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姓不合不通婚表哪两个姓氏最般配婚配一览表


【言】 姓出自春秋时言偃之后,以祖名为氏。据《姓纂》载:“孔子弟子言偃后。”春秋时期,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名言偃,字子游。言偃才华出众,曾任武城(今山东省费县西南)宰。提倡以礼乐教民,名声很大,他的后代就以其名字中的言字为姓,称为言氏。言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 百家姓前一百位。言氏家族,发祥于江南地区,历史悠久,望居汝南郡(汉高帝置,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吴郡(东汉末年分会稽郡置。上联典指汉代人言宫,官县令,为政清廉而谨慎,有治绩,当时被称为循吏。
1、言姓源流
言(Yán)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吴国言偃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纂》记载:“孔子弟子言偃之后。”春秋晚期,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中有一人叫言偃,公元前506~前443年,姬姓,字子游,吴国人。言偃性情豁达,为人行事不拘小节,在孔子弟子中,以“文学”着称,主张用教化治理社会。他才华出众,曾出任武城宰(今山东费县)。他提倡以礼乐教民,为了贯彻孔子的“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的主张,在做武城宰时,便以礼乐为教,使境内处处有弦歌之声,因而在当时名气很大,后人尊称其为言子。又因言偃为孔子学生中唯一的南方人,所以又被称为“北学中国,南方一人”和“南方夫子”。在工作和生活中,言偃都比较注意方法,讲究效率,善于处理好、上下左右的关系。他说:对待君主过于烦琐,就会招致侮辱:对待朋友过于烦琐,就反而会被疏远。言偃做事相当谨慎,他的同学子贡评论他说:做一件事之前先深思熟虑,所以行动就不出差错。他的老师孔子则评论他:希望有才能就学习,希望有知识就多问,希望有满意的结果就多思考,希望人家帮助就要有准备,这四点,言偃都做到了。这都说明,言偃不仅是在文学上出类拔萃,而且是个很有政治才能和领导水平的治国之才。后来言偃回到家乡,他把北方发达的文化带回来,为南方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言偃逝世后,就葬在今江苏省苏州地区常熟市的虞山脚下。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追封其为“吴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赵恒加封其为“丹阳公”。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宋度宗赵禥进封其为“吴公”。元大德年间,他又被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封为吴国公。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朱厚熜改称其为“先贤言子”。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康熙大帝爱新觉罗·玄烨批准在言偃后裔中设五经博士一员,世代承袭,用以奉祀先贤。清朝历代皇帝南巡,均先后派大臣到常熟言偃基致祭,并赠送御笔题的匾额。
在言偃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言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言氏正宗。言氏族人大多尊奉言偃为得姓始祖。
言堰像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韩国先祖韩桓叔之后,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据史籍《潜夫论》、《姓氏寻源》等记载,韩国公族有著名的韩桓叔。这位韩桓叔并非战国时期韩国人,而是更古远的西周时期人,是后来韩氏家族的祖先之一。
按史籍《史记·韩世家》中索隐的注释:“叔向谓宣子能修武子之德,起再拜谢曰:‘自桓叔已下,嘉吾子之赐。’亦言桓叔,是韩之祖也,今以韩侯之后,别有桓叔,非曲沃之桓叔。”在韩宣子和叔向的对话中,人们可以发现,当时晋国的叔向(羊舌肸)与韩宣子(韩起)这两位贤臣谈话时,韩国还远没有建立起来,韩宣子不过是晋国韩氏家族的第六代领袖,是公元前?~前514年之人,在他身后半个世纪的周贞定王姬介十六年(晋出公姬凿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晋国被韩、魏、赵三家瓜分,韩国才真正建立起来,且一直到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三年(韩景侯韩虔七年,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才正式承认韩虔为诸侯,始称韩景侯,其时韩国已经实际运转了五十年。这说明,韩国的远祖除了在典籍《诗经》中所提到的“韩侯”之外,还有一位有道的先祖叫“桓叔”,且韩宣子还指明了其非为晋国的曲沃桓叔姬成师,因此韩国贵族的后裔子孙们皆对这位老祖先韩桓叔非常崇敬和怀念。在今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的考古发掘中,M26号古墓中“中姜作为恒公尊鼎”铭文的出现,说明了历史文献中所提到的“韩桓叔”其人是存在的。“中姜作为恒公尊鼎”铭文,说明M26号古墓中主人姓姜,是姬姜通婚的后代。铭文中的“桓公”就是历史文献中提到的韩国有道的明君韩桓叔,为了表示对“桓公”的崇敬,中姜特意制作了“桓公尊鼎”。韩国本为侯爵,桓叔被中姜称作“公”似乎不合西周礼法,但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兼并激烈,强者势力愈大,连周夷王姬燮(公元前933~前879年在位)都要下堂接见诸侯,其时晋武公姬称、秦襄公嬴开等诸侯都纷纷去“侯”用“公”的爵称,所以韩桓叔被后人中姜称作“公”也就是顺势入理的了。
在韩桓叔的后裔子孙中有以“韩言”为姓氏者,称韩言氏,后有将韩言氏复姓省文简改为单姓言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努图克达氏,汉义“男性代言人”,这是一个古老的蒙古族姓氏,源出萨满教祭司,代神说话,在元朝时期即已经逐渐消亡,皆改冠汉姓言氏,世代相传至今。
2、各支始祖
言子:讳偃,字子游,又称叔氏,《史记》称吴人,今之常熟县,即故里也。下传至第六十一世孙寿孙,一名寿二,字德永,讳志学,于明洪武年间遭难由江南常州府无锡县迁徙湖广,生允达,达生质、平、美三子,质居龙头,平居龙口,龙口隶湘潭,龙头为(湘)潭善(化)接壤,美居茶陵,无所考。至第五代绍先,生六子,长及三四皆中绝,龙头二房支祖武鉴,五房支祖武巩,六房支祖武卓。绍斌长子武吁为龙口长房支祖,次子武诠为龙口二房支祖,三子武照为龙口三房支祖。
言寿孙:又名寿二,字德永,以先贤言子游第六十一世孙,明洪武年间自江苏常熟虞山迁湖广茶陵,再迁湘潭第三都宛在塘。是为湖南湘潭言氏始祖。
3、迁徙分布
言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人口总数在中国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六百二十四位,望族出汝南郡、吴郡。言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古代春秋时期,孔子聚众讲学,他有三千名弟子,其中有一位很出色的学生叫言偃,字子游。后来的学者们考证,言偃就是言姓的始祖。据《万姓统谱》这本古书中说,言偃是“吴人”,也就是江南人,那么言姓大约是江南贵族的姓氏。言偃从江南到中原去求学,也真是精神可嘉。随后到战国时期,又产生一支言姓,是由韩国公族那儿产生的。言氏家族,发祥于江南地区,历史悠久,望居汝南郡(汉高帝置,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吴郡(东汉末年分会稽郡置。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一带。治所吴县,即今江苏省苏州市)。
今江苏省的南京市、昆山市、常熟市、常州市(如新北区西夏墅镇)、无锡市,浙江省的绍兴市新昌县、杭州市,北京市,重庆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柳州市、天等县,湖南省的株洲市、茶陵县、湘潭市、长沙市,山西省的大同市,山东省的邹平县,台湾省的台北市,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均有言氏族人分布。
4、历史名人
言偃
字子游,生于周敬王十四年手贞定至二十六年(公元前443年)。后人所以称他为“言子”,是出于对他的尊敬。言偃出生于吴地,成年后到鲁国就学于孔子,从言偃比孔子年轻四十五岁来看,他当是孔子晚年的学生。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言偃即为七十二贤人之一。孔子授徒,设有德行、政事、言语、文学等“专业”。这些“专业”中有优秀学生十名,后人称为“十哲”他们分别为:德 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 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因言偃名列第九,故后人又称为“十哲人中第九人”。又因言偃为孔子学生中唯一的南方人,所以又被称为“北学中国,南方一人”和 “南方夫子”。言偃到孔子处就学,主要学习“礼”。在工作中,言偃比较注意方法,讲究效率。善于处理好、上下左右的关系。他说:对待君主过于烦琐,就会招致侮辱:对待朋友过于烦琐,就反而会被疏远。言偃做事相当谨慎,他的同学子贡评论他说:做一件事之前先深思熟虑,所以行动就不出差错。他的老师孔子则评论他:希望有才能就学习,希望有知识就多问,希望有满意的结果就多思考,希望人家帮助就要有准备,这四点,言偃都做到了。这都说明,言偃不仅是在文学上出类拔萃,而且是个很有政治才能和领导水平的治国之才。
言茅
明朝人,成化年间举为进士,而当了地方官,官职为户平知府。他学问广博,又多才多艺,留心身旁的大小事物,又关心百姓疾苦,自己也重名节,清廉无私,所以政绩好,受人赞扬。
言友恂
清朝末年人,任的官职称“教谕”。是位有学问,办事认真的人。
5、郡望堂号
郡望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元至元三十年(癸巳,公元1293年)改蔡州为汝宁府,成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沿元制,明成祖朱棣封藩四子于此,称崇庄王,在此传十一世。清朝时期仍为汝宁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废府,改为汝南县。民国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导专员公署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曾设汝南专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并于汝南县。现为汝南县即汝南县城,隶属驻马店地区。
吴郡: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东汉王朝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吴郡之内。南朝陈国时期,改吴郡为吴州。隋朝灭南朝陈国之后,再改吴州为苏州,吴地始有苏州之称,并一直沿袭至今。另外,在三国时期,孙吴政权在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有一个吴郡,治所在乌程(吴青镇,今浙江湖州吴兴区)。
堂号
汝南堂:以望立堂。
吴郡堂:以望立堂。
6、家谱文献
湖南湘潭言氏家乘,着者待考,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始修,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与常熟言氏合修,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三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四修,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五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六修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言氏四修长生录,着者待考,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首修,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二修,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三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7、字辈排行
湖南湘潭言氏字辈:“寿允……绍武承必以启(希)之世泮衍玉锡泽长荣茂修秉礼祖荫宗蕃系嗣兴起”。
江苏常州言氏字辈:“锡泽长荣茂修秉礼祖荫宗蕃系嗣兴起”。
8、言姓宗祠通用联
四言通用联
源自周代;
望出汝南。
——佚名撰言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言姓的得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汉代循吏;
孔门文科。
——佚名撰言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言宫,清廉恭顺,时为循吏。下联典指春秋时吴国名人言偃,字子游,孔子弟子,引《论语》曰:“文学子游子夏。”
六言通用联
遍被弦歌雅化;
首居文学名科。
——佚名撰言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春秋时吴国名人言偃,字子游,孔子弟子。习于文学,仕鲁为武城宰。以礼乐为教,知澹台灭明贤而取之。
列汉代循良选;
冠孔门文学科。
——佚名撰言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言宫事典。下联典指春秋吴·言偃事典。
七言通用联
户平知府饶政绩;
武城宰官识贤人。
——佚名撰言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名宦言茅,邹平人,成化进士,博学多才,谨慎修身。任户平知府,颇存政绩。下联典指春秋时吴国名人言偃事典。
列汉代循良之选;
冠孔门文学之科。
——佚名撰言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人言宫,官县令,为政清廉而谨慎,有治绩,当时被称为循吏。下联典指春秋时吴国人言偃,字子游,孔子弟子,擅长文学。曾任武城宰,提倡以礼乐为教,境内有“弦歌之声”。
言子墓
言子墓位于虞山东岭,与仲雍墓相邻。墓地范围较大,气势雄伟。始建年代已失考。据言氏谱牒记载,西汉武帝时,17 世裔孙言成大始修祖墓,后渐荒芜。至南宋端平三年(1236 年),常熟县令王爚明令对墓道进行保护。明弘治十年(1497 年),知县杨子器重修,树碑立石。嘉靖二十七年(1543 年),巡按御史陈九德复立碑植树(以上两石均佚)。崇祯九年(1636 年),苏松巡按御史路振飞重修,立“ 先贤子游言公墓” 石碑一通。清康熙间,江苏参议王纟需重修墓道。雍正间江苏布政使鄂尔泰建石坊,额题“ 南方夫子” (今言墓第三座石坊,位于罗城前)。坊为三间冲天式,高4?65 米,通宽9?68 米。雍正六年(1728 年),由苏松常道王澄慧筑围墙。
位于常熟市城区学前街25号
乾隆首次南巡(乾隆十六年,1751年),裔孙迎驾苏州,得御书“道启东南”四字,遂建石坊(今墓道第二座石坊)。是坊为花岗石冲天式,高4?71米,通宽1005米。石坊中间正面镌刻“道启东南”四字,背面镌刻“灵萃勾吴” 四字,由裔孙言汝泗于乾隆二十三年建。又于报功亭旧址立飨堂,墓前左右建谕祭文碑亭各一座,左为乾隆十六年遣经筵讲官刑部侍郎钱陈群主祭立石,右为乾隆二十二年遣副都统散秩大臣懋烈伯、李景主祭立石。并疏浚“ 影娥川” ,架“ 文学桥” 以登墓道。乾隆三十二年,由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言汝洙等奉敕建言子墓道坊(今言墓第一座石坊,位于北门大街,与仲雍墓门坊并列)。是坊为花岗石三间冲天式,高7?8 米,通宽11?15 米,正中匾额镌刻“ 言子墓道” ,两旁石柱镌刻楹联一副,上联为“ 旧庐墨井文孙守” ,下联为“ 高垅虞峰古树森” 。
御碑亭
文开吴会(康熙字) 言子墓——南方夫子
乾隆三十五年,在半山甬道中间,建重檐歇山顶石亭一座,正中悬康熙四十四年(1705 年)第五次南巡时御书“ 文开吴会” 匾额,后人称为御书亭。同治间两江总督曾国藩及光绪间江苏巡抚聂缉椝再修。建国后屡修。今存其墓坐西面东,居高临下,气势宏壮,历代所建墓上建筑,基本保存完整。墓冢封土直径约3?5 米,高1?6 米,外设罗城、拜台及围墙,内竖墓碑2 通。墓道直抵山脚,长达142 米。墓周围尚有“ 龙头石” 、“ 言子飨堂” (今为林场墨香茶室)、“ 墨池” 、“ 石墨” 、“ 先贤吴公修建祠墓记略” 、“ 重修先贤言子林墓记” 石刻等古迹。1956 年10 月及1982 年3 月两次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特别介绍
言子在常熟传承90世 系孔门七十二贤唯一南方人
位于常熟虞山东麓的言子墓
言子石刻像
言恭达题写的《言子春秋》书名
常熟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座美丽的小城里散落着许多历史遗存,位于虞山东麓的言子墓是最负盛名的一处。言子,先圣孔子七十二贤中唯一的南方人,也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因为将孔子的“礼治”“仁政”“大同小康”思想积极传播到南方而深受吴越百姓的爱戴。记者在常熟寻访了解到,言子的后人在常熟开枝散叶,目前已经传承近90世。2000多年来,言氏家族出了不少文人名士,成就千古佳话。
实地寻访:常熟有着多处言子遗存
虽然距离言子的时代已过去2000多年,但至今在常熟市区还有多处言子的遗存。位于虞山东麓、气势雄伟的言子墓就是其中之一。
暮春三月,记者寻访到了这里,此时的虞山一片翠绿,山脚下不少市民在放风筝。言子墓依山而建,一直以来都向市民开放,墓道的“大门”就设在城市主干道一侧,将车流和墓园分隔。一路穿过“道启东南”“南方夫子”两座石牌坊,以及一片已经干涸的影娥池,登上180多级石阶就能抵达墓冢所在。游人蒋先生是常熟本地人,他告诉记者,言子是常熟的骄傲,言子墓则是每个常熟人必来的地方。
相较于墓道的雄伟,墓冢显得平淡而宁静,上面长满了野草,夹杂着五颜六色的野花,倒也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常熟文物局文博科副科长陈俊告诉记者,言子墓1982年即被列入省级文保单位,其始建年代无法考证。但据记载,汉武帝时,言子十七世孙言成大曾修缮祖墓;南宋时常熟县令立碑昭示要保护言子墓。另据介绍,目前常熟地区其他的言子遗存多为清代所建,如文庙内的省级文保单位言子专祠,东言子巷17号的言子故居。
言子其人:他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
言子名偃,字子游。据史料记载,他生于吴楚争霸的乱世之中,父母期望早日结束战争,过上平和安宁的生活,因此给他取名偃。
根据常熟市地方志办公室原副主任周文晓介绍,言子天资聪慧,在20岁那年不顾新婚燕尔、不顾路途遥远,背井离乡来到鲁国求学。不巧,那时孔子正带着弟子周游列国至卫国,于是言子又日夜兼程来到卫国都城帝丘,如愿成为孔门弟子,也成为了孔子唯一的南方学生。
随后10多年间,言子以勤学好问、善于思考、穷根究底的治学精神,勇于实践的思想意识,以及爱民重才、重本轻末的治国理念得到了孔子的肯定,成为了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在孔庙中,言子配祀列为“十哲”第九人。
他是儒家思想最积极的传播者
言子人生的后28年一直致力于传道讲学,晚年遵照孔子“吾道其南”的意愿,返回南方家乡传道讲学,弘扬儒学。据了解,光是吴越一带他的弟子就有千计。
言子继承和发展孔子的礼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礼记》的《礼运》一篇中,文中孔子与言子有关建立“大同小康”社会的一段文字最为经典。
对于这篇文章,著名学者郭沫若认为这毫无疑问是言子的“子游氏之儒”,是言子或他的弟子假托与孔子的对话,来阐发“大同小康”之说。不管如何,《礼运》影响着后世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孙中山就是其中之一,他提出的“天下为公”就是受“大同小康”之说的影响。
“割鸡焉用牛刀”的典故与言子有关
与言子有关的典故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割鸡焉用牛刀”一说。
据《论语》记述,26岁的言子出任了武城(今山东费县西南)宰,有一次孔子专程赶往武城检查其治理情况。武城原是一个小城镇,风气向来鄙陋,但孔子却一路上听到弦歌不断,于是微笑着对言子说:“割鸡焉用牛刀。”言子当即提出,从前听老师说,君子小人都不可以不学,君子学道则会爱惜人力,小人学道则会守规矩,言子就是这样要求自己做到厉行节俭,并教百姓以礼乐,风俗比以前好了很多。孔子见言子认真便也严肃起来,对众弟子说:“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言子在武城9年,使得武城百废俱兴,为当时以及后世当政者都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治理经验。
言子后裔
言信:“靖难之役”后仗义执言遭朱棣灭门
“言氏后人不追逐仕途名利,多以耕读为乐,可尽管如此,常熟言氏还是遭遇了多场劫难,受冲击最重的一次发生于明代。”常熟博物馆党支部书记李烨介绍,言子后裔在明代出了个著名教育家言信,洪武年间即被召到当时的都城南京,并被委以官职。处理政务方面,言信始终做到言子“领恶全好”的治国精神,即去除恶行恶事而保全自己良好的品行,颇受赏识并得到了“忠鲠”之名。
后来,言信因跟其他朝臣议论不和一度辞官归里。明成祖朱棣从建文帝手中夺得天下后,发难前朝官员,建文帝亲信几乎都遭到诛杀并灭门。言信觉得这是人间奇冤,进京接连上疏讼冤,惹怒了朱棣,招来了灭门之灾。
“经历过朱棣灭门一劫后,常熟的言氏直到清代才得到复苏,康熙五十一年起,言氏长房代代承袭着翰林院五经博士这一荣誉。太平天国时期,常熟言氏再遭打击,言氏后人又一次流散到了外地。”李烨介绍,现在的言子后人已经传承到近90世,分布于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第85世是“承”子辈。
言敦源:与袁世凯政见不一称病请辞
言敦源像
言子81世孙言敦源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较为有名的一个。据李烨介绍,言敦源生于同治八年,自小才华横溢。袁世凯奉旨在天津小站点练新军的时候听说了言敦源,便将其招募至麾下,担任文案。后来言敦源在领军方面也表现出色,不但成为了以文职领军的首例,还一度成为了袁世凯的亲信,担任了内务部总长。
不过,言敦源却在仕途越来越顺的时候选择了退出,1913年借换内阁之名称病请辞。对于亲朋好友的不解,他解释称:“我受知袁公甚久,宜为之用。然默察所行,日益颠悖,前途可悲。既谏之无术,乃与之俱败呼?”可见言敦源与袁世凯政见不一。辞职后的言敦源定居天津,从事实业,并先后出版了《南行纪事诗》《兟庄诗文存》等著作。他还热心公益事业,资助兴建南开女中。
“言家人的淡泊与他们家严格的家训有关。明代万历年间,言氏后人为了重振言族,制定了《言族六礼》,其中最后两条分别是‘明勤惩’和‘严教育’,即子孙中若有不孝、不友或淫佚者,轻则要在祖先灵牌前罚跪,重则会被刻成石刻以训后人。另外,子孙都要读书,不读书的话不仅自己要罚跪,父母也难逃训斥……”李烨说,“言氏一族也代表着江南文人的气质,不张扬,与世无争但注重自我修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两个姓氏最般配 的文章

 

随机推荐