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翻译中体现了儒家推己及人

《论语》阅读题精选
福建语文高考文化经典《论语》阅读题精选
一、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①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②也,不知其仁也。”“赤③
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①赋:兵赋,向居民征收的军事费用。②宰:家臣、总管。③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生于公元前509年,孔子的学生。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虽然能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但是并不是说人民富裕,国家富强就是仁。
B、冉求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所以孔子始终是反对冉求的。
C、公孙华虽然能言善辩,知道礼节进退之道。但是不一定就能遵守并达到仁的境界
D、在孔子看来,他的三个学生虽然各有专长,但所有这些专长都必须服务于礼制、德治,必须以具备仁德情操为前提。他把“仁”放在更高的地位。
(2)结合下面选段,分析孔子的思想。(3分)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B(实际上,孔子也是很欣赏冉有的。《雍也》曾记载季康子问孔子子路、子贡、冉求是否可以从政,孔子回答三人皆可从政,认为“求也艺”。《先进》说政事才能要数冉有、季路。)
(2)孔子评价学生的标准就是“仁”。他们虽然各有专长,但所有这些专长都必须服务于礼制、德治的政治需要,必须以具备仁德情操为前提。做到仁,就要做到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或者说,利己、利人、利家、利国、利天下的就是仁。)
【参考译文】&&&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二、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①。”(选自《论语·颜渊》)
【注】①偃:仆倒,倒下。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用“正”字铨释“政”字,忠告季康子,希望他为政能正本清源,以身作则,笃守正道。只有这样,人民才能归于正道。
B、孔子认为季康子行为欠正,作为执政者不能起到表率作用。因此谴责他“杀无道”以“就有道”,必将导致“民免而无耻”。
C、孔子认为,为政治本之道,本来不在于凶残很戾,专恃刑杀,而要以仁厚的情怀和道德礼法引导人民向上向善。
D、孔子用“风”“草”的譬喻阐明君民关系,领导者若能以身作则,为民模范,自能收到上行下效、风行草偃的效果。
(2)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为政观?(3分)
(1)B(孔子反对“杀无道”以“就有道”,而没有谴责季康子之意。)
(2)孔子回答季康子为政,强调为政必先正己,以身作则;为政以德,切不可依恃刑杀。
三、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论语·公冶长》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谈“仁”的概念,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出发,而是把它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要求联系在一起,使人们对仁的理解不致流于空泛。比如选段就提到仁在家在邦的要求。
B、俗语有言“人各有志”,自己视为正确的、善的、快乐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这样认为。所以子贡提出不愿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也不会强加于别人。孔子对此并不认同。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术思想的一条重要的人际交往原则: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要求别人接受;对于自己不想干的事情,也不要要求别人去做。
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指自己想站得住,就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自己想通达,就要帮助人家一起通达。孔子认为,实行仁的关键就在于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2、结合上述语段,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儒家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看似矛盾的说法。(3分)
1、B.(孔子赞同子贡所言,但认为这是子贡做不到的。)
2、不矛盾,二者内涵上是统一的。“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是从积极的方面说要待人忠心。(1分)“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强调的是宽恕待人。(1分)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是忠恕之道,都是将心比己,推己及人。如日常生活中的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正是源于不能将两方面统一,父母要求儿女怎样怎样,都声称是“为你好”,然而儿女往往对此不以为然,结果演化出种种矛盾。(1分)
四、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①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选自《论语·里仁》)
【注】①终食:吃顿饭的工夫。②造次:紧迫,仓促,急迫。
(1)下列各项中,对《论语》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这一章中,论述了孔子追求仁德的自我修养及其重要性,说明仁是取舍一切的标准,是人须臾不可离的道德。
B、一个有仁德修养的人,对贫贱也是不喜欢的,可是要用正当的方法致富,取得功名与地位,慢慢摆脱贫贱,而不能走歪门邪道。
C、仁是人的主宰,是人们的主导思想,离开了仁,即使其他方面有成就,也达不到仁的最高境界。
D、人们必须正确把握仁,以仁作为操守。吃饭的时候要遵循仁的准则,时间紧迫的时候,也不能失去仁而颓废、沮丧。
(2)孔子是怎样认识富贵与仁德的关系的?(3分)
(1)D(“吃饭的时候要遵循仁的准则,时间紧迫的时候,也不能失去仁而颓废、沮丧”错。孔子是说,君子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泰然处之;在失意时,也不颓丧、怨叹。顺利时要依靠仁而成功,失意时要依靠仁而安定,而不为环境所左右。)
(2)富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这样才符合仁德;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五、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①,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②,则谁与③?”子曰:“暴虎冯河④,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注释】①舍之则藏:舍弃就藏匿,意即隐退。舍,舍弃,不用。&
②&行三军:指挥军队。行,率领,指挥。三军,古代大国有三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这里指全军。&③谁与:和谁一起。与,一起,共同,动词。&④暴虎冯(p&ng)河: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徙步过河。冯,通“凭”。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用就去做、不用就隐退只有颜渊能做到。这表明了孔子对颜渊的赞赏,也体现了孔子的谦逊。
B、子路假设孔子统帅三军,问孔子将和谁一起,其实是在向孔子暗示自己的才干与本领。
C、“暴虎冯河”是赤手空拳与老虎进行搏斗,徒步过河,这样缺少“谋”的“勇”不是孔子所欣赏的。
D、“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在这里,孔子用“与”和“不与”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2)孔子还说过“勇而无礼则乱”,结合上面选段和这句话,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勇”的理解。(3分)
A(孔子认为,只有他和颜渊才能做到。)
孔子主张的“勇”,要智勇兼备,而且要符合礼,缺少智、悖于礼的“勇”是蛮干、乱干。
【参考译文】孔子对颜渊说:“用就施行,不用就收藏,恐怕只有我和你能这样了!”子路问:“先生如果率领三军作战,谁作你的助手。”孔子说:“赤手搏虎,徙步过河,死也不后悔,我不会和他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格外谨慎小心,善于谋划而后再做决定的人。”
六、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樊迟问知①,子曰:“务②民之义③,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
【注释】①知(zh&):同“智”。②务:从事,致力于。③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问题,面对现实,以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
B、孔子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表明孔子还是肯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承认了鬼神的作用。
C、对于“鬼神”,心中要有一定的“敬畏”,但应远离它。在《论语》中,孔子也很少谈及怪异、暴力、变乱、鬼神等内容。
D、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面,这样可称得上“仁”了。
《论语》里有这样的记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与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3分)
B(孔子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的作用。)
(2)不矛盾。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是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内心虔诚。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参考译文】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七、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
①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
②,硁硁③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④,何足算也?”(《论语·子路》)
【注释】①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②果:果断、坚决。③硁硁(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④斗筲(shāo)之人:筲,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真正的“士”,是能够在行为上虽曾有令其羞耻之处,但当他出使各国时,能不负君命的人。
B、关于士的标准,孔子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言必信,行必果”是属于最后一个层次。
C、孔子认为,不问黑白,一味讲信用,只知贯彻自己言行的人,只是小人罢了。
D、对当朝的执政诸公的言行,孔子颇为鄙视、不屑,认为他们是器量狭小的人。
(2)、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与上文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孔子“信”的理解。
A(“行已有耻”是指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动。)
(2)不矛盾。孔子的“信”即守信,讲信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的是“信”对人的重要性。但孔子并不是无条件地推崇“信”,他认为人要懂得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
【参考译文】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算得上呢?”
八、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①为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②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③。”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④斯语矣。”
&&&&&&&&&&&&&&&&&&&&&&&&&&&&&&&&&&&&&&&&&&&&&&&&&&&&&&&&&&&&&&&&&&&&&&&&&&&&&&&&&&&&&(《论语·颜渊》)
【注释】①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②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③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④事:从事,照着去做。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一切都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孔子认为,一旦大家这样做了,天下就可以归于仁道。
B、孔子认为,仁德的修为,既要靠自己来实行,也要依靠别人的检查督促来完成。
C、孔子用克己复礼来回答颜渊所问的“仁”,实际上就是强调人们要通过道德修养来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D、这一章,孔子以礼来回答“仁”,实际上就是用礼来规定仁,在他看来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结合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于孔子提出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理解。
B(原文意思是完全在于自己)
(2)这句话孔子强调了一个人的行为要符合礼。不同的时代对礼有不同的要求,孔子所强调的礼有一些已经不适合当代生活了。但是对于那些符合现代道德秩序的礼,却是我们应该遵守的。
【参考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符合礼,这就是仁。一旦人人都能克制自己,使言行都合于礼,那么天下就回归仁道了。(由此看来)实践仁道要先从自己做起,难道还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道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东西不看,不合乎礼的声音不听,不合乎礼的话不说,不合乎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迟钝,请让我照着您说的这些话去做吧!”
九、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①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②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③,何足算也!”(《论语·子路》)
【注】①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②硁硁然:坚定的样子。硁,音kēng。
③斗筲之人:识量极小的人。筲,音shāo,竹器,容五升。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认为成为士人的首要条件是:立身处事有廉耻之心。凡自己认为可耻的事就不去做,以羞耻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在道德上的“有所不为”。
B、只做到道德上的自律是不够的,还要有实际办事才能,能完成国君所交给“使于四方”的任务。由此可见,孔子更注重士人在能力上要“有所为”。
C、说话必守信不移,做事能坚持到底的人也是孔子所认同的。因为能做到这些,立身处世上也可以无所亏欠。
D、子贡问“士”的本意在于问“今之从政”的人如何,而在孔子看来,当时的从政者识量浅狭,连最起码的诚信都做不到,不够资格称作“士”。
2、从文中看,孔子对士人提出哪些不同层次的要求?联系实际,谈谈你认为现今知识分子应具备什么素质。(3分)
答:                             
1、B(孔子“宗族称孝,乡党称弟”的补充已然表明他更重视道德上自我约束,宁可才不足而德有余。只做到能力上的有所谓,那可能是个奸雄)
2、孔子认为完美的士人要在道德上“有所不为”在能力上“有所为”,(1分)次一等的能行孝悌,德行上有所成就,再低一等的是说话能守信,做事能坚持到底。(1分)今天的知识分子更应该保持道德上的自律,不媚俗不媚权,保持人格的独立与高洁。(1分) 
十、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楚狂接舆①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
&&&&子曰:“滔滔②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③易之?且而④与其从辟人之士⑤也,岂若从辟世之士⑥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⑦?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
【注】①楚狂接舆:姓陆名通,字接舆,楚昭王时,因见政治昏暗,乃佯狂不仕,当时人称之为楚狂。 ②滔滔:比喻纷乱的样子。
③以:与、和。同下文“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丘不与易也”诸“与”字同义。 ④而:你,指子路。
⑤辟人之士:指孔子。因孔子周游列国,相继离开鲁、卫、楚等国。辟,通“避”。 ⑥辟世之士:避世隐居的人。
⑦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如不与世人同群生活,那么要跟谁相处而生活呢?徒,辈。
1、对上面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接舆是楚国有名的狂人,他的佯狂实际上是一种避世之法。他与当时众多的隐者一样,以为天下无道,政治黑暗,难以有所作为,便为洁身自好而遁世隐居与山林鸟兽同群。
B、只有君王圣明,才能使圣贤君子大有作为;如果君王无道,圣贤君子不仅会自己退隐,而且相互号召远离无道之君。因此接舆以凤喻孔子,讽刺他在天下无道时却不隐去是一种德行衰败的表现。
C、面对接舆的嘲讽孔子虽没能直言想法,但却可以由接舆的“知其不可为而逃之”,感受到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处事态度。
D、孔子对隐士的“不合作”持严厉批判态度,他认为过于消极无为无法改变天下无道的局面,所以仍不肯放弃对政治的参与。
2、结合上面语段,联系当今社会,谈谈你对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的认识。(3分)
(语段中并没有明显的表明孔子的“严厉批判”的态度,甚至从《微子》的很多语段中可以看出由于当时的社会无道,孔子对隐者的不合作态度还是比较欣赏的,且孔子亦提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观念。但出于对自身道德主张的坚守,所以仍不肯放弃对政治的参与。)
2、“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处事态度在任何社会都是应该秉承的。(1分)孔子所处的年代,政治不清明,天下无道,举世皆浊,有隐者隐遁山林与鸟兽同居,但孔子却认为人与鸟兽不同,即使世事艰难,也应挺身而出扭转大局,只要是有利人民,合乎义理的,没有不尽力为之奋斗的。(1分)在当今社会,政治清明时局稳定,但也存在一些不良社会现象,我们应始终认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精神,参与变革,慨然担当起社会的责任。(1分)
十一、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①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②,无施劳③。”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注】① 盍:何不。
②伐善:夸耀自己的优点或才能。伐,夸耀。 ③施劳:张扬自己的功劳。施,张扬、炫耀。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的志向是与朋友一起共同享受车马、衣服等物品,即便用坏了也没有遗憾。可见子路性格慷慨豪放。
B、颜渊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可见颜渊的性格谦虚谨慎。
C、孔子的志向是让老人得以安养,让朋友间以诚相待,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可见孔子对自己的志向能够实现充满自信。
D、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为人处世的态度。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2、本章叙述孔子及其弟子各述其志,志愿各有不同,境界也有高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孔子之志的理解。(3分)
(孔子只是表达自己的志向,看不出他的自信)
2、孔子的志向是让老者得以安养,让朋友以诚相待,让少者得到关爱。(1分)较于子路、颜渊之志,子路重朋友之义,颜渊重自我修养,孔子则自然流露出造福他人、各得其所的仁者之怀,境界最高。(1分)其高尚的人格与宽宏的怀抱,足以作为我们的楷模,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注意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可以信任的朋友,可以让人放心的子弟。(1分)
十二、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①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②善,无施劳③。”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选自《论语·公冶长》)
【注】①盍(h&):何不。②伐:夸耀,自夸。③施:表白。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引导弟子颜渊、子路各自表达他们的志向,而孔子也抒发了自己的抱负,显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宽宏的怀抱。
B、师生之间在和谐的气氛下相互学习和砥砺,有切磋,有请益,循循善诱,很自然地呈现出了孔门教与学的情景。
C、在师生对话中,三人志愿不同,境界也有高下。子路性情豪爽,讲话鲁莽,只讲朋友义气,境界最为低下。
D、相比之下,孔子的志向是希望老年人得到安养,朋友间以诚相待,少年得到关爱,其关注的层面更为广阔,志向更加高尚。
(2)在这场师生对话中,颜渊的志向反映了怎样的品格?(3分)
(1)C(子路性情豪爽,重朋友情谊,也是一种高尚的人格。)
(2)颜渊富于德性修养,乐意发挥自己的才干,为大众服务,而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张扬自己的功劳,具有肯奉献而又谦虚的美德。
&十三、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①,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论语·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注】①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B、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君子应该专心致力于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C、孔子认为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有了孝弟,那么人人就都能为统治者尽忠了。
D、孔子要求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2、儒家非常重视孝、弟、忠、信这四种品德,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人人就都能为统治者尽忠了”有误,这里的“尽忠”不只是为统治者尽忠,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为他人尽忠。2.儒家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朋友、对国家尽忠,对朋友守信。这些都是做人的根本,如果人人都能这样,我们的社会也就成为和谐社会了。)
十四、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①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②。”(《论语·学而》)&&&&&&&&&&&&&&&&&&&&&&&&&&&&&&&&&&&&&&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注】①汎:音f&n,同泛,广泛的意思。②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些比“文”更重要。
B、孔子认为如果在道德修行之外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文”应该是在道德修养之后才追求的。
C、“亲仁”就是“贤贤”,就是尊重贤者,就是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道德修养是君子立身行事的根本。
D、儒家重视人的道德修为,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教育观,完全是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2、儒家为什么把德摆在比文更重要的位置?请谈谈你的认识。
。首先,儒家重视道德修为,并不是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其次,儒家的“道德修养第一,文化知识第二”的观点,只是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不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2.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
十五、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受到老师的启发,认为就像《诗经》所说的,完善人格要像玉石器物的磨制一样,精雕细刻,精益求精。
B、孔子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和“贫而乐,富而好礼”二者是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区别。前者只是物质追求;而后者则是更高境界的精神追求。
C、孔子认为做人不仅要做到在贫穷的时候能够不去讨好人,富裕的时候不骄傲自大;还应该在精神上追求乐和礼,做到居贫乐道,处富好礼。
D、孔子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循循善诱,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有所体会,达到认知。
2、“举一反三”是孔子的重要教学方法,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孔子这一教学方法的理解。
。“前者只是物质追求”有误,应是“前者只限于对贫富本身的态度”。2.孔子以为学习、学问的妙处在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他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能够循循善诱地加以启发引导。上一选段中,孔子先肯定了子贡的看法,进而指出自己的认识。子贡颇受启发,认为《诗经》上所说的大概就是老师的意思。孔子告诉子贡一件事,他能加以发挥,推知另一件事,这就是举一反三。现代教学方法推陈出新,但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和精神却并没有因此而过时,依然值得我们谨记。)
十六、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6分)&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①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②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论语·阳货》)
【注】①窒:阻塞不通,此指顽固不化。②徼:抄袭。&
1、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恶称人之恶者”是指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
B、“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是指厌恶处在下位而讨好地位在他以上的人。
& C、孔子批评了不符合道德礼教的行为。
& D、子贡讨厌揭发别人的短处还自认为直率的人。
2、结合以上选段谈到的“勇”,分析下面选段关于“勇”的思想。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2、孔子主张“勇”应该用“义”了来规范。君子没有“义”就会犯上作乱;小人没有“义”就会去做盗贼。
&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宣扬别人缺点的人,厌恶居下位毁谤上级的人,厌恶勇敢却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不通情理的人。”孔子说:“赐啊,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说:“我厌恶剽窃却把它当作聪明的人,厌恶不谦逊却把它当作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的隐私却把它当作直率的人。”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十七、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①?”曰:“二②,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
①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
②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章反映的是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基本核心是“富民”思想。&
B、有若认为,只有削减田税的税率,才能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
C、按照时令,役民于时,老百姓才能服从君王的统治。&
D、君王不应搜刮民脂民膏来聚敛财富,老百姓富足君王才能富足
2、结合上面选段,分析本文所反映的经济思想。
1、C。本文没有涉及此项内容。
2、本章所反映的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有若认为,削减田税的税率,改行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十八、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6分)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由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对以上文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孝顺父母就是要尽量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如果父母有错,也只能稍微规劝,即使规劝无效,仍应该和颜悦色恭顺他们,不能把怒气挂在脸上。&
B、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父母过世以后,丧祭也应合礼。&
C、作为子女,不让父母为自己的身体担忧,这也是孝顺。
D、不能以为孝顺父母只要让他们吃饱穿暖就够了,还应该有恭敬的态度,否则,就跟养牲畜没什么区别了。&
2、选段中说弟子“服其劳”“先生馔”容易做到,而“色难”,请问难在哪里?&
答:&&&&&&&&&&&&&&&&&&&&&&&&&&&&&&&&&&&&&&&&&&&&&&&&&&&&&&&&&&&&&&&&&&
1、A(这里的“无违”指的是不违背礼)&
2、偶尔为父母做点什么,有美食就让给父母吃,这样的是一般人都能够做到,难就难在能够做得心甘情愿,和颜悦色,并且能够始终如一,持之以恒。
十九、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①,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③,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注】①济众:周济大众。②尧舜其犹病诸:
病,不足;诸,之乎。③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1、下列各项对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反映了孔子“推己及人”的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体现了这一思想。&
C、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做起。他人和我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
D、“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孔子从寻常事理入手,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阐明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2、孔子还说“恕者,仁之方也”,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的“恕”的理解。
【答案】&&
&1、A(“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有误,孔子认为,即使如尧舜这样的圣王,都不一定能做得到。)
&2、孔孟最高的道是“仁”,而“恕”是通向仁道的最基本的途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以推己之心来对待别人,这种“恕”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二十、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足三百字的文章,不但表达出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方略,而且可使人见到冉有文过饰非、最后理屈词穷的窘态和孔子洞察事物的深邃、义正词严的态度。&
B、孔子教育弟子是以政治上有所作为为目标的,主张“持危扶颠”。冉有帮助季氏专权,不帮助季氏走正道,违背其主张,所以孔子说“‘求!’‘季氏将伐颛臾’‘无乃尔是过与’”。&
C、《论语》在记言之中,能见出各人的不同性格,本文中“冉有”的性格就极其鲜明。司马迁写《仲尼弟子列传》主要取材于《论语》。这一点表明《论语》在散文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D、子路、冉有皆侍季氏,在“季氏将伐颛臾”的问题上,孔子责备二人,轻重分量明显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脱的责任,但子路的责任更大,从“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可看出来。&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联系语境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
1、D(在“季氏将伐颛臾”的问题上,孔子责备二人,轻重分量明显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脱的责任,但冉有的责任更大。文章开篇是“冉有、子路见于孔子”,中间说话只有“冉有”,这最后的批评是针对二人的,而子路比冉有大,所以孔子说“今由与求也相夫子”,把子路提在前面。)
2、运用类比的手法。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就如同看守虎兕龟玉的人,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二十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材料二: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主要阐述言与行的关系,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
B、孔子认为朽木不可雕,责备宰予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可见孔子认为宰予就是一块朽木。&
C、孔子认为粪土一样的墙壁,已经没有必要再污损了,干脆听之任之,无须指责。
D、曾子与宰予形成鲜明对比,孔子更欣赏曾子那样的人。
(2)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所讲的“自省”的?
1、&C(孔子认为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而不是没有必要再污损)
2、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了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有什么值得责备的?”孔子说:“先前我对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我是从宰予的表现改变了先前对人的态度。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语十二章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