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李成军三个字诗意网名做一首诗

 下载
 收藏
免责声明:本人所有资料来自网络和个人所创,版权归
原作者所有,请注意保护知识产权,如有需要请购买正
版图书,请您下载后勿作商用,于24小时内删除,本人
所提供资料仅为方便学习交流。 本人如有侵犯作者权
益,请作者联系官方或本人,本人将立即删除。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下载积分:6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0:31:34|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DOC
官方公共微信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均是精品资料,值得下载!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2:06:29|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DOC
官方公共微信Apache Tomcat/6.0.33 - Error report HTTP Status 404 - type Status reportmessage description The requested resource () is not available.Apache Tomcat/6.0.33西山日记之一
十三年前,怀揣借来的一千元钱只身赴京,去追画家梦。窝居香山脚下六平米的棚屋内。每逢周末,同学张君便携一位女友两瓶啤酒相邀同登西山。他建议我记下京城求学的经历,并拟题“西山日记”。&
&重读旧文,深感年轻时的狂妄与“强说愁”的幼稚,也引起了对逝去岁月的追忆……
日起程赴京,27日夜23时至
张君处借来《道家与道家文学》一书(李炳海著),读来无甚趣味,书中引《庄子·潼父》句,感生动,特记之:“饮酒以乐,系选其具矣”,其与画机颇有相通之处。
&&&&“退修清以静,吾存玄中玄”——东汉高彪。
&&欧阳修的居室是书万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连同他自己总称六一。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云烟变态中。”——程颢
&&到京城已十几天,暂住于张君处,租房的事尚未有着落,闲来无事,信笔记下。时正值初春之时,的天气较山东冷些,今天本想到中央美院联系进修的事,因身体不适懒的走动。
从林海兄处拿来龚半千课徒稿临树法,向左为顺式,向右为逆式。
&讲笔墨好像下围棋,全公开靠真功夫,而另一种是打扑克玩麻将,碰机遇弄欺骗。——潘天寿
绘画的造型问题是要自己创造的,不能仅是生活现象的再现,或是着眼老本子,落到老套里去。——潘天寿
来美术馆看画展。
意大利画家,米莫·巴拉第诺,超前卫主义画风,表现一种幽灵孤寂的气氛。
广东画家周彦生花鸟画展(工笔)博大、宁静而端丽。
新加坡画展,展出了近代新加坡近三十人的作品,可以看出新加坡多元化的画特征及受中国文化之影响的特点。
关山月画展,展出了关氏近期作品,多取大幅景,总感过于霸而俗,所谓文胜于质也。
东西厅馆藏齐白石作品展,与二楼米莫·巴拉第诺的画展形成显著的东西文化的对照。想见艺术必须是“百花齐放”方能得以繁荣。
今天是三月的最后一天,近几日北京地区的天气“特好”,温度也骤然上升。虽然山中的桃花尚含苞蕴蕾,城里路旁的各种桃花及一些不知名的花却已吐露芬芳。
昨日到张君处,晚上在一起痛饮神侃。张兄建议我,把住在香山的体会以日记形式赋于笔端,并为之名曰“西山日记”,日积月累说不定会有所收获。细细想来此言甚是。想我虽岁及而立之年,两鬓几许白发,仍然为一落魄之寒士,离乡背井来到北京,徘徊月许,无安身之地,无奈之下,飘落于西山,却不曾想此地正是我梦中向往之境,岂非天意乎?
旬余的山中生活及对山之景色的朝夕揣摩,与画理上略有所悟,因前无写日记之想,也不曾记下,今补于后。
忘记了在哪本书中讲到(大概是《黄宾虹话语录》),看山要早晚看,面面观。没有山中的生活体验,对此也不能全部理解。中国画的表现技巧及水墨特点最适合表现早晚及风雨山色。因为,此时呈现在面前的是浑厚、含蓄而单色(相对而言)的景象,正是白日的绚烂之极,归于早晚的“平淡”,这种“平淡”又富有极其妙不可言的变化,这种变化正是墨之“浓淡干湿”之变。而风和日丽的山色,过于露,不适合中国人含蓄为美的审美习惯。也因为太露,把生活的美与丑全部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而让人被动地接受对感官的刺激,失去主动想象的审美心理过程,而缺乏美的冲动。
一日傍晚,太阳已落山,尽剩下浑重的山体背后天空的亮丽,突然在黑沉沉的山脚下亮起一片橙黄色的光,在黑暗之中显的特别跳。我心中一亮,这不正是一幅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画吗?想来先生终生致力于对傍晚山中光影效果的追求一说,不无道理。
在绘画的思考上,我最大的收获应该说是对自己要追求的艺术风格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遍观近几年在中国山水画上探索略有所成的中青年画家,其风格给人们的印象总是偏重深沉、浑厚,带有几分的苦涩。这种绘画心态的形成,我想可从两方面来分析:一、近几年人们普遍感到生活的沉重,并继尔引发为一种社会心态时尚,俗语所谓“累”。表现在艺术创作与欣赏上,也是一种沉重与漠然。二、近代绘画史上的两位山水大家,黄宾虹和李可染,也是以“墨”见长,所谓“黑团团里墨团团,墨团团里天地宽”,尽管黄李的画中绝无沉重苦涩感,但这种“黑”的形式却正好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并将其发扬光大。
我前几年的画也是在表现这种气氛,所谓“浑厚与华滋”。现在我似乎对这种风格渐渐觉得冷淡,不愿意再去表现它,我所需要的是一种宁静而有仙气的佛法妙境。在传统中以梅瞿山为典范,旁及董其昌、龚半千、傅山、华岩等人;在构图上打破传统的形式;在意境上不同于以上诸人的禅境、空寂、仙气,而是在此基础之上加上一种梦幻,是一种空静仙梦的艺术境界。最根本的是站在以上诸位先人的肩上,在保留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完成这项工作。
现在正在临摹龚半千课徒画稿,从中寻找一种具有“隔代遗传”效应的艺术语汇。
总之在艺术风格上我给自己的定位是三个字——静(空静)、仙(仙气)、梦(梦幻)。其中静与仙是古人的,是传统,梦幻是今人的,是现实。
傍晚到植物园散步,远处突然一声开山炮响,举头望时,但见山巅涌起一片“祥云”遮住山头,美甚,特记之。
散步在植物园内,树黑天亮,影子象是画在白纸上的墨色,正是中国画的境界,不觉感到在大自然面前,再伟大的艺术也显的单薄而乏力。
临了一周龚半千的树,觉得有些收获,其枯树的树法想必是从自然中的刺槐变化而来的。
&身处异地他乡,每天都有新的体验与意想不到的遭遇。
早晨六点半一路小跑来到香山公园,拾级而上向香炉峰攀登。春色已溢满山涧,几株早开花的桃树点缀在苍苍茫茫的山林之中,山谷中浮动的晨雾也透出淡淡的绿色。晨练者的“叫板”声此起彼落。慢慢向山顶攀登,忽然体会到人生的旅途如同登山:有人志在峰顶,有人停在半途,也有人安于在山脚下漫步。到达顶峰的人付出艰苦的代价,同时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停在山腰者,欣慰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在山下漫步者落得个悠闲自在。可见每一种人生都是一种正确的选择。我喜欢登山,所谓“有高必登,登必达到顶点”。细细想起来这决非受役于功名利禄之类,而是缘于一种天性,这让我想起在农校上学时,同桌谭乐春同学送给我的一句话:“志在顶峰者不在半途停留”。山顶的境界毕竟不同于山下,山下近世俗,山顶则近佛境。人们在上面亲切的打招呼,相互之间没有丝毫的戒备与揣度。我迎面走来的一位素不相识的的老人高声招呼道:“年轻人你早”,“大伯早”,我顺口答到,“今年多大了”,“二十九”。我不知道为什么说出“二十九”,也许是我这种落魄之人没有勇气告诉人们自己已经到了而立之年。“还差一年,就自立了,祝你走好运”,老人侧着身子一边说一边朝山顶健步走去。望着他的背影,我体验到一种无私而完美的境界,一种只有在接近天国的山巅才会出现的佛的境界。
回到住处,又如置身于令人窒息的凡世之中。卑劣可恶的房东,竟以儿媳要来住为由,让我在二日之内搬出去,这件事在我意料之内,但来的如此之快却万万不曾想到。细想起来,原因有二:一是我过于迁就而好施。在定房价时不但未往下压价反而给对方提高十元,原因是我觉得九十不如一百好算。在住的过程中我又总是迁就对方,未曾提出任何要求。二是我总是在房东面前流露出对环境的满意之情。这二者让房东感觉到自己吃了大亏,在耿耿于怀的情况下,总是想再多得到一些,如此便想出种种招数。与此卑俗之人我实在难以共处,我决定永远离开这个“西营三号”。此番遭遇却也让我学会了许多立身之法术,今后在租房的问题上也能不至于如此被动。
中午收到老翟的来信,得知家里情况皆好,稍安。
下午去樱桃沟,观察到香山的石头正如同龚贤笔下的石头,所谓“方不可太方,圆不可太圆”。宜用小斧劈或豆瓣皴来表现。
植物园中有用石灰石组成的点景,与倪云林之折带相仿佛。书中讲到云林画太湖之石,未曾见太湖石之真性状。
&龚贤之小石为石,大石为山之语可备一考。
张君携女友小红来访,带来烧鸡等美味,可惜我刚吃过午饭,不能尽情享用。小红清纯质朴而秀丽,常笑而常不语,可见张君之艳福不浅也。
三人同行至梅兰芳先生墓,饱食小饮之后,沿山间小路信步而登。尽管脚下尚是荒枯的杂草荆棘,远望山色却已春意浓浓,柏丛已染上新绿,时见早开的桃花或粉红或清白点缀其间,走近细看时,却惊起满树的蜜蜂。张君通晓诗律,应诺游后赋诗二首见赠。余于诗文虽是外行,却不得有违礼尚往来之古训,特挤出二首“诗”来分别赠老友及老友的女友。
赠 张君仁兄
愚行(一首)
才叹梅兰芳已尽,
又喜万点桃花开。
三十年来寻不到,
至此尚问是谁栽。
赠 张君之女友小红小姐
三月山风暖,
小饮醉意浓。
春色动人处,
&唯有一小红。
&&送走张君二人,我便到杰王府四号,收拾了一下房子,准备明后天搬过去
本应到此搁笔,回头望见立在墙边捡的一捆枯干的荆条,想到本想把所居之处名之曰“积薪居”,张君言还是叫“雪芹别屋”好,无心细想,不过聊为一笑耳。
今天因忙于找房与陪张君游玩,未能动笔画画。
次日清晨登香山忽有新得,昨晚二首小诗略做改动特记之如下:
才叹梅兰芳已尽,
又喜万点桃花开。
三十年来寻不到,
至此不悟非人栽。
三月山气暖,
小饮醉意浓。
春光动人处,
&唯有一小红。
据说今天白天的温度高达摄氏22度,几天连续的晴朗升温天气,使春天来的异常迅速。昨天还是满身老枝的苹果树,今日忽然缀满嫩绿的新芽。山中的桃花已渐渐盛开。早晨因住房之事无心登香炉峰,信步朝香山公园的双清池方向走去。双清池为两泓清泉,传为元皇帝梦中所感,得此二泉,又名“梦感泉”。清朝是皇家行宫,后为八国联军所毁。民国时在其遗址上辟为私人别墅。四九年,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进京初期即住在香山一带,双清别墅是毛泽东生活工作的地方。池水边的六角亭下还陈列着一张藤编的桌子,及几个瓷制的鼓形坐器。毛主席在这里指挥了渡江战役,把老蒋赶进了太平洋。人去景依旧,那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岁月会有多少痕迹留在这石砌的山路之上?&
&&&&&&&下午去新租的地方收拾房间。房东是位年逾七旬的老太,丈夫已过逝,现与小儿子住在一起,老人讲话很爽快。前面的遭遇已让我学会了不能轻信,与她讲定每月房租100元(含水电费),另加10元为用其液化气的费用。大约10点钟他家里来了很多人,老太太讲是她的儿孙们来看她,我这才想起今天是礼拜天。眼前的光景不由的令我心中一阵伤感。想起我的母亲,老人家含辛茹苦将我们弟兄三人带大,我虽为长子,却常年为了一些莫名其莫的原因,不能经常到老人家面前给她一点点的安慰。前天收到妻子来信才知道二月初八日是母亲的六十岁生日,之前我竟从未想过,我是何等的不孝啊。想到此时此刻,千里之外的老母亲还在牵挂着我这不孝之子,不由得黯然泪下。我知道她老人家唯一的心愿就是我早日回到她的身边。妻子能替我尽点孝道,才使我的心稍稍感到一点安慰。但愿两个兄弟能理解我,我该对他们说声谢谢。
依稀慈母泪,千里盼儿归。(梦里依稀慈母泪,风霜两鬓盼儿归!)
终于最后离开了可恶的“西营三号”。几日的劳顿让我学到了不少立身之术,并有了随时应付不测风云的思想准备。
今天是在新居(杰王府四号)安身的第一天。房东老太看起来不错,但过去的教训告诉我,所谓“人心隔肚皮”,我不得不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以不变应万变。一整天忙于搬东西,未动笔画画。也无心到外面欣赏春山秀色。今天最大的收获是掌握了二门吃的技术:一是煮面条,二是炒鸡蛋。关于吃的学问,我以前从未用心过,小时侯总是在母亲的召唤下才来到餐桌前,大了又总是在妻子的再三催促下才动嘴便吃,不计味道何如,也不管怎样做成。常听人讲“吃是一门学问,是一种文化”,总觉得话说的太玄,今日远离慈母贤妻,吃便成了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自己动起手来时,才觉得“吃也是艺术”。先就最简单的煮面条来说,材料是油、盐、葱花、菠菜、鸡蛋、水,如何将这六种原材料有序有时的放在一起,掌握什么样的火候才能使煮面清香可口可是大有学问。在房东老太的细心指导下,先将油倒入锅中,油热后加入葱花、盐少许炒片刻,倒入清水,等水未开将开之前,将鸡蛋打开倾入锅内,勿搅动,水开后从一侧加入面条,水又开后将火调至温火,慢慢搅动面条,加盖慢煮,等面条熟后再放入菠菜,锅开后停火,至此清香可口的面条便煮好。这样煮的面条有以下好处:一、鸡蛋不飞乱,抱为一团,无嫩黄。二、菜叶色泽清新、不变黑,有清香气。最后老太太又总结道:煮面和做其他饭菜一样,该温的温,该火的火,这就是掌握火候。听到这里我顿时大悟,原来吃的确是一门艺术。一个“火候”道出了万物万事的至理及一切中华艺术的原则。
晚饭前,老太太又教给我炒鸡蛋的方法。这里仍然是一个顺序与火候的问题,在吃晚饭的时候我不仅感到自己是何等的幼稚而可笑,一个连吃饭都不会的人,还讲什么追求艺术。因为“吃”是一门最基本最深刻的艺术。
过几天是妻子的生日,下午买回一张带有香山红叶的贺片,寄给妻子,聊表思恋之情。我很喜欢上面那首诗:
&& 《生命总是美丽的》
不是苦恼太多,
&而是我们的胸怀不够开阔,
不是幸福太少,
而是我们还不懂
忧愁时,就写一首诗,
快乐时,就唱一支歌。
无论天上掉下来的
生命总是美丽的。
新的住所虽然面积较小,但布置起来有一种小而神聚之感。但愿今后能少一点颠簸,阿弥陀佛。
今天总算得到一点安宁,并按计划临完了龚半千的课徒稿石画法部分。并给房东老太写了一个条幅,内容为“福如东海”,看她满喜欢的,并让儿子将其贴在北墙上。
连日的劳顿,竟让我未留意这小院的景致,静下心来以后,才得以细心品味。一趟的北房老屋和西边沿街的厢房及大门厅。东面则围起一道一人高的土石墙,并未建房,墙那边则是一片空地,错落的长着几株枣榆杂树。北京的房子很有特点,除北墙留窗外,南面除有几根受力的木柱全为窗子。房檐上有探出的木橼类似古建筑的风格。这种构筑形式的形成是否与京津地带为历代帝王居住,多修宫殿宙宇而受其影响有关,不得而知。过去我只是在山水画中看到过,记得当时还怀疑是否是古人为了绘画表现的需要才将其前墙推倒,并换为可以看到室内读书隐士的大通窗,现在想来实在好笑。我问房东老太,这样建房冬天会冷吗?老太太说是不冷。也许象养花的温室,有充分的光照,会使屋内温暖如春。这样看来,我的老家的房子盖的似铁桶,只留很小的窗子的方法就逊色多了。
小院最让我感兴趣的是紧靠在我的房门的一株大枣树,其直径足有七十公分。每当出门进厨房时,我总得给它鞠个躬,因为它那粗大的枝干正斜压在房门上方。它的样子很老,老太太说它已经活了一百五十多岁,真假与否只有植物学家才有资格回答。老树唤起了我许多童年的往事。记得小时侯我常到姑姑家的后院里与表兄妹一起打枣吃,因为那里长着一棵粗大的身子倾斜的老枣树,结出的是个头很大的红枣,数量似乎总是不多,惹得我们经常吵架。除了枣树之外,还有一架繁茂的紫藤和其它许多花草树木,其景致曾多次打动我的小小的心灵。现在想来,那一定是一种美感的显现,可惜当时无人理解我的心情,再后来随着年龄的渐渐长大,连我自己也不理解了,这真是一种莫大的悲哀。现在总结一下,姑姑家的后花园(当时不知为什么有后院,现在看那一定是祖辈留下的后花园)是我儿时的天堂,因为那里不但有好吃的、好玩的、还有好看的。现在那个美丽的天堂已经面目全非,老枣树不知什么时候没有了,长青藤的地方也变成了表兄住的新瓦房。
母亲也曾经给我讲过枣树和枣的故事。那是解放以前,姥姥家种着许多枣树,最大的由二三人才能搂过来,每年打下的枣儿总是用大席篓装运。国民军来时被砍的一干而净,据说是把树干运到路口,堵截八路军的追赶,这是愚蠢还是疯狂?唉,世上的事真是难说,国民军不砍光,到学大寨时也难保其全。美丽已成为永远的过去。
傍晚,信步朝村旁的红山头登去,偶得拙句记于左:
不圆不方一顽石,
本出山东之洛沟。
&香炉峰顶不留客,
任人掷于红山头。
清明无雨 山中偶得一首
野禽惊起人亦惊,
纸钱飘落乱石中
满山香云不敢看,
登高独望花泪松。
&王为政老师讲课,注意看别人的画不看理论作品,注重交流交谈,结合作品谈较为实际。
问:最早未临能画,现在需要临,古人写字用毛笔,现在用钢笔(愚蠢的问题)
答:生活在具体的时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炎黄子孙五千年文明史。银河系之外有生命的话就不会提出这个问题。历史的积淀使我们承受了一个负担。古人比我们强之说之能是相对的。地球上的艺术追求最初的是喜欢的,岩画,吃饱以后感到高兴,画上红色白石或白石红色平面构成,剪影式。东西方原始人的岩画几乎没有区别,生物进化到一定程度,出现艺术,人类社会生活在文化家头脑中的反应。底片,古人的是简单的洗的不好底片,(毛)古人处是流而不是源
源头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度生活反映在艺术家的头脑中,形成许多条长长的流水,都是流而不是源,这就是传统,流动的传统。黄河的急缓、咆哮,传统没法形容。84、85有人提出把传统送进艺术馆,可笑。
传统是流动的,不是静止的,每个时期不同的。
&开始在纸上画是在画工笔,写意是在唐开始,所以传统无一固定的面貌,是流而不是源。当时徐悲鸿称为彩墨画,被视为不传统,现在将蒋兆和、黄胃又成了传统。
历史不断翻新,将吴道子从坟里请出,唐以后的东西他都不承认。
中华敬老的美德,正是这种美德给我们带来因袭的习惯,白雪石的倒影,古人没有倒影,石涛不会画色彩与倒影。
&问:古人不需要形的准确
答:找出王维来,文人画的开山,王维之前只有艺人,没有艺术家。秦汉时期所有的作品都是艺人画的,地位卑微。
问:马王堆壁画还有人临摹,艺术家来学习匠人,为什么?
答:艺术气质的体验是时代精神,不是个个纯是艺术天才。凡高画了十年画,死后几十年才渐渐为人认识,到今天人们才能认识,是时代给了他现在的地位。
汉唐雕塑,在茹毛饮血的时候必然产生这种风格。时代风貌,秦汉艺术的大气是时代赋予的,唐的工笔重彩,是华丽而雅容大度,与唐朝的社会分不开,开放时代风貌的体现。
宋代,清淡,小气;清,繁俗无聊的堆砌。八大山人叛逆形。
文人介入了艺术,文人画绘,艺术创作更多的文学性,在审美趣味、技法上进行了改革,遗貌取神。
文人画出现后才出现理论,对写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推向极致,以至文人画从属于文学。脱离现实脱离大众的欣赏习惯,导致“五四”运动对美术的冲击,这种冲击是必然的。文人画把中国画引入歧途,不是绘画的全部。重新回顾汉唐大河,这是问题的一面,问题的另一面,传统到了今天,将其送进博物馆走不通。国粹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都不可取,凡高及其同代人都是受到东方艺术的影响。
&东西艺术是在不同的土地上同时成长的东西,古人无借鉴的机会,现在人有了,高更、塞尚、毕加索无人是从西方艺术中蜕变出来,都是从东方艺术中吸取来的营养。
你住的宅院里还有宝贝,西方人告诉我们埋有更重要的东西。
九十年代搞中国画的人(艺术家)广阔的视野给我们一个包袱,我们不能到银河系之外去,所以无视传统是不可能的。如果能说明我们有何处不如古人,我们有成绩。
鲁迅,曾要求青年人说不要读中国书,封建社会末期。
王老师讲,这是因为鲁迅已经把中国书读透了。
关于传统与现在讲到这里。
&问:王维之前无艺术家?
答:我对现代新兴的文人画是不可一顾的。
当许多中国人对京剧失去兴趣的时候,西方人欣赏京剧。法国人写包公,毕加索讲中国有艺术,日本有艺术,非洲有,白人无艺术。
西方写实,经过二次高峰不可能出现三次高峰,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看到东方写意的生命。
&西方是客观为主的艺术,东方是写意主观的艺术。
&西方的戏剧家想不出中国戏的方法。用图案表现性格,中国的脸谱就是野兽派。
戏迷欣赏戏是欣赏其笔墨而不是欣赏其故事。脸谱画成,余下的面部不算。戏迷看戏就是行家看画。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的认识可能较易把握住东方文化的本质。
不愿意对现代画坛的风云作出评论,百花齐放。
艺术的百花园与大自然一样物竟天择,适者生存。大树下面有蘑菇,抢救画种,推广画种是没必要的。
文人画是文人画的,不是文人就不要去画“文人画”。正统的文人画不是堆在庙堂之中的,是文人私下消遣的,没有更伟大的任务。
文人画积极的一面是对笔墨的推进。
题材:生活到处美,重要的在发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题材问题不是一个问题。
风格:吴冠中:我只能教给你技巧而不能教给你风格,一、天赋本性;二、修养(后天)。
最重要的是天赋的气质。盖叫天,著名的武生,嗓子坏了,从武生入手。天生的问题。
丝丝入扣,缠绵悱恻——工笔人物。
风格不能勉强。
小时学柳公权,不喜颜真卿,是因为气质。
狗与牛羊一起放在田野里,羊牛吃草,狗追逐小动物。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眼高手低,宁可不成熟可要风格。
我对文人画的理解
王为政老师讲“文人画”即文人画的画,这种说法很片面。“文人画”应该是在形式上不靠造型的准确及与现实的悖同,通过笔情墨趣抒写作者思想感情的画,也即是用笔墨形象“写诗”。文人画家不一定是文人,但一定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及对人生对社会有深刻的理解的人。“文人画”不一定是“文人”画的画,但必须是抒写作者内心世界的画,而不是为了别人欣赏或具有社会教育功能的画。文人画家充分发挥了笔墨的功能,而笔墨则是中国画最重要的材料及表达手段。文人画也是中国画的精华所在,他代表着中国人的审美倾向,是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的绘画。
就近代画家来说,齐白石、黄宾虹、石壶是文人画,李可染不是文人画。写实与写意是一种绘画形式,不能用它来区分是否是文人画。齐白石即写实又写意。徐悲鸿不是文人画。当然无病呻吟的东西,怪模怪样的东西都不能称为文人画。
王老师在讲到题材与风格时所说的非常正确。题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关键是善于发现美。风格由两个方面决定,一是秉赋,二是修养。
其所讲传统是流而不是源,也有一定道理。传统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是流。生活(应该包括现实生活与内心生活)是源。
日 晴转多云
&&&&(七日补记)今天到林海家去,并带去临的龚半千的课徒稿。他没讲出什么道理,毕竟是靠“虚”过活。我体会,他的东西只许三次见面就掏尽了。总的感觉是:第一次与其见面,全被他的排场气势谈吐所折服;二次交谈就渐渐自难园其说,渐露马脚;三次则无甚可取矣。不过常去他那儿翻翻画册还是很有必要的。
林海取出沙孟海给他的画展提的字,反复看开,觉得其气势非凡,这种气是一种含而不露的气。用笔刚健浑厚,见其笔迹中斑斑点点泛有紫光,想是宿墨或焦墨的原因。又看到沙老临的“黄州寒食帖”,觉得沙老的字得东坡之飘逸气度,较东坡更为刚健有力。
早晨起的较早,大约六点钟到香山公园东侧,沿侧路进去便是“香山饭店”。饭店的建筑设计得较为新颖,一律灰白相间的墙体及以菱形为基调的图案,古雅而庄重。往上走便到了“香山寺”旧址,寺院规模很大,可惜现在已看不到旧日的繁华,正所谓“听法松前无梵音,罪魁依然是联军;圆明园里火未尽,香山寺里佛又焚”。
&&回转到静翠湖见柳罩鹅黄,才染新绿,不觉成诗一首记于左:
双清琼液注玉壶,
香云锁翠适没骨。
静宜清幽归何处,
屏山带水静翠湖。
蓬山海上来,
风山起沱磅。
君小围一尊,
威严见大泽。
&—— 孔尚任题大泽山
智镜光圆宏六度,
心莲香远演三乘。
花雨轻霏结青莲法界,
云峰郁起现白毫相光。
灵鹫风香传妙偈,
澄潭月皎印真如。
翠竹黄花禅林空色相,
宝幢珠络梵语妙庄严。
发菩提心印诸法如意,
现寿者相度一切众生。
——卧佛殿前联句
日 阴 降温
今天第一次到王老师的画室听他给进修生上课。早晨七点半出发到画院时已是十点四十分。见画室里拥挤着十几个来自天南地北的学生,有的在翻香山画册,有的在听王老师对自己的画进行点评。我也取出前几日临的龚半千课徒稿及几张过去的照片让他评点,王老师讲到:“还可以,只是还能再稍稍加上一点”,我想是对的。听王老师给同学评画,我感到他对中国画的理解不是太深,尽管他的画创出了自己的一些面貌,但非常不成熟。后来听同学讲,他主张画面上不能题字,这也许是因为自己书法不好而找个借口吧。
中午大家都在他那里喝酒吃饭。回来的路上我才知道全是王老师出钱置办的饭菜。每次上课都是他掏腰包给学生享用,这种境界在当今的金钱社会里真是难能可贵,一桌酒菜大概不会下来百十元钱。
在王老家吃完饭后,约高登舟同学一起来到香山我的住处。
今天最值得一记也是我终生难忘的是,在琉璃厂文化街时遇到的“惊险奇遇”。
我与小高到文化街时,有一位乡下打扮的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把我招呼住,从包里掏出一件古瓷瓶,开片的青釉古雅可爱,他问我要不要。我非常喜欢古器,但因身无分文也就不敢问鼎此事,便说:“不要,也不懂”。年轻人接着说:“不要看看也没关系”。我便随他到一个僻静的地方看他的古器,除了瓷瓶之外还有白玉石的如意、铜器等物。这时小伙子便不断的讲到这是他们在乡下从坟里偷挖来的,家里很穷,只能干点这个维系生活。还讲:“我们干这个很危险,我们家是河南的,那里都是沙土地,弄不好不是埋在地里闷死,就是被关到派出所里去”。等等,等等。还说什么:“我们到北京十几天了,因为没有路子,所以卖不出去。在旅社里住着,每天十元钱的房租,现在身上是身无分文,连饭都吃不上了”。见他说的那样可怜,我便起了恻隐之心,我说:“我买不起,不过我可以给你们找点路子,也可以帮你们解决”。他听了之后显出非常激动的样子,要跟我交个朋友,就拿出一个瓷瓶说:“我跟你交个朋友,你把这个带着,找个朋友看看,是真的随你给我多少钱都行,不是真的你回来找我”。他讲时并未提到给他钱的事,我感到不给他钱就把这样的瓶拿走,也太不好意思,于是我便把身上仅有的四五十元掏给了他。
我拿着它到一家文物店里,请一位师傅看看,刚从包里掏出,那位师傅就肯定的说:“这是新的”。我听后马上回去找那个小伙子,幸好他还没走。我出门在外,并不想惹事,便郑重的告诉他,只要把钱还给我什么事也没有。可是那小伙子硬说钱让他的同事带走了,看着他与刚才判若二人的表现,我感到自己的无知与愚蠢,竟被这样一个无赖所欺骗。这不由的让我相信一位研究生姑娘让一个农村小伙子拐卖的事是真实的。最后我们决定让他到派出所去说话,他才不得不把钱还给我们。
我第一次遇到如此高明的骗子,他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这堂课所学到的东西,是我苦读二十年所没学到的,真该感谢那位河南小子。
日 晚上下雨
分析自己受骗的原因有三,一是对古器的占有欲太强,二是太富有同情心,三是自己对古器鉴赏的无知。
今天是来北京后见到的第一个雨天。
白天我陪同登舟同学游香山及植物园,并随手记下了一些碑石上镌刻的诗句。其中一句在曹雪芹故居录下的赞“红楼梦”的诗句最为感人。
传神文笔足千秋,
不是情人不留泪。
昨夜的细雨给干燥的空气带来一丝湿意。早晨,出门便闻到一股清新的泥土的芳香。今天又是礼拜天,房老太的儿女们又会来看她,这难免又会勾起我思亲之情,看看天空中仍然积着厚厚的云,我打算上山去感觉一下春天云雾的神韵。
送走了高登舟,我匆匆吃了点早点,便沿村南的小路向山里走去。
这是一座土石相间的山,山上除了大片的松柏之外,多是满山的荆棘,还有嵌于其中的山桃花。气温的骤降,似乎使春姑娘放慢了返回人间的脚步,但湿润的空气和松软的散发着清香的腐植土层,却更增加了春的生机。大多树木已冒出幼嫩的芽朵,有绿的有红的。这种景色不由的让我想到一首老幼咸知的古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也许是因为山太小,留不住云或是因为春天的云太柔和,我登到山顶望着被云雾笼罩着的远山与大地,似乎并未找到我心目中想象的山间云雾的感觉,总觉得眼前的雾气不够强烈。不过它是郭熙笔下的春云春山,所谓春山如睡,一点不错。
&&转过一个山头,忽见脚下的大壑与对面的山梁上,一片连绵而又蓬松起伏的密密的植被,看上去是带有淡淡绿意的赭红的颜色,俯首细看才知是漫山遍野的低矮的、密密地交织在一起的、刚刚吐出红嫩芽儿的一种荆棵。这种景色未见古人表现过。
&&&&回转到香山时,见路旁有一棵白皮松,忽然让我想起,前几天忘记在什么地方见到的白皮松。这种松树的出枝与常见的赤松不同,不是虬结扭曲而是有点象白杨树那样向上直着分枝,松针呈团点状,疏疏落落地散于枝上,很有特点。昨天在萧谦中画谱中见到一张表现白皮松的稿子,枝干表现的有特点,但叶子似乎过于率大,画面上题有一首周退密的诗:江南已绝六朝松,苏州偏多白骨松,冰雪磐空云气绿,送
(?)不待吼天风。想起前几日看到的几株白骨松,不由产生一个念头,这种松树前人少画,其形真率少扭曲造做,正是我所寻找的松树形象,在今后我的山水画中可偏重于此,把它当成我画中松树的代表。
以树、石、云、水为题材,抛弃舟车、人物、建筑,画出静、仙、梦的意境,这是我的目标。具体讲到云的表现,在画中突出一种什么样的形象:淡云、密云、止云、流云,现在尚未有一个清晰的路子,还有待于进一步对生活体验,对古人研究。
登山过程中偶有体验,感觉到绘画就同爬山,只有沉住气一步一步的不断地攀登,才能到达更高的地方,见到更美的景色,捷径是绝对没有的。
&顺口溜于下:
艺事如登山,
一步一艰辛;
险途无捷径,
弄巧误终身。
见一群中学生游春,笑语无邪,想到自己青春已失,又一事无成,不觉慨然。有同学来问路,恍然间信手遥指,若方向不对,一定会挨一顿臭骂。
忽闻笑语荡春涧,
峰侧转出群少年。
近前借问八大处,
云遮路转山外山。
&连续几日的阴天,使气温回落了十余度,的倩女丽人们不得不把刚换上的裙子又换成裤子。
早晨六点,房东老太太把我从睡梦中叫醒,之后,我又在被窝里挨了足有半个小时的光景,才慢慢起来。天依然阴着,空气很潮湿,我沿着植物园的正门大路向樱桃沟走去,偶尔也跑上几步。这是我第一次改变晨练的路线,以往都是到香山公园。
来到卧佛寺门前时,忽然嗅到一股幽香。抬头看时但见眼前:木兰园里花盛开,玲珑无暇玉铸成,几十株玉兰树竟相花开。我不由的移步素影玉树之间,仔细欣赏起这宛若仙国玉女的美姿。其花大若茶碗,冠九瓣,形为椭圆,下部凹入,近萼处中间微呈粉红色,花蕊黄,子房柱形,萼一片,萼片处有叶芽二片,一大一小。一枝一花,枝杆苍老与花形成鲜明对比。
玉兰花在我看来是所有的花中最美的。她的品格是高贵而又清纯,洒脱中又见端庄,香肌玉骨与枯枝老干形成对比,产生美妙的意境。她将成为我笔下常有的题材。
&赏过玉兰以后,我来到竹园。这里有个名字叫“琅玕世界”,种植着各种各样的竹子,虽然都还未长出新的枝叶,但其婆娑的倩影却依然卓约有致。从前也画过竹子,但从未认真研究过其形态,今天的细心观察,果然有所收获。
可见古人的课徒画谱是从生活中来的。
回来后根据记忆,画了几张墨竹及玉兰花的稿子,果然有效,更觉师造化是非常重要的。
明天再到玉兰园及竹园去细心观察一番,以便有个更深的印象。忽听外面风起,不知明日天气如何。
这几日始终在考虑画理与物理的关系,今天少有所悟。物理是自然万物生成之理,绘画上所涉及到的物理是自然的形态色彩等可视性特征所具备的规律。画理就是在表现自然的过程中要使表现技法符合自然规律即物理,同时又符合艺术家内心的审美要求。自然的现象万千纷呈,如何才能把握其“理”,这需要艺术家去掉繁杂,找出线索,抓住特征,要学会“省”,即大胆删除许多自然现象,找到其最美的最具特征的东西进行形象上的抽象与夸张,这便是绘画艺术要完成的任务。
对于物理与画理的问题,现在还未能完全弄清楚,有待继续思考。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个字的古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