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世丹师 》作者 极乐宝典望月双角角

〖天涯头条〗《论语》可以乱讲吗——批评于丹
  于是有必要翻看一下不同版本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看来主要的问题出在“时”字上面。中关村图书大厦里有一面书架摆着众多版本的《论语》注释,从一方面可以看出如今国学的火热程度,可这眼花缭乱出版物对于一个想挑一本来学习的读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挑战。不过这样的状况对于我来说到是方便得很,因为可以很快地翻阅不同版本对同一句话的解释,从而对关于这句话的认识情况有一个总体了解,而更好的是还不必买任何一本书。于是,我看到了对“学而时习之”总体认识情况。这些解释通通
将“时”解释为时时、时常、经常,只有一个版本将“时”解释成时代。如果我们追根循源,最后会追踪到宋朝的朱熹,朱熹所作的《论语集注》中是这样写的:“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心中喜悦。”后来的人们不加思索的接受了朱熹的这个注解。
  真佩服楼主,学问深厚,竟然一连指出于丹教授的几处曲解,看了你的帖子觉得很有道理,佩服!但是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觉得于丹教授的讲解也非常精彩,起码激活我的热情,使我对艰涩难懂的《论语》没有畏惧,更多了一份急切,一份渴望。我想这可能就是于丹火的原因吧!至少我认为她讲的非常好!如果专业人士只是将自己的研究束之高阁,置于象牙塔尖,不能想大众普及,我想那样的研究还有什么意义呢?文化就是应该传承,应该探讨的,我觉得楼主您也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将自己的见解公之于众,让大家(非专业人士)在您的思想中得到一些启示。我想比在此订正于丹教授的曲解更有意义吧!初次登坛,请多指教!
  于是有必要翻看一下不同版本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看来主要的问题出在“时”字上面。中关村图书大厦里有一面书架摆着众多版本的《论语》注释,从一方面可以看出如今国学的火热程度,可这眼花缭乱出版物对于一个想挑一本来学习的读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挑战。不过这样的状况对于我来说到是方便得很,因为可以很快地翻阅不同版本对同一句话的解释,从而对关于这句话的认识情况有一个总体了解,而更好的是还不必买任何一本书。于是,我看到了对“学而时习之”总体认识情况。这些解释通通
将“时”解释为时时、时常、经常,只有一个版本将“时”解释成时代。如果我们追根循源,最后会追踪到宋朝的朱熹,朱熹所作的《论语集注》中是这样写的:“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心中喜悦。”后来的人们不加思索的接受了朱熹的这个注解。
  但如果查《辞源》,“时”具有“时时”这个意思最早源于唐代。如果孔子要说明“学习而后经常实践”的意思,他应该用“常”字,而不是“时”字。其实最好的方法是用《论语》来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找一找“时”字出现在《论语》中其他地方所具备的含义。就在同一章,三个段落之后,孔子再一次使用了“时”字:“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而那个时的解释是时节,时机!如此一来,问题就明了了,这个“学而时习之”的“时”也应该也解释成时机!由此,它的解释就变成了:“学习到的东西,在适当的时机,被用上了,不是很快乐吗?”当我第一次体会到这个理解的时候,其震惊程度是不可言喻的。如果使用道纪的方法,回顾自己人生中的快乐之事时,都是学习,时机,实践三者遇到一起时产生的,孔子的人生体验一霎那间与我们接得如此之近。不仅如此,“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一下就变得不那么平常了。它不仅在描述学习,时机,实践与快乐的关系,而且一语道破了人生的真谛,孔子用最简单的话阐述了“快乐人生”这一个他的思想中最重要的主题,“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实际上是人生观。如此一来,它出现在《论语》的最开始就完全合理了;如此一来,《论语》给我们的感觉就完全改变了。
  孔子告诉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精彩纷呈的快乐人生。孔子不仅要阐述快乐人生的主题,而且一语中的,指出人生为何而乐,原来乐在学、时、习的交汇,这三者中的任何一项来得过于容易,都会使快乐大打折扣。学、时、习与快乐之间似乎有某种乘积关系。在这三者之中,学和习是人主观可以把握的,而时机不仅要靠天时,还要靠我们发现的眼睛,即洞察力。但这三者之中“学”是基础,只有具备一定素质的人,才有可能抓住时机,付诸实践。孔子承认在这个世界中存在天才,即生而知之者。但更多的人,包括孔子自己都是学而知之者。因此孔子强调“学”的重要性,强调“好学”的重要性。于是才有了贯穿《论语》全篇关于学习的论述。
  我们不仅面临一个精彩纷呈的快乐人生,还面临一个色彩斑斓的快乐社会,这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以前在读到这个句子的时候,脑子里反映的实际上是“友朋自远方来”。难怪每当我们接待远方宾客的时候,喜欢脱口而出的总是这句话,但这恰恰是对这句话的误读。同“学而时习之”一样,“有朋自远方来”也可以分为三个要素:“有朋”、“远方”、“来”,三者和一,不亦乐乎。“有朋”表示人生中有志同道合的人,这个“有”字格外重要,也许我们会有很多朋友,但不一定志同道合,不一定可以交流思想,因此“有朋”中的“有”就显得格外珍贵。同时它又是“德不孤,必有邻”中的“有”,孔子告诉我们这样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一定存在的。而“远方”的意思是只有相距的远,才能有个人的空间,才能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里各有所悟,古代的“远”可以等同于地理上的远,在信息,通讯发达的今天,长久不联系即是“远”。即使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天天在一起,没有了创造不同领悟的各自不同的环境,那交流的乐趣也会打折扣。最后的“来”也很重要,来是大家相聚一起,相聚的方式、场合、时机都会给相聚的快乐带来影响。因此,同“学而时习之”一样,“有朋”、“远方”、“来”与快乐之间也存在着某种乘积关系。而“有朋自远方来”所带来的快乐是交流的快乐,是人与人互动的快乐,是快乐社会。因此,出现在《论语》中的这个第二句话是社会观。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非常容易理解,它讲的是做人。什么是君子,如何成为君子是贯穿《论语》的一个主题,而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一个简明扼要的方法去观察君子,让我们马上有一个对君子感官上的认识。
  谢谢于D ,让我们又听到久违了的D的声音,谢谢D姐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长见识了,谢谢
  可见《论语》在多处谈到“信”时,国家、君主和君子都是话语主体。于丹错将民(百姓)当成主体,与上面能“足食”、“足兵”的主体不一样了,讲不通了。她索性错下去,又将“信”解释成“信仰”,于是“民无信不立”就被于丹歪曲成“民没有信仰不能立国”了。我怀疑于丹在这儿是有意曲解这句话,为的是把一个国家的“不立”的责任推在老百姓身上,以便“上”和“君”就可以指责百姓没有信仰而误国了。      
呼呼呼呼,初中时老师跟我们讲也是哈,这个主体不是民哦。可能稍微有点古文常识的人都明白的。        但如果查《辞源》,“时”具有“时时”这个意思最早源于唐代。如果孔子要说明“学习而后经常实践”的意思,他应该用“常”字,而不是“时”字。其实最好的方法是用《论语》来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找一找“时”字出现在《论语》中其他地方所具备的含义。就在同一章,三个段落之后,孔子再一次使用了“时”字:“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而那个时的解释是时节,时机!如此一来,问题就明了了,这个“学而时习之”的“时”也应该也解释成时机!由此,它的解释就变成了:“学习到的东西,在适当的时机,被用上了,不是很快乐吗?”当我第一次体会到这个理解的时候,其震惊程度是不可言喻的。如果使用道纪的方法,回顾自己人生中的快乐之事时,都是学习,时机,实践三者遇到一起时产生的,孔子的人生体验一霎那间与我们接得如此之近。不仅如此,“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一下就变得不那么平常了。它不仅在描述学习,时机,实践与快乐的关系,而且一语道破了人生的真谛,孔子用最简单的话阐述了“快乐人生”这一个他的思想中最重要的主题,“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实际上是人生观。如此一来,它出现在《论语》的最开始就完全合理了;如此一来,《论语》给我们的感觉就完全改变了。      
真有点醍醐灌顶的感觉!!!!!!!
  作者:易坎人 回复日期: 21:52:34 
    真佩服楼主,学问深厚,竟然一连指出于丹教授的几处曲解,看了你的帖子觉得很有道理,佩服!但是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觉得于丹教授的讲解也非常精彩,起码激活我的热情,使我对艰涩难懂的《论语》没有畏惧,更多了一份急切,一份渴望。我想这可能就是于丹火的原因吧!至少我认为她讲的非常好!如果专业人士只是将自己的研究束之高阁,置于象牙塔尖,不能想大众普及,我想那样的研究还有什么意义呢?文化就是应该传承,应该探讨的,我觉得楼主您也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将自己的见解公之于众,让大家(非专业人士)在您的思想中得到一些启示。我想比在此订正于丹教授的曲解更有意义吧!初次登坛,请多指教!    赞同!
      
楼主要是也出去开个什么讲台那他就不是楼主了,他也成d了。当下有太多不假思索的接受,有几个人像楼主一样认认真真去探索一些本质的东西?  
古人的东西,我还是觉得,在论文里写写就好,不要拿出来招摇撞骗,否则我们极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把这点老本都丢光了。这位教授可能还是觉得出名什么的很不错,而不是一心一意振兴文化来的。
  没有看过
  佩服楼主的扎实。  
但纠错是可以的,上纲上线的不要。比如,楼主所谓“我怀疑于丹在这儿是有意曲解这句话,为的是把一个国家的“不立”的责任推在老百姓身上,以便“上”和“君”就可以指责百姓没有信仰而误国了。”的言语,就很可疑!?  
  9小时签名12600次
  百花齐放。精典。顶
  南怀瑾才是真正的垃圾!
  深厚的古文字功底,学习!
  呵呵,将名著《读者》化,找钱妙着哦
  支持LZ!
  ji hao~
  支持楼主,留个记号!
        但如果查《辞源》,“时”具有“时时”这个意思最早源于唐代。如果孔子要说明“学习而后经常实践”的意思,他应该用“常”字,而不是“时”字。其实最好的方法是用《论语》来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找一找“时”字出现在《论语》中其他地方所具备的含义。就在同一章,三个段落之后,孔子再一次使用了“时”字:“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而那个时的解释是时节,时机!如此一来,问题就明了了,这个“学而时习之”的“时”也应该也解释成时机!由此,它的解释就变成了:“学习到的东西,在适当的时机,被用上了,不是很快乐吗?”当我第一次体会到这个理解的时候,其震惊程度是不可言喻的。如果使用道纪的方法,回顾自己人生中的快乐之事时,都是学习,时机,实践三者遇到一起时产生的,孔子的人生体验一霎那间与我们接得如此之近。不仅如此,“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一下就变得不那么平常了。它不仅在描述学习,时机,实践与快乐的关系,而且一语道破了人生的真谛,孔子用最简单的话阐述了“快乐人生”这一个他的思想中最重要的主题,“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实际上是人生观。如此一来,它出现在《论语》的最开始就完全合理了;如此一来,《论语》给我们的感觉就完全改变了。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之前一直觉得死读书有何乐趣可言,而今终于明白原来学以致用房可乐啊,带有意识形态的教育害人啊。
  偶喜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解读史记,很精辟
  连续9个小时签售《论语心得》12600本?  好好算一下,6秒签一本不算慢吧,一分钟10本,一小时600本,十小时6000本。。。哦原来3秒一本!!!她手不累眼不花不上厕所不吃饭有人把书翻开摆好流水线作业,或者是盖章?  凡夫俗子惊叹:圣人出现了。。。。。。。。。。。。。。。。。。。。。。。。。。。。。。
  再做一个记号
  说不定哪天有某教授要遑论《资本论》心得了,再或者某一天某教授大讲特讲“毛泽东思想”之我见了,哈哈……还有什么不敢戏说的!  记得大学时的古文老师说他自己的专业是训诂学,有次坐火车跟别人说训诂,解释了半天竟无人能懂!如果哪天季老圆寂,国学是否也要随季老一起圆寂?  支持楼主治学的严谨,经典也能戏说吗?自己还没弄懂,就开始信口开河,到底是为了普及经典,还是为了赚银子?这样的教授不是误人子弟吗?  推荐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
  支持楼主的严谨,也同意楼上朋友的话!  读书心得当然各不相同,于教授可以随意理解&论语&,但绝不该把她理解不到位或者说错误的地方给工众展示,不吾人子弟么?  女子与小人难养的意思就是女人和孩子不好养活,这样的话真真笑死人,别把我们的经典曲解了,要知道看&百家讲坛&的有好多祖国的未来呢!还有,在这个问题上,央视也是祸首之一!  对待&品三国&之流的东西,我的办法是不加理睬,我自己不会看三国演义?不会看三国志吗?难道非要把食物在别人的嘴巴里嚼了嚼再喂给我吃才有味道吗?如果这样的话,别说是于丹,易中天,就算仙女嚼过的我也嫌恶心!
  作者:英恩 回复日期: 13:18:30 
    书之文            无所谓好怀            所谓心得就是一个人的独到见解呗            无所谓对错            我不赞成楼主的批判            如果从学术角度            楼主错在无宽容心            假定楼主的解说是正确的      可楼主的心得不也由心而发吗      同时发自内心的阐述      为什么就必须把别人的指定为错呢      尽信书      不如无书            假定从炒作角度      楼主未免选错了人了      于丹      教授非演艺界人士      我奉劝下      不多说      不要拿文化人做工具来炒作      那样容易贬低自己            ------------------------------------    严重同意,我大学时,老师讲论语的时候也要讲好几种解释,然后让我们再自己理解,时代不同,不可钻进故纸堆,而且要有文化的宽容,在这点上楼主作的差了些,做学问要严谨,但是还要宽容,严谨不是苛责,不是鸡蛋里挑骨头,毕竟于丹让大众的眼光又重新投向了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当初大学老师还鼓励我们看《蔡志忠漫画》来理解枯燥的古代文学经典。  顶
  假如是读孔子,孟子,庄子都是一样的心得,那么意义何在呢?
  无论如何,于丹确实引起了国人对先人经典文化的重新关注,不管她解读的有何偏差,却也没有诋毁和糟蹋《论语》,总比过去人们“打倒孔家店”来的好。  
我觉得“现象于丹”对祖国文化来说是件好事,虽然我不喜欢她总是“斜眼看人、引经据典”的说话。  
另:推荐大家关注《论语》的,去看看南怀谨的别裁
  孔子的论语是说给统治阶层听的,意在通过提高统治阶层的道德素养来达到安民的目的。可是可悲的是最终它却作为统治工具被用来教化百姓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不要怨天尤人。
  待我慢慢读来
  作者:墙外的行人 回复日期: 23:12:21 
    南怀瑾才是真正的垃圾!    为什么这么说呢?
  作者:冬天了 回复日期: 18:08:18 
    于丹的毛病在于把《论语》解读成“心灵鸡汤”  ===============================================  没错。    作者:布木布泰_ 回复日期: 2:26:24 
   我大学时,老师讲论语的时候也要讲好几种解释,然后让我们再自己理解,时代不同,不可钻进故纸堆,而且要有文化的宽容,在这点上楼主作的差了些,做学问要严谨,但是还要宽容  ===================================================  如果于教授能做到象您老师那样,楼主可能也不至于这样说她。她那种真理在握的表情语气,与她讲的内容之错谬加在一起,的确让很多人难以忍受啊。
  好啊,楼主,我还顶你
  于丹还写道:“你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这显然是将“内治”与“外治”对立起来。殊不知没有“外治”,也就没有内心修养的动因。“内修”与“外治”是一个完整的苹果的两个面儿,丢掉了半个苹果,还能有一个完好的苹果吗??    也许于丹教授也觉得有意割裂“内治”与“外治”的言语,暴露出实用主义的功利目的,很容易会被懂《论语》的读书人提出质疑。所以她笔锋一转,又写道:“孔子强调一个人的内心修养,决不是放弃对社会的责任,而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为了说明如何“为社会服务”,于丹引用《论语·子路》中的一段话,指出士的标准有三,一是“不辱君命”;二是“不辱祖先和父母兄弟”;三是“言必信,行必果”。她认为这三件事就是在“为社会做事”。?    于丹教授在这儿指的“士”就是知识分子。于丹教授指的“为社会做事的‘士’”,是指的旧的意义上理解的“士”。孔子的思想并不像于丹教授说的那么简单,孔子的思想非常丰富和复杂。同一本《论语》并不是孔子在同一时期的言论,而是各个时期言论的集合。孔子的思想不是从始至终一直不变的,也是在变化之中的。孔夫子有一个了不起的地方是在于对旧传统文化的突破,对自己旧有观念的突破。这是哲学上的突破,也是超越的突破。这些“突破”当然都发生在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中。例如孔子虽然因尊重三代相传的礼乐而只是“述而不作”,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对礼乐缺少内在生命的僵死的形式深恶痛绝。礼乐是孔子  思想中的传统部分,“仁”则是孔子的创新部分。孔子是在《论语·子路》中谈到了“士”的最高标准。但他当时所指的“士”与《说文解字》上写的原始意义上的“士”是相同的,那就是:“士,事也”。这个定义适用于专制制度下具有固定职业的知识分子,但远不是孔子“突破”后的新的“士”所涵容的意义。  ?  于丹写道:“一个人如果没有内心的这种从容和对于自我的把握,在他的职业角色中,只能任职业摆布,而不会有对这个职业的提升。”于丹还在这一谈到“士”的标准的章节中写道:“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并不缺乏。在一个突变的情形下,一个人怎么样能够有所担当,其实是一个成熟的人在职业角色中所要受到的一种考评。”?    于丹是以职业角色来给“士”定位的,她不知道她引用的孔子的那三条“士”的标准是孔子“突破”之前的观念。?    在孔子“哲学的突破”之前,士(中国的知识分子)被固定在封建关系之中从事着职业。在孔子的“哲学的突破”之后,士已经有了“道”的依托,有了高远的精神凭借,有了自身的人文追求,可以批评政治社会,敢于与王侯将相分庭抗礼。?  孔子的“突破”是伟大的,“突破”才是儒家的基本性格。正因为孔子喊出了“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心声,儒家才能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论语·泰伯》上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可见“突破”后的“士”的特性已不在其客观的社会职业,而在其以“道”自任的精神。?
当知识分子不再是一个从属社会的经济附属物时,才能获得精神的自由,才能以整个文化秩序为关怀的对象,才能坚定地坚持思想上的信念。“突破”后的“士”才是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正是“突破”前的“士”被于丹教授当成论述的对象,于丹教授因此也因错合拍,与她前几章的心得合拍,与她这本书的主题合拍。或者说于丹教授的论点需要“突破”前的“士”的概念的支撑。于丹教授的理想之道原本没有多么高远的要求,用她的话来说,就是:“理想之道是什么?就是给我们一个淡定的起点,给我们一点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多么容易满足的于丹教授啊!?    于丹教授在这一章的结尾处,非常煽情地对大众读者说:“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让我们走进《论语》,也做孔子席前一个安静的学生,跨越这千古的沧桑,在今天看一看他那淡定的容颜,想一想他让我们去到自然中的鼓励,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那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论语》传递出的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在这短短的一段话中,于丹教授三次提到“心”,又是“心灵的仪式”,又是“面对自己的内心”,又是“内心的关照”。于丹教授乐此不疲地对“心”情有独钟,津津乐道地呼唤着心灵的休养。可见她所追求的“理想之道”原来就是“心灵休养”之道。
  也去买了本读,结果发现有些译文似乎有点牵强.不知孔子他老人家有何感想..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学习。  楼主学问高,穿云破雾,指点迷津。
  没看过她的书,有同学在看时她讲时曾瞄了两眼,有种不舒服感,原来是“斜眼看人”阿,  楼主也强人,争鸣是好事
  我去书店买《论语》,本希望买原版不加注释的,但是根本买不到,都是演绎品,结果后来在儿童书籍处买到了,既然有心去读古文,就我个人的感觉,我就是要读原文,不需要那么多演绎,要演绎也是自己去演绎。论语不需要解释。
  写的好。中国人需要了解传统文化
  每天支持一下~
  关注儒学,论语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国人总是容易极端,也许儒学中提倡的修身,克己有些道理,但是这并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和谐社会,要不然怎会有几千年苦难的吏治腐败,改朝换代过程。  他只能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来理解,而不能作为管理社会的工具使用。  儒学提倡的君臣,父子等,极容易成为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每个现代的人都应该引起注意。  儒学提倡的克己,无欲,又是压抑人的自然欲望。把正常的求利,和欲望当作可耻的东西进行批判,是不适合人性的。    我看为了中华的未来,就不要再拣儒学这种老古董了,多学学西洋的民主和法制精神。  
  坐一下分页沙发~
  大道无名,大音希声。
  LZ傻啊,现在官方不是在全球推孔子嘛.
  鱼蛋什么玩意,比起李泽厚的论《论语》来差十万八千里
  作者:我是来看回帖滴 回复日期: 9:48:21 
    LZ傻啊,现在官方不是在全球推孔子嘛.    内幕??
  姑且不谈于丹论语心得是否误读,单就她以一种平民化的形式,给人们以心灵上的启迪,这就够了。楼主说得再行,说得精深,但可以适应形式,传递给大众么?在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不把论语当成“论语”当成心灵鸡汤又何妨呢?书是为人所用的,论语可以,道德经也可以,关键是读得有深意,读得让大众认同。
  支持楼主的严谨.      读书心得当然各不相同,于教授可以随意理解&论语&,但绝不该把她理解不到位或者说错误的地方给工众展示,不吾人子弟么?    女子与小人难养的意思就是女人和孩子不好养活,这样的话真真笑死人,别把我们的经典曲解了,要知道看&百家讲坛&的有好多祖国的未来呢!还有,在这个问题上,央视也是祸首之一!    对待&品三国&之流的东西,我的办法是不加理睬,我自己不会看三国演义?不会看三国志吗?难道非要把食物在别人的嘴巴里嚼了嚼再喂给我吃才有味道吗?如果这样的话,别说是于丹,易中天,就算仙女嚼过的我也嫌恶心!  
  不同的理解有着不同的“论语”!!  生活、学习、观念亦是如此~
  作者:metalcolor 回复日期: 05:16:04 
    孔子的论语是说给统治阶层听的,意在通过提高统治阶层的道德素养来达到安民的目的。可是可悲的是最终它却作为统治工具被用来教化百姓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不要怨天尤人。  ============  这完全源于人的自私,人不想改变自己,总希望改变他人,来达到自己的一种自我满足.
  “于丹《论语》心得” 简介:     《论语》,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      嘿嘿,不过如此~
    这是一个没有文化大师的时代,但却是一个文化名人辈出的时代,他们大都是一夜成名。不知什么时候就火了个余秋雨,不知什么时候又火了个易中天,紧接其后还火了于丹。她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她还担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做为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她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于丹教授在《北京晚报》上说自己四岁就学《论语》;从二十一岁读先秦文学硕士开始,几乎泡在中华版的书堆里长大”——她指的中华版的书是指中华书局出版的书。?        于丹教授的火,并不是因为她有那么多头衔并读过那么多的书。而是因为这位“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还同时是“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这样她能够有机会在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讲读《论语》心得。?        于丹教授依靠强大的央视传媒,在国内一举成名。随后中华书局出版了她的《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尽管我认为这个书名有修辞毛病,但第一版第一次就印刷了60万册。而盗版书的数量就不得而知了。在我居住的塞外古城呼和浩特是在2006年12月初先出现盗版书,随后书店才有正版书进来。?        日《北京晚报》以《“小妮子”为大众找回孔子》为题,报道了于丹热的情况:“上周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于丹教授创造了书业史上的一个奇迹。连续9个小时签售《论语心得》12600本,中关村图书大厦当日售出14000本。本周,几大书店的销售排行榜上,该书继续忝列榜首。昨天,记者在北京图书大厦看到,买书的人络绎不绝。书店干脆在一层最显著的位置摆出布告:买《论语心得》的读者,请去收银台直接付款。于丹激活了《论语》,《论语》成就了于丹。”?        14000人排队买一本讲解《读语》的书,这本身就是一个可疑的现象——我不是说数字可疑,而是说这种文化现象可疑。我也是四岁背四书五经(其中包括《论语》),后来看到了许多解读《论语》的书,印数都很少。于丹教授依靠央视百家讲坛的论语讲座,增加了知名度,有了强势媒体的宣传,固然是她的书销量大增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她之前也有许多作者上了百家讲坛,其著作销量虽大增,但也比不上于丹教授这本书的热销盛况。要研究于丹这种突然走火一夜成名的文化现象,就得先读读她的这本大作,书里才会有解释这一现象的密码。?         于丹多处曲解了《论语》         《于丹〈论语〉心得》并不是对孔子的《论语》的注解与解释,而是对部分《论语》的感想。她的主要感想是:“《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的书很像是为了寻找“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而找到了《论语》,从中找到“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的理论依据。按照于丹之意,似乎孔子已经告诉我们过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的方法。我们只要按照这些方法去做,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是“快乐”的。?        由于《论语》并不是提供“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的百科全书,于丹只能选取一部分与“快乐的生活”有关的篇章。这些篇章只不过占《论语》的十分之一左右,误导那些没读过《论语》的读者,让他们错以为《论语》主要是讲“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说的好,支持。
  别人写的东西也许会翻一番。  但是于丹的东西,不看也罢。  有3年的时间,每天听到她的名字在我的耳朵里进进出出。  在哪些谈论她的人的嘴中,她不过是一个高级营销师:让很多人崇拜,也让很多人不屑。
  作者:冬天了 回复日期: 18:08:18 
    于丹的毛病在于把《论语》解读成“心灵鸡汤”    严重支持这一条;最不喜欢别人把嚼烂了的馍当作心灵鸡汤再灌输出来.何况他们完全有误读的地方。...
  我听过这样一句话“愚蠢的人与聪明的人的区别在哪?”答案是“愚蠢的人永远都以为自己是聪明人”,日本有个战犯叫做“东条英机”而日本鬼子敢冒天下之大不讳,首相去参拜,作为一个首相只不过是一个国家的代表,他代表了整个日本把一个战犯当作了英雄,而现在的中国呢?居然很多人把全世界公认的中国的英雄“毛主席”当作了战犯,于丹凭借自己的力量开始换回了公众对中国文化的重视,这足已体现了她作为一个人的社会价值,“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问你对这个国家做了什么”于丹利用了央视这个平台宣扬了真善美的东西,我们更应该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对待,楼主真的有空还不如考虑有什么样的办法能增加这个国家的凝聚力。不要说你做不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无论如何,于丹确实引起了国人对先人经典文化的重新关注,不管她解读的有何偏差,却也没有诋毁和糟蹋《论语》,总比过去人们“打倒孔家店”来的好。      我觉得“现象于丹”对祖国文化来说是件好事,虽然我不喜欢她总是“斜眼看人、引经据典”的说话。  
  在挑战主持人栏目中首次感受于丹,感觉有卖弄之嫌,进而了解,不过如此。
  &&论语&&是该供奉起来还是当成一般的书来读?解读解读,本来就是各有所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老子的&&道德经&&便是如此,有人说是帝王之术,有人说是养生之道,至于老子自己怎么想的,天知道。  
  看了这么多的回复,心里的感觉是很复杂的。约略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论语》我比较推崇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和中华书局的《论语译著》,一般的高中学历都能看懂的。如果要想深入一点,《四书章句集注》和《十三经注疏》比较好。顺便说一句,《论语》不是随便的人就能读懂的。    2、文化名人曲解文化的事情已经是司空见惯,所以大家不必吃惊,自古以来,赶潮流和时尚的人皆被愚弄,在文化上也是如此。所以我觉得那些上当的人不要有很多的怨气。    3、楼主的学问很扎实,这再一次验证了“高手在民间”的说法。    4、我觉得《百家讲坛》最好的老师是王立群讲的《汉代风云人物》
  这是一个没有文化大师的时代,但却是一个文化名人辈出的时代,他们大都是一夜成名。不知什么时候就火了个余秋雨,不知什么时候又火了个易中天,紧接其后还火了于丹。她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她还担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做为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她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于丹教授在《北京晚报》上说自己四岁就学《论语》;从二十一岁读先秦文学硕士开始,几乎泡在中华版的书堆里长大”——她指的中华版的书是指中华书局出版的书。?        于丹教授的火,并不是因为她有那么多头衔并读过那么多的书。而是因为这位“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还同时是“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这样她能够有机会在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讲读《论语》心得。?        于丹教授依靠强大的央视传媒,在国内一举成名。随后中华书局出版了她的《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尽管我认为这个书名有修辞毛病,但第一版第一次就印刷了60万册。而盗版书的数量就不得而知了。在我居住的塞外古城呼和浩特是在2006年12月初先出现盗版书,随后书店才有正版书进来。?        日《北京晚报》以《“小妮子”为大众找回孔子》为题,报道了于丹热的情况:“上周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于丹教授创造了书业史上的一个奇迹。连续9个小时签售《论语心得》12600本,中关村图书大厦当日售出14000本。本周,几大书店的销售排行榜上,该书继续忝列榜首。昨天,记者在北京图书大厦看到,买书的人络绎不绝。书店干脆在一层最显著的位置摆出布告:买《论语心得》的读者,请去收银台直接付款。于丹激活了《论语》,《论语》成就了于丹。”?        14000人排队买一本讲解《读语》的书,这本身就是一个可疑的现象——我不是说数字可疑,而是说这种文化现象可疑。我也是四岁背四书五经(其中包括《论语》),后来看到了许多解读《论语》的书,印数都很少。于丹教授依靠央视百家讲坛的论语讲座,增加了知名度,有了强势媒体的宣传,固然是她的书销量大增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她之前也有许多作者上了百家讲坛,其著作销量虽大增,但也比不上于丹教授这本书的热销盛况。要研究于丹这种突然走火一夜成名的文化现象,就得先读读她的这本大作,书里才会有解释这一现象的密码。?      支持楼主~
  顶下李先生的好贴.    
但,与于丹不是同一视角.    
李先生是对论语的解释,而于丹则是在解释的基础上谈心得,说感想.    
既为心得,随心所欲就在所难免了.    
她在央视访谈里被人问到:你对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怎么看?  于丹说:孔子说,女人和小孩都是需要精心呵护的.
:)    
由此可见,于丹根本就不是要解释论语给大家听.只是告诉大家:我于丹看完论语后,心有所动——因为论语里的这句话,我的心是动成这样了,就说出来给大家听听吧.    
——仅此而已。
  “事君数”中的“事”当“服事”讲,而不能当“有事没事”讲。同样“朋友数”是指与朋友相交频繁无度,而不是“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这段话准确地讲应是:“服事君主频繁无度,就会招受羞辱;与朋友相交频繁无度,就会遭受疏远”。两种解释是有区别的。  ——————  要这么咬文嚼字的么?她那么说无非是要大家都听得明白呗!阳春白雪的东西,大多数人哪会懂啊?!  怎么老又好事之徒跟这儿搬弄是非啊!
  作者:懒洋洋的飘着 回复日期: 18:25:55 
    有人来解读毕竟是好事,毕竟大家开始关注、重视咱们这些尘封的古典著作了。  --------------------------------------  如果是引人误解,那还不如不读呀!  ------------------------------------   作者:完白 回复日期: 18:56:36        易中天象说书的,则于丹象搞传销的  ---------------------------------------------  哈哈,我也是这样跟朋友说的呀!  不过易中天还行,感觉上总还有那么点儿学者味,于丹根本就是一个传销的讲师,并且还有点愚民的倾向!
  《论语》只有温度,没有性别。    讲出来能温暖人心不好么??深究那么多干什么,至少她唤起了大家对论语的关注吧?别人难道做到这一点了么?最讨厌那些老学究,你们就独善好了,没必要跟这儿哗众取宠。
对文化名人不感冒,所以这些东西全没看过,不发表意见。  粗粗看了一下大家的评论,有人认为读书各有各的心得,那当然是可以的。但是最起码要在原文的含义理解对的情况下。如果连它的本意都解释错了,那就是歪解了。
  分页沙发~
  庆祝分页:)))))))
  我们终于看到了于丹教授的这本书的最后一章,这一章是于丹教授读《论语》的第七个心得:《人生之道》。?    这一章的题目会让许多人产生兴趣。人生之道!是的,谁能没有人生之道呢?谁都愿意有人指点人生之道啊!?    于丹教授在这一章中先引用孔子所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来说明人生的短促。随后于丹教授引用了《论语·为政》中的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     于丹当然还要像前六章那样,将对这一段的理解向“心”上靠去。谈到“三十而立”,怎样才算立起来了呢?于丹教授写道:三十而立的这个“立”字,首先是内在的立,然后才是在社会坐标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从内在的心灵独立这个意义上来讲,真正好的学习,是把一切学习用于自我,让学到的东西为我所用。这是中国文化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     于丹教授还写道:所以“三十而立”,我的理解并不是通过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你是否已经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超乎功利去做一件内心真正认定的事情,这大概是“立”的一种见证。     我们毫不奇怪于丹教授还是借“三十而立”来说她的“心”,用“内在的心灵标准”来衡定生命是否“立”了起来。?三十岁以后呢??于丹告诉我们:“三十岁以后,就要开始学着用减法生活了,也就是要学会舍弃那些不是你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又是“心灵”!?    到了四十岁不惑之年,于丹教授解释说:“那么什么叫做不惑?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使外部世界给我许多不公正、打击、缺憾,你也能在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    思考是要用“心”的,还是“心”!于丹教授接着写道:“五十知天命,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一种内心的定力,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不为外物所动了。”衡量五十岁的人生是要看“内心的定力”的,原来如此!?    于丹教授接着说:“在对天命有了透彻的了解,自己的内心有了巨大的定力之后,孔子说,‘六十而耳顺’。此时,你能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你能理解任何一个事情存在的道理,你能虚心倾听各种声音,并站在别人的出发点上去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    六十岁和五十岁很相似,都离不开“内心的定力”。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于丹教授注释说:“当所有的规矩大道已经变为你的生命的习惯时,你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可以说是每一个生命个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这样的一个境界看似平易,在此之前却要经历千锤百炼。”?    于丹教授这一次碰对了,就连孔子都说出“从心所欲”了,还能不提到“心”吗??  于丹教授还要把人生历程总结一番,她写道:“所谓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的逐渐强大,所谓人生的归位是把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心的能量。”那么按照这种意思可以推论出:“人生之道”就是“心灵历练”之道。
  再一次谢谢大家的支持与鼓励。
  明为普及传统,实为为统治者奴化大众,麻醉日益锐化的社会矛盾。孔孟的民主思想她咋不讲捏?巩固稳定,于丹功不可没。所谓于教授,今日之宋儒也。
  越谈越乱~
  支持楼主
  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于教授绝对不是不明白“民无信不立”的真意,这句话绝对是她故意那么曲解的!  “一个政权不能丧失民心”和“国民不能失去对政权的信仰”意义完全相反,于丹把这句基本的句子颠倒黑白,绝对不是学问不到,而是充当了可耻的政治说客,其心可诛!
  于丹的毛病在于把《论语》解读成“心灵鸡汤”  
  否则,她一个普通大学讲师,何以突然平地一声雷,得到全国媒体全方位的包装?中国媒体门槛就那么低?这又不是个一言拜相的时代!  民间人物走红的也有,但都是先网络,后媒体,而于教授相反,她是先媒体,后民间,可见背后有大树撑腰,如此自然讲学也就要顺着大树的枝干来。
  作者:铁血冷面 回复日期: 11:22:08 
  否则,她一个普通大学讲师,何以突然平地一声雷,得到全国媒体全方位的包装?中国媒体门槛就那么低?这又不是个一言拜相的时代!  民间人物走红的也有,但都是先网络,后媒体,而于教授相反,她是先媒体,后民间,可见背后有大树撑腰,如此自然讲学也就要顺着大树的枝干来。    诛心之论:))
  还是支持~
    2006的文化:一地鸡毛!!      
  作者:苏醒_格调 回复日期: 8:49:59 
    作者:冬天了 回复日期: 18:08:18        于丹的毛病在于把《论语》解读成“心灵鸡汤”    ===============================================    没错。        作者:布木布泰_ 回复日期: 2:26:24       我大学时,老师讲论语的时候也要讲好几种解释,然后让我们再自己理解,时代不同,不可钻进故纸堆,而且要有文化的宽容,在这点上楼主作的差了些,做学问要严谨,但是还要宽容    ===================================================    如果于教授能做到象您老师那样,楼主可能也不至于这样说她。她那种真理在握的表情语气,与她讲的内容之错谬加在一起,的确让很多人难以忍受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老师是以教学为目的传授思想给我们这思想有他的也有别人的,于教授是讲述自己的理解,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她讲你可以听也可以不听,你可以认为对也可以认为不对,因为你心中也有自己的理解.所以知识在与交流,只不过她用的是央视这个平台资源\而你用的是论坛这个网络资源,这只是一种交流,大家谁都不是孔子\谁都不是子贡,千年前的古人当时说话的情景不可能再现,而且论语本身就是孔子学生将他的话语的摘抄,又经过千年来儒家的各种解释,还有社会的变化,你就敢说你们解释的就真的是孔子的原意?!大家在这里不应该是争吵,而应该互相吸取,这样才能开阔自己的眼界.中国历来文人相轻,没想到现在还是这样.
  楼主学问高,佩服,佩服!  没有百家讲坛,没有于丹,楼主怕是也不会在天涯传播论语啦,可见,于丹们有些破绽也不是坏事,没有破绽哪有关注和争议,没有关注和争议,哪来的文化复兴?  我看,在学术范围多争论是好事,不要急着扩大到其它领域,人身攻击就更不必了。
  余丹撒谎!!!按照以下时间推算,余丹四岁读论语早就被砍头了!为什么这些人撒谎起来脸不红心不跳?    “于丹教授可能过于执着她四岁学《论语》时的记忆”,    “于丹,女,1965年出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专业方向:广播电视媒介”  ----------     日,中共中央、中央文革批转清华大学工人、解放军宣传队《关于坚决贯彻执行对知识分“再教育”、“给出路”政策的报告》。同年4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把上层建筑包括教育、文艺、新闻、卫生等各个领域中的革命进行到底。”    1973年7月4日,毛泽东在对王洪文、张春桥的谈话中,谈到批孔问题时,认为林彪同国民党一样是“尊孔反法”。    8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经毛泽东批准的杨荣国的文章《孔子——顽固地维护奴隶制的思想家》。    1974年1月18日,经毛泽东批准,作为中共中央文件转发了由江青主持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选编的《林彪与孔孟之道》(材料之一)。于是,一场“批林批孔”运动在中国开展起来。    那时候谁敢读《论语》?早就被红卫兵五马分尸了!
  让我们来看看于丹那个时代真正读的是什么吧,来读读巴金的代表作,此文当时巴金是以“萧甘”的笔名发表的    《孔老二罪恶的一生 》     时间: 出处:文汇报       春秋时代,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如火如荼的奴隶起义和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猛烈冲击着奴隶制统治的基础;失败的奴隶主阶级,千方百计企图恢复自己失去的“天堂”。社会上的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复杂。       就在这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孔丘,于公元前551年出生在鲁国(今山东)。孔丘排行老二,所以又名仲尼,祖先本是宋国贵族,父亲孔纥是个破落的奴隶主。 孔老二念念不忘自己是奴隶主贵族的后代,他从小迷恋贵族老爷的生活,喜欢用小碗小盘做祭       从十五岁起,孔老二就下死劲学习周朝奴隶制的典章制度,学习奴隶主贵族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梦想将来出人头地,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孔丘切望结交有权势的人,一步步爬上政治舞台。有一次,鲁国新兴地主阶级分子季孙氏设宴招待宾客。刚死了娘的孔老二,认为自己是贵族后代,不顾身上披麻戴孝,也赶去参加宴会。       ………………      公元前479年春天,在孔家店的阴暗角落里,七十三岁的孔老二已病入膏肓,不可救药。这天清晨,他挣扎着起床,昏昏沉沉地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大地阳光普照,他却觉得眼前一片漆黑。七天以后,孔老二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带着他的花岗岩脑袋进了棺材。他那复辟奴隶制的迷梦,被新兴封建社会制替代没落奴隶社会制的滚滚历史车轮,辗得粉碎。 孔老二留下的,除了历史变天帐《春秋》外,还有门徒编篡的孔丘反动言论集《论语》。       后来,古今中外的反动统治阶级,就把这些黑货当作统治人民的思想武器,把孔丘吹捧为“圣人”。其实,孔老二是个十足的反革命老顽固。在我国历史上,劳动人民从来是站在反孔斗争的前列,是批孔的主力军。历史上历次农民革命斗争,从陈胜、吴广一直到太平天国,都猛烈冲击了这个被反动统治阶级尊为“圣人”的孔老二,以及他的反动思想体系。他们对孔老二的批判,一次比一次更勇敢、更深刻;他们这种反孔的革命精神,在我国劳动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上,永远放射出不朽的光芒。
  今年是猪年,他们都在拼命的为自己拱食,仅此而已
  有能耐你也写一个,自己写不出来,看别人出名了,就眼红,烦不烦人呀!  再说,人家能让大家对古代经典关注起来,这就是一件好事,非的弄得谁也看不懂,听不懂的就好了。鄙视。。。。。
  于老师想借经典著作抚慰人心,出发点应该说是好的。但难免会跟《论语》中儒家入世的思想有抵触之处。我看一切“乱讲”的根源就在于此吧。
  想读论语,还是去看看南怀瑾老先生的书吧  相比之下,于丹的造诣算个屁,这样的造诣竟然能成为大学教授???
  作者:SOSNET007 回复日期: 12:57:55   
    有能耐你也写一个,自己写不出来,看别人出名了,就眼红,烦不烦人呀!    再说,人家能让大家对古代经典关注起来,这就是一件好事,非的弄得谁也看不懂,听不懂的就好了。鄙视。。。。。  ——————————————————————————  你少来这套!在中国做事是讲能耐的话,根本轮不到于丹!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她还担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做为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她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    你以为这些东西是好看的啊?什么叫资源?什么叫关系?没有这些东西,于丹是谁?杜维明认识她吗?冯友兰认识她吗?笑话。瞎扯蛋就是瞎扯蛋的水平,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愚蠢的人则终身愚蠢。    
  作者:ZXL为爱存在 回复日期: 13:57:19 
    既然是古人的文字,当然有不同解,而不可能像数理化那样有标准的答案,因为我们不能将古人从地下拉起来,问他当时这样是什么目的,如前面有人所言,尽信书不如无书,于丹可是出书,你也可以表达你的观点与解释.当然所有的解释都要限于学术的争论,而不是人身攻击,这样是对自己对社会负责,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学者.    =================================================  这样一个浮躁的年代,需要有LZ这样的人,中国的典籍,需要这样既有真功夫又有热情的人来做研究,让它继续发扬光大。    这里的回贴非常多,很多人都对LZ冷嘲热讽,我觉得大可不必,于丹敢写敢出版,这不是坏事,让更多的人老百姓来知道和熟悉经典,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但是,绝对不可乱讲。    仅以这位朋友的回贴作为一个代表:  “ZXL为爱存在”说:“既然是古人的文字,当然有不同解,而不可能像数理化那样有标准的答案”,  对,我们欢迎不同的理解,也需要不同的理解,然而这个仅限于模棱两可的地方,硬伤却是要不得,难道“锄禾日当午”这句话可以按我们的想法理解成“锄禾在fuck当午”么?真是笑话……  至于人身攻击的话,不知道你从何处看出来。如果有空,建议你去翻翻民国时期那些学者们相互之间论战的文章……
  显然,这本书是在为伟光正集团服务的无耻言论,看看就知道了,老百姓不要对自己的境遇有所抱怨,要用自己的内心去适应它,而不是去改变它,我们要对国家对PARTY充满信心……    无耻之尤……………………
  看出了楼主的功力。争取出本书吧。
  于丹的讲解趋于“口水化”,楼主则是学问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双扇舞望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