如甘露滋润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田_新闻中心_新浪网
桩桩孝行不同拳拳孝心一样 “绿城新二十四孝”候选人事迹今日刊发完毕,一段段孝的故事如甘露滋润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田
  候选人之18
  婆媳十年未曾“红脸”
  社区:交通新苑社区
  推荐人物:郑磊推荐理由:孝心一片细无声“自从6年前你进我们家以来,咱婆媳之间从来没有吵过一次嘴,红过一次脸……今天是你的生日,我在此向你道一声谢谢!你辛苦了。”这是贾月连老人四年前写给儿媳郑磊的“感谢信”的内容,如今,婆媳俩依然保持着没吵过嘴、没红过脸的纪录,令人羡慕。
  贾月连和老伴都80岁高龄,和儿子儿媳一起生活。老人说,儿媳说得少做得多,照顾他们特别细心,比如,她听力不好,儿媳赶忙带她买助听器。“我没老人夸的那么好,关键是公公婆婆人也好!”郑磊说,她主要是学着站在老人的立场考虑问题,给老人足够的空间和理解,老人对他们也如此,相处自然很和睦。
  记者蔡君彦候选人之19
  让老人开心当“候鸟”
  社区:新华社区
  推荐人物:何克莉推荐理由:孝敬老人也时尚“我和老伴马上要去海南了,明年再回来。”新华社区的何中玉老人第一次尝试到海南过冬,显得期待又兴奋。
  老人说,常听人说有慢性病的老人去海南过冬,省下暖气费用来交房租,对身体有好处,因此老两口也盘算着到海南过冬。没等他们开口,善解人意的女儿何克莉主动安排二老的行程,还特意花两万多元租下一套地段、条件不错的房子。“孩子啥都安排好了,如果我们俩租房,肯定舍不得花这么多钱,凑合住就行。”老人笑着说。社区刘主任说,这种孝敬老人的方式让人觉得暖洋洋的。记者蔡君彦线索提供刘琴候选人之20
  给公婆当“全职保姆”
  社区:永安社区
  推荐人物:侯恭林推荐理由:细致入微尽孝心昨日,在永安街35号院,一听说要采访好儿媳侯恭林,居民们争相夸她10多年无私照顾公婆。
  侯恭林今年已快60岁了,因丈夫工作较忙,照顾老人的“重担”就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她还未退休前,每天早上6点起床,为老人煮上一碗荷包蛋,再到菜市场买好一天的食物,回家做好早饭后就匆忙去上班;晚上下班,即使再晚,也要为老人们洗脚。2004年退休后,她更成了公婆的“全职保姆”,老人喜欢吃油条,她每周都亲手为老人们做一大筐;每到夜深,她就起床为老人重新盖毛毯;天气好时,她搀扶公婆到院中晒太阳……院里居民竖起大拇指夸她,还投票选她为“街道好媳妇”。
  记者谭萍通讯员徐克镜候选人之21
  为陪婆婆毅然辞职
  社区:二环东社区
  推荐人物:陈素琴推荐理由:尽心尽力无怨言在二环东社区,每当陈素琴手拉手陪着80岁的婆婆在小区里散步,邻居们都会亲热地和她打招呼说:“陈主任,又陪婆婆出来了!”
  原来,今年54岁的陈素琴曾是二环东社区的副主任,她80岁的婆婆患有糖尿病,大小便失禁,由丈夫和兄弟几家人轮流照顾。去年底,为了更细致周到地照顾婆婆,她毅然辞职,在家专职照顾婆婆。
  “说实话,她照顾我妈比我这个做儿子的照顾得都好。”丈夫李彦明说,妻子每天都要照顾母亲洗洗涮涮,还手拉手地扯着母亲出去散步。最让他感动的是,妻子总是不嫌弃地拆洗母亲弄脏的衣物和被褥,“有时我都受不了这些气味,可她却从未抱怨过一句”。F
  记者谭萍候选人之22
  公爹夸她亲似闺女
  社区:金城街社区
  推荐人物:张梅菊推荐理由:将心比心互关心在新郑路31号院,提起“好儿媳”张梅菊,没有一个居民不竖起大拇指夸她:“她公爹现在95岁了,身体还这么硬朗,全靠她照顾得好!”
  95岁的朱正发老人面色红润,很是健谈。“只要我一出门,儿媳妇就不离身地跟着我,生怕我有事。只要我有个头疼脑热,她就马上带我去看病,我好几次生病都是儿媳伺候我,待我比亲闺女都亲。”
  张梅菊说,自己是二婚嫁过来的,可公爹却待她如同亲闺女一样。“将心比心,我们做晚辈的多关心他,他开心,我们也高兴。”
  记者谭萍通讯员徐爱东候选人之23
  孝爱“扶起”瘫痪婆婆
  社区:工业高专社区
  推荐人物:孙新霞推荐理由:全心付出有回报孙新霞,40多岁,是郑州自来水总公司供水热线一名普通职工,也是小区、单位人人夸的好儿媳。
  十年前,婆婆因病半身不遂,和丈夫金黎强在一个单位的她,承担起了全部家务。每天下班后,给家人做饭,服侍婆婆吃饭,再辅导孩子做功课,然后就为婆婆做按摩。如果天气好,她会背婆婆下楼到院里晒晒太阳,进行器械锻炼。“那可是6楼啊。”邻居说,这一背她坚持了近十年。孙新霞还为婆婆定制了严格的饮食菜谱。“妈妈现在竟然可以下床走路了。”金黎强激动地说,“我都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对她的感谢!”F
  记者徐曼丽候选人之24
  33年待大娘如亲妈
  社区:通信社区
  推荐人物:宋凤彩推荐理由:老人长寿有秘诀在纬五路13号院,有一位身体健康101岁的老太太。“老人长寿可都是她侄女的功劳,做每顿饭都有讲究,我们还经常到她家去‘取经’呢。”邻居们对此津津乐道。
  老人侄女叫宋凤彩,百岁老人是她的大娘。“30多年了,大娘把我当成女儿,我也把她当成亲娘一样照顾”。宋凤彩说,老人的身体现在还行,吃得挺多。她的“秘诀”就是注意对老人饮食的营养搭配。比如将炖好的鸡、鱼、肉、蛋剁碎,配上青菜和调料放在锅里精加工,然后拌在稀饭里。记者徐曼丽线索提供陈桢候选人之25
  古稀夫妻共孝老父
  社区:水利厅社区
  推荐人物:吕玉兰、王克俭夫妇推荐理由:以身作则当表率今年都70多岁的吕玉兰和王克俭夫妇在小区是大家学习的模范夫妻,这不仅是因为他俩对96岁的老父亲的孝顺,更因为在他们的影响下,孩子们也都特别孝顺。
  王克俭的父亲年轻时因工伤被迫把一条腿给截肢了。尽管王克俭两口子也患有各种风湿等疾病,但他们把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只要父亲身体健康,快乐地活着,比啥都强”。
  “他的孩子每周都回来,不是买一大堆东西,就是帮着洗尿布、做饭,有时还推着老爷子出来散心……”邻居张大爷夸赞说。
  记者徐曼丽线索提供肖志芳候选人之26
  两个儿媳“比”着尽孝
  社区:和平新村社区
  推荐人物:江保珍、陈兰菊妯娌推荐理由:弘扬美德孝名传家住蜜蜂张办事处和平新村社区的屈丰兰今年83岁,1993年患病瘫痪以来,17年一直在轮椅上度过。而两个儿媳整天“比”着对老娘尽孝。
  社区敬老院王院长说:“老人仨儿没闺女,一个儿子在外地,俩儿媳对她比亲闺女还孝顺。原来两家轮流伺候老人,老人送到敬老院后,儿媳们几乎天天来,争着给老人洗头洗脚,给老人剪手脚指甲、喂饭,每周都要带老人到饭店聚餐。”儿媳陈兰菊说:“我们一进门,老人就把我们当亲女儿看待,我们也把老人当亲娘,孝顺是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啊!”U记者张线索提供王飞候选人之27
  为敬老“全家总动员”
  社区:学苑社区
  推荐人物:张怡红推荐理由:用心凝聚大家庭桃源路48号院的吕凤仙老人,常夸几个孩子孝敬。
  2007年,吕老太太的老伴突然发病,不能走路也不能说话,大儿子很快召集全家人召开家庭会议,经过商讨,决定4家轮流照顾,各轮一天,每家每月再拿出500元“基金”,如果有人有事来不了,就按每天100元奖给替班的人……这种“奖惩”形式,也成为兄妹间帮扶的另一种渠道。
  “儿媳张怡红给老伴端屎端尿从未说过一句嫌烦的话,甚至还辞去了工作……”老人说,老伴突然病倒,她一时不知所措,儿媳常劝她想开些,宁愿自己忙也要让婆婆出门放松身心。
  记者蔡君彦线索提供陈丽娟候选人之28
  七旬夫妇照顾老妈
  社区:优南社区推荐人物:李新成、张秀琴夫妇推荐理由:事必躬亲不嫌累李新成、张秀琴夫妇都已年近七旬,可对于照顾92岁高龄的母亲,他们却事必躬亲。
  为了让老人吃到营养美味、松软可口的饭菜,李新成夫妇买来肉末,把青菜切得细细的,烧菜粥或是烂烂的面条给老人吃;夏日每天为老人准备一份绿豆汤,把西瓜弄成汁给老人喝;冬日每天为老人用热水袋取暖。4年前,老人中风,李新成夫妇俩更是细心照料、无微不至。老人住院期间,张秀琴每天24小时守在医院,李新成则每天往返给老人送饭。如今,在他们的细心照顾下,现年92岁高龄的老人仍然精神矍铄。
  记者林辉通讯员岳子琳候选人之29
  一路奔波为母治病
  社区:优胜社区
  推荐人物:全军推荐理由:一心系于妈身上全军的母亲年逾七旬,患有严重的帕金森综合征、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骨质增生等多种疾病。为方便母亲坐轮椅进出,她特意买了一楼的房子,接老人一起生活;老人发病时手脚颤抖不停,腿抽筋,她就不停给老人按摩,缓解痛苦……
  2007年年底,全军听说北京有医院能手术治疗帕金森综合征,便马上买来可折叠小轮椅,独自带着妈妈去北京看病。手术成功后,全军开始学习护理病人的技法和简单的中医疗法……只要是能帮母亲缓解病情、减轻痛苦的方法,全军都去学、都去试。
  记者林辉通讯员杜志恒候选人之30
  26载付出诠释“能干”
  社区:名门世家社区
  推荐人物:蔡素兰推荐理由:尽孝人老心不老提起76岁的蔡素兰,社区邻居都夸她“能干”,26年来,她既要照顾双目失明的丈夫,又要赡养96岁的母亲,每天忙个不停。
  去年年底,老母亲不慎摔坏了腿,需在床上静养两个月。她严格按照医生的叮嘱照顾老母亲,每天为躺在床上的母亲梳头、做四五顿加餐,几个月后,老太太的腿基本恢复了。主治医生都说:“96岁的老太太,腿伤能够恢复这么好,真是个奇迹,这不仅和老人的身体素质有关系,也得益于家人的精心照料。”老人说:“身上累,但心里甜,尽孝我人老心不老。”记者余淼
  候选人之31
  尽心赡养丈夫姑姑
  社区:建业城市花园社区
  推荐人物:王贵月推荐理由:姑姑有此贴心“妞”58岁的王贵月8年来除了照顾一大家子人的生活起居外,还赡养着一位特殊老人――丈夫的姑姑,一位无儿无女的老人。
  王贵月说,8年前她和丈夫将远在东北黑龙江农村的姑姑接到家中赡养。老人有胃病,吃多了就呕吐。王贵月给她擦洗、喂药,为她做容易消化的食物。在她的细心照料下,老人近两年来很少犯病,身体也硬朗了。去年春节前,老人唠叨着想回东北老家过年,她和老伴把家里安排好,冒雪陪老人去了黑龙江。回来后王贵月由于旅途劳累病了很长时间……
  记者余淼候选人之32
  以“孝”作则代代相传
  社区:十二里屯社区
  推荐人物:刘元英推荐理由:行动影响下一代79岁的刘元英和她的子女,是东风路星河家园小区出名的“孝星”。刘元英精心照顾母亲,让妈妈健康活到105岁。耳濡目染下,她的子女也以自己的行动向妈妈尽孝。
  上世纪70年代初期,刘元英70多岁的母亲意外将腿摔骨折,为给老人补充营养,她将家中仅有的肉做成小酥肉,端到床前喂给母亲。不管工作多忙,她每天坚持给老人擦洗身子、做按摩。在她的精心护理下,母亲很快恢复了健康。母亲孝敬姥姥,儿女也以行动回报母亲。几十年来刘元英吃的、穿的都是儿女一手置办的…… 记者余淼
  候选人之33
  大厨儿媳喂胖婆婆
  社区:康复社区
  推荐人物:姚金兰推荐理由:孝心“烹饪”出美食50岁的姚金兰做一手好饭菜。3年前,下岗失业的她开起小饭店,想二次创业。没想到,婆婆这时得了重病。
  “爹妈对我们有养育之恩,兄弟几个总得有人做牺牲。”姚金兰和丈夫一商量,关掉饭店,将婆婆接到家中。84岁的老人起初是卧床不起,随后又得了脑梗塞脑萎缩。“老人只要能吃,就能为身体提供能量,就能健康地活下去。”为了让婆婆吃饭,姚金兰拿出看家本事,每天变着花样给婆婆做饭。学到新的营养菜谱,她总会第一个做给婆婆尝。“现如今,老人气色变好了,脸色也红润了,这都是大厨嫂子的功劳。”姚金兰的弟妹们说。记者余淼线索提供李占
  候选人之34
  儿媳宠出健康婆婆
  社区:优胜社区
  推荐人物:马双亭推荐理由:“哄”得婆婆变能干46年来,市民马双亭坚持将每月工资全数交给婆婆,由老人支配家庭的生活开支。90岁的老人逢人便说,自己不是一个靠儿女养活的闲人,而是这个家中不可缺少、儿女们离不开的“中坚分子”。
  和婆婆共同生活的这46年里,马双亭晚上休息时房门从来不关,听到老人房间里有响动立刻动身查看。在她的精心照看下,90岁的老人现在的身体非常好,不但能生活自理,还能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媳扫地时帮着挪板凳,儿媳洗碗时递抹布……老人说,是黏人的儿媳宠出了她这个健康婆婆。
  记者余淼林辉线索提供范雷岳子琳
  来源:
电话:01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十四孝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