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 烟锁池塘柳的下联联是什么

他们深深地怀念祖国:“年年难过年年过,处处无家处处家”!
真像“天方夜谈”一样美丽的一段历史,我喜欢!我炎黄子孙并非孬种,而是英名威镇海外!遗憾的是英雄的儿女们,竟然流落他乡!他们深深地怀念祖国:“年年难过年年过,处处无家处处家”!&&&&&
[转载]金三角国民党残军的后裔
( 13:39:44)
转载▼
原文地址:作者:
金三角国民党残军的后裔
在泰国东海岸边一个叫芭堤雅的小镇,我看到一处景点,叫“金三角风情”,在一个形似门楼的建筑上,大门两侧写着“处处无家处处家,年年难过年年过”的对联,横额上挂着用繁体字书写的“还我国籍”,这是原国民党残军的后裔,向来自大陆及台湾的同胞发出的发自肺腑的心声。
这是一种带泪的祈盼,一种泣血的呼唤!这是他们发自心底的呐喊,它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刺痛了每一个来此参观的中国人的心。
进入门楼,到了一个放映厅,我们在座位上坐定。于是放映厅里开始放映原国民党93师残部在金三角的纪录片,通过观看影片,使我比较完整地了解了残军及后裔们在金三角艰难生存的情况。
接着,一个残军后裔带我们参观了有关残军的资料图片,一些军械设备,他们住的高脚屋等等。在跟他们的交谈中,我发现他们其实没有多少需求,只求还他们一个中国的国籍,活着能同正常人一样学习工作,死后不做孤魂野鬼。
如今这60万孤军后代中只有20万有国籍,也就是说还有40万中国人没有国籍。他们想加入共和国的国籍,因为没有国籍的人永远不能离开那个山头,没有国籍的人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没有国籍的人没有工作的权利,没有国籍的人没有进医院的权利,只能靠鸦片缓解病痛。就是在这里办这个展览来谋生,还不能离开这个展览区,一出大门泰国警察就可以抓我们!
60多年了,他们为了生存,进行着不懈的战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和坚忍,他们毕竟都是炎黄子孙,他们每年还在过着春节、端午、中秋,唱着中国的民歌,挂着大红灯笼,讲着中国的语言,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他们的故土,据说,在金三角地区,在美斯乐,北方——是所有坟墓唯一的朝向。那里,因为有他们伟大的祖国。
残军及后裔们不知道政治。只知道只有祖国统一,繁荣富强,他们才能有出路。这是在这一风情园最后的一句标语。标语的左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右面是国民党党旗。
在一个残军纪念堂,我看到写着这样一句话:“残军未死,只是逐渐凋零”。是呀,这支残军,参加过十年的北伐战争,进行过八年的抗日战争,为我们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当然也参与了三年内战,功功过过我们姑且不论,如今老一辈人大都已悄然离世,我们即使不能原谅残军的老一辈,但他们的后裔就没有功过可以让我们评说了,只有他们的血管里流淌着与我们一样的血。
我在这里写这些东西,只是希望大家知道:在遥远的中南半岛,有几个小小的村落,有一群中国人在那里生活。流落的中华儿女,在别人的土地上日子难过,饱受战争的折磨,这是一群被遗忘的中国人,是一群任人蹂躏的无助的华人!关心他们,看我们该做些什么;帮助他们,看我们能做些什么。
另外,当我们的目光焦聚世界上因战乱而过着颠沛流离生活的难民的时候,也请你的目光来关注一下这群在异国他乡的中华儿女。
▲关于残军的相关资料
李国辉,国民党陆军第八军93师七零九团团长,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在金三角,这个人物却赫赫有名,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国民党团长是金三角的开山鼻祖,没有李国辉,就没有后来世界闻名的毒品王国金三角。
1950年初,坚守西南大陆的李弥第八兵团被解放军同时从四川和广西发动千里奔袭,蒙自一战,第八兵团势如山崩,元江追击,兵团主力被歼于元江河谷东岸。剩下残部四分五裂,纷纷南逃。
93师七零九团团长李国辉率领着一千人,在此后长达一个多月的超级马拉松追击中,跑赢了共军,成了少数免遭覆灭的队伍之一,他们的全部希望只有一个,那就是赶在追兵封锁国境前抢先越过界河,成为这场生死攸关的长途赛跑中的侥幸胜利者。
李国辉指挥队伍涉过界河后,知道这个时刻对他们这群中国人的重大意义。跨过国界,他们就是背井离乡,到异国土地上流浪的人了。从地图上看,国境线距离这队人马的目的地小勐捧,直线距离只有一百多公里,中间隔着一座被土著称为“野人山”的大山。这是一片方圆数百里的原始森林无人区,没有道路,只有一条马帮小道曲曲弯弯穿行其间。
这些毫无准备的军人冒冒失失闯入险象环生的热带雨林,就等于误入魔鬼宫殿,他们终将为自己的入侵付出沉重代价。士兵轮流在前面开路,他们挥动砍刀,在厚墙一般的藤蔓、灌木、荒草和植物中劈出一条小径来。不断有人倒下,被致命的瘴疠、蚊虫、毒蛇和野兽击倒,但是后来人踏着死者尸体继续前进。他们决不能停留,停留就意味着死亡。
李国辉得到报告,健康牲口和人口都在剧减,每天失踪和掉队官兵多达数十人,生病者与日剧增。军需官报告,携带粮食告罄,由于无人区没有村寨,于是饥饿像狰狞的魔鬼开始威胁人们。由于吃不饱,队伍有时一天只能前进几公里。
李国辉下令宰杀牲口,扔掉重装备,派人打猎,然而这些措施还是不能从根本上缓解断粮威胁。求生本能支撑着人们,没有退路,只有前进,简单的道理成为一座照耀队伍的灯塔。
队伍的足迹继续在无人区延伸,直到第十二天,他们终于遇上一座土著人的石寨。当时队伍里一半人都在害病,人们头上长满虱子,身上生着毒疮,许多伤员伤口化脓感染,妇女孩子急需补充营养。
土人部落当然不欢迎同类入侵,他们之所以在原始森林中生存并繁衍,就是因为他们远离文明社会,远离人类,在森林中他们是百兽之王,大自然是他们的朋友,而人类则是他们的天敌。土人吹响呜呜的号角,敲响节奏急促的木鼓,向这支队伍宣战。
然而宣战和恫吓并不能阻止军队前进,这是一支濒临死亡的军队,所以他们必须以别人死亡来换取自己的生存。据说本来李国辉下令对天开枪,吓跑土人了事,他需要山寨的粮食而不是屠杀。但是土人十分顽强,他们决心保卫家园死战不退。他们灵活地藏身于石壁、山洞、崖畔与草丛树林之中,像猴子一样跳跃攀援,从树上和崖畔射出许多细小的弩箭,掷出锋利的长矛。
一个小时后,这场实力完全不对等的战斗宣告结束,土著部落被消灭,土人死伤无数,侥幸活着的逃进树林,山寨被占领,饥饿的军队得以补充和休息后继续前进。
几天之后,当又一个傍晚即将来临,在远远的森林和大地边缘,一座湖泊样的平地出现在眼前——小勐捧!为了这一天,他们在恶梦般的大森林里整整挣扎了半个月!他们和早几天过境的谭忠副团长及他的二七八团会合了。就在金三角东北部一处叫做小勐捧的荒凉地方,一群国民党指挥官聚在一起召开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
这次会议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但是对于未来的毒品王国金三角来说,这次会议却意义极其深远,它表明国民党军队作为一支重要力量主宰和统治金三角的开始。
会议结束时,李国辉走出房间,他以总指挥的身份宣布,第七零九团与二七八团实行合并,一支崭新的部队——“中华民国复兴部队总指挥部”从此诞生。
残军合并后共有战斗员一千六百余人,步枪卡宾枪千余枝,数十匹骡马,轻重机枪数十挺,迫击炮两门。李国辉出任总指挥兼第七零九团团长,谭忠任副总指挥兼第二七八团团长,钱运周任参谋长,下辖三个支队和两个特别大队,总部暂时设在小勐捧。
他们修好电台,和台湾取得联系,不料台湾方面的指示却是:“你部自行解决出路。”于是,这支军队便脱离了国民党,成为一支孤军。
有了这样一个基地,从国境线上溃退下来的国军,找不到回家道路的原远征军战士,都纷纷投向李国辉,部队迅速扩大到了九千人,而且与缅甸政府达成了不在纸上的和平共处默许“条约”,彼此心照不宣。
其后李国辉发动了一场“军民联姻”运动,动员没有家室的军官娶当地民女为妻。孟萨大土司也怕汉人军队翻脸不认人,会把政权连同夫人小姐一起“接管”,所以积极配合,把他的一个小女儿嫁给了参谋长钱运周,鼓励头人和百姓把女儿嫁给汉人。
李国辉坐镇孟萨,土匪武装纷纷归附或纷纷外逃,护商也就是武装走私鸦片几乎成了李国辉一统天下的独家行业。可以这样说,金三角武装贩毒的行当,是李国辉和钱运周一手创办并发展起来的。后来的李弥时代、罗星汉时代和坤沙时代等,都是“摘桃派”,都是李国辉的事业继承人。
缅甸政府对这支驻扎在小猛棒的异国部队深感不安,他们给李国辉送来了最后通牒,要他在10天之内退出缅甸,否则将派大军围剿。李国辉走投无路,只得背水一战,出人意料的是,1,5万缅甸政府军居然惨败。战败之后,缅甸政府不得不与李国辉议和,双方经讨价还价,缅甸政府同意李国辉率部转移到靠近泰国边境的猛撒,“复兴军”在金三角终于站住了脚。
这件事震惊了东南亚,震惊了全世界,特别震惊了台湾。当蒋介石看到《曼谷日报》报道残军大败缅甸国防军的消息后,对这支英勇善战的部队十分欣赏并寄予很大的希望,马上传李弥来蒋介石的办公室。授予李弥“云南省政府主席兼云南绥靖公署主任”和“云南人民反共救国军总指挥”两个头衔,要他立即到金三角地区去发展壮大这支队伍,成为反攻大陆的南方基地。
此时的蒋介石要图反攻大陆,自然要笼络这支部队,李弥自然成了最好人选,因为他曾是李国辉的上司。
1950年秋天,李弥到达泰北,与一批旧部接触之后,这才飞到曼谷,在清莱打扮成马帮,到达泰缅边境的孟板,在一家小布店里会见了李国辉和谭忠。他不敢立刻就到孟萨去。他这个“新任总指挥”,依旧是一个兵也没有的光杆儿司令。他怕现任总指挥和副总指挥不肯交出军权。如果李国辉和谭忠不肯交出兵权,那他可是一点儿办法也没有的。
幸亏李国辉和谭忠都是黄埔出身的正统军人,得到了蒋介石的命令,就坚决服从,表示一定效忠校长和老长官,把军权完全交出。交出军权后的李国辉飞回台湾,至此“小李将军”的时代结束,李国辉终老台湾。
月,李弥为了向蒋介石表示忠心,发动了“反攻云南”的军事行动。他的军队一度占领沧源、耿马、双江、澜沧等县。但随后解放军发起反击,李弥军全线溃退,只得又逃回缅甸。
“反攻云南”的军事行动虽然失败,但李弥却得到了台湾和美国方面大量的援助,他的势力范围迅速扩展,北到密支那,南抵泰国清迈府,东达老挝山区,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超过台湾将近7倍之多!队伍也迅速增至3万多人,除从大陆逃出来的原国民党官兵、旧政权人员外,连盘踞山头的土匪、土司武装也纷纷前来依附。
为了便于台湾空投,李弥在湄公河西岸峡谷中还修建了一座简易机场——江腊机场。蒋经国在担任国防会议副秘书长时,也曾从台湾秘密飞到江腊机场,视察过李弥的军队。
为了从长计议,李弥还在总部猛撒开办了一所“反共抗俄军政大学”,轮训下级军官,并在东南亚各地招收学员,学员最多的时候曾达2000人。后来在金三角赫赫有名的坤沙,就是第一期的学员。一次李弥到学校检阅,见坤沙拆卸军械动作娴熟,当场提拔他为少尉军官──李弥绝没有想到这个当时十八九岁的孩子,以后竟会成为金三角的主人。
李弥在金三角大肆招兵买马以及反攻大陆的种种活动引起缅甸政府严重不安。他们担心国民党残军羽翼丰满,将金三角变成国中之国,那时候谁也奈何他们不得。
1953年3月,缅甸发动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围剿——“旱季风暴”。这是金三角历史上最大的战争,缅甸政府军出动1万以上的兵力,但是训练有素的国民党残军还是打垮了缅甸政府军。
缅军吃了败仗,仰光舆论大哗,缅甸政府向联合国控诉“孤军”侵略。第7届联合国大会做出了“一切外国军队必须撤出金三角”的决议。
蒋介石在台湾听说后也是勃然大怒,老头子平生最恨的便是部下自立,他立即召李弥赴台,李弥到台后即被软禁。接着,蒋介石下令从金三角撤军。从1953年11月7日到1954年6月3日,陆续有6750人撤到台湾,其中包括家属与难民。
此后,台湾当局宣布已经从缅北撤回全部军队,没有撤回的与台湾再没有关系。但是,蒋介石并不想真正放弃这个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反共基地”。原“反共救国军”副总指挥柳元麟被任命为总指挥宫,留下的部队被整编为5个军,兵力仍有2万多人。留在金三角的国民党残军,由于派系之间的矛盾,再加上柳元麟的威信不够,于是内讧就愈演愈烈。金三角军阀割据的时代来到了。
尽管这支军队的势力已被削弱,但缅甸政府依旧十分不安,19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中、缅达成协议,决定由解放军跨境作战,清剿这股残军。
1960年11月22日,解放军开始越境清剿作战,国民党残军节节败退,他们企图炸开湄公河河谷上游湖泊草海子大坝,以水淹七军的招数打垮缅甸政府军,挽回败局。政府军发现残军企图后,拼命阻止,残军目的未达到,被迫向老挝、泰国边境方向撤退,江腊机场也被解放军占领。
残军撤退到老挝后,老挝局势动荡,东南亚国家反响强烈,缅甸政府根据台湾仍然在给国民党残军空投物资为证据向联合国提出控诉,联合国再次做出决议,要求蒋介石政权将在缅部队撤回。2月下旬,国民党开始执行“春晓计划”把军队撤运回台湾。
这次行动得到泰国政府和军方的大力支持,泰国早就想把这批“不速之客”请走。最后服从撤台命令的官兵都去了台湾,不愿意撤台而自行留下的,今后一切活动自行负责。
最终,柳元麟总部及下属第一、二、四军部分官兵经由老挝、泰国空运返台,李文焕、段希文则没有率部队撤台。李文焕名为第3军军长,实际统辖不过1000多人,又非正规军人出身,考虑回到台湾保不住军长职位,便以路途远为借口拒绝。第5军军长段希文虽然是军人出身,父亲曾是云南籍的国大代表,本人也多次返台见过蒋介石,他本人愿意遵从命令撤回台湾,但部属多是云南人,且在当地成家,都不愿意去台,因此也没有撤退。
台湾对段、李抗拒命令的行为感到恼怒,台湾“国防部”发言人声称,撤军已告完毕,“云南人民反共志愿军”番号取消。所剩残余均为擅自脱离部队者,台湾方面不为其行动负责。
第二次撤台行动后,残留在缅泰丛林的李文焕、段希文军还有5000余人,他们自动返回金三角。金三角历史上有名的“段、李时代”开始了。
1964年,在金三角重新站住脚跟的两支国民党残军召开一次联席会议,他们讨论了形势和重返缅甸的可能性,研究联合作战方案,划定各自作战区域,确立各自势力范围。当会议快要结束时,台湾发来一封密电,命令组建“东南亚人民反共志愿军游击总部”,任命段、李分别担任正副总指挥。但两人对蒋介石继续把他们作为“反攻大陆”的棋子已心存抵触情绪,就开始和台湾讨价还价。蒋介石深感已无法控制,就不愿再给他们补给。
失去了经济来源的残军开始另谋出路,这年旱季,他们倾巢出动,打通萨尔温江走私通道。经他们武装护送的马帮开始源源不断地将各种走私品送达老挝、泰国和缅甸以及周边国家。
与此同时,金三角鸦片种植业也开始兴旺,在此之前的1949年,金三角鸦片产量仅为37吨,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创下当时的世界纪录2000吨,令全球震惊。上个世纪90年代金三角鸦片突破2500吨大关,成为全球最大的毒品王国。
至于李弥提拔的坤沙,在段、李之后成为金三角的大毒枭,直到1996年1月,才向缅甸政府军宣布投降。
金三角到了段希文时代。段希文,云南人,云南讲武堂步科毕业,与朱德元帅及越南国家主席胡志明为校友。原国民党陆军39师少将师长,抗日战争期间曾任武汉卫戍司令长官。
l949年所部在广西被解放军歼灭后,他只身一人经广州到香港,后被国民党残军第八兵团司令李弥招募到金三角带领残军,历任军区司令、第五军军长等职,后为金三角国民党残军总指挥,成为金三角的“希公时代”,人称“没有希公,就没有美斯乐(金三角)”。
上世纪七十年代,因感到反攻大陆无望,宣布“放弃反攻大陆,不与大陆为敌”。归顺泰国,与台湾断绝关系,向泰国王称臣。当时泰国为了对付帕当山游击队,准备在国民党残军中招募一批军官,训练泰国军人。
段希文归顺泰国正逢其时,任命他为泰北人民武装自卫队总指挥,在帕当山战斗中立了功,泰国国王拉玛九世在皇宫接见了他,“御赐”为泰国国民,参加过本次战役的所部及家属全部就地加入泰国国籍,享受与泰国军队及家属同样的待遇。
当美期乐的残军获得泰国居住权成了合法公民,并分了田土之后,台湾当局竟慌了手脚,他们担心残军被泰国收买,会影响国军声誉,被外界骂台湾无情无义,于是急忙派出中央情报局局长叶翔赴金三角,会见段希文、李文焕。
叶翔对段希文说马上恢复补给,望不要接受泰国的补给,有什么困难台湾都会解决的。段希文直言相告:“一切都晚了,我们苦了几十年谁管过我们?你拿什么东西来证明台湾管过我们的死活?换句话说,我们反攻大陆二十多年,死了不少人?你们给了我们什么抚恤金,一分钱也没有,军饷也扣发了!你走,我们不想见到台湾来的人!”
在异邦立足后,段希文大力兴办教育。1962年段希文出资在美斯乐创办了兴华中学,对当地学生和边远贫困学生免收学费。并每年保送40名优秀学生到外地上大学,其资助的学生如今遍布海内外,不少人成就颇丰。
进入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中美蜜月时期,留守滇缅边区的93师的老兵大多已经成为花甲之年了。他们向祖国提出,希望回到自己的祖国,毕竟50年前的那场战争,已经成为过去了,但是,不知道处于什么原因,大陆政府拒绝了他们的要求,他们只有再次转而请求留居缅甸,但缅甸政府也拒绝了他们的申请。
终于,留守滇缅边区近50年的93师官兵,成了一只没有祖国的军队。在异国他乡,为了生存不得不和缅甸政府军开战、和印缅联军开战、和黑帮开战、和缅共开战。
1980年,被泰国称为“孤军的灵魂”段希文在泰国因病去世,享年69岁。泰国前总理江萨上将亲临批耶泰医院,向希文遗体告别;泰国国王亲自发唁电追悼,遗体上覆盖泰国国旗。按其遗愿,他被安葬在美斯乐的他那翁山之巅,面朝北方——自己的祖国。
云南同乡主持建成了希公陵。其中一副挽联高度概括了先生一生:扬威异域,树立风范,领导中原豪士,开荒拓土,孤忠撼中外,功勋永铭照佛国;创立会馆,惠泽同乡,相率南诏健儿,兴学建教,桃李满天下,楷模常留在人间。
段希文一死,由五军参谋长雷雨田出任总指挥官,李文焕仍为副指挥官。雷雨田,云南人,在滇军中历任排长、连长等职,是段希文的老部下,他有指挥能力,与战士能同甘共苦。
雷雨田刚担任总指挥官就接到泰国军方的紧急命令:要他派兵攻打考牙山反政府游击队。这是泰国境内最后一支反政府武装,也是泰国的心头之患。考牙山是泰国境内的大山脉,面积广阔,横亘在曼谷到清迈的火车铁路之间。考牙山有800多人的反政府武装游击队,他们修筑了坚固的配套工事,泰国军队先后数次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出动20000多人的兵力围剿,均告失败。
这次泰国政府许诺,只要残军攻下考牙山,残军包括他们的几万后代将全部成为泰国的合法公民,可以自由进人清迈、曼谷等地。雷雨田为了后代,接受了攻打考牙山的任务。
泰国国防军派出二个团配合6000名残军围剿。此时的残军已经青黄不接,1950年进入金三角的残军,如今都已50多岁了,第二代残军虽然只有二三十岁,但他们缺少实战经验。最后,从第一代、第二代残军中挑选出500名精兵强将,组织突击队,并决定由3军师长陈茂修担任指挥官,5军的师长杨维纲担任前敌指挥官。
总攻时间定于1981年2月16日,泰国军方命令残军出动6000人担任预备队,由泰国国防军的两个团担任主攻。实际上泰国军方是想抢头功,他们对残军只派500人参加,极为不满。这500人中年纪大的50多岁,小的十七八岁,而且穿的军装破烂不堪,泰方打心眼里看不起,今非昔比,因为残军再也不是10年前打叭当的那些人了。
担任前敌指挥官的杨维纲师长只对泰国指挥部的军长差松说:“我只有一个要求,既然我方担任预备队,你就不要管我军在什么地方集结,你们需要我军时,只要下命令,我军就会及时到达指定位置。”军长差松笑了笑不以为然:“在一般情况下,我只会命令你部给我们的运送弹药和抬伤员。”
同泰军交涉过后,师长杨维纲知道,在关键时刻,泰国军方一定会请他们出征的,于是陈茂修、杨维纲两个师长,在泰国两个团发起攻击后,经过周密侦察,率领500名突击队员迂回,在万山丛中日夜急行军,十天后终于悄悄潜入考牙山的后面。
泰军的两个团,在巨炮和10架轰炸机的掩护下不停地轰炸扫射,部队节节挺进,六天后打到距考牙山峰10公里的地方。眼看胜利在望了,却突然被反政府游击队隐藏在山洞中的机枪,五七无后座力炮,六○迫击炮交织成的火力网阻住,当场牺牲86人。指挥部命令飞机轰炸山峰,结果炸弹大都丢在了沟里,没有发挥作用。又坚持攻打了二天,泰国军队还是没有前进一步,反而又有牺牲。眼看由泰国主攻团拿下考牙山的计划已落空,差松军长只好发出命令:陈茂修,我命令你部向考牙山主峰攻击前进!
陈茂修、杨维纲接到命令,由杨维纲领先从考牙山后面,兵分两路,发起攻击。此时差松军长用步话机询问陈茂修怎么没见他们的部队从侧面攻击前进。陈茂修答覆,我们已经到达考牙山主峰,正与游击队展开激战。差松军长并没有完全相信,气愤地说:“如果慌报军情,我将按军法处置你!”
反政府游击队进行了顽强抵抗,他们寸土必守,经过三天浴血奋战,残军突击队已战死100多人,才前进到营寨。杨维纲打红了眼,他手提卡宾枪,打着赤膊,一直冲在最危险地方。见师长冲在最前面,残军战士大受鼓舞,越打越猛,3月8日晚上终于攻下了反政府游击队指挥部的考牙山,残军共打死游击队350 人,俘虏206人。残军共战死260人。
收复考牙山,让泰国最高统帅部深受感动,当残军乘运输机返回清迈时,清迈省府特别为残军举行一个盛大欢迎会。随即“泰北山区民众自卫队”逐步被解散,武器被上交,残军成为泰国的合法公民。如今他们生活在泰国的美斯乐以及老挝、缅甸的边境线上,开荒种地,种茶叶,种水果,有的开展旅游业,过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现在的位置:
晋城春节习俗
日 10:48:15&&&&来源:晋城政务
】&&【】&&【】
&&& 1、新年&&
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所以又称“三元”、“元日”、“元旦”。&&&
一元始旦,意味着未来,意味着希望。年增岁月人增寿,孩子们长了一岁,希望是愈大了;老人们又添了一岁,距离“寿比南山不老松”越来越近,毕竟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何况旧岁还收获了不少幸福与欢乐呢!&&&
据《泽州府志》载:元旦,长幼夙兴焚桑,名曰‘正火’。高牲醴米巨&
米女礼神祭,先拜尊长,戚里相福,饮食宴会,数日始定。&&&
“牲”是古代供祭祀用的全牛。这里是泛指。指的是供祭祀、盟誓及食用的家畜,包括牛、羊、豕、马、犬、鸡等,不是专门指牛。在晋城,很多人是忌讳宰牛的,因为牛是劳动人家的好助手,好朋友。&&&
“醴”是一种甜酒,“米巨”是古代的一种油炸供品,“米女”是古代的一种环形饼。都是敬神用的献供。古人多植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诗三百,有二十二处写到桑。古代中国,除了沧海,便是桑田。晋?葛洪《神仙传?王远》:“已见东海三为桑田。”“三为桑田”,可见中国桑林遍地之日久。阳城有“汤王桑林”祈雨的故事,晋城有程子“回望桑林”的遗迹。说明晋城古代是桑林遍地。&&&&
此“桑”乃为干柴的代称。人们用干柴垒成塔状,中间塞些软柴禾,早上一点就着。上边蒙些柏叶,不但可有火星飞进,那浓浓的香味也醉人。&&&
因为晋城煤炭丰富,也有用炭块垒正火的,外边用炭块,里边用干柴与禾秸,烧起采通红,几天几夜,院子里都是温暖如春。&&&
初一五更,男人起床后把新衣裳穿戴整齐,差不多像《祝福》中鲁四老爷的样子。先放一个开门炮。然后洗手,点蜡烛,摆献供。家堂老爷的献供是一个大枣山,三个大杂献,一盘五个点心,八碗供--四碗油供,四碗水供。水供即菜供。&&&
佛爷,仙家,灶爷,财神爷,五谷神爷,老君爷,鲁班,孔夫子,都是一盘五个点心,也有只供一个点心的,献供的多少,丰瘠,要看家境而定。&&&
山神爷献一个面蒸的猪或一只面蒸的羊,也有献一只鸡以为牺的。&&&
门神献一只刺猬。龙王爷即水道,白虎神是磨,青龙神是碾,都是献一个枣花。&&&
祖先不可与神一起受享,等敬罢神,把献天地爷的供酌回来再献祖先。&&&
摆齐献供,点燃正火放三个炮。三声炮响是一种礼仪。三声炮响,神便会喜气洋洋地降临人间,与人共度新年,受领香烟。&&&
天地爷是满斗焚香,一炷炷的单香插得如满天星斗。除了满斗焚香,还有一个香炉焚“炉香”。所谓“炉香”,就是把大约百十来炷单香为一束,一起点燃,插到香炉里,香烟袅袅,橙红色的火焰会如新生命般跳动。&&&
家堂爷,佛爷,仙家,灶爷,财神爷,五谷神爷,老君爷,鲁班,孔夫子,都是三炷香。其他神位一炷整香。&&&
烧香的同时,要化“香份儿”。把锡箔叠成元宝,用黄表对角卷起来,一卷算一份,故名为“香份儿”。&&&
焚过香份儿,放鞭,让神热热闹闹喜喜欢欢过年。放鞭炮也与桃符一样,是为了驱邪。《荆楚岁时记》说:爆竹“以辟山臊恶鬼也。”《神异经》中说:山臊“在西方深山中,长尺余,犯人则病,畏爆竹声。”其实,这种说法早已经不复存在了,人们放鞭炮只是为了敬神,当然也有图热闹、红火、吉祥如意的意思。&&&&&
要点正火时,叫孩子们都来看正火,看敬神,给神磕头,提个小小的红灯笼,到处抢鞭炮。正火点着之后,青烟袅袅,火光冲天,火星直冒,红光满院,柏树枝的香气格外让人心清气爽。孩子们特别喜欢火,会围着正火拍手,又跑又跳,又喊又笑,小脸一张张映得通红。朝气与喜气充溢在整个院子里。&&&&&
焚起香,放过鞭,大人小孩,男人女人,都穿戴齐楚,给神磕头。&&&&
古人很相信大自然,崇敬大自然。他们会告诉孩子,大年初一早早地去搂住椿树喊:“椿树娘,椿树娘,你长高了做大梁,我长高了领衣裳。”希望椿树与孩子一起长高。&&&
放鞭炮的纸屑与烘正火的灰烬,要保留五天,等过了“破五”才可清扫。&&&
高平、沁水、陵川一些地方,与晋城的高都,初一早上吃“软饭”,喝“头脑”。软饭,即人们常说的腊八粥。但晋城人不叫粥,做的稀稠度也的确不是粥状,比起粥来要稠得多,叫软米饭。“头脑”,是用粉条、豆腐、豆芽、海菜、芝麻、胡椒粉、干粉或小粉,做成的“糊辣汤”。&&&
大箕方圆早上吃饺子,吃翻鏊(油馍的一种,比油馍厚),饺子的意思是全家人应该包成一个团,不要把日子过散了。翻鏊也如高都的油馍,意思是翻个身,把过去的穷日子翻成富日子。&&&
也有大年初一早晨吃拉面的,意思全家互相拉紧点,不要丢了一个。&&&
家境好的人家要饮屠苏酒。“屠苏”是酒名,即如现世的“竹叶青”、“剑南春”。《幼学琼林》中说:“元日献君以椒花颂,为祝遐龄;元日饮人以屠苏酒,可除疠疫。”这就是饮屠苏酒的目的。北宋时期“矫世变俗之志”的政治革新家王安石有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童&&
日童 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封建社会,长幼尊卑,次序极严,但大年初一饮屠苏酒,却是以先少后老的次序,其用意在于新春开元,少年得岁,意味着成长,值得庆贺;老年失岁,意味着衰老,小心陪着。唐五代诗人顾况在他的诗中说:“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还丹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苏轼也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少年人应如唐朝诗人裴夷直诗中所说的那样:“自知年几偏应少,先把屠苏不让春。”老年人则应该知道:“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吃过饭,父母要给孩子们派压岁钱,还要教孩子怎么拜年。让孩子们恭恭敬敬先去给祖宗牌位上香拜年,再给家堂爷上香,跪到家堂爷的桌子前,告诉父母说:“爹、娘,孩子给二老拜年呢。”父母会乐呵呵。&&
给父母拜过年,出门去给族中长辈拜年,走在街上,见了街邻也要鞠躬,说一声:“叔叔,侄儿给你拜年啦。”长辈人则夸孩子说:“谁的孩子呀,有材料啊。”婆婆或者嫂嫂领上新媳妇去给邻家长辈拜年。同辈人见了面,抱一抱拳,互相说“拜年了!”“恭喜发财!”。
新春佳节,人们都显得温良、恭谨、彬彬有礼。礼,《礼记?礼器》说:“增美质,措则正,施则行。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故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故物无不怀仁,鬼神飨德。”孔子讲:“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按南怀谨先生解释说:这里包含着一种“文化的精神,文化的哲学”。都是让人“晓得立身,如何站得住,知道自己如何做人”。&&&
初二,闺女和女婿回娘家拜年;初三到姨姨家拜年;初四舅舅家或者姑姑家拜年。姑舅亲一般单日不拜年。初五全家人在家过“破五”。&&&
大都是大年三十晚上接祖先,有初五送祖先的,有到正月十五早上送祖先的,高都有初一晚上就送走祖先的。也有初一早上接祖先,初一晚上就送走的,到十六重接回来,当天再送走。送祖先,端上半碗汤面,俗叫“爷奶奶汤”,拿些金银箔楮,到路口烧掉,把爷奶奶汤浇在箔灰上。&&&
旧时代,年并不好过,所以才有了“年关”的说法。有这样一副对联:&&&
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 事不成事不成事事不成事事成&&&
有民谣说:“大人盼种田,小孩盼过年。”小孩子却不知道大人们因度年关受了多少煎熬。担挑整整一冬,或者整整一年,才活揽下过年的几天好饭。过罢年,照样吃糠咽菜。所以民谣有:“过了初四五,照样还受苦。”&&&
2、正月初七为“人日”&&
其实从初一到初十,每天都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晋城民间有“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果、十菜”的说法。意思是说,哪一天属于哪一物种,那一天天气的好坏,决定那一种物种在那一年的兴衰。决定其兴衰的表征是看天气,不是看一整天,只看早晨大约“辰时”天气。如果此一时没有风,天气清朗,那么这一年里此物种便能够“蕃息安泰”,宜饲养,宜种植。&&&
古人“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说明古人非常重视“鸡日”和“人日”。&&&
鸡是“作为象征性的表象符号,同东方日出、光明取代黑暗、阳气战胜阴邪、新春脱胎于寒冬等现象相联系的,”这是重视鸡日的根据。&&&
把“人日”提高到节日的位置,说明“人本”思想源于中国古代。其最为显明的标志,就是要在床帐上贴人的形状,叫“人胜”。有剪五色绸为人形,或雕刻金属薄片为人形,贴在屏风上,或戴在鬓角上。这样的“人形”就称作“人胜”。李商隐《人日即事》诗:“镂金作胜传荆风,翦Z剪彩为人起晋风。”&&&
正月初七,母亲会把腊月三十蒸好的人口礼馍馍拿出来,放在一个小小的竹筛子里,让全家都到跟前来抓。看谁抓着其中包有“制钱”的那一个。抓着包有“制钱”的,在本年中是全家最幸运的人,也是全家的精神支柱与心灵依托,所以母亲总能有办法让父亲把那个包有“制钱”的口礼馍抓着。&&&
3、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节,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日。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也有说元宵节的燃灯习俗起源于道教。道教讲“三元”。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分别由天、地、人三官主管上、中、下三元。天官最喜欢热闹,所以上元节燃灯给天官看。&&&
汉代的元宵节只有一天,唐代为三天,宋代长达五天,是元宵的高潮时代。建隆元年,赵匡胤于元夜登上宣德门城楼,只见灯烛荧煌,箫鼓间作,士女欢会,填溢禁陌,宋太祖心甚欢喜,特诏上元节更放十八、十九两夜,纵士民行乐。明代自初八上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落灯,要整整热闹十天。到清代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与“故事”,但元宵节却缩短为四到五天。&&&
据《泽州府志》载:“上元,设脯糖果醴,悬灯于门外,列炉焰名曰‘人火’,有范土像人物者,中空吐焰,光彩腾灼。鼓吹喧阗,士女踏灯嬉游,秉夜即曲坊隘巷,亦暖如春。融溶铁汁高洒,散星点成虹,进落空中,火树银花,炫照都市。自十四日起曰试灯,至十六日止。”&&
“十六日,乡城男女拥趋厉坛,以艾灸柏树祈祛疾,今易为先农坛,货农器成市。”高平则“趋金峰山灸石佛”。&&&
“上元前后三日中,于城外旷地结草为阑,方十丈许,中曲折通行路,是夕持灯绕行,谓之‘走百病’。”从新春到元宵,中间有两个小节日,一个是“人日”,一个是“接十儿”。“人日”虽然没有隆重的庆祝仪式,但因为涉及到“人”,所以也还有些程式是比较重要的,比如“抓口礼馍”,比如剪贴“人胜”等等。“接十儿”,就是正月初十,这个小小的节日就很淡很淡了。把三十晚上留下的旧饭热好,一人一口,意思与“年年有余”相近。意思虽然很好,也仅只是图了那么点意思而已。别的就有一点让人很是失望了。给人的感觉是,新年是愈去愈远,新年的气氛也就渐渐地淡下去了。然而,不意之间,火树银花,接着就闹起了元宵。&&&
一张一弛,真是文如看山不喜平。&&&
是让人们对自己所过的日子更具有一种强烈的节奏感,才那样有意无意地淡了一淡吗?说起来,我们的先人也真是会过日子。春节是家庭式的节日,全家人在家里团聚,关起门来过年,来来往往的也只有亲戚、朋友。虽然是一团一团的和气,一团一团的喜气,但毕竟是少数人,毕竟是封闭式的。&&&
元宵节与春节大不相同。元宵节是社会式的,全社会总动员,全民大娱乐。尽管囿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温良敦厚,没有西方或其他民族那种放纵与疯狂,但其文化意味的深厚与绵长,却也足以让人陶醉,让人犹若走人梦境般地沉迷,让人一往情深。含蓄中却也不乏张扬。&&&
元宵节娱乐项目很多,其中有“荡秋千”。“荡秋千”也叫“蹬秋”,“打秋”。&&&
“做窑、开舟、跑马、蹬秋”。是晋城人说的“四大险关”。既是“险关”,为什么还要在正月十六的佳节搭秋呢?正月十六,是个充满激情的节日,正是要此“险关”,才带有刺激性。著名画家王弘力先生的民俗图一幅幅对此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有男子双人蹬秋的,也有女子双人蹬秋的,有男子带了女子蹬秋的,一般是男子站着,女子坐着,任男子飞越。&&&
年轻人绝不会忘记蹬秋。蹬秋,是展示年轻人的青春、体魄与魅力的体育活动。&&&
打铁花是把铁熔化成铁水,把盛铁水的坩埚抬到大柳树底下,几位汉子光了膀子,戴顶草帽,左手拿一根柳棍,坩埚里挖上一铊铁水,右手拿块木板将铁水朝天上“口平”地打出去,只见白光一道,接着便是星火满天,光华四散。铁花落到柳树梢上,会发出“口兹口兹”的响声,同时崩溅成红色的与金色的小铁花,为二度开花。天上虽有月明,有星光,但铁花飞溅,星散其中,交辉相映,美景添瑞,佳节增祥,让人目不暇接,心花怒放。&&&
打铁花不光赏心悦目,且有救苦救难的意思。其中的故事是《目连救母》。母亲要离家修行,母子哭别,目连问母亲何日相见,母亲说:“母子若相见,除非铁树开花。”铁花好看,故事感人,女人们会在铁花飞进的瞬间,被《目连救母》的故事感动得落泪。最能让元宵节火起来的是故事。故事品种很多,有旱船、竹马、火马、攘车、狮子、龙灯,等等。&&&
旱船造形真的像一条小船。用各色彩绸与绢或缎子簇成一朵一朵的大花,把船装扮起来,下边蒙一圈白布或海蓝布当海,上边插一支高高的竹竿当桅杆,桅杆上糊有四门斗,四门斗上写有“一帆风顺”、“河晏海清”等等一些颂时的文字。四门斗上的烛光照彻下来,若隐若现,气象万千,遥远而高渺。舞蹈起来的时候,竹叶的飒飒之声,与钟铃的叮当之响,交汇融合,声色相互,让人如入海境。一条旱船上前后点两支蜡烛,照着两个人物。两支蜡烛在两个人物的面前,照着人物面孔。两个人物,一个故事。前边坐的女子是孙尚香,后边坐的男子是刘备,牌子上边写着戏名“回荆州”或“龙凤呈祥”;前边坐的若是杨玉环,后边坐的便是唐明皇,镜子写的便是“贵妃醉酒”。也有前边坐着白娘子,后边坐个小青,镜子上写上“游西湖”的。要细细说起来,一条船一出戏,“吕布戏貂蝉”、“昭君出塞”、“文姬归汉”、“文成公主”、“西施”、“白蛇传”、“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尽是中华历史上的著名女子的风流故事。一个题目,两个人物。只点题目,不讲故事。故事都在题目中,让看客自己讲,让场边的老一辈给新一辈讲。一辈一辈,口口相传;一代一代,薪火传承。&&&
攘车比旱船相对小一些。四根小柱子,绕了绸子撑起来一个彩绸簇花顶,双辕之下垂两块白布,白布上画两个轮子。一女子盘“腿”坐在小车上,一个男子手抓车杆推车,其实也是两个人四条腿在地上跑。车前有童子拿一束花耍花,或擎一盏花灯耍灯,做许多的舞蹈动作。攘车跑到一定时间悠下来,便悠悠地行走开始唱曲,唱戏,唱小调。&&&
火马竹马&&
火马头上和尾部都有烛光,竹马的照明全在另外的耍灯。马的尾部紧系在演员腰上,马头是活动的,掂在演员手里,演员一边跑,一边摆动马头,左摆右摆,如骏马奔驰一般。马脖子上挂有一串马铃铛,演员手执马鞭,一声鞭响,马便蹦跳腾跃起来。耍马要很有力气的小伙子,也很舍得卖力气的小伙子。小伙子要把马耍得有一点火暴的烈性。八音齐奏,人欢马叫。十几匹马,一个旗手,一个马弁。旗手在前,马弁在后。旗手举一根有枝有叶的大竹子,挂一面旌旗,上写“大好河山”、“锦绣山河”,或写“马到成功”、“快马如风”、“好马如龙”。不管旗手还是马弁,身上都背有一串大马铃铛,随着舞步,把那马铃铛颠得哗啦哗啦响。竹子上也绾有很多小铃铛,旗手跑起来故意把竹竿上的枝枝叶叶与小铃铛也摇颠抖擞得如风般声响。或突然把那竹子从半空里落下来,扫地般划过去一个弧再举上半空中,动作好潇洒,好飘逸。马弁手里有一根马鞭,长有丈余,跑着,忽然“啪啪”甩两下,场子边的观察便会有阵阵叫好声。&&&
尹街村耍狮子滚绣球,一对大狮子,全是染绿了的麻做的皮毛,耍绣球的人最是把式,狮子耍得怎么样,全在耍绣球的那个人,一个绣球滚上去滚下来,引得狮子腾跳起舞。耍到一定时间,母狮子肚子疼,疼得左右腾挪,疼得在地上打滚,疼得让女人们心疼。终于下小狮子了。小狮子生出之后,母狮便安定下来。母狮要奶小狮,小狮寻奶的动作让人爱怜不已。而后,母狮卧下来歇息,公狮与小狮逗,玩,风趣,幽默,而且诙谐。耍龙灯&&
董家沟有两条龙,一条火龙,一条青龙,青龙与火龙二龙戏珠。“明珠”在一杆长长的杆子上。用杆子举着的几十朵云在空中翻腾,用布做的海在下边涌波。一个红红的火球会如太阳出海一样活起来,在云间跃动。随着火珠的上下翻动,龙头也是上下翻动,云飞,浪涌,龙一会儿藏了头,一会儿没有尾,身子起伏不定,云里云外翻、滚、跌、扑,波里浪里起、落、颠、伏。真是活灵活现,真不愧是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若春分而登天,若秋分而潜渊。二龙舞到高潮时,忽然闪出来风师,雨伯,雷公,与闪电娘娘。风师拿一面旗,来回一晃,八音会就能奏响一阵风,全场上所有的旗子都会如在风中一样颤动起来;接着雨伯把一串彩线在风中抖动,仿佛千丝万条的雨水从天而降;火暴一般的雷公一手拿锤,一手拿钻,鸟一样的嘴里会不断地往外喷火;闪电娘娘手拿两面擦得耀眼金光的铜钹,双钹一合,“嚓”地一声响,雷公就喷一股火。真是“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左雨师使径侍兮,右雷公以为卫”,“扬彗光兮为旗,秉电策兮为鞭”。&&&
有钱人家会把龙请到家里去摆动一圈,说是吉祥,驱邪。有人如果对那人家不满意,弄一支水枪,混在人群里,在他家里打一枪水,把他家的红绸绿缎被子打得水湿,他还说是龙涎会高兴得合不住嘴。&&&
正月十四到十六要唱三天戏。有唱上党梆子,有唱上党二黄,有唱秧歌。有说书、耍把戏、耍木偶戏、耍猴、放风筝、卖琉璃圪嘣儿、卖泥捏哨、卖五六鸣(竹鸣)、吹糖人。&&&
紫姑也叫戚(七)姑,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还要搭建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可以说是家家挂灯,处处挂灯。唐朝诗人卢照邻曾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为“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要有灯棚,长长一条街,如大箕、高都,晋城、高平、阳城、沁水、陵川的城关,都有长街,有灯棚。灯棚用白布,蓝布,红布经纬相织,成白色与蓝色、红色方块。男女老少于灯棚下看灯,叫“拱灯棚”。&&&
最好看的灯有三种:纱灯,宫灯,玻璃灯。宫灯与玻璃灯的灯架是一种样式,只是灯罩不同。宫灯张的是红布,叫“灯裤”,红红的“灯裤”上下镶两条宽宽的绿布边,点燃蜡烛之后,璀璨绚烂,庄重大方,如意吉祥,一片辉煌。&&&
玻璃灯彩绘花卉虫鸟,点燃蜡烛之后,风格古雅,晶莹剔透,春光融融,一片锦绣。&&&
纱灯的框子也是木架,也是很结实的,四角都有彩穗下垂。纱灯张纱的框子很薄很轻,能取下来,可以刷新,可以重绘。彩绘《三国》、《水浒》、《封神演义》、《白蛇传》等等中国古典文学与神话故事。&&&
灯是给“奶奶”看的。奶奶,即送子的女神。各村寨每年都会有几炉很旺的大正火,女人们都会围着正火献奶奶,与奶奶相伴看灯。&&&
解放前后,晋城的黄华街就是灯节最热闹的地方。华街的故事一伙接着一伙。&&&
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建市以来,晋城每年都要举办大型“黄河灯会”,除了街巷的各种小灯会之外,泽州路,凤台街则是大型灯会,公园北门外每年都要在元夜放焰火,电、光、声、色,元夜如昼,人如山,声如潮,一派盛世景象。依然不失“风销绛蜡,露口红莲,灯市光相射”的传统风格,依然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灯火中,倘若有一点飞雪,良辰美景便实在是无话可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六雪打灯。”是瑞兆。是瑞雪兆丰年,也是好风景。红红的灯火,白白的雪花,一派冬去春来之意,让人终生回味,终生感慨不已。&&&
《泽州府志》载:“乡饮酒礼,每岁举行两次,一在正月十五日,一在十月初一日,每次着银七两五钱。”乡饮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仪。正月十五,在乡间摆酒宴宾。乡饮是地方自治的一种行政手段或策略,得到朝廷允许,每年设宴两次。参加乡饮的有“大宾”、“介宾”、“耆宾”三种人。&&&
《泽州府志》上说:“雍正八年二月奉文:查得乡饮典礼乃尊贤养老大典。请嗣后各属于每岁举行之前,将所举宾耆查明事实,如果品行端方,齿德兼茂,详司批允,方准遵行;如品行不端,齿德乏人,即将原额银两解司充饷。如此则宾耆不致滥举,而钱粮亦无虚冒之弊。”&&&
也就是说,在参加乡饮之前,要把参加乡饮的长者的事实调查清楚,看他是不是真的是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查明之后,报上司批准。把一个品德不端的人举荐到乡饮宴会上,不但起不到好作用,还会起到坏作用。&&&
献奶奶是正月十五女人们的一项主要祭祀活动。子女众多的家庭也许并不在乎,他们也许没有献过奶奶,或者根本就不相信奶奶的存在与功绩。他们还不知道奶奶为谁,便大大小小生下了一炕头孩子。只有一个两个孩子的,就需要小心侍奉奶奶。特别是到奶奶殿上去求过儿子的,就越发感恩奶奶。&&&
女人们不管看灯不看灯,一定要抱着儿子去灯棚底下拱灯棚。灯棚下有各路神仙降临人间观灯。因此灯棚下也如仙境。拱灯棚不但可观人间美景,最是吉祥如意。灯棚底下看灯的“奶奶”,会与妇女儿童一起热闹,女人们对奶奶真是无限虔诚。奶奶是谁?各地的奶奶不一样。泰山奉的碧霞元君,河南有石奶奶、王奶奶。晋城陵川有二仙奶奶。&&&
吃元宵&& 元宵也叫汤圆。&&&
吃元宵起自于明代。明末《明宫史》记北京上元节“吃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也有人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都与“团圆”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
喝茭茭糜&&
《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十五日,作豆糜。”豆糜就应该是我们所说的茭茭糜。正月十五下午开始熬。里边有小豆,曼豆,豇豆,白豆,大红豆,炒玉米,但最主要的是茭茭,即高粱。快熬好时,放些干蔓菁疙瘩,或红薯,或柿板儿。到晚便熬好,连稠带汤舀一大碗,晚上喝。熬茭茭糜一般用比平时大一些的锅,当天晚上喝不完,要留一些到十六早上太阳出山时,热上喝,说是喝了之后一年都不兴害肚子疼,也不害眼。&&&
晋城人称粥为茶。只有小米熬的粥才叫粥,叫稀粥。平时喝玉米面茶,高粱面茶,谷面茶,糠面茶,正月十六早晨吃炒面茶。《续齐谐记》讲,正月十六吃“膏粥”,乃白米粥上放油脂而成。就是晋城人喝的“米面茶”。茶面是腊月就炒好了的。正月不准蹲炒锅,不准炒东西。“炒”与“吵”谐音,正月炒面,一年会吵嚷不休。&&&
闺女出嫁后,娘家在正月要给闺女添灯,自闺女出嫁起连续添三年灯。在古时候也叫“送灯”,又叫“送孩儿灯”、“送花灯”。即在元宵节前的十三日,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因为“灯”与“丁”为谐音。添“灯”即为“添丁”,取其吉兆之意。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或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贵子;如女儿怀孕,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娘家给闺女添灯要蒸蒸饼,大都用“伏面”,数伏天晒干的面,捂在缸里,专门用来给闺女蒸过年蒸口礼馍,正月“蒸饼”添灯。&&&
在人们心目中,春是温暖,是鸟语花香,是耕耘播种,是一切生命的开始。因此立春在中国古代是个很大很隆重的节气。&&&
立春时节,有报春、迎春、打春、送春、咬春饼、祭芒神等活动。&&&
一、报春:旧俗立春前一日,要有两名艺人顶冠饰带,一称春官,一称春吏,沿街高喊:“春来了!春来了!”俗称“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了“春官”都要作揖礼谒。报春人遇到摊贩商店,可以随便拿取货物、食品,店主须笑脸相迎。&&&
二、迎春:立春的前一天,州、县要举行隆重的“迎春”活动。前面是鼓乐仪仗队导引,中间是州、县长官率领身着官衣的所有僚属,后面是手执农具的农民队伍,到城东郊去迎春。春的具象是“春牛”,先期用黄土制作好放在城东郊外,迎春队伍将“春牛”迎回城内。&&&《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都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三、打春:“打春”来源于“鞭春牛”。晋城流传有《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迎春的第二天,就是立春那天,地方长官率僚属、农民“鞭春”。阴阳官先举行一定的传统仪规,地方官主持迎春仪程。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三献爵之后,地方长官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然后,民众将春牛打烂。一边打一边念:&&&
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土肥地暄;&&&
三打三阳开泰,四打四季平安;&&&
五打五谷丰登,六打六合同春;&&&
七打七星高照,八打八节康宁;&&&
九打九九归一,十打天下太平。&&&
四、祭芒神:迎春队伍到城东郊之后,先祭芒神。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礼。执事者举壶爵,斟酒递给长官,长官接酒浇在地上,再行二跪六叩礼。然后到春牛前作揖。礼毕,将芒神与春牛一并迎回城里。&&&
五、送春:立春日,民间艺人捏制许多小泥牛,或在布帛纸张上画牛,称为“春牛”或“春牛图”,送给各家各户,谓之“送春”。受春者要给“送春”者报酬。&&&
六、咬春:据《泽州府志》记:立春,茹萝卜面饼,名曰“咬春”。有的地方叫“春卷”,后来成了天津食品的一个品牌。萝卜,又名莱菔、雹口、荠根、芦菔、萝白、紫菘、芦葩、秦菘。《诗经?谷风》说:“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菲”即莱菔的古称。李时珍说:“萝卜,生沙壤者而甘,生瘠地者坚而辣,根、叶可生可熟,可菹可酱,可豉可醋,可糖可腊可饭,乃蔬菜中之最有利益者。”民间说:“吃萝卜喝茶、气得大夫满街爬”,“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可见萝卜对人体健康的益处。&&&
七、馈赠春盘:立春那天,将春饼,蔬菜,水果等装到盘子里,馈送亲友。立春那天,女孩子要剪“春鸡”,贴羽作蝶,称为“春蛾”,缠绒为杖,称作“春杆”戴在头上,争奇斗艳,主蚕兴旺。晋城有打春吃梨的习俗。也有打春那天不与娘家人见面的风俗。&&&
5、添仓节&&
添仓节有“小添仓”与“大添仓”。正月初九为小添仓,正月二十五日是大添仓。&&&
添仓节这天,要预先弄出一些粮食来,等节日那天象征性地往粮仓里添加粮食,说仓官爷就会顺势往自己的粮囤粮仓里添粮食。添仓节时,家家用谷面、玉米面、软米面,捏成谷囤、粮仓、布袋形状,有的蒸疙瘩,疙瘩为元宝状,有的疙瘩内包些柿饼、红枣、红豆。蒸若干盏形状像各种家畜家禽一样的灯,灯芯用细谷梗裹棉花制成,叫“仓灯”。入夜,灯内注油,将仓灯放在存粮的地方,牛灯放在牛圈窗台,鸡灯放在炕头,狗灯放在门边,猫灯放在墙角点燃后,黑暗中处处灯光熠熠。仓官爷灯高五寸许,头戴红缨帽,左手执簸箕,右手拿斗,骑着马,马身上驮若干口袋。将仓官爷灯放置碗内,飘浮在水缸里。放时念:“仓官爷爷饮马来,银钱粮食驮着来,麻子炸了油,黑豆喂了牛。”&&&
有谷面捏成“雨灯灯”,共捏十二个,每个灯顶端捏一个灯盏,灯盏边缘捏一个小豁口,每个豁口各代表一年四季中的一个月。灯盏蒸熟后,揭开锅先看那些代表月份的灯盏里积的水多水少,就说明哪个月的雨多雨少,作为本年安排种植的依据。也有的地方用玉米面或谷面蒸一个与斗口一样大的饼,叫“盖斗疙瘩”,上边也摁十二个小坑,看那个坑中的水多水少,来预卜一年的雨水分布,这就叫卜农或占农。&&&
旧有民谣:“过了年,二十五,添仓米面作灯盏。拿箕帚,扫东墙,拾到昆虫验丰年。”讲的是添仓的民俗。添仓节仓里要添粮,水缸里也要添满水。旧俗农民添仓忌卖粮,而粮店却喜欢在此日收购粮食。是日,粮店要摆酒设宴,对前来卖粮者热情款待,而且粮价又高。所以一些困难农户也就只好趁此机会卖粮。至今也还有些上年纪的市民,仍依旧俗在添仓日购米买面。陵川人在添仓节要用各种饭菜在门外祭奠,名为“送祖先”。传说添仓节为老鼠娶亲的日子,夜不点灯,称为“鼠忌”。有捏些小小的灯盏,放些油,夜间点燃,放在墙角或缸旮旯,让老鼠热热闹闹娶亲。&&&
添仓节用谷面蒸些小小塔形窝窝,有称为“十子团”,放置于墙角或缸旮旯,供老鼠吃。也有人家在屋隅、墙角及缸瓮里点灯、焚香、敬纸,对老鼠娶亲祝贺。&&&
鲁迅先生说:“正月十四的夜,是我不肯轻易便睡,等候它们的仪仗从床出来的夜。然而,仍然只看见几个光着身子的隐鼠在地面游行,不像正在办着喜事。”&&&
老鼠娶亲,至少是一则有趣的童话。
&(摘自《风俗流响》)
责编:晋城政务
【】&&&【】&&&【】&&&【
】&&&【】&&&【】
&&相关链接
晋城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晋城在线&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晋城市信息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晋城在线&,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 稿件来源:晋城在线&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晋城在线&,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按作者意愿予以更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泰民安的下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