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的诗词人生小女儿为什么说"我母亲一辈子都在和诗词谈恋爱

诗,让我们心灵不死——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的诗词教育观_文艺资讯_中国网络文学联盟
> > 
  
  
诗,让我们心灵不死——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的诗词教育观
  
 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233
点击浏览!
叶嘉莹 本报通讯员 陆阳摄读古典诗词究竟有什么用?叶嘉莹一言以蔽之: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她坚持中国传统的“诗教”之说,认为诗可以“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近日,位于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如期封顶,漂泊一生的叶嘉莹终于有了一个“家”。在她的规划中,这个“家”是讲授和研究诗词的地方。叶嘉莹说,自己要做的,是打开一扇门,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在教了70年古典诗词的叶嘉莹眼中,诗是“兴发感动”的力量。因而诗词教育区别于其他一切知识教育,是一种关乎生命的自我救赎。时常有学生在课堂上发问:读古典诗词究竟有什么用?她一言以蔽之: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诗可以让人内心平静”“又到长空过雁时。云天字字写相思。荷花凋尽我来迟。”1999年,叶嘉莹在仲秋的南开园,写下了这句词。今年的仲秋,同样的荷凋雁过,叶嘉莹从枫叶之国加拿大再返神州。只是这一回,这位“诗词的女儿”不是过客,而是归人。叶嘉莹的坚守在喧哗浮躁的当下遭遇了尴尬。读诗有用吗——这样的发问几乎每天都在重复。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齐益寿是叶嘉莹的学生,他的困惑在于:“叶先生一直在‘吐丝’,而学生却关心‘丝绸在哪’。”除去社会环境的变化,叶嘉莹认为在诗词教育方面也存在误区:“诗人因为有了感动才会写出诗来,我们应该了解的是这种感动如何生发。老师如果连这一点都不懂,就让学生死记硬背,甚至背诵的又都是错字、别字,文理不通,不但无用,而且贻害后人!”关于中小学课本中古诗词的选用,叶嘉莹以孩童入门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为例,认为这首骆宾王7岁时写的诗作“并不是一首好诗,背下来也没什么好处”,不如就让孩子们背杜甫的“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不能看低小孩子的智商,只让他们背浅近的诗句。因为孩子们天性喜爱诗歌。”这是近20多年来,叶嘉莹侧重幼儿诗教的切身感触。她曾在加拿 大为华裔孩子们讲解古诗词。上第一堂课时,她先把篆体“诗”字写给孩子们看,告诉他们:字的右半边上面的“之”好像是“一只脚在走路”。接着她又在“之” 字下画一个“心”:“当你们想起家乡的亲人,想起家乡的小河,就是你的心在走路。如果再用语言把你的心走过的路说出来,这就是诗啊。”孩子们立刻就对诗有 了最本真的认识。叶嘉莹坚持中国传统的“诗教”之说,认为诗可以“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在她眼中,诗是感情的凝聚:“离别时写你的悲哀,欢聚时写你的 快乐。”读伟大诗人的优秀作品有“莫大的好处”,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她引用钟嵘在《诗品》中的话阐述道:“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 矣”,总之,“诗可以让人内心平静”。读诗是和伟大的心灵相互感应读诗的时候,伟大的诗人都成了你的朋友,苏东坡、陶渊明、杜甫尽在眼前。“假如生活发生不幸,当你将之用诗来表达的时候,你的悲哀就成了一个美感的客体,就可以借诗消解了……”叶嘉莹如是说。首页  1/2页
其他网友正在浏览...
※ ※ ※ ※ ※ 
我来说两句......
发表评论请登录
|  
网友点评点赞一族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号 京网文[5号
主办: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 (C) 中国网江苏频道 监督电话:025-活在诗词世界里的女神
08:05:19 &&来源:海南日报
叶嘉莹的结婚照叶嘉莹给学生上课在辅仁大学求学期间,叶嘉莹(后排右二)与老师顾随(前坐者)合影《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  文\本刊特约撰稿 王凯许多人是因为叶嘉莹的文字,而爱上了中国的古典诗词。有人说,叶嘉莹就是为诗词而生的,她一生只懂、只会、只爱一件事:诗词,她是一个一辈子都与诗词谈恋爱的女人。日前,《叶嘉莹说初盛唐诗》由中华书局出版,叶先生以优美、隽永的文字解说唐诗的真义与意境,将人们带进了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好境界。《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是叶嘉莹的第一本传记,由本人口述,张候萍撰写,讲述了其人生经历、诗词创作、学术研究和师友交游。一般而言,传记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传主越惹是生非越好,越惊世骇俗越好,因为这样作品才容易出彩,否则,要在平易中写出奇崛,那自然是不太容易的。说实话,叶氏一生经历并不复杂,也无太多“故事”可讲,但就是因为她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挚爱,以及她所处时代与环境的别样色彩,才让她的经历更耐人寻味,也更引人入胜。家国往事1924年,叶嘉莹出生于北平的一个旗人之家,祖上是叶赫那兰族人,与清代赫赫有名的词人纳兰性德同宗。对于自己的家世,叶嘉莹回忆说:“我们的姓氏是叶赫那兰,大家都以为是满族人,其实是属于蒙古的土默特族,努尔哈赤并吞了我们的部落,就成了蒙古裔的满族人了。”民国建立后,满族被要求改成汉姓,叶嘉莹祖父遂取叶赫那兰四个字中的第一个字为姓。叶嘉莹父亲叶廷元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后在民航公司任职,母亲毕业于一所师范学校,婚后回家照顾家庭。叶家当时住在北京的一所老四合院里,这所院子是叶嘉莹做过“佐领”(旗人武职)的曾祖父购置的,叶嘉莹祖父是进士出身,所以家里大门上悬着一块“进士第”的匾额,门口还有一对石狮子。叶家的四合院很大,房间不少,后院还有个花园,著名学者邓云乡曾在文章中写过这所院子:“一进院子就感到的那种宁静、安详、闲适的气氛,到现在我一闭眼仍可浮现在我眼前。……素洁的没有闲尘的明亮的窗户和窗外的日落,静静的院落,这本身就是一幅弥漫着词的意境的画面。女词人的意境想来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熏陶形成的吧。”叶嘉莹是叶廷元夫妇的第一个孩子,也是家里唯一的女儿,祖父不允许女孩子去学校读书,叶嘉莹便在这所大院子里接受了教育的启蒙,跟着伯父读书背诗。伯父国学素养深厚,膝下无女,见侄女爱好诗词,格外欢欣,叶嘉莹回忆说:“伯父说要我从小读中国的古书,我的姨母和母亲都在小声地念诗。虽然那时候女子没有地位,但我母亲还是在学校教过书的。当时妇女有礼教束缚,不能摇头晃脑地走来走去这样念诗,就小声念。”
& ( 08:02:04)
& ( 07:57:19)
& ( 07:51:26)
& ( 07:50:54)
& ( 07:41:2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叶嘉莹讲诗词的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