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红军长征路线图大图事件的分析

《红军长征》说课稿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暂无相关推荐文档
《红军长征》说课稿|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欢迎来到21世纪教育网题库中心!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是什么?(2)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什么?(3)你认为长征途中,我党历史上具有生死攸关的转折意义的大事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以中共临时中央领导人博古等为代表的错误指挥,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2)红军三大主力会师。(3)遵义会议。因为遵义会议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因此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点拨:由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转折;三大主力会师后,长征胜利结束。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红军长征史实的识记。第(1)问考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要进行长征的原因,依据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第一子目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中的内容:“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虽然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重大伤亡,但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据此可知,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主要因为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指挥错误。第(2)问依据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第二子目长征的胜利中的内容:“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据此可知,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第(3)问考查学生对遵义会议意义的理解,依据教材内容,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具有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在长征途中,我党历史上具有生死攸关的转折意义的大事是遵义会议的召开。理由就在于它召开的重要意义。依据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第一子目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中的内容:“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考点: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点评:本题难度一般,主要考查学生对红军长征史实的识记。对于红军长征,还可以考查时间、原因、结果、意义和影响。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当前位置: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宣告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认为长征途中,我党历史上具有生死攸关的转折意义的大事是什么?请简要陈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问答题难度:偏难来源:同步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主要考查你对&&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胜利&&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胜利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200多架飞机,采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对中央根据地,蒋介石动用50万兵力,分路“围剿”中央红军。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李德等人先推行“军事冒险主义”策略,后在敌人的猖狂进攻面前采取“拼命主义”,最后发展成“逃跑主义”,导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突围转移,开始长征。红军长征开始:1、背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高举革命旗帜,逐步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全国许多地方建立了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蓬勃发展。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及其他革命根据地接连发动大规模军事“围剿”,企图消灭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开展了英勇的反“围剿”斗争。 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指挥和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连续取得了四次反“围剿”斗争的重大胜利。1933年9月,国民党当局以50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1934年10月中旬,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并实现北上抗日的目的。 2、时间:1934年10月3、地点:江西瑞金。红军长征主要事件:&红军长征初期的状况:由于当时临时中央的领导者,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且将各种仪器均随军携带,导致行军队伍缓慢。红军虽然英勇作战,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至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时,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已经锐减至3万余人。而且这时国民党已判断红军将沿湘桂边境北上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战略意图,调集重兵,企图把中央红军一网打尽。在这革命的危急关头,在毛泽东等人的力争下,中央红军改变了原先的战略计划,决定争取主动,向敌人防御薄弱的贵州前进。12月,红军在占领通道城后,立即进入贵州东部,一举攻克黎平,强渡乌江,把国民党的追剿军甩在乌江以东和以南地区,于1月7日占领黔北重镇遵义城。遵义会议:一九三五年一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比较:1、共同点:(1)都形成了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核心。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2)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共和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3)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遵义会议为长征的胜利,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2、不同点:(1)所处环境不同;遵义会议处于长征时期和国民党围追堵截的危险环境之中,十一届三中全会处于建国后粉碎四人帮后安定时期。(2)讨论的议题不同,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纠正了“两个凡是”的思想错误,树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而且还提出了经济上方针。 遵义会议召开:1、背景: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挽救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而召开的。2、内容:(1)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2)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3)选取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3、历史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的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次会议在及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左”和“右”:用“左”或“右”来区别派别的习惯来源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三级会议。当时的国民公会里山岳派在左,吉伦特派在右。山岳派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国民公会中的革命民主派,因坐于会议大厅的最高处得名。1792年吉伦特派退出雅各宾俱乐部后,山岳派实际上成为雅各宾派。 哲学上讲: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就是正确的认识,如果执行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当时的实际,就是正确的;如果超越了当时的客观实际,做了条件不成熟的事情就是左倾盲动(冒险)主义;如果落后于当时的实际,条件成熟了还不去做某种事,一般叫右倾保守(投降)主义。在战争年代,党内“左倾”容易走向关门主义,“右倾”容易导致投降主义,因此要反对“左倾”、“右倾”,但主要是反“左倾”的冒进性。在和平时期,党内“左倾”容易走向空想主义,“右倾”容易导致妥协主义,因此还要反对“左倾”、“右倾”,但主要是反“右倾”的保守性。其实,“左”与“右”的区别由来已久。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伟大的哲学家老子就说过:“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会宁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1.长征胜利的政治意义:(1)长征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完成了战略大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中国共产党以陕北作为根据地,将中国革命的胜利推向全国。(2)长征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把党中央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奠基在西北、红军主力转移到抗日前沿阵地的战略任务,为党和红军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3)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革命路线和斗争路线的胜利,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的正确性。(4)通过长征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导地位。正因为有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我们党才能坚持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走上顺利发展的道路。(5)长征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建立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并以其为基点,使中国共产党有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 2.长征胜利的军事意义:(1)长征的胜利说明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也是我军优良传统的核心和灵魂。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战无不胜的法宝。(2)长征的胜利说明,只有思想、路线上的团结,才能取得军事斗争的胜利。(3)长征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井冈山时期,中国红军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随着“左倾”思想占领主导地位,红军在军事斗争中节节败退,最终不得不进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了长征。在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召开了伟大的遵义会议,彻底清算了“左倾”思想,会议集中地解决了最迫切的军事路线和组织领导问题。重新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及其一整套作战原则。从而取得了红军长征的胜利。 会宁会师纪念塔:&长征精神: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的牺牲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通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发现相似题
与“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396211945534844810396411826097当前位置:
>>>下列红军长征中的历史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四渡..
下列红军长征中的历史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四渡赤水河②强渡大渡河③急渡金沙江④翻过大雪山,通过大草地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③②④D.①④②③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期末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列红军长征中的历史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四渡..”主要考查你对&&红军长征&&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红军长征:长征为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团、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中央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华里(12,500公里)以上,因此又称二万五千里长征或万里长征北上抗日。长征过程中,红军被迫穿越大面积的雪山、高原草甸、永久冻土带和无人区,主力由出发时的30万人锐减到2万5千。在付出沉重的代价后,红一、二、四方面军1936年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力量。红军长征: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就途。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日,红军占领遵义。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他们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向川甘边发展,日至4月28日取得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向西转移。5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茂县(今茂汶)、理番(今理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红军长征路线图:&张国焘:(1897年-1979年)字恺荫,又名特立,笔名和化名有:张特立、特立、张彪、凯音、张特、天师、国焘、焘等。俄文名字:阿莫索夫。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1938年被开除党籍。1920年10月,参加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出席并主持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选举陈独秀、张国焘和李达为中央局成员,陈独秀为书记,当选为中央局成员,分管组织工作。会后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兼《劳动周刊》主编,领导工人运动。1931年初回国,党在上海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四中全会,会议在米夫的操纵下,1月1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向忠发、周恩来、张国焘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到鄂豫皖根据地,任中共鄂豫皖苏区中央分局书记兼军事委员会主席。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他在鄂豫皖积极推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方针,并主持开展错误的“肃反”。1935年4月放弃川陕根据地开始长征。6月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张国焘晚年一家人在四川懋功地区会师后,为了统一指挥两大方面军作战,中共中央召开了著名的“两河口会议”,会议决定由张国焘任红军总政委、中革军委副主席。但张国焘反对中央关于红军北上建立川陕甘苏区根据地的决定,进行分裂党和红军的活动,10月率部南下川康,在卓木碉宣布另立“中央”,并通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人。国共第二次合作全面抗日后,日,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一说是代主席)的张国焘借祭拜黄帝之名逃离延安,遇上蒋鼎文后到了西安,投奔中国国民党。4月11日周恩来到武汉汉口与张多次协商未果之下,4月18日,中共中央开除张的党籍(于4月22日《新华日报》发表)。不久,加入国民党的特务组织——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主持“特种政治问题研究室”、“特种政治工作人员训练班”,从事反共特务活动。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红军长征中的历史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四渡..”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993910929460381671870144024【特别策划】十大开国元帅的长征岁月--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特别策划之四
【特别策划】十大开国元帅的长征岁月
策划/编辑 蒋荣华&武立伟&苏俊霞
】【】【】【】【】
  长征开始时,“左”倾领导者的意图,是到湘鄂西同二、六军团会合。即使真的能实现这一目标那也不知要红军付出多大的代价;在敌人严密封锁和“围剿”下,能否在湘鄂西站得住脚还是个问题。长征的结果,使朱德致电二、六军团前来同四方面军会合,其后率领第二、第四两个方面军同先期到达陕北的第一方面军会师。从此以后,局势就步步向前发展。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局面。朱德在长征中的功绩,他许许多多感人肺腑的事迹,他的崇高品德和革命作风,象日月经天,如江河行地。[]
  “那个时候只知道饿!”好不容易省下来的半袋牛肉干,过草地时却不见了,赵德仁急得哭了。朱德走了过来:“小鬼,哭啥子?”弄清情况后,朱德说:“莫哭莫哭,都是自己人吃了。我们每人少吃一口,就把你带出草地了。”一天清晨醒来,朱德怎么也找不着自己的腰带,问赵德仁:“小鬼,我的腰带呢?”“我不敢开腔,只是低着头。”朱德的牛皮腰带,头天晚上被赵德仁偷来跟几个警卫员一起吃掉了。“味道还不错,烧起来有点香。只是嚼不烂,不好咽,嘴里全是黑水。”[]
         【】
毛泽东诗词《七律 长征》
红军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地点之一――广西省界首渡口
遵义会议会址
红军长征时经过的雪山――川康边界的夹金山。
这是红军翻越夹金山王母寨纪念碑
红军走过的水草地
安顺场大渡河渡口
飞夺泸定桥
天险腊子口
红军渡金沙江的皎平渡口
到达陕北红4方面军一部
甘肃省会宁城西关,红1、红4方面军在此庆祝会师。
红军总司令朱德和总政治委员张国焘于日指示红2、6军团北上,与红4方面军会师的电报。
――彭德怀
  彭德怀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勇于承担责任,一贯以党的事业为重。例如一九三五年五月十二日会理会议,本来是林彪给中革军委的信挑起的。林彪在信中别有用心地要求撤换毛泽东、等指挥军事的领导职务,但会议却指责这封信是彭德怀“鼓动起来的”,批评彭德怀“对失去中央苏区不满和右倾情绪”。彭德怀考虑到大敌当前,以团结为重,除了声明林彪“这封信,事先我不知道”以外,主动作了自我批评,维护和增加了党的团结。
  他在长征中所表现的无坚不摧、一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置个人一切于度外、敢于错误倾向进行斗争的高贵品质都说明他不愧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彭德怀常常对我说,‘我只是一个幸存者。多少人都在我面前倒下去了,我却还活着。’我今天在这里总会想起这句话。”[]
                           【】
精于运筹 多谋善战
  从井冈山根据地的创立到红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林彪始终在第一线坚持指挥战争。他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历次反“围剿”斗争,参加了红军长征。他率领的红一军团是长征的主力部队之一。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路线,改组了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军委,由毛泽东负责军事指挥。遵义会议后红军初战失利,再加上许多干部对红军绕着圈子走表示不理解,对比,林彪曾给中央写信,建议由彭德怀出来接替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此事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斥责。
――刘伯承
  红四方面军由天全、芦山、宝兴等地区撤退,重新北上,三过夹金山。朱总司令、刘总参谋长随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二十四团翻越昌山。刘伯承向干部、战士们说:“若是第一次跟随党中央、毛主席过了草地,别再南下,那就不会受第三次过雪山草地的苦了。这次北上我们将和二、六军团会合,再不能重复上次一、四方面军会师后闹不团结的错误。”六月初,朱总司令率三十二军(原九军团)到甘孜迎接二、六军团。刘伯承为先遣司令,与先遣工作团主任刘志坚一起在前面为部队开路。一九三六年十月中旬,在甘肃会宁地区二、四方面军与陕北前来迎接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先遣部队刘伯承司令、聂荣臻政委与彝族首领果基小叶丹相约彝海边,以水当酒,歃血为盟,结拜为生死兄弟。结盟后,小叶丹派出向导为红军带路,护送红军顺利通过了危机四伏的百里彝区,为红军取得强渡大渡河、夺取泸定桥的胜利赢得了宝贵时间,从而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叫嚣的“让毛泽东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
                【】
  坚决拥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一切服从党的统一决定!这朴实无华的语言,是贺龙这个坚强的共产党员,自一九二七年在革命低潮中加入党组织以来,一贯遵循的一条行动准则。至此,红二方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从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到一九三六年十月,贺龙和任弼时、关向应等率领部队转战七省,同前堵后追的十多万敌军打了一百多次仗,攻占了三十六座县城,打破了蒋介石的黄梁美梦,播下了革命火种,完成了战略大转移,在中国人民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部队说我年龄小,不收,给了几块钱让我回家。”胡守富感到很委屈。后来,他听说一个年龄比他还小的人参加了红军。于是,他又跑到部队去。“这次惊动了贺老总,他亲自批准我参军。”小小的胡守富成为红3军军部司号员。一年后,表现出色的胡守富被选为红3军警卫营通信员,不久又担任通信班长、排长,几乎天天与贺龙等军部领导在一起。“贺老总一高兴,就用烟斗敲我的头。”胡守富回忆说。  []
                      【】
  从一九三四年九、十月间红军主力长征,到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在这为时约有三年的期间,留在南方各苏区的红军部队和苏区人民一道,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敌后游击斗争。中央的来电,遵义会议的召开,特别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的确立,对于我们这些深受“左”倾机会主义之害的人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舞……
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结束了。我们真的在国民党欢迎的军乐声中走下了高山密林,告别了游击区的群众,走向了抗日的敌后战场。[]
  遵义会议后党中央的指示,正是陈毅一再坚持的正确意见。陈毅正确分析了革命形势,说服和抵制了项英的错误领导,为全面贯彻中央的正确指示,为领导方式和斗争方式的彻底转变,为开展分散灵活的游击战争,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陈毅同志没有被敌人的进攻、屠杀所吓倒,没有因遇上人间罕见的困难而畏缩不前。而是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精神,解决转变中和坚持游击战争中一系列重大问题,使党的鲜艳红旗飘扬在乌云满天的南中国。[]
           【】
――罗荣桓
  罗荣桓组织大家学习毛泽东的《怎样分析农村阶级》。这种同志之间的讨论和争论很多是在行军路上进行的。干事们一边走一边簇拥着罗荣桓问这问那,那漫长的道路不知不觉使从脚底下溜过去了。而长征的终点也终于越走越近。险恶的环境、频繁的战斗、艰苦的生活、再加上并不顺利的境遇,这一切都丝毫不能影响罗荣桓、邓小平的情绪。他们始终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迈开双腿,过渭河、翻六盘山、跨越黄土高原数不清的深沟幽壑,终于在十月十九日胜利到达长征终点――陕北吴旗镇。[]
  “我父亲很不愿意表现自己。毛主席也很器重他,但他去世后,我们居然找不到一张他和毛主席单独照的相,全都是合影或会议照片。”
  罗荣桓为人和善,虽然他不太爱说话、开玩笑,但干部甚至家属都愿意找他谈话。毛泽东后来评价说:“罗荣桓最守纪律,连高岗都说,罗荣桓是党内的圣人,不敢去找罗荣桓乱说。”[]  【】
――徐向前
  红军一、四方面军各派出一部分队伍,在西津门(现称会师门)内的文庙广场上举行联欢会。嘹亮的歌声,在会宁上空回荡。会师前,一、四方面军的领导人和领导机关,都曾发出指示,层层进行动员,教育部队消除一切偏见和隔阂,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加强团结。徐向前曾反复向各军的领导干部交代:团结是生命,团结就是力量。一定要加强对部队的深人教育和严格要求,绝不容许任何破坏两军团结的现象发生,凡是不利团结的话不说;一切防碍团结的事不得做。[]
  中央红军强渡金沙江,国民党紧急部署新的包围圈。进逼岷江通道,击破“川陕合围”的重任,就落在四方面军身上……
  为了确保战斗的顺利,徐向前背起背篓,拿起镰刀,伪装成割草的农民,沿江行走200公里,勘察地形、水文,了解川军兵力配备和防御情况,直至找到最佳的渡江作战地点。“指挥员要到一线观察”,是徐向前为将的经验总结。他说,这样打仗才有底气。
  嘉陵江战役,徐向前的底气让四方面军一举突破川军防线,中央红军北进通道就此打开。[]             【】
――聂荣臻
  长征,是人类史上的伟大创举。但当时它却是红军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谋取生存的大规模战略转移。最初的目标是跨过湘江,与湘鄂西的二、六军团会师,去开展新局面。行动仓促,也出于保密,为什么转移,向哪里转移,怎么转移,没有向广大指战员进行动员。10月10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从瑞金出发,率领红军及后方机关共8.6万多人踏上了漫长的征途。聂荣臻在哈达铺,从一张国民党报纸上看到蒋介石正在“围剿”陕北红军,才知道陕北还有块根据地。这真是天大的喜讯!聂荣臻立即派人把报纸送给毛泽东。与此同时,毛泽东也获得了一些国民党报纸,使毛泽东下决心引着这支不足万人的红军向陕北进发。  []
  长征,在人类历史上确实是前所未有的,是极其伟大的。它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早已成为不朽的英雄史诗。它不仅是我党我军的光荣和骄傲,也是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人民的光荣和骄傲。长征以胜利说明了一个真理:农民起义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近代的革命运动没有共产党的领导,都是不能成功的。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以农民为主要成份的军队才形成为一支战无不胜的铁流;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所以取得最后胜利,就集中地说明了这一点。[]
――叶剑英
  先头一、二纵队已进入吴旗镇宿营,第三纵队的后卫和收容队还未出发。这时敌人骑兵赶来了,并将三纵队后尾截去一段。叶剑英命令战士迅速占领有利地形,作好战斗准备。敌骑兵沿着水沟穷追,当敌人进入我火力网之后,步枪和机关枪一齐射击,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骑兵不能发挥作用,前面又受阻,回头包围被截断的红军尾部。而被截的这两个红军连,是久经战场考验的战斗部队,他们在叶剑英的指挥下,利用地形阻击敌人。直到天黑,主动撤出了战斗。十月十九日党中央到达陕甘苏区吴旗镇,与陕北红军会师。在这次艰苦卓绝的长征中,叶剑英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越过了千山万水,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
  50年代中期,毛主席在怀仁堂的一次会议上说,剑英同志在关键的时候是立了大功的,如果没有他,就没有这个了(毛主席边说边摸脑袋)。他救了党,救了我们这些人。毛主席指着叶剑英又说:这件事可不简单,张国焘当时要是抓住你,脑袋就保不住了。直到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党中央决定由叶剑英主持军委工作时,毛主席再一次引用“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句话来高度称赞叶剑英。[]                       【】
(责任编辑:武立伟)
&相关专题? ?
[] &[] &[]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或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排行榜
镜像: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军长征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