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的欣赏中,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哪一项能够使人产生更强烈的体验

音乐鉴赏考试题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音乐鉴赏考试题答案
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怎样欣赏交响乐、歌剧、古典和美声这类音乐?
按投票排序
108 个回答
★★★★★★★★★★★★★★★声明★★★★★★★★★★★★★★★★★本文为非营利性质,亦无任何广告内容,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以下唱片封面图片均扫描自印刷版本,未作任何修改,且已做降低分辨率处理。所有唱片封面图片仅限本文于本网页的配图,严禁转载!若有侵犯版权,请通知本人删除。=================干货篇=================欣赏古典音乐无需专业知识,无需艺术细胞,没有人是天生的音乐家,只要静下心来听就好。千万不要试图去理解或“听懂”它,能写出“中心思想”的绝不是古典音乐。耐心多听上几遍,觉得悦耳动听就足够了,用美感给人们带来愉悦才是音乐艺术的真谛,绝大多数古典作品都是为讨好耳朵而作。历史上大部分著名作曲家的主要收入均来自于给贵族/宫廷当乐师、开音乐会以及出版乐谱,所以精神正常的作曲家才不会故意让人“闻尔生畏”,这样做无异于砸自己的饭碗。顺便吐槽楼下一众认为“听古典音乐前应先学习知识”的答案,人类对新事物的正确认识过程永远是从感性到理性,任何时候,任何方面都是如此。你们还能不能让没受过音乐教育的人开心地听听古典音乐啦?套用一句俗话:不知道怎么入门?踹门进去就行了!(三星带花,罗斯特洛波维奇指挥,柴科夫斯基《三大芭蕾组曲》)(三星带花,罗斯特洛波维奇指挥,柴科夫斯基《三大芭蕾组曲》)下面推荐一个入门的列表,都是些容易喜欢上的作品。虾米、网易云音乐、土豆、优酷等网站都能搜到这些作品:先从管弦乐入门:(备选: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维瓦尔第《“四季”小提琴协奏曲》(共4部“春”“夏”“秋”“冬”,每部3个乐章)巴赫《第2号“勃兰登堡”协奏曲》(共3个乐章)亨德尔《皇家焰火音乐》(共6个乐章,有时5、6合为一章)莫扎特《第13号小夜曲》(共4个乐章)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共4个乐章)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共4个乐章,有时第4章拆为两段)埃尔加《“威风凛凛”进行曲》(独一首)柴可夫斯基《三大芭蕾组曲》(《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选辑)管弦乐听到这里算入门了。然后钢琴曲入门:李斯特《“钟”》(独一首)肖邦《“小狗”圆舞曲》(独一首)肖邦《“革命”、“大海”、“冬风”练习曲》(共3首)肖邦《“英雄”波罗乃兹》(独一首)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共3个乐章)贝多芬《“华尔斯坦”(“黎明”)钢琴奏鸣曲》(共3个乐章)贝多芬《“热情”钢琴奏鸣曲》(共3个乐章)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共3个乐章)巴赫《“哥德堡”变奏组曲》(主题,尾声和30个变奏)到这里钢琴曲就算是入门了。接下来就可以多接触一些其它形式: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或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或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舒伯特《“鳟鱼”五重奏》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或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巴赫《“幻想曲与赋格”管风琴曲》贝多芬《“春天”奏鸣曲》(或《“克鲁采”奏鸣曲》,难度稍大)亨德尔《“弥赛亚”清唱剧》(或莫扎特《安魂曲》)更多收听请点击-&。不断发布新的精选集,请关注。(三星带花,李希特指挥,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集》)(三星带花,李希特指挥,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集》)注1:另感谢两位热心网友也根据上面的列表整理了虾米集,见:(),()注2:如果专辑里曲目的名称让您一头雾水,请参见我的另一个回答,帮助您学习认识一部作品的名称:注3:上面的曲目列表为作者原创,但作者放弃所有权力,喜欢的话可随意转载、修改、商业制作,旨在向更多的朋友普及古典音乐。但仅限于该曲目列表,不含文中其它部分!以上作品都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作品,并且按难度大致排了序,听的过程中还可以去网上搜相应的资料,了解创作背景和作品结构,会有很大帮助。如果接受不了就硬听它十几遍,这个过程很重要,很多作品我也是听了十几遍才听熟的(“听熟”是指从觉得不好听变为好听,并且能跟着音乐哼出旋律),但熟了就再也离不开了,百听不厌。如果实在不行就跳过去,相信总会遇到你喜欢听的。不过有些作品确实很难入耳,老鸟也要听很多很多遍才能听熟,甚至永远不会喜欢。所以对于一部努力很久都不能接受的作品,却看到很多赞扬的溢美之词时千万不要沮丧。音乐家和听众对作品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大多数听众和你的感觉并无二致。比如我至今也无法接受大神的任何作品。前面说这么多,欣赏音乐好像成了练习听力做功课?是的,事实上这就是一种训练,一种让我们的心态平静缓和下来的训练。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一辈子都只是忙碌工作,很难有心情去静下来欣赏艺术,本来充满情调的心灵都被单调的生活所磨灭。因此我们要学会放松,跟随伟大艺术家的乐思去找回最纯真的灵魂。平静的心态会给你更加宽广的世界。如果你觉得动听,那一定会对作曲家的身世以及创作背景感兴趣。伟大的作曲家们都有传奇的一生,网上可以查到丰富的史料、轶闻,非常有趣。除了音乐本身,演奏家和唱片也有大量的故事等待你去挖掘。相信走完入门的过程,你就再也离不开古典音乐,艺术会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带来一生的享受和快乐。(三星带花,名扬四海之《奶妈碟》)(三星带花,名扬四海之《奶妈碟》)=================实操篇=================具体来说,欣赏古典音乐最佳的途径就是听现场。古典音乐的演绎就是作品的二次创作,而且目前最顶级的录音和回放设备所达到的音质也与现场效果相差甚远。很多不喜欢古典音乐的朋友偶尔去听了一次音乐会后就被深深地迷住了,所以有机会一定要去听一次高品质(好乐团、好剧院)的管弦现场,绝对不会后悔。遗憾的是国内这样的音乐会太少了,有的话也比较贵,比如:。另外,各大城市的音乐学院会经常组织学生演出音乐会,虽然水平参差不齐,但门票价格也低,甚至只有10元到20元。迎新季、毕业季、逢年过节都会举办音乐会,一些大音乐家们不定期前来访问也会举办专场,去校园里转转就能看到演出海报,学校官网也会有通知。如果认识学生的话还能买到内部票甚至免费赠票,还有一些音乐会根本不用票,你去听就好了。总体来讲学生们都比较热心,也乐意帮忙,在各种社交网络勾搭即可。这里还是想强调一下音乐会的基本礼仪:不要带小孩去听音乐会;不要带任何饮料食品以及任何塑料袋包装的物品进入音乐厅;不要在乐章间鼓掌,不要在指挥的手放下来之前或钢琴家站起来之前鼓掌,不熟悉曲目的应在参加音乐会前上网预习曲目;手机调为静音或关机,震动也不行;不要交头接耳,不要抖腿,不要摇头晃脑;不要带病参加音乐会,尤其是感冒,若想咳嗽请忍到乐章间歇再咳。开场前上厕所,除非中场休息,不要站起走动;不要拍照、录像、录音;做不到上面8点,最好还是别去音乐会了。您妨碍了旁边的人欣赏音乐,您会给人家赔偿票价吗?另外,您有不鼓掌的权力,请善用此权力,不鼓掌比乱鼓掌强一万倍!如果您只有条件听录音,那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发行古典音乐专辑在历史上存在多过种发行方式。今天,黑胶唱片已经住进了象牙塔,DVD音乐唱片并没流行开来,所以现在的古典音乐唱片绝大多数仍是CD介质的专辑。一套古典音乐CD专辑主要有如下的几种形式:一部大作品;作曲家系列作品辑;作曲家选辑;演奏家选辑;演奏家全辑;作曲家全辑。这几种形式的排序代表它们常见的程度。除了最后一种形式,其他形式的几乎所有专辑都是由同一个乐团/演奏家演奏,这也算是一个发行惯例。比较著名的古典音乐唱片发行/制作公司主要有:Deutsche Grammophon(旗下品牌:DG、Archiv、Westminster);Sony(旗下品牌:SONY、CBS、RCA、EMI、BMG);Decca(旗下品牌:DECCA、LONDON、argo);NHN(旗下品牌:Naxos);Philips等。还有一些小厂,但唱片质量奇高,包括但不限于:Divox、Chandos、Melodia、TELARC、AVIE、Chesky、Reference Recordings、Brilliant、QUEST。选择上述品牌的唱片至少在品质上是有保证的。(三星带花,安塞美之传奇录音,《皇家芭蕾》)(三星带花,安塞美之传奇录音,《皇家芭蕾》)二、版本同一部作品会有很多版本的演绎,甚至同一班乐团/演奏家在不同年代留下多套录音。因此大多数正规专辑都会详细标明每一部作品的这些信息,包括:作曲家(生逝年代)、作品编号、作品名称、调性、指挥、演奏家、歌唱家、合唱团、乐团、录音师、录音年代、录音地点、制作人、首发年代、发行公司等。缺失这些信息的录音价值很低。对于你喜欢的作品,不妨听听不同的版本。比如古琴版和名琴版的《四季》,古尔德和图蕾克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卡拉扬和小克莱伯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等等。我和许多朋友都有这样一种体验:本来不大感兴趣的作品,偶尔听到另一个版本的演绎时就会忽然变得非常动听,然后“中毒”其中(烧友将“沉迷于”戏称为“中毒”),并且乐此不疲地对多个版本进行比较。不过要注意,同一个版本的录音母带还有可能在多个出版公司之间流转,这也就产生了换汤不换药的专辑。看起来两个公司出品的,封面完全不同的专辑,可能里面的录音是完全相同的,要注意分辨。还有很多经典的历史录音是从黑胶唱片(LP)转录为CD的,比如下面这张:(卡拉扬指挥,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卡拉扬指挥,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不同制作公司的转录技术水平不同,出品的CD专辑质量也就不同。CD专辑的封底会看到这样的图案:AAD:表示模拟录音,模拟混音,数字拷贝;ADD:表示模拟录音,数字混音,数字拷贝;DDD:表示数字录音,数字混音,数字拷贝。60年代以前的录音都是模拟的,因为那时就没有数字设备。如果制作公司拿到的是多声道母带,那就会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混音,就是ADD。如果拿到的只是黑胶,那就只能AAD咯。最后一个永远是D,因为你听是数字CD光盘。三、音质古典音乐作品的音质直接依赖于唱片的录音和制作,不同唱片的录音品质差别很大,这主要取决于录音年代、录音师的水准以及制作公司的技术实力。可以先听听著名录音师威尔金森的传奇录音,包括Decca出品的《奶妈碟》、Szell《水上音乐》,索尔蒂《贝九》还有RCA出品的安塞美《皇家芭蕾》等,再与一般的唱片对比就会对录音水平差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于入门的同学来说要分辨录音品质的优劣可能存在困难,因此推荐参考《》(百度网盘),这是由英国企鹅出版公司出版的广受欢迎的年度古典音乐唱片评价期刊,它对唱片的评鉴分为以下四等:一星:相当水平的演奏和良好的录音效果;二星:属当前高标准的优秀演奏和优秀录音效果;三星:从各方面衡量皆属最佳演奏、最佳录音效果;三星带花:三星唱片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世纪录音。当然先捡三星带花的听啦~~下面说说数字格式的录音音质。由于CD光盘上原始音乐数据占存储空间很大,立体声wav格式1分钟约10MiB(10兆字节)。所以为了能在数字设备多存一些音乐,计算机科学家们发明了各种音频压缩技术。压缩技术分为有损和无损两种。有损压缩的压缩率非常大,可以压缩到1/10或更小,但是对音质有影响,比如mp3、ogg、acc等;无损压缩率较低,通常只能压缩到一半,但是对音质完全没有影响,比如APE、WV、FLAC等。管弦乐的声场和音域都非常宽广,许多经典录音可以说是挑战了电声设备的极限,因此对音质还原保真的要求很高。在电脑或随身设备上听录音的话就尽量选择无损格式,如果只有MP3就一定选320K的。将录音从CD复制到电脑的过程称为“抓轨”,通常使用(EAC)软件完成。整盘抓轨保留的信息最丰富,即一张CD一个文件。不少作品的乐章之间是连续的,比如贝多芬《皇帝》,尽管它的二、三乐章之间没有间隔,但在CD上会按照大概的时间分成两个曲目。对于这样的专辑如果整盘CD抓轨成一个文件就不会有任何问题,但如果按曲目分轨成不同的文件,一些设备/播放器(比如某些型号的iPod)会在连播两个文件的中间加入间隔,非常影响听感。此外,分轨以后曲目之间的原有间隔时间也可能被破坏,就再也无法复原为原版专辑了。(三星带花,24K金盘面,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三星带花,24K金盘面,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四、设备一定不要用太烂的设备听录音。笔记本/手机的外放以及地摊耳机会迅速令你对古典音乐失去兴趣,以致终生无感。“听古典只能用音箱而不能用耳机”也是很多人的一个误区,要知道千元以下的音箱和同价位耳机/耳塞的音质基本上是没有可比性的。所以入门的话只要用200元以上的入耳式耳塞基本不会漏掉什么乐器了,降噪也好一些。一般的手机电脑作播放设备都行,最好就在手机里放几部短作品,只要在户外就戴上耳机,好作品都很容易听熟的。具体来讲,入门同学可以选用森海MX360、或索尼EX450,这些都是性价比很高的耳塞。对音质有一定追求的同学可用铁三角ATH-IM70或森海IE60。不差钱的同学推荐在电脑上连接Sony PHA-2耳放,加森海IE80(IE80听古典只能用C套,双节套会让声场变得非常窄),这是非常适合听古典音乐的金牌组合,如果买到是正品,那你一定会感受到震撼。此外很多人还有个误区,就是高音好的设备听古典,低音好的设备听流行。其实古典比流行更需要低音!如果用低音差的设备听管弦乐,低音提琴、大号、巴松这些乐器都将被自动过滤,听《莱茵的黄金》第一幕的Vorspiel(序曲)开始一分钟内你不会听到任何声音。如果是在电脑上听古典,那么推荐使用Foobar2000播放器(),音质最佳,功能最强。但要注意两点:任何时候都不要将声音开得太大。保护你的听力比什么都重要!许多古典音乐动态范围极大,最小声时如蚊子叫,最大声时却如电闪雷鸣,千万注意调整到合适的音量才行。参见:不要开均衡器和自动音量控制器。均衡器就是调节高音、低音平衡的装置/插件,而古典音乐追求的就是最真实的还原,拒绝任何音染。自动音量控制就更糟糕了,弱奏和强奏的对比是古典音乐主要的表现手法,自动音量控制(音量规格化)会让强弱对比完全消失,古典音乐的韵味便会消失的一干二净。最可恨的是优酷的古典视频中十有八九都开了音量自动控制,简直反人类!(三星带花,加迪纳指挥,贝多芬《庄严弥撒》)(三星带花,加迪纳指挥,贝多芬《庄严弥撒》)古典音乐圈子里的玩法很多,有人烧器材,有人烧唱片,还有人烧乐器。本人也是从烧器材这条路玩出来的,整个一血泪史。斗胆借用摄影圈的一句话“功放穷三代,音箱毁一生”,万望各位同学不要重蹈覆辙,只有音乐本身才是古典音乐的究极意义所在啊!五、获得大多数著名的古典音乐出版商并没有在国内专营的业务,要在国内出版也必须经过国内的出版公司作代理。由于古典音乐毕竟还是小众爱好,人们的欣赏水品也有待提高,所以高价引进的优秀专辑却卖不出去的情况比比皆是。这样一来国内出版商也不愿意代理引进了,导致在国内市场上很难买到好专辑,无论是线上线下都一样。而淘宝上的个体商户卖的所谓正版,其实大多都是盗版假货,朋友们千万当心!如果您想要收藏到正版专辑,建议还是去eBay、Amazon的国外网站上用双币信用卡直接购买。下面这幅截图是我购买卡拉扬版《庄严弥撒》时的页面。选SIS派送运费是$8.98,要一个月左右送到;选AGE派送运费是$14.91,10天送到。加上10刀左右的邮费虽然有点贵,但一次购买20张以内是不用交关税的,而且均摊下来的邮费也很便宜,更不用担心像在国内市场上一样买到假货。如果您尝试境外购买存在困难,我可以免费帮购(注意,不是代购),私信联系。加上10刀左右的邮费虽然有点贵,但一次购买20张以内是不用交关税的,而且均摊下来的邮费也很便宜,更不用担心像在国内市场上一样买到假货。如果您尝试境外购买存在困难,我可以免费帮购(注意,不是代购),私信联系。觉得这些唱片太贵?也没关系,现在虾米和网易云音乐已经提供了大量的古典专辑,其中也不乏精品,基本上常见的作品的许多版本都找得到(务必使用英文名搜索,有困难的给我发私信)。只不过直接在线听的话音质不甚完美,最好能成为付费会员来下载无损格式,这比起购买上百元乃至几百元的正版专辑无疑是最经济的。什么?听说您真的一分钱也不想花?呃……确实有朋友私信问我原版古典音乐专辑哪里下载。我首先要声明:下载/播放盗版唱片属于违法行为!然后请参见这个问题:如果您能访问Google的话,偷偷告诉你哦,按如下格式搜索也是个好办法:site: 皇家芭蕾
六、歌剧歌剧体裁真的有必要单独拿出来说一下,这一节是日补充的内容。歌剧通常分为几幕,每一幕的时间都可能在40分钟以上,甚至长达一、两个小时。发行的歌剧CD专辑一套少说也有两、三张,这给我们欣赏完整歌剧带来了较大的问题,因为平时跟本不可能有这么多时间从头到尾欣赏一遍,更不可能听上几遍了。然而歌剧虽说是一种剧,但其主要的表形式是音乐和歌,因此除了直接欣赏现场或录像之外,还有一种欣赏方式就是只关注其中的音乐和歌,下面只介绍这种方式的入门。歌剧有的两种主要的演唱形式:“咏叹调”和“宣叙调”,二者穿插,配合少量的乐队间奏构成整部歌剧。“宣叙调”仅用来陈述剧情,旋律简单;而富有歌唱性的“咏叹调”通常用来抒情,这也就是我们应当关注的“歌”。但往往一部歌剧中的宣叙调占据了主要的表演时间,这会导致你随便听几个曲目发现都是在“念台词”,迅速失去兴趣。那么具体而言,欣赏一部歌剧应当从序曲开始。对于作曲家来说歌剧都是相当大型的作品,会在序曲上付出相当的心血,所以质量水准很高,比如:瓦格纳《女武神》一、二、三幕的序曲,每首都是经典;贝多芬的三大序曲《菲黛里奥》、《艾格蒙特》、《科里奥兰》;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序曲;比才《卡门》序曲等。这些曲目单独拿出来听都是非常棒的管弦作品。(上面所列曲目请点击收听:)序曲听熟以后可以去找里面著名的咏叹调听,比如: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中大量非常动听咏叹调,包括“再不要去做情郎”、“你们可知道什么是爱情”、“何处寻觅那美妙的好时光”、“微风轻轻吹拂的时光”;()瓦格纳《女武神》第一幕咏叹调集;()比才《卡门》中的“爱情像一只自由的鸟儿”;()普契尼《图兰朵》中的“今夜无人入睡”;()威尔弟《茶花女》中的“祝酒歌”等等。这些都是令人百听不厌的经典曲目。然而咏叹调开始前通常都有几句宣叙调台词,专辑在划分曲目时又可能会把这几句划到咏叹调的曲目的开始,这会令你很难找到咏叹调在专辑中的位置。如果找不到曲目可以发私信来问我,我会告诉你大致出现的时间。有些同学认为唱的什么词都不知道,根本听不懂。其实想想当你听外文歌曲的时候也不会先看看歌词是什么意思吧?再说,大部分歌剧都不是英语,国外能直接听懂歌词的人也不多呢,所以听旋律和唱功就好。当然,了解剧情和歌词对于欣赏绝对是有帮助的,可以让你更深切的体会角色的情感。各大著名歌剧的剧本都有中译版的书籍,里面有完整歌词,这些书都很容易找到。不过当你听熟以后过一段时间你会压根想不起来歌词是什么,相信我。接下来可以去尝试熟悉整部歌剧,每次打开就从上次听到的位置或着你喜欢的唱段开始接下去听,遇到听不下去的宣叙调不妨先跳过去。听上一段时间后,你会慢慢发现一部歌剧里你喜欢听唱段越来越多,直到你爱上整部歌剧。(三星带花,索尔蒂指挥,瓦格纳《帕西法尔》)(三星带花,索尔蒂指挥,瓦格纳《帕西法尔》)七、进阶当您真的已经爱上了古典音乐,那么下一步就可以更深入地去了解每部重要作品的结构和创作思路。首先了解一些西方音乐史是必要的,推荐《》。还要学一点乐理知识,可看教科书学习,推荐《》,也可参考本人原创的系列乐理教程:如果将“变奏”、“复调”、“交响性”、“奏鸣曲式”、“赋格”、“织体”等相关概念烂熟于心后,再去听古典作品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许多伟大的作品在网上都有详细的曲式说明,比如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对照乐谱去研究喜欢的作品的结构,体会作者的创作思路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在 可以搜索并下载到所有古典音乐作品的乐谱。(三星带花,古乐学院版,亨德尔《弥塞亚》)(三星带花,古乐学院版,亨德尔《弥塞亚》)八、补充入门后必听的一些作品: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六部勃兰登堡协奏曲》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第23钢琴协奏曲》、《费加罗的婚礼》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七交响曲》、《爱格蒙特序曲》、《费黛里奥序曲》、《“月光”钢琴奏鸣曲》舒伯特:《第九交响曲》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叙事诗》、《降E大调夜曲》、《第一钢琴奏鸣曲》舒曼:《童年即景》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集》斯美塔那:《我的祖国》伯辽兹:《幻想交响曲》瓦格纳:《莱茵的黄金》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天鹅湖》、《第六交响曲》威尔第:《茶花女》普契尼:《图兰朵》、《蝴蝶夫人》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马勒:《大地之歌》进阶作品:巴赫:《优率键盘曲集》(翻译成“平均律”是重大历史错误)、《马太受难曲》、《无伴奏小提琴组曲》贝多芬:《庄严弥撒》、《第28钢琴奏鸣曲》、《“大赋格”弦乐四重奏》、《第32钢琴奏鸣曲》莫扎特:《第41号交响曲》海顿:《临终七言》瓦格纳:《帕西法尔》、《女武神》(郑重推荐我最常听的:)马勒:《第五交响曲》、《第八交响曲》、《第九交响曲》勋伯格:《升华之夜》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列宁格勒》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当你能对贝多芬的《庄严弥撒》发表见解,侃侃而谈时,相信你已经具有了很高的欣赏水平。下图是最为世人熟悉的贝多芬画像(约瑟夫·卡尔·施蒂勒作,1820):请仔细看一下大师手上拿着的是什么: Missa Solemnis——庄严弥撒 Missa Solemnis——庄严弥撒附赠:《历代重要作曲家生卒年代图》,括号里为作曲家的出生国家,每个橙色的横条代表他的生活年代,左侧数字为出生年份,右侧数字为逝世年龄。点图放大(原创图片只可自存参考,不得盗图转贴。)点图放大(原创图片只可自存参考,不得盗图转贴。)编写此文前后历时一年半,花费大量心血,如您已收藏本文,请不吝赐赞。本文为Devymex于知乎原创首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发现必究,欢迎举报,谢谢!授权知乎日报转载。一般营利性机构非特殊情况不予授权。
【多图预警!!!都为实拍!!!使用请标明出处哦,借用其他的图片会标明。】
感谢大家的点赞与评论。这是我第一次在网上这样分享我父上的收藏哈哈,他到现在还不知道呢。其实你们能想象吗,我的父亲对古典音乐狂热的不得了,而我只是个门外汉而已,连皮毛都没挨到。所以这次我去翻阅了一些资料,希望能更好的完善一下这个答案。
因为问题是“怎样去欣赏”,那么我就不去单独的推荐作作品了(因为已经有比我更精通的人写了嘿嘿),只举例来写一写。如果有些地方不对,欢迎指正。
然后不会再更新了!请不要大意的给我赞吧亲爱的大家w
前面我说过父亲从他大一在收音机里无意中听到了一段古典音乐,从此就喜欢的一发不可收拾了。这首乐曲,是《蓝色多瑙河》。然后他就开始买各种各样的磁带。欣赏古典音乐,尽可能先了解一些有名的音乐家,阅读他们的传记,买一些音乐解析类方面的书籍。
Eg:我爸在我小学之后第一本推荐给我的书就是《贝多芬传》,从音乐家自身的故事再去欣赏他们的音乐,如果说了解到了有些故事细节或者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很容易你就会和他们的音乐产生共鸣。(顺便我旧家唯一 一幅油画,就是这张图)图片来自百度百科非常大一幅哦,挂在我家客厅。小时候就不能理解啊,心想这个大叔谁啊,后来读了他的故事,听了他的音乐,这幅画对我来说真的就越来越亲切了。我还记得我有一次,一个人在家嘛,无聊就掏了一张贝多芬的CD来听,然后看着这幅画,自己就哭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要觉得说的很夸张哈哈,这是真的。因为他真的是我和爸爸最喜欢的音乐家。父上经常对我说啊:“你看我们中国什么圣人都有,却唯独把乐圣这个称呼给了贝多芬。”【这句话可能太夸张了】
父上会按照不同的时间来挑选不同的音乐,这点可以借鉴学习一下。
比如周一至周五上班,只能晚上听音乐,那么就可以放一部交响曲or奏鸣曲,一开始欣赏乐曲呢,就不要放太长太深奥难懂的音乐了(eg:巴赫、马勒)可以从听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开始,然后莫扎特、海顿、贝多芬,他们的乐曲听起来都非常优美。
早上在我和妈妈都赖床不愿起来的时候,他可能会播放轻缓的适合早晨的音乐,也会很过分的播放一些开头直接让人从床上蹦起来,很振奋的乐曲。(贝多芬的序曲、莫扎特《小天使》)自己实拍哦周末呢,一般大家都有大量的休息时间,那么就可以放一部比较长的歌剧,这里拿《茶花女》做例子哈,我们家《茶花女》买了三个版本,流传多点应该是帕瓦罗蒂版本的。(上面是DVD现代歌剧版本,下面两张是CD)对照着书中的讲解,是不是一下就懂了作者创作的意图,每一幕戏中讲的内容。(摘自《西洋歌剧名作解说》)
到后来他学会上网了,他就开始用电脑下载各种音乐到手机里,我经常看他的手机没有任何app或者其他什么,都是被音乐文件占满了。(偷拍偷拍一下w)手机是很便宜的哈,之前看评论问我家烧不烧耳机,音箱,我的回答是:不烧!我们不烧!手机是很便宜的哈,之前看评论问我家烧不烧耳机,音箱,我的回答是:不烧!我们不烧!这个手机是父上专门用来储存音乐的。
再拿贝多芬的《第六“田园”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举例,欣赏音乐,同样可以对比,不同的音乐家,演奏出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再加以音乐背景的讲解,对作曲家这个时期的评价等等。是不是一下又对这首曲子了解更加深刻了!
(摘自《管弦乐名曲解说》)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就是《音乐虫聊天室》现在是父上每晚必听,边听边浏览一些外网查找一些新出的唱片资料什么的。【我就是要推我家李云迪的那一期!任性!喜欢他w
等你渐渐喜欢上了这些音乐,那么可以像我家一样。每年除了期待的春晚,全家人可以一起欣赏“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新年音乐会,是每年的1月1日,晚上六点开始CCTV15播出,赵忠祥老师的解说真是动听极了。但看这场音乐会之前,最好提前去网上查找今年要演奏的曲目,先去了解一下这些曲子,再好好欣赏这一场音乐会。{以下摘自百度百科: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每年通过电视向全球40多个国家进行直播,估计观众人数超过10亿。音乐会已经形成了一些传统,包括3个加演曲目,其中最后两个永远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以及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在加演曲目的最后一首《拉德斯基进行曲
》,观众也会加入到演奏中,在特定的段落跟着节拍拍手,而指挥家这时也会转过身来指挥观众的节拍。另一个传统则是指挥家的新年致词。}嗯还有指挥家用中文说新年好~真的很可爱呢!(每当熟悉的音乐响起时,忍不住跟着大家一起打起节拍。)
拉德斯基进行曲
小泽征尔 维也纳
/w_19rrxngtld.html#vfrm=2-3-0-1
现在家里经济条件逐渐好了,他每年会定期去上海北京听几场音乐会,我第一次去上海就是被他带去听音乐会的哈哈。他现在还总是感叹道,这么好的音乐会都坐不满人,现在大城市的人都不愿花一些钱静下心来,好好的感受一下古典音乐的魅力。最后,就是那些大包子w你们想看的。嫌贵了,可以跟我爸一样买港版哈w。
看了大家的回答,受益良多,在这儿也分享一些相关的学习资源。首先,我个人非常同意Devymex Wang的观点,开始时挑自己喜欢的曲目,多听多感受,不需要特别关注知识性的东西。有了一定的聆听体验之后,不妨阅读一些介绍音乐欣赏的书,会帮助你在欣赏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乐趣。比如,当多条旋律同时行进时,之前可能只留意到其中的一条,有了复调的概念后,就会有意识地去跟随每一条旋律(织体复杂的时候还可以参考总谱)。另外一个例子是,曲式的学习能帮我们在变化中识别出来什么时候是回归(回归经常只出现在某个声部,有时是碎片化的),更容易把握住整体结构。这样,通过不断掌握新的知识并在聆听过程中运用它们,就会有常听常新的感受,每次的聆听过程都像是在寻宝,不经意间就能发现一些“隐藏”的元素,非常有趣。以上是我的个人感受。关于书,下面是我的部分推荐:听音乐:音乐欣赏教程 (Music: An Appreciation)
作者: Roger Kamien聆听音乐 (Listening to Music)
作者: Craig Wright上面两本书都有对作品的详细分析(有时间标注),比如0:25-0:38双簧管奏出第一主题,20:34-20:58第一小提琴演奏上升的快速音群。有了这些标注,再配合配套CD能学到不少东西。怎样欣赏音乐 (What to Listen For in Music)
作者: Aaron Copland辛丰年音乐笔记
作者: 辛丰年这是一个古典音乐爱好者欣赏音乐的心路历程,涉及到欣赏音乐的方法和态度,作曲家、作品和乐器的介绍,对初听的朋友很有帮助。除了书之外,还有一些质量比较高的音视频资源。全面介绍音乐欣赏的有:上面许多知友提到的耶鲁大学聆听音乐公开课。今年Coursera上开设的音乐欣赏课程: Introduction to Classical Music (),主讲人还是耶鲁大学的Craig Wright教授。值得特别推荐的是作为课程辅助材料,由Stephen Malinowski制作的可视化音乐 (),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比总谱直观不少。Robert Greenberg教授的podcast,其中有很多对作品的详细分析乐器简明介绍:来自英国爱乐乐团的乐手们分别演示各个乐器,并讲述乐器的发展史,对熟悉乐器的音色很有帮助(这个频道下面还有好多精品视频可以看)指挥:Bohm排练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的视频,可以很好地说明指挥的作用再附一个Simon Rattle带学校乐团排练的视频乐理:Andrew Furmanczyk的乐理课很抱歉分享的大部分视频都来自youtube,应该部分在youku上也能找到。以上是我认为可能对大家有帮助的相关资源,如果有错误或不合适的地方,欢迎大家指出。
我以前刚听古典的时候,也是问行家,结果根本不合口味。后来自己想听谁就听谁,自己听着舒服比啥都强。
国家大剧院网站上有个古典音乐频道,里面有个音乐虫聊天室,普及古典音乐知识的,很不错,推荐听一下
我们每个人都根据自己不同的欣赏能力倾听音乐。不过为了便于分析起见,如果我们把倾听音乐的全过程分成几个组成部分,那就比较清楚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全是在三种不同的阶段上倾听音乐的。由于缺乏恰当的术语,不妨把这三个阶段称为:(1)美感阶段;(2)表达阶段;(3)纯音乐阶段。把欣赏过程机械地分为这几种假设的阶段,唯一好处是可以对倾听的方式有个比较清楚的概念。 倾听音乐的最简单方法就是纯粹为了对音响的乐趣而倾听,这就是美感阶段。在这个阶段听音乐,不需要任何方式的思考。我们在干别的事情是,把收音机打开,便心不在焉地沉浸在音响中了。这是单凭音乐的感染力就可以把我们带到一种无意识的然而又是有魅力的心境中去了。 你此刻可能正坐在屋里看这本书。设想钢琴上奏出了一个音,这个音是足可以立即改变房间的气氛——证明音乐的音响成分是一种强大的和神秘的力量,谁嘲笑或小看这点,谁就会显得很愚蠢。 柴可夫斯基令人惊讶的是,不少自认为是合格的音乐爱好者在这个阶段养成了不良的听音乐的习惯。他们去听音乐会是为了忘掉自己,把音乐作为一种安慰或解脱。他们进入了一个理想世界,在这个理想世界中人们无需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现实。当然他们也没有思考音乐。音乐允许他们离开了音乐,把他们带到了一个幻想的境界,这种幻想是由音乐引起的,是关于音乐的,可是他们又不怎么倾听音乐。 是的,音乐音响的感染力是一种强大的和原始的力量,但你不应让它在你的兴趣中占据不恰当的位置,美感阶段在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这并不是全部问题的所在。 关于美感阶段无需扯得太远。音乐的感染力对于每个正常人来说都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还存在着对不同作曲家使用的不同音响素材更为敏感的问题。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作曲家都用同一种方法使用音响素材的。不要以为音乐的价值相当于它诉诸美感的程度,也不要以为最好听的音乐是由最伟大的作曲家写的。如果确实如此的话,拉威尔就应该是比贝多芬更伟大的创作家了。问题在于使用音响要素的方式因人而异,他对音响的使用方式形成了他的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点在聆听音乐时是必须加以考虑的。所以,读者可以看到,即使在聆听音乐的这个初级阶段,也值得采取更有意识的聆听方式。 贝多芬倾听音乐的第二个阶段即我所说的表达阶段。在这里我们马上会碰到引起争论的问题。作曲家倾向于回避讨论有关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斯特拉文斯基自己不是宣称过他的作品是有它本身的生命的“物体”、“东西”,而且除了它本身的纯音乐存在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意义了吗?他的这种不妥协的态度可能是基于这样一种事实:有那么多的人都试图对那么多的作品加以各种不同的解释。天知道要想用自己的解释准确地、明确地、最终地说清楚一首音乐作品的涵义何在从而使每个人都感到满意该有多么困难。但不应该导致另一个极端,即否认音乐有“表达”的权利。 我自己认为,所有的音乐都有表达能力,有的强一些,有的弱一些,所有的音符后面都具有某种涵义,而这种涵义毕竟构成了作品的内容。全部问题可以用下面的问答式简单地加以说明:“音乐有涵义吗?”我的回答是:“有的。”“你能用言语把这种涵义说清楚吗?”我的回答是:“不能”。这就是症结所在。 那些头脑简单的人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永远不会感到满意。他们总是希望音乐具有一种涵义,这种涵义愈具体,他们就愈喜爱它。愈能使他们想起一列火车、一场风暴、一次葬礼或任何其他比较熟悉的概念的乐曲,他们就愈觉得富有表现力。这种对音乐具有涵义的流行概念——通常是由普通的音乐评论员激发和唆使的——应该随时随地给以纠正。有一次一位胆小的女士向我供认,她担心自己的音乐欣赏力有严重的缺陷,因为她不能把音乐与某种明确的东西联系起来。这当然是把整个问题引向倒退了。 不过,问题还是存在的。那些明智的音乐爱好者在要求任何一首作品都具有明确的涵义方面要走多远呢?我说,充其量不过是一种一般的概念。在不同的时刻,音乐表达了安详或洋溢的情感、懊悔或胜利、愤怒或喜悦的情绪。它以无数细微的差别和变化表达其中的每一种情绪以及许多别的情绪,它甚至可以表达一种任何语言中都找不到适当的言词的涵义。在这种情况下,音乐家喜欢说音乐只有纯音乐的涵义。他们有时甚至更进一步说所有的音乐都只有纯音乐的涵义。他们的真正的意思是说,找不到恰当的言词来表达音乐的涵义,并且即使能够找到,也没有必要去找。 不过不管专业音乐工作者怎么讲,大多数初学音乐的人还是要制定明确的言词来说明他们对音乐的反应。因此他们总是觉得“理解”柴科夫斯基要比“理解”贝多芬容易些。首先,为柴科夫斯基的一首乐曲制定内容明确的涵义要比为贝多芬的这样做容易些,容易得多。尤其是,就这位俄国作曲家来说,每当你回到他的一首乐曲上去的时候,它几乎总是向你述说着同一件事情;而你要想说清贝多芬在讲什么却经常是很困难的。任何音乐家都会告诉你,这就是为什么说贝多芬是更伟大的作曲家的缘故。因为每次都向你述说同样内情的乐曲很快就会变成枯燥的乐曲;而每听一次都能有细微不同含义的乐曲则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曲集如果可能的话,你不妨听一下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四十八个赋格主题。一个主题接一个主题地听。很快你就会意识到每一个主题都反映着一种不同的情绪。你还会很快地意识到,主体愈是动听,就愈难找到能使你完全满意的言词来描述它。是的,你当然知道它是快活的还是悲哀的。换言之,围绕着这个主题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成一幅感情的框框。现在进一步研究一下悲哀的主题,尽力抓住它的确切的悲哀的性质。是悲观主义的悲哀还是听天由命的悲哀;是致命的悲哀还是带微笑的悲哀? 让我们假定你现在很幸运,你能用许多话把自己选择的主体的确切含义描述得使自己满意,但是这并不保证使别人满意,别人也不必要满意。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能使自己感到一个主题或整首乐曲所表达的特性。如果那是一首艺术巨作,每当你再听它的时候,不要期望它都意味着完全相同的事物。当然,主题或乐曲不必只表现一种情绪。以《第九交响曲》的第一主要主题为例,很明显,它是由不同的成分构成的,叙述的也不只是一件事。然而不管是谁听它,都马上有一种力量的感觉,一种有力的感觉。这种感觉并不单纯出于演奏的强大音响。这是主题本身所固有的力量。这主题的非凡的力量和活力给听众的印象好像是发生了一项有力的声明。不过决不要试图把它归结为“致命的生命之锤“,等等。这就是麻烦开始的地方。音乐家在激怒中说音乐除了音符本身之外什么也不是,而非专业音乐工作者则过分焦急地渴望着任何可以使自己更接近于这首乐曲的含义的解释。读者现在也许会进一步了解我所说的音乐确实能表达一种涵义,但又不能用很多言词来说明其涵义是什么。 倾听音乐的第三个阶段是纯音乐的阶段。音乐除了令人愉快的音响和所表达的感情外,确实存在于音符和对音符的处理之中。大多数听众并不能充分意识到这第三阶段。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他们进一步在这个水平上认识音乐。 另一方面,如果稍有区别的话,专业音乐工作者又太注意音符了。他们经常陷入下述错误,即全神贯注于琶音和断奏,从而忘了他们所演奏的乐曲的更深刻的方面。但从外行的角度来看,提高自己对正在演奏的音符的理解比克服纯音乐阶段的坏习惯更为重要。 当一个人在街上稍微注意地聆听“音符”时,他很可能会提到这支旋律。他听到的是一支美妙的旋律,或者不是,一般地说,他就不再去想它了。其次他注意到的很可能是节奏,特别是这种节奏令人兴奋的话。而和声与音色常常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想到它们的话。至于这音乐是否有某种明确的形式,他好像从来没有考虑过。 我们大家都应当更多地在纯音乐阶段感受音乐,这一点非常重要。毕竟,人们使用的是实际的音乐素材。明智的聆听者必须准备加强自己对音乐素材及其发展情况的意识。他必须更有意识地聆听旋律、节奏、和声及音色。尤其重要的是,为了追随作曲家的思路,必须懂得一些音乐曲式的原理。聆听这一切要素就是在纯音乐的阶段欣赏音乐。 交响乐厅(Newark Symphony Hall)让我再复习一遍,我们是为了听得更清楚才把聆听音乐机械地分成三种不同的阶段的。实际上,我们从来不单独在一个阶段上聆听音乐。我们所做的是使各个阶段相互联系——同时以三种方式聆听。这不需要思考,凭直觉就会这样做。 与我们坐在剧院里看到的情况相比较,也许会搞清楚这种直觉的相互联系。在剧院里,你会注意到那些男女演员、服装和道具、音响和动作。这一切都会使人感到剧院是个令人愉快的地方,并构成我们对剧院的反应中的美感阶段。 从你对舞台上发生的事情的感觉中可以得出在剧院中的表达阶段,你被感动得产生怜悯、兴奋或快活的情绪。这种台词之外的、舞台上的某种令人激动的东西所产生的总的感情,与在音乐中的表情的性质是相类似的。 剧情与剧情的发展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纯音乐阶段。剧作家在塑造和发展角色方面与作曲家在创作和发展一个主题方面所采用的手法完全相同。你将根据你对这两种艺术家在处理素材的手法方面的认识程度成为一个更明智的聆听者。 可以明显地看出,常去剧院的人从来不会分别地意识到这些要素,他同时意识到各个方面。这个道理也适于聆听音乐。我们同时地,不加思考地在这三个阶段上聆听。 莫扎特从某种意义上说,理想的聆听者是同时既能进入音乐又能超脱音乐的,它一方面品评音乐,一方面欣赏音乐,希望音乐能向这一方面进行,又注视着音乐向另一方向进行——就像作曲家在创作音乐时那样;因为作曲家为了谱写自己的乐曲,也必须进出于自己的乐曲,时而为了它所陶醉,时而又能对它进行冷静的批判。在创作和欣赏音乐时要同时具有主观的和客观的态度。 艾灵顿公爵和乐队所以,读者应当更积极地去聆听。不管你听的是莫扎特的还是埃林顿公爵的作品,只有当你成为更自觉的、更有意识的聆听者——不仅在听,而且在听某些事物的时候——你才能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勋伯格*以上文字摘自 勋伯格 《怎样欣赏音乐》;图片来自网络
不喜欢就别强迫自己欣赏啊,反正听任何音乐带来的愉悦几乎相等帕尔哈提没法夺冠,小众音乐还是极其缺乏土壤啊
买touchpress 的几个音乐相关app 真的好 好出声 。?歌剧的话先找几部经典的看。歌剧侧重对整个故事的展现 歌剧很艺术,一般可以享受美声能带来的乐趣做点补充 去现场是必须的,那样你能看到活生生的演奏者在谱出音符。欣赏古典乐,自然也是如同孩童识字一般,一点一点串联,最后有自己的成就感。
不谢邀。之前的问题被人重定向,以下引自:别把古典音乐想得太复杂。我最不能理解有些人还没听过什么古典音乐,却在谈到古典音乐时的第一反应是「你这古典音乐都太高雅了,我们普通人听不懂。」就像有些人还未走进美术馆,就觉得「这些艺术都太深奥了,我一个俗人,看不懂。」过于高估艺术(尤其是与当代有时间和文化距离的古典艺术)的门槛高度,同时过于低估一个未受任何专业训练的普通人一旦进入这扇大门所能得到的享受程度。这是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听古典音乐。内心对未知领域的恐惧,恐惧容易导致抵触,抵触有时就成了诋毁。过了这道坎儿,只要你是个心态正常、热爱生活的人,无论什么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的音乐,你都能从中得到乐趣。「欣赏」之目的,就在于得到这一点点「乐趣」。开始「欣赏」的方法并不复杂,简单来说,去「听」,就够了。稍微注意下「听」的方式和场合,不要影响别人。我上学时,有位仁兄想提高自己的「文艺素质」,百度搜了几首克莱德曼,在宿舍里把音量推到最高,这就不太好了。艺术之美,既不被世间俗事侵蚀,也不凌驾于世人。个人认为,也不必去追求了解什么时代背景、作曲家经历,那些都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有意思么。这去「听」的第一步,是自动的,不需要你准备什么。有没有好音箱好耳机,买不买得起演奏会的门票,这都不重要。大家都听谁谁谁,那你就从谁谁谁开始听;另有洞天的冷门音乐家,以后慢慢会发现的。听得多了,音乐史上的八卦轶闻,就是后上的佐餐小菜,这种顺序个人觉得比较合适。「从上到下」地听。能听原版,就先听原版,那些后人改编、现代改编的,可以留着以后慢慢来。能听公认的经典录音,就先从经典录音入手,那些「飚琴键、砸钢琴」「爵士改编」的录音,可以留着以后慢慢来。这是第二个问题:该听什么。浩如烟海的西方古典音乐,我认为从没有什么「必听的100首古典曲目」之类的曲单、合辑能给你指路。常有人说谁谁谁的几号某调某曲是入门必听,这种说法我从来都不理会的。这又不是学生考试做题,某个定理不会了,就什么也答不上来。我承认我不听一些音乐家,因为不喜欢,不合拍;也不乏一些著名曲目,只听过一回,就再也没碰。音乐比起绘画、雕塑、建筑、摄影,有个最好的地方,音乐可以直接影响情绪。我听一些喜欢的曲目,听得舒服了,呼吸都能顺畅,躁乱的情绪都能平静。那些不勾起我心率变化的,就是与我无缘了。第三个问题:听的究竟是什么。我印象很深的一次经历,是一个熟人很认真地问我:「你去听那些音乐会的时候,能醒多长时间才睡着呢?」他和很多人的想法一样,听流行歌,能听见歌词,哪怕听不懂唱什么也能听到些曲调,多听几次还能学会跟着唱两句;听久石让的配乐,或是加勒比海盗的原声,一听就能联想到电影画面,还是有内容可找的;但是听古典音乐,只听到一堆乐器在演奏,不知道该听什么,没一会儿就犯困了。我跟他说,他是一个点,古典音乐是另一个点,这两点之间什么东西也没有,所以他睡着了。捕捉受音乐影响而变化的「情绪」,是很私人的体验,这种体验能让听者和欣赏的艺术对象产生联系,进入对方的世界里。一开始,这种「情绪」的变化是很微弱的,有时依靠联想,有时依靠回忆,有时依靠白日梦。根据每个人内心感受的细腻敏感程度不同,这种「情绪」可能被忽略,也可能直达心弦。听流行音乐能被感染,大多是因为听者对词曲感同身受。古典音乐是以更纯粹的形式来传递情绪,虽然其内在涉及了许多乐理讲究,但表面的听感刺激程度,绝对是超越了大多数现代流行音乐的,一旦有了感受,往往有很高的强度。就像是看惯了好莱坞超级英雄大电影的人,突然去看安东尼奥尼或是伯格曼,肯定是会犯困的。伯格曼时代的电影关注的是戏剧和人物冲突,而超级英雄电影的卖点往往是强烈的视听刺激。两者虽然都是电影,但欣赏的重点完全不同。流行歌曲、电影配乐和古典音乐之间,也是这样的关系。和许多其它艺术形式一样,古典音乐高度关注内心的细腻感受,在这个感受的基础上,什么和声、配器、对位、曲式的讲究,纷纷出来,形成古典音乐严谨可靠的存在方式。但是欣赏古典音乐的本质,还是很单纯的,完全可以独立于上述那些乐理而存在。我听古尔德演奏的巴赫,能听得头皮发麻,手舞足蹈。但是想想小时候第一次听巴赫的平均律,那印象却是味同嚼蜡。因为四五岁的小孩子,没有什么与人生相关的细腻感受,而且,我当时也不知道自己该听什么。随着人生感受的丰富,再加上越来越明确「要听什么」,这种隐藏的愉悦感就逐渐浮现出来了。室内乐小品和大部头交响,乐器的声音带给你什么感受?七八十岁的老钢琴家和年轻新生代艺人,演绎同一个曲目时有什么不同的情绪?有段时间我听音乐,脑子里只想着这些问题。后来索性全部忘掉,就听音乐本身,从此不亦乐乎。欣赏所有艺术都是这个相同的道理,连接「我」与「艺术」之间的线,就在内心的感受。这种微弱的情绪变化,像是雷达屏幕上的一个小亮光,敏锐的人早早发现,若是一不注意可能就错过了。一旦找到了情绪与音乐的共振频率,向着这个黑暗中的亮光走去,不远处也许就是一片新大陆。自以为近几年,我开启了真正「听」古典音乐的神奇体验。
就像有人问怎么欣赏经典小说或者古代诗歌这种东西一样,首先的就是两个字:多读。那么音乐也是一样的,就是:多听。先不要管啥啥理解啥啥历史背景啥啥专业技巧,你觉得好听,就多听;你觉得不好听,等心情好的时候试着强迫自己听一听。听的时候大概地去关注一下这是谁写的什么东西。大约一年左右,对“那些玩意”有个基本的模糊的把握,再大体按照历史的发展听听。同时关注那些个最著名的大家,比如莫扎特、贝多芬这种,把它们当做辅导班教练,多去找他们陪练,有事就去找他们,有问题就去找他们。时间长了就会有心得。做这一切的目的就是爱,等到对经典音乐有了真爱,什么都挡不住了。这将是一辈子的事。这将影响你看待人世的思想和观念,不止于音乐的领域。有人说听什么都一样,音乐是平等的,觉得快乐就好。这个我不同意,取法还是要乎上,因为人本能都是堕落的。经典油画和动漫是平等的么?中国书法和街头涂鸦是平等的么?谁包含了人类最高贵的文明,谁就是高级的。音乐抽象倒是抽象,但其表达情感的丰富性、细腻性、深度广度,以及使用的技巧、乐器等,都是有高下之别的。之所以我们要去听经典的音乐,是因为那些东西里包含了人类文明中精致优雅细腻深广的东西,在欣赏它们的同时也会提升我们听觉感官的高度,提升我们对“感觉质量”的品位,继而提升我们心灵思维和人格的高度,也就是从幼稚简单粗暴走向成熟深广高贵。
我觉得不同的音乐在不同心情的时候听感受会不一样,如果是周末和朋友外出游玩在车上听到了《让我们荡起双桨》或者周杰伦的《简单爱》《双节棍》我们就会一起大声唱起来,感觉像回到了小学初中去春游的日子;如果是和爸爸出门去在他车上听到交响乐就会安静下来用心感受想想看爸爸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他为什么会常听这样的音乐;一个人在家思念某个人的时候,暗恋某个人的时候听到那些调子柔和缓慢歌词青春疼痛的音乐和歌曲就非常难过觉得世界很灰暗但是又有安慰,至少唱歌和写音乐的人可能体会过和你一样的感受;看到很感人的电影,再听到电影中的插曲主题曲时又会回想起那些让人感动的情节……总结起来,大概就是楼上各位大神所说的“共鸣”,当它符合或者能够调节你的心情,与你产生某种反应,也许就是我们听它的意义所在了。当然,在很难过的时候听到收音机里面嘈杂喜庆的音乐,或者在开心的时候听到哀乐,我肯定会一把关掉收音机或者捂住耳朵,这个并不是说音乐不好,只是听完不能有共鸣和反馈,不愿意听,变成了噪音。
我来偏个题。最近看到了一些问题我觉得提问的逻辑很有意思。之前看到《梵高的画好在哪里?》,然后答案区各种洋洋洒洒。我当时的感觉就是,你看不出梵高的好,那就不要去硬生生让自己喜欢上梵高啊。我就不喜欢梵高,洋洋洒洒的答案说出花来了,还是没能让我喜欢上梵高。我喜欢毕加索,有人问《毕加索的画如何欣赏?》,还是一样的逻辑。你不喜欢的情况下,无论我把毕加索说得多么牛逼,你还是一样不喜欢。就好像某NBA领域答题很牛逼的人物,回答了很多关于谁谁谁为什么牛逼,技术为什么高超之类的问题。我都直接X掉的,因为我没兴趣。乔丹牛逼,奥尼尔牛逼,技术参数啪啪啪列出来,我还是不准备接触NBA啊,NBA也没想让全世界的人喜欢,对吧?任何事物都没打算让任何人喜欢,对吧?如果一件事物不能给你带来美好的感觉,那为何要“学会接受”它?我确实不太理解这个问题的初衷。如果你觉得古典音乐美,那自然就会去欣赏。任何流派,任何作曲家,任何作品都能成为一个口子,让你发现卷帙浩繁的优美作品。如果你觉得古典音乐不美,那你硬生生地“学”会欣赏它是为了什么呢?没有意义啊。人没有必要去喜欢所有的东西。艺术也没打算让所有人喜欢,对吧?《指环王》系列口碑那么高,我尊重它的成就和地位,可我就是没兴趣,无论谁把它的故事系统,人物关系等等做各种图解给我,我还是没兴趣看。我也不会花时间和经历去学习如何看《指环王》。另一个反例是歌舞伎,我看视频都能激动得要死,我家那位听得直翻白眼儿,无论我把歌舞伎如何牛逼,历史多么悠久,服装多么考究灌输给别人,别人还是没有兴趣。
完全不同意“用心听”的答案,虽然下面的推荐曲目题主可以参考。兼职教了几年器乐演奏,包括但不限于题主“古典乐”范畴,第一节课就会和学生强调音乐很大程度上是理性的。能分辨什么是好的演奏,才能弹的像那么回事。窃以为,题主对欣赏的困惑,包括了无法静下心来听吧?可以考虑这样来:1.扫盲简单乐理知识,比如音高,时长,强弱;能感受到不同乐器不同音色,曲子的风格(有-/+判断足矣)具体可以参考:耶鲁公开课:聆听音乐;懒得看就google个听课笔记扫一扫,有概念即可2.通过具体听,培养对音乐的感知(敏锐度)比如和弦,重音,旋律走向,伴奏,协奏曲拧拧的美感,不同调子表达的情绪。。。好音乐有共性,作为欣赏者(而非创作者),其欣赏过程是逆向的解构。了解一些必要的乐理,即:关于音乐的常识(共性),有助于快速提升音乐理解能力。至于鉴赏,我认为是很高阶的了,需要一些专业训练+感性认知12/1/2014对于“至于鉴赏,我认为是很高阶的了,需要一些专业训练+感性认知”补充下1. 专业训练姑且把原题中的“交响乐,美声...”当做音乐的不同表达方式,在这些表达方式中又互相有交集,请允许我粗暴地把交集归结于作曲方面的知识(顺着上文“解构”的思路来)差异性方面:每种表达方式,都有他独特之处,唯有针对性的训练学习才能深刻领会。2.感性认知感性认知=审美,which反应了个人成长环境,文化背景,等很多信息。比如,就我个人无法理解摇滚乐,小心肝承受不了,且认为歇斯底里撕心裂肺的都需要一个心理医生....评论中提到,技术到了水准以上,拼的只有审美另外看到一段关于fine art的评论,觉得非常好,也适用于音乐,和大家分享西方的艺评大师Herber Read认为,艺术鉴赏是一种直觉,取决于一瞬之间,作品在一瞬之间便一告诉你全部的事情。拿放大镜分析鉴赏是没有直觉的人的行为,或者是有直觉的人在反复享受当初那一瞬的直觉。分析是对美感最大的破坏,等我们把高潮分析清楚也早就没有高潮了。面对伟大的作品无需多言,如果要谈它是如何的好,就落入了下乘。曾经有人问毕加索的画如何精妙?毕加索回答,早晨起床,听见鸟鸣很美,你会问为何很美吗?美在一瞬之间直击心中,不需要第二句话。——from 个人以为,作为layman,理性分析和感性直觉不矛盾。无法follow时,以理性为工具解构;万千专业训练,最后化为瞬间感性。抱歉,请原谅渣表达~
【交响,歌剧,古典,美声是高端音乐?】.不赞同“高端音乐”这一说。交响,歌剧,古典,美声确实是相对而言受众群体更小的一类;但是这只是艺术形式的划分。填鸭式地告诉一个菜鸟交响曲的体裁和写作手法,他一样可以写出交响曲,但是并不高端。【艺术是否有高低贵贱之分?】我认为部分情况下可以分,但必须十分谨慎地判断。难道《小时代》和《少年派》是同一个高低贵贱等级的么?用艺术品对受众群体素质的影响来检验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是一般情况下没有差太远的就不用拿来比了。艺术品生来不是用来比的。【无需专业知识,无需艺术细胞,只要静下心来听就好?】不赞同。比如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在感官的体验上肯定会使绝大多数人无法喜欢。在不了解勋伯格艺术成就和创作背景的情况下,无论你怎么“静下心去听”,就是听10年,听100年,也不会明白为什么这些作品是伟大的作品。事实上很多艺术家和作品的伟大在于手法的开创,而不单纯是感官的体验。如果单纯论感官的体验,那么AV的艺术成就可以高于一切电影了。(补充:那个答案有一点还是说得对:换更好的设备聆听很重要)【怎么样欣赏这些音乐?】伟大的艺术品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能带给大众足够好的精神意义,一种是为艺术界带来贡献,从而影响其他艺术家的创作——后者往往不易被普通人理解。如果遇到自己没法理解,但又被艺术界认定得很高的艺术品,可以参考这句话。平常可以用一些辅助欣赏的资料书籍来加强理解,或者与有类似欣赏面的人交流。但也必须得补充欣赏所需的基本的乐理知识。有条件的话,学学音乐更好。切忌不懂装懂。不懂没有关系,懂了也不代表什么。
我讲个故事我有个朋友,算是忘年交吧他拒不承认肖斯塔科维奇之后的一切音乐为音乐每次家里的小辈听流行歌曲,他都要气的用拐杖敲他的头他总是喃喃音乐已死后来,他死了
你觉得它高端或高雅,说明你并不真的欣赏它。多读书,去欧洲旅行,多思考,音乐就会跟你共鸣。
据某电影里说:有些人生下来就恨歌剧,有些人生下来就喜欢歌剧。我就是恨歌剧那种。非常讨厌美声的各种音色。生而不喜欢。但是我很喜欢音乐。
无需专业知识,无需艺术细胞,只要静下心来听就好 ”←真的吗?我认为无需艺术细胞确实是这样,我没有烧菜细胞,但是照样能品美食,这个道理很简单。静下心来听就好,完全错。好的音乐就是能让人即使无比浮躁也能瞬间随着音乐沉浸入曲中,这样的音乐不胜枚举。不需要刻意去“静下心来”,太矫情,太作。无需专业知识?我觉得非也。你不需要太专业,但是你至少要能分辨音色。相信我,当你熟悉了多种乐器的音色并能在多种乐器合奏的时候分辨出那些你知道的音色的时候,你欣赏音乐的时候一定会有别样的感受,一定。歌剧也是一样,你至少要知道这是男/女的高/中/低音在演唱,知道了一些基本的东西,你的感受一定会和不知道有明显明显明显的区别。另外还想说,音乐没有高低贵贱,古典音乐不比流行音乐高端,所以不存在“高端音乐”
欣赏音乐还要方法么?觉得好听就听呗,喜欢什么听什么,音乐韵律之美都是相通的,干嘛要分古典、流行
想要真正地去‘‘欣赏’’古典音乐,是一定需要学习的。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而相对于视觉记忆,人类的听觉记忆短的多,这是人们难以欣赏古典音乐的根本原因。题主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没有人会问这个问题‘‘我们如何欣赏流行音乐’’呢?其实很简单,因为流行音乐所使用的是相对简单的音乐结构,使得我们能够把握得住整个作品,并且很容易就能把整首作品的旋律和节奏记下来。比如我们常听的歌曲都是由主歌,副歌和间奏三个部分组成的,大多数的流行音乐,听个两遍,大概就能学会唱了。而古典音乐,使用的曲式结构相对复杂,导致人们无法把握音乐的整体走向,让我们常常出现‘‘跟不上’’,或者听着听着就走神,或者听了好几遍也记不住它的旋律这一类的状况。而且,常常还会有人觉得交响曲很‘‘长’’,听得都不耐烦了还没结束。这一切都是因为人们无法把握古典音乐的基本结构。所以,想要真正得去欣赏古典音乐(而不是仅仅把它当成背景音乐随便听听),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就是‘‘曲式’’。 曲式就是音乐的结构,只有我们在大的结构上把握住一部作品,才能读懂一部作品。当然,曲式看似是一个很专业的名词,其实对于普通听众而言并不难学,甚至不需要去买什么教材,只用适时去百度一下就好了。举几个例子:例如,最简单常见的曲式有一部曲式,二部曲式,三部曲式等等。顾名思义,一部曲式就是只有一个乐段,二部曲式就是两个,常常写作AB。而三部曲式就是三个乐段组成的,可能是ABC,或者是ABA。这类作品很多而且大多比较好把握,在此就不举例了。稍复杂一点的曲式有‘‘回旋曲式’’,这类曲式的结构是ABACADAEA。。。。大家可以看到,每出现一个间插段(BCDE。。),就会重现一次主部(A)。比如大家耳熟能祥的贝多芬钢琴曲《致爱丽斯》就是回旋曲式的,有兴趣的可以去下载听听看能不能找到主部和插部。再稍复杂一点的曲式有比如‘‘奏鸣曲式’’。绝大多数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用的都是奏鸣曲式。奏鸣曲式是由(引子),程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组成。这个可以具体讲讲,因为这是交响曲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曲式。引子:带领大家进入氛围,奠定基调的一段旋律,大部分时候很短,可能只有几个音。但也有时候很长,比如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中的引子。(很多时候奏鸣曲式的作品里是没有引子的)程示部:这部分是整首作品的核心,包含两个音乐主题,一般第一主题高昂积极,第二主题忧郁抒情。两个主题形成鲜明对比,并且不在一个调上。展开部:对程示部的两个主题进行展开发散,这部分是奏鸣曲式中最精彩的部分。再现部:再现程示部中的两个主题,但把两个主题都回归到同一个调性上。尾声:就是尾声。(很多时候奏鸣曲式的作品里是没有尾声的)最清晰易懂的奏鸣曲式作品有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的第一乐章,还有大家最熟悉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其他的曲式还有变奏曲式,复二部曲式,复三部曲式等等。当把作品的曲式搞清楚时,我们的耳朵才能够去把握古典音乐,读懂古典音乐,进而去欣赏古典音乐。就像是在流行音乐的时候有人会说,‘‘周杰伦的青花瓷的副歌很好听哦’’一样,当我们能够说‘‘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中的展开部里对第一主题的变奏展开很巧妙哦’’的时候,我们才真正开始欣赏古典音乐了。其实,本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我就读的上海音乐学院中,古典音乐欣赏是一门重要的课。想要更完整地欣赏古典音乐,除了学习曲式以外,还要懂一些和声,配器,复调的知识,进一步要学习的内容有还有西方音乐史,音乐家生平以及时代背景等等。当然,对于普通的古典音乐爱好者,把握好作品曲式,是欣赏古典音乐的第一步。希望有帮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下面哪一项不是夏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