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祭祀皇帝祭祀用品

中国古代皇帝祭祀用品_百度知道
中国古代皇帝祭祀用品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系统奖励20(财富值+经验值)+难题奖励30(财富值+经验值)
我有更好的答案
鼎、礼、乐。
牛、羊、猪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为什么古代皇帝好去泰山封禅
为什么古代皇帝好去泰山封禅
09-05-08 & 发布
泰山在五岳中名声最著,其原因亦与秦汉之际开始的封禅活动有关。封建帝王的封禅活动是政治和迷信的混合物。封禅是一种祭祀性的礼仪活动,“封”是在泰山上堆土为坛,在坛上祭祀天神,报答上苍的功绩;“禅”是在泰山下扫除一片净土,在净土上祭祀土神,报答后土的功绩。古人认为“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天高不可及于泰山”,祈愿“天地交泰”。于是,凡所谓“受命于天”的帝王,为答谢天帝的“受命”之恩,便到接近天神的泰山之巅,积土为坛,增泰山之高以祭天,表示功归于天;然后,再到泰山之前近地祗的梁父、社首、云云等小山丘设坛祭地,表示厚上加厚,福广恩厚以报地。这就是历代帝王狂热追求的泰山封禅大典。一代帝王登封泰山,被视为国家鼎盛、天下太平的象征,皇帝本人也俨然成为“奉天承运”的“真龙天子”了。历代帝王封禅泰山活动,有其开始和发展的过程。封禅泰山,大约可溯源于原始人群对自然山川的崇拜。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引《管子·封禅》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东汉哲学家王充在他的《论衡·书虚》中也说:“为王太平,开封泰山,泰山之上,封可见者七十有二,纷纷湮灭者,不可胜数。”司马迁从《管子》中找到名字的是十二位,他们是: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颛顼氏、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这些人大都是古代比较强大的部落首领,是传说中的人物。《尚书·舜典》记载:“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所谓“巡狩”是指游牧民的巡行狩猎。“柴”,烧柴火。“望”,是一种祭祀形式。这是一种原始的自然崇拜,与后世有目的的神道设教,告成功于天,以强调帝王统治权力的礼仪活动,有明显区别。封禅和朝拜泰山,载入史册的是从秦始皇开始,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圣祖、清高宗等帝王,都曾到泰山登封告祭、刻石记功。其中汉武帝七次东巡登封。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封禅泰山的皇帝是宋真宗。元明以后改为祭祀。清乾隆十一次朝拜泰山,六次登岱顶。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其统治,而泰山又因封禅告祭被抬到与天相齐的神圣高度。一座自然山岳,受到文明大国的历代最高统治者亲临封禅祭祀,并延续数千年之久,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精神文化现象。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在中国古代时期,帝王在登基称帝之后大都要去泰山封禅。这是一种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古代人们对宗教信仰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封禅封什么呢?按照古人的观点,泰山乃是五岳之首,上通到天,泰山下面的一座小山(梁父)是下到地府。所说封禅,便是在泰山上筑土成坛,燔柴(烧柴禾)在坛顶,以祭天,此称叫“封”。在泰山下面的小山(梁父)上选择一块地方(称为折)瘗埋祭品,叫做禅。两方面合而称为“封禅”。原始的宗教观念主要是向自然界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崇拜,像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风雨、雷电等等,都很可能成为崇拜的对象。当人们的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像这种繁杂絮多的信仰也得到进一步概括与归纳,产生出天和地的观念。人们把日月星辰归结于天,山川湖海归结于地,对天地的信仰也得以形成。泰山封禅便是这种信仰的一种表现。泰山封禅乃是建立于帝王的统治“受命于天”观念的基础之上的。帝王也在自己的统治获得一定成绩后,去泰山封禅,也意味着对天地之神报告太平并且致以谢意,感谢他们让国家风调雨顺、民生安乐的功劳;另一方面,在泰山封禅同时证明着自己的统治也是受命于天的。 传说中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须、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都曾经去泰山封过禅。因此推断,可能向天地信仰的起源相当古远。 有关封禅泰山还有很多传说,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据说也曾去过泰山封禅,并且归途中避雨的松树,也被称做“五大夫松”。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泰山 又称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等。名称之多,实为全国名山之冠。泰山之称最早见于《诗经》,“泰”意为极大、通畅、安宁。《五经通义》云:“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泰山突兀的立于华北大平原边上的齐鲁古国,同衡山、恒山、华山、嵩山合称五岳,因地处东部,故称东岳。泰山地处山东中部,[1]泰山南麓,北依省会济南,南临“圣城”曲阜,东连“齐都”淄博,西滨黄河(北纬36°15'3&,东经117°6'0&)。泰山形成于太古代﹐因受来自西南和东北两方面的挤压力﹐褶皱隆起﹔经深度变质而形成中国最古老的地层──泰山群;后因地壳变动,被多组断裂分割,形成块状山体。现每[2]年以0.5毫米的速度继续增高。它东临波澜壮阔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凌驾于齐鲁大地,几千年来一直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泰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古建筑主要为明清的风格,将建筑、绘画、雕刻、山石、林木融为一体,是东方文明伟大而庄重的象征。几千年来,泰山成为历代帝王封禅祭天的神山,随着帝王封禅,泰山被神化,因而又享有“五岳之长”的称号。佛道两家,文人名人纷至沓来,给泰山与泰安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道教称第二小洞天﹐名其岳神为天齐王。泰山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而被称为“五岳之首”,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缩影,而今又成为世界珍贵遗产。泰山风景名胜以泰山主峰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而成。从祭地经帝王驻地的泰城岱庙,到封天的玉皇顶,构成长达十公里的地府——人间——天堂的一条轴线。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使泰山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气势磅礴的泰山,知名度可与万里长城媲美。从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到“泰山压顶不弯腰”,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都在不断加深着我们对泰山的向往。登临泰山,犹如攀登长城一样,成为许多中国人的梦想。泰山雄峙于山东中部,泰安城北,人称“五岳之首”。东岳泰山古称“岱山”、“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泰山前邻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济南,面积达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泰山是五岳之一,古名“岱宗”,春秋时始称泰山。它在山东省中部,津浦铁路的东侧,因位于我国东部,故称东岳。 泰山山势雄奇,景色秀美,居五岳之首,故古时被称为“五岳之长”、“五岳独宗”、“五岳独尊”。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泰山是五岳之尊啊!!!!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论海拔,泰山不如西岳华山高耸巍峨;论景致,泰山不如南岳衡山秀丽多姿;论险要,泰山不如北岳恒山横跨塞外;论位置,泰山不如中岳嵩山巍巍居中。但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自秦至清,除了武则天曾独树一帜的封禅嵩山外,历代其他那些具备完成统一、发现祥瑞、功德显赫、国泰民安等条件的有德之君,如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康熙、乾隆等皇帝,均把东岳泰山尊为封禅的圣地,并前仆后继的率众跋涉,大张旗鼓的亲临泰山举行隆重的封禅大典。据《宋史》记载:宋真宗赵恒为了能够促成封禅,甚至不惜贿赂当时的宰相王旦,才踏上了通往泰山的道路。
   封禅,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举行的国家最高祭祀大典,也是皇帝与天沟通的一种迷信方式。那么,古代皇帝为什么不选择其他名山,而是热衷于到泰山祭祀呢?笔者认为这是由泰山的特殊位置和悠久文化所决定的。其一,古人崇拜东方、苍天、太阳、高山,而泰山是中国东部地区最高的山,在那里既能第一时间看到太阳升起,也便于皇帝与天近距离的沟通;其二,泰山地处黄河流域下游,这一带在远古相对比较发达,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古代皇帝通过效仿先人封禅泰山,宣扬自己的丰功伟业,塑造自己的光辉形象,提升自己的历史份量。
   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引用《管子·封禅》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后经司马迁确认,有十二位远古帝王曾先后封禅泰山,他们是: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氏、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对此,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书虚》中也有记载:“为王太平,开封泰山,泰山之上,封可见者七十有二。”可见,早在远古时期,泰山封禅就已经成为圣明帝王所必须举行的国家大典。这些远古帝王,要么是华夏祖先,要么是明君贤主,都为中华民族做出过卓越贡献。在后来的皇帝们看来,能够重温远古帝王的光辉历程,能够在泰山封禅方面与之并驾齐驱,绝对是一件无上荣光的事情。
   封禅活动是封建帝王为了巩固皇权、统一思想、粉饰太平的一种政治手段,历代帝王通过封禅、朝拜、祭祀泰山,无不是借此树立自己的至尊地位,证明自己的横空出世,巩固自己的封建统治。正是由于历朝历代帝王对泰山的顶礼膜拜,才使泰山封禅在中国封建王朝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政治象征作用,并成为每一位皇帝毕生追求的大事。残暴的秦二世胡亥,妄图通过此举亲身体验父亲当年的威风,挽回国家败落的颓势,结果还是因为自身无道,最终成为亡国之君。相比之下,唐太宗李世民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参加泰山封禅,却照样能够成为“千古一帝”。其实,真正的有德之君是不需要这种劳民伤财的“噱头”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因为泰山是五岳之首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也就是统一六国后的第三年,始皇东巡郡县,召集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余人到泰山下,商议封禅的典礼,以表明自己当上皇帝是受命于天的。儒生们的议论各不相同,难于施行。于是他绌退所有的儒生,借用原来秦国祭祀雍上帝的礼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颂辞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只颂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云云,都是称颂自己的功德,共一百四十七字。刻石是四面环刻,颂辞刻了三面。秦二世胡亥嗣位,于元年(前209年)也东巡,又在空余的一面刻上他的诏书和从臣姓名。刻辞为秦朝统一文字后的小篆,相传是李斯所书。  封禅是古已有之的礼仪。按照《史记·封禅书》张守节《 正义 》解释:“ 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这种看来简易明了的仪式,何以成为历代帝王神乎其事、无比隆重的盛典,其中究竟有何奥妙?自《 史记·封禅书 》出,封禅始于秦始皇之说几成定论,南宋马端临更直斥“七十二家”封禅之说是“陋儒之见”,“诗书所不载,非事实”。而恰恰是司马迁在《 封禅书 》开篇就写得明明白白,封禅大典“厥旷远者千有余载,近者数百载,故其仪厥然堙灭,其详不可得而记闻云”。须知《封禅书》之于司马迁有极特殊的意义:其父司马谈因病未能随汉武帝行封禅,作为太史官的终生遗憾,临终前“执迁手泣”,悲叹,“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 是命也夫! 命边夫”(《太史公自序》)此言能不使司马迁刻骨铬心,剔抉搜罗封禅史料,“殚精竭虑靡辞”以赴?况且司马迁以刑余之身,完全靠“重于泰山”的精神力量从事他的“名山事业”,使他不敢对泰山封禅著述有丝毫懈怠。由于种种原因,他未能对封禅起源作出清晰描述,但司马父子对一这问题的探索和肯定却明白无误。无视这一事实,该不该算做“陋儒之见”呢?   如果不抱先入为主的偏见,就不难看到前人对封禅起源的追溯。那位孜孜不倦地追周礼,毕生以“克己复礼”为已任的孔老夫子,曾往来汲汲于泰山,寻觅封禅大礼的遗迹,“观易姓而王可得而数者七十余人,不得而数者万数也”(《韩诗外传》),以至在向弟子们传授六艺的时候,尴尬地说:“其俎豆之礼不章,盖难言之”遗憾地留下了空白。比司马迁早五百多年的管子曾经谈到过封禅,可惜《 管子 》一书中的《 封禅篇 》早已亡佚,现存该篇是从《史记·封禅书》中补抄的。它保存了关于封禅起源的一段珍贵史料:“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蔡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禅泰山禅梁父者七十家, 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禅泰山,禅云云;伏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云云;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路史》中记载,作为炎帝后裔的蚩尤“兴封禅”,也透出封禅起源的消息。以上诸说,显示了封禅起源的纵向系统。它虽开法构成信史,却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封禅的实际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封禅起源。 汉代班固《 白虎通义 》说:“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五经通义 》曰:“ 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似乎纯粹出于政治目的,表示帝受王命于天,向天告太平,对佑护之功表示答谢,当然更要报告帝王的政绩如何显赫。封禅的具体仪式富有象征性。班固说:“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禅梁父之基,广厚也;刻石纪号者,著己之功绩以自效也。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报天,附梁父之阯以报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于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白虎通义》《 礼记正义 》云:“祭天则燔柴也,天谓日也; 祭地, 瘗者,祭月也。”原来封禅的种种目的与象征,都包含着一层更为深潜的意识:沟通天人之际,协调天、地、神、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精神意志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   秦始皇封禅,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同时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众儒生诸说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   汉武帝封禅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顶立石。之后,东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至梁父山礼祠“地主”神;其后举行封祀礼,在山下东方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行封祀礼之后,武帝独与侍中奉车子候登泰山,行登封礼;第二天自岱阴下,按祭后土的礼仪,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贺,并改年号元鼎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县奉祀泰山,名为奉高县。此后,汉武帝又曾五次来泰山举行封禅仪式。   汉光武帝封禅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 1500 余人整修山道,驺骑3000余人在登封台上垒方石。十五日开始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东南方燔柴祭天。礼毕,乘辇登山,至岱顶少憩后更衣行封礼。二十五日禅梁父山,改年号为建武中元。   唐高宗封禅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 高宗率文武百官、 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 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十二月云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处建圆丘祀坛,上面装饰五色土,号“封祀坛”;在山顶筑坛,广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号“登封坛”;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坛,号“降禅坛”。次年二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坛”祀天;次日登岱顶,封玉策于“登封坛”;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禅坛”祭地神,高宗行初献礼毕,武后升坛亚献。封禅结束后在朝觐坛接受群臣朝贺,下诏立“登封”、“降禅”、“朝觐”三碑,称封祀坛为“舞鹤台”、登封坛为“万岁台”、降禅坛为“景云台”,改元乾封,改奉高县为乾封县。   唐玄宗封禅 唐玄宗于开元十二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封禅。封禅礼沿袭乾封旧制。封禅后, 封泰山神为“ 天齐王”,礼秩加三公一等,玄宗亲自撰书《纪泰山铬》,勒于岱顶大观峰,并令中书令张说撰《封祀坛颂》、侍中源乾曜撰《 社首坛颂 》、礼部尚书苏?撰《朝觐坛颂》,均勒石纪德。   宋真宗封禅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发,千乘万骑,东封泰山。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诏王旦撰《封祀坛颂》、王钦若撰《社首坛颂》、陈尧叟撰《朝觐坛颂》,各立碑山下。现唯王旦《封祀坛颂碑》尚存于岱庙院内。   宋真宗之后,帝王来泰山只举行祭祀仪式,不再进行封禅.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古代祭祀物品出现会是哪几种情况_百度知道
古代祭祀物品出现会是哪几种情况
提问者采纳
不同场合用品不同。通常是猪、牛、羊等。天子祭器「九鼎八簋」——九鼎所盛牛、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这种种亦称「大牢」;而诸侯祭器则只能七鼎六簋,大夫、士则依次递减。贵族官宦讲究列鼎而食,鼎的多少表明食者的身份和地位。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正式的宴会,依照每个人的不同的身份,上饭上菜还有许多讲究。普通老百姓吃饭一觞一豆,置於案上自食。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是代表著不同的身份等级的。 列鼎通常为单数。 据文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 但天子之制为十二鼎,是双数,但至今未见周天子之陵墓,故这个记载是否正确还有待证实。 当然列鼎中的九鼎并非代表中央政权的九鼎。
能帮我看看这是祭祀用的吗
祭祀一般用活的物体。这更像是陪葬品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祭品,即祭祀时用的物品。根据不同种族和不同地域,祭品的形式也是十分丰富,有动物如猪、牛、羊、鸡,也有植物,还可以是衣物等物品。在远古时代和愚昧时代,甚至有拿活生生的人作为祭品;暴政时期也曾出现过用活人陪葬与祭祀的情况,十分残忍。
古代祭祀活动主要是祭祖先、祭神祗(qi)。
从天子到庶民都祭祖先。天子、诸侯祭祖先在宗庙。宗庙又叫太庙、祖庙。古人认为君权神授,是依靠祖先得来的,所以古代天子、诸侯都建立宗庙以供祭祀并求取庇佑。国家有了大事,一定到宗庙祭告,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宗庙是国家的象征。其数量和建立有严格规定,天子七庙(供奉七代祖先),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很多重大的国事活动要在宗庙进行。古代皇帝即位时,在宗庙内拜祖先、会群臣、受印玺、称之为“庙见...
是出现的原因?还是什么场合用?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历代君王为什么祭祀五方帝? --中国国学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当前类别:&&&&&&&&
历代君王为什么祭祀五方帝?
发布时间:
10:19:49&&& 被阅览数: 次
在子民眼里,皇帝是天下最厉害的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是说,在土地上生活的人,都是皇帝的奴才。你的房子盖在地上,你的庄稼种在地上,而所有土地上的一块泥巴,都不是你的,都是皇帝的。假若没有皇帝的王土,子民的房子就没有立足之地,子民的庄稼也没有地方种植。尽管有皇帝的时候,拆迁很少,但是王土是皇帝的,人家要盖房子,子民肯定得无条件拆迁。&& &&&&但是皇帝也是个人,也知道他的位置虽然高高在上,还有些事情并不在他的管理范围之内。比如太阳,比如月亮,比如星星,人家怎样运转,皇帝也没有办法改变。还有下雨飘雪,风霜闪电,皇帝也没有能力干涉。就是皇帝的土地上,春夏秋冬的四季运转,也不是皇帝决定的。皇帝敢于杀掉任何不听话的大臣和子民,但是皇帝杀不掉管理节气的老天爷。皇帝最大的特长是与人斗其乐无穷,但是与天斗并不一定其乐无穷,与地斗也不可能其乐无穷。因为苍天无限,大地无边,皇帝的手伸开,也摸不到天地的边缘。&& &&&&皇帝就不得不敬重四季,敬重天地间的自然节令,敬重天地间四季交替的规律。天地无常,皇帝要敬畏天地的无常;天地有情,皇帝要敬畏天地的情感。因而,在漫漫的天地间,皇帝也不得不遵循天地的规律,不得不祭祀自己无能为力的四季变换。&& &&&&在宋代之前,很多皇帝都祭祀五方帝。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就沿袭唐朝的礼制和祭祀的传统,照样祭祀五方帝。大概是因为五方帝主管天下四季的变换,只有尊重他们,敬重他们,才能顺应四季,顺应自然,天下才能五谷丰登,四野才能丰赡富庶,皇帝也才能得到子民的跪拜和敬重。那个皇帝都知道,只有天下富庶,才会有顺民。天下赤贫,就会出暴民。&& &&&&五方帝分别是青帝、赤帝、黄帝、白帝、黑帝。和五方帝对应的是五个节令和节气,分别是立春、立夏、季夏、立秋、立冬。在某一个节令来临的时候,就相对应的祭祀五方帝中间的一个。以祈求五方帝中间的某一个,在自己对应的节令里,尽职尽责,风调雨顺。&& &&&&宋代祭祀五方帝,是很严格的,也是很神圣的。在立春到来之前,在郊外建立青帝之坛。高七尺,六步见方四尺。在祭祀之前,皇帝要换上庄严的礼服---衮服。皇帝还要带上尊贵的礼帽,帽子的前后要加上玉串。这样的带玉串的皇帝礼帽,叫冕旒。立春祭祀的时候,要在青帝之坛摆上羊和猪等祭品。太昊氏作为配祀,勾芒氏、七宿作为从祀。立春祭祀,不但皇帝在京城参加,各地的官员也会在自己的属地,举行相应的祭祀。河南内乡曾经有过立春在地上挖一个深坑,摆放一根柔软的羽毛,立春时节,阳气上升,羽毛飞出土坑,就开始唱三天大戏。这个习俗,大概就是地方祭祀青帝仪式的一部分。&& &&&&立夏的前一天,在郊外筑赤帝之坛,高六尺,东西六步三尺,南北六步二尺。皇帝穿着和立春祭祀青帝时相同的衣服,戴相同的帽子,在祭坛上摆放相同的祭品。神农氏作为立夏的配祀,祝融氏、三辰、七宿作为从祀。夏天是耕种和生长的季节,在季夏,还要祭祀黄帝。黄帝之坛,高四尺,七步见方。就是天气再热,皇帝还是要穿衮服,加冕旒,以示对黄帝的尊重,也以示对于生长季节的尊重。季夏祭祀的黄帝,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黄帝战蚩尤的那个黄帝,而是一个纯属季节的黄帝。而黄帝氏仅仅是一个配祀,后土、镇星是从祀。&& &&&&立秋季节过后,中原就迎来了白露为霜的日子。宋代国都在开封,立秋祭祀白帝很是隆重。白帝主管收成和丰赡,在郊外筑的白帝之坛高七尺,四方七尺,就是皇帝在祭坛上摆放的极品也要比春祭夏祭丰盛。人收成了,也让白帝收成,就是当时包括皇帝在内的人们的朴素观念。祭祀白帝的时候,帝少昊氏为配祀,蓐收、太白、七宿为从祀。&& &&&&立冬祭祀黑帝,礼仪如常。&& &&&&对于五方帝的祭祀,反映了农业文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皇帝也不得不折服于自然和天地的无奈心态,也反映出皇帝对于大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在中国古代,正因为皇帝敬畏天地鬼神,子民敬畏天地鬼神,才使我们的民族成为一个文明的民族,而不是一个嗜杀的民族。现在回过头看历史缝罅里的皇帝,蟒袍玉带的里边裹着的,同样是一个农民。尽管有了衮服冕旒的包装,皇帝统治国家的思想,依然是从一个农民的头颅里流出来的。就是四书五经,也不能改变皇帝们的农民状态。&(一地秋白)
来源:凤凰博报 &&&& 编辑:佚名
copyright&2006&Power By & &中国国学网版权所有 &&资料介绍:中国古代帝王珍宝展_影音娱乐_新浪网
资料介绍:中国古代帝王珍宝展
木兰秋闱图 乾隆朝服像图轴陶跪射俑
  时间:日―日
  地点:布鲁塞尔美术宫
  《中国古代帝王珍宝展》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文明曙光到夏、商、周时期创造的青铜文明,从秦、汉时期建立的大一统帝国,到唐、宋、元、明、清的历朝历代,一脉相承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中国人崇尚厚葬,埋藏于地下的古代文物丰富多彩,帝王陵墓的随葬品尤为丰厚。《中国古代帝王珍宝展》汇集了全国7个省(市)20多家文博单位的展品160余件(组),这些展品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迄明清,既有出土文物,也有传世珍宝。
  一、宗教祭祀
  原始社会晚期,在原始宗教活动中,祭祀神灵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展出的新石器时代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器大都是用来祭天礼地的法器,氏族贵族或部落首领通过这些玉器与神灵或祖先进行沟通,预测未来之事。宗教祭祀活动,历代延续。古代帝王自称是受命于天的“天子”,为巩固政权,“祭天”成为统治者的“专利”。展出的四件龙袍就是清代皇帝举行祭祀天、地、日、月典礼时穿着的礼服。后世宗教活动也常被历代帝王利用、信奉或提倡。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的佛教因此得以长期存在和发展,魏晋到隋唐时期尤为盛行,展出的佛教造像大多是这一时期的精品之作。
  二、贵族礼乐
  从夏、商、周,直到春秋战国这一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又称为青铜时代。与世界其他地方不同,中国古代青铜器与礼制的关系紧密。青铜器被广泛用于贵族祭祀、宴饮、丧葬等礼仪场合,赋予了神圣的意义。王公贵族是青铜器的拥有者。西周时期鼎成为身份、等级的标志,形成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的用鼎制度。河南省新郑出土的九鼎八簋正是这一用鼎制度的体现。编钟是祭祀等礼仪场合使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始终是王室的礼乐重器,它同鼎一样,是一种权利和身份的象征。展出的战国楚墓出土的铜编钟一组34件,精美壮观,显示了楚国贵族的权势。
  三、盛世帝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秦王朝,自称“始皇帝”。为了巩固国家政权,秦始皇大力改革政治、经济、文化,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文字。展出的陶权、两诏铜量、货币等是秦统一的物证。威武雄壮的秦兵马俑军阵,再现了秦王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另外,秦始皇还大兴土木,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著名的阿房宫、骊山陵,至今遗址犹存。汉唐时期都城长安的建设更是达到极盛。从展出的秦代空心砖、青铜建筑构件,汉代瓦当,唐代石柱础、大明宫遗址出土的花砖、铺首中,我们可以管窥当年古代帝都建筑的恢宏。强盛的汉、唐王朝在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地下汉唐墓葬之多,出土文物之丰,冠于前代。展出的汉代石雕辟邪、金缕玉衣及其精美玉器,反映了汉代社会的丧葬习俗和中国传统文化汉风的精髓。唐墓出土的精美瓷器以及具有皇家气派的窖藏金银器,显示了大唐盛世的辉煌。
  四、宫廷生活
  满族入关建立清王朝之后,逐渐接受先进的汉文化。对中国历代文物的收藏十分重视。清宫内府收藏的法书、绘画、书籍、陶瓷、青铜、玉器等很多是绝无仅有的国宝,代表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最高水平。展览中展出的历代瓷器和部分宫廷书画都是其中的珍藏。清代的康熙皇帝还对自然科学和西方文明具有浓厚兴趣,展出的几件天文仪器正是西方科技进入清代宫廷的实证。
  清代在紫禁城之外修建了一处行宫,这就是承德避暑山庄。它是清前期皇帝夏季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展出的皇帝宝座、围屏就是来自避暑山庄的便殿陈设。这里还是清朝皇室进行秋季围猎活动的地方。展品中的《木兰秋A图》反映的就是当年皇帝围猎的场面。
  透过这些种类各异、精彩纷呈的古代文物,不仅能使人们感受到中国古代帝王的威严、皇权的至高无上;同时,也从历史、文化、艺术的不同角度,向人们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电话:010-
不支持Flash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皇帝祭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