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220万的房子二手车过户费用交易会产生多少费用

现在的房子二十年后将价值如何?
按目前银行的政策,50年内,居民房屋折旧完毕,20年楼龄一般不能作为资产抵押。但对于现在很多购房者而言,他们所购的房屋多半为10年之内的二手房或新房。当他们渐渐老去时(到了40岁和50岁),这些房产已经有了20年以上的楼龄,那么,它们还能保值吗?如果交易或置换,是否会因为折旧率而失损颇多?会不会出现本身房屋价值增值,但银行计算折旧率却认为房屋不值钱的情况出现?
按时间排序
我还是坚信,以发达城市为中心的方便覆盖领域,只会保持增长而不是衰退。而偏落后城市房价相对稳定,只能保证市中心繁华地段楼市呈现增长趋势。再偏远的地方,因为交通和购买力个人消费意愿问题,房价会保持较低水平。
看到这个问题下面很多人说城镇化会如何如何,忍不住想吐槽啊!城镇化率50多,这是国家统计局玩的文字游戏好吧,忽悠屁民的啊!各国对城镇化概念没什么争议,但什么是城镇这问题大了好吧!中国的计算标准是五万人以上的聚集地算城镇,五万人啊,欧洲有国家的标准是1000人啊!好吧,我知道肯定有人说中国人多啊,国情不同啊,我们来看日本好吧!日本的人口密度和中国某些人口大省差不多,远超中国平均人口密度,日本的定义是3万人以上啊,中国标准的60%,就按照这个标准,日本的城镇化率也只有66%,为什么只有66%,低于欧美,因为他们标准高啊!可看看咱们天朝的标准!日本弱爆了有没有!我们按照这个标准得出城镇化还有10年发展空间,我希望这些人真能来我们江浙这些地方的农村看看,基础设施完爆美国town好吧,怎么发展?村里都有高铁了你要修地铁吗亲!!发展中西部?无非是把那些发达地区的人抽回去好吧,这叫毛线城镇化?
北京的房子,三环边普通的10多年房龄的大概5万以上,CBD大概在8-10万,这个价格,和东京、纽约的价格基本类似了。如果说下跌,我不知道是不是会发生,应该不会暴跌吧但如果说上涨,快速上涨,大幅超过纽约东京的价格,我想也没有这个基础吧更可能的,保持持平的状态,未来大概按照CPI的幅度上涨,投资收益率肯定不会超过银行
如果你一直只有一套住房,谈论价值意义不大。如果你有投资多套房产,赶快出手吧,20年后谁知道是什么情况;如果我们国家稳定发展,估计有几个事情会发生:1、已经实施房产税2、更高的遗产税3、观念普遍接受租房4、随着网速的发展,远程办公、SOHO更普遍,人口分布将不再需要那么集中5、户口不再是问题(与子女教育脱离)6、实业蓬勃发展7、大城市、特大城市的生存成本更高
决定房价走势的因素太多,但归根到底来说,就是政策、供需和突发事件。1政策层面税收政策:现在的土地财政是否可以延续?今后是否会变卖地为主的财政政策为个人所得税+房产税为主的税收政策?我认为政府如果想可持续的长久发展,向后者逐渐前进是必经之路。而随着财政政策重心的改变,政府的工作重点也将转换为如何争取更多的居民(可以提供稳定的税源)。所以在此假设下可以预期的是社会的优质资源(教育、医疗等)集中程度会因为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竞争而开始走弱,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相对优势可能会没那么明显,城市发展会变为一线城市缓步增长,二三线城市快速增长的情况。同时多套房产所有者的预期收益开始下降,持有多套住房变得并不划算(因为要减去房产税的支出和租客返乡的增加导致租金上涨困难)。货币政策:现阶段政府高层和金融界公认的一个事实就是09年的四万亿放水是失败的。大规模的货币刺激政策导致:1CPI快速上升,贫富差距增大,社会矛盾被激化,社会恶性暴力事件层出不穷 2一些应淘汰的产业不仅没有被淘汰,反而被进一步做大,使得经济更是势如累卵 3国有企业利用资源优势快速做大,民营企业举步维艰,市场活力严重下降。所以可以预期,在未来五到十年,除非出现断崖式的经济硬着陆,大规模的货币刺激政策出现的可能性非常低,政府调控会以微调精确控制为主。所以这样的前提下,房价不存在普遍大涨的基础。2供需层面人口因素:中国人口已经发展到了瓶颈期,人口年龄结构非常不合理,这也是为何政府开始放松二胎政策的原因。08年到现在全国高考人数已经下跌超过了10%,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中上海高考人数在过去几年下跌超过了50%,北京下跌超过了45%。同期相比较,全国小学生总人数下降也达到了9.4%,比08年减少接近1000万。所以在未来20年可以预期,潜在的购房人数在下降,购房需求显然会有明显的衰退。住宅供给与消化:同时中国过去10余年的住宅市场实际非常特殊,几乎是将全年龄段需求都集体推入房产需求的市场中,而在市场达到稳定后,显然主要购买力量是步入社会需要成家的部分人群,而且这部分购买力量也会因为父母以及祖父母辈留下的房子而有所削弱。至于商业住宅供给则是市场化的问题,我没有数据实在不好作答。不过鉴于国内二三线城市的住宅空置率已经不低的现状,住宅的供给在短期来看还是很充足的。3突发事件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出现概率有多大,何时会出现这种东西没人说得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是资本市场,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信贷扩张本身的周期性所决定的。经济危机的出现,对房子这种商品的价格打击显然是致命的,只不过国内市场还没有经历过这种过山车一般的快感罢了。。。
刚需依旧强势,投资性购房会受到打压所以房价受投资客影响为主的地区,会下跌。许多中西部快速崛起的新城都在此范畴。而刚需为主的地区影响较小,甚至会有上涨,比如北上广。但是仍然要看下一个十年的政策动向。比如北京现在正在积极的“开源节流”,开源,就是公租房和自住商品房机制;节流,就是进一步收紧户籍,控制有权利在京购房的人群数量。如果真的能够贯彻10年,对于北京地产市场也会有相当的影响。
对如此看好房价走势的第一名答案提点补充:
随着经济的发展,优势地段(区域)的稀缺性自然会带动房产升值,但还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货币造成的,不论房产的价值升或降,这几年的货币政策和走向必然导致价格升。所以不是房子涨了多少,而是货币贬了多少。遏制住货币的水龙头,即使房子升值房价也要降,现在房产开发贷和房贷双收紧,房地产市场马上寒冬就是证明。
以目前的房子质量和其他情况,现在的房子,20年后肯定是强拆掉的
这个问题问的,感觉就像问将来中国或者世界的经济形势是怎么养的,像现在的经济学家提出的模型和将来的经济走势,一个人一个说法,每个人的说法看上去都挺可信的,看上去也都可行,但是每个人的说法都不同,甚至好多人的都有点相悖,这就看最后谁的准呗,准的那个,就可以说,看见了吧,我当初怎么怎么的,然后开始被人像大神般的追捧。有点跑题了。我觉得像这种20年后的事情,很难说准的,谁知道将来谁当政,采取的政策又是什么样的,会不会打仗,都不清楚的,感觉,楼主像是来问毕业论文的。
首先说北京人口组成:有户口的常驻人口没户口的常驻人口没户口的暂住人口(外来人口)其中,暂住人口又分为:长期暂住人口的和流动人口。事实上流动人口基本变动不大。增长明显的是长期暂住人口。这些人的特点是:终身租或租--&买。看了的答案,答的很好,尤其是前两条。但是对于第三条还是有些不同意见的:北京每年新增44万外来人口。 5年是220万,10年就是440万。44万是年的平均数值,这个数值可增可减,2011年出现首次增长减缓为37.5万,而2012年为31.6万。所以,你不能按着44万来算。增长这个东西,肯定是个曲线,不会无限制的增长。人口增长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会延迟产生,然后对增长产生遏制作用。最后一定是零增长或负增长一些(个人猜测,欢迎质疑)。2.北京外来人口最大份额是河北人。而河北总人口7287万。只要有1/10的河北人想进北京,就是728万。想象一下,北京再增728万人口。想象一下,3000万人口的北京。1/10从何而来呢?未免有些主观了。2012年全市常住人口2069.3万人,其中外来人口为773.8万,实际上这773.8万已经包含了你所说的河北人。为什么不会再有728万?其实从河北到北京的人很大一部分都是临时打工的,有两种:一种是趁着年轻挣点钱,一种是趁着没老挣点钱。而这两种人,在北京只会呆一个时期。就像上学一样,有进有出。进出可能稍有不等。而且,这些人大部分都不是自己租房的,更不会买房。3.中国国家统计局10月2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9月份房价在加速上涨。北京9月份房价同比上涨16%,上海房价上涨17%,广州房价上涨20%,深圳房价上涨19.7%。一年之间上涨16%~20%,这些数字强力佐证了我的观点。这不是尽头,200%、400%这些数字还在后头。这个比较是相比上个月的数值,这样分析未免以偏概全。事实上,北京的均价每年都增长一万+,目前还是比较稳定的,你说的200%,400%是不可能的,即使有,也是受某些重大变故影响,会是非常非常短暂的。你产生的联想很多,下面也还有。其实事物不会无限制地去发展,就像一个楼梯,两个人走可以,四个人走可以,八个人走也可以,但是挤上八十个人,护栏就要被挤断了,继而发生踩踏事故。当然国家不会让事情自由发展,会调控,这样会对增长的人口和房价都起到遏制作用。比如现在限制非北京车牌车辆进京期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据我估计,房价会涨,但是现在3万的房子,不会涨到超过10万。有人说,2030年后,北京到处是空置房。这真是不经推理的判断。请问东京、纽约、伦敦在1993年后20年的今天,有没有到处是空置房?首先说,一个城市从1993年到2013与从经历的变化是不一样的,你这样来比较不具可比性。之前20年的变化量,可能在现在只需要7、8年。现在科技、经济飞速发展,什么都是不可预料的。而且中国日趋强盛,米国面临的压力也很大,什么经济和政治的变化都是有可能的。2030年北京出现空置房也不无可能。另外,你提到的城市化率和城市群非常好。中国确实越来越趋于城市化,但是,国家会同时通过调控让其他城市与北上广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小,以减轻北上广的压力,虽然肯定还会有一大截差距,但是相对在城市生活的代价,会有一个平衡。届时,房的问题估计才真正解决吧。ps:本人不才,略表拙见,其中也不乏各种猜测,欢迎指正!
排名第一的答案从城市化进程角度分析这个问题,是十分合理且思路清晰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中国房价整体而言几乎必然会不断上涨。但除了这一根本趋势,要更加定量地预测一定时间内的房价走向,至少还有两个问题需要理清:其一,城市化是否一定是中国发展的最终归宿?日本城市化率约66%,美国约80%,另一些纯服务业国家更是接近100%,那么中国的目标是多少?短期看,农村现代化是影响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二,现在的房价中有多少泡沫成分,接下来20年这些泡沫将何去何从?泡沫的增减与城市化进行相比,谁主沉浮?最后,还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中国经济在接下来的20年内将何去何从?中国是否能继续将高增长延续到20年后?对任何资产的估价,都离不开对宏观经济的走向的把握。实际上,城市的性质也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合理的城市化率。这些都是亟待思考的经济学议题,恐怕很难在知乎找到答案。至于题主考虑的二手房折旧问题,现在已经初露端倪。
记得有这样一个评论,中国还处在一个大力“城市化”的时期,所以“城镇化”现在还远不是时候,资源配置总是忘效率最高的区域去,而大城市现在还未达到饱和,资源没有去小城镇的动力
看法是:大部分地区房产的价格处于一个相对保值的状态,但有极大的可能相对价值没现在高。(
P.S 北上广深 以及经济极发达地区的二线城市除外。还有就是新兴产业集聚的地方,这些地方的价格涨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其他地方~~)撇开自住房以外,有2,3套投资性房产的,也是保值为主。4套以上的,基本是相对亏的……问题中现在的房子:我解释为90年代后期建造的小高层和高层(含跃层户型)的商品房。(别墅,排屋等排除在外)。地区指的是一、二、三线城市以及(百强县主城区)。4线及以下地区看跌(此跌不是绝对价格,指相对于工资和物价上涨而言的)……一线是指:北上广深 二线是杭州 苏州宁波等地……影响房价的因素很多:主要还是: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和住房刚需这两点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地方财政因素以及地段和资源集中程度。人均收入:参考当地商业水平,品牌入驻情况参考价值挺大的。住房刚需:(我求证下,小孩的准生证以及落户是不是只能落到常住户口的?单位是不能落,或者说有一定期限,好像是3年?) 结婚用房。刚需释放口:释放到廉租房等政策性房源有多少?国有单位的家属院,单位如学校的集资房(这种一般只能住,不能买卖。但似乎可以偷偷租。) 到最后有多少释放到商品房中。房价波动其实与房产中介关系更大点……如果你所在城市中介数量越来越多,二手房交易火爆……基本上涨跑不了……只要国家延续政策,推进城镇化,一二三线城市的房价上涨基本跑不了。还有就是20年后,50年和70年的期限开始到了,虽然国家不会一刀切让你再交一遍,但是温水煮青蛙的让你交房屋拥有税总是跑不了的。国家级的房产信息建设会进一步推进,相对透明点。房屋价格会相对于收入回落,到一个略偏高的水平。在目前老百姓投资渠道还比较单一的情况下,房子还是保值的不错选择……如果中国还能有大量出口贸易的利润,那么房价还会再涨一波~看内陆地区的发展情况了。
关于房价问题,其实自古闹心,要不然有钱了就想捣鼓房子,土豪如此,屌丝也如此。
书归正传,就今天这个世道而言,影响房价有这么几个因素:土地政策和土地拍卖制、预售制、人口城市化以及二胎政策。但是前两因素对短期影响大,是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后面两个因素对房价长期影响大。长期的暂不说,需要时间去证明,我们主要讲前面两个因素。
土地制度和土地拍卖制是根本,无论怎么改革,这个不会变,除非走邪路。但这还不是房价上涨的原因,如果搭配预售制就麻烦了。
举个例子:a地块拍卖后的楼面价5000元,房子卖1万,于是开发商造房,接下来预售证拿到开始卖,需求作用下,房子一下子卖完了;没多久,隔壁的b地块拍卖了,由于a地块卖的不错,b地块拍卖很激烈,楼面价8000元成交,房子卖13000~。如此不断重演,房价就上去了。
所以说,预售制是快速助长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取消预售制可以放缓房价上涨,但毕竟土地拍卖制在,上涨是避免不了的。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其实是多国模式结合中国特色的产物。具体特色体现在:①人口②土地来源③开发资金来源这种特色直接导致的结果是——生是政府的人,死是政府的鬼。关于人口我数次提到人口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十多亿人口,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为节约土地,解决广大农转非人口的居住性问题。集中式开发成为中国房地产开发建设的必走之路。那就是多层、高层成为开发的主要产品形态。预计多层开发将会在2020年左右全面退出全国房地产市场。说白了,就是中国的民用居住类建筑密度会越来越高。甚至包括办公用房、商业用房都有向高密度发展的趋势。据说,中国高层建筑的建设水平整体是世界最高水平·····高密度的建筑形态是所有人口密度高、均摊资源匮乏的国家或者地区城市发展的趋势!从前,谁也没有想过Mall可以建到近30层,但是这种情况确实出现了。——此前,高层数的mall还有BERJAYA TIMES SQUARE。未来类香港型城市中,此类模式会越来越普遍。(扯远了,打住!有空谈一下,发达型岛国对地产开发模式的影响。)关于土地2001年,政府开始实施严格的招拍挂政策,从土地的根源上(国有)非常的严格的控制了土地的市场供应。这一政策有两大优点,第一点是把土地出让控制的很严,土地的出让也循序的遵循政府的城市规划详规,符合未来政府规划的趋势。第二点就是分税制后,国有土地的出让费用作为地方性财政收入,大大提高了地方的财力。但是这样的措施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弊端,这就是分税制的后遗症,分税制把财权集中到中央,事权分摊到地方,这就极大的伤害了地方的权益,地方干的事多,拿的钱少,但是地方的财政支出有没有相应的减少。地方政府当然就不乐意了。总要找门子补回来。这就通过控制土地出让,抬高土地的基准价。这样不出现地王都奇了怪了。土地成本升高了,羊毛出在羊身上。房价也就持续性的攀升。所以无论这些年来怎么调控都不行,业内戏称“空调”。这一点按下不表。在咱们社会主义国家,所有的土地用途都有官方界定好规划详规,也就是这块地要干什么,都是早已规划好的(当然也有例外,求别抬杠)。在我的认识里,这样的模式极大的损害了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严格控制土地用途,这样的做法看上去是具有宏观的规划理念,但却是极大的违背了自由市场的原则,说根上还是计划性质的。这种极低的市场化土地供应模式,是中国特色的房价促成的主要因素。如果是市场化较高的供应模式,在符合规划和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政府不干预土地的用途,我想这比任何调控措施都要行之有效,城市化产业的发展也要相较于现在良好的多。关于开发资金中国房地产发展商有一个根本性的弱点,资本积累不够,模式不成熟。有一项统计数据是这样“向银行贷款占19%,发展商自筹资金占38%,其他资金占42%,外资占1%”。但我敢说,这绝对是胡扯。第一,可以肯定的是基本所有的开发商都会向银行贷款;第二,可以肯定的是基本85%以上的购房者向银行贷款;第三,可以肯定的是80%以上的个人房贷都是在几大国行办理的。第四,可以肯定的是自筹资金还是有大部分来自个人借贷。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开发溢价被政府、银行(政府的)、发展商(也有政府的)三方瓜分了。最后可以肯定的是发展商的资本积累能力太弱了,模式太落后了。就是替人搜刮财富的工具。有一个问题,一直被人误解。开发商的开发实力都很强,其实这是一叶障目的判断结果。开发企业进入市场需要的并不是开发实力,而是开发门槛。开发实力那是做烂了N个盘子锻炼出来的。一根筋的单线性思维在2000年以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住宅市场只有福利性住房没有市场化的住宅供应。但是之后,政府又立马切断了福利性住房,全面转投市场化住房,完全无视金字塔底层的利益。这样一根筋的单线性思维,只有一个结果——利益全倾斜到既得利益者们的手中,而广大的中低阶层,只是借助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享受了一下城市的霓虹灯而已。至于逗比的自住型商品房政策等,我就不说了。谢谢各位邀请。关于所谓高房价,我有自己的看法。这碗汤有点凉,别介意哈现今市场的价格,并不高!!远远没有达到该达到的水平。请大家记住这句话。安全感。十年前,我们家老郑告诉我——夫妻两个吵架只有可能是两个原因,一是没钱,二是没感情也没钱。很遗憾的告诉强国论者们,我们的国民经济水平是非常落后的;我们的社会保障性体系是很匮乏的;表跟我谈航空、导弹什么的,俺没有那么高的情操。在这样的背景下,私有性的住宅作为拥有70年产权的个人不动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不拜金就得拜佛!自己选!(话至此,文艺青年要说了,这个人怎么这么俗。——高高的逼格,只有吃得饱的人才可以吹吹吧?!)投资渠道。老是说中国人存款率高,其实这都是被逼的。别听报纸忽悠这是文化导致的。民间借贷放贷是违法的;那点可怜的文化、智商水平又不懂其他的理财渠道,教育普及水平太低质量也太次。大学毕业又怎样,还不是那句话——懂个锤子!再说了,那点可怜的收入,不月月光已经阿弥陀佛了,不存银行就放阿里宝宝里。再说了,投资这种东西,三瓜俩枣的毛票子还是算了,投进去都不听响。所以说啊,口里攒肚里挪的弄点钱不买房子还能干什么呢?!其实啊,按照房地产的溢价能力,现今的水平稳步涨一涨还是没有问题的。之所以觉得房价顶了天了,那是因为基层收入太少了。生活不易,加油!!刚需。什么叫刚需呢?刚需就是又有钱又要买房子的人,业内叫A类客户。那什么叫B类客户呢——有钱没意向的。C类客户就是········无论是现行的何种调控手段,受委屈的都是基层消费者。法外有情,那是说给有钱人听的。有钱人买房,营销总监大笔一挥,给来个折上折;不就是二套房、三套房、四套房的问题吗,有钱还能让尿憋着?!最后关于价值价值,分谁的价值,也分谁给价值定义的。在世界范围内,有几种东西是带有“一颗永流传”属性的,黄金、白银、染色体、还有物业不动产。那么物业不动产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一般等价物,是经济体内所有成员对未来经济发展状况作出的预判断性的选择。在黄金、白银等不能带来固有保障的时候,而房价在蹭蹭的涨。在所有成员的未来预判断性中,物业不动产拥有更适合的流转性,对未来的经济的把握水平也更高。在封建社会的地主经济环境中,地皮作为所有日常生活资源的产出来源,地皮就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可流转性。换句话说,有地皮就等于有银子,有银子并不等于可以吃得上。而货币是基于国家的强制力以及公信力作为一般等价物,但是在相对收入过低的前提下,实际上是对公信力的一种损害。而房产在市场中所表现出的价值属性来看,他较比货币更受民众信赖,所以消费者愿意掏出仅有的首付和月供进入房地产市场。消费者之所以对买房如此的痴迷是因为,对未来国家经济发展趋势的不信任、对未来经济水平的预判断不够良好的基础上的一种消费行为以及自保手段的表现。哥买的不是房,是拥有未来的安全感。说白了,一旦今天,人人惮于货币的明天,货币的流通机能将逐渐被损害,如此会严重损害经济安全。堪忧!!!最后,说点房产角度的价值评估。价值评估这种东西,本来就很虚,但是又确实存在这种玩意。只有在实际的交易操作后,我们才知道这房子的价值是多少。其他都是估值,估值是个很主观的事情,影响估值变化的因素多种多样,有时还要受到特殊因素的主导。最特殊的例子是拆迁中的钉子户,本来这套房子赔付100W,但是为了赶工期或者钉子户背景强硬,开发商让步赔付300W。再比如,某某名校旁边有个房子,小区规划、配套等一塌糊涂,但是因为是学区房,作为学区房这一显著性特征主导情况下,该物业就价值不菲。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作为城市商业中心以及政务中心周边的物业,在政权稳定历史时期内,房地产其估值或者说成交价值都是处于上扬的趋势的。也就是俗称的卖地段。Merry Christmas。谢邀。
以我家动迁换三次房的经验,天朝不会再盖寿命二十年以上的房了
想了解20年以后,必然先要了解目前房价为什么这么贵。刨除所谓分税制导致的政府卖地欲望,我觉得房价上行的根本原因有三: 一是货币的超发。根据周小川所谓的“池子论”,货币如水,池子就那么多,水多了,水位自然上涨。况且一盆水浇下来肯定是第一落点的水最多,这正如北上广深的情况; 二是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化很低,城市化进程尚未结束,还有很多的农村人口未来将进入城市,导致了民众对房屋未来上涨趋势的认同;三是人口高峰。近几年恰恰赶上了85与89的两波人口高峰,不管在城市还是农村,拥有房产都成为了立足与建立家庭的首要条件。
二十年后,假设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化程度提高,需购房人口相对减少,加上国内不少领域(“池子”)的开放,只要货币总量稳步发展,可以预见,房屋的价值会经历一个高点而逐渐下行的。而20年楼龄的老房子,价值是肯定不如新房子的(废话……),关键看我国的经济领域开放程度与城市化进程速度如何了,也就是那个拐点在哪里,目测5年内是不会出现的。凯恩斯预言过2030年,人类就会彻底解决温饱问题(大意,原话不记得了)。假设大师是对的,可以想象2030年,绝大部分人类都会涌入城市,而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大概每年1.35个百分点,达到80%(类似美国)的程度至少也要20年,理论上说来会与2030年同步,按照此数据来推的话,房价的拐点也许会出现20年左右(假设货币稳定【放开土地流转等】,人口稳定【开放二胎】)。事实上很多的有房一族都很担心这个问题,他们采取的方式就是折腾,买新房,住够差不多10年,便卖掉,再重新买新房装修来住,不致有太多的折旧。个人认为,虽然折腾,不啻为一种保值的方式。
谈点题外话,对于经济学来讲,20年真是个太长的时间,很多东西是无法预测的,人类有现代文明以来,也只有200年的历史,变数太多。而且我觉得70年的这个期限也只是一个权宜之计,未来如何,很难预料,就趋势而言,我相信70年的政策未必就长久。
罗里吧嗦一大堆,就整体而言,个人认为房地产还是处于上升状态,最起码也是个保值状态,你值得拥有。如担心折旧的问题,可考虑10年一置换,人活着,就是折腾嘛!
排名第一的答案说:是住宅地产衰退的开始。我说,年是住宅地产发展的黄金时期。不仅如此,在未来5~10年都是住宅地产发展的黄金时期。对中西部城市来说,未来10~20年都是黄金时期。为说明这个结论,下面谈三个问题 :1。中国房价不一定高,可能很低。2。部分城市房价高企真正的根本的原因是什么?3。北上广深房价会继续上涨,农村和很多小城镇会逐步凋敝。1。很多人都说中国房价高,中国房价是不是高?34个省市,330余个地级市,2800多个县,是不是每个地区都高?哪些地区高哪些地区不高?显然,城市级别不同,地区不同,房价完全不同。说中国房价高,肯定是思路简单,以偏概全。为方便分析,我把中国的住宅划分为以下五个等级——中国的五级住宅市场:A. 北上广深住宅(数量稀少,价格昂贵)B. 副省级城市住宅(数量较少,价格较贵)C. 地级市住宅(数量较多,价格相对可接受)D. 县乡镇住宅(数量多,价格基本可接受)E. 农村宅基地自建住宅(数量最多,价格可承受)其中,每级内部还可细分,A级内部可分为A1级,指北上广深几个城市的别墅豪宅;A2级指代几个城市里的大户跃层;A3指几个城市住宅里的小户套一套二;A4指一些老旧的房子。BCD几级可以类似细分。E级指的是农村的自建住宅,也可划分为农村的别墅E1,农村的三层小楼E2,农村的瓦房E3,农村的茅草房E4等。A1级代表:上海海源别墅,建筑面积约600-800平米,均价58000元/平方米B2级代表:成都华润翡翠城跃层,面积198平,总价390万元E2级代表:湖南农村两层住宅E4级代表:贵州纳雍县新房彝族苗族乡平洞村杨顺莲老人子孙三代6人居住的茅草房据此,我们可以衡量自己家的住宅处于哪个层级。大多数人处于CDE级。从E4到A1,越往上人数越少,到A1级别,更是少数中的少数。同时也可看出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说完理论,我们再来看究竟哪些地区的房价“高”?通常说的房价高的住宅集中于A、B级,例如北京上海,均价在3万/平以上;少部分在C级,例如温州、上海周边城市;而在D、E级,房价说不上高,以我的了解,农村自建房每平在1000元左右,一般一户修建一座三层小楼,300平造价30万左右。我们看到,我们口口声声说的房价高,只是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几个最多二三十个城市,在绝大多数城市,房价是不算高的,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房价只是最高等级的几十分之一。2。中国哪些地区的房价才是“高”?这些地区房价高的根本原因在哪?前面已经说过,说中国房价高,其实是以偏概全,取一般理解,中国房价高的地区集中在北上广深和一些副省级城市。逐层往下走,地级市、县乡镇、农村,房价是逐步下降的。那么,这些地区房价相差如此悬殊,根本原因在哪?资源集中程度。一个城市所占的资源,主要分为以下几种:① 政治资源② 商业资源③ 教育医疗资源④ 人力智力资源北上广深的房价之所以高,因为它们集中了中国最优质的政治资源,中国最优质的商业资源,中国最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中国最优质的人力智力资源。下图:中国211和985大学分布图,·前数字为211大学数量,·后数字为985大学数量。北京211大学22所,985大学8所,其他省市望尘莫及。贵州某乡镇的房价之所以低,因为它没有优质的政治资源,没有优质的商业资源,没有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没有优质的人力智力资源。或者说,房价按照资源集中度逐次分布,在没有政治资源,没有商业资源,没有教育医疗资源,没有人力智力资源的地区,比如广大西部农村,房价只会越来越低;而在资源集中度高的地区,人口净流入,房价会竞价升高。3。北上广深房价会继续上涨,农村和很多小城镇会逐渐凋敝,直至消亡。人会自然往资源集中度高的地方聚集,资源集中度高的城市房价还会竞价上涨。例如我们亲爱的敬爱的不一定可爱的首都。为说明这个问题,引用三个数据:1. 北京每年新增44万外来人口。 5年是220万,10年就是440万。2.北京外来人口最大份额是河北人。而河北总人口7287万。只要有1/10的河北人想进北京,就是728万。想象一下,北京再增728万人口。想象一下,3000万人口的北京。3.中国国家统计局10月2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9月份房价在加速上涨。北京9月份房价同比上涨16%,上海房价上涨17%,广州房价上涨20%,深圳房价上涨19.7%。一年之间上涨16%~20%,这些数字强力佐证了我的观点。这不是尽头,200%、400%这些数字还在后头。也许大多数人认为,北京当前3万/平均价已经超过心理底线,那么,请想象一下5万/平、10万/平、20万/平、40万/平、80万/平。现在5万/平的房子,如果在2023年可以涨到10万/平,那现在的价格不算高。考虑到北京是全中国人的北京,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居住地,中国最好的大学最好的医院最优秀人才集中地,10万/平,真的不算高。有人说,2030年后,北京到处是空置房。这真是不经推理的判断。请问东京、纽约、伦敦在1993年后20年的今天,有没有到处是空置房?另一方面,中国当前的城市化率才刚过50%,真实的城市化率很可能只有30%多。还存在大量的农村人口在未来10~20年转移到城市。尤其对于四川、云南、贵州这些西部城市来说,现在正是城市化的加速时期。按照每年一个点的城市化速度,达到广东北京70%以上的城市化率,还需些时日,也许是10年,也许是15年,也许是20年。下图是麦肯锡将中国划分为22个城市群。未来中国13亿人口的大多数都将聚集在这22个主要城市群。除了北上广深,每个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都是潜力股,都值得投资。相对的,广大的农村和小城镇在未来由于人去楼空,就慢慢衰落了。届时,中国从清朝末年以来开始的延续200年的城市化进程,终于宣告完成。更多移步: 极客公园 o 视角中国世联陈劲松的观点更前线和具体,具体参见:
个人认为中国经济很大程度上还是政治经济,政策风险是未来房价走向的最大风险。未来10中国经济增长需要投资+消费双轨驱动,要保持7-8%的经济增速,钱从何来?土地和房地产肯定还会作为政府很重要的一块财政来源,所以房价未来10肯定还会继续上涨,不过应该不会再出现之前的暴涨,应该呈现温和上涨态势。
首先,我的工作领域,是商业地产,对住宅不很清晰。说一些众所周知的:在交易中,除房屋本身价值外,还会受其他因素影响,如户籍,学籍等,所以房屋评估是受多种条件影响的,不能单一而论。买卖过房子的都知道,房屋评估价向来低于成交价,房产中介通常会说做低价格是为了节约税费,而实际上,这个评估价格也可以视作资产抵押估值,按目前市场经验看,如果质押给银行或典当,可以按这个估价的六折换到现金(北京)。回答题主问题,能保值吗?不一定,需要看除房屋残值以外的其他因素。如交易会因折旧而发生损失?通常如果其他附属价值高(如学区房)则不会发生损失,除非充要条件发生变化(如未来入学政策变化)房屋升值评估贬值现象会发生吗?一定会,而且一直在发生。另外,作为我国特色,房屋是没有土地附属属性的,大家口中所谈的地段,就好比,司机开着主人的豪车出来风光,但法律上车的所有权并不属于司机。这也就是为什么可以长期持有美国房产(土地永久)而短线操作中国房产的原因。既然题主问了这些问题,我就自作主张的姑且认为题主是对未来房地产趋势产生疑问,我就再说说众所不知的业内观点:中国过去十数年的地产暴涨都来自于实际货币负利率和货币宽松,但是今天这两个条件已经不存在,央行宽近紧远的策略也已经在银行的实际操作中感受颇深。换言之,在以后的岁月里,资金紧张是常态,按揭贷款作为长周期的业务已经不是优势贷款业务,而是风险积聚地。所以,无论是从炒房成本来计算,还是房产税扩展后的持有成本,以及代表货币资源配置的资金宽紧流向也好,房地产市场已经终结了是住宅地产衰退的开始。所以,「现在的房屋二十年后价值如何」我认为,在土地属性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在前十年,房屋处于一个去泡沫的过程是大概率事件;而后十年,就要看那时候的政治经济环境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手房过户费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