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吴剑杰的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研究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2012高一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一课堂练习 第13课 辛亥革命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辛亥革命研究动态》目录-武汉辛亥革命纪念馆
&&&&当前位置: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目录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 2011年第4期 (总第74期)
辛亥鄂军都督府“谋略处”考辨(王兴科)
中国革命意识形态中的辛亥革命评价(李良玉)
从风潮到传统:辛亥革命与“革命”话语的时代性转折(王先明)
辛亥革命与平等观念的现代嬗变(高瑞泉)
关于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几个重要史实的辨析(黄小坚)
清遗民眼中的辛亥革命(彭雷霆、谷秀青)
晚清留日回族学生与辛亥革命(许宪隆、哈正利)
一部全方位阐述百年来辛亥革命研究和纪念活动的力作
——罗福惠、朱英主编《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与诠释》一书读后(谢俊美)
《革命巨子徐镜心》读后——兼谈辛亥革命志士纪念集的特色(严昌洪)
高又明与陕西辛亥革命——《高又明先生纪念集》序(张应超)
辛亥革命中的孝感人士(熊樵)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2011年第3期(总第73期)
孙中山的历史丰功伟绩不容否定(方之光)
辛亥革命研究的整体性(桑兵)
越南视角:辛亥革命世界意义新认知(王武)
近代工商界的“辛亥”记忆与政治经济诉求(朱英)
近代《泰晤士报》关于辛亥革命新闻报道的文本分析(郭永虎)
民元致孙中山函电话语中的趋新心理(赵立彬)
新军编练与新疆辛亥革命研究(张华腾 彭贺超)
为辛亥革命正名(罗福惠 孙跃)
《湖北革命知之录》:湖北辛亥耆宿研究湖北辛亥革命的力作(张继才)
吴禄贞之死与死后哀荣(吴厚婉易绍连)
蓝天蔚墓表及事略(蓝煜整理)
蔡济民其人其事及其精神品格(蔡礼鸿)
杨经曲回忆在辛亥革命中(晓阳整理)
辛亥革命时期的武汉报业(邓涛)
《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文库》出版为辛亥百年纪念推出重大成果
《辛亥革命辞典》、《辛亥革命史事长编》出版
《辛亥革命图史》献礼辛亥百年
《商民运动研究()》出版
《辛亥革命文物珍品》图录出版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 2011年第2期 (总第72期)
辛亥革命史研究会换届大会纪要(霍山)
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第七届理事会领导机构
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理事单位和第七届理事名单
杭州旗营与浙省光复(邵雍)
辛亥革命在破立双方的开创性贡献(冯天瑜)
武昌起义后内藤湖南、桑原骘藏之涉华议论评析(李少军)
有关辛亥革命以后“亚洲主义”构想的考察(陈毅立)
从中华革命党看孙中山“以党建国”思想的形成(颜军)
梁启超“国学教育”思想研究刍议(朱俊瑞)
“辛亥武昌首义”名辨(冯天瑜)
黄兴与日本(萧致治)
辛亥百年话首义——著名辛亥史家、武汉大学资深教授冯天瑜访谈(李小花)
一个不该被遗忘的辛亥志士——吴公斡(吴世民)
鲁长庚事略(鲁明英整理)
张澄清自传(张义忠整理)
武昌起义前后马来亚华人革命诗歌选(李长林 方慧)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 2011年第1期(总第71期)
打造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文化品牌述论(梁华平)
旧影新篇——《流年似水——旧上海广告月份牌写真展》赴台展出纪实(王兴科)
怀念野泽丰先生(久保亨)
论清末政治转型失败的原因及当代启示(龙红飞)
清末民初上海地方精英内部的权势转移(徐茂明 陈媛媛)
袁世凯筹集北洋六镇军费途径再分析(杨涛)
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大一统国家体制再造中的承续(姜义华)
从严复到胡适:近代自由主义思潮的传承与调适(赵慧峰 俞祖华)
康有为“虚君共和”论浅析(朱忆天)
“皇族内阁”与皇室内争(彭剑)
列强对辛亥首义的态度(冯天瑜)
革命纪念: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的辛亥记忆(刘伟 潘大礼)
辛亥纪念与南洋华侨民族主义的加强(徐炳三)
台湾学界辛亥革命研究的承转盛隐(何卓恩)
《百年严复:严复研究资料精选》序言(苏中立)
一部颇具特色的纪念文集——读《张难先纪念文集》(张继才)
连战祖父在武汉感受辛亥革命——连横《大陆游记》摘录(邱铸昌)
辛亥革命志士曹亚伯传略(陈予安)
读者·作者·编者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 2010年第4期(总第70期)
梁启超与湖南时务学堂再研究(马勇)
章太炎、孙中山的“封建”论(冯天瑜)
民初“自由”报刊的自由观(桑兵)
从武昌起义看清政府的危机应对(苏全有)
黎元洪出任辛亥革命鄂军都督始末(冯天瑜)
民初汉口重建借款问题研究(方芃)
孙中山逝世后的舆论反应(郭辉)
20世纪20年代上海马路商界联合会的组织生态(彭南生)
早期世界博览会与清末民初商人外交的兴起(虞和平)
从寻求富强到文明自觉(许纪霖)
“孙中山、宋庆龄纪念地联席会”述略(梁华平)
第四届辛亥革命研究青年学者论坛综述(刘继华)
一部系统研究黄兴三民主义思想的力作——《黄兴三民主义思想研究》评介(饶怀民)
评李谷城教授《香港(中国旬报)研究》(张荣杰)
照彻澄怀月印潭——记辛亥革命烈士周祥骏(周浩)
吴禄贞与延吉边务(吴厚婉 易绍连)
辛亥革命漫谈(胡心鼎 胡光颖)
探访孙中山在旧金山的遗迹(徐莉君)
《余祖言诗文稿》中的辛亥史事(李群)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 2010年第3期(总第69期)
端方与清末立宪(邵雍)
民初进步党的立党理论及分裂的思想根源(陈忠纯)
宋教仁被刺案真相考辨(朱怀远)
战后日本学术界辛亥革命问题研究述评(吴占军)
日本档案中的张之洞与革命党(孔祥吉)
当事人笔下的辛亥革命史(罗福惠 王倩)
高振霄传略(高中自)
夏道南与辛亥革命(唐昭学)
叶定仕传略(叶瑞山)
姚金镛与首义纪念(李厚启)
读者·作者·编者
辛亥革命动态 2010年第2期(总第68期)
重新认识杰出文化名人蔡元培——纪念蔡元培先生逝世70周年(胡国枢)
1913年《开封民立报》内容分析(罗见今)
同怀与共进
——记2010台湾湖北周《辛亥百年颂中山——孙中山与湖北特展》赴台展出(一苇)
晚清关道的职能及其演变(刘伟)
张之洞庚子年何曾有过帝王梦(李细珠)
抗衡民权与清季行省会议厅的建立(彭剑)
1906年袁世凯奏辞八项兼差问题考订(苏全有)
孙中山反霸维和的外交思想及其历史影响(李本义)
关于“中山学”的几点思考(王杰)
黄兴与周震鳞(周用美 周用宜)
王云龙治理武昌县档案(王璞卿整理)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2010年第1期(总第67期)
张之洞企业活动刍议——以汉阳铁厂为中心下(吴剑杰)
黄宗仰与辛亥上海光复(沈潜)
中国近现代史的贯通与滞碍(桑兵)
系统性的缺失:中国近代史研究现状之忧(杨天宏)
孙中山、徐绍桢关系述论(沈晓敏)
清末农会的特点与性质探析(李风华)
民国时期人力车夫管理问题透视(严昌洪)
张之洞督鄂与湖北省府主导汉口市政改革(方秋梅)
民国初年江南教会女生集体记忆中的国族认同(周东华)
《李西屏文集》前言(严昌洪)
北洋集团:一把了解清末民初社会进程的钥匙
——读张华腾教授新著《北洋集团崛起研究》(丁健)
胡锦涛“三次革命论”的意义(毛磊)
读者·作者·编者
关于调整本刊编委会成员的公告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2009年第4期(总第66期)
张之洞企业活动刍议——以汉阳铁厂为中心上(吴剑杰)
第三届辛亥革命研究青年学者论坛综述(何广)
学堂奖励与晚清的“国民”论述(沈 洁)
清末留日学生“取缔规则”事件再解读(李喜所 李来容)
广东地方精英对民初革命党人社会改造的抵制的实质(何文平)
辛亥革命时期臣属向公民的转变(郭卫东)
善后会议是北洋政府和平统一中国的尝试(杨天宏)
“五四”文化运动的转向(汪 晖)
民国时期国货展览会与国货运动、民族主义的关系(马敏 洪振强)
民国时期汉口钱庄与华资银行关系论析(刘俊峰)
汉版《张之洞全集》读后(严昌洪)
吴稚晖与辛亥革命(谭秋霞)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2009年第3期(总第65号)
云南讲武堂与重九起义(邵雍)
捐纳、保举与晚清的吏治失范(杨国强)
晚清报纸视域中的“苏报案”(王敏)
晚清社会对博览会的观念认知(洪振强 艾险峰)
清末民初农民社团组织立法(唐鸣 王勤)
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地域非均衡布局(宋伟 韩梦洁)
近代汉口码头文化的社会学解读(周德钧)
孙中山手绘地图再辨正(郭骥)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投票签名人员人数考(郑淑华)
怀念辛亥革命先驱谢奉琦先生(谢念亲)
辛亥革命时期的警句格言(李长林)
2008年辛亥革命史论文目录索引(二)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2009年第2期(总第64号)
1898年蔡元培辞官根源论析(陈向科)
“辛亥革命”的纷歧解读(何广)
清末民主化运动的两难境地(邱观建 邓亦武)
近代武汉区域货币的中心地位(张宁)
近代中国商人社团研究的新进展——《近代中国商会、行会及商团新论》评价(振强)
知耻近乎勇——黄宗仰及其《庚子纪念图》(沈潜)
《张难先文集》未收录的一篇轶文《敬劝阖族修谱启》(张继才)
安息在岳麓山上的辛亥革命英烈(李长林)
2008年辛亥革命史论文目录索引(一)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2009年第1期(总第63号)
宋嘉树与孙中山的关系初探(邵雍)
第二届辛亥革命研究青年学者论坛综述(何广)
晚清改进、收回领事裁判权的谋划及努力(李育民)
晚清财政预算的酝酿与实施(陈锋)
晚清的财政搜刮(蔡国斌)
近代上海回商群体的形成、特征与文化贡献(葛壮)
辛亥革命前期蔡元培思想嬗变过程的特征(陈向科)
廖仲恺与民初商人之关系(张晓辉)
《辛亥革命专题研究丛书》序(饶怀民)
东莞“两乡之争”与国民党西南执行部对孙中山祖籍的全面复查与国民党党史会的会审结论(邹佩丛)
辛亥鄂城纪略 二(于渐逵)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2008年第4期(总第62号)
测试20世纪初年华侨政治倾向的指针——1908年新加坡哭临事件浅析(彭剑)
章开沅先生在第二届辛亥革命研究青年学者论坛上的讲话(章开沅)
陈锡祺先生与辛亥革命史研究会(辛文)
芦花又纷飞——祭唐文权教授(沈潜)
是清末“宪政”还是清末“预备立宪”(郭世佑)
《钦定宪法大纲》辨析(陈宇翔)
严复、梁启超宪政思想的几点比较(陈勇军、虞文华)
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问题与趋向(耿云志)
北洋政府时期的将军府及将军名号的封授(张建军)
邓廷桢与广东禁烟问题(吴义雄)
孙中山祖籍“东莞说”之由来及其在三四十年代的传播情况(邹佩丛)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2008年第3期(总第61号)
吴殿英与辛亥武昌起义(冯天瑜)
近代“思想解放”的历程与启示(罗福惠)
清末修律前西方法学的输入(李俊)
近代慈善事业兴起的社会背景(周秋光 曾桂林)
晚清中国关于西方礼俗的论辩(熊月之)
清季学堂奖励出身制(左玉河)
严复关于近代国家理念的阐述(史革新)
雁门郡《田氏七修宗谱》资料辑录 二 (黄春华辑录)
辛亥鄂城纪略 一 (于渐逵)
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纪念品和庆贺品(王兰波)
2007年辛亥革命史论文目录索引(二)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2008年第2期(总第60号)
历史推出的黎元洪(王延武)
辛亥革命时期武装斗争研究综述(简婷)
孙中山党魁集权制思想(谢俊美)
清季以来所谓“私塾”问题的再认识(左松涛)
四川存古学堂的兴办进程(郭书愚)
集大成的黄兴著作集(萧致治)
雁门郡《田氏七修宗谱》资料辑录 一 (黄春华辑录)
胡兰亭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史迹(肖安平)
2007年辛亥革命史论文目录索引(一)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2008年第1期(总第59号)
从《民立报》看杨毓麟蹈海(郝幸艳 王俊桥)
唐群英与湖湘文化(郭建衡)
史扶邻教授致章开沅教授函
戊戌变法的性质是立宪吗(刘劲松 朱福惠)
绅民冲突的历史趋向与时代成因(王先明)
清末民初学人的“封建观”(冯天瑜)
架起学术通往大众的桥梁——《洪宪帝制——袁氏帝梦破灭记》读后(葛风涛)
谁是“蹈海子”(李日)
首义都督黎黄陂的乡情(裴高才)
陕西辛亥革命志士张钫先生事略(张应超)
读者·作者·编者
关于调整本刊编委会成员的公告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2007年第4期(总第58号)
黎元洪的业绩与功过述评 下(萧致治)
构建主题文化体系 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为武昌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献刍(严昌洪)
首届辛亥革命研究青年学者论坛综述(霍山)
韩国裴京汉新著《孙文与韩国——中华主义与事大主义的交叉》中文目录与内容提要
民初共和制度的争论(李朝津)
清季外官改制的舆论及方案选择(关晓红)
近代人力车夫的群体意识(严昌洪)
阳夏战争中的民军敢死队(袁磊)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2007年第3期(总第57号)
黎元洪的业绩与功过述评 上 (萧致治)
“首义都督黎元洪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辛燕文)
同盟会、湖北集团、江浙集团政治关系的演变(张浩)
晚清自治时期上海街头的警民冲突(何益忠)
晚清中英关于香港在中国沿海贸易中的地位之争(曹英)
李大钊早期思想中的日本因素(石川祯浩)
近代中国人的韩国认识(王元周)
铁路与日本近代化(祝曙光)
1919年詹大悲致孙中山函介绍(徐莉君)
2006年辛亥革命史论文目录索引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2007年第2期(总第56号)
1906年徐锡麟东北之行初探(邵雍)
近代上海商会选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朱英)
政党建制与民初政制走向(杨天宏)
质疑孙中山1924年“应邀北上”说(田子渝)
黎元洪与段祺瑞的府院之争(汪朝光)
从东北洋债计划看徐世昌的经济思想(景东升)
黄炎培与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曲广华)
民国“湖北三怪”之石瑛(黄传馨 李媛丽)
2005年辛亥革命史论文目录索引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 2007年第1期 (总第55期)
保护首义文化遗产 彰显武汉名城风采(李媛丽 陈 飞)
辛亥首义资源与旅游开发(周永彪 黄晓军)
宋教仁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日] 片仓芳和著 刘韶军译)
近代战争造成部分城市衰落(蔡云辉)
晚清满汉关系与辛亥革命(朱东安)
晚清上海报纸的政治空间(王敏)
广州大元帅府投变寺产与商团事变(郭华清)
共和精神缺失是民初政党政治失败的深层原因(王建华)
民初政党经费来源影响政党价值取向、路径选择(王建华)
孙中山直接民权思想的困境(卢珂)
梁启超的中华民族精神(郑师渠)
袁世凯的对日外交(管书合)
藤堂调梅及其他(严昌洪)
窦荫三与杨虎城(张应超)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2006年第4期(总第54期)
首义遗址遗迹与博物馆建设(黄春华)
纪念辛亥革命95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会议学术组)
中国近代股份制企业的特点(朱荫贵)
孙中山与苏俄关系(张同乐)
张之洞的道德教育观(刘亚玲)
鄂军都督府中炮考(何 广)
风雷再现——《1911——再读辛亥》观感(余齐昭)
日本博士笔下的四川保路运动(苏全有)
一件见证辛亥革命的年画雕版(陈少蓉)
从族谱中发现的一则辛亥首义人物史料(刘守华)
武昌起义战时总司令部副官长周定原事略(周石生)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2006年第3期(总第53期)
张之洞与革新党(吴剑杰)
我国台湾50多年来的孙中山研究鸟瞰(周兴樑)
关于同盟会的性质问题(史全生)
民国初年蔡锷督滇及改革(吴达德)
有贺长雄与民初宪政的演变(张学继)
谈谈辛亥武昌首义文化区建设规划的设想(梁华平)
熊秉坤的勋五位章与证书——一套见证历史公案的珍贵文物(彭汉东)
张竹君与阳夏保卫战(陈予安)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2006年第2期(总第52期)
马相伯与辛亥革命探析(李 纳)
建国以来光复会研究综述(戴佩娟)
武汉台北共同举办纪念孙中山展览活动回顾(徐莉君)
晚清民国私塾与塾师的“权势”问题(左松涛)
民国元年同盟会、北洋集团的合作与斗争(张华腾)
孙中山的自由观(肖 飞)
张謇的理性爱国主义(章开沅)
章太炎的“大独”观(张春香)
区域化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王先明等)
辛亥革命中的文艺作品(李长林)
喻培伦事略(喻钟珏)
由“汉口华商赛马公会地界碑”谈起(熊 闻)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2006年第1期(总第51期)
兄弟阋墙 百年沉怨——同盟会与光复会“窝里斗”的历史教训(胡国枢)
唐群英与宋教仁(唐存正)
丧失执政基础是晚清灭亡的根本原因(邱观建 马若龙)
中国现代民族观念初步确立的历史考察(李喜所)
破解历史怪圈 正确认识康、严、辜后期的思想进程(何晓明)
《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读后(苏全有)
闻名湖北的湖南将领唐牺支(徐方平)
2004年辛亥革命史论文目录索引(二)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2005年第4期(总第50期)
首义文化与博物馆建设(梁华平 王兴科 黄春华等)
晚清直隶教案诱因(樊孝东)
日俄战争对近代中韩关系的影响(权赫秀)
袁世凯签定《二十一条》时曾进行过抵抗(苏全有)
孙中山袁世凯及代表的南北政府侨务政策比较(任贵祥)
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文本体现(臧运祜)
孙中山的政党伦理思想(冷小青 曾长秋)
2004年辛亥革命史论文目录索引(一)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2005年第3期(总第49期)
同盟会与武昌首义(严昌洪)
黄兴与中国同盟会(萧致治)
黎元洪与民初政争(严 威)
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活动简报(李伯新)
北京政府参战问题(王建朗)
民国时期政治发展中的政治妥协(祝天智)
张之洞在庚子年的帝王梦(孔祥吉)
孙中山的体育思想和实践(李媛丽)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2005年第2期(总第48期)
清末民初湖北教育名列前茅原因论析(敖文蔚)
儒商与晚清民间义赈——以经元善这中心的考察(高冬琴)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侯 杰)
日俄战争期间清政府的“中立”问题(喻大华)
全盘西化思潮与近代文化激进主义(马克锋)
湖湘文化与章士钊(李 日)
武昌起义时期的革命歌谣(李长林)
2003年辛亥革命史论文目录索引补遗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2005年第1期(总第47期)
笔墨情缘永相忆——我与辛亥革命研究会(章开沅)
“以身许国”英雄气 “功成身退”国士风——光复会一百年祭(胡国枢)
科学补习所与华兴会同异论——纪念科学补习所成立100周年(铙怀民)
纪念光复会成立100周年学术研讨会(罗福惠 彭 剑)
近十年来袁世凯与中国近代化研究综述(苏全有 殷国辉)
孙中山五权宪法的理想与现实(王贵松 邱远猷)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与传统大汉族主义的区别(王小块)
辛亥革命时期汤寿潜与立宪运动及与南京临时政府的筹建(陶水木)
严复与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失败(颜德如)
梁启超的清代学术史研究(袁咏红)
社会学人类学对近代中国史学的影响(桑 兵)
陈炯明事变后孙中山的一次重要谈话(张金超)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2004年第4期(总第46期)
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纪要
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领导机构
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第六届理事单位和第六届理事名单
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章程
黎元洪与北伐黔军的命运(严 威)
“纪念科学补习所成立100周年座谈会”侧记(彭 剑)
1991年以来辛亥革命史研究学术讨论会评介(饶怀民)
孙中山改组中华革命党的心路历程(李 玉)
汪精卫、梁启超“革命”论战的政治学背景(孙宏云)
梁启超美学思想发展分期与演化特征(金 雅)
清末新政中的保守主义思潮(萧功秦)
近代知识精英的政治认同危机(祝天智)
近代中国同业公会的传统特色(朱 英)
孙中山本是广府人(邹佩丛)
北京政府与文虎勋章(彭汉东)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2004年第3期(总第45期)
辛亥革命前的女性参政思想——以《女界钟》为中心解读国民革命思想中的性别意识(侯 杰 李 钊)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海内外友人致孙中山函件研究——以中山市孙中山纪念馆收藏为中心(邵 雍)
袁世凯与北洋人物研究学术讨论会综述(苏全有 张华腾)
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主题(方 敏)
拒俄运动与中等社会的自觉(桑 兵)
辛亥革命前后的北洋集团(张华腾)
晚清来华新教传教士对中国科举制度的批判(孙邦华)
待客之道:从外事活动看近代上海华界与租界关系(熊月之)
孙中山祖籍是东莞(邹佩丛)
缅怀我的祖父高振霄(高中自)
“精神如现”牌匾探源(李甫斌)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2004年第2期(总第44期)
从《三民主义》演讲看孙中山对世界主义的剖析(于 军)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自由观(管仕福)
王学与梁启超新民学说的演变(吴义雄)
张之洞的工业化思想与武汉早期工业化进程(黄长义)
对冯王郑薛历史定位的再审视(宋 刚)
中国近代博览会事业与科技、文化传播(马 敏)
清末民初商会的商事仲裁制度建设(虞和平)
百年之谜 水落石出——《慈禧是山西长治人》评介(王兴科)
理想与现实之间——评胡春惠教授的《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侯 杰 姜海龙)
辛亥革命第一钞(镇 海 蔡小军)
2002年辛亥革命史论文目录索引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2004年第1期(总第43期)
第一幅完整构架汉口商业大都市的宏伟蓝图——解读孙武的《汉口市政建设计画书》(严 威)
谈科学补习所(余汉涛)
精心打造首义文化品牌——“武汉市弘扬首义文化暨首义文化园建设方案研讨会”纪要(王兴科)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伟大品质的共性(刘云波)
孙中山的引进人才思想(柳卫东)
近代中国社会阶层的排序(杜恂诚)
中国红十字辛亥战时救护行动(池子华)
清末至北洋政府时期区乡行政制度(魏光奇 丁海秀)
孙中山祖籍之我见(刘乃徵)
谈谈辛亥革命时期鄂军都督府前的一幅标语(何 广)
民国元勋黄兴的遗腹子黄乃去世(文 水)
2001年辛亥革命史论文目录索引补遗
读者·作者·编者
关于调整本刊印张及页码的公告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2003年第3、4期合刊(总第41-42期)
灾荒与萍浏醴起义(罗 俊)
张钟端与辛亥革命(苏全有 胡志刚)
南京临时政府法制建设的特点及重要意义(胡明华)
柏文蔚与安徽资产阶级革命政权建立(朱 格 周向阳)
学术转型期的民国史研究——中华民国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纪要(江 沛)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李喜所)
民国初年的部院之争(严昌洪)
章太炎与黎元洪的交谊(黄春华)
晚清外商在华招工的法律制度(吕铁贞)
民国时期的商标立法与商标保护(赵毓坤)
清季铁路外债的重新估价(马陵合)
简评《袁世凯与近代名流》(景东升)
《滦州兵谏与滦州起义》评价(苏全有)
黄宗仰与《苏报》案(沈 潜)
还原历史 再现真实——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修复记略(李甫斌)
对辛亥革命博物馆文物征集工作的思考(黄春华)
2003年辛亥革命论文目录索引
读者·作者·编者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2003年第2期(总第40期)
杨毓麟与《神州日报》——以民族主义宣传为中心(饶怀民)
柏文蔚与安徽早期辛亥革命(朱 格 周向阳)
长沙抢米风潮中的岑春蓂(胡忆红)
宋庆龄的人民抗战思想对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继承和超越(赵小平)
张之洞对商人群体的扶持维护(罗福惠)
清末民初留美学生的社团组织(张 剑)
黄兴与南洋华侨(萧致治)
晚清清流派的恤民思想(陈勇勤)
蒋介石没有为辛亥光复武汉题字(余齐昭)
评介《孙中山与福建》(张喜顺)
武昌红楼建筑风格探源(何 广)
辛亥老人李长龄(王世安)
一个极具前瞻性的规划——关于1912年筹建“民国崇勋纪念园”的几则资料(严昌洪辑录)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2003年第1期(总第39期)
关于纪念辛亥革命“主题”的几点思考(董方奎)
上海文化界的常熟人——以清末民初为中心(沈 潜 金利刚)
辛亥革命时期学术文化的变迁(李喜所)
孙中山的国家结构观及其演变(傅玉能)
民初黄兴的民生主张及思想(陈益元)
留学生与晚清社会的变迁(周 棉 吴汉全)
清末商人与立宪运动(郑琼现)
严复与近代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周建超)
湘路股款确数考(何智能)
用“双重外交论”来解开近代中日外交关系之谜
——评介俞辛焞教授新作《辛亥革命时期中日外交史》(许小青)
薛君度与辛亥革命及黄兴研究(萧致治)
历史的原色与历史的画卷——《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评介(王兴科)
楹联中的“共和”——《共和新楹联类编》介绍(黄春华)
关于《美洲中华革命军筹饷局筹款情况研究》一文之修正与补充(邹佩丛)
1924年11月《广州民国日报》关于孙中山北上的报道(梁华平辑录)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2002年第4期(总第38期)
辛亥革命研究与历史教育(郝孚逸)
袁世凯与阳夏战役(苏全有)
中国地学会与辛亥革命(卢开宇)
留学欧美人士与中华民国的创建(姜 新)
19世纪在华传教士的报刊活动(沈继成)
社会信用与近代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陈文彬)
一部研究辛亥革命中非正统组织的新作——胡国枢著《光复会与浙江辛亥革命》评介(彭 剑)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20年(李甫斌)
《中兴日报》、《南洋总汇新报》简介(彭 剑)
2001年辛亥革命史论文目录索引
2000年辛亥革命史论文目录索引补遗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2002年第2、3期合刊(总第36-37期)
在中华民国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23日,北京)([日]野泽丰)
辛亥革命与韩国——辛亥革命对韩国的影响和韩国学界的辛亥革命研究([韩]裴京汉)
张梁交谊与晚清湖北政局(严昌洪)
岑伟生略论(吴剑杰)
“中华民国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许小青)
“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黎 霞)
民国初年黄兴的民族联合主张(萧致治)
梁启超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附会”现象(李宝红)
清末商事立法及其历史意义(叶昌富)
长沙抢米风潮中的官、绅、民(杨鹏程)
《辛亥革命目击记》中文译序(茅家琦)
《辛亥革命目击记》译后记(陈红民)
辛亥首义亲历的回忆(岑伟生遗稿)
陈树藩传略(张应超)
杨毓麟名号考释(饶怀民)
记祖父万廷献辛亥首义前后二三事(万慕慧)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2002年第1期(总第35期)
吴雁南先生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苏中立)
南湖马队事变述论(王世安 霍修勇)
“中华民国”国号溯源(胡明华)
20世纪初中国戏曲界的社会变迁(谢 冰)
台北“近代中国的改革与革命——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学术座谈会”综述(许小青)
台北“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许小青)
辛亥革命时期从汉族国家至五族共和国家的建国模式转变(张 永)
辛亥革命期间伍廷芳与革命党人的关系(张礼恒)
袁世凯与南北议和新论(农伟雄)
各省代表会的历史贡献(臧运祜)
武汉东湖之会——“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侧记(陈三井)
一件纪念辛亥武昌诈义的重要实物——戴忠林的“辛亥首义后裔联励会会员手册”(高 利)
李燮和生平(一)(李兴潇 李兴藻)
读者·作者·编者
关于增补本刊编委会成员的公告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2001年第4期(总第34期)
《光复会与浙江辛亥革命》序言(章开沅)
《光复会与浙江辛亥革命》序(金冲及)
灾荒与长沙抢米风潮(简 婷)
蔡元培的翻译理论与实践(陈向科)
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青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综述(饶怀民)
北京大学举办的“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学术研讨会综述(尚明轩)
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胡绳武)
辛亥革命与商界的发展变化及影响(朱 英)
孙中山的法治思想(张万洪)
辛亥革命未能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杨鹏程)
清末民初广州地区政府与社会控制(邱 捷)
笔谈《辛亥革命大写真》
黄兴研究的可喜成果——喜读《黄兴评传》(刘泱泱)
辛亥老人张难先(张铭玉)
辛亥革命前后的陈三立父子(刘 正)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2001年第3期(总第33期)
美国关于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史的研究述论(张注洪)
辛亥革命前后的顾维钧(沈 潜)
探讨辛亥首义历史 弘扬辛亥首义文化——武汉市纪念武昌首义90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张笃勤)
孙中山与中共合作关系中的俄国因素(杨奎松)
袁世凯政府运作失灵的主客观因素(马平安)
民国建立前后孙中山民权主义的起落及原因(宋德华)
德国与辛亥革命(肖建东)
《黄帝魂》编者考(易劲鸿)
首义胜迹掠影(王兴科)
孙中山海外借款的三封重要信函(邵 雍)
铁血将军周邦佐(周 政 周齐中)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2001年第1、2期(总第31-32期)
关于武昌起义的浮想(陈 辉)
袁世凯的军事教育思想([韩]金炫住)
武昌首义在湖北及武汉成功的尽然性(李银安)
湖北省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严昌洪)
孙中山宋庆龄纪念地第十三次联席会议纪要(宋 文)
近十年来武昌首义研究综述(江满情)
中国经济近代化滞缓的原因(王业兴)
中国近代的外交与外交礼仪(王开玺)
辛亥革命前张謇的政治思想及实践(张海林)
辛亥革命时期乡村民变的特点与成因(章征科)
张竹君不是中国红十会会长(胡宝芳)
施滉论孙中山的“三大政策”(谢本书)
伯父鼎香小传(胡春芳)
2000年辛亥革命史论文目录索引
1999年辛亥革命史论文目录索引补遗
读者·作者·编者
关于调整本刊编委会的公告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2000年第3、4期合刊(总第29-30期)
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
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举行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新闻发布会
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青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将在长沙举行
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辛亥革命与贵州社会的变迁”学术讨论会征文通知
孙中山争取人权的斗争(邱远猷)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后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学说的介绍(傅绍昌)
辛亥革命研究如何深入 博士们提出见解
关于辛亥革命史研究拓展与创新的思考(严亚明)
辛亥革命史研究如何突破(李卫东)
辛亥革命研究如何深入(王永恒)
新时期有关辛亥革命史研究的思考(江满情)
辛亥革命史研究突破之管见(郑成林)
清末留日学生运动研究述评(霍修勇)
孙中山宋庆龄纪念地第十二次联席会议纪要
近代中国兵工业发展的几个问题(苏全有)
近代绅商的城市服务功能(任学丽)
19世纪中后期湘境哥老会活动特点(彭先国)
清末武汉劝业奖进会(朱 英)
清末修律对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影响(肖传林)
辛亥革命前的国民性改造思潮(彭平一)
清末民初政党思想的特点和历史地位(陈宇翔)
民初党会(李育民)
孙中山重访武汉的历史见证——粉彩描金开光山水高士图索耳八角花盆考释(孙 军)
唐群英年谱(二)(唐存正)
残酷镇压陕西辛亥革命的保皇党中坚人物——升允(张应超)
一点说明([日]狭间直树)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2000年第2期(总第28期)
黄兴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萧致治)
金松岑女权思想述论(沈 潜 黄丽芬)
20世纪的辛亥革命史研究(严昌洪 马 敏)
孙中山与美国华侨(肖 飞)
孙中山的禁烟拒毒思想(李本义)
清末民初社会行政管理的重大改革(敖文蔚)
清季傣制的变化(李传斌)
晚清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周秋光)
让学术名牌添新彩——中国史学会、湖北省社科联、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联合在
北京召开“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协商会议
王隆中部抵达武昌日期考辨(李焱胜)
唐群英年谱(一)(唐存正)
1999年辛亥革命史论文目录索引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2000年第1期(总第27期)
《孙中山题词遗墨汇编》前言(刘望龄)
沈家本与清末修律(蔡伟红)
梁启超之民族国家思想散论(项 海 许小青)
孙中山民生史观的基本涵义(蒋大椿)
孙中山“三大政策”概念的形成及提出(杨天石)
民初手工业经济中的政府行为(彭南生)
近代科技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段治文)
清末报刊舆论对近代中国工业化问题的探索(钟 声)
晚清官方对洋股的认识(李 玉)
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1999年度工作概要
中山舰出水记(周崇发)
郭希仁传略(张应超)
读者·作者·编者
关于增补本刊编委会成员的公告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1999年第4期(总26期)
《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导言(章开沅)
略论民初的义务教育(陈可畏)
孙中山的社会救济观述评(高中华)
一代维新先驱的心路历程——以容闳《西学东渐记》为中心(沈 潜)
研究黄兴的新视角——《黄兴的军事理论与实践》简评(洪 文)
传教士与晚清教育改革(陈振江)
晚清上海书院西学与儒学教育的进退(周振鹤)
北洋新军兵役制度的特点(张天政)
近代中国民族忧患意识的产生与升华(胡玉海)
吴敬恒有“通情”、”献策“的嫌疑(汤志钧)
“孙中山北伐与梧州”学术研讨会概要(杨及良)
孙中山宋庆龄纪念地第十一次联席会议纪要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出版座谈会纪要(宋翠环)
徐朗西先生事略(张应超)
浅说“奋斗”与“笃实”(黄春华)
黄兴的纪念(朱保平)
读者·作者·编者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1999年第3期(总第25期)
一个巨人与他的外向门户和活动舞台
近代中国民众宗教世界中的希望(范丽珠)
五四时期的张謇:一位边际人的报国方式暨行为(项 海 扶无泳)
辛亥革命与五四新文化关系论——评陈万雄博士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侯 杰)
中国近代反帝纲领的科学内涵(刘会军)
清末巡警与辛亥革命(詹延钦)
鲁迅对辛亥革命的反思(陈可畏)
孙中山心性文明观的民族化特色(段云章)
郑观应经济思想的时代特点和个性特征(杨华山)
中国近代企业界的困境与分层(顾保国)
“孙中山与21世纪中国”学术研讨会综述(文 水)
九十年代香港的辛亥革命研究(李金强)
赵均腾先生革命事略(赵真清)
读者·作者·编者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1999年第2期(总第24期)
陈英士对辛亥革命的贡献(萧致治)
谈徐树铮的才智(薛希洪 刘黎红)
陈英士生平与事业学术研讨会简介(文 水)
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组团赴港进行学术访问(陈 钧)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与世界和平(林家有)
近代中国改革与革命(郭汉民)
张之洞与近代中国铁路(吴剑杰)
知识分子群体与近代报刊(王建辉)
近代日本留华学生(桑 兵)
民初广东教育改革中新旧知识营垒冲突对抗的原因(周兴樑)
张玉法著《中华民国史稿》简介(朱保平)
基督教徒们的生, , 命历程
——评邢福增博士的《基督信仰与救国实践——二十世纪前期的个案研究》(侯 杰 赵 伟)&, /, NT O, F,&
湖州光复的前前后后(邱鸿炘)
黄申芗的革命生涯(续)(黄 铉)
1998年辛亥革命史论文目录索引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1999年第1期(总第23期)
孙中山与澳门(项 海 胡永弘)
焦、陈事迹内因新探(龚丽琴)
试析容闳《西学东渐记》的写作背景(沈 潜)
孙中山的“大同主义”说的历史价值(戚其章)
辛亥革命时期西方传教士对袁世凯的选择(何大进)
南京临时政府的经济政策(朱 英)
再析民初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孙宏云)
护国运动前后黄兴与日本的关系(俞辛焞)
容闳的留学教育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陈汉才)
一本寻根究底的佳作——《孙逸仙伦敦蒙难真相》评价(萧致治)
一部有裨于辛亥革命研究的近著——评李金强博士著《区域研究:清代福建史论》(侯 杰 刘黎红)
一部填补辛亥革命史研究空白的力作——评《李燮和与沪宁光复》(钟 声 李 日)
朱峙三藏稿(胡香生辑注)
辛亥首义与黄兴关系的补述(章裕昆)
黄申芗的革命生涯(黄 铉)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1998年第4期(总第22期)
论民国初年的蔡锷(刘云波)
经元善与晚清社会(侯 杰)
辛亥革命前后无政府主义思想研究(刘黎红)
沉痛悼念刘望龄先生
刘望龄教授生平简介
深深的眷念(刘望龄)
“从戊戌到辛亥”学术座谈会综述
孙中山宋庆龄纪念地第十次联席会会议纪要
孙中山的宪政思想(邓正兵)
20世纪初梁启超对中国学术思想演进的宏观考察(陈其泰等)
戊戌辛亥年间文化思想与政治(汤志钧)
辛亥革命时期的五邑海外华侨与香港(何修文)
辛亥革命时期美国传教士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何大进)
民初会党分裂的原因(彭先国)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简介(银 晖)
台湾地区孙中山先生史料的典藏与运用(刘维开)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1998年第3期(总第21期)
谭嗣同精神与辛亥革命(杨鹏程)
试论孙中山《建国方略》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沈 潜)
20世纪辛亥革命研究鸟瞰(严昌洪)
近20年来梁启超传记研究综述(东 方)
孙中山与20世纪的中国(韦杰廷)
晚清新政与社会的变迁(陈向阳)
清末民初转型期的汉口民俗(刘庆平 肖 放)
民国时期的资源勘查和开发(虞和平)
近代中国民权思想演进历史考察(久玉林)
李燮和未与陈其美争沪军都督府都督(饶怀民)
近代中国商会研究的新突破
——评《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以近代中国商会为主体的历史透视》(方 文)
《熊希龄》简介(胡永弘)
辛亥革命志士白毓庚事迹述略(张应超)
辛亥志士潘鼎新(杨 容)
孙武事略(鹿 勇)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1998第2期(总第20期)
试论宋教仁经经济发展思想(吴传清)
辛亥阳夏之战与归元寺(邓泽森)
缅怀辛亥革命志士 弘扬辛亥革命精神——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等单位组织清明活动纪要
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第二届理事会会议纪要
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简报
孙中山的经济近代化发展模式对民初中国经济立法的影响(王业兴)
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期间的思想飞跃(张玉昆)
辛亥革命时期的浙江军政府(陶水木)
清末“新政”初期的困境(郭世佑 蔡 玲)
北洋政府时期中外合办银行兴盛的内外条件(汪敬虞)
近代中国百年思潮的几点思考(程 歗)
《中华民国开国法制史》读后(严昌洪)
介绍杨度在民元临时工商会议上的演说(朱 英)
革命之旗 开国之职——“铁血十八星旗”介绍(纪秋玲)
“英威不朽”——记刘静庵烈士画像(刘 昕)
辛亥革命的光荣与挫折([日]大江志伸)
1997年辛亥革命史论文目录索引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1998年第1期(总第19期)
(辛亥北方革命研究专号)
孙中山与辛亥滦州起义(唐向荣)
论孙中山的北方革命观(唐向荣)
孙中山的一篇佚文——“万急艳电”(陈 述)
论李大钊与辛亥北方革命的关系(唐向荣)
从《岁晚寄友》写作时间的考订看李大钊辛亥年间思想与活动(张海军)
台湾所存有关李大钊的一级辛亥史料的可信性(唐向荣)
辛亥滦州起义学术研究有新进展
辛亥滦州起义学术研讨会综述
河北省辛亥滦州起义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1997年第4期(总第4期)
关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一点思考(谢 放)
晚清社会文化与民间史观(侯 杰 伟 欣)
武术与晚清代社会(刘黎红)
孙中山宋庆龄纪念地第九次联谊活动纪要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赴台举办“孙中山与武昌首义”展览简报
孙中山“社会革命”方案的历史地位(陶季邑)
孙中山的西方文化观(郑 伟)
孙中山与北伐(田子渝)
清末民初移民在青岛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任银睦)
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与中国近代化(李灿珍)
民国时期土匪成因与治理(敖文蔚)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派与社会主义思潮》读后(昊雁南)
孙中山何时书赠黄兴对联(余齐昭)
辛亥志士殷次伊传略(沈 潜 王延东)
这也是一座“红楼”(王兴科)
文史资料的史料价值和鉴别方法——在湖北省政协文史研究会成立会上的讲话(严昌洪)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1997年第3期(总第17期)
光复会皖浙起义的历史地位与当代意义(胡国枢)
褒贬·借鉴——浅论孙中山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态度(何 广)
豪杰之士英敛之(崔亿强)
中山舰的文物价值及其意义(梁华平)
描画鲜活的辛亥人物群像——访作家曾德厚先生(一 苇)
清末使节制度走向近代化(危兆盖)
南京临时政府与临时参议院的矛盾与对立(李学智)
辛亥革命时期女子参政运动失败的原因(林吉玲)
孙中山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及其特征(饶怀民 吴科达)
孙中山与“中日盟约”的真相(王耿雄)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的经济发展思想(吴传清)
孙中山的经济现代化构想(刘云虹)
孙中山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忻 平)
必须遵守学术规范(浩 力)
中华女杰唐群英——纪念唐群英女士逝世60周年(蒋 薛)
唐群英的女权理论与实践(唐存正)
首义公园的变迁(王兴科)
伏虎山忠魂(晓 言)
读者·作者·编者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1997年第2期(总第16期)
庆祝香港回归祖国
孙中山与香港
黄兴与香港
香港的兴中会和同盟会组织
香港的《中国日报》
香港对武昌起义的反应
香港的辛亥革命史迹
片仓芳和谈宋教仁研究
辛亥时期的志士仁人选择革命的原因(李文海 刘仰东)
基督教对孙中山的影响(舒 波)
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肖传林)
南京临时政府未给妇女参政权(邹小站)
新三民主义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曾宪林)
清末华侨祖国认同的推动力量(壮国土)
评《熊希龄传》(严昌洪 田 彤)
研究孙中山晚年历史的新成果——评葛培林的两本近著(勾伟欣 范大章)
中山何时题挽幛 秋侠忠骨几回迁(余齐昭)
“名山胜水孕双姝”——秋瑾与唐群英(曾启球)
宗仰上人年谱简编(沈 潜)
1996年辛亥革命史论文目录索引
读者·作者·编者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1997年第1期(总第15期)
我与辛亥革命史研究(章开沅)
武昌起义至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国内关于孙中山活动的传闻——以《申报》的报道为主要依据(骆宝善)
试论孙中山关于开发西北经济的战略思想(吴传清)
高风亮节 光照人间——论蔡锷将军的伟大人格(陈 红)
与岛田虔次交往始末(吕吟声)
《晚清民族主义思潮》评介(杨鹏程)
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刘大年)
孙中山的人口思想(胡绳武 戴鞍钢)
孙中山的近代化思想与实践(周兴樑)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发展趋势及特征(刘 伟)
黎元洪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李书源)
张謇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崔薇圃)
清末商会兴商学活动种种(赵洪宝)
韩国的辛亥革命研究——评闵斗基《辛亥革命史——中国的共和革命()》(孙安石)
作者·读者·编者
关于调整本刊编委会成员的公告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1996年第4期(总第14期)
孙中山散论(吴剑杰)
同盟会成立时孙中山的政治形象(桑 兵)
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近代化——以四川为例(隗瀛涛)
“纪念蔡锷逝世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郭汉民)
“湖北省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暨辛亥革命85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严 威)
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议纪要(华 史)
大同理想与孙中山对社会主义的探索(陶季邑)
孙中山与中国传统文化(胡瑞华)
孙中山利用外资的十原则及影响(李本义)
中国留日学生与祖国的历史命运(张海鹏)
民初政党报刊与政制之争(姚 琦)
辛亥光复后的江苏政权不具备革命性(张 讱)
民初广东共和时期的文化教育(周兴樑)
近现代史研究中的一些“新观点”(绮 骅)
孙中山和执信学校及其他(余齐昭)
辛亥革命影响下的台湾人民反日斗争(徐鲁航)
一部记录辛亥革命的影片(勾伟欣 范大章)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1996年第3期(总第13期)
一项浩繁的学术工程——黄彦研究员、刘望龄教授谈《孙文全集》编纂(洪 文)
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演进(李英铨)
孙中山与粤皖奉三角联盟辨解(苏全有 郭剑林)
“孙氏理想、黄氏实行”新解(张笃勤)
芝加哥:孙中山思想与21世纪中国前景研讨会纪实(刘望龄)
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的古籍整理工作与成果(严昌洪)
历史社会学与辛亥革命研究(侯 杰 范丽珍)
循着先辈的足迹——辛亥志士后裔座谈会侧记(王兴科)
辛亥革命“失败说”献疑(徐梁伯)
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演化(张 磊)
关于晚清市民社会研究的思考(朱 英)
孙中山关于国家统一的主张(徐友仁)
孙中山与唐群英(曾启球)
辛亥革命时期武汉农民的斗争(农志文)
清末民初朱峙三诗文选(胡香生辑录)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1996年第2期(总第12期)
华侨的祖国认同和孙中山先生的现代化理想(罗福惠)
海外阅历与孙中山对西方国家的幻想(黄春华)
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与新三民主义的内在联系(吴剑杰)
晚清三次变革与中国现代化的主生(陈向阳)
海外洪门是辛亥革命的重要依靠力量(郭绪印)
荆沙辛亥革命的特点(徐方平)
民初议会夭折的原因及其意义(姬丽萍)
统一把握黄兴和孙中山研究的尺度(石彦陶)
《吴氏宗谱》记述的吴兆麟生平及其家世资料(辑录整理 王兴科)
花园山火种(何 广)
1995年辛亥革命史论文目录索引
读者·作者·编者
本刊征文启事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1996年第1期(总第11期)
“排满”平议——对辛亥前后民族主义的再认识(章开沅)
清末民初地方自治述议(林绪武)
1986年以来辛亥武昌起义研究综述(严 威)
晚清史研究的新趋向(朱 英)
辛亥革命是清朝腐败统治的必然结果(胡绳武)
孙中山的道路与革命的意义(金冲及)
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是辛亥革命的主物(龚书铎等)
孙中山对宋案的处置摇摆不定(石彦陶等)
辛亥革命时期的邓实及其中西文化观(李占领)
湖北自治运动的特点(田子渝)
日本学者的民国史观——《日本の中华民国史研究》简介(王奇生)
南社史研究的新奉献——读《南社史长编》(杨华山)
加强晚清改革史的系统研究——〈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评介(楠 升)
美籍传教士丁义华致孙中山函(邓丽兰)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1995年第4期(总第10期)
辛勤的耕耘 丰硕的收获——章开沅先生与辛亥革命史研究(严昌洪)
反满与民族觉醒(昊剑杰)
试论李烈钧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黎建军 李立娥)
关于孙中山、宋庆龄研究(尚明轩)
张謇研究的新成果——第二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林 刚)
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种思想(朱义禄)
近代乡村文化衰落的影响(王钧林)
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郑师渠)
晚清私铸及其社会经济影响(郑起东)
苏州市民公社是市民基层自治组织(屠雪华)
护国时期唐继尧与孙中山、梁启超的关系(李 侃 李占领)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状况的观照与剖析——评李文海教授著《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大 章 伟 欣)
有关上海召开吴禄贞追悼会史实补正(赵宗颇)
“民国之门”解(甘 骏)
黄宗仰与章太炎交谊录(续)(沈 潜)
“国父建党革命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参加记([日]狭间直树著 喻枝英译)
纪念兴中会创立一百周年“中山思想学术讨论会”参加记([日]山口一郎著 胡永弘译)
读者·作者·编者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1995年第3期(总第9期)
梁启超与孙中山革命初期的联合(董方奎)
论辛亥革命时期的土匪(李英铨)
留日运动与中国现代化(陈麟辉)
民初的中央政府组织形式之争(姚 琦)
从发展的角度重新研究孙中山(赵 靖)
甲午战后中国知识分子的三大变化(岑 红)
清末新军与辛亥革命(张连起)
清末报律实施的效果(王学珍)
《中国铁路史》()一书对清政府铁路“干路国有政策”提出新见解(程 波)
对梁启超宪政思想的新探索——读《梁启超与立宪政治》(彭南生)
“宝善里机关炸弹案”爆炸原因考(后德俊)
新发现孙中山训令三件(余齐昭)
黄宗仰与章太炎交谊叙录(沈 潜)
论辛亥革命前后资产阶级的作用(续)([美]玛丽·克莱尔·波格尔著 张新民译)
1994年7月——12月辛亥革命史论文目录索引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1995年第2期(总第8期)
宋庆龄论孙中山(王兴科)
恽代英论辛亥革命(张笃勤)
有关阳夏战役几个问题的辨析(苏全有)
浅析梁士诒1913年在广东的活动(周兴樑)
“振兴中华100年——第三次中华民国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有关辛亥革命的论文介绍(陈红民)
“清末新政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综述(谢俊美)
“二次革命”研究述评(黎建军)
焦达峰、陈作新被戕案新证新说(杨鹏程)
辛亥革命张作霖进驻奉天新论(郭建平)
戊戌后几年间梁启超政治性格的双重性(周兴樑)
维新—革命派的经济伦理(任 放 陈 钧)
湖北地方政府近代化历程的三个阶段(杨汉鹰)
鲜明 翔实 准确——评《同盟会与萍浏醴起义》(吴科达 程枚村)
清末新政研究的一部力作——简评张连起著《清末新政史》(吴传清)
回忆辛亥老人朱峙三(胡香生)
邹永成事略(朱 璋撰 杨鹏程整理)
论辛亥革命前后资产阶级的作用([美]玛丽·克莱尔·波格尔著 张新民译)
读者·作者·编者
新书邮购信息一则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1995年第1期(总第7期)
中村哲夫谈神户孙文研究会(严昌洪)
略论孙逸仙先生的伦理思想(罗福惠)
也谈孙中山的晚年思想(萧致治)
福泽谕吉与孙中山早期思想比较研究(覃启勋)
“孙逸仙思想与伦理社会之重构学术研讨会”综述(程 桂)
香港“孙中山思想研讨会”简述(文 水)
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军阀的关系(刘富书)
孙中山对俄国十月革命未立即做出反应的原因(李玉刚)
社会主义思想对孙中山等早期国民党人的影响(陶季邑)
孙中山振兴中华商业的经济思想及其演变(林家有)
孙中山晚年思想中儒学倾向的特色(李吉奎)
从新发现的一张火车票看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在美国的活动(邹佩丛)
北京教会欢迎孙博士大会(张建华译介)
马应彪与孙中山关系史料透视(昭 言)
吴锦堂与三井财阀([日]中村哲夫)
孙文思想研究在台湾([日]陈鹏仁)
月辛亥革命史论文目录索引
读者·作者·编者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1994年第4期(总第6期)
晚清地方势力的发展与清朝中央政府的对策及其影响(朱 英)
武昌起义临时指挥吴兆麟作用漫议(吴宝晓)
交流孙中山研究新成果的一次盛会——述评“孙中山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周兴樑)
“黄兴学术讨论会”简述(侯衔正)
孙中山对西方近代宪政文化之扬弃(李 琦)
晚清绅商群体的社会构成(贺跃夫)
清末国策转移的目的(张连起)
会党在辛亥革命中的地重作用及形式二重性的原因(丁孝智 张根福)
辛亥革命时期没有“大的农村变动”的原因(章征科)
中国近代议会政治思潮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误(谢 伟)
民初政局对“二次革命”的影响(陈春娥)
红楼人的新成就——《辛亥革命研究及其它》读后感言(严昌洪)
一部研究中国知识分子的力作——简评《转型时期的社会新群体》(刘定国)
吴崑、白逾桓在东北活动史实辨正(严 威)
吴崑《东陲游记》及其史料价值(曲晓璠)
黎元洪都督职位的文人基础([美]麦科德著 周秋光译)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不合中国国情(黎建军)
年国外及港台地区辛亥革命史论文目录索引
读者·作者·编者
本刊征文启事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1994年第3期(总第5期)
纪念黄兴诞辰120周年
“谋国要图”——黄兴与拓殖协会(严, 昌洪 张继才)
放弃武昌与黄兴评价(王兴科)
关于孙中山研究的思考(章开沅)
黄兴研究的新进展(张建雄)
香港是孙中山革命思想发源地和革命活动基地(范启龙)
孙中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陶季邑)
孙中山政治近代化思想评析(王玉祥)
中国近世民族主义的历史渊源(冯天瑜)
丁未政潮是预备立宪失败的重要原因(张 践)
洋务派为何错失了中国近代人的机遇(郑宗育)
丧失关税利权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黄少坚)
袁世凯接受共和的主客观条件(夏斯云)
《辛亥思潮与国情》评介(大 章 费 思)
孙中山重访武汉(黄春华)
敢叫日月换新天——同盟会员暴质夫、张宗周辛亥前后革命活动调查记实(张鸣何)
论国民党在中华民国第一次国会选举中的胜利(狭间直树)
1993年辛亥革命史论文目录索引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1994年第2期(总第4期)
辛亥革命研究应深入到广阔的社会层面中去——访著名史学家金冲及同志(杜兆祥)
孙中山经济思想与儒家人文精神(朱 英)
试论孙中山的房地产业思想(吴传清)
纪念科学补习所成立90周年
“纪念科学补习所成立90周年学术座谈会”纪要
科学补习所的历史地位(吴剑杰)
1993年清末立宪派研究综述(董方奎)
资产阶级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朱英)
留日士官生对清末民初政局的影响(王建华)
民国初年制宪之争的实质与教训(张学继)
《孙文学说》给人文精神提供了新构建(姜义华)
章太炎“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口号再评价(徐立亭)
黎元洪在南北议和期间不是极端拥袁者(刘云波)
评《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沈 潜)
《吴淞退金陵口号》的作者是谁(肖 怡)
辛亥革命前后的白逾桓(严 威)
缅怀布衣风范的祖父张难先(张铭理)
1992年辛亥革命史论文目录索引
读者·作者·编者
关于增聘特约编委的公告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1994年第1期(总第3期)
章开沅教授海外归来一席谈
中国政体由封建帝制向共和制的过渡(陈晓东)
辛亥革命在潮汕(甘观仕)
孙逸仙思想与儒家人文精神学术研讨会记盛(胡国枢)
慈禧新政是清政府主持推行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刘 平)
晚清湖北新政运动失败的原因(宋亚平)
辛亥革命起因新论(李细珠)
戊戌、辛亥时期民主主义思潮初论(孙晓春)
对国内外袁世凯研究的分析与思考(张神根)
精研深思 积薪居上——略评《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唐 汉)
评阿里夫.德雷晚著《中国革命中的无政府主义》([美]约翰A·拉普 吴宝晓译)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是孙中山手迹(余齐昭)
浙江革命运动——论传统的惰性(之三)(玛丽·贝克思·兰金著 陈 奇译)
关于孙中山的一篇佚文——在上海机器工会的演说([日]江田宪治)
黄兴《七律一首席。和谭人凤》赏析(朱保平)
1991年辛亥革命史论文目录索引(之二)
读者·作者·编者
关于本刊调整编委会成员并聘请特约编委的公告
本刊1993年第2期勘误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1993年第2期(总第2期)
美国学者普莱斯谈宋教仁研究
王葆心在辛亥革命中(甘 骏)
武昌起义后黎元洪攘权活动试析(刘云波)
胡思庸同志生平
深切悼念杨慎之同志
孙中山博爱观的初步探讨(严昌洪)
清末地方自治运到得失谈(马小泉)
张之洞是推行立宪的重要人物(孔祥吉)
清末立宪派的民权观(刘 伟)
辛亥革命湖南会党的特征(饶怀民)
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考察民初的政治结构(张亦工)
辛亥革命后“多党政治”的双重性(徐立亭)
辛亥革命后复辟思潮的文化审视(马 勇)
近两年来港台地区辛亥革命史研究动态及信息介绍
“中华民国史青年学者研讨会”简述
勾勒二十世纪中国史的轮廓——《二十世纪中国史》评介(易新华)
评《论早期国民党人的社会主义思想》(骊 龙)
《黄兴研究文集》简评(胡 鹏)
宋庆龄史事新证二则(梁华平)
浙江革命运动——论传统的惰性(之二)(玛丽·贝克思·兰金著 陈 奇译)
黄兴世系考略(王兴科)
王汉烈士遗诗《别内》评介(刘 昕 尹维贞)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的建筑特色(张维英)
1991年辛亥革命史论文目录索引(之一)
读者·作者·编者
林家有先生来信节录
《辛亥革命研究动态》1993年第1期(总第1期)
创刊感言——代发刊词(章开沅)
科学史观 革命指南——学习毛泽东论辛亥革命的体会(严昌洪)
辛亥革命与荆州驻防八旗(徐方平)
回忆在范老身边工作的日子(吴剑杰)
沉痛悼念林增平先生
林增平先生生平(郭汉民)
林增平与辛亥革命研究(萧致治)
新论摘编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内涵(李国忠 王永祥)
民族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政治基础(霍维洮 赵矢元)
辛亥革命促成了实业救国思潮的高涨(刘圣宜)
革命党人对武昌起义的认识影响了辛亥革命的进程(张海鹏)
江浙士绅是辛亥革命中州县光复的主角(汪林茂)
民初的政党与党争为专制复辟铺平了道路(杨立强)
关于“辛亥革命应该避免”的主要论点(陈小雅)
“孙中山与近代中国学术讨论会”论文述要
“林增平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学术讨论会”综述
一部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的历史——《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概论》读后(华 史)
《宋教仁传》评介(林 颖)
关于公葬陈天华、姚宏业日期的再订正(禹坚白)
浙江革命运到——论传统的惰性(之一)(玛丽·贝克思·兰金著 陈 奇译)
湖北军政府实行法治的物证——《中华民国鄂军政政府司法部布告》简介(刘 昕)
武昌红楼与辛亥名流(洪 文)
1990年辛亥革命史论文目录索引
读者·作者·编者
学者办刊建议选登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所邮购书目
辛亥革命武昌纪念馆邮购书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辛亥革命的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