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红灯记李玉和的主角是李玉和他什么的精神感动了你

对京剧《红灯记》的感受_百度知道
对京剧《红灯记》的感受
我有更好的答案
最近,央视播放了由中国戏剧院三团演出的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观后感触良多,首先被剧情故事所吸引,他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地下交通员李玉和一家三代为保护“密电码”与敌人英勇、顽强,斗智、斗勇的故事,情节感人,打动了所有到场的观众,一阵阵叫好声、鼓掌声响成一片,有的群众还不时的擦去眼角上的泪珠。我是从头到尾流着泪看完的,全剧十一场,内容深刻、环环紧扣,看到精彩、激烈之处,情不自禁的能泣出声来。京剧《红灯记》是文革时期所拍著名的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一部,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很多人还都能会唱剧里的许多唱段,如李玉和的“临行喝妈一碗酒”,李奶奶的“讲革命家史“,“李铁梅的“做人要做这样的人”等等,但是那时候由于年龄小,不懂事,看不懂,更不了解深刻的含义,所以没有较深的情感,也融入不到剧情里面去,最多看个热闹或者跟着瞎起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社会实践的不断认识,越来越觉得有许多社会和政治理论问题须要弄清楚,比如现在三十的改革到底属于什么性质的改革,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改革?为什么取消了无产阶级专政、阶级和阶级斗争到底存在不存在?为什么如今又出现了新的剥削阶级?为什么要让党员、干部带头制富?为什么工人阶级的地位如今如此低下、主人公的地位到哪去了?为什么如今贫富差距拉的那么大?广大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党的“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还算不算数?象《红灯记》这样好的革命现代京剧和其他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文艺作品为什么长期的禁锢得不到播放?象李玉和等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鲜血是不是白流了?现在我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三十年的“改革”是有问题的,我们是受了忽悠被蒙骗了的,同时我还越来越感觉到过去毛主席讲的话是对的,是正确的。毛主席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整个历史阶段中始终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因此,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可是,几十年来他们借“改革开放”为名,把党的方针政策改变了,基本国策改变了,用什么“猫论”、“先富论”、“过河论”,还有什么“特色论”等奇谈怪论替换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由此出现了当今社会的两极分化,原有公有制经济已荡然无存,工人阶级主人公地位消失殆尽,接着下岗、失业、待遇低下,党和政府的许多高级官员贪污、腐化、堕落、变质得不到遏制,坑蒙拐骗、黄睹毒、制假、贩假等丑恶现象严重,社会风气变坏;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党群、干群关系紧张,“为人民服务”也只不过是成了招牌,所有这一切的改变都说明了什么?所以,多年来,打开电视,没有多少可看的节目,播放的都是富人的生活,才子佳人、帝王将相、资本家的内容充满荧屏,再就是动物世界、UFO、孔夫子加武打,其他节目里也是假话、套话连篇累牍,真话、实话太少,反映革命现代历史和广大工、农、兵形象的文艺作品实在是太少太少了。所以看了今天的这个文艺节目实在是感觉到一种欣慰,联想颇多……。这真是一部好剧,内容好,剧情好,人物典型、鲜明,演员演得也好,情感投入,逼真、动人。总之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真是一部极好的文艺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较高的艺术性,同时更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红灯记》观后感樵夫“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红灯记》的台词在30多年前,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没想到今年大年初四,却又重温了一遍。虽然都是接受到了一次革命传统教育,不过今年看的戏,却有不同感觉。一是地缉海光剿叱济癸汐含搂方不一样。过去看红灯记是在生产队的大场院,今年是在国家大剧院。2005年,国家大剧院还在建设中,我曾经和党校学员一起参观过。当时,外观壳体已经成型,但里面还看不出模样。今天一看,真是富丽堂皇。二是演员不一样。当年我看的《红灯记》是县里的宣传队演出的,今天是梅兰芳剧团演出的,可以说是国家队的水平,主角是国家一级演员;三是看戏的心态不一样。当年还是文革期间,斗争替代了文化,“革命”高于艺术。观众心态浮躁加狂热。今天的观众虽然也从戏中受到了教育,但欣赏京剧艺术的味道似乎更浓烈得多。“文化大革命”像一场噩梦,已经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只有京剧艺术之树常青。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但与革命战争时期相比,人们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总觉得世界观、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京剧《红灯记》是根据电影《革命自有后来人》改编的,叙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东北的一个小火车站上,地下党员李玉和一家人,为了完成组织上交给的任务,献出了宝贵生命。他的女儿李铁梅(实际是先烈的遗孤)继承革命传统,完成了奶奶和爸爸未完成的任务。全剧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不怕抓,不怕放,不怕皮鞭打,不怕监牢押!”的坚强意志和“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的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革命前辈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靠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靠的是为“救穷人,得解放”的奋斗目标。革命前辈的生命和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是今天的目标是要使中国人民都富起来,使新的穷人脱贫致富,任务还很艰巨。现在虽然是共产党的天下,干革命没有性命之忧,但也需要发扬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员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因为我们的目标还没有实现!
红灯记啊,这个京剧还可以,不错,有前途啊
很好的一本戏
今天下午,我再一次在央视11套戏曲频道观看了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虽然,都是比较年轻的演员,但是,当我看到第五场李玉和被捕李铁梅听奶奶痛说革命家史、第七场李玉和刑场之前和李铁梅相见的一场戏,我竟然被剧中的情节,感到得流泪了。边看我边想,这个戏剧在我小的时候(文革时期)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剧中所有人物的每一个唱段我都会唱,那个年代,没有很多的歌曲,学唱革命样板戏成了大人小孩中的流行曲目,几乎人人会唱。那时候我从来没有被剧中人物的道白和唱段所感动过,更提不上流泪了,只是跟着唱。时隔三十多年后,再次看这出戏,我被剧中的李玉和、李奶奶、李铁梅的多处唱段感动的眼泪不知不觉地往下流。我在想,是不是我老了吗?愿意多愁善感了?还是,我大了,更懂得亲情、友情、人之常情了呢?还是......??想不明白了。
我早就听说,这个剧情就发生在我曾经生活工作了40多年的北大荒虎林铁路上的宝东、辉崔一带的小站上。以前,我出差经常经过辉崔站,辉崔的下一站是凉水泉站,然后就是宝东站了,从宝东站下车再乘坐客车就到856农场的家了。
有史册记载《红灯记》的故事取材于电影《自有后来人》,它的原创作者是黄泳江。《自有后来人》是一部以东北抗日联军为背景、反映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电影,故事的发生地点在虎林铁路上的宝东“辉崔”小站(黑龙江省虎林市境内)。上世纪60年代,电影在全国上映,不久,该剧便由上海沪剧团改编为沪剧,接着由哈尔滨京剧院率先搬上京剧舞台,当时名叫《革命自有后来人》。
此剧是中国京剧院的优秀保留剧目,六十年代至今,众多艺术家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高玉倩、钱浩梁、刘长瑜、李维康、冯志孝、孙岳、王晶华、杜富珍、张岚等都曾先后参加演出。近几年来,青年团排演此剧,得到老艺术家们的指导,演出取得成功。
剧情主要讲述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东北敌占区,我地下党工作者李玉和接受向柏山游击队转送密码的任务。由于叛徒的出卖,遭日寇杀害,李玉和的女儿铁梅继承父志,将密电码送上山,游击队歼灭了追赶铁梅的日寇。
我当时看的时候主演是:刘长瑜 钱浩梁 高玉倩 袁世海
将这个故事搬上荧幕的是沈默君,他是著名的电影剧作家,原任解放军总政文化部创作室电影编剧。他的电影作品《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和《海魂》早已被广大观众所熟悉。1957年,沈默君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北大荒军垦农场劳改。1961年底,沈默君“摘帽”时,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将他借调去哈尔滨搞创作。这时,沈默君收集到许多反映东北抗日联军英勇斗争的故事。特别是一位北满抗联交通员的故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东北抗战时期,这位交通员从黑河来到哈尔滨送情报,住在道外区的一个小客栈里。到了规定的时间,接头的人却没来,他身上带的钱花光了,又不能擅自离开。于是,他装病卧床,硬饿了4天。到了第五天,接头的人才来,这位交通员几乎饿毙。北满抗联英烈的不朽业绩,在他心中涌起创作的冲动。1962年5月,组织调他到长春电影制片厂任编剧。电影导演苏里催促他写一个成本低、故事性强、人物突出的电影剧本。一天观摩话剧回来,在漫谈中尹弋青导演对沈默君说:“如果能写一个‘一家人都很亲、都不是亲’的本,那就有戏了。”一句话冲开了沈默君灵感的大门,他联系到北满抗联地下交通员英勇斗争的故事,结合看戏曲《赵氏孤儿》的启发,构思了李玉和一家三代“都很亲、都不是亲”的故事。历时9个月,《自有后来人》电影剧本才最后完成。1963年,电影《自有后来人》在全国上演,受到观众的普遍好评。
我流泪的原因可能来自我想念我的故乡了——北大荒!可爱的北大荒!!!!
其他类似问题
红灯记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与“李玉和”李文林“面对面”--健一的密电码
&&&&&&&&& welcome to 's blog...
我的分类(专题)
与“李玉和”李文林“面对面”
hong 发表于
21:37:146”DD李文林。
李文林,中国京剧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李和曾入室弟子、高派老生优秀传人,现中国京剧院主演之一,中国京剧院演出《红灯记》中“李玉和”的指定“接班人”。李文林与刘长瑜的入室弟子,“铁梅”的“接班人”耿巧云组成黄金搭档,他们代表中国京剧现代戏最高水平的《红灯记》常演不衰。
不巧,我人到北京,李文林却人在日本。打电话到院里才知道,中国京剧院三团在日本要演出两个月,时间不短啊。
利用这段时间,我又去了一趟位于护国寺的“人民剧场”。 “人民剧场”是“京剧现代戏”《红灯记》的首演地,她见证了《红灯记》诞生的全过程。纪念《红灯记》诞生30年,原班人马再次演出《红灯记》更是在此。平安里西大街的新楼在建时,中国京剧院在“人民剧场”临时办公,现在“中国京剧院”的木牌还横挂在那里。我与李文林中国京剧院在庆祝建院50周年时迁入新址,现“人民剧场”正在维修,相信过不了多久,这个与中国京剧现代戏有深深情结的剧场又要“光辉照人”永向前。
7李文林也从“东京”回到“北京”。但110511晚上从北京打电话到家里,除了问候,表示举家来京住在躲一躲,等恢复供水再回去。我听了这事儿马上打去电话,那心情好复杂。当时 从北京打来的电话我再怎么表述都很苍白了。
这次严格说是我们第四次见面,我们聊了去年今年春节红灯记红灯记》,李文林李玉和”,你的心、你的血液、你的气息已经和李玉和”溶为一体了。”是啊,已经不止我一个人把李文林与他所塑造的李玉和”形象“混淆”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最高境界”吧。
已经很晚了,李文林李文林
| 上一篇:下一篇:发表评论:京剧《红灯记》
&&& 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是七十年代初的样板戏。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看过多遍。不过那时候懂什么呢?后来懂了,看了很多的版本,连里面的唱段都能哼几段。今天下午打开电视浏览,十一频道正好是京剧《红灯记》,李奶奶痛说革命家史一段。就又看了一遍。这次看跟哪次的感觉都不一样,几次故事的高潮都看得我泪流满面。也可能是演员演得太好了。尤其是李玉和出监一段。“李玉和”身带手铐、脚镣,被鬼子打的遍体鳞伤,“筋骨断,体肤裂,心如铁坚”,眼神充满了坚毅与不屈。共产党员的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被演员表现的淋漓尽致。演员不仅仅是唱得好,肢体表演尤其到位。共产党员也是血肉之躯啊,被打的“筋骨断,体肤裂”,怎么可能不疼呢?演员在这些细节上的表演勘称一绝,让我这看过不知多少遍《红灯记》的人,此刻泪如涌泉。真是太感人了!还有一段是李铁梅的唱腔与表演。爹爹,奶奶被日本鬼子杀害,铁梅回到家里痛哭。演员首先感动了自己:双手紧扯住长辫子,双目圆睁,喷射出仇恨的怒火,“咬住仇,咬住恨,咬住仇恨强咽下”。唱到爹爹,奶奶被枪杀,悲愤,仇恨涌上心头。我此刻也是入情入境了,潸然泪下。过去的老电影,老故事,经过当今时代的艺术家的整理,加工后,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精彩,更加贴近观众的心,并打动观众。这正说明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想意识在进步,我的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灯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